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标对素质的要求论文

2024-09-29

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标对素质的要求论文(通用8篇)

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标对素质的要求论文 篇1

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标对素质的要求的教育论文

摘要

在新课标的新形势下,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地进行教育教学实践,强化自身专业素质,适应新课标教材的需要,熟练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不断提升教学效率,贯彻教育科研政策,走以研促教之路,以达到新课标对高中语教师的素质要求。

关键词

新课标;高中语文;教育观念

新课标的实施,归根结底需要依靠的还是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师自身是否具备教育教学的高素质,将直接关系到现代素质教育的成败。

一、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积极进行教育教学实践

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将直接影响到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态度。但就目前来讲能真正意识到自身的观念必需要彻底更新的教师还不多。因此,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是全面推进高中语文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关键中的关键。

教师要努力转变教学只为提高升学率服务的教育观,要努力转变以考试成绩作为最终唯一评判标准来衡量学生好坏的质量观,要树立以学生的思生理心理、想品德、科学文化等素质能够得到全面提升和优化,个性特长能够充分发展为标准评价的质量观。教育教学的结果就是要使学生成为一个知能一致,普通能力与创造能力并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统一,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最终能够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强化自身专业素质,施应新课标教材需要

进入新世纪,进入知识大爆炸的`经济社会,知识的更新,信息的传递将迅猛发展。当今的学生是在电视陪伴着长大的一代,电脑网络的出现更使学生的视野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从学科角度看,在学科高度分化的同时,也出现了学科之间的互相交叉,综合的趋势。例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它顺应了时代的需要将推出,新实验教材也将要使用。新课标教材强化了语文学科和其它学科之间的横向关联,形成了开放而具有创新活动的课程构架。如果教师不会去分析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寻找新方法就难免会误人子弟。

所以,教师除了必须具备较厚实的语文素养还应该有较宽广的艺术、史地等人文知识的基础,甚至理科与之有关交叉的知识,努力提升自身学养,提高学科的综合素质,是教师的当务之急。

据介绍,新课标教材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特点及其基本任务。要求把握母语性、实践性、人文性等特点,提倡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传统的教学,教师重“教”轻“学”,着重灌输知识而看轻学生的获取。课堂的灌输充其量只是完成知识的传递任务,如果教师只关注给学生传递信息,却从不关注让学生怎样获取信息、应用信息,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求知的过程被教师忽视,那又怎样能够指望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提高、人格品质得到升华呢?“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模式,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各门课程提出的共同要求,也是语文课程提出的四大理念之一。

具体可以理解为:改变以往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要依据学生不同的性格,对其进行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要转变以往语文学习中学生“单兵作战”的学习模式,指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既要有分工又药有合作,从其中体验与别人合作的快乐;要改变以往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设置情境,让学生在课堂内外,运用各种手段搜集相关资料,筛选信息,对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深入探讨,以口头或者书面的形式表达探讨的成果,形成能力。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摆脱当教材内容变化、丰富时或者学生的思维活跃时一筹莫展,惊叹“这书我真的没法教了”的尴尬现象,只有不断充电,提升自身的学养。站得越高才能望得越远。李叔同先生正是现代的我们最好的榜样。。虽然他教学音乐、图画,但他所懂得的不仅是音乐、图画:他的诗文要比国文先生的更好,他的书法要比习字先生的更好……,这就好比是一尊佛像,有光,所以能令人敬仰。”

三、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提升教学效率

“教师需要重视构建语文学习的环境,链接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的联系”。在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的同时,他也为提供了这种构建提供的条件。诸如各种各样教学仪器,以及载有教学信息的录像带、幻灯片、电影片、计算机软件教学设备等。教师要依据学科的特点,自觉的使用上述设备技术,组织和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把大量的信息和外部世界引入学生视野,学生通过事物的的变化和发展,让学生在亲历其境的气氛中,启发思维、获取知识,从而增加对命运和人生的思索,增强学生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

四、贯彻教育科研政策,走以研促教之路

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标对素质的要求论文 篇2

因此, 进入21世纪以后, 世界各国都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 加快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国家公布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方案, 就是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成果之一。而《英语课程标准》是创新型人才的英语素质的培养目标和实施方案。《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对英语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高尚的职业道德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师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 要培养出经得起激烈竞争的创新型学生, 老师必须是经得起激烈竞争的创新型老师, 在学习、工作、教学方面都是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作为人民教师, 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四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的重任, 我们的工作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旺存亡。我为自己所从事的崇高的职业而感到骄傲, 同时也感受到任重道远的压力。这种压力成为自己拼搏向上、努力工作、克服困难的动力。

二、扎实系统的语言基础知识, 深厚的听、说、读、写语言运用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一门外语。用它作为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加工信息的工具。为此, 学生必须掌握扎实的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基础知识, 并且通过课内外的听、说、读、写语言实践活动, 将这些语言知识转化成为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要培养学生这种高水平的英语素质, 对老师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要求是很高的。

我的大学英语专业学习, 为我的中学英语教学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从实施《英语课程标准》和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外语素质对英语教师的高标准来看, 仍然还有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从如下几方面努力提高:

1. 多听标准英语, 使自己具有地道的语音、流畅的语调

初中语音教学非常重要, 对学生今后的语音、语调学习影响深远。一旦学得不好, 将来很难改正。而且, 初中学生的语音学习主要依靠模仿, 模仿老师、模仿课文的录音。一般来说, 老师是什么样的语音语调, 学生也就是什么样的语音语调。所以标准的语音, 流畅的语调是初中英语教师非常重要的素质。上课前, 我坚持认真听教材的录音, 一句句地听, 一句句地模仿, 争取机会与英美人士交谈, 坚持看英语电影、英语电视节目来提高自己的语音语调水平。

2. 广泛阅读英语报纸、杂志、小说扩大词汇量, 拓宽、加深语法知识, 加强对英美文化的认识

《英语课程标准》与《英语教学大纲》相比, 语法部分大同小异, 区别不大而词汇量方面要求差别却很大。《初中英语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词汇是2000多个, 而《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词汇是3500多个, 按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出现的词汇量远大于这个数字。扩大词汇量最好的办法就是大量阅读, 大量阅读还可以拓宽、加深语法知识, 加深对英、美文化的了解。

3.尽可能多地参加语言实践, 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能力

按照《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堂好课的标准不是看学生学到了多少语言知识, 而是看学生能否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结合日常生活实践灵活运用, 运用语言去做事情。对于英语教师来说, 具备很强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非常重要, 英语的听、说、读、写是一种技能, 这种技能只能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练会。如开汽车也是一种技能, 如果你想学会开车, 光学习驾驶理论是不够的, 你必须亲自发动汽车, 将它开上路, 在驾驶实践中练会开车的技能, 你实践得越多, 你的技能就越熟练。学习语言与学习开车的道理是相同的。语言运用得越多, 你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就越强。为了增强自己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我珍惜任何一个能用英语的机会, 能够用英语表达绝对不用汉语。与英语同行、学生尽量讲英语, 相互发英语短信。有时我一个人的时候, 看见某东西, 我会问自己这个东西英语怎么说;自己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 我会问自己, 做这件事情用英语怎么表达。通过用英语自问自答来增加讲英语、用英语的机会, 提高自己的英语运用能力。

三、掌握教与学的规律, 具备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能力

回顾这些年来我国英语教学改革, 我们确实走过了不少弯路。20世纪70年代, 我们在课堂上讲多了, 忽视了学生的听说训练, 结果学生的英语又聋又哑。之后实行了“情景法”“功能法”到现在的“任务型教学法”, 大部分老师都加强了听、说、读、写的训练, 学生的语言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英语聋哑病在一部分学生中依然存在, 这与一些老师在加强语言能力训练的同时, 忽视了单词、语法等语言知识的讲授有关。国际知名的英语教育家、英语教材编写专家、英国的路易·亚历山大在北京的一次演讲中大声疾呼:不要以为使用功能法就不需要教单词, 不需要教语法了, 要避免日本人犯过的错误, 这些都是不按教学规律办事的教训。实施《英语课程标准》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英语素质, 要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坚强意志, 形成科学的学习策略, 良好的学习习惯, 自主学习, 具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要做到这些, 按教与学规律办事尤为重要。为此,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 认真学习几本英语教学法专著, 提高自己的教学法理论水平。 (2) 坚持阅读英语教学杂志, 及时了解国内外教改动态。我是《中小学外语教学》和《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的忠实读者, 每期必读, 已经坚持了很多年。杂志中介绍的教学法理论、教材教法、教改热点问题讨论、教改动态等使我受益匪浅。 (3) 认真学习教材, 认真研究教材所要求使用的教学方法。每一种教学流派都有自己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依据, 也有这种流派自己认为的学生学习外语的规律。然后根据这些理论编写出这一流派的教材。现行的中学英语教材有很多种, 而且教育行政部门频繁变换教材。每逢更新教材的时候, 我十分重视每一次教材的培训学习, 认真学习教材编写的理论依据、编写体系和教材使用的教学方法。前面谈到的关于教学法理论学习使自己比较容易理解教材编者的编写意图和教材的使用方法。我将教材的教学方法分解成很多个专题, 如语言知识讲授方面分解成:语音教学、词汇教学和语法教学。技能训练方面分解成:听力训练、阅读训练、说的训练和写作训练等, 每一个专项分别建立一个教育科研档案。根据教材编者所要求使用的教学方法, 教学法专著中关于这个项目的教学原则, 同行们的先进教学经验介绍和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等四个方面, 逐步形成自己关于这个项目的教学模式, 每个学期争取有一项或者多项取得突破, 逐步完善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 也逐步使自己的教学质量达到《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

通过这几年的学习与实践, 我自己的教学法理论水平提高了, 对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规律的认识加深了, 也逐步形成了一套有自己特色的, 符合《英语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质量方面也逐步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这个教学实践中, 我的职业素养, 专业基础知识、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法理论水平, 教学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逐步适应了《英语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桂诗春.中国学生英语学习心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2.

[2]张正东.外语教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87.

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标对素质的要求论文 篇3

师的素质要求。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教育观念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189-01

新课标的实施,归根结底需要依靠的还是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师自身是否具备教育教学的高素质,将直接关系到现代素质教育的成败。

一、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积极进行教育教学实践

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将直接影响到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态度。但就目前来讲能真正意识到自身的观念必需要彻底更新的教师还不多。因此,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是全面推进高中语文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关键中的关键。

教师要努力转变教学只为提高升学率服务的教育观,要努力转变以考试成绩作为最终唯一评判标准来衡量学生好坏的质量观,要树立以学生的思生理心理、想品德、科学文化等素质能够得到全面提升和优化,个性特长能够充分发展为标准评价的质量观。教育教学的结果就是要使学生成为一个知能一致,普通能力与创造能力并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统一,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最终能够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强化自身专业素质,施应新课标教材需要

进入新世纪,进入知识大爆炸的经济社会,知识的更新,信息的传递将迅猛发展。当今的学生是在电视陪伴着长大的一代,电脑网络的出现更使学生的视野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从学科角度看,在学科高度分化的同时,也出现了学科之间的互相交叉,综合的趋势。例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它顺应了时代的需要将推出,新实验教材也将要使用。新课标教材强化了语文学科和其它学科之间的横向关联,形成了开放而具有创新活动的课程构架。如果教师不会去分析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寻找新方法就难免会误人子弟。所以,教师除了必须具备较厚实的语文素养还应该有较宽广的艺术、史地等人文知识的基础,甚至理科与之有关交叉的知识,努力提升自身学养,提高学科的综合素质,是教师的当务之急。

据介绍,新课标教材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特点及其基本任务。要求把握母语性、实践性、人文性等特点,提倡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传统的教学,教师重“教”轻“学”,着重灌输知识而看轻学生的获取。课堂的灌输充其量只是完成知识的传递任务,如果教师只关注给学生传递信息,却从不关注让学生怎样获取信息、应用信息,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求知的过程被教师忽视,那又怎样能够指望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提高、人格品质得到升华呢?“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模式,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各门课程提出的共同要求,也是语文课程提出的四大理念之一。具体可以理解为:改变以往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要依据学生不同的性格,对其进行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要转变以往语文学习中学生“单兵作战”的学习模式,指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既要有分工又药有合作,从其中体验与别人合作的快乐;要改变以往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设置情境,让学生在课堂内外,运用各种手段搜集相关资料,筛选信息,对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深入探讨,以口头或者书面的形式表达探讨的成果,形成能力。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摆脱当教材内容变化、丰富时或者学生的思维活跃时一筹莫展,惊叹“这书我真的没法教了”的尴尬现象,只有不断充电,提升自身的学养。站得越高才能望得越远。李叔同先生正是现代的我们最好的榜样。。虽然他教学音乐、图画,但他所懂得的不仅是音乐、图画:他的诗文要比国文先生的更好,他的书法要比习字先生的更好……,这就好比是一尊佛像,有光,所以能令人敬仰。”

三、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提升教学效率

“教师需要重视构建语文学习的环境,链接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的联系”。在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的同时,他也为提供了这种构建提供的条件。诸如各种各样教学仪器,以及载有教学信息的录像带、幻灯片、电影片、计算机软件教学设备等。教师要依据学科的特点,自觉的使用上述设备技术,组织和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把大量的信息和外部世界引入学生视野,学生通过事物的的变化和发展,让学生在亲历其境的气氛中,启发思维、获取知识,从而增加对命运和人生的思索,增强学生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

四、贯彻教育科研政策,走以研促教之路

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标对素质的要求论文 篇4

一、教材分析

新课标对体育教师评价的内容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其教学活动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系统描述,并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能否建立一套科学的、完备的、切实可行的指标体系,是实施教师评价的关键,“它要求指标体系不遗漏任一重要的指标,指标系统能够全面地、毫无遗漏地再现和反映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对体育教师的评价应侧重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喜欢体育课和参与体育活动的程度;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教学重难点

领会新课标对体育教师评价的具体内容,按照新课标对体育教师评价的要求改进教学,实现体育教学目的,将新课标的要求上升为一种教学理念。

三、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对体育教师的评价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喜欢体育课和参与体育活动的程度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所关注的是自己教学的表演能力,至于如何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坚持参与体育活动等方面,则很少考虑。新课标下对体育教师的评价十分重视学生喜欢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参与体育活动的程度以及如何促进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并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只有这样,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才能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才能得到保证。

(2)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体育教师专业素质评价实际上是对其发展潜力的评价,主要包括体育教师教学道德、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三个方面。

1.体育教师教学道德的评价。体育教师的教学道德主要包括体育教师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社会意识和教育观念、师德素养以及对学生的态度等。一个人的行为准则、职业道德受控于世界观、价值观的取向,并最终成为行动指南。中学生的认知能力要求教师几乎近于完人,所以,在对体育教师进行评价时,应把教学道德评价放在首位,以引导体育教师认识到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应是具有道德准则的人。即私德、公德、职业道德,直至为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师德。

2. 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体育教师教学能力主要包括体育教师的理解能力、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管理能力三个方面。体育教师的理解能力主要是指体育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内容的认识与理解。一个教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的理解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工作方向。由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课程目标也是指向学生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因此,对教师的评价应看他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案和计划的制订、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评价等方面是否充分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否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和落实这一指导思想,是否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体育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主要包括教师对于现代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的掌握以及实际运用的情况;掌握从事体育与健康课程教

学必需的基本技能的情况,如教学设计、讲解、示范、观察、组织教学和评价等能力;创造性教学的能力,如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的能力、开发和运用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能力;科学地带好运动队训练的能力等。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教学生学会体育”和“教学生会学体育”两个方面。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教学生学会体育”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教学生会学体育”才是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的终极目标。所以,体育教师能力评价应突出“教会学生终身体育学习”的能力。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习惯于墨守成规,加之以往只能严格按照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去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基本上大同小异,如果有人突破常规,标新立异,则可能被认为是“教学不规范”“放羊式教学”等等,从而束缚了教师的创新思想。新《课程标准》给予教师更大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鼓励他们开展创造性的教学。因此,体育教师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看其教学是否有新意,是否令人耳目一新。体育教师教学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善于疏导学生,掌握学生的心理、情感特征,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等方面。

3.体育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评价。体育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主要包括:根据教育发展的情况主动学习、不断充实和完善自身的能力;能够发现和提出与本课程内容有关的课题,并写出有一定见解的科研论文;能够针对与实施本课程内容有关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写出调查分析报告;能够创编出有新意的教学活动方式、游戏或运动方法等等。

(3)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教学评价是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进行的评价。在课堂教学评价中,一方面要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展开进行评价,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对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即教学活动对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程度进行评价。因此,对于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不但要注意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如教学组织、教育行为进行评价,更要注意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学习前后发生的变化进行评价。根据现代教育教学思想,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的优劣。

1.“中评不中用”的课不是好课。传统的对一堂体育课的评价首先是看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内容安排是否合理、教学组织是否严密、声音是否洪亮有力、哨音吹得是否富有节奏感、讲解是否清楚、动作示范是否准确„„。做好这些方面似乎无可非议。然而,如果我们思考一下,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课实际上是为了迎合评委的口味而精心设计的。在所有人的眼里,学生此时学到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体育教师的表现能力。因为,这样的课其目的是为了获优、评奖,并不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来进行的。

2.“教师唱主角”的课不是好课。在平时的体育课上,特别是在体育公开课上,教师为充分显示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技巧,往往充当“主角”,学生仅是“配角”。为了演好“主角”,教师则需要学生的鼎力配合。如果没有演好“主角”,教师就会将责任推卸给学生。然而,我们教学的目的究竟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望,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因此,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理念,这样一堂课也不能称之为好课。

3.“只达到体能和运动技能目标”的课不是好课。传统的体育课教学中,教师十分关注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目标是否达成,且这一目标似乎成了体育课的惟一目标。每个体育教师都知道教书育人的道理,但一落到实践中就忘得无影无踪。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所追求的是对学生的完整教育,而不仅仅是传授运动知识和技能。因此,只达到体能和运动技能目标的课不是好课。

4.学生主动参与的课是好课。学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和体育活动的乐趣,并在愉快的学习中获得进步和发展。学生的主动参与还表现为他们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行为,并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总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的课才是好课。

5.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是好课。体育与健康课程虽然离不开运动技能的教学,但它不等于技能教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促进学生通过学习和活动得到全面的发展。其真正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些运动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影响学生集体主义的情感,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好的课堂教学甚至能使学生一生受益,这才是一堂好课的真正价值所在。

四、小结

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标对素质的要求论文 篇5

摘要:目前的小学体育教学中,虽然按照新课标要求建立了体育教学思想,但是,受到传统体育教育的影响而无法将思想落实到具体行动中。新课标要求体育教育要围绕着学生展开,以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对中国的基础教育具有积极的影响。本论文针对“体育新课标”实施对小学体育教育的影响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育;体育新课标;影响

在中国的体育体系中,学校体育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有效途径。小学体育教育是体育教育的基础,对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发挥着一定的作用。随着中国的各个小学陆续推行新的课程标准,对体育教育实施了改革,随着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建立起来,对中国的小学体育教育具有积极的影响。

新课标对教学计划灵活性的要求 篇6

一、教学计划与教学的关系

教学计划是为了教学的有效实施而在教学活动之前设计的教学实施进程、步骤和方案。教学计划与教学的关系, 教学是主体, 教学计划是根据教学的要求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进行设计的。因此, 它也必然地伴随着教学的改变而改变, 它从属于教学、适应于教学、服务于教学。但在传统的全预设的教学中, 教学计划与教学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以教学需要为根据、以服务教学为目标的教学计划, 反过来却成为教学必须遵循的硬性规定, 成为教学必须落实的步骤, 成为考查教学成败的标准。这种本末倒置的状况不仅造成整个课堂教学受制于教学计划的被动局面, 使教学的自主性完全丧失, 而且教师的创造性的发挥、学生个性的培养也完全没有了空间。尤其是在长期的运行中, 在不断的所谓“发展”和“完善”中, 一方面教学计划逐渐地成为了一成不变的规范和模式。这种规范和模式一旦形成, 便成为大一统的、必须遵守的规则。这种缺少甚至不允许有变化的计划, 使基础教育的教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缺少真正的发展而只是一味地重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教学计划与教学需要的距离越来越远, 教学计划成为了阻碍教学发展的因素。另一方面, 走向绝对化的教学计划的长期运行, 对于教师观念的影响是深刻的, 使他们积弊成习, 在潜意识中拒绝改变。这两方面都表明了在传统教学中教学计划与教学关系的错位。因此为了适应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 必须对此予以纠正, 重新以教学为中心进行教学计划的制订和设计, 要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素质, 倡导丰富多彩的教学个性和教师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及对教学进程的安排, 倡导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和生成性、教学方法的丰富性和选择的自主性, 使教师在教学中有充分的空间, 通过个性化处理和安排, 实现新课标的理念, 为教学中的不确定因素留出充足的余地和空间, 使“计划”具有适应发展变化的弹性。

二、生成性教学要求教学计划具有灵活性

潘涌在《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中, 谈到个性化阅读教学时指出:“个性化教学, 既然要有计划地打破按部就班的教学程式, 那么, 自然可能影响整齐划一的教学进度。但比教学进度更重要的是教学质量, 是学生的学习质量。如果课时超过了计划中的规定, 未必是坏事。如果以延长的教学进度换取拓展了的教学深度和广度, 可谓得不偿失。”这段论述的核心有两方面内容, 一是“个性化阅读教学”是与整齐划一的教学进度相矛盾的, 对进度的影响是“自然可能”的。二是影响了“整齐划一”的计划, 换取拓展了的教学深度和广度是“得不偿失”的。这两点论述是客观的, 但同时又是片面的, 没有深层次反映教学与教学计划关系的本质。作者是把教学和教学计划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事物进行论述的, 而并不是从教学计划必须从属于教学需要去考查, 没有认识到离开了教学, 教学计划尤其是教学计划中的教学进度, 不仅毫无意义, 而且也失去了存在的依据。教学计划必须从属于教学需要, 要根据需要制订计划, 而不是根据计划确定需要, 更不能根据计划去考评教学。既然教学要打破“按部就班的教学程式”, 那么, 教学进度也必须要与这种打破“按部就班的教学程式”相对应打破“整齐划一的教学进度”, 为不同教师实施个性化的教学提供一个开放的、具有弹性空间的教学计划, 使计划本身具有适应多样性和变化性教学的活性。新课标倡导的生成性教学, 作为对传统预设性教学的反驳, 具有更为明鲜的不确定性, 特别是对教学过程的高度重视, 不仅使教学进度无法整齐划一, 就是教学目标也将丰富多样。充分体现和张扬学生个性的生成性教学, 是任何一种模式化的教学计划都无法与之匹配的。因此教学计划的理念必须要从根本上加以改变, 应在深入理解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基础上进行框架设计, 而不是细节安排。要使教学计划具备容纳教学变化的活性特质, 使教学计划成为教学实施的导游图而不是旅游路线。

三、充分发挥教学计划对教学的意义

教学计划源于教学展开之前对教学的思考和规划, 目的是使教学提高效率, 有序进行。教学计划的作用和意义实现于教学过程中, 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学计划的意义, 首先, 应该对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教学规律、教学目标、教学环节, 特别是对教育对象进行深入的研究, 从而制订出合乎新理念、适应实际教学需要的教学计划。这是基础, 也是前提。其次, 要适应教学的需要, 一方面要给教学计划留有充分的空间, 去接受和容纳教师教学的个性, 接受和容纳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另一方面, 教学计划本身还必须具有自身调整的机制。伴随着社会发展变化, 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 人们的认识水平和认识基础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提高, 而教学与生活联系的加强, 使教学计划的这种动态调整机制已经成为其必备的品格, 成为适应教学需要的不可缺少部分。再次, 教学计划对教学予以规范。在个性化生成教学中, 由于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不确定因素, 尤其是在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中, 在尊重和发展学生个性与规范引导之间存在着许多误区, 往往因尊重学生个性而导致课堂教学无序, 因规范引导学生思维而扼杀学生个性。因此教学计划可根据教学进行之前所预设的框架, 在宏观上消灭产生这些误区的根源, 减少产生误区的几率。最后, 教学计划是以教学研究作为前提, 以服务于教学为目标的, 但一旦成为教学文件, 对教学就有一种指导和规范作用, 应运用教学计划的具体内容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予以更正, 对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 应运用教学计划的整体理念予以完善, 对教学中的失误, 应通过教学计划予以改进, 使教学计划与教学在不断的调整中得到发展和完善。

教学计划的灵活性是新课标下教学形式多样性、内容丰富性和过程不确定性的要求, 是教学计划确立和服务于教学需求的必然结果, 更是整体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可或缺的条件。教学计划只有与教学达成高度的统一和默契, 才能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出当下注重形式表演、缺乏本质把握的误区, 真正实现新课标发展健全人格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潘涌.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

新课标对小学品德课程的创新要求 篇7

一、《品德与社会》教学意义

小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如何培养小学生个人品德与修养,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品德与社会》作为小学文化课程的一部分,具备多方面的教育意义。

1.培养品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需从小做起,从儿童开始,持续以恒。”小学教育十分关注学生个人品德素质的综合培养,《品德与社会》为孩子们提供了品德知识学习的平台。教学时要着眼于让孩子们掌握相关的品德知识,促进其良好品德习惯的养成与发展。

2.课程创新。从小学教育发展来看,开设《品德与社会》,也是教育创新的有效表现,其引入了与小学生心理特点相关的课程内容,为小学中高年级的教学工作服务。例如,《品德与社会》在思想及行为方面引导小学生,使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外界事物有了更加积极的认识。通过学习这一课程,小学生们的道德素质将进一步提升。

二、小学品德课程教学的缺陷

认真实施小学品德课程教育有着多方面的意义,但大多数学校对于小学品德课程教学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品德与社会》教学标准执行还存在明显的缺陷,导致实际课堂教学成效达不到预定要求。结合笔者工作经验,《品德与社会》教学问题集中于思想、设计、目标等方面。

1.思想方面。从课程教学情况分析,小学品德课程依旧难以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教师在课堂教学里仍处于“主宰”地位,这本质上反映了教师对新时期教学概念认识的不足,思想上并未完全肯定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对思想品德课程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约束了其教学引导作用的全面发挥。

2、设计方面。课程教案设计脱离了小学生主体,所用课堂教案与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不一致,难以满足小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的理解需求,这些都与课程教学设计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课程设计决定了后期的教学路线,设计思路不先进、不实际,必然造成课堂教学活动的滞后性。

3、目标方面。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才能推动小学品德课程教学质量的改善,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活动中来。《品德与社会》教学目标相对缺失,教师课堂教学缺少课程目标为指导,影响了小学生品德课程知识的学习效率。一方面,教师在理论知识授课中没有明确的目标为引导,整体课堂教学流程相对散乱;另一方面,所定教学目标往往与品德课程教学实况相违背,难以带动小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影响了品德课程教学质量。

三、新课标对小学品德课程的创新要求

笔者认为,教育部颁发新课标之后,各校应严格按照课标规定要求完成操作,从而提升日常教学活动的科学性,维持品德课程教学的整体秩序。按照《品德与社会》的新课标内容,小学品德课程要实现教学创新,应当注重课程性质、课程理念、教学思路、教学目标等方面内容。

1、教学性质。本课程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有机融合品德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成长为积极参与现代社会生活、推进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教师需深刻认识到思想品德对小学生发展的重大意义,肯定该课程在现实教学中的意义,保证品德课程教学模式符合课标要求。

2、教学理念。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理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按照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理念,《品德与社会》课程创新要转变过去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工作。

3、教学思路。良好的教学思路可以为课堂教学活动提供先进的指导,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依据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品德与社会》设计的创新思路可以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一条主线”即指学生的社会生活;“点面结合”的“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互动要素;“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某一教学内容所包含的互动要素是综合的,所涉及的生活领域也不是单一的,可以交叉。

4、教学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使学生参与并享受自信、愉快、有尊严的生活,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发展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为他们成为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不同学段内,《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同,教师要注重小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以完善教学体系。

近年来,国家对小学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关注,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与人文意识,对其未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改变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的不足,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展开教学,拟定一套符合新课标规定的教学模式,从教学性质、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教学目标等方面展开创新,实现课程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

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标对素质的要求论文 篇8

【关键词】实验教学 演示实验 学生实验 生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9.051

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实验教学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化学课堂的参与性,而且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对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的提高都有着促进作用。

新课标对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标中指出,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在教给学生化学知识的同时,要提高学生的化学技能,要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化学知识的自主探究,让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认识到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时,一定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来进行,注重化学实验教学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化学实验的进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尽管新课标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化学实验在学习过程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高中化学的实际教学中,实验教学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现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化学实验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搞好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演示实验是化学实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演示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居于基础性的地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演示实验。在进行演示实验之前,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熟悉实验的各方面内容,为演示实验的进行做好准备。对于一些不容易把握的实验教师在课下要进行演练,以确保课堂演示实验能够成功。在课堂上,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之前,要让学生对实验的目的、所用到的药品、器材、实验的操作程序等有所了解。在进行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必要时要做好观察记录,在进行实验现象观察的同时要让学生根据所观察的现象进行思考,不能够只是看到实验的表象,只是感觉热闹有趣。在实验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共同的探讨中得出结论。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需要学生集中精力观察实验现象,在长期的实验教学中,经过反复的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必然会有所提高,对实验中的一些细微现象也能够察觉。在进行化学实验时,一定要让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懂得实验操作容不得一丝马虎,否则会导致实验失败,甚至带来严重的后果。通过教师的渗透,学生的科学意识增强,对学生今后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

二、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居于课堂教学的主要地位,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在进行实验教学时,也只是教师进行操作,让学生进行观察之后了事。新课标中强调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倡导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获得知识。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之外,对于一些便于操作的实验,要让学生亲自参与进来,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获得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领的作用,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点拨。

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行探究,因此,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进行操作,不应该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行,也不应该照搬课本。例如:在进行“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实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如下的探究:1.在试管中加入少量的过氧化钠,然后向试管中滴入水,接着立即将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到试管当中,观察会产生什么现象,并分析得出结论。2.用胶头滴管吸取上述反应产生的溶液少量,把溶液滴入装有4毫升水以及两滴酚酞试液的试管当中,观察会产生什么实验现象,并分析得出结论。

通过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参与性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高涨,在课堂上都积极操作并动脑思考,思维更加活跃,并根据实验内容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在实验操作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通过实验操作,学生懂得如何去进行自主学习,如何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化学实验教学要和学生生活相结合

化学是一门和我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许多化学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学习化学知识又可以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生产服务。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也要注重化学实验教学和生活、生产相结合。通过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学习的重要性,对化学知识理解更深刻,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的运用能力,使学生的思路更开阔。

在进行化学实验时,不应该仅仅拘泥于课本和实验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进行课下实验,充分利用身边可以利用的材料进行化学知识的探究。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以下的探究:怎样去除饮用水中的沉淀物、如何去除水壶中的水垢、青香蕉的催生方法、如何去除墨渍等等。通过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学生感到了学习化学的乐趣和意义,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更高,对实验操作的兴趣更浓。

上一篇:试用期师带徒总结下一篇:云南省小学语文名师许美芳工作室启动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