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2024-05-24

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精选12篇)

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篇1

组合作研讨制度, 定期开展教研和不定期开展网上教研, 五是建立献课评课制度, 六是每学年共同举行一次教师基本功大赛或优质课大赛, 举办一次教育教学论文竞赛。县教委制定了结队帮扶专项评估制度, 实施捆绑考核, 学年结束后进行评估, 并将评估结果纳入学校办学水平和校长督导考核。

(八) 专家引领, 深化改革。课改进行到一定阶段, 学校普遍进入了“高原期”, 实践经验需要理论支撑, 教师需要理论指导。县教委组织名师送教下乡, 指导课堂教学改革。教育部西南课程中心和市教科院的专家多次深入学校, 深入课堂, 深入教师, 深入学生, 就课改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全方位指导, 帮助学校走出了“高原期”, 深化了课程改革。

三、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 我县以“办好每一所学校, 关注每一位学生”为指导思想, 深入推进课程改革, 治理薄弱学校, 大力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水平, 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 提高了农村学校的教科研水平, 促进了城乡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均衡发展。教科研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原动力, 一大批农村学校立足自身实际, 参与课程改革方面的课题研究, 培养了一批科研骨干, 取得了许多成果, 教科研水平显著提高。

(二) 提高了农村教师的综合素质, 促进了城乡师资队伍的均衡发展。缩小了城乡教师综合素质的差距, 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能熟练运用新课程理念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师越来越多, 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程度越来越高。一大批农村学校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成了全县的学科骨干教师, 他们有机会参加市、县级的学术交流了, 有机会在城市学校上示范课、优质课了, 有机会在各级培训会上搞学术讲座了, 有机会参与全市性的赛课活动获奖了。2007年有4位农村教师在全市的教师基本功大赛获一等奖, 5位教师获二等奖。

(三) 治理了一批农村薄弱学校, 缩小了城乡学校办学水平的差距。一批农村学校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 改革课堂教学, 走出了一条条适合农村学校实际的、能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

一是具有创新的教育观念。在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 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因此, 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僵化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 接受新的教育理念, 贯彻落实创新教育思想。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 也是发展的主体。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蕴藏着创造潜能, 每个学生都能成才。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运用启发式、探讨式、研究式等教学法, 引导学生亲自进行探索和研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是具有创新性思维的方法。创新性思维是一个人创新能力的核心, 支配着创新性活动。教师具备了创新性思维才能进行创新实践, 在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为创新教育提供最直接、最深刻的经验。教师具备了创新性思维, 才能摆脱复制型思维, 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 组织教学活动。表现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该打破常规, 突破习惯性思维定势, 运用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侧课程改革新路子。隆盛中学“多学少教, 不教而教”的四步六段式课堂教学模式, 原生创造, 独树一帜, 方式独特, 开放度大, 课堂效益高。东溪镇中的“四导”课堂教学策略, 学生自学质疑, 教师启发引导, 师生共同探究, 训练当堂完成, 课堂有效性强。三会小学的生活化课堂, 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 生动活泼, 符合儿童认知规律, 得到了教育部领导的好评。綦江中学“问题式”教学, 变知识呈现为问题呈现, 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古南中学整合教材, 再生课程资源, 拒绝教辅资料, 生成“导学图”, 融“教”“学”“练”为一体,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学生快乐学习。教学改革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一些农村薄弱学校在县教委的质量目标考核和县督导室的办学水平评估中获一等奖, 成了硬件不优但教学质量优的学校。

(四) 学生潜质得到了较大开发, 综合素质明显提高。自主学习的课堂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不但爱学习, 而且会学习, 学习兴趣空前高涨, 大批农村学校孩子的学习心理、学习品质、学习方法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他们敢于质疑, 敢于发表见解, 敢于超越教材, 敢于超越教师, 敢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他们也能像城市学生一样, 幸福地经历着新课程改革带来的一切, 享受着城市孩子才能享受的优质教育。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 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我县农村教育发生的可喜变化。我们没有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 但我们有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我们没有高学历的教师, 但我们有了教学方式先进的教师;我们没有富丽堂皇的学校, 但我们有了追求教育本质的学校。这些变化将铸就一代新型的农村教师, 造就一批有教育理想的校长, 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的学生。我们坚信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必将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我们期待所有的农村孩子都能享受到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

最后, 我以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下的教育理想作为结尾, 以之为大家共勉。“找出一种教育方法, 教师可以少教, 学生可以多学;学校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 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向思维、逆向思维和联想等方式去思考、分析和研究问题, 开发自身的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三是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创新能力的形成发展是以深厚的知识底蕴为基础的。知识从构成上看包括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邻近学科知识, 也就是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精湛的学科知识和广泛的知识兴趣。创新教育对这三方面都提出了很高要求。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不断接触新科学, 扩大知识面, 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在教学中, 引导并鼓励学生通过卫星通讯、电视、计算机网络等多种途径了解课堂以外的知识, 以开放性的学习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四是具有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电脑进入千家万户, 多媒体走入教学现场。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 如果能够熟练操作电脑, 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 捕捉信息, 能够为课程内容配画面、配音乐, 能够制作幻灯片, 把大量的资料揉入其中, 并通过多媒体投影出来, 就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时有身临其境之感, 获得审美享受。同时, 大量的资料可以扩大学生的信息量,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也使教学形式活泼、生动, 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是具有宽厚的人文素养。教师的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素质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质, 从而关系到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主要不是看他在课堂上如何高谈阔论, 而是他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教学态度、敬业精神和知识含量, 这些对于大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如果具有宽厚的人文知识底蕴, 就能更好地拓宽自己的思路, 进而激发出更富有创造性的灵感, 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篇2

(一)教育观念

首先,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上看,目前最大的误区在于: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因为现在学生心理不健康,所以要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按照艾里克森的观点,人生每个阶段都有“危机”和需要完成的发展任务,这些“危机”得到顺利解决,就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如果没有解决这些“危机”或没有完成该阶段的发展任务,个体的心理发展就会出现迟滞或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也是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帮助他们适应社会并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知识经验

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是班主任科学、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通过学习系统的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一方面可以更系统、更深刻地了解和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提供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育,使教育工作更加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三)心理素质

首先,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是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难免也会出现问题。

我们在呼吁社会对教师多一些理解和多一份关爱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教师自身的修养和自我调节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通过自我调节,改善心理环境,保持心理健康。

其次,教师坚定的职业理想或职业信念是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职业理想或职业信念的核心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爱,即“师魂”。如果教师没有对教育事业和对自己学生的爱,只能称其为“孩子王”、“教书匠”,就不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更谈不上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再次,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动力。

一名优秀教师要有对教育事业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即“师德”。

有了这些,才能矢志不移,克服困难,完成所肩负的教育使命。

最后,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

作为一名教师除了要具备上述基本条件以外,还应具备适合自己职业的独特的人格特征。比如;热忱关怀、真诚坦率、胸怀宽阔、作风民主、客观公正、自信自强、耐心自制、坚韧果断、热爱教育事业,具有成就取向的人格和人际取向的人格以及魅力和组织才能等等。除此之外,还应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和正确的自我意识。

浅谈素质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篇3

中小学课程标准的核心是推进素质教育,是把素质教育的观念溶入到每一节课,每一节活动准则。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要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的素质。为此,我在学习的基础上浅谈一下素质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推行素质教育,其实质就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使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教师,作为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因此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全面的人才观、新颖的学生观、科学的评价观并付诸实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才能为提高学生的素质奠定基础,才能为人的发展注入动力,也才能使学生学会生存,自理自律;学会服务,乐于助人;学会学习,不断进取;学会创造,追求真知。

二、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素质教育首先是理想人格教育。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立场、观点、思想、情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教師的人格力量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这种人格力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教师要讲政治,始终不渝地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掌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知识等。二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热爱教育事业,甘为“人梯”,愿做蜡烛,安于清平,苦于寂寞,淡泊名利,乐于奉献。对学生亲而近之,教而导之,爱而护之。容让学生的无知,宽恕学生的过错,忍让学生的挑剔。教师只有时时、处处、事事都以身作责,以身立教,才能完成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感化效能。

三、教师要拥有优良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其优良业务能力结构、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和谐的身心素质的基础,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教师不仅要具有“精专”的业务知识,“以己一桶水向生输一瓢水”,而且要具有“广博”的多维知识,以开发学生潜能、启迪学生思维、综合培养能力。尤其是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更要求教师具备多元性、多层性、交叉性的能力结构,以整合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为此,教师必须做到工作不息、学习不止,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不断丰富和完善其知识和能力结构。

四、教师要锤炼健康和谐的心理素质

“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康的学生。”要想很好地育心,帮助学生维护心理健康,塑造美好的心灵,健全的人格,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一是高尚的情操,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每一个学生(不分相貌、性别、个性,不分优生、差生)。公正地对待学生,不偏心、不偏袒。公正,是学生信赖教师的基础,是激励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阶梯;二是坚强的意志。教师的坚强意志应体现在坚定果断、沉着、冷静、耐心、自制等品质。其中关键是耐心与自制。教师要以宁静的态度说服学生,教育学生,正确把握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三是良好的性格,教师应具备一颗“年轻的心”,对儿童的心理有深入的了解和深刻的体验,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心桥”,这样才能赢得孩子们的心。教师还要性格活泼开朗,平易近人。具有协调的合作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并获取教育的成功。

创新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篇4

一教学方法要新颖

创新教育是新时代的教育, 它要求每位教育工作者进行创新性教学, 教学方法要创新、教学内容要创新、教学形式要创新, 只有新鲜的东西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 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在课堂活动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在教学过程中由教者变成导者, 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课堂从单调、呆板、僵化的形式变为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气氛活跃的愉快学习形式。例如:利用多媒体的画面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改变了简单枯燥的语言教学方法, 还加大了课堂教学容量和操作密度, 让学生自始至终都有一种强烈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愿望,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 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一些启发式教学、开放型教学、多媒体教学, 尽量以新颖的东西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促使学生敢疑、善疑, 从而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激起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头脑中形成创新意识。

二要具备创新素质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下一代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和发展, 所以教师首先要具备创新素质, 只有具备了这种素质, 才能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下一代, 否则只是空话或废话, 因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更多的是与教师的创新素质紧密相连, 具有创新思想的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拘泥于自己所教学科地小圈子, 往往善于跨学科地综合知识、嫁接知识, 从中联系现实, 设计有价值的能力型的问题情景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完善自己,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成为创新型的有用人才。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 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决定了他们能比较快地接受新事物, 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思维习惯, 积极培育现代教育所需要的思维品质, 以形成与新时代教育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当务之急, 教师要摒弃守旧思想, 树立新观念, 增强创新能力, 在教育中正确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学, 具体做法:首先要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教育理论和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教育要创新的思想, 并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武装自己,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生观、质量观、世界观, 破除应试教育的束缚, 增强培养创新人才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其次, 教师要认真自觉地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 并不断更新知识, 克服以书教人, 做到以师教人, 掌握教学规律, 创新教法, 驾驭教材, 加大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只有教师知识渊博、视野开阔、教法灵活, 才能掌握创新教育的主动权, 教学才会得心应手,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每位教师都应把自己的工作与新时代的需求联系起来, 奋发努力, 争取做新世纪合格的有创新能力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三教育思想具有超前性

教育从整体上讲是为未来培养人, 所以实施教育必须具有超前的思想和眼光, 教师的工作要求必须在学识、思想、思维、视野、修养等方面都优于学生, 要预知未来需要什么, 这种超前意识促使教师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掌握科学有效的教育手段, 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适应时代的要求, 所以教师应是一个能预知未来社会发展的学者, 为未来的社会培养新人, 具体做法: (1) 端正教育思想, 树立教育为未来社会服务的超前意识; (2) 教学内容需更新, 必须适应当前或未来时代的要求; (3) 教学方法要创新,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 形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不能仅满足于当前的需要, 要看到时代发展的动向; (5) 具备开拓进取的品质, 在挫折困难面前坚忍不拔、沉着果断。

摘要:创新教育要求每位教育工作者进行创新教学, 用新鲜的东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创新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很多也很高, 笔者重点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教学方法要求新颖、要具备创新素质、教育思想具有超前性。

政治开卷考试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篇5

政治开卷考试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近几年来,河北省文综(思想品德和历史)考试一直采用开卷形式,这样的改革对学生发散性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确实有重大意义.开卷考试是以开放式的主观试题为主,不冉仅考查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而足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开放性试题一般会更多地关注现实生活,注重教材知识与时事热点的结合点,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知识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作 者:郑冬森  作者单位:秦皇岛市山海关桥梁中学,河北,秦皇岛,0660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39) 分类号:G63 关键词: 

浅谈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等 篇6

1.思想素质。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热爱教育,甘愿为教育做出贡献,具有开阔的胸怀,明确的理想,正确的方向,能用科学的思想熏陶和感染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由衷地热爱学生,尽最大努力促使学生成才,并以此为目标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和科学管理;将教书育人和学科教学密切结合,用坚强的意志克服教育工作中的各种困难,以创新的观念、正确的思想方法、科学的态度处理种种问题,善于学习,不断进取。

2.文化知识素质。教师掌握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教师不仅要具备所教学科的深层次知识,而且还必须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科知识的运用有深层次的了解。当教师不知道如何把一些抽象概念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时,那么学生就不可能理解他所学习的这些内容。

3.教学素质。教学素质主要体现为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素质教育的课堂要求高中教师具有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灵活运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有充分理解并制定教学计划等方面的能力;善于从自己和他人的教学经验和教训中,从学生的反馈中,捕捉自己需要加强的信息的能力;对实验进行设计、操作、仪器选配、演示及自制教具的能力;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实会用哲学的、历史的观点进行分析和思考的能力;用恰当的方式进行表述和组织教学、课外答疑、辅导、谈话等表达的能力;组织、引导和约束学生进行某种活动的组织能力;质疑、查阅资料、归纳、论证的研究能力以及因材施教的能力、创新能力等。

4.生活素质。作为一名教师应具有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方式和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从“育人”的角度考虑,不但要有个性化的特长,并且还要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这对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大有裨益。教师的业余生活质量虽然不能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但它却反映了一个人的社会化质量,反映了一个人对现实和未知的认识和态度。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这种认识和态度自然会影响到教育者,形成受教育者对现实和未来的初步认识和基本态度。另外,教师的人际交往质量,社会活动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反映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作为一名教师,广泛而深刻的社会交往不仅有利于获取广博的资料和信息,而且有利于形成开拓进取精神,培养学生形成面向现实乃至未来的价值观、人生观、责任感和使命感。

(责任编辑 付淑霞)

浅谈职业学校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五大连池市职教中心学校陈 静 五市第二中学 姜春艳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是决定教育过程和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因此,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的政治和业务素的教师队伍是教育发展的大计。在当前发展素质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形势下,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应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但要以自己的才识去教书,还要以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去育人。古人言:“师者,教人以道者之称也。”此即强调教师要用自己的品行去影响学生。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都十七八岁,其人生观、世界观正处于形成阶段,除了家长之外,教师的品格、言行、对社会事物所持的态度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必须有良好的师德,有社会责任感。另外,教师在日常具体行为上要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首先做到。如果教师言行脱节,心口不一,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教育结果必然失败。

其次,教师应具有丰富的知识和高水平的业务素质。黄宗羲在《读师说》中说:“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矣。”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单靠吃所学的“老本”是不行的,必须坚持不懈,勤奋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一专多能的教师。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且还要广泛汲取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把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引入教学中。

第三,教师应熟练掌握各种技能。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具有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因此学校在教师中进行外语听说、计算机汉字录入、财会操作、多媒体教学等比赛,以此促进教师从教书型向技能型的转变。

总之,教师只有不满足于现状,学而不厌,刻苦钻研业务,更新教学内容,才能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走上素质教育的正轨。

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篇7

1. 素质教育

所谓素质,即人后天通过环境的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生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能力、体格品质等要素。素质教育的提出,是人们对教育本身的不断发展与时代的不断进步进行深入认识的结果,既符合时代的客观要求,又体现人们赋予“教育”的新理念。真正对人有价值的教育,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以“授知”为核心的传统教育,而转变为以“育人”为核心的一种全方位的教育观。实施素质教育,即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通过科学的教育———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达到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从而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的目的。换言之,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于提高人的内在素养与品质,以便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它重视学生的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人格等因素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更重视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2. 体育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2.1 教育观念的转变

传统的学校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教师把“以知识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作为指导思想。而素质教育作为较传统教育更具完整性的一种全方位的教育模式,要求教师应树立起新的教育观念,即“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同时对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新要求。

2.2 体育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传统体育教育以传授“三基”为教学目的,否定与排斥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和体育的娱乐性,导致体育教育机械地追求生物训练和单纯地传授运动技能,从而沦为一种“唯生物体育观”。而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全方位的,具有良好社会效果的教育,则要求将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使之对于人们追求在运动过程中的心理愉悦和满足,提高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发挥积极作用。换言之,素质教育的全面性要求必然对传统体育教育观的狭隘性提出修正,形成包括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因素的“三维体育观”,即以人为本,注重体育教育在心理、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功能。学校体育教育必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3 小结。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培养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知识、运动技能、身心发展、审美观念、习惯能力等素质的有效途径。教育素质化,必然要求体育教育随之共同素质教育化。以人的发展与完善为目标,对人的本质和身心施加良好的影响,这就决定了素质教育在体育教育中的全方位性。也只有这种全方位的教育才能为受教育者终身学习,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3. 体育教师的知识体系有待健全

体育教育观念的转变构成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导性条件,但仅有观念的转变是远远不够的。要有效实施素质教育,还要求体育教师能够健全、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效促进体育教育素质教育化。

3.1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实施素质教育在本质特征上是一致的。

3.1.1 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特征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种以实现教学最优化为目标,以现代媒体为基础,具有高度综合性的系统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媒体,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而且使教学形态、教学方法等发生了重要变革。如:计算机多媒体个别化交互式学习系统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其教学重心由“教”转向了“学”,学生则完全从教师控制的、同步被动的学习状态变为主动、自定步子、双向交流的学习方式。

3.1.2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思维的独立性即个体性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传统体育教学无视学生间极大的差异,无视学生的不自觉的信息反馈,无视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动,从而在本质上否定了学生个体的思维独立性。而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模式,从设计开始就是为思维的个体性、独立性而创设的。如: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的教学模式,给了学生个体无穷尽的思维发展空间;现实中极力体现个性的体育动作的设计,借助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更具科学,可在结合人身心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创新。还有CAI、3DMAX等在教学科研中的应用,都有效地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在本质上是与素质教育一致的。

3.2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中体育教师知识体系有待健全。

既然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在本质上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一致的,那么,作为学校素质教育中关键一环的体育教师这一最具有能动性因素,除了应该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广博的文化知识、较强的科研能力、良好的创新能力及心理素质外,还应该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中的知识、技能。

3.2.1 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操作

主要使体育教师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包括计算机基本原理、发展状况,DOS、Windows、UNIX等操作系统的应用,用于文字处理的Word软件,Excel、WPS表格文件的操作,Powerpoint、Photoshop等图文处理软件。

3.2.2 计算机网络

主要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一般原理,学会网络查找、网络通讯、网络上进行教学的方法。

3.3 小结。

李岚清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迎接21世纪的机遇与挑战》讲话突出地强调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实施素质教育在本质特征上是一致的。因此,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实践主导者,必须既树立起素质教育的新观念,又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尤其是掌握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标志的现代教育技术。只有做到这一点,素质教育才能借助体育教师高水平的教学能力,融入现代体育教育之中。

4. 体育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途径

4.1 加强教师队伍现代化教学建设。

教师作为学习环境的创造者、教育信息的选送者,其自身现代教学素质素养将直接影响自身主导作用的发挥。尽管我国体育教师基本上都有较高学历层次和相应的知识结构,但这并非意味着能适应现代化教学的要求。体育现代化教学作为新的体育知识,本身尚处在初级阶段,因而它的知识体系有待健全与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观念转型的前提下,不断加强体育现代化教学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自觉地进行回归教育,才能紧跟教育技术发展的步伐,这是21世纪信息时代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4.2 设置专门的培训机构,指定培训计划。

各级体育教育管理层应大力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和研究,提倡在职业余培训,以培养21世纪合格体育教师为出发点,注重教师现代化教学素质的提高。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外的教师培训的成功经验,定期组织各种体育教师现代化教学培训,培训合格者进行资格认定,并将教师任职资格和上岗相联系,作为衡量合格体育教师的必备条件。

4.3 根据要求确定培训的内容,配置专门的培训人员。

教师的培训应坚持以知识介绍为背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原则。培训内容设计要对在职教师的技能训练有针对性,在分析现有的技能水平和教学实际要求的基础上,设计出相应的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并组织相应的培训活动。

只有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培训方案才是最有价值的,最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的,才能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培训中来,取得最佳的培训结果。

5. 结语

素质教育本身是一种以育人为目的的全方位的教育。体育教育素质教育化,不仅要求教师树立起一种新的体育观,即“三维体育观”,而且要求教师在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广博的文化知识、较强的科研能力、良好的创新能力及心理素质的同时,熟练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体育教师不能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就只能停留在毫无实际的口号中。为此,我们应该通过尽可能多的渠道来协助体育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以保证素质教育能够融入到体育教学中。

摘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的革命。体育教师在这场革命中, 不仅要树立起新的教育观念, 而且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无视现代教育技术对体育素质教育的意义, 将会直接导致体育素质教育失去现实基础。

谈当代教育对高校教师的要求 篇8

1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求教师“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1.1 教师职业道德的重大意义。

可以说,师德建设决定我国整个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成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优良革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之灵魂。师德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对事业的忠诚,决定了教师执著的追求和人格的高尚;另一方面,师德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成长。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高尚而富有魅力的师德就是一部活的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的、受益终生的。人们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时,经常不约而同地想到的就是教师的启蒙和榜样作用。当前我们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不仅需要教师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高尚的师德,并在与时俱进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提高师德水平。

1.2 教师应该爱岗、敬业。

教师的天职就是上好课。要想上好每一节课,首先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职业;其次要认真对待每一次课,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某种程度上讲,我们教师这一行业,也属于服务行业。生活中,我们知道:顾客是上帝。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学生就是我们的上帝。我们要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学生服好务,不制假,不造假(类似提前下课,上课讲一些与教课内容无关的话题等),让他们满意。因此,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先进人物的优良品格,不断找出自己的不足,严格要求自己,做到爱岗、敬业,全身心投入到教育工作中,把自己奉献给伟大的教育事业。令人欣慰的是,我们教师队伍中涌现出很多优秀的教师楷模,比如吴玲同志,生前是郑州市第22中学高级教师,数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勤奋工作,将毕生精力献给了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马祖光同志,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为我国的教育科研事业殚精竭虑,取得卓著的成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陈学求同志,是吉林农业大学的老师,一位归国华侨,多次放弃国外定居的机会,始终心系祖国,奉献人民,长期奋斗在艰苦的农业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教育部党组号召全国教育工作者向他们学习,作为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时刻以他们为典范,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让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工作岗位中最大化。

1.3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为学生服好务。

温家宝总理在会见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代表和北京优秀教师师德报告会主讲教师的讲话(《中国教育报》2005年9月10日第1版)中说:“……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爱心。有一句话,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对孩子、对学生要关爱,要宽容,要耐心,这样才能体贴入微,把他们教育好。”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放在首位,做到“一切为学生发展,为一切学生发展”;其次,要树立学生主体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第三,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引导,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师者,人之模范”。教师的劳动对象极其特殊,他们全都是可塑性大、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们。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处世,乃至气质、性格等,都对学生起着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自身执教要自律、要以身作则,不迟到、不提前下课,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时刻谨记“内修其善心,外修其风范”(东北财经大学校长马国强的教诲),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去教育、影响学生。

2 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水平与创新能力。

2.1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

现就大学英语教师为例:大学英语教师的外语实践能力在课堂上起着示范作用,教师能够规范地使用英语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较为扎实的语言功底和较强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而大部分的英语教师发音都很标准,在课堂上也可以做到使用英语授课,具备了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但是,一个优秀的外语教师除具备扎实的语言知识功底外,还必须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综合的文化知识,在传授学生语言知识的同时也传授其相关的文化知识,尤其是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在课堂上能经常传授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师并不多见,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存在知识面窄,结构单一,知识老化等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教师在工作中须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广泛接触和吸收外国文化,拓宽自己的知识认知视野,从而保障我们的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比如大学英语预备级第一册(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第4课中的一个句子:"And I don't think it's pleasant to have a stranger in my house to teach me."除了指出否定转移、宾语从句、it的结构外,有一个知识点就是“have”sb.后应接不带“to”的动词不定式,为什么这儿又出现了“to”?针对这一情况,英语教师就必须向学生交待清楚:一般的教科书和词典给出的句型确实是“have sb.do sth.”,《Webster's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还特别强调,have"used with infinitive without to"。著名语言学家R·Quik等人也指出,用作使役动词时,后面接不带to的不定式,例如:Did they have you paint the house? (CGEL) (他们叫你油漆房子了吗?) 但是有些英语学者却认为也可以带“to”。例如E·Kruisinga就举过带“to”的例句:

What, I'll have you to know…… (A Handbook of Present English, Part11, P.386)

I'll have someone to translate the story for me. (葛传规:《英语惯用法辞典》,时代出版社)

由此可以看出带“to”还是不带“to”只不过是各专家学者众说纷纭而已,但最后还必须讲清楚:考试时学生必须按照规定语法学派的要求去答题,即必须省略“to”。通过此番解释,学生们就会非常清楚,以后也不会因此而糊涂。如果这个地方一带而过,不给学生们讲,他们就会拿不准什么时候该加“to”什么时候不该加“to”,所以教师一定要严谨求学,不放过任何一个模棱两可的问题,拥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以帮助学生彻底了解英语,弄懂英文。

2.2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紧跟社会的发展,了解学科最新知识。

创新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每一个教师也都有其个性特色,但无论如何,都必须以培养应用能力为核心,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而21世纪的今天,课堂教学一定是实现创新教育的重要渠道和中介,我们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挖掘潜能,服务课堂教学,从而为社会培养和造就更多的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型”、“复合型”人才。

2.2.1 教师的学习能力。

陶行知说:“不懂学习的人便不能做老师了”,不求进取的教师将逐渐被淘汰。教师们一方面贡献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又像海绵一样,从同事中,生活中和科学中汲取一切优良的有用知识,然后再把这些知识传输给学生。所以教师应博览群书,借助网络,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时时不忘完善自己的能力。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要求教师成为终身的学习者。瑞士的查尔斯、赫梅尔曾指出:“终身教育是唯一能够适应现代人,适应生活在转变中的世界和变动社会中的人的教育。这样的人必须使自己能够不断地适应新情况。”把握时代的脉搏和教育改革的方向,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才能时时充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效率,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2.2.2 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当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和信息科学技术智能化、信息网络全球化、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将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辅助手段势在必行。21世纪,“文盲的概念将发生根本的变化,不会使用计算机等先进工具或不会检索、处理和利用信息资源的人将成为‘信息时代’的新文盲特征。”(〈中国教育报〉1996年1月24日)科技的现代信息技术已走入校园为现代教育服务,大学教师必须迅速适应科学发展的形势,学习、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2.2.3 及时输送学科前沿知识,保障教学内容新鲜感、实用性。

我们的教材不可能一年一变,教材内容的陈旧性不可避免。教师应该灵活使用教材,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如在讲到"deal with"这个词时,我没有采用教材中的例句,取而代之给了学生们这样一个例句:Look, Bob, there are a lot more urgent things we have to deal with this week.Just put your expansion ideas on the back burner for right now (瞧,鲍勃,这周有这么多要紧的事情,你最后先把扩张的主意放一放) 。

通过这一例句,学生们不光学到了词本身的含义,还知道了“扩张”、“放一放,处理为次要的”、“现在”等这样比较实用的词汇。类似的还有当今全世界都在谈论的话题,金融海啸(Financial Catastrophe);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 (Trade Protectionism) ;购买美国货条款 ("Buy America"Clause) 等时尚感强的新兴专有名词的学习和介绍。一方面要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教材的陈旧性,有效的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保障课堂教学的质量。

3 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保障课堂教学质量。

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探索研究,改进教学方法,采各家之长,避各派之短,随机应变,灵活运用,并结合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开辟具有自身特点的教学之路。

3.1 进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

高职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是现在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一个客观事实。分层次教学便是针对这种客观事实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所谓分层次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把全班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几组,再根据这分组情况在班级教学中制定相应的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学过程层次化,作业布置层次化,效果评价层次化。通过教学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相应的目标,且使优生、中等生、后进生都有”东西“可吃,可消化,并逐渐使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接近,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原则是”因材施教“,旨在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五十分钟内做到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和运用英语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使他们发挥各自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前提要求教师熟悉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各自的知识水平,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依据所出现问题的难易程度,内容的深度、广度,分配给相应层次的学生去处理,去消化。分层次教学的最直观的一个效果就是,一方面保护了大学生们的面子问题,另一方面又刺激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回想:哎,老师提的问题我怎么都会,看来,我的学习是进步了。这样,一点一点,一天一天,日积月累,我们的“上帝们”就会越来越优秀,越来越进步,也会越来越爱上你的课。

3.2 抛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借助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一张嘴”,教师喋喋不休的在自己的“王国”里进行“填鸭式”讲授。时至“眼球经济”的今天,我们大学教师必须抛弃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多维互动的学习氛围。多媒体教学技术恰恰能解决这一问题:通过短暂的鼠标点击,快速而又舒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应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可获得除文本以外更加丰富、直观的多媒体信息,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过程始终在一种新鲜、兴奋的情绪下进行。但是,因为各学科课堂教学存在着差异性,教师切记不可让学生觉得:老师把电脑带到课堂上,却把自己的脑袋落在家里。有关调查数据表明,多媒体教学以其独特的形式对英语教学起着不可估量的积极的作用。对某些教材而言,它较传统教学手段可以缩短教学时间,增加知识的容量,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习兴趣及主体意识等方面发挥其特长,是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极为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总之,教师要依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或自己动手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或电子教案,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以此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参与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从而使他们学习的兴趣得到培养和刺激,同时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及运用都有进一步的提高。

3.3 教师还要活化课堂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师可通过问题教学法、共同参与法、讨论法、小组示范法、角色扮演法等进行课堂教学。在此,我比较欣赏德国的职业教育经验,在它的职业教育中,一个教学单元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的情况是很少的,更多的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德国的教育专家认为:单独使用讲授法不能超过五分钟,一般在20分钟内必须更换教学方法,以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见,一节课50分钟,要想时刻把握住学生们的脉搏,就必须多变教学方法,以保持课堂教学顺利而有效地进行。教师可以在开课前十分钟采用问题教学法;下课前五分钟左右,利用角色扮演法强化本堂课的要点知识;中间的教学时间,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酌情处理,灵活多变,做到师生互动,学生间互动。目的只有一个:把我们的教学阵地———课堂,变得有声有色。

4 结束语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第一责任人,必须认识到:当前,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不仅需要教师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高尚的师德,并在与时俱进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做到静下心来育人,潜下心来教书,做一名满足现代教育要求的合格大学教师,做一名让学生满意的优秀大学教师。

参考文献

[1]赵丽娟.跨世纪高校外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9.5.

[2]刘润清, 吴一安.中国英语教育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3]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4]燕国材.素质教育概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2, 42.

[5]夏纪梅.大学英语教师的外语教育观念[J].外语界, 2002[5].

[6]Higher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n Vocational and Specialized Higher Education.Higher Education Press.2003, [10]

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篇9

一、具有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理念

“五四”以来,我国音乐界系统地接受了西方音乐的理论体系,使整个音乐教育逐渐走向西方化。重洋轻中,只注意学习欧洲音乐,不重视本民族传统音乐,导致学生的视野日益狭窄。我国音乐教育一直缺少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理念,缺乏对音乐文化认知的训练,缺乏一种跨文化意识能力的培养,固步自封,严重影响了其自身发展。

新世纪越来越多的世界音乐展示着丰富多彩、令人耳目一新的魅力,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多元化的音乐世界,无论是印度的拉格,日本的能乐,苏格兰的风笛,拉美的混血音乐,还是美国的爵士,无不令人为之着迷、倾倒。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学术和理论的交流和不同文化的沟通变得非常快捷和频繁,这种世界各民族音乐的交流与融合也必将创造出更为丰富的音乐样式。美国威斯廉大学民族音乐学教授郑苏女士2001年来华讲学时曾一再提道:“世界音乐在21世纪将占据全球音乐文化的主流,从而取代20世纪西方艺术音乐。”

近年来,各发达国家的音乐教育大都在音乐教育中融合了多元文化,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都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分别采取了相应的举措来贯彻执行这一现代的教育理念。我国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也将“理解,尊重多元文化,树立多元文化观”作为新课标中最为重要的基本理念加以强调。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必须接受这一理念。

二、具备进行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音乐理论知识

要更好地进行多元音乐文化教育,音乐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了解各种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音乐形式、音乐特点、音乐体裁、演奏音乐作品的乐器、演奏或演唱音乐作品的方式方法、音乐的调式调性、旋律特点、曲式结构等。当然,由于音乐文化的范围相对较大,包含的国家、民族很多,如印度音乐,无论是旋律、调式、节奏、曲式等都带有特殊的印记;印尼的甘美朗,也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印尼传统文化的象征;非洲的黑人音乐,节奏复杂,令人叹为观止。此外,夏威夷群岛独特的草裙舞、苏格兰风笛、西班牙歌舞,等等,都是音乐百花园中的奇葩。所以,音乐教师要尽可能地从多方面了解并掌握一个国家或是民族的音乐作品及其特点,能够非常直接地辨别出不同音乐文化的音乐要素。

此外,音乐教师还要把音乐文化放到它所在的社会文化之中,了解这种文化是如何形成、传承、发展与变迁的。这样才能够通过音乐的本质看到此音乐文化更深层次的含义与价值。进行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实际上就是对不同音乐文化进行了解、认同与传承。所以,音乐教师还要具有丰富的其他的与音乐相关的文化知识,比如,了解当地的社会历史、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教师多了解这些方面的知识,有利于在进行音乐文化教育时能够对所讲的音乐文化进行多元的、多角度的审视与理解,使学生具有更宽阔的视野。

三、具有进行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教学方法

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除了掌握丰富的音乐文化知识之外,还应该加强自己教学教法方面的学习,使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开展和传播能够找到有效的途径,最终达到较好的效果。多元音乐文化的种类与素材相当丰富,教师应从中选择适量的内容,设计有质量、有效能的音乐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在课后主动去延伸学习。如让学生了解一些音乐史,演唱一些不同文化背景的歌曲,听辨一些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中的音乐体裁,等等。例如:侗族大歌教学时,教师除了介绍音乐素材外,还可以说明大歌在侗族中的角色和功能。若班级中有侗族学生,教师就可以让这些学生介绍侗族语言、展示侗族服饰、示范并教唱大歌,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这些内容。这样,其他同学不仅对侗族大歌产生了兴趣,而且了解了侗族的传统文化。学生如果抱着一种肯定的态度来看待这些音乐,就会变得更具适应性。通过接触多元的音乐,学生学习音乐的能力会得到提高,理解能力、表演能力和欣赏能力也会得到增强,对音乐的了解也会更为全面。

另外,教师还要整合教学资源,大胆地吸收、兼容、消化外来先进的音乐教学模式,如美国在实施以创造为主题的普通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局限于美国本土的音乐和音乐教学模式,而是吸收了其他民族音乐的精华和有利于培养创造性的先进音乐教学模式,最终形成了美国式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和提高公民的音乐素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四、结语

英国杰出的音乐家罗杰·诺斯指出:“音乐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纯净之和声愉悦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动或激发人的热情。”各国、各地区和各民族的音乐作品,无一不充实着学生的情感世界。多元音乐教育是一种跨越民族、跨越文化的教育,是影响和培养学生良好情趣和性格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和途径,所以,音乐教师应认识到进行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并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完善自己,以适应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要求。

摘要:本文对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多元音乐文化教育,教师素质,要求

参考文献

[1]徐欣.以地域音乐文化为特色的高师音乐教育探索——以乌江流域的涪陵师院音乐系为例[J].中国音乐, 2006, (03) .

[2]王文韬.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对策[J].中国音乐, 2006, (03) .

[3]朱艳彬.中外音乐素质教育的比较与借鉴[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7, (11) .

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篇10

一、体育隐蔽课程的涵义

隐蔽课程是指非正式学习的各种教育要素,如师生关系、教学风格、课堂规则、按能力分组等,是一种隐蔽的或者是还未得到认可的教师经验,但这些都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影响。可以说,隐蔽课程是文化的反映,是人的生活习俗、文化教养、精神境界以及尊重他人、尊重自我在个体身上的集中表现,并通过教学、教师的行为等方式同正规课程同时起作用。

隐蔽课程教育既取决于教师对体育教育意义的认识和把握程度,又取决于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和内心境界。隐蔽课程的内容选择与设计,主导权在于体育教师,所以,弘扬什么精神、发展什么文化传统、提倡什么品质和培养什么能力等等,都是隐蔽课程教育所要涉及的方面。作为体育教师更应对此在思想上、行动上有所认识和体现,真正把能反映一定文化的、身体的、智慧的、情感的、意志的、行为的等正面品质的内涵贯穿于整个隐蔽课程教育之中,进而把学生发展成全面的人。

二、体育隐蔽课程的特点

1. 文化性

学校体育课程是从人类社会文化中筛选出来的精品,因此被列入其课程的内容就有可能被继承、发展,尤其是体育文化功能的教育就能得以具体化。随着人们对积累起来的文化价值(含体育文化价值)认识的提高,蕴含在体育课程教育中的文化特性,也越来越强调对学生的陶冶与影响,其中的体育文化特性对学生就有着独特的作用。实质上,体育教育过程也是将学生从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和自我塑造中“唤醒”的过程,即从“自然”到“文化”,从“现实”到“理想”的过程。可以说,体育课中的文化性也是多种精神内涵的整合,它决定了体育课程的构建,而这一构建又反映了社会文化的水平和变迁,反过来制约着体育文化的发展。

2. 行为性

体育课隐蔽课程教育中的行为性,主要是指体育教师的行为影响,包涵着行为的思想情感性、伦理道德性、知识品位性、智慧能力性等,是以其外延的行为来评价的。在课堂上,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因素颇多,但教师外延行为乃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因为不同的教师行为会造成不同的课堂气氛、师生关系以及给学生不同的心理影响,如行为的动作、表情、举止等。可以说,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和心理环境,正是决定学生行为表现积极性高低的直接而重要的因素。

3. 依附性

体育隐蔽课程的存在需要借助于某种客体才能传递它蕴含的文化,发挥其功能。体育隐蔽课程的教育价值并非完全直接显现于学生身上,它所携带的教育信息只能部分地被学生直接吸收,而相当部分则依附于其他载体间接地传递给学生。具体而言,学校教育化的环境、体育教师的行为、校园文化、各种人际关系都携带着体育隐蔽课程的教育信息,这些信息通过暗示、学生的模仿、互相感染、彼此认同、榜样学习等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接收这些信息,从而受到教育。体育教师的教育意向正是通过这些不同的载体传递给学生,并且不断地沉积下来,产生相应的心理结构。

三、体育隐蔽课程对学校体育教师素质的要求

1. 体育教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体育教师的职责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专业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用自己高尚的情操来感染学生,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往往是学生模仿的最直接、最具体、最生动的榜样和道德形象。因此,体育教师要作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要求学生遵守的课堂常规,首先自己要遵守。例如不迟到、不早退,体育教学中不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以及着装要求等,教师要严格遵守,这样才能树立起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体育教学中教师应作到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关爱和体贴学生。教师的爱心是师生相互沟通、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巨大磁铁,没有对学生的关爱和体贴,不能真正和蔼平易地对待他们,是不可能从心底里获得学生的喜爱的。

2. 体育教师要具备高尚的敬业精神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具有更高的实践性特点,体育教师往往要冒着寒风顶着烈日进行教学,而且还要承担课外活动和体育训练等繁重任务,因此,体育教师需要付出比一般学科教师更多的心血和劳动。高尚的敬业精神、坚定的奉献信念是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应具备的重要素质。

3. 体育教师要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

体育教师只有具备了较强的业务素质才能有效地影响或改变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使学生的求知欲和对活动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和信服。几分钟精彩的讲解、一个漂亮的示范动作等都会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并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最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较强的业务素质是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

4. 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

体育教学中蕴涵着许多美的因素:体育器材的合理摆放美、学生队伍的组织美、练习时的队型设计美、教师的仪表仪态美、教师的语言美、示范动作的形体美等等。这些美的因素不仅可以带给学生美的享受,使他们获得身心的愉悦,得到精神的满足,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体育教师应注重美学方面的修养,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

5. 体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情感素质

体育教师情感素质如何主要体现在师生关系上。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也是学校环境中最基本的一种人际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得教学信息传输通畅,是推动体育教学整体发展的动力,师生之间的协调和适应会使教学过程处于相对平衡和稳定的状态。教师良好的情感素质不仅是推动教师积极工作的动力,而且对学生起着直接的感染作用,影响着教育和教学过程。教师不仅要有热爱学生的情感,还要有善于控制、支配和调动自己的情感,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具体环境和学生状况决定情感表现的倾向、方式、分寸,以便有效地感染教育学生。善于控制支配自己情感,抑制无益的情感,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职业素养。

四、体育隐蔽课程对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

自古以来,师德备受重视,不具有良好师德,就不配为人师。学生接受教育,不但从教师那里学文化知识,还要学习道德伦理、人生观。一个老师没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可能教育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的。

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教师,由于种种的原因往往会成为学生崇拜的偶像。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一个教师的师德不过关,他所从事的教育活动不仅是失败的,而且是相当危险的。这样的教师很可能会将学生带入歧途。良好的师德是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前提。倘若不具备这个条件,即使业务素质再好也是要不得的。

1.“问题教师”后患多

近期频频发生的“禽兽教师”伤害学生的事件,为我们敲响了师德的警钟。这其中相当一部分原因是我们忽视师德教育的结果。但是,师德教育不应是一阵风,不能“一劳永逸”,而应是一项长期工作,要常抓不懈。对于师德不合格的,要清理出去;同时,对那些品德不过关的,也要抓住进口,不让其混进教师队伍。与其发现问题再来解决,不如将关口前移,在引进教师的时候就进行师德方面的考查。凡是不合格者一律不予录用,从源头避免害众之马混入教师的队伍。

2. 教师应有良好的心态

首先要搞清楚师德的概念。师德与品德是有区别的。师德是教育工作者的行为道德,既包括人的基本品德,也包括职业道德,符合基本道德而失之于职业道德者也是缺少师德的;品德恶劣者要“下课”,职业行为失德者同样要“下课”。一些学校之所以出现教师体罚、歧视、侮辱学生等有违师德的事,在很大程度上是因教师的利益、考核等方面的压力过大,带来了心理障碍。因此,有关教育部门应该加强教师的情商品质培养,让教师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由于教育质量的偏差和应试教育体制的存在,当前学校教育基本上还是以教书为中心而不是以育人为中心,“重智商轻道德”的现象非常普遍。学生的高分低德品质不高甚至是高分缺德也并不鲜见,这与部分道德品质不高甚至败坏的教师的潜移默化有很大关系。所以,师德教育的培养有现实意义,但是道德品质搞一票否决制恐怕还有待商榷,如何提高师德教育的实际效果和师德评价的可操作性还需要深入探讨。

3. 实施需要“实效”

师德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均至关重要,应该时时教育,但多数地方由于规定的不可操作性和难以量化而使其流于形式,没有借助良好的载体和多样的形式,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我认为,除了加大处罚力度。更应重视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创造性,毕竟处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将教师的师德列为从教的先决条件,强令无德的教师“下课”,确实很有必要。但是,内在的师德如何进行等级量化,这是各地师德教育为难的事情。目前,教育部门开展师德教育活动是否应确定出具体的规范,来个“X不准”或“X禁止”之类的?这样,师德考核评价可以具体化,有可操作性,效果应该好些。除了各级部门加强督导检查外,更需要发动广大学生及有关部门参与督导。毕竟,教师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师的师德好坏,学生是再清楚不过的。

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篇11

【关键词】素质教育;体校;师德

一、体校学生的特点

体校的学生绝大部分以运动训练成绩为目的,普遍存在入学年龄小、文化程度低的现象,但由于身份的特殊,经常外出比赛,因而接触社会广泛,思想活跃,个性张扬,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理解呈多元化,且具有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情感冷漠,故而表现出喜欢训练课,忽视文化课和自身品德修养的特点。现阶段体校学生的生源主要是普通中学的“双差生”,文化课成绩比较差,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也比较差。一部分学生可以说是被原学校认为是没有前途的学生,家长也实在无任何的办法,因而便被当成包袱推向体校。严重的失落感使他们产生了极大的逆反心理,有些学生通过逆反和对立的行为表现,来突出自我的存在以引起他人的关注。从当前体校生的实际情况看,学生中存在着懒散、自私、说谎话、暴躁、说脏话等诸多不良习惯,并且对人对事表现出一种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态度。因此,在体校教育中普遍推行素质教育就更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二、素质教育的目标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是学校教育不断前进的实际需要。体校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改变目前体校中普遍存在的重体轻学、重训轻教、重技轻德的现状,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生动、活泼、和谐、健康的全面发展,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崇高的思想道德品质、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健全的身体素质,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三、素质教育对体校师德的要求

教师的师德就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时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质,它规定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态度、行为、作风去待人接物处理问题,教好学生,为社会尽职。就体校来说,体校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师德素质,才能适应体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1.热爱祖国,献身教育。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教育事业,这是体校教师师德的基本规范。体校教师应该是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具有崇高的理想道德和情操,坚信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坚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坚信共产主义事业必定胜利。献身体校教育事业是体校教师热爱祖国的集中表现,而热爱祖国则是献身教育事业的强大动力和基础。体校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又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我国体育事业的兴旺发达和民族的未来。教育工作平凡而又崇高,其工作本身则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些道德准则的具体体现。

2.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以身作则。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良好的师德形象更是一种精神的化身,它孕育着真,引导着善,创造着美,奉献着爱!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育人单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甘为人梯,像“春蚕”吐尽青丝,像“蜡烛”化成灰烬,把毕生献给事业,献给学生。

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做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3.关爱每位学生,学会倾听。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别性格,这就要求教师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爱学生是教师最重要的职业道德,爱学生就必须做真诚的倾听者。作为体校的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还要关注学生的日常训练,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对他们在訓练和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给予适时的理解、支持和帮助,使学生在心情低落的时候有一个倾诉的对象,迷茫困惑的时候有一盏指路的明灯。理解与尊重每一个孩子,用爱倾听每一个孩子心底的声音。

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篇12

一、广博的知识

素质教育是我们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师素质是教师在育人过程中必备的职业品质, 是教师职业形象、文化知识、育人能力等涵养的总和。而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舞蹈具有其它艺术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能强体, 而且具有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意志和竞争意识、开发智力和提高能力的功能和作用。舞蹈教学活动是中学舞蹈素质教育实施的渠道之一, 在这过程中要使学生有意义的学习, 首要条件就是教师的头脑中应具备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功能”。作为一名舞蹈教师, 仅有精通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 还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不仅要传授舞蹈技能, 还要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动力,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而教师对知识渴求的广度和深度, 对引导学生发展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实施有意义的学习, 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德育教育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舞蹈教学的重要任务, 也是提高舞蹈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中学生的优良品德和行为、艺术修养、美的情操等, 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 而是必须要经过长期的有目的的教育和培养方能形成。舞蹈教育的内容丰富, 表现手法和形式多种多样, 其本身就蕴含着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如在进行舞蹈的各种演出实践与比赛活动中, 培养同学们的团结协作集体荣誉感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找准教材内容中的知识、技能的传授与德育教育的“结合点”, 并使其互为渗透, 落实在教学之中, 把德育教育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三、过硬的语言艺术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假如在语言旁边没有艺术的话无论什么样的训练也不能在年轻人的心灵里培养出好的高尚的情感来。”由此可见, 舞蹈教师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时间的重要条件, 决定着学生在舞蹈学习中的效率, 亦将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和思维能力, 影响到学生的语言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 因此, 教师在语言能力在舞蹈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过硬的语言艺术包括: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良好的身体语言能力, 良好的语言艺术感染力。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能的重要保证。如在舞蹈教学中, 单一动作及组成, 动作的要点、难点、方法的实施, 手段及改进等, 都需要口头准确表达。精炼、生动、有趣、高超的语言艺术能诱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挖掘学习者的智能与体能。同时, 教师语言的音质、音量、声调、语速等变化, 能使学生通过听觉中枢, 刺激动觉中枢, 激发学习兴趣, 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到喜欢学习。

四、正确的动作示范能力

作为舞蹈教师, 既要一专, 更要多能。尤其舞蹈教师正确的动作示范, 是融教师的技术、知识、技能、身体素质为一体的职业素质的综合体现, 也是衡量舞蹈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百闻不如一见”, 对于舞蹈技术的学习和动作的掌握而言, 正确的示范起着事半功倍的效能。例如, 教授“乌龙绞柱”时, 在没有示范前, 学生容易出现“担心”或“怕”的心理, 怕动作不到位或气质类型不对等心理, 此时, 教师若以富有感染的示范动作和熟练的舞蹈技能去影响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就能消除“怕”的心理, 从而达到自觉地去学去练。因此, 要提高教学质量, 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舞蹈教师必须具备正确、优美的舞蹈技能, 用自己美好的舞蹈形象去感染学生, 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五、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文化艺术修养

舞蹈教师的文化艺术修养和业务能力的强与弱, 是衡量一名舞蹈教师能否胜任本职工作的基本条件。舞蹈教师首先要掌握本专业的丰富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 同时还应掌握相关艺术学科的知识, 如音乐、戏曲、戏剧、影视、美术等学科知识, 并能把有关的知识与舞蹈教学相结合, 用于教学过程之中。教师的天职就是教好学生, 作为一名舞蹈教师, 只有善于不断学习, 不断提高, 刻苦钻研业务, 学而不厌, 积极探索和掌握教学规律, 精通教学技艺, 才能使自己的业务精湛, 使学生对舞蹈学习兴趣浓、信心足、主动性高, 更自觉地学习, 教学效果才更明显。

总之, 在深化学校素质教育教学中, 作为一名舞蹈教师, 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准, 以德育素质为先导, 以高超的语言素质为手段, 以娴熟的业务水平为前提, 以良好管理素质为保证, 才能成为一名思想政治合格、教学业务过硬、工作作风优良的中学舞蹈教师, 为更好地推动学校素质教育, 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寒梅.中学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5, (3)

[2]龚倩.中小学舞蹈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06

上一篇: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下一篇:常见护理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