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音乐教育对素质培养的影响论文

2024-07-12

谈谈音乐教育对素质培养的影响论文(精选11篇)

谈谈音乐教育对素质培养的影响论文 篇1

摘要:音乐教育是培养全面综合型人才的关键。为了达到良好的培养效果,学校要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开展音乐欣赏以及乐器演奏教学等教学内容提升学生音乐方面的综合素养,进而使学生具有良好人文底蕴,这样也就能够使得学生在各方面具有综合性的提升。本文就音乐教育工作在学生素质培养过程之中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素质教育

通过优美音乐的欣赏,不仅能够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丽、生活的丰富多彩,更能在学生听音乐的过程中,得到美学方面的熏陶,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并且音乐本身就是以审美做为基础,通过相应的音乐教学工作的开展,能够培养出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以及各方面综合能力。

1在学生素质培养的过程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教育事业经过一直以来长久不断的发展已经有效地实行了素质教育,通过素质教育的推行有效的改变了传统教育过程中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更深入的了解到自己所学的知识的内涵,通过这样的方式也就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并且素质教育过程之中,在制定主要教学内容的时候,人们往往会通过以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求,以及社会实际建设需要来制定相应的学生培养计划,这样在进行学生培养的时候也就能从实际出发,培养出高水平的实用型人才,通过素质教学模式提升学生潜力的开发程度,现阶段素质教育已经充分的认识到了学生本身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多元性,在进行学生培养的时候和过去的培养模式相比,现阶段的培养模式更倾向于让学生均衡发展,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以及知识要覆盖面,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人文素质还有心理方面素质。在这种情况下,也就需要教师能通过音乐教育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在在美学方面的潜能,尤其是在学生审美、理解美、感受美方面的能力。音乐教育和其他传统类型的教育方式,比如数学教育或者语文、物理方面的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区别性,同时,也正是这一特点,使得音乐教育,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有着更加较为突出的作用,对于学生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实际开展音乐教学的时候,往往需要教师通过乐器的演奏以及乐理知识教育促进学生对于音乐解析、欣赏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充分的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到韵律美、节奏美,这样的方式也就能使学生更加敏感的感受到生活中充满了各种美,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是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在目前的教育过程中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虽然都属于具有美学的属性,但是他俩却又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音乐教育主要通过听觉上的感悟使学生领悟音律方面的美。在进行音乐方面教育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提升学生,对于美得理解,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以及人文素质的提升,其次在进行音乐方面教育的时候还要适当的要教授学生相信的乐器使用技巧,提升学生乐器的演奏水平,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对美学理解的深入,也能使学生的性情得到进一步的陶冶。

2通过音乐教育的开展,能够促进学生在科学文化方面素质的提升

人体的大脑是由左右两个部分所构成的,并且经过科学家对于人体知识的不断深入分析研究,最终发现,组成人体大脑的两个部分有着各自不同的分工。在实际的大脑运作过程中,一般人的左脑具有良好了逻辑思维能力,能高效地进行逻辑思考,具有理性以及逻辑性强的特点。右脑往往具有较强的感性方面的处理能力,使得人们对于音乐、美术等等其他方面的感觉更为敏锐。我国在过去使用传统方式教育的过程中,人们常常更倾向于将学生向理工方向培养,通过这种培养方式能够使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理工方面的知识基础,但是传统的教育模式,不仅使得学生在知识接收上呈现出固化的趋势,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学生音乐以及美术方面的教学工作有所欠缺,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能够具有扎实的理工方面的基础知识,但是实际工作以及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过于严谨甚至是呆板的倾向,不利于国家科技创新以及科研事业的发展。并且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在性格特点、习惯特点等等方面均存在一些差异性,但是每个学生也必将会有其所喜欢的音乐类型,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充分的认识到兴趣对于教学的促进作用。这样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将学生所感兴趣的音乐作为主要的培养方向,通过这个切入点,使学生能在兴趣的引导下对音乐的知识进行深入全面地了解学习。一般情况下,教学工作会通过最基础的乐理知识作为起始点,使学生能从最开始打下良好的基础,方便学生未来的提升,在完成了乐理知识方面的教学工作之后,就可以开展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欣赏课程,通过真实优美音乐的欣赏,使学生进一步的感受到音乐的美丽,也能够激发出学生对音乐的热情,在完成了这两个阶段的教学工作之后就可以用学生,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乐器进行学习,并最终使用自己喜欢的乐器进行演奏。

3音乐教育有利于改善学生的身心素质

当前,各个阶段的学生都有着不同的压力,升学、就业等等,这些都会让学生产生焦虑、烦躁、迷茫,会使身心受到损伤,科学的音乐学习和训练可以有效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音乐疗法,也成为心理音乐疗法。科学家认为,当人处在优美悦耳的音乐环境之中,可以改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功能。另一面,音乐声波的频率和声压会引起心理上的反应。良性的音乐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可以改善人们的情绪,激发人们的感情,振奋人们的精神。简单乐器操作训练,以及有选择地按音乐知识学习、乐曲赏析、演唱歌曲、音乐游戏、音乐舞蹈等综合性音乐活动,都是可以对学生的身心素质有良好改善的。

4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

音乐歌颂人们的生活,引导人们走向光明的未来。每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有一个高尚的灵魂,而高尚的灵魂使人们在困难面前增添勇气,在痛苦中变得坚强,激发人们对美好的光明不懈追求的热情。每一个学生都有理想,有向往,有追求,正确引导会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用美好的音乐激发他们的心灵定会产生灿烂的火花。音乐可以使学生愉悦心情,情感得以升华。研究结果表明,不愉快情绪会使体内产生对神经、心血管等组织有害的物质;而愉快的情绪则能使血液中有利于健康的化学物质增加。许多音乐家往往长寿,无不与愉快欢乐的情绪有关。总之,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5结论

音乐教育方面的工作,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有着必不可少重要性,不仅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提升,使学生在未来具有更好的发展,同时这也是增加国家综合能力、促进国家向更好方向发展的有效措施,需要学校在进行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充分的做好音乐教育方面的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杨和平.新中国音乐表演心理学文献研究[J].音乐探索,2008(2).[2]牛少岩.对高师音乐教育的研究和探索[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4(9).[3]段晋中.大学音乐美育教程[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谈谈音乐教育对素质培养的影响论文 篇2

1 音乐教育的意义

音乐教育主要通过对音乐的感受、理解、鉴赏、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理性塑造和控制, 对意志的理性引导和调整, 对感知、想象等能力的理性渗透和升华。因此音乐教育在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智力发展水平上, 在促使人的健康心理要素成熟和弥补人的素质缺陷方面, 有着其他教育不可代替的作用, 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 音乐教育对培养高素质学生的重要作用

第一, 音乐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塑造完美人格。

有人说:“一个人再坏, 只要他喜欢莫扎特的音乐就坏不到哪儿去。”音乐在德育方面的重要作用是不能低估的。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可激发人从困境中站起来的勇气;《茉莉花》等优秀的民族音乐使大学生加深对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了解, 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飞来的花瓣》、《乘着歌声的翅膀》等这类优秀的合唱歌曲, 通过美好、纯净的音响效果, 使学生的心灵得以净化, 获得与思想的和谐, 最终从喜欢到欣赏, 从欣赏到领悟。实践证明, 任何思想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感情做基础, 只能是空洞的说教。音乐的教育作用并不是强制的, 而是靠音乐内在的思想感情, 通过优美的旋律, 在令人兴奋愉悦的氛围中受到感染, 引起共鸣, 使人的思想感情发生变化, 从而达到教育人、鼓舞人、陶冶人的作用。让学生欣赏美妙动人的旋律, 扣人心弦的和声,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 使他们真正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走过自己的人生。

第二, 音乐教育能拓展大学生的智力, 培养创新能力。由于教育体制和应试教育存在的弊端, 现在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普遍不强, 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较少, 学习锻炼的机会不多。因此, 学生智力和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培养, 从而影响综合素质的提高。其中, 缺乏必要的音乐教育, 特别是健康向上的音乐教育, 就是一个重要原因。

在音乐教学中, 通过各种方法与技能的训练, 可以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同时, 培养多方面的能力, 还可以使学生的意志、毅力、专注力、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得到发展。如在节奏的训练中, 同时辅以跺脚、拍腿、拍手等动作, 把学生眼、口、手、脑、耳等多种器官功能运用起来。在歌唱教学当中, 先让学生朗读歌词, 再分析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要求学生有表现力地演唱, 使学生的朗读能力, 理解、分析能力, 想象力和表达力得到了培养。人们知道爱因斯坦是物理学家, 殊不知爱因斯坦还是个音乐奇才。他的小提琴演奏水平非常之高。他自己也这样说:“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未的。”由此可见, 音乐教育不仅包括了对大学生的想象力、记忆力、敏捷的反应力和分析、综合等能力的培养, 而且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 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这正是新时期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智力条件。

第三, 音乐教育能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提高审美品位。审美能力是指在审美活动中发现、感受、判断、评价和欣赏美的能力。面对同一审美对象由于审美能力不同, 人们获得的审美感受也不同。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是高校艺术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教育具有审美教育的功能。“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 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知能力、鉴别能力、欣赏能力及创造和表现能力, 帮助人们树立崇高的审美思想, 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从而能按照美的规律来美化自身和改造客观世界。

第四, 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保持身心和谐发展。目前,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非常突出, 社会、家庭、学校等诸方面的因素导致部分学生存在着心理不健康现象, 如:冲动、嫉妒、忧郁、怀疑、自卑、彷徨、失望、攻击等。这些现象带给学生、学校、社会及其严重的负面影响。而音乐作为情感艺术, 能表现多种情感, 可以对这些不健康的心理予以调节。有人说:“听贝多芬的音乐, 使人找到了一种向上的力量, 感到世界之广大, 自我之渺小, 感到人生的航船不是一帆风顺的, 要经过与狂风巨浪的搏斗, 才能达到光明胜利的彼岸。”这说明了音乐活动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现在有些医疗机构就是运用音乐的这种奇妙作用来治疗精神疾病,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多听多唱一些艺术思想性较强, 歌唱生活, 歌唱美好未来的作品, 可以使学生从中得到快乐, 振奋精神, 抚平心灵上的创伤。

3 对高校开展音乐教育的思考

第一, 大力加强音乐教育类课程的建设。目前, 在高校开设的选修课程中, 音乐教育类的课程已在其中了。就拿我校来说, 课程门类大致可以分为理论、欣赏及技能三类。包括有基本乐理与名曲视唱、音乐欣赏、西方音乐史、中国民族音乐、管乐、声乐基础等等课程。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情况、自己的喜好和自身的条件来选择课程。但是由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器材场地等方面的原因, 学生音乐素质培养的面不是很广, 课程主要还是以理论类和欣赏类为主, 通过学习欣赏优秀作品,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水平, 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这很难满足学生的真正需求。

第二, 积极开展多元化的音乐文化活动。课堂中的音乐教育是将大学生们引入音乐大门, 在合理设计音乐教育课程, 不断提高音乐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同时, 还应当重视面向全体大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活动。一方面可以组织大学生社团, 开展音乐教育活动。在学生中组织艺术团、合唱团、舞蹈队、剧社、器乐队等等, 定期组织交流、排练, 让学生自行编排, 自导自演, 通过综合技巧训练和综合艺术实践活动, 进一步提高学生音乐素质。另一方面, 可以通过“第二课堂”, 组织各种音乐技能的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讲学、开设专题讲座、组织各种音乐沙龙等形式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 把音乐教育向课堂外延伸。另外, 还可以与其他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 如校园“十佳歌手”比赛、“五四”文艺汇演、校合唱比赛、暑期社会实践的文艺“三下乡”等等, 通过这些艺术实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之主动追求艺术之美, 达到以美育人, 以情育人的目的。此外, 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对外交流及竞赛活动, 使学生开阔视野、开拓思路, 更好地培养学生艺术创新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

育人是高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我们开展的各种音乐文化活动, 就是要创造一种环境, 在他身边形成一个“音乐磁场”, 不时地影响大学生, 启发大学生的“情感智慧”, 为他们未来的成功准备情商条件。

参考文献

[1]吕琪慧.浅谈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5.

文学教育对学生素质培养的影响 篇3

关键词 文学教育 学生素质 思想道德 影响

文学即人学,对人的教育当然离不开文学教育。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却忽视了文学教育这个重要的方面,导致广大的受教育者文学素养不高,鉴赏能力偏低,审美情趣不高,写作能力偏低。事实上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并强化了在文学这扇大门内有着许多新奇美妙的风景,美的情感、美的形象、美的语言 这将使学生一步亲近、热爱、陶醉、感悟。因为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那么以文学作品为载体的文学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进素质教育,到底具有怎样的影响呢?

一、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全靠后天在社会和家庭,尤其是在学校教育中去形成和发展。而文学教育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起着重要的作用。一篇好的文学作品必然是作者言溢于表的产物。既然是名篇佳作,就离不开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真挚的情感,优美的语言。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学习,就能感受作品所蕴涵的思想高度、深度、广度,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极大的感染。如教学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学生们不仅理解到韩麦尔先生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丧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明白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忠诚,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在国土沦陷时表现得特别强烈。更重要的是,他们能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要热爱自己的祖国,使祖国更快地富强起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居安思危,不忘本国的历史教训和其他国家的历史教训,珍惜国家的独立和主权;要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学习,意识到今天的学习关系到祖国的强弱兴衰等。

当今文化产品日益丰富,但不乏粗俗低劣。阅读任何东西不可马虎,必须认真。认真阅读的结果,不但随时会发现晶莹的宝石,也随时会发现粗劣的瓦砾。于是吸取那些值得取的,排除那些不足取的,自己才会渐渐地长成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文学作品,在学校普及比较正规的文学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培养审美鉴赏素质

社会学家认为,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是做一个现代人的必备条件。文学是人们借以进行审美活动的主要材料,文学鉴赏能力是审美活动中最基本的能力。然而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没有在学校接受系统、全面文学教育的机会。中学毕业后,也只是极少数升入大学文学专业,可以专门学习文学并在以后从事有关的工作。那么,在学生时代进行比较完整的文学教育,就好比给学生造一只航船,让它载着主人在今后的一生中去遨游文学的海洋,享受人类文明的精神财富。如果我们的语文课仍不能体现出一定的文学性,仍不能把文学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广大的学生将无缘与文学结友;将丧失极其宝贵的充实文学素养、培养文学兴趣和提高文学水平的最佳时机,而且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可能将永远失去了这个机会。这对一个生活在未来时代的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文学作品来自生活,来自社会,它像一面镜子,透视出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通过学习作品,可以使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审美观点,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

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说《窗》,描写了靠近窗口的一个病人,忘记疾病给自己带来的痛苦,每天为不靠近窗口的同伴编造“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最后“不靠窗口的病人”嫉妒心恶性发作,私欲膨胀,一心想“占据窗口那张床位”,竟置曾为他带来“享受”的同伴的性命于不顾,见死不救,其灵魂丑恶、冷酷无情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小说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平常故事,但通过文中两个人物的对比却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自私的人心胸狭窄、目光短浅,无私的人心胸宽广、视野开阔;认识到什么是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从而增强了“扬善贬恶”的道德力量。

三、增强语文能力素质

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语言的艺术。学习语言,目的在于掌握听、说、读、写、思的能力。学习被称为语言的艺术的文学作品,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也无论它是何时代、何地域、何国别的,它终究是语言的艺术,自然能使学生听、说、读、写、思更富艺术性,即显得更巧妙,更睿智,更形象,更有概括性,更有说服力,更有深度和广度,更能引申开来,达到举一反三、以一当十、更好地了解社会、认识人生的目的。学生多读一些文学作品没坏处,因为这不仅仅是掌握一种语言,对思想的教育是别的课不能做到的,这种情感与思维的训练也是别的课所不能达到的。这种教育可以让学生对过去和现在的生活怀有感情,而这种感情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必要的。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在《往事依依》中说,小时候看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懂得了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学生时代看《千家诗》,眼前活生生展现的是美不胜收的四季风光,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此后,她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从她的依依往事中,我们难道不能探寻到她成长的源头吗?可以说,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和文学的教育是成就于漪成为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四、结束语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社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时代呼唤培养更多有个性、灵性、创造性的学生,文学教育在其中正在发挥也必将发挥其更大的作用,只要我们认识并重视它,全力以赴地进行教育。

参考文献:

[1]曾正平.中学文学教育的视角[J]. 文学教育(上). 2008(06)

[2]黄任文.让文学教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J]. 文学教育(下). 2008(10)

[3]邢良洪.感动灵魂方显文学教育的魅力[J]. 师道. 2006(02)

[4]唐建新.文学教育的四台阶[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8(Z1)

谈谈音乐教育对素质培养的影响论文 篇4

小学的语文课本,选了一些优秀的古今中外寓言。在寓言里,生动的情节构成故事,抽象的概括凝成寓意 。一般地说,我们都比较重视引导学生感知故事内容,理解故事的寓意。但是,由于寓言这种体裁更具哲理性 、讽喻性的特点,它为我们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提供了最好的契机,因此在教学中,有两个问题需要我们 注意:一是寓言中生动的情节、形象的描绘不应再是小学高年级教学的难点、重点,抽象概括的能力才是教学 的重点、难点;二是我们在教寓言时,总是沿着既定的思维方向,想以最快的速度来达到明白寓意的目的,学 生思维稍一偏离,马上制止,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会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我们知道,学生的思维只有 在个性的充分发挥,多角度的对比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果课堂上教师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在自己安排好的 直线思维槽中往前滑,显然是不利于学生思维,特别是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等能力的培养。下面我们从两个 方面,结合寓言教学的实际来讨论这个问题。

一、加快语言形象的理解,减慢抽象概插的步伐

小学语文教学,自然不能忽视字词句、篇章结构的教学,可是我们有那么多非寓言的课文来完成,高年级 寓言的教学,为什么不充分利用它“明理”的特点,把理性的思维放在首要的位置上?下面我们来比较两位教 师上《滥竽充数》的课堂实录: A 师:刚才我们读了课文,学了生字,现在我们看第一段,它交代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交代了时间、人物和事情的起因。 师:对,齐宣王有个什么特点? 生:他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 师:正因为这样,南郭先生才能混进来。大家现在默读第二段,看它写了什么内容。 生:这段讲南郭先生乘机混进吹竽队。 师:谁能描绘一下南郭先生吹竽的样子? 生:他使劲鼓着腮帮子,手按着竽的眼(演示动作)。 师:为什么“没有出过毛病”? 生:因为有三百多人吹竽。 师:谁来说说最后两段说的什么。 生:说的是齐宣王儿子接位后,喜欢听一个一个吹,南郭先生只好逃了。 师:这说明没有本事是没法长久混下去的。现在我们请一个同学讲一遍这个故事。(略) 师:好,现在我来总结这篇寓言的寓意。(略) B 师:刚才我们学了字,读了课文,下面我们对照课文来讨论这么几个问题:

1.这篇寓言写了哪些人物,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几个人。

2.齐缗王是不是比齐宣王聪明一些?

3.南郭先生是不是聪明人,为什么?

4.南郭先生逃走后他会怎么办,我们能从他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5.类似滥竽充数的事,能不能说一两件?

6.这篇课文的寓意是什么?(学生讨论后,老师请同学回答上述问题) 生:这篇课文写了三个人,齐宣王讲排场,很会享受,光吹竽的就有三百人;齐缗王也爱讲排场,讲享受,它并没减少吹竽的人数,只是形式不同,要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先生是个没有本事只会混的人。 生:齐缗王并不比齐宣王聪明,他不知道南郭先生在混而让他溜了。 师:所以,即使在不知底细的人面前也不能混。 生:我认为南郭先生还算是个聪明人,他能抓住机会,能混的时候,装得很像,没出过毛病,齐宣王给了他很高的待遇;不能混的时候就赶紧逃走。 师:那么,齐宣王和南郭先生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生:南郭先生得靠齐宣王这样的人。 师:所以有齐宣王才可能有南郭先生。 生:我认为南郭先生是个不聪明的人,混到头来一点本事也没有。 师:他是个有小聪明的人,小聪明只能混一时,到不能混时就惨了。 生:南郭先生逃走后,可能会接受教训,沉下心来学一门本事,也可能又找别的事混,我想他应该学门本事,因为他并不傻。 生:从他身上我认识到,不学本领早晚害了自己,另外要有自知之明,知错就改。(讨论第5、6题略)

比较两个案例,笔者觉得,就小学高年级而言,B例尽管还有可商榷之处,但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素质的培养 。A例或许人们更觉得像语文课,但是这种教法,学生的思维限制太死。另外,有的教师刚让学生接触课文,就 提出下面的问题:“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终于败露,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虽然问题点在关键处,但直奔“主 题”,没给学生留有更大思维活动空间。

二、减少教师的判断推理,扩展学生的思维天地

在寓言教学中,有的教师生怕学生难“明理”,很少给学生自己判断推理的机会;更怕学生想远了收不回 来,完不成教学任务,学生思维刚一出格,就立即制止,结果学生的思考唯老师所想是瞻,养成直线的、单一 的思维模式。有次听一位教师上《南辕北辙》这则寓言时,有个学生说,地球本是圆的,那个驾车人一直往前 ,就能到达目的地,完成环球旅行。其他学生都大笑起来,盯着老师等判断,这位教师的应变能力很强,认为 这是开拓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的好机会,于是表扬这位同学敢想、会想,然后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学生一下由“要我想”变成了“我要想”,他们的想、说都比以往放得开。

《买椟还珠》的寓意是,比喻把没有价值的东西留下来,却把贵重的东西丢掉的行为。作为高年级的学生 ,理解这点是很容易的。我曾指导一位青年教师上这则寓言,我们的教学设计没有停止在只让学生了解寓意上 ,而是运用这则寓言的内容,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思维至更宽广的领域,效果很好。下面将课堂实录的后部分 摘要如下: 师:我们已经明白了这则寓言的寓意,现在我们来想想这个问题,装珠子的盒子有没有价值? 生:也有价值,它是“用名贵的有香味的木料做成的”,并且“装饰得十分美观”。 师:那为什么说“把没价值的东西留下来”了? 生:这是因为和宝珠相比显得没价值了。 师:这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生:有价值还是没价值要通过比较才能知道。(老师举了一个例子后,学生也举了一个例子。略) 师:我们再想想,如果这个郑人从艺术的角度看,认为这个人工做的盒子的价值超过了那个天然的.宝珠,你认为有没有道理? 生:我认为没有道理,因为“宝珠比盒子贵许多倍”,宝珠值钱得多。 生:我认为有道理,因为从艺术上看,人创造的艺术品比宝珠更有价值。 师:两个同学都说得好像有理,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比较的标准不同。一个从值多少钱的标准说的,一个从艺术的标准说的。 师:对,这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说什么东西有没有价值,要看用什么标准。(老师举了两个例子。略) 师:郑人出高价买这个盒子,说明这个盒子在他看来超过了宝珠,包装超过了内容,形式超过了内容,见到过这样的事没有?(学生举了很多例子。略)

谈谈对领导者个人素质的要求 篇5

行政领导者的个人素质状况对行政管理影响重大。个人素质包括政治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四个方面。在社会主义,我们要特别强调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具体包括: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要有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的思想境界,要有廉洁奉公的政治道德。行政领导者的政治素质如何,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整个社会生活。因此,行政领导者在努力提高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的同时,更应注重提高政治思想素质。行政领导者握有权力,由于旧的思想影响和社会主义体制本身不够完善,行政领导者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加强自身的修养,弘扬正气,抵制各种诱惑,从而成为真正的人们公仆。

二、分析控制的主要职能和控制者应有的素质

(1)控制的主要职能在于把握组织的发展方向,对偏离组织目标的行为及时采取纠正措施,使组织沿着既定的目标顺利前进,并依据客观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组织目标。(2)控制者要有坚定的意志、明察秋毫的能力和灵活的应对策略。

三、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行政伦理建设,防止政府官员腐败

(1)加强行政伦理建设的途径:一是加强行政伦理教育,使公务员认识到良好的行政伦理是为政之本。二是加强行政伦理立法,通过以法制权、以民制权、以德制权,从而使权力变成相对的权力、可以控制的权力。三是加强公民对行政活动的干预和监督。(2)制度规范与理想信念的协调互补。制度作为一种刚性的行政伦理规范,要求有相应的行政人员的伦理信念的配合,才能充分有效地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信念和价值观。行政伦理制度、规范的他律与行政伦理信念、良心的自律共同构成行政伦理系统,只有二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才能形成合理有效的行政伦理操作系统。(3)确定最低要求和理想追求。行政伦理的最低要求就是行政行为的正当性、合法性要求,起码做合格的公务员,也就是行政伦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的要求。现代行政伦理基本建设还应包括行政道德的“最高要求”或“行政伦理的理想”层面,也就是成为道德高尚的模范。

四、如何促进领导者素质的提高

谈谈音乐教育对素质培养的影响论文 篇6

河南宏力学校高中部

欧耀斌

近年来,我对本校初中各年级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和统计,发现《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中必学的内容,学生不能达标的情况如下:有12%的女生还不能跨越式跳高,8%的男生、15%的女生不敢分腿腾越,20%的女生和10%的男生不能耐久跑。分析原因主要是:学生在练习中存在心理障碍:或存在着运动恐惧心理,或有不良个性心理,或缺乏意志品质等。初中时期的学生心理正处于形成之中,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在平时的体育课教学中应对学生各种心理进行分析和引导,减轻并消除学生的运动心理障碍,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不仅学会健身,而且逐步提高健康的心理素质。

通过平常的体育教学实践,我摸索出以下几种方法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

一、消除学生运动中的恐惧心理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觉得危险性大,产生畏难情绪、恐惧心理。究其原因是:有的意志品质较差、有的因以前失败产生了畏惧感、有的对某些运动技术科学操作的无知等。学生的恐惧心理给正常的体育教学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因此我有针对性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在体育教学中显得尤为重

要。在实践中,我进行了多方尝试:

1、强化身体素质训练,安排课课练,对落后生加以区别对待,增强他们的信心。

2、练习时先降低要求,循序渐进,认真做好保护、帮助工作,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3、据情提高训练难度,即景激情鼓励学生,常用“你行”、“你能跳过去”、“我保证你不会摔跤”等话语让学生产生信心和勇气。

4、尽量优化教学环境,如上课前通过画出清晰的跑道,明确学生活动的场地,使学生处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之中,并利用集体从众功能,让学生产生“别人不能,我能,别人能、我更能”的功能效应的竞争心理,从而使学生油然产生战胜困难的心理欲望,随机进行效果转移,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把曾经在练习中尝到过的苦头转化为成功的喜悦,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

5、用娱乐性的游戏和一些教学竞赛办法渗透到学生练习中,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学生的恐惧心理就在练一练,争一争中无形的消除了。

二、克服学生不良个性心理

在体育课教学中,常常有少数学生因不良个性心理因素作怪,致使对有些学习项目不喜欢、不想学,尤其惧怕练习难度高的运动项目。通过分析产生这种不良个性心理原因是:有的是出于对体育科学知识的了解掌握不多,对体育与健康学习的理解简单、肤浅,出现的懒动个性;有的学生由于自身体力、自身耐力的差异对某些练习项目的高难度动作、长距离跑缺乏信心、耐力而产生的自卑个性;有的学生是什么项目都想做,而又什么动作都做不好,一遇失败就不

再想练的随意个性;有的学生对喜欢的项目就全身心投入甚至放弃其它练习项目而产生的偏爱个性。以上这些不良个性影响了教学的正常进行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我采用如下方法对其进行了引导,并促进了其转化:

1、加强横断面知识辅导

在课堂上注重科学知识理论教学,学习一些与他们体练相适应的运动生理学、运动力学,使体育锻炼与常识原理结合,达到克服和避免因对运动常识的无知而产生的懒动心理;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体育课教学中,我所安排的教学内容都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然后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对有的学生适当降低难度与要求,并多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激励性的办法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其练习兴趣,消除他们的消极情绪和自卑个性;

3、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对于少数个性随意、意有偏爱的同学,我主动与他们交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进行心理分析,对其积极的一面给予充分的肯定,指出不正确的地方,加以引导,让学生树立信心,认真练习,持之以恒,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比赛,使学生学有信心,赶有目标,喜欢的项目更加得到深化,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对其它项目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这样,使学生能得到体育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升华。

三、渗透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意志品质教育

在平常的教学中,不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我都要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及意志品质的培养。

只有有了“爱”的真情,才能使学生产生相应的运动心理,我经常给学生讲一些历史故事,譬如讲“鸦片战争”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历史,懂得鸦片的毒害使国人身沉毒海,备受凌辱、挨打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积极锻炼身体,保卫祖国的尊严的爱国热情;组织学生收看各种体育比赛的实况,边看边鼓励学生学习我国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和坚强意志品质。借观看足球世界杯、排球锦标赛、乒乓球比赛等赛况,让学生感觉到女排夺冠、国足入世、国球揽冠,这些成绩的取得既是我国运动健儿勇于拼搏的写照,又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体现。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从而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真正理解体育锻炼的内在含义。在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过程中,我常讲一些高水平运动员刻苦训练,勇于拼搏的事例,把别人训练时怎样吃苦耐劳、流血流汗的事迹讲给学生听,让其产生“多锻炼、乐吃苦”的思想,同时尽量收集一些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的真实图片让学生看,更直观的使之明确,任何成绩的取得都是坚强意志的体现。借我国申奥成功的契机,教育学生作为未来的一代健儿,作为炎黄子孙,从现在起必须加强苦练,顽强拼搏,以期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为祖国争得荣誉。

崇高的理想,神圣的使命,爱国的挚情,使我的体育教学充满生机,同学们把上好体育课,自觉锻炼身体与建设四化、全面发展联系起来,培养了献身祖国的爱国热情;把今天的学习与未来的拼搏

结合起来,培养了坚强的意志;把个人奋斗与祖国荣誉结合起来,培养了更为高尚的集体主义精神。

谈谈音乐教育对素质培养的影响论文 篇7

1 音乐美学及其教育

长久以来,人们对于音乐美学教育的认识陷入一个误区,认为其是歌曲的学习,这也是我国音乐教育不景气的原因。其实不然,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音乐美学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起着重要作用,提升审美能力只是其次,最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音乐美学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对音乐作品进行背景主题人物的概括,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于音乐作品的意境分析来提升学生的审美和创造能力。音乐美学的教育都是通过对于历史上人类的音乐作品进行赏析和审美并进行理论上的概括,然后在通过这些概括进一步提升审美意识和形态,促进音乐美学的发展,它不仅仅对音乐艺术进行总结和发展,同事也是对社会形态的反映和研究。

在我国的教育中音乐美学教育普遍存在,但还是以艺术教学中居多,普通学校仅仅是将其当作一门放松的课程。但其实音乐美学教育真正发挥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它更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一个人的性格、能力、思维等,一方面它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艺术鉴赏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学习来进一步对音乐所表现的风俗文化、社会形态和价值观念等进行认识,充实学生的内心和学识,从而在思想和情感、价值观念方面进行转变。作为一门审美科学或者是乐趣,音乐美学的认知是一个从上至下、从感知到理解接受的过程。但是音乐美学的审美意识养成还受人的主观意识约束,不同的人因为不同的社会经验、所受教育等因素而在对于音乐美学审美意识的养成过程中对音乐进行不断的再创造,即赋予音乐自己的理解,从而衍生出更多类型的音乐美学。

2 音乐美学教育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

2.1 对素质教育的影响

音乐美学本身即具四大原则:协调、整体、情感和超越。这是音乐美学教学的基础,合理运用这四项原则,能够在素质教育中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当前教育的方向是素质教育,是以素质教育作为基础的学习,在激发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学生素质的提升。但目前的音乐美学教学陷入了误区,仅仅是向学生传授音乐作品的背景、内涵等理论知识,这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来说收效甚微。要知道只有在学生对音乐美学有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从而掌握一定的技能,这样的教育才能在素质教育中发挥作用,否则音乐美学教育也将沦为形式教育。在以学生作为教学主题的今天,更加强调学生本身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光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性的教学,学生自身也应该加强对音乐美学知识的学习并能够灵活地运用到自身素质的提升上,这才是音乐美学教育的最终目的。

2.2 对人文教育的影响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之前我国大力发展科学教学,加强其在教育中的地位,但是实际的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反而是人文教育的概念被提了出来,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想实现学生素质的提升,人文和科教两方面都必不可少,但是这两类教育所提倡的侧重点不同,学生在接受这两种教育时所得到的和思考的也不相同,在当前主流思想的影响下,人文教育被重新提上日程,成为新课改的重要课题。具体表现在道德、诚信等素质意识方面,因为之前教学策略的失误导致这些素质意识教育出现较大问题。这种情况下我们加大了人文教育在教育中所占的比重,但要注意的是不能主要发展人文教育,科教也要有相应的比例,两者齐头并进才是硬道理,从而在素质和能力上综合提升。音乐美学作为一门意识形态学科,在行为意识上会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促进人文教育的进行,如有些音乐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包括爱国、诚信、友善等,学生在学习音乐美学时可以在素质、审美、思维等方面获得巨大的提升,从而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

2.3 对价值观的影响

音乐教育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篇8

一、对学生高尚道德素质的培养

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音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先哲们也有“夫声乐之人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之说,认为通过音乐的熏陶能达到最高的道德标准;西方的有识之士则认为“音乐是比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音乐是灵魂的语言,是医治灵魂的灵丹妙药。”因此音乐教育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和升华的作用,于潜移默化中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品质。纵观世界优秀的音乐作品,其七彩音符包罗了人间的万种风情,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比如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欣赏曲目《黄河大合唱》,以其奋进激昂的音调,铿锵有力的节奏,鼓舞着人们的斗志;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英雄交响曲》,以其庄严的格调,雄浑的气势和澎湃的情感,表现出人们对和平与幸福的渴求,对苦难与忧患的同情;中国古曲《满江红》则体现了岳飞精忠报国,一心收复中原的决心和气概。学习和欣赏这些音乐作品,能使学生品质优秀、精神高尚,从而启迪学生心灵,塑造其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对学生智能素质的培养

音乐教育对发展学生形象思维、想象力、逻辑思维、开发右脑,提高智能素质有着毋庸置疑的巨大作用。古今中外的许多杰出人物如:孔子、马克思、列宁、爱因斯坦、托尔斯泰,为何能在各自的领域中登上顶峰,俯视群杰?他们除了有超群的知识结构和开拓的视野外,极好的音乐修养则是他们事业有成的催化剂。

在音乐教育中,特别是乐器演奏时,脑、眼、耳并用,能综合开发学生的大脑;演奏时手指的动作越复杂、越娴熟、就能与大脑建立更多、更复杂的神经联系,使头脑灵敏、聪慧。演唱时对音乐灵感的寻求,对唱(奏)状况的把握,对作品的处理分析都要进行丰富,活跃的形象思维,这可使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以及想象力、创造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为智能素质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如:有的学生学习钢琴,不但钢琴考级获得九级,而且各门功课都非常优秀。可见,音乐教育能提高学生的智力,使其受益无穷。

三、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

音乐教育是用音响的魅力,给学生以各种感受。音乐的旋律在起伏变幻,抑扬顿挫,迂回曲折中,在动和静、高和低、快和慢、紧和松的对比组合中,展现它特有的魅力,并激起人们感情的波澜。如:大提琴独奏曲《天鹅》描绘了洁白高雅的天鹅在碧波粼粼的湖面上悠然漫游的优美形象。大提琴如歌的抒情旋律恰似天鹅的吟唱,而钢琴玲珑剔透的琴音又似清澈明丽,波光摇曳的湖面。学生聆听着优美轻柔的乐曲,仿佛身临其境。又如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那“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叠”、“水云深际”、“渔歌唱晚”等不同乐段的演奏,将那山河秀美,碧波月影,层层涟漪的湖光山色表现得淋漓尽致。犹如一幅幅清丽淡雅的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把学生带入这魅力的春江去遨游,去畅想。音乐教材中有表现雄壮的歌曲、有描写诙谐的乐曲、有抒情优美的音响、也有悲伤愤怒的旋律,在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多听、多思,富于幻想,用心去感受,体验音乐的美。通过音乐教学,同学们对一些格调低下,无病呻吟的歌曲,自然产生抵触反感情绪。他们能鉴别出真善美与假恶丑,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四、对学生意志素质的培养

“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爱因斯坦这句名言中的“性格”是指广义的,它包含情感、兴趣、气质、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意志素质看起来虽不具体,但始终伴随着智力活动,控制着智力活动的运动节奏和速度,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一个人事业的成败。

音乐的集中性,精微性要求学生具备非智力因素的诸要因素。音乐作品是否给人们一种艺术享受,让人们赏心悦目,必须经过千锤百炼方能达成,这对意志素质的培养有着独特的功能。当音乐的美妙使学生建立学习兴趣,这种兴趣会赋予学生对学习音乐的高度自觉性和主动性,扎实、专注、耐心地进行音乐中的技能技巧训练,久而久之则能磨炼出坚强的意志与顽强的毅力。在唱(奏)表演中如能恰如其分的表现音乐,会培养他们一丝不苟、热情积极、从容不迫的良好气质,使学生的身心更加协调发展。从而形成一种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并使其在今后的学习与漫长的人生道路中排除一切干扰和困难,勇往直前。

五、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

音乐歌颂人们的生活,引导人们走向光明的未来。每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有一个高尚的灵魂,而高尚的灵魂使人们在困难面前增添勇气,在痛苦中变得坚强,激发人们对美好的光明不懈追求的热情。每一个学生都有理想,有向往,有追求,正确引导会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用美好的音乐激发他们的心灵定会产生灿烂的火花。音乐可以使学生愉悦心情,情感得以升华。研究结果表明,不愉快情绪会使体内产生对神经、心血管等组织有害的物质;而愉快的情绪则能使血液中有利于健康的化学物质增加。许多音乐家往往长寿,无不与愉快欢乐的情绪有关。总之,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谈谈素质教育与升学率问题 篇9

勐海县西定乡中学

钟友明

教育的忧虑问题很多很多,作为教师要思考的问题就更多了。比如:教育与就业难问题,教育与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教育与学生心理键康问题,教育与学生安全问题等等。在每年的高考前后人们谈论最多、最热门的话题就是高考升学率。现在,我们就这个热门话题一起来讨论研究素质教育与升学率问题。

什么是素质教育? 别说中国公民,就连我们做教育工作者的教师对素质教育这个词还不太理解。什么叫素质教育呢? 素质教育就是要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曾担任过国家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也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

我国教育专家认为“素质教育最根本的要求是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几方面都要全面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历来都高度重视教育,特别强调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们的伟人毛泽东同志就提出“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课程多,压得太重,是很摧残人的,学制、课程、教学方法,考试方法都要改。”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也指出:“学生负担太重是不好的,今后仍然要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和纠正。”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一个纲领性文件《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迎接新世纪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提高到了关系民族复兴和国家兴旺的战略地位上来。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绝不只是教育界的事情,它关系到学生、家长的利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和未来。

不管党和政府怎样重视素质教育,但是,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国仍然有许多地方还一天的追求分数,把学生考试的分数高低拿来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整天拿学生的分数来奖惩教师。我们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应试教育的局面仍然还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反而有变本加厉之趋势。这是为什么?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师来说是应该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我认为,素质教育是综合工程,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兴衰的一个大工程,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完成。我相信,中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能力实施素质教育。总之,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才有出路,才会有教育的发展,因为它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与发展的大工程问题,所以,全社会都应该关注它。

那么,什么又是升学率呢?片面追求升学率会导致什么严重的后 果?我们又应该怎样来看待升学率的问题呢?

首先,我们简单地来认识一下什么是升学率:上录取分数线的人数除以参加考试的总人数所得的商,就是升学率。就是这样一个概定。

近几年来,为了高考考出好成绩来,每年高考都出现作弊,作弊的手段、方法一年比一年高明,一年比一年隐蔽。为什么有些考生要这样呢?总的说来,是某些利益的驱使,有些是为了出人头地,有些家长不惜重金和血本让子女求名师攀高校。有些学校一昧的追求升学率也是为了名誉。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今天,有些家长和学生把高考成绩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由于学生受外界的压太大,造成心理上的压力过重,导致有些考生考试时发挥失常,考下来的结果往往与想向的分数相差甚远,造成学生心理负担加重,甚至对前途悲观失望,有些离家出走,有些跳楼自杀。从这个角度而言,高考毁掉了基础教育,应试教育制度扭曲了人格和折断了学生理想的翅膀。

其次,我们从得到某些利益的角度来看,高考为什么对人们那么重要,先来看一段历史的记载:“1977年12月1 5至17日,‘文革’后的首次高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高考成功不仅解决了户口问题,还解决了干部身份问题,高考成功者可以从农民、知青、工人成为‘干部’,前程似锦。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再也没有比高考这种形式更直接有效、快速而又显著地改变前途和命运了。”这就是中国的教育给人们带来的改变。

再次,中小学生片面追求升学率也带来了一系列严重问题。由于“一榜定终身”高考造成了追求升学率和唯分数论,学生的能力变成 了应付考试的能力,丰富的知识和鲜活的世界被肢解为一张张试卷。

为了追求升学率,某些县教育局规定初中学生根据小学六年级升学考试成绩的高低分数分成好班和差班,这样一来就埋没了教差班教师的教学能力,差班学生总认为他们各方面都不如好班,也丧失了

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特别是初中毕业以后差班的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太好,达不到高中所录取的分数线,有的学生只能在校门口望而兴叹,在那里流泪、徘徊。这样一来,农村儿童的失学率和退学率则很高,一部分学生就很难完成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那些“傻瓜”、“笨蛋”,那些差班的学生不也是祖国千千万万个“花朵”吗?他们又将送向什么样的学校,什么样的地方呢?请问,这也是为人民办的学校为人民办的教育吗?这不就是目前中国教育的一种弊端吗?

我们再和其它一些国家比一比,有些发达国家的教育已经普及了大学,这我们国家目前是不能比的。教育发达的国家,其基础教育是强制性的,而我们国家就没有做到,只是投入大,产出少。发达国家它们的中小学校布局合理,政府明文规定就近入学,不准择校。教育发达的国家的中小学无论在教材方面还是在教学方法上,更注重从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熟悉社会,适应社会,在社会中能独立生活的能力。而我们的中小学毕业生和刚进大学校门的大学生们还很幼稚,缺乏独立性。有些学生连生活都不会自理,这不就是缺乏实践性的结果吗? 作为从事中国教育的工作者们都知道,我们的教育目标定得还很低,只要把学生培养成匠人就行,不管进行一件什么事都要大考小考,而往往这考试就摧残了学生的心理,扼杀了学生的自信心,考灭了学生的理想。我想我们除了培养在德、智、体、美、劳等几方面全面发展的学生以外,更应该注重培养有公民意识,有社会良知和责任感,培养具有真、善、美和一种对人与人之间能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相互关爱的接班人。

谈谈学习历史兴趣的培养教育论文 篇10

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新课程理念,要想真正巩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历史的愉快,从而愿学历史、好学历史,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体。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我认识到:只有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对历史感兴趣、对历史课感兴趣,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进而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因而新课程实践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就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一问题简要地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再现或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形成历史表象,掌握历史知识,并通过具体场景的体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很多,其中最有效的当属运用多媒体,历史教学中可以应用的资料很多,如人物事件图片、影音资料等。如:在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可先让学生观看电视剧《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些片段,然后提问:“一战前的两大集团是什么?一战后签定了什么条约?”由于有了影音资料和以前的知识做基础,学生的思维很容易活跃起来,纷纷发表个人看法,这就为讲解新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并做好了知识铺垫。类似的`例子很多,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有选择地加以利用。

多媒体的直观性、可视性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给学生以如临其境的感觉,变抽象的语言表述为形象的音像展示,易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即将学习的知识产生一种参与的意向,因此,它是创设教学情境的一个有效方法,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力手段。

二、巧设问题,激发兴趣

中国有一句古话:“善教者,必善问。”在历史教学中巧妙地设置疑问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而通过对比设置疑问不仅能让学生因为看到事情的相同之处而感到熟悉,更能因为看到事物的不同而产生落差感或惊奇感,教师可以对此加以引导,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

如:在讲《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一课时,可以先从时间上将雅典实行民主的时间和中国进行比较:中国人开始知道“民主”这个词是什么时候?(20世纪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向中国介绍民主和科学时中国人才知道民主的概念)让我们难以想象的是,直到20世纪我们才开始接触并为之奋斗的民主制却早在25前的雅典就已经得到了实现;更让我们难以想象的是,在处于21世纪的今天,当世界各国大多还在实行代议制民主的时候,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却已经实现了全民参政的民主。雅典迈向民主的脚步之快、实现民主的程度之高真是令人惊叹!这样,通过对比让学生对雅典民主制有一种新奇感,从而有种寻根究底的欲望,此时教师加以引导:雅典的民主制是怎样产生的呢?在当时全民参政的雅典民主是怎样具体实施的呢?以此引出对雅典民主制度的学习。同样,在分析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时,也可以通过把雅典的民主和今天的民主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雅典民主的实质,从而把历史学习由表象上升到实质。

三、引用故事,安排活动,调动并培养兴趣

历史是对人物活动及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叙,其自身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在学习过程中引用历史故事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同时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因此,教学中故事的引用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讲《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一课中的公民参政情况时,可以对学生讲解“雅典人帕帕迪的政治生活”这一故事,通过对雅典公民帕帕迪行使公民权利的见闻和遭遇,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白人民主权的概念和轮番而治的体现,同时也能让学生体味到雅典民主的局限性,通过故事架桥,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兴趣,同时完成了知识的传授。古人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人们要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亲身参与、体验。同样,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也需要教师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课外活动让学生参加,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同步完成了自主学习的任务,可谓一举两得。

历史活动的组织可以有很多种形式,如让学生编演历史剧本、历史知识抢答竞赛、历史谜语竞猜、开展辩论会等。就学生感兴趣而又存在争议的人物或事件组织辩论会就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如:在《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课中涉及对李鸿章的评价问题,有人认为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丧权辱国,是卖国贼;又有人认为李鸿章只是政令的执行者而非决策者,因此,不能说他是卖国贼而应该说清政府是卖国政府……对这些历史上没有定论的人物,学生们比较感兴趣,设计讨论课让他们在辩论中形成自己的观点,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不论学生在辩论中给出哪种观点,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辩论后,教师要进行讲评,将正反方的论据进行综述,使之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信息系统,反馈给学生。通过举办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的了解和对民族命运的关注,既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启迪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能力,巩固兴趣

历史是已往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我们学习历史时有必要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用历史法则阐释分析现实问题,使学生体会历史对现实的指示功能和对未来的导向功能,进而培养他们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巩固他们对历史的兴趣。

谈谈音乐教育对素质培养的影响论文 篇11

关键词:高职院校 技能大赛 职业素质

课 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机制研究分会科研规划课题“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研究”(立项批号:教机职字[2011]053号);主持人:于波。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具有的一种综合素质,是与从事具体职业相关的、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内在品质和能力,其要素包括职业岗位直接要求的专业知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团队协作和创新潜能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一直是各职业院校十分关注的议题,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备受众多职业院校青睐,积极参与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影响重大。

一、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现状

目前职业院校的学生来源复杂,普遍入学成绩比较低,学习信心不足,常出现厌学、弃学现象,部分学生迷恋于网络。单纯枯燥的学校上课学习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大多数学校通过开展篮球赛、运动会、文化艺术节、辩论赛等校园文化活动来丰富他们的生活,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表达能力等职业素质,然而缺少较强的专业能力的学生最终很难轻易得到企业的青睐。职业院校需要一项有效举措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二、职业技能大赛对学生素质培养的推动作用及消极影响

技能比赛的题目常源于行(企)业的生产实际,对职业院校的教学具有很好的导向性。首先,竞赛要想取得较好的效果,学校要有一套完整可行的规章制度、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确保硬件和经费的投入、设备运行、材料购买、奖励发放等诸多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否则,将不能真正为学生技能锻炼搭建一个良好的场所和平台。其次,有利于师生的共同进步。职业技能大赛不但要求指导老师必须具有很强的生产实践经验和技术能力,而且要求老师在指导学生参加竞赛的过程中,主动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结合企业行业实际,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采取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实现老师学生共同进步。

然而,据调查发现,目前由于人们对大赛本质认识不足,常出现“排斥论”和“夸大论”两种倾向。前者表现为对大赛的本质及意义认识不充分,有的人视大赛为高校争名夺利的工具,认为只有通过旁门左道才能取得大的成功,而对大赛本身积极性不高,甚至严重排斥。后者表现为严重透支比赛热情,顾此失彼,出现“以赛代学”、“以赛代考”现象,走向“应试教育”。有些学校受大赛功利化影响,狠抓实际操作和技能训练,学生一进校门就被拉入车间特训班备战国赛,完全进入了一种师徒模式,忽视了学生系统专业知识的学习、社交能力等重要职业素质的培养,急功近利现象严重,不利于学校职业素质的全面培养。

三、搭建学生参与大赛的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入手,搭建学生参与大赛的长效机制。

1.职业院校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

比职业技能背后是比职业素质;比赛是形式不是目的;比赛是检验和激励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全部;比赛固然要看重结果,但更应看重比赛过程;比赛的重点是让学生和教师在准备和投入之中更快成长而非胜负。那些名次是唯一评价标准、比赛高于一切、应赛代替教学等极端的错误想法应该抛弃,树立良好的竞赛观和教学活动观,从而做到以赛促“教、学、改”。

2.壮大学生专业社团,开展校级比赛,营造人人参与的良好学习氛围

就笔者所在学院现在机电系的状况而言,系部以各级各类职业院校为平台,建立了强大的专业社团管理机构,设有社团管理部部长、常务组、宣传组、外联组,下辖PowerMill数控编程、UG作品设计、3D动力、AutoCAD机械制图等十多个学生专业社团。社团一方面采用“优秀老生带新生制”,使学生每周参与专业知识辅导以巩固专业知识,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另一方面采用“教师参与统筹指导”,进一步确保疑难问题的及时突破,每学期开展比赛颁奖活动。这样不仅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社团活动的开展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职业素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职业技能大赛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也有着消极的影响,合理完善技能大赛与职业素质培养的关系需要一个长期摸索的过程。职业院校应科学认识职业技能大赛,构建技能大赛长效机制,使大赛真正成为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助推器。

上一篇:胸有成竹的历史典故下一篇:演讲稿《我和我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