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教育心理学的认识论文范文

2024-10-09

谈谈教育心理学的认识论文范文(共12篇)

谈谈教育心理学的认识论文范文 篇1

党性分析材料

锹 峪 二 小 张 俊

2012年10月十二日

党性分析材料

锹峪二小教师 张 俊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永葆先进性是党的建设的核心问题。党的先进性是同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人民愿望和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的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永葆先进性,需要永远追求、不懈奋斗。

先进性是工人阶级政党的本质体现。“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当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提供了判断政党先进性的标准,也为我们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指明了方向。

先进性是我们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是党的建设的主题,是一个严峻的时代课题。我们党走过了九十一年历程,执政也有六十三年了。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的党,这是历史证明了的。联系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共产党丧失政权的教训,联系我们党的现状,怎样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问题,突出地摆在全党面前。

“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先进性的集中概括,是党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强领导核心的基本要求。它抓住了执政党保持先进性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从社会发展和共产党执政的规律上提出了建设先进政党的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重大创新,是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是理论的概括,又是行动的指南;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指导原则,又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途径。

党的先进性,来源于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工人阶级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与最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具有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和革命的坚定性彻底性等品格。深深地植根于工人阶级,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我们党就为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党的先进性,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一个党要站在时代前列,一刻也离不开先进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先进、最严整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联系的。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是我们党八十年历史最基本的经验。

党的先进性,来源于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人民总是在社会矛盾的运动中不断开辟前进的道路。人民也总是从历史活动的实践和比较中,不断寻找、揭示和发展指导自己前进的真理。党的事业,是人民群众的事业;党的队伍,由人民群众中的优秀分子所组成;党的活动,以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目的。

党的先进性总是同时代紧密相连。时代的坐标提供着先进性的方位;先进性的要求反映着时代进步的方向。时代性蕴含着历史发展的新趋势,体现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变化的新格局,凝聚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新信息,展示着社会前进的新情况。党要始终保持先进性,就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立于时代潮头,站在时代前列,把握时代进程,提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奋斗目标和路线方针政策。

怎样看待先进性,怎样把握先进性,学习领会“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联系党的历史经验,我们可以获得这样一些认识:先进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先进性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先进性是在实践中生成的,不是天赋的、自封的。先进性需要不断培育,不可能一劳永逸。赢得先进性固然不易,保持先进性更为艰难。归结起来,先进性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也是一个现实的活动。

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坚持理论创新。党的历史证明,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结合得好,就会形成新的理论创造。理论创新是认识和实践、坚持和发展的统一。

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把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结合起来,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党的一贯方针。我们还应当认清一个道理,吸收社会各个方面的优秀分子入党,不是要在党内搞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党领导的各阶级、各阶层、各政党、各社会集团的广泛联盟。我们党则是思想一致、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统一整体。党内不存在也不允许存在任何阶层、派别和集团。

谈谈教育心理学的认识论文范文 篇2

关键词:立体化,智能,原则

有些学生一旦在现实面前遇到挫折失败时, 就轻易地下结论, 认为自己“不是这块料”, “没有能力”“灰心丧气”“一蹶不振”, 其表现就是脆弱了。要做好这类学生的工作, 我认为可遵循如下几条原则:

一、立体化原则

尽管学生的思维是简单的、平面的, 但影响和促成其思想的是一个立体空间, 换句话说就是一个多维空间。因此, 一种思想意识的出现, 常常要涉及诸多因素, 不同时间的、不同方面的。面对某一问题的出现, 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 而要想到现象后面的本质, 眼光要延伸到学校、家庭、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其本质所在。

二、动态原则

学生的思想是异常活跃的, 不同时期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 所以不同的工作阶段运用的方式方法也应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要有利于适应和促进学生思想认识的不断更新和发展。

三、多褒少贬的原则

学生对自尊心和人格是特别敏感的, 保护和爱惜他们的自尊心和人格也是教育工作者的必然任务。学生犯错误是可能的, 即使是常犯错误的学生也有他的优点和闪光处, 教师应有效地利用他们的心理特征, 在绝对保护他们的人格和尊严的基础上, 褒扬其优点, 利用其闪光处, 常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他们在发掘其长处的过程中, 会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自觉地认识到不足, 并弥补不足。

四、德育智能开发原则

学生是受教育的客体, 同时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 他们意识中存在着追求进步的客观性。现在, 随着市场经济的实施, 高效率快节奏的信息时代需要的是大量的有自我调节能力的人才, 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搞好直接教育的同时, 又要搞好德育智能的基础开发工作, 要培养学生自主、自立、自省、自教、自我适应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以上四项原则虽各有特点, 但在教育工作中又常常是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互为补充的。只要我们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相信我们会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大批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谈谈对思想教育的认识与实践 篇3

关键词:立体化;智能;原则

有些学生一旦在现实面前遇到挫折失败时,就轻易地下结论,认为自己“不是这块料”,“没有能力”“灰心丧气”“一蹶不振”,其表现就是脆弱了。要做好这类学生的工作,我认为可遵循如下几条原则:

一、立体化原则

尽管学生的思维是简单的、平面的,但影响和促成其思想的是一个立体空间,换句话说就是一个多维空间。因此,一种思想意识的出现,常常要涉及诸多因素,不同时间的、不同方面的。面对某一问题的出现,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而要想到现象后面的本质,眼光要延伸到学校、家庭、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其本质所在。

二、动态原则

学生的思想是异常活跃的,不同时期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所以不同的工作阶段运用的方式方法也应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要有利于适应和促进学生思想认识的不断更新和发展。

三、多褒少贬的原则

学生对自尊心和人格是特别敏感的,保护和爱惜他们的自尊心和人格也是教育工作者的必然任务。学生犯错误是可能的,即使是常犯错误的学生也有他的优点和闪光处,教师应有效地利用他们的心理特征,在绝对保护他们的人格和尊严的基础上,褒扬其优点,利用其闪光处,常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他们在发掘其长处的过程中,会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自觉地认识到不足,并弥补不足。

四、德育智能开发原则

学生是受教育的客体,同时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他们意识中存在着追求进步的客观性。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实施,高效率快节奏的信息时代需要的是大量的有自我调节能力的人才,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搞好直接教育的同时,又要搞好德育智能的基础开发工作,要培养学生自主、自立、自省、自教、自我适应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以上四项原则虽各有特点,但在教育工作中又常常是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互为补充的。只要我们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相信我们会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大批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张建桥.论学生主体性的生成机制[J].教育导刊,2013(04).

谈谈教育心理学的认识论文范文 篇4

随着社会的飞快发展,各种新情况、新变化、新矛盾不断出现,影响学生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复杂,对学校的安全稳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校园社会化现象日益明显,校内及校园周边环境日趋复杂。学生遭受到社会不法分子的侵害或滋扰的情况时有发生,使他们的身心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在日常生活中各种活动,如:出行、集会、体育课、活动课等,都有可能遇到各种不安全因素;此外,自然灾害(如山洪、泥石流)、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如非典、禽流感)、人为灾害(如重大交通安全事故、学生打架、食物投毒)的发生,同样对中小学生的安全健康成长构成威胁。大量事实说明,安全问题不仅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在其他节假日要遇到的问题。因此,如何做好小学生安全的工作教育与管理,保障小学生人身财产安全,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确保学校和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教师如何做好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预防安全事故呢?结合自身教育工作实际,浅谈几点做法。

一、安全教育是生命的教育

安全教育是生命教育,安全教育是世纪教育。在安全问题上,仅靠社会、学校、家庭对中小学生进行保护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自护自救观念,形成自护自救意识,掌握自护自救知识和技能,锻炼自护自救能力,使他们能够果断地正当地进行自护自救,机智、勇敢地处置遇到的各种异常情况或危险。

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仅靠教师的力量还是单薄的,这还需要学校大力支持和重视,比如我校每月都举行灾害预防演习活动、制定学校安全工作紧急预案等以防灾害较大的自然事故和人为事故的发生和应急;在演练中教会学生,当发生某种情况时,第一时间应如何做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例如:地震预防演习活动,当发生地震时,第一时间把自己的身体躲藏在桌子下面,“蹲下”的姿势是手和膝以使自己能躲到桌子下,而将一个胳膊弯起来护住眼睛,另一支手握紧桌脚使自己的身体在预震时保持平衡。当预震结束后,立刻边护着头部边跑到操场空旷的地方。学生经过多次、不定期的演练,已熟悉地震发生时应如何疏散、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正如2008年“5·12的汶川地震”,四川安县桑枣中学全体生都可以在本次地震中成功逃脱,师生无一人伤亡!正因为平时经常进行地震预防演习活动的效果。生命可贵,因此这样的预防演习活动在校园安全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

二、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救能力

安全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的安全教育来培养和促成学生自护自救的素养。因此,我们要首先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实用性强的安全教育,以强化学生安全意识,培养学生自护自救的知识和技能,预防安全问题的发生。坚持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利用班会、团会、板报、壁报、各种有益的集体活动等开展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要保证中小学生充足的安全教育课时,别让“花朵”在教育缺失下凋零。其次,在教学中挖掘教材的安全要素,提高学生的自救能力。

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结合有关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抓住报道中关于儿童被埋在垮塌教室的三角形空间里得以生还的描写,告诉学生在遇到房屋跨塌时,在室内的人应尽量往房间的角落里避让,或者躲藏在桌椅等器物底下,可以减少垮塌对自己砸伤等安全救护知识。我还搜集了有关地震前的征兆、地震发生时的自救互救的文字、图片等资料,然后把搜集的资料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掌握了有关地震的知识和许多自救的常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还有在教学童话故事《小马过河》时,我先引导学生体会小马的安全意识:当小河挡住了去路时,小马不知道河水的深浅,没有贸然过河,向老牛和松鼠询问河水的深浅,老牛和松鼠的答案截然相反,自己又无法判断,毅然回家找最可信任的妈妈咨询,得到了自己能安全过河的可靠答案后才过河。小马的安全意识值得我们借鉴。我又问:“如果小马掉进水里,它会怎么做?当你看到一个人掉进水里时,你知道怎么救吗?你理解‘救命稻草’的意思吗?”我适时告诉了自己所了解的有关水中救人的一些做法:救落水的人的时候,施救者切忌不能正面施救,因为落水者往往已经神志不清,而人的求生本能驱使他就是抓住一根稻草,也会死死不放,这就是‘救命稻草’的由来。施救者一旦被落水者抓住哪怕一点点东西,也会紧抓不放,后果就不堪设想了。不但救不了人,还很有可能被落水者拖下水,造成更惨重的伤亡。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从侧面或背后靠近落水者,有必要时要把落水者用水呛昏迷,然后拽其头发或衣领将其拖上岸。强调,不熟悉水性的我们,看到有人落水,应大声呼救,请求周围的人来帮忙,绝对不能黯然跳下水去救人,因为不懂水性的我们是无法把落水者救上岸的,反而会白白葬送自己的生命,我们的生命是最宝贵的。

三、校园无小事,事事皆安全。

安全教育是时时刻刻的教育,把安全教育渗透到每一件小事中。

1、在各项运动中要注意运动安全。上体育课和课外活动前要作好准备活动,运动时要按照老师要求的动作要领去做,不要任意行事!特别是老师严令禁止的事情,更不能胆大妄为的去尝试!还要注意不要剧烈地碰撞,以免撞伤或摔伤。同时,利用运动器械进行体育活动事,一定要按照常规要求去操作,切不可随意操作。同时,如果身体上有什么先天性疾病,比如先天性心脏病。那我们同学一定要和老师事先说明,一定不要存在侥幸心理参加剧烈的体育运动,如果这样非常容易出现危险!2015年4月13日下午,四川龙华观澜街道精英学校的一名男生小曾,在上体育课热身跑步,在跑过一圈多后,小曾已跑在队列的最后,他用手捂着胸口,腰弓微微前倾。一分钟后,他继续捂住胸口往前走了四五步,突然后仰倒在跑道上。随后,现场学生、老师立即上前将他抱起,送到学校医务室。体育老师马上拨打了120。还没等120救护车的到来,学校立即叫来校车将小曾送往观澜人民医院。后来,小曾经抢救无效死亡。医院诊断直接原因为猝死,初步诊断引发原因为心源性。因此,同学们如果有什么先天性疾病或者有什么突发的疾病一定要先和老师说明,在各项活动中注意预防类似事故的发生,有效的保护好自己!

2、要注意进出楼门、楼道和教室的安全。学生放学离开本班教室一定要关好门窗,不能给小偷有可乘之机;同学们千万不要在教室里、走廓上踢球,这种行为既违反了校规,又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试想一想,若把玻璃窗踢碎,玻璃片飞入哪一位同学的眼中,哪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课间的时候不要在走廊和教室里跑,做到慢走,上下楼梯做到轻声慢步靠右行,以免发生踩踏事故。特别是千万不要追跑打闹。例如:2014年9月27日,昆明市明通小学发生踩踏事故,已造成学生6人死亡、26人受伤。中午午休起床后,小学生走出午休楼时(事发楼为一栋7层居民楼,楼道较窄)。被一个棉花垫吸引,上前击打,结果棉花垫倒下,海绵垫翻倒压住同学,后面的同学一拥而上,引发踩踏。因此,请同学们要引以为戒,在校园内千万不要追逐打闹。

3、要注意交通安全、食品安全、劳动安全、各种灾害的紧急避险等等。例如:关于食品安全的问题,街边的小吃同学们不要买,原因是为什条件差,没有正经的执照,出了问题找不到人。那些街边小吃——什么炸串、炸臭豆腐、麻辣烫、烤红薯包括油条里面里面都含有很多的有害物质,经常食用,对同学们的身体发育极为不利。

谈谈教育心理学的认识论文范文 篇5

结合课程学习,谈谈您对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答: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整合动员全社会的所有力量,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学生的和谐发展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任务,现实中教育存在的诸多弊端,其根源就在于人的表现的片面性、畸形的单方面性,在许多学校里,知识的评分成了人的表现的唯一领域,这不但与教育的本质相违背,而且也极为有害于青年的成长。要把孩子的人生幸福、精神丰富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儿童的幸福和精神生活,应该是我们教育者核心的追求。我认为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使他们的心灵由于劳动的幸福而充满快乐。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自当会引发我们更为深入的思考和更加积极的行动。今天,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和谐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是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注重公民精神教育。其实学校的内部关系的和谐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基础,现在有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对老师的考核是以考上多少个本科为标准,制定各种条条杠杠,教师之间的竞争是可以的,但被某些领导无限放大,动辄实行末位淘汰,我觉得学校里更多的应体现人文关怀,讲求互助合作,讲求的大爱,而不是怎么去整老师,生活在这样环境里的教师能培养出怎样的幸福的学生呢?作为领导必须要构建一个和谐的内部关系。教师内心的和谐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学校要想发展,领导是关键,而领导的理念更是关键,上次听了一个报告,一个整天想算计教师的校长,那老师也会算计他,就说明这样的学校缺少人文关怀,学校内部关系是不和谐的。和谐的教育,是生生的和谐,师生的和谐,老师和老师之间的和谐,是领导和教师之间的和谐,实际上是整个社会的和谐。让我们一起为构建一个更和谐的社会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谈谈对腐败的认识 篇6

谈起当官的,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腐败。在这个人情社会,腐败和人情,二者相辅相成。在我看来,腐败已经深入这个国家的骨髓,不过可惜的是,患的是制度性腐败的病,用的却是运动式反腐的药。

新官上任三把火,对于当下热热闹闹的反腐运动,不作评论,三年五年后再看。

在我看来,反腐只有一种现实的手段:官员不向上级负责,而向民众负责。实现这种手段,就必须改变一点,就是官员的任命不是上级决定的,而是无数双手投出来的。民主离我们还很远,在初高中政治书上除外。因此,如果官员是由上级任命的,那么他总会想方设法以上级的满意为最高需求,以上级的监督为最高监督,从而给贪腐留下了无限的可能性。关键还是司法独立。现在弱势群体连个可以公正裁决的地方都没有,你没权没势想监督,想举报,最后往往是被跨省,搞毛啊。看看香港那几个大法官,社会地位不是一般的高。只要让全社会的人都觉得社会是公正的,李刚之类的不能用权钱轻松摆平法院的话,这个时候特权阶级们就算想贪也会收敛很多。

有人或许会高薪养廉,然而,如果没有像香港那样的廉政公署,没有不受政府意志转移的法院,高薪养廉是妄想。天朝目前是运动式反腐,极有可能被利用为政治打击的工具,真正对民众有意义的为制度性反腐,即通过优化和修改制度来避免腐败,这是扼杀腐败的根本措施。但是那一天还遥遥无期。高薪养廉只只适用于离廉洁只差一点点,有足够的制度保证,最后的一个推动而已。然而,“中国式腐败”的最显著特点在此之外还体现为,商业常常成为政治博弈的牺牲品,或者说腐败问题常常被政治化。腐败在这个国家已经不再是一种潜规则,“反腐”反而成为了一种新的潜规则。据说,广东某市委书记在被双规以后,面对审查他的纪委官员怒吼道:“你们以为我是贪官,关键问题,谁不是贪官,你们能说出一个我这个级别的不是贪官的吗?中国不就是腐败提拔腐败,贪官查贪官,腐败分子反腐败吗?这个还要我告诉你们?”当每个人都腐败的时候,选择杀其中的哪一个示众,这无疑是一种“政治风向”的标志。著特点在此之外还体现为,商业常常成为政治博弈的牺牲品,或者说腐败问题常常被政治化。腐败在这个国家已经不再是一种潜规则,“反腐”反而成为了一种新的潜规则。据说,广东某市委书记在被双规以后,面对审查他的纪委官员怒吼道:“你们以为我是贪官,关键问题,谁不是贪官,你们能说出一个我这个级别的不是贪官的吗?中国不就是腐败提拔腐败,贪官查贪官,腐败分子反腐败吗?这个还要我告诉你们?”当每个人都腐败的时候,选择杀其中的哪一个示众,这无疑是一种“政治风向”的标志。

嗯,想说的就这么多,但需要做的还很多。

以上

B12020508

谈谈对新闻法问题的基本认识 篇7

关于新闻法, 新中国的新闻学术史上有没有讨论呢?不仅有, 而且不算少。1980年, 张宗厚于《新闻学会通讯》第9期发表文章说:“我们建国30年来, 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新闻法制, 还没有制定出一部合乎我国情况的新闻出版法。” (2) 此文章立刻引来各方面的注意。《新闻学会通讯》1980年第12期以“本刊”的名义发表消息, 明确写道:“记者对事实负责, 报纸对法律负责, 我国应尽快制定新闻法。这是10月29日下午召开的学会新闻法制学术组首次座谈会发出的强烈呼吁。”——上述谈到的两期《新闻学会通讯》, 很有可能是中国新闻学界最早呼吁新闻法出台的刊物。自此, 关于新闻法的探讨在《新闻学会通讯》上呈燎原之势, 讨论的高潮出现在1983年末至1985年初的一段时间内。

新闻立法的呼声很高, 但是对于新闻为什么要立法却不大清楚。人们习惯于用一句口头禅说凡事应该“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反正认为有法比无法好, 但为什么如此却少有人说得明白。这正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一、新闻立法的认识误区

我们首先从几个误区谈起。第一个误区是, 将法和法治完全等同起来。第二个误区是, 法就是用来镇压坏人的。第三个误区是, 法是完美解决之道。

关于第一个误区, 我们必须阐明, 有了法和法制还不够, 还要实现真正地、彻底地依法办事、用法治理, 即实行法治。这要求任何社会组织、权力机构和公民个人, 都严格遵守法律法规, 依法办事。许多国家在许多历史时期都有法律制度, 诸如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国家都有各自的法律法规, 但它们却不一定都实行法治。

关于第二个误区, 我们必须阐明, 法律除了狭义上的惩办坏人之外, 更大的功能是进行社会调整。长期以来, 我国民众的思维惯性是过多强调法的镇压职能和打击犯罪的职能, 却不提法的调整功能。所以, 当我们面临新闻立法的时候, 一些人甚至茫然起来:制定新闻法, 这是要打击谁呢?是打击记者吗?引申的意思似乎是, 制定新闻法就是将新闻工作者当成打击对象, 用法的严酷条文来约束新闻工作和新闻工作者——这简直是大错特错。魏永征早在1986年就在《新闻改革与法制建设》一文中提到:“新闻法主要是调整人民在信息传播活动中的各种关系” (3) , 这才是新闻法的核心思想。认识到法的主要功能是调整社会关系, 其实是制定法的基础, 夯实基础才能论及其他。卢梭在《社会契约论》里说得好:“恰恰因为事物的力量总是倾向于摧毁平等的, 所以立法的力量就应该总是倾向于维持平等。” (4) 也就是说, 制定法律的终极目的始终应该以调整与制衡、维护平等为要义, 并不是主要用来实施惩罚与打击的。实际上, 媒体自身的潜能和优势, 正是要靠法律法规予以保障, 而不是被法律法规所限制和制裁的。

关于第三个误区, 我们必须阐明, 法律只能作为一种底线而存在, 它不是也不可能是完美的解决之道。谈到这一点, 笔者还想澄清一个长久以来扯不清楚的话题:法律和伦理孰高孰低?这个问题这么提出来, 是无法回答的, 因为问题提得不清晰。比较准确的问法应该是:法律和伦理, 对一个人的社会责任和道德水准而言, 哪个要求标准更低?或者说哪个更容易做到?答案当然是法律。法要求你不能杀人, 但不要求你一定要去救人。所以, 你只要不杀人, 就达到了法的要求。可是, 伦理的要求就高多了, 它往往要求你不仅不杀人, 还得救人。我们在新闻工作中遇到的各式问题, 也同样是如此。一切依法办事, 只能保证事情办得不出大错;但事情要想办得更好, 还要依靠伦理。可见伦理道德是比法律更高层面的东西。笔者愿意在此引用边沁的一段话, 他指出法律不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人们老是抱怨, 一个人对自己了解得太少。就算如此, 但肯定立法者就了解得更多吗?显然, 立法者对单个的人不可能有任何了解。因此, 就那些有赖于每个人特殊状况的行为细节而言, 他显然不能确定出什么特别的东西。他能有任何理由来干预的, 仅仅是一切人、或者范围很大而且属性稳定的各类人可能以某种方式参与的那些行为的概况, 而且即使在这方面, 他的干预合适与否在大多数场合将是大可争议的。无论如何, 他决不该预料单单依靠他自己规定的那种约束力就能使人完全服从。他所能指望的, 不过是给道德约束力的影响赋予力量与方向, 从而增加私人伦理的效能。例如, 一个立法者要凭借惩罚来根除酗酒和通奸, 会有什么成功希望?” (1)

二、呼吁新闻立法的原因

第一, 正像我们前文讲到的那样, 法律和伦理的基点是前者低后者高。那么, 打个不完全恰当的比喻, 二者关系就有一点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相仿佛。边沁不是说立法“是给道德约束力的影响赋予力量与方向, 从而增加私人伦理的效能”吗?这个判断是正确的。新闻法是新闻伦理道德的基础, 也就是新闻职业精神的基础。既然新闻伦理道德的要求更高, 更难以达到, 那么我们就应该从基础抓起, 首先实现对较低层次的新闻法的实施。只要新闻职业存在一天, 它就需要有职业精神的指导领航。而在一个从未有过新闻法的国度, 建立新闻人自觉的新闻职业精神只能从低向高逐步做起, 想要一下子达到巅峰的理想状态是不可能的。既然新闻法是新闻人职业精神的底线, 那我们当然应该从制定新闻法做起。试问, 现在的新闻人连自己的行为底线是什么都不知道, 他们该如何工作, 如何努力, 那不更是一个未知数了吗?没有新闻法, 新闻人绝对是一盘散沙, 各行其是, 没有统一的步伐和方向, 更谈不上力量, 中国的新闻事业也就不可能有长足的进步。

英国学者基恩曾经指出, 媒体应该把希望“放在政治与法律框架上, 这一框架对所有权结构、地区的日常安排、资金提供、节目内容和决策程序提供了具体的、强有力的、最低限度的保证” (2) , 笔者认为这个认识是正确的, 非常符合我们的现实状况。第二, 事实上, 有了新闻法, 新闻工作将获得更多更大的活动空间。一旦新闻法制定出台, 新闻工作者就可以依凭法律的规定来开展工作。有了法律法规作依凭, 政府部门的职责就是监督相关部门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 而不必对新闻机构和新闻活动事事过问、人人指导, 插手管理许多具体事务了。我们呼吁新闻立法, 其实也正是希望国家权力能够通过有章可循的法律规范来保护、约束和管理新闻活动。

恩格斯曾对德国党的领导人倍倍尔说:“执行委员会和你本人对《新时代》以及所有出版物保持着并且应该保持相当大的道义上的影响, 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 你们也应该而且可以以此为满足。”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 88页) 其中“道义上的”一词, 恩格斯加了着重号。所谓道义影响, 即非行政命令, 而是思想上的指导或引导。这样既保持了党的领导机构对报刊原则立场的监督职责, 也给予报刊较多的活动自由。这显然是对国际工人协会传统的继承。 (3) 我们中国的新闻工作, 似乎也该从恩格斯的话语中获得某种启发。

第三, 我国媒体历来的“一管就死, 不管就乱”的情况也与政策的不稳定颇有关系。由于对传媒业的管制以往通常是靠上级机构发布“条文指令”或制定“阶段规划”来实现的, 所以“一换一变、一走一否”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而一旦法律法规制定出台后, 则局面将截然不同。法律法规是长效和稳定的, 不能够朝令夕改, 随意变化。只要法律条文没有进行修改, 它就具有法律效力, 无论谁都不能撼动法律条文的约束力。这样一来, 新闻人的行为就有了可以长期依凭的指导方向, 新闻人就可以在法律框架内放手开展自己的工作了。

诚然, 制定新闻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正因为不容易, 所以不能一蹴而就。而以往的“条文指令”或“阶段规划”由于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所以制定时就容易随意和主观, “阶段规划”的字面上就是不具有稳定性和长效性的意思, 这也是我们强调新闻立法的一点内在原因。

总之, 以法律法规这种稳定、长效的约束机制来调整人民在信息传播活动中的各种关系, 保证新闻工作能够有正常开展或运转的职业活动空间——这就是新闻立法的核心要义。我们认为, 这就是新闻职业精神成型的现实基础。换句话说, 我们可以谈及许多具体问题, 什么该干, 什么不该干, 怎么干比较好, 怎么干比较不好, 而这么谈的前提恰恰是, 新闻工作有它自己的活动空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才会说, 新闻立法的要义就是为新闻职业活动划出一方空间来, 让新闻工作者得以在这个空间里发挥自己的潜能, 舒展自己的手脚。

摘要:以法律法规这种稳定、长效的约束机制来调整人民在信息传播活动中的各种关系, 保证新闻工作能够有正常开展或运转的职业活动空间, 这就是新闻立法的核心要义。特别要注意对三个误区的澄清:第一个误区是将法和法治完全等同起来;第二个误区是认为法就是用来镇压坏人的;第三个误区是认为法是完美解决之道。

关键词:新闻法,新闻伦理,新闻工作

注释

1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曹卫东等译, 学林出版社, 1999年, 257页。

2 张宗厚:《浅谈新闻立法》, 《新闻学会通讯》, 1980年第9期。

3 魏永征:《新闻改革与法制建设》, 《新闻学刊》, 1986年第6期。

4 卢梭:《社会契约论》, 何兆武译, 商务印书馆, 2003年, 67页。

5 (1) 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 时殷宏译, 商务印书馆, 2000年, 356-357页。

6 (2) 约翰·基恩:《媒体与民主》, 卻继红、刘士军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年, 137页。

谈谈对班级管理的一些认识 篇8

关键词:班级管理 班干部 班风

一、关键期要严格管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在某一个时期,对外界刺激特别敏感,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获得某种能力或行为习惯,如果错过这个时期,这种能力或行为习惯就很难形成。这一时期通常被称为教育的"关键期"。班级管理的关键期是新生刚入学和每个学期刚开始的时候。在新组建的班级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比较陌生,学生心中还没有形成班集体的概念,这时学生的学习、生活、活动都要靠班主任的直接组织和指导。实践证明,在这一阶段班级中如果没有严明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就很容易出现松弛、涣散现象。这时班主任要把养成教育放在首位,建立完善的班级规章制度,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使学生懂得生活在集体中应该做什么、允许做什么、禁止做什么、哪些该表扬、哪些该批评,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严格的检查、评比、总结,那么井然有序的班级秩序就会在较短的时间里形成。当然,即便有规章制度,学生也难免把在社会中受到的一些不良影响带到校园中来。这时,班主任就要重申各项纪律,重提各项要求,若有新的规则和要求出台,也要及时告知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每个学生重新纳入正常的班集体的轨道中来。

二、学生骨干队伍建设要重点管理

要建立一个优良的班集体,没有一支强有力的学生骨干队伍做"火车头"是不行的。学生骨干,尤其是班委会的小干部们,是师生之间的一座桥梁,在班集体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生入学伊始,班主任可以依据以往的学生档案,将品学兼优或原来当过班干部的学生组成临时班委会。工作一段时间、学生之间有了较深的了解之后,班主任就可以通过民主的方式由学生自己重新选举班干部,将那些有热情、有能力、品学兼优、办事公道的学生选拔出来担任干部。对新组建的班委会,班主任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关心爱护,还要加强指导。一般在班委会能够完成独立开展工作之前,要经过"三步走":第一步是"抱着走"。开始,班主任可以亲身处理班级事务,班干部在一旁见习,学习班级管理的理念和方法。第二步是"扶着走"。经过一段时间的见习后,便可以逐步放手让班干部来做一些管理工作了,此时班主任可只当"主持人",由班干部当"主要演员"。第三步是"看着走"。即由班干部组织召开班委会,管理班级具体事务,班主任充当参谋的角色,在必要的时候加以指导。一般通过"三步走"的锻炼,班干部大都能独当一面,胜任工作。

在班干部的使用上,还要注意的是两头搭配,除了引导学生选举有能力、学习好的学生当班干部之外,也要顾及其他学生的心理需求,可以推举一些在学习上有差距,但有服务班级的热情,有能力的同学参与班级的管理。这样做可以使后进生增添自信心,激发工作和学习的热情,还会对其他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三、班级学风管理要细致

学风是班风的集中反映,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应具有浓厚的学习氛围、强烈的竞争意识、活跃的探究思维。班级的学风建设是班集体建设的根本,学风是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的综合反映。当下许多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都存在很多问题,一部分学生对自己要求不高,缺乏刻苦学习、奋力拼搏的精神。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要把抓学风建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班级管理的核心任务。具体的讲,就是通过种种方法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认识到自身知识的不足,让他们明确学习的目的,增强学习的紧迫感,激发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对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班主任要进行个别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切实提高学业水平。

四、该放手时就放手

在做好了前面的三个步骤后,班级中已经建立起了完善的班级规章制度,形成了井然有序的班级秩序;培养了一支有能力、有干劲、能为班级服务的班干部队伍;在班级中树立了良好的学风。这时候,作为班主任就不能再大包大揽,要敢于放手。

例如:班级中的劳动卫生,原本每天的值日都是我盯着学生做的,每天一个一个的报名单,分配好任务。学生们劳动,我也跟着一起做。现在我把这个任务指派给了五个值日小组长。每天放学后,值日小组长都会负责好值日工作。待值日完成,并经过小组长的检查后,他们会来办公室叫我。这时我只需再去检查一遍,指出哪里还不干净就可以了。自从实行了值日组长负责制后,我欣喜的发现学生们劳动的积极性更高了,值日的速度也提高了,最快的小组在十分钟内就能完成值日。当然,值日的质量也很好,我在检查时越来越难挑出毛病了。对于课间卫生的监督、保持工作,我交给了我们班的劳动委员,由她定时进行监督,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对于那些卫生保持不好又不听从劝告的学生,她有权记下名字,与每星期的"三项竞赛"考评挂钩。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卫生习惯都有了改进。因此,我们班在这个学期学校的"三项竞赛评比"中,很少在劳动卫生这一块被扣分。

当然,我这里只是举了个很简单的例子,还有很多事是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管理的。这就需要作为班主任的我们仔细观察,不断发现,大胆尝试,该放手时就放手。我的目标就是希望在我不在的时候,整个班级也能有条不紊的运作,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

谈谈对我国国防的认识 篇9

放眼世界,立足当今。对个人而言,学习《国防教育》能加强我们的修养,陶冶我们的情操,开阔我们的胸怀。因而,我深刻的感受到在高校开展足额征军事教学工作的必要性,它是及时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措施,也是一项就有战略意义的正确决策,它既能体现人才培养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和谐统一,增强学生得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基本军事技能,又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国防建设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的体现,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和平安定的保证。国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国防事业是每个人中国人都因该引以韦自豪崇高的事业,从而从事国防事业的人们是我们新时代最值得尊敬。最可爱的人。

我国的国防建设,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保障国家安全的需要,我国坚持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建设现代化国防。国防建设对国家经济建设既依赖又促进,二者协调发展,才能取得最佳的安全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强盛的经济,强大的国防,是我们国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两大支柱,二者反映了国家的根本利益。加强国防建设,并不单是军队的事,涉及到国家的各个领域、各行各业,贯穿于平时和战时的全过程,是党、政、军、民的共同大事,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关心、参与和支持。加强国防建设,关系国家安危,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国家的最高利益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全党的事业,全国各族人民的事业。

而如今,虽然随着苏联的解体,苏美争霸世界的冷战局面结束了,但我们应当清楚地看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战争、地区战争不断,天下并不太平。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从一个防御性的组织变成了一个进攻性的军事组织,不经联合同授权就自行对不听它话的国家进行武装干涉,对世界和平构成重大威胁。刚刚结束的伊拉克战争,迟迟未决的台湾问题,剑拔弩张的日本与朝鲜等等这一系列不安定因素不得不引起我们在和平年代的忧思。因此必须加强国防,一个国防的国防建设是其主权的保证、发展的基础;一个人的国防观念是其爱国精神及综合素质的体现。那么如何加强国防观念呢?军训教育就是一个重要措施。通过军训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国防、了解国防,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国防与我们息息相关,这对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健全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拓宽学生眼界,端正学生的爱国热情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增强国防意识是维护祖国的必须也是个人发展的必须。国防不但要与经济实力相挂钩,还要看统治者的决心与意志及国家的既定方针。宋朝经济发达,但是由于失去了幽云十六州,失去了养马地,结果自语骑兵的交战中失败。还有一点就是现在唱讲的要与时俱进,根据各国的发展情况来制定自己的国防方针。

因此,中国的国防建设只能走自力更生之路。自力更生是我们的传统。我们在自力更生方面有光荣的传统和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伟大成果。在建国前,我们就靠自力更生达到了丰衣足食和支援战争,最终战胜强敌,推倒三座大山,建立起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为了国家的主权和安全,为了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为了社会主义事业和世界和平,在西方国家对我实行限制、禁运、制裁的环境中,在几乎无援的条件下,我们还是靠自力更生,建起了具有强大威慑和实战能力的国防体系,使得任何敢于冒犯我国的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扩张主义国家,都碰得头破血流,以失败而告终,充分显示了我们的国威和军威。我们的国防威力,来自全国人民的爱国心、凝聚力和众志成城的国防精神;也来自以武器装备为主体的物质基础。在国民党留给我们的几乎连步枪都不能生产的烂摊子上,硬是以自力更生精神,研制生产了坦克、大炮、飞机、军舰、导弹等现代化武器。

谈谈我对党的认识 篇10

在全国上下正在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热潮中,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作为一个对党始终不渝的追随者,我对自己对党的人士进行了重新的思考,先向党组织汇报如下: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这句话是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经常能听到、看到和说到的一句话。但重要的是我们要从思想深处理解她的内涵,感受她的真谛,实践她的宗旨,而不是把她当作一句官话、套话来看待。我理解,这句话不但是我们党长期实践的历史总结,是客观现实的高度概括和反映,也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发自内心的对党的热爱和崇敬之情的表达,同时还是我们党自身的努力方向与公开宣言。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伟大、光荣、正确,根本原因有三条:一是中国共产党从建立的那一天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南,并且不断根据中国的实际,不断加以充实和发展,随之又确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的指导思想地位;二是她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全部实践的最终目的和最高追求,把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作为自己的神圣信仰;三是无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现在的和平建设时期,加入这个组织的成员都是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条战线上的杰出代表和优秀分子。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实现了推翻“三座大山”的梦想,赢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一个红彤彤的新中国。还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使得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不断创造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科技进步明显加快,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些成就的取得,无不印证了并不断印证着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说她伟大,因为她把占全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的旧社会拯救出来,并带给他们以新的并越来越充满希望和富裕的生活;说她光荣,因为她是世界上第一大执政党,她并没有自己的一点私利,而是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说她正确,因为她的所作所为,已经证明了并不断继续被证明着符合人民的愿望,也符合时代的潮流(当然,这并不排除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有过阶段性、个别性、具体性的曲折甚至错误)。换句话说,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正确是由她的指导思想及其理论的伟大、光荣、正确,她的实践目的和内容的伟大、光荣、正确和组成她的队伍这个组织整体的伟大、光荣、正确所决定的。

对党的进一步认识也让我对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有了更加清醒的把握,具体说来,一要明确政治方向。这一点要时刻牢记在心,溶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无论遇到任何事情,首先要用这一标准去衡量、去辨别、去判断,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提高辨别真假的能力。二要先做人、后做事。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有着底蕴深厚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社会公认的做人的标准和道德水准,我们做人、做事,首先应符合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一个健康、向上的“好人”的标准。三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树立认识世界、尊重客观、有益有利地改造世界的信心和决心。

其二:对党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已经走过了八十三年的旅程,这八十三年是中国有史以来变化最巨大的时期,翻开历史,八十三年前的中国是何等贫穷,落伍!那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里,幅贸广阔,山川秀丽的中华大地任凭列强随意瓜分,租界势力范围想在哪儿划,就在哪儿划,有恃无恐的“洋人”胡作非为。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刻,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批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筹建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会议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为了民族的解放,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中国共产党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勇敢地与反对展开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并且始终站在斗争的最前列,经过二十八年的艰苦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全国民建设新生活的执政党,五十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前列,中国共产党八十三年的革命历程,充满了艰辛和坎坷,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它领导中国人民克服了一个个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件件人间奇迹,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宏伟乐章。母亲伟言,在前进的道路上也有失误,也常遭受过巨大的损失,但艰难困苦,五汝于成,我们的党经得起胜利和挫折,高潮和低潮,顺镜和逆境的考验。任何困难都压不倒,催不跨,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

回顾我党八十三年的历史,我们深切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不愧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迈向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而做出的正确选择。其三:对党的认识

从小时起,共产党在我心中是一种朦朦胧胧的高大而神圣的形象。听取了党校老师的讲课,深入学习党章,和党的基础知识概论课,并阅读一些关于党的知识的书籍,增进了我对党的认识,拉近了我和党的距离。

下面就浅谈一下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对党的认识的提高和入党动机的改变。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建立于1921年7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始终朝着既定的方向——实现共产主义,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自身的独立与解放建立了新中国,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总结历史,高瞻远瞩,做出将党的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的决策,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目标,全面进入社会主义的建设阶段。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现代化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共产党以兴国为已任,以富民为目标,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按照“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使党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和信赖。

中国共产党也是在领导中国人民的发展道路上,不断的解放、发展和完善自我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开展,让我更加深切感受到,我们党是一个成熟的、先进的、充满活力的政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唯有靠中国共产党。

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是我生活和工作的标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加入中国共产党有一种光荣的使命感,在理念上、作风上和行动上都受到党组织的直接教育与培养。认识到教育是振兴我们中华民族的重要措施。我把教育事业作为终生的事业来努力奋斗,严格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县教育局“八条禁令”来要求自己。我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团结同志,为人师表。

在教学工作中,坚持做到“六认真”,按照课程改革的理念,更新教学观念,积极探索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在班级管理“抓中间、带两头”加强对后进生的教育,使班级的管理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由于方法得当,教学效果好,多次受到表彰;也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

谈谈对新彩人物的认识 篇11

人物画是以描绘和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体的一种绘画。它主要是通过对人物形象、人物动态及其相互关系的描绘来反映现实生活。人物画的种类很多,其中有群像、肖像、历史人物题材、现实人物题材等等。按画法区别, 又有工笔人物、写意人物、水墨人物、色彩人物、白描人物之分。群像人物画一般以突出人物活动为主:肖像人物画以描绘和刻画人物形象的酷肖为主, 有的也可以带有特定的情节。但首先一定要先理解画意,对画的底稿要研究,怎样着色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否则颜色填得再平,也不能填出艺术性高、效果好的作品。

新彩人物瓷画的审美,大致可从题材、意蕴、构图等特征去衡量。

1   题材人物瓷画的主要题材,就是高士、仕女、婴戏这三大类

在这三类题材中,高士图重情趣,仕女图重秀美,婴戏图重生动。以表现古代文人雅士的高尚情操为主题的高士图,是中国人物画的重要题材,以高士放怀山水,纵情大自然的生活情趣为特色,表现高士超凡脱俗,孤傲倔强的性格。因此,高士图多与自然风景相融汇,以苍松、翠竹、红梅、白雪为背景,衬托出高士的精神面貌,展现出特定环境中不同人物的典型特征。人物形象,都经过精心描绘,在形似的基础上,突出名士风度,表达他们的思想情感和逼真动态,表达出人们对高士的崇仰之情,著名陶瓷艺术家乐穹的人物瓷画,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来突出表现高士的神态,绘画形式别具一格。

与以写意画表现高士的超脱精神的画风不同,仕女画以工笔为主,意笔较少。工笔画中,又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工笔写实,注重人物的比例,形体结构,表现手法精细入微。二是夸张变形,以很强的装饰风格为特点。

2    意蕴在不同的绘画种类中,均有不同的特点

山水画重意境,花鸟画重情趣,人物画则注重意蕴。意蕴就是人物的思想情感和精神世界,是作品中的文化内涵。通过人物的气质来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是高士图的一大特点。运用线条,色彩描绘高士,抒发情怀,通过高士的性格、体态来表现出他们的情思、意趣。在人物画中,高士图不仅表现出人物的个性,往往也寄托了作者的思想个性,高士的超脱、豪爽,渗透着作者的崇尚之情。以观众喜爱的共性为特点的仕女图,以秀美为特征。在作画时,秀美的仕女形象虽然也有作者的喜爱之情,但却以人们的共同爱好为表现形式。因此,仕女图中以“甜俗”为主,表现的是家庭幸福,和谐美满的生活风情,这也是人们向往的生活美景,高士图则显得放逸脱俗。雅俗共赏,是婴戏图的特色。

3    构图,细致的画工,精心的着色是成就一件优秀粉彩人物画作品的先决条件

3.1   形准为根

形,即形象、形态、结构,是人物画中重要的构成元素之一,讲求自然清晰、准确明了。在粉彩人物画的创作过程中,既可运用工笔国画细腻的线描技法,又可参考写意国画粗犷的笔墨技法,但所绘人物五官形象、身姿体态、形势结构必须做到相对准确。

3.2   神到为本

人物画重“神”的表现,如何传神,是描绘粉彩人物画的本意所在。通过对所绘对象的形象、面貌、姿态、衣着的仔细观察和对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历史背景的深入了解,对其心灵及情感所反映在外的神情、气质进行深入的刻画,以形现神。写神可以通过画中很多元素所显现,例如面部的眉宇、眼神、嘴型、笑容,体态的形式、动作,从而展现所绘对象的喜、怒、哀、乐、慈、悲、善、恶等性格特质及精神层面。

3.3  景出则灵

人物画中的景,虽为衬物,然灵出于此。写景讲究简洁明了、点到为止,不宜多、也不宜少,要与所绘主体相互呼应、相互融合、相得益彰,使其更好地发挥在画中配角的作用。通过对景的描绘,能充分反映所绘主体的社会地位、生存氛围、历史条件、文化背景,使其凸显画者对所画人物状态的理解,从而彰显画者心中最想表达的思想和寄寓。粉彩人物画中,配景显得尤为重要,在形式构图上,景能承上启下,远近分明,在画面层次上,景能区分主次、调节疏密;在色彩装饰上,景能融汇贯通、点缀一新;在整体氛围上,景能渲染意境、灵动空间;在画意表达上,景能突显个性、寄寓思想。

3.4  色雅则隽

对色的把控,一直是粉彩人物画者所注重的。因为设色的深浅、浓淡、素艳、厚薄直接体现了画者的审美品味、文化修养及对所绘主题的理解。在画中,每种色都代表着不同的对象、质感等不同元素,因此,准确地以色应物是非常关键的。

自古以来,瓷画家们一方面在按照美的规律塑造形体,另一方面又在努力捕捉这些美的规律的具体因素。总而言之,创作之前必须要有美好的意境,加之对现实生活的理解,概念的刷新,再融入文化内涵,其创作出来的东西被公认为作品,这才叫成功。

谈谈教育心理学的认识论文范文 篇12

课堂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策略, 教学媒体等因素, 本文就新课程背景下的这些设计谈谈自己的认识。

认识一, “知”和“识”的误区

学生进入学校的目的是什么?答案可能会有很多种, 但哪一种也离不开“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这两个目的。可以说我们以往的物理教学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两个方面展开的。但我们的教学却总是面临着“知识怎样才能正常转化为能力”这个死结。

我们经常讲“知识”, 并习惯于把它看作是一个整体。而实际上“知识”的词性固然有名词性的一面, 但也有动词性的一面。那就是“知 (了解) ”和“识 (认识) ”, 而“知”与“识”之间存在着层次差别。“知”的对象大多是客观存在的文本和现象, “识”更多的是在前者基础上进行的主观活动。正是由于我们以前没有认识到二者的区别, 我们以往的物理教学只重视了具有可知性的内容的传授, 而忽视了对学生“认识”方面的训练。

如果解决了“识”的问题, 是不是就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了呢?我说还不行。因为这中间还缺少了一个环节, 那就是“学以致用”中的“用”。也就是说只有把学到的东西最终放到实际应用中, 才能促进能力的生成。

认识二, 要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 常采用“满堂灌、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这是因为教师并没有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 而是把学生当成一种接受教师灌注知识的容器。这样从根本上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者所具有的主动性、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等。而现代学生观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 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感情、有自己特殊内心世界和独特创造价值的能动体”, 所以在新课程中, 课堂教学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与个性, 教师不再主宰课堂。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一节好课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小组合作学习能较好地体现课堂的民主特征, 也符合新课程标准中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并举的要求, 因此被广泛采用。通过平时学习, 我觉得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 抓实课前预习, 保证讨论顺利进行

展示课, 大多数课堂讨论能热烈进行, 除了学生素质好和教师的有效调动外, 还在于课前的预习效果, 否则会出现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不知所云或无从下手的局面, 学生根本无法参与, 这样会出现个别好的学生一言堂或鸦雀无声的现象。所以教师要写好导学案, 引导学生自主预习。

2.加强激励机制, 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是民主平等的, 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师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肯定、表扬, 使学生体验成功, 树立信心。平时教学发现, 凡是善于鼓励学生的教师, 学生讨论就热烈, 如果教师不重视对学生进行鼓励引导, 则课堂就显得沉闷, 且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同时也会出现一些问题, 有的教师为了保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学生的发言无论是否有挑战性, 是否真实准确, 只要学生发言就一味表扬, 这应该怎样对待呢?我觉得要辩证对待, 首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 要让学生对教材有自己的感知和领悟, 养成自己独立思考, 并能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 提出看法和见解的习惯, 因为每个人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 新的课程就提到“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 有创新阅读的评价”。所以当学生的见解未必尽然, 甚至谬误的时候, 我们首先要保护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利和积极性, 同时引导或教师自己平等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并说明他们见解不够合理的理由。

认识三.物理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探究有自主探究和引导探究, 其中, 自主探究更适合于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而引导探究则更适合于课堂教学。

1. 创设情境的策略

“创设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之一。但情境创设必须考虑其有效性, 否则就会导致情境创设流于形式。那么, 怎样才能创设有效的情景呢?

首先, 教师必须明确创设情境的原则, 即要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其次, 教师必须考虑所创设的情境能否起到下列作用: (1) 能否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2) 能否科学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3) 能否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

例如, 在讲“动量定理的应用”时, 创设探索情境:如图1实验装置所示, 向学生提问, 实验结果是蛋碎瓦全, 还是瓦碎蛋全?然后指导学生演示实验, 实验结果是瓦碎了, 而鸡蛋完好无损。实验结果与学生的想象完全相反?这时, 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 此时教师再进行新课教学, 效果相当好。

2. 引导探究的策略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订计划或设计实验、观察与实验以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基本环节, 而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往往不能完整地进行每一个环节。可以设置疑问、猜想和实验为策略,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增进学生对探究过程的理解、体验和应用。

(1) 用猜想引导探究

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是猜想不断被证实的过程, 猜想和假设是自然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学习中也可以根据已知的实验事实和物理知识, 对未知的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做出合理的判断。当然猜想和假设不能漫无目的, 脱离物理学科的本质内容。如偏离太大, 教师进行适当引导, 适时点拨, 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明确因果联系, 强调逻辑推理, 同时容许学生有多种不同的联想与猜测。通过猜想, 引导学生探究, 训练学生的联想、类比、发散思维。

(2) 用实验引导探究

新课程改革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出发, 倡导“从实验中学习物理”。因为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一个物理实验就是一个完整的物理情景, 让学生亲眼看一些物理现象, 亲手做一些物理实验,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亲身体验与理论知识的对照, 来加深理解, 以形成正确的物理情景。如在学习“感应电流方向的判断”时, 为加深学生对产生感应电流方向判断的印象, 可让学生做这样的实验, 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做探究感应电流方向的实验。使学生加深对楞次定律的理解, 同时也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

新课程倡导教师采用愉快合作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但在物理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避免步入以下误区。

1.过分强调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忽视教师主导作用

我们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是相对教师指导学习而言的。从人的本质特征来看, 人是主体性与客体性、能动性与受动性、稳定性与依赖性的统一。因而, 适当的教师指导, 有利于学生的主体性增长。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的形成与发展, 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和引导。所以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不应是旁观者, 更不要做局外人。教师必须深入每个小组, 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 适时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启发学生突破思维的障碍, 引起争论, 再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此过程中, 教师引导启发, 打开学生的思路, 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 过分强调探究性学习, 忽视接受性学习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 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学习物理, 如果只是学习科学结论, 而忽视了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和体验, 那就不能很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当然, 科学探究并不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唯一方法, 也并不是学生在学习所有物理知识时, 都要参与探究的全过程, 学生也可以只参与其中某一部分的探究活动。再加上大多数学生的探究能力并不高, 放任自由探究必然效率低下, 因此需要教师合理地引导, 将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学习较好地结合起来。

3. 滥用多媒体教学, 忽视传统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 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 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学生引人一个个崭新的教学环境, 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大量的内容。因此,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高效等优点, 任何事物如果一过头, 就会走向其反面。不少教师为了应用信息技术而更改原先的优秀教学设计, 其出发点变成“为了应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如一些教师安排了学生上网查阅资料、作品汇报等课堂教学活动, 学生汇报的内容没有经过认真的信息加工处理, 汇报过程只有大段文字粘贴、拷贝或照读。造成课堂上热热闹闹的假象, 教学效果不如传统教学手段。

总之,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创设物理课堂教学情景, 以问题探究为主线, 以互动探究为平台, 以思路和方法的形成归宿;创造民主、和谐、宽松的物理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思维, 推进创新, 这就是新课程理念下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夏中利, 单青, 刘金元.探究式物理教学策略.中国教育技术装备[J].2009, 03.

[2]王冰洁.新课改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学策略探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D].2006, 12, 01.

[3]翁丽萍, 张效禹.合作探究式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中国成人教育[J].2008, 08.

[4]席文涛.浅谈初中物理中的探究式学习.学知报.2011, 08.

上一篇:工程类转正申请书下一篇: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认识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