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隔代家庭教育的利与弊

2024-11-04

谈谈隔代家庭教育的利与弊(精选8篇)

谈谈隔代家庭教育的利与弊 篇1

教育问题历来就有争议,关于现在最热门的隔代教育问题,许多人不知道该如何分辨其中的利与弊,每件事情都有两面性,有好的一方面和不好的一方面,而我们要做的是尽量扩大好的一方面,缩小不好的一方面。平衡好利弊就能够把事情做好,许多人就是因为无法平衡利弊的关系,才会出现许多意料之外的事情,只要你分辨其中的利与弊,那么,平衡好利弊就没那么难了。

关于隔代教育问题,就像1000个读哈姆雷特有1000个不同的观点一样,各有不同,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个问题呢?来看看这些关于隔代教育问题的观点,逐一分析这些问题。

观点一:时间充裕,利>弊

和张女士住同一个小区的李大爷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如果祖辈家长能够对孙辈的疼爱掌握好度,祖辈家长带孩子是非常有利的。

优势一:

不少祖辈家长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愿意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生活。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叙述。一般说,祖辈与孙辈之间容易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

优势二:

祖辈家长具有抚养和教育孩子的实践经验,对孩子在不同的年龄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处理,他们知道的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

优势三:

祖辈家长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是促进儿童发展和有效处理孩子教育问题的有利条件。

优势四:

祖辈家长自身有一种童心,极易与孙子孙女建立融洽的感情,为教育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感情基础,利于祖孙两辈身心健康。

观点二:容易溺爱,弊>利

张女士认为由祖辈带孩子虽然腾出了一些必要的时间去工作,同时也增进了孩子与长辈的感情,但长期来看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她总结以下几个原因:

一、容易形成溺爱,产生“隔代惯”的现象。

祖辈家长对孙辈疼爱过度,处处迁就孩子,容易造成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还有一些祖辈家长因过度疼爱孩子而“护短”,致使孩子的弱点长期得不到纠正。

二、思想观念陈旧。

许多祖辈家长仍用老观点要求孩子,教给孩子过多的老经验。还有一些祖辈家长因文化低,思想旧,无意识地给孩子传授不少封建迷信的东西,无形中增加了孩子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难度

三,造成孩子与其父母的感情隔阂。

祖辈家长对孙辈的溺爱和护短,造成孩子很难接受父母的严格要求和批评,还容易形成感情隔阂和情绪对立,使正常和必要的教育难以进行。这在我儿子身上尤为突出。

因此,张女士还是认为年轻父母不管怎么忙,也要抽时间与孩子在一起。把孩子的教育权、抚养权完全交给祖辈家长,孩子容易出问题。“不是对长辈不信任,而是站在他们那个角度很难对孩子严起来。

专家建议:年轻父母为主,老人为辅。

本篇文章已经解说的很清楚了,孩子主要还是由父母亲自来教育比较好,老人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也不是说完全排斥老人的因素,所以,以后那些不让老人带孩子的年轻父母就不要再因为带孩子的问题而引起不必要的争执了。

谈谈隔代家庭教育的利与弊 篇2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 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忙于工作, 几乎没有时间亲自照顾孩子。于是, 照顾幼儿的重担就自然而然地落在了祖辈们的身上, 这种由祖辈们对孙辈们进行抚养与教育的方式称之为隔代教育。产生隔代教育的原因有很多, 如社会原因、父母年轻的原因、祖辈的原因。

1. 社会原因

第一,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中几代同堂的大家庭较多, 历来就有祖辈们帮忙照顾孙辈们的习惯。

第二,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 年轻父母肩负着成家立业的双重压力。

第三, 农村留守儿童的队伍日益增多, 对隔代教育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 父母年轻的原因

第一, 社会节奏加快, 工作节奏加快;经济条件差、到外地工作。

第二, 大多数年轻父母是独生子女, 已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 缺乏为人父母照顾孩子的意识, 又贪图省事, 没有育儿经验。

3. 祖辈们的原因

第一,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 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 又拥有丰富的生活知识和人生阅历, 为幼儿的生活奠定了基础。

第二, 为了不让儿女费神, 照顾孩子就成了他们的责任和义务。

用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教授辛淘的话说:大比例的隔代教育是中国所特有的。年轻的父母在生活、学习、工作压力下, 如何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从长远来看隔代教育弊大于利, 但也不能完全地否定隔代教育。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 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所以, 我们要深刻认识隔代教育的利与弊, 在发挥其优势的同时, 努力克服诸多负面影响, 才能使孩子家庭教育状况得以改进, 让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

二隔代教育的益处

1. 祖辈有着平和的心态

年轻父母们常常处于竞争激烈的工作中, 生存压力较大, 下班后易将紧张的气氛带回家, 进而产生不和谐的家庭环境, 给幼儿造成心理压力, 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但是, 祖辈们已完全脱离了激烈竞争的社会, 心态平和加上他们具有与儿童相似的心理特点, 这就使他们之间建立起融洽的关系, 为幼儿的正确教育提供了轻松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可以缓解老人的孤独感, 让他们在闲暇时体会到无限的快乐。

2. 拥有充足的时间、精力和生活经验

祖辈们已抚养过一代人, 在育儿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对幼儿每个阶段发展的特点比较了解。在幼儿的健康以及生活出现问题时, 他们知道该如何解决, 不会出现手忙脚乱的现象。这种方式既能带给幼儿足够的安全感, 又能为父母提供心理上的支持。

3. 可以为年轻父母解决后顾之忧

祖辈们对孙辈的疼爱是任何人都不可比拟的, 他们可以无微不至的照顾幼儿, 让幼儿有足够的安全感。年轻父母不会因为担心幼儿而分心, 这为年轻的父母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 祖辈们更有耐心, 能静下心来倾听幼儿的心声, 了解幼儿心里所想的, 有利于祖孙间的交流, 能更好地满足幼儿的需求。由祖辈们照顾幼儿, 还可以为单亲家庭的幼儿弥补父亲或母亲的缺失问题, 为幼儿提供了与异性相接触的机会, 无形中就给予了幼儿辨别性别的知识, 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的发展。

4. 有利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中华民族有很多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美德, 这对中国的持续性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然而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美德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却逐渐消失, 或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味道。祖辈们会保留更多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美德, 在他们的教育和熏陶下, 既有利于幼儿接受先进的文化知识, 又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美德。

三隔代教育的弊端

1. 过分溺爱, 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祖辈们年轻时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较差, 没有能力更好地照顾子女, 因此在他们心里会产生一种补偿的心理, 把自己对子女的爱多层次的给予孙辈, 让孙辈得到更多的爱。过多的爱就会产生溺爱, 以至于什么事都替幼儿做好, 处处迁就幼儿, 导致幼儿出现任性、依赖性强以及自理能力低下等问题。

陈鹤琴先生曾说:“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 让他自己去做。”这就是让幼儿在做中学, 在做的过程中取得直接经验并获取新的知识。这既可以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理能力, 还可以使幼儿有责任感。幼儿的成长是从家庭走向社会的过程, 可以使幼儿在交往的过程中学到一些社会经验, 这有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倘若幼儿一味地在溺爱的环境下成长, 无论什么事都不用自己去解决, 长此以往他们没有能力面对社会。然而独立地面对社会又是每个幼儿所必须经历的, 父母要放开手尽早地锻炼幼儿的自理能力, 便于幼儿较快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2. 容易引发家庭矛盾, 造成亲子隔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孩子在幼儿时期最需要父母的关爱, 如果父母不能陪伴在他的身边, 就很容易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感觉, 并在内心深处留下阴影。另外, 幼儿从小就与祖辈们生活在一起, 习惯了他们的袒护与迁就, 自然就会养成一些父母看不惯的行为习惯, 在父母要亲自照顾幼儿时, 他们可能就会急于去扭转幼儿这些不良的行为, 而与父母出现对立情绪。这种对立情绪会让幼儿更加疏远父母, 退缩到祖辈的身边, 丧失父母的权威。这就会在幼儿的教育上产生分歧, 造成幼儿的成长误区, 从而引发家庭矛盾, 不利于家庭的和睦。

3. 祖辈观念陈旧, 阻碍幼儿个性的发展

祖辈教育理念比较落后, 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缺乏正确的认识, 这就可能限制幼儿的探索精神, 无形中就会捆绑幼儿的活动, 使幼儿的活动空间变得封闭、视野狭小, 导致幼儿缺乏创新精神。祖辈们的文化程度不高, 可能在无意识间传递给幼儿一些落后的思想, 约束幼儿的思维, 不利于幼儿接受新鲜事物, 进而妨碍幼儿的个性发展。

四解决隔代教育问题的方法

1. 两代人在思想上要达成一致

由于两代人出生与成长的环境和时代有着显著的差异, 在教育幼儿的问题上自然会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 年轻一代可能更注重幼儿智力培养、个性发展, 他们往往会更多地向幼儿传递知识, 给他更多自由, 让他自由探索;而祖辈们则更看重道德教育, 可能就会给幼儿更多的约束。因此在对待幼儿的教育上, 两代人要尽量心平气和的多一些沟通, 只有在思想上达成一致, 才能避免在幼儿面前产生分歧, 而引发更多的家庭问题。年轻父母不要把忙当做借口, 即使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来陪孩子, 来弥补幼儿的心理缺失;而祖辈们不要用陈旧的观念限制幼儿的想象, 最好利用各种渠道去接受新思想, 学习新知识, 用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 以便更好地培养幼儿, 让幼儿在和谐的家庭环境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2. 掌握好爱的尺度

祖辈在教育幼儿时最好用理智控制感情, 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 爱得适度。父辈也是如此, 要权衡自由与规则之间的界限, 不能给了自由而缺乏规则。否则, 没有规则的环境并不能帮助幼儿获得更好的发展, 相反, 一个缺乏规则的环境反而会使幼儿产生更多的不安。此外, 祖辈和父辈之间很容易争抢幼儿的爱, 出现亲子嫉妒的现象。幼儿本质上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不依附于任何人。因此, 无论祖辈还是父辈都要冷静地对待幼儿, 积极创造机会, 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尽可能多地接触其他人, 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年轻父母工作负荷的加重, 儿童隔代教育有增长的趋势, 应引起社会的关注。由于父母在对子女教育中的不到位和祖辈隔代教育中的局限性, 全社会要加强对父母对责任的教育和对祖辈家庭教育的分类指导。然而现状表明, 中国家庭完全脱离隔代教育的现状也不太可能。这样, 就需要年轻的父母和祖辈们共同寻求一种更好的方法来扬长避短, 克服隔代教育中存在的弊端, 发扬其优势。

总之, 隔代教育有利有弊, 亲子教育与隔代教育并不是对立的。先进的眼光、积极的态度和理想的办法是:让亲子教育与隔代教育之间形成一种相互补充的合作关系。这样, 我们就既可以通过隔代教育减轻年轻父母的教育负担, 又能为祖辈家长带来乐趣;既能让孩子从父母那儿感受到严格和理智, 又能从祖辈处体验宽厚和慈爱;此外, 还可以让孩子在与父母和祖辈的互动过程中, 逐步学会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不同的对象, 用不同的策略去对待不同的事情。这样父母、祖辈和孩子都将受益, 促进全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勾红娟.隔代教育:隔代不隔心[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2

美国教育的利与弊 篇3

拿到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封面上的图片:一个大大的红苹果,鲜亮而醒目,其中一个孩子拿着毕业证,在阶梯中部滞留,而另一个孩子却高高兴兴地顺着阶梯继续攀登。这幅图片虽然线条简单,却寓意深刻:是留在国内保持现状,还是选择出国深造?

随着社会发展和家庭经济收入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家长产生了将孩子送到国外去读书的意识,希望孩子能够在国外开阔眼界、开拓思维,即便将来回国,也比同龄人具备更强的竞争力,为就业增加砝码。

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并不是每个出国留学的孩子都能衣锦还乡,有些人留学回国却被人称为“垃圾”。曾听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个经济条件中等的家庭为了孩子能光耀门楣,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把孩子送到美国一所知名大学。然而,平时一切都听从父母安排的孩子,一到美国,完全不适应,课程跟不上,成天跟美国同龄的坏学生混在一起。渐渐地,被引诱接触毒品,无法自拔,被学校开除。原本为家有留学生而骄傲的父母,得知这一消息后,痛不欲生。所以,送孩子出国读书并不完全是一件好事,最主要的在于,作为家长,一定要把握好让孩子留学的最佳时机,否则,您的鲁莽决定,不仅会毁了孩子的一生,还会成为整个家庭无法摆脱的噩梦。

到底该如何把握最佳的留学时机?这不仅要看孩子自身是否具备独立自主性,其留学目的是否明确,透彻了解美国的学校教育也尤为重要。《为什么送孩子去美国读书》一书中,陆军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研究,站在普通家长、学子的立场,详细介绍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在各个阶段接受教育的情况,让家长、老师、学生充分认识美国教育的利与弊,做到心中有数,为孩子留学选准时机:

美国的幼儿教育阶段,教师及家长注重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自尊、自信的良好心理素质,让孩子从玩中找到自己的兴趣。

小学期间,老师会在课堂上努力发现孩子的长处,不断激励他们的自信,还提供各种教学工具,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由创造能力。课余时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医院照顾病人,或者去公园或河边进行清扫等,增强爱心感和责任意识。

初中生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期末时接受测试,但学校并不公布成绩。此外,初中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举办足球比赛、去图书馆阅读、参加各种兴趣小组,或者是打零工赚钱,帮助家长做家务。

美国高中因材施教,为不同才能的同学开设不同的课程,而且课堂形式多样,气氛宽松、愉快,充满活力。由于美国高考看重的不是考试分数,而是多年积累的综合能力,因此,高中生除了具备一定的学术才能,还要参加有个性的课余活动,为社会作出贡献,培养自己的领导才能,增强人格魅力。

大学是缔造成功的重要时期,学校注重研究性学习,因此课堂授课时间有限,老师鼓励学生外出实践、考察,并对感兴趣的内容做专题研究,从而对该主题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尤其难能可贵的是,美国的大学教育能够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终身的,一旦发现自己的不足,要及时加以“充电”。

作者撰写《为什么送孩子去美国读书》这本书,并不是告诉家长们,送孩子出国留学才是他们的唯一出路。实际上,书中揭示出来的教育理念更值得我们深思。因为无论孩子在哪里读书,只要目标明确,并不断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就一定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社会不可或缺的人才。

(摘自《新京报》)

谈谈隔代家庭教育的利与弊 篇4

当今世界,哪个不是科技创新的国家?说到科技,就肯定要说到“网络”这个家喻户晓的科技成果了。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国是第一个使用纸币的国家,又是第一个抛开纸币利用手机支付宝微信来进行金额支付。有人说这是网络的好处。确实,网络的好处还不止这些。当学生遇到不懂的课题的时候,就可以上百度搜一下答案,还可以在网络上了解各国趣事,各个地方的风景特征。

可问题来了,网络就只有好处吗?

网络,对于网瘾少年来说,那可更是“好东西”。可以玩各种网游游戏:王者荣耀、英雄联盟等等。这些网瘾少年通常玩了这些游戏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学习成绩下降,作息不规律,眼睛还会近视,身体出现各种毛病。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沉迷于网游、游戏。

有一些人,他虽然不玩游戏,但是手机却下载了一大堆的.软件:QQ、微信、微博、美图、快手、小说、音乐。没有几个软件和学习工作相关的。在几年前,有一则新闻上说:有一个青少年,因为沉迷于网络。父母看不下去了,便把手机从七八楼扔下去,孩子也随着手机跳楼了。

多么可笑,因为沉迷于网络,以至于最后造成悲剧!

所以说,网络的坏处还是挺多的。那么,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这个问题,在不同人的身上有不同的答案。相信大家都知道,对于正确使用网络的人,他们可以利用网络的一切好的资源帮助自己;但是,对于不会正确使用网络的人那可真是“网络尽是坏东西!”使沉迷于网络的人越来越颓废,无所事事,不懂上进。

总之,网络的利与弊我们现在也知道了。怎么选择就看大家的了,要利用网络成为自己的仆人,而不是做网络的仆人!为了自己的人生前途,请各位明智之士做出自己正确的选择。

网络的利与弊 篇5

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特别对青少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在校中学生沉迷网络不能自拔,荒废学业,甚至引发网络犯罪的现象屡见不鲜,“网毒猛于虎”。越为越多的“问题学生”的根源在于迷恋网络,曾几何时的“武侠小说热”、“言情小说热”、“追星热”开始沉寂,取而代之的是经久不衰、愈演愈烈的“网络狂热”,网络问题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一个普遍而突出的问题。笔者从实际工作出发,对在校学生及相应初中生源校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在校中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寻找引发学生网络犯罪的诱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翼引起有关学校和管理部门的重视。

一、在校学生上网现象严重及网络犯罪的主要原因

目前在校中学生上网比例居高不下,因网络引发的犯罪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呢?通过调查分析,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众多内容混杂的风站严重腐蚀了青少年的心灵。据专业人士统计:互联网上80%的游戏软件来自境外,多数网络游戏都是以扮演角色互相砍杀为主,充斥着暴力、欺诈、色情等内容,让青少年沉迷其中不能自拨,如同吸上了“电子海洛因”,通宵达旦,夜不归宿,不仅荒废了学业,损害了健康,而且使他们中的一些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和错位,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姜堰市公安局刑警大队曾破获一个由在校学生组成的拦路抢劫团伙,在询问其主要成员犯罪动机时,那个刚刚年满15岁的少年是这样表述他当时的心理状态的:“当时我们已经玩了五个小时的游戏了,脑子里都是打啊、杀啊,非常兴奋。身上没钱了还想玩。一走出网吧,正看到一个人路过,仗着人多,就一拥而上„„”。网络游戏中存在的暴力、欺诈、赌博、色情等不健康内容深深地影响着青少年学生,严重腐蚀着他们的心灵。这对正处于成长发育期的青少年的价值观、道德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

2、不规范的网吧经营和管理,使犯罪的发生有了滋生的土壤。网吧经营者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不惜违反规定,专门在学校周围设立网吧,吸引在校生上网或者接纳未成年人上网。为了留住上网的孩子,许多网吧还提供吃住,通宵经营,帮助孩子逃避学校管理和家长追查,对发生在网吧内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听之任之,甚至纵容、包庇,客观上为犯罪的发生提供了场所。

3、缺乏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氛围是青少年沉迷网络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由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存在的矛盾难以解决,一些学校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的现象较为突出。一些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样,对青少年具有吸引力的校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较少,而青少年宫、文化宫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业余时间空虚无聊,流入网吧,受到毒害。

4、青少年心智的不健全易受到网络的冲击。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和世界观、人生观形成阶段,涉世不深,易冲动,缺乏理智,自我约束能力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一旦受到来自外界不良思想、文化和社会丑恶现象的影响,容易在理想、信念上产生动摇,好逸恶劳、爱慕虚荣、过份追求物质享受、容易沉迷于暴力、色情等感官刺激的缺点充分暴露出来,只图一时满足,盲目冲动,不计后果,以致走上犯罪道路。

5、警--校--社会三者之间缺少群防群治、综合治理的有效措施。学校对于学生的上网行为一般采取“堵”的措施,关上校门、叮嘱家长,其余时间也奈何不了,而公安部门也只能在犯罪发生之后亡羊补牢,结果却于事无补,而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不少网吧步步逼向校园,有的成为学校的左邻右舍,严重干扰了学校的正常管理和秩序。如果警校及社会三者之间能形成有效的防预体系,对在校生上网行为和网络犯罪形成有效的扼制,控制上网时间和内容,加强治安巡查,将未成年人拒之网吧之外,同时联合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势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调查,我认为,作为管理学生的主要责任人的学校在严控学生上网、预防在校学生犯罪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公安部门也在净化社会环境、综合整治黑网吧、打击犯罪等方面缎带予积极的配合。要从根本上解决在校学生沉湎网吧,减少在校生网络犯罪,作为学校必须要:(一)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力度,加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二)开展文明网络工程建设,正面引导学生上健康网、绿色网。(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吸引沉迷网络的学生。(四)构建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预防体系,形成社会共管合力,让学生们在和谐环境中健康成长。

1、加强法制教育。

近几年,国家为促进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发展,保护网民的合法权益,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在校学生对相关网络法律法规缺乏了解,法律意识淡薄。知法才能更好地守法。因此,必须加大普法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宣传教育,认真落实未成年人不得进入营业性网吧的规定,呼吁在网吧终端设备上安装封堵色情等不健康内容的过滤软件,有效打击违法行为。推广绿色上网软件。协同家长监管未成年人在家庭中的上网行为。

2、提倡网站自律,倡导网络文明,共建绿色网络。

首先要转变传统的青少年德育模式,现代教学模式要和网络接轨,比如开办网络学校,开设网络课堂等;笔者调查的两所学校均的健全的校园网络设施,市职教中心还是教育局师资培训的基地,拥有近400多台计算机,两个网站,学生在课余可登陆学校网站。但学校的德育工作内容缺少对学生网络文明的专题教育。其次,要开展青少年“网德”教育,建立网络诚信体系,引导青少年的网络行为,以及规范的网络伦理。目前泰州市大部分职业学校此项工作仍是空白,部分学校虽然有所思考,但未能有具体的实施办法。再次,要使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游戏的是非长短,自觉培育良好的兴趣与爱好,用道德、知识观念约束自己的行为。广大家长也要对孩子上网的时间和内容有所监督和提醒,对学生加强网络知识的普及和引导,要形成共同的防范意识,为下一代创造安全有益的成长环境。

网络的利与弊 篇6

在现代生活里,电脑已经是我们家喻户晓,几乎家家皆有的一个上网工具。上网可以干什么呢?上网可以查找资料、收集信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大千世界,有时候网络也可以让我们过过瘾,大玩一把电子游戏。

可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正如任何事情都是具有两面性的,电脑网络也是个“两面派”。下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电脑网络的利和弊吧。

先来认识一下“利”吧!随着电脑走进我们的生活,网络带个我们无限的精彩和新奇。网络就像是一个万能的魔术师,爸妈可以通过它在互联网上查询信息,爸爸可以炒股票、打理公司的事物:妈妈在网上和朋友聊天、看电影、网络购物;我们小朋友可以把自己的小写作传到网上,做个“时尚达人”。有时候我也会在网上查看一些新颖的小游戏,过过通关的瘾;有时候叔叔阿姨也可以在网上找到一些创业致富的信息;网络“冲浪”也很刺激,通过网络让你在家里就能得知广泛的信息、可以与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在一起谈生活、聊学习,真是快捷又方便呀!

下面我们再来认识一下网络的弊。电脑虽然给了我们一个快捷和方便的生活,但是网络本身就有一些危害性。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中小学生。有多少回,我们把父母给的零花钱都“捐”给了黑网吧的老板;有多少回,我们甚至想方设法地骗取父母的钱去打电子游戏;有多少回,我们甚至逃学、旷课进入到门牌上写着“中小学生禁止入内”的屋子里;当黑心老板得意洋洋地数着大把的钞票时,我们却在为视力下降、学习成绩下滑而后悔叹息。

这就是电脑的.“利”与“弊”,如果我们能擦亮眼睛明辨是非。如果我们能分清楚什么是有益的,电脑就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如果糊里糊涂的不加以区分,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亲爱的同学们,当你坐在电脑前时,请先调整好你自己的心态,让电脑成为我们的朋友,为我们服务千万不要让网络这张大网束缚住手脚,束缚住心灵,而埋葬自己的花样年华。相信你一定会做到的!

浅谈当前网络教育的利与弊 篇7

一、网络教育的优势

所谓网络教育, 就是在线学习或网络化学习, 即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 学员通过PC上网, 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许多难以言表的景象可以通过三维立体动态模拟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交互式课程设计, 多媒体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感染, 为学生创造了特有的知识发现和认知建构环境, 客观上推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使教学过程更加科学、合理, 教学效果获得整体性优化。

1. 网络教育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方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 极大地限制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而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 可以改变过去学生集中在教室里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 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向主动选择所要学习的知识。由于资源和观点可以共享, 每个人都可以参加讨论, 每个学生都可以对课程材料和来自其他学生的评论作出回应, 可以在较大的对话情景中参与自己关心的话题, 自己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在这种情况下, 学习者在时间上和内容上有了充分的选择余地, 自主学习成为必然。

2. 网络教育提高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

网络课程的各种交互作用使学生可以突破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 完全以平等的方式参与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 在网络教学中, 通过使用电子邮件、BBS、语音信箱等多种媒体技术, 实现了交互式的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不仅可以双向交流, 而且还可进行多向的合作式交流, 同时, 在交往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 网络教育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

在目前的信息时代, 新知识、新事物随时随地都在大量涌现, 学生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已经不只是课本中的内容, 通过网络也可以了解到其他内容, 所以学生拥有的知识量要比原来更丰富、更全面。

二、网络教育存在的不足

在网络教育过程中, 虚拟环境、“教管分离”的教学模式, 使学习效率和效果过分依赖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其学习进程和方向性难以把握。

1. 网络教育与课堂任务之间的矛盾

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常常使学生很难持之以恒地集中于计划内课程的学习, 多数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学生不能在规定的教学课时内完成学习任务。同时, 网络教育信息的轻易获得遏制了学习者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逆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有部分学生出现了下载、照抄的现象, 忽略了大脑知识的积累和思考, 使学习表面化, 知识掌握不牢靠。

2. 网络教育使得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难度增大

“人机对话”的虚拟教学环境使德育和人格教育面临挑战。教育的功能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始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教师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严谨的治学态度, 通过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才能熏陶和感染学生, 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网络教育所提供的教育信息大多是全国优秀教师的“标准化”课件, 在授课时, 主讲教师面对的是虚拟学生, 人性化的师生交流被“人机交流”所取代, 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 即使网络课程预设一般疑难问题解答也不能满足众多学生个性化的需要, 师生电子邮件沟通也只不过是事后的集中答疑, 难以因材施教。

3. 网络教育中学生使用计算机的程度不同

由于学生使用计算机的熟练程度不一样, 这就影响到学生对学习资源的利用。有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力较差, 浏览一些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不良信息, 甚至沉迷于网络游戏。

4. 网络课程中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

网络课件的开发对新时期的教师提出了挑战, 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网络开发能力, 掌握必要的开发工具。目前大多数的教师还处在制作课件形式过于简单, 不符合学习者的认知特点。教师在网络课件的开发上还应不断追踪学科最新发展动向, 加强其教学能力, 增强其课件的适应性、灵活性, 提高教学效果。

三、改进的方法

事实上, 只有将网络教育与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才能真正发挥其对教育的推动作用。

1. 应从技术上真正解决互动受限的问题

网络教育已经突破传统的课堂范围, 而建立在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虚拟环境中, 网络的实时性、网络的交互性以及网络传输的速度等直接影响师生互动的可能和效果。网络教育应该从技术上得到提高, 使学习者和教师的情感因素能及时有效地作用于对方, 使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等教学方式能顺利进行, 才能促进教学中的互动。

2. 应强化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引导作用

网络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学生探究能否成功, 创新意识能否发挥, 还与教师的引导作用有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应能针对主动学习的特征引导学生学习, 从而实现自主化学习, 因材施教, 所以应强化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引导作用。

3. 应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

只有增强了学生利用网络的交互性特点, 参与在线论坛, 在论坛中学生相互启发、交流补充, 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在面广量大的交流合作中不断增强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 才能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创新的目标, 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谈谈隔代家庭教育的利与弊 篇8

一、多媒体技术对教学的利

1.动感形象,激发学习兴趣。“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这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只有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三维空间中,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刺激学生听觉和视觉感官,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鲸》一课,这是一篇说明文,内容枯燥,语言平实,引不起学生兴趣。上课伊始,播放一段视频,浩瀚湛蓝的大海上,几条大鲸随着动听起伏的音乐,时而腾空飞跃,时而海底穿梭,好像在特意给学生们表演和展示。学生们很快被带到了一个神奇的海洋世界,对鲸产生了无限的喜爱和一股要了解的冲动,从而轻松愉快地走进了这篇课文。

2.图文并茂,化解课文难点。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图像、声音、动画、符号等多种形式的结合把枯燥的东西变生动,把抽象的东西变具体,把感官的东西变直观,从而化难为易,突破重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课文《梅花魂》。这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理解体会梅花的品格,并如何把爱梅花、送墨梅图和外祖父的爱国之情联系起来,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这一课时,先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学课文,初步感知梅花的特点和品格后,适时地放了一段视频:画面上,雪花纷飞,寒风凛冽,一朵朵梅花在严寒中竞相开放,那么娇艳,那么坚韧,学生一下子被眼前的画面震撼,在优美的古筝曲的引领下,他们仿佛真的置身于一片辽阔的冰天雪地之间,万物都沉睡,只有梅花在白色的世界怒放着生命,那么娇艳、高贵、不屈、正直。给人一种激昂向上的力量。

3.信息广泛,拓宽学生见闻。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涉及人文、历史、地理、科技、艺术等各个领域的知识。有时候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思维,我们往往需要搜集资料,了解文章的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相关历史事件、科技材料等。此时运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无限延伸人的各种感官,拓展时间、空间领域,通过多媒体的图像、声音、色彩传递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直观、具体、迅速地获取各种知识,将人文、历史、自然、科技等多领域知识尽收眼底。

二、多媒体技术引发的误区

1.脱离文本。过多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往往容易脱离文本。学生整堂课都盯着视屏,老师把课本上所有的内容都展示在屏幕上,学生无须拿起书本阅读,丧失了与文本沟通交流的能力,不能静心地自由阅读课文,尤其是默读。这样也就无法自读自悟,从文本中找到答案,不利于朗读习惯的养成。其次,因为网上查找很方便,老师也不再要求学生去查找资料、预习课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我认为,语文的目的不光是传授课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培养学生自我阅读的能力,懂得如何读书,如何自学。

2.形式过于花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我们提供了多彩灵活的教学方式,但有时候用得太多,就会让课堂形式花哨、杂乱。如,一年级的语文,一堂课上,又是音乐又是动画,又是猜谜又是视屏游戏,热热闹闹,用各种方法来吸引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学生的学习热情看上去很高。长此以往,教师忽视了课堂纪律的管理和课堂习惯的养成,缺少了自律性的培养,一旦回到粉笔加黑板的传统安静的课堂空间,学生就会无所适从,无法自律。

3.过分依赖网络课件。网络上的现成课件很多,有些老师就信手拈来,依葫芦画瓢,走过场。不愿意去自主备课,没有主动钻研教材,缺乏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也就不能找到符合自己、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另外,老师过分依赖视频、图片、音乐等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攻克重难点,没有很好地研究教材教法,教会学生如何从文本、从字词、从句子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总结表达方法。从而影响了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沟通。也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上一篇:以对手为话题的初中作文700字下一篇:美丽的巴黎艺术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