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物流的认识(精选10篇)
谈谈对物流的认识 篇1
谈谈对物流的认识
在日益强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发展与生存关键在成本领先。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呈现出全球化、多功能化、系统化、信息化和标准化的特征,其中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核心。现代物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了运输环节独立于生产环节之外的行业界限,通过供应链建立起对企业产供销全过程的计划和控制,从而实现物流信息化,即采用信息技术对传统物流业务进行优化整合,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水平的目的。而这些恰恰是国内物流所缺的东西,所以中国的物流要实现现代物流与国际接轨必须从多功能化、一流服务、信息化、全球化等多方面进行提高。
一、物流的定义
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二、现代物流的特点
电子商务与物流的紧密结合;现代物流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才流的统一;电子商务物流是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的结合;物流设施、商品包装的标准化,物流的社会化、共同化也都是电子商务下物流模式的新特点。
三、物流当前形势
目前国内外的各种物流配送虽然大都跨越了简单送货上门的阶段,但在层次上仍是传统意义上的物流配送,因此在经营中存在着传统物流配送无法克服的种种弊端和问题,尚不具备或基本不具备信息化、现代化、社会化的新型物流配送的特征。
电子商务作为数字化生存方式,代表未来的贸易方式、消费方式和服务方式.因此要求整体生态环境要完善,要求打破原有物流行业的传统格局,建设和发展以商品代理和配送为主要特征,物流、商流、信息流有机结合的社会化物流配送中心,建立电子商务物流体系,使各种流的畅通无阻,才是最佳的电子商务境界。
四、物流的发展趋势
电子商务时代,由于企业销售范围的扩大,企业和商业销售方式及最终消费者购买方式的转变,使得送货上门等业务成为一项极为重要的服务业务,促使了物流行业的兴起。物流行业即能完整提供物流机能服务,以及运输配送、仓储保管、分装包装、流通加工等。以及收取报偿的行业。主要包括仓储企业、运输企业、装卸搬运、配送企业、流通加工业等。信息化、全球化、多功能化和一流的服务水平,已成为电子商务下的物流企业追求的目标。
五、结束语
随着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全球化电子商务物流形式将越来越为明显,我们必须坚持物流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多功能化及一流服务化的建设,而且要储备信息人才,随时迎接未来物流模式的到来,时刻关注物联网动态,争取在第一时间应用物联网为企业带来跟好的效益。
谈谈对物流的认识 篇2
我们认为, 淮剧音乐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是为舞台人物形象服务的, 是为剧情服务的;如果对艺术形象和剧情不了解, 音乐设计就无从下手。那么读懂剧本就是淮剧作曲的第一道门槛。剧本叙述的是什么?有哪些人物?有什么样特定场景?有哪些戏剧冲突?这些必须熟读细究, 反复揣摩, 不断领悟。哪些地方该唱, 哪些地方不该唱, 哪些地方下锣鼓, 哪些地方不该下锣鼓, 唱词要清楚到位, 音符旋律要心中有数。当然, 这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有反复, 有过程。必要时与编剧、导演、演员反复商讨, 不断修改、不断调整和完善。可见, 理解剧本是淮剧作曲的首要问题。就好比做房子首先要考虑地基。
搞清了剧本, 音乐设计就有了基础。剧中人物该唱就唱, 不该唱就坚决不唱;只要符合剧情发展的需要, 符合塑造剧中人物的需要。当然, 安排唱腔的时候, 至少要考虑到这三点:第一, 剧情发展到关键时刻;第二, 表现的内容不别扭;第三, 主题揭示深刻。反之, 唱腔力删务除, 毫不可惜。
我们认为, 除了理解剧本, 淮剧作曲还应出新, 还应从共性中找出个性。新鲜的、有个性的事物总是让人无法忘记的。新唱腔、有特色的唱腔总是让人百听不厌的。在淮剧作曲的过程中, 因剧情的需要, 因刻画舞台形象的需要, 在保持淮剧基本腔调的前提下, 出新是一个重要原则。怎么个出新法呢?第一, 新剧情要求作曲出新;第二, 不是剧情和内容的需要, 而是作曲人根据审美观有意识地出新。有的曲调
太俗套, 作曲时对节奏和音调进行调整, 让人听起来有新鲜感。第三, 在无乐感的唱词上出新, 这种出新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怎么样做到有特色呢?第一, 音乐风格定位不能千篇一律, 要特色定位。定位的依据具体说来就是故事的题材、发生的年代、地域、环境以及人物性格特征等等。第二, 作曲注重表现人物的个性。戏剧人物有的幽默诙谐、有的热情奔放、有的聪明机敏、有的老奸巨猾、有的稳重大方等等, 不可能机械地一个套腔。舞台人物不同, 作曲也截然不同。另外还要考虑到演员的因素, 流派、嗓音等不同, 作曲也就不同。
出新、出特色是保证艺术生命力的一个有力手段。淮剧也不另外。作曲要突破一些陈规陋习, 要向千篇一律的艺术表现形式说不!
除了上面谈到的两个方面以外, 还有一点就是淮剧作曲不是孤立的。为了成功地进行音乐设计, 作曲者必要的时候还要和编剧、导演、演员进行沟通, 反复商讨。甚至对于重点的唱腔, 还要采取集体创作的方法。这样做的好处在于, 能够调动各方的优势, 使淮剧作曲更加能够体现剧中人物的行为和性格特征, 从而增强艺术感染力。
另外在作曲中关于幕后帮唱的处理。有的戏剧涉及到幕后帮唱。帮唱的主要作用在于渲染和烘托气氛, 推进剧情的高潮。根据情况可以:第一, 运用复调;第二, 根据剧情变化唱法, 能够增强艺术效果, 提高艺术感染力;第三, 发挥合唱的作用。比如用淮调写成的男高音领唱或者男女声合唱, 热烈奔放;为了表达这种情绪的需要, 对合唱拉宽音域, 升高音区, 均衡音量, 协调音色等都应严格要求, 充分发挥合唱应有的作用。
淮剧作曲作为一门艺术, 对作曲者的要求是很高的。首先, 要懂得文化。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功底, 是很难胜任这项工作的。最起码的, 要懂得戏剧和文学, 否则无法理解剧本, 无法理解剧中人物的行为和性格。第二, 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专业知识固然重要, 但是缺乏其他方面的知识理解能力就有限。这是因为知识是相通的, 是互补的。第三, 要精通音乐。作曲是技术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一门艺术, 如果连基本音乐功底都没有, 那就无法进行音乐创作了。第四, 人生阅历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不难想象, 民间音乐家阿炳如果没有那些惨痛的人生经历, 《二泉映月》这样不朽的作品是无法诞生的。这就是艺术源于生活的道理。第五, 淮剧作曲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守常和出新的辨证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在守常的前提下进行出新, 这样才能保持艺术生命力。第六, 任何艺术的成功, 都不是那么容易的, 必须要付出。作曲也一样, 伟大的作曲家都是勤奋苦练、坚持不懈才最终获得成功。
谈谈对自认的认识 篇3
一、自认的内涵
(一)自认的定义与属性
自认在我国民事诉讼理论中称为当事人承认,是举证程序中的制度,从广义上讲就是指一方当事人对他方当事人所不利于自己的陈述或主张,通过各种方式予以确认或不表示争执、异议的行为。而狭义上的自认仅指诉讼上的自认,即在诉讼中当事人对不利的事实通过各种方式予以承认的行为。
(二)自认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自认与认诺。认诺也称承诺,是指在诉讼中,被告对原告的所主张的诉讼请求的承认。而自认则是对对方当事人所主张的对自身不利的事实的承认。因此虽然两者都是在诉讼中向法院表示承认,但是承认的对象却不同,自认是对事实的承认,而认诺则表现为对诉讼请求的承认。
(三)自认的构成要件
自认必须是在诉讼中向审理本案的法官承认。首先,当事人的承认必须是在诉讼的过程中,而非诉讼外,也即从起诉至最后一次法庭辩论结束前都可以做出,包括起诉受理阶段、开庭审理阶段。具体表现可能是原告在起诉状中做的承认,被告在答辩状中表示的承认,各方在证据交换或者回答法官询问中做出的承认以及在辩论环节所做的承认。
(四)自认的效力
一般而言,自认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效力。
1、 对当事人的效力。免除事实主张者的举证责任,就是一方当事人对另外一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做出自认后,另一方当事人对该事实就不再负有举证责任。其理论基础表现在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承认后,双方当事人对该事实的主张即趋于一致,在这种情况下,法院就可以把该事实作为裁判的依据,因而就无需再举证,这就免除了另一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2、 自认效力的限制。虽然依据当事人的处分原则,自认对当事人和法院均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力,但是这种效力并不是绝对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对涉及身份关系的案件不适用自认,《证据规定》第8条第1款亦表明涉及身份关系时,排除自认规则的适用。如离婚案件和亲子关系案件。
二、目前我国自认制度存在的缺陷
我国理论界对于自认概念阐述较为模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5 条中规定:“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所陈述的事实或诉讼请求明确表示承认的,无需证明。”2001 年最高人民法院《证据规定》第8 条规定:“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而这两种表述实际上都不够完善。前一条规定中包括了当事人对诉讼请求的承认,而在大陆法系国家将此种情况称为认诺。认诺与自认还是存在一定区别的,大陆法系国家学者看来,只有对事实的自认才能称为自认。
三、完善我国自认制度的若干建议
(一)完善现有的自认规则,界定自认的概念内涵
自认的概念界定,一直是我国理论界探讨的重点。我国现有的司法解释中存在概念模糊的缺陷。因此,应当在条文中明确自认的对象只有案件事实,且必须是于己不利的事实,要排除证据、权利及诉讼请求。如果对象明确,自认与承认、认诺等相关概念的区别也就非常清楚了。
(二)诉讼上之自认的法律效力须在立法中加以明确规范
证据规定第8条关于自认规则的司法解释虽然规定诉讼上的自认可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但是对于自认是否对人民法院和当事人发生拘束力的问题却未有任何正面法律规定。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自认属于当事人陈述的一个部分,对人民法院来说它仅是一种证据材料,与当事人的其他陈述没有什么区别。
自认制度在民事诉讼中占有重要地位,对自认制度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反思有利于更加深刻的理解自认制度,从而为民事审判实践提供有益的帮助,有效的提高民事诉讼的效率,节约司法资源,同时,也可以有效的维护当事人的实体权益,尊重当事的自主选择。
谈谈对“国学教学“的认识 篇4
1、国学的含义以及其包含的内容
2、古代国学的教学模式
3、当今国学教学的发展态势
4、国学进小学教学中产生的影响
5、在小学教学中合理进行国学教学的方式,以及其利弊
6、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大学期间为国学教学做准备的建议
一、国学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国学和文学数学的意思不同,并非是国家之学或者治国之学。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国学就是中华传统治学方法,最初分为象数派自然科学和义理派人文学术,就是今天的自然国学和人文国学的雏形,道家和儒家分别是两大学派的代表和核心。从明代起,国学详细分为质测、通几、宰理三学,质是区分,测是测量,质测就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通是通达,几是根本,通几就是哲学和人文科学;宰是主持,理是管理,宰理就是社会科学。明代国学划分,视野开阔,质测、通几、宰理三学相当于现代学术的自然技术科学、人文和哲学、社会科学,包含了人类学术的全部,体现了中华学术自古就有的“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通人事”的基本精神,展示出国学的真正气魄。现在所谓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科学、技术、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旁及书画、音乐、术数等诸多方面。“国学”之名,始之清末。其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西学”等,与之相对,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等。
二、古代“国学”的教学模式
在奴隶社会中,“学在官府”是主要的教育特点。主要是教授“六艺”(六艺:礼、乐、书、术、御、射)。随着历史的发展到春秋战国之际,官学逐渐衰败,私学兴起。在官学与私学的发展中出现了书院和私塾两种教学场所的不同。书院是将学生集中起来一起教授相同的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其特点是:
(一)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并重,二者相得益彰;
(二)书院盛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形成一种宽松的学术氛围;
(三)书院的教学注重发展学生个性,提倡教学相长,采用师生论辩式教学模式;
(四)人格教育与知识教育并重。
(五)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有机结合,明确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把教学与科研置于适当的位置,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六)重视学术创新,鼓励学术交流;
(七)、注重学术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分析能力的培养。
私塾一般分为家塾、族塾、村塾(亦称社学)、义塾、散馆。前四者都是由组织者(如族长、约长)延请教师。唯散馆是教师自行开馆,接纳学生。就今天的私塾复兴来看,两者并非泾渭分明。许多私塾都是一位家长教子读经,周围邻里积极响应筹办,然后又对外招生,可谓由家塾而村塾而散馆。但总体而言,私塾的存在,不论是因为家长的责任感,还是民间团体的职责,还是教师自身的生存需要„„其产生皆来自民间。其教学模式为:
1、先令识字;
2、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3、讲解大概。
三、当今国学的发展态势
当今国学教育等的学习对于提升国人道德水准,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意义重大。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正处于一种新文化新道德养成的关键时期。在构建社会主流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国学教育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是具有普世价值的,完全可以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加以利用。
1、文化自觉
传统文化复兴、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学热是近年来国人耳熟能详的热点话题。这种“热”契合的是时代生活的精神需要,从现实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角度可以说是应运而生。
2、与时俱进
在当代文化语境中传承和发展国学还要发扬传统文化自身演进中体现的海纳百川、融会新机的固有机制。传统文化并非一种先验的文化模式,并非是亘古如斯的凝固存在,或者某种一成不变的陈迹。相反,它也有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变动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不等于儒学,也不等于汉文化,从远说它是先秦诸子百家、汉夷文化碰撞交融的结果,从近说是儒释道融会贯通、中学西学碰撞化合的文化新生态。
四、国学进入小学课堂的影响
现今,国学在全国的部分省份学校已经正在实施。对于国学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向学生传播我国优良的传统;
我国经典的国学教材,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它们的内容中有许多是约束人的行为,以儒家的人生观影响着学生。儒家的仁爱思想对于我国国民的约束力强大,例如孝道等。在学习《弟子规》的内容时,可以向学生传播孝道,让学生知道孝顺的重要性。
2、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我国文字的精髓;
在国学中,许多启蒙教材都是很好的识字教材,不仅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字词的写法,更可以学习到这些文字的文化内涵,就像《千字文》等,虽然是识字的教材,但是深入探究可以发现,在这些文字的背后蕴含着文化的精髓。
3、使学生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在国学的教材中,我们不妨可以发现其中蕴涵着许多我国文化的缩影。例如《诗经》、《论语》、《孟子》等等,这些著作中有包含文学的,还有民俗的。
4、学习国学可以为将来的学习奠定文化功底;
现今的语文教育,绝大部分是继承和改革我国古代的文学,都是以我国古代文学作为基础。学习国学经典可以更好的学习古代的文学作品,能更加容易的理解其中的内涵。
五、在小学课堂中进行国学教学的方式及其利弊
在小学课堂进行国学教学,我们要注意针对不同对象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针对整个小学课堂进行国学教育,可以运用以下几个方法:
1、认清楚学生的“本质”;
这里所说的学生的本质主要是指学生的一些特征,如年龄特征,包括需要了解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一些特殊性,在心理上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了解这些后有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因材施教”。
2、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中教学方法。这是针对小学生的只是积累不够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方式,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接受所教授的内容。
3、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 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自主的去阅读课外知识,扩长自己的积累量。
4、共同解决问题法
这种方法是学生之间合作进行解决特定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增强团队意识,更可以使学生接受和吸取所学的知识。
5、发现法
通过学习者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发现,并不局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可以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可以更好的发现国学经典的内涵。
国学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必然会有它的一些长处和一些先天的不足,作为国学教育它有一下的长处与不足:
1、优点 ①奠定道德根基
和谐常常是国学经典的精髓,这些作品对于一个和谐生命的塑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其中道德根基包括两方面,一是孝道,二是尊师,让孩子通过学习国学,明白孝敬父母、亲人,尊重师长的道理。②增强语言能力
诵读国学,可以让孩子多认识字词,奠定语文基础。而语文基础好,是一切知识学习的基石。通过学诵读经典,孩子的识字量明显要超过一般的小孩。在学习和朗诵古典文学经典的同时,孩子也学习了优美经典的文字、文言、文章。孩子既学到了“语”又学到了“文”,两者融合为一个整体,为孩子今后语文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培养了孩子良好的阅读意识、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③开发孩子智力潜能
幼儿时期是孩子智力和记忆能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孩子如果在这一阶段通过学习经典古籍和诗歌,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进行智力和记忆力方面的开发。④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宝贵的教人怎样做人做事的道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益”“凡出言,信为先”„„孩子在诵读这些朗朗上后的语句时,不仅能够识字认字,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中包含的的美德,培养起良好的人文素养、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和人生修养。⑤让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当前,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的宠爱,家长的疏忽,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使现在许多孩子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心里不成熟,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任性,我行我素,不顾他人感觉;自私狭隘》„„而在《弟子规》、《论语》、《孟子》、《道德经》等先贤的著述中的大多经典恰恰是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
2、弊端
① 传统的教育思想,重思辨内省,轻实证外求; ② 重求同顺从,轻求异创新;重整体综合,轻部分分析; ③ 重直觉领悟,轻逻辑推理;重目标结果,轻过程方法。
六、作为一名师范生,为国学教学作准备
作为一名师范生,对于国学教育我们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方法如下:
①多看好书,丰富自我 ②多提高自我内涵 ③提高自我口才 ④标准普通话
谈谈对党的认识 篇5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诞生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我们通过艰苦的斗争实现了自己的独立和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的政治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经济生活却十分空洞。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中国共产党肩负着领导中国人民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任务。1956年,工农业大转型完成,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初步建立;中国经济衰退的情况发生逆转;“两弹一星”发展的成功表明新中国的国防实力不断增强;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并赢得了应有的国际地位。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总结了历史,做出了把党的工作中心转变为经济建设的前瞻性决策,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进入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将极大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一国两制”方针成功解决了港澳问题,洗去了百年的耻辱,带领中国人民在经济,农业,工业,教育等各个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科学技术,国防和外交。在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很大成就。
党的最终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但是,我们党很清楚,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有在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因此,我们党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相协调的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共产党以振兴国家,富民为目标,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适应中国国情。我们按照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吸收各种优秀的素质和能力;我们党按照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要求,吸收人类文化的一切杰出成就;我们党按照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始终坚持工作中的“群众路线”,坚定不移地依靠人民,真诚地打算这样做。人民谋求利益,使党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支持,支持和信任。
在领导中国人民发展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也在不断解放,发展和完善自己。实现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使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我们党是一个成熟,先进,充满活力的政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基于这种理解和感受,我更加坚定和热情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也是我生活和工作的标准。作为普通职位的工作人员,加入中国共产党有着光荣的使命感,在党的组织的概念,风格和行动上直接受到教育和培训。在政治上,我坚信我们的党和爱我们的党,更加自觉和紧密地将我们的成长,事业和生活与党的要求,使命和目标联系起来。坚定地相信共产主义的实现,普通工作也有非凡的意图。用热情参与建设事业,让自己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谈谈你对健康的认识 篇6
在学校,我们每个人应该保持适当的学习节奏、合理的运动消耗、有规律的生活方式、科学的食品结构。还有,不容忽视的就是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要乐观、豁达、平和地对待生活,维护一种心理健康。可以说,心理健康是人体健康的有机组成。
当今社会生活中,很多人自觉身体有种种不适,到医院检查却又未能发现有某种器质性病变,医生没有更有效的办法治疗。这种状态我们称它为“亚健康状态”。亚健康人是介于健康人和病人之间的人。工作环境紧张、工作压力过大的人更容易呈现亚健康状态,最突出的表现是容易产生疲劳感。亚健康状态具有浮动的双向性:调整好它可能向健康转化,调整不当可能向疾病方面转化。一般性的亚健康状态会影响生活质量,但采用外出旅游、适当运动、参与娱乐等变换生活方式可以解除症状;处于中度或者重度的亚健康状态,会出现较明显或严重的身体不适,如上面所说的“疲劳感”,会大大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并且会逐渐造成不可逆的器质性病变损害。
简而言之,健康概念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那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哪些呢?
首先,能清楚地意识到、看得清自己的优劣状况。(反之,不健康情况:表现为几乎时刻忘不了自己,总担心自己的弱点会流露,经常出现紧张、脸红、口吃等;长期对自我压抑,错误地将理想的“我”当作真实的我,苛刻求全,存在完美主义式的心理冲突。)
二、对自己有客观的、恰如其分的评价。能站在别人或社会的角度审视自己。反之,不健康情况:过分孤僻,很难恰当评价自己;自卑,追求优越感;严重时对自己过分挑剔,或者固持己见;一遇挫折或失败便归咎于人,表现偏执;虚荣心重,缺乏精神上支柱,靠别人的赞赏才能支撑;把别人与自己无关的言谈、举止和表情误认为褒贬自己。
三、具有自我的情感。能够接受自己,包括自己的弱点和缺陷。每个人真实的自己和理想中的形象总是有差距,真正健康的人不为自己的某种心理缺陷抱怨,健康人看待自己的缺点就想看待眼前并非美满的客观世界一样,不论生活带来什麽,能够加以接受。
四、身份意识的统一性。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或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会扮演不同的生活角色。但不论角色如何改变,身份意识始终保持它的统一性。身份意识即一个人真实的、客观的在社会中的认同。它决定于一个人的生活追求、价值取向、道德标准、职业环境、交友方式、性格特征等等,简单说,你自己是个什么人自己始终要清楚。反之,有精神创伤或心理冲突会破坏不大牢固的身份意识,出现人格解体或发作性身份障碍,也就是一时间不清楚自己是什么人了。某些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就会破坏身份意识。
面对复杂的生活,相对简单的生命越发要珍视自己。珍视自己的前提就是要正视自己。有时坚强得如岩石缝中的松柏,有时脆弱的如累卵游丝,但重要的是维持生命的健康,生理的和心理的。
虽然如此,但是人确实天天有人生病,人们对于如何保持自己的身体健康,如何不生病、少生病,如何正确地治疗各种疾病仍然是显得十分脆弱。因为人体确实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并且这个系统是一个“活的”,就是它永远处于和周围环境的适应运动中。局部器官的运行状况虽然和整体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整个身体的运行状况,健康状况并不完全决定于某个器官的工作状况。我们常常看见某个器官(甚至可能是重要器官)工作不好的人,甚至缺失某个器官的人,身体整体情况仍然是健康的,他并没有因此而“生病”。所以人体系统的正常运行,人的健康状况,人是不是生病,应该是整个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工作情况,并不完全取决于某个器官的工作情况。相反,如果身体整体工作情况比较好,如果某个器官出了毛病,人体会自动启动强壮的修复功能自己治好器官的毛病,甚至可以进行器官的生长和修复。
为此,我制定了以下在学校的保健锻炼计划:每天晚上11点睡觉,早上7点起床,洗漱完毕后在学校外边的路上先散步10分钟,再跑步20分钟.然后去吃饭,上课。晚上7点到7点30在校园里散步半个小时。
谈谈对物流的认识 篇7
谨就如下问题谈些看法。
一、对历史教学中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的认识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 有的看法认为取消或削弱考试就是素质教育了;又有的看法认为在教学中学生多活动就是素质教育了;还有的看法认为削减教学内容即“减负”就是素质教育了, 等等。其实, 要搞清楚什么是素质教育, 就必须对素质教育的本质有足够的认识。与应试教育这种片面教育相对立而言的,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教育, 其至少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对学生个体来说, 成熟发展要全面;二是对学生群体来说, 要使每一个人都能够成熟发展。在教学中, 如果不能在这两个方面取得明显效果, 那么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就成为一句空话。因此,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 真正做到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 就要使教学的各个环节有利于切实落实两个“全面成熟发展”。
其次, 是对素质教育下的历史教学目标缺乏必要的科学认识。
一是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越来越感到这样的一个目标体系有很大的局限性, 特别是在贯彻落实中, 存在着诸多矛盾, 至今未能妥善地解决。因此, 在素质教育下, 如何改造和重新构建适合历史教学发展的更科学的教学目标体系, 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一项工作。
二是怎样完善新的历史教学目标体系。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 传统历史教学目标的内容不够全面, 各项具体目标之间矛盾尖锐, 缺乏一种和谐、有机的联系。在教学实践中, 这种状况的长期存在, 严重影响了历史教学的质量。
三是新的历史教学目标如何体现层次性, 以适应落实基础教育培养总目标的需要。素质教育要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考虑到个体学生发展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 教学目标极有必要分出层次。
再次, 是对在历史教学中, 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途径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 在“应试”教育下, 课堂传授越来越成为了历史教学的惟一途径。受其影响和束缚, 不少同仁在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仍将着眼点集中在课堂教学上, 视其为教学的惟一途径, 简单地以为改革好课堂教学, 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任务就可以圆满完成了。因此, 在当前历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 对传授课堂以外的教学途径的探究重视程度与对课堂教学探究的重视程度比较, 相差甚远。
二、对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认识
首先是科学地理解历史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性质和涵义。在中学历史教学中, 对学生活动的性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一种是从教育本身进行分类, 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教育活动属于教育内容, 例如杜威的活动课程中的活动, 就属于此类;一类教育活动属于教育方式, 例如目前我们的中学历史课堂上的学生活动, 大都属于此类。这两类教育活动虽然在形式上有着一些相通, 但在本质上却差异很大, 并且这两类活动的作用在历史教学中有很大不同。在教育中, 前一类活动往往主要通过课程的设计体现出来, 如在课程改革中, 将活动课程同学科课程、综合课程进行有机的组合, 就可以设计出带有不同特色的各种课程体系;后一类活动往往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上, 如在课堂教学中, 将学生的讨论、阅读、回答问题等与教师的讲授及其他教学方式进行恰当的组合, 就可以设计出不同风格的课堂教学样式。对这一点, 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认识,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不能将二者随意混淆。一种是从活动本身分类, 大致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动手活动;一类是动脑活动。虽然这两类活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但其各自又带有很强的独立性, 在本质上亦具有很大的差异, 不能相互替代。历史课堂教学中, 在设计学生的活动时, 教师必须根据所要达到的目标, 在这两类活动中间进行科学的选择和恰如其分的运用。
谈谈对中职教学节奏的认识 篇8
教学节奏是教学组织和实施中的节奏,是教师的教节奏和学生的学节奏的有机结合。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节奏是教节奏的基础,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扮演着指挥的角色,因此,教学节奏更多地落在了教的节奏上,教的节奏要随学的节奏而变,受其制约。
教学中,我们会更多地侧重于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手段的运用,对教学节奏关注得不是太多。我认为教学作为一门艺术,要提高效率,增强感染力,就需要把握好教学节奏。就像烹饪时使用相同的食材,火候把握不同,口感也是有区别的。
如何调控好教学节奏呢?就以下几点,我谈谈看法。
一、立足于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每个班级都各有特点,即使是同一专业的平行班级之间也会有独特的“性格”。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各班的“性格”把握好节奏。相对外向的班级,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善于模仿,乐于讲出自己的观点,但是学生比较调皮,喜欢问些无厘头的问题,可以适当增加质疑法、情景法、泛问法等教学方法,活跃学生思维,师生互动。相对内向的班级,课堂纪律好,学生善于思考,动手能力强,但是不善于表达的学生相对较多,课堂组织,可以适当增加实训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探索,学会表达观点。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出发,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节奏紧密的如讲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泛问法等;节奏舒缓的如讲练法、情景法、实训法等。切忌将课堂变成教师的“一言堂”,教学方法的单一必然导致教学节奏的单调,将课堂变成催眠室。
二、立足于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时间节奏
教学时间节奏即教学时间的合理分割。首先,根据教学内容和大纲要求,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时间。与课程单一知识点匹配的实验,可以根据授课进安排,如电工学中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实验。有些专业实践项目完成需时较长、连续性较强,就可以安排在相对集中的一段时间,如电动机的控制。
其次,合理安排课堂中的讲练时间。中职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但往往并非有意为之,而是长久以来养成的习惯。要确保足够的练习时间,教师不能采用“满堂灌”的方法。如果是纯粹的教师讲、学生听,连续两节课,能坚持听下来的学生很少。通过讲练结合,理实一体,学生既可以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又有利于调整学的节奏,保持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再次,区分课堂中三个时间段。前苏联曾做过调查,50分钟的一节课当中,学生的认识积极性呈现一个波形,最初的3~5分钟注意力不稳定,学生还处于上一节课的影响之中,其后的30分钟是一般学生进入注意力最积极的时期,下课之前的7~10分钟,注意力开始逐渐趋于衰退。因此,教师要区分好这三个时间段,精心安排教学的复习提问、导入新课、讲授新课、总结归纳,使教学过程有起有伏,形成节奏。
三、立足于教学效果,机智使用教学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慨:“教学素养还有一个方面,谈到它不能不使人焦急,这就是教师语言修养问题。”教学语言讲究节奏感,要简洁准确,赋予启发性、通俗性、时效性。
持续的快语速、高语调,会令学生长时间处于兴奋紧张的状态,没有时间思考;持续的慢语速、低语调,容易令学生思维放缓,犹如听老和尚念经,一不小心就神游四方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掌握好语速快慢、语调高低的巧妙安排、相互配合。重难点,可提高音调,放慢语速;一般性陈述和过渡性陈述,可用中低声调交替讲解,加快语速。另外,还要根据教学反馈进行及时调控,改变语言节奏。
教师平时要多关注学生的语言和当下的流行语,在恰当的时候讲出来。如反复强调某一重点时,学生可能觉得听烦了,教师讲道:“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样会得到学生的会心一笑,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和学生间的距离。
对教学节奏的调控还有许多方法,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每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节奏,重视和思考教学节奏,将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师独特教学风格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课堂教学节奏的调控.
[2]纪大海.论教学节奏.中国教育学刊,2000,8(4).
谈谈你对创业的认识 篇9
创业就是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创业的内涵至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创业的主体是个人或者小规模群体;②、创业的关键是商业机会的发掘与把握;③、创业者的身份是资源配置者;④、创业需要创立新的社会经济单元;⑤、创业的价值实现有赖于将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转化为商品;⑥、创业是一个创造过程,具有创新性;⑦、创业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增加财富,包括个人和社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创业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从事创业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些目标的内部动力。它是鼓励和引导个体为实现创业成功而行动的内在力量。创业的动机大体上可以归为以下4类:对成就的需要、对独立性的偏好、控制的欲望、改变家庭和个人的经济状况。大学生创业是适宜的创业环境与做好创业准备的大学生相结合的产物,但为什么会有大学生在本应认真学习的时候走上了创业的道路?他们的动机有一定的特殊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4种类型: 1.生存的需要。首先,由于经济的原因,一部分学生选择兼职。在打工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具有创业素质的人会发现商机并且去把握它,开始走上了创业的道路。
其次,目前已经有一部分学生开始独立承担自己的学习、生活费用,在他们中也产生了一定数量的创业先行者。这部分创业者通常都以学习为主要目的,从事一些需要投入时间、精力较少的行业,对经济回报要求较低。
2.积累的需要。当代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相互关系和成长的需要会逐渐强烈。一部分大学生为了增加自己的实践经验,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或者为了自己以后的发展或实现自己的某个目标做好经济上的准备,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也会利用课余时间走上创业的道路。这个类型的创业者往往以锻炼为目的,承受失败的能力较强。
3.自我实现的需要。大学生正处于创造能力的觉醒时期,对创新充满了渴望和憧憬。他们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烈同时所受的约束和束缚较少。另外,由于大学生所处的环境,他们往往更容易接触一些新的发明和学术上的新成果,或者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本身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为了能早日实现自己成功的目标,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改变了自己的成功观念也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
4.就业的需要。当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一方面表现为需求不足,另外一方面表现为大学毕业生的工资待遇降低。在这种情况之下,为了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有一部分大学生也开始了创业。
谈谈对国防教育的认识 篇10
摘要:国防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不仅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而且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培养国防后备人才,促进国防现代化。为此,高校必须提高国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积极开展军事训练,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国防教育内容体系。
关键词:国防教育;素质教育;高校;大学生
国防教育是按照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防御外来的颠覆和侵略,维护世界和平的目的要求,对公民的品德、智力和体质等施加相应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国防教育法》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1]高等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大学生作为我国人口结构中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知识的群体,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既是祖国的建设者,同时也是祖国的保卫者。因此,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防教育
所谓素质教育,是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2]。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素质与素质教育是具有非常丰富内涵的一个复杂概念。从理论方面讲,其内容的丰富性充分体现出人才成长需要全面发展的时代特征;从实践角度来说,其内容的广阔度鲜明地表达了合格人才的培养教育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综合教育工程,它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都是十分重要而又必须的,各要素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所谓国防教育,是指国防领域里的教育现象,即按照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的目的和要求,对全体公民的品德、智力、体力等诸方面,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的活动。其本质是在培养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四有新人”。国防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国防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法制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国防知识教育、军事体育教育等方面。国防教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防教育是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和民族荣辱兴衰的大事,它最能在青年学生中引起强烈的心里共鸣,从而激发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因此,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二是国防教育不仅是一个教学、训练的过程,也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品质培养、作风纪律养成、身体素质锻炼的全过程。因此,它具有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的教育功能。三是由于国防教育实施方式的特殊性,使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实践,它对学生的影响教育是极为深刻的,是终生受益的,是高校其他课程所无法替代的。
从以上阐述我们可以看出,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既有内在的一致性与互补性,又有一定的区别,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素质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侧重于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理想、信念、毅力、情操、品格、纪律、精神、生活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国防教育不仅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这些学科知识,而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丰富和充实了素质教育的内容,对素质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它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了基础。
二、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国防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
国防是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证国家利益不受外来侵犯而采取的一切防卫措施的综合。国防意识,则与国防需要相适应而倡导和产生的以维护国家根本利益为标志的群体行为观念。它不仅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而且也可以转化为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在政治上是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军事上的可转化为战斗力,在经济上可转化为生产力。国防意识的强弱,历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衰的主要标志。国防观念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兴衰,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国防教育,极力宣扬“大国防”观念,动员全民投入和关切国防事业。因此,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既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思想基础,又是推动民族发展兴盛的精神动力。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然而,忧患意识日渐淡薄,国防意识、国防观念也淡化了。尤其是在青年大学生中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他们对于我国的安全环境和安全形势,知之甚少。对于西方敌对势力一直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认识不清。对于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极端宗教主义的破坏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严肃认真地对待国防教育问题,切实把大学国防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
(二)国防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盛与发展的基本条件。今天,全面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共同追求。而国防建设,既是这一奋斗目标的组成部分,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国防教育,能使人们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信念,树立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为国家和民族献身的使命感、光荣感以及为保卫国家民族利益而自觉斗争的精神,从而进一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近代中国曾屡遭外敌入侵,国贫民弱,社会则像一盘散沙,这除了经济落后、政治腐败的原因外,也与国民没有形成明确的国防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先进的社会制度是中华民族具有坚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基础,同时,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以及安全为共同利益的现代社会国防意识的形成也是巩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力量。高校国防教育能够使学生把民族的共同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能够和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来侵略颠覆的威胁,能够为民族的共同利益不惜牺牲个人或局部利益。这样,就能在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下把大家紧紧地团结起来,使中华民族具有坚不可摧的伟大力量。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大学生尤其如此,他们是民族的脊梁。加强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的核心),能极大地激发青年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在青年大学生的鼓舞和带动下能凝聚全中华民族的意志和力量,任何困难都能战胜和克服。如1999年5月,美国用导弹袭击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之后,首先是大学生发起了反美示威抗议游行,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力量。
(三)国防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协调发展,引导他们勤于学习、富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时代新人。高校国防教育,主要以理论教学和军事训练为主。在教学方面,由于现代战争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它不仅是综合国力的较量,也是科技实力的较量。军事科学是一门范围广博、内容丰富的综合性科学,它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等众多学科,而军事科学教
育围绕高科技战争进行,传授现代军事高技术知识,如微电子、光电子、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等,这些都能增加大学生的科技知识,使他们了解现代科技前沿,了解国际形势,开阔视野,培养其忧患意识、爱国意识,并使其智力、心理得到协调发展。在军事训练方面,主要是集中一定的时间,对大学生强制性进行队列、射击实战、以及体能等方面的军事技能训练,其目的就是要通过亲身体验,使他们感受到部队严明的组识纪律、雷厉风行的生活作风、不畏艰难的吃苦意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集体观念,锻炼健壮的体魄,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并掌握基本的军事技能。这样,通过军事理论学习和军事训练,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练就其健康的体魄,丰富其人格修养、情感意识和道德素质。
(四)国防教育有利于培养国防后备人才,促进国防现代化
我国国防建设一直坚持走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的道路,这也是我国新时期国防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易于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如果抓好这个群体的国防教育,我们便储备了一大批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而又掌握了一定军事技能的高素质的国防后备力量。为此,对大学生进行军事理论教学,必要的军事训练,以便必要时为部队输送高技术军事人才,成为战时扩建、组建部队的骨干,为打赢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创造条件,为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提供有力保障。因而,大学国防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国防能力。
未来高技术条件的局部战争仍要坚持人民战争。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大批高新技术用于军事领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看,传统的人民战争的方式已经过时了。但是,人民战争的理念不能丢。在新的形势下,人民战争仍有它存在的意义,如信息战、网络战等一些没有硝烟的战争,人民群众中的技术群体会大有作为。他们可以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投入到维护国家安全的行列中来。那么,我们的青年大学生,无论是在校生还是毕业生,他们个个都有专长,如果他们受过较好的大学国防教育,走上社会之后,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将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影响着周围的人,而一部分还将走上领导岗位,其影响和作用就更大了。在和平时期,他们是国防教育的骨干,而一旦战争发生,他们便成为人民战争的排头兵,能发动和组织广大群众参与战争,形成强大的合力,取得战争的胜利,为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打牢了坚实的基础。
三、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加强领导,提高国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长期以来,高校对国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部分领导和学生狭义地认为国防教育只是军队或军事院校的事,对一般高校来说无关紧要。由此造成了对国防教育认识上的偏差或误解。比如:一些高校的领导把军训当做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全部内容,认为学生进行了军训,就是接受了国防教育,学校的国防教育就已经完成了任务,达到了目的。为此,高校必须加强对国防教育的领导,转变观念,提高国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国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国防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有关文件和法律法规,完善国防教育体制,明确国防教育的任务、目的、方式和方法。
(二)大力宣传国防政策,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
市场经济强化了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却弱化了集体意识、国家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西方的民主政治和腐朽的思想文化使一部分大学生盲目崇拜,国家安全和民族观念淡化;一些大学生沉湎于网络,精神空虚,道德底下,信仰缺失,价值观念混乱,等等。由于这些负面因素的影响,一部分大学生对爱国、民族自尊、国家安全等产生了迷茫。为此,高校要通过各种形式,如“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等,通过校内的宣传板报、黑板报、校报校刊、校园广播电视节目、横幅、警示牌、格言等形式,加强各种国防法规的宣传教育,使大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国防政策、国防教育的现状、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其紧迫感、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使他们自觉投入到国防教育中去。同时,还可以通过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文艺演出、演讲比赛、军事读书活动、革命历史知识竞赛、国防教育征文大赛、播放优秀军事题材影片、举办国防教育理论讲座等,丰富大学生的国防和军事知识,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激发他们为我国国防建设而努力奋斗、刻苦拼搏。
(三)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规范并完善国防教育内容
目前高校的国防教育,主要是指与国防教育内容有关的军事理论课和军事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其中军事理论课主要包括中国国防、军事思想、世界军事、军事高技术、高技术战争等内容,它是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的;军事技能主要是通过军事训练来掌握,其内容包括队列、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综合训练等。大学生学习军事理论课,参加军事技能训练,其目的是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新的历史时期,国防教育的内容要实现从传统教育向掌握高科技知识的转变。国防教育的内容是由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任务决定的。我们要在继续普及国防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有重点地抓好维护国家安全、国家利益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观念,强化反侵略、反分裂意识;树立国家利益至上观念,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更加自觉地履行国防义务;增强维护国家政治、经济、科技、信息安全的警惕性,以实际行动为国家改革、发展与稳定作贡献。
(四)以育人为目标,积极开展大学生军事训练
对大学生进行军训技能训练,是目前大多数高校进行国防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开展军事训练可以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强健体魄,培养优良的团队精神、集体主义意识,练就艰苦奋斗作风和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战斗精神,使其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更多的与军事技能训练相关的军事实践活动,比如针对当今信息化战争的作战样式,进行一些模拟“战争”(如简易的电子对抗、指挥自动化、心理战等),使他们在“实战”条件下感受战争的残酷,培养他们热爱生命、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意识。也可以组织大学生参观军事院校、国防设施和部队军事演练,甚至可以选取训练优秀的、兴趣广泛的大学生直接参与到部队实战演练中去,使他们切身体验部队生活的与众不同,认识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崇高与伟大,激发他们的奋斗精神。另外开展一些军事技能比赛,如队列训练比赛、叠被子比赛、体能竞赛、军歌合唱比赛等,并对表现优秀的人给予一定的奖励。
在军训过程中,高校要坚持以育人为目标,把军训作为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纳入学生大学期间教育培养规划之中,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素质教育、校风学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解放军优良传统教育相结合,把校风校纪教育和解放军条令条例教育相结合,把文化知识学习和军事知识学习相结合,组织学生
上好大学生活的第一课,形成了育人为本、按纲施训、军政并举、寓教与训的学生军训工作的良好氛围。
加强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国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国防教育对国家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领导,完善国防教育机制,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为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中国,有着陆地领土96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近300万平方公里,拥有13亿人口,国防军230万,陆地边境线2.2万公里,海岸线1.8万公里。与15个国家接壤。
从军事战略上看,随冷战结束,两大阵营的对立斗争趋于缓和,和平和发展成为今天世界的主题,但目前西方敌对反动势力在“反共、反社会主义、反人民政权”的立场上仍然是很坚决的,从近年来的局部战争以及北约“东扩”等来看,他们甚至仍然把俄罗斯为首的一系列的东欧国家列为军事斗争对象。对于中国,以美国、日本为首的西方世界也大势鼓吹“中国威胁论”,他们屡在中国军费开支、国防政策上无理指责中国。从新时期军事斗争形式上看,在不偏离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前提下,不单单要努力发展军事科技、严抓部队建设,走富国强兵之路。相比其他强国并鉴于目前我国现状,笔者认为国家和社会对国防教育的重视也是至关重要的,政府和公民要始终有清醒的认识。
一、强大的国防靠的良好的国防教育
笔者曾随机在高校学生中随机对100名学生展开调查:
1、你知道我国武装力量的具体组成吗?
2、谈谈你对我国国防的认识?
3、你觉得国家投入大量兵力、物力、财力,来守卫条件艰苦的高山、海岛有必要吗?例如西沙守礁部队、新疆的红旗拉普、西藏的帕里和亚东。
对于第一个问题,全部的人都可以回答出来解放军海、陆、空三军,近四成的人回答出还有武警部队和预备役部队和民兵,但提到武警时候,全部觉得它单纯是协助公安执行特殊案件的“现役警察”,对于民兵和预备役,绝大多数学生不了解,单凭想象他们认为只是不正规、没战斗力的。
对于第二个问题,六成的人认为现在和平时期都在搞经济建设,表示对国家国防建设不理解,只肯定军队在抢险救灾中的作用。对于中国军事实力,近八成学生认为中国装备技术落后无法无发达国家抗衡,当问到“从哪里看出装备落后以及你所了解的我国装备?”,这部分学生无法回答,只是这样认为。
对于第三个问题回答有点令人担忧,绝大部分人认为根本没有必要去耗费大量钱财并且浪费军人的青春去守那样一些没有用的地方,以岛礁为例,笔者深入追问,近六成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领海基线的概念及领海的法律地位,当然就更不清楚一块岛礁背后的国家经济利益。
从这几个问题背后可以看出在国防问题上我们的认识高度根本不够,在日本甚至一个中学生都知道,夺取一个孤立的岛屿乃至干出礁的主权意味着国家将获得它向外12海里的领海及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包含其中一切生物和非生物资源,这具有着重要的军事和经济意义。这些意识是离不开他们的教育的。任何一个强国大国都有完善的国防动员、教育体系,能随时应对突如其来的战争,能正常保持国家机器在战争状态下运转。
俄罗斯早在沙皇时期就开始在全国办各种少年军校培养国防预备力量,十月革命后,共产党人很重视对青少年的国防教育,于是社会也流行着保卫革命果实参加红军、拥军优属、军人无尚光荣等词汇,在苏维埃人的国防政策下,创办了一系列的少年军校及武备中学,确立了一系列的国防教育动员体制,在伟大卫国战争中不少前线指战员接受过普通学校的军事夏令营的培训或者少年军校的教育,也有很多飞行员只是接受过市级的航空俱乐部或航空运动学校的教育(当然人类第一空战王牌纳粹德军飞行员哈特曼也是从航空俱乐部走出来的),坦克手不少是集体农庄拖拉机手……在和平时期的学习、生产生活中他们已经接受过短暂而正规的相关军事技能培训以及理论的学习。在新历史条件下,俄现有少年军校共18所,苏奥洛夫陆军学校7所,纳西莫夫海军学校1所,导弹炮兵、军事航天、技术武备中学4所,少年飞行学校5所,军事音乐1所,并且他们有着严格的体制:学制3年,国家供给一切费用,着制式军装,每年统一招收12~16岁学员,并且孤儿、烈士及荣誉军人后代免试入学,经过正规的专业学习和实习,毕业时可考入本科军事院校学习或接受初级指挥培训到部队任职。这样一种国防教育政策既保障了国防后备,又对青少年进行了身体、意志方面的强化训练,从正面引导了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为今后的国家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了一笔不可低估的财富。
二、优良传统是国防教育的坚强基石
【谈谈对物流的认识】推荐阅读:
谈谈对地理科学的认识06-16
谈谈对迷信思想的认识10-04
谈谈对护理职业的认识10-26
谈谈对秘书工作的认识10-28
请谈谈对水的认识06-03
联系实际谈谈对广告的认识09-03
谈谈你对中国梦的认识05-27
谈谈我对责任心的认识和感悟07-12
普通话考试之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11-29
谈谈你对现代散文教学有什么新的认识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