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的诗句

2024-07-05

菩提树的诗句(通用14篇)

菩提树的诗句 篇1

关于菩提树的诗句

这是和尚神秀和慧能一段对话。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神秀(六零六?—七零六),俗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隋末出家。唐高祖武德年间在洛阳受戒。五十岁时嗣禅宗五祖弘忍,历六年,升为上座僧。弘忍卒后,移住江陵当阳山玉泉寺,开禅宗北宗一派。卒谥大通禅师。

自从佛祖释加牟尼在灵山上捻起莲花,台下的迦叶尊者收回会心的微笑,禅就产生了。关于家乡的诗句关于思念家乡的`诗句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此中翘楚者当属首坐弟子神秀大师。

神秀是靠自己的修为逐步成为了弘忍的首坐弟子,并成为“传授僧”。五祖弘忍已经不止一次的说:“我弟子八零零,这里面没有人能逾越神秀的见性”。于是,整个东山寺里的广大僧众,自然就认为神秀是五祖弘忍的接班人了。

身是觉悟的根本(菩提是觉悟的意思,以前释迦牟尼在毕钵罗树下觉悟成佛,后世便将此树称为菩提树),心像明镜一样,能照万物。物象来时,镜不增加,物象去时,镜不减少。爱情诗句这里的“身”和“心”,实是互文,意思相同,只是为了切合诗歌的句法而作的安排

慧能对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在英语里,“菩提树”一词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宽弘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恶,觉悟真理之意。

菩提树的诗句 篇2

《菩提树》描写了一位流浪者, 看到旅途中的一棵菩提树后, 回想起自家门前的菩提树, 又联想到自己流浪旅途的艰辛, 从而引起了他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全曲旋律优美, 伴奏织体新颖, 兼有不同音乐语言与调式调性的转换, 不同的文辞语境与民谣式音乐旋律的完美结合, 使整首歌曲极富歌唱性, 并使该曲成为舒伯特众多艺术歌曲中最受听众欢迎的歌曲之一。同时作曲家也通过独特的音乐表现手法为演唱者提出了一定的演唱要求。

一、音乐表现风格

音乐的表现手法是音乐创作的灵魂, 《菩提树》无论是在曲式结构, 调式调性的变化, 还是在旋律, 伴奏与诗词的融合上都有超越前人的独特之处, 下面我将逐一道明。

1. 曲式结构以及调式调性的转换

此曲由带再现的二部曲式构成, 呈aa1ba式结构。乐曲刚开始, 8小节的前奏之后出现了全曲的主题乐句, 乐句诉说主人公对自家门前菩提树的回忆, 最后终止在E大调的主和弦, 形成了第一部曲式的a部。接着调性由相对明亮的E大调转入e小调, 情绪随之低沉了下来, 显得相对灰暗, 此时出现了a部的平行部a 1部, 伴奏又开始在e小调的调性上模仿a部的前奏, 第二次引出乐曲的主题。乐曲走到中部终止在e小调的主和铉上, 之后调性又转回E大调, 最终终止于E大调的主和弦。进入b部, 乐曲出现了更加强有力的三连音伴奏织体, 音乐在类似于歌剧宣叙调的演唱中匆匆结束, 其间有几次细微的调性变化。此后乐曲又重复第一部分的音乐主题, 在结尾处出现了小小的扩展。乐曲最终全终止于E大调的主和弦, 使歌曲完满结束。

此曲通过乐句在E大调及其关系小调之间的“穿梭”形成了比较规整的二部曲式, 这种频繁变化的调式结构, 正反映了浪漫主义初期的创作风格。

2. 乐曲旋律, 伴奏织体与诗词意境的融合

作曲家要通过一定的音乐手法, 将歌曲的歌词内容准确的表达给观众, 这是至关重要的。在这首艺术歌曲中, 作曲家分别运用乐曲旋律与伴奏织体这两个重要的音乐元素将歌词内涵得以完美的展现。

乐曲一开始一连串三连音的伴奏忽快忽慢, 在不同的音区上来回摇曳, 象征菩提树树叶在微风中沙沙作响的意境, 【2】为歌唱旋律的出现做了铺垫。这一伴奏方式运用到了通篇的间奏与尾奏。乐曲进入声乐部分之后, 旋律轻盈, 明亮但不失淡雅, 表现了主人公美好的回忆。声乐下方的伴奏织体运用主旋律的和声织体, 起到了强化回忆主题的作用。接下来音乐巧妙地转入小调, 同时三连音的伴奏主题再次出现, 将主人公回忆的思绪拉回了现实, 此间主人公对现实自述性的描述, 略显悲凉, 这与小调灰暗的调性特点正好吻合。伴奏织体也不再是主旋律的和声织体而已8分音符的三连音为主。随后乐曲在主人公听到树叶的呼唤时又回到了大调, 调式的转换让树叶对主人公的呼唤倍感温暖。两拍半强有力的三连音之后出现了全曲的高潮部分, 乐曲用类似于歌剧宣叙调的旋律来表现主人公对寒风的控诉, 而此时下方伴奏织体继续三连音的伴奏音型, 用以象征凛冽的寒风。钢琴伴奏在一阵“急促不安”的弹奏之后, 平静了下来, 重复开始部分的主旋律, 形成乐曲最后一乐段, 但伴奏织体不同于之前, 此时伴奏为声乐部分创设了一个安静音乐环境且较之以前稍显暗淡, 人声“躺”在这环境中, 多次重复树叶呼唤的诗句, 强化主人公对家乡的思念。最后在同样暗淡的三连音伴奏织体中结束全曲。

二、演唱风格

《菩提树》在演唱的处理上既简单又复杂, 简单平稳的旋律线条没有太多大跨度音程的跳进, 要求声音的爆发力也没有歌剧咏叹调那样强劲, 但若想要用合适的声音将歌曲诗化的意境表现的完美, 着实不是一件易事。演唱这首歌最应该注意的是声音与情感的结合。

艺术歌曲一般情况下情感都要比咏叹调细腻, 这就给演唱者在声音力度, 音色等的控制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菩提树》整体的情感基调是主人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乐曲一开始是主人公对家乡菩提树的回忆, 表演者演唱这一段时, 要带有回忆的情绪, 声音细腻, 音色明亮, 表现出回忆的美好。进入第二乐段转入小调之后, 主人公的思绪回到了现实, 此时音色要相对暗淡, 声音力度也要相应减弱, 但头腔位置依然保持如前, 不能将声音放在低位置演唱。随着音乐的发展, 旋律又回到了大调, 此时出现了树叶的呼唤, 这几小节的演唱要注意人物角色的转换, 树叶的声音仿佛一位老者对游子的呼唤, 演唱要饱满, 低沉, 多带胸腔共鸣, 这样才能表现出一位老者的慈爱。在乐曲进入高潮部分之后, 演唱者要学会用威尔第式的声音来表现主人公在寒风中抗争的情景, 声音要有爆发力, 但不宜过强, 保持一位流浪者的落魄形象。全曲到最后一个乐段, 乐曲虽然重复开始的旋律, 但心情完全不同, 此时已没有了回忆的美好, 只是在潜意识里听到菩提树树叶无尽的呼唤, 在演唱方面, 这一段要与第一乐段形成对比, 声音需表现出主人公的无助与对生活的无奈。音色不要求明亮, 但气息一定要通畅, 声音不要出现虚声。做到了以上几点, 这首艺术歌曲的意境与内涵就能比较准确的表现给观众。

三、结语

舒伯特一生创作了六百多首艺术歌曲, 被誉为“艺术歌曲之王”。它独特的作曲风格与惊人的创造力为后人所称道, 在艺术歌曲创作方面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中《菩提树》更具独特的艺术魅力, 成为众多声乐学习者演唱艺术歌曲的首选, 也是听众欣赏舒伯特声乐作品的重要曲目。

摘要:浪漫派的先驱——舒伯特, 在人生短短的三十一年中, 为世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艺术歌曲。《菩提树》是其作品中的佼佼者, 歌曲通过极富个性的表现手法, 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落魄流浪者内心世界的斗争与变化。就此曲本身来说已超越了音乐之美而上升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这正体现了作曲家的创作理念, 而这种思考的基础则来自于对歌曲艺术风格的准确把握。

关键词:《菩提树》,乐曲,曲式,调性,演唱,旋律

参考文献

[1]许钟荣主编《浪漫派的先驱》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67

母亲的菩提树 篇3

那时我身体瘦弱,经常生病,高烧不退。因为家里经济情况不好,生病的时候很少住院。每次发烧,母亲都会用一条沾湿了的毛巾放在我的额头,然后拿一炷香匆匆来到后院的桂树下点燃,保佑我平安无事。或许是我的命大,或许是母亲虔诚的祈祷感动了上苍。每次我的病都能奇迹般地好起来。

读书的时候,到了夏天,天气燥热,我耐不住屋里的高温,便把煤油灯和书桌移至桂树下温习功课。因为白天桂树宽大的枝叶遮住太阳,桂树下一片清凉。我一边做老师布置的作业,一边听桂树的枝叶在微风轻拂下发出轻微的响声,仿佛在我的耳边唱着一支动听的歌曲。

在我复习功课的时候,母亲每次都陪在我的身旁,用一把大蒲扇给我扇风,驱赶蚊虫。煤油灯的光亮照在母亲的脸上,我看见母亲满脸的皱纹和疲倦。母亲一边给我摇着蒲扇一边对着桂树,嘴里轻轻念着:“菩提树,我儿读书这么用功,您可要保佑他考中大学……”

今天,每当回想当年的情景,我都非常感动,为我善良的母亲。然而母亲的菩提树终究不是万能的,它虽保佑我考进大学,但它却不能保佑我的姐姐从病魔中逃脱出来。我的大姐就是在满院桂花飘香的季节离开了人世。

桂树于母亲来说,不仅是保佑我们平安的象征,而且母亲还能从它身上取得许多有用的东西。到了八月,桂树上开满了桂花,风儿吹过,地上落满了缤纷的花瓣,母亲把它们扫起,晒干,做成桂花茶,供我们饮用。母亲说桂花茶清凉解毒,常喝人不会生病。我不知是否有此一说,但每次喝桂花茶,都觉得清宜爽口,香甜无比。

菩提树的优秀作文 篇4

菩提树属桑科常绿乔木。一般树高15米,直径2米。树皮黄白色,树干凹凸不平。树枝有气生根,下垂如须,侧枝多数向四周扩展,树冠圆形或倒卵形,枝叶扶疏,浓荫覆地。叶互生,三角状卵形;深绿色,有光泽,不沾灰尘,被看作圣树的象征。叶形美观,常用作诗画题材。花生于叶腋,不见真面目,称隐头花序。隐花果,扁平圆形,冬季成熟,紫黑色。 菩提树原产印度,因此通称印度菩提树,别名思维树。相传梁武帝天监元年(502 年),印度僧人智药三藏从西竺引种菩提树于广州光孝寺坛前。从此我国广东、云南均有菩提树生长。 菩提树树干富有乳浆,可提取硬性橡胶;花可入药,有发汗解热之功.

据传,释迦牟尼因痛感一生各种苦恼,遂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潜心修了六年,终于在佛陀迦耶的毕钵罗树(Pippata,亦称觉树、道树)下打坐,得证菩提果而成佛,菩提树便成为佛教圣树。菩提是梵文Bodhi的音译,其意译为觉、智。觉,即觉察,察知恶事,用以指豁然开悟,如人睡醒,如入开朗的彻悟境界;智,指觉悟的智能,觉悟的途径,开悟真理等。菩提树拉丁学名中的种名Rligiosa,即神圣宗教之意;其英名Peepul或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宽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恶,觉悟真理之意。菩提树据史籍记载,在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由智药二藏大师从西竺(印度)带回广州种植王园寺,从此中国开始有了菩提树,如今在广州的海幢寺有三株三百多年的古菩提树。厦门植物园的大菩提树据说已有很长的`历史,是植物园内最大的菩提树。被台风吹倒,后花巨资扶救,如今已焕发勃勃生机。

关于菩提树作文 篇5

以前读到过一个偈子,说是一个老婆婆在院子里种了一棵菩提树,天天用心呵护她的菩提树,树是一天天的繁茂着,也一天天的繁茂着,最后长的参天大树一般。有一天突然来了一个小和尚,然后老婆婆就对小和尚说,看我的菩提树长得很好吧,我天天都用心给它浇水,天天供奉着它!小和尚一看,不对啊,这明明不是什么菩提树,就是一棵很普通的树而已!然后告诉老婆婆说,这不是菩提!老婆婆说不可能,不可能,你肯定是搞错了!然后,又去问一位师父,这位师父告诉老婆婆说,那就是菩提!老婆婆高兴而归!小和尚又去问师父,说为什么要说谎是菩提,师父说那棵树在她的心里早已是菩提树了!是什么树真的很重要吗?小和尚若有所悟!很早以前读过这么一个偈子,那天见到这么一棵普通的菩提树时突然想到了,原来菩提就是菩提,菩提本无树!

闲聊的时候,问到过一些有关寺庙里和尚可以拿到硕士,或者博士学位,觉得挺不错的!但是,人家说这些人出来摇身一变就可以赚好多钱,干一些其他的营生之类的东西。而且当和尚好像也不是那么的容易,需要推荐之类的事宜,这点也许还可以理解,也许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当和尚的,这可能也需要造诣吧!但是,很不解的是,如果和尚是一个职业的话,那所谓的不立文字,教别外传,不知道还有什么意义!本是一个清静无为的地方,不是被世俗的朝圣客们搞到乱哄哄的,而是被自己搞到心无所静,那就很可怕了!本来禅,就是自自然然,生生活活的这么一个东西,也许身在闹市中才更能体会到那种曲径通幽的感觉!无所谓了,树还是树,这就足以了!当年六祖如果不是得了达摩祖师的袈裟,连夜逃往岭南的话,估计早就发生什么不测了,佛门中也许从很早以前都不是想象的那么安然!得道的和尚,也还是和尚,只是很少的几个,也是自己的个人的事情而已!此事不关你我他!

走着,走着,路上会遇到很多景物,肯定会有值得留恋的,值得欣赏的东西!其他的,也就无所谓了,该是过客匆匆的东西,总会是匆匆而过的!就这样的闲转,无形中看到了,弘一法师的一首词,感觉不错,当时只是记了一个大概,不过意境还不错,原来一个和尚的词也可以如此的惆怅!这首《送别》,应该是李叔同比较有名的一首词了,很不错!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轻拂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今宵别梦寒,很喜欢这句,这样的送别诗词,从古到今很多,但是属于自己的就是自己的,感情总归只属于自己,不会有许多的人的感情都堆积在一起的情况!感情,还有许许多多的东西,都如那菩提,那逝去的苹果树,那年华,属于自己,永远都属于心中!

菩提树会不会开花结果 篇6

菩提树种植7年才会开花,它的幼树株型比较小,只有大量的叶片,不会开花。生长7年的菩提树树形已经比较大了,树冠饱满,它在春季3-4月份的时候开花。

2、多长时间结果

菩提树大约种植时间才会结果,果期在5-6月,所以幼龄期的菩提树基本上是以观叶为主,没有花,也没有果实,不过光是枝叶就已经很美了,具备绿化美化的作用。

3、生长习性

菩提树幼林在热带地区生长较快,该树种喜光、喜高温高湿环境,适宜生长温度是25℃,越冬温度12℃左右,不耐霜冻。菩提树的适应性很强,对土壤要求不高,但在肥沃、疏松的微酸性土壤中生长良好。

4、园林用途

菩提树是南方的一种绿化树,适合在绿化带、公园、庭院内栽植,它可作主景观树。菩提树的寿命长,一些大树、古树现已成为保护对象。

菩提树开花后怎么处理

1、上盆:家庭盆栽可用园土、腐叶土和粗沙以5:3:2的比例配制培养土,加入少量饼肥末作基肥,施用量为盆土的1/20。栽植前盆底多垫碎瓦片,以利排水;庭院栽种可选肥沃的土壤、疏松的微酸性沙壤土。上盆时要注意不要伤及育苗根部。

2、浇水:菩提树在20℃以上时生长快,此时需水量大,要始终保持盆土湿润,浇水要见干见湿的原则。盛夏除保证水分供应外,还应多向叶面喷水。秋末气温下降后逐渐减少浇水。

3、施肥:每15天左右施1次稀薄饼肥水。盛夏和气温低于12℃时停止施肥。

4、温度:生长适温15~25℃,但5℃以上的室温都可使正常生长。室温偏低时可使保持较长时间的花期,但出花慢;室温偏高时出花虽快,但花期短。

5、光照:宜放置在窗户、阳台等光照充足之处,并经常改变花盆位置。光照充足可使花朵更艳丽,叶片更具光泽。虽属比较耐阴的植物,但长时间光照不足,易使叶片发黄脱落。

6、修剪:植株修剪可于冬季进行,维持树形美观。

7、病虫害防治:盆栽很少有病虫害发生。庭院地栽会有叶斑病为害,发病初期可每15天喷洒1次波尔多液,连喷2~3次即可

菩提树的寓意和象征

菩提树的寓意知识和智慧,象征着觉悟。

菩提树的寓意:在印度和西方,菩提树的寓意是智慧和知识,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树下修成正果给众人传道的,菩提是梵文Bodh的音译,是指人豁然开朗、如梦初醒、顿悟真理的意思,所以菩提树也被称为“传道树”。而在中国菩提树的花语是夫妻之爱、白头到老的意思,是种姻缘树。

菩提树象征:菩提树象征觉悟,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因此菩提树代表着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最后凤凰涅盘。菩提树树姿美观,叶片绮丽,是一种生长慢、寿命长的常绿风景树。

菩提树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是土壤选择。菩提树喜欢温暖湿润,酸性肥沃的环境,所以应该选择深厚,肥沃,土壤酸性,透水性好的土壤。土壤中含有较多有机质可以增加养分,促进菩提树的生长发育。

二是提供足够的水分。菩提树由于多汁性强而容易生锈,因此要保证其土壤湿润,每天应合理控制灌水,以免过量浇水造成根系发腐。

三是病虫害防治。在菩提树的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因此应及早预防,除虫肥和除草剂等产品的使用是有效的手段。

四是施肥。菩提树应定期施肥,追肥要量轻力弱,避免过量施肥,减少植物的生长时间,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养分的利用率。

五是修剪。菩提树的修剪要选择时间和高度,不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避免造成植株的损害,同时也要注意不要对植物施加过大的压力。

六是抗寒防护。菩提树经常在冬季受到寒冷的侵害,所以在冬季需要加强抗寒防护,如采取地上覆盖、温室覆盖等措施,保护植株不受寒害。

家种菩提树的风水作用

菩提树养在家中,能护宅辟邪,更转运气,吉祥如意。菩提树本身就是一种很吉利的树种,被称为神圣之树。从风水角度来说,菩提树象征着大自然的生发,能够给家中带来生机,带来好运,也能起到镇宅、护宅的作用,能够抵挡煞气,迎来好运。

菩提树的诗句 篇7

一、坚持以幼为本, 创设宽松的语言游戏环境

假如采取单一的幼儿语言教学活动, 那会使语言教学本身禁锢在一定的范围内, 不能真正凸显语言教学的独特优势, 不能充分的开发孩子的语言能力, 而合理渗透语言游戏教学活动, 能扭转语言教学的枯燥乏味的弊端。 但是, 在践行语言教学游戏化过程中, 我们只有树立“ 以幼为本”的教学理念, 创设宽松的语言游戏环境, 才能促进游戏教学在学前语言教学中发挥最大作用。 《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要求我们“ 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 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 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 而创设宽松的语言游戏环境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其一, 师幼互动, 创设平等交谈的氛围。 在师幼语言教学互动中, 教师的语言一定要体现热爱、尊重幼儿, 并以商量的口吻和讨论的方式指导幼儿积极参与其中, 激励幼儿的求异思维, 理解孩子的失误, 积极引导他们勇于战胜困难, 从而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譬如, 我在看图讲述《 粉红色的雨靴》 活动中, 就亲切的提出:“ 哪个小朋友到前面来讲给大家听? 你准备先讲哪一幅图? ”话音刚落, 好几个孩子自告奋勇的讲述了看图的内容, 活动气氛异常活跃, 使在座的孩子切身感悟到教师的平易近人和自己的价值, 从而增加说话的勇气和自信心。

其二, 耐心倾听, 构建幼儿言语交流平台。 作为幼儿教师, 只有耐心的倾听幼儿的说话, 并耐心等待他们把话说完是构建幼儿言语交流平台前提条件。 在语言游戏化活动中, 往往是语言发展较好的幼儿争先恐后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其他幼儿人云亦云, 但不利于孩子思维的发展, 甚至出现语言发展两极分化的被动的局面。 因此, 我们一定要鼓励所有孩子参与到活动中去。 譬如, 针对孩子的回答, 我采用“ 缓一缓”的激励方法, 不立即说出“ 你说得对”等语言, 而是说“ 是这样吗? “” 你说的, 我还没想到呢”等话语, 以利师生交流继续进行下去, 并促进其他孩子进一步思考问题, 正确地表达心中的话语。

其三, 放开手脚, 以利幼儿集思广益。 在语言游戏化过程中, 大部分幼儿“ 说话”的积极性很高, 有的自言自语地与同桌讲述自己编的故事, 有的在“ 故事比赛会上”大大方方讲述自编的精彩故事。 幼儿在如此轻松、自由、愉悦的环境中, 其自主性、趣味性、成就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精选游戏形式, 激发幼儿的会话兴趣

课程游戏化可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调动他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乐于交流, 大胆表达。 而精选游戏形式是一个系统工程, 尤其在幼儿语言教学中, 首先要根据孩子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来选择合适的语言游戏形式, 做到有趣、新颖, 由易到难, 逐步深入, 确保他们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兴奋的积极状态。 诸如大、中班幼儿可以选择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 小班幼儿比较适合听说游戏和模仿游戏。 其次, 通过多样化的手段, 增强语言教学活动的趣味性。 在语言教学游戏化过程中, 教师应多用充满激情、风趣幽默语言组成游戏网;同时, 也可借助实物、挂图、头饰、场景和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刺激幼儿的感官, 调动他们参与语言游戏的积极性。 譬如, 我在组织表演游戏《 小熊请客》 时, 先展示了相应的头饰、挂图片激发幼儿对故事的兴趣;接着, 我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 许多幼儿一边观察, 一边频频点头称赞。 此时, 我提出问题“: 到底谁来了呀? ”孩子们的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最后, 我安排几个孩子戴着各自的头饰分角色表演, 栩栩如生的模仿故事中小动物对话、交流。 这些幼儿在轻松、快乐的活动中, 不仅学会了“ 请”“、 你好”、“ 谢谢”、“ 再见”等礼貌用语, 而且在“ 又吃又玩又唱歌, 真呀真快乐”这一优美的语句着了解到一些动物的饮食规律。

三、借助游戏化语言,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贴近生活的游戏化的语言使幼儿园教学活动更加的趣味横生, 许多幼儿在语言游戏化活动中, 比较喜欢含蓄生动的词汇和句子, 作为教师一点要予以点拨和引导, 为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基础。 诸如教师教会孩子学习洗手时, 假如采用空洞说教式的语言指导幼儿的洗手办法, 即使自己也作相应示范, 幼儿也不容易真正牢记住洗手的程序, 不少孩子误认为洗手就是把小手放在水龙头冲下一就完事了。 为了强化孩子的洗手动作, 我在引导孩子洗手时诵读自编儿歌《 小手洗得真干净》 :“ 挽起衣袖, 淋透小手, 肥皂芳香, 搓搓小手, 擦擦手心, 一二三, 甩两下, 小手卫生不用愁。 ”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 孩子们心花怒放, 很快牢固掌握了洗手要领。

营销菩提树 篇8

里斯、特劳特的《定位》中展示了一个营销理论发展的脉络:上世纪50年代的USP理论、60年代的品牌形象论以及70年代以来的定位论。这些理论都非常强势,但因为各自的着眼点、思维方法及应用领域的不同,在实际整合运用的过程中造成了大量的混乱,载舟覆舟,莫衷一是。对营销实践(或者企业家)来说,对待理论永远只能是“拿来主义”和“实用主义”,绝没有被理论牵着鼻子东走西走的。我们是理论无上尊荣的消费者,神农尝百草,于是我想很有必要对“如何建立一个长久品牌?”进行一下深刻的探讨,结合近年营销实践的新动向进行系统的梳理,把开叉的头发去掉,把板结的头发分开,寄希望能够“一梳梳到底”。

从“卖点”到“买点”

较为彻底的“消费者导向”是很难实现的。一部分商品嘴上说消费者是上帝,实际营销的底牌却是愚民政策。比如保健品,是很难对它们寄以“长久品牌”的期待的。

“营销是人学”代表的是“消费者导向”的一种终极视野,它不是“以人为本”的重复叫嚣,也不是一种商业伦理上的伪善,更不是一种“吐血推荐”式的短期促销。它反对把消费者“总体化”(把消费者集合为大众,而不作个性区分)和“工具化”(把消费者看成是实现其商业利益的工具)的倾向,因为类似的倾向正越来越失去其商业效率。

“营销是人学”至少包括以下三大要点,分别诉之于方法、战略和战术:

[方法] 在一般性的基于数量的市调以外,强调以文学的方法研究消费者

作为文学有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观念,就是关注“人”,这是文学的最高原则。营销可以从文学中吸取很多营养,比如“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对消费者研究就非常有借鉴的意义,可以通过探讨“典型消费环境中的典型消费者的典型消费行为”来界定细分市场。Alastair Crompton说:“绝不要对着简报里精心描述的目标阅听众写文案。那种像‘所有大台北区有身高120公分以下幼儿之主妇’的叙述远不止无用。反之,要为一个人,你的特具典型的消费者而写。”在许多领域,我们可以看到“文学的敏感和良心”所能达到的高度。

毛主席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一份类似于现今的“市调诊断报告”,但在毛主席眼里、心里有的不仅仅是“阶级之间的数量关系”,还有“人”。试稍作摘引:“土豪劣绅的小姐少奶奶的牙床上,也可以踏上去滚一滚。”、“农民万岁,这些人也算作万岁吗?富农表示很大的惶惑。”“办农民会,晓得天意顺不顺咧?”、“对于这一点,绅富方面也同情于农会。他们的议论是:农民协会吗?讲良心话,也有一点点好处。”毛主席一定不知道什么SPSS之类的分析软件,但没有人敢否认这一种考察的力量。

奥格威的《将军牌炉具销售理论与实务》同样明达深遂,那种“落地”的对人的观察和应对一定是有足够的文学基因支撑的。残酷的商战的确有点类似于兽性发作,但在理念的层面征服消费者还是要靠人性的沟通。

[战略] 人类有一些基本的永恒的价值

成功的品牌一定需要“抢劫”和“占有”人类若干的基本价值和情感。情感不同于情绪,情感倾向于稳定和长久,而情绪飘忽不定,代表的是营销中诸多的不可控因素。可口可乐公司的前任老板伍德拉夫说:“可口可乐99.61%是碳酸、糖浆和水”,那么余下来的那一点点是什么呢?可口可乐在动荡的百年风云中,在横跨全球的市场风暴中,到底紧紧抓住了什么呢?可口可乐怎么可能做到既很“老”又很“年轻”呢?

人类有一些基本的永恒的价值——

爱!美丽!年轻的感觉!快乐!友谊!激情!健康!自然! ……

所有成功久远的品牌都是这些宏大叙事的某种变奏,又或者用无线电术语来讲,它们都是功率强大的载波,附带着你的品牌密码穿越时光隧道,奔走四方。

[战术]基于人性弱点的层面关心“人”

外国的先贤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中国的先贤说过:“吾之大患,在吾有身”。反躬自身,我们发现每一个人都在小心翼翼地侍候着自己,宾格的“我”是主格的“我”的奴隶。人人都梦想和过去或现在的辉煌保持联系,梦想能紧紧抓住眼前的幸福,梦想和不可知的未来达成谅解。消费行为还应当使消费者有“愉悦”的体验,感到有一种向上提升的力量,并通过一种复杂的路径不断肯定自我。

从产品到品牌形象

产品是一种很单薄、很脆弱的东西,有点类似于“赤膊鸡”。品牌最早的意义就是一种标志,用以区分不同商家的提供物,后来有了法律的约束和保护,再后来由“商标”标志的品牌和实体产品逐渐分离,品牌越来越内涵于一种价值体系,而且其中的价值又有越来越哲学化的倾向。从产品到品牌,从速朽到长久,品牌是商业领域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

从产品本身到品牌形象的树立表现为一个“价值增加,生命延长”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产品”和“卖点”相连,“品牌形象”和“买点”相接,这也映证了奥格威的一句话:“产品是工厂生产的东西,品牌是消费者购买的东西。”

当产品和品牌形象分别和定位理论相结合的时候,混乱和泥坑大量滋生。比如在戈登·福克塞尔的《市场营销中的消费者心理学》中显然将“产品定位”与“品牌定位”混为一谈。

产品肯定是速朽的,除非某种产品已成为艺术品,从而具有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商家总想引导消费者重复消费,“时尚”和“升级”都加速了实体产品的沦陷。

从“根”到“花”

定位是战略,不是战术

某种理论一旦成为显学,就不可避免地被泛化。“定位”无疑是营销界、广告界用得最多的语辞之一,这造成了大量的“错位”。比如有专著认为定位要不断重复进行,我就不懂“不断重复进行的定位”还是定位吗?再比如,社会永远是向前发展的,一个品牌要想“长久”,必须跟踪应对社会和消费者的变化,这导致许多品牌成为机会主义者,在对消费者的兴趣和购买力穷追不舍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因此,有必要把泛滥成灾的“定位”区分为两类,一类是战略层面的,一类是战术层面的。战略层面的才是“定位”,战术层面的只能叫“确定”。比如万宝路的品牌形象可以“定位”成西部牛仔,但某种万宝路香烟的价格或者焦油含量或者是不是要在某超市搞一次促销,凡此种种只需 “确定”就可以了。战略层面的“定位”比战术层面的“确定”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长久性。

另外,定位作为一种战略思想有其限度,它只是整个营销思想领域的战略工具之一,它不能取代许多其他工具。比如,定位无助于新产品开发的创意思维,甚至是一种抑制的力量。Sony公司开发Walkman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可移动的音乐。至于Walkman开发出来以后,再把它定位成“移动音乐”的一种解决方案,那是另外一回事。

创意出位不可避免

在一个竞争过度和传播过度的商业环境中,创意出位势在必行。消费者非常匆忙,接受信息非常潦草,引起他们的注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在此情况下,“万绿丛中一点红”式的出位效果是大家共同的追求。注意力经济有其合理性,但不是问题的全部。注意力经济也导致了许多恶俗的现象,如对“街头内衣秀”的滥用。

“创意”一直是广告公司标榜的伟大力量,它既被神化又被妖魔化。创意在诸如“头脑风暴”式的温床中变得可遇不可及,它仰仗的往往是一种不可捉摸的超自然力量。有关创意的方法论提得最多的就是“旧元素,新组合”,但正如“以人为本”一样,没有人会明确地反对它,但其实际的效用也着实让人怀疑。

定位是根,出位是花

建立一个“长久”的品牌首先在于要和消费者保持长久的关系,但这种“关系”从来都不是静止的。与定位取“守势”相反,出位取“攻势”。取攻势的出位必然有一种离心的力量。“建立一个长久的品牌”——就必须找到一种合适的结构,来清晰地界定“定位”与“出位”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互相“咬合”的机制。为此,我不惜借助于一些肤浅的,但的确能说明问题的譬喻:

定位是“静水流深”,出位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定位是“神”,出位是“形”,中学的语文老师告诉我们,写散文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定位是“根”,出位是“花”。根求其深,花求其艳,各有所归。清诗人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很能印证奥格威关于“每一则广告都是为建立品牌声誉所作的长期投资”的理想。

出位方法论:SHOW营销

只有在战略的意义上理解和应用“定位”,才能更好地包容和开发创意领域的“出位”。但正如定位一直被泛化的趋势所困扰,出位则一直像小脚的老太太一样裹足不前。应因新世纪以来商业环境的巨大变化,我们需要系统的出位方法论,我把它命名为“SHOW营销”,主要包括以下要点:

理念:营销是一种“表现”!

方式:风格大于内容。

欲望升级,感官刺激,更充分地利用人性的弱点,营造娱乐氛围。

目的:逃避同质化。给消费者留下难忘的“体验”。

营销有一种本能的冲动,就是增加产品的价值,而不仅仅是把产品卖出去。增值的天赋使命就决定了营销不能仅仅是一种对产品本质的“再现”,而必然是一种“表现”。

与文学发掘“真实”的冲动不同(甚至相反),营销中的表现主义追求的是风格化的“效果”和“体验”。追求真实是一种人性,追求不真实也是一种人性。当把“营销是一种表现”这块玻璃叠在“营销是人学”这块玻璃上观照消费者的时候,映入眼帘的更多的是“人性的弱点”。我就不懂,飘柔凭什么大张旗鼓地搞“自信学院”,凭什么“自信”可以靠几瓶洗发水来建立,飘柔在把消费者的头发洗干净,又以专家的身份加以护理,尽了本份以后,又为什么要通过“自信”的培养来增进消费者方方面面的成功呢?人性之弱,居然要靠洗发水来增加“自信”!飘柔的“二合一”更多地是功能和情感的二合一,是极度的表现欲与消费者人性弱点的二合一。

因为“自信”,飘柔的品牌也逐渐拥有了“粘性”。粘性不同于“惯性”,惯性是自然形成的,粘性是刻意造成的。品牌有粘性,就不会像三株那样因常德事件突然死亡。品牌粘性能为商家在遭遇突发事件时争取从容应对的时间和空间,比之于所谓危机公关的种种技巧,品牌粘性要本质得多,也有用得多。

读《心的菩提》有感 篇9

一本好书,应该如一池澈水,静人心弦;

一本好书,应该如一壶清茗,沁人心脾;

一本好书,不应仅仅为读者呈现一场视觉盛宴,更应该引领读者走进作者所呈现的世界,使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全身心的投入到每一个情景中去,用心聆听作者的心灵感悟;一本好书,应该让读者看到一个不同的世界,发现藏匿在身边的每一个小幸福,勇敢鞭挞生活中的不公与邪恶。

读林清玄的《心的菩提》,不同于其他作者的一些作品,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华丽选美的词藻,没有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菩提”本是佛家语,整本书都充满了佛家的禅味。这本书就像一条静远流深的的小溪,就像一面映照着人世的镜子,字里行间透露着清雅和娓娓道来的散淡以及那种充满禅意的心境,含蓄内敛的语句,平淡而隽永。

第一次接触林清玄的散文,是在高考模拟卷中以原文阅读的形式出现,当时,就被文章清净淡泊的意境所吸引,发现原来喧嚣繁华的写作界,还有这样一个安静参禅,淡泊名利之人,还有这样一颗柔软慈悲的心,还有这样一种如雨露般滋润人心的文字。

《心的菩提》讲了许多寓意深刻的故事。比如说僧鞋的六个破洞是要出家人“低头看得破”。低头是虔诚有礼,看得破是要看破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要看破色香味触法六尘,以及残破六道轮回,堪破贪喷痴慢疑邪见六大烦恼,甚至也要看破人生的短暂,人身的渺小。简易浅显的表达,很好的道出了佛中的智慧,从新颖的角度引导人们的思维。

书中还有这样一篇描写化妆的文章,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先天条件无法改变,化妆变成了女性渴望改变长相的一个聪明而又无奈的选择。文中这样禅师化妆,“化妆有三个境界,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师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这是此书中我最喜欢的一段文字,简单的三句话阐释了化妆的三种境界,阐释了人生的三种境界。改变表相最好的办法,不是在表相上下功夫,而是要从内在改革,我们需要脸上的化妆,但是更需要精神和生命的化妆,用智慧和知识让自己青春永驻。唯有多读书,多思考,学会欣赏,学会接近

自然,让自己青春永驻,让自己的心灵敏锐而清净,用自信作为最好的化妆品,将自己妆点为最美丽的人。《云水》一文说及云水僧,名为云水,意一为这僧人如行云流水,自在无碍。二为他们如云在天,自然地生活着。它呈显了一个人从心灵到生活无可比拟的自由与高洁。云水本身就有禅的本质:自由自在、单纯朴素、流动无滞。它们的生活简单朴素,接近了最真实的生命。他们从容面对生活,行云流水的心灵世界都是我们现代人急切需要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它让我们明了我们除了一个叫“身体”的东西,还有一个叫做“心”的东西存在。

林清玄的作品字里行间透露着清雅和娓娓道来的散淡以及那种充满禅意的心境,最让我感动的是《柔软心》,“在人间寻求智慧也不是那样难的。最重要的是,使我们自己的柔软的心,柔软到我们看到一朵花中的一片花瓣落下,都使我们动容颤抖,如悉它的意义。唯其柔软,我们才能敏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包容;唯其柔软,我们才能精致;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超拔自我,在受伤的时候甚至能包容我们的伤口。软心是大悲心的芽苗,柔软心也是菩提心的种子,柔软心是我们在俗世中生活,还能时时感知自我清明的泉源。那最美的花瓣是柔软的,那最绿的草原是柔软的,那最广大的海是柔软的,那无边的天空是柔软的,那在天空自在飞翔的云,最是柔软!”

富有禅意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颗细腻的柔软心。告诉我们,拥有一颗柔软心是何其重要。若人世间颗颗皆为如此水晶般的心灵,去宽容,去爱护彼此,和平于整个世界不再可望而不可即。心的柔软,可以比花瓣更美,比叶子更绿,比海洋更广,比天空更无边,比云还要自在,柔软是最有力量,也是最恒常的。具有柔软心的人,即使面对的是草木,也能将心比心,也能与草木至诚地相见。

看完此书,我闭眼深思,顿悟。正因为一直保持着一颗参禅悟道的虔诚心境,林清玄才能写出这些充满哲理,干净励志的文字。正如佛家称“佛在心中”,心中充满阳光,眼里看到的便全是阳光,心中有佛,书中自有佛。紧张的学习之余,潜下心来,读读林清玄的散文,品品这优美淡静的文字,为繁杂的心灵找一处安静的栖息地,在如水的文字中,使心灵得到净化,在睿智的表达中,找寻心底的知音。

《心的菩提》演讲稿 篇10

读了林清玄的许多作品,他的《心的菩提》是我最喜欢的,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华丽选美的词藻,没有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就像一条静远流深的的小溪,就像一面映照着人世的镜子,字里行间透露着清雅和娓娓道来的散淡以及那种充满禅意的心境,含蓄内敛的语句,平淡而隽永。

曾读到《心的菩提》中有这样一篇描写化妆的文章——“化妆有三个境界,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师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这是我最喜欢的文字,如此简单的三句话不仅揭示了化妆的三种境界,更突出了人生的三种境界。我们需要脸上的化妆,但是更需要精神和生命的化妆,用智慧和知识让自己青春永驻。唯有多读书,多思考,学会欣赏,学会接近自然,让自己青春永驻,让自己的心灵敏锐而清净,用自信作为最好的化妆品,将自己妆点为最美丽的人。

曾读到《心的菩提》中有这样一篇《柔软心》,“在人间寻求智慧也不是那样难的。最重要的是,使我们自己的柔软的心,柔软到我们看到一朵花中的一片花瓣落下,都使我们动容颤抖,如悉它的意义。唯其柔软,我们才能敏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包容;唯其柔软,我们才能精致;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超拔自我,在受伤的时候甚至能包容我们的伤口。柔软心是大悲心的芽苗,柔软心也是菩提心的种子,柔软心是我们在俗世中生活,还能时时感知自我清明的泉源。那最

美的花瓣是柔软的,那最绿的草原是柔软的,那最广大的海是柔软的,那无边的天空是柔软的,那在天空自在飞翔的云,最是柔软!”

这样一段富有深意的话语,告诉我们拥要拥有一颗柔软心,若我们每个人都有如此水晶般的心灵,去宽容,去爱护彼此,那么世间将变得多么美好。人人都有一颗柔软心,只是有些人那颗柔软的心还没有得到启发。柔软心使欲念的火气温和,甚至消散,当欲念之火消散了,那便是菩提。

读林清玄的书,总会有一种难以名状的触动,那些或宁静或激昂的文字,给予我太多太多。不得不说,林清玄的文字是值得去捧一盏清茶细细品味的。在我们紧张的学习之余,静下心来,读读林清玄的《心的菩提》,品品这清净淡泊的文字,为繁杂的心灵找一处安静的栖息地,在如水的文字中,使心灵得到净化,在睿智的表达中,找寻心底的知音。

我读《心的菩提》 篇11

一直偏爱林清玄的文字,总觉得他的作品有着清明的氛围,细腻的诗情,淡淡的禅意,美丽的哲理,就像欣赏落在山谷里的雪,洁白、恬静、纯粹。就像此刻,我的心情也是纯粹的,清淡的茶香,清静的文字,两种不同的美和谐地融合为一体,彼此映衬得不温不火,恰到好处。《心的菩提》的美,像一片片温情的浪花,被诠释得淋漓尽致,淌进心里的菩提。

《养着水母的秋天》里,有这样一段话,“在时间上,在广大里,在黑暗中,在忧伤深处,在冷漠之际,我们若能时而真挚地对望一眼,知道石心里还有温暖的质地,也就够了”,好一个“也就够了”,无论你身处何方,无论你是荣辱沉浮亦或是繁华萧然,只要在心中记得有彼此,也就够了。彼此的心能真挚地对望一眼,感觉到温暖,也许是最美不过的境地,相见不如怀念。我蓦然想到一句宋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在中国的历代文人中,悲秋的不少,带有很浓厚的颓废色彩,偶尔也有几个会“我言秋日胜春朝”。林清玄没悲秋,但也不是褒扬、赞美秋天,他用独特的笔触记下他心里的秋天,他心里的秋天的心,“如若能感知天下,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热闹的城市,秋天也不会远去”。原来,秋天是可以留住的。留住心里的秋天。

人生的路上总有些叫做“伤心”的驿站,无法逃避,只能面对。“让锦瑟发声,让飞花落下,让春蚕吐丝,让蜡烛流泪,让时光的河流轻轻流过一些生命里的伤心渡口吧!”这是《伤心渡口》的结尾,一段温暖而美丽的文字。在伤心渡口,不要徘徊流连,不要踟蹰不前,努力试着面带微笑,卸下所有的不快乐,轻装上阵,让时光的河流轻载着你,流过伤心,流向阳光灿烂的日子。

看《似水年华》的时候,我无可避免地想起这样一段话:“与爱人相会的心情是美丽的,与爱人分离的心情也是美丽的,只因为我的心是美丽的,如清风一样,匝地,有声”。“只因为我的心是美丽的”,心的美丽竟可以让一切都璀璨多彩。相会预示着即将分离,分离又是下一个相会的开始,心的美丽让聚散也蜕变得美丽。林清玄的比喻很绝妙,“如清风一样,匝地,有声”。哦,原来心情也可以像清风一样,能飞舞落叶,吹散丝雨,匝地有声。

他的文字横溢出平和的禅意。读他的文字,能让激荡的、哀伤的、失意的、澎湃的心找到难得的平静。每每读一小会儿林清玄,总能有新的心得,不断成熟,不断智慧。

海明威曾说:“我属于文学,而不属于文学史。”我想这句话用在林清玄的创作上,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林清玄的文字是没有背负文学史的,他写他眼里的人生百态大千世界,达到平和的境界。正像我前面所说,他的文字如同落在山谷里的雪,洁白、美丽、恬静,还有纯粹。

指导老师:张进

心的菩提 读后感(定稿) 篇12

崔振鹏

一直想读一读林清玄的书,因为他与古龙的一段趣事。

当年,林清玄是报社副刊编辑,常常向古龙约稿。当日台湾稿费按行计算,古龙常常一个字占一行,“十八个大汉跳下墙,咚,咚,咚……”一连写十几个,每字一行,多赚不少银子。一次,副刊连载古龙文章,本来说好一年结束,可古龙越写越高兴,愣是连载了八百多天,还不肯收尾。

林清玄佯怒,一个电话打过去,逼古龙“赶紧结束”。古龙反戈一击,道:“没办法,我这小说里100多位主角,个个都有生命,我没办法控制他们的生命。”林清玄不甘示弱:“好,你没办法,那我帮你结束吧。”

林清玄的结尾是,100多位主角都到少林寺排英雄座次,却被小人暗算,所有人都被埋在少林寺的地雷给炸死了,一个不留。从此,武林归于平静……古龙大怒,可惜木已成舟,但他另有报复妙法。他在小说中写了一个道长,道长一肚子坏水,自小就偷鸡摸狗无恶不作,长大后放火奸淫掳掠……这还不算,道长最后被砍掉脑袋,挂在武当山上,下场十分悲惨。更惨的是,道长的名字居然叫“清玄道长”。

弄得林清玄哭笑不得,大发感慨:“千万别得罪作家。”

假期到书店,终于看到了林清玄的两本书,分别是《心的菩提》和《情的菩提》。回到家迫不及待的拿起书就读了起来,不禁被林清玄所打动。打动之下觉得再称呼“林清玄”不足以表达自己的尊敬,以下尊为“林先生”、“林老师”。林先生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切身感想着笔而写,对人生的思考、领悟以及内心的美好都化作一篇篇清新、哲理的文章,这些文章淡雅、智慧、简朴,使人们尘封已久或蒙蔽已久的心灵在自然流淌的语言中受到启迪、感化与洗礼。《佛鼓》中写到先生住在佛寺里,佛寺里的木鱼分为两种,一种是整条挺直的鱼,与一般鱼没有两样,挂在库堂,用粥饭时击之,另一种是圆形的鱼,连鱼鳞也是圆形,放在佛案,诵经时敲之。这两种不同形的鱼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眼睛奇大,与身体不成比例,有的木鱼,鱼眼大如拳头。我不能明白为何鱼有这么大的眼睛,或者为什么是木鱼,不是木虎、木狗或木鸟?问了寺里的法师。法师说:“鱼是永远不闭眼睛的,昼夜长醒,用木鱼做法器是为了警醒那些昏惰的人,尤其是叫修行的人志心于道,昼夜长醒。”

与佛结缘,是因家人皆为信徒。林清玄老师的文字,有着淡雅的意蕴。他有一颗佛心,慈悲而明净,如同温柔延展的莲花一般。于细微之中见佛理,以凡间俗事说慈悲。这是我所欢喜的文字,有精致的姿态。品读他的文字,如同是冬日于屋中品茗一盏铁观音,清香袭人,温暖弥漫。

林清玄说:“心若能持平,清静入水,装在圆的或方的容器里,甚至在溪流大孩子中,又有什么损伤呢?水可以包容一切,也可以被一切包容,因为水性永远不二„„”

哦,原来是人心变了,或者说是:失其本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变得越来越滋润。人们不用自己辛苦的下地耕种,布网打渔,这门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可是,事物总有两面性,富贵奢侈的思想,渐渐地使人们脱离了本心。他们开始为了能更好地享受而努力挣钱,钱,似乎成了这个世界上最抢手的东西,但它确实只是一种价值符号,本身分文不值,可笑

啊!人们在忙忙碌碌中,只为了寻找自己用血汗钱换来的,也许只有一瞬间的快乐,这又是何苦呢,何必呢?

林清玄老师说,人人都有一颗柔软心,只是有些人尚未得到启发。柔软心使欲念的火气温和,甚至消散,当欲念之火消散了,就是菩提。

很多时候,我们被自己的妄执所缠缚,无法挣脱,因而痛苦不堪。若愿得菩提,则须手刃我执,须历过那痛彻心扉的割与舍,才见清明。

柔软心是莲花,因慈悲为水,智慧为泥而开放。

菩提树下的季节散文诗 篇13

春暖秋凉,阳光有些许的薄凉。

一抹绵延的河堤,阳光在清瘦了的河流里,跃出一丝丝慈颜的柔光。河水细碎的声音,犹如远去了的耳语。阳光牵不着水花的手,温婉中不见了踪影。

一份自在的悠闲,静静地坐在沿河的水草上。眼眸无意沾染阳光,风也变得极为轻柔。双手暗合之处,在金色的秋,想抓住一丝微风吗?还是想捧住一滴水流?一切似乎如阳光在眸间停留,短暂而又仓促,在失语中裸露。

天空的一丝白云,妩媚着瞬息云淡的恬静。白云曾经在盛夏里簇簇相拥,此际不也是孤寂着身影?世间万物,或许都得遵循这种宿命。

如若,真是那朵夏花,此刻该在秋季凋零。生命的白纸上,握紧这支颤抖的画笔,改描画成怎样的身姿?而今,心灵的文字,表达曾经的念想。或许,今生的期许,只能等待下世的刷新。如果留恋花开的季节,墨香里的哀婉,就让它成为没有意义的西窗烛影,人生的棋路,也许就这样遵循着天意。

尽管不能,把读过的书页,都即刻忘记。天意,注定在心距中遥不可及,就让岁月在红尘中慢慢老去。错落有致的心情,曾经似夏季滂沱雷雨,而今好似一幅秋凉的画卷,抖落了春天蓬勃的绿意。这个秋季,收获着成熟,也收获着迷离。收获着恬静,也收获着孤寂。

秋季,谁的身影在恍惚间,缓慢地拖长了清瘦的影子?花在离间中浅笑,轻掩薄纱,遮掩了谁隐隐的泪滴?心灵绚丽的舞姿,在花间隐隐褪去。

心种在云端,绽开成一张空灵的笑脸,看见了吗?那是一张怎样的容颜?深情的对视,包裹着雨也飘浮着云。不要把心事残忍地抽出来,裁决一场华丽的命运。谁将在地狱受苦?谁将在云端独舞?

人生在得与失之间,或许要学会淡泊一场天意的流逝。曾经有无数的蝶,带着馨香的`花语,去追随一个梦的影子,没有结局的季节,开不出硕大的果实。

曾经艰难地走过,就连梦中的场景都不想错过。一直以为是幸运的,谁知美丽的童话大多没有结局。凄然一笑,心门就随之而关闭。谁是风儿?谁是沙?纷飞天涯自有家。

缓缓转身,别样的景致。只是再也回不到原始的情节,虽美,但没有了兴致,学会了缓缓擦肩。是否终此一生,心在沉静中沉沦?

昨年的秋,已渐渐远去,似乎找到了出口。今天的秋,就要学会淡定地相视。心情没有了悲喜,落尽了一地繁华,凉亭幽所,静默地伫立。

秋天的阳光,有一丝轻寒,也有懒洋洋的暖意。尽管是个收获的季节,有些感伤的情节,也让人有着蜷缩的冷意。只是打开墨香的书页,一切都无疑被理性的思维漂白。

不久树叶将飘落,一片片,一层层,一叠叠。季节在重叠,只是心绪越来越少,菩提却越蹿越高。人生跨越到另一个境界,心情将学会优雅地转身。

菩提树下的红尘恋 篇14

老天有眼,她的祈愿终于成真。她遇到了那个叫李叔同的中国男人。四目相对的一刹那,他瞬间便捕获了她的芳心。他比她大许多,并且,在故国家园里有妻有子,然而,她依旧爱了,倾心掏肺。

那个男人简直是个天才,音乐、诗词歌赋、篆刻、书法、绘画、表演,样样精通。像所有那个年代怀了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的热血青年一样,他追随他心中的领袖蔡元培,想闯出一条救亡兴邦的康庄大道。不幸的是,蔡元培遭人迫害,被当局通缉,作为同党的他亦难逃劫数。无奈之下,他东渡日本,学习西洋油画与剧本创作。将满腔的悲愤和一身的才情,赋予沉默的丹青与跳动的音符中。

彼时,他是她家的房客,她是他的画模,日夜在同一屋檐下相遇,久而久之,她入了他的画,他入了她的心。

她熾热的爱,温暖了一颗飘在异乡的孤独的心。她爱他,为了他,不惜赴汤蹈火,而她要的却不多,一份真实的感情,一掬茅檐低小的简单快乐,足以慰平生。她爱的这个男人,却不是那个乐不思归的蜀主刘禅。在他的世界里,家落国衰的痛像一块经年的伤骨,一次次将蚀骨的悲凉沁入一颗游子的爱国之心。

六年的相依相伴,他们度过了一生中最静美的爱情时光。她希望就这样与他厮守到终老,然而她却不知,他的心无时不系挂着他的祖国。辛亥革命的成功,让一心报国的他再也无法在异国他乡的温柔里销蚀青春的大好年华。他回来了,他填《满江红》的词,为共和欢呼;他主编《太平洋报》,倡导先进的思想和崭新的文化。他长久压抑的生命在这片心中的乐土上重新丰润开来。

有爱不觉天涯远。她随他来了,告别了那满树的樱花,来到这陌生的国度。她不怨他,她爱他,尊重他的选择。为了他,她甘愿在这异国他乡忍受寂寞与孤独,只为心中那一纸“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之约。

然而,他的热情与她无怨无悔的付出并未得到时局的认同,军阀割据的残酷现实,让他不得不在报社被关闭后移师江浙。

她又一次地跟了他,亦步亦趋。

他在学堂里教书育人,培养了一代名画家丰子恺与一代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他仰慕佛法之宏大,终于在某一日,抛却红尘,遁入空门,从此一心向佛。

当满头的青丝坠落,他从荣华富贵中抽身而去,俗世所有的绚烂都化作了脱俗后的平淡,而他对她的小爱,也必将从此转变成对天下苍生的大爱。

她爱他、敬他,可她的内心却还没有强大到可以静如止水地目送着爱情的离去。她流泪,百思却找不到答案。她不舍,她不服,追至他剃度修行的地方。那一个早晨的西子湖畔,两舟相向时。便有了这样的一段对话。

她唤他:“叔同——”

他驳她:“请叫我弘一。”

她强忍着满眶的泪:“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他回她:“爱,就是慈悲。”

他不敢看她,想来,他也是怕了,怕她那双朦胧的泪眼,勾起昨日的种种你侬我侬,扰了自己那颗皈依佛祖的净心。

她固执而绝望地看着他的眼睛,心底的疼痛像秋日的湖水,柔软绵长,凉意无限。她知道,不过是一个转身的距离,从此,便注定红尘相隔。她的爱,她的哀,她的悲,她的泪,从此都将成为这段爱情最后的华章。

上一篇:谈谈对物流的认识下一篇:贯彻落实企业污染专项资金使用方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