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的诗句的解析

2024-09-28

菩提树的诗句的解析(共13篇)

菩提树的诗句的解析 篇1

关于菩提树的诗句

这是和尚神秀和慧能一段对话。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神秀(六零六?—七零六),俗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隋末出家。唐高祖武德年间在洛阳受戒。五十岁时嗣禅宗五祖弘忍,历六年,升为上座僧。弘忍卒后,移住江陵当阳山玉泉寺,开禅宗北宗一派。卒谥大通禅师。

自从佛祖释加牟尼在灵山上捻起莲花,台下的迦叶尊者收回会心的微笑,禅就产生了。关于家乡的诗句关于思念家乡的`诗句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此中翘楚者当属首坐弟子神秀大师。

神秀是靠自己的修为逐步成为了弘忍的首坐弟子,并成为“传授僧”。五祖弘忍已经不止一次的说:“我弟子八零零,这里面没有人能逾越神秀的见性”。于是,整个东山寺里的广大僧众,自然就认为神秀是五祖弘忍的接班人了。

身是觉悟的根本(菩提是觉悟的意思,以前释迦牟尼在毕钵罗树下觉悟成佛,后世便将此树称为菩提树),心像明镜一样,能照万物。物象来时,镜不增加,物象去时,镜不减少。爱情诗句这里的“身”和“心”,实是互文,意思相同,只是为了切合诗歌的句法而作的安排

慧能对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在英语里,“菩提树”一词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宽弘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恶,觉悟真理之意。

菩提树的诗句的解析 篇2

《菩提树》描写了一位流浪者, 看到旅途中的一棵菩提树后, 回想起自家门前的菩提树, 又联想到自己流浪旅途的艰辛, 从而引起了他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全曲旋律优美, 伴奏织体新颖, 兼有不同音乐语言与调式调性的转换, 不同的文辞语境与民谣式音乐旋律的完美结合, 使整首歌曲极富歌唱性, 并使该曲成为舒伯特众多艺术歌曲中最受听众欢迎的歌曲之一。同时作曲家也通过独特的音乐表现手法为演唱者提出了一定的演唱要求。

一、音乐表现风格

音乐的表现手法是音乐创作的灵魂, 《菩提树》无论是在曲式结构, 调式调性的变化, 还是在旋律, 伴奏与诗词的融合上都有超越前人的独特之处, 下面我将逐一道明。

1. 曲式结构以及调式调性的转换

此曲由带再现的二部曲式构成, 呈aa1ba式结构。乐曲刚开始, 8小节的前奏之后出现了全曲的主题乐句, 乐句诉说主人公对自家门前菩提树的回忆, 最后终止在E大调的主和弦, 形成了第一部曲式的a部。接着调性由相对明亮的E大调转入e小调, 情绪随之低沉了下来, 显得相对灰暗, 此时出现了a部的平行部a 1部, 伴奏又开始在e小调的调性上模仿a部的前奏, 第二次引出乐曲的主题。乐曲走到中部终止在e小调的主和铉上, 之后调性又转回E大调, 最终终止于E大调的主和弦。进入b部, 乐曲出现了更加强有力的三连音伴奏织体, 音乐在类似于歌剧宣叙调的演唱中匆匆结束, 其间有几次细微的调性变化。此后乐曲又重复第一部分的音乐主题, 在结尾处出现了小小的扩展。乐曲最终全终止于E大调的主和弦, 使歌曲完满结束。

此曲通过乐句在E大调及其关系小调之间的“穿梭”形成了比较规整的二部曲式, 这种频繁变化的调式结构, 正反映了浪漫主义初期的创作风格。

2. 乐曲旋律, 伴奏织体与诗词意境的融合

作曲家要通过一定的音乐手法, 将歌曲的歌词内容准确的表达给观众, 这是至关重要的。在这首艺术歌曲中, 作曲家分别运用乐曲旋律与伴奏织体这两个重要的音乐元素将歌词内涵得以完美的展现。

乐曲一开始一连串三连音的伴奏忽快忽慢, 在不同的音区上来回摇曳, 象征菩提树树叶在微风中沙沙作响的意境, 【2】为歌唱旋律的出现做了铺垫。这一伴奏方式运用到了通篇的间奏与尾奏。乐曲进入声乐部分之后, 旋律轻盈, 明亮但不失淡雅, 表现了主人公美好的回忆。声乐下方的伴奏织体运用主旋律的和声织体, 起到了强化回忆主题的作用。接下来音乐巧妙地转入小调, 同时三连音的伴奏主题再次出现, 将主人公回忆的思绪拉回了现实, 此间主人公对现实自述性的描述, 略显悲凉, 这与小调灰暗的调性特点正好吻合。伴奏织体也不再是主旋律的和声织体而已8分音符的三连音为主。随后乐曲在主人公听到树叶的呼唤时又回到了大调, 调式的转换让树叶对主人公的呼唤倍感温暖。两拍半强有力的三连音之后出现了全曲的高潮部分, 乐曲用类似于歌剧宣叙调的旋律来表现主人公对寒风的控诉, 而此时下方伴奏织体继续三连音的伴奏音型, 用以象征凛冽的寒风。钢琴伴奏在一阵“急促不安”的弹奏之后, 平静了下来, 重复开始部分的主旋律, 形成乐曲最后一乐段, 但伴奏织体不同于之前, 此时伴奏为声乐部分创设了一个安静音乐环境且较之以前稍显暗淡, 人声“躺”在这环境中, 多次重复树叶呼唤的诗句, 强化主人公对家乡的思念。最后在同样暗淡的三连音伴奏织体中结束全曲。

二、演唱风格

《菩提树》在演唱的处理上既简单又复杂, 简单平稳的旋律线条没有太多大跨度音程的跳进, 要求声音的爆发力也没有歌剧咏叹调那样强劲, 但若想要用合适的声音将歌曲诗化的意境表现的完美, 着实不是一件易事。演唱这首歌最应该注意的是声音与情感的结合。

艺术歌曲一般情况下情感都要比咏叹调细腻, 这就给演唱者在声音力度, 音色等的控制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菩提树》整体的情感基调是主人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乐曲一开始是主人公对家乡菩提树的回忆, 表演者演唱这一段时, 要带有回忆的情绪, 声音细腻, 音色明亮, 表现出回忆的美好。进入第二乐段转入小调之后, 主人公的思绪回到了现实, 此时音色要相对暗淡, 声音力度也要相应减弱, 但头腔位置依然保持如前, 不能将声音放在低位置演唱。随着音乐的发展, 旋律又回到了大调, 此时出现了树叶的呼唤, 这几小节的演唱要注意人物角色的转换, 树叶的声音仿佛一位老者对游子的呼唤, 演唱要饱满, 低沉, 多带胸腔共鸣, 这样才能表现出一位老者的慈爱。在乐曲进入高潮部分之后, 演唱者要学会用威尔第式的声音来表现主人公在寒风中抗争的情景, 声音要有爆发力, 但不宜过强, 保持一位流浪者的落魄形象。全曲到最后一个乐段, 乐曲虽然重复开始的旋律, 但心情完全不同, 此时已没有了回忆的美好, 只是在潜意识里听到菩提树树叶无尽的呼唤, 在演唱方面, 这一段要与第一乐段形成对比, 声音需表现出主人公的无助与对生活的无奈。音色不要求明亮, 但气息一定要通畅, 声音不要出现虚声。做到了以上几点, 这首艺术歌曲的意境与内涵就能比较准确的表现给观众。

三、结语

舒伯特一生创作了六百多首艺术歌曲, 被誉为“艺术歌曲之王”。它独特的作曲风格与惊人的创造力为后人所称道, 在艺术歌曲创作方面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中《菩提树》更具独特的艺术魅力, 成为众多声乐学习者演唱艺术歌曲的首选, 也是听众欣赏舒伯特声乐作品的重要曲目。

摘要:浪漫派的先驱——舒伯特, 在人生短短的三十一年中, 为世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艺术歌曲。《菩提树》是其作品中的佼佼者, 歌曲通过极富个性的表现手法, 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落魄流浪者内心世界的斗争与变化。就此曲本身来说已超越了音乐之美而上升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这正体现了作曲家的创作理念, 而这种思考的基础则来自于对歌曲艺术风格的准确把握。

关键词:《菩提树》,乐曲,曲式,调性,演唱,旋律

参考文献

[1]许钟荣主编《浪漫派的先驱》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67

母亲的菩提树 篇3

那时我身体瘦弱,经常生病,高烧不退。因为家里经济情况不好,生病的时候很少住院。每次发烧,母亲都会用一条沾湿了的毛巾放在我的额头,然后拿一炷香匆匆来到后院的桂树下点燃,保佑我平安无事。或许是我的命大,或许是母亲虔诚的祈祷感动了上苍。每次我的病都能奇迹般地好起来。

读书的时候,到了夏天,天气燥热,我耐不住屋里的高温,便把煤油灯和书桌移至桂树下温习功课。因为白天桂树宽大的枝叶遮住太阳,桂树下一片清凉。我一边做老师布置的作业,一边听桂树的枝叶在微风轻拂下发出轻微的响声,仿佛在我的耳边唱着一支动听的歌曲。

在我复习功课的时候,母亲每次都陪在我的身旁,用一把大蒲扇给我扇风,驱赶蚊虫。煤油灯的光亮照在母亲的脸上,我看见母亲满脸的皱纹和疲倦。母亲一边给我摇着蒲扇一边对着桂树,嘴里轻轻念着:“菩提树,我儿读书这么用功,您可要保佑他考中大学……”

今天,每当回想当年的情景,我都非常感动,为我善良的母亲。然而母亲的菩提树终究不是万能的,它虽保佑我考进大学,但它却不能保佑我的姐姐从病魔中逃脱出来。我的大姐就是在满院桂花飘香的季节离开了人世。

桂树于母亲来说,不仅是保佑我们平安的象征,而且母亲还能从它身上取得许多有用的东西。到了八月,桂树上开满了桂花,风儿吹过,地上落满了缤纷的花瓣,母亲把它们扫起,晒干,做成桂花茶,供我们饮用。母亲说桂花茶清凉解毒,常喝人不会生病。我不知是否有此一说,但每次喝桂花茶,都觉得清宜爽口,香甜无比。

菩提树的花语 篇4

“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在英语里,“菩提树”一词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宽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恶,觉悟真理之意。而在植物分类学中,菩提树的拉丁学名为Ficus religosa,有神圣宗教之意。据《大唐西域记》佛陀成道后,在菩提树下踱步七日,异花随迹,放异光明。为报树恩,目不暂舍,故此瞻望。这时有五百青雀飞来,绕菩萨三匝而去,十分殊胜,人天欢喜。为此,信众们常常带着鲜花等物品来供养佛陀。佛陀常常外出说法,信众有时遇不上世尊,他们很扫兴。后来阿难陀把这件事告诉佛陀,佛陀对阿难说:“世间有三种器物应受礼拜——佛骨舍利,佛像和菩提树。礼拜菩提树吧,这和礼拜如来功德一样大,因为它帮助我圆正佛果。”留学佛子释本性说:“佛门中,菩提树是圣树。因为,佛陀是在菩提树下成道的,见菩提树如见佛。因此,礼拜菩提树蔚然成风,流传至今”。

菩提树的优秀作文 篇5

菩提树属桑科常绿乔木。一般树高15米,直径2米。树皮黄白色,树干凹凸不平。树枝有气生根,下垂如须,侧枝多数向四周扩展,树冠圆形或倒卵形,枝叶扶疏,浓荫覆地。叶互生,三角状卵形;深绿色,有光泽,不沾灰尘,被看作圣树的象征。叶形美观,常用作诗画题材。花生于叶腋,不见真面目,称隐头花序。隐花果,扁平圆形,冬季成熟,紫黑色。 菩提树原产印度,因此通称印度菩提树,别名思维树。相传梁武帝天监元年(502 年),印度僧人智药三藏从西竺引种菩提树于广州光孝寺坛前。从此我国广东、云南均有菩提树生长。 菩提树树干富有乳浆,可提取硬性橡胶;花可入药,有发汗解热之功.

据传,释迦牟尼因痛感一生各种苦恼,遂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潜心修了六年,终于在佛陀迦耶的毕钵罗树(Pippata,亦称觉树、道树)下打坐,得证菩提果而成佛,菩提树便成为佛教圣树。菩提是梵文Bodhi的音译,其意译为觉、智。觉,即觉察,察知恶事,用以指豁然开悟,如人睡醒,如入开朗的彻悟境界;智,指觉悟的智能,觉悟的途径,开悟真理等。菩提树拉丁学名中的种名Rligiosa,即神圣宗教之意;其英名Peepul或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宽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恶,觉悟真理之意。菩提树据史籍记载,在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由智药二藏大师从西竺(印度)带回广州种植王园寺,从此中国开始有了菩提树,如今在广州的海幢寺有三株三百多年的古菩提树。厦门植物园的大菩提树据说已有很长的`历史,是植物园内最大的菩提树。被台风吹倒,后花巨资扶救,如今已焕发勃勃生机。

菩提树的诗句的解析 篇6

被誉为“传奇之祖”的《琵琶记》,是我国古代戏曲中的一部经典名著。与当时最有影响的“四大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杀狗记》、《拜月亭记》并称为“五大传奇”。

内容简介

琵琶记,元朝末年高明(即高则诚)所作的一部著名南戏,主要讲述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的爱情故事。琵琶记系改编自民间南戏《赵贞女》(更早时还有金院本《蔡伯喈》),但原故事中背亲弃妇的蔡伯喈变为了全忠全孝。

故事讲述了一位书生蔡伯喈在与赵五娘婚后想过幸福生活,其父蔡公不从。伯喈被逼赶考状元后又被要求与丞相女儿结婚,虽不允,但牛丞相不从而依之。当官后家里遇到饥荒,其父母双亡,他并不知晓。他想念父母,欲辞官回家,朝廷却不允。赵五娘一路行乞进京寻夫,最后终于找到,并团圆收场。这“三不从”是高明重点刻画蔡伯喈全忠全孝的关目。

意义

总体上看作者主

观希望“为文人立心”,宣传忠孝君臣的封建道德。但其思想内容比较复杂:

1、表明封建社会忠孝难以两全,在“全忠全孝”的同时又有一定批判;

2、在宣传封建道德时,对于当时的黑暗现实也有所批判,暴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如牛丞相的专横,地方官的腐败。

一方面要宣传封建道德,一方面要把戏写的动人。

作品评价

《琵琶记》的结构布置最为人称道。吕天成《曲品》说:“串插甚合局段,苦乐相错,具见体裁,可师可法,而不可及也。”作者把蔡伯喈在牛府的生活和赵五娘在家乡的苦难景象交错演出,形成强烈对比。《成婚》与《食糠》,《弹琴》与《尝药》,《筑坟》与《赏月》,以及《写真》,都是写的很成功的篇章。对比的写法突出了戏剧冲突,加强了悲剧的气氛。

《琵琶记》的词采成就最高,既有清丽文语,又有本色口语,而最重要的则是体贴人情的戏剧语言,王世贞《艺苑卮言》说:“(高)则诚所以冠绝诸剧者,不唯其琢句之工,使事之美而已。其体贴人情,委曲必尽,描写物态,彷佛如生,问答之际,了不见扭造,所以佳耳。”

全剧典雅、完整、生动、浓郁,显示了文人的细腻目光和酣畅手法。它是高度发达的中国抒情文学与戏剧艺术的结合。总之,《琵琶记》不论在思想内容上,人物形象上,还是在结构和语言方面,都有独特之处,值得欣赏玩味。因此, 《琵琶记》是一部值得弘扬的优秀剧作。

作品地位

《琵琶记》的文学成就,大大超过了《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中的作品。高则诚是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把戏文的剧本创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杰出作家。他在南戏发展史上的地位颇似杂剧发展史上的关汉卿。《琵琶记》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不只影响到当时剧坛,而且为明清传奇树立了楷模。所以,过去把它称为“南戏之祖”。

营销菩提树 篇7

里斯、特劳特的《定位》中展示了一个营销理论发展的脉络:上世纪50年代的USP理论、60年代的品牌形象论以及70年代以来的定位论。这些理论都非常强势,但因为各自的着眼点、思维方法及应用领域的不同,在实际整合运用的过程中造成了大量的混乱,载舟覆舟,莫衷一是。对营销实践(或者企业家)来说,对待理论永远只能是“拿来主义”和“实用主义”,绝没有被理论牵着鼻子东走西走的。我们是理论无上尊荣的消费者,神农尝百草,于是我想很有必要对“如何建立一个长久品牌?”进行一下深刻的探讨,结合近年营销实践的新动向进行系统的梳理,把开叉的头发去掉,把板结的头发分开,寄希望能够“一梳梳到底”。

从“卖点”到“买点”

较为彻底的“消费者导向”是很难实现的。一部分商品嘴上说消费者是上帝,实际营销的底牌却是愚民政策。比如保健品,是很难对它们寄以“长久品牌”的期待的。

“营销是人学”代表的是“消费者导向”的一种终极视野,它不是“以人为本”的重复叫嚣,也不是一种商业伦理上的伪善,更不是一种“吐血推荐”式的短期促销。它反对把消费者“总体化”(把消费者集合为大众,而不作个性区分)和“工具化”(把消费者看成是实现其商业利益的工具)的倾向,因为类似的倾向正越来越失去其商业效率。

“营销是人学”至少包括以下三大要点,分别诉之于方法、战略和战术:

[方法] 在一般性的基于数量的市调以外,强调以文学的方法研究消费者

作为文学有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观念,就是关注“人”,这是文学的最高原则。营销可以从文学中吸取很多营养,比如“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对消费者研究就非常有借鉴的意义,可以通过探讨“典型消费环境中的典型消费者的典型消费行为”来界定细分市场。Alastair Crompton说:“绝不要对着简报里精心描述的目标阅听众写文案。那种像‘所有大台北区有身高120公分以下幼儿之主妇’的叙述远不止无用。反之,要为一个人,你的特具典型的消费者而写。”在许多领域,我们可以看到“文学的敏感和良心”所能达到的高度。

毛主席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一份类似于现今的“市调诊断报告”,但在毛主席眼里、心里有的不仅仅是“阶级之间的数量关系”,还有“人”。试稍作摘引:“土豪劣绅的小姐少奶奶的牙床上,也可以踏上去滚一滚。”、“农民万岁,这些人也算作万岁吗?富农表示很大的惶惑。”“办农民会,晓得天意顺不顺咧?”、“对于这一点,绅富方面也同情于农会。他们的议论是:农民协会吗?讲良心话,也有一点点好处。”毛主席一定不知道什么SPSS之类的分析软件,但没有人敢否认这一种考察的力量。

奥格威的《将军牌炉具销售理论与实务》同样明达深遂,那种“落地”的对人的观察和应对一定是有足够的文学基因支撑的。残酷的商战的确有点类似于兽性发作,但在理念的层面征服消费者还是要靠人性的沟通。

[战略] 人类有一些基本的永恒的价值

成功的品牌一定需要“抢劫”和“占有”人类若干的基本价值和情感。情感不同于情绪,情感倾向于稳定和长久,而情绪飘忽不定,代表的是营销中诸多的不可控因素。可口可乐公司的前任老板伍德拉夫说:“可口可乐99.61%是碳酸、糖浆和水”,那么余下来的那一点点是什么呢?可口可乐在动荡的百年风云中,在横跨全球的市场风暴中,到底紧紧抓住了什么呢?可口可乐怎么可能做到既很“老”又很“年轻”呢?

人类有一些基本的永恒的价值——

爱!美丽!年轻的感觉!快乐!友谊!激情!健康!自然! ……

所有成功久远的品牌都是这些宏大叙事的某种变奏,又或者用无线电术语来讲,它们都是功率强大的载波,附带着你的品牌密码穿越时光隧道,奔走四方。

[战术]基于人性弱点的层面关心“人”

外国的先贤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中国的先贤说过:“吾之大患,在吾有身”。反躬自身,我们发现每一个人都在小心翼翼地侍候着自己,宾格的“我”是主格的“我”的奴隶。人人都梦想和过去或现在的辉煌保持联系,梦想能紧紧抓住眼前的幸福,梦想和不可知的未来达成谅解。消费行为还应当使消费者有“愉悦”的体验,感到有一种向上提升的力量,并通过一种复杂的路径不断肯定自我。

从产品到品牌形象

产品是一种很单薄、很脆弱的东西,有点类似于“赤膊鸡”。品牌最早的意义就是一种标志,用以区分不同商家的提供物,后来有了法律的约束和保护,再后来由“商标”标志的品牌和实体产品逐渐分离,品牌越来越内涵于一种价值体系,而且其中的价值又有越来越哲学化的倾向。从产品到品牌,从速朽到长久,品牌是商业领域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

从产品本身到品牌形象的树立表现为一个“价值增加,生命延长”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产品”和“卖点”相连,“品牌形象”和“买点”相接,这也映证了奥格威的一句话:“产品是工厂生产的东西,品牌是消费者购买的东西。”

当产品和品牌形象分别和定位理论相结合的时候,混乱和泥坑大量滋生。比如在戈登·福克塞尔的《市场营销中的消费者心理学》中显然将“产品定位”与“品牌定位”混为一谈。

产品肯定是速朽的,除非某种产品已成为艺术品,从而具有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商家总想引导消费者重复消费,“时尚”和“升级”都加速了实体产品的沦陷。

从“根”到“花”

定位是战略,不是战术

某种理论一旦成为显学,就不可避免地被泛化。“定位”无疑是营销界、广告界用得最多的语辞之一,这造成了大量的“错位”。比如有专著认为定位要不断重复进行,我就不懂“不断重复进行的定位”还是定位吗?再比如,社会永远是向前发展的,一个品牌要想“长久”,必须跟踪应对社会和消费者的变化,这导致许多品牌成为机会主义者,在对消费者的兴趣和购买力穷追不舍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因此,有必要把泛滥成灾的“定位”区分为两类,一类是战略层面的,一类是战术层面的。战略层面的才是“定位”,战术层面的只能叫“确定”。比如万宝路的品牌形象可以“定位”成西部牛仔,但某种万宝路香烟的价格或者焦油含量或者是不是要在某超市搞一次促销,凡此种种只需 “确定”就可以了。战略层面的“定位”比战术层面的“确定”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长久性。

另外,定位作为一种战略思想有其限度,它只是整个营销思想领域的战略工具之一,它不能取代许多其他工具。比如,定位无助于新产品开发的创意思维,甚至是一种抑制的力量。Sony公司开发Walkman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可移动的音乐。至于Walkman开发出来以后,再把它定位成“移动音乐”的一种解决方案,那是另外一回事。

创意出位不可避免

在一个竞争过度和传播过度的商业环境中,创意出位势在必行。消费者非常匆忙,接受信息非常潦草,引起他们的注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在此情况下,“万绿丛中一点红”式的出位效果是大家共同的追求。注意力经济有其合理性,但不是问题的全部。注意力经济也导致了许多恶俗的现象,如对“街头内衣秀”的滥用。

“创意”一直是广告公司标榜的伟大力量,它既被神化又被妖魔化。创意在诸如“头脑风暴”式的温床中变得可遇不可及,它仰仗的往往是一种不可捉摸的超自然力量。有关创意的方法论提得最多的就是“旧元素,新组合”,但正如“以人为本”一样,没有人会明确地反对它,但其实际的效用也着实让人怀疑。

定位是根,出位是花

建立一个“长久”的品牌首先在于要和消费者保持长久的关系,但这种“关系”从来都不是静止的。与定位取“守势”相反,出位取“攻势”。取攻势的出位必然有一种离心的力量。“建立一个长久的品牌”——就必须找到一种合适的结构,来清晰地界定“定位”与“出位”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互相“咬合”的机制。为此,我不惜借助于一些肤浅的,但的确能说明问题的譬喻:

定位是“静水流深”,出位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定位是“神”,出位是“形”,中学的语文老师告诉我们,写散文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定位是“根”,出位是“花”。根求其深,花求其艳,各有所归。清诗人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很能印证奥格威关于“每一则广告都是为建立品牌声誉所作的长期投资”的理想。

出位方法论:SHOW营销

只有在战略的意义上理解和应用“定位”,才能更好地包容和开发创意领域的“出位”。但正如定位一直被泛化的趋势所困扰,出位则一直像小脚的老太太一样裹足不前。应因新世纪以来商业环境的巨大变化,我们需要系统的出位方法论,我把它命名为“SHOW营销”,主要包括以下要点:

理念:营销是一种“表现”!

方式:风格大于内容。

欲望升级,感官刺激,更充分地利用人性的弱点,营造娱乐氛围。

目的:逃避同质化。给消费者留下难忘的“体验”。

营销有一种本能的冲动,就是增加产品的价值,而不仅仅是把产品卖出去。增值的天赋使命就决定了营销不能仅仅是一种对产品本质的“再现”,而必然是一种“表现”。

与文学发掘“真实”的冲动不同(甚至相反),营销中的表现主义追求的是风格化的“效果”和“体验”。追求真实是一种人性,追求不真实也是一种人性。当把“营销是一种表现”这块玻璃叠在“营销是人学”这块玻璃上观照消费者的时候,映入眼帘的更多的是“人性的弱点”。我就不懂,飘柔凭什么大张旗鼓地搞“自信学院”,凭什么“自信”可以靠几瓶洗发水来建立,飘柔在把消费者的头发洗干净,又以专家的身份加以护理,尽了本份以后,又为什么要通过“自信”的培养来增进消费者方方面面的成功呢?人性之弱,居然要靠洗发水来增加“自信”!飘柔的“二合一”更多地是功能和情感的二合一,是极度的表现欲与消费者人性弱点的二合一。

因为“自信”,飘柔的品牌也逐渐拥有了“粘性”。粘性不同于“惯性”,惯性是自然形成的,粘性是刻意造成的。品牌有粘性,就不会像三株那样因常德事件突然死亡。品牌粘性能为商家在遭遇突发事件时争取从容应对的时间和空间,比之于所谓危机公关的种种技巧,品牌粘性要本质得多,也有用得多。

《菩提树》阅读答案 篇8

今年夏天,正该是菩提树最繁茂的季节,不知怎的,那树却突然枯死了,似乎每个路上的人,都为它的调零而投以惋惜的目光。

这棵从小就被特别照顾,向来因有木架支撑,而未曾倾倒过的树,为什么长了十多年,几乎要成为一棵大树时,却一下子死了呢?

有一天我特别走近它,抚摸着它那依然细腻光滑的树皮,作深深的悼念,突然发现树皮上竟被人割了一圈裂口。“是谁杀了菩提树?”我沿着刀痕转向树的另一侧,发现居然是一根绑在支架上的铁丝,想必是菩提树幼小时,为了保护它而拴的.,岂料随着树的成长,人们竟然忘了那圈小铁丝已经不再适用,渐渐地铁丝嵌入树皮,大家更难以觉察,直到此刻被我发现,却已经迟了。

菩提树下的露珠 篇9

我不清楚脚底下的那些蚂蚁,整日在忙忙碌碌地做些什么。但有一点我可以断定,它们的忙碌,是在为自己以后的生活做着准备。这是一个与人类的劳动一样伟大的定义。因为忙碌,才使得生命愈加显现出活力。

如果生活中只有两种方式供我选择,我会毅然决定做一只卑微、忙碌的蚂蚁,而不会选择做一块毫无生命气息的路边顽石。

一株仙人球,被我淡忘已久。它那锐利的针刺,始终阻挡了我与它之间的距离。曾经,我甚至这样认为过,一株从未赢得别人亲近和抚慰的花草,是否生命的本质注定是令人生厌的呢?

一个傍晚,我站在院子里,蓦然发现在凌乱的墙角处耸立着一朵洁白纤细的花。花朵亭亭玉立,略显羞涩地托举着夕阳的余晖,像极了一个贤淑的少女。然而,花盆里面早已是沟壑纵横。

它顽强的生命,顿时令我肃然起敬。假使我们在遭遇冷落,并身陷困境时,会像它一样坦然地绽放出生命中最纯洁的花朵吗?

夏日的树林,是蝉的世界。它们,总是躲在林荫处,用歌声为自己漫长黑夜的生命疗伤。可是,我的心情经常会被它们那排山倒海似的歌声搅乱,或者渲染。

因为它们欢愉的歌声,是依靠贪婪吮吸树的血液才得以延续的。对于树,蝉的歌声则是一种痛苦的折磨。

《心的菩提》演讲稿 篇10

读了林清玄的许多作品,他的《心的菩提》是我最喜欢的,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华丽选美的词藻,没有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就像一条静远流深的的小溪,就像一面映照着人世的镜子,字里行间透露着清雅和娓娓道来的散淡以及那种充满禅意的心境,含蓄内敛的语句,平淡而隽永。

曾读到《心的菩提》中有这样一篇描写化妆的文章——“化妆有三个境界,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师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这是我最喜欢的文字,如此简单的三句话不仅揭示了化妆的三种境界,更突出了人生的三种境界。我们需要脸上的化妆,但是更需要精神和生命的化妆,用智慧和知识让自己青春永驻。唯有多读书,多思考,学会欣赏,学会接近自然,让自己青春永驻,让自己的心灵敏锐而清净,用自信作为最好的化妆品,将自己妆点为最美丽的人。

曾读到《心的菩提》中有这样一篇《柔软心》,“在人间寻求智慧也不是那样难的。最重要的是,使我们自己的柔软的心,柔软到我们看到一朵花中的一片花瓣落下,都使我们动容颤抖,如悉它的意义。唯其柔软,我们才能敏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包容;唯其柔软,我们才能精致;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超拔自我,在受伤的时候甚至能包容我们的伤口。柔软心是大悲心的芽苗,柔软心也是菩提心的种子,柔软心是我们在俗世中生活,还能时时感知自我清明的泉源。那最

美的花瓣是柔软的,那最绿的草原是柔软的,那最广大的海是柔软的,那无边的天空是柔软的,那在天空自在飞翔的云,最是柔软!”

这样一段富有深意的话语,告诉我们拥要拥有一颗柔软心,若我们每个人都有如此水晶般的心灵,去宽容,去爱护彼此,那么世间将变得多么美好。人人都有一颗柔软心,只是有些人那颗柔软的心还没有得到启发。柔软心使欲念的火气温和,甚至消散,当欲念之火消散了,那便是菩提。

读林清玄的书,总会有一种难以名状的触动,那些或宁静或激昂的文字,给予我太多太多。不得不说,林清玄的文字是值得去捧一盏清茶细细品味的。在我们紧张的学习之余,静下心来,读读林清玄的《心的菩提》,品品这清净淡泊的文字,为繁杂的心灵找一处安静的栖息地,在如水的文字中,使心灵得到净化,在睿智的表达中,找寻心底的知音。

峨眉山和尚和菩提树散文 篇11

我是南方人,冬季很难看到雪,即使下,也只有零零星星的几颗,没等落到地上就化了,所以要欣赏雪景只有到山上去,高山上才会下雪,才会看到银装素裹,冰天雪地的景象。细数一下,在我们周边有峨眉山,青城山,西岭雪山,天台山,想欣赏雪景,当然要数峨眉山了,因为在这几座山里,峨眉山的海拔最高,温度最低,那雪自然下的最厚了。

碰巧,我有一个很多年没有见面的老同学从重庆过来玩,她也没有去过峨眉山,说实话,这么多年了,我也没有去过。我们俩一合计,干脆去爬峨眉山算了,冬天去爬峨眉山,别有一番景致,既能领略峨眉山的秀丽,又能赏雪,还可以泡温泉。

我们报了一家旅行社,随团出发了。到了峨眉山的脚下,去泡了一个温泉澡。峨眉山的温泉是很有名的,而且当时正值冬季,生意很好,很多人都是从祖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据说,泡温泉还能治病呢!里面的矿物质很多,纯天然的。温泉有室内和室外两部分,先在热腾腾的室外泡了一会儿,然后又进到室内去泡,直到浑身舒坦,且冒着热气,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温泉池。

泡完温泉,我们做着大巴车,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前行,到了一个半山腰的地方,下了车,在这儿坐索道上山。沿途,我们领略了雪的丰姿,漫山遍野都被雪包裹着,白茫茫一片,各种树上也挂满了白皑皑的雪,真不敢让人相信,在南方还能欣赏到如此美妙的雪。

在还有十里路就要到山顶的时候,导游叫我们自己爬行上山,可以欣赏沿途的风光,还可以看到峨眉山的`猴子――一种非常有灵性的动物,智商很高,可以到人的手上来抢东西吃,最终到达最高点金顶。到处被积雪覆盖,我们小心翼翼地走着,以防打滑,有人还租了防滑鞋穿着。幸好爬行的山路已被人群踩出了一条路,否则真不知道如何前行。

峨眉山以佛教盛名,从山脚到山顶,可以看到很多寺庙,香火不断,里面有很多高僧坐禅,还有很多和尚穿着黄袍来回的走动,忙着各自的事情。看着他们与世隔绝,在山上修行,耐得住寂寞和孤独,我不禁肃然起敬――这些高僧和和尚,一直吃素,和家人分离,没有几十年的修行,能达到如此的境界吗?我们在凡间有吃,有喝,有穿,还徒生那么多的烦恼,真正不应该啊!

在每个寺庙里,烧了一些香,听了一些和尚敲木鱼和诵经,然后,来到了寺庙外面。导游给我们讲解了一些知识,然后指着一棵大树说――那就是佛教圣树菩提树,我们顺着导游的手望过去,果然看到了一棵树叶绿茵茵的大树,这可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的菩提树,只听说过,从没看到过真实的样子。难怪是佛教圣树,既庄重又典雅,枝叶不繁不乱,我再走近了一点仔细观看,树上还结了很多红色的个儿不大的菩提子,在红色菩提子的点缀下,菩提树更加的美丽和迷人。

壮丽的菩提寺三年级作文 篇12

星期日上午九点,我们全家人一起去菩提寺。

在去菩提寺之前,我准备先查一下菩提寺的资料,我查到了一篇资料;灵珠山菩提寺,位于珠山公园内,占地82亩,总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庙前广场、山门殿、藏经楼、观音殿、上客堂、菩提院、僧寮、斋堂等。刚刚查完,妈妈就拉着我说道:“走啦,走啦!”于是我们就向小珠山上的菩提寺奔去。

到了小珠山,妈妈就对我说:“一会儿到了半山腰,就能到售票亭了。”我问道:“就是可以到菩提寺了吗?”“早着呢,还要步行或开车走6里路呢!”“啊?”刚刚以为马上就能到壮丽的菩提寺的我,马上又垂头丧气地坐下了。过了一会儿,我们买完票了,就开着车上山了!在路上,被凹凸不平的路弄得左摇右晃的车子慢慢地向上爬。在车上,我可受苦了,那路弄地我忐忑不安、东倒西歪,我都快要被甩下去了!

到了山顶,我就像晕了一样走在停车场。“真是的,还不是被那条路害的!”我自言自语道。因为我们走的那条路是只能通往菩提寺的.后门的,所以我们就准备从后门进去,再直接到前门,再从前门开始参观菩提寺。我抬头看了看,“哇,好壮观的寺门啊!”我感叹道“咦?”我看到门上面写的字。“便方,什么意思?”“你念反了!”妈妈说:“是方便,在寺庙里都是这么念的,是用灵活方式因材施教,也常说善巧方便接引学人。”于是我们朝前门走去。爸爸突然停下来,他想让我们先去观音殿看看,“好吧,”我说。在观间殿的后窗上,我发现有一些黄金灿灿的东西在闪耀着金光,好象在炫耀自已是一些漂亮的宝贝。我进观音殿一看,哇,里面有四尊千手观音!这四个观音背靠着背,仿佛是四个好兄弟一样!在每个观音前面,都有一个拜佛的垫子,外面还有烧香的地方。其他殿也是一样的,一尊佛像,拜佛用的垫子,外面也有烧香的地方。不过在毗卢宝殿的时候,我去拜了那里的佛,有三尊佛呢!在走之前,我们把事先准备好的香都烧完了哦!

抒情散文《我是菩提树上菩提花》 篇13

犹记得,我是菩提树上菩提花,冷眼看人世千年尘沙。你流连树下,回眸那一刹,天地间只剩你眉眼如画。晨光照你衣白似雪,傍荷葭,尘念一动红豆为谁发?暮色照你眸光似水,傍月华,从此铭记成一生,牵挂。我忘却千年修行,轮回凡尘人家,只为找寻红尘中那一个你。

——题记

有一种爱,不求结果,不求你爱,只求活在这一场梦里。你是一颗诗的种子,不生根,不发芽,不参天,不开花……拭去时光的尘埃,你依然站在那里。隐隐的有一种痛隐藏在内心深处,繁花似锦,云烟散尽,你依然如故。

千转百回,相思几度。我试着以你爱的样子生长,可是总感觉追不上你如风一样的停留,我抚摸着自己的伤口,那是一种温柔的痛。咫尺,天涯。这就是我与你的距离,我们在凡尘中丈量我们之间的缠绵与纠葛,心底有细碎而莫名的惆怅萦徊。任一缕疏影,划过我的窗台,墨砚纷飞,情绕心头。你是我渐行渐远依然美丽的韵脚,我是你且行且惜已然古老的平仄。读一行,时光微芒,眼中一个季节,纷纷嫣红;翻一页,岁月温润,手心一杯暖茶,盈盈一水。

一个回眸,注定了一生的纠缠,一生,一世,一双人。你可知道,如今的娑罗印上,锩刻着的,又该是谁人的故事?杯茶无语,缘末留香,最是深情难却。花落菩提深深惜,缘散菩提花潋滟。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有情花,烂漫叶,轰轰烈烈,扬扬洒洒,坠落人间。漫逐流水,戏舞软风,醉酒红尘,莫如此境。也许花开并非唯一的向往,花落并非所有的感伤。坠入尘世,阅读沧桑,多少旧梦似月光般的飘渺。

飞出心灵的栅栏,真情于朦胧间流浪,多少个梦栖落水草间,滚落成露珠,粲然一笑。时光叠成一座小镇,往事裁出一袖水乡,一块青石映花,一曲流水照月。你来时,苏堤春晓;走时,平湖秋月。喜悦,忧伤,写在一行,读时泪两行。犹记得,我是菩提树上菩提花,冷眼看人世千年尘沙。你流连树下,回眸那一刹,天地间只剩你眉眼如画。晨光照你衣白似雪,傍荷葭,尘念一动红豆为谁发?暮色照你眸光似水,傍月华,从此铭记成一生,牵挂。我忘却千年修行,轮回凡尘人家,只为找寻红尘中那一个你。

走过许多座桥,看过无数片流云,经过千百次聚散。我不知道,有一天,是否真的需要摘下人生的道具,做回纯粹洁净的自己。于是我在菩提枝头淡然修行,看青山遮日,绿水无波。那些曾经说好了,在人间同生共死的人,最后也只是一笑作别,江湖相忘。红袖添香,情深不寿。明知这般,依旧会有人前仆后继地奔赴滔滔情海,不问下落。是我们要的太多,还是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一段或几段这样必经的路程。看惯了秋月春风,又怎会在意自然频繁的更替。尝尽了悲喜离合,又怎会轻易被某种情愫惊扰。

也许某一天在某个路上,会再度重逢,但早已忘记昨天的水誓山盟,各自安好。菩提树下,多少冥顽不灵的生命,都可以得到顿悟。徒步行走天涯,回忆绣我窗纱,清清身影落落红尘。茫茫人海中桑田变幻又一季,我已是脚步蹒跚,白了发。昔日菩提下,谁在空自嗟叹呀,依稀一朵菩提花。长亭十里忆你风袖迎晨霞,清酒一壶醉里弄琴琶,长亭十里忆你薄衫牵瘦马,梅雨一帘多少相思话,我忘却千年修行去找寻一个他,堕入红尘就从不曾放下。

宣纸凭墨洒,茫茫人海中容颜老去白了发,望断来世尘缘中谁是他?青瓷一碗茶,沏入了前生卦,菩提树前已无菩提花。宿命的轮回中,你是我最痛心的爱,也是我最温柔的美。有时就会想,为什么人总在失去了才知道珍惜?为什么失去了才发现你才是自己追求了很久的美好?我们总是会在某些时候,痛心疾首,恨不能时间重新来过,一定要把那暖暖的.温柔,紧紧的握在手心里,不让它飞走。残红散尽,看流光飞羽,采一缕月光,打捞忧伤,瘦影消,魂依旧,折字煮酒,谁与聊叙?一曲梵音,伤痛千回百转。

醉花阴,断肠人;金缕曲,谁与共?时光若水穿尘,遗落在风中的,惟剩一地微凉......情深无言,爱到深处,方知,你是我内心最明媚的忧伤,亦是我今生那一缕最温柔的痛。昨日一切已是往事青梅,卸下与流年相关的装饰,从浮世里从容走出,心灵纯如水色。此后,渔笛唱晚,弄月放舟,任凭芦花似雪,烟霏云敛。

菩提树下,蒲草如往,这是一个慈悲的道场,世间万物生灵都可以在此修行,不分彼此。曾经模糊不清的世事,开始明澈;曾经迷离恍惚的情感,已然放下。其实世间所有缘分,原本都是寻常的、平淡的。只是因为有些故事流转了千年,有些等待辗转了几世,才令人觉得今生的遇见,是多么不易。我们所看到的幸福与灾难,在同一条河流里漂浮,到最后都分辨不出彼此的意义。

时光不语,曾经真实相爱过的人和事,在流年的浮华中渐次地遥远而渺茫。只有那朵菩提花不会老去,岁月无法将之磨损半分,依旧修炼在红尘里,依旧明净着,清朗着,安稳喜乐,平静祥和。行吟山水,一梦千年。看过姹紫嫣红,莺飞燕舞,又见竹风穿庭,碧荷生香;看过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又见素雪纷飞、寒梅傲枝。其间有不少清凉冷落的场景,也不乏亲善温暖的片段。时光就这么老去了,老去了。那时候洗尽铅华的你我,只守着一扇小窗,看旧时庭院,飞雨落花。远处,钟声缥缈,隔世经年。

上一篇:1元秒杀活动方案下一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专业实习大纲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