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的教师素质

2024-05-19

卓越的教师素质(通用12篇)

卓越的教师素质 篇1

一、前言

我国正处于重要的快速发展机遇期, 正在经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此, 党中央和国务院适时地提出了创建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的战略。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需要大批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设计和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我国已经进入高等工程教育大国的行列。中国的在校工科大学生与研究生规模位居世界前茅。但近年来, 由于大学连续扩招而引起的毕业生质量的滑坡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突出表现在工程实践能力的降低、创新能力的缺乏, 与发达国家培养的毕业生差距在拉大。我国大众化教育的某些工科专业的培养方案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教学,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脱节。而发达国家的高等工科教育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高校与相关企业深度合作, 联合培养工科学生, 成效显著。

为此, 教育部、中国工程院等部委联合发起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即“卓越计划”, 旨在通过试点高校和试点专业, 更新观念、深化改革, 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 包括工程实践、设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造就一批适应当前社会发展要求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该计划的实施, 对全面提高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沈阳理工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于2012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目前正在稳步实施卓越计划。

卓越计划从培养方案的制订到顺利实施, 涉及诸多环节, 其中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尤为关键, 因为只有学生和教师的深度参与、相互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成效。

二、卓越计划实施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1. 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和视野。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指出, 高校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 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欧美等发达国家多年来的工科人才教育的先进理念如CDIO等已经取得了成功, 成效得到了世界公认。CDIO代表构思 (Conceive) 、设计 (Design) 、实现 (Implement) 和运作 (Operate) 。卓越计划参与教师应当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具有国际化的视野, 努力提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水平, 按照CDIO的理念构建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 制订培养方案。CDIO是以项目设计为导向, 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 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围绕项目设计将有关课程有机联系起来, 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直接体验工程实践过程, 在知识学习和应用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让学生在“做中学”。

2. 增强创新意识。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体现形式。创新是以新思维或新发明为特征的概念化过程。英文Innovation的含义为改革、创新;Creativity的含义为创造性、创造力;Originality的含义为独创性、创造性。创新是国家富强的希望,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创新教育, 卓越计划强调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设计与实践能力。因此, 卓越计划参与教师应当切实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 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 注重课程内容的新颖性、时效性, 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四年制本科生在合作企业中进行的集中实践环节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年。另外, 五门以上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要求主讲教师具有五年以上的工程实践经验。这些都要求参与卓越计划的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必须具有相关的工程实践经历, 主持或参与重大或关键工程技术攻关的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优先。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将工程教育贯穿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中, 培养学生的综合工程能力。

4. 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卓越计划参与教师在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环节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改变过去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 结合企业的实际工程问题、工程案例、工程项目组织教学活动。 (1) 基于合作企业工程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如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 教师针对合作企业的工程问题, 鼓励学生探究可能存在的解决方案, 不强求方案的严密性, 侧重于培养学生探究式研究学习的能力。 (2) 基于合作企业工程案例的讨论式教学方法。如在专业课程教学中, 教师对合作企业的实际工程案例, 通过课堂分组讨论的形式, 制订不同的方案, 并加以综合比较, 确定最优的解决问题方案。 (3) 基于合作企业工程项目的参与式教学方法。如在专业课课程设计教学环节中, 结合企业工程项目, 由企业具有实际开发经验并参与过相关项目开发工作的骨干教师参与教学, 组织学生参与项目, 使学生对企业工程项目开发过程有深入的了解。

5. 积极进行考试方法改革。

教师应积极进行考试方法改革, 改变过去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 考试侧重概念、公式推导, 学生靠死记硬背通过考试。考试可结合工程实际和案例, 侧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加大平时成绩所占比重,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 编写特色教材。

教材内容的陈旧、过时多年来一直困扰着高校教师。卓越计划对所选用的教材有更高的要求, 即工程的实践性、时效性、先进性更强。因此, 卓越计划参与教师应当积极编写适宜的特色教材, 满足高校师生的需要。

7. 更新知识。

目前, 我们正处于信息化、网络化、国际化的时代,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新技术、新工艺、新理论日新月异。因此卓越计划参与教师只有不断学习, 通过校企深度合作, 增加工程实践机会, 更新知识结构, 紧跟本专业领域的世界前沿, 才能更好地将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当然, 卓越计划参与教师应当积极参与本专业的卓越计划教育培养方案的讨论与制订。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卓越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来, 切实为培养造就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的高素质卓越工程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登科, 胡丰华, 陈天虹.“卓越计划”下基于工程项目的开放性实验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18) :180-181.

[2]鲁嘉华, 成琼, 何法江.体验美国高等工程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 2012, (3) :91-92.

[3]顾嘉, 张航, 唐永升.构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保障体系[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2, (2) :59-63.

[4]张安富, 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 (4) :56-59.

[5]林健.面向世界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 (2) :1-15.

[6]周英.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大力培养工程科技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8) :11-13.

卓越的教师素质 篇2

作者:Jeffrey A.Krames发表时间:2003-11-10

当今最著名的企业管理明星们到底是通过什么方法达到事业的巅峰?

仔细研究一下顶尖CEO的事业经历,我们就能发现,一些特别的技能与工作风格在他们取得杰出的成就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每个人都领导着一个巨型企业,每个人所展现出来的领导才能都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最优秀的CEO们这样开始他们的工作:考察市场并向企业注入一种全新的观念,即,解决任何问题都要首先分析企业外部环境,然后再分析企业内部环境,也就是所谓“由外及内”的方法。许多杰出的CEO都拥有无与伦比的领导天赋,换而言之,他们极其热爱自己的工作和公司。最有成就的CEO了解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也深知对企业文化进行实质性变革的困难。

郭士纳:倾听顾客心声

IBM公司的创始人、天才的托马斯·沃森(Thomas Watson)

曾经告诫同事要“志存高远、胸怀巨大的事业”。当他说到“巨大的事业”时,他一定没有想到最后竟然是巨大的损失。但是上个世纪

90年代初期,企业巨人IBM面临的恰恰是这种情况。这家电脑龙

头企业不仅深陷赤字泥淖,而且由于经营无方,情形每况愈下。IBM

董事会迫切需要一名新的企业领导人,最终,时任巨型食品企业

RJR Nabisco公司CEO的郭士纳(Louis V.Gerstner)中选,临

危受命。

任命一公布,引起了一片怀疑与焦虑。反对者批评郭士纳缺乏管理科技企业的经验。对此,郭士纳表现出了巨大的勇气与耐心。例如,当被问及对IBM未来的展望时,他回答道:“从现在的情况来看,IBM还根本谈不到什么前景展望。”

在此之前,公司内许多人都认为,如果把公司分割成几家较小的企业,它们各自幸存下来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但是郭士纳做出的第一个重要决策就是不分拆IBM。他上任的第一个月就飞行了数万英里,与遍布世界各地的客户与经理人会面,然后做出了这一决定。旅行结束时,他得出了一个结论:IBM所期待的复苏不能仅仅依靠硬件与软件的生产,而是取决于公司提供多样化电脑产品与服务的能力。如果IBM能够做到这一点,客户就会完全依靠公司解决所有涉及电脑方面的问题,而不仅仅是靠它提供设备部件或者暂时的IT检测服务。郭士纳上任第一个月的工作经历为其他经理人提供了如何应对危急局面的宝贵经验:

1、充分利用企业的全部能力。郭士纳清楚他需要动用IBM的所有力量对公司进行改造,因此他才没有让公司?裂。这一经验对中等规模的企业同样适用。在你重新制定企业战略或实施重大变革时,一定要充分调动企业的每一个部分。决不能让任何一个部门、单位或个人置身事外。

2、让客户指出企业的弱点。郭士纳深知企业的情况不妙。他与世界各地的客户交谈时,也坦然承认这个痛苦的事实,并请客户指出企业的问题所在。在这方面,你的经理人和员工可能对企业了如指掌,但是你的客户却可以为你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但是郭士纳知道仅仅维持住企业的完整是远远不够的。他知道要使企业转危为安,就必须扭转企业员工的心态与企业文化。“IBM长期以来都是一帆风顺,企业人员在寻找下一个挑战时,却发现它并非来自市场,而是来自企业内部。于是企业的重点就从客户转为一系列的内部竞争。”

郭士纳于是大胆决策,决心全力扭转IBM旧时的企业文化,“培养企业关注市场、速度与团队合作精神这三个关键素质”。他感到无论怎样宣传强调这一点都不过分。把企业的重点从内耗转向市场与客户服务是“改变IBM过程中最首要的当务之急”。

回忆往事时,郭士纳说这种改变企业文化的工作“令人灰心”。当被问及对其他打算改变企业文化的经理人员有何忠告时,他回答说:“要有耐心,这项工作需要时间。这一过程往往比你所期望的更加迟缓漫长。”郭士纳的言行再次为那些面临改变企业文化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大致的蓝图:

1、让企业到外部去寻找答案。一旦企业领导人意识到企业处于危机之中,他们就很可能冻结自身的学习机制。因此,他们必须强调关注客户与市场的重要性,并以身作则,从竞争对手身上吸取长处,虚心向重要客户请教。

2、重视三个关键因素:市场问题、速度与团队精神。郭士纳就是以这些原则重塑了IBM。这些永不过时的思想无论是对小商店还是大企业都同样适用。

3、了解改变企业文化这一任务的长期性。在IBM这样的巨型企业中尤其如此,但小企业中也不例外。尝试重大变革时必须要有耐心。

4、不要期望经理人与员工主动适应战略的转变。任何实质性的战略性变革都可能受到习惯旧有方式的人员的抵触。因此,领导

人应该在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上双管齐下,共同实现转变。

郭士纳在五年之内把IBM从亏损160亿美元扭转为盈利50亿

美元,这是历史上最为惊人的一次企业复苏。郭士纳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并不仅仅依靠销售更多的电脑,而是把一个旧式的硬件生

产商改造成为一家崭新的企业,一家为顾客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而

非简单的硬件销售的企业。

现在,请自我评估一下你作为CEO的素质:

你是以解决客户的问题为宗旨,还是坚持以产品为中心的思想?如果你的选择是后者,你和你的团队就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你是否经常在办公室里接待客户,与客户面对面沟通?如果没有,你与其他高级经理人员有多少时间与客户在一起呢?你的企业是否从现有产品的服务上获利?这一业务领域将如何拓展?

盖茨:发挥员工才智

微软公司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企业之一。即使是在2000年以来的经济与技术的低迷时期,微软的经营状况依然优于大多数科技企业,取得了12%的销售增长。尽管公司陷入了一些法律方面的纠纷,微软现在仍然是众多企业效法学习的榜样。首先,它是一家“创意至上”的企业。比尔·盖茨(Bill Gates)与其他高级经理人员花费了大量时间,努力在公司创造一个良好环境,使所有的员工都能为企业的知识库做出贡献。

当然,这也是很多企业口头上的目标。但是微软公司在实现这一目标上比其他企业做得更好。盖茨经常宣传这种企业文化:不仅鼓励全体员工进行思考,而且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想法与企业内上下级的同事及经理人员分享。他使用“数字式神经系统”一词描述企业内部的信息共享。他认为,数字式信息的作用就如同中枢神经系统对人体的意义一样。这种数字式神经系统中不仅包括战略规划之类的宏观问题,而且还包括与客户交流之类普通但十分关键的活动信息。建立数字式神经系统的最终目的是创造一个更快速、更具决断力的企业。这种企业信息整合的能力越强,员工接触信息就越便捷,对市场变化的反映也越快速。

要创造盖茨心目中的理想企业,应当考虑采取如下步骤:

1、把企业最重要的信息数字化。只有采取数字模式对最重要的信息进行整合,才有可能建立一个数字化神经系统。要确保关键的销售报告、备忘录及建议书等文件进入网上信息库。此外,必须保证所有需要这些信息的员工与经理人员能够随时得到这些资料。

2、确保企业的基础结构与企业文化鼓励每一位员工提

出创意。盖茨认为,微软的企业文化对企业互联网战略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企业如果不能真正鼓励员工

贡献出自己的想法与创意,就很可能错失极具潜在价值的重要信息。

盖茨非常重视促使员工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他认为,最需要准确数据的是中层经理与员工,因为他们负责的实际工作最多。因此,他促使企业抛弃了集中收集信息的习惯,而是教育员工自己了解、分析信息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如下方法将有助于促进企业内部的信息流动:

1、鼓励任何员工与客户直接与你联系。在大多数企业中,实际上没有人敢直接向CEO发送电子邮件。盖茨以身作则,鼓励大家随时给他写电子邮件。他不只希望听到好消息,还要求更快地听到坏消息。

2、以“纯数字化交易”为目标。盖茨强调,在企业的运营中仍然存在着大量效率低下的现象。这主要是由“纯数字化交易”程度的低下造成的。要鼓励客户、供应商与企业关键部门密切合作,共同实现交易(如按订单供货等)的纯数字化。

3、保证企业能够迅速检索到已有的信息。盖茨称之为“企业的记忆力”。需要获得重要信息的不仅是企业的员工,企业的外部客户同样有这样的需要。这样一来,在讨论交易账目时,企业的客户经理与客户就能够查阅到同样的文件,检索所需的信息。提高企业的记忆力有以下方法:

1、保证你的客户和供应商与员工一样能够获得信息。这样可以使交易进行得更加简便。这种方法要求对心态进行极大的调整。

2、保证在60秒之内搜索到任何文件与档案。如果你的企业不能通过这项测试,那么所有这些交易与运作流程的数字化就毫无意义了。

现在,请自我评估一下你作为CEO的素质:

在你的企业中,是否还有员工只负责把信息输入系统?你是否鼓励所有级别与岗位的员工向公司里任何人发送电子邮件?你上次根据高级管理团队以外的普通员工的建议做出重要决策是在什么时候?

凯莱赫:运用文化资产

赫布·凯莱赫(Herb Kelleher)就任美国西南航空公司(Southwest Airlines)的CEO时,该公司仅拥有27架飞机,营业额只有2.7亿美元。到2001年,企业规模已经扩大到57亿美元。尽管这位精力充沛的律师出身的CEO于2001年卸任,但他对企业的塑造与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

从票价结构到无预定座位政策,西南航空几乎在所有领域内都对传统的经营理念提出了挑战。但是作为从未出现过亏损年度的唯一一家大型航空公司,它所取得的成就主要应归功于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员工对该公司极其忠诚,他们认为西南航空虽然是一家大型企业,但企业中温暖亲密的气氛倒更像一个小家庭。凯莱赫对官僚作风一贯深恶痛绝。他说:“西南航空的企业文化或许是它主要的竞争优势。企业的无形资产要比有形资产重要得多。这是因为有形资产方面的差距完全可以弥补。你可以购买飞机,你可以租用售票柜台,但是你的员工的精神风貌却是其他企业无法复制的。”

在燃料成本上升了两倍,西南航空遭遇危机的时候,凯莱赫要求每位员工每天为企业节约5美元。如果他们能做到这一点的话,一年下来就会为公司节省5,000万美元。

实际上,员工们积极响应他的号召。一群机械师发明了一种更加节约的飞机供暖方法,另一个部门的员工自愿承担了本部门的内务清扫工作,等等。仅仅最初的6个星期,凯莱赫属下这些勤恳的员工就为公司节约了200多万美元。这个事例清楚地表明了经理人与员工之间相互信赖的巨大力量。

西南航空公司在人员聘用上也以企业文化作为标准。在每年申请工作的9万人中,只有4%的人会被录用。为了确保员工与企业相适合,西南航空公司寻找的人员必须符合集积极、亲合力与幽默感为一体的企业文化。为此,该公司采用了一种性格测试,从积极情绪、乐观精神、决策能力、团队精神、交流能力、自信心、自我激励能力等方面对应聘人员进行评估。你的企业在对应聘重要岗位的人员进行面试时,不妨采纳凯莱赫的建议,采用如下两种方法:

1、评估无形资产。凯莱赫深知,无形资产远比有形资产重要。例如,态度是难以评估的,但是在创造西南航空公司的企业文化中,态度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2、建立自己的聘用标准体系。列出你和你的企业最为重视的种种特质,并且在做出聘用决定之前,一定要确保应聘者能够符合这些性格要求。

西南航空虽然是一家大企业,却保持着一种小公司的精神。很多企业都自命不凡地端着架子,但凯莱赫却积极鼓励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尤其在工作的时候更是如此。他认为CEO应当多花时间与国内外的客户进行接触,而把其他工作任务留到晚上和周末处理。他告诫员工不要只关心统计数字,而要把精力集中在服务上。他说:“我们告诉员工,不要担心利润,只管去为客户服务。利润就是服务的副产品。”

他还解释说,在一个真正富有参与精神的环境中,经理人员是无需过多介入的。“如果你创造了一个环境,使大家真心参与进来,你根本不必进行监督与控制。”

该公司企业文化的特点还有:

1、经理工资低标准,员工工资高标准。凯莱赫说,没有一个公平合理的薪酬系统,就没有他们这样的企业文化。他为员工制定的工资标准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并允许所有员工参与公司慷慨的利润共享计划。但是他付给管理人员的薪金要比其他航空企业低30%。西南航空尽力弥补因经理人员股票优先购买权造成的收入差距。

2、把企业管理结构限制在四个层次之内。仅仅雇用合适的人员并让他们分享利润还不够。为确保各种决策能够顺利执行,该公司董事长坚持要求管理人员从CEO到一线管理员最多只能划分四级。工作表现最为出色的员工,是那些有信心自己做出决策的、工作态度积极主动的人员。

现在,请自我评估一下你作为CEO的素质:

在你的企业中,工作人员与管理人员之间的信任度是否很高?在未经老板批准的情况下,员工是否能够独立做出决定?大部分员工是否在经济或其他方面分享企业的收益?你的企业招聘人员是根据态度,还是更多地根据各种硬性条件?

3、真诚的交流比理智的交流更为重要。不仅如此,对奋斗目标、想法、情感、创意与爱的交流,与对情况和数字的交流同等重要。

造就素质和能力卓越的员工队伍 篇3

树立坚定的信念。企业是员工实现梦想的舞台。国有企业要坚定信心、加快发展,不断把企业做强做优做大,让员工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企业的光明前景,增强员工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信心和希望。要主动了解员工的个人梦、家庭梦,并为员工提供实现个人价值的舞台,帮助员工成功,实现个人梦想。不断提高员工收入和福利待遇,改善员工工作生活条件,使企业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员工,从而使员工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工作。企业要用先进的企业文化吸引和鼓舞全体员工为实现企业梦主动与企业一起成长、奋斗。广大员工要坚定信念,把个人梦融到企业发展目标中,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在推动企业发展中实现自己的梦想。

提高员工的学习能力。当今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每个人、每个组织都必须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新的变化。创建“学习型企业”是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企业要大力推进“学习型企业”建设,营造“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要不断完善鼓励学习、鼓励成才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训作为国有企业提高员工素质的传统方法,新的时期要创新培训方法和丰富培训形式。同时,在培训过程中要立足于企业现实生产经营的实际,又能满足企业和员工未来发展的需要,不断提升员工的业务素质、能力素质、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员工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体现在企业创新能力上。新时期要求国企员工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还必须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企业要鼓励基层员工大胆探索,为他们提供平台和资金支持,以充分挖掘基层员工的创新潜能。鼓励员工专注工作本身,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解决办法,对企业产生价值的建议要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努力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踏实做事、摒弃浮躁和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发扬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和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尊重知识产权,并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加大对员工创新成果的保护,从而进一步激发员工的创新活力。

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员工职业技能的水平直接影响其岗位工作的质量、效率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要深刻认识加强员工技能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制订、实施员工能力提升规划,通过举办培训班,名师带徒、生产现场分析等多种形式,促进技能人员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的不断提高。通过举办各类职工技能大赛、岗位练兵、观摩绝活等活动,为广大员工搭建一个展示技艺、交流经验的平和赶学帮超的氛围。要完善技能人才激励机制,激励员工钻研本岗位技术,练就更多的创新、创意、绝活,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企业的管理人员要不断汲取、充实新知识,不断提高领导力和组织、流通、协调能力,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提高员工的职业精神。美国心理学家麦克莱兰的素质冰山模型认为:一名员工就像一座冰山,呈现在人们视野中的部分往往只有浮出水面的1/8,而在水面以下的7/8是看不到的。我们能见到的1/8是其知识、资质和技能行为,下面的7/8则是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三方面。要培育员工优秀的职业素养,就要重视这三个隐性方面的内容,因为它占有员工素养的7/8,同时还深刻地影响着员工1/8的显性素养。国务院国资委提出,要建设一流职业素养、一流业务技能、一流工作作风、一流岗位业绩的职工队伍,其中特别强调了职业素养、职业作风建设。各企业要围绕国资委建设“四个一流”职工队伍目标,进一步加强员工队伍的政治素养、道德水准建设,加强员工队伍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认真负责和作风严谨的工作态度建设,不断增强员工软硬实力,助推企业发展。

提高员工的身心素质。一位合格的员工,除了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精湛的职业技能外,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也十分重要。健康是革命的本钱。员工的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就会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当中,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多、更大的价值。因此,健康的身体对企业、对自己都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企业要改善员工的工作和休息环境,组织员工开展身体锻炼和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定期对员工进行体检等,提高员工的身体素质,增强企业凝聚力。同时,员工心理健康也是企业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心理危机、情感纠纷、人际关系、人格因素等问题,已成为影响员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企业要通过开展心理培训、咨询、EAP服务等,帮助员工提升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培育他们坚韧、乐观、向上的心理和幸福感。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员工的竞争,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参与和奋斗,每位员工都是企业宝贵的资源。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提高员工队伍素质与能力,充分调动、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从而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为实现企业梦,助力中国梦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重庆长安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卓越的教师素质 篇4

从学生到教师再到校长,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层面接触到许多教师,每个人都性格各异、风格不同。教师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让人终身难忘的,无论是人品还是学识都令人钦佩;一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淡忘的,他们像一杯水一样平淡无奇,即使偶然想起,心中也不会有太多的回忆和感触;还有一类属于极少数,每次提及时,大家都会面带不屑甚至鄙视的神情。第一类教师是高尚的、卓越的;第二类教师自身没有远大的追求目标,是平庸的;而最后一类则玷污了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是不称职的。

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国家和民族的重托。教师的一句话、 一个眼神可能影响甚至决定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所以,教师没有任何理由和借口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而甘愿做一名碌碌无为者,教师应该拒绝平庸,追求卓越。而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做到八个字: 心中有人,囊中有物。

一、心中有人

心中有人,即要求教师用心关注、关爱每一个学生。教师应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把每个孩子视为不同的鲜活个体,承认他们相互之间存在的差异。教师还应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功,真心实意地与其交流沟通,及时了解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烦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教师应成为学生头脑中思想火花的助燃剂而不是灭火器,注重培养孩子的个性、特长。教师要用高尚的师德和规范的言行感染身边的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在老师身边如沐春风。要做到心中有人, 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应当注意一些细节。

1.用最短的时间认识学生

有的教师教了几年还不知学生的姓名, 课堂提问只好用手指点或“这个同学”“那个同学”代替,显得很尴尬。学生心里也会感到不舒服,时间久了就会对教师产生生疏感,自然无法与教师亲近,更不用说 “亲其师,信其道”。记住学生的姓名一点也不困难,关键是要用心。例如,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做准备,为自己设定目标,这次要认识哪几个学生,或者在点评作业、 试卷时有意找出几个学生,或者在学生自习时对着座次表逐一记忆等,这些方法会很快帮助教师记住每个可爱的孩子。

2.注重平等

这里的平等有两个意义:一是教师与学生人格上的平等。教师面对学生时切忌给人以高高在上、盛气凌人之感,这点也是青年教师要特别注重的。一些年轻教师刚走上教师这一岗位,心气很高,很想把工作做好,但由于缺乏经验,未能树立平等的师生观,结果很狼狈:学生不认可、 家长不买账、领导不满意。教师与学生交流时要自然贴切,要学会内敛,要学会俯身倾听,要学会做一名真诚的听众。只有这样学生才愿与你亲近,才会讲知心话给你听,工作起来才会得心应手。二是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中小学生问卷调查显示,学生会把能否对其一碗水端平作为评价教师是否优秀的首选标准。而在教育中的不公平带来的危害极其严重:不仅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和上进心,更会推动社会的不公平,影响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所以, 在教育中要防止出现只关注两头(“学优生”和“学困生”)而忽略中间大部分孩子的现象,特别要更加细心观察、耐心呵护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交际、各方面表现平平的孩子,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感、孤独感,融入集体中来,让他们快乐学习,微笑地面对生活。

3.用心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13年前,那时我还在读初中,班里来了一名年轻的外语实习老师。在一次英语课上,他让我读一段课文,读完后对我说: 你的语感很好。那时我的英语成绩很一般, 也不理解什么是语感,但我知道老师在欣赏我、关注我,心里很受用。随即下决心要把英语学好,每天早上很早起来念英文, 成绩提高很快。直到高中、大学,我的英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相信,很多人也有这样的感受,不少人走上教学岗位也是受自己老师的启发。那么,为什么我们不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个孩子呢?更何况他们都是未成年人,需要教师的引领。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给予恰当的正面评价,多伸出拇指赞扬,少使用食指呵斥。当然表扬也要注意适时适度,过多过泛的表扬会使其激励效果大打折扣。

4.学会与学生交流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情绪波动大,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也各异。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地了解每个孩子的情况,对出现问题的孩子切不可简单粗暴、不分青红皂白地一顿训斥,应心平气和地坐下来与其促膝交流,了解出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出现的问题。这与课上的教学同等重要,前者帮其解惑,后者教其做人,都是保证孩子顺利成长的重要途径。

5.巧妙与家长沟通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教师与家长及时沟通是必要的。但是应注意二者沟通的方式,家校合力,为孩子创造有益的学习、生活环境。孩子有问题,不应及时叫家长来,甚至连家长带孩子数落一通,让家长颜面尽失,降低教师的威信。教师应该与家长平等交流,平心静气地解决问题。其实,教师更应该在孩子进步时请家长来,肯定孩子的进步。 此外,与家长沟通时,要不断积累经验, 做到与不同类型的家长都能有效沟通。

6.注意言行,以身作则

身教重于言传,教师每天的工作就是和孩子们打交道,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看在孩子们的眼里、记在他们的心里。因此, 教师要时刻牢记自己“为人师表”的职业特点,注重工作中的细节,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例如,工作时着装应职业化,不能过于随意;女教师应化淡妆,不宜过浓过重;不要在孩子们面前抽烟;办公环境整齐洁净而不是杂乱无章等。这些看似平常的事情,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印上深深的烙印。记得自己刚做教师时, 和学生们相处得很融洽,学生们也喜欢上我的课。但由于自己有抽烟的坏习惯,当时也没有刻意避开学生,一些男同学觉得抽烟很潇洒,也开始偷偷效仿。20年过去了,每当同学聚会时看到他们“吞云吐雾”,我的心里就有一种自责和不安,非常后悔当时没有能注意到自己的言行,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所以,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不可有丝毫松懈。

二、囊中有物

囊中有物,指教师除了有高尚的师德, 还应该有真才实学。教师除了教会学生做人,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传授知识, 将人类文明的成果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在知识快速更新的现代社会,要想成为深受学生喜爱、有丰富知识的教师,就要更新观念,加强学习。

首先,教师要具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储备,这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一个教师连自己教的学科知识都无法熟练掌握, 上课时经常出现知识性错误,无疑会误人子弟。这样的教师可以说是不合格的,更何谈优秀?教师熟练地掌握所授学科知识并能将其系统化、网络化,真正做到游刃有余、驾轻就熟,学生才能学得轻松、高效。此外,教师还应主动地不断更新知识, 了解专业研究领域最新的发展动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更具有创新精神和竞争力,且不可满足现状,故步自封。

其次,教师应涉猎广泛,有丰富的兴趣爱好。现在中小学教师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 : 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师对本学科教学越来越熟练,而对本学科外的知识却越来越生疏。然而,学生喜欢爱好广泛、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教师。如果教理科的教师可与同学畅谈巴金、托尔斯泰,教文科的教师抽时间和孩子们聊聊自然的奥妙…… 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佩服教师知识渊博的同时,求知的渴望也会被激发, 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教师还应在琴棋书画、歌舞、体育等方面有所擅长, 这不仅可以陶冶个人情操、强健体魄,还可以拉近师生距离,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再次,教师要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20多年过去了,我一直记得我上高中时的数学老师:睿智的眼神、干练的举止、简洁的语言、机敏的反应、漂亮的板书。她在黑板上画图从不用尺子或圆规,很是标准。听她上课就是一种享受;英语老师, 学生称其为“卡片”老师,进教室从不带课本、教学参考书,只是一张小小的卡片。讲起课成竹在胸,潇洒自如又风趣幽默,学生都非常喜欢上他的课。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如果没有平时下的苦功夫,怎会赢得学生们佩服羡慕的目光。反观现在,教学手段更加丰富,辅助教材铺天盖地,现成的东西多了,教师的惰性随之增加了,于是我们成了计算机的操作者、 成套资料的发放者,甚至自然学科的实验也以视频代替了动手操作……这些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又从何谈起学生能力的培养。教与学的活动毫无生机,学生自然要失去兴趣。所以无论教学手段如何进步, 教师的基本功不能荒废,而且还要与时俱进,追求最佳效果。

最后,教师要具备将自己的“物”有效传递给学生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时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感受,及时调整策略。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将授之以鱼转为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永久创新力。

卓越员工素质训练读后感 篇5

——《卓越员工素质修炼》读后感 落实就是水平,实干就是能力,要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努力争做复合型人才。所谓复合型人才就是多功能人才,其特点是多才多艺,能够在很多领域大显身手。复合型人才包括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方面。当今社会的重大特征是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这一特征决定每个人都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个人既要拓展知识面又要不断调整心态,变革自己的思维。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的淡淡细语告诫着我。如果你把自己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那么,好,从现在开始你就要做好准备了,这意味着你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代价。一个人的表现、能力和水平等综合素质,自己对自己最为清楚,自己最了解自己,旁人无法洞悉自己内心深处隐藏的秘密。能否做到正确认识,在追求卓越过程中不断成长,必须讲究科学方法,自身“评估”才客观公允,结论才恰如其分。

在阅读了《卓越员工素质修炼》之后,我认为可以做到“三用”来实现自身素质的升华: 用事实证明自己的价值。在公司中自身价值如何?然知不足而奋进,以业绩论英雄,才是积极的态度、正确的取向。首先学习领导的为人做事方式,谈吐举止,在某些问题上独到的见解,解决问题的能力,遇到困境时从容的态度,惊人的忍耐力和毅力等等。其次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位置,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并勇于承担责任。在******公司工作一年中,是我能力成长迅速的时期,接人待物的礼节、业务洽谈的技巧、制作合同类的严谨准确,使得我个人的能力和团队意识不断增强。不断地进步得到了领导的认可,获得了“优秀员工”奖励,这些让我更加明确了自身在公司的角色职责,也让我更加有信心来证明自身价值,为公司创造更多的贡献。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诚然,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时刻不断的总结自我,积极地心态面对问题和挑战。要培养起自己客观地(绝非个人主观意志)解决问题的能力,最重要的一点,要时时刻刻去思考为什么,善于归纳总结,充分发挥大脑的思考作用,时时保持清醒头脑很重要。把自己定位在常人位置上,思想一定要开放,乐于接受别人。一定要意识到集体智慧的重要性。还要培养自己准确的判断能力,不是任何事都要去作了才知道结果的,知识和经验都已经累积很多了,那么重要的就是运用我们准确的判断力和预见力。知识才是大脑的精神命脉,信息时代,无时无刻不受到大量信息的冲击,如果我们都去应对,结果只能是疲惫不堪,毫无效果。要用大脑,善于选择和提取、取舍。所以在新的一年,自己应该更加努力学习专业信息知识,加强团队合作意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打造自己成为卓越的优秀员工。

用勤奋打造能力和水平。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一个人认识自己,可要问一问,对于工作和学习是否施予勤奋。勤奋专一,长此以往,“水滴石穿”。自己做到勤奋工作、勤奋学习,用勤奋打造自身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人也变得聪明,长了智慧、长了才干,焕发新的希望,更能适应社会新形势发展的需求。要工作勤奋,必须要有坚韧的意志力。很多时候,公司会安排我在短时间内完成巨大的工作量,公司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你,就代表他信任我,肯定我的能力和才华。要拿出自己的坚韧意志力来接受这样的挑战。这其间也许会失败,但是不要紧,只要我不放弃,持续地努力,一定可以圆满地完成任务。要知道,难关终究会被你的意志力所攻克。千万不要被失败吓倒。要工作勤奋,必须要能吃苦。轻轻松松就能做好的工作要么就是没有意义,要么收入也会很微薄。凡是想成就大事者,就不能专挑容易的工作做。越难完成的工作就越具有挑战性,这期间一定困难重重,障碍重重。跌倒摔跤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如果怕疼,怕留下伤疤,那还是早日放弃伟大的梦想。反之,不怕苦不怕累,对工作投入全部的热情,就一定可以成功。要工作勤奋,必须保证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科学的工作方法加上勤奋的工作,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工作之前,要有详细的工作计划和进度安排,注意合理性和科学性。工作期间做到讲究工作效率,学会整合资源及人员调配。在工作的当中不断地学习来补充自己,研究更适合的工作制度和方式方法,不断掌握新的科学技术和功能运用。工作结束后注意工作总结,找出症结,及时解决,为下次的工作节省时间。做到提高工作效率,既可以省出更多的时间来合理安排其他事物,也可以让你在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不会被上司催了,还没完成工作。勤奋敬业的精神是走向成功的坚实的基础,它像一个助推器,把自己推到上司前面。如果有一天我得到了升迁,我应该自豪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勤奋工作的结果。”

“卓越教师”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篇6

摘 要随着社会对教师专业化程度要求的提高,培养卓越教师势在必行。本文以卓越教师研究的背景、何为卓越教师、如何成就卓越教师为框架,分析了卓越教师研究的情境,卓越教师的角色内涵、核心特征、素质结构、专业标准,卓越教师计划的实施、培养机制的生成、卓越教师自我养成及其影响因素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建议与趋势。

关键词卓越教师 角色内涵 素质结构 专业标准 实施策略

一、“卓越教师”研究的背景

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早期,教师职业随着学校的出现而出现。16~17世纪,一些人开始较系统地总结教学经验和规律,专门培养师资的学校开始设立,教师的专业性逐渐增强。18世纪下半叶,欧美国家相继颁布师范教育法规,师范教育逐渐系统化和制度化。但当时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仍很低。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以国际文件的形式首肯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更加认同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根本是提升国民素质的观念,而国民素质提高的关键是高水平的教师以及高质量的教师教育。鉴于此,世纪之交,英、美、德、澳等国相继实施了“卓越教师计划”,目的均指向教师素质的提高,然而各国的改革也各具特色。英国强调改革的承办方主体应该是中小学而不是大学,这样更利于参与的中小学开发优质课程,丰富教师的教学和管理经验;美国为了评估和认证中小学优秀教师,则成立了国家教学专业标准委员会,以此提高美国教师教育的质量;法国设立了针对教师培训的大学机构,澳大利亚政府在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方面关注程度高、投入经费多;德国在改革过程中更加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国内方面,为培养“卓越教师”不断出台相关政策为其实施提供保障。2007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0年教育部联合行业协会实施了“卓越工程师计划”,旨在培养创新型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部分高校相继进行试点,实施了“卓越医师”、“卓越律师”和“卓越教师”三大计划。2012年高师院校相继申报“卓越教师培养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方案”。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培养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卓越教师。自此,“卓越教师”计划全面开启。就“卓越教师”进行相关研究,有助于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二、何为“卓越教师”

1.“卓越教师”的角色内涵

“卓越教师”的基本含义是指教师队伍中非常优秀的老师。具体到角色内涵,学者则见仁见智。有学者认为卓越教师是既有高尚德行又能够践行现代教学技术的教育家。而有学者却把“卓越教师”看成在结构化专门学科基础上不断有意识思考与反思学科实践的专家。简言之,卓越教师除了学科本体性知识不断成长之外,还具有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卓越教师总能使成长机会最大化,发挥出自己能力的极限;总能从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直至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中不断发展、不断超越、提升能力、增强专业性,使他们的教学艺术精湛、教学风格独到、文化底蕴深厚,获得家长、同行以及领导赏识。对卓越教师来讲,更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人格品质,他们是和谐仁爱的长者、教育思想的舵手、理智的社会人、终身学习的行动者、教学技能扎实的行家和充盈实践智慧的智者。卓越教师善于与人交往,不但学生接纳、家长放心,而且同行佩服、领导认可、社会敬重。所有的卓越教师都是在动态发展过程中逐渐成长的。这体现出卓越教师与普通教师最大的不同在于,“卓越教师”能将日常工作中的教与学、思与研有机结合,能够自主获取前沿知识和理论。总之,虽然学者从纵向的历史研究和横向的比较研究揭示卓越教师的静态和动态特点,但这些研究方法多思辨而少实证。

2.“卓越教师”的核心特征

对“卓越教师”特征的研究,旨在突出教师工作的专业性。目前研究大多围绕教育教学各要素展开,如教师、学生、学科和课堂教学等,也涉及到社会和社区等方面。文献众多且研究的重复性强,故笔者将有关“卓越教师”的核心特征的描述,从宏观到微观的角度进行了梳理。

首先,“卓越教师”应有超凡的人格魅力。胸怀教育理想、信念坚定、使命感强,视教育工作为事业,热爱所教学科,工作动力持久稳定,自我调节和完善能力强。其次,美国学者弗德曼指出“卓越教师”具备高成就动机,包容开放,积极参与课程编制和教学评价,善于反思学习和创新,积累教育实践智慧,教育研究富有成效;能够合理利用和组织学校、社区、家庭教育资源。再次,卓越教师通晓学科及教学法知识,能够从学生本身出发而不是从学科出发,以关爱、尊重为前提来管理、监控学生;有效指导学生课内外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具备终身学习观念。最后,卓越教师备课精心,讲解清晰易懂,并独具风格;[16]具有组织、协调、应对课堂复杂环境的教育机智;[2]具有教学及评价的技能技巧,能有效创建互动探究的高效课堂,激发学生兴趣,有效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致力于鼓励质疑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创造自然的批判的学习环境等。

3.“卓越教师”的素质结构

教师素质是教师作为专业教学人员,从事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基础性和通识性素养。[3]研究者通过调查分析,运用逻辑概括和归纳的方法,借鉴国外的研究经验,对教师的素质结构从观念、知识、能力、个性特点等角度进行了架构(见表1)。

由于人的本质的稳定性决定了教师素质结构的稳定性,但时代不同对教师素质结构也提出不同要求。教师素质结构的研究对制定科学合理的卓越教师专业标准具有参考价值。

4.“卓越教师”的标准

制定教师专业标准益于评选和培养“卓越教师”。研究者大多从卓越教师标准的开发、标准内容的比较和标准的作用三个视角展开研究。陈德云和周南照介绍了美国优秀教师专业标准及其认证体系。张治国[4]比较了美国四大学科领域教师专业标准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综合性和动态性,科学性、合理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动态性、连贯性和完整性。有学者比较了美、英、澳、中四国教师专业标准体系后发现,四个国家卓越教师专业标准在结构、维度、项目数量和行为描述上存在不一致,在知识、教学、评价、监督和反馈、反思总结、教师与同事及家长之间的沟通合作五个方面存在一致性。然而美、英、澳三国标准的要求更能体现生本理念、要求更明确、操作性更强。我国标准在教师团队合作和尊重学生多元发展方面着墨不多。我国需要进一步细化标准内容,加强实践操作性,并依标准严格细致的选拔有潜质的教师,为“卓越教师”的培养把好入口关。

三、如何成就“卓越教师”

明晰卓越教师的素质可以使教师明确对自己的要求,但如何成就卓越教师成为国家、机构、教师自身更为关注的内容。以下从实施策略、培养机制、自我养成等三个方面来综述卓越教师的成长机制。

1.“卓越教师计划”的实施策略

“卓越教师计划”实施以来,各地也积极开展了卓越教师培养策略的探索。首先,针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困境(师范生从教志趣低、大班教学效率低、优秀教师短缺、部分教师教育类课程性质界定不清,以及教师教育类课程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在于吸引优秀生源并制定相应招生优惠政策以提升师范生从教的动机。其次,明确课程性质,构建多样的课程体系。如在学科专业教学中嵌入高起点、综合化的理论教学内容;转变教学理念,从“传授知识”转向“培养智慧”。[5]课程设置层次分明,以文化通识课为“塔基”,以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类课程为“塔身”,以专题研究课程为“塔尖”,确保学生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和能力。[6]建构模块化课程体系,每个模块都包含必修和选修,这样既保障基本的质量规格,又满足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需要。分层次渐进式的实践课程贯穿四年学程始终。再次,在培养模式与体系方面,要延长教师教育时间。教师教育需由中专、大专和本科的“旧三级”向大专、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新三级”大幅转型。建立“CS”(College and School)和“UGS”(University Government and School)人才培养模式,同中小学合作实施订单式培养。摒弃对“小学科”的歧视,给予“小学科”教师平等的发展机会。[7]发挥各学校优势资源,开发最佳培养方案。最后,在实训实习机制方面,应扩大实习经费投入。聘请优秀中小学教师为高校兼职教师,建设“双师型”和“双导师”的师资队伍,进行“校内”与“校外”的双向指导。构建长期稳定的“课堂—课外—校外”立体交叉的技能训练体系。保障机制方面应基于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明确政府、高师院校和中小学三方责权关系。

2.“卓越教师”的培养机制

卓越教师培养机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第一方面,是基于协同创新理念实施的卓越教师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有两种:其一是“CS”模式,即师范大学与中小学校共同培养教师教育人才的模式;其二是“UGS”模式,即由大学、地方政府以及中小学校共同参与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这两种模式都存在部门多、成本高、评价方式单一、课程针对性不强和中小学导师指导质量不高等问题。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问题,有学者提出“临床型”教师培训模式,它的核心要素是“教学实践”,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体系都围绕“教学实践”来构建。第二方面,是从高校培养卓越教师的角度来加强“卓越教师”的培养。一是强调高校师资队伍的提高,从师德师风到基本技能,从鼓励教学创新到注重国际交流,进而提高学术水平,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健全评价体系,完善激励机制。二是强调学生的选拔时机、选拔标准、选拔中的性别比例等。总之,现有“卓越教师”培养模式涉及到多方合作、多层次的协同培养。学者的视角较多地集中在高校,关注师资建设、生源选拔和课程建设等方面。可见目前高校与中小学形成鲜明对比,冷热反差强烈。

3.“卓越教师”之自我养成及其影响因素

“卓越教师”虽然需要国家教师教育政策、制度来保障培养的质量,但更需要广大一线教师的自我教育。在自我教育中,首先,卓越教师要珍视生命,关注生命体验。他们澄清职业价值,并让职业来成就生命价值。强调学生生命意识与教学生命意识的重要性,要视学生为鲜活的“生命体”而非简单的“认知体”。其次,“卓越教师”要明晰自身发展内容,可从文化功底、知识结构、教育思想、教学风格和科研能力等方面来进一步充实和提高。最后,要明确自身发展途径。如通过交流、观察、阅读与培训来学习理论知识;通过专业写作来积累与反思,记录自己的成长轨迹,提升实践性知识和经验,促进发展。

分析影响“卓越教师”成长因素的研究逐渐增多。有学者将对卓越教师的影响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又将外在因素分为个人外在因素、家庭和学校乃至关键人物和事件等。胡定荣与王嘉毅、魏士军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相应样本进行分析,将影响程度分为有无影响、起决定性作用和重要推动作用等。如对卓越教师成长不存在影响的因素有入职学历、家庭经济资源和入职学校类型;个人背景因素中的性别、教龄、工作学校类型、学段、学科对卓越教师的成长有影响;对卓越教师的成长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个人的学习、教学反思、教学互动、专家引领、师傅指导、同伴互助和领导支持等;而公开课、教学中的挫折和冲突等关键事件、网络、教育杂志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则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总之,目前学者关于“卓越教师”的自我成长的研究较少,尤其缺乏长期系统的追踪研究。教育家有其成长的特定环境,不能脱离环境来单独研究他们。环境与人的复杂性决定了研究视角和方法的多样性。如果能够深入一线教学中,进行长期系统的观察和访谈,出于实地的研究成果会更具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教师从平庸走向卓越是有道可循的。首先,从国家层面看,我们需要立足本国实际,克服“计划”实施过程中涉及部门多、合作困难等问题。就卓越教师计划实施现状,指出其实施中还存在培养标准不明确,培养方案更多关注“如何教”、“教得怎样”,忽视了教育理论对“为什么这样教”“教什么”的引领与指导,以致于造成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单一和保守、教育成本增加、教师工作量增加、学生参与意识不强等问题。其次,从个人角度看,“卓越教师”首先应被视为完整的人。教师的成长不仅需要静态的数量化的标准来考核,也应当在实践的动态过程中来考察,单纯的“学富五车”,并不能保证一个教师成为卓越,还需要对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进行考察。所以我们需要改变自上而下的评职评优惯例,研究基层教师的成长历程,树立样本和典范,使得教师能够找到效法的榜样,对我国卓越教师的培养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 毕景刚,韩颖.“卓越教师"计划的背景、内涵及实施策略[J].教育探索,2013(12).

[2] 李琼,吴丹丹,李艳玲.中小学卓越教师的关键特征:一项判别分析的发现[J].教育学报,2012(8).

[3] 姜仁建.教师素质结构的追问与反思[J].教育科学论坛,2011(3).

[4] 张治国.美国四大全国性教师专业标准的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外国教育研究,2009(10).

[5] 王景明,欧阳文珍.新时期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探析——以江苏师范大学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视角[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1).

[6] 刘久成.卓越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标准·途径[J].现代教育论丛,2011(6-7).

[7] 黄露,刘建银.中小学卓越教师专业特征及成长途径研究——基于37位中小学卓越教师传记的内容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4(3).

[8] 李胜清.“卓越教师”的理论形象及其身份特点建构[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4).

[9] 王志广.谈卓越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

[10] 刘剑玲.追求卓越: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命观照[J].课程·教材·教法,2005(1).

[11] 陈德云,周南照.教师专业标准及其认证体系的开发——以美国优秀教师专业标准及认证为例[J].教育研究,2013(7).

[12] 刘捷.教师专业标准及其达成:以中国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1(2).

[13] 谢安邦,朱宇波.教师素质的范畴和结构探析[J].教师教育研究,2007(2).

[14] 王东杰,方彤.英国“卓越教师计划”研究:兼谈对我国“国培计划”的启示[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8).

[15] 周春良.卓越教师的个件特征与成长机制研究——基于163位特级教师的调查[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16] Bereiter,C.,& Scardamalia,M.Surpassing ourselves: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implications of expertise[M].LaSalle,IL:Open Court,1993.

[17] Kenneth A.Feldman.The Superior College Teacher from the Students' view[J].Journal of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1976(5).

卓越的教师素质 篇7

一因材施教, 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1. 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开设卓越班

太原理工大学是以培养工程类人才为主的理工科大学, 在为大学生提供理论教育环境的同时, 还针对各种专业开设了卓越班, 比如, 机械工程专业卓越班、材料成型专业卓越班、化工专业卓越班等。各种卓越班的教学内容都是配合理论教学展开的, 主要目的是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 根据学生专业特长展开教学, 以挖掘学生在专业领域中的潜在能力。为了使卓越班的教学能够充分体现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优势, 并发挥时效性, 就要打破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 将教学内容融入形式多样的专业教学活动当中。

2. 基于卓越班构建人才培养机制

第一, 制订人才培养计划, 将符合卓越班学生专业需要的人才计划制订出来。在专业课的设置上, 强调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 从学生未来职业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卓越班的人才培养计划要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

第二, 聘请国内外专家为学生单独讲授专业基础课。虽然目前高校提倡培养综合性人才, 主张打破专业界限, 但是, 专业基础课要单独授课, 只有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扎实, 才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为专业知识领域的创新奠定基础。但是与普通班的专业基础课有所不同, 卓越班的学生所接受的专业基础课要聘请国内外著名高校的专业教师前来授课, 让学生对中国学科领域的进展有所了解, 同时还能够领略学科前沿, 对中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比较, 以寻找出研究契合点和创新点, 并在专业实践中亲自体验, 对于促进学生在专业领域中的研究非常有利。

第三, 卓越班学生实行导师制。对卓越班学生的教学实行导师制, 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导师主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 为学生答疑解惑, 或者从工作实践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加以指导。引进导师制, 主要聘请的是与高校建立校企关系的企业高级工程师承担导师的责任, 为学生讲解工作中所接触的各种案例, 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还有助于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树立信心。

第四, 建立校企实验室。高校与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实验室,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条件。通过对学生强化实训, 使学生更为扎实地掌握专业知识, 并在实践领域中灵活运用。

第五, 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为了扩展学生的视野, 能够对专业领域的研究有深入了解, 还要聘请外教为学生教授专业外语, 以使学生能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阅读外文资料。此外, 还有必要请国外的专家为学生用外文讲课, 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 提高专业外语水平。

二高校要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

卓越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建立在雄厚的专业基础上, 培养学生在专业学科领域中的思维能力, 引导大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科实践活动中, 以强化工程训练。要实现这一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就要将卓越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起来, 在高校的校园中营造创新氛围, 吸引学生参与到学科研究中, 改变高校基础教育的模式, 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迈进。

为将高校打造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 高校可以建立科技竞赛活动网络, 以高校的专业学科为主题设置各种竞赛, 并与其他高校联合组织学生开展竞赛活动。为了提高竞赛的专业水准, 还要聘请行业专家参与品评, 并围绕着竞赛的主题内容做报告, 以使大学生在参加竞赛的同时, 还能够将竞赛与相关学术研究和职业内容相衔接,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科技竞赛活动中, 教师要将实际案例引入其中, 让学生对工程项目有所认识, 并通过参与竞赛体会工程项目研发的过程, 避免学生死读书而导致所获得的知识存在滞后性。对于大学生而言, 科技竞赛不仅仅是活动, 更是参与科研项目的良好机会。虽然项目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模拟性的, 但在教师的指导下, 特别是企业高级工程师的亲自指导, 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技术培训。培训的内容以专业知识为主, 基础知识蕴含在专业知识中, 由高校专业教师为学生实时实地地讲解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技术知识和具体操作事项的讲解由聘请的企业高级工程师承担。

由于不同的专业学科之间存在着基础知识的交叉性, 在开展竞赛活动的时候, 允许与竞赛内容相关的不同专业学生共同参与, 让学生各自发挥专业所长, 合作完成竞赛, 有助于学生对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进行结合运用,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创造条件。

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并不是针对某个专业领域, 而是面向全校所有学生。学校要开设通用的基础培训课, 让感兴趣的学生有机会学习, 然后参与到竞赛活动中。即便不是本专业的学生, 也可以报名与专业学生合作完成竞赛。学校通过开展竞赛活动, 不仅实现了基础知识与技术培训的整合, 还促进了不同学科专业知识的整合。比如, 驱动器控制及应用课程的依托项目为机器人、科研训练, 机械原理与创新设计课程的依托项目为机器人, 那么, 在开展机器人竞赛活动的时候, 可以让掌握驱动器控制及应用知识的学生、掌握机械原理与创新设计知识的学生共同参与竞赛活动, 通过知识互补, 共同完成竞赛。

三建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高校建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首先, 要组建“卓越计划”领导小组, 校级机构和院级机构相关部门都要参与, 同时还要组建教学质量监督专家组;其次, 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卓越计划”为指导思想展开, 包括课程体系和学科内容都要重构, 打破专业学科的界限, 促进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让学生毕业后, 所具备的综合素质符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

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学科, 学生要实现跨学科学习, 可以选择第二专业、选修课程, 接受通用竞赛课程辅导, 通过参与技术实践活动实现不同专业知识的融合。为了强化学生的实践学习, 高校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组建专业教育卓越班, 强化学科建设。复合型人才培养在强化学生专业培养的同时, 还要指导学生扩宽知识领域, 培养学生在专业学科领域的创新能力, 重构高校师资队伍, 以便将卓越工程师的教育培训计划落实到位。

四结论

综上所述, 随着社会人才需求的改变, 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有所转变, 相应地,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要进行调整。按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同时, 更要注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高校作为卓越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不仅要狠抓人才质量, 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做到专业基础知识与实训教学并重。

参考文献

[1]郭栋才、詹拥共、旷亚非等.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3 (11) :141~143

[2]邰枫、郭福、高国华等.卓越创新人才培养途径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 (11) :29~30

[3]章皓、徐志玲、赵玉晓等.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实验[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 2011 (1) :16~17

[4]吕艳琳.科技创新对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以程序设计竞赛为例[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4) :67~68

[5]白艳茹、王旭、王小宁.卓越计划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2 (3) :222~225

[6]王燕霞.以“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为平台提升工科类大学生创业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16) :21~84

卓越的教师素质 篇8

一、对科教管理事业充满挚爱

发展科教事业是推进一个社会向前发展的巨大动力。一个国家和民族一旦重视了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 就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就会走在世界前列, 否则, 就会被抛弃。西方发达国家早就意识到这一点。因此, 他们把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事业视为实现“现代文明国家”的关键和民族振兴的杠杆。一切有远见卓识的科教事业管理者都具有强烈的科教兴国意识。

1977年邓小平同志刚恢复工作, 就自告奋勇要求管教育和科技两大阵营, 他率先清理了科技与教育战线上“左”的错误, 恢复了高考制度、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后来, 他又多次指出, 搞好教育和科技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从长远看, 要重视教育和科学技术。他的科教理论与实践为我国科教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两弹一星”, 就没有国际地位。因为这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 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忽视科技和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 是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事业的。

二、能够依据国情, 制定中国特色的“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科教领域的优秀管理者善于从实际出发, 制定科技和教育发展的战略。“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是依据我国基本国情提出来的。中国作为一个泱泱大国人口众多, 资源却相对缺乏, 不但经济落后, 科技和教育都很落后。中国的这些特殊的国情和资源环境, 决定了中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的科教发展道路。因此, 现阶段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中国的科技主要分为: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和面向主战场的应用研究。根据国情, 目前我们要把面向主战场的应用研究放在首位, 高技术产业放在第二位, 基础研究放在第三位。这就是中国特色的“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三、能够放眼全球和未来, 不断地开拓创新

综合国力的提高, 主要依赖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科教领域的优秀管理者能够根据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和国际科技发展趋势把握全局及未来, 提出创新的举措。就个人而言, 科技创新主要包括:首先, 要有自信心;其次, 要有理性的怀疑;最后, 要允许失败。管理者要善于营造这样的主客观环境去激励人们创新。创新是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强大动力, 是驾驭世界大趋势、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战略性选择。

放眼全球和未来, 搞好教育创新。有见识的教育管理者具有全球化开放意识和创新精神。他们办教育是将追求自由真知作为最终皈依, 不过分强调实用性而是突出人文精神。重视本科教育, 强调大学要培养各个领域的精英人物, 要使学生具有领导才能和服务意识, 要积极推动公共教育。学校要办成荟萃世界各国优秀人才及人文特色的国际社区。他的战略方向是积极吸收新的信息和科技成果、继承人文传统, 创办国际一流大学, 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

四、是集科技、教育与管理为一体的复合型专家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闵维方就是这样一个中国高教改革的探索者。他在高等院校规模效益的研究中提出:在一定范围内平均规模越小, 办学成本越高的理论框架。为国家制定高等教育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的方针, 奠定了理论基础。他还提出“中国高等教育经费的分配模型”, 初步建立了一整套拨款公式和一个供财政部门使用的决策支撑系统。他在国际上首次提出, “无形劳动投入”观念和组织力学理论, 分析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经济效益, 提出了“教育与劳动生产率关系的理论框架及相应的数学模, ”做出了科学的定量分析。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他谈到办学思想时说“‘大学就是大师’之学, 一流的学校必须有一流的学者”。“世界上一流的学校无不把教师地位放在第一位”。他主张以学科建设带动教学、科研, 大学应是研究密集型大学;以大师级标准塑造现有的教师队伍;他还主张大学与社会经济相结合。

五、要真抓实干, 开创现代科教管理新局面

科教领域的优秀管理者们“居前不松劲, 远眺再登高”的瞄准世界一流的奋斗目标。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是国内一流和世界知名大学, 这两所高校的管理者们有着超前的教育理念和责任意识。北京大学提出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要有新思路新对策》, 提出实施“高层次创造型人才工程”、实施创新基地建设计划、加强与各省市的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和学科建设、着重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拓宽筹资渠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清华大学提出了《向世界一流大学目标迈进的决策》。以加强学科建设为依托, 促进学科与教学相结合;以课程结构调整、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式改革为重点, 构建研究性大学和新型教学体系;以优秀拔尖人才引进和加强校内青年骨干教师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 完善学分制、健全各种学习激励机制, 形成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现代化教学管理体制;以加强研究生的开创性工作为基点, 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脚踏实地构筑起综合性、研究性、开发式的世界一流大学, 构筑人才培养的新格局。

摘要:科教领域的优秀管理者是对科教管理事业充满挚爱;善于从实际出发, 制定科技和教育发展的战略;能够根据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和国际科技发展趋势把握全局及未来, 提出科教创新的举措;真抓实干, 集科技、教育与管理为一体的复合型专家型人才。

关键词:科教,管理者,素质

参考文献

[1]何兹全.中国历代名师.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9.4

[2]柳斌.全面素质教育手册.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 九洲出版社, 1997

[3]赵永乐、殷春风人才新概念的几点认识[J]中国人才2004 (2)

卓越的教师素质 篇9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卓越工程师,素质,师资队伍

工程是运用科学原理、技术手段、实践经验,利用和改造自然,生产、开发对社会有用产品的实践活动的总称;任何工程都是工程师的艺术作品和全体工程人员的劳动成果。

工程师是利用自然科学来创造工程的人。历史上很多不朽的工程和伟大的发明,如:都江堰水利工程、埃及金字塔、蒸汽机等。我们往往只看到了他们的瑰丽,而作为一名卓越的工程师则更应该看到其设计的灵魂。一部精密的机械设备,一个高效的程序,一个复杂而又无懈可击的电路,这些都反映着一些工程师的思想和灵魂,有时你甚至会想到他们的生命已经融入到设计中。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在培养过程中所采取的某种能够稳定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框架和运行组织方式。

1 热爱祖国、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前提,其目标是教育工程师如何做人,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情操。新世纪的人才首先要有实事求是、敢于坚持真理的精神。其次要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从更高层次上要求,则应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以此为核心,从根本上扭转人生观与价值观上发生的偏差,围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市场经济需要的合格人才这个中心,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国情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前途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增强社会责任感。拥有“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政治品格。

2 拓展知识视野,完善知识结构

21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这个时代特征决定高等教育必须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高等学校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创造基地,也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场所。一个具有良好文化素质的专门人才,不管是学什么专业的,必须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深厚的文化底蕴,高雅的文化气质。

2.1 合理的知识结构

对于即将担任国家建设的卓越工程师,合理的知识结构是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和人才成长的基础。他们将从事的岗位要求适时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以达到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当今社会发展和职业的具体要求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拓展所学到的知识,有所创造,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因此,卓越工程师在校期间应打下宽厚、扎实、系统、严谨的知识基础及专业技能功底,才能适应工作性质的变动及职业结构调整的变化。

2.2 掌握一技之长

掌握一技之长等于获取竞争特殊专业岗位的入场券。卓越工程师毕业后将从事专业方面工作,通过在设计、开发、生产、设备、工艺、系统、基建、操作或维修产品、代理服务等领域的实践,能用科学方法和观点,使用现有的技术、工具或新兴技术,发现、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活动中的问题。在本职工作中能够参与工程解决方案的设计、开发;或能够提出、审查、选择为完成工程任务所需的工艺、步骤和方法,能够实施设计解决方案;能够参与相关评价,具有判断力和创意,提出专业的独立技术见解。

2.3 丰富的课外知识

现代社会,需要卓越工程师具有一定社会知识、经济管理知识和人文知识为适应社会岗位的全方位要求奠定基础。因此,卓越工程师应利用专业学习的空余时间多读一些社会管理方面的书籍,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从而提高竞争力。如:积极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利用寒暑假到企事业单位进行社会调查,勤工俭学等活动,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社会活动能力和竞争能力。适时储备新信息、新知识,为拓展就业空间创造条件。

2.4 开拓创新能力

创新是民族进步、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源,一个重大的科技创新甚至能带动整个世界的迅猛发展。因此,要加强学生创新素质的教育,改变目前的教育观念,用已积累的知识通过不断探索研究在头脑中创造出新的思维,提出新的见解和做出新选择的能力。因此,一个卓越工程师在宝贵的在校时间里应在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延展,关注现代科技发展前沿信息、关注新行业发展动态、涉猎现代科学书籍,使自己具有专业眼光、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思维方法,紧跟国际科技发展的步伐,为自己的择业拓展广阔的空间。

3 建设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平台

卓越工程师既要求具备扎实深厚的知识素养,同时更要能运用深厚的专业知识去研究解决社会问题。从培养“卓越工程师”工程实践能力的目标出发,卓越工程师培养必须改变实践教学长久以来的附属地位,以强化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中心,建设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平台。

3.1 实验与实训并重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

1)工程化实验室建设。

组织教师通过结合专业实验室建设,选购及自行设计与企业主流生产设备相近的机电设备,搭建模拟工程实际的实践操作系统。按照生产操作规程进行仿真模拟操作训练,再现生产过程。“不求所有,只求所用”,积极与企业、行业共建实验室和研发中心。

2)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工程训练中心”,营造工程化的模拟教学与训练环境。为学生提供数控装备的操作、维护、维修以及编制复杂模具成型工艺流程的数控加工基本素质训练的平台。

3.2 实习基地与产学研基地并重的校外实践教学平台

校外实践教学环境建设是实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走出校门,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保障。开展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构建校外实践教学环境。在增加实习基地数量,实现外延扩展的同时,加强实习基地内涵建设,切实提高实习教学效果。实现由“参观型”向“顶岗型”、“准员工型”的转变。

3.3 校企联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

培养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毕业设计往往闭门造车,不能联系工程、生产实际的局限,鼓励教师与各行业生产管理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联合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通过校企联合指导课题,真题真做,增强课题的实际应用价值,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工程环境。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随时请教企业中有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老师傅,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学校教师也无法传授的一些实践经验。

4 建设一支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为满足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需要,离不开有行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工作经历绝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对企业的工作流程和运作模式了解甚少。学校制定了许多有利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人事制度,送教师到相关的企业及产学研基地锻炼,使他们能参加相关应用技能的培训。鼓励教师积极转换从理论到理论,书本到书本的角色,适应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另外,学校与企业共建双师队伍,吸引企业优秀人才加入师资队伍。 将具有一定工程背景的优秀人才请进学校以充实专任教师队伍;将具有一定工程实践经验和学术造诣的企业界优秀人才请进学校以充实兼职教师队伍;将无工程背景的青年教师送到企业、行业进行锻炼。同时还定期组织安排具有一定工程背景的教师到企业、行业中去加强新的工程知识和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

5 结束语

卓越工程师不仅需要面临学习压力和学业的竟争,还需要面临就业等方面的挑战,所以应把各种基本素质教育融合起来,使培养的卓越工程师素质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和正确引导校园科技文体活动,在活动中使学生既加深理论知识、锻炼实际能力,又丰富和发展了个性,为素质教育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培养提高他们所学知识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和素质。这样才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参考文献

[1]章跃,朱永江.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及其人才培养模式建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7):7-9.

[2]汤以范.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实践教学平台建设[J].人力资源管理,2010(3):126-127.

[3]周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8(8):170-171.

[4]熊志卿.工程技术型本科教育定位的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7(2):57-60.

[5]臧大进,刘增良,贡照天.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J].皖西学院学报,2009(10):50-53.

[6]宋继忠,喻子敬.机械类专业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97~99.

[7]李全顺.谈创新教育及创新能力的培养[J].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7):90-92.

卓越的教师素质 篇10

一、卓越工程是我省教师培训工作的新发展

我省先前的特级教师培训工作, 为卓越工程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实践基础与经验。早在2007年, 我省特级教师培训工作遵循“培训提高”与“发挥作用”相并重的原则, 逐步建立了一批以特级教师为领衔人、以本人任职学校为基地的特级教师工作室, 在队伍建设与发挥优质资源作用方面进行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一方面采取基地专题研修、省外高端访学交流、工作室研训活动等方式开展培训活动, 激发特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热情, 使特级教师得到了真正的修炼和逐步提高;另一方面依托特级教师工作室开展的教学展示、送教下乡、专题 (专项) 研究、师带徒等一系列教师培训活动, 在基地校、所在县 (市、区) 域乃至全省的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研究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都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也体现了特级教师队伍的人才价值和专业影响力, 在全省打造了一批具有个性特色、有影响力的特级教师工作室 (如邢益室、余志君、郑冬梅、李国良、张国红等特级教师工作室) , 为海南名师队伍的打造奠定了基础。同时, 2014年正式启动的省级骨干校长培训工程, 培养了一批省级优秀校长队伍, 带动了一批学校的发展。

然而, 由于先前的特级教师培训工作一直未专门立项, 投入经费有限, 项目开展缺少保障, 许多工作开展不到位, 难于充分发挥其作用, 更缺少物化成果。我省卓越校长工作室、卓越教师工作室的启动, 为项目实施提供了经费保障, 进一步扩大了专业引领力量, 加大了项目辐射与影响, 这是我省在多年的教师培训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实施的新项目, 也是我省特级教师培训工作的继承与创新, 体现了我省教师培训工作的发展。

二、实施卓越工程, 将促进我省一批优秀校长、教师走向卓越

当前, 实施教师培训卓越工程在我省教师培训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实施卓越工程, 强化了工作团队的培训功能。

卓越工作室列入了省级教师培训立项项目, 有了项目经费的保障, 可以自主开展更多的培训活动。同时, 利用卓越工作室项目的实施, 可以结合其他教师培训项目, 承担起相关的教师培训任务。如, 卓越工作室项目与省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骨干校长提高培训项目相互贯通, 通过特级教师专业引领开展省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提高培训活动。同时, 利用卓越工作室的项目管理、经费使用的工作机制以及专业团队优势, 可以承担起市县和学校的教师培训、教科研工作任务。一个卓越工作室, 好比一所教师培训的机构或基地, 可以承担起教师培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2. 实施卓越工程, 可以使我省有限的优质资源得到充分、极致地利用和发挥作用。

卓越工作室项目, 相对于先前的特级教师工作室或骨干校长培训工作都有了新的发展。一是专业引领团队从工作室领衔人 (特级教师) 扩大到省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或骨干校长, 甚至是省外名校长、名师, 扩大了专业团队范围, 增强了专业人员力量;二是优化了专业团队的结构, 工作室成员除领衔人 (主持人) 外, 还聘请了项目指导专家 (包括高校专家和省外专家、校长) , 并设立项目管理秘书。部分工作室还基于团队骨干成员建立若干基地校, 以承担工作室任务并自主开展各种校本研训活动, 这有利于整合教师培训与教研工作, 实现与校本研修的有机融合, 使教师培训活动更加“接地气”, 校本研训活动更有成效。

3. 实施卓越工程, 有助于促进我省优秀校长、教师向更高境界发展。

我省已建立了“骨干教师———学科人———特级教师”的教师专业发展层次, 在教育管理干部培训方面也启动了骨干校长的培训工程。卓越教师工作室, 实行特级教师和省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三级贯通;卓越校长工作室采取“1+1+5”模式即“1位主持人 (卓越校长) +1位导师 (专家) +5位成员 (省级骨干校长) ”进行组建。卓越工作室主持人及成员, 绝大部分都是我省中小学校长、教师队伍中的优秀者, 实施卓越工程可以帮助一批校长、教师梳理教育教学思想与理念, 提炼自己的办学模式, 加强其自身研修, 提升专业素质, 同时也为一批优秀校长、教师展示自我、示范引领的平台, 让他们锻炼自我、走向卓越。如, 每一卓越校长工作室除了要求卓越校长每年参加省外的名校访学、跟岗学习、高级研修等活动外, 每年须接受工作室成员进室 (站) 研修, 每年集中进驻成员学校开展一次诊断活动, 每年面向成员学校教师组织一次教学开放周, 同时设立卓越校长工作室省教育科研专项课题, 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提炼、物化其实践和研究成果。

三、实现卓越的目标, 工作还任重道远

我省教师培训卓越工程的启动, 标志着我省教师培训工作正走向卓越。然而, 项目工作刚起步, 要真正实现卓越的目标, 还任重道远。我认为, 我省教师培训卓越工程的实施, 在项目定位、实施和管理方面应关注如下几项工作:

1. 目标卓越。

目前, 卓越工作室是我省最高层次的省级教师培训项目, 汇集了我省校长、教师队伍最高端的优秀人才。实施卓越工程, 培训目标要体现出卓越的目标追求。如, 卓越教师工作室主持人要有自己的教育主张, 要有明确的教育理想与追求;实施卓越工程要帮助卓越校长、教师梳理办学思想、教育思想, 提炼办学模式。又如, 每一工作室应结合其专业特点、团队结构, 选定、立项专项研究课题, 要出研究成果。

2. 整体规划。

我省教师培训卓越工作室项目实行三年一个周期进行立项, 为此各卓越工作室应按照三年时间做好整体规划, 分步分年度有计划地实施。

3. 基地自主。

各卓越工作室项目 (特别是卓越校长工作室) , 应建立若干基地校 (可以由工作室统一挂牌) , 并发挥好基地学校的作用。更重要的是, 各基地校应将工作室作为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将学校校本研训活动纳入工作室活动内容, 充分利用工作室的专家资源, 自主策划、开展校本研训活动。

4. 规范实施。

作为省级教师培训项目, 卓越工作室项目应认真按照我省教师培训项目规范要求实施, 重视做好过程材料收集和建档工作, 严格执行财经制度, 规范使用项目经费, 及时完成项目网络发布与学时学分登记。各卓越工作室项目一般由省级管理机构做好学分登记与审核工作。目前, 个别工作室开展的活动, 往往忽视了过程材料的收集和学分登记工作, 作为省级教师培训项目的优势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5. 总结宣传。

各工作室应重视活动简讯、简报的制作, 特别是利用互联网平台, 做好项目成果总结、宣传与推广。目前, “好研网”平台是我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主要平台, 微信平台、美篇等网络工具为我省许多教师喜爱和广泛应用, 各工作室应建立网络工作室 (工作坊) ,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加强交流与互动, 分享优质资源, 扩大项目影响。

谈谈我园培养卓越教师的做法 篇11

一、卓越的核心。在于心灵的成长

美国著名哲学家马欣格林曾经说过,卓越的内涵在于心灵的成长,而阅读是提升心灵成长的最佳方式。我园以“书香校园”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阅读活动,最大程度地激发教师的阅读兴趣,提升教师的阅读能力,丰富教师的阅读经验,引领教师爱读书、会学习、敢表达、能创造。书香校园的建设更注重“香”这一精神氛围的营造,更加关注阅读过程给教师带来的情感体验和动力支持。我们引导教师通过交流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讨论在读书中遇到的问题,形成了全园热爱读书的良好氛围。读书活动使得教师的视野越来越开阔,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得以提升,从而朝着卓越教师的发展方向不断迈进。

二、卓越的表现。成就适宜幼儿发展的园本课程

我园将园本课程建设和卓越教师培养目标相结合,以园本课程建设为依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从本地、本园教学与课程研究的条件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因此,我园所追求的不仅要有自己的课程,而且要有适宜自己的课程。教研工作是幼儿园园本课程探索的重要过程,也是体现教师能力的关键。针对卓越教师的培养目标,我园尝试开展了“一思、二说、三想、四练”的教研模式。在市学科带头人的组织下每周开展一次教学观摩活动,观摩活动结束后,首先请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教师的自我反思环节突显了教师成长过程中自我意识的提高,是进一步开展教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随后,由学科组的其他教师围绕教学活动进行评课。针对其中的问题和疑惑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在研讨结束后将参加教研活动的感想形成书面评析,并将新知识、新理论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自我反思、互助交流、领会感悟和教学实践四个环节全方位提升了每一位教师的教研水平,鼓励着每一位教师朝着卓越教师的方向努力,

三、卓越的成长。依托园校互助的科研模式

卓越教师必须能够以研究的眼光去探索、发现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这样的探索发现,最有效的证明方式就是参加科研活动。因此,我园积极鼓励教师参加科研活动,充分发挥教师在科研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指导教师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积极参加与幼儿教育实践密切相关的课题研究。为此,我园构建了扇状的科研模式,改变以往只有少数人主持课题、参与课题的局面,由主持过国家级、省级课题的人员申报课题,带领其他教师申报总课题以下的多个市级子课题,扩大参与课题人员的面。在课题结题以后,申报市级课题的人员再申报省级、国家级课题,而以往参与过课题研究的老师通过学习、操作之后再申报市级课题。如此循环往复,我园的课题研究模式就像是一把扇子,参与人员越来越多,科研水平向纵深发展。我园还依托于本地师范学院的高校教师队伍,为我园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构建平台。我园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和本地师范学院开展的卓越教师实验班不谋而合,因此在实践中探索了园校互助的模式。一方面,幼儿园作为高校卓越教师班的实践基地。幼儿园的领导和骨干教师成为卓越教师班的校外导师:另一方面,幼儿园依托高校丰富的科研资源,选送一批优秀教师参加高校的理论学习,积极参加高校中与幼儿教育实践密切相关的课题研究。

四、卓越的品质。来自家长和幼儿的肯定

卓越教师的评价标准探讨 篇12

关键词:卓越教师,评价,专业化

教师发展及教师质量是基础教育变革的核心问题, 这一问题已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层面。只有培养出卓越教师, 才能更好地培养一流人才, 因此, 大力推进卓越教师发展, 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更好地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英美等西方教育发达国家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就已经制定了比较完备的教师发展及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藉此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我国教育部在2010年也出台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划纲要, 并在2014年8月出台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 (教师[2014]5号) ”文件, 但令人遗憾的是, 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教师专业标准体系[1], 有关卓越教师的专业标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卓越教师的评价更有待全面深入探究[2]。基于此, 通过英美等部分教育发达国家 (地区) 卓越教师评价的经验, 结合工作实际及现状,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卓越教师评价标准体系, 以更好地构建教师质量评价内容, 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卓越教师的内涵及关键特征

(中学) 卓越教师指的是能卓著、创新地开展 (中学) 教学的优秀教师, 一般应具有学科特质鲜明突出等基本素养[3], 其教师素养 (如道德素养、价值取向) 、能力结构 (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 等方面都优于普通教师[4], 具体可以体现为: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专业能力卓著出色以及专业精神朴实高尚三个重要的方面[5]。从教师的发展规律、教师的职业特点来看, 要成长为卓越教师, 或说达到卓越教师的境界是一个长期积累沉淀的过程, 需要职前、入职及其职后的不断学习、磨练和提升, 最主要的还是离不开教师个人的努力[6]。研究表现, 在中小学的教师群体里, 与新教师、普通教师相比, 卓越教师的关键特征体现在教学实践智慧上, 包括教学组织及管理、教学知识、教学反思及研究等方面[7]。比如在课堂管理中对教学情景具有敏锐、机智的观察力, 能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具体情况 (如普通高中与重点高中的学生) 和实际的教学情景, 适时、灵活地调整教学资源, 更好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也就是说, 卓越教师的“卓越”往往体现在其专业特征上更突出, 其教学行为更灵活、学生管理也更高效, 更善于探索与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开展教学活动, 以及在日常的生活中又有着对教学的思考, 并且也善于对教学规律的体会和认识更好地落实到教学行为中[6]。当然, 成长为卓越教师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但基于卓越教师所展现的特征, 可以为普通教师的提升提供方向, 为其成长创设一些针对性的培训和条件, 以帮助他们尽快迈入卓越教师的队伍。

二、卓越教师的评价标准体系

1. 部分教育发达国家 (地区) 卓越教师的评价标准体系。美国权威机构国家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 (NBPTS) 对卓越 (或称“优秀”) 教师的评价主要从“关注学生及其学习、了解学科与学科教学的知识、管理与监控学生的学习、教学实践系统中的思考与学习、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五个核心主张来展开[8], 以反映教师的人文与科学知识基础、所教学科知识、专业学科技能、课程组织与管理知识、以及有关教材教法的教学知识等方面。在此基础上, 美国NBPTS又颁布了针对不同学科领域、不同年龄段的教学评价标准[9]。英国学校培训与发展司 (教育主管部门) 对卓越教师的评价主要包括3个方面, 涉及到16项具体内容[1]: (1) 职业素质。主要涉及:与学生的关系、沟通与合作、个人职业发展、遵从规章制度等; (2) 职业知识与理解力。主要涉及:教与学的策略、科目和课程、评价与监督、信息通讯技术、学习成就差异、健康和幸福感; (3) 专业技能。主要涉及:计划、教学、反馈、教学总结、学习环境、合作精神。澳大利亚《国家教师专业标准》从3个方面7个细分指标来评价教师 (包括卓越教师) “应掌握的内容”与“能做的事情”[1]。主要是: (1) 了解学生怎样学习、精通专业知识的专业知识水平; (2) 按照计划有效执行教学、营造支持性的学习环境、给学生的学习给予反馈的专业实践能力; (3) 开展职业学习、与社区合作促进职业发展的专业发展水平。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从2003年开始教学卓越奖的评选, 规定卓越教师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 经证实能有效帮助学生达到或增强学习成果; (2) 具有教学实践的反思能力并能构建相关的理念构架; (3) 具有提升教育素质的启发性与相关教学技能; (4) 能帮助学生达到相关学习目标。同时, 获奖者还必须具备作为专业教师的一些基本素质, 包括职业精神、爱护学生等[8]。在此基本上, 香港教育局又制定了卓越教学奖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及指标, 包括: (1) 专业能力指标, 从课程、教学、学习评估三个方面来评价; (2) 培育学生指标, 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与态度、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二个方面来评价; (3) 专业精神指标, 主要对教师专业及社区做出的贡献来评价; (4) 学校发展指标, 主要从支持学校发展的方面来评价。

2. 不同国家 (地区) 评价标准体系比较与启示意义。为更好地理解不同国家 (地区) 对卓越教师的评价, 在此将这些发达教育国家 (或地区) 的异同通过表1展示出来。

从部分发达教育国家 (地区) 对卓越教师的评价来看, 共同点都涉及到评价教师的专业知识、培育学生 (专业素养) 、专业精神;不同点主要涉及专业发展方面。基于此, 不同国家或地区对卓越教师的评价标准的核心点主要在于:教师的学科知识、教学知识、教学反思及研究能力、课程组织与管理的知识与能力、专业精神、培育学生能力等几个细分方面。从而, 在卓越教师评价标准的引导下, 每位教师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 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与提升;同时, 也指明了教师努力前进的方向, 使得更多的教师成为卓越教师, 有助于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

总体来看, 不同国家 (地区) 卓越教师的评价标准体系为我们提供了多维度、多角度的专业化视角, 有助于国内科学构建卓越教师评价标准体系提供借鉴, 为引领卓越教师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依据。

参考文献

[1]王颖华, 卓越教师专业标准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J].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7) :92-99.

[2]周先进, 卓越教师:内涵、素质及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 2015, (8) :31-35.

[3]祁占勇, 卓越教师专业能力成长的合理性建构[J].当代教师教育, 2014, (9) :42-47.

[4]毕景刚, “卓越教师”计划之背景、内涵及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 (11) :33-35.

[5]金业文, “卓越教师”培养:目标、课程与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4, (6) :35-39.

[6]黄露, 刘建银, 中小学卓越教师专业特征及成长途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 2014, (03) :99-103.

[7]李琼, 吴丹丹, 李艳玲, 中小学卓越教师的关键特征:一项判别分析的发现[J].教育学报, 2012, (8) :89-95.

[8]左岚, 中美卓越教师评价标准比较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15, (9) :56-60.

上一篇:双胎疾病下一篇:制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