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亚涛-卓越教师培养

2024-05-22

何亚涛-卓越教师培养(共8篇)

何亚涛-卓越教师培养 篇1

听香港何文胜教授关于教材建设的讲座有感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

泰兴市黄桥镇中心小学

何亚涛

2016年4月9日,在深圳市龙岗区横岗中学,我有幸听了香港教育学院何文胜教授的讲座《校本语文课程规划与教材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香港经验》,受益匪浅。何教授谈得比较多的是教材建设,表面上离我们一线教师比较遥远。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选编课堂阅读拓展材料已是每个语文教师的必修功课。所以说,何教授的讲座对于我们一线语文教师来说具有了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何教授在讲到单元教学时认为,大陆、香港、台湾现行的教材编写体系都不太合理。他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正确的,关键是落实的方法:课程的规划应该承传过去大纲所订的48种能力,来建构语文教学目标中工具性的内容;在人文性方面可借鉴新加坡课程纲要,提出价值取向的内容和比重。因此,要落实课程的意念,教科书的编选必须做到以“文”为经、“道”为纬的原则,教师在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品德情意。

批判是容易的,但批判不是终极目的,终极目的是建构。如何重新建构我国语文的教材体系,不禁想到了涂国文先生在《在<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新书发布会上的发言》中提出的优秀教材应该具备的12个标准:

1.它必须是“真实”的。包括事实的真实和情感的真实。语文教材所陈述的事实必须真实,不能杜撰;语文教材所表达的情感也必须是真实的,不能虚假。

2.它必须是“优美”的。包括语言的优美和格调的优美。语文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和母语的运用能力,语言不优美、格调不优美,吸引不了学生,学生不热爱,提高他们的母语运用能力便无从谈起。

3.它必须是“文学”的。文学的语言是最精粹、最优美的、最好的语言。只有文学教育才能拯救当代中国的语文教育。这里的文学教育,不是指一种形态教育,而是一种生命教育。

4.它必须是“人文”的。语文教材必须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和人文关怀,必须体现平民意识、弱势群体关怀、男女平等意识等现代人文理念,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引导他们尊重生命、尊重个性发展,关心大众、关心普通人,进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5.它必须是“意味”的。语文教材不能单纯追求所谓的“意义”,而要注重“意味”。单纯追求“意义”,语文教材就会变成说教的工具,学生反胃,教师反感;只有注重“意味”,才能释放母语的无穷魅力,让学生爱上语文。

6.它必须是“个性”的。语文教材需要个性化,大一统的教材,培养出来的只会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无魂人”。目前全国好像有5种不同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12种不同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在教材的“个性化”建设上,应该说迈出了小小的一步。

7.它必须是“普适”的。语文教材必须具备开放的视野,体现人类的普适价值,体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帮助学生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培养他们全球化的文化视野和吸纳人类先进文化的态度与意识,引导学生做一个“当代人”。

8.它必须是“经典”的。经典容易进入血液、融入生命;粗制滥造的作品天然与生命相斥。当然这里说的经典不是山寨的经典、被阉割了的经典,而是原汁原味的经典。唯有原汁原味的经典,才富含高营养。

9.它必须是“本位”的。这里说的“本位”指的是学生本位,不是成人本位。语文教材的编写者必须坚持学生本位,不能站在一种成人本位的社会视角,向学生灌输踏上社会后怎么符合成人社会的规则,而漠视学生当下的生活。更不能为了达到自己设定的教学目的,自己或找他人编写、改写作品,让那些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的“伪文章”进入教材。

10.它必须是“公民”的。语文教材必须淡化国家意志,从小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引导学生做一个现代的“世界公民”。是否具有公民意识,是判定一部教材是否具有现代性的一个重要标准。

11.它必须是“长远”的。语文教材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语文教育的长远目标,摒弃那些短视的、繁琐的、重复的、支离破碎的、耗时低效的“指导”或“训练”,重视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发展和长远发展。

12.它必须是“距离”的。真正优秀的教材必然是那种远离意识形态、挣脱了意识形态桎梏的教材。而那种教材,是能够穿越历史时空,长久流传的。

对照何教授的理论依据和涂先生的优秀教材的标准,笔者认为,当下在课堂阅读拓展材料的选编上存在着许多误区。

1.拓展无度

文本的拓展是为了达到扩展教学内容,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培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教学目的。有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了这一含义,总认为多比少好,有比无好。因此对文本拓展存在着一哄而上、拓展无度的现象,而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只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2.舍本逐末

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和利用其他教育资源,但必须以用好文本为基础。在用好文本的基础上,适当引入相关资源,以丰富学习内容、拓展学习时空。教师在确定拓展阅读材料时,很少考虑到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一位老师在执教三年级《荷花》时,拓展了初中的《爱莲说》一文,使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受到了影响。3.盲目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于是乎,数学、社会、品德、美术蜂拥而至。一位老师在执教《九寨沟》时安排学生写一首小诗、作一首曲、画一幅画来赞美九寨沟,却将语言的品味搁置一旁。我们提倡语文与艺术“结合”,以什么方式呈现,仍要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为语文学习目标的实现服务,切不可为了追求时髦,追求气氛而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

我们要拓展文本资源,不需要去舍本逐末,我们需要的是有针对性、目的性地进行一定的语文积累、语文实践,真正有效的课堂拓展应把握学科性质,融入知识内容,符合学生特点。我们对文本的拓展必须掌握好一个“度”。

1.讲究时度

(1)课前拓展性阅读。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课前拓展性阅读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储备能量。

(2)课中拓展性阅读。阅读的目的在于获得意义,而意义的获得有赖于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或社会情境中,有助于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疑难,适时地利用拓展性阅读材料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释疑解惑。

(3)课后拓展性阅读。“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学生运用新知识的开端。在课堂的结尾处给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指明训练阅读能力的路径。2.讲究标度

(1)在文本留白间拓展。法国作家梅里美曾说作诗只能做到七分,其余的三分应该由读者去补充,写文章也是如此。如果我们的老师在文本的空白处或作者表达的简约处作适度拓展。这样既开阔视野,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也有助于感情的升华,情感的迭起。

(2)存疑处适度拓展。课堂学生的存疑之处,往往是学生思维的瓶颈之处,也往往是一堂课最容易生成亮点的火山口,虽然险境环生,如果适度拓展,引导得法,便可以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

(3)在语言品味处拓展。在课堂教学的语言品味中进行有效拓展,有利于学生对语言表达与作者情感的深层理解,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对语言的精妙处,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花精力引导学生反复口诵心惟。在《泊船瓜洲》的教学中拓展王安石改“绿”的故事,既明白了其内涵,又让学生感受到了诗人的严谨。3.讲究深度

课堂教学的拓展不能仅仅存在于形式,而应利用拓展的手段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将知识的学习推向深的层次。课堂教学拓展的效果就是看拓展对于课堂教学深度的挖掘,看拓展对于课堂教学深度的贡献。语文教学的拓展,要让学生利用拓展的材料,对于文本有全面的思考,从而走进文本深处,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这样,有利于扩张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融合,提升了阅读感悟。

何亚涛-卓越教师培养 篇2

关键词:卓越教师,培养,实践

研究卓越教师的培养途径, 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我国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还能够深化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当前, 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在致力于卓越教师的培养。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 增强教师的专业化素质, 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基本共识。因此, 我国若要在世界教育事业中占据有利地位, 就必须紧跟这一时代发展潮流, 采取多种有效途径, 培养一批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具有较强创新和教学能力的高素质教师。并打破原有的教师培养模式, 及时整合教师资源, 打造卓越教师队伍, 进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促进我国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

一、卓越教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 培养模式单一

从教师的培养模式来看, 学校无法发挥自身的优势资源, 无法创造出最佳的培养环境, 不能因地制宜的制定有效、合理的培养模式, 反而一直因循守旧, 沿用以前的以理论知识传播为基础的培养模式, 缺乏特色和个性, 显得保守和单一。

2. 课程结构不合理

从课程目标上来看, 教师对课程目标认识不清晰, 把教学当成演讲, 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不利于教学愿景的实现。从课程内容上来看, 知识的传授占据的比例过大, 实践的内容不足, 使得学生无法自如的把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能力。从课程实验来看, 实验设计过时、实验内容陈旧, 不重视发展研究, 缺乏创新精神, 和现代教学脱节严重。从课堂结构上来看, 过分注重知识性的考察, 不注意课程的多样性, 教学方式枯燥单一, 缺乏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导致学生无法理解教师的教学方式, 教师也不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

3. 优秀教师分布不均衡

优秀的教师是教出优秀学生的必要条件。目前来看, 在我国的教师队伍中能达到优秀教师资格的教师并不多, 教师们的素质也是良莠不齐, 有的缺乏对教育的忠诚, 有的需要提高专业素养。从教学实践中可知, 教师对专业的理解程度、对教育理论的运用水平、对教育实践的经验, 都会大大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 由于同时拥有三种能力的优秀教师太少, 就很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4. 教育信念不坚定

一名卓越教师, 不仅要有精湛专业知识、熟练的教学技能, 还要有强烈的热爱教育事业的信念。但是在现今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往往不重视培养坚定的教育信念, 使得教师对教学工作毫无热情、得过且过。虽然专业知识的培养, 教学水平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 加强教育信念的培养, 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化被动为主动, 提高教师的幸福感和尊严感, 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卓越教师培养的具体策略

1. 坚持专家引领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教师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教育思想的更新、教育理论的发展, 使得教师必修不断学习才能完成教育教学的工作。卓越教师的培养对象大多是35 至50 岁之间的教学主力军, 但是这个年龄阶段的教师不仅教学任务繁重, 往往还担负着养家糊口的责任, 除了参加教育部分的远程学习之外, 只能自行钻研教育理论书籍, 效果甚微。因此, 中小学校要依靠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资力量, 为培养卓越教师打开新的思路。这种根据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来组织培训内容的培训课程, 非常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和提高。以往的培训实践表明, 通过和教育专家近距离的交流和对话,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促进教师的成长:第一, 提升教育境界, 使教师在课程的高度观察教育教学工作, 提高教学的水平;第二, 开阔教育视野, 以教育研究者的视角审视教学工作, 培养教师的科研兴趣;第三, 强化教育理念, 强调新课程理念, 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 参加培训的教师要写出自己的学习感受和心得, 并在教学会议上共同交流。

2. 采用有效课堂

课堂是教学中最重要的场所, 是师生情感交流、知识传授、能力提升的阵地, 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场地, 是教师施展才华的平台。研究课堂教学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卓越教师必修是教师中的骨干, 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独到的教学风格、成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培养卓越教师的前提是德育优先, 重点是教学能力, 重心是课堂教学, 并辅以教育科研, 在课堂教学方法、策略、活动等各方面积极创新。有效课堂不仅要求教师在宏观上把握教学过程, 还要在微观处观察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细节。因此, 教师之间要积极的互相听课, 并在听完课后及时评课, 交流心得体会, 及时反思, 做好听课。评课记录。并且在教案编写、话题导入、课堂提问、随堂练习、课后作业等教学环节上合作交流。同时, 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学校举行的教师示范课和优质课教学比赛等活动, 在竞争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 实施师徒结对

师徒结对是我国传统的最重要的教育观念, 这种教育模式代表了对理念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也是儒家所倡导的教育思想, 从古至今一直推动着教育的发展。在教育教学飞速发展的今天, 凭借网络科技的平台, 给名师引导、师徒结对带来了新的发展模式。导师可以创建网络名师办公室, 由名师作为办公室的领头人, 并整合本校的教师成员作为基本人员, 对其他校外的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招聘的方式, 组成不受规模、不受地域限制的“网络名师办公室”, 建立现代师徒关系。在网络名师办公室这个平台中, 各个地区的教师可以做到教育科研、教学思想、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合作和交流, 最终培养出的一定是高品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最后, 按照青年教师、市级骨干教师、省级骨干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 实行名师引导、师徒结对、阶梯培养的模式。学校还可以在新学年的教师大会上为名师师徒结对颁发聘书并签订培养意向书, 这不仅体现了学校对教师成长的关心及重视, 还有利于形成教师专业化培养的风气。为了卓越教师培养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学校应该拨款给每位导师作为日常工作的教育教学经费, 并对完成培养目标的导师进行奖励。

4. 加强跟踪考核

学校要明确卓越教师的培养目标, 并列出卓越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在完成师徒结对、并建立了名师办公室之后, 要对培养对象采取具体措施, 并落实考核指标。要求青年教师在导师的带领下每学期完成下列目标:写一篇教育理论论文并争取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完成一项课题立项, 并得出阶段性成果;听不少于十节课并记下详细的听课、评课记录;阅读一本教育学著作, 并写出心得体会, 上交导师;参加一次校级公开课比赛, 并做出有一定深度的报告;编写至少一篇教学案例或是教学反思;参与名师办公室的建设, 参与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录制一节公开课, 上传到教育部门的网络平台;积极听取专家的学术报告;至少有一次指导学生的社团活动;每学期至少出一套试题, 并给出命题思路;在学期要制定个人成长计划, 在学期末在写出个人成长总结。同时, 每学期末培养对象要上交卓越教师项目考核表, 根据完成目标的情况, 确定奖励水平, 并作为教师评优评先的重要指标。对于校外的办公室成员, 每学期末对成员进行综合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教育教学能力、思想品德、管理能力、科研能力、理论水平、教学技能水平等方面。考核成绩优秀的成员可以进行表彰, 并加大网络宣传力度, 考核不及格者退出名师办公室。

参考文献

[1]马毅飞.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卓越取向——以英、美、德、澳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例[J].世界教育信息, 2014.

[2]赵传江.我国师范院校教育实习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3]郑婕.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模式的比较研究与建议[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4]王叔新.试论高师传统教育实习模式的演进及新模式构想[J].黑龙江高等教育研究, 2007.

[5]蔺红春.高师院校教师教育困境下“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的思考[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6]刘爱华, 刘海英, 陈称福.新形势下互动教育实习模式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卓越教师培养策略的探讨 篇3

一.卓越教师的内涵

对于卓越教师的界定和理解,目前教育界还没有具体定论。柳海民、谢桂新认为,卓越教师的理想规格:“一是专业精神朴实高尚;二是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一名卓越教师应具备的科学的知识结构;三是专业能力卓著出色。”刘湘溶认为,“作为一位卓越教师要具有:包容进取的教师德行;教师文化所浸染的胸怀教育、坚持理想、从容淡定的教师气质;广博的知识素养和深厚的文化涵养;过硬的教育实践能力;这四个方面的特征。”但总的来说,这些教师具有与时俱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并在教学水平、创新能力、身心素质等方面出类拔萃。

二.卓越教师的特征

1.科学的教育理念

科学正确的教育理念是教育实践的基本前提,也能够积极推动教师在日常教育和教学过程中践行这一教育理念。首先表现在学生观上。卓越教师具有明确而坚定的学生立场。所谓学生立场就是教师以学生的成长需要和发展特点为中心,是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起点和归宿。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其次,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爱。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真诚的鼓励。在生活过程中,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

2.学科专业知识系统扎实

对于教师来说,拥有丰富、充分、完整、系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是保证其顺利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这里所说卓越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主要有教育原理知识、心理学知识、教学知识、学科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基本的人文素养知识等几种类型,这些知识在每位卓越教师身上的体现和构成是不同的,这或许就是决定他们独特风格的基础条件。

3.卓越教师对教育具有真挚的爱

卓越教师在教育情感上的突出表现是对教育事业的爱。这种对教育真挚的爱的情感是卓越教师的重要特征,也是其对教育信念的情感支撑,是其教育行为和实践的内在动力之源。当然也表现在对学生的爱及对各种教育资源的爱。

三.卓越教师的培养策略

1.明确卓越教师的培养目标

人才,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将其解释为:“德才兼备,并有某种特长的人。”想要培养出卓越教师人才,就要有能培养这样人才的目标。首先,“卓越教师”必须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具有良好的研究能力,才能提高自己的发展能力,才能在教学中具有高层次统驭能力,才能与时俱进地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及时将研究能力转化教学能力。其次“卓越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素养和深厚的文化涵养;再次“卓越教师”必须具过硬的教育实践能力。鉴于这些要求所以卓越教师的培养目标就不言而喻了。

2.加强师范专业的课程建设和改革

高等师范院校需要加强课程建设和改革。学校应该给予师范生提供更多的有关教育教学的网络精品课程,并能组织学生有序学习。首先,增加有关教育学理论课程的开设,并且要严格把关教学质量,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其次,加强师范生在教育技能技巧方面的训练,如,微格教学课程开设。

3.要推行行之有效的教学实践

加强行之有效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培养卓越教师的最关键的一步。教学实践活动是把教育理论运用实际的过程,在这里也淋漓尽致的体现了教学这门艺术,它直接影响了教师的培养质量。首先,可以实施双导师制。选择中学优秀教师作为在校师范生的教学实践指导老师,这些老师都是一线教学的优秀教师,能更好的指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有利于师范生更早的走进课堂,了解真实的教学。其次,进行“迁移后拓”的实习战略。所谓前移后拓,就是把教育教学实习有效地前移到一年级和拓展到大学四年级二期,实现对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全程培养。大一就开始走进中学的课堂,观摩学习,此过程持续到大四第二学期。这种战略实习现了连续性和整体性的统一、主动性和互动性的统一以及独特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等师范院校应该合理选择真正在教育教学上有所造诣的老师担当师范生的任课老师。他们不仅要熟悉当今的教育方针政策,更多的还需要具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同时教育的方式、方法要新颖。作为师范院校还要建设了一支由实习基地指导教师为中坚的兼职教师队伍。这些一线的教师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的教育实践活动,能更好的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

卓越物理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 篇4

一、“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

为了建立高校、政府、基础教育“三位一体”共建共享的教师教育体系, 营造开放性的教育环境, 建立“高校与政府、中学、名校长、名教师、教研员”的教育“五联盟”, 进行联合培养, 协同育人。聘请教育专家、教研员、优秀一线物理教师进入名师工作室工作, 参与到物理师范生的培养中去。让专家和名师进入师范生课堂, 介绍课程改革动向、分享其成长经历、指导师范生教学实践。

二、“2+2+2”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

为了培养卓越中学物理教师, 研究本硕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我们探索了“2+2+2”的培养模式。该模式突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文化育人”的育人理念, 依托“教师教育文化”, 实施“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 推行“全程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将“教育实践环节”贯穿学生的本硕一体化培养过程。模式中的第一个2是指两年的“教育基础”模块和“体验式教育实践”, 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专业基础知识, 引导学生体验基础教育的状况。第二个2是指两年的“教育提升”模块和“参与式教育实践”, 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教师职业能力、拓宽学生物理学科视野, 组织学生参与到基础教育的教学和管理各环节。第三个2是指两年的“教育发展”模块和“引领式教育实践”, 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教学研究能力, 组织学生与基础教育师资合作, 研究教学方法, 开发特色课程, 引领中学物理教学的研究与改革。师范生入学习后, 通过笔试、面试进行二次选拔, 遴选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进入“中学物理卓越教师”实验班, 根据“中学物理卓越教师”的课程体系进行一体化的培养。

三、三三制课程体系

在“2+2+2”本硕一体化模式下, 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构建了“三三制”的课程体系, 即教育基础、教育提升和教育发展三个课程模块各占总课时的1/3, 三个模块中理论讲授、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各占总课时的1/3。突出实践导向, 打破原有的《教育学》、《心理学》和《物理教学论》老三门的课程设置, 增加实践类、技能类课程, 推行全程实践教学模式。

1.教育基础课程模块是所有物理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 分为通识教育课程、物理专业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三个系列。该模块的设计宗旨是使所有物理学专业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并体验中学物理教育教学过程。通识课程中开设的《河洛文化》课程可以提升学生对区域文化的理解与掌握水平;《逻辑与批判性思维》可以培养学生在信息爆炸和终生学习的时代中, 提高辨别真伪的能力;《中外文学名篇鉴赏》、《中外文化的人文精神》、《中外科学家的科学精神》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实用美术》为将来的课件制作打下美术构图和色彩的底子;《音乐知识与鉴赏》可以培养其音乐细胞、审美能力和高雅的气质;《就业与职业规划》课程可以使学生在两年的学习之后对今后的职业规划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正确选择符合自己特点与需求的成才方向。专业课程中开设的《物理思想方法》、《物理学史》旨在使学生掌握物理思想方法, 了解物理学发展历史。教育实践课程中, 通过中学教学观摩、暑假支教, 让学生体验真实的教育教学过程。

2.教育提升课程模块是针对进入“中学物理卓越教师”实验班的学生开设的, 分为教师职业课程、物理专业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三个系列。该模块的设计宗旨是为进入“中学物理卓越教师”实验班的学生打好教师职业能力基础、拓宽物理视野、参与到中学物理教育教学实践中, 为后两年的研究性学习做好准备。在教师职业课程系列中, 打破老三门, 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学能力并重, 增加选修课程, 其中的《自然科学概论》、《物理仿真实验技术》等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的理科视野, 提高科学素养。在物理专业课程系列中整合四大力学, 开设《理论物理概论》、《物理发展前沿》等课程旨在拓展其物理知识面, 为学生从教打好专业基础。在教育实践课程系列中开设的《教学经验与反思》课程, 旨在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教师口语》、《书写》、《课堂教学技能》、《中学物理教学技能》等课程以达标测试的形式进行, 制定技能训练大纲、技能训练内容、技能训练指南、达标认证标准, 保障良好的训练效果;《中学物理教学案例搜集与研究》课程, 可以为卓越物理教师的成长积累实际经验。

3.教育发展课程模块是“中学物理卓越教师”实验班的学生在学完教育提升模块后引入的, 分为教师教育研修课程、物理教育研修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三个系列。该模块课程全部为研修性课程, 为学生成长为卓越教师提供发展的养分。教师教育研修课程中的《中学品德与行为研究》、《中学生不良行为矫正》、《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课程旨在提升师范生对学生心理的疏导和研究能力;《文献检索与研读》课程旨在培养师范生查阅资料进行研究的能力。物理教育研修课程中安排的《物理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法》等课程旨在为师范生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方法与工具。在教育实践课中, 安排师范生多岗位实习旨在增强其综合教育教学能力;安排《物理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物理教育制作》、《物理实践活动设计》等课程, 旨在师范生以研究者的角度看待和处理中学物理教育教学活动, 使之学中有研, 研中有学, 引领中学物理教学研究, 逐步成长为卓越的中学物理教师。

四、建立“学、教、研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树立“学生能力发展为中心”的培养理念, 探寻“学习、教学、教研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学习、教学、研究”既是教育专业学生完成学业所必做的功课, 也是他们成长发展为高素质教师人才的必由之路。因此, 在师范生培养的过程中, 以“学习、教学、教研”三项为重点, 让三者相互作用、融合交叉, 实现整体一致的综合效果。从教师职业发展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从基础教育新课改需求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从教育现实问题解决的角度培养学生的教研创新能力。如学生在学完《中学物理教材分析》这门课程后, 为低年级同学做示范和交流充当小老师, 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并开展一定的研究, 从而完成了“学、教、研”的整个过程。

五、全程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加强学生教育实践能力, 实行全程实践的教学方法, 将教育实践贯穿于六年培养的整个过程。既包含每门师范教育课程的校内实践, 又包括形式多样的校外见习与实习。如在学习《中学物理教学理论与方法》这门课程时, 设置同步的技能训练、名师座谈与展示、视频案例剖析。在暑假期间, 学员到农村全程、全面托管一所中学, 从校长、教导主任、班主任到各科任课教师全部由学生担任, 通过制定管理制度、设计课程教学、开展教学活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使名师班学生了解中学教育教学环境, 体会课堂教学、提高教育认知、体悟教师职业情感、提升教学管理能力。深入中学, 在中学名师指导下的进行实践性、体验性、全面性、研究性学习。

在“教育基础”课程模块的学习中, 学生主要以校内实践、名师讲座、中学见习的形式进行实践教学;在“教育提升”课程模块的学习中, 学生会深入中学一线进行教育实习, 全面提高自身的教学、教育、管理能力;在“教育发展”课程模块的学习中, 学生本着研究的态度, 带着问题再次深入中学实际进行研究性实践活动。

摘要:为了响应国家启动“卓越教师培养教育计划”, 本文对卓越物理教师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 建立了“三位一体”的协同培养机制, 研究了“2+2+2”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 构建了三三制课程体系, 实施了“学、教、研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完善了全程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三位一体,三三制课程体系,学、教、研一体化,全程化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程光旭.培养卓越教师的思考和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 2014, (17) .

[2]郑柳萍, 等.基于双导师制的卓越教师培养研究与实践[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 2014, 26 (3) .

[3]陈群, 戴立益.卓越教师的培养模式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 2014, (20) .

[4]刘朝臣, 鲍步云, 胡振江, 汪上.课程改革要以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为导向——以职技高师管理类专业为例[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5, (03) .

何亚涛-卓越教师培养 篇5

关键词:卓越教师;培养规格;课程设计

G633.3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为了实现卓越人才的培养,就需要有卓越的教育,卓越教育的根基,就是卓越的教师。从目前的我国高等教育情况分析得知,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主要是对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进行管理。对于地方的高校院校来说,只有从卓越教师和卓越教育的角度出发,才能够确保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作者通过对中学语文卓越教师的培养和课程设计角度分析,对地方高师院校对中学语文卓越教师人才培养规格的设计与实施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得出相应的措施。

一、地方高师院校对中学语文卓越教师人才培养规格的设计与实施

从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情况分析得知,最近十几年来,我国的课程改革逐渐深入,并全面的推进,最终解决了我国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很多问题。为了实现我国目前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综合性的卓越教师培养,并以此引领当代教育界的发展。为了全面的解决我国中文语文教学的问题,需要创新的解决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并对语文教学进行全面的卓越培养。另外在进行基本素养培养的时候,还需要注意教研型教师、学者和专家型教师之间的区别,确保对教师的综合性培养。

从根本上来说,所谓的研究型教师,就是需要教师在每时每刻头保持对教育的好奇,并及时的进行创新,确保语文学科领域的内容中具有实质性的探究心和求知欲。对于学术的研究,从根本上出发,并对其进行学术敏感力的培养,确保整个研究过程符合国家教育的发展目标。对于中学语文教学一线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并对其中的卓越出色的语文教学成果,进行研究分析。只有确保我国的一线教学质量得到真实的提升,才能确保我国的学生对学习热情的逐渐提升。

在进行学者与专家型教师培养的时候,需要从文学和语言领域进行学习,并确保每个教师都就有较深的语言功底,确保教师对许多文学名著和语言现象的了解。另外还需要教师本身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并需要掌握相应的教学技巧,确保教育专家和语文学科的专业教学。从整体上来说,只有教师进行不断的学习,才能够鉴别和吸收一些有价值的人文知识,将这些知识引入日常的教学中。因此对于学者和专家型的教师,能够通过不断的学习,开阔自己的视野,并在不断的学习中,对国内和国外的先进知识进行学习,确保自身教学经验和教学知识的不断丰富。在不断的教学中,增加自身的教学技巧,并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对于语文课堂的微观生态,有详细深入的了解,并学习相应的教学技巧。

二、高师院校中学语文卓越教师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与设计

在进行课程改革和设计的时候,需要根据现实的具体情况进行人才的培养,并确保课题组对整个实验班师范生的全面培养。从目前进行中学语文卓越教师的培养情况分析得知,目前的教师培养一般情况就是对课程进行相应的改革,并增设特色的课程,进而实现对大学师范学院的强力课程改革。与此同时,还增设了一些比较特殊的课程,例如微型课程研究,即兴演讲课程等,这些课程能够提升教师的素质和研究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增加了对原有课程的改革力度,并以此提升了教师的培养水平。对于所有的通识课和必修课,都进行了保留,并增加了对专业必修课的课改力度。在对专业必修课进行学习的时候,增加了对学生原有创新能力的训练。

在对高师院校中学语文卓越教师人才进行培养和课程改革的时候,还进行了专业选修课的适当调整,并进行可课程的相应压缩,确保了我国的高师教学专业课的深入教学改革和不断创新。另外对于教师教育课程中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还进行大力的教学改革,逐渐增加了语文课程和教学分析,并让师生一遍进行语文教学,一遍进行课程的修习学分。通过对专项培养计划的分析,训练师范生不利用参考书籍时候的独立学习能力。另外增加了课题组对本课程系列中的综合学习。对于后期的教学实习,增加了相应的重视,并提倡师范生一边教、一边学,并以自身的实践能力,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真正的做到对中学语文卓越教师的培养。

从整体上来说,我国的地方高师院校应该逐渐提高自身的卓越思想,并将卓越教师作为未来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和方法。并全面的围绕這个目标对人才进行全面的综合培养,并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并对各方面的工作和教育进行全面的积极探索。为了全面的实现对人才的培养,需要对现有的条件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的真实情况,利用我国教学资源的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确保我国逐渐实现对卓越教师的培养。在对课程进行设计的说,需要结合后期的诸多目标进行分析,并以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为基础,结合高师院校人才的培养,做好对基础教育的全面控制,最终实现对卓越教师的全面培养。

参考文献:

[1]胡明.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16(18)

[2]夏志霞.畅游诗海诗意栖居[J].学周刊.2016(35)

[3]吕协智.微课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读天下.2016(20)

[4]《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下旬)投稿须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13)

[5]马娅.插图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求知导刊.2016(08)

[6]王永芝.浅析多媒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5(03)

何亚涛-卓越教师培养 篇6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中职卓越教师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211-02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普及,中职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已成为影响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因素,师资培养也迫切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新知识、新观念以提高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一、影响中职卓越教师培养目标制定的因素

一直以来,我们对中职教师的培养缺乏针对性,培养目标偏低,教师学历结构大多是本科和专科。重“学科”轻“教育,对教师的信息化收集和处理能力要求低,教师教育停留在以前的板书层面,对信息技术与现在教学的融合缺乏相应的了解,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信息的能力大大超过教师,教师教学效率低下,如此现状下培养的教师只能满足最低层次要求。一位德国教育家曾说“过去以教材为世界,今天以世界为教材”[1],在信息技术大发展的背景下,我们的教育即使不能反应明天的知识,但至少通过信息技术让学生了解“今天”的东西,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我们的中职教师培养必须面向一个新的台阶。

基于以上的认识,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卓越中职教师的培养目标制定过程中应该考虑以下几个因素:首先摒弃陈旧教学观念,接受新的教学思想。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朝着技术化的方向发展,多媒体教学设备,远程教育的教学方式,翻转课堂,MOOC, SPOC 等课堂形式都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传统教学模式[12]。其次,培养学会获取实用信息的方法和能力。网络的发展使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在大量的信息中获取为我所用的知识,怎样判断什么样的知识能够为我所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大量的实践经验中培养自己获取信息的能力。再次,具备融合新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本领。将获取的新信息新知识巧妙地植入到专业知识上来,需要教师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归类,找到切入点,使学生易于接受。最后熟练运用教育技术制作课件。能够熟练运用教育技术是对教师更深一步的要求,从获取信息到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制作成专题课件运用到教学中不仅考验教师的专业知识掌握如何更重要的考验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

总体来说就是使教师具备现代教学理念,掌握获取实用信息的方法和能力,具有教育技术实践与应用的能力,能够有效的将时代信息知识融合到专业知识上来,熟练掌握教育技术用以促进专业知识的要领,最终成为一名教学能力能强,教学方法能与社会技术发展相结合,打破陈旧思想束缚的卓越教师[3]。

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中职卓越教师培养应遵循的原则

目标性原则。中职教育的特殊性要求学生毕业必须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和迁移能力,实践教学必须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因而卓越中职教师的培养必须紧紧围绕促进学生综合发展、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实践操作能力这三个核心要素;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掌握熟练的信息技术教学、增强学生学习能力为目标来探索卓越中职教师人才培养模式。

特色化原则。鉴于中职学校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对教师的要求不同,卓越中职教师的培养应该“因材施教”[4]。比如,汽车维修专业老师的培养,不仅要懂得汽车基本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汽车维修相关的实践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信息化大背景下了解汽车最新的概况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做中学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以发展的视角来接触行业的最前沿动态,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实际性原则。各地区教学条件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特别是西部地区,师资匮乏,教育信息化不明显;教师的水平及年龄特征有差异,所以卓越中职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应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调整培养方案,对教师的要求也要视情况而定。

针对性原则。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卓越教师培养一方面要立足教师所教的课程,针对性的训练其获取信息资源或者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使所学的内容更具实用性,真正的为学而教,以学定教,而不仅仅流于形式,浮于表面,达不到相应的教学目的。另一方面,教师要立足所教学生现有水平和学习特点因材施教,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进行知识建构,让学生主动参与,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严格摒弃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现象[5]。

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中职卓越教师培养的思路

针对上述原则,结合卓越中职教师培养影响的多方面因素从以下四个方面积极推进卓越中职教师培养。

1.积极组织培训,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兴趣

信息技术不断推进教育改革,教师必须在传统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才能跟的上教育改革的步伐。但是,单单依靠教师自身的能力去突破创新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需要学校或当地教育管理部门积极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项目。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使教师走进相关企业参与技术学习,感受技术对教育改革带来的影响。学校也可以请专家到校开展讲座或是进行面对面授课,与教师交流思想。学校还可以先培养一人或几人信息化教学能力在带动多人的模式。为了使培训效果突出,在培训结束后亦可以举行信息化教学能力评比,评比内容可多种形式,课堂使用多媒体授课能力评比,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评比,课程信息收集渠道评比,远程教学或网络教学能力评比等[6]。

2.开展区域协作教研,拓宽卓越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路径

开展培训作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卓越教师培养的路径之一,单单依靠这种培养方式是远远不够的。教师的个人专业知识成长不是仅仅通过教师单独个体的自我修为或自然成熟实现的,而是借助团体合作的力量在教师群体中与其他教师充分互动、协作和分享中逐渐完成的。所以要想拓宽卓越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路径,这就需要扩大学习的源头,开展区域协作教研有利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它能够使教师之间相互切磋,相互间借鉴,共同进步,提高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endprint

3.改善教师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

无论是培训还是区域协作教研目的都是为了促使教师能够有效教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如何唯一评判主体就是学生。所以在教学评价时应该认真设计评价问题,针对性的设计出关于该教师对本专业教育信息化教学能力问题,通过增加关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问题,提高问题在评价问卷中所占的比例来提高教师对教育信息化能力的重视。同时,学校也可以制定与教育信息化能力相关的规定如将教师在多媒体课件评比大赛中所获的奖项或是多媒体教学评比中所得到的优秀成绩纳入到优秀教师或特级教师的评比中来,无疑这种评价体系会大大提高教师对教育信息化能力的培养。

4.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教师信息化培养提供保障

信息化社会下,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发展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重要关键环节,同时也是教师知识结构与素质的一部分,信息技术更是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然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外出培训,到企业学习,举办各种技能大赛或是各种多媒体硬件设施都需要经费。然而在中国很多地区政府投入资金力度不够,使各级学校发展水平不均衡阻碍了地区实现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卓越教师的培养。而在国外各政府对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相当重视,不仅在国家层面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并且成立负责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专门机构,还为此投入了巨额资金。

时代不断发展,各行业竞争激烈,教师这个群体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不得不面临各种挑战。要想不被时代淘汰就要有所变革,跟上科技的节奏,在教学能力方面有所提升,作为教师也必须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朝着教育信息化的方向改革和发展。最终成为一名卓越的优秀教师。

参考文献:

[1] 王文君,王卫军. 国际视野下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趋向[J]. 电化教育研究,2012,(6):112-116.

[2] 胡根林. 中美教师教育技术标准之比较[J]. 中国电化教育, 2006,(6):92-96.

[3]周红春,王亚希. 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15,(3):42-44.

[4]赵兵川. 山西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分析[J]. 继续教育研究,2012,(1).

[5] 李天龙.大学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途径探析[J]. 电化教育研究,2011,(12):106-109.

何亚涛-卓越教师培养 篇7

一、卓越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教育部为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教师专业化,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 制定了幼儿教师专业标准。3 个维度、62 个具体项目, 涵盖了幼儿教师的素质标准。

作为卓越幼儿教师, 我觉着在具备幼儿教师职业标准的基础上, 更应该具备“职业认同感”“知识结构化”和“自我超越”这三个方面的素质品质。

(一) 职业认同强

幼儿教师的职业具有特殊性、基础性、艰巨性和重要性的特点, 因此在幼儿教师培养中应更加注重对职业的认同和敬重。其职业的特殊性在于教师承担着保教的双重任务, 其身份既是家长又是教师。职业的基础性在于教师承担着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的任务, 如幼儿身心发展、思维的发展、人际交往等素质的发展在幼儿期至关重要。职业的艰巨性在于一名教师要面对30 多个或是更多幼儿, 幼儿的安全、活动的组织引导、管理等任务艰巨。职业的重要性在于幼儿教师承担着为幼儿成长发展染底色、打基础的任务, 关乎幼儿和家庭的未来幸福和国家未来公民的素质品质。

(二) 知识结构化

进入互联网时代, 知识的多少变得不重要, 知识结构的合理性才重要。教师和学生不是知识多少的差异, 而是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差异。一多一少是传播, 一同一异是对话。[1]在幼儿教师的培养中, 按照“厚基础、强技能、重融合”的培养原则, 要涵盖幼儿教育五大领域:健康, 社会, 科学, 艺术, 语言的基础知识, 培养幼儿教师的综合知识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必须梳理知识结构, 按照五大领域以项目和模块的形式予以呈现, 给未来的幼儿教师以完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关键性核心知识。

(三) 自我超越

教师是一个需要而且能够不断自我超越的职业, 如果不能实现自我超越, 必定感觉索然寡味, 绝对不会享有职业幸福感。“自我超越”在幼儿教师素质中尤为重要。人对工作有三个层次的定位:谋生的手段、事业、追求。幼儿教师若是将工作仅仅作为别无选择的谋生手段, 这种想法定位是万万不能较好地面对职业中存在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在培养幼儿教师过程中, 必须将职业的定向教育及将职业超越为事业的追求和奉献作为职前教育的重要方面, 筑牢奉献职业的思想基础, 提升对职业认识的思想境界, 只有这样才可在从业时享受职业的乐趣和幸福, 超越“小我”“自我”, 成长为家国培育未来栋梁的育华使者。

二、卓越幼儿教师培养的改革举措

根据培养对象的实际情况, 在卓越幼儿教师的培养中, 大力推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 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习实训、教学运行、管理机制、教学组织等多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建立健全动态跟踪和反映学生学习、实践、创新、品德等情况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学分制与弹性学制改革。完善和改革“校园合作、理实融通、学做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2.5+0.5”“学做交替”的教学组织方式, 通过这种模式培养学生成为“学养并重、技能特长、全面发展”的幼儿教师。

三、“三位一体”的卓越幼儿教师培养途径方法

充分发挥“政府、幼儿园 (教育机构) 、学校”三位一体的育人作用, 以职教集团为平台,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的“合作办学理事会”、学校主导的“校园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合作建设委员会”, 构建三会“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模式的校园深度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形成“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主导、幼儿园参与”四方联动, 职教集团、学校分层次推进的合作办学模式。

(一) 构建“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

学校积极主动与当地政府加强联系, 在了解社会需求, 制订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标准, 培养经费投入, 教师招考录用等方面, 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 提高主动服务当地社会教育发展的水平能力。加强与幼儿园全方位的联系, 和幼儿园共同培养幼儿师资, 在教育教学、各种活动、教学设施等各方面与幼儿园合作共享, 开展全方位交流合作, 提高学生的专业教育教学能力。

(二) 多措并举提高学生专业能力水平

加强和完善已经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学生专业能力训练的办法和措施。在校内形成以“早读、午写、晚讲”为实训时间节点的专项训练体系, 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语言、书写等方面练就扎实的功底, 保证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广博厚实。

(三) 大力强化实践教学

加强与幼儿园的合作, 教师深入幼儿园, 全面系统了解幼儿园“生、运、游、学”的活动情况, 将幼儿园活动与幼儿教师培养无缝对接, 提高幼儿园参与培养幼儿教师的积极性。调整实习时间, 在保证有足够数量实习基地的前提下, 积极拓展实习的范围,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 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

(四) 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实行行业、幼儿园、学校、社会等共同参与学生考核评价机制, 及时调整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提高人才培养职业性、开放性和适应性, 增强学生就业创业和终身学习能力。

互联网时代卓越幼儿教师培养应具有全球视野, 坚决摒弃“象牙塔”的束缚和限制, 走“三位一体”的开放式协同培养之路, 拓宽教师的素质结构, 改革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 培养出卓越幼儿教师, 使学生享受职业的乐趣和幸福, 为国家社会培养未来的卓越人才。

摘要:我国当前正在开展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针对这一教育综合改革的幼儿教师的培养, 以“政府、幼儿园 (教育机构) 、学校”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对教师教育进行综合改革, 有利于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 满足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让孩子满意, 家长满意, 学校满意。

关键词:卓越幼儿教师,素质,“三位一体”培养途径方法

参考文献

何亚涛-卓越教师培养 篇8

地方院校工科教育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缺乏的问题,为此教育部于2010年6月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促进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1]。2011年9月,淮阴工学院作为江苏省属地方本科院校,获批为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高校,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获批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在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过程中,淮阴工学院重视对学生专业素养和工程技能的全方位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同类院校卓越工程师培养中具有一定普遍性,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2. 现有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青年教师师资方面

近年来,学校引进了大批高学历青年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们理论功底扎实,承担了大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工作,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的一支中坚力量,但目前青年教师当中还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不完全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对师资的要求[2]。首先是教学经验不足,高校青年教师一般非师范类院校科班出身,在教育教学方法和实践方面较弱;其次是重科研轻教学,目前高校在职称评定过程中,一般主要依据论文、专利、项目等指标,教学被放到了较次要的位置上,青年教师缺乏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的动力;最后是缺乏工程经历,很多青年教师毕业后从学校直接走上教师岗位,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工程素质离满足工程教学需要尚有距离。上述问题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3]。

(2)合作企业参与方面

近年来淮阴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投入大量资金,先后与多家企业在企业实习环节开展合作,笔者作为带队教师亦多次参与其中。通过企业实习,学生了解了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熟悉了企业环境、企业各部门的职能与分工,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4]。但客观的说,还有很多企业不愿意深入参与到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来。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首先,企业不希望正常生产过程受到干扰,影响其经济收益;其次,企业出于保护其知识产权需要,不会让学生涉足其核心研发设计部门,因此学生无法从系统和全局的角度去了解产品和项目;最后,学生在企业实习,企业对学生的安全负有责任,这增加了企业的顾虑。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学校需要支付学生校外实习的实习费等各项费用,成本较高。部分学校通过安排企业导师到学校进行实习培训的方式代替校外实习,但企业导师并非专业教师,是否有时间进行系统的教学,且工作量的计算、教学时间的协调等都需要解决。以上种种使得企业实训流于形式,学生更多是参观实习为主,影响了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质量。

3. 多管齐下,推动电子信息工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促进青年教师工程素质的提高

如果没有显著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短期内企业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参与热情不可能显著提高;同时学校在师资、实习基地建设和实习设备、校企协作管理等方面,在现有条件下同样无法进一步加大投入。因此,能否在现有条件下,立足于校内,挖掘青年教师潜力,使得提高青年教师工程素质的同时,使学生系统掌握卓越工程师所需知识和技能,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针对该问题的理论讨论很多,而实际可操作的、并得到实践检验的研究较少。笔者作为青年教师一员,近几年来在以下这几方面身体力行,多管齐下,做了如下探索。

(1)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促进卓越工程师培养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2011年教育部为增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而推出的一项计划[5]。笔者在2013年分别指导学生主持了一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一项国家级大学生创业项目,两个项目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顺利通过了结题验收。在两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和老师一起完成了从项目申报、项目开展、中期汇报、项目结题的完整过程,全流程、全环节的培养了青年教师和学生规划项目、实施项目的能力,对切实提高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工程能力、协作意识、个人能力都不无裨益。从过程和最终的结果来看,达到了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目的。

(2)以学科比赛促进卓越工程师培养

学科竞赛在地方本科院校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的参与热情高,用人单位对参加过学科比赛的学生认可度也高。青年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参赛,理论联系实际,促进自身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笔者指导的学科竞赛主要有如下几项:

1)全国挑战杯比赛

“挑战杯”比赛是当前国内大学生最关注、参与热情最高、比赛等级最高的全国性竞赛[6]。笔者所在高校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参赛经验、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与重点高校比还有一定差距,但2015年指导的团队获得了江苏省挑战杯一等奖,全国挑战杯比赛三等奖,取得了学校历史上挑战杯赛事奖项零的突破。从本次挑战杯的参赛经历看,只要选题得当,及时发现科研工作中的各种特色、创新之处,即便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也能够取得成绩,参加挑战杯比赛,对卓越工程师培养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和示范效应。

2)电子设计竞赛

电子竞赛是教育部和工信部共同发起的电子类基础实验技术应用竞赛[7]。其特点是学生需四天三夜完成赛事组委会给定的参赛课题,并根据完成情况评分评奖。多年来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一直非常重视大学生电子竞赛,在2015年的江苏省赛中,获得了6项二等奖。实践证明,指导学生参赛的青年教师会大幅提高工程实践能力,而经过赛前培训并参加正式比赛的同学,在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上都比没参赛的同学具有明显优势,同时电子竞赛是团体赛,队员的协同合作、优势互补必不可少,经过比赛熏陶的同学在团队意识方面普遍得到增强。

3)创业大赛

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创新成果市场化、商品化、产业化的实践过程。笔者在这方面同样进行了探索,指导的学生团队在2013年淮安市创业大赛中获3等奖。团队成员提出了一项有市场前景的创新产品,编制了商业计划书,申请了一项专利、一项软件著作权,并在比赛环节现场接受了企业家、专家的问辩,通过参加创业大赛,模拟创业过程,学生转变了就业观念,培养了创新意识,增强了自主创业的能力,说明参加创业大赛是一个促进卓越工程师工程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3)以科研项目促进卓越工程师培养

笔者近年来主持、参与了一系列科研项目,发现很多难度较低的科研工作完全可以交由培养的学生完成。通过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培养,并让学生逐渐承担一些相对简单的科研任务,进而再承担相对复杂的科研任务,可有效提升学生工程能力。通过吸收优秀学生进入项目课题组,青年教师可以更全面的指导学生;而经过项目锻炼的学生科研视野更开阔,工程实践能力更高。

4. 结束语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卓越工程师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对学生的就业或深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一方面依然应该坚持到企业里面去实习,另一方面,青年教师也要深挖潜力,多管齐下,才能真正将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诠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1):12-23.

[2]张婧婧,陈绮丽.浅谈青年教师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08):7-9.

[3]王贵成,张明雷.“卓越工程师教育”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0(03):91-93.

[4]王长恒.企业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性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06):38-41.

[5]廉玉姬,林光哲,赵小梅,等.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思考[J].临沂大学学报,2014(06):24-27.

[6]孙钟雷,李宇.应用型本科院校参与“挑战杯”竞赛的创新举措[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2(11):20-21.

上一篇:小夜曲课件下一篇:群山之巅读后感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