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卓越工程师的教育培养计划工作总结

2024-07-14

东南大学卓越工程师的教育培养计划工作总结(通用8篇)

东南大学卓越工程师的教育培养计划工作总结 篇1

天津科技大学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

作为第二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的高校,天津科技大学以卓越计划实施为契机,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结合天津市发展需求,依托我校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进行卓越人才培养,以点带面推进全校的卓越计划的开展。卓越计划实施以来,我校积极推进卓越计划相关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将主要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统一规划,将“卓越工程师计划”纳入我校“行业卓越人才”培养体系之中

教育部实施卓越计划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我校是一所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多年来的办学宗旨和特色被凝练为“坚持拓展轻工特色,精心培育行业中坚,矢志服务国计民生”这24个字。我校在2010年教学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实施行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作为我校在新时期发展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的重要任务。从人才培养目标上看,我校与卓越计划的目标一致,我校实施的行业卓越人才计划和教育部卓越计划都是依托我校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国家级和天津市级特色专业进行,因此将卓越工程师培养纳入我校卓越人才培养整个体系之中,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实施。

我校“卓越计划”分三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组建“行业卓越人才实验班”(以下简称实验班)。自2011年我校依托我校优势学科专业,选拔有工科背景的学生组建了“机械电子类”、“材料化工类”、“食品与生物类”、“经管类”共计四个实验班。2011级共计选拔240名,2012级选拔212名。实验班学生在一、二年级不分专业,按照大类培养,进入三年级由学生自主确定专业。

第二层次:以实施教育部卓越计划的包装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三个专业为引领,加上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测控技术与仪器、印刷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8个工科天津市品牌专业,整专业按照卓越计划要求实施。

第三层次:我校其余工学专业本科生按照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落实好工程实践环节,增加来自于企业的选题来加强毕业设计阶段的综合训练,突出有特色、应用性强的设计课题,为培养卓越工程师做好前沿性工作。

二、健全管理机构,保障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

为保证卓越计划工作的顺利实施,学校成立了以分管校长为负责人,企业家任副主任的的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负责卓越计划组织协调和工作部署。

为保证人才培养工作落到实处,学校成立“卓越人才培养管理中心”这一专门副处级单位,设编制3人,统一协调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学校每年投入专项资金50万元,经费主要用于卓越计划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

各相关学院成立由院长牵头的卓越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专业教学组织的实施和日常学生管理工作,学生办公室负责学生的日常组织管理工作;由教学秘书具体负责各部门间的信息联系与沟通;由班导师和全程导师负责对学生的学习和职业规划进行具体指导。

我校卓越人才计划采用校院两级管理。卓越人才培养管理中心负责学生素质提升,创新能力的培养,学院按照学校要求进行专业教育和实践。

三、完善政策措施,全面推进卓越计划实施工作

依据《教育部关于批准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的通知》(教高函[2011]17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科专业名单的通知》(教高厅函〔2012〕7号)文件精神及我校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我校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方面。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按照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文件中关于“大力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等有关要求和以上对素质、能力、知识的要求,依据“应用型理论教学,工程技术型实践教学”的理念,修订了我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修订工作坚持夯实基础,拓宽口径,注重提高学生持续学习能力培养,强化实践,贴近工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在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将授课学时由18学时1学分调整为16学时1学分,降低了课堂教学总学时量,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验和工程实践,专业教学内容中提高了工科类学生实践教学比例。加强了毕业设计工作,提前启动选题,强化过程管理,选题要求与工程实际或企业实际相结合,做到真题真做。此外,我校对文科类专业学生一年级增加了“工程认知实践”教学内容,使文科类学生对工程有一定的认识。

除此之外,实验班学生培养方案在一二年级设置大类平台课程,加强了基础课教学、实施外语分类教学加强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对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与优化进一步完善了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2.组建教学团队,以团队建设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为提高卓越人才教学质量,学校为实施卓越计划的专业优先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的各级教学名师授课。在教学中,以国家级教学团队为引领,通过组建校基础课教学团队来加强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的教学,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学校根据卓越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目标的要求,聘请了校内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市级教学名师,组建了《高等数学》和《大学英语》两门课的教学团队,负责卓越人才课程教学改革、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法研究和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同时,发挥团队的传、帮、带作用,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

除在基础课教学中由团队开展教学外,我校在专业课教学方面也引入了团队模式。实验班开设的《专业导论课》均由多名教学经验丰富、各有专长的知名教授以团队形式授课,以名师开启学生进入专业之门。《大学语文》课程进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由不同认课教师根据自己学术专长分专题授课,而且引入校外师资授课作补充。经管学院《教授与企业家论坛》一课是为卓越人才培养专门设置的创新型课程,该课在不同学期围绕不同的主题展开,贯穿学生大学学习,课程由该院不同教授以灵活的教学形式进行授课。

3.建设工程实践中心,以生产实际为主线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由天津市财政投入2000万,校自筹500万在我校建设食品与发酵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是我校开展卓越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场所,该中心下设机电工程实践、生产加工实践和包装印刷设计实践三个分中心。面向包装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印刷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专业学生开展实习实践教学。

三个分中心建设思路分别如下图所示: 设计制造类模块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类模块虚拟现实和仿真模块接触和非接触式三维测量模块车削类模块铣削类机床模块加工中心机床模块特种加工机床模块包装产品生产线自动控制通用食品机械过程控制实验模块基于机器视觉的轻工产品质量检测模块类型识别实验模块食品机械包装机械玻璃器皿成型机械轻工通用机械设计与仿真平台模型制造技术平台样机测试与控制平台控制轻工装备平台以食品机械、包装机械设计、制造为主线机电工程实践教育分中心

食品科学基础模块微生物遗传学模块生物化学模块微生物学模块食品加工与保鲜模块 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模块食品、生物工程工艺模块食品生物技术模块食品营养与添加剂模块食品研究与开发食品机械设备液体类生产线糖果类生产线食品加工工厂设计基础实验平台综合专业综合实验平台应用实践应用平台以从生产线仿真实验到企业实践教学为主线食品生产加工实践分中心绿色整体包装解决方案模块 机械类产品包装模块包装结构造型与装潢模块电子电工基础模块金工实习模块计算机及美工设计模块工程制图及CAD设计模块包装材料模块包装设计模块包装工艺模块包装结构模块包装机械模块包装运输模块食品包装模块公共基础平台素质专业基础平台能力专业方向平台项目推动下的包装工程实践能力进阶为主线包装工程实践教育分中心 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有力的补充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大大加强了相关专业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使学生以完整的产品线实践将所学知识串起来,有助于形成体系。实践教育中心的建立初步解决了当前学生生产实践不足的现状。

4.完善各项政策,以制度建设促进卓越人才培养工作 教学改革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进行相应制度建设,良好的制度和机制可以使各项工作都能有章可循,实现健康发展。我校卓越人才培养工作按照《天津科技大学行业卓越人才实验班计划》(津科大教[2011]14号)文件规定进行的,文件规定了实施卓越计划的专业、管理机构、学生选拔程序以及学籍管理等相关内容。

为提高学生学习动力,我校制定了《天津科技大学行业卓越人才实验班学生分流与增补实施办法(暂行)》,根据分流条件完成了我校2011级试验班学生分流与增补工作。17名学业成绩不达标学生分流出实验班。同时经学生自愿申请,学院面试考核,8名普通班学生增补进入2011级实验班,对22名学生进行了学业预警。

为进一步推动我校卓越人才培养管理工作,针对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学校制定了《天津科技大学关于加强行业卓越人才实验班工作若干措施》。提出了我校卓越人才培养工作的努力方向和工作思路,为进一步完善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管理等工作指明了方向。

5.进行教学改革立项,以教学研究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为了更好地配合卓越计划各项工作的开展,我校教务处在学校教学改革立项工作中专门针对卓越人才培养进行校级教学科研立项,通过教学改革立项工作鼓励教师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校“十二·五”共计立项60项,其中卓越人才培养相关10项。学校积极鼓励教师申报天津市各类教学改革项目,获批市教委卓越计划重点教学改革项目2项,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多项。

此外,学校在下学期将在实施卓越计划的个专业中启动专业核心核心课和双语课建设项目,通过教学改革立项和课程改革必将进一步推动我校人才培养质量。

6.全校通力配合,以合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卓越人才培养工作,校长、书记多次召开相关专题会议研究相关工作。计划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全校各部门大力支持和紧密配合。从学生选拔、面试、食宿等过程得到了学校招办、学生、后勤和机关党委等各部门的鼎力支持,全校共同努力是推进工作的主要因素。

自实施卓越计划以来,学校专门为实施卓越计划的学生组织了各类讲座和报告十余场。引导学生进行学业规划、了解专业发展前景、拓展国际视野,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学校也积极为学生培养创造各种有利条件,积极探索走出去的实践教学模式,机电实验班在中西机床利用最先进的数控设备完成金工实习并取得欧盟认证的职业资格证书;经管实验班将课堂延伸到北京西站和清华大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7.实施小班课堂教学,改革考核办法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为提高课堂授课效果,除选聘有经验教师承担课程讲授外,实施卓越计划的专业课一般以小班形式开出。在课堂教学中推行启发式、研究讨论式教学,采用问题导向式或项目驱动式教学。鼓励教师对课程考核方法进行改革,考核从注重学习成绩向注重学习成效转变,加大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力度,确保人才培养各项标准得到具体落实。

四、加强实践环节,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本科生参与卓越计划采用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培养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实施“3+1工程实践不断线”培养模式。强化工程实践环节四年中不断线训练,在校内参加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实验和基础工程训练;在企业参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专项设计、企业课程学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做到4年不断线,累计1年时间。学生可以分不同阶段到不同企业进行1周至3个月的中短期课程学习或工程实践,也可按双向选择原则,在企业进行3个月至1年的专业实习或工程实践。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采取的“3+1”模式是前6学期完成课堂教学的学习任务,第7学期到工厂进行毕业实习,加强学生对现代工业化大生产的认识,提高其实践能力。第8学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按国际化标准制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该专业按照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参加并通过了专业认证工作。

为更好帮助学生成长,促进个性化发展,整个培养过程实行导师制,导师通过师生互选确定,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对学生学业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卓越人才培养力量

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师资队伍是关键。卓越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除了在前面讲到的通过团队建设来加强本校师资队伍外,学校重视对于青年教学能力的培养,青年教师通过参与试讲、督导听课、教学观摩活动、讲课比赛等活动,吸取他人经验,改进自己不足,提高教题的课堂教学能力

为打造一支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的教师队伍,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学校在2013年将启动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工程和教研室达标工程等六项教学改革工程。为提高教师的工程能力和素养,学校计划每年派遣一定数量教师到企业参加工程实践、参与工程项目研究,教师通过深入企业来提升自身工程能力素养,解决学校教师队伍工程能力欠缺的不足。

六、校企合作,协同发展

校企合作是卓越计划顺利实施的保障,企业的遴选至关重要。我校已与SEW-传动设备(天津)有限公司、天津中西机床技术培训中心、赛文(天津)工业有限公司、天津长芦海晶集团有限公司、诺维信(中国)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中法合营王朝葡萄酒公司、天津软通动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天津顶峰淀粉开发有限公司、天津尖峰天然产物有限公司和中国包装科研测试中心等几十家著名企业建立了校级、院级的实习基地。通过对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对卓越计划有积极性和有意愿合作的满足条件的企业进行筛选和确定,初步与部分企业达成了实施卓越计划的意向,为开展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供了保障。

多年来,我校的校企合作工作在各个方面深度展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生物工程学院成立天津市首个学院董事会,吸引杏花村汾酒、衡水老白干、安琪酵母、天士力、日照金禾、王朝葡萄酒和利民调料等国内27家知名企业参加,校企双方共同就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以及学生就业等进行了深度合作。包装与印刷学院通过设立校外教学指导委员会,由知名企业老总、专家组成校外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校外教学指导委员会促进了我校相关专业和课程教学改革,加快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在卓越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已经完成首届的换届工作。

在下一阶段实施卓越计划的工作中,重点要加强校企合作的内涵建设,实现“工学结合、校企互动”。校企联合共同研究课程体系,联合编写教材,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融合学科体系和职业资质标准;校企联合开发新课程和新实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注重讲授实际案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

七、加强国际交流,拓展学生国际化视野

我校卓越计划也同时积极推进学生的国际化培养,面向世界培养工程师。为更好的适应国际化的要求,我校卓越人才培养在设计培养方案时吸收和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的课程体系,部分专业按照工程认证的国际化标准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制定培养计划。外语教学实施个性化的分类教学,开设由外教授课的口语选修课,加大双语课比例,这些都为后续学生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学校还不断拓宽教学资源,采用国外名校教学资源作为教学辅助材料。

学校充分利用目前国际合作项目培养学生,鼓励各学院主动联系国际合作项目。例如,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了“2+2”的国际合作培养工作,使学生能够走出去,了解国外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现状和发展。

八、存在问题与下一步工作计划

卓越计划实施以来对于促进我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起了重要作用,各学科专业教学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可以看到,随着工作推进也发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存在问题

(1)师资队伍不足,随着工作推进,在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工程实践经验不足,如何激发教师动力,是需要尽快解决的难题。

(2)校内实践场地不足,特别是实践教育中心场地不足,有待进一步建设。而且实验设备台套数不能满足全部学生需要。

(3)企业参积极性不足,如何调动企业积极性,提高企业教师授课水平,教学质量如何考核评价,工作量如何计算等问题都亟待解决。2.下一步工作计划

在已有工作基础上,持续不断的抓落实,特别是工程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保证取得预期的培养目标。

(1)与行业企业进一步完善符合卓越人才发展的培养方案,按照教育部相关要求对实施“卓越计划”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优化整合,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大纲,确定实践环节教学内容。

(2)继续制定和完善与“卓越人才”培养有关的文件,使此项工作的开展更具规范性和操作性。

(3)建立有效的校内外实践基地运行机制,切实保证合作企业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保障。

天津科技大学教务处 2013.1.23

东南大学卓越工程师的教育培养计划工作总结 篇2

一、以“需、特、强”为原则遴选试点专业

我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的遴选主要依据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需求和专业自身优势, 注重学科、专业规划与产业规划的紧密对接, 以“需 (需要) 、特 (特色) 、强 (实力) ”为原则, 优先发展“轻工纺织类”学科领域的专业。由于学校很早就与金城造纸股份有限公司、岳阳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大连新希望纺织有限公司、辽渔集团、华润啤酒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为轻纺和食品行业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 因此此次试点专业选择了本科和硕士两个层面、四个专业与方向, 即“生物工程 (啤酒) ”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两个本科专业, “纺织工程”和“生物工程”两个硕士专业。实践证明, 这种从主客观实际出发的遴选原则, 以及依托已有的校企合作经验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中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工作, 为后续具体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诸多便利和可能。

二、以“具体需求式”培养模式实施“卓越计划”

从2011年起, 我校以“雨生班”、“华录班”及“百威班”等培养模式来实施“卓越计划”。以上培养模式在体现工程教育培养特色的基础上, 又各有优势。“雨生班”主要是招收我校电子商务、机械自动化及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 从整体设计上实现了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负责产品设计、机械专业的学生负责产品生产, 而电商的学生则负责网络销售, 从而形成完整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雨生集团为此模式的全新演练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与空间;“华录班”培养模式的特点主要以“日中韩模具比赛”为契机, 实现以赛带学、以学促赛的良性循环, 并切实利用企业所提供的真实工程实践环境为学生提供深入了解企业真实需求、提升自身价值的机会;“百威班”采取典型的“3+1”合作培养模式, 企业和学校一起为学生设计适合“卓越计划”培养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 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程实践环境, 并配备“双师型”教学团队。参加“百威班”的学生第七学期开始在企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 参与开发项目和企业经营管理工作, 在第八学期就要在企业“真刀真枪”地做毕业设计, 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这一模式无论对企业, 还是对学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校“卓越计划”通过这几个具体实际的工作模式培养为学生和企业搭建了供需平台, 为学生的就业铺就了先期道路, 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为“卓越计划”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

1. 组织保障。

为保证“卓越计划”的顺利进行, 学校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 如由学校主要领导担任组长, 各职能部门领导作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负责“卓越计划”的运行, 为适时调整机制、模式、重大改革提供决策力量, 并提供政策、人力、财力保障;建立工作组, 具体负责该项计划的实施, 就培养目标、培养标准、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实训实习、毕业设计、校企合作、国际合作、质量保障、招生方式、毕业要求、学籍管理等方面开展工作;聘请教学、科研及工程经验丰富的教授和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来组成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 负责“卓越工程师班”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指导与重大事宜决策。这些组织的建立形成了多方联动、校院企共管的“卓越计划”运行模式, 保证了每个实践环节的衔接和有效运行。

2. 制度保障。

为配合“卓越计划”, 我校先后出台和完善了《大连工业大学“卓越计划”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大连工业大学对工科教师评聘与考核管理办法》等相关管理制度, 并建立健全了学校培养标准、专业标准、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实习大纲和质量监控体系等教学文件和规章制度, 使整个计划既有章可循, 又约束和激励了师生的学习工作态度, 保证“卓越计划”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

3. 经费保障。

我校在资金方面一直给予“卓越计划”最大限度的支持和保证, 设立了专项资金保证其顺利实施。学校还设立专项工作量津贴用于聘请校外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师为学生授课或指导学生实践, 同时提高了参与“卓越计划”教师的教学酬金。

4. 基地保障。

我校目前已建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个, 良好的软硬件条件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校内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基地, 加上一直合作良好的华录、华润、金城造纸、辽渔集团等校外基地, 保证了学生真实操练的平台资源。

5. 完善质量监控体系, 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为确保“卓越计划”并非纸上谈兵, 也为了突出体现“卓越”的内涵, 我校在此培养过程中建立了“校内质量监控体系、社会评价体系、联合培养单位质量反馈体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以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 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围绕以学生工程能力评价为主体, 以课程、实践、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四位一体的评价体系, 注重对学生工程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评价, 并将此作为学生毕业的重要依据。这种专门学生考核与评价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积极打造具有示范、辐射作用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为落实“卓越计划”培养方案中的企业学习阶段的任务, 我校已与多家国际、国内有影响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如大连工业大学—大连雨生集团、大连工业大学—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工业大学—华润雪花啤酒、大连工业大学—大连合成纤维研究设计院、大连工业大学—大连豪森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大连工业大学—华录模塑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力争打造国家级、省级的具有示范作用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我校在合作过程中不断加强与企业的密切合作, 现在已有3个首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和2个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五、校企联手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1. 专任教师队伍建设。

遴选进入“卓越计划”的专任教师, 将以同时具有高学历和在企事业单位及科研院所工作经历的“双师型”教师为主。学校为此出台了一系列职称聘任、考核和培训制度, 培养了一批具有工程实践背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 企业教师的遴选。

遴选的企业教师, 依侧重不同有不同要求:企业实习指导教师以生产一线的高级工程师为主;企业授课教师必须是在专业相关企业工作五年以上、经验丰富的技术和管理骨干, 同时为其配备校内年轻教师作为助教, 进企业参与工程实践, 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我校目前计划在一定时间内在工程教育方面把所有的青年教师培训一遍, 为后续创新培养模式积累师资。

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计划是创建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机制, 是产学研结合的有效尝试。今后我校还将加大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力度, 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层次性和工程素养, 使人才培养更加适合企业和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Z].2010.

[2]汪泓.打造卓越工程师摇篮%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8) :9-10.

[3]张智钧.试析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12 (100) :139-141.

东南大学卓越工程师的教育培养计划工作总结 篇3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教学改革 培养计划

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该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

郑州大学是教育部批准的61所首批卓越计划试点高校之一,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软件工程3个专业是教育部试点专业。2012年,我校与企业联合申报的7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得教育部批准。自计划启动以来,学校认真落实教育部相关精神,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不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全面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一、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和措施

(一)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

遵循“解放思想、开放借鉴、校企共赢、精心组织、持续改进”的原则, 按照教育部卓越计划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较强环境适应能力、过硬的创新本领、良好的人文素养、广阔的国际视野、良好的团队精神,能够有效表达和交流,善于开展创新实践,具备从事工程项目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及项目管理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所采取的措施

1.积极开展调研和组织研讨,为卓越计划实施奠定理论基础

卓越计划启动后,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先后到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湖南大学等高校开展调研工作。2012年4月份,学校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研讨会,邀请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家工作组组长陈启元教授作专题报告,他对教育部卓越计划的相关政策进行了解读,对计划实施过程中的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提出了很多指导性的意见。

通过调研和专题讲座,与校内外专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交流,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进一步充实完善了开展卓越计划的学校工作方案,为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和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并完善试点专业的学校培养标准

按照国家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对象定位,并结合试点专业的优势与特色,建立并完善3个试点专业的学校培养标准,并将培养标准细化为知识能力大纲,依据知识能力大纲对课程进行整合,将知识能力大纲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环节。

3.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国家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并依据学校专业培养标准,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制订试点专业培养方案,全面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4.教学方法改革

“卓越计划”注重校企合作、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迫切要求教学方法的改革。学校启动了若干项卓越计划教学改革项目,从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学生考核评价、质量保障、教学管理、实践教学、校企联合等方面开展研究,形成了教学方法改革的一套思路。

5.师资队伍建设

卓越计划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教师具有在企业实践的经验,又要求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参与专业的教学环节。学校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1-2年,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并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形成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良性机制。

6.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

建立校企战略合作框架,和企业联合建立一批国家级、校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企业共同制订建设方案和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密切合作构建工程人才培养的综合平台。

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取得的成效

(一)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制订配套的政策措施

学校成立卓越计划领导小组,指导、决策和协调运行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办公室”,负责工作的组织和协调。试点专业所在学院设有专门的办公地点和专职人员,负责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

卓越计划启动后,省教育厅投入专项经费895万元,学校投入经费240万元,试点专业所在学院也进行了经费配套,为卓越计划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硬件保障。学校从学生遴选、学籍管理、校企合作、教师评聘与考核等方面制订相关的政策和措施。3个试点专业所在院系也制订了相应的实施细则,保障了试点班的高质量运行。

(二)制订学校培养标准和专业培养方案

按照国家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建立了3个试点专业学校标准,制订了3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包括企业培养计划。

卓越计划采用“三螺旋”培养模式。“三螺旋”式培养采用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再回到更高层理论的模式。 即从课程学习到科研体验与企业实践,感受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科研体验与企业实践再到更高层次的理论学习,将实践上升到理论层面,加深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认识和理解。

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学制四年,按照“2+1+0.5+0.5”的模式实施。其中,第1~4学期在校内学习平台课程,由校内公共平台教师教学完成;第5学期和第6学期在校内学习模块课程,由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联合教学完成;第7学期和第8学期分别在企业完成实训课程和实战课程,由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联合指导完成专业实习。

nlc202309020104

(三)成立了以校企合作为背景的师资队伍

1.校内参与卓越计划的专职师资队伍建设及相应的政策措施

(1)按照“责任心强,具有工程实践经历,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熟悉卓越计划培养标准”的要求,通过“自由申报、择优录取”,遴选具有工程背景、取得国家注册师资格的专业教师作为试点班的校内指导教师。

(2)建立教师培训制度。针对专业教师操作能力弱,开展专业教师过操作关的专项培训,增强专业教师动手能力,并派出多名教师赴企业进行工程培训。

(3)明确课程负责人职责,建立“传、帮、带”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增强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4)建立激励机制,促进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学校投入专项经费资助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会议,资助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5)建立督导制,加强检查和督导

学校和院(系)成立教学督导组,加强对试点班各教学环节的全过程检查与督导。

2.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及相应的政策措施

(1)通过“企业推荐、择优录取”遴选出具备高级职称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试点班的企业指导教师。

(2)针对企业教师授课能力弱,普通话不标准等问题,开展企业教师过授课关的专项培训,并使之制度化。

(3)建立教师培养、评聘、考核与退出制度。

在学校选拔出具有国家注册资格的专业教师参与教学,在企业中选拔出取得国家注册资格的高管和技术人员作为实践环节指导教师,聘请多位企业教师参与专业课程授课。

(四)探索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为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联合中国一拖集团公司等行业内具有特级资质的企业,建立了校企战略合作框架,签订了校企联合培养协议,开展工程人才培养的综合平台。

1.合作模式

依托校企合作,采取 “3+1”教学模式,使学生在4年的学习过程中,累计1年到企业进行学习。针对企业特点,校企合作实施3种运行模式,一是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二是签订实习基地;三是签订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校企合作基地。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方面开展合作。

2.运行机制

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后,本着互利共赢约原则,明确组织机构、双方权利和义务、合作内容、经费使用、考核细则,建立双方每年定期会晤机制,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

目前,3个试点专业已经与32家企业签约,共同实施卓越计划。

(五)建设一批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2012年,学校联合15家知名企业联合申报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最终获批7个。学校投入200余万元用于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与企业联合制定了《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管理办法(试行)》。

四、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研究与思考

存在的问题:1.地方高校国际合作开展困难。如何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地方高校在国际化教育方面共同面临的问题;2.企业教师师资选拔标准。学校聘请的企业教师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熟悉行业的最新技术,但在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授课能力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如何聘任为与学校教师等同的教师运行机制还有待完善;3.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还有待完善。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如何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还有待完善。

今后,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相关精神,自觉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创新体系建设,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加大开放办学力度,不断拓展与国内外著名大学的交流与合作渠道。积极学习先进办学经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 号文).

[2]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中国高等教育,2010(17).

[3]陈启元.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中国大学教学,2012(1).

[4]张安富等.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东南大学卓越工程师的教育培养计划工作总结 篇4

2013年1月

一、总体概况

大连海事大学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和相关标准要求,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发挥学校自身航运教育特色和优势,进一步密切与航运系统企业单位的合作关系,以达到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和工程实践的要求。充分考虑航运相关行业的特殊性和对工程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采取多种方式,根据职业特点强化校企联合培养环节,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航运工程技术人才,为航运业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我校是第二批卓越计划参与高校,获批准专业为救助与打捞工程和船舶电子电气工程,培养层次为本科,学生规模均为30人,从2012年开始招生。目前救助与打捞工程专业正在本科层次试点的基础上,着手增加应用设计型卓越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探索。

二、组织管理

为有效地落实好“卓越计划”的各项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大连海事大学成立如下组织机构:

(1)大连海事大学“卓越计划”培养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领导、教务处、研究生院、学生处、校企合作办公室、国际合作处、人事处、财务处等相关部门以及参与学院主要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

(2)“卓越计划”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卓越计划”专业所在学院成立由企业专家、相关学院院长、专业负责人和资深教授组成的“卓越计划”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审定培养方案,研究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构建多方联动、校院共推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共同实施“卓越计划”。

(3)“卓越计划”培养工作办公室:挂靠在教务处,负责组织落实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工作,研究制定“卓越计划”的相关管理规定和实施办法,协调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实行学校–专业两级管理,在学校统一领导下,根据教育部相关精神和要求,建立校企联合专家委员会和企业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校企联合专家委员会负责专业课程兼职教学管理和实践教学管理,企业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企业阶段培养方案的管理和实施。这些管理机构使企业单位直接参与专业培养方案、教材课程建设、实践教育、就业工作等环节,对指导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实践教育、产学合作等起到核心作用。

三、政策措施 1.经费保障

2012年我校“卓越计划”专业——救助与打捞工程和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获得国家拨款各150万元,除国家拨款外,学校与院系多渠道筹措经费,联合相关企业单位,为“卓越计划”的实施提供每年2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企业专家讲座授课等费用。救助与打捞工程专业2012年自筹经费21万元,并计划在下一达到30万元。学校单独列支用于企业实习的经费,生均增加实习经费3000元。此外,学校提高了卓越计划专业学生奖学金覆盖面和贫困生助学金覆盖面,达到每年18万元。卓越计划专项经费在学校的预算中单列,以确保经费的足额落实和专款专用。

2.资助教材课程建设

大连海事大学在在相关企业的大力支持下,资助编写8部救助与打捞工程专业特色教材和12部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特色教材,截至目前为止,完成了13部教材的出版工作。

3.建立工程实践教育的企业考察机制

根据学生志愿选择各实践基地开展企业培养环节,企业根据需求在学生实践过程中进行考察。允许“卓越计划”学生在获得学校和企业认可后,提前进入工作岗位。一方面侧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潜力择优选拔,另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深入实践学习的积极性。

四、培养模式

1.学校培养标准和专业培养方案。

“卓越计划”本科培养模式为“3+1”模式,三年为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教育和专业方向课程理论知识部分,一年企业培养环节,包括企业文化、体制、管理,现场观摩和案例学习,专业实习,专业技能培训以及毕业实习等。

培养方案中通识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由学院和教务处共同确定,专业课程在相关企业指导和支持下,由专业导师、企业导师与学生共同确定,按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行业专业标准、大连海事大学教务处和“卓越计划”培养要求进行培养,加强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注重解决现场工程问题能力、开发能力和设计能力培养。条件成熟后,增加应用设计型救助与打捞卓越工程师硕士研究生阶段。

培养方案强化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实践类课程学分增加到29%,并且根据企业的反馈情况进行适当的微调,采用“3+0.5+0.5”模式中,累计在企业进行1年时间的工程实践教育,其中半年是连续在企业的实习,半年是非连续的企业工程实践,根据专业性质、学校资源、教师队伍、企业条件等因素来设计并实现。企业培养环节的教学任务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部分专业特色课教学等,毕业设计是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和实际工程项目“真刀真枪”地做。

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我校救助与打捞工程专业卓越培养计划在学校专项经费的支持下,积极推进实施教学改革,开展的教学改革项目包括“救捞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建设”、“救捞工程实践教育改革探索”、“面向

救捞卓越计划专业的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课程改革”、“救捞实用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实践”、“救捞专业《海洋工程服务》”、“救捞专业管理类课程改革与实践”等。救助与打捞工程专业建立了宽基础、复合型的课程体系,紧密联系实际,面向工程实践。专业基础课强化了船舶、航海、海洋工程方面,在此基础上,面向救助与打捞工程,设置了救助工程、打捞工程、海洋工程服务、潜水技术基础,以及管理、法规等方面的课程,充分体现了救捞专业多学科交叉、综合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完成了《救助工程》、《打捞工程》、《海洋工程技术基础》、《潜水技术基础》、《救捞及海洋工程项目管理》、《救捞应急管理》、《救捞国际标准合同》、《救捞政策与法规》等8本专业特色教材的陆续出版工作。

通识课基础课数学类: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专业基础课专业特色课船舶类:船舶设计原理船舶特种装备思政类外语类军体类计算机类文化素养力学类: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航海类:船舶驾驶概论轮机概论航海气象学救助工程打捞工程海洋工程服务潜水技术基础救捞项目管理救捞应急管理国际标准合同救捞政策法规船舶类:船舶静力学船舶结构力学海工类:海洋工程环境海洋平台设计海洋结构物强度机械类: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 图1 救捞卓越计划培养主干课程体系

我校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卓越培养计划按照航运业上岗的需要,设置了航运业上岗培训类实践课程:船舶保安、熟悉与基本安全、精通艇筏和救助艇、高级消防、精通急救。遵照国际海事组织的STCW 2010国际公约规定,设置了与其岗位职能需

求所匹配的课程体系:船舶局域网技术及应用、船舶电站、船舶电力拖动系统、船舶主机监测与控制系统、船舶辅助控制装置、船舶综合驾驶台系统、船舶机舱监测与报警系统、船舶电子电气专业英语、船舶电子电气工艺、船舶导航设备维护及检测、GMDSS设备维护及检测。

3.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发展对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针对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船舶电站”建设了1套‘船舶电站及其自动装置’教学及仿真训练软件系统。该教学及仿真训练软件系统是包括教学课件、仿真模型、仿真界面及试题为一体的软件训练系统。该系统功能完善、使用方便,其特点是具有开放性和智能化,在此系统的中可以不断增加新的教学和考试内容,使用者可以不断完善更新系统功能,对本科教学将有很大帮助。

五、师资队伍

1.专业教师到企业单位实践能力提升与学生实习教学相结合。

在每年的学生企业培养环节中,教师自主从各实践基地中选择,既作为学生实习的带队教师,也在整个过程中开展企业调研、救捞装备实践、当年重点救捞案例学习交流等方面的能力提升锻炼。经过一年的实践,大多数专业教师实现了至少一个实践基地企业的轮训,特别是青年骨干教师在实践教学能力水平方面得到了快速的提升。

学校先后派出三名实验室教师到校实习船担任船舶电子电气员职务,提高实验教师的工程实践动手能力。轮机学院新引进持船舶电子电气员证书的教师1名,从而使得本学院从事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的教学人员持电子电气员、电机员、轮机员证书的教师数量超过了50%。

2.立足专业特色课程聘请企业富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救助与打捞工程专业聘请了救捞企业单位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骨干,在每一门专业特色课程中举办了专家讲座授课。救助工程聘请了两位救助局和一位救助飞行队专家,打捞工程聘请了上海打捞局和烟台打捞局的两位资深专家,海洋工程聘请了中国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上海、烟台分公司的两位专家,救捞及海洋工程项目管理聘请了烟台和广州分公司的两位项目管理专家进行了授课。潜水技术基础、国际标准合同、应急管理、政策与法规等四门课程也分别聘请救捞企业单位专家给学生开设讲座。另外,学校还从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聘请专家作综合性讲座,包括救捞力量、企业文化、制度体系等,每学年为学生讲座、授课、指导工程实践的兼职教师达到了二十余人次。根据学生反馈,企业富有工程经验的兼职教师所授课内容更密切实际、形象生动、印象深刻,对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起到了良好的补充和带动作用。

六、校企合作

1.校企合作共同实施卓越计划的总体情况。(1)救助与打捞工程专业

救捞卓越计划的实施基础是大连海事大学与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的专业共建协议。中国救捞是中国唯一一支国家海上专业救助打捞力量,她承担着对中国水域发生的海上事故的应急反应、人命救助、船舶和财产救助、沉船沉物打捞、海上消防、清除溢油污染及其他对海上运输和海上资源开发提供安全保障等多项使命。中国救捞组建有3个救助局、3个打捞局和4个救助飞行队,在沿海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救捞网络。形成了救助队伍、打捞队伍、飞行队伍三位一体的队伍建制。

大连海事大学与救捞系统经过协商,在北海、东海、南海三个救助局和烟台、上海、广州三个打捞局以及北海救助飞行队、东海第一、第二救助飞行队、南海救助飞行队等挂牌救捞实践教学基地。各救助局和救助飞行队承担救助装备、救助技术、救助指挥、应急管理和救助案例教学任务。三个打捞局作为中国最大的海洋工程服务公司,已经建设了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依托实践基地,承担打捞工程船舶、机电装备、打捞工程设计计算、海洋工程、项目管理和打捞工程案例等教学任务。

目前,救助与打捞工程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主要承担救捞卓越计划专业学生的专业认识实习、专业方向实习、暑期企业实践和毕业实习等工程实践教育培养工作。学校和实践教学基地依托单位有关人员多次协商讨论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并在每次实习工作开始前,对各项实践内容和安全工作、后勤保障工作进行部署,保证实习安全和实践教学效果,在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同时,从未发生安全事故等,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工作流程。由于基地实践教学对象学生正是为所在单位或企业培养的后备人才,依

托单位非常重视学生实践实习工作,委派业务骨干和工程经验丰富的退休返聘专家负责基本实践教学讲课、教练、安全教育、方向实习和毕业实习等。

(2)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

合作企业——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简称中远集团)是中央政府直管的特大型国有企业。中远集团拥有和控制各类现代化商船近800艘,5600多万载重吨,年货运量超4亿吨,远洋航线覆盖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00多个港口。中远集团拥有多个船队:集装箱船队、干散货船队、油轮船队、专业杂货、多用途和特种运输船队等,船队规模稳居中国第一、世界第二。

校企合作模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3年,在远洋船舶上培养1年。在远洋船舶上培养的时间段:第5学期、第8学期,共计一年(40周)。

船舶培养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安排在学生学完全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之后的学期,第一阶段持续半年,主要让学生熟悉海上的工作环境、工作职责、相关法规;对船舶电子设备、电气设备、机械设备有感性认识,掌握对于这些设备的管理与操作的技能。第二阶段安排在学生学完全部专业课程之后的学期,第二阶段持续半年,主要让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船舶电子、电气设备控制装置的日常维护与修理当中。

2.校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或基地建设的情况。(1)救助与打捞工程专业

救捞卓越计划已建成由轻型潜水装备、潜水通讯系统、水下

摄像系统等组成的潜水装备实践平台,包括夜视仪、红外成像探测、撇缆枪、六自由度救助模拟训练平台等的救助技术实验室,包括水下油压工具系统、先进的海水液压水下作业工具系统、水下作业机器人等的水下作业技术实践平台,建成了救助与打捞工程计算中心,具备船舶稳性分析、水动力分析、系泊分析等计算机辅助计算分析教学能力。

轻型潜水装备、潜水通讯系统、水下摄像系统、水下液压工具、撇缆枪、夜视仪、红外成像探测、水下作业机器人等是救助与打捞应用研究的相关设备,轻型潜水装备为救助人员的潜水训练提供训练装备,培养学生潜水的相关技能;潜水通讯系统培养学生在救助过程中,实时与救捞人员的通讯,确保救捞人员安全;水下摄像系统培养学生通过如何操作摄像系统了解水下作用环境;水下液压工具培养学生实际在水中进行切割、钻孔等作业能力;撇缆枪用于在大风大浪天气下,救助船只与被救助船只的连接;夜视仪用于夜间的海面观察及监视;红外成像探测将外部的各个角度的环境信息通过低照度摄像机拍摄下来,得到外部环境的图像信息,再经过热成像仪对图像进行细节增强的处理,然后再传送给后续的系统来处理显示,从而得到准确的外部工作环境的信息;水下作业机器人用于大潜深深海救捞作业载运平台,搭载各种设备进行水下作业。本科生通过对以上设备的了解及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

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与国际知名、国内排名第一的船舶电气产品制造厂家(上海驷博自动化有限公司)共同建立了“船舶

自动化实训中心”,该实训中心包括了:主机遥控系统、车钟记录仪、机舱监控报警系统、轮机员呼叫系统、值班报警系统、阀门遥控系统、液位监测系统、火灾报警系统、可燃气体检测报警、货舱烟雾报警、水密门报警系统、通用报警系统、船用组态软件、通信导航基础实训系统等。“船舶自动化实训中心”的硬件全部选用市场上的高端产品,采用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布局,外围的传感器、执行器既有实物也可以模拟,方便设置不同的故障类型,训练学生排除故障的能力。

结合我校十二·五建设的“船舶高压电力系统实验室”、“船舶低压电力系统实验室”、“船舶电力推进系统实验室”,我校已经建设了涵盖目前最新型船舶全部自动化设备的实验室,可以在学校既能完成船舶自动化设备的训练及评估,结合在远洋船舶上的一年时间的训练与实习,能够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场应用型人才。

3.企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情况。(1)救助与打捞工程专业

救捞卓越计划按照行业需求,与救捞系统企业联合制定并实施企业培养计划,明确了在企业完成方向实习和毕业设计需要掌握的技能和达到的目标,学生参照企业方案设计、技术开发以及工程项目实施和管理等,按企业员工管理。企业培养环节的课程设置包括专业认识实习、专业方向实习、暑期企业实践、毕业实习等。依托救捞系统挂牌的本科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企业实习环境,一个年级的30名学生,按12名到烟台的北海救助局、烟台打捞局和蓬莱的北海救助飞行队,12名到上海的东海救助局、上海打捞局和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6名到广州的南海救助局、广州打捞局和南海救助飞行队开展企业实践,实习内容包括参观应急救助指挥中心、学习救助应急预案、救助船舶实习、潜水装备实操、救捞案例讨论交流、打捞工程船舶实习、打捞工程设计计算、救捞文化学习等。

在毕业设计与实习中采用“双导师制”,毕业设计与实习题目根据学生和实习岗位特点,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讨论确定。每一位专业教师指导学生不超过3人,各实践企业单位为每名学生配备专门的企业指导教师。

(2)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

在远洋船舶上培养,分别跟轮机员、驾驶员、电子员值班,相关知识点由持有国际海事组织认可的适任证书的轮机员、驾驶员、电子员传授。

企业培养第1阶段

①船舶管理知识:包括人员职责、交接班制度、海上防污染、安全用电等。

②金工操作:车床的使用、电气焊的使用。

③对于船舶电子设备的认识:跟驾驶员值班1个月,掌握综合驾驶台电子设备的使用与操作。

④对于船舶机械设备的认识:跟轮机员值班2个月,掌握柴油机日常管理及操纵方法、辅助机械的日常管理及使用方法。

⑤对于船舶电气设备的认识:跟电子员班3个月,掌握照明回路的日常管理与维护;电机的日常管理与维护。

企业培养第2阶段:跟电子员班6个月。

① 学习并掌握船舶电力控制系统的日常管理与维护方法。② 学习并掌握船舶动力控制系统的日常管理与维护方法。③ 学习并掌握船舶机舱辅助机械控制系统的日常管理与维护方法。

④ 学习并掌握船舶电力拖动控制系统的日常管理与维护方法。

⑤ 学习并掌握船舶综合驾驶台设备的日常管理与维护方法。

由于在远洋船舶上培养学生,需要相关的行业管理部门、中远集团提前规划、布局以及政策支持,因此我校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的卓越计划是从2012级开始实施的,目前学校以及企业培养的方案均已制定完成,待2014年9月开始即可实施企业第一阶段的培养工作。

七、国际化

根据救捞和航运行业企业国际化定位和行业特点,充分听取各企业单位人力资源部门和专家意见,强化符合国际海事组织和国际海洋工程施工资质要求的英语强化训练,结合企业需求推进国际化工程人才培养。

八、其他

我校救助与打捞工程、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两个专业卓越计划的实施,特别是企业培养环节、实践基地建设、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对周边相关专业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

用。目前,学校的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和船舶与海洋工程等优势专业也在积极申报教育部或辽宁省的卓越计划。其中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与大连机床集体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已经在今年的专业方向实习中安排学生到企业开展实习。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也与领域内知名造船企业签订协议,在学生生产实习、专家讲座、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各专业在申报过程中借鉴已有卓越计划专业的建设经验,使学校在校企联合培养工程人才和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九、下一步工作计划与建议

1.卓越计划取得的主要成效和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为了保障“卓越计划”顺利实施,学校在经费保障、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并取得预期成效

(1)工程教育改革项目:在启动和实施过程中采用教育教学改革立项形式完成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

(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满足“卓越计划”在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需要,加强校内外的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3)企业培养方案实施:除企业能够承担的场地、设备和部分费用外,其他相关费用由学校专项经费支付。

(4)教师培训和聘请:选派专职专业教师到系统内进行工

程实践能力培训,聘请相关企业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和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专业课教学,指导学生实践、毕业设计、学位论文等。

(5)课程与教材建设:支持和加强特色课程及教材建设。(6)工程实践实习资源建设:我校已经建成了丰富的、有利于工程实践教学的实践实习资源。

存在问题:学校的师资人事制度上仍存在一定问题,例如兼职教师聘请和青年教师赴企业锻炼的费用仍需多方筹集,缺乏长期有效的保障。在职称评审方面,学校人事部门还缺乏有效的政策依据,难以在工程型教师的提职方面给予足够的激励。

2.今后继续推进卓越计划的主要思路和可能措施。学校改革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和培训制度,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出台教师到企业培训、取得在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的具体办法,“工程型”教师进行评聘与考核的具体规定,以及聘请企业高水平工程师担任“救捞卓越计划”兼职教师的具体方案。

学校继续推进双语教学,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到海内外跨国企业实习,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3.对教育部及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建议。

东南大学卓越工程师的教育培养计划工作总结 篇5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进展情况汇报

2010年6月25日,教育部公布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首批试点学校名单,我校成为首批试点的10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之一,参加了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卓越计划启动会。一年来,我校按照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及工作方案”要求,结合校情,以战略的高度科学规划这项计划,密切校企联系,突出我校办学特色,扎实推进试点工作。

一、建立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加强政策保障

卓越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我校作为首批试点高校及时出台了《山东理工大学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为顺利实施卓越计划,提供了政策保障。

为保证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简称试点专业)工作的顺利实施,我校成立以张新义校长为组长山东理工大学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主要负责审定和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培养方案、研究配套措施与机制、提供保障等重要事项的协调和落实工作);成立由各试点学院院长为组长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工作小组(负责本学院试点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的制定及教学组织实施等具体工作);成立由试点专业系主任为组长专业建设团队(负责试点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和侧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改革的各项工作)。另外我校还成立由分管副校长、试点专业负责人、合作企业负责人、企业高级工程师等组成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工作校企协作组,负责具体工程实践实施方案,协调落实企业工程实践教学环节。

我校进一步加大卓越计划资金支持力度,重点做好试点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等,另外在师资培训、教学用房使用、教研立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二、深化校企联合机制,共同制定卓越计划培养标准

2010年7月24日上午,我校组织召开了卓越计划校企联盟会议。山东省经信委、教育厅以及众多省内大中型企业的负责人应邀出席。会议指出,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的新机制是实施卓越计划的关键步骤和重点任务。建立校企联合机制,促进校企合作,对于企业和高校双方都具有积极意义,对于企业来说,加强校企合作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对于高校来说,加强校企合作有助于高校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落实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创新人才工作。

在学校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的统筹领导下,在教务处与各试点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小组进行协商和讨论的基础上,分别制定了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采矿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3个专业的培养方案。试点专业培养方案突出行业参与、注重实践,培养适应经济社会与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与职业道德、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组织领导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富有进取精神和人文精神,面向行业和区域一线产业的“强实践、能管理、善创新”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我校机械设计制造与及其自动化专业积极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制定创新性的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与已有的质量工程项目(如国家级、省级、校级的特色专业、教学团队、精品课程等的建设)和其它教学模式改革项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推进。特别是借鉴开始实施的CDIO教学改革的相关经验,将国际工程教育的先进教学模式——CDIO(构思-设计-实现-运作)融入教学过程,以项目驱动的方式强化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选择国际认可度高的机械设计工程师(或见习机械设计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颁发)、UG设计师或UG工艺师职业资格证书(西门子公司颁发)资格证书等职业(职业)证书,将认证课程列入培养计划,通过日常教学与集中培训,使学生毕业前获得1-2个资格证书,三、实行“出入制”,做好试点专业实验班选拔工作

学院以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卓越计划及有关文件精神,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充分依托我校优势特色专业和学科,立足地方经济建设和服务山东制造业强省建设,创新我校与行业、企业联

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思想,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和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组织领导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富有进取精神和国际视野,“强实践、能管理、善创新”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依据试点专业所在学院生源情况,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选拔一批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开放交流能力的学生,组建卓越计划实验班。

做好选拔工作是做好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的重要前提,给于学生充分时间认真考虑,保证选拔条件严格。真正把思想素质、专业素质等各方面综合素质最优秀的学生吸收到实验班来。卓越班是吸纳优秀学生的一个团体,必须制定完善的出入机制,使其实现合理的流动。已经选入但成绩表现不是很理想的可以按相关制度淘汰,最初未选但后来学习优秀并且要求进入卓越班学习的学生可以按相关制度纳入。只有这样,卓越班才始终是一个活的、动的优秀集体。

四、定期召开研讨会,积极应对新问题

我校定期召开卓越计划研讨会,重点研讨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举措。从我校实际出发,扎扎实实把卓越计划做好,进一步加大投入,重点做好培养计划制定、教学模式改革、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育实践中心建设和双导师制的聘任工作。

2011年4月底,我校根据教育部高教司通知要求,对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采矿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进行了阶段性检查。我校三个试点专业中采矿工程专业为通过,其他两个专业为整改通过。

五、加强“两重一难”和双导师制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新的形势下,卓越计划在实施过程中要做好“两重一难”建设,即重点做好校企联合、优化试点专业课程体系,难点是教学方法和模式改革。

校企合作有利于加强社会服务职能,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我校立足山东,积极与青岛软件园、山东黄金集团、福田汽车等省内大型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培养阶段按照“3+1”模式设计教学环节,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内,主要掌握基本理论、基本设计方法、基本加工技能后,在企业实习环节一半大于44周,除阶段性认识实习外,还应参与实际产品的开发设计、工艺编制、生产加工、质量检测等全过程,并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生产工艺改造、技术革新等创新性

工作。企业技术人员和我校教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

课程优化和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人才培养设计。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把工作重点放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上,在《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邀请企业人员进行定期指导,同时改进课程的实验手段,建立课程实验的实验平台---ACM竞赛平台,所有实验和作业提交均在该平台上进行,同时对课程考试进行改革,将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核作为该门课程考核的重要方面。采矿工程专业精心设计企业实践环节,学生带着事先设定的问题到矿山企业去实习,在实习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经企业技术人员多次交流,总结出了一套作为一名大学生快速成长为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具备的现场技术知识,并由此制订了学生跟班实习思考题。(思考题附后)

实行卓越计划双导师制有利于提高人才工程素质,有利于增强核心竞争力。成立由企校双方组成的企业培养阶段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与知名企业深度联合,聘请企业高级工程师担任卓越培养计划的兼职教授,为学生讲授相关专业课程,并担任学生企业阶段培养的主要教师。不断派出年轻教师到业进行至少半年以上的实践训练,实行跟班轮岗制,接触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们,熟悉矿业各部门及岗位的工作流程及主要职责等,丰富年轻教师的工作经验,更好地为卓越培养计划的实施奠定基础

从2009年我校卓越计划提上日程到目前该工作步入正轨,卓越计划在我校的发展经历了由构思论证、积极申报到成立领导小组、组织实施等由浅入深、由不太成熟到逐步完善的过程。卓越计划实施不仅提高了我校人才培养质量,还在科研成果转化、教学团队建设、教育教学理念改变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推进作用。

附件

学生跟班实习思考题

在所参与的实践的工种中,根据所见和所学理论知识,总结并思考以下问题:

(1)所学工种主要有哪几步具体工作(包括工作前的准备工作),每步工作所占用的时间及比例(表格、图);据你观察和了解,你对所学习工作的效率评价如何?产生效率低的原因主要发生在哪些方面?有哪些宝贵的经验?

(2)虚心请教工作人员,该工种可能会遇到哪些方面的意外情况?可否根据相关迹象预测、预知,对于出现的意外情况如何处理?

(3)通过观察和请教相关人员,该工种在哪些方面存在安全隐患?可能导致怎样的后果?如何预防?出现事故如何处理?

(4)该工种各作业环节运用了那些仪器、设备、器材?该类仪器、设备、器材国内外是否有效率更高的替代产品?

(5)工作人员对于该工种各项工作的期望是什么样子的(或理想的情况应该是怎样?),对于存在问题如何改进或改善。

(6)该工种的前、后工种是什么?前一工种的工作质量对本工种工作的影响有哪些,从质量管理的角度对前一工种和后面工种的工作有哪些建议?

(7)在跟现场技术与管理人员学习中,学到了哪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与经验?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篇6

论文关键词:卓越计划;工程师;校企共建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概述

20xx年6月,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制订大会在天津市召开,国家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完成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

“卓越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目标是教育培养出大量创新能力强、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较高质量的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最终能够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人才强国之路,对加强高等教育面向社会和行业需求培养相关人才,全面提高高校各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指导作用。

1.培养工程师的特点

(1)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培养。

(2)工程师的培养必须按照相应的社会标准和行业标准。

(3)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

2.培养工程师的主要目标

“卓越计划”培养工程师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出创新能力较强的各类型工程师;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师要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通过实施“卓越计划”,达到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能够促进工程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努力制订出具有较高水平、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进程的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制,保证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工程教育强国。

3.培养工程师的基本原则

遵循“行业引导、校企共建、分类实行”等原则,联合有关部门和单位制订相关的配套支持政策,提出行业领域人才培养需求,指导高校和企业在本行业领域实施卓越计划,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校参与卓越计划,高校在工程型人才培养类型上各有侧重。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途径联合培养人才,要充分考虑行业的多样性和对工程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工程师后备人才。

二、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工程师的现状

20xx年以来,随着我国各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教学设施的逐步改善、专业建设的大量投入和校企之间合作的频繁增加,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各专业毕业生,满足了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需求,为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经过多年的发展,高等学校的工程教育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条件,基本上能够满足社会各层次、各类型企业和项目的大量需求。但从总体上看,对于建设行业的工程师的培养还不能满足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由于招生扩大而相应配套措施、师资力量和实习基地等工作未能及时跟上,使得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高校毕业生走入社会以后不具备工程师的基本素质,不能开展相应的技术工作,导致建设行业就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整体偏低。[2]其中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1.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高等教育历来重视科学,对工程技术则不够重视。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工科院校都培养工程师,只有我们不重视培养工程师。因为在我国,人们普遍存在重科学、轻技术的观念,认为科学家很伟大,工程师是低一级的。很多科学家甚至认为,懂得科学就什么都能做,只要懂了科学,工程问题、技术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慢慢地,在中国就形成了一种风气――重科学、轻技术。

2.培养模式上的缺陷

我国高等学校培养工程类人才实行的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课堂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相应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重在理论知识;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知识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我国现行的工程师培养模式迄今仍偏重于学科知识传授,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教育和训练方面还存在许多缺陷,例如实践基地建设问题、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问题、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和实验教学安排存在随意性等问题。总之,传统的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适应于培养传承型人才,不利于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 3.高素质师资队伍的缺失

高等教育中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师资队伍业务水平的高低是能否培养出合格工程师的关键因素。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发展至今,师资队伍始终是限制专业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高水平专业教师的缺失。目前,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背景大相径庭,一部分是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工业工程等工程类专业背景,另一部分则是工程经济、企业管理、信息管理等经济管理专业背景,在知识结构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必须加强对工程管理专业教师的培养,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再教育;另外,应该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改变人才引进的标准,多引进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最好是有着丰富工作实践经验的学科带头人以及相关行业的企业负责人。

三、“卓越计划”下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

1.以土木工程技术类课程为核心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工程管理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经济学、管理学、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能力,掌握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工程项目的投资与决策和并能够进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在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框架下,工程管理专业的日常教学分为了四大系列的平台课程:工程技术类课程、工程经济类课程、工程管理类课程和工程法律类课程四大课程体系。[3]根据“卓越计划”培养工程师的目标和要求以及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在这四大课程体系中核心课程必须是技术类课程,在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中必须向技术类课程倾斜,比如对技术类课程的数量、课时等相关内容的设置进行完善。

2.加强“校企共建”模式

“卓越计划”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并随时与建筑行业的用人需求相挂钩,突显应用型的特点,使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成为一个整体。高校制订的培养方案中应主要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来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各自的资源优势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校企共建”模式要更多地让企业参与到专业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过程中去;在各个实践性教学环节中,要把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和岗位技能需求紧密结合,保证学生能够进入企业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甚至毕业设计也可以在企业完成,最后也可以直接到相关企业就业。另外,还要逐步建立和利用各种平台(包括中外合作平台、实践平台、科研平台等),使这些平台能够为实践性教学环节创造一个操作性强和实际应用价值大的学习场所,让学生能够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进行比较深入和具体的实践工作内容,在实际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管理,让学生、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到工程技术难题的研究与创新中去,使学生最终获得系统的、专业的和实用的工程知识与能力。

“卓越计划”下除了工程师的培养要求高校必须与企业合作,另外,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也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使自身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例如,高校与建设企业可以共同建立教师定期挂职锻炼的机制,为高校教师在企业挂职创造条件和政策。当然,为了鼓励高校教师积极参加工程实践,高校也可以在日常岗位考核和职称评定过程中强调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比如在晋升职称的规定中要求教师必需有在企业工程实践的经历,或者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优先考虑等鼓励政策,或者给以其他方面奖励。

3.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1世纪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实际操作中,高等学校应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掌握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科学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手段,在国内外各类工程建设项目中从事项目的决策、项目咨询和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具备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师和项目监理师基本素质的、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四、结束语

东南大学卓越工程师的教育培养计划工作总结 篇7

论文围绕“卓越计划”之企业培养环节, 探讨在企业培养过程中, 如何实施企业培养方案?如何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如何确保学生安全?如何妥善处理企业培养过程与学生找工作、考研之间的矛盾?

一、企业培养目标

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就是要主动适应工业界的需求, 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服务, 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在制定企业培养目标之前, 首先要了解当前的企业和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通过调查发现, 企业对刚毕业生的本科生不满意的地方主要有四方面: (1) 专业知识积累的欠缺, 这是企业对大学生不满最突出的问题; (2) 眼高手低, 一到公司就想拿回报, 书呆子型的大学生; (3) 最基本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不尽如人意; (4) 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 企业需要的人才是: (1) 能够遵纪守法, 对企业有认同感, 有忠诚度; (2) 有真才实学, 而不是仅仅有一张文凭; (3) 肯学肯干, 能够耐得住苦闷、寂寞和辛苦; (4) 愿意从一线工作做起, 既能做小事, 又能担当大事; (5) 工作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也不会只懂得抱怨和发牢骚; (6) 工作过程遇到困难不退缩、不逃避; (7) 有勇气承担工作任务, 又能全力以赴工作; (8) 具备主动学习和沟通能力; (9) 具有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

总体而言, 虽然不同类型的高校和不同类型的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 体现各校培养的特色, 但是在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 企业培养目标除了实现通用基础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之外, 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培养: (1) 社会责任感、工程职业道德; (2) 主动学习和沟通能力; (3) 适应能力; (4) 团队合作精神; (5) 吃苦耐劳, 踏实工作的品质; (6) 实际操作能力。

二、企业培养方案

按“卓越计划”的要求, 实施“卓越计划”的本科工科生将有一年时间在企业学习, 可以是一整年, 也可以是累计一年。为此, 教育部和行业部门将认定一批企业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合作培养单位, 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共同实施培养过程, 共同评价培养质量。高校与企业间通过紧密合作, 建立有效的互动机制, 形成高校-企业人才培养联合体。培养过程实行学校导师+企业导师联合指导的双导师制模式, 发挥校内外导师各自的优势共同对学业进行学业、课题研究、企业现场实践和职业发展规划方面的指导,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 同时具备较高的社会责任感、职业素养、人文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等。

三、企业培养过程的问题思考

1、企业培养过程的监督

为了确保学生在一年的企业学习中达到企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相应的“双导师”监督环节必不可少。在企业培养过程中, 建议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以企业培养环节各部门的主管监督为主, 学校的监督为辅。要求学生每天写工作日志, 记录当天的工作概况, 特别是学习的内容, 遇到的问题, 解决的方法, 建议学生每天晚上进行总结, 第二天上班前提交给主管检查与指导;其次, 要求学生每周写出一份报告, 对一周的学习进行总结与思考, 分别提交给企业部门主管与校方指导教师进行指导与监督。此外, 企业环境与学校环境有别, 学生在企业学习中更容易接触社会, 面临更复杂的环境。作为思想单纯的在校生, 初入企业和社会, 确保学生的安全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2、妥善处理企业培养过程与学生找工作、考研之间的矛盾

在企业培养的这一年, 也是本科培养的最后一年, 除了完成企业培养, 学生也将面临着找工作或考研等重大人生问题。如何妥善处理企业培养过程与学生找工作、考研之间的矛盾, 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首先, 不应因为企业培养而耽误学生找工作, 随着求职高峰的变化, 企业培养过程在时间安排上应有所侧重, 如有重大招聘会, 应当放假给有需要的学生, 同时也适当让学生请假到其他地方求职, 但时间上应有约束, 以防学生假招聘之名, 逃避参与企业培养。

其次, 对考研的学生, 由于考研复习集中于秋冬季节, 时间较长。一方面不能因为考研而失去到企业学习的机会, 另一方面, 全职的企业实习也难以保证考研复习效果。建议鼓励学生白天参与企业学习的同时, 充分利用晚上的时间复习;另一方面, 临考研前, 拟给考研的学生一定时间的假期, 使学生心无旁骛地冲刺考研。因此, 对考研的学生, 在企业培养中, 在保证培养目标不变的前提下, 建议采用更灵活的时间安排, 如前松所紧, 有条不紊地规划和落实企业培养环节的内容, 达到企业培养的目标。

四、结语

实施企业培养环节是“卓越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不断的学习、借鉴、探索与总结, 任重道远。不同学校、不同专业, 应结合自身的实际环境, 探索出适合自身的企业培养模式。

摘要:论文围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之企业培养环节, 分析了当前工科毕业生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探讨了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企业培养目标和方案, 思考了企业培养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高等工程教育

参考文献

[1]、刘军, 企业希望大学生具备哪些素质.教育情报参考2003.2

[2]、文晶, 逾七成企业不满意大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重庆日报, 2009.7

[3]、2009年天津市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 麦可思Mycos, 2009.11

[4]、林健,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2010年第4期, p21-29

东南大学卓越工程师的教育培养计划工作总结 篇8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由教育部发起、旨在培养优秀工程师后备军的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制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强化学生的工程观念、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药学知识、化学工程、机械工程和管理工程等知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基础扎实、视野开阔、学风严谨、实践力强、创新意识、胜任制药工程技术研发、设计、施工、运行、维护、管理等工作的的卓越制药工程工程师人才。endprint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由教育部发起、旨在培养优秀工程师后备军的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制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强化学生的工程观念、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药学知识、化学工程、机械工程和管理工程等知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基础扎实、视野开阔、学风严谨、实践力强、创新意识、胜任制药工程技术研发、设计、施工、运行、维护、管理等工作的的卓越制药工程工程师人才。endprint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由教育部发起、旨在培养优秀工程师后备军的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制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强化学生的工程观念、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药学知识、化学工程、机械工程和管理工程等知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基础扎实、视野开阔、学风严谨、实践力强、创新意识、胜任制药工程技术研发、设计、施工、运行、维护、管理等工作的的卓越制药工程工程师人才。endprint

上一篇:2007城区教育工作汇报xin下一篇:2022土木工程专业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