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班级

2024-09-07

卓越班级(精选4篇)

卓越班级 篇1

一、优化管理, 形成合力

1.构建团结向上 的班级管理团队 。一个真正优秀的班集体肯定不是班主任管理出来的, 而是具有主人翁意识的学生营造出来的, 其中班级管理团队至关重要。选举班长和团支部书记是班级里最神圣的事情, 一旦选举产生, 基本保持稳定, 以确保工作的延续性。再以班长和团支书牵头组成班级管理网络, 事无巨细, 提倡人人参与。在这里, 没有呵斥, 不需要惩罚, 因为我们都是班级的主人。

2.丰富班级内 涵 , 塑造班级灵魂 。没有灵魂的班级不叫班集体。从高一开始, 对于如何丰富班级的内涵, 如何塑造班级的灵魂, 要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思考, 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班徽、班歌、班旗、班级誓词等, 我们也在努力培养一个班级独有的班级情感、态度、价值观, 充分运用班会、课外活动、运动聚会等各种活动塑造班级灵魂, 强化班级内涵。

3.勇于创新 、实施科学高 效的班级管 理模式。班主任无为而治, 也能完成任务, 但要把班级管理好, 就必须创新、科学管理。我们带的学生朝气蓬勃:思想前卫、行为上追赶潮流。要把这样一群年轻人组成的集体带得优秀不容易。在班级管理模式 中 , 应灵活运 用小组管 理模式 , 使班级规 范、科学地运行。

二、明确奋斗目标, 开发学生潜能

1.规范学习习惯 , 培养学习 兴趣。针对高中学生 , 再说规范学习习惯, 感觉很不必要, 其实非也。高一时学生学习习惯不好的多, 高二分科后, 普通班文科生学习习惯更糟糕。学生学习兴趣是开发潜能的关键。文科生最烦的是地理和数学, 于是在班级管理中通过组织学生通过数学大擂台、地理知识竞赛等各种多种多样的趣味活动,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2.传授科学 方法 , 在遵循规 律中成长。 学习方法切忌千篇一律, 面对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习主体、不同的学习科目都应有相应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都有规律需要遵循, 从而做到事半功倍。

虽然高中生都拥有自己在学习方法上的“葵花宝典”, 但我还是给每个孩子准备了一份厚礼:《高中学习方法指导》, 虽然都是一些共性的东西, 但是会用的学生都懂得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节使用。实践证明, 用者, 特别是会用者, 胜任于学习。

3.营造竞争 氛围 , 增强忧患意 识。竞争氛围浓厚莫过于衡水中学, 通过在衡水中学的学习深深感受到他们在学生中营造的那种竞争氛围。校际之间、年级之间、班级之间、学生之间, 凡有比较之处, 必然有激烈的竞争。学习回来我进行了思考和总结, 并且在一班和二班、一班和五班之间搞起了学习和纪律的竞争, 一开始就进行小组间的学习竞争, 同学之间捉对厮杀。班级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地把自己的奋斗目标、竞争对手写在教室的墙上, 像一支强心针注入每个人的肌体, 疲惫的机器又开足马力, 很多学生收获进步。

学习, 要的就是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环境, 因为外因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

三、注重感情培养, 拉近师生距离

1.我记得住 每个学生。 我把了解学生看做是班主任工作的大事情。他们的家庭基本情况、性格特征、学习成绩、学科建设、存在问题、兴趣爱好等我都努力了解, 这是我们交流、理解的前提, 对培养师生的感情十分重要。感情到位了, 工作也好开展。

2.我喜欢赞 美学生。 古人云 :“良言一句三冬暖。”赞美可以让人获得情融融、意切切的心灵感受, 这种感受会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动力。如果在教育教学中采用赞美的教育方式, 就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和状态, 使学生满怀信心和希望。学生会对能给他们信心和希望的班主任充满感激之情, 感激班主任的鼓励和赏识, 自然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班主任对学生的 赞美中要 有一种内 隐的“魔力 ”, 及时牢牢地抓住学生的闪光点, 并辅以真诚, 营造积极向学的和谐氛围。

3.我不放弃 一个学生 。爱优秀的学生容易 , 爱落后的学生难, 唯有难, 才显得重要和珍贵。这是班主任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不要轻言放弃, 因为无论多么特别的学生, 他们的身上也有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地方。只有爱才能让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更明亮起来, 只有理解和尊重才能拉近他们与班主任之间的距离。有个很听话的孩子在高三上学期结束的时候怎么也读不下去了, 学习跟不走, 反正要退学, 我还是不想放弃, 因为我们班哪怕最后一个都在努力, 没有放弃的先例, 通过做工作, 她留下来了, 我们针对她的学习情况, 几位老师一起为她制订一个详尽的学习计划和安排。爱在天天延续, 她在时刻拼搏, 最终以优异成绩考入理想大学。

总之, 要发展优质教育, 打造卓越课堂, 必须首先打造卓越班级。班主任工作繁琐、复杂, 头绪众多, 管理对象时刻都在变化发展中, 只有真正用我真心, 用我真情, 全身心投入工作中, 班级管理才会真正达到良好的效果, 才有可能打造一个优秀的班级。

卓越班级 篇2

众所周知, 高效的管理及运行机制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尝试总结归纳“卓越班”班级管理特点, 分析“卓越班”班级管理难点, 在此基础上, 重点探索以卓越人才培养为目标如何切实提高“卓越班”管理质量, 为“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管理力量支撑。

一、“卓越班”班级特点归纳

班级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及开展各项活动最基层的组织形式, 也是学校教育管理学生最基本的单位, 那么, 与普通自然班级相比较, “卓越班”具备哪些独特性?客观全面地归纳独特性, 是进行“卓越班”有效管理模式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1. 学生素质不同。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指出, “参与卓越计划的学生, 可从校内各专业、各年级中遴选”。按照这一原则, 各试点院校基本上都制定了各具特色的卓越工程师班学生选拔管理办法, 对同一专业所有学生进行遴选, 将成绩优秀、沟通能力强、心理素质好、对工程师也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成立试点班。可见, 学生需经历层层选拔才可进入“卓越班”, 综合素质高于自然班级。

2. 人才培养目标不同。

“卓越计划”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 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本科卓越型应用人才“在知识结构上, 强调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在能力结构上, 强调培养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素质结构上, 体现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和专业特色等”。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各试点院校要“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 而普通自然班级, 按照专业原有传统培养标准培养工程人才。

3. 人才培养方式不同。

“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是“卓越计划”的特点之一, 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要求, “本科及以上层次学生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 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 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 参与企业创新和工程开发, 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按照要求, “卓越班”一般采取3+1的人才培养模式, 最后1年在企业实践学习, 而普通自然班级按照学校单方制定的培养计划开展学习, 大学四年基本上都在学校渡过, 实践学习环节明显偏弱。在校期间, “卓越班”采取小班教学方式, 配备优秀的教师, 采取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授课, 教学效果佳, 并且多采取导师制, 在学习上进行“一对一”的跟踪辅导, 而普通自然班级大班教学, 采取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 诸多院校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并没有为学生配备学习导师, 教学效果得不到保证。

4. 班级稳定性不同。

“卓越班”班级成员处于不断变动之中, 按照遴选办法, 不符合标准和条件的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会被调整到自然班级, 与此同时, 普通班级优秀的学生会经过申请、面试、考核等一定的方式补充进入“卓越班”。这样一来, “卓越班”班级始终处于动态之中, 稳定性较之普通班级比较差。

二、“卓越班”班级管理难点分析

如上所述, “卓越班”与普通自然班级相比较, 具有诸多独特性, 这些独特性一方面有利于卓越人才的成长和培养, 另一方面也给“卓越班”班级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的难题。

1. 共同目标难以真正确立。

从“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理念来看, 卓越计划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无疑是科学合理的。但是在现实教育中, “卓越计划”的实现, 需要政府、企业、社会、教育界、家庭、学生个体在内的大系统多方努力、共同协作才能够完成, 绝对不仅从大学开始, 也不是大学四年教育所能一蹴而就的。本人从事江苏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13机械设计制造专业“卓越班”班主任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发现, 由于多方面育教的缺乏, 大学生并不明确从事工程工作的意义, 对“卓越计划”一知半解, 学习动力不足, 从业规划欠缺, 虽然热情有余, 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还不能自觉把卓越工程师作为自己职业的目标和发展方向, 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难以在班级中形成共识。

2. 多头管理, 容易出现管理上的混乱。

高校班级管理是一个有机系统, 一般而言, 普通自然班级的班级管理者包括学校、二级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高级管理者, 也包括班主任、专兼职辅导员等形式多样的中级管理者, 以及班级中班委成员等基层管理者。而“卓越班”高级管理者中可能会增加学校、二级学院分管教学工作的管理者, 在中级管理者中会增加双导师 (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 , 不仅存在校内管理的问题, 在企业实习的1年也存在如何进行校外管理的问题。这些管理者之间如何进行分工, 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协作, 牵涉到方方面面班级管理制度的确立, 如果分工不明确, 很容易出现管理上的混乱, 最终会对学生思想、学习、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3. 班级凝聚力需要不断加强。

“卓越班”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班级成员的频繁变动带来了班级的不稳定性, 班级凝聚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补充进来的同学, 在情感上对原来班级难以割舍, 生活、学习、交流还是习惯性地保持原来的状态, 很难在短时间内融入到“卓越班”中, 而“卓越班”现有同学对新来者比较陌生, 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 短时间内难以接纳。这种不稳定性, 影响了同学间的沟通交流, 成为班级凝聚力建设的一大挑战。

4.“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本身对班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都有别于普通自然班级, 无论国家、社会、学校, 还是家长、学生个体对于“卓越计划”都抱有美好的愿望和深切的希望, 班级管理作为“卓越计划”得以实现的一支重要推动力量, 无疑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如何协助培养包含具有较强分析能力、实践才能、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高的伦理道德及职业素养等15种品质特征的工程师后备人才, 需要从班级管理者、管理内容、管理方式方法等方面不断加强, 推层出新, 这无疑对班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全方位、系统化地改革与创新班级管理模式

1. 加强各层级管理者之间的沟通协作, 选拔优秀的人才担任“卓越班”班主任或辅导员。

首先, 学校要制定或完善适合“卓越班”特色的班主任辅导员工作制度、导师制、校外管理办法等相关管理制度, 对“卓越班”各层级管理者进行明确分工, 使其各施其职, 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协作, 促进共识, 避免管理上的混乱。其次, 要选拔优秀的人才担任“卓越班”班主任或辅导员。作为班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或执行人, “卓越班”班主任或辅导员要适时地吸收借鉴前沿的管理理念, 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 与此同时, 要认真学习学校“卓越计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自觉主动与教学管理人员和专任教师进行沟通交流, 了解“卓越计划”专业实施情况, 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态、生活情况和学习效果, 为开展有效的班级管理积累第一手资料。最后, 做好“卓越班”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工作, 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选拔具有责任心和服务意识、良好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强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班级干部, 通过各种类型的主题活动培养班级干部的组织协调能力、策划能力、合作能力等, 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2. 从管理对象来说, 重视“卓越班”学员选拔工作。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严进严出”的原则, 做到信息公开、流程规范、沟通及时, 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 以学生综合能力为主要参考指标, 注重对学习状况和态度的考查, 面向同一专业所有学生进行选拔, 择优录取。在选拔的过程中, 要特别注意吸收那些既具备坚实的学科基础, 又历来注重实践、在中小学时期就积极参与科学实践活动, 在小发明、小革新、小创造上就展露才华的学生。

3. 在管理内容上, 突出特色、强化重点。

班级管理的内容涉及到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 由于篇幅有限, 本文并不一一罗列, 只对具有“卓越班”特色的重点工作进行陈述。加强教育和宣传, 增进目标认同, 将发展目标融化成班级集体潜意识。组织专门的“卓越计划”和专业培养方案宣讲会,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 利用课堂、班会、班级活动对“卓越计划”进行宣传, 介绍“卓越计划”启动背景、重要意义、人才培养理念及“卓越计划”在试点专业的实施进展情况, 为同学们答疑解惑, 消除学生心中的疑虑, 增强同学们成为“卓越班”成员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提升班级凝聚力。凝练班级文化, 将班级文化建设与促进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紧密结合起来, 让班级同学在无形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 促进班级目标和价值认同;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班级组织, 充分发挥班委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加强同学间的沟通交流;关心关注新加入同学, 与他们谈心、谈话, 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卓越班”的学习、生活, 尽快寻找到班级“归属感”。

持之以恒地进行以工程精神和工程意识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 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2]。“工程精神和工程意识是工程活动的精神动力, 是社会文明的象征, 是卓越工程师的优秀精神品质的集中体现, 也应当是高等工程教育的灵魂”[3]。缺乏工程精神和工程意识的工程人才, 充其量只能称为专门技术人才, 不能被尊称为“卓越工程师”。“卓越工程师”之所以“卓越”, 并不仅仅在于专业知识更丰富, 也不在于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 而主要在于其综合素质更高。未来卓越工程师的工程精神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精神、实践精神、创新精神、敬业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团队精神;工程意识主要表现为法律意识、开放意识、质量和服务意识、安全生产意识、人本意识、环保意识、全局意识、经济意识。面对一项工程, 需要注意的不仅是“会不会做”, 还要追问“值不值得做”、“可不可以做”、“该不该做”, 这些思考需要以深厚的工程精神和工程意识为前提。因此, 要在“卓越班”持之以恒开展以工程精神和工程意识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 让卓越班学生不仅“有才”, 更要“有德”。

深入开展以提高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学风建设。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卓越计划”的显著特点。在校期间, 对“卓越班”的学生, 除了要求其夯实理论知识之外, 班级管理者还要深度关注课外科技活动,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相关的学科竞赛, 教育学生勤于思考, 勇于向传统挑战, 提出创新观点, 动手实践, 鼓励学生申报创新项目, 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 邀请优秀的教师名师或工程师来校讲座, 对学生的学习予以指导;在校外实习的1年, 创造良好的条件, 通过严格的管理, 要求学生深入企业生产实践, 学习企业先进的文化和技术, 切实参与企业创新和研发, 提高他们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

4. 在管理方式上, 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

树立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观念, 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爱护学生, 因材施教, 坚持个性培养;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潜能, 实现学生自律、自治的班级管理模式;实行科学的班级管理制度, 强化班级管理保障力, 在认真贯彻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 细化班级行为规范, 建立《班级民主参与制度》、《班委会建设制度》、《班级学风建设制度》、《班委公开制度》、《考评奖惩制度》等班级制度, 建立班级档案, 记录每个学生的成长;建立高效班委会, 提高班级运作执行力, 开展高质量班级活动提高班级凝聚力;与时俱进, 利用博客、微博、人人网、邮箱、飞信和qq等电子网络手段加强班级管理, 不断推进“卓越班”班级管理方式方法的研究和创新。

四、总结

本文通过对卓越班级管理分析以及教育改革创新, 结合对卓越班级管理培养目标的理解, 在突破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基础上, 分析卓越班级管理的难点与重点, 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以及行动上, 探索如何改革创新卓越班级管理模式。期待与从事相关教育和指导的老师加强交流, 共同提高并促进卓越计划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林超.“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集美大学学报, 2014, (1) :101.

[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376-384.

[3]徐长山, 梁权, 赵艳斌.工程精神论纲[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0, 26 (9) :35-39.

[4]蒋洪旭, 王维正, 周彦文.飞行技术专业学生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目标为背景[J].学理论, 2014, (6) :251-252+284.

卓越班级 篇3

一、心理契约理论简介

1. 心理契约的内涵。

“心理契约” (Psychological Contract) 是由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 (E.H.Schein) 提出的。心理契约的概念, 是指存于组织成员之间的一系列无形、内隐、不能书面化的期望, 是在组织中各层级间、各成员间任何时候都广泛存在的没有正式书面规定的心理预期。

2. 心理契约对管理实践的影响。

研究显示, 组织成员在心理契约得到实现情况下, 会显示出较高的工作满意度、组织信任度和留职意愿。相反, 组织破坏或违背心理契约的情形下, 一般将会给组织内成员的工作行为或态度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 (1) 心理契约违背, 在一般情况, 当组织成员主观上认为完成了组织的工作要求, 而组织却没有兑现承诺相应的义务时, 就可能会产生心理契约的违背。心理契约违背之所以出现, 一般是因为员工主观上认为心理契约没有兑现, 或没有体验到平衡的收获与付出。因此, 为了保持“公平”的认知, 员工有可能改变行为和态度, 甚至通过减少付出的行为和降低努力的成都来获得主观上的平衡。 (2) 心理契约构建, 在组织成员和组织管理者之间, 如果存在良好的沟通或理解, 心理契约有可能比任何文件都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因此, 组织管理者要建构一个稳定、牢固的心理契约关系, 组织就需要从根本上去激励员工。

二、心理契约理论在班级建设的作用

大学班级心理契约的界定和特征, 大学班级建设中的心理契约, 其内涵是大学班级管理者在班级建设过来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的校生双方之间彼此期望的主观信念。它是一种心理认知和感悟, 是联系师生的纽带, 也是影响教育行为、教育态度和教育结果的重要因素。

三、大学班级心理契约的构建策略

本文对武汉某高校为案例分析, 对同学进行了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班级成员变化、学生平均分情况、四六级成绩、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跟踪调研, 分析班级融合的因素、活动和对应解决办法, 并给出了“卓越计划”下为促进班级融合可能采取的针对性举措。构建恰当的班级心理契约, 是保证班级心理契约功能实现的基础。在卓越工程师计划下的班级心理契约形成过程, 要做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交流, 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学校的班主任或辅导员, 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构建良好的发展要素。

1. 洞悉班级学生的心理预期。

构建师生间的心理契约, 首先要充分调研学生心理预期, 学生心理预期是学生心理需要的体现, 也是实现班级建设内容和班级建设路径选择的基础。大学生是一个特殊受教育群体, 其认知、情商和人格事日趋完善的过程, 自我实现意识逐步增强, 并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他们的需要, 更倾向于精神满足和人文关怀而非物质需求, 只有尽可能从情感关注和心理关怀的角度来构建契约, 才能加强教育管理者和学生之间的信任度, 才更利于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主管能动性和创造才能。而卓越计划下班级的学生有着融入班级和与新老同学友好和睦相处的需要。班级管理的关键, 在于发掘学生潜能、完善学生个性、加强学生素质, 实现以人为本。因此, 一方面要调研学生对班集体及管理者的合理预期范围, 与此同时, 也要让学生知晓班级融合以及班集体和管理者对他们的期望, 最终使师生双方的期望达到统一、和谐的状态。整个过程, 就像同学间签订“心理契约”, 这种契约越平等、公开, 发挥的效果也就越好。

2. 增进新老同学间的交流, 培养积极健康的班级精神。

心理契约是班级关系建设双方之间多次交流、积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为推进班级融合、构建良好的心理契约, 必须要建设和培育和谐的同学关系, 而形成良好同学关系的关键是同学间的平等交流。通过同学间的平等交流, 可以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双方有了相互信任, 才能以积极、主动、热情的方式接受并尝试相处。同时也要发扬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 班级管理中一定要讲正气, 抵制歪风邪气, 及时发现和纠正班级中存在的各种例如地域歧视、小团伙、宿舍抱团等不良现象, 避免不当舆论的渗透和传播。这个时候就要求班主任或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全方位了解和关心, 引导学生相互尊敬和包容, 重视并实现彼此的预期, 促进形成完善的性格和人格。在规章制度建设上, 要保证每个人获得公平的待遇。同时, 积极的班级精神还需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作为基石。

3. 定期组织班级活动是构建的契机。

当同学已经了解了彼此的心理期望和需要, 班级内也已经建立了良好的班级精神和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 就一个契机来加强沟通并创造相处的机会———定期组织班级活动。参考以上问卷调查的结果, 班级管理者如班长、组织委员可以定期组织外出聚餐或“农家乐”、开展趣味性较高的心理班会, 以一同进餐或进行竞技类游戏的形式使同学们放松心理防备, 敞开心扉交流感情。同时, 学习委员可以协助班主任或辅导员在班级内组建学习小组, 实行“一帮一”互助学习模式, 此举不仅能提高班级整体成绩, 还能让同学们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此外, 组织春游、秋游, 也是一个让大家一起放松心情、享受自然的不错选择。

为配合国家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 部分高校工程技术人才卓越计划试点班所采用的“末位淘汰”与“分级介入”相结合的动态学籍管理模式导致班级融合出现困难。

本文对武汉某高校为案例分析, 对同学进行了2012年9月至2016年7月本科四年期间, 对班级成员变化、学生平均分情况、四六级成绩、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跟踪调研, 分析班级融合的因素、活动和对应解决办法, 并给出了“卓越计划”下为促进班级融合可能采取的措施和建议。

参考文献

[1]陈宏波.班主任如何运用心理契约构建班级文化[J].教海扬帆, 2011, (10) :109.

[2]朱其志.心理契约视角下大学班级管理新探[J].管理学刊, 2011, 24 (1) :103-105.

[3]马明霞, 李涓.“心理契约”理论在研究生教青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 29 (5) :138-140.

[4]华南.心理契约:大学班级管理新境界[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11, 15 (1) :76-78.

卓越班级 篇4

一、目前高校班级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1. 学生的主体思想意识变得多元化。

自我国大学生扩招以来, 生源地已经遍及全国各个省市。不同的成长环境、风俗习惯、教育背景、性格癖好、性别差异等因素, 使得如今大学生具有思想早熟、个性独立、崇尚自由、需求多元等特点。同时在文化的多元化、价值观的多元化、世界观的多元化的影响下, 如今大学生的主体思想意识变得日趋多元化。

2. 班级“融合度”建设欠缺。

高校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对原有的班级形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学生们的班级意识趋于淡化。同班学生不在同一个教室上课, 同班同学不在同一时间上课等情况客观上也弱化了班级的凝聚力、向心力。再加上班级管理制度缺乏规范, 个别同学唯利是图, 存在着不和谐的竞争等因素, 也使得班级“融合度”建设有所欠缺。

3. 学生自身的社会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欠缺。

比如学生做志愿者, 从初衷上是好的, 但一些志愿者因为目的不明确, 存在盲从、跟风, 缺乏志愿者的基本素养, 导致责任心不够, 服务效果欠佳。还有学生只专注自己的事, 把自己置身于集体之外, 缺乏奉献精神和担当意识, 从而缺少社会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养成。

二、探索“卓越”模式下班级建设长效机制

班级建设是大学辅导员和班导师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班集体的状态、风貌、活力、融合度等建设情况是学院整体工作水平的表现。班级工作的优与劣直接影响着学院发展的优与劣, 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挥水平, 影响着学生以后的成长成才。切实抓好班级建设, 对于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恋爱观、职业观, 促进大学生顺利成长成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我院积极探索“卓越”模式下班级建设的长效机制, 提出以“班级学生党建工作为龙头和抓手, 以团支部工作为纽带, 以寝室为基元”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注重从队伍建设机制、心理辅导机制、管理机制、科学研究机制、文化建设机制、社会服务机制等方面探索和研究“卓越”模式下的班级建设。

1. 队伍建设机制。

要注重建设一支工作得力、有序高效、有责任心、有奉献和协作精神、有较强执行能力的学生干部队伍。在开展班级工作时, 要注重学生的骨干培养, 在实践中积极引导有能力、有较好群众基础的学生干部参与到学院和班级的建设当中来。要注重发挥学生党支部、分团委学生会、班委会、团支部、社团、大学生自管会的平台作用, 以活动为载体, 开展党员创先争优、班风学风建设, 开展文明寝室创建、学习型寝室创建、学习型班级创建、学习型党支部创建及特色团支部创建等, 逐步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 加强他们群策群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群体意识。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团组织和社会实践活动, 从而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积累经验, 适应社会、茁壮成长。

2. 心理辅导机制。

要注重对存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学生的管理, 对存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应及时给予思想上的关注、生活上的关心和心灵上的疏导, 对存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应及时安排到专业卫生机构进行治疗, 以确保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开展及学生正常学业的完成。要注重通过开展团体辅导、拓展培训、校园心理剧、个别谈心等方式, 及时发现并有效化解同学中的矛盾和纠纷, 从而保持积极向上、充满活力、友爱和谐的校园环境。

3. 管理机制。

要注重提高学生人格方面自强、规定方面自律、生活方面自理、逆境方面自护、成长方面自爱的能力。在不违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和规定的前提下, 要给学生提供适度的自由发展空间, 使学生可自主选择学习场所、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学习方法和学习路径,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 在管理上做到鼓励先进、提携后进、督促中间。这样才能使学生真心实意地接受和自觉服从教育管理, 进而提高教育管理工作者的管理水平。

4. 科学研究机制。

要注重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计划、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计划、大学生科研训练活动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计划等, 加强班级的学术氛围, 有效调动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科技竞赛、科研训练、创新创业的兴趣, 进而促进班级稳定, 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5. 文化建设机制。

要注重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 竭力打造班级特色文化, 努力营造班级友爱和谐、互帮互助、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良好的班级文化有利于约束学生的言行、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品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增强班级凝聚力、向心力, 培育良好班风学风。

6. 社会服务机制。

要注重创造机会让学生到一些科技展馆、学术论坛、社会服务站点从事一些志愿者工作, 培养他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适应能力, 激发他们的科技情趣、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

三、提升“卓越”模式下班级建设长效机制, 要注重做好几个结合

1. 班级建设要与学生党建、团建工作相结合。

学院在开展班级工作时, 注重对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班团干部、寝室长及困难学生群体进行分类指导, 主动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学院注重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党员发展工作, 将有入党意愿、学习成绩优秀、有能力、有较好群众基础的同学吸纳到党组织中来, 对其进一步加强教育和培养。团学联是学院进行班级建设的一个纽带, 积极引导团学联的学生干部参与班级的管理, 有效提升学院在班级建设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班级建设要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 积极倡导并构建和谐的环境氛围。

一线辅导员要积极发动各方面的力量, 共同用心、用真诚去塑造, 用智慧、用行动去实施, 积极倡导并构建和谐的环境氛围。我院积极组织开展“构建和谐寝室·让心灵洒满阳光”等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尊重和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 优化班级的舆论氛围和人际关系, 努力使班级建设进入良性循环, 并且自主地应对各种变化, 构建人人关心集体、互相关爱、互帮互助的班级环境。在构建和谐班级方面, 需要注重增加学生对班集体的认同意识及归属感, 进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向心力。在构建和谐学院方面, 需要积极为学生搭建才智展现的舞台, 有效调动班级成员的主观能动性, 促使班级成员人人有机会展现个人魅力和才华, 进而提升其创新能力。在构建和谐校园方面, 需要格外重视诚实守信、公平公正、遵规守纪、相互尊重等基本价值观的宣传, 积极倡导高尚人格和品德, 鼓励先进, 塑造典型, 弘扬勤奋上进、吃苦耐劳、拼搏奉献、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3. 班级建设要与产学合作教育工作相结合。

产学合作教育是我校的办学特色之一, 在我校培养学生和育人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一年三学期即理论学期—工作学期—理论学期的交替模式, 强调的是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社会服务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 重在通过实践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进而培养企业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广大学生通过参加产学合作教育工作, 既学会做事, 又学会做人;既开阔眼界、丰富知识, 又增强创新能力和服务本领;既增长学识才干, 又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既学会与人沟通, 又促进记忆力、注意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磨炼了学生坚定的意志, 培养坚韧的品格, 塑造高尚的人格, 进而促使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协调发展。

4. 班级建设要与社会服务相结合。

我院在班级建设中, 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学院在上海申通地铁集团的支持下, 在学院党总支和学生办公室的领导和带领下, 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地铁志愿服务、义务支教、大学生自管站等活动。2010年我院结合专业优势, 依托上海地铁安排近700名学生在轨道交通2号线、3号线、9号线、10号线、11号线、13号世博专线等近20个地铁车站参加世博地铁志愿服务工作。城市轨道交通的各世博服务站点作为上海交通命脉窗口, 在服务各国友人, 传播“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整个世博会期间, 我院地铁志愿者承担了大量的轨道交通站点信息咨询及相关服务工作, 服务世博会近60000人次/小时。

我院在探索“卓越”模式下班级建设长效机制过程中, 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身为示范, 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一个具有较强凝聚力、较好融合度、团结向上、互帮互助、友爱和谐的班集体对于大学生迅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恋爱观, 职业观、学习观都有着特殊而又重要的意义。

摘要:班级作为学校的一个基本单元, 班集体的状态、风貌、活力、融合度等建设情况直接反映出学校的整体工作水平。本文提出了目前高校班级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并在进行成因分析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背景下班级建设新思路, 创新班级建设长效机制研究。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班级建设,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刘景军, 朱文良.浅谈如何加强大学新生班级“融合度”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1) .

[2]周洁, 段海霞, 叶寅.“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9) .

上一篇:时代广告传播管理下一篇:岩性断块油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