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校长(精选10篇)
卓越校长 篇1
今天是刘彭芝上海“卓越校长”培养基地第二期的开学典礼, 这是我们和刘校长在北京第二次握手, 新一轮的再度合作!在此, 我谨代表上海市教委对刘彭芝校长培养基地开学表示热烈祝贺, 同时, 对为上海教育、校长队伍建设做出无私贡献的刘彭芝校长及其团队表示衷心感谢!
“上海市普教系统刘彭芝‘卓越校长’培养基地”于2009年4月8日正式揭牌, 刚才播放的电视短片清晰生动地记载了三年培训工作的轨迹。我们借力北京优质教育资源, 以当代教育家刘彭芝校长为基地主持人, 以名校人大附中为范例, 意在培养一批教育家型的卓越校长。近三年的培训工作, 在刘校长倾情投入, 精心策划下, 达到了预期效果, 首批22位学员现在已成为上海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基地的设立, 不仅帮助我们培养了优秀校长, 还帮助我们探索异地培训、共享资源的方式, 形成集中培训、个性自主学习、远程交流互动的模式, 为我们开设更多的外省市名校长名师基地提供很好的经验。
2012年教师节前夕, 召开了全国教师工作大会, 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温家宝总理在会上指出“要倡导教育家办学。教育应当由懂教育的人办, 要培养一大批有志于献身教育事业的教育家。不但大学应由教育家来办, 中小学也应由教育家来办”。上海不能只有过去的教育家, 也不能只知道外国的教育家。同时, 上海的基础教育面临教育价值取向、教育质量评价、学生培养模式、教师专业成长和教育管理方式等五个方面的转型, 要实现五个转型, 必须推进校长成长的转型,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上海教育迫切需要一批具有优良师德修养、先进教育理念、厚实专业素养, 在教育教学、学校管理中勇于改革创新, 有深刻的学术思想、独到的教育教学策略和风格、办学特色明显的校长。
我们应该清楚, 教育家不是任命的, 也不是能通过培训班培养的, 教育家是实践工作的结果, 是社会公认的结果。我们设立了刘彭芝卓越校长基地, 意在选择一批有进取精神, 有发展潜质的校长, 为他们搭建资源丰富的平台, 提供高层次的学习机会, 创建一个集聚温馨智慧的学习型组织, 一个共同发展的精神家园。上海的学员们, 有机会到刘校长基地学习是非常幸福的, 我们会深切感受到刘校长对上海校长的真诚、关爱和器重。但是学习的关键是我们自身的用心用情, 希望学员好好把握机遇, 不枉此行。为此, 希望我们的学员:
一、潜心观察, 善于剖析案例。所谓虚心学习, 首先就要伏下身子, 仔仔细细观察。刘校长是一个非常有教育境界、有教育胸怀、有教育视野的校长;校长们要善于感受刘校长超前的时代气息, 植根本土的泥土芬芳, 努力践行的创新精神。
二、主动学习, 善于交流探讨。要利用各种机会与人大附中的管理团队, 特别是与刘校长, 以及北京市顺义区、海淀区、延庆县、新疆克拉玛依市、成都青羊区等校长基地的校长有更多的思想交流探讨, 用心把在基地中学到的东西更好地应用到学校管理实践中来, 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 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和特色。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从根本上改变过度追求功利价值、过度倚重学科成绩的思想和做法, 在素质教育方面努力积极实践。
三、争取指导, 善于融入优质资源。名师基地的主持人本身就是资源, 是学术领袖, 除了职务之外在许多方面都有一定的担当。上一期, 我也向刘校长提出过, 争取刘校长能到我们学员学校指导工作, 希望大家积极争取力度, 主动邀请, 通过这样的合作, 使人大附中的创新实践能够在上海深根发芽。
衷心期待大家学成归来。再次向刘彭芝校长、人大附中翟小宁、刘小惠、周建华等团队的各位领导表示深深的谢意!也由衷感谢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北京市教委对上海校长队伍建设的大力支持!谢谢大家!
卓越校长 篇2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人们常说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我要说对我们莘莘学子来说,秋天更是一个播种的时节。今天,我们将一起推开金秋的大门,将新的梦想、新的希望和新的憧憬播撒在良渚职高九月的大地上。
新的学期,我们又迎来了400多位新成员,那就是高一年级的新同学们。在此,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新的学期,学校宿舍楼建好了、教学楼变新了、运动场变亮了、道路变得更宽了„„一句话,我们的校园变样了。这些,都是暑假期间奋战在一线的施工与管理工作人员和学校教职工抗高温、战酷暑、抢时间、赶进度,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提议,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对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当然,仓促之中,校园还有许多不尽人意或改善不到位的地方,敬请师生谅解!同时,我也相信,我们会进一步改进,用我们勤劳的双手把我们的校园打扮的更美丽、更漂亮、更宜人!
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在新学期的开学典礼上,我想和大家谈一个平凡与卓越的话题。也许,今天我们在座的每个人都很普通也很平凡,但明天的你我会是怎么样的呢?我也很难回答。国际注册咨询师、中国著名管理专家杨宗华博士的回答是这样的。“要想明天不再平凡,你今天的岗位无论多少平凡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用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你今天平凡的岗位。”
人的一生在历史的长河中那是沧海一粟,而但对每个个体而言,那就是我们的全部。人生,有平凡的、庸碌的、绚丽的、精彩的,更有卓越的。我认为我们每个人的起点是平凡的,但我们都可以拥有走向卓越的人生目标。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从平凡走向卓越。那我们怎样去实现呢?我想说三个方面,与大家共勉:
第一,让梦想成为从平凡走向卓越的铺垫。
俗话说:“人无志而不立。”一个人没有梦想就不会有理想,也就不可能有所作为的。一个人可以平凡,但一个人不可以平庸,一个平凡的人一样可以拥有平凡的梦想。一个拥有梦想的人,心中才会有明确的目标,梦想也总能给他以动力,促使他不停地为目标努力奋斗,最后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成就自己的理想。
梦想像一粒平凡的种子,种在生活的土壤里,尽管它很小,却可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人生假如没有梦想就如飞机失去航标,船只失去灯塔,终将被社会所淘汰。梦想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人生的指路灯,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拥有梦想,也就拥有了为平凡人生奋斗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才有可能成就卓越的人生。碌碌无为是庸人所为,奋发图强才是智者之举。近来,浙江卫视有一档《中国梦想秀》节目备受社会的关注,正如节目所宣传的那样:梦想不分身份的贵贱、地位的高低,每一个人都有追求梦想的权利。在“梦想秀”这个光芒四射的舞台上我们看到了许多“草根”人物纷纷登场:沈阳建筑大学的“保洁叔”王世金,因为对女儿的一句承诺迷上了舞蹈。可以说迈克杰克逊的舞蹈对于左眼近乎失明,右眼视力仅为0.3的他而言是何等的艰难,但是带着执著的梦想,王世金创造了奇迹,走上了梦幻般的华丽舞台“狂炫”舞技。天津的一名义工刘淼,虽患有先天性的残疾但是依然坚守着自己的梦想,自信乐观的生活着。喜欢唱歌的她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在舞台上和偶像韩庚合唱一曲,《中国梦想秀》实现了她的愿望„„这一个个平凡人因为坚守梦想而让人尊敬与喜爱。这些真实感人的故事深深触动了我们观众的内心,在传递真情的同时也鼓舞大众,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人都要有梦想,都要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有梦就有希望。许许多多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告诉我们,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有勇气就会有奇迹,卓越源于我们平凡的梦想。
第二,让执着成为从平凡走向卓越的阶梯。
执着,就是对自己所追求的事物有恒定的信念。即使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也不轻言放弃;即使成功的希望渺茫也会努力争取;即使万劫不复也不万念俱灰。只要心存信念,总有奇迹发生。
今年的伦敦奥运会上,我们同样被坚持与执着感动着。
运动员们原本如你我一样有着平凡的人生,但他们凭着坚毅,从平凡中走来,走向卓越。正如白岩松所说:“不用再只为金牌看奥运,金牌第一或第二第三,都不那么重要。只要超越自己尽了最大努力,就都是好样的。金牌很好,但银牌也不是失败者,而那些什么牌也没拿到却上了大台阶的个人或运动队,同样值得我们喝彩!”我们感受更深的是运动员身上透着的那股坚韧和执着的气息,感受着他们由平凡走向卓越的历程。
赛前,在中国的所有运动员里,最有把握夺金的应该就是羽毛球男单的林丹。他是一位超级高手,多年来英雄不败,这届奥运金牌之后,在羽毛球的舞台上,他更创造了一个前无古人也很难超越的纪录——把包括全英赛、世博赛、世界杯、奥运会在内的所有冠军,都抡圆了两圈!这真是一个回肠荡气的纪录!只是没想到这次比赛如此的艰难,林丹居然在先折一阵的情况下连追两局,最后一局更是在18比19落后的形势下完成逆转,赛后林丹躺在地上大哭,李永波也激动地落下泪水。林丹29岁了,十多年职业生涯的这份坚持与执着让我们感慨万千。
执着的人往往在骨子里有一种素质,激情如火、认准了目标死不回头。具备这种素质的人常常能创造出人间奇迹。拿破仑、贝多芬、凡•高,都是执着的代表人物。还有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中所记载的诸多世界之最,我们不得不承认所有这些大大小小的人物之所以使世界变得有声有色,就是因为他们的性格中明显有着共同的一点,那就是执着。执着将他们的事业推向了极致,执着让许多的不可能成为可能,执着让他们从平凡登上卓越。
第三,让品格成为从平凡走向卓越的保障。
有人说:一个人的外表,包括在工作或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技能和才华,只能体现其真实性的10%。这10%就如同冰山显露在海面的那一部分,可以被所有人看见。而另外90%潜藏于外表之下不为人所熟知的部分,我们叫它“品格”。
一个人可以用什么来证明成绩?也许是获得的金钱;也许是社会地位;也许是学识学历,抑或是良好的人际关系。但真正能使一个人的人生闪耀光辉的,是他优秀的品格——高尚。高尚关乎人的精神和品质。高尚是伟大的代名词,但也可以很普通,很简单。这段时间,有两件事情从内心深处感动了你我:危急76秒,最美司机吴斌用生命履行职责,绘就一条笔直的刹车线,向我们展示了深入骨髓的品格力量;危难瞬间,“最美教师”张丽莉推开孩子,自己却被失控的客车碾过,让我们再一次见证了人性的光辉!这无疑是高尚,令人肃然起敬的高尚!义乌“富二代”周晓丽10年来收治了900名智障儿童,这种善举和爱心,当然是高尚。我们高三年级的陈浩和他的同学们,他们在“日行一善”公益社团的岗位上默默坚守、默默付出,他们的事迹在城乡导报、钱江晚报、余杭电视台、杭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这也是高尚,平凡的高尚!
高尚是一种过程的美丽动人,伟大的高尚从平凡起步。仰望高尚,使人更具良知,更显纯真。守望高尚,就是要在平凡之中,保持对高尚的追求,从而在过程中拓展心灵的宽度和灵魂的深度!无论你是普通青年、还是优秀青年,我都衷心希望你们追求高尚,记得感恩,具有仁爱,乐于奉献。让我们在不断学习中升华我们的品格,让优秀的品格陪伴我们从平凡走向卓越。
老师们,同学们:
人生源于平凡,积小事以成事业,小事蕴含于大事之中。考察一个人能否精细行事,先委以小事,小事不能为或小事常出错而不能改,则不可委以大事。没有养成精细做好小事的习性,大事必将毁于若干小事之中。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有句名言:“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各位同学,如果你能把每一件简单而又平凡小事都做好了,那你也就实现了从平凡到卓越升华。待到那时,你的老师、你的家人和朋友,就是站在路边为你鼓掌的人。
从平凡走向卓越,让我们心中多一份“坚守”。坚守住那些生命中不能丢弃、不能放弃的追求。坚守住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才会提升自己,实现更高的目标;坚守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会心态平和,使普通变得高尚;坚守住个人品格和意志,才会升华思想,使平凡变得伟大;坚守住社会公德、公正和良心,才会诚信友爱,客观理性,正确对待身边的世界;坚守住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才会脚踏实地,进取有为,成就一番事业。各位老师、同学们:金秋是一道景,需要我们懂得欣赏;金秋是一首诗,需要我们学会品味;金秋是一幅画,需要我们用心描绘。站在新的起点上,让我们心怀梦想,学会执着,历练品格,用今天平凡的小事去托起明天卓越的人生!
卓越校长 篇3
近年来,有不少关于校长职业化的论述探讨了校长应该具备哪些与其职责相关的基本能力。概括起来,这些能力包括要能够比较准确地了解教育、教学、学生、教师和所在地区的社会情况,懂得其中的原理和规律,使学校能基本按正确的轨道发展。
所谓“懂教育”,即身为校长,不仅要懂得最重要、最基本的教育规律,也要有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有对教育的个性化的理解。如当下,中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纷繁复杂,但其最根本的追求、最本质的特点却并不复杂。归结到一点,就是根据每一位学生和教师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个体的培养计划,使之能在愉快、健康的状态下成长,能够有更好的发展。校长也要意识到,教育的作用很重要,但也有限,其中要把握的时机极为关键。办好一所学校,除了正确的教育思想外,还有教育类的法规政策、学校的优良传统和制度沿革,也包括学校通过宣传向社会所做的承诺。
“懂教学”,并非要求校长什么课都会教,而是强调校长要对中小学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基本的了解,熟悉课程大纲的基本要求,并有能力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通常,谈到教学会涉及课程、教材、教法、学法、考试、评价等内容。这些方面,校长和教师在认识上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理清其中的关系。判断教学效果的关键点是,学生的学科学习是否高效,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掌握是否得当,而不要迷失在看似完美、无懈可击的“教学表演”之中。
“懂学生”是指不仅要懂个别学生,也要懂得在一个时期内,学生群体的基本特点。要知道男生与女生、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不同学段的学生、不同生活背景的学生的大体差异。校长可以通过班主任群体全面了解本校学生的总体和个体特点,进而指导全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校长不了解学生,是难以实现让每一位学生都合理充分发展的理想目标的。许多优秀的校长都会经常和学生交流、攀谈,倾听他们的想法,而不仅仅是依靠教师转达。
“懂老师”更为重要。尽管多数校长都是教师出身,但教师也是在发展变化的。在一些学校,校长看重的是一些骨干或拥有高学历的教师,很容易忽略多数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是很值得反思的。在中小学,教师一般可分成普通学科教师和班主任两大类,其工作的强度、侧重点等都有明显区别,需要进行充分的融通。同时,教师在日常工作、家庭生活、个人情感、进修学习、专业成长等方面都会有特殊情况,需要校长了解、关怀和支持。特别是在教师管理和评价方面,校长要能通过各种方式与教师沟通,而不是满足于用制度把教师管死。
“懂社会”强调的是,校长要了解社会,并使学校合理地融入社会。换一个角度说,如果校长是“书呆子”,则教师和学生极有可能是更低水平的“书呆子”。近年来,不少学校都尝试建立了家长委员会,也通过资源开放改善了与社区之间的关系,为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赢得了社会对学校的理解与支持。当然,“懂社会”还不仅仅是在学校管理的层面起作用,在课程改革、教学方法优化、学生和教师的充分发展、学校资源的拓展等方面,也都有重要意义。
以上,应该是优秀校长的基本功。搞懂这五个方面的事情,校长工作才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实现从普通校长向卓越校长的转变。■
(作者单位:江苏宿迁市教育局
新时期卓越校长的追求 篇4
当今社会, 功利熙熙, 人心纷纷, 教育也万象丛生, 出现了“正教育”与“反教育”、“真教育”与“假教育”。校长要回答“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什么”以及“教育的使命在哪里”, 就首先要分清楚“正教育”与“反教育”、“真教育”与“假教育”。反教育是认分不认人的教育, 是揠苗助长的教育, 是无视学生兴趣和人格的教育。说到底, 反教育就是不把人当作人的教育, 从根本上违反了教育的本质。
正教育是什么?首先是为了孩子成长的教育, 它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现在很多教育者用眼前之计代替百年大计, 用膏粱之谋遮蔽生命之树, 急功近利, 使得本来应该雍容大度的教育变得非常短视、非常浮躁。我们呼吁正教育, 就是因为它把人的成全作为教育至上的追求。
石家庄44中是一所城乡接合部的初中, 学生来自农村, 有的学生还不会洗澡、不会刷牙。学校校长告诉我, 他认为学校的任务就是让他们学会洗澡、学会刷牙,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能够有尊严地生活。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 这所学校追求的教育意义, 可能不比一所城市中学把学生送进清华、北大的价值小。袁贵仁部长谈他的教育梦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非常有道理。我们对任何人都要提供力所能及的公平、公正的教育, 要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有所成长。
其次, 正教育是与祖国共命运的教育。现在我们更多地提及关注个人, 但千万别忘了教育是国家的事业。“教育既是民生, 也是国计。”这句话回答了教育界一个长期的争论, 即教育是为个人发展服务还是为国家服务。前者是个人本位, 后者是社会本位。有人把这两者看成是对立的, 实际是可以统一的。教育既能够促进个人的发展, 又能为民族的振兴发展服务。试想, 如果教育于国计无益, 国家为什么要给它巨大的投入?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宗教领袖马丁·路德最早提出义务教育的概念。在美国, 以霍拉斯·曼为代表的一批教育家在19世纪30年代推动“公共学校运动”, 主张由地方税收支持免费的、普遍的公立学校教育。他们力图通过学校教育进行公共道德教育, 克服经济不平等状况, 预防和解决社会犯罪问题。1873年, 美国的马萨诸塞州率先通过《强迫义务教育法》, 以后美国各州相继仿效, 至1903年美国所有的州都有大同小异的“强迫义务教育”法律法规。一个多世纪以来, 美国的义务教育卓有成效, 享受义务教育是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学龄儿童不接受义务教育, 政府将追究父母的责任。过去, 大家以为美国推行义务教育是资本主义为了培养合格的劳动者。但仔细研究这段历史后, 我们就会明白, 他们推行义务教育考虑的是, 如果这些孩子不接受教育的话容易犯罪, 不花钱办学校, 就只能花钱办监狱。美国办义务教育, 最初就是从国家社会的大局利益考虑的。
最后, 正教育是回归生活的教育。现在学校教育内容太多, 选择性太少, 脱离了生活。我们说, 教育没有小事。因为它事关每个家庭、每个学生, 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但同时, 教育工作者也体会到教育其实并没有大事, 教育就是今天这堂课明天那堂课, 今天这个活动明天那个活动, 就是学生的一张画、一首歌……这些点点滴滴组成了教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我认为抓好每件小事, 学校不会出现大事, 就能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大师, 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不就是从这样的学校里走出来的吗?现在, 很多校长喜欢把学校的功能夸大到无限, 其实没有那么伟大。如果我们要把它做到伟大, 一定要关注平凡, 从小事做起。
假的教育就是以教育之名博名利之实的教育。名义上爱学生, 实际上爱自己, 把学生的成绩当作捞取名利的工具。而真教育是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 它拒绝把教育当作谋取私利的工具, 它把学生的成长而不是学生的成果当作学校成功的标志,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一切为了学生”, 这才是教育的本真所在。
追求并践行“正教育”和“真教育”的校长就具备了成为卓越校长的基础。在此基础上, 需要养成与之匹配的领导力。我认为, 卓越校长的领导力大概有五个方面:
一是价值的选择力。我领导的学校教育是注重人文还是注重科技, 是为了国家还是为了个人, 是关注生活还是关注学科, 都是价值选择的问题。
二是教育目标的决策力。校长必须确定学校的培养目标, 这是你这所学校能办成与别人不同的根本所在。
三是课程的创造力。
四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推动力。
五是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推动学校发展的调整力。
在我看来, 对校长最重要的是价值选择力, 它是校长所能具备的最卓越的品质。有了价值选择力的校长, 他对教育有自觉的、明确的判断, 知晓教育应该追求什么, 明晰学校要办成什么样。
同时, 卓越的校长一定是智慧和人格相统一的。如何实现两者的统一, 我想到了德国的洪堡大学首任校长费希特, 他就是一个非常智慧的校长。洪堡大学成立于1810年, 费希特是当时德国的著名哲学家。洪堡大学创办时就提出了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办学思想, 提出了“寂寞与自由”的原则。这些思想与原则对我们今天的中小学办学也会有很大的启示:
没有学术自由, 就不可能出创新的思想。学术自由包含着教学自由, 即教师有教的自由, 学生有学的自由, 由此诞生了选课制、学分制;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学必须要以研究支撑。我们现在强调科研兴校, 对于中小学而言, 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一定是去研究教学本身, 它和大学着眼于研究新的知识是不一样的;“寂寞与自由”原则强调大学要远离社会, 关注人的精神养育。关注人的精神养育至今仍然是现在大学的指导原则。大学要远离社会?这看来有问题, 所以到了19世纪后半叶, 被美国人改变了。当时美国提出大学要服务社会。
从人的培养来说, 精神养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在我们过多强调理性, 而忽视了人自身。一次到北欧, 导游问我, 你知道我们这里谁最有钱?我说, 应该是瑞典人。他说, 不对, 是中国人。紧接着, 他又说道:“中国人穷得只有钱了。”我们的步子走得太快了, 以至于我们的灵魂跟不上我们的脚步, 现在有必要放慢脚步, 想想社会的发展是为了什么、经济的发展是为了什么、教育的发展又是为了什么。难道只是为了把学生送进名校?这是用工具的目标代替了人真正发展的目标。现在不少学校强调博雅教育, 什么是博雅教育?仔细去查, 其原始定义是什么都会一点, 在某件事上多懂一点, 这就是博雅教育。所以基础教育要重视博雅教育, 让学生各方面都懂一点。但如果只有博雅教育, 中国的经济不会发展, 因此我们不能没有博雅教育, 也不能只有博雅教育。可以不叫博雅教育, 但要有博雅教育的思想和精神。
要培养学生美好人性, 一定要把握一个关系, 即学习的愉悦是人生愉悦的重要组成部分, 童年的愉悦是人生愉悦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让孩子带着笑脸走进学校, 学生在学校中要能放飞他们的心灵。我认为, 中国教育与美国教育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此。我们的孩子心灵是沉重的, 脸上是苦恼的。许多人以为, 愉悦的每天和成功的每天是对立的, 于是成年人害怕学生贪玩。但是, 孩子贪玩并不可怕, 贪玩是孩子的天性, 可怕的是让学习变成可怕的事。教育的智慧, 就在于把学习变成好玩的东西。这要求我们去研究教育, 研究孩子。研究孩子, 不是研究他们的身高、体重, 而是去研究他们的心灵。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孩子都是孤本, 都是独特的”, “每个孩子都是顽皮的, 没有顽皮的孩子学校是否太寂寞了?教育还有什么意义?”他说:“我爱顽皮的孩子一千倍于听话的孩子”, “没有顽皮的孩子, 作为教师的我们还有多少教育的激情和教育的乐趣?”这就是作为卓越校长的独特的智慧啊, 而从这智慧中, 又生成了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
卓越校长的追求, 最终体现在“培养什么人”上。我认为, 未来人才培养目标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的融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也好, 2013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也罢, 都强调教育的国际化。但我们不能忘记, 在让学生有国际视野时, 还要让他们爱家乡, 爱土地, 爱祖国。国际化不能把孩子送出国后, 让他们失去了自己的“根”。二是精英素质与平民意识的结合。一些优质学校提出要培养各行各业的领袖人才, 这很好。但培养出来的人才, 必须要有平民意识, 要心里始终装着老百姓, 能为老百姓服务, 否则这样的“精英”可能是“坑爹”的、飞扬跋扈的, 他们最终也会被社会所抛弃。三是科技能力与人文素养的统一。没有科技的进步, 就没有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就不可能有产业的提升和转型, 但我们培养的人才还需要有人文素养, 有人文关怀, 懂得人, 始终从人性出发, 从而以高质量的人文素养把握科技发展的方向。唯有此, 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地球才能是可持续发展的。四是身体发展与心理健康的和谐。一份调查显示, 在我国中学超过48%的教师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这对学生会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我们都知道, 扭曲的教育会导致学生形成扭曲的人格, 给他以扭曲的人生, 因此关注心理健康将是学校应该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中小学生每天要锻炼一小时, 《教育规划纲要》是一个很宏观的文件, 却把这么细小的一个点写进去, 可见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值得校长反思。五是鲜明个性和团队意识的协作。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每个人都应该有个性, 但同时也应懂得如何和别人合作。2012年, 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文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该计划的亮点即为“协同创新”, 这说明政府也看到了合作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卓越校长 篇5
初夏时节,借助z省教育厅实施“z中小学教师校长卓越工程”提供的平台,我们这些长期工作在基层学校的教师有幸聆听北师大教授的讲课,虽然目前培训仅进行了一个星期,还有更多的精彩将继续,但已经让我们感到不虚此行,收获很多:
第一,培训内容符合实际需求,与学员贴心。
来此之前,我们这些多次参加过不同层次培训的教师最担心的就是培训内容对教育教学实际指导性不强,但听完几次讲座,彻底打消了我们的疑虑,这次培训不仅规格高,而且培训内容贴近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对改进学校和教学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如陈锁明教授的《今天,我们怎样做教育?》主题讲座,开宗明义,高屋建瓴,从宏观层面阐释了教育的本质,这是方向性问题,只有把握了正确的方向,才会有正确的结果;伍新春教授主讲的《信息时代,怎样做快乐的教师?》专题,用发展的眼光对信息时代“教”与“学”的内涵进行了准确定位,主张教师只有“回归本位”学生才能学得生动活泼,课堂才会高效,让学员深受启发。怎样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现代师生交往的策略是什么?这是教育改革中的热点、焦点问题,也是许多教师苦苦思索而未果的问题,在听了赵德成、余清臣两位教授的讲座后,老师们顿觉豁然开朗。中国已步入法制社会,在法治社会中教师应如何依法执教和维护好学生的权益?这是每名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好的问题。余雅风教授“举案说法”,以最近几年发生部分学校的法律纠纷为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让老师们增强了依法执教意识,对如何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也有了新的认识。
第二,培训形式灵活有效,学员感到称心。
这次培训形式灵活多样,既有专题讲座,又有小组研讨及教育论坛,还安排了到北京名校的参观考察活动。专题讲座让老师们了解了最前沿的`教育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分享了专家们的研究成果;教育论坛、小组讨论让老师们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同时加强与同行的交流,共同分享成功的经验;到名校实地考察让老师们直观感受教学改革的方向,了解最新的改革成果。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有效提高了培训效果。
第三,培训教师精深的学术造诣和精湛授课技艺,让学员感到开心。
为确保培训质量,本次北师大教育学院组建了精干的教师团队,授课教师都是国内知名专家教授,他们当中的许多人直接参与了教育政策法规、新课程标准的起草,以及教材的编写工作,他们不仅有很高的理论水平,而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中小学教学改革情况了如指掌。他们的讲座观点鲜明,论据充足,逻辑严密,而又不乏语言的幽默,讲到精彩处,专家们神采飞扬,学员们露出会心的微笑并报之以热烈的掌声,几个小时就象几十分钟那样很快过去。如伍新春教授以“说文解字”的方式,分析了“学”、“习”、“教”、“育”四个字的内涵,并紧密结合信息时代的特点深刻阐述了“教”与“学”二者的关系。指出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孩子成长――“向孩子伸出双手而不是双臂”;拥有开放的头脑――“摒弃先入为主的观念”;辅助学生心理――“人类灵魂的工作者的说法更为准确”。
对差生为什么爱制造“麻烦”(实质为引起关注)、学生为什呢不愿意问老师问题(教师无意中会责备学生)、向学生原来的老师了解学生情况好不好等教师或感到困惑或习以为常的做法进行了精辟分析,让老师们茅塞顿开。赵德成教授在讲什么是有效的教学评价时,现身说法进行演示,他把讲座现场当做课堂现场,精选教学案例让学员谈看法和理由,并对每个学员的回答进行评价,就是在这种积极的互动中,把怎样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这个高深的问题讲的生动形象。他提出的“对学生的过错不必每错必纠,还需要给他们自省的机会”、“对学生要尽量减少有条件的肯定,变先表扬后批评为先批评后表扬”及“不是学生发言次数多就好,学会倾听同伴的发言更重要”的观点让我们是对当前一些常见的教育现象的深刻审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深受触动……每名授课教师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每次讲座带给学员的都是一次全新的感受,一次愉快之旅,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
卓越校长 篇6
与李苹校长攀谈, 感觉她的音调是低沉而平和的, 然而聆听她的讲述, 你便会为其中的那些坎坷与艰辛而唏嘘, 会慢慢明了真实的李苹是一位怀有激情和梦想的人, 便能够体会“以人为本, 追求发展、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所承载的深意。在阐释办学理念时, 李苹校长说道:把师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幸福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和最终目标, 树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永不满足、不断探索、勇争第一、迎接挑战的意识。近几年来, 在李校长的带领下, 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一支科研型教师队伍形成, 网络实验班增至6个, 人民群众的满意率从7 6%提高到9 2.2%。
然而, 回首2 0 0 2年的杨中, 其风貌与今日相去甚远。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时, 杨中的教育教学却不见起色, 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 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的意识不强, 出现了几种值得关注的现象:有的教师工作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固守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有的教师在专业知识和认知结构上出现“高原现象”, 且自我满足、故步自封。学校缺少良好的学术科研氛围, 学生厌学情况较为严重。经过深入思考和反复求证, 李校长得出结论:“改变学校的关键在于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而这只有通过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才能实现。”2003年, 北京师范大学立项《网
/本刊记者霍柔伊
络环境下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与创新探索》课题, 在多次听取何克抗教授的报告后, 李校长决定抓住这一契机, 以课题为突破口, 进行学校改革。于是, 以优秀教师队伍为基础,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 以课堂教学为中心,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办学思路从最初的朦胧开始明晰起来。学校成立了实验领导小组和2个网络实验班, 尝试以语文、数学、外语三科为龙头, 向其他学科辐射, 将业务精、信息技术好的年轻教师作为实验带头人, 使教学最优化, 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荆棘路上, 建立研究型教师队伍
“课间俩研讨, 伏案忙笔耕, 彼此会心乐, 感同疑惑生”, 这是杨中办公室近几年最常见的情景。教师们相互学习、相互研讨的风气与日俱增。教师由知识的提供者逐步向指导者转换, 已经成为了学生探索和发现的合作伙伴。
然而, 李苹回忆起2 0 0 2年初次在全校谈到“课程整合”时的情形:“当时有的教师不能完全理解‘课程整合’的含义, 教师们的大多数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为学生分数而“奋战”中, 很少开展教学研究。教师思想陈旧、观念滞后, 使我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在短时间内改变教师队伍, 把那种‘拼命+奉献’的体力教学观, 转化为‘巧干+研究+学习’的新型教育教学观。”
开始, 许多教师对新观念不认可、不接受, 认为校长引入课题是在“摆花架子”。尤其在与专家沟通方面, 一位教师因无法接受专家对自己设计课的点评, 发生了将其推出教室外的事情。第一届网络实验班高老师回想那段艰辛的历程时说道:“刚开始实验时, 我们一点思路也没有。专家虽然每月指导两次, 却没有一节成形的课, 心中对整合是模糊的。我们准备一节课往往要花费很长时间, 却被专家说得一无是处。如果从专业角度评价这节课一定是节好课, 但专家只在技术上评论, 我就不能接受, 心里很排斥, 所以经常到校长那里去哭鼻子。”在这尴尬和矛盾中, 李苹再次运用了她的智慧。她提出了这样一个模式:专家参与备课、说课、听课、评课, 这样专家便不仅仅是评论者和裁判, 更是教学的指导者, 最终构成学习的共同体。经过几年磨合, 杨中教师与北师大专家配合得相当默契, 双方沟通也十分顺畅。”如今的杨中, 网络环境下的整合课实验已经具有某种示范作用。
在一波三折的实验过程中, 杨中逐步建立起一支学习型和研究型的教师队伍。在李校长的大力倡导下, 各教研组组长和非实验班的教师也纷纷自愿参加专家评课, 他们还积极配合网络实验班教师, 共同构思教学设计、搜索资源、制作课件, “一位教师上课, 整个教研组准备”的情形比比皆是。现在非网络实验班教师也能够自觉地使用网络与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 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不懈探索, 建设网络特色实验班
初入网络实验班, 白与绿的主色调旋即进入视野。在白色墙壁和通透玻璃窗的映衬下, 一张张课桌上的电脑液晶显示屏用绿色丝绒布覆盖着, 带给人清爽有序的感觉。再定睛细瞧, 教室中还散落着其他生动的元素。红色丝绒落地窗帘与绿色丝绒盖布相互搭配, 为宁静的环境注入了几许活力。学生书法条幅垂挂于墙壁一侧, 与展现同学们多彩生活的照片遥相呼应, 为教室增添了几多艺术和青春的气息。当然, 投影仪、教师机、网络班班规等自然是网络班中少不了的重量级“硬件”。为此, 真不知校长付出了多少心血。
建设以网络实验班为特色的优质初中校, 需要在建设之初明确两大问题:1.教学目标是什么。2.如何提升教学品质。经过深思熟虑, 李苹校长提出了四字目标:多、快、好、高。将知识收获多、课堂进度快、教学质量好、学生能力高作为网络实验班教学要达到的标准。同时, 面对网络环境下大面积学科整合尚无人尝试的现实, 李校长紧紧抓住教师这一关键因素, 为他们提供假期培训、日常专家评课与大量外出学习的机会, 以提升教师教学品质。经过近一年的摸索, 网络实验班终于形成了一套较为稳定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模式。以数学为例:除借助网络拓展数学知识外, 教师还凭借几何画板和“Z+Z”教学软件, 为学生搭建实验探究平台,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动手实践进行自主学习。
学科整合探索的成功, 使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 实验班的学生毕业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以第一届毕业生为例:一班升入重点高中率为1 0 0%, 二班为7 0%, 与全校4 4%相比, 有着绝对的优势。
除了显性数字, 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提升也不可小觑。网络实验班的一位学生曾兴奋地告诉我:“我们对网络课非常期待。比如昨天的地理课, 学习中亚、南亚, 普通班会指着地图讲, 感觉很枯燥, 而在我们班, 老师利用Flash设计了拼图游戏, 让我们去探索、操作, 学习就变成有趣的事了。”那张写满自豪和幸福的脸感染了我。李校长告诉我, “我们曾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过调查, 结果显示两个实验班的学生都认同他们对学习有着浓厚或较浓厚的兴趣。”在能力提升方面, 同在网络实验班的另一位学生这样总结道:“小学时我对电脑不太了解, 上初中后, Photoshop、电子杂志、网页制作、网络博客等以前没听说过的新鲜事物, 现在自己都能做出来, 心里特有成就感。”李校长也及时补充:“学生信息技术在知识、技能运用方面都要优于、先于、快于普通班学生, 他们在搜集、整理、运用信息方面, 在语言表达和动手能力上, 在组织、协调、分工能力上也非常出色。”
一位家长在参加完网络实验班社会实践活动展示课后, 从心底发出感慨:“小学六年, 我没有参加过这么精彩的活动, 孩子们的表现, 包括他们制作的东西、他们的视野, 使我非常惊讶。我第一次近距离地看到孩子们拥有这么多闪光点。”
“这就是我们课题的成果, 真正提高教师教学本领和科研能力, 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 使学生受益。我想, 只有这样的成果才具有实际意义。”听着李苹校长的话, 我被她的务实和执着感动了。因为她的努力, 使杨中走出多日的迷雾, 让阳光再次透过云层, 照进每位教师的心中。
卓越校长 篇7
不过, 在我国基础教育变革以及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的历时性演变过程中, 尤其是在当下中小学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语境中, 道德领导力或被认为是虚妄的或被认为是无效的, 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地位。在遭遇中小学学校管理功利化倾向难以遏制的背景下, 重提学校治理的道德领导力, 论证其结构、内涵及价值旨趣, 探索中小学校长建构道德领导力的基本策略等是必要且有意义的。
一、道德领导力的时代意蕴
1.作为力场的道德及其结构
道德可以产生力场。在古人那里, “德”通“得”, 既“内得于己”, 又“外得于人”。前者是自我内在修养的功夫, 讲究以善念存之于心中, 使身心互得其益, 是自觉自律之境界;后者是向他者释放道德影响的作为, 讲究以善德施之于人, 使众人各得其益, 是道德行为之善举。因此, 德性之善可以生成为一种力场, 从而产生一种涓涓且深远的力量。这种力量对内让自我内心涵养、心灵秩序、情感养正、举止有端, 对外则德润于物、善泽于人、情移于风、行约于序。所以, 古人所言的“道通天地, 德修于己”, 就有修德性以利己成己、以利人成人、以利万物成天下的基本价值诉求。
道德可以产生领导力, 即道德领导力。《领导力》一书的作者波斯纳认为, 每个人身上都具有潜在或者现实的领导力。所谓领导力“本质上是通过激励、提供支持等实现组织共同目标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影响力, 即对他人施加影响、赢得追随者并使自我和他人发生改变的能力”[1]。毋庸置疑, 在所有的领导力影响因素中, 最深刻、最持久、最触动人心的莫过于道德领导力。尤其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共同体中, 一个有德性的领导者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之间, 都会因自身之道德修养、道德情意、道德行为而辐射出影响他者的力量, 从而引起共同体中之他者的钦慕、敬仰、信任、认同, 乃至寄托、追随和主动参与。既然道德领导力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治理效果, 那么如何理解道德领导力的结构谱系呢?
道德领导力的结构。有西方学者认为, 道德领导力至少应该具有四个维度, 即“品质正直、利他主义、集体动机、激励”等[2], 也有西方研究者建议道德领导力应该具有“道德和公平、角色澄清、权力分享”等。笔者以为, 道德领导力的基本结构应该包括“人文关怀、以身作则、公平正直、责任自觉”。“人文关怀”是指领导者要坚持人本化领导、创设适合人工作的人文环境、尊重人并引领人的发展:“以身作则”是指领导者不徇私情、做道德领导的楷模、坚持一身正气;“公平正直”是指领导者在处理本共同体人际关系时不厚此薄彼、平等对待每个他者、坚持正直的德性原则;“责任自觉”是指领导者敢于担负责任、勇于履行使命, 正如有“现代管理学之父”美誉的德鲁克先生所强调的:“领导力不是头衔、特权、职位和金钱, 而是责任。”[3]
道德领导力是一种非权力影响力。领导学研究证明, 管理者产生影响力一般有权力影响力与非权力影响力组成。前者强调行政权力、身份地位、规章制度, 是一种刚性领导范式;后者强调道德权威、专业素养、人文关怀, 是一种柔性领导范式。道德领导力显然属于后者。中小学校长不能完全依赖权力影响力来管理学校, 因为权力与制度依赖的后果是情感的冷漠与实然管理效果的低下。中小学校长更要借助于道德领导力等非权力影响力来治理学校, 从约束性管理转向激励性治理, 从服从性导向转向认同性导向, 从刚性范式转向刚柔兼济范式。只有这样, 才能建构学校道德与学习共同体, 才能打造适宜师生健康和谐发展的学校人文实体。
2.道德领导力的价值基础与价值旨趣
人本与人文交织下的生命尊重是道德领导力的价值基础。道德领导力强调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均视为行为主体、情感主体与精神主体, 这是人本理念的“形上”论证与“形下”落实。它坚决反对管理过程中的任何专断, 主张对个体主观情意的充分理解和尊重, 将主体的情意认同作为治理效果实现的核心动力。同时, 道德领导力还倡导通过治理达成每个参与者的专业发展、健康成长。道德领导力以建构道德共同体为基本的价值载体, 这是人文理念的“形上”论证与“形下”落实。道德共同体是将共同道德愿景、共循道德规范、共享道德价值、共期道德效果作为基本的价值预设, 以道德凝聚力来培育道德生长力和创生共同治理的积极效果, 学校道德共同体显然是一个人文实体。因此, 无论是从领导范式上, 还是从领导路径上, 校长道德领导力是以人本与人文交织下的生命尊重为基本的价值基础。
为了学校走向卓越且有德行是校长道德领导力的核心价值旨趣。卓越学校的权衡标准是一个综合的体系, 其中包括愿景明确、人际和谐、自由有序、朝气蓬勃、效益显著等, 从这些体系来看, 卓越学校的实现不能完全依赖于权力影响力和制度管理范式, 必须影响到参与者个人与群体的心灵共鸣, 方能实现学校的卓越治理。校长道德领导力就是在制度管理、行政管理之外, 升华并借助自身道德的力量, 持续不断激活教师与学生的道德自觉、认同自觉、责任自觉与参与自觉, 在情感共融、意志共建、使命共担、效果共享的路径与结构中, 实现学校治理的高端与卓越。正如萨乔万尼所认为的, 只有道德型领导, 才能为卓越型学校的建设提供动机与方法支持, 有德行的学校才能成为卓越的校长和教师们的共同愿景[4]。因此, 实现学校治理的不断卓越化是校长道德领导力坚定的核心价值旨趣。
3.当前背景下道德领导力的生成在于校长的道德威信与专业魅力
校长道德领导力的生成不能端赖权力、身份、制度与行政命令等“外在于己”的影响, 而只能靠道德威信与专业魅力等“内在于己”的素养。校长的道德威信与专业魅力有利于将学校从简单的组织转化为道德共同体。道德共同体是一种精神实体, 是凝聚了价值共识、生成了共同的价值愿景, 并愿意遵循特定的道德规范, 为完成共同的使命而自觉自愿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与义务的有机群体。校长以德服人, 以能信人, 以情感人, 以智领人, 假以时日, 必然能够引起广大师生的向心力、亲和力与认同感, 从而实现学校道德共同体的逐步构建。
同时, 校长的道德威信与专业魅力有利于激活教师的自我管理能力。校长通过道德威信的有意识提升和专业魅力的卓越表现, 可以“激励教师, 让教师怀有专业理想、创造充溢的工作状态, 信奉领导, 成为分享权利的专业团队的一种方式”[4]。当教师有了专业理想和充溢的工作状态的时候也就是教师转化为自我管理的时候, 他就可以成为领导的“替身”, 自觉践行团队信奉的价值追求。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指导、主动性和满足感来自学校成员不断增加的自我管理, 他们彼此信赖以获得帮助、劝告、建议、鼓励和意见反馈, 从而实现大家共有的价值观、标准和目标。”[5]
二、“现实”与“意义”博弈:中小学校长学校管理的“去道德化”
1.纠结于“现实”与“道德意义”虚空化
“现实”在此意指当下的、存在本体的、功利的、事实算计的等基本特征, “意义”则意指未来的、存在之上与之外的、超功利的、价值追问的等基本特征。现代人正是在“现实”中沉沦才导致了“意义”的虚无和价值的迷惘。在当前的中小学学校管理中, 到底是关注当下眼前可控性、有效性的现实手段, 还是关注指向未来具有不确定性的学校德性与精神气质的有意识培育, 是令校长很纠结的事情。检视中小学学校管理现场, 绝大多数校长选择了前者, 最基本的组织领导模式就是依附于科层制。科层制确实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组织领导制度, 以至于“除非我们理解了这种制度形式, 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今天的社会生活”[6]。科层制是制度的“刚性”依赖, 它“强调程序和规则, 成文的规章制度在官僚体系中具有优先地位”[7]。在科层制领导模式下, “惟有组织内的规则被作为正当性的源泉和保证, 现在这已经变成了最高的美德”[8]。然而, 学校是人文、精神与伦理融合的实体, 在刚性的纪律与规则之外, 还必须有柔性的道德润泽与引领, 才能赢得学校共同体成员的内心觉悟与认同, 才能培育学校的精神文化, 也才能促进参与者的成长与发展。所以, 当前中小学学校管理的悖论明显存在:一方面是校长科层制依赖的“现实化”权威管理, 另一方面却是参与者表面附和与内心拒斥以及由此引起的职业倦怠与责任感下降。而这种悖论的蔓延最终导致学校成员集体的道德虚无。
2.张扬的是分数, 疏离的是德性
在基于“现实”的管理意识支配下, “分数”是现实, “德性”是遥远的“意义”。“分数管理”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分数成了学校集体的潜意识支撑性价值追求, 分数成了目的, 包括人在内一切都成了手段:其二是分数成了领导评价的关键性指标参照系, 校长以分数衡量教师, 教师以分数衡量学生, 分数成为了好坏优劣的基本参照尺度。正如萨乔万尼所说的:“教师评估体系的得分变成了优良教学的替代物;分数变成了在实践中进行变革的替代物;纪律变成了对学生控制的替代物:……屈从变成了工作结果的替代物。”这些所谓的领导风格导致学校管理者“是被迫去做, 而不是决定去做, 是被迫去贯彻实施, 而不是去引领”[9]。而德性却被有意识遗忘了, 德性的学校、德性的校长、德性的教师、德性的学生, 在“现实”价值取向下, 都抵不过“分数”的旨归。然而, 学校失却德性, 将失去人文关怀致使教育意义的虚无;校长失却德性, 将导致学校灵魂散碎致使人际的冰冷;教师失却德性, 将造成不道德的教育致使儿童受到戕害;学生失却德性, 将酿成教育效果的失真致使其人格断裂。因此, 现实、分数至上而意义、德性疏离是现代学校管理中、最有害的价值导向和实践行为。
3.中小学校长道德领导力的尴尬境遇
“现代取向”、科层制管理、分数至上, 最终导致了中小学校长道德领导力的尴尬境遇:要么是在功利、浮躁之中没有意识到道德领导力的价值, 要么是虽意识到它的价值又不得不臣服于现实并在沉默妥协中任道德领导力生灭自然, 要么是口头上可以标榜道德领导的崇高而实际中却是地道的权力操作依赖者。总之, 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 无论是管理价值理念上还是在具体的领导风格中, 校长的道德领导力实际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正如萨乔万尼所说:“行政、管理和人际关系的形象不能再作为学校领导的核心。强大的、直接的学校领导也不再是学校管理者作为领导者的领导形象。道德领导、仆人式领导以及管家式领导在实践中用途广泛, 却没有在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上得到多少认可。”[10]
三、突出重围:中小学校长道德领导力的建构策略
1.更新理念:执着于以德治校的内涵式发展
当社会陷入“非道德”或者“后道德”时代的时候, 拯救人的道德自觉就变得十分迫切与必要。而学校教育以及服务于教育的学校治理, 必须是基于德性和为了德性的基本价值诉求和理念预设, 这样才能实现对人的德性的关照与提升, 也从而实现德性化学校的积极构建。所以, 中小学校长的学校治理应该是以德治校与以法治校的有机融合并对以德治校有所侧重的基本理念。
其实, 以德治校是一种内涵式发展的价值理念, 它强调将学校治理的整体思路转向人、转向人的内在涵养的依赖与形塑, 立足于对人的尊严的尊重与保护、对人的情感的理解与眷顾、对人的潜能的开掘与引领。内涵式发展减少了对功利主义的执着, 注重对道德人文的修炼。这种理念要求校长本人身体力行, 做德性涵容趋厚、境界积蕴升华、气度开阔敞亮的道德楷模, 并用自己的内在德性与外在行为感化与教化共同体中的他者, 从而形成重德性、重德行的学校道德氛围与风范。所以, 中小学校长要坚持以德治校的理念, 树立“为政以德, 譬若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价值理想, 通过道德领导力所产生的影响力, 成就学校、成就师生, 也成就自我。
2.以德性促共识:构建学校发展的核心价值观
以德治校的内涵式学校治理, 其中重要的载体与实施途径在于凝聚学校发展的共识, 构建学校发展的核心价值观。第一是凝练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杰出团体的最显著特征即在于它们都具有共同愿景与目的。”[11]中小学校长要通过德性感召力、促进学校发展愿景、在广大师生内心的认同, 通过广大师生因校长的德性魅力和专业魅力而生的亲近感、向往感、追随感, 实现校长道德领导力的引领与塑造价值。校长借助于道德领导力“让个体感觉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让人们真正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12], 达到学校愿景的共识, 生成学校昂扬向上的精神动力。
其次, 要注重学校文化中具有特色表征的核心价值观。如果说共同愿景是精神动力的话, 那么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学校共同体的精神气质。它不仅是全体师生的心灵寄托和为共同愿景奋斗的精神储备, 也是一种内心遵循的道德规范、伦理秩序、价值守望。既感化和教化自我, 又规约和改造自我。因此, 一个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应该是他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柱, 需要精心设计和耐心培育, 需要校长战略规划、明确主旨、提炼内涵, 也需要校长真抓实干、涵养自我、润泽他人。
3.人文关怀:基于德性与情感的民主与对话
中小学校长在学校治理中彰显道德领导力的重要载体与表征是人文关怀。这里的人文关怀主要是指基于德性的情感关注。学校领导者建构良善的德性, 并因德性之善而真挚关注共同体中他者的情感成长与波动, 引领与激励师生, 关照与温暖师生, 倾听与慰藉师生, 让广大师生能够切实感受到来自学校领导者的心灵触动与契合。学校由此不再是冰冷机械、规约束缚、道德冷漠的了, 反而成为有情感诉说和慰藉、有沟通交流与默契、有心灵载体与寄托的了, 在这样的氛围里, 师生不再有逃离感, 而是将学校发展、人的发展当成己任, 将德性成长转化为德行实践, 促进学校卓越化发展。
校长基于德性的情感关注的重要治理范式就是民主与对话。民主是一种制度, 也是一种德性自觉。因为民主, 所以教师情感是舒畅的、心里是敞亮的, 参与学校建设与管理是自觉自愿的。对话是心理认同与接纳的前提性条件, 也是人格尊严得到平等对待的重要方式。因为对话, 校长与师生之间是心理坦诚相通的, 是误解消弭和信任增加的, 也是相互认同与自觉追随的。所以, 基于德性的情感关注, 保障了民主与对话的治理范式, 从而也促进了师生对学校治理的自觉参与、各抒己见、群策群力, 因自觉而自治, 达到学校的治理与真实发展。
4.持续学习:中小学校长道德领导力建构的动力之源
学习是信息化社会背景下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一个人不学习, 就没有自我发展与实现的深度。一个单位不学习, 将失去可持续发展和走向卓越的可能性。学校本应是学习最集中、最便利、最有资源的乐园, 构建学习共同体是学校治理的智慧之举和迫切使命。因此, 学校的校长应该带头学习, 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做学习型领导, 建设学习型书香文化校园。同时, 校长学习也是提升自我的道德修养与专业素养、建构自身道德领导力、提振学校的道德气质与底蕴的重要途径。“作为学习共同体的一校之长, 在学校道德领导策略和校长道德领导力素质方面对塑造卓越学校有着方向性作用”[13]。校长带头有效学习, 并通过各种方式促进教师学习, 是校长自我道德领导力建构与建设有德行的卓越学校的动力之源。
其实, 中小学校长要实现在学习中提升自我、建设学校, 有三种途径:一是“请进来”, 邀请专家学者、一线名师、名校校长等到学校来指导讲座、调研交流等;二是“走出去”, 有计划地安排教师接受继续教育, 自己也要多参加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有益培训;三是“校本教研”, 周期性常规组织具有本校特色的教研、交流、汇报、评议等, 把学习与研究结合起来, 让学习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生活方式等。
卓越校长 篇8
上海市“双名工程”第二期刘彭芝卓越校长培养基地第五次培训2015年3月14一17日, 由上海市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基地第五次培训暨奉贤区骨干校长培训研修班在奉贤举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主办, 奉贤区教育行。由全球视野、高端讲座、学员分享、案例剖析、校园走局承办的上海市“双名工程”第二期刘彭芝卓越校长培养访、互动研修等板块组成的专场研究活动内容丰富充实。·美国菲利普斯安多福学校团队介绍中美四校BASK·人大附中物理教师团队作教学改革汇报.人大附中数学教师团队作教学改革汇报项目基地二期学员作报告, 刘彭芝校长等导师团队点评指导
卓越校长 篇9
作为秉承信息化教学理念的老牌学校, 广州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 (以下简称“东风东”) 自1994年参加“全国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实验研究”,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拉开帷幕。2002年, 恰逢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东风东”提出“以网络学习打破课堂格局, 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新命题, 参与由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主持的中央电化教育馆教育科学规划“十五”国家重点研究项目《网络环境下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项目》,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 (以下简称一对一) 开始萌芽。2009年, 参与英特尔一对一项目, 其以全新概念、崭新姿态、丰富内涵走进东风东, 形成了信息化促进教育教学变革中的“新名片”。笔者带着对东风东一对一的实践宗旨、发展理念、应用内涵及所面临的挑战等问题采访了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陈 晓校长。
培养富有时代气息的人才
“信息化是这个时代的特征, 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时时刻刻离不开信息技术, 它像空气、水和阳光一样, 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难以剥离的一部分 , ”陈晓校长侃侃而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我们不能回避对技术的选择。”作为一名教育管理者、一位普通的母亲, 她颇为感怀地说:“技术, 让我始终与孩子拥有共同的话题, 与孩子共同成长。”她不仅表现出对新事物、新技术的好奇之心, 还流露出一种对教育深深的爱, 对学生成长的真挚关怀。“学校教育必须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 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陈校长就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阐述了“东风东”信息化教学的基本宗旨, 她尤其肯定教育的目标必须为社会培养人才, 必须为孩子适应未来社会做准备。
陈晓校长进一步引据国际PISA考试 ( 国际学生测试项 目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Assessment) ) 的理念和方法, 强调教学的目标应当着重学生能力发展, 尤其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而并非指向某一学科或某一知识。她表示:“‘一对一’旨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终身学习能力, 培养富有时代气息的社会人。”
促进孩子个性卓越发展
作为首批全国 (省)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 “东风东”承担着国家、省级诸多信息化教育教学的科研课题及项目, 然而走进“东风东”, 除了校门口的标语:“责任为大, 以生为本, 发展为重”的电子屏幕外, 没有太多关于信息技术的“炫耀”及“信息化教学”的宣传标语, 学校追求的并非是信息化教学光鲜的表象, 而是信息化促进教学手段和方式的真正变革。“信息化教学是我们的特色, 信息化教学改变并提升我们的校园文化, 提高师生的教与学的效率, 我们并非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
信息化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应用于教育教学, 有人支持, 有人反对, 有人鼓励, 有人担忧。面对质疑, 陈晓校长感到困惑, 说:“目前, 似乎一听信息化教学, 就有不少‘吐槽’的声音。事实上, 信息技术成为孩子娱乐和游戏的方式, 更值得担忧!”她坦言在教育信息化教学实践的探索中, 许多家长从怀疑到支持, 从不确定到认可, 他们用实际行动进一步增强学校开展一对一的信心和决心。
“东风东”一方面在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并使用技术, 另一方面也在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学习力。“孩子每天在学校6个小时, 并非满满当当地使用技术终端, 实际仅为30分钟面对学习终端。”陈校长深刻指出:“相比之下, 即使学校不开‘网络班’, 不进行‘一对一’, 不少孩子每天玩游戏的时间或远远不止30分钟。”
“我们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孩子, 而教育的终点是多元的, 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陈校长强调:“东风东”通过一对一实践, 试图将技术作为学习手段而融入孩子的生活习惯中, 促进孩子个性多元、卓越发展。学校开设每周一天的“无作业日”, 每逢这一天, 孩子们欢呼雀跃地投入到阅读、书法、合唱、语言艺术、虚拟机器人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 学生多元需求和个性特征得到满足和发展。
打造教学生态环境
多年来, “东风东”通过不断行动、反思、批判、创新而逐步走向完善。走在新的发展点上, 东风东或像一位成长中的青少年, 有追求, 也有困惑。“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瓶颈, 就是在20多年信息化教学模式已经常态化后, 我们新的生长点在哪里, 我们如何带给教育教学新的亮点。”
在新阶段, “东风东”将“打造‘一对一’教学生态环境”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课题, 通过教和学方法的变革、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教师团队文化、多元评价机制、校园文化等方面, 不断促进信息化生态环境的“运行”。
“要培养多元化的人才, 需要教师团队的学科素质、技术素养。”陈校长认为:人是教育教学中的核心, 课堂教学是主场, 校本教研是学术交流的重要方式, 学校通过建立教师工作坊等方式促进教师团队综合素质的发展, 通过学校办学要素总体提升共同推动卓越的校园文化。
“目前, 我们学校正在开展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信息技术研究项目《网络环境下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个性化学习模式与策略研究》, 重点研究语、数、英3门学科的教和学方法的创新, 培养孩子的个性多元发展。”经过一年多的探索, 语文学科进行“同步阅读”研究, 英语学科提出“能力生成为导向的小学英语改革行动”的思路, 数学学科提出“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思路, 学科教学变革试图抓住学科内涵与学生发展需求, 使目标更明确、集中。
结合学科需要, “东风东”着眼以专题组为单位搭建学科资源框架, 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校本课程资源整合。“不同学科我们有不同的资源需求, 比如语文学科, 开发‘同步阅读材料’网络校本课程, 搭建以语言运用为中心, 强调识字与阅读相结合;数学科, 建立以‘建模- 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学科资源网, 着力为孩子提供资源工具、认知工具, 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培养逻辑思维。”陈校长逐一介绍:“英语则构建以口语交际为中心和有效阅读教学的学科资源, 通过歌曲、歌谣、故事等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东风东”也在探究多元化评价问题。并行开设两种教学环境“网络班”与“常规班”, 鼓励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和多元化发展。陈晓校长认为:有些能力评价难以量化, 在小学阶段, “分数”并非评价的唯一标准, 她强调:“孩子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学习结果和评价方式中获得个性化的发展, 潜能得到更加充分的挖掘。”这些学生, 在全省各类竞赛活动中, 比如奥数、英语口语、语言艺术、书法、合唱、科技等活动中, 均能名列前茅。“全面发展是我们的追求, 全人教育是我们的教育理想, 东风东的孩子广受社会各方面的肯定。”
在东风东任职多年, 陈晓校长始终抱着积极、进取、开放、接纳、包容的心态, 不断组织、凝聚教师团队进行新技术环境和教育理念下的教育探索与实践。经多年发展, 一对一理念及其技术工具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深深渗透进教育教学包括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家校互动各个方面。孩子们的作品成果通过信息化手段去展示, 去欣赏, 去交流, 去分享。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逐步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和素养。“目前, 我们不再思考该不该去进行信息化教学, 因为信息化已经成为我们孩子和老师学习成长的共同方式, 也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让一对一走进每一间学校
人手一个教学终端的”一对一”多少给人高额经费投入的印象。许多学校校长、教师恐怕始终认为自身无法与这般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教学条件“靠近”。
在陈晓校长看来, 硬件、资金可以说是学校发展的物质基础, 但并非是“阻碍”。“有的学校认为自身缺乏经费投入而无法进行信息化教学, 难以进行‘一对一’实践, 而我们恰恰感受到信息化为学校管理节约成本。”
随着技术产品进一步普及, 物美价廉的一对一教学终端终将成为可能, 未来学校并不需要投入高额经费, 也将可以让每间教室、每个学生都能共享个性化的终端学习资源。一对一从无到有, 从少到多, 从试验到普及, 或已渐进式地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变革, 逐渐成为教育发展尤其是中小学课堂教学变革中的最强劲推动力量。然而确切地说, 对许许多多的学校而言, 一对一的最大困惑并非设施设备和技术的准备, 而是对其内涵、理念、观念、学习模式方面的理解、追求和行动。
卓越校长 篇10
关注话题一:学校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关联
12月7日下午4:20, 我们来到美丽的山城——重庆。由于第一次来到这个地方, 轻轨上同行的重庆小伙就给我们介绍山城的概况。重庆有54个少数民族, 区域内有长江、嘉陵江等著名河流。还有长江三峡、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等壮丽景观。8日上午, 重庆市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的领导, 就在市中心的宏声大酒店多功能厅, 安排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副院长万明春教授给我们做《重庆市城乡统筹与教育均衡发展》讲座。
我们几个学员关注的重点是:重庆作为直辖市的城市个性化文化视野 (熏陶下) 下的学校文化如何建构?学校文化与城市文化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学校文化如何展示或者体现城市文化?万教授先简要给我们介绍重庆城市概况。重庆是有着3000多年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她的市花为:山茶花;她的市树为:黄葛树。重庆地域有着三大文化, 即: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红岩文化。随后, 万教授详尽给我们介绍了重庆近期的教育教学改革:重庆教育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重庆教育的任务——立德树人。重庆教育的主线1为促进公平, 主线2为提高质量。其中的重点为深化课程改革、改革考试制度、教师专业发展、建立国家教育标准:课程标准;教师 (校长) 标准;质量标准。重庆基础教育概况——总体目标:到2020年实现城乡一体化, 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国际化, 形成全面教育。重庆教育提高质量的重大举措有建设“卓越”课堂;减负十条 (2012年) ;提质十条 (2013年) ;学校教育质量标准 (2014年) , 其中重点介绍“卓越”课堂的打造:坚持以德为先, 全面发展, 能力为重, 以人为本, 与时俱进。在“卓越”课堂建设方面的主要经验有实施九大行动计划暨课程建设计划;师生学习共同体构建计划;新课程领导能力提升计划;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学生能力提升计划;现代教育技术助推计划;课程辅助活动推进计划;课堂教学评价改进计划;课堂开放计划等。2014年在组织管理、德育工作、教师队伍、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学生品行、学生学业水平、学生身心健康、学生兴趣特长、学生学业负担等领域, 出台学校教育质量标准。“卓越”课堂重点:追求课的“有效”暨效果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单位时间是否产出高, 学生的身心是否真正得到了发展?“卓越”课堂的“学生”观认为:学生首先是人, 生命, 生存, 生活;需要自尊, 自信, 自立。教育目的是学会做人, 学会做事。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同伴互助的。学生其次是发展中的人, 需要激励学生, 建构能力, 身心和谐, 全面发展。学生再者是不成熟的人。不成熟是学生最大的优势;不成熟, 需要惩戒和管束。教育需要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还是有个性差异的人。万教授告诉我们学员:“自主”是最高境界的尊重;“自学”是最高境界的教学;“自律”是最高境界的德育;“自治”是最高境界的管理。教师课堂行为的变革, 重在修炼自己的人格。“教, 上所施, 下属效也。”“育, 养子试做善也。” (说文解字) 教师要涵养激情。重庆市人民小学打造的“主动教育”, “幸福既是教育的目的, 又是教学的手段”。只有为学生知识、能力、智慧、人格奠定基础的课堂, 才是“卓越课堂”。
近3个小时的讲座让我们感到重庆教育的“实在”与“卓越”。也隐约回答了几个重点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与整个城市文化剪不断的渊源。
关注话题二:人民小学是如何从大气、人文、朴实走来的
下午1:30简短的休息后, 人民小学的校车已经在酒店外停车场接待我们。在人民小学融侨校区尹主任的安排下, 我们下榻在汉庭全季酒店重庆上清寺店。在简要的休整后, 我们急切地来到我们的跟岗基地——重庆市人民小学本部校区。重庆市人民小学被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盛赞为:“人民小学是重庆最好的小学!”人民小学是重庆市教委直属学校、重庆市首批示范学校。学校有三个校园区, 占地150多亩, 师生员工5000多人, 学校先后获得了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普教系统先进单位、全国巾帼文明岗等荣誉称号。学校1945年在河北邯郸创办时, 刘伯承元帅亲自为这所军队子弟校题写校训:“我们要为将来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培养人才, 他们必须有文化、有道德、爱劳动、爱祖国, 具有创造精神和铁的纪律。这个办学宗旨一定要明确, 千万不能培养特殊阶层和娇骄儿。”贺龙元帅任学校董事长, 邓小平同志的夫人卓琳女士任首任校长。学校“小主人社团”所属的20多个俱乐部, 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延安文化精神, 传承发展为“自主自强、求真求新”的主人翁文化精神。确立了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活动的主人, 生活的主人”的特色培养目标, 并逐渐形成了“不骄不躁, 求真求新”的良好校风。学校的“主人翁文化”, 不仅有人性中真善美的信念, 更是为信念主动追求、主动发展的激情实践。学校通过“做学习的小主人——我的学习我努力”、“做活动的小主人——我的活动我做主”、“做生活的小主人——我的生活我能行”, 通过各种丰富生动的体验坚定“主人翁”的信念。每年通过“庆铃杯小主人奖”, 大力表彰学校、年级、班级三种级别的“学习小标兵、活动小专家、生活小能人”, 凸显“三个小主人”的个性追求。教师以“成就主人”作为实现真善美的方向, 以“名师成长苑”为载体, 向着自己选择的名师、骨干教师、特色之师、教坛新秀或者希望之星等五类型教师的目标, 把国家的教育方针、学校的办学特色贯彻到日常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 为培养全面发展、个性张扬的小主人服务。“主人翁文化”从理论层面和实践操作层面, 都得到了师生们的高度认同, 增强了师生的凝聚力, 促进了师生和谐互动, 实现了师生共同发展。在此基础上, 学校主动开展“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月”活动, 使“主人翁文化”得到了家庭、社会的广泛认同, 营造了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学生主动发展的良好环境, 广大师生得到了迅速成长。
我们来自苏州、南通、盐城的8位校长在全国优秀教师、学校副校长刘永江和学校办公室刘欣主任的带领下参加校园文化, 有着延安印记和革命教育光荣传统的5个五角星的校门、“映像童年校史陈列馆”、卓琳首任校长题词碑、“不骄不躁, 求真求新”校训墙、市树黄葛树围绕的古典建筑及蒲葵林等, 给我们留下很深的独到的山城学校印象。在学校综合楼二楼会议室, 刘校长简要给我们介绍了这几天缜密的安排后, 我们几位学员便和刘校长闲聊起学校教育管理的方方面面。当我们问道:你们学校如何让教师专业得到发展及学校的师资队伍 (团队建设) 如何打造等热点问题时, 刘校长坦然一笑:我们学校有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国家级、市级骨干教师70多名, 很多的时候, 都是我们的高素质的学生、高学历的学生家长在倒逼我们的教师进行快速的专业发展。
关注话题三:一样的行政办公会形式, 名校有什么不一样的行政办公会设计理念
追问:知名学校的行政办公会的意义与价值在哪里?学校行政会需要关注哪些领域, 在行政办公会上究竟可以在哪些管理层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需要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在来重庆以前,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学校行政办公会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核心, 是管理信息的交换中心, 更是学校微观、中观计划是否能有效实施的检测机构, 更是学校决策能否有效运行的中转站。
重庆市人民小学有3个园区:渝中校区、融侨半岛校区、人民城大学城校区。还有一个坐落在美丽的嘉陵江畔的重庆市人民幼儿园。学校有着校区的地区差异、办学体制差异 (公民办) 、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的差异, 所以被他们的刘副校长称为:“重庆最复杂的学校”。
在重庆市人民小学, 外出学习回来进行专题的交流汇报, 已经成为学校行政办公会的会议程序的应然内容。重庆市人民小学作为名校需时刻关心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节点, 以有利于自己的准确定位。学校行政办公会已经称为学校行政 (管理) 人员的了解最前沿教育教学改革信息与理念的有效平台。
行政办公会的亮点之一:关注教育教学热点问题, 理念、观念及时进行更新。
在学校杨浪浪校长的主持下, 首先请3位行政领导汇报刚在11月底12月初出席北京的中国教育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的相关情况。学校分管教学的杨校长首先进行汇报。他指出, 本次他出席的会议特色有主会场放在学校暨北京二中, 整个会议安排能体现更接地气的4大特色。在本次会议上, 各路专家、学者分别谈了自己的见解。教育专家谈松华先生做了《以考试招生制度为契机, 释放基础教育的创新活力》讲座。该讲座着重就考试、评价、高考制度等做了深度阐述, 其中重点介绍了当前考试的科目、内容、方法等有了一定的变动情况。随后, 知名教育专家谢维和做了《中小学课程深化改革的必由路径》讲座。该讲座从形成共识、制度安排、立德树人、结构优化、边界穿越等五条路径进行突破。接下来, 是介绍自己参加分论坛的有关内容。内容涉及研修结构与学校的合作, 其中北京东城区史家小学校长王欢的经验总结——史家学区的构成与思考特别值得关注。该经验介绍中的五大运行机制, 其中复盘机制值得重庆市人民小学借鉴, 该校通过复盘机制使课程空间的呈现出新形态, 记录学生成长的过程成为一个重点。杨校长还介绍了自己出席会议微论坛情况。他认为, 当前需关注诸如教育改革需要解决的是生命教育等一些热点教育问题。作为校长, 你有什么办法点燃教师的激情成为会议的热点问题?杨校长还就本次会议涉及的关于学区制改革、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家校合作、教育评价等做了翔实的介绍。
接下来该校大学城校区的执行校长助理熊主任, 就自己参加中国教育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分论坛进行有关“教育评价”的专题介绍——当前的教育专家比较关注教育评价引领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其中戴家干专家的《中高考制度改革》, 张勇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 引入第三方评价【TASA (泰思) 】考试技术。教研改革的实践——分析学生的有关学业及综合平台的数据, 通过数据进行诊断。熊主任建议杨校长率本部领导到成都青羊区调研, 了解该调研对老师们的指导性及价值。
学校一把手校长杨浪浪随机插话表示:以前我们用感性在做教育, 今后是否能引入“数据”, 以数据来说话, 以数据来引领今后学校的学科走向?
熊主任随即认为:现在外面的学校提倡“高端备课”, 是在高校研究团队指导参与下的一种磨课、研讨。通过反复磨课, 以形成最优化的课堂教学设计, 注重于学情前测等。个人感触:站在教材之上看教材, 挖掘各主要板块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