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卓越(精选12篇)
教学卓越 篇1
教育事业是一项铸造卓越灵魂的伟大生命工程, 她是一个幸福的体验过程, 是每一位教师从踏上讲台伊始就确定的美好理想的境界。纵观现代教育的发展, 重视全人的培养, 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质、懂得感恩、爱生活、爱他人、爱祖国等情感素养、责任意识、以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对待 生活的发展目标, 已成为全民族对人才培养的呼声。
语文课堂教学是育人的前沿阵地, 是承担培养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人生卓越、生命辉煌, 才是塑造完美人性的教育, 才是把我们的国家、民族引向腾飞的强盛的教育。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至善至美的艺术, 那么,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使其走向卓越呢?
首先, 语文教师当学会练就精湛的教学技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的体验与发展, 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 语文教师就要设计与构建“生本”课堂, 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案, 让课堂走向生本。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可以分享彼此的思考、知识与经验、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展, 从而达到共识、共进和共享,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这一理念下, 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极大地激发, 张扬个性, 创造性的解放, 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畅快, 课堂成了师生双方生命的成长、提升与展现的舞台。
其次, 语文课堂教学要善于唤醒学生的心灵
雅思贝尔告诉我们:“教育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 一个灵魂撼动另个灵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的激发学生的思维, 以至达到通过某个鲜活的细节去拨动他们的心灵律动, 使之产生共鸣, 其教育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卓越的语文课堂教学就要求我们做到内化与外化相互促进, 即:把眼睛还给学生, 让他们观察;把大脑还给学生, 让他们去思考;把嘴巴还给学生, 让他们去表达;把双手还给学生, 让他们去操作。
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主学习, 才能使课堂上真正唤醒学生的心灵。“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要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 鼓励学生求异、求新。这样既尊重了主流价值观, 又尊重了学生的独特理解、感受、体验, 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与人生境界的提升。
其三, 春风化雨般的师爱是语文课堂教学走向卓越的动力源泉
热爱学生是教育力量的源泉, 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教育哲学博士李镇西说:“教师最基本的条件就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教师的爱就是滴滴甘露, 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 教师的爱是和煦春风, 即使冰冻的感情也会融化;教师对学生的爱, 不是一种教育艺术, 更不是一种教育策略与技巧, 而是从心底散发出的人性芬芳。
现代教育强调个体差异, 让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其前提便是师爱的呵护与培养, 关注学困生, 给他们以尊重、理解、鼓励与期待, 实施分层教学, 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成长。课堂上教师应按照特定的内容要求, 同学生进行无拘无束、自由的谈话, 让孩子把日常生活中的体验感受带进课堂, 使学习的过程充满积极活跃的气氛, 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这样, 融入师爱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还教学生活本色, 让学生在体验学习中人格走向完善。实践证明:只有融入教师的关爱, 呵护宝贵的创造性思维、紧密联系生活, 课堂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学生的认知领域才会更加海阔天空。
最后, 教师厚重的文化底蕴是语文课堂教学走向卓越的有力保障。
目前, 终身学习已成为教师专业素质提升与完善的标准。我们只有不停的读书, 才能拥有源头活水, 去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才能打下深厚的文化精神底蕴, 引领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
课堂教学不可能百分百按预定的轨道运作, 常会出现“突发事件”、“独到见解”和“独特体验”, 教师往往可以运用自身厚重的文化底蕴为基础, 顺势将其化作生成资源, 为课堂教学服务, 在危机中寻找良机, 在平淡中追求深刻, 这是真实有效动态生成的课堂, 是师生智慧火花的体现, 更是超越预定教学目标, 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 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总之, 走向卓越的语文教学, 是一项幸福的心灵体验的过程;是生命的提升与完善的历练;融入了爱与机智, 可以阳春白雪, 亦可以下里巴人, 其核心目标是塑造完善人格与弘扬中华文化, 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挥洒生命激情, 书写平凡与伟大的一生, 来引领灿烂生命春天的光荣使命。综
教学卓越 篇2
摘要: 如何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我们该用何种有效的方式处理教学工作,才能让卓越课堂真正的“卓越”起来?本文拟从“教师与学生换位”的角度,让教师从孩子所希望或是忌惮的心理学分析,从而制定因学定教、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教学有效策略。
关键词: 卓越课堂教学有效性;换位思考;信息技术教学
在重庆市义务教育“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卓越课堂”的总体目标是指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能力为重、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突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彰显多元、开放、包容的课堂教学文化,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形成最优化的课堂形态,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在这个总目标之中,最为重要、最切实需要我们实现的是: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彰显多元、开放、包容的课堂教学文化。但,如何从根本上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如何改变学生多年以来形成的“接受”知识的局面?何为开放、包容的课堂?在全市乃至全国教育工作者争先将自己的课堂灌上“卓越”二字的时候,出现了很多为了“卓越”而“卓越”的现象,也萌生了无数个生搬硬套分组、导学单这样由成功“卓越”的学校传达出来的方式。本文意从通过与学生“换位”的策略,探索小学信息技术卓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抓住卓越课堂的根本,实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1 当卓越课堂第一次踏上中国教育的舞台时,教师们便开始努力的围绕以下几个目标来改变传统模式的教学:
——在教学目标上,整体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三维目标,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准备上,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和课标要求,准确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和教学环境,恰当选择教学素材,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合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层次性和多样性,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着力挖掘学科和课堂教学内容的育人价值,灵活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上,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形成师生积极参与、交流互动、共同学习的过程,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在教学评价上,既重视学习结果,又关注学习过程和方法;既重视学习能力提升,又关注学习情感和态度。加强学生日常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采用学生、教师、家长等多元主体参与的教学评价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激励
学生全面发展[1]。
这些要求处处提醒着教师,我们要有意识的改变几十年来以教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并最终实现改变的学生被动的接收信息的学习习惯。
于此同时,英国教育学者对于卓越课堂的概念也同时深入英国学生的课堂。他们对教师提出了八条标准:
一是能使学生取得巨大进步;
二是能够高效的激发学生,并确保他们学的非常好;
三是教师具有出色的学科专业知识,能够一贯的运动来激发学生,并让其感受到学习中的挑战性;
四是资源的使用,包括信息技术的使用,对于提高学习质量做出很大贡献,取得包括家长、专业人员等其他承认提供的有针对性的支持;
五是教师和其他成人能够清楚敏锐的知道学生的能力,以及他们先前的学习和理解程度,并且在此基础上做出高效的计划;
六是教师、其他成人以及学生相互之间的点评和对话具有一贯的高质量; 七是学生详细的了解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习,并且能一直得到教师的支持; 八是在整个课程中教师系统和高效的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在学生可能需要干预和帮助时参与进来,并对学习质量产生显著的影响。
不论中国式教育下的卓越课堂还是英国理念下的卓越课堂,所有的要求看似都是对教师提出的,但我们细读不难看出,每一项无一例外的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一切以检测学生在新模式教育下所汲取的知识和被激发出来的发展为最终目的。对教师而言,读懂卓越课堂的目标很简单,然而改变传统教授的方式,从根本上贯彻落实以引领为主的教学模式并不简单。如何真正实现以引领学生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成了我们最大的难题。
1.2 站在对方立场看问题,勿把学生“角色”放在刀刃上。
创建了著名的松下电器公司的松下幸之助先生,在做生意的过程中,总结出了一条重要的人生经验: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创业之初,他总希望缩短与对方沟通的时间,提高会谈的效率,但却一直因为双方存在不同意见、说不到一块儿而浪费掉大量时间。正如践行卓越课堂之初的我们,处处碰壁,甚至生拉硬套的照搬任务驱动、分组等一系列从卓越课堂相关理论中别人的方法。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收到的效果却是微乎其微。后来在幸之助先生23岁那年,有人给他讲了一则故事——犯人的权利。某个犯人被单独监禁,拒绝吃从铁门下面塞进来的那些残羹剩饭。但是当他嗅到了一种万宝路香烟的香味时,他很想要一支香烟,所以,他用他的右手指关节客气地敲了敲门。卫兵慢慢地走过来,傲慢地哼道:“想要什么?”囚犯回答说:“对不起,请给我一支烟,就是你抽的那种:万宝路。”卫兵根本没打算给他,很嘲弄地哼了一声,就转身走开了。囚犯随即又用右手指关节敲了敲门。这一次,他的态度是威严的。那个卫兵恼怒地扭过头,问道:“你又想要什么?”囚犯回答道:“对不起,请你在30秒之内把你的烟给我一支。否则,我就用头撞这混凝土墙,直到弄得自己血肉模糊,失去知觉为止。如果监狱当局把我从地板上弄起来,让我醒过来,我就发誓说这是你干的。当然,他们决不会相信我。但是,想一想你必须出席每一次听证会,你必须向每一个听证委员会证明你自己是无辜的;想一想你必须填写一式三份的报告;想一想你将卷入的事件吧——所有这些都只是因为你拒绝给我一支劣质的万宝路!就一支烟,我保证不再给你添麻烦了。”每每当幸之助先生在演讲中讲到这里的时候,台下的观众都会很了然的发出一阵感叹。可想而知,这个故事的结果是怎样。卫兵立刻从小窗里塞给他一支烟,并替囚犯点上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卫兵马上明白了事情的得失利弊。这个囚犯看穿了士兵的立场和心思,因此满足了自己的要求——获得一支香烟。幸之助先生正是从这个小小的故事里总结出了一条重要的人生经验: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凭借这条哲学,他与合作伙伴的谈判突飞猛进,最终建立了一个帝国。作为教师,学生在某种意义上便是我们的“对手”,成为我们研究的对象。卓越课堂下,人人都说,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但我却要说,请勿把学生这个“对手”的角色放在刀刃上,单方面的告诉自己:我是老师,我要为了学生设置一切教学工作。要研究“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其实很简单,我们只需站在孩子的立场,揣摩他们学习时的心态,设想接受新事物时会遇到的困惑,学习新知识能力的高低,使用最有趣的方法让孩子主动的产生学习的兴趣,吸取我们引导出来的知识,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的成长、摄取,主动的带着内心的意愿探索、发展。陶行知老先生说;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我相信每一个教师踏上三尺讲台,必定是想把学生教好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种吸引爱的天性,作为教师,努力的想把身边这些可爱的精灵教的无所不知,即使是揠苗助长也是关爱过度期望过高的一种表现,然而这种方式并不适合学生,叫做真正的吃力不讨好。站在讲台上,我们首先要想的只需时刻谨记一件事,孩子希望得到什么,惧怕什么?以此来作为教学工作的基准,工作起来将事半功倍。“假如我是孩子”-----以“换位”为一切教学行为的准则,完成适合学生的课程设计。
信息技术是一门多媒体元素泛滥的极具有趣味性课程,抓住学科特色,研究学生心理状态,研究教材,研究课堂设问的技巧,巧妙设计学生所希望的教学模式。
2.1 备学生。
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学情分析是备课非常重要的环节,既然学生是主体,那么只有真正把学生研究透彻,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才能更好的设计教学的环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里说: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里,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能手[2]。我们可以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努力成为这样了解学生心灵的教育能手。如准备三年级学生认识鼠标的课时,我就会想“假如我是孩子”,当我在小学刚接触信息技术的时候,我已经知道它叫做鼠标,我已经知道平常家里的鼠标样子,我已经会用手指点鼠标,我已经可以用鼠标打开我的电脑和里面的磁盘。那哪些关于鼠标的知识还有什么能引起我的兴趣呢?我会想见识我不知道的鼠标形态、颜色,我还想听听鼠标是怎么发明创造出来的,我还想知道鼠标除了能打开我的电脑和D盘之外,还能打开些什么?分别用“点两下”、“点一下”呢?滚轮除了让页面上下翻页之外,还有哪些方便我们操作的功能?根据这些对孩子内心的分析,我将
自己的教案安排多一些以各色图片为主的奇异鼠标,将鼠标从真实的老鼠的眼睛、尾巴演变过来。这样设计出来的课程,趣味性浓,学生的参与性也更大一些。
2.2 备素材。
信息技术是一门以动手操作为主的课程,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信息技术课堂越来越注重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的目的在于学生学习到完成作品的方法,可是在选择教学素材的过程中,常常出现选择的教学素材过于拘泥于书本,虽然说教材是不断的改编,很多教学素材很好,可是“假如我是学生”,预习的时候看的是金色相框中放入小房子图片,然后挂在墙上;老师讲解的时候还是小房子放入金色相框中,自己做的适合还是依葫芦画瓢的将小房子放入金色相框中;所有的步骤、改编数值的大小,先后的顺序,只有两个字——照搬。试问,哪个孩子还会兴致勃勃的完成这个看得眼睛长茧的小房子相框图呢!对于小学生,如果每一节课都提供给学生书本上所例举的素材,过份的本本主义,新授的内容虽然也可能学会,可是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体验可能会减少很多,那么所谓的“学以致用”也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在备课之初就为学生选好各色的图片,儿童音乐、好看的字体等多媒体素材,让学生在学习到知识之后可以将自己学到的技能作用于其他素材之上,而不是死记硬背下教师的操作步骤,出现换一个背景就不知所措的情况。
2.3 备教学环境。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笔者在小学读书的时候,每周也是只有一节信息技术课,每次听到前一节的下课铃声就跟疯一样的跑,一如今日笔者的学生,同事说:学生也只有上你的课才这么积极。面对孩子的这种行为,笔者想到当自己也是一个学生的时候,大家的争先恐后除了它本身的课程魅力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机房很多机器都是坏的,可以运行的机器里又有快慢之分,谁都想早点去抢一个好位置。每每想到这些,就有一股很强大的动力促使自己努力的维护每一台计算机,意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台运行速度快的机器。“学生”与“教师”身份的完美转换,让卓越的理念在课堂上得到根本展现。
3.1 设置问题,从学生出发。
作为一名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教师,我常常有这样的体会:自己精心准备的教案,上课时却教得很费劲,教师慷慨激昂的讲着,一旦提问,教室温度顿时骤降,一片死气沉沉的安静。一开始遇到这种情况我会生气,会高八调的问:你们听懂了吗?后来看到《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里说到;教师要学会用“移情”的方式,换位的角度思考,学会寻找“黄金分割”点,从而客观认识存在的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教师是身份和角色的矛盾统一。如果认为教师首先是身份,其次是角色,那样会把自己的位置抬高,无法走进学生的心灵,甚至会影响对这份职业的感情;反之,才有可能会用心去对待这份职业。当教师和学生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如果教师首先扮演的是自己的角色,就会舍下一时的面子,换位思考,很多问题就会得到妥善的解决[3]。而后,笔者首先反思自己的问题
是否与之前讲的内容跨度过大、过难,是否太过于简单而让学生产生不屑于回答的情况,是否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将这个问句变为:我还有哪里没有讲解清楚的吗?这个时侯,孩子们的反映就大得多了。笔者相信在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后,课堂的提问将会变得越来越生动、有趣。
3.2 创造一个将心比心的机会,让学生学会学习。
换位思考不仅用在教学上是个很好的方法,同时在教育学生,塑造他们好的品质上也是个良策。在课堂上绝对不乏喜欢东张西望、开小差、等着新课任务完成好玩游戏的孩子,面对这样的孩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谈话教育早就已经没有用了,笔者采用了一种新的“换位”方式,让学生学会尊重学生。一次信息技术课上,正在讲金山画王添加动物角色的课程,学生们都听的津津有味,只有一个酷爱打游戏的孩子,专注的摆弄着键盘,玩的津津有味。我用眼睛盯着他,多次提醒他,但他并没有觉察。后来我靠近书桌轻轻地敲了一下,他终于发觉,赶紧装模作样地拿起书对着电脑,但我知道,他根本就没在听。下课了,想着这一次我又该如何对付这个调皮的小家伙,我决定用“以治人之道还其治人之身”的办法,让他和我换位,当当我的小老师,我很讨好的对他说,熊瑞你知不知道现在很流行的一款游戏叫植物大战僵尸啊?一开始他怕我是要训他而不敢开口,我继而解释到,我听说那个游戏很好玩,但是老师不会,你能教我吗?他一听来了兴趣,很积极的帮我打开游戏开始讲解,这个时侯,我拿起手机就开始玩,不看他一眼,不答理他一句,当他讲了快三分钟的时候,他很奇怪的看了我一眼,我不做声继续玩手机,当他讲到5分钟的时候问我,老师,你会了吗?我装的很意外的说:哦,不好意思,我刚才玩手机去了,你能在给我讲一遍吗?迫于师生关系,他很无奈的从头再讲,这一次我仍旧开始玩手机。在第三次我表示抱歉请他重讲的时候,他只说了五个字:老师我错了。我知道无需再多的言语,孩子已经从亲身经历中知道当自己辛辛苦苦的讲解却得不到尊重的时候,内心的感受,在那之后,这个问题学生成为了信息技术课堂上的优生。
3.3 让学生代替教师,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和规章制度。
教育家洛克曾经说过:“儿童不是用规则可以教的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的„„”机房里的那一块块守则板长期成为被忽略的对象,不遵守规定和不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的孩子每个班每节课都有,针对这一现象,笔者想到一个办法,面临新学校的搬迁,希望自己亲手布置一个让学生真心接受的机房,在机房里,可以为孩子设置一片墙名为“城堡里的秘密”。在这片墙上,让每个班的孩子制定自己的学习规划和规章制度,然后用颜料涂在手上盖上手印。让学生与教师换位,担任起教师的角色,这些由学生自己制定的方式比起教师提出来并强加在他们身上的准则要实用的多,实现起来也更容易落实。
每一位教师都想走向卓越的舞台,在这个过程中,捷径固然很多,好的方法也是层出不穷,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不能只是照搬形式,更重要的是探寻走向卓越这条道路上的有效的适切的策略。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实施卓越课堂教学的主体,两者角色彼此对立而又相互依存,适当的“互换”,方能成就“卓越课堂”,适当的“互换”,方能实现“高效教学”。正所谓知屋漏者在檐下,知政
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笔者认为,知教法者在学生,知学法者在教师。只有真正把自己当成学生,用“学生的心灵”去感受,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4]才能设计出最卓越的课堂,只有当学生真正懂得作为教师的辛苦和心酸,从“教师的角度”去认知,从“教师的付出”去感受,从“教师的高度”去观察,从“教师的目标”去学习,才能最大程度的领悟卓越课堂的实质。因此,“换位”在卓越课堂的有效性策略中至关重要。
[1]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义务教育“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的通知》 [R].2012.[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3] 宋运来.《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01-01 [4] 宋运来.《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01-01
优化教学设计,打造卓越课堂 篇3
一、整合教材内容
教材是课程实施的载体,但教材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教材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以及学生接受水平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的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要真正达成以上目标,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熟悉每篇课文在单元中的地位,作用,教学要达成的三维目标以及教学的重点、难点。在熟悉教材的基本之上,依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适当打乱教材顺序,重组单元内容,将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综合起来并相互照应,融合成新的主题,继而进行相应的教学。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删减、补充教材内容。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的每一单元都是按不同主题编写的,但是,单元教学重点又有交叉。如第一单元第五单元、第六单元都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第三单元和第五单元都可以归结为让学生感知自然、人类的种种美,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都涉及对人生的体验感悟和思考。因此,在教學过程中,完全可以打乱教材本身的单元顺序,依据学生认知的特点,先教学第三单元中的重点篇目《春》《济南的冬天》,在学生有了对大自然的初步的审美体验之后,继而教学第四单元的《散步》《散文诗》两首,让学生深入领会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在学生有了感性的认知之后,再引导学生对人生的体验和理性认识,这时,可以分别教学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内容。至于《童趣》,虽然是初中阶段第一篇文言文,但因为涉及联想和想象两个知识点,教学完本课,可以接着教学第六单元的《天上的街市》,诸如此类。这就是之前提及的单元内容重组。以上所谈还仅仅是同一本教材内容的整合,在具体教学中,甚至可以跨越年级,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将不同篇目放在一起进行教学,这就涉及教材内容的补充。以《湖心亭看雪》为例,在教学白描这一写作手法的同时,可以补充《故乡》中杨二嫂的白描片段,这些就不一而论了。
二、制定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语文课程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落实课程标准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其途径是将课程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师生通过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最终实现课程目标。因此,教学目标设计得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整个课程目标的实现。但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和误区,如把教学环节、学生活动、学习途径当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过于笼统、缺乏生成性等。
如何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仔细研读教材,确定教材选文的类型。王荣生老师将教材的选文分为了四种类型: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定篇”的材料是一篇完整的,没有经过任何删改的经典作品。它要求教师全面深刻地教学,侧重于教中“悟” ;“例文”的材料要能够“足以例证知识”,同时,“又能避免篇章中其他部分可能引起注意导致精力涣散而干扰了所‘例的主题”,它要求教师针对性地教学,侧重于教中“学” ;“样本”要求教师验证性地教学,侧重于学中“练” ;“用件”要求教师探究性地教学,侧重于用中“会”。有了对教材选文类型的思考,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就有了更好的指向。接下来的教师就结合教材选文在单元内容中的地位,依据课文的形式,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最终确立教学目标。以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乡愁》为例,作者余光中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但是,学生大多缺乏离乡背井的经历,对乡愁缺乏深切的感悟。因此,在设定课堂教学目标中,笔者将本诗定位为学习诗歌的“例文 ”,侧重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及联想、想象等写作手法。在教学中,笔者以说“乡愁”、读“乡愁”、品乡愁、悟“乡愁”为线,辅以声情并茂的视频展示,有声有色的分层朗读,有了这些情感的铺垫之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加上自己的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中的四个画面描摹出来,笔者则加以简单的点评和总结,与此同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美读诗歌。整个教学设计,笔者用朗读穿插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有感,读中有悟,从而很好的达成了课堂教学设计预设的目标。
三、设计事半功倍的教学流程
如果说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解决的是语文课堂“教什么”的问题,“怎么教”才能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形成最优化的课堂形态,这还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那么,“怎么教”,怎么设计教学流程,笔者认为:依据学生学情和由教材得出的明确可行的教学目标而设计出的以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才情为目的的教学流程就是好的。
笔者有幸聆听过余映朝老师介绍他在教学《山居秋冥》时的简单教学流程。余老师将课堂教学目标定位为让学生美读美写,他只设定了3个教学步骤。第一步,一句话概括整首诗每句的内容;第二步:一句话描写,学生可以任选一句诗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描写出那句诗的意蕴;第三步,一篇文吟诵。余老师补充了自己由《山居秋冥》改写的散文,让学生朗诵。整个教学流程,余老师用读来串联,思路清晰,内容丰富。虽然我没能目睹余老师的课堂教学现场,但就余老师的流程介绍,该课的课堂教学定然是既能训练学生思维,又能培养学生才情的。
“卓越计划”教学管理实践探析 篇4
1加强领导,增加投入
加强组织领导,增加经费投入,以保障“卓越计划”工作正常开展。
1.1建立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以校领导为组长,以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对“卓越计划”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教务处设立卓越办公室,负责对“卓越计划”工作的组织和协调;试点学院成立工作小组,负责对本学院“卓越计划”工作的具体实施和督导; 合作企业成立实践教育中心,负责“卓越计划”工作在企业的具体安排和实施。
1.2设立专项资金
一是近年来投入近100万元,资助相关学院开展“卓越计划” 项目建设工作。二是在正常经费划拨的情况下,一个卓越班每学年增加10万元用于教学工作。三是先后投入近20万元资助教师开展“卓越计划”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另外,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也加大经费投入,促进卓越计划工作的开展。
2建立卓越班学生选拔和淘汰机制
为保证人才培养的“卓越”性,首先是严格卓越班学生选拔。 学校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建立完善了卓越班学生选拔和淘汰机制。
2.1从在校生中选拔
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根据《卓越班学生选拔实施细则》文件精神,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卓越班学习。
2.2通过高招直接录取
在做好招生宣传的基础上,通过高招录取组建卓越班。从招生情况看,卓越班学生高考成绩明显高于其他学生。
2.3卓越班学生实行淘汰制
卓越班学生出现学业警告和记过以上纪律处分的,取消卓越生资格。同时,因其他原因,难以适应“卓越计划”学习要求的,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经学校卓越领导小组批准后,可退出卓越班。另外, 大学一、二年级非卓越班学生成绩专业排名前5者,可申请加入卓越班学习。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卓越师资队伍建设,初步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卓越计划”教学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3.1做好教师遴选工作
选拔教学水平高、科研项目多且有企业背景的优秀教师从事卓越计划教学工作,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
3.2强化教师实践能力培训
积极创造条件安排相关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和锻炼,以增加企业经历、强化行业背景和提升实践能力。同时,鼓励教师开展产、 学、研合作,以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3.3做好企业任课教师选聘工作
选聘有一定教学能力、实践工作经验丰富且具有副高以上职称人员从事卓越计划教学工作,并履行相关聘任手续。
另外,在外出进修、挂职锻炼、职称评聘及教学资源配置等方面优先考虑卓越计划教师。同时加大课时补贴,卓越班教学工作量按普通班1.5倍计算,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4构建创新人才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
更新教学体系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开办“卓越计划”专业和实施“卓越计划”教学工作的核心,应给予高度重视。
4.1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经过广泛调研,在合作企业的深度参与下,各“卓越计划”专业分别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如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按照“厚基础、精专业、强实践、能创新”的指导思想,制订了包括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和课外能力拓展” 的五模块人才培养方案,旨在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又如卓越法律人才专业培养方案突出了“三个注重”,即注重学生的基础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
4.2建立“3+1”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3+1”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照“走出去、走回来、校企交替、学用相长”的改革思路开展教学工作,具体为2.5年(学校)+0.5年(校企)+0.5年(企校)+0.5年(企业)。其中两年半在校学习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接着半年在校学习专业技术核心课程并到企业进行工程认识和生产实习;接着半年在企业开展职业素养实训、 现场操作和企业项目设计,然后回到学校学习选修课并完成全部课程设计教学任务;最后半年主要在企业完成提高综合能力的毕业设计教学任务。
5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
实施“卓越计划”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在这方面实践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5.1加大实践环节力度
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力度,首先,从人才培养方案源头上增加学时学分,加大实践教学比例,以保证实践教学环节时间。同普通班相比,卓越班实践环节高出10学分以上。其次,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学生创新平台建设,强化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 再次,是重视毕业设计,要求学生毕业设计应由校企教师共同指导完成,毕业设计题目应来源于相关企业并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如技术改造、科技攻关和项目推广与应用等,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5.2遴选合作办学企业
加强校企合作是实施“卓越计划”的重要一环。在遴选合作办学企业时,一方面要考虑企业与学校是否“匹配”,另一方面要考虑企业能否积极参与学校教学工作。我们以企业能够深度参与学校人才培养为条件,包括培养方案制订、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研究、毕业设计指导和培养质量评价等;以学校多形式服务合作企业为纽带,包括项目合作、产品开发、员工培训、人才输送等,先后建立了一批效益好、科技含量高、技术先进的合作办学企业,并形成了互惠互利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和机制。
5.3建立企业实践教学模式
在“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合作企业参与教学的主要方式有技术人员的讲座和报告、现场教学、各类教学实习、毕业设计和技术创新等,从中可以看出主要为涉及学生能力培养的实践环节。对于累计一年的企业实践环节,我校相关卓越工程师专业探索形成了 “分段渐进式”教学模式。第一阶段为企业认识实习,第二阶段为企业生产实习,第三阶段为企业岗位实践,第四阶段为毕业设计。 通过实施“分段渐进式”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逐渐得到加强,提高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6结语
“卓越计划”更加重视联合培养和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 更加重视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人才,更加重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由此可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加强校企合作是 “卓越计划”的核心内容。修订培养方案、改革课程内容,教师队伍建设和企业积极参与等是影响“卓越计划”实施的关键因素。然而,开展这些方面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不能一蹴而就。我们在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做了一些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有关要求相差较远,因此,还需要通过不断研究和实践,以保证“卓越计划”工作更好地开展。
摘要:自教育部启动卓越计划以来,河南科技大学先后开设了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法律人才和卓越农林人才等试点专业,本文结合学校“卓越计划”教学工作实际情况,从学生管理、教学管理、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几方面介绍了具体的做法和体会。
培养卓越口才教学案例 篇5
一、教育背景
古今中外所有成功人士大多有一副过硬的口才。有一位国外名人说:“眼睛可以容纳一个美丽的世界,而嘴巴则能描绘一个精彩的世界。”法国作家雨果也认为“语言就是力量。”新教育实验的第四个行动是“培养卓越口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讲故事、演讲、口语交际等形式让孩子在参与到“说”中来。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深刻知道,我校孩子“不愿说、不敢说、不会说,”这种现象。而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讲,学生记得模式,很多学生没有说话的机会,有一部分想说,但总是怕出错而犹豫不决,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经历后,慢慢地就演变成如今这种现象。我校教师也深刻认识了这一点,所以为他们提供了一系列的展示平台,让学生想说、会说、大胆说、乐于说,以具备良好的口才,树立自信心,如“晨诵、午读、课堂上一分钟演讲„„”之后,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校风。
二、教育案例 1.阅读之风
给学生提供广阔的阅读空间,利用午阅时间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之后四人一小组,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由组长负责,必须人人参与,人人发表自己的见解,组长做记录,评出“阅读感悟最佳优秀的人”,之后全班交流,最后写一写心得,如《阿凡提的故事》有感:
许多人都听说过阿凡提的故事吧!我也很喜欢看阿凡提的故事,讲的都非常有趣,而且写得都是发生在生活之中真实的故事。一本书中,讲了阿凡提的许多故事,而且每讲一件事都体现出阿凡提很聪明,而且有时却为了某一件事,弄得心烦意乱。阿凡提不管是见到国王,还是别人,他一点儿都不会紧张,确是很放松。阿凡提还会惩罚坏人,打抱不平,让正义一直不落后。阿凡提的故事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阿凡提当医生时,有一个人骗阿凡提,有只老鼠跑到他肚子里去了,让阿凡提想办法,结果没想到阿凡提让他把一只活猫吞下去。读了“阿凡提的故事事”之后,我一直深受感触,做事不能慌张,要认真思考。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要向别人的好处学习,不要向坏人学。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难题,都会有正确的答案。只要自己努力,就可以找到自己想得到的答案,我们在生活中,做事要有恒心,有毅力。要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我还读过更多的书,我认识到了书给我们带来的用处,我以后要看更多的书,这样会提高我的写作水平。讲完之后,班级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她在阿凡提身上有了自己的感悟知道自己今后该做什么,而且语言表达流利,自然。在我们班得到了很高的认口。2.口语交际---讲笑话比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讲笑话看起来容易,真要讲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听别人讲笑话绘声绘色,到自己讲起来,仿佛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因此,讲笑话也是一种才能,学习讲笑话是练口才的一种好方法。告诉学生讲笑话的步骤: 设题(悬念)、渲染 反转 亮底
告诉学生讲笑话的技巧:
(1)开头说笑话时,语气要像讲个传说,童话故事版,以引人注意。(2)注意自己的语速,发音要准确、清楚。(3)区分重点,不要照本宣读。
(4)不能自己先笑起来,要让自己融入到角色中,并且添加一些动作吸引观众。(5)注意营造搞笑的气氛。
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笑话,四人或二人以小组进行参赛,然后挑出一个最出色的参加班级的比赛,评出班级“笑话大王”。
其中万博文和肖建宇配合的最好。如:一位老太太买了3袋卫生球。(设题)第二天,她又来到商店里对店员说:“请再给我6袋卫生球。”店员吃惊地说:“您家一定有很多蟑螂。”(喧染)“是的,”老太太说(反转),“我花了一整天时间用昨天买的卫生球打蟑螂,可至今才打中了一只。”(亮底)
他们在讲这片笑话时模仿老太太和店员的语气,其次打蟑螂就做拼命打蟑螂的动作,最后语气还很无奈,引得班级哄堂大笑。
人类是唯一会笑的动物,人类坚信:笑比哭好。因此,说笑话,听笑话,传播笑话,成为人类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而笑话,在现代交际中,越来越成为一种协调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三、教育总结
教学卓越 篇6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卓越课堂;教学模式
一、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化
如今不少教育机构不是特别重视农村小学的发展,错误地认为小学,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学没必要配备优秀的教师队伍,认为教数学的老师一般只要会算题就可以胜任小学数学教育,这是大错特错的。小学数学的教育目的不单单是为了教会学生算题,更重要的是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以后的数学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想要小学数学教育有一个卓越课堂,首先需要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
二、小学数学课堂的氛围化
培养优秀的学生,首先必须让学生主动接受学习。在学生纯真幼稚的小学阶段,如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有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实行一个优秀的教学模式,从而做好农村小学数学的教育工作。
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西师版数学教材为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课程环境。它着力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采用“问题情境——数学模型——生活应用”的学习方式,为小学生提供了大量观察、猜想、思考、实验、探究的机会,实现了培养儿童数学思维的目的。所以,教师要有效利用西师版教材,配合教材的特点,经常鼓励儿童独立思考、活跃思维。
2.改变教师讲课方法
针对西师版数学教材,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卓越课堂,教师要放弃以前按部就班教学的方法,摒弃以前自己主导课堂的做法。通过有趣的游戏故事、惊奇的现象解释以及奇妙的数学发现来激发起儿童天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比如,在讲“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时,教师最好不要再沿用直接就讲理论讲方法的传统教育模式,而是先让学生自己拿着量角器摸索著测量,可能会出现两个答案——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
3.尊重儿童的“幼稚”发现
儿童在课堂上看似幼稚的发现,如果可以得到老师的认可和称赞,就会增强儿童的满足感,发散儿童的思维,激励学生在课堂上更加积极参与,从而使数学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农村小学数学教育关系着我国农村儿童的发展前途,为了响应我国普及素质教育的号召,希望笔者的这几条意见可以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农村小学老师的深入思考。
信息技术让学科教学走进卓越 篇7
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是大势所趋
以我校为例,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 属于乡镇小学, 这几年来变化很大, 从最初简单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到后来网络化应用, 主要是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再到远程教育的有效利用;到现在是课堂信息技术交互式立体应用。充分说明了教师对信息技术从排斥到主动应用的发展过程。我是一名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者, 又是站在教学第一线的一名美术老师, 担任着两个年级的美术教学工作。近年来, 我参加了市里的新课改培训, 参与了市区教育主管部门主办的各种美术学科方面的教育教学教研活动和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培训等。培训专家和承担研讨活动的教师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为了提高培训效果, 全部都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或电子白板的互动应用功能。这样的培训和研讨使我感受到很多的新奇和妙用, 又有一种很震撼的感觉, 脑子里边反应的是“教育发展真是日新月异啊”“美术课居然也能上得这样轻松和有创新”等。从第一次震撼起我就在想, 在教学实践中, 我也要尝试上这样的课, 学生一定会收获更多, 老师也不会再有那么辛苦。于是, 近几年来, 我就开始实践在课堂上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 从幻灯片的制作到声音、视频的加入;从资源的下载到制作简单的Flash课件, 从模拟应用到设计制作。使自己从对信息技术一知半解到现在的熟练操作与应用, 自己的业务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让学生也喜欢上了美术课, 让过去呆板的教学方法变得趣味无穷。过程中, 我还以自制课件《美术课堂内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申报了教师成长课题, 并获得教改科研成果区二等奖。
二、信息技术是新一轮学科课程改革的必备条件
信息技术的营养滋润着新一轮改革的课堂。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让教学信息根据导学的需要显示多媒体声音、文字、图像、视频, 甚至交互融合应用。本次青岛在电子设备课堂互动上的应用, 从教学整体上看, 多媒体技术丰富了教学内容, 提高了教学效果, 扩大了教学规模, 促进了教学现代化发展;从教学系统上看,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引起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一系列变化, 导致了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行为, 甚至教学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都着很大的变化。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 使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作用, 提高教学效率, 突破重点难点, 甚至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 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我也正在积极做着这方面的尝试, 把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整合, 信息技术已成为了我在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在教育教学中, 我就将教学内容和资料制成了课件, 让学生很直观的对所学知识有所感悟和了解, 并根据已知信息自学、互助学习等,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信息的超文本形式, 教学中的超级链接的有效应用, 教学容量的有效增加, 知识面的拓展和互补, 形成教学信息的交互性;在学生实践活动中将学生作品实时呈现在大屏幕上, 利用屏幕达到教学信息的再现,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信息技术的应用, 让课堂教育教学效益最大化
我校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改革成效显著。从教师培训入手, 在以前是个别培训, 到现在全校性的基础性培训, 提高性培训, 专题专项培训, 例行常规培训等, 并大力提倡教师上网查阅资料和制作教学课件。信息技术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了巨大变化, 以前学生每周只有一节信息技术课, 而现在每天都节课都有信息技术的呈现;我校开放了计算机房, 学生可随时查阅各学科学习所需的信息资源, 为学生课前准备和丰富知识面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开设了绿色网吧等, 提倡学生健康上网, 除了在QQ群、论坛中交流互动, 也可以给校领导、班主任和广大教师留言、提问题等等, 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去了解课堂以外更广阔的知识。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所需实时解惑, 形成课堂课下的实时有效互动。在这样的背景下, 我校信息技术方面获得了优异的成绩:近几年来, 我校教师电子白板互动课堂现场展示获得全国一二等奖9人次;学科应用信息技术赛课获市区级现场课一等奖6人次;导学精要开发获区级一二等奖;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区级二等奖等。
小学美术卓越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篇8
一、导入激趣
多媒体美术课课前导入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形象、新颖、简洁, 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教学《铅笔屑贴画》一课, 主要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调动学生创造美的热情, 教师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将一幅幅美丽的动植物造型美术作品在计算机屏幕上展示, 形成一群群蝴蝶、蜜蜂在鲜花丛中翩翩起舞的精美图案, 生动的画面吸引了学生。学生们试一试, 做一做的动手情趣被唤起, 创作的欲望被激发, 学生一个个兴趣浓厚。如《神气的小厨师》一课所面对的是一年级学生, 正处在“玩不够”的年龄段, 他们活泼好动, 思想无拘无束, 具有惊人的想象力, 但相对的, 他们自制力差, 对事物的注意不能持久, 且动手能力较弱。本课的设计即针对以上特点, 是一节教孩子们“玩”的课。教师如何让学生在玩中学, 在玩中创新, 就成为本课的重中之重。纵观全课, 我是抓住“玩”字来展开教学的。一是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玩的欲望。我注意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 采用课件铺垫, 创设情境。在这节课中我装扮成厨师激趣, 然后课件展示各种美食菜肴, 激励学生争做“神气的小厨师”, 这是深受学生喜爱的题材, 既引出本课课题, 又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情感, 调动他们动脑动手进行创造的愿望。二是认知记忆, 做好玩前准备。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并非无源之水, 它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有意观察、记忆与情趣想象。那么, 如何为学生搭起由生活通向创造表现的桥梁, 让学生在本课创作中活跃思维, 大胆创造呢?我选择了课件展示各种琳琅满目的美食, 不管真实的菜肴, 还是仿真的“食品”, 均以立体的形象、鲜艳的色泽呈现在学生面前。试想当他们看到这些令人垂涎欲滴的丰富食品, 又怎能不吸引他们对食品的注意, 激起他们对食品的喜爱呢?通过这段录像, 加深学生对食物形象特征的认识和记忆, 为后来的制作创新奠定了基础。
二、导引质疑
本环节主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进而掌握电脑绘画的方法, 获得金钥匙。当教师讲完方法后, 让学生立即开机, 趁热打铁, 独立操作, 然后教师给予指导, 在关键地方引一引, 在困难地方扶一扶, 或者提出质疑, 互相讨论, 在老师的帮助下给予解决。如如《神气的小厨师》一课的教学, 教师鼓励学生质疑解惑, 玩中学习。对一年级学生来说, 只看不动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我针对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这一特点, 抓住学生看过课件展示的各式精美的“食品”后, 跃跃欲试的创作热情。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各种废旧材料创造制作, 使他们在玩中自主发现问题。在玩的过程中他们发现材料在手中并不“听话”制作出的形象与自己想象差距较大。对此, 我通过示范演示, 课件展示范作等方式, 让学生直观参考学习, 并以小组合作学习, 出谋划策, 互相帮助, 协助解难, 让学生在玩中轻松学到知识和技能。
三、导练解疑
学生绘画的兴趣浓, 用计算机绘画的兴趣更浓, 由于兴趣浓, 积极性高, 对老师交的方法掌握好, 都能尽情地画出具有童真童趣的画面来, 如“二维动画制作”──《会飞的气球》, 儿童们的制作步骤是:1.启动FNATA, 进入FANTA画框;2.将箭头光标移至File菜单, 按住鼠标左键并移至[loadmovie]选项再放开, 按回车键。然后将箭头光标移至刚出现在画框中央文件目录对话框, 选调bjto2.mve文件作背景图, 选中该文件后, 再将箭头光标移至文件目录对话框右边的[load]选项, 按回车键即选通, 此时画框中调入一幅背景图;3.用箭头光标选定画图功能, 并选好颜色, 再将箭头光标移到画框中的适当位置, 画一个圆。4.将箭头光标移至画框右边滚动条下面的下箭头“↓”处, 单击鼠标左键;5.在画框另一处画圆;6.鼠标单击右边滚动条的上箭头“↑”, 然后移动箭头光标至画框顶端的[Edit]菜单处, 按住鼠标左键并移箭头光标至[Clone Frame]选项后再放开选通钮, 按回车键, 一会儿, 动画“会飞的气球”就绘制完成了。此时, 教师指导学生将箭头光标移到画框下边中央的[Go]图标处, 并单击鼠标左键, 动画“会飞的气球”就开始演播了。最后, 教师对学生的制作给予表彰激励。
四、学科融合
如美术课《我爱树林我爱鸟》, 教师是这样教学的:首先, 教师将一些树的盆景搬入教室, 并在树上挂一些小鸟图片, 学生听鸟的叫声录音进入教室, 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引入课题《我爱树林我爱鸟》。开课巧妙自然, 引人入胜。开课不久, 教师又出示精心制作的课件《小鸟的哭述》, 原来小鸟及伙伴生活在树林里, 把窝筑在大树上, 茂密的树叶遮风挡雨, 每天能呼吸大树供给的氧气和果子。小鸟爱树林, 每天给大树捉虫吃, 这样互相依存, 生活快乐, 可是有人伐木捕鸟, 生态环境遭破坏, 发生特大洪灾, 家园被毁, 亲人伙伴没有了, 这段课件展示的情景揭示了树、鸟、人三者互相依存的关系, 一方面巧妙地让一年级学生从小就受到了自然辨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真是独具匠心, 另一方面, 自然地点燃了学生千方百计拯救小鸟的思维火花, 那就是种树 (即画出树林) , 紧接着, 教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问:先画树呢先画鸟?为什么?画出的小鸟在林中干什么?心情怎样?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自主探究。
又如学习美术课《秋天》, 教学中, 教师首先应用信息技术, 创设学习情景, 通过演播课件, 出现秋天的美景, 配上《秋风的话》主旋律, 要求学生体会秋风说了些什么?听了后想到什么?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同学说:“想到秋风飒飒吹过, 漫山枫树变得火红, 菊花闪着金黄, 树叶飞舞像五彩蝴蝶, 秋风轻轻远去, 吹红了果实, 吹皱了池塘, 吹进我们的心灵……然后叫左边这位同学唱, 右边这位同学听, 用心听, 对秋风有什么感受?同学们感到秋风很亲切, 感到流金溢彩的美丽秋色。最后, 教师启发说:“我们还可用什么形式表达对金色的秋季, 火红的枫树喜爱之情呢?”同学们回答, 我们根据秋风的话作一幅画, 于是,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作画, 播放音乐主旋律开展作画比赛, 一组同学在计算机上完成了一幅画:金黄的田野, 红红的果实, 还有飘着彩色的小“心”星, 表现秋季丰收美景, 我们的“心”随秋风欢歌;二组同学在计算机上画的是红的山, 红的树, 红的叶, 红的云, 表现秋风吹过, 染红了树, 染红了山, 映红了云;三组更富于想像, 他们在计算机上出现的是:美丽的绿色, 原野上一棵大树华盖如云, 千姿百态的色彩树叶, 翩翩起舞。教师问为什么这些树叶是五彩缤纷的?同学回答, 树叶红是由绿变橙到粉红或为火红, 叶面反映阳光色彩斑澜, 其它树叶的形色各异, 更主要是我们感受到秋季红的叶, 黄的柑, 金色的稻田, 碧绿的水塘, 湛蓝的天空, 它就是一个五彩的世界;四组同学在计算机上画的是荷塘莲、藕、渔人、远山, 富于劳动情趣。第五环节, 引导同学根据刚才的画景想象体验创编舞蹈《秋风的话》, 同学们唱歌跳舞, 与自己在计算机上的创作画交相辉映。
五、拓展创新
如《神奇的小厨师》的教学, 教师鼓励学生, 玩中创新。学生已经学过撕纸和捏橡皮泥的技能, 本课继续玩彩泥、玩撕纸。有的学生想法大胆, 想象丰富, 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出新奇的“食品”我便适时鼓励引导, 及时表扬。这样基本技法的掌握, 就好象给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找到了立足点, 给他们手中的彩泥、废纸等废旧材料注入了灵魂, 并最终开出创新的花朵。此外, 教师还让让学生角色扮演, 玩中评价。对孩子们来说, 他们的价值观念表达主要体现在由情感驱使的富有乐趣的活动之中。在孩子们所喜欢的活动中, 应首推游戏活动, 所以我设计角色扮演游戏, 使学生在争做“神气的小厨师”的游戏过程中, 积极学习探索, 了解食品颜色、形状要搭配美观, 设计、摆放要生动新颖。在聘请小厨师和评选“神气的小厨师”时, 有意引导他们用简短的语言进行评价、交流, 让他们在玩中轻松愉快地学习, 增长本领。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绘画外, 教师还将这一活动拓展到了课外。教师根据教学大纲, 一方面设计有多层次、多形式的练习题, 另一方面让学生自由命题画, 鼓励学生尽力做到四个超越:1.超越课堂。超越课堂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对某一内容形成了兴趣, 课后继续进行有目的的自觉学习。这种学习不同于作业, 这是一种创造性学习。2.超越课本。超越课本是指在学好教材的基础上, 练习课本以外的内容, 拓展知识结构, 增强理解力, 培养创新力。3.超越教师。超越教师是指绘画不限于教师课堂所教内容, 学习不是指跟着教师屁股后面学, 而是积极主动, 有创造性地去学习。4.超越自我。在做到以上三个超越的过程中, 必须能够超越自我, 这是绘画学习能否成功的关键, 任何超越都不是强行实现的, 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逐步提高认识, 内因促外因, 逐步而实现的。
摘要:信息技术下打造美术卓越课堂, 通过教与学, 搭建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平台, 让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在师生, 生生互动对话中, 形成思维的短兵相接, 智慧的碰撞与爆炸, 实现知识的创新与升华,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 以达到“以学活教, 心动课堂, 心随课动, 课随心动”的美好境界。
关键词:小学美术,卓越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参考文献
[1]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义务教育“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渝教基[2012]53号http://www.cqjw.gov.cn, 2012-07-19.
教学卓越 篇9
关键词: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卓越计划,项目式实践教学
“卓越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领域实施的重大教育改革试点。在“卓越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是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按照“卓越计划”的顶层设计方案,参与高校“按照本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遵循工程的实践、集成与创新特征,以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1]。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与难点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问题。
既然“卓越计划”是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试点,不妨借鉴现代职业教育,在本科工程人才培养阶段,探索以实践教学改革驱动理论教学创新的经验。这将涉及到工程人才培养理念变革、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角色定位、实践教学改革驱动理论教学创新实现方式以及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考量等诸多问题。本文试图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以期为“卓越计划”参与高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提供参考。
一、从工科教育到工程教育:工程人才培养理念的变革
在现行的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工科教育基本等同于工程教育,工程教育的毕业生授予工学学位。但是,工科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是不清晰的,既可以是应用型工程人才,也可以是研究型人才。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两者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都相似或者雷同,培养科学家和培养工程师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上并无明显差别。应用型工程人才在四年制本科工科教育中,本应属于工程实践的学时,被挤放到了理论教学环节,造成工程实践能力不足。
其实,与传统的工科教育不同,现行的工科教育就其服务面向而言,主要面向工业界培养大批工程技术人才,其实就是工程教育。但是受制于传统工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工程教育始终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关系上纠结不清。传统的工科教育重视理论学习,缺乏实践探索,很难适应现代工程发展的趋势。潘云鹤院士曾指出,“我国的工程人才培养就是先学自然科学知识,然后把这些知识应用到工程科技上”,但是“当代工程并不等自然科学的应用,真正的卓越工程师,其知识不仅基于自然科学,还基于社会科学和实践经验”[2]。尽管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节奏,我国工科教育的在校生规模和毕业生的数量已经居世界前列,但这并不代表我国工程教育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研究表明,我国是“世界上工科在校生最多的国家,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适合在跨国企业工作的高等工程教育毕业生比例还很小”[3]。高等工程教育必须从传统的工科教育中挣脱出来,构建面向工程实际的现代工程教育体系,实现工程人才培养理念的变革。
“卓越计划”的实施,就是要改革传统的工科教育模式,就是要“能够引领工程教育的改革方向,让工程教育回归工程”[4]。“卓越计划”工程人才培养理念是面向行业企业,围绕实际工程问题,按照后备工程师的成长规律,构建工程知识、培育工程素养、培养工程能力,使学生能够具有从事工程师职业所必备的基本能力素质。
二、从学科驱动到需求拉动:实践与理论教学角色定位
高校的教学资源配置是通过课程体系来实现的,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包括理论和实践课程两大块。传统的工科教育模式以“学科驱动”来构建课程体系,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注重面面俱到,专业课程体系等同于学科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之间缺乏内在逻辑关系。“学科驱动”体现在教学计划的组织上,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存在脱节现象。近年来,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开始上升。但是学科课程体系在整体上没有大的变化,相反在“宽口径,厚基础”的口号下,理论课程设置更加细化,总学时不断膨胀。
现代工程教育要培养的是工程师,工程师不同于科学家,所要从事的是工程设计、运行、管理,这些都是工程实践的过程,所以“对于工科学生而言,实践是创造性应用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综合能力形成的过程,大学本科四年是参与工程实践、形成工程思维、获得工程经验的极重要时机”[5]。在工程人才培养中,如果仍然将实践教学作为验证理论知识或者提高实验实训技能的附属,那么整个课程体系的设计就不能支撑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此,我们倡导“需求拉动”重构课程体系,也就是要打破传统的基于学科的课程体系,按照工程人才培养目标需求,围绕人才培养的标准实现,来重构课程体系。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践课程,重组增删的依据就是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换言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角色不是取决于其在学科体系中地位,而是取决于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需求拉动”是加强实践教学,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路径。
事实上,在“卓越计划”的实施中,围绕构建面向工程的课程体系,参与高校已经进行诸多的探索,通过“强化实践环节,提高实践教学学时比重,压缩课内学时,避免课程内容重复,注重课程的综合作用”[6],传统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角色定位正在发生较大的变化。把握这种变化带来的契机,“卓越计划”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可以大胆探索实践教学改革驱动理论教学创新的路径,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工科教育模式所形成的“先理论,后实践,重理论,轻实践”弊端,使工程教育真正回归“工程”。
三、从实践教学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改革驱动理论教学创新
实践教学改革驱动理论教学创新路径设计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分析工程师成长不同阶段对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稳步推进。
如果将工程师的成长分成中学教育、高等工程教育和继续教育三个逐层提升阶段,其作为工程师所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的逐层提升过程,大致体现为这样的轨迹:中学教育阶段接受的是素质教育,学习应知应会的基本理论,辅之以基本的社会实践;高等工程本科教育阶段,构建作为未来工程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继续教育阶段则是毕业生走上社会,通过工程实践的磨砺与知识的更新,完成由后备工程师向工程师的蜕变。
在高等工程本科教育阶段,低年级主要学习基本理论,通过各类验证性实验、初步的工程实践,形成基本能力;进入中年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要通过在实践探索中运用理论知识,形成必备的能力;到高年级,要依据实践探索的要求,选择适当的理论来解决实践工程问题,形成拓展能力。
实践探索与理论学习在工程师成长中对比关系大致是:工程师在成长过程中,伴随知识能力素质的提升,实践探索的成份逐渐超出理论学习的成份。实践教学改革驱动理论教学创新在时机的把握上,应该选择学生必备能力和拓展能力培养阶段。按照“卓越计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两个阶段大致处在学生大二下学期、大三和大四上学期。
“卓越计划”专业的实践教学创新内涵丰富,涉及到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手段、实践教学评价等多个层面,可以说,“卓越计划”专业与普通专业相比其特色就是实践教学创新。“卓越计划”专业的实践教学创新目标是构建“以能力为主线,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行为导向教育的实践教学方法是“卓越计划”实践教学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
行为导向教育是以行为或者任务为主导的职业教育模式,是德国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也是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主流。行为导向教育以学生职业能力养成为最高目标,主张师生的双向互动,围绕教学任务或单元,设计环节、活动、项目,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构建工程知识体系,培养工程实践能力[7]。“卓越计划”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驱动理论教学创新,可以通过行为导向教育的实践教学方法创新,促进理论课程教学按照“行为导向”进行相应变革,从而构建从实践教学到理论教学的过程。
四、从理论灌输到行为导向:项目式实践教学中的理论教学
行为导向教育所倡导的项目教学、案例分析、模拟教学、角色扮演等实践教学方法,不仅为高职人才培养提供有效路径,也对本科工程人才培养具有借鉴意义。项目教学法是工程人才培养中基于行为导向教育的最重要教学方法,“卓越工程”参与高校在课程与教学内容改革中,可以借鉴项目教学法,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形成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人才培养特色。项目教学法注重以学生、项目、实际经验为中心,培育学生主动参与工程实践和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是培养工程师后备人才的重要方式。项目教学法具有产品和行动导向、跨学科性、学习者和需求指向、学习过程的自我组织、社会关联性、理论实践与研究交融等基本特征[8]。利用实践教学创新中的项目教学法,可以在提高学生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同时,构建切合实际的学生工程知识结构,推动工程教育中理论教学的改革。
“卓越计划”专业实践教学项目教学法的前提是校企合作,产学融合。其实践教学流程为:项目设计、项目立项、项目开展、成果提交。
项目设计依托校企业联合人才培养机制,围绕企业工程实际问题,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完成,设计要注重项目的实践综合性和知识集成性;项目立项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自主参与,教师指导学生分组,企业提供项目实践经费;围绕项目的开展,学生在企业提供的真实工厂环境下自主实践与探索,并按照项目要求,自主选择理论知识学习;项目完成后,企业教师与专业教师结合学生在项目中的贡献度和现实表现对学生的工程实践效果进行评价,企业将提交的成果进行效益评估,以运用于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
这些环节中,理论教学不再是基于学科体系的课堂教学,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也可以选修相应的专业课,甚至按照项目的需要,跨学科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卓越计划”专业项目式实践教学法,使得传统工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选修课模块发生变化,基于工程实践需求的理论课程开发或者重组势在必行,由此可以推进理论教学改革;专业教师不能再依照传统的学科体系组织教学内容,而要在工程实践中,围绕项目开展,重新组织相应的知识点,以满足学生工程实践的需求。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由传统的“理论到实践”转变为“实践到理论”,理论与实践在实践教学创新中实现深度融合。
项目式实践教学中理论教学改革的关键是项目的设计、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能动性。由于“卓越计划”的企业培养环节与高职的企业实习具有本质的不同,在项目设计过程中,项目所能具备的综合实践功能和工程知识的集成,决定了项目教学法对于提升解决工程问题能力效果,尤其是工程知识集成度直接影响理论教学的改革。因而,提倡通过校企合作,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设计项目,而不是由学生自主设计,这是区别于高职企业实习的重要特征。项目实施过程,专业教师必须按照实际工程问题,重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但是囿于传统学科课程体系的惯性,加之缺乏必要的工程经历,难度较大,这需要参与高校围绕“卓越计划”试点工作,适时推进教师管理体制和机制变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教育培养计划的通知(教高[2011]1号)﹒
[2]郑扬﹒卓越工程师培养恰当其时[N].经济日报,2011-02-26(3)﹒
[3]周南照.中国教育竞争力国际比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33.
[4]杨晨光﹒造就一批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教育部“卓越工程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综述[N]﹒中国教育报,2011-01-02(1)﹒
[5]李培根,许晓东,陈国松.我国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问题与原因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1-6.
[6]教育部.卓越工程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2010-2012)[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84.
[7]李晓玲.行为导向,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2,(11):109-111.
教学卓越 篇10
1 当前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税法变动频繁, 教材更新滞后
教材内容能否跟上时代的步伐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但是, 由于我国税收法规的时效性强, 政策更新速度快, 导致税法教材极易过时, 其内容总是滞后于现行法规。例如:2011年国家税收法律中一个很重要的变化, 从2011年9月1日起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由2000元调至3500元, 但为保证在新学期开学前取得课本, 高校订书一般是在前一学期下单, 因此, 在2011年的教学中使用的教材中几乎没有按新的条例来编写。
1.2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落后
税法课程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方面虽有一定程度的改进, 但是在教学方法上基本还是以教材为中心, 以教师传授为主的“填鸭式”传授模式。在教学手段上, 不少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黑板加粉笔, 虽然也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还只停留在演示文稿的使用上。因此, 单调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使学生的主动性很难调动起来, 《税法》成了“睡法”, 很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1.3 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税法课程教学一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 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 学生动手能力不强。虽然也有一些高校尝试运用各种课堂实践方法, 如到校内外实习基地学习、下企业参观考察等, 但总体来说受经费、教师个人的责任心等因素的影响, 实践教学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1.4 缺乏培养卓越人才的师资队伍
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曾深刻指出:“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 而在于它一代教师的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 教师一定要出色。”因此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是“卓越计划”的成功与否的关键。税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需要的是具备丰富实战经验的教师, 凭借授课教师丰富的实战经验, 借助于案例等手段把税法的基本理论融于其中, 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税法教师多是毕业后直接任教, 相关实践经验缺乏, 所以多数流于照本宣科。
2 基于“卓越计划”的税法课程改革
2.1 选择时效性强的教材
在教材选择上应尽量选择近期出版的教材, 或者学校组织教师自编教材, 将最新税法知识与政策动向及时写入教材, 更新教材编写方法, 将教学做融于一体的教学理念体现到教材中, 建立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材体系, 增强教材对学生的指导性, 方便学生预习复习, 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中, 可将注会教材或注税教材作为参考, 因为注会和注税教材更新快, 时效性强, 且有大量的时新案例, 对教与学都有一定的帮助。
2.2 创新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税法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使用启发性教学。启发式教学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改变教师满堂灌、学生忙于记笔记的传统教学方式,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来, 变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的学习知识。比如在讲授个人所得税计算时, 教师可以结合自己收入的纳税情况来举例, 提高学生对个人所得税的学习兴趣。在讲授增值税法时, 可以通过引入我国近年来发生的几起重大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刑事犯罪案件, 引发学生对我国增值税制度的探究欲望。另外, 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板书、多媒体演示、课堂小测试、重点问题课堂讨论等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 能够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 大大地提高课堂效率。实践证明, 教学手段从单一满堂灌形式向多样化传授方式发展, 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2.3加强实践教学
实施“卓越计划”的目标是克服我国目前严重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 实现学校学习与校外实践的有机结合, 真正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能够有机协调地发展, 从而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针对税法课程的特点, 教学中可通过以下环节要加大实践教学:首先, 加强校内实验实训。按照税收征管的流程, 让学生模拟税收征管的实践操作, 如模拟纳税申报等实务工作。其次,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请企业总会计师、财税基层干部等专业资深人士来学校作各种讲座, 以利于学生掌握最新的税法法规政策, 追踪最新的税法前沿知识。另外, 也可由教师带队让学生到企业实地参观考察, 熟悉纳税业务的全部流程, 从而克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培养高素质的卓越创新人才,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首先, 为了培养具备丰富的实战经验的税法教师, 学校可以组织教师报考注册税务师或安排教师下企业从事报税工作, 定期参加税务部门安排的培训。另外, 教师也可以到企业锻炼, 熟练税收实务操作方法, 接受前沿最新专业知识培训, 不断积累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
3结语
培养卓越创新型人才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对所有学校而言都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抓住“卓越计划”这一契机, 构建能够体现承载学生素质与能力的课程体系, 对现有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相应改革, 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是每一位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摘要:税法课程是财经类专业的重要专业课, 税法课程教学如何开展不仅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更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分析了当前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指出应在“卓越计划”的指导思想下, 从教学方法及手段、教材、师资等方面的改革来优化税法课程体系,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卓越计划”,税法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华耀军.高职院校税收类课程开发浅探[J].财会通讯, 2011, (10) .
卓越船舶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篇11
[关键词]船舶专业卓越计划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08-0111-02
卓越船舶工程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船舶与海洋工程理论知识,还要初步具有丰富的工程设计、施工建造以及管理运营等方面的工程实践经验。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给各门专业课程的授课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应该根据课程性质,适当增加案例讨论、课程设计以及企业实习的比重,尤其是增加短期企业实习与案例讨论等。在教学方法方面,要鼓励自主探究与自主发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自己去体会学习,激发其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卓越型教学以理论学习、工程实践、再理论学习的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与探索精神,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学生。让他们具有足够的“本领”去准备迎接毕业后的学习和工作。
一、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概述
从2010年6月开始,教育部先后批准462个试点班加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拟通过在试点高校及专业实施卓越计划,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以迎合我国对人才的需求,其中船舶专业有5所高校。据麦肯锡季刊的一项分析报告指出,在中国160万名青年工程师中,只有16万名能胜任跨国公司的工作,能达到跨国公司用人标准的合格毕业生比例不到工科毕业生的10%,与印度的25%、马来西亚的35%、波兰的50%、比利时的80%以及其他发达国家差距甚大。为此,教育部推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坚持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上海海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在与大型国企进行“3+1”联合培养教育的同时,正在积极实施教育部的卓越船舶工程师培养。各门课程均有针对性进行了卓越型教学的改革。下文主要针对船体结构与制图的卓越教学改革实践与所遇问题进行探讨。
二、船体结构与制图卓越型教学改革实践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船体结构与制图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该课程中运用了卓越型教学模式,从培养目的、培养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转变,进而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高他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卓越工程师。
(一)培养目的的转变
在卓越型教学中,大学生的身份理应由最初的理论学习者逐步成为一个既学习理论又学习工程实践的卓越工程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课程知识,还能够理解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进而解决实际工程中碰到的问题。在与这些未来的卓越工程师的交流中,教师也应更新自己的知识视野、扩展自己的实践经验,实现更好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船体结构与制图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船体结构的知识与船体制图的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际船体结构基本图样的绘制和识读。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要具备以下两方面的知识,一是要透彻地掌握工程实际中各种船体的构造与实际生产部门所要求的船体结构图样的基本组成,二是能够熟练利用现代制图工具进行船体图纸的绘制。 船舶专业前期课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概论和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的开设可以很好地帮助本课程教学目的的改变。
(二)培养方式的转变
卓越型教学应该强调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平等关系,突破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传统观念。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避免了只重理论不重实践的满堂灌、一言堂,理论严重脱节或滞后于实践的传统教学方法。这样,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实践学习、理论再学习这一螺旋上升过程既学到了理论知识也学到了实践应用,从而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也更容易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的卓越工程师精神。针对理论与实践融合难的问题,分析其原因,是教学中只重理论不重实践或基本无实践造成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要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
在船体结构与制图授课过程中,授课教师首先在备课期间针对“船体结构”部分在船厂进行了大量相关图片与音像的摄制,然后在授课时首先让学生观看相关音像资料,引导学生从船体结构的知识出发,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然后再讲述理论知识,最后再一次讨论学习所摄制的各种资料。在“船体制图”部分,首先让学生读识收集到的部分图纸,然后带着问题讲授制图的相关理论内容,最后进行相关图纸的绘制。在课程中或课程结束后,学生集中进入船厂和设计院进行实践学习。上述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思考,不断地理论联系实际,进而提高了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也可以更好地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
(三)教学内容的转变
随着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的进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在船舶设计与制造上的广泛应用,以及船舶行业规范标准的陆续修订更新,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也要求及时进行相应更新。教师也应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扩展自己的实践,实现更好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船体结构与制图的授课过程中,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在原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增添了大量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力求把传授理论知识和培养实践能力结合起来。例如:在船体制图方面,将线型的绘制、图纸的选择、绘图比例的确定等方面的内容弱化,重点介绍图样的组成内容以及对图纸的识读和绘制方法上。同时不断更新船舶规范方面新增的相关内容,尽可能让学生学到最先进的船体结构与制图知识。
三、船体结构与制图卓越型教学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船体结构与制图”是船舶与海洋工程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实践性较强,涉及船体结构构件的基本知识,船体结构布置的基本内容和船体制图的基本规则与制图的基本方法,以及制图工具CAD的初步应用等。课程内容是学生日后从事船舶制造和船舶设计的基础也是其他课程的基础。
船体结构与制图卓越型教学模式在上海海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试行以来,教学效果良好,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如下几点困难。
(一)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融合难度大
卓越型教学模式引领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要与实践紧密结合,理论教学要与实践教学环环相扣。每节课老师讲授理论知识之后,学生应进入企业进行参观实习,或者进入企业发现问题之后老师针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理论简答,然后再进入下一个内容的学习与讲授过程。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最新的造船工艺和设计理念,教会学生如何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但同学们进入企业实习的内容往往受到企业工程进度和安全因素的制约,实践内容难以覆盖理论知识。此外,部分同学进入企业前没有对理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所以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将理论与实践连接在一起,更难以在企业中发现问题,进而将问题带到课堂,形成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实践与教学不能交叉安排,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效果降低
卓越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走一条理论学习、工程实践、理论再学习的螺旋式学习道路,课堂教学的工作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也要让学生发现问题甚至让学生解决问题,而企业实践也不是一项独立的教学内容,是带着问题的实践,是发现问题的实践,是巩固理论知识的实践。但现在所有学校往往都将实践实习内容集中安排,不能零散地穿插在理论教学中,在实践实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可能已将课堂讲授内容遗忘,实习结束后本门课程的理论学习也随之结束。所以实践与教学无法交叉安排的结果将降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效果。
四、结语
卓越型教学模式提倡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结合,以培养既懂理论又熟悉实践的卓越工程师为目的。在卓越型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困难、会走弯路,而且每门课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不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也不同,所以不同课程应设置相应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并且应该结合教学效果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做相应的调整。总体来说,卓越型教学模式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精神应得到更多体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是这一培养模式的核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Z].2010.
[2] 教育部. 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Z].2011.
[3]白正仙,刘学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本科钢结构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探索与实践,2008,(4):231-232.
[4]万超嵇,春艳,管义锋,赵洪江. 船舶类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研究与进展[J].科技文汇,2010 ,( 10 ):36-37.
[责任编辑:碧瑶]
土木卓越工程师核心课程教学研究 篇12
“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重大改革项目, 致力于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④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是教育部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在“卓越计划”实施前,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采取“2+2”模式, 即前两年学习“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 后两年学习“专业课+专业方向课”。这显然不能满足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卓越人才培养方案问题。针对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通用基础标准”, 如何结合本校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 对培养方案进行修改、细化和实践。 (2) 工程教育问题。教师队伍的工程思想、工程训练有待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工程理论内容陈旧, 脱离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工程训练项目少, 严重脱离生产现场;工程实践安排少, 缺乏工程现场氛围。⑤ (3) 土木工程领域需要卓越工程师。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蓬勃发展, 被国际建筑界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工地”。⑥而工程建设中的很多问题 (如杭州地铁塌陷事故) 涉及力学、变形测量、结构等多方面, 这就要求未来土木工程师在学校应该受到卓越培养。
本文立足土木工程教学中与工程结合紧密的核心课程, 以专业基础课结构力学、专业课混凝土结构设计和实践课程测量实习为切入点, 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 加强土木工程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的投入和管理, 建立以搭建“两个平台”的课程体系和强化“两个结合”为核心内容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1“两个平台”建设
“两个平台”:一是指基于工程意识养成和工程素质培养的土木工程核心课程体系平台;二是指以扎实的基础理论为平台。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育理念, 构建基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课程体系, 制定基础理论扎实和创新能力强的卓越土木工程师的课程教学体系, 搭建以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平台, 构建基础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 ⑦实现“两个平台”的建设。
根据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培养标准和专业培养方案, 从理论课程体系、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标准实现途径三方面对土木工程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重大改革, 对相应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专业设计。
1.1 理论课程体系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育理念, 从公共理论课、学科基础课、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土木工程管理五个方面构建两个平台的理论课程体系, 见表1。
1.2 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育理念, 从校内、校外两个层面构建两个平台的实践教学体系, 见表2。
1.3 平台培养标准实现途径
土木卓越工程师的能力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具有扎实的力学与物理基础知识, 深刻理解土木工程结构的力学性能和特点, 能够根据工程要求优化、设计或开发新的结构形式。 (2) 具有扎实结构设计的基础知识, 能够根据实际工程要求对项目进行设计、分析计算。具有较强的结构综合设计能力。能根据业主需要提出基于性能的设计和优化。 (3) 具有较强的知识拓展能力, 能够将相关学科 (如数学、力学、机械等) 的知识和理论与土木工程的实践相结合, 优化或开发新结构体系及施工技术。 (4) 熟练掌握复杂工程的施工工艺、方法, 能够针对不同结构优化或改进施工工艺;并根据结构和市场需求, 不断改进施工方法。 (5) 掌握岩石、土体的勘测、测试和评估方法, 培养较强的基础工程设计能力。具有较强的知识运用、设计技术、管理的创新能力。 (知识结构深化与集成) (6) 了解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 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⑨ (7) 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 (8) 具有较强的工程技术交流和沟通能力, 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 良好的质量、环境、安全和社会服务意识;具有良好的全局观、国际视野, 良好的竞争和合作精神。 (9) 具有从事相关工程策划、组织、管理和持续发展必需的素养, 具有信息获取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10) 具有应对危机和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针对以上要求, 平台培养标准的具体实现途径见表3。
2“两个结合”建设
“两个结合”:一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二是指以教师为主导的“应用与生产科研紧密结合”。
(1) 将教师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真正实现教学的目标在于使培养的学生具有坚实的土木学科领域内的专业理论与工程应用知识, 成为卓越的土木工程技术人才。 (2) 实现课程教学与科研项目相结合, 丰富教学内容。选择优秀的本科生适当参与科研项目, 改善助研人员结构, 增强科研项目的人才培养功能, 使两者互动, 在培养卓越土木工程技术人才的同时, 提高核心课程教学队伍的教学水平。
2.1 专业基础课“结构力学”
在结构力学基本理论与方法教学内容基础上, 加强学生定性分析、估算判断的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和运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在工程实践中的概念设计、估算判断、计算模型建立与简化、计算结果讨论与分析中定性分析, 以实现“两个结合”的建设。
(1) 让结构力学的教学走近工程, 可以有很多渠道, 这里首先要提及的是关于“概念设计”中结构力学概念的思考和关于从工程中提取结构力学的课题的探索。“概念设计”是通过运用力学和专业的基本概念, 科学地选定工程对象的基本形式, 合理地确定分析模型, 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判断, 从而优化结构设计。它体现了结构力学基本理论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在结构选型、结构布置、初步设计方案制定, 特别是在结构抗震设计中, 都有概念设计的方法与准则。⑩通过定性结构力学介绍概念设计所依据的力学理论, 会有助于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加深对于经典结构力学理论的理解, 有助于将来对于概念设计方法的理解与应用。 (2) 从工程中提取结构力学课题, 这是把结构力学理论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的有效渠道。从工程设计到工程施工, 力学无所不在。然而, 要从中准确地把握好这些力学问题, 可能需要长时间实际工作的锻炼。在这一点上, 定性结构力学以其有限的教学时间, 不可能给学生以系统的培养, 然而却可以为学生指明一条道路, 树立一个目标, 让学生提前建立从结构力学走近工程的主动意识。
2.2 专业课“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以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为基础, 结合工程行业规范, 将教材中的例题及习题工程化;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项目的学习、案例的学习等,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训练, 以实现“两个结合”的建设。
(1) 基于工程案例的理论教学方法。工程案例教学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较好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如在设计一根柱或者梁时, 教师在原理学习阶段, 就把单层框架结构梁、板、柱设计这样简单的工程案例作为课程设计穿插到教学过程中, 并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确定梁柱尺寸、选择材料、抽象简图、确定荷载和进行梁柱配筋设计, 使其尽早熟悉工程结构设计需处理的内容、基本的设计过程和查阅规范资料的方法。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习劲头;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内容复杂、头绪繁多的实际工作能力, 使其进一步了解结构设计的综合性和内容复杂性特点。
(2) 科研带动教学。在授课过程中关注学科的发展动态, 利用科研成果改进教学内容, 不断开头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如在钢筋混凝土设计课程中引入我校老师正在开展的课题, 如国家基金项目《预应力轴心受力钢构件抗火性能》、武汉市科技计划《资源循环型钢结构住宅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和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巴东县第三高级中学男生宿舍房屋安全性检测与鉴定》等, 可以增强学生的工程兴趣,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2.3 实践课程“测量实习”
以测量学基本原理和测量设备使用为基础, 依托学院开展的各项科研和工程项目 (如武汉轨道交通3号线、4号线及6号线一期安全预警监控、大型复杂体系钢结构施工全过程动态监控技术的研究、军山长江大桥、汉江大桥、陆水河大桥桥梁检查等) , 将学生真正融入实际工程, 在工程中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工程责任意识, 以实现“两个结合”的建设。
3成果与结论
本项目重点在土木工程专业展开, 并扩展到工程管理专业、给水排水专业、建筑学专业、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学生。项目研究期间受益学生数约1200人。
(1) 经过“两个平台”和“两个结合”的建设, 使学生具有坚实的土木工程学科领域内的专业理论与工程应用基础知识, 成为卓越土木工程技术人才, 并成为能胜任工程设计、施工、管理、养护维修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技术工作。近两年来, 学生获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2项;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校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获第四届中南地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竞赛”一等奖5项, 二等奖3项, 三等奖6项, 优秀奖4项。 (2) 经过“两个平台”和“两个结合”的建设, 提高了教学队伍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近两年来, 教师获第七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首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工科二等奖1项;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多媒体教学课件竞赛一等奖1项。 (3) 学院对近二届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进行了跟踪调查, 调查的主要指标在思想素质方面包括政治表现、奉献精神、道德修养、组织纪律性等;工作能力方面包括有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身体素质方面包括心理素质、健康状况等。所调查的14个单项指标, 优良比率均高于90%, 由此可以看出, 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是满意的, 基本达到了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
总之, 抓好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土木工程核心课程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扩大和深化工程问题的教学层面, 对于全面培养卓越土木工程技术人才、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避免工程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卓越工程师课程体系建设是近年来高校在专业发展研究上的热点问题。本文立足土木工程教学中与工程结合紧密的核心课程, 以专业基础课结构力学、专业课混凝土结构设计和实践课程测量实习为切入点, 对土木卓越工程师培养教学系统研究。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 搭建以扎实的基础理论、以工程意识养成和工程素质培养为主线的“两个平台”的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强化以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应用与生产科研结合的“两个结合”为核心内容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有效实现了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教学卓越】推荐阅读:
从有效教学到卓越教学07-12
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05-28
材料物理化学教学大纲(卓越班)07-15
从优秀走向卓越——浅谈上好初中教学第一课(修改)5则范文06-05
卓越高效10-15
卓越班级09-07
卓越贡献09-12
卓越管理09-21
卓越营销09-30
卓越校长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