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会计人才(共12篇)
卓越会计人才 篇1
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和核心竞争力, 为了巩固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在卓越会计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做了诸多改革,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校2011届会计学院毕业生人数为202人, 其中:签约普华永道、德勤、安永和毕马威等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85人, 占42.07%;签约中外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34人, 占16.83%;赴美国、英国等知名高校留学及考取国内名校研究生读研30人, 占14.85%;签约国内大型会计师事务所17人, 占8.41%等。说明我校培养的卓越会计人才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就业竞争能力和就业质量进一步提高。
一、构建“三位一体”的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我们围绕建设具有国际视野、洞察力、意志力、学习力的具有职业素养的创新型财会人才的培养理念, 构建了“国际化、重实践、强素质”的“三位一体”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1. 国际化。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 现行会计准则的修订与实施已经明显体现出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特点。因此, 在卓越会计人才培养中我们应定位于国际化目标, 培养一批熟悉中国国情、具备国际视野和敏锐的职业判断能力、熟悉并运用国际惯例、具备国际合作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高层次财会专业人才。为实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目标, 我们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充分体现中外融合的特征。如我们对会计学 (国际会计方向) 的中级财务会计 (Intermediate Accounting) 、财务管理 (Financial Management) 、管理会计 (Management Accounting) 、高级财务会计 (Advanced Accounting) 、审计 (Auditing) 和财务报表分析 (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 等主干专业课程采用引进的美国原版教材, 并实行教师双语授课。为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使其掌握国际通行会计规则, 我们开设了ACCA (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 教改实验班, 14门课程采用原版全英文最新教材, 紧跟国际会计审计理论和规则的变化。
2. 重实践。
会计是一门不断变化的实用技术, 并强调操作的规范性, 这就需要我们在卓越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面向实务, 面向社会的要求, 培养既有一定的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基础, 又具备财会工作实践技能的财会人才。在卓越会计人才培养中, 一方面我们通过在审计学 (注册会计师方向) 和ACCA教改实验班引入会计职业化教育课程, 及时向学生传授国内外会计实务领域中的最新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实验室建设的实验教学、SAP实训教学, 以及案例教学等实践教学提高学生整体的操作能力。
3. 强素质。
会计职业道德是规范会计行为的基础, 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保证, 是会计从业人员的立身之本。在向学生传授会计理论与专业技能知识、提高其会计执业能力的同时, 加强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的会计职业道德培养。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体系以及实务工作单位的联合培养, 构建包括职业道德、战略视野与全局意识、执业能力、革新与创新能力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 从宏观角度培养学生的战略视野、全局意识、组织协调能力、革新创新能力。
二、构建实施“124”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以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 构建并实施了“124”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具有国际视野、洞察力、意志力、学习力的具有职业道德素养的卓越会计人才。
“124”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为:大学的第一年学生统一学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 为体现学院人才培养特色, 在第二年开始专业课学习时, 学院面向学生开展ACCA教学项目。学生可通过自愿报名、学院择优选拔的形式进入该教学项目班学习。该教学项目班对ACCA考试的14门核心课程, 均采用国际同步最新的英文原版教材, 实施双语或全英语教学, 课程参加ACCA全球统一考试 (英语试卷) , 课程考核合格者可以获得“国际会计师”资格证书, 并成为ACCA会员。在会计学主干专业课程采用美国原版教材并实行教师的双语授课;在审计学主干专业课程采用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教材。
为推动学院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进程, 学院开展与国外大学合作开展“3+1”项目, 为学生提供到国外学习的机会。“3+1”项目是在学分互认基础上进行的课程交流项目, 学生在完成我校3年本科课程后, 经本人申请和学校公开选拔, 自第四学年开始赴国外大学进行为期一学年的课程学习, 在交流结束时取得相应学分者, 可同时获取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的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以及国外大学的学位证书。2009年学院与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商学院已合作开展“3+1”项目, 在培养国际化卓越会计人才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建立“三层递进”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式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是人才培养中的关键环节, 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需要加强课程体系设置的改革, 在课程设置上突出针对性和系统性, 在课程内容上突出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课程形式上突出多样性和适应性。使课程体系设置紧跟社会发展和本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前沿, 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适应性, 科学性, 为此, 我们构建了以能力为核心的“三层递进”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课程目标模式体系:基本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 递进式的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
1. 卓越会计人才“基本能力”培养的会计课程体系设置。
通过向学生展示人文、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领域知识及其演化, 对学生进行礼仪、表达、组织、沟通、团队合作、技能拓展等方面的训练,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荣辱观, 培养科学、诚信、求真、务实等道德品德, 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 培养其成为合格人才的道德素质。
因此, 我们对卓越会计人才基本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设置:一是构建以科学教育为核心的课程模块教学内容。一个优秀的卓越会计人才, 除需要掌握会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 还应对会计数据进行科学分析, 创造性的应用会计信息参与单位管理部门相关预测及决策, 因此, 我们以科学教育为核心构建课程模块教学内容, 设置数理统计、计量学等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领域的课程体系。二是构建以品德教育为核心的课程模块教学内容。考虑到财会人员除在单位内部做好本职工作外, 还与银行、税务、财政等行业或业务主管部门频繁交往, 财会人员的沟通能力和个人魅力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和影响了企业形象, 因此, 我们以品德教育为核心构建课程模块教学内容, 设置会计职业道德学、思想修养学等人文、艺术、社会科学领域的课程体系。
2. 卓越会计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会计课程体系设置。
一是构建以执业资格认证为核心的课程模块教学内容。会计执业资格认证是卓越会计人才是否具有较高胜任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 因此, 我们秉承国内本科学历教育与国内或国际执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课程设计理念, 将中国注册会计师和国际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教材嵌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力求将教学要求、岗位规范和职业资格标准融为一体。二是构建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模块教学内容。会计工作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作, 而动手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实现, 实践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对实践对象的认识, 使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得到和谐的统一。因此, 我们在修订培养方案时, 除加强实践实验课程外, 还增加了会计相关专业课程的课内实践课时。
3. 卓越会计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会计课程体系设置。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与原动力, 创新始于观察, 源于问题, 基于想象。创新源于创造性问题, 而创造性问题的提出则来源于创造性思维, 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我们对卓越会计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设置:一是构建开放性的创新课程体系, 以“文理渗透”、“学科交融”为原则, 课程及内容面向社会和国际开放, 满足社会需要和借鉴国际先进课程体系, 采取问题式、讨论式、研究性的教学方法, 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发散思维, 培养创新精神。二是构建实践性的创新活动, 以各种会计学科及会计案例分析大赛、科研训练计划、创业创新科研基金等方式推动会计学生创业技能、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增强会计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
在构建“三层递进”课程目标模式体系时, 我们将每一类课程体系的课程分解为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的“三类课程结构”, 将课程内容有机调适和整合, 使课程资源相辅相成。基础型课程为拓展型课程提供资源、拓展型课程为基础型课程补充外延, 探究型课程是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的延伸和发展, 从而有效地促进卓越会计人才能力的“三层递进”。
四、建立“一主二翼”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
传统教育强调教, 而非学。其实, 教育的目的是学, 而不是教, 教师的责任是给学生提供一种学习环境, 教学生如何学习, 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之间“双向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为此, 我们构建了“教、学、做”的“一主二翼”的会计教学方式, 并搭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平台。
“教、学、做”的“一主二翼”会计教学方式是:以学生的“学”为主体 (中心) , 以教师的“教”与师生的“做”为二翼。以学生“学”为主体, 就是要从学生学习的需要出发, 以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为导向, 重点解决学生“学什么”、“如何学”、“学习效果”等问题,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 使学生以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主动地去学习, 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应根据学生“学什么”、“如何学”、“学习效果”等问题来确定。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让学生满怀信心、积极进取地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为增强学生素质,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师应采用启发式、研究性等教学方法, 并将“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变为“传授学习方法”为主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逐渐养成自我学习与不断更新知识的习惯和能力。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学会学习及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 才能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为培养科学技能与人文精神完美结合的卓越会计人才, 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的素质, 不断吸收和整合会计学科理论与实践的新思想、新观点, 才能成为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的“一位引领者”。
“做”包括两个方面:教师的“做”和学生的“做”。教师的“做”是以培养学生“做”的能力为导向, 为改变教师缺乏实践的状况, 可以采取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顶岗、培训、调查等方式进行专业实践锻炼, 或采取教师的双聘机制, 通过对学生进行体验式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的“做”是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基础。这种采用教师边讲边做, 学生边学边练的“教、学、做”的“一主二翼”会计教学方式, 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和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构建“12345”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对会计学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进行调研, 分析了会计工作岗位对卓越会计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 研究了会计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实践能力。调查结果显示, 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都认为实践操作能力对会计工作有重要作用, 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实现, 实践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对实践对象的认识, 使知识与能力、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得到和谐的统一。由于实践具有情境性和复杂性, 我们根据教学侧重点的不同, 构建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12345”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12345”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内容如下:“1”即“一个中心”, 以会计创新应用能力为中心。“2”即“两个基本点”, 指会计手工处理能力训练和会计数据处理能力训练。“3”是“三个阶段”, 指会计基础技能训练、会计岗位虚拟训练和综合会计技能训练, “4”是“四个层次”, 指课程实践教学、项目实践教学、行业实践教学和创新实践教学;“5”是“五个模块”, 指实验室模拟仿真试验模块、校外实习基地实训模块、产学研相结合探究性实验模块、学期 (阶段性) 社会实践模块和毕业综合实习模块。
参考文献
[1].王红梅, 刘熙宝, 刘晴晴.高等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12
[2].蔡先金.和合教育理念与模式.光明日报, 2009-03-29
[3].蒋胜勇等.地方院校应用性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实践探索.中国大学教育, 2010;10
[4].汪大勇.地方高校怎样培养创新人才.光明日报, 2009-10-21
卓越会计人才 篇2
学制:七年(限招英语)
二、中医临床班
培养目标:培养能运用中医诊疗思维方法、技能和必要的西医学知识,从事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工作的高级中医临床人才。
培养要求:
(1)掌握系统而扎实的中医药基础理论和必要的西医学知识;
(2)熟练掌握全面的中医临床诊治和必要的西医诊疗技能,具有较强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能独立处理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在上级医师指导下有处理急、危、重病症的能力;
(3)毕业时达到中医高年住院医师水平;
(4)具备基本的中医临床科研能力。
主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医各家学说、诊断学基础、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推拿学、西医内科学、西医外科学等。
培养特点:该班采用4+3培养模式,即通过四年基础课程学习和三年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绩合格,符合我校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医学学士学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卓越医学人才培养计划
学制:七年(限招英语)
一、理科基地班
培养目标:培养能运用中医诊疗思维方法、技能和必要的西医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现代生命科学理论和研究技能,从事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基础和临床医学研究与教学等工作的高级中医临床人才。培养要求:
(1)掌握系统而扎实的中医药基础理论和必要的西医学知识;
(2)掌握中医临床各科主要病症辨证论治和技能,处理急、危、重症的基本知识;(3)掌握必要的现代医学基本理论和诊疗技能;
(4)能熟练阅读古典医籍和查阅专业外文资料;
(5)具有较高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能力。
主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医各家学说、诊断学基础、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推拿学、西医内科学(含传染病)、西医外科学、医学统计学、实验中医学基础、科研思路与方法等。学习期满,成绩合格,通过论文答辩,符合我校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医学学士学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卓越医学人才培养计划
学制:七年(限招英语)
四、中西医结合B班
培养目标:培养能运用中医诊疗思维与技能和一定西医学知识,掌握必要的现代生命科学理论和研究技能,从事中西医结合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以及基础和临床医学研究、教学等工作的高级中医临床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1)掌握系统而深厚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
(2)掌握中西医结合临床各科主要病证的辨证论治和技能,处理急、难、重症的基本知识;
(3)具有必需的现代医学基本理论及诊疗技能;(4)能熟练阅读古典医籍和查阅专业外文资料;
(5)具有较高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能力。主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生物化学、内经、金匮要略、温病学、伤寒论、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内科学、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急诊学、针灸学、诊断学基础、医学免疫学、西医外科学、中医眼科学、皮科学、组织胚胎学等。该专业实行与中日友好医院联合培养。即学生入学后前三年在学校进行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学习,然后在中日友好医院进行临床课程的学习,强化中西医临床知识和技能,最后进入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工作。
学习期满,成绩合格,通过论文答辩,符合我校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医学学士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卓越医学人才培养计划 学制:七年(限招英语)
三、中西医结合A班
培养目标:培养熟练运用系统的中西医临床知识和技能,从事医疗、康复、预防、保健工作的高级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1)掌握系统的中西医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于临床,有较强的临床操作能力;
(2)具备综合运用中西医理论和方法,独立处理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并能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处理急、危、重病症;
(3)毕业时达到中西医结合高年住院医师水平;(4)具备基本的中西医临床科研能力。
主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生物化学、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医各家学说、诊断学基础、中医内科学、西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西医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针灸学、中西医结合伤科学、中西医结合眼科学、中西医结合急诊学等。
该班采用4+3培养模式,即通过四年基础与中西医课程学习和三年中西医结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达到中西医结合高年住院医师水平,成绩合格,符合我校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医学学士学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制药工程(生物制药)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现代生物制药技术,具有熟练运用现代生命科学的理论与技术及中医药知识,从事中药与生物制药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培养要求:
(1)掌握中医药基础知识,熟悉中医药基本思想;
(2)熟悉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及微生物学等基础理论,基本掌握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
(3)掌握制药技术与制药工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熟悉常用生物制剂生产工艺和设备;
(4)初步具备现代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5)具备主动获取知识,掌握相关领域科技研究发展动态的能力以及能进行创造思维、有自我发展潜力和从事中药、生物制药研究的初步能力。主要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化学分析、物理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普通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与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制药、发酵工程、中医药学概论、中药药剂学、生物药物分析、制药工程原理、制药工程制图学、制药设备、工业微生物学、生物药物化学、生物制药工艺学(方向课)、生物统计学(方向课)、中药化学、免疫学等。
学习期满,成绩合格,通过论文答辩,符合我校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制药工程(生物制药)是经教育部批准的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其应届毕业生将有50%左右比例直接进入相应专业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针灸推拿对外交流班 学制:七年(限招英语)培养目标:
培养能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针灸推拿临床技能,一定的现代医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必要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社会学相关知识,扎实的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基础,能在医药健康产业等领域中从事中医针灸推拿医疗、教学、科研及国内外学术交流工作的高级中医针灸推拿专门人才。培养要求:(1)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针灸推拿专业传统理论有较深理解;
(2)掌握中医临床思维方法,高水平的针灸推拿技能,一定的现代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诊疗技能,必要的生命学科相关知识和医学社会学常识;达到教育部《七年制中医学专业临床能力考核标准》的要求,能独立处理临床医学领域内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3)掌握公共英语和中医专业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备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和直接从事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熟悉中医针灸推拿学科的临床研究方法,具备从事临床科研的基本能力;
(5)熟悉中医学针灸推拿学科的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6)能顺利阅读中医学经典著作。主要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双语)、中医诊断学(双语)、中药学、方剂学、经络腧穴学(双语)、刺法灸法学(双语)、针灸治疗学、实验针灸学、针灸医籍选、按摩推拿学、中医气功学、中医内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等。
正常人体解剖学(含穴位局解)、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诊断学基础、西医内科学、外科学概论等。
学习期满,成绩合格,通过论文答辩,符合我校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医学学士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针灸推拿学
学制:五年(本专业以理科生为主,兼招少部分文科考生。部分学生可在后期分划为针刀方向)培养目标:
培养能运用中医药基础理论、针灸推拿气功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一定的西医学知识和专业外语能力,能在医药健康产业等领域中从事中医针灸推拿医疗、教学、科研及国内外学术交流工作的中医针灸推拿专门人才。培养要求:(1)掌握中医药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中医药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
(2)掌握针灸推拿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针灸推拿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了解针灸推拿学术发展动态,具有从事针灸推拿科研的初步能力;
(3)掌握一定的西医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掌握一定的专业外语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外语交流能力;(5)能够顺利阅读古典医籍。主要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实验针灸学、针灸医籍选、按摩推拿学、中医气功学、中医内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等。分划出的针刀方向加设针刀医学基础、针刀医学临床。
正常人体解剖学(含穴位局解)、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诊断学基础、西医内科学、外科学概论等。
学习期满,成绩合格,符合我校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医学学士学位。◆中医学七年制(针灸推拿康复方向)学制:七年制(限招英语)培养目标:
培养能运用中医针灸推拿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现代康复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必要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社会学相关知识,在医药健康产业等领域中从事现代康复、中医、针灸推拿医疗、教学、科研及国内外学术交流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要求:
(1)掌握扎实的中医针灸推拿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
(2)掌握必要的现代医学基础知识和诊疗方法,现代康复医学理论和临床技能。(3)掌握中医临床思维方法,较熟练地掌握中医针灸推拿和现代康复技能,达到教育部《七年制中医学专业临床能力考核标准》的要求,能独立处理临床医学领域内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4)掌握中医学和现代康复医学的基本临床研究方法,具备独立从事临床科研的基本能力。
(5)熟悉中医学和现代康复医学的学术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主要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正常人体解剖学(含穴位局解)、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诊断学基础、西医内科学、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针灸医籍选、按摩推拿学、中医气功学、中医内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外科学概论、中医儿科学、实验针灸学、神经内科学、医学免疫学、康复医学概论等。
学习期满,成绩合格,通过论文答辩,符合我校学士学位授予条例者,授予医学学士学位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针灸推拿学
学制:五年(本专业以理科生为主,兼招少部分文科考生)培养目标:
培养能运用中医药基础理论、针灸推拿气功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一定的西医学知识和专业外语能力,能在医药健康产业等领域中从事中医针灸推拿医疗、教学、科研及国内外学术交流工作的中医针灸推拿专门人才。培养要求:
1.掌握中医药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中医药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
2.掌握针灸推拿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针灸推拿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了解针灸推拿学术发展动态,具有从事针灸推拿科研的初步能力。3.掌握一定的西医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掌握一定的专业外语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外语交流能力。5.能够顺利阅读古典医籍。主要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正常人体解剖学(含穴位局解)、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诊断学基础、西医内科学、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实验针灸学、针灸医籍选、按摩推拿学、中医气功学、中医内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外科学概论等。
学习期满,成绩合格,符合我校学士学位授予条例者,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公共事业(卫生事业)管理
学制:四年(限招英语)(本专业以理科生为主,兼招少部分文科考生)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运用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在卫生事业单位及相关领域从事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
培养要求:
(1)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方法;
(2)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方法,熟悉卫生行业的基本经济规律;
(3)掌握一定的医学与法律知识,熟悉国家卫生方针政策、法律法规;
(4)掌握卫生事业管理的基本技术与定量分析方法,具有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具备基本的管理、人际沟通、协同合作和组织实施的工作能力。
主要课程:经济学、概率论基础、管理学原理、运筹学、医院会计与财务管理、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应用、管理文秘、中医学基础概论、现代医学基础概论、临床医学概论、卫生统计学、卫生法学、社会医学、流行病学、行政法学、卫生事业管理、医院管理学、卫生经济学、计算机网络等。
学习期满,成绩合格,通过论文答辩,符合我校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工商管理(医药企业)
学制:四年制(限招英语)(本专业以理科生为主,兼招少部分文科考生)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运用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医药方面的知识,在医药企业及相关领域从事技术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现代管理的基本技能;
(2)掌握医药企业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及药品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3)掌握一定的中医药相关知识;
(4)熟悉药事管理基本理论和我国医药企业管理的基本方针、政策、法规以及国际企业管理惯例;
(5)熟悉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与实际工作能力,了解工商管理学科理论的前沿知识和药事实践的发展动态;
(6)有较强的合作精神与人际沟通及分析和解决药学事业管理工作问题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管理统计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市场营销与实务、管理信息系统、概率论基础、运筹学、管理文秘、经济学、财务管理、药事管理学、药品质量管理、战略管理、生产作业管理、经济法通论、物流管理、国际贸易学、电子商务、中医药学概论、药理与中药药理学、中药药剂学、基础化学与分析检测技术、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等。
学习期满,成绩合格,通过论文答辩,符合我校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护理学
学制:四年(限招女生)
培养目标:培养系统掌握现代护理理论与技能,并掌握中医特色护理理论与方法,富有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能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具有护理教学、科研和管理发展潜力的高级护理人才。培养要求:
(1)具备护理学相关的自然科学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
(2)掌握必要的中西医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中西医护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3)掌握护理急、慢性和重症病人的基本原则、操作技术,初步掌握专科护理和监护技能,能够应用护理程序对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
(4)能够参与社区健康服务,具有护理管理和护理教育的基本能力;(5)尊重和理解护理对象,具有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人际沟通交流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6)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及法规;
(7)熟悉护理科学研究方法,具有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8)了解护理学和医学技术发展动态,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持续自我发展的能力。
主要课程: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中医学基础、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临床护理学、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护理心理学、社区护理学、急救护理学、护理伦理学等。
学习期满,成绩合格,通过论文答辩,符合我校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护理学(涉外方向)
学制:四年(限招英语,文理考生兼收,限招女生)
培养目标:培养系统掌握现代护理理论与技能,并掌握中医特色护理理论与方法,富有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能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并具有国际化护理能力的高级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1)掌握护理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熟练掌握规范的基础护理和各科护理的基本技能;能够应用护理程序对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
(2)能够参与社区健康服务,具有护理管理和护理教育的基本能力;(3)具有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人际沟通交流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4)了解护理科学研究方法,具有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5)了解护理学和医学技术发展动态,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持续自我发展的能力;
(6)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及法规;
(7)熟练掌握专业英语,在专业领域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8)了解国际护理理念,具备成为国际化护理人才的潜力。
主要课程: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中医学基础、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临床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护理心理学、健康评估、社区护理学、急救护理学、护理专业英语基础、国际护理概论(英语授课)、护理实践(英语授课)、伦理与健康(英语授课)、《心理学概述》(英语授课)、《西方文化》(英语授课)等。
学习期满,成绩合格,通过论文答辩,符合我校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护理学专业(涉外方向)只在北京地区招生,上课地点在本校东校区。◆英语(医学)
学制:五年(限招英语,本专业文理考生兼收)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英语语言功底、一定的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广博的人文知识背景,富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强,适应21世纪社会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医药科技教育、信息咨询和对外交流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1)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和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2)掌握英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历史与现状等相关知识,具有较丰富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
(3)具有一定水平的第二外语实际运用能力;(4)掌握一定的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5)具有较强的医学英语翻译能力,以及一定的科研能力。主要课程:
英语语音、综合英语、英语泛读、英语口语、英语视听、英语写作、翻译、英语国家概况、英美文学、英语高级视听说、语言学概论、第二外语、医学英语词汇、医学英语应用文写作、医学英语文献阅读、中医术语翻译、西方社会医疗保健体系、中医学基础概论、现代医学基础概论、临床医学概论等。
该专业聘请外籍专家讲授英语语音、口语、写作和英美文化等课程,指导学生的课外英语活动,并开展相关的专题讲座。
学习期满,成绩合格,通过国家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和论文答辩,符合我校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卓越创新人才 篇3
从招生角度来说大家可能比较关注生源基地的情况,我们九校正在策划,如果是生源都不错的话,可能下一步就不是一家北理工给大家授实验基地牌子,是九所高校为一所中学共同授予生源基地的牌子。一旦授予以后,我们九校的各个学科特长的专家会深入地去开科普讲座,另外也会共同开放校园,开展夏令营活动等等,也欢迎到时候有实力的中学跟我们九校加强联系。
我们有一个统一的报名系统,邀请第三方命题,集中进行阅卷,部分大学要进行面试,最终确定自主选拔对象,在高考录取阶段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
从时间表来说,12月份的报名已经过去了,网上报名12月28号已经截止了,现在正在进行考生资格的审查阶段,到1月12号就公布自主选拔录取具备笔试资格的学生名单。
从我们北理工来讲,我们学校是从延安走出来的学校,延安精神是我们学校的两大精神支柱之一。另外我们还有一个特色是军工特色。我们现在的本科生就业情况,升学在国内上硕士的占39.42%;出国占17.2%;这两个加起来是56%,剩下43%的学生一般是去央企或者科研单位。
我国第一套电视发射、接收设备让“中国电视第一频道”永久落户北京理工大学;08年奥运会,学校依托自身科学优势和技术优势,承担了4大类14项科技奥运攻关项目,是承担奥运科研项目最多的学校;09年国庆60周年,在国庆30个阅兵装备方针、阵中,学校直接参与研制和设计了其中22个方阵中的装备,是全国高校中参研项目最多的学校。2012年,学校科技投入总经费超过18亿元,我校雷达技术保障了神九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
卓越会计人才 篇4
一“、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一)总体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服务于地方经济,精通财会业务、熟悉会计市场规则,掌握金融、法律、内部控制、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具备执业资质和职业胜任能力,能参与战略经营和管理决策、把握行业发展趋势、解决复杂经济问题的高层次会计人才是“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达到的总体研究目标。
(二)具体目标
具体目标是构建“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标准框架, 并以此为基础研发“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1.通过对江西省及中原地方经济发展与卓越会计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分析,并借鉴各大高校对会计人才培养的定位,合理制定“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标准,建立以具备基本素养与专业能力为主体的会计人才素质结构框架。
2.在研究“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本校会计学科的办学实力与特点,设计“卓越会计师” 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以达成培养具备“高端”、“应用”和 “国际视野”特质的“卓越会计师”的核心目标。
二、会计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一)公共基础知识差
在对会计专业学生论文指导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利用一些表格来作案例分析时,大部分学生绘制的表格非常不规范,比如,表格的标题不知如何概括表格的内容,表格计量单位不能在合适的位置确定,表格内文字、 数据的排列方式错综复杂等等一系列问题,这就说明会计专业的学生没有真正学好统计学,没有真正把统计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来学习;当然这也与会计专业学生的统计学由非专业统计教师授课有关。还有的学生连表格单元格的合并、拆分都不会,这也说明会计专业的学生没有学好计算机基础。还有的学生英文摘要、关键词错误连连,这也说明会计专业的学生外语基础太差。这一系列的问题都表明会计人才毫无“卓越性”。这是“卓越会计师”培养的一大难题。
(二)会计教师备课方式不得当
会计人才培养质量如何,与教师的备课质量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高校教师一般都是在家备课,然后“两点一线”,很少开展教学交流,这样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就很少有机会去探讨;再者,一些会计类的课程本身存在争论,所以在为学生传道授业中就要去交流,互通有无。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别人的指点。所以居家备课十分钟,不如相互交流一分钟。笔者认为课程的改革建设立足点都是来自于实践,并且会计类的课程也适合案例教学,教师只有通过集体备课,在备课中去开发教学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才能提高“卓越会计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使“卓越会计师”对自己的专业求达求真。
(三)考核方式不合理
关于考试问题好像老调重弹,但是考试问题越发严重。所以笔者从典型问题潜入大众问题而谈,可能会更有效。自从国家教育部取消了学生缴纳补考费或者重修费制度之后,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就淡化了考试意识, 甚至个别院校怕影响生源,对学生的考试制度完全形式化,比如,学生第一次补考或者重修不过,再来个第二次,直到毕业时举行个毕业清考,其实质就是尽快把学生“清走”,最后全校学生全部“顺利”毕业。由此造成的后果:教育管理无效,教师教书无聊,学生无所谓。究其原因,教育管理对主要对象学生就是唯证是图,学校的考试若变得形式化,那怎么会使教育管理有效呢;教师教书最讨厌学生上课不听课,为什么有些人不听课呢, 这些不听课的群体可从考试制度形式化中获得“福利”。 当然考试形式化也受教师的影响,比如某些老师为了不出卷、不监考、不改卷,干脆就以论文形式考试,全部考试及格。据近千百次的访谈,凡是论文形式考试的都不存在不及格,这不是完全形式化吗?这教书还有意义吗? 这怎么能使学生服从管理,认真学习呢。
三、完善会计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合理分配基础课时,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为了使会计人才能够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在对会计人才培养方面,应该提高学生统计知识的应用能力,在授课计划中统计学课时安排不少于64课时。同时,还应加强会计电算化教学,增设机房授课的学时,多注重学生的操作能力。另外,还要强化学生的专业外语学习。虽然一些高校引进了所谓的海归教师,但这些教师只不过口语能力较强,有的甚至只是在国外混两年。 所以,为了更好地培养会计人才的专业外语能力,在对海归教师引进方面还需要从外语水平和专业水平两个方面把关。同时,在“卓越会计师”班级组建时也应该注重对学生选拔标准把关。
(二)集体备课,教学资源充分共享
有些学校虽然也实行了集体备课,但是每次集中在一起就是闲聊。所以为了避免形式化,教务科应对每个学期每个课程组的集体备课记录认真考察,作为教师评优评先的一个重要标准。为了改变“闭门造车”的备课方式,应建立每门课的教研组,教研组在每次上课前都要优化教学程序,相对以往教学程序有哪些异同,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择优实施。在开展教研组活动时,还应随机安排某一位教师做主题主持,在每次活动之前要对上次活动做个小结反馈,以便能科学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抓典型,纠考风,从严管理
教育梦,中国梦。为了从严执教,培养实用之才,首先从考风抓起。九江学院通过建立“卓越会计师”班,把班风建设也作为一项重要管理工作。学生的评优评先、 奖学金评定都与考试直接挂钩,若“卓越会计师”班在考试中出现作弊学生,立马全院通报,并且取消学士学位获取资格。做会计要诚实守信,这也是培养“卓越会计师”的基本理念。“卓越会计师”班的学生必须严格通过闭卷考试。谁说成绩不能代表素质,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有人说大学期间成绩好的学生找工作不一定有优势,成绩不好的学生偏偏找到了好工作,这两种情况都是个例,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以个例论教育都是空谈。 比如,给专科学生上课和给本科学生上课,学生听课的整体状态、呼应效果及考试结果确实迥然不同,究其原因,入校起点成绩不一样。九江学院通过严格考试方式, 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所以,九江学院以“卓越会计师”班为典型,纠正雾霾的考试之风,从严执教,不求毕业证取得与否,重在实现培养有用之才的教育之梦,让教育不含水分,才能圆中国之梦。
四、创建“卓越会计师”实验班,创新日常管理模式
根据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现实问题分析及对策探索,九江学院根据人才培养战略规划,制定了关于“卓越会计师”实验班创建模式。
筹备与首期试验班组建阶段:本阶段首先结合九江学院的实际情况,通过广泛的调研和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明确和细化“卓越会计师”实验班的整体规划,确定与改革试点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与之配套的诸如人才选拔、教师配备、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一系列教学改革项目与措施。成立“卓越会计师”改革试验班人员选拔小组,制定选拔标准和程序,从新生中遴选试验班学生,组建首期改革试验班。
全面建设阶段:正式实施“卓越会计师”实验班,全面推进制度创新与教学改革的实施,在第一届学生中落实导师制、创新学分制等一系列制度,并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规律,构建有利于“卓越会计师”人才脱颖而出的整体氛围。
中期自查阶段:此阶段重点落实学生的实地调研、 暑期班学习、导师制效果及国际交流,并针对在改革试点过程中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不断进行跟踪与研究, 及时进行自查与反思,如有必要再组织进行专门的教学研究。
首届毕业班毕业及质量评估阶段:制定试点班的毕业标准与毕业程序,做好首届试点班的毕业组织工作, 组织有针对性的招聘会议,引导和帮助本试点班毕业生获得较好的工作及发展机会。制定试点班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标准,聘请有关专家对首届毕业生的培养质量进行评估。
完善与提高阶段:借助教学研究成果以及首期毕业班质量评估结果,不断调整与完善教学改革的举措,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卓越会计师”成长的外部环境;同时鼓励试验班导师、任课教师及有关组织管理人员进行有关 “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与国际交流的研究,实现一批省部级创新成果。
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篇5
来自瑞银中国的研究显示:中国在制造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创新和研发能力较强,中国的人口红利将逐步升级为“工程师红利”,高端工程技术人才成为提升国家硬实力、软实力,应对全球产业竞争的第一资源。
化工类行业调查显示:当前石化企业生产人员中高技能人才的比例为21.2%,与《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中提到的28%还有一定差距,从当前化工类行业院校毕业生供给趋势来看,高技能劳动者每年有近5万人缺口。北京化工大学(以下简称学校)作为一所行业特色鲜明的大学,突出化工特色,培养具有“大工程观”的卓越工程人才是学校的必然选择。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针对化工类工程人才培养存在的“工程教育离散化、独立化,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化工企业生产要求高,企业接受学生生产实践压力大”“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逐渐脱节”等问题,学校确立了“立足需求—固本革新—回归工程—走向高端”的工作思路,牢固树立“大化工”工程教育理念,把真实的工程体验和创新精神融入到工程人才培养的过程,将理论学习、科研体验和工程实践有机结合,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进行大化工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探索和实践。
以新工科建设为抓手,构建“大化工”特色课程体系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未来职业》报告:对20人类关键的十大能力进行了预测并排名,其中解决复杂问题、批判性思维、创造力位列前三。由此可见,未来社会的新工程师面临的不再是“知道什么”,而是“解决什么”。因此,学校牢牢把握产业需求,深入剖析“大化工”卓越工程人才的成长规律,依托学科优势与优质课程资源,构建出螺旋递进的“大化工”特色课程体系,通过“大工程理念课程体系”强化学生的知识储备、创新意识与国际视野,通过“递进式实践课程体系”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进而支撑卓越工程人才培养。
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探索“大化工”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新工科背景下,应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抓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积极探索和实践本研贯通的工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新模式,努力造就符合新时代和未来需求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学校自启动“学科交叉人才培养计划”,设立学科交叉班,开设学科交叉研讨课程,拓展学科交叉科研项目,截至目前累计培养学科交叉人才1,285名,以学生为主体发表中英文论文34篇,在全国及省市比赛中获奖91项。学校校长奖学金获得者栗振华同学,20入选首批“学科交叉班”,通过本硕博贯通培养,在“插层结构材料与电化学能源存储/转换”等领域取得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以第一/共一作者在国际权威化学材料类期刊发表论文10篇,影响因子累计达105(其中IF>10.0的SCI论文5篇,10.0>IF>8.0的3篇;ESI高被引论文3篇,单篇最高被引165次)。在“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计划”的施行成效与辐射下,通过整合全校优势资源,搭建学科交叉实践平台—“学科交叉工程创新实践中心”,并将“交叉、创新、实践”等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核心元素贯穿其中,涵盖了创新实验室、创客空间、创新创业展示大厅、实物生产线以及分析测试平台六大模块,支撑学生的创新实践、工程训练、学科竞赛、创业启蒙与成果孵化等,重点培养学生跨学科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实践证明,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跨界整合能力,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一次成功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依托学校“大化工”的学科背景,积极推广“学科交叉人才培养计划”的实践经验,以培养化工行业精英为抓手,建立侯德榜工程师学院,并将其作为改革试验田,打破专业设置屏障,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手段,以培养工程型硕士为目标,重构六个“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通过学科交叉与专业互通,强力打造具备“大化工”特色的“卓越计划”升级版,建设具有化工特色的专业集群。同时,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专业作为新工科建设改革试点于20首届大类招生。侯德榜工程师学院作为基础教育载体,施行低年级强化基础教育、高年级专业分流,旨在探索厚基础、宽口径、多融合、重实践的“大化工”特色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同时,学校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工程教育大开放、大交流、大交融,通过引进法国精英工程师教育体系,与法国巴黎国家高等化学学校联合成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巴黎居里工程师学院,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端工程人才。巴黎居里工程师学院依托中法两校在化学、化工、材料及生物工程领域的教学与学科优势,强强联合,整合优质课程资源,构建以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方案,强化实习实践与企业合作,打造多学科交叉与多文化融合的创新平台,实现工程教育不同层次的有效衔接,探索本研贯通的高端工程人才培养新机制,打造大化工教育国际品牌。巴黎居里工程师学院自启动第一届招生,历经一年多的预科教育体系的摸索与建设,通过“法语小班授课、英语不断线”等方式强化语言教学,采用“理论—实验—习题”多维教学模式强化数理化基础教学,通过“课堂小测+月考+教学督导”强化过程考核,凸显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实现工程师教育的式发展。
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动力为重要抓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共赢为原则,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将多学科交叉的创新思维与创业意识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真正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整合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将多学科交叉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有机融合,构建“课程体系、导师团队、科研训练、学科竞赛、成果孵化”五位一体的双创教学体系。邀请霍尼维尔(Honeywell)、西门子(中国)等全球500强企业资深专家开设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同时,通过科研反哺和校企合作强化各类科技竞赛与创新创业大赛的执行和孵化,建立创新创业学院,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的桥梁,有效推动“双创”教育改革。
依托“大化工”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将基于工程实际的全周期实践教学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递进式实践课程体系的开展与落实,使“校内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校内工程实训基地—校外工程实践基地”三大实践教学平台优势互补,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深化多主体协同育人。持续推进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改革,与山东鲁抗、西门子(中国)、中国化工装备总公司等89家大型企业在工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培训、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了跨界合作,推动教育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互为依存、深度融合。一方面,广泛发动行业协会和企业走进校园,形成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与中国塑料机械工业协会联合在校内建设“中国塑机创新人才培养基地”,19家塑机行业企业捐赠价值800万元的先进制造设备;另一方面,作为副理事长单位联合多家高校和企业发起“智能制造新工程师校企联盟”,首次发布“新工程师”人才培养理念。
学校注重科研反哺教学,所有科研平台和外设研究院面向本科生全面开放,将科研训练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在低年级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导师,在导师的指导下进入科研实验室开展研究实践;高年级学生可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学科交叉培养计划进入科研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学校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以化工产品全生命周期实训基地为例,基于化工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理念,转化教师科研成果建成虚实结合的智能仿真工厂,供全校20多个专业学生开展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仿真实训,有效解决了大化工类专业实习难的问题。化学工程学院依托自身的学科优势,自主研发化工单元实验装置用于本科教学,并且被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等7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采用。
贯彻人才强校战略,构建多元化工程教育师资队伍
学校将师资队伍建设放在工程教育改革实践的重要位置,致力于构建高水平、工程化、国际化的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在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坚持大师学者引领,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知名教授参与到工程人才培养一线,依托学术视野和跨学科学术背景,引导学生开展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
为了解决教师工程能力欠缺的问题,自以来,学校实施青年教师工程能力提升计划,在每年暑期组织选派40名左右青年教师深入吉化集团、东岳集团、辽化集团等大化工企业一线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工程实践,学习工厂设计、生产、维护、管理的各个环节,强化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教育能力。同时,与中国天辰、华陆集团等企业共建5个校企教师培训基地,与1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培训关系,聘请了32位企业导师做兼职教授,丰富学校与企业的技术交流与文化交流,形成提升教师工程素养长效机制。
学校“软物质科学与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的多名外籍高端教授参与本科人才培养与科教融合,致力于打造软物质科学与跨学科高层次工程人才汇聚和培养基地。同时,基于学校国际化课程,学校每年邀请30名左右国际知名教授来学校开设课程,海外教学团队参与工程人才培养,推进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国际化进程。
总结与思考
留住核心人才卓越企业方程式 篇6
「人」
是企业成功关键
PWC曾经针对全球50个国家的1150位CEO的调查报告显示:企业成长前三大关键的竞争来源为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Improved customer service和Access to,and retention of,key talent,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发现是「CEO们持续在思考『人』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因为即使透过优秀的技术整合和广告营销技巧,也很难找到企业需要的人才,而这将是管理阶层与组织在执行变革管理上必须要克服的障碍」。
另外,Deloitte & Touché 也曾经针对全球快速成长的500家企业的CEO进行调查,Fast500报告显示:CEO们认为企业快速成长时面临的首要营运挑战乃是「人才的发掘、聘用和留任」(Finding,hiring and retaining qualified employees),其中有44%的亚太区CEO认为「寻求人才」是最大挑战。
阿里巴巴是个高速成长的企业,马云跟他的团队创建了「组织部」这样的管理概念。就是将集团和子公司内的所有高管集合起来,进行统一培养和管理,无论是高管的薪酬、福利、聘用和调动全由组织部统一安排。另外,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对高管们进行系统的培训,目的就是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储备人才,作为「接班人计划」。
核心人才管理
提升竞争力
其实,并不是每间公司都有类似于「组织部」这样的编制,但是 「Talent Management」核心人才的甄选和发展,确实是提升组织竞争力的重要关键因素。
所谓核心人才,就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通过其高超的专业素养和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操守,为企业做出或者正在做出卓越贡献的员工。
核心人才的甄选为企业各层级有潜质的优秀员工,无论是高层主管、中层主管或是不同层级的专业人员,他们都用不同的方式对企业产生效益。因为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位,未来都有可能成为核心领导者,因此,这是企业积蓄人才的后备生力军。
根据这些年的经验,我建议大家,甄选企业内部的核心人才, 应该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要先明确定义出核心人才的标准;
第二,就是如何辨识人才了。
科学辨识人才
我认为第二点比第一更为重要,因为多数企业都已经有人才标准的概念,但如何有效地进行人才辨识可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了。它不是传统人力资源用工作绩效定义人才的经验法则(Experienced Orientation),甄选的目的在于为企业的未来找到真正的人才,需要的是行为科学上的方法。
目前,最受欧美企业认同的甄选人才方法当属「评量中心」(Assessment Centre)。评量中心是衡量一个人潜质(Potential)的方法,透过行为上的模拟(Simulations)来评估未来将采取的行为(Predict Future Behavior),藉以衡量候选人如何因应未来的工作职责。我很有幸跟 Assessment Center 评量中心一书的作者、 Alvin博士共同参与了许多的项目,这也让我发现到,评量中心之所以被企业普遍地运用, 其实它具有以下的优点:
跳脱传统人事甄选的框架,从主观面试转为客观评量;
从了解过去转为预测未来;
从单纯且抽象的感觉转为具体行为;
使得人才的辨识更有意义,也更有效率。
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特质,这也决定了其成长路径的不同。因此企业在选拔这些核心人才以后,应该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归类和分析,根据其核心能力和绩效考核的状况,分批进行培训和锻炼,必要时可提供升职、外派学习等机会,并为他们量身制订职业发展计划。
人才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对于核心人才的培养必定是持续和长久的工作。因此,企业应该对核心人才建立相应的执行和配套机制,适时对不同的族群进行差异化的调整与发展,这样可以防止核心人才的出走与流失,进一步减少企业的损失。
对于核心员工个人来说,企业对他们的重视,也会反映在他们对企业的向心力,因此,如何进行企业核心人才管理,绝对是当前企业要正视的一大课题,同时它也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不二法门。
迈入二十一世纪,企业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变动」,现阶段的企业多半徘徊在转型、全球布局、接班人才培养的关键期,如何维持基业长青,更是大部分企业全新的挑战。正确规划和实施核心人才管理,以获取差异化之竞争利基,如此一来企业才能有机会迈向卓越,永续经营。
企业应该对核心人才建立相应的执行和配套机制,适时对不同的族群进行差异化的调整与发展,这样可以防止核心人才的出走与流失,进一步减少企业的损失。
黄至尧
两岸人资专家
留美人力资源硕士
Talent First(Distributor of 104人力银行)合伙人
REC&PCC执行董事
美国暨两岸四地多年HR&顾问经验
百场企业演讲的超人气讲师
报纸及杂志人力资源专栏作家
着有「两岸工作大钱途」、
「左手营销力右手业务力」等书
卓越会计人才 篇7
关键词: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壮大发展, 以核算和监督经济活动为基本职能的会计工作已不能完全满足于经济管理的需要, 这对会计专业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及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 而近年来, 我国部分高校教育思维模式及培养方式与社会需求脱节, 关门办学思想将企业置于教育系统之外, 针对这些问题, 教育部启动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并研究制订“卓越会计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方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提出人才培养的战略, 在一批高等院校开设CPA专业方向, 将实务界的人才需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相互对接, 培养行业后备人才。可见, 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行业协会, 非常重视对会计人才的培养。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地方高校应该不断探索适应社会需求的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而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离不开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的参与, 因此应该把职业导向教育引入会计专业教育, 将卓越会计人才教育培养与注册会计师培养目标协同, 突出地方高校专业优势和专业特色, 整合优势资源, 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方式, 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端会计人才和储备注册会计师后备人才。
一、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综述
教育部提出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有四大核心内涵, 即职业标准、应用性、创新性和校企 (行) 共育, 但是至今未出台全国统一的卓越会计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内学者和高等院校多年来积极对有关卓越会计人才培养进行研究。
李定清 (2013) 认为卓越会计人才应该是将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相融合, 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会计管理人才可以概括为应用型、复合型、管理型、创新型、国际化和高素质等多方面特征。把国际视野、能力本位、合作办学、创新创业、素质教育作为卓越会计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理念。王庆石等 (2013) 指出, 卓越会计人才是指按教育部卓越人才计划的目标和要求, 以国际职业会计人才的能力标准为指导, 能够适应全球人才市场需要的职业会计人才。根据教育部卓越计划的相关文件精神, 把本科层次卓越会计人才的基本素质概括为责任感、创新性、应用性和国际化四个可观测的特征。并从个人素质标准、职业技能标准和专业知识标准来设计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方案。熊磊 (2015) 认为卓越会计人才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化、创新性、国际化的特征, 以此特征为导向, 构建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相结合的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新模式。
因此, 笔者认为卓越会计人才培养需要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和行业协会、会计实务工作者协同创新, 卓越会计人才紧扣会计学科的发展方向, 将学生培养成为职业道德高尚、会计专业技能过硬、解决问题能力较高且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能力, 在工程领域内具有可持续成长能力的综合型会计人才, 其特征可以概括为责任感、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和国际化五个方面。但是, 卓越会计人才及其培养标准的落实是最为关键的环节, 由于与传统的培养方法有很大不同, 某些高等院校也在探索并实践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笔者认为卓越会计人才需要政府、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和高校教师多方协作, 协同创新, 共同培养。
二、卓越会计人才培养协同探索
(一) 培养目标。人才培养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高校的培养目标是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 是以专业的培养目标来体现的。“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高校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 以此为要求, 结合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学校定位和层次特点, 重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着力培养创新复合应用型人才。因此, 应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综合优势, 坚持“融通”育人理念, 围绕建设具有国际视野、高素质的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理念, 构建“责任感、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国际化”的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二) 培养标准。只有具备高层次才能达到高水平, 培养标准实际上是对人才的品质和规格的一般性描述, 不仅影响着培养模式的设计, 同时也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依据。卓越会计人才也要本着高等院校全面发展教育,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去制定培养标准。因此, 卓越会计人才的标准一定是宽口径、复合型的, 即品德修为标准、专业技能标准和实践实施标准。其中, 品德修为标准, 是参考行业协会对职业道德守则的要求, 做到诚信、独立、客观公正、自主学习、保密和职业荣誉感。专业技能标准是通过在校期间对金融、税收、精算、计量、法律等经济管理基础理论上, 加强财会专业的核心课程学习, 达到国家考试水平。实践实施标准是在高年级阶段参加实习基地的社会和专业实践工作, 锻炼综合能力。
(三) 培养模式。为了实现培养目标, 需要政府、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和高校教师多方协同, 从五个维度探索卓越会计人才培育模式: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创新、教师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结合、教学实践与科研创新、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发展、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
1、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创新。改变传统的财务会计人才培养与专业技能测评相脱节的现象, 在重视学习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数学、思想政治学、金融、税收等其他学科的基本理论后, 对于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 要与职业资格、CICPA、ACCA的考试内容相结合, 可以考虑使用原版教材或双语进行授课, 培养学生的职业感, 有方向和针对性地理解和应用会计学知识。除了对学生的技术专业水平严格要求, 更要注重培养其人文素养、钻研精神、道德品质等。在现有职业道德课程基础上, 专业的任课教师还会将《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非执业会员职业道德守则》中诚信、独立、客观公正、自主学习、保密和职业荣誉感的诠释融入到课程的日常教学中, 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的意识, 树立坚实的职业价值观和世界观。
2、教师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结合。坚持开放的学术态度、严谨的治学理念、兼容并包、教学相长, 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进行研究与创新。组织教师走入会计师事务所和大型企业进行调研, 经费政策上支持教师参加中注协课程培训及相关教学改革研讨会, 鼓励青年教师参加CICPA、ACCA考试等。发挥卓越会计人才的示范效应, 通过举办讲座、报告会、事迹展览以及聘任为兼职教师等形式将全国知名会计人才引入培养过程。建立系统化的师生互动式教学形式, 鼓励和提倡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多渠道地去获取专业知识来进行交流, 以多元化的师资构成给学生带来新的视野, 以“小班授课”、“分组教学”与“合作教学”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 采用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观点陈述等教学方法, 将学术规范教育和创新思维培养同步进行。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 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研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无人监督的期末诚信应考等管理制度, 加强自我约束。
3、教学实践与科研创新。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在社会实践中检验知识技能。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强化上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吸收优秀实务工作者参与校内实践教学活动;二是拓展校外实习、实训的行业领域, 推进示范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使校外实践教学能够与校内教学实验室做到有机衔接。定期邀请行业协会、高校知名教授、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经理人等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 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采用“学校和行业协会”、“学校和企业”多种组合互动方式, 共同建立学生在企事业或事务所学习期间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和相应的培养体系, 学习先进的财务核算与管理理念、先进的会计管理方法和先进会计文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会计知识竞赛、“挑战杯”创业大赛和科技论文大赛等多种竞赛;假期分派学生到省内各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等实习基地进行实习,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4、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发展。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对应, 主张以人为根本目的的教育理念, 培育个体的精神。作为地方院校, 与国家重点院校相比, 生源质量存在着劣势, 因此我们应该开设丰富的通识课程, 并强化对学科的基础课程的学习, 为专业发展课程学习奠定扎实的功底, 提高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在课程设置上, 通过融入通识教育模式改进专业课程体系, 开展相关通识课程, 与专业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发展课相结合, 合理安排学分学时。
通识教育课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强健的体魄和高尚的情操, 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科基础课主要围绕统计、高数、精算、金融、税收等课程开设, 为学生专业发展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管理学和经济学理论基础。在专业课发展阶段, 要开设以学生积极参与的会计案例分析、财务成本管理案例分析、审计案例分析等专题课程, 从台下到台上, 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利用专业知识分析案例。
5、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除了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 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的第一课堂外, 对学生的培养还要合理安排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与之相结合。为了培养一批“博古通今、中西融会”的本土会计精英, 第二课堂引入国学教育和素质拓展教育。在教学计划之外, 利用课余时间集中组织学生学习国学, 用哲学智慧提高学生的修养和情操;指导和组织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会计职称考试以及CPA考试准备;带领学生开展野外素质拓展活动,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提高克服困难的能力, 增强团队协作能力;举办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交流会, 开展会计人职业操守讨论会, 参加关爱社会的义卖、敬老等活动, 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德艺双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综上所述, 地方院校将卓越会计师人才的培养与CPA方向班的培养协同创新, 将学生的品德修养与道德情操作为重要的培养内容, 坚持专业基础、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综合发展的培养理念, 才能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熊磊.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4.
[2]孙铮, 李增泉.会计高等教育的改革趋势与路径[J].会计研究, 2014.11.
[3]滕晓梅.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会计人才培养内涵研究[J].财会月刊, 2014.9.
[4]王庆石, 刘伟, 孙宗扬, 吴宝峰.本科层次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标准研究与设计[J].教育研究, 2013.1.
[5]杨定泉.基于卓越会计师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商业会计, 2014.7.
[6]张倩, 毕金星, 霍影.面向社会责任的卓越会计人才培养——基于社会网络视域[J].财会月刊, 2014.12.
“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篇8
德国早在2005年就开始在高等学校推行卓越计划, 计划在5年内 (2005~2011年) 对入选卓越计划的研究生院、研究项目及大学给予19亿欧元的资助 (75%由联邦提供, 25%各州筹措) 。2009年各方还专门针对是否延长或调整卓越人才计划进行讨论。最初, 德国推行的卓越计划也重理工, 但很快德国联邦政府意识到这一点, 为弥补卓越计划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忽视, 特意将2007年命名为文科年, 并史无前例地投入6亿2千3百万欧元的巨额经费支持。可见, 卓越人才的培养应当“文理并重”。
目前, 会计人才特别是中高级会计人才属我国紧缺人才, 本文旨在探索卓越计划推行的背景下实施“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的模式, 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校内培养和校外实践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 由此培养具备高端、应用和国际化特质的“卓越会计师”。
一、“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的意义
1. 从社会需求层面来看:
当前社会对高素质会计人才求贤若渴。经济越发展, 会计越重要。会计的应有职能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和拓展的, 随着我国经济自身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以及融入国际进程的不断深入, 当前的会计职业领域已从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为主, 拓展到内部控制、投融资决策、企业并购、价值管理、战略规划、公司治理、会计信息化等高端管理领域, 会计人才在推动企事业单位现代化管理、提升企事业单位核心竞争力、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保障社会公众利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市场经济秩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与会计职业地位越来越重要不协调的是我国会计人才建设面临的困境。一方面, 我国已经形成一支庞大的会计从业人员队伍, 截至2009年, 我国已经拥有近千万的会计人员;另一方面, 我国高素质的会计人才非常缺乏, 截至2009年, 具备高级职称的会计人员仅为9.4万人, 执业注册会计师仅为9.2万人。我国会计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还有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 主要是:高层次复合型会计人才缺乏, 会计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 会计人才发展的体制有待完善, 会计人才市场管理有待加强。
2. 从政府及行业主管层面来看:
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对高素质会计人才建设高度重视。在国家卓越计划推行的背景下, 2010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加大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法律、咨询、会计、工业设计、知识产权、食品安全、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开发力度, 重视传统服务业各类技术人才的培养。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
2010年9月, 财政部发布《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0~2020年) 》, 提出“到2020年, 我国会计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素质较高、富于创新、乐于奉献的会计人才队伍, 确立我国会计人才竞争优势, 建设国际一流的会计人才队伍, 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会计人才基础。”
2011年9月,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中提出人才培养的战略, 要“深化人才培养战略, 按照结构优化、专业精湛、道德良好的要求, 在行业人才建设上取得质和量的突破。”到2015年要实现“注册会计师达到12万人, 与此同时, 在进一步提高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水平和效果的基础上, 着力培养350名领军人才、600名具有国际认可度的注册会计师、5 000名新业务领域复合型业务骨干。”
3. 从地方层面来看:
各省对也加大了高素质会计人才培养的力度, 并相继出台了具体的实施办法。例如, 江西省2011年发布了《江西省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征求意见稿) 》, 提出“2010年, 我省具有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人才占会计从业人员总量的32.6%, 其中高、中、初级会计人才比例为2∶28∶70。到2020年, 力争具有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人才占会计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0%, 高、中、初级会计人才比例达到5∶35∶60;会计从业人员中, 大学本科学历会计人才达到20%以上, 研究生学历人才达到1%。”同时“面向我省支柱产业的大中型企业、规模以上的事业单位和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 着力培养1 000名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高级会计人才、100名省级会计领军人才和20名国家级会计领军人才。”
4. 从院校层面来看:
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培养将成为高校形成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口。当前我国高校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尚未走出传统的培养模式, 缺乏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就业创业平台搭建等方面, 对同专业的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特别是对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重视不够, 缺乏对一部分具备成为卓越会计人才禀赋的学生进行挖掘和培养。部分高校已经重视并在逐步探索各具特色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国内如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在会计类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高校, 其在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上就直接瞄准了“高级”、“高素质”、“高质量”等标准。
例如厦门大学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高实务操作水平的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人才”, 国际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高外语水平和较强实务操作能力, 并通晓国际商业惯例和会计惯例的高级会计和财务管理人才”, 注册会计师专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能在会计师事务所从事财会工作, 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会计师专门化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 理财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扎实的现代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论知识, 掌握现代资金市场和财务分析技术, 具备从事资金管理 (筹资、融资和投资) 能力的中、高级财务管理人才”。
二、“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
1. 重职业素质、突出特色的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中, 围绕“宽口径、厚基础、综合与职业素质高、具有执业资质和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重视基础, 拓宽口径, 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以及专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系统培养, 提升人才的社会应用性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2. 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保障与评价模式。
教学保障措施是“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的关键, 而合理的教学评价又是推进实验区良性发展的决策依据。因此在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构建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系统、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教学质量评估系统、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教学质量激励系统等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障和评价模式, 并在各系统之间建立响应与联动机制, 以有效地全程监控教学质量。
3. 多元化的办学模式。
卓越会计师的培养首先应该立足于学生具备一定的执业资质, 同时应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和国际视野的拓展。为此需要根据社会对卓越会计师人才的需求, 突破校园教学, 实施校企结合, 加大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完善, 提升基地功能, 深化实践教学, 实现校园与社会人才培养的无缝连接。同时, 深化双语教学, 加大与国内外高校的联合培养力度, 增开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课程, 以使学生适应国际化进程的要求。
三、“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的思路
1.“卓越会计师”实验班的组建。
“卓越会计师”实验班的组建有三种可选方案:第一种方案, 在高考招生时直接组建“卓越会计师”实验班, 其高考分数应高于当年本校本专业录取学生的平均分数的一定标准;第二种方案, 在新生入学后, 通过一定的专业教育后, 有兴趣的新生报名, 通过组织一定的综合能力测试后录用进入实验班;第三种方案, 在学生大一学年结束后组建实验班, 采用“自愿申请、择优录用、动态淘汰、退出自愿”的原则组建实验班。
第三种方案更具可操作性, 首先, 在经过一年的专业学习之后, 学生对专业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对大学生活也已经基本适应, 对人生和职业规划也有了初步的设想, 通过自愿申请进入实验班会有更明确的学习动机和成才欲望;其次, 在“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培养对象的要求总体上高于普遍性要求, 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并具备成为一个“卓越会计师”禀赋潜质, 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后, 通过一定的考试和测试方法更容易发现学生的个体身心差异;再次, 实行动态的淘汰机制, 能够使实验班的学生在压力下持续不断地进步, 同时采取退出自愿的原则, 如果学生在中途发现不适合实验班即可以选择退出。
2.“卓越会计师”实验班教学及日常管理模式的创新。
第一, 实行考试准入机制和动态淘汰机制。学生进入实验班需接受专门的考试, 同时对实验班的学生实行动态考核并建立淘汰机制。第二, 改革教学管理模式和师资配备。首席教授 (导师) 是实验班培育计划师资队伍的负责人, 全面负责学生的专业指导和思想工作。同时专业导师和授课教师的选聘要打破专业、学校和地域界限, 聘请校内外、专业内外以及不同地区学者和实务界人士担任专业导师和授课教师。第三, 改革实践性教学环节, 在强化案例教学、模拟实验、建立实习基地和实训基地的基础上, 聘请实务界人士担任实践性教学环节导师, 加大实践性教学力度。第四, 利用假期办学。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开赴合作院校, 选修其部分课程和学分, 经我院认可后, 允许其抵充学分。第五, 短期国际学习考察。与国际合作院校建立交换生制度, 选派学生前往国际合作院校, 选修专业课程, 体验国外生活, 与国外名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第六, 实行学历教育与资质教育相结合, 要求学生修完培育方案内容, 并获得会计、金融、财务类执业资质。
3.“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思路。
按照“知识———能力———执业资质———职业素质”的人才培养要求和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目标, 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综合配套改革, 突破传统培养模式, 体现较强的创新性。为此, 提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路如下:
(1) 以素质教育为理念, 根据行业特点, 确定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方案。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 建立大专业、小方向的培养方案, 根据学生特点逐步在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中体现专业特点, 为学生未来就业培养良好的专业特长, 满足不同兴趣、不同层次、不同就业去向的“卓越会计师”人才对知识的渴求;实行跨学科培养模式;改变考核机制, 突出素质教育, 引导学生向“知识———能力———执业资质———职业素质”的人才培养要求方向发展。
(2) 优化专业课程结构, 突出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之“卓越”特色。根据我国会计专业人才需要, 调整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精选和设计学科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和专业选修课程, 形成合理的课程结构;根据会计专业执业资质的要求, 打通学历学位教育和执业资质教育的界限, 使之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职业素质较好地融合起来, 为今后担当卓越会计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建立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保障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教师队伍是关键。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采取“重点培养、普遍提高、内选外聘、优化结构”的政策, 选聘优秀的校内外高水平教师、实务界专业人士承担授课和专业导师任务。建设形成一支以著名专家、教授为核心, 以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骨干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教师相结合、校内与校外教师相结合。
(4) 以实习实训基地和实验室建设为重点, 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卓越会计师人才的培养, 实践性教学尤为重要。在实验室建设上, 进一步建设好开放实验室和ERP实验室, 建设不同类型的有特色、多功能的专门化实验室;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上, 依托现有的实训实习基地, 拓展实训功能, 加大新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形成具有单位小容量、高质量和全方位特点的实习实训基地。
(5)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卓越会计师人才。根据会计人才国际化发展和我国产业特别是中部产业发展趋势, 适应市场发展的国际化人才需求, 高校应进一步加强与国外知名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在学生培养上, 拟安排学生通过交换生形式前往国际合作院校, 选修专业课程, 同时接触西方文化, 体验国外生活, 了解和学习其思维方式, 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开阔国际视野, 对国际会计惯例形成一定认识, 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白艳茹.卓越计划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2;3
[2].宋素娟.基于“卓越计划”的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中国成人教育, 2012;6
[3].杨政.会计人才能力需求与本科会计教育改革:利益相关者的调查分析.会计研究, 2012;1
卓越会计人才 篇9
“卓越会计人才”是指按教育部卓越人才计划的目标和要求,以国际职业会计人才的能力标准为指导,能够适应全球人才市场需要的职业会计人才。德国为了培养世界一流精英人才,2004年首次提出打造精英大学的构想;2005年德国依法通过“联邦与各州促进德国高校科学与研究的卓越计划”,即“卓越计划”,目的是提高德国大学与科技在世界排名地位。近年来,许多国家都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建设世界卓越人才。国内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涂冰艳(2012)分析“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思路:“知识—能力—执业资质—职业素质”的人才培养要求和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目标。何玉润(2013)指出社会所需卓越会计人才须具备的素质:“人文关怀+学术创新+专业卓越+勇于当担”的复合型、国际化。姚丽琼(2013)分析四位一体“卓越会计师”人才构造图,认为卓越会计师需要在充分发挥学生创造力的基础上,培养的会计学生应具备适应性、应用型、高级型。
新建本科院校是指建校不久的本科院校院校,主要包括:民办本科高校、独立学院及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高校。新建本科院校在培养会计人才中也适应当代需求,以“卓越会计人才”为目标,高质量培养会计人才。
二、新建本科院校会计人才质量培养现状
(一)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主动性差
一般来说,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学生比一本、二本院校的学生录取分数相对较低,基础知识普遍不好,学生没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爱记笔记,不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及时复习的习惯,理解能力不强。但是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优点是兴趣广泛,积极参加各项社团活动,。
(二)师资队伍“哑铃”结构,学历、职称及年龄结构不合理
新建本科院校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呈现“哑铃”结构,两头重,中间轻。一头是30岁以下的专任青年教师,是刚从学校毕业的研究生或本科生,年龄与职称低。尽管工作热情高,但实践教学经验比较差,青年教师的流动性比较大,对教学改革非常不利。另一头是全职聘请的普通高校退休老教授,一般是55岁以上,教学经验丰富,工作的精力与激情减退。中间部分是其他高校的兼职教师,这类教师大都是年富力强,但责任感不强,不能全心投入。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内容单一
新建本科院校会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一般是大一是公共基础课,大二是专业课程,“卓越会计人才”能力培养相关课程较少。有些高校为了节省教育经费,经常合班上课,降低了教学质量,影响学生知识接受与能力培养。新建本科院校会计学实践教学因为师资力量及教学实验基地等问题,教学实践内容设置比较单一,实验内容较为简单,实践教学内容从广度和深度上都不能满足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一般是记账凭证、编制会计报表等,涉税业务、涉及审计实践的内容不够全面,有的综合训练实验没有。在实验实训教学中,把与实际业务相差较远的实习资料交给学生,让学生按照教材上所给资料进行会计业务处理,并且指定时间内完成,造成接受慢的学生存在抄袭现象况。此外,部分会计学专业学生电脑操作不熟练。
(四)教学方式和方法单一
尽管新建本科院校近些年教学设备上基本上已经普及多媒体,实现授课方式也以多媒体为主,但教学方式和方法过于单一,造成部分学生只想着课下拷课件,课堂上或者不来上课,或者不认真听讲。由于会计理论知识比较枯燥,教学方式和方法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效果。
三、新建本科院校“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
新建本科院校在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师资力量基础上,如何培养“卓越会计人才”是一个难度很大问题。但是新建本科院校的会计教育也应以培养“卓越会计人才”为培养目标导向,建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培养“卓越会计人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服务于地方经济,精通财会业务、熟悉会计市场规则,掌握金融、法律、内部控制、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具备执业资质和职业胜任能力,能参与战略经营和管理决策、把握行业发展趋势、解决复杂经济问题的能力。
(一)采用多种措施培养师资队伍
为了保障卓越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新建本科院校可运用教学研讨、企业挂职、学位进修等多种措施培养师资队伍。第一,加强指导新教师。对于新进青年教师,指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对专业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方法、专业课程中出现的新趋势等进行教学研讨,以教学研究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第二,鼓励教师企业挂职,提高实践能力。新建本科院校应当拿出适度经费,鼓励教师到相关专业实践单位和部门进行挂职,积极参与会计专业实践活动,为企业和政府解决实际问题。第三,短期培训和学位进修。针对青年教师较多,新建本科院校要有计划进行短期培训,提高教学水平。鼓励有志向青年教师向硕士学位、博士学位进修,攻读更高一级学历学位,提高会计理论知识修养。
(二)合理设置“卓越会计人才”能力框架实现矩阵,建设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体系
一是科学设立会计课程体系,建立能力实现必修课课程名称(见表1),培养各种会计能力。“卓越会计人才”需具有良好的会计岗位工作能力、会计实验技能、创新开发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就能握行业发展趋势、解决复杂经济问题。
二是建设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体系。在深层次理解卓越会计人才的基础上,开发基于卓越会计人才的精品课程和教材,根据卓越会计人才能力知识结构的要求,重视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将基础课程教材、教学参考书、学习指导书、实验课教材、实践课教材、专业课程教材等全方位配套建设。加强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电子教案的配套建设,形成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体系。
(三)改革现有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第一,实现由单一传统教学模式向多元现代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过去主要以传统的“讲-听-读-记-练”教学模式为主,要转变为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如问题调研教学模式、创新研究教学模式等,更好地满足卓越会计人才能力框架培养导向的教学需要。第二,采用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多种教学方法。教师们要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辩论)、大型作业和专题调研等教学方法,注重发挥老师在课堂上的话题提出、问题导入、氛围维护、方向把控等方面的作用,特别是注重利用假设的问题场景来提升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和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参与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构建“卓越会计人才”学科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推动现代会计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践基地拓展
新建本科院校要全面培养“卓越会计人才”,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全面训练“卓越会计人才”所需要的基本技能。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会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应该如下(见图1):
财务会计专题实验主要是在《中级财务会计专题实验》、《成本会计专题实验》、《税法专题实验》等课程后分别进行的实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结束进行固定资产的核算、租赁业务投资业务、合并报表业务等实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分步法成本核算、品种法成本核算、标准成本核算等;纳税会计实验主要包括税务登记和一般纳税人认定、消费税申报、营业税申报、个人所得税申报和其他小税种申报等。审计实验主要训练学生掌握企业财务报表审计的工作程序和方法,了解审计实务工作的基本要求。
新建本科院校尽管经费来源不是很充足,但也应该推动现代会计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践基地拓展,引入企业资源,形成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进一步使教师理论联系实践,建立了一批实习、实践基地,对接了相当数量的对口单位。
(五)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和公平合理的学生成绩考评机制
为了充分发挥教师主体的积极作用,做到“教师乐教”,制定系列教学激励与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建立测试学生能力为导向的公平合理的学生成绩考评机制,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性质,课程教学目的、能力培养要求等,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评形式,如大型作业、小组讨论、期末成绩、小组作业、案例分析、专题调研等。
摘要:培养“卓越会计人才”是时代需要,新建本科院校尽管资源相对困难,但其会计学院培养会计人才也应以“卓越会计人才”为目标。本文通过分析新建本科院校特点,提出培养“卓越会计人才”的保障机制:采用多种措施培养师资队伍、合理设置“卓越会计人才”能力框架实现矩阵、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构建立体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等。
关键词:卓越会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吴玉娟:《民办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研究——以河南省为例》,《财会通讯》2013年第2期。
[2]李中、刘卫柏:《高校会计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财会通讯》2012年第16期。
地方高校卓越会计师人才测评研究 篇10
人力资源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会计人员作为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会计人员的能力水平和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有序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持续快速发展,会计从业环境发生巨变,急需培养大批具有高素质、适应经济发展形式的专业会计人才。这样的背景下,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计划应运而生[1,2,3,4]。
1 卓越会计师人才概述
梳理既有文献,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方式、考核、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作为从国家“卓越计划”分离而出的人才培养计划,卓越会计师人才测评既要基于现有的研究、又需要自成一体[2,5]。卓越会计人才测评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结合国家“卓越计划”和“领军人才”工程以及现场专家的意见,确定地方高校卓越会计师人才测评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该体系包含目标层、指标层和因子层共22个指标。
2 定性与定量不确定性转换及权重确定
2.1 定性与定量不确定性转换模型
2.1.1 云模型
云是研究定性概念的量化方法,设U为精确数值的定量论域,C为U上的定性概念;根据假设,x∈U是C的一次随机实现,x对C的确定度μ(x)∈[0,1]是具有稳定倾向的随机数,可知有μ:U→[0,1],∀x∈U,x→μ(x),则x在U上的分布称为云,x称为云滴[5]。
云包含期望(Ex)、熵(En)、超熵(He)三个数字特征,Ex是云滴论域空间的均值,是概念量化的最典型样本;En是定性概念的不确定度量,是云滴在论域空间中的离散程度;He是En的不确定度量,由En的模糊性和随机性决定。
2.1.2 云模型下的评语集
文中的评语共设五个等级,如图1示:Wi={w1,w2,w3,w4,w5}={差,较差,中等,较好,好},并将期望Exi(i=1,2,3,····,5)取0,0.25,0.50,0.75,1.00,熵En取0.045,超熵He取0.005,得到满足3En原则的整体评语集。
2.2 基于D-S理论的权重系数确定
D-S理论主要用于处理包含不确定的信息,能够实现有效的数据融合;同样,基于证据间的距离函数冲突证据合成,可最大限度考虑各融合证据间的相关关系以实现数据冲突的融合。
本文应用的模型中,评价指标的原始权重来自于本行业的10位权威专家,由专家根据自己既有的经验予以打分确定,但得到的分数存在部分冲突。
3 卓越会计师人才测评模型
在测评模型中,样本点数据xi是经各专家定性评价后,再经指标云评语集实现定性到定量的数据转化。利用云模型的逆向云发生器,通过求样本数据的均值、一阶绝对中心矩和方差可得各二级指标的三个云数字特征。
基于各二级指标评价云的数字特征及融合权重,根据虚拟云中的综合云算法,得地方高校卓越会计式人才测评云,表达如下:
4 应用研究
H高校卓越会计师人才测评:
依据上述理论基础,针对H高校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情况进行实证分析。邀请涉及会计及人才测评的10位专家依据给定指标体系对H高校进行逐项打分,即得到首次的定性意见;利用正向云发生器实现定性到定量的转化,得到各指标的样本数据,并经公式运算得各二级指标的综合云数字特征;让10位专家分别给出各二级指标的权重,完成各二级指标对总体评价的影响;根据云模型及D-S理论,对各二级指标的权重进行合成以获得其综合权重系数。见表2。
将表2中各二级指标的综合权重系数及对应的综合云数字特征带入式(1),可得H高校卓越会计师人才测评的云数字特征Ex=0.6823,En=0.0649,He=0.0243,综合评价云如图2。
有图2可知,0.6~0.8是云滴集中分布区域;根据既定评语集,H高校卓越会计师的人才测评等级为“较好”,即表示H高校在卓越会计的人才培养上是符满足实际需要的。
5 结论
文中构建的卓越会计师人才测评指标体系,基于云模型和AHP理论实现了对卓越会计师的人才测评。该方法,云模型可解决评价过程中的模糊性和随机性该方法能够从多角度实现全面、准确的卓越会计师人才的测评,评价模型科学、合理,对卓越会计师的人才培养及人才测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摘要:针对我国尚未形成系统性的卓越会计师人才测评理论体系的现状,提出基于云的定性不确定度量模型和D-S理论相结合的人才测评方法。利用云模型在定性定量转化过程中能够较好的兼顾评价存在的模糊性和随机性综合考虑德、知、行、思的因素,建立人才测评的指标体系,对H高校卓越会计人才进行综合测评。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云模型和AHP理论的卓越会计人才测评的方法是可行的,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
关键词:卓越会计师,云模型,D-S理论,综合测评
参考文献
[1]李海林.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D].北京,中国石油大学,2008.
[2]涂冰艳,廖康礼,蔡报纯.“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财会月刊,2012,12(11):76-78.
[3]张婵娟,谭旭红.现代化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性关联度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5(23):237-239.
[4]谭旭红,霍影.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实现途径——基于“德、知、行、思”四维度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149-151.
卓越会计人才 篇11
摘要: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是法律人才培养的基础,“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协同创新”理念以及法律人才共同培养目标而建立的。本文以西南政法大学法律人才培养经验为例,从制订培养目标、扩大教学外延以及品牌建设三个方面论述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运行机制。
关键词: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共同体;教育培养模式
法律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是极其重要的,其方式与内容关乎“怎样培养人才”以及“培养怎么样的人才”等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法学教育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由于历史、资金以及教育观念等多方面的原因,法律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2012年,中央政法委和教育部联合实施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启动,2014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报告提出:要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为此,本文试图通过西南政法大学对法律人才培养共同体建设的摸索,探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改革方案。
一、“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依据
长期以来,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理论水平的影响,我国高等法学教育工作仍然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目前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基本上采用“专才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确立统一的教学目标,发布指定教材,实行同样的教学计划和评价体系。这种单一的培养模式与实际是脱节的。因为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法院、检察院以及律师事务所等实务部门是吸纳法律人才的基地,两者存在的冲突是:前者注重理论基础教育,后者重视实务职业能力,往往“供方”提供的人才到实务部门要2-3年甚至更久才能符合实务部门的要求。
但实际操作中,虽然高校与实务部门的联系并不少,但更多的是起到教学“点缀”的作用,并没有从人才培养标准的合作、联动创新方面进行发展。因此,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标准虽然一改再改,但还是与实务部门的人才需求标准偏离较大。大部分政法院校的学生在现行教育体制的培养下,普遍呈现出理论基础知识相对扎实,法律结构体系模糊,实务能力严重不足,法律职业能力低于社会预期,导致高校投入大量资源培养的法律人才并不能马上进入社会转换成生产力。
针对这一情况,2012年5月,中央政法委与教育部联合启动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以提升法律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为主要内容,以提高法律人才的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需要的法治专门人才为目标,以推动分类培养模式创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强化教学实践环节、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为任务,强调建立高校与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机制。
协同创新理念指的是大学基于集成、合作、融合与共享的价值准则,谋求创新,以更好地适应时代需要,提高功能、活动效率、水平和质量的思想观念。该理念要求大学冲破封闭的环境,加大与社会的联系,突破学科专业制的局限性,通过合作共享建设创新型大学。该理念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在本质上不谋而合,西南政法大学基于两种理念,加上本身的制度创新,完成了“法律人才培养共同体”概念的创新。
二、“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运行
1.共同构建人才培养目标
社会因为需要法律而需要法律职业,法律需要法律职业持续不断地维护而需要有法律教育,法律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法律职业促进法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法律人才教育与实务部门之间的目标应该具有一致性,所以两者应在培养目标上进行协同创新,创造符合双方需求的培养方案。法律人才培养共同体的建构宗旨是,将位于法律人才培养体制末端的用人单位需求与评价机制前移至法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落实的具体环节中,将“法律人才消费者”转化为“法律人才生产者”,并与高校人才培养活动形成紧密联系,实现高校法律人才培养的每一环节都以用人单位及社会的人才需求为转移。
在此基础上,西南政法大学依据法律人才分类培养客观要求和其法学专业规模、专业化程度、办学特点,准确锁定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整合各实务部门和社会教育资源,与政府、司法机关、企业等部门组成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体,将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为:基础理论扎实、实践和创新能力强、专业素养良好、职业伦理健全四大突出特性,将用人单位需求与社会评价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着力点,逐步形成紧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需要人才培养目标。学校与协同单位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坚持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的培养方向,共同探索法治人才培养新理念、新方法,构建法律人才培养共同体,形成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2.实施开放办学,依托协同创新平台,扩大教学主体外延
西南政法大学探索人才培养共同体的建设过程中,强化了学生思辨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法律实务操作能力,结合自身办学优势,与国务院法制办等国家部委下属机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及全国多个地区的地方政府、高校建立了不同类型的“协同创新”合作关系。不同类型的协同创新平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同。
社会实践活动对于法学专业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基层有很重要的意义。通过开展暑期三下乡、大学生支教,社会调查等活动,学生能够接触到社会的真实情景。而从事法律职业,要求从业者具备对社会伦理、社会风俗等的充分了解。
西南政法大学与广西田东县签署合作协议,共建西南政法大学(田东)社会实践基地,每年派出学生到田东开展以“农村法治教育”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地方为了推进法治化进程与大学开展合作,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主动为地方发展服务。县域在中国的基层政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基层如何来落实依法治国并没有具体的路径和现成的经验。这种校县合作实现了双赢。学校在2007年启动“千县计划”,力求在全国设立1000个学生实践教育基地。2010年4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调整需要,学校在“千县计划”基础上整合资源,提出了“跨学科基层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案,力求通过该项目的建设推行实践技能-职业素养-创业素质的一体化培训,逐步建立覆盖重庆以至全国部分区县的实践教学基地。
实务信息拓展平台能够扩宽学生专业视野,启迪法律实务思维。学校与最高法、最高检签署《关于加强应用法学与审判理论教学科研战略合作的框架协议》《应用法学与检察理论教学科研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议中明确最高法与最高检在学校开办“中国大法官讲坛”“大检察官讲坛”。自2013年以来,“中国大法官讲坛”共举办8次,“中国大检察官讲坛”共举办2次。“西南实务大讲坛之律师论坛”由律师精英作专题演讲,为学生讲述律师职业的方方面面。自2011年2月己举办50期,参与学生1万余人次。
2013年学校全新升级的数字化模拟法庭投入使用,成为校园庭审活动的主场。该数字化模拟法庭与目前先进法院的现代化法庭采用同样的技术标准与建设规格,极大地提升了“校园庭审”活动的参与体验。校园庭审是学校利用司法实践部门教学资源的最有效、最简单的方式,法院把法庭建到学校,按照固定时间到学校开庭。2007年与重庆市高院签署校院合作协议,充分发挥双方在法律审判实践和法学教育方面的优势,共同开展庭审进校园系列活动。重庆市高院将各下级法院有关案件的开庭审理安排在西南政法大学模拟法庭进行,既便于法学专业学生观摩,也有利于法院开展普法教育,标志着学校司法实务教学实现了模拟庭审到真实庭审的跨越。从2010年至今,已经开展98场,受惠学生达1万余人次,审理法院覆盖高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和各区法院,案件类型包括民商、刑事和行政案件。
实务师资共建平台培养师资,夯实了务实人才培养基础。西南政法大学依托协同创新平台,从国内外各所高校、实务部门、研究部门聘请了200余名专兼职研究人员,打造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重庆地方立法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现有专职常驻研究人员10名,兼职研究人员50名,并将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形成立法实践的教学平台,采取双导师制、聘任实务教师授课,截至2015年,已聘任实务导师30余人;中国一东盟高端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吸收东盟10国法律界的研究员100余人和我国为数不多的研究东盟法律的学者为研究员。
3.建设品牌性的协同创新平台,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在加强与各个实务部门的联系与合作的同时,高校要同时注重品牌效应,其实就是既要做好每一次合作与协同创新的工作,注重每次协同培养的效果,也要做好相应的宣传,形成办学特色,使协同培养模式得到传承。
2012年起,西南政法大学大力推动与实务部门建立协同创新机构,与各个协同创新部门共同拓展了涵盖科研、教学、实习实训等多层次的教育资源体系。学校初步形成了立足重庆、面向全国的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局面,为高校实务部门协同创新培养卓越法治人才奠定了扎实的平台基础。
一是依托重庆市201l协同创新平台——“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地方立法研究院”。2013-2014年,西南政法大学地方立法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接受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委托对195件地方法规、176件政府规章、747件涉企发展的规范性文件和重庆市政府行政权力清单近13000多项职能进行全面清理评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参加重庆市地方立法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地方立法调研、法规清理和评估等工作的学生达2000多人次,到2017年,争取让参与学生人数不低于5000人次。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让学生在重大协同创新任务中得到锻炼,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二是依托国家重点人文社科基地——“西南政法大学人权教育与研究中心”。从2011年开始,在中国大众人权观念调查等重大研究项目中吸纳全校法学专业本科生参与,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方式,夯实了学生人权教学的实践基础,同时拓展了对学生人权教育的实训方式。中心以尊严、腐败、婚姻、死刑、互联网人权、义务、养老、受教育权等为主题,共进行了8期中国大众人权观念系列调查,每个主题6000-8000问卷,全校13个学院千余人次参加。
三是依托“中国-东盟高端人才培养基地”。该基地是中国法学会设在西南政法大学的高端人才培养基地,以中国法学会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一东盟法律研究中心”为支撑,依托学校独特的专业优势以及地理优势,通过加强与东南亚国家大学的合作,通过学历和非学历教育,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培养了一批高层次的人才。由于东盟各国语言与法律文化复杂多样,法律制度运行的多样性,所以该基地以培养和知识复合型、能力复合型的高尖端人才为定位,以培养既精通法律知识又知晓各国小语种以及文化的人才为目标。在培养过程中同时注重短期法律实务人才以及高端研究型法律人才培养力度,以满足实践办案、理论研究和高校教学的需要,为深化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深化合作做出贡献。
四是加强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合作。学校以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为框架,开展和深化高等法学教育改革,优化法学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手段,提升高等法学教育质量。尤其在在职业伦理教育和司法技术教学方面,与“两高”共同开发法律方法课程,共同分享案例教学、法官/检察官教学、现场教学经验,开展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教学形式,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两高”支持西南政法大学在全国法检系统重点共建200个法学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各省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提供相关的庭审视频和卷宗复印件,为西南政法大学人才培养提供了最前沿、最权威的教学资源。
五是与第三方评价机构合作。2014年西南政法大学与国内著名的教育咨询公司合作,开展了对毕业生发展的数据调研,详细了解他们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课程收获,以及毕业后的初步发展情况,并与其数据库库中其他高校在相同指标上的对比分析,掌握学校在该指标上所处的水平。通过与数据库中的“211”高校与“非211”高校样本对比,西南政法大学得出了一系列的数据结果。现已发布了《西南政法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4)》《西南政法大学毕业生中期职业发展报告(2015)》,正在进行中的还有《西南政法大学毕业生长期职业发展报告》以及用人单位调研报告。此外,将学校与全国“211工程”、非“211工程”高校进行比较分析,以数据为支撑,以事实为依据,有利于学校将自身置于全国高校改革与发展的背景之中去找准位置,看到自身办学的长与短、优与劣。
三、“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功能的检验
“卓越法律人才”计划是法学教育向法律职业教育转变的重要契机。法律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的建立既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学术能力以及其他各类能力的培养,使不同的培养方式与协同平台可以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还有助于学校的师资建设以及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学校的满意程度,而且最为重要的一点“法律人才培养共同体”的建设经验是能够推广与学习的,是能够促进国内法学教育模式的整体变革。
1.建设多类型的协同创新平台,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
学校构建的协同创新平台体系中,不同类型的平台发挥的作用不一样。通过校县合作,学生经过深入的社会调研,能够深入基层,深入社会生活的第一线,了解基层社会的真实状况。学生在法律诊所亲身体验了法律实务活动,并以委托代理人的身份参与庭审,这对于学生了解掌握法律实务,并推动法律理论学习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到法院实习,掌握法律文书的基本撰写、了解案件审判的流程等,掌握专业基本技能。学生将习得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是知识的创新和升华,这样的人才既具有法律的理念、基本知识和思维方式,也掌握了法律的运用方法。论辩活动,较好地锻炼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模拟法庭是学生在教师和实务部门专家指导下根据优选的案例扮演庭审活动中不同角色,完整地演示庭审活动整个流程的教学方式。
不同类型平台互为补充、互相联系。按照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在不同的协同创新平台上,完成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任务。不同的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在参与不同平台活动时可以有侧重,但是须完成学校规定的必选项目。这些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脑瓜子、笔杆子、嘴巴子”。
2.高层次的协同创新平台,有助于学校实务师资队伍建设
以校园庭审活动为例,学生在观摩庭审后,需要有教师引导进行案件分析、归纳总结,并要求学生提交观摩庭审后的心得体会。这些工作的完成需要又具有实务与理论经验兼备的指导教师。另外,学生的各类模拟法庭竞赛、辩论赛事也需要有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法理思辨等,这些活动是重在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法律职业表达能力的。而这样的实践师资在很多高校都是匮乏的。师资建设分校内和校外两个部分。通过聘任校外具有实践经验的法律工作者到校任教,实施兼职教师制度。学校通过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实践部门任职,丰富中青年教师的实践经验,避免教师仅限于纸上谈兵。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拓展教师的专业视野,更有助于法律理论知识的讲授加强高校与实务部门的合作,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共同开发优质教材,共同组织教学团队,探索形成常态化、规范化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机制。
3.与第三方评价机构合作,追踪学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
将用人单位的需求与评价作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检验与主要观测点。例如西南政法大学通过“法学专业人才培养与评价协同研究中心”的分析整理,形成集政府、社会与个人需求于一体的人才培养三维质量观及相应评价标准体系。学校依托遍布全国的校外实践基地和校友会组织,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追踪了解、分析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就业分布及岗位适应与变动情况,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动态分析法律职业人才培养的经验与教训,以此推动法律职业人才培养标准及时针对社会人才需求变化而跟踪完善。第三方机构的评价突出了人才培养在高校中的中心地位。将人才培养质量的测评作为主线,并立足于纵(历史发展,变化与调整)横(既体现于西南政法大学与其他高校的比较,又体现在分析框架的构建上)两个视角贯穿于人才培养质量追踪的全过程。
卓越会计人才 篇12
2010年6月,教育部联合工信部、人社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在天津发起实施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 “卓越计划”)。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高服务,这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以及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2010年教育部批准61所高校为第一批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试点高校,标志着我国高校 “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开始。其后,教育部又陆续推出了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卓越农艺师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等人才培养计划。教育部希望通过该计划全面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因此,对于本科会计学专业也应该以 “卓越计划” 为契机,转变办学理念,完善培养模式,培养 “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 的善于管理、精于业务、熟悉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的国际化卓越会计师成为会计教育改 革的核心 问题。据教育部 统计资料,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749万人, 应届毕业生承受着较大的就业压力,会计学专业作为近年来求职者数量进入前十位的专业之一,更遭受激烈就业竞争的挑战。会计行业要想立足国内市场且发展国际市场就需要一批优秀的会计专业人才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现行会计教育培养出的学生与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严重脱节,高等学校作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任,学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目前许多高校重新调整会计专业的办学模式,使会计本科人才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以增强就业竞争力。
2“卓越会计师” 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2. 1 从社会需要角度看
会计既是一个古老的行业,也是一个年轻的行业,会计人才的培养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转变而转型,培养高端的会计人才不仅要能适应行业的需要,还要能够引领社会的发展。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在世界经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历史大幕下,中国企业一边努力向精细化管理转型,一边勇敢迈向国际舞台。一波波的经济大潮中,会计人才的战略性、关键性作用日益明显,会计人才竞争已成为国家、地区和单位间竞争的焦点之一。
我国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数量逐年稳步增长,但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全球会计行业发展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注册会计师占会计从业人员总量的比重不高。我国现有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近30万人,不足会计从业人员总量的3% ,其中执业注册会计师近9万人,占会计从业人员总量的比例仅为0. 9% 左右。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占会计从业人员的比重高达近20% 。相对而言,我国注册会计师总量依旧不足,其中具有国际认可度的高端人才更为紧缺。随着2005年财政部启动全国高级会计人才培训班,以及2006年我国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息,我国急需大量善于管理、精于业务、熟悉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的高端会计人才。因此,“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成为社会的现实需要。
2. 2从政府及行业主管层面看
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对高素质会计人才建设高度重视。在国家卓越计划推行的背景下,2010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 展规划纲 要 (2010—2020年)》提出: “加大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法律、咨询、会计、工业设计、知识产权、食品安全、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开发力度,重视传统服务业各类技术人才的培养。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
2010年9月,财政部发布 《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0—2020年)》,提出: “到2020年,我国会计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是: 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素质较高、富于创新、乐于奉献的会计人才队伍,确立我国会计人才竞争优势,建设国际一流的会计人才队伍,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会计人才基础。”
2011年9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 《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规划 (2011—2015年)》中提出人才培养的战略,要 “深化人才培养战略,按照结构优化、专业精湛、道德良好的要求,在行业人才建设上取得质和量的突破”。到2015年要实现 “注册会计师达到12万人,与此同时,在进一步提高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水平和效果的基础上,着力培养350名领军人才、600名具有国际认可度的注册会计师、5000名新业务领域复合型业务骨干”。
2. 3从高等院校角度看
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服务三大功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强调,要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重点着力,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大学是高等教育的主阵地;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工作; 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 服务社会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延伸。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地方性高校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是地方性高校的责任和发展方式。“卓越计划”强调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式的一场重要变革。卓越会计师是由高校在行业主管部门的合作和支持下,将在校学生培养成为能够在毕业后很快进入工作角色,胜任会计工作,并在行业中具有较高业务能力与水平的实践型、应用型优秀人才。因此,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卓越会计人才是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
3“卓越会计师” 人才培养机制建设
3. 1 组建 “卓越会计师” 人才培养创新实验班
“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创新实验班作为一种新型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将组成由会计系优秀教师与实践基地的实践教师为主要成员的专家组,对 “卓越会计师”实验班的招生规模、培养目标或培养方向、培养程序及具体培养方案进行论证,并参与实验班学生的实践实习全过程,进行就业指导等。“卓越会计师”实验班学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在充分考虑会计学专业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将 “CPA (中国注册会计师)”等资格考试科目融入课程体系中。“卓越会计师”实验班学生的培养在突出学生会计岗位模拟操作能力培养的同时,学生有一定时间在企业从事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岗位工作,提高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卓越会计师”实验班学生的培养,实行双导师制,会计系选拔高质量的教师作为 “卓越会计师”实验班学生的校内导师,此外,学校还将聘请企业财务总监、总会计师、财务经理等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培养学生的会计实践工作能力。
3. 2 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会计课堂教学体系
多层次、立体化的课堂教学体系归纳为 “一个中心三个课堂”教学体系。 “一个中心”即一切以培养五能(自主学习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考证能力、参与科研能力、开拓创新能力) 并重的高素质会计人才为中心。“三个课堂”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课堂: 第一课堂是指计划内专业理论教学,即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 第二课堂是指计划内实践教学,包括会计模拟实习、财会软件操作、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等; 第三课堂是指计划外理论和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为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企业 ( 事务所) 实习、财会知识竞赛、创业指导、课外科技活动、学生成长沙龙等。多层次立体课堂教学体系的架构如下图所示。
3. 3突出专业意识,养成 “靠前” 的职业素养
面对企业对会计的需求,有两点十分重要: 一是会计专业培养的人才需要有强烈的职业意识,是一用上手、一用对路的职业人才; 二是会计专业培养的人才需要有“靠前”的职业素质———所谓 “靠前”是指这些专业人才能够了解企业的实际、熟悉企业的运作、贴近企业的实际、胜任企业的操作。前者与企业用人的忠诚度和专业性契合,后者与企业的成本效率和价值追求一致。总之,突出专业意识,养成 “靠前”的职业素养,是当今高等学校在培养会计专业人才方面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艰巨任务。
3. 4建立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现在的会计专业人才都是由各个学校自行教学、考核,学校充当了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角色。事实上,各个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学体系安排、教学资源配置上都存在着很大差别。为此,要改进人才评价标准,建立统一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应包括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知识结构、素质能力三大内容。该评价体系将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创新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并有助于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选用和评价,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专业人才需要。
3. 5实施 “产、学、研” 结合,构建创新平台
目前产、学、研方式是世界公认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产学研为切入点能提高教育教学和科技创新的质量,也能促进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产学研合作教育采用全新的手法,通过社会支持教育促进教育的发展,同时也通过与社会的合作产生经济效益。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加强产、学、研之间的合作,将学校、企业、科研单位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素质。通过实践科研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水平,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的氛围。最终,企业与学校将形成相互依托的良性格局,培养出优秀的会计创新人才。
摘要:作为地方高校,和其他重点院校和有悠久历史的院校相比,客观上存在很大差距,但在培养人才方面同样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的迫切性,提出了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对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做法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