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计划”与现代商科人才培养(通用8篇)
“卓越计划”与现代商科人才培养 篇1
“卓越计划”与现代商科人才培养
摘要“卓越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中长期改革的一种崭新模式。本文将“卓越计划”思想运用到高校商科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淮海工学院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办学中计划实施“卓越营销师”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介绍了淮海工学院商学院“卓越营销师”改革方案的实施框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高校商科类人才培养有效实施“卓越计划”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卓越计划 卓越营销师 商科人才培养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2010年7月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61所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名单,2011年10月教育部又第二批公布了133所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名单。“卓越计划”作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正成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聚焦的热点与重点。
然而,笔者认为,“卓越计划”虽然主要应用于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但“卓越计划”绝不仅限于工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商科类人才的培养同样可以借鉴“卓越计划”的思想,同样可以采取“卓越计划”的基本模式。具体而言,既然有“卓越工程师”的概念,那么就应该有“卓越管理工程师”、“卓越营销师”、“卓越会计师”、“卓越理财师”、“卓越国际商务师”、“卓越物流师”、“卓越金融师”等若干商科类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既然工科各专业可以采取校企深度合作的“3+1”人才培养模式,商科类各专业也同样可以采用“3+1”人才培养模式。基于这一创新思路,淮海工学院商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正在进行基于“卓越计划”的现代商科应用性创新型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下面,笔者以我院市场营销专业为例,介绍我院“卓越营销师”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案,并就有关问题进行思考。
二、我院运用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商科人才的实践回顾
我院早在2000年就开始探索运用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商科人才的改革实践,与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地举办了校企深度合作的“3+1”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试点班,简称“康缘班”。现对“康缘班”的教学改革实践做一简要回顾。
(一)基本情况
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主营中药.在全国药业行业位居前50强,2010年在中国中药企业位居第二位。早在2000年,我院与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达成了为公司定制联合培养40名工商管理专业(营销管理方向)本科人才试点班。该试点班的操作要点有:第一,这40名学生单独组班,学生来源不限于商学院,从全校具有工科背景的各本科专业中进行二次选拔。试点班生源的选拔工作由公司主持,选拔标准的制定、笔试和面试工作都由公司人力资源部门操作。第二,该班单独制定培养计划,由我院与公司联合制定专业培养方案。第一、二年级的培养基本上按照高校同类专业的通用要求设置课程,第三、四年级按照公司要求增设了中医药技术类、营销实战类、公司文化与制度类等课程。第三,公司指定一名正式管理人员协助我院对该班进行日常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第四,公司对学生进行双重评价,既按照优秀大学生标准考核评价学生,又按照公司员工标准对学生的行为举止、职业操守进行评价。第五,学生在第四学年全部进入顶岗实习,由公司人力资源部将学生分配到全国各个营销地区,并制定一名资深营销员带领学生进行实战训练,并对学生的营销业绩进行考核与奖励。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及完成按照真题真做的要求进行。第六,学生完成了规定的教学环节,经我院考核毕业并经公司考核合格后,分配到公司营销岗位工作。
(二)试点效果
从实施结果看,该试点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毕业生质量得到了公司的高度评价,我院也从试点班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具体效果体现以下在三个方面:
1.公司获得了定制化的、高素质的工商管理专业(营销管理方向)人才。公司董事长肖伟先生对“康缘班”学生的综合素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公司各大地区营销经理均对该班学生予以高度赞赏,认为该班学生素质高,发展潜力大,同时认为该班学生与其他应届市场营销专业或其他专业的毕业生相比,该班学生具有营销悟性高、实战能力强、工作适应快的特点。该试点班合作成功后,在我院所在的城市江苏连云港市反响很大,继“康缘班”之后,江苏德邦化工集团、连云港燃料集团等优秀企业也纷纷提出与我院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商科类人才的愿望,我院综合评价后择优而行。
2.学生获得了物质资助、就业岗位以及业务能力的专门训练。应该说,就试点效果来说,最大受益者是“康缘班”的学生。第一,学生每月从公司获得了数量可观的生活、学习费用资助。第二,学生提前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尽管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比较激烈,但“康缘班”的学生已用不着为未来的就业担忧,学生可以全身心地将精力投入到课堂学习与实践教学之中。第三,学生的应用业务能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工作适应期大大缩短。由于该试点班的培养计划是定制式设计,师资来源于校企两家,学生第四学年“全真式”顶岗实习,学生日常学习与行为规范遵循校企双重标准等,这一系列教学改革呼应了企业对应用型人才质量的要求,弥补了高校培养人才过于理论化、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不足的缺陷,因而,该试点班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不同寻常。根据公司高管评估,该班学生到公司后基本能独当一面,几乎没有工作适应期。
3.我院获得了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商科人才的经验。通过与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展的“康缘班”深度合作,我院感触颇多。第一,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的确是一种有效的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第二,校企联合这项工作要取得圆满的效果,前提是双方领导的高度重视,核心是双方都有利益诉求以及各自利益保障,在合作中能够取得双赢或多赢的结果。仅有其中的一方受益,校企合作不可持续。第三,在合作中,需要校企双方联合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需要增加实战性课程以缩短学生工作适应期.提高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第四,顶岗实习是一种好的实践教学模式,能够克服实习教学中业已存在的“走马观花”式实习的弊端,切实提高实习效果。由于学生实习过程“真刀真枪”,确保了实习效果的提高,而实习效果的提高又是专业办学质量与学生应用能力的基本保证。
三、“卓越营销师”:我院实施“卓越计划”模式探索 为积极响应教育部“卓越计划”,我院解放思想,以“卓越计划”精髓为指导,开创性地进行商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试点,首批以市场营销本科专业为试点对象,探索基于“卓越计划”的“卓越营销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以期为后续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累经验,奠定基础。我院“卓越营销师”的具体改革方案如下:
(一)“卓越营销师”试点班的招生与基本思路
我院基于2000年与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的合作经验,提出继续与该公司合作,进行“卓越营销师”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具体内容是:我院自2011年起从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符合录取条件的考生中择优录取40名学生,按照“卓越计划”模式要求,为康缘公司定向培养市场营销本科人才。该“卓越营销师”班学制四年,其中在我院课堂学习三年,在康缘公司顶岗实习一年。该班学生在校学习的三年时间内,根据需要可在康缘公司安排必要的教学实践活动。基于前期成功的合作背景与合作效益,康缘公司与我院一拍即合,合作意向迅速达成,合作框架快速制定。目前,我院与康缘公司已正式启动了“卓越营销师”人才培养计划。
(二)“卓越营销师”试点班的日常管理
1.我院在2011年4月与康缘公司联合制定“卓越营销师”班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构建课程体系,开发适应康缘公司快速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计划,并将人才培养方案上报江苏省教育厅备案。
2.我院负责组织实施“卓越营销师”班的人才培养方案,负责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教学与管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期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学习与实践内容,考核合格者,按规定获得淮海工学院颁发的本科毕业证书与学士学位证书。
3.“卓越营销师”班学生在我院学习期间,康缘公司指派一名企业联络人协助我院对该班学生的管理与教育,包括对学生的入学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企业文化教育、学生素质动态考评等。4.“卓越营销师”班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可以以个人名义向公司提出实习或临时雇佣申请,公司根据实际需要优先满足学生的申请,并为在公司临时雇佣的学生支付适当的劳动报酬。
5.“卓越营销师”班学生在我院学习期间,康缘公司为该班定向设立“康缘奖学金”。学生奖学金的评定标准由我院与公司联合制定。康缘公司还将采用为该班优秀学生提供优质培训机会的形式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奖励。
6.“卓越营销师”班学生第四学年在康缘公司进行一整年的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学籍管理权在我院。顶岗实习期间,我院、康缘公司和学生三方签订实习协议,学生应遵守康缘公司的管理制度,服从康缘公司的合理安排与管理。康缘公司按照公司有关规定提供学生必要的实习补助。
7.“卓越营销师”班学生第8学期的毕业论文原则上由学生在公司顶岗实习期间完成,指导教师采用双导师制,第一导师为我院指派的导师,第二导师为公司指派的营销经理。考虑公司营销活动的分散性与连续性,该班学生的毕业论文答辩现场可考虑在公司营销业务相对集中的城市(区域)进行现场答辩,答辩小组成员由我院教师与企业经理共同组成,我院教师可在各大城市(区域)主持流动式学生毕业答辩。
(三)“卓越营销师”班的就业安排
1.“卓越营销师”班的毕业生有参加考研、国家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考、应征人伍以及自主择业的自由,但也有保守康缘公司商业秘密的义务。
2.“卓越营销师”班毕业生与康缘公司实行双向选择,双方达成就业意向后,签订就业协议书。未获得康缘公司签约的毕业生则需要在人才市场重新就业。
四、对商科人才培养实施“卓越计划”的几点思考
(一)商科人才培养也应该实施“卓越计划”
我国高等教育实施“卓越计划”虽然主要服务于工科各专业,但这并等于说“卓越计划”模式是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专有模式,同样,该模式完全可以在商科人才培养中推广应用。因为,无论是工科人才还是商科人才,都需要面对企业或行业应用,都需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我院先前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经验已经表明,采取“3+1”的校企联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能够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具有较强应用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建议具备社会资源的高校商科类各专业都可以采用“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新模式。例如会计专业可以依托会计师事务所实施“卓越会计师”的人才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可以依托某一行业实施“卓越管理工程师”的人才培养;金融学专业可以依托金融机构实施“卓越金融分析师”的人才培养等等。
(二)商科类专业实施“卓越计划”要学会变通
“卓越计划”需要依托某特定的行业或企业,但对此不要机械式理解。笔者认为,凡是能够面向现场,能够通过联合培养有效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就是“卓越计划”模式,这也是“卓越计划”的精髓所在。因此,建议商科类各专业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卓越计划”模式时,要打开思路,开拓视野,不要将专业人才培养拘泥于某一个具体的、狭小的企业现场,只要是同一业务类型的企业都可以作为商科类专业实施“卓越计划”的合作伙伴。例如,“卓越物流师”的培养就可以采用与几个大的物流公司联合培养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卓越理财师“的培养就可以与几个大型工商企业或理财公司联合培养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等。
(三)有效的利益机制是“卓越计划”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卓越计划”是校企合作的结果,必须依靠校企双方的通力合作,仅有单方面热情或单方面的动力是完成不了这一人才培养新模式的。诚然,有些“卓越计划”的实施也可以依靠“感情”或“关系”来建立与维持,但这不能持久,只有依靠建立互惠互利的利益机制才能确保“卓越计划”模式能够行得通、走得远。这里尤其需要建立有利于保障企业或行业的利益机制。因为,在“卓越计划”模式实施中,企业虽然可以收获一批符合要求的毕业生,但由于毕业生具有替代性且在同一个高校引进较多同质毕业生不利于企业的创新,此外,学生在联合培养中势必给企业增添额外的负担,因此,如何确保企业利益、调动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的积极性至关重要。建议高校与政府都需要主动思考并切实在合作中维护好、发展好企业的利益。
(四)培养一个应用型的师资队伍是有效实施“卓越计划”的基本保证
“卓越计划”的形式是校企联合,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首要的还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因为,实践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犹如“皮、毛”之间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没有实践应用能力的支撑,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卓越计划”实施中,仅有校企形式上的合作是不够的,建立一个应用型或“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是“卓越计划”有效实施的基本保证。有了这样一支师资队伍,就可以保证各专业所开出的课程,无论是理论性课程还是实践性课程,能够让学生学有所获,通过“干中学”与“学中干”的途径切实增强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高枝可以采取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合作开展横向科研,或采取校企师资共同完成某门课程的“1+1”授课方式,或从企业中聘请兼职教师等办法来建立一支满足“卓越计划”需要的应用型的师资队伍。
“卓越计划”与现代商科人才培养 篇2
自从1987年,我校在全国率先开办“家具设计与制造”本科专业以来,一直十分重视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其中校企合作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长期以来探索的重点。目前,学校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把实施“卓越计划”作为发展的契机和重大教学改革工程,以校企联合为平台,积极探索家具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期促进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家具设计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的家具产业现已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拥有5万余家企业,600多万从业人员,室内装饰业有30多万家企业,1500万从业人员。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专业人才知识技能的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家具行业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创新型队伍,既需要高层次人才,又需要掌握理论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近三十年来,我国高等院校的家具专业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并输送了大批高级工程技术人员。
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家具专业几乎都是从林业院校的“木材科学工程与技术”、“林产品加工”等专业中延伸发展而来的,而国际上现代家具设计则是从现代建筑学、现代工业产品设计专业中延伸发展来的。这种专业学科教育的差异导致了我国高等家具设计教育滞后于现代中国家具产业的发展的现状。家具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教学效果等方面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
1. 理论与实践脱节。
强调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课程多以理论课为主,实验、实践课程安排较少,忽视与生产实际的联系,对学生的能力培养重视不足,特别是设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的更新跟不上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课堂教学与生产实际脱节。
2. 缺乏合理的课程体系。
家具设计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于历史的原因,由林业院校的木材加工专业拓展而来的家具设计专业偏重于木材加工技术,而轻工与艺术类院校的家具专业侧重于艺术,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系统性。
3. 师资力量薄弱。
一线授课教师忙于教学工作,与企业的交流、沟通少,造成知识陈旧,跟不上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教师很少有机会参与专业研讨和行业展会,不能洞悉行业的最新研究和发展方向。师资力量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科的发展。
二、我校面向“卓越计划”的家具设计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1. 培养理念方面的改革与创新。
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产品研发和制造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配合我国教育强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发展战略为指导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思路,通过对家具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调研,编制工业设计专业(家具设计专业方向)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本方案结合了家具产业背景和市场需求特点,以完善知识结构、强化综合能力和提高工程素质为培养核心,通过不断丰富工程内涵、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素质、企业和社会环境下的综合工程实践教育,进一步加强家具设计专业学生的家具产品开发设计意识、家具制造工程意识,提高家具设计与制造工程素质、设计与制造工程实践能力、设计与制造工程创新能力,培养面向未来、高素质、具有国际竞争力创新型的卓越工程师。
2. 人才培养方案方面的改革与创新。
我校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有53个,其中先遴选出9个企业作为参与实施的“卓越工程师”工学学士培养的企业,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或企业高级专家到学校任教或兼职,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参与校内教学是被聘的校外兼职教授、讲师来校为“家具卓越班”的学生教授家具造型设计实务、金属家具设计实务、软件家具设计实务、家具结构设计实务、家具产品展示设计实务等课程;被聘的校外兼职技师来校指导“家具卓越班”的学生进行家具产品制作训练,内容包括家具模型制作、家具实物样品制作、设备操作技能训练等。
企业承担学生实习实训任务,在企业实施培养的项目有工程师职业道德教育、产品开发设计实战训练、产品制造实战训练、产品销售实战训练、毕业设计五个方面。工程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企业文化体验、工程师职业教育;产品开发设计实战训练的内容包括:家具产品开发流程实习、家具产品开发实战训练;产品制造实战训练的内容包括:家具生产过程认识实习、家具制作实习、家具制造工艺实习、家具企业管理实习;产品销售实战训练的内容包括:家具市场调研与营销训练、家具市场营销实战训练;毕业设计由企业、学校提出课题、学生选题,也可学生自行确定课题,在企业或一部分时间在校实验室、工程中心进行综合性专业实务训练,提交参与产品研发或产品制造工程或产品营销策划等工作总结报告。
3. 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在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采用校内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交叉授课的教学模式,校内教师负责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传授,校外兼职教师负责课程实战能力的培养,形成理论和实践能力同步提升的实效课堂教学模式。
建立了学生到工厂、企业等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实习的有效机制;建立了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实践实习的考核评价机制。从家具行业领军企业中建立学生实践、实习和开展毕业设计的联合基地。利用家具与工业设计学院已有的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合作方式进行家具产品开发和试制,引进企业教师进行企业化管理和模拟运作,按ISO9001要求进行项目立项、设计开发、验证、试制等工作,使在该基地进行实践的学生切身体验到企业的家具产品设计开发、制造和管理过程,提高职业素养和责任感。
三、对今后进一步建设的思考
1. 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促进本科教学。
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包括企业委托的开发项目,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工程实践训练活动,让学生能够亲历生产现场,有助于对家具设计和制造生产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问题的理解。进一步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为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提供实际条件,同时使相关专业设计投入到生产实际当中。
2. 完善课程体系,适应“卓越计划”。
在课程的设置上注重广度和深度,课程的设置必须既重视基础知识,又突出专业特色,既有较宽的知识面,又有一定的专业深度。主要包括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设置方面要经过充分的企业调研,广泛听取企业相关生产专家的意见,了解企业生产中的人才需求进行设置,并要安排充裕的时间到企业去进行顶岗实习。
3. 进一步加强与相关生产企业合作,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可邀请企业参与院系对办学方向、发展规划、专业建设等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策,参与学校教育改革、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及时修订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还可以聘请企业有较高水平和富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并指导教学活动、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和参与毕业答辩,让学生可以进行充分的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摘要:作者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以家具设计人才培养为出发点, 介绍了南京林业大学在家具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所做的一些创新和实践工作, 从培养理念、培养方案和教学形式与方法改革创新等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并对今后的进一步建设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卓越计划,家具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 (5) .
[2]朱剑刚.对新世纪我国家具专业教育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 2004, 22, (1) .
[3]吴智慧, 许美琪.中国高等教育家具专业和学科的形成与发展[J].家具, 2006, (6) .
[4]王燕霞.以“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为平台, 提升工科类大学生创业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16) .
[5]周济.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报告[R].2005.
[6]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R].2007.
[7]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R].1999.
[8]赵中敏.探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工程实践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 (26) .
“卓越计划”与现代商科人才培养 篇3
关键词:联合培养;实践能力;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9-0080-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在我国工程教育取得一定成就,但又存在工程性缺失、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实践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的情况下实施的一项重大工程教育改革。实施高校须在完善现有工程实践教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体系。通过高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着力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对高校开展工程教育改革,特别是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工程教育改革的关键是通过科学的培养计划、合理的课程设置、充分的实训经历,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而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企业的深度参与和大力支持。本文通过分析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校企联合制订培养计划、共同开展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及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的激励机制,为校企联合培养及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一、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计划制订和专业课程教学方面
1.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缺乏企业参与。制订培养计划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培养人的重要抉择过程,应该全方位地考虑学科发展、行业需求、用人单位意见等情况,这就需要高校在培养计划的制订中多听取来自企业的声音。目前,大多数高校培养计划制定普遍缺乏企业参与,培养计划和企业需求“脱节”现象严重,造成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得不到锻炼。而且,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培养定位基本雷同,造成人才培养层次不清楚、特色不鲜明等问题[2]。
从企业角度来看,部分高校教师对行业发展、企业生产及具体环境了解不充分,制订的实践能力培养计划严重脱离行业及相关企业生产的实际。企业在这种情况下被动地接受学生,安排实习,势必不能满足企业自身需求,相反还会给企业的生产带来不便。久而久之,企业必将对接受学生实习产生抵触。
2.高校教师工程实践经验不足,讲授课程不能满足要求。工程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显著区别在于它的实践性、集成性和创新性。因此,工科教师的工程实践经历是其能否胜任工程人才培养重任的基本要求[3]。但由于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高校普遍重理论、重科研,对工程实践经历一般不作特别要求,导致很多高校教师实践经历不足,实践经验匮乏。课程讲授偏重理论知识,不能将理论如何投入实际应用、实际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行业前沿技术知识等充分介绍给学生,也没有能力开设以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的的专业课程及选修课。这种情况造成学生运用知识能力严重不足、实践能力较差。
(二)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不健全,企业参与积极性较低
目前,国内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还不够健全,表现在缺乏政策支持、企业在培养人才中“付出”大于“收益”、学生专业知识储备及实践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生产需要等,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较低。高校在安排实习、建立实习基地等方面普遍存在困难,不得不采取分散实习,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的形式开展部分实习。这一方面造成学生实训机会不足,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另一方面企业很难招聘到满足企业需求的应届毕业生。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不健全。工程教育开展较好的国家中有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企业必须参与高校人才培养,企业在人才培养中也可以获得很多实惠,并把培养人才当做自己义务的情况,而我国内还没有这样的基础使企业真正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来。在国家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如高新企业的审批、校企合作科研项目的经费支持、税收减免等政策之前[4],高校应制定相关的激励机制,让企业切实体会到参与人才培养的好处,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二、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思考与探索
(一)校企联合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开展课程教学
1.邀请企业深度参与学生培养计划的制订。为保证培养计划的科学性,实现培养计划与行业需求“零距离”对接,同时提高企业与高校共同培养人才的积极性,高校应邀请企业深度参与学生培养计划的制订。在理论教学培养计划的制订中,高校应听取企业的意见,因为在某些方面,企业比高校更清楚支撑学生实践能力的理论课程结构。在实习培养计划的制订中,高校应与企业进行全面、充分的协商,使实习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要求。此外,还应加大企业参与考核的力度。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参与学生部分校内实习、全部企业实践及毕业设计的考核,真实、严格地考查学生是否达到了行业要求的基本标准,使学生产生紧迫感,更加重视实践环节学习。
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学生培养计划。一方面能够将行业发展的最新情况、人才市场的具体要求、用人单位的意见等信息反映到培养计划的制订中来,保证专业的准确定位、培养计划的科学合理;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实习前初步具备了顶岗实习的能力和企业要求的专业知识储备,使企业感受到接受学生实习不仅不是负担,而且学生的实习能够转化为有效的劳动生产力。
2.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学生讲授部分专业课和选
修课。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高校应从企业聘请高级技术人员及技术研究人员来为学生讲授部分专业课和选修课。部分高校已有这方面的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同济大学邀请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产品工程部资深工程师为学生主讲《现代汽车技术与实践》,学生实现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同步提高[5]。这样的课程安排,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全面地了解自身专业所对应行业的实际情况,学习理论课的同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中解决实际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请企业技术人员讲授专业理论课可以更好地实现理论课与具体实践的“无缝对接”。企业技术人员在讲授专业理论课时会比工程经历不丰富的高校教师讲解得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可以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衔接,将理论投入实践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理论课的讲授中予以介绍,可以让学生少走弯路。
请企业技术人员讲授专业选修课可以有针对性地以项目式、案例式的教学方法把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介绍给学生。在高校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内容的选修课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可以鼓励企业技术人员提供选修课课源,然后由高校有关部门进行审核,凡是有利于提升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反映行业前沿的都可以开设。同时,企业技术人员讲授的选修课可以安排一定课时的实验课程,实验课程可以在高校实验及实习场地进行,也可以在有关企业开展。
(二)建立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
1.高校应为合作企业技术人员开展培训,提供函授、进修机会。为吸引更多的企业与高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企业与学校共赢,高校可以利用专业师资和教学等资源,通过为企业的技术人员开展理论培训,为高级工程人员提供函授、进修机会等方式参与到企业工程师继续教育中去,帮助企业突破职工培训和人才培养的瓶颈。
具体来说,一方面,高校教师可以定期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新技术、新工艺的理论培训,举办各类培训班和专题技术讲座,提高企业技术人员培训质量,加速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另一方面,高校可以接受企业推荐的一定名额的工程师,参加单独考试,通过者可在校修读一定学位,以支持参与企业工程师的继续教育。
2.高校应为合作企业提供优先选择毕业生的机会。为了让企业更积极地参与人才培养,在具体实习中,如同培养本企业员工一样培养高校学生,并规范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的安全、成果产权界定等问题,高校可以参照“三方就业协议”,与参与企业签订高校、企业、实习学生“三方实习协议”,并在协议中规定企业享有优先录用在本企业参加实习的学生等内容。
这样,企业可以在学生开展实习的相对较长时间内全方位考查学生,从中挑选优秀人才,同时也加快了新员工的上岗预热期。这可以督促企业更加重视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并在培养中严格要求学生。
3.高校为合作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订单式”培养是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在“订单式”培养中,企业深度参与,实习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在企业进行学习,开展实习,在通过学校与企业共同把关的理论课、实践课和毕业设计考核后,即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为企业培养符合要求的员工;另一方面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缩短了学生寻找工作、适应企业环境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加倍珍惜实践机会,切实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
总之,企业积极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是工程教育改革与创新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高校应在人才培养计划制订、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邀请企业深度参与,同时, 从为合作企业技术人员开展培训,提供函授、进修机会,为合作企业提供优先选择毕业生的机会等方面制定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在培养出大批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的同时,实现高校与企业双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会议手册[Z].2010.
[2]叶树江,吴彪,李丹.论“卓越计划”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
[3]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
[4]刘建强.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模式对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0,(6).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篇4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汇报
——北京邮电大学
自2010年6月北京邮电大学被批准为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以来,学校积极推进试点工作,从2010级信息安全专业和2011级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中开始全面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通过开展多方研讨和调研,将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相结合,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加入企业培养环节,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强化与著名企业的合作培养,实行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指导“双导师制”,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培养面向世界、面向工业界的高端的科学领军人才和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现将我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汇报如下:
一、工作进展
(一)开展积极研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卓越计划”是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切入口和突破口,对促进工程教育回归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该计划,加强教师、企业和学生对政策的理解,学校和学院多次组织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学生、企业资深工程师等相关人员开展座谈研讨,明确了我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世界、面向工业界的高端的科学领军人才和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并对相关的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机制、配套政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统一了思想。
(二)组织广泛调研,开展理论研究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是国家深入开展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对我国各高校与企业都是一种创新。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该计划,我校通过参加一系列全国性的研讨会,多方调研,学习兄弟院校的宝贵经验, 加强同企业沟通,听取企业提出的宝贵意见。
同时,学校积极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卓越工程师教育之课程内容改革探索”和“基于大工程理念‘现代机械工程师’培养模式探讨”获学校2010年教改立项支持。信息安全专业持续多年对国外工程教育开展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课题组成员于发表了“国外信息安全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活动”等多篇教改论文,对实践教学活动中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具有指导意义。
(三)改革教育理念,制订培养方案
信息安全专业2010级全体学生90人加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工作。该专业依托信息安全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的强大优势,充分利用校内、企业界、工程界和国内外各种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国际交流的平台,培养信息安全研究型、创新型工程高级技术人才。专业负责人国家级教学名师杨义先教授通过整合信息安全国家级教学团队、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以及科研合作单位的强大资源,依托“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安全中心”、“灾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网络信息攻防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学科力量,制订了信息安全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实施三年在校学习、一年企业或科研院所学习实践的“3+1”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优秀学生可免试推荐攻读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安全工程硕士。
2010年版信息安全专业“卓越工程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方案在保留2009年版培养方案中厚基础、重实践的理念,将专业课程分为密码学、网络安全、数字内容安全、信息系统安全4个模块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在教育的全过程贯穿实践常态意识,通过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具有主体意识的创新型工程人才。
(四)实施内引外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师资队伍是关键。学校努力探索建立工程教育中“教师—工程师”有机结合的新机制,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力度,提升每位教学一线专业教师的工程能力素养,强化工程背景。优先聘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兼职教师,努力提高专业课教师中具备在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的教师比例。
学校正在逐步完善配套的师资政策,包括聘用政策、晋升政策、考核政策和其他激励政策,以及教师培训和提高的措施。计划引进有工程和研发经历的博士教师,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工程专家到学校任教或兼职;调整工程教育教师的考核办法,侧重评价教师在工程研究、项目设计、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能力;正在制定教师定期到企业参与工程实践培训和轮训的制度。
从2010年开始,信息安全专业计划在4年内达到6门专业核心课程:现代密码学、网络安全、信息系统安全、数字内容安全、软件安全、信息安全工程概论的师资具备5年以上工程经历。每年安排教师到信息安全企业或研究院所兼职、挂职锻炼。计划从2011年开始,启动信息安全专业教师认证资格计划。
(五)学校大力支持,专项经费保证
学校对参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专业给予专项经费支持。2010年支持每个
试点专业10万用于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工作,并将随后的校内培养和企业培养计划的经费报学校明年预算。
(六)依托学科优势,实施产学研合作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和取得预期成效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建立校企战略联盟是关键所在。学校在整合科研、教学与产业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优秀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确定一批高水平企业成为学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联合培养单位,成立联合培养体,建立培养基地,确保校企各项培养目标得到具体落实。信息安全专业已经与国瑞数码安全有限公司、北京安码科技有限公司、东华软件股份公司、华为赛门铁克科技有限公司等十多家行业企业探讨了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与灾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由北京邮电大学、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组建,具有高校、研究所和企业产学研强强联合的优势)联系了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的灾备系统实习工作。
(七)促进国际化交流,培养国际型人才
我校大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吸收国外工程教育先进理念,推进教师海外培训计划,实现教师队伍来源的多样化,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努力使人才培养方案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已和法国亚眠大学开展互派留学生毕业设计工作,同时邀请了美国,意大利等一些知名大学教授开展学术讲座,洽谈国际合作教育事宜。
二、意见和建议
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实施以来,教育部在政策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仍然发现有以下问题希望教育部能够进一步明确和落实。
(一)学制问题
目前要求的“卓越工程师”本科培养模式与“专业学位硕士”的实践环节两者均要求有一年左右的企业实践。如果学生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获得学士学位,并攻读工程硕士学位,实践环节存在一定重复性。可借鉴国外(欧洲)普遍实行的5年本硕连读,其中含半年至一年的实习环节,更为合理。
(二)配套政策
目前国家没有相关的鼓励政策使企业感到有责任、有积极性接纳实习学生。以往的实践环节多依赖于学校、教师与企业的“私交”,这是不规范、无保障的。国家应尽快制定鼓励企业和大学参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包括税收、安全、保险、教师聘任制度等制度,使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成共同培养单位,发挥企业具备真实工程环境
和先进的工程实践条件的优势在真实环境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三、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申报和论证办法的建议
目前我校联系的大部分企业对申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抱积极态度。希望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明确企业对学生培养的责权利要求、设立学生实习伤害保险,对企业税收制定优惠政策。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习单位应不局限于企业还可以是科研院所,后者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主战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不仅要培养卓越的高级技术人才,也要培养卓越科学家。国家要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专业认证之间机结合,做到各有侧重,又相互配合。
北京邮电大学
“卓越计划”与现代商科人才培养 篇5
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的通知
教高函[2013]1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教育部直属各高等学校:
经卓越计划专家委员会审定,现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印发给你们。请卓越计划参与高校参照本通用标准,结合各校特色和人才培养定位,优化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升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水平。
教育部 中国工程院 2013年11月28日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
本通用标准规定卓越计划各类工程型人才培养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是制订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的宏观指导性标准。本通用标准分为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层次。
一、本科工程型人才培养通用标准
1.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追求卓越的态度、爱国敬业和艰苦奋斗精神、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较好的人文素养;
2.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3.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效益、环境、职业健康和服务意识; 4.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生产工艺、设备与制造系统,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5.具有分析、提出方案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
6.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
7.具有信息获取和职业发展学习能力;
8.了解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
9.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10.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11.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二、工程硕士人才培养通用标准 1.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追求卓越的态度、爱国敬业和艰苦奋斗精神、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较好的人文素养;
2.具有良好的市场、质量、职业健康和安全意识,注重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3.具有从事工程开发和设计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经济管理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4.掌握扎实的工程原理、工程技术和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了解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先进生产方式以及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5.具有创新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的能力;
6.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术手段,独立地解决较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7.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的能力,以及工程项目集成的基本能力;
8.具有工程技术创新和开发的基本能力和处理工程与社会和自然和谐的基本能力;
9.具有信息获取、知识更新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10.熟悉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
11.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12.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基本能力和一定的领导意识; 13.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能力。
三、工程博士人才培养通用标准
1.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追求卓越的态度、爱国敬业和艰苦奋斗精神、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较好的人文素养;
2.具有良好的市场、质量、职业健康和安全意识,注重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3.具有从事大型工程研究和开发、工程科学研究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经济管理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4.系统深入地掌握工程原理、工程技术、工程科学和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熟悉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先进制造系统以及本专业的最新发展状况和趋势;
5.具有战略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的能力;
6.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术手段,独立地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7.具有复杂产品开发和设计能力、复杂工程项目集成能力以及处理工程与社会和自然和谐的能力;
8.具有工程项目研究和开发能力、工程技术创新和开发的能力和工程科学研究能力;
9.具有知识更新、知识创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10.熟悉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
11.具有大型工程系统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12.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能力和一定的领导能力;
“卓越计划”与现代商科人才培养 篇6
2014-5-15 16:43:32 来源:人民网天津视窗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面向高新区、面向IT产业、面向未来” 作为实施的指导思想,迅腾国际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瞄准全国各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战略定位、IT产业导向和发展未来,为全国各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培养一大批应用型、实用型、研究型、即插即用型信息技术领域工程人才。在教育模式上将企业化元素融入人才培养过程、项目+案例的授课模式、准职业人的教育引导模式、能力提升的实践教育模式使工程人才培养更加与企业人才需求紧密对接。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能力培养,卓越工程师班学生具备以下能力。
(一)能力结构
1、在综合素质能力方面要具有一定的协调工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
2、在专业知识拓展方面要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发布信息和信息资源建设能力。
3、在知识学习、运用与更新方面要具有自我学习、知识技能的更新、适应岗位变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拓创新能力。
4、在所学专业技术方面要能够运用所学信息技术,并能专门研究一种技术方向达到国家级信息化工程认证水平,在团队合作的基础上,参与到整个企业级项目开发过程,熟练、规范地完成企业级项目开发、监测、调试和文档编写。
(二)素质结构
1、通过职业素质训练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适应职业要求的心理素质。
2、通过综合训练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适应企业职业要求的身体素质。
3、在综合能力培养方面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的综合素质。
4.在拓展训练中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5.在日常管理中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时间观念及时间管理能力。
“卓越计划”与现代商科人才培养 篇7
一、“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特点及教学现状
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是涉及了材料、力学、自动控制等学科的交叉性学科, 这就需要学生掌握三门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 并在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中灵活运用, 如:焊接过程是一个复杂、影响因素诸多的金属融化和凝固成型过程, 在工艺设计时既要考虑母材、焊材、焊接方法, 还要考虑不同的零件结构及其焊接工艺参数的影响, 要想真正掌握并灵活应用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我校焊接专业课程教学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 虽然前期开展了一定的实践教学活动, 但学生的理论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仍显不足。主要表现在: (1) 教学方式单一, 授课方式仍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 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致教学过程缺乏学生的参与, 不利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 (2) 教材内容理论脱离实践、应用实例少, 学生在进行焊接实践时无从下手。 (3) 课程实验主要为演示实验, 学生参与程度不够, 兴趣不高, 难以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4) 各门课程的考核仍以闭卷的书面形式进行, 以考察基础理论知识为主。以上四点教学和考核方式均不利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不能满足“卓越计划”对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培养的要求。
二、卓越工程师培养理念下的课程教学改革
(一) 专业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卓越计划”的特点与要求, 从工程实际出发对本专业培养模式提出几点建议, 拟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思路, 同时吸收职业资格考试的相关内容并与教材的内容结合起来, 加强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根据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特点增加典型焊接件工艺设计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实例掌握产品的焊接工艺设计步骤及方法。根据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特点, 结合本学院本专业特点, 明确提出将本科毕业生培养成为技术和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围绕上述目标, 为了让学生能够牢固地掌握理论基础, 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将培养计划进行模块化设计, 把授课以及实践内容分为三大模块:焊接理论基础知识、焊接工程师必备专业知识以及行业企业相关内容的实践。通过三部分教学模块相互配合, 使学生及时巩固焊接基本理论的同时加深学生对实验和实践现象的认识。
(二) 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1.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时将实物展示给学生, 并采用启发法及课堂讨论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讲述焊接接头的三个重要分区时, 向学生展示一个典型的对接焊接接头工件实物, 并采用低倍组织显示区分三个区域, 学生可以获得直观的感受, 同时, 教师提出几个组织与性能方面的思考问题引导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对焊接接头组织和性能的不均匀性进行深入的思考, 讨论其不均匀性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完成直观认识后引导学生联想相关热处理学理论, 树立工艺—组织—性能之间紧密关系的思想, 让学生主动联系各个知识点并参与教学。
2.多媒体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采用视频、图片、动画等展现具体教学内容, 使教师摆脱了讲台上课堂内对空间和时间的束缚, 进一步扩展学生认知的广度与深度。多媒体可以清晰生动地展现某些复杂的过程, 激发学生的观察力, 并促使学生发现规律, 想象这一变化的机理, 增加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 有利于认知思维的深化与发展, 更有利于增强工程设计能力, 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通过搜集、制作焊接工艺方面的图片、动画, 丰富该课程的多媒体课件, 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联系具体实例,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讲授焊接氢致裂纹的成因时, 如采用板书教学来讲述其影响因素, 则显枯燥并且不易掌握, 如采用Flash动画的形式描述氢原子扩散或者化学反应的过程导致氢脆或氢腐蚀现象, 则可清楚、直观地看到裂纹的形成过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快速掌握相关内容。采用这种方式将单纯的听觉语言转换为视听同步的教学活动, 学生理解更加轻松, 降低了基本理论知识的枯燥感,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3.课内实验教学改革, 焊接专业实践性很强, 但现有的课内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 难以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将数字技术如:焊接过程模拟有限元软件引入课内实验, 使之应用于实际焊接生产工艺设计, 通过焊接工艺过程模拟, 可以更加直观体会焊接工艺参数对焊接过程的影响作用, 如焊接电流、电压、焊接速度、坡口形式等对焊接过程的直接影响作用。比如:焊接工艺课程采用SYSWELD软件开展焊接速度对热输入的影响, 速度的快慢对热影响区的宽度, 焊缝及其热影响区的温度梯度等会产生显著影响, 通过模拟软件直观地显示温度场、应力场和应变场, 给学生直观的认识。通过增加这种实验改革的方式, 达到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并结合先进技术手段加以应用的目的。将原理与模拟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对加强学生深刻认识焊接工艺设计原理具有较好的效果。通过实践环节的改革, 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扎实掌握基础理论, 提高设计能力, 为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4.基于校企合作实现实践研究型教学, 企业优秀工程师、技术和管理人员都具备丰富的实践技能和工程经验, 聘请优秀工程技术骨干承担课堂及课外教学任务, 讲解具体焊接工艺规程的编制、焊接工艺设计的关键环节等, 使得学生更容易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现场技术。通过将技术骨干请进来的方式弥补大学教师在实际工程领域经验的不足, 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认知水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的过程中做到课堂上的教学理论与课堂外的生产实践相结合。结合本专业的情况, 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及企业的科研项目, 特别是本科毕业设计方面, 做到学有所用, 积极联合企业结合具体问题开展工作。学生在参与实际科研项目的过程中, 通过对现场问题的直观了解, 提取来自现场的工程问题, 结合查阅相关文献, 并提升为科学问题, 从而反馈至理论学习中的相关内容, 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
(三) 专业课程及实践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目前, 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为通过闭卷考试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缺乏对实践内容及行业规范的考核。结合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 焊接工程师为从事开发、定制焊接工艺, 指导工人作业, 维护焊接设备的专业技术人员, 应当采用多种考核方式, 考核以期中、末理论考试为基础, 并将以上考核内容延伸到现场实践中, 以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实践考核指标。基于以上思路, 我院已经成功开展了第一届高级焊工培训, 首次培训为期52天, 共300个学时, 其中理论课时140, 实践操作课时160, 通过此次长课时、持久性的培训, 将以往所学的理论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 在焊接理论及实际操作方面都受益匪浅。通过对实践技能的考核方式改革,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训学员均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是急需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一门专业, 通过对该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以及教学环节的改革, 可以提高学生对理论的深入认识水平, 并提高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为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宋佩维.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与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7) :25-2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Z].2010.
[3]毛艳华.卓越工程师计划背景下的《市场调研与预测》课程改革[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11, 3 (3) :85-88.
[4]李延斌, 高有华, 田方, 等.面向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2, 29 (4) :231-233.
“卓越计划”与现代商科人才培养 篇8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教学改革 培养计划
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该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
郑州大学是教育部批准的61所首批卓越计划试点高校之一,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软件工程3个专业是教育部试点专业。2012年,我校与企业联合申报的7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得教育部批准。自计划启动以来,学校认真落实教育部相关精神,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不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全面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一、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和措施
(一)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
遵循“解放思想、开放借鉴、校企共赢、精心组织、持续改进”的原则, 按照教育部卓越计划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较强环境适应能力、过硬的创新本领、良好的人文素养、广阔的国际视野、良好的团队精神,能够有效表达和交流,善于开展创新实践,具备从事工程项目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及项目管理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所采取的措施
1.积极开展调研和组织研讨,为卓越计划实施奠定理论基础
卓越计划启动后,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先后到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湖南大学等高校开展调研工作。2012年4月份,学校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研讨会,邀请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家工作组组长陈启元教授作专题报告,他对教育部卓越计划的相关政策进行了解读,对计划实施过程中的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提出了很多指导性的意见。
通过调研和专题讲座,与校内外专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交流,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进一步充实完善了开展卓越计划的学校工作方案,为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和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并完善试点专业的学校培养标准
按照国家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对象定位,并结合试点专业的优势与特色,建立并完善3个试点专业的学校培养标准,并将培养标准细化为知识能力大纲,依据知识能力大纲对课程进行整合,将知识能力大纲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环节。
3.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国家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并依据学校专业培养标准,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制订试点专业培养方案,全面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4.教学方法改革
“卓越计划”注重校企合作、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迫切要求教学方法的改革。学校启动了若干项卓越计划教学改革项目,从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学生考核评价、质量保障、教学管理、实践教学、校企联合等方面开展研究,形成了教学方法改革的一套思路。
5.师资队伍建设
卓越计划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教师具有在企业实践的经验,又要求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参与专业的教学环节。学校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1-2年,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并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形成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良性机制。
6.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
建立校企战略合作框架,和企业联合建立一批国家级、校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企业共同制订建设方案和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密切合作构建工程人才培养的综合平台。
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取得的成效
(一)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制订配套的政策措施
学校成立卓越计划领导小组,指导、决策和协调运行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办公室”,负责工作的组织和协调。试点专业所在学院设有专门的办公地点和专职人员,负责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
卓越计划启动后,省教育厅投入专项经费895万元,学校投入经费240万元,试点专业所在学院也进行了经费配套,为卓越计划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硬件保障。学校从学生遴选、学籍管理、校企合作、教师评聘与考核等方面制订相关的政策和措施。3个试点专业所在院系也制订了相应的实施细则,保障了试点班的高质量运行。
(二)制订学校培养标准和专业培养方案
按照国家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建立了3个试点专业学校标准,制订了3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包括企业培养计划。
卓越计划采用“三螺旋”培养模式。“三螺旋”式培养采用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再回到更高层理论的模式。 即从课程学习到科研体验与企业实践,感受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科研体验与企业实践再到更高层次的理论学习,将实践上升到理论层面,加深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认识和理解。
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学制四年,按照“2+1+0.5+0.5”的模式实施。其中,第1~4学期在校内学习平台课程,由校内公共平台教师教学完成;第5学期和第6学期在校内学习模块课程,由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联合教学完成;第7学期和第8学期分别在企业完成实训课程和实战课程,由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联合指导完成专业实习。
nlc202309020104
(三)成立了以校企合作为背景的师资队伍
1.校内参与卓越计划的专职师资队伍建设及相应的政策措施
(1)按照“责任心强,具有工程实践经历,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熟悉卓越计划培养标准”的要求,通过“自由申报、择优录取”,遴选具有工程背景、取得国家注册师资格的专业教师作为试点班的校内指导教师。
(2)建立教师培训制度。针对专业教师操作能力弱,开展专业教师过操作关的专项培训,增强专业教师动手能力,并派出多名教师赴企业进行工程培训。
(3)明确课程负责人职责,建立“传、帮、带”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增强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4)建立激励机制,促进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学校投入专项经费资助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会议,资助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5)建立督导制,加强检查和督导
学校和院(系)成立教学督导组,加强对试点班各教学环节的全过程检查与督导。
2.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及相应的政策措施
(1)通过“企业推荐、择优录取”遴选出具备高级职称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试点班的企业指导教师。
(2)针对企业教师授课能力弱,普通话不标准等问题,开展企业教师过授课关的专项培训,并使之制度化。
(3)建立教师培养、评聘、考核与退出制度。
在学校选拔出具有国家注册资格的专业教师参与教学,在企业中选拔出取得国家注册资格的高管和技术人员作为实践环节指导教师,聘请多位企业教师参与专业课程授课。
(四)探索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为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联合中国一拖集团公司等行业内具有特级资质的企业,建立了校企战略合作框架,签订了校企联合培养协议,开展工程人才培养的综合平台。
1.合作模式
依托校企合作,采取 “3+1”教学模式,使学生在4年的学习过程中,累计1年到企业进行学习。针对企业特点,校企合作实施3种运行模式,一是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二是签订实习基地;三是签订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校企合作基地。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方面开展合作。
2.运行机制
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后,本着互利共赢约原则,明确组织机构、双方权利和义务、合作内容、经费使用、考核细则,建立双方每年定期会晤机制,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
目前,3个试点专业已经与32家企业签约,共同实施卓越计划。
(五)建设一批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2012年,学校联合15家知名企业联合申报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最终获批7个。学校投入200余万元用于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与企业联合制定了《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管理办法(试行)》。
四、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研究与思考
存在的问题:1.地方高校国际合作开展困难。如何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地方高校在国际化教育方面共同面临的问题;2.企业教师师资选拔标准。学校聘请的企业教师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熟悉行业的最新技术,但在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授课能力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如何聘任为与学校教师等同的教师运行机制还有待完善;3.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还有待完善。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如何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还有待完善。
今后,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相关精神,自觉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创新体系建设,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加大开放办学力度,不断拓展与国内外著名大学的交流与合作渠道。积极学习先进办学经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 号文).
[2]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中国高等教育,2010(17).
[3]陈启元.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中国大学教学,2012(1).
[4]张安富等.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卓越计划”与现代商科人才培养】推荐阅读:
卓越工程培养计划09-06
班级培养卓越口才计划07-10
卓越医师培养建设计划10-17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论文10-02
福建师范大学卓越教师培养计划08-15
教育部卫生部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09-03
东南大学卓越工程师的教育培养计划工作总结07-14
卓越计划10-08
卓越大学计划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