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2024-09-29

北京交通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通用7篇)

北京交通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篇1

北京交通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结合国家交通领域优先发展的“高速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两个主题和学校长期服务于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形成的厚重积累,北京交通大学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定位于轨道交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充分发挥传统行业背景的高水平大学对行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探索出一条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之路,着力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轨道交通发展需要的未来的领军人物和卓越工程师,为国家轨道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北京交通大学选择交通运输、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开展试点工作,起步阶段在轨道交通特色专业进行试点,成熟后再逐步扩大培养规模与范围。

一、计划落实的总体情况

2009年9月,在原“轨道交通”实验区试点班以及原北京地铁“3+1”培养班的基础上,已经从2006级学生中选拔,共2个班,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试点工作。

2010年9月,在2007级的交通运输(铁道运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铁路信息技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轨道牵引电气化)、土木工程(铁道工程)、自动化(铁路信号)、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铁路机车车辆)6个特色专业10个班试点。计划2008-2009级参加试点的学生规模扩大到15个班。

从2010级学生开始,直接通过高考招生录取的方式,选拔学生参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参加试点工作的特色专业除上述6个外,再增加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交通运输(智能运输工程)2个特色专业,招生规模达到18个班,540人。

北京交通大学参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一年来,按照“观念创新是先导、培养方案是核心、课程建设是基础、实践环节是重点、队伍建设是关键、制度建设是保障”的基本思路,开展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各项内容建设。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1.完善组织机构,细化工作职责 为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有效实施,学校建立了由总体组、工作组、专业建设组三级管理的组织机构。

总体组:由学校主管教学副校长担任组长,负责总体协调,全面组织和领导“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工作,指导、决策和协调运行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工作组:由教务处、研究生院牵头,相关学院教学副院长和企业相关部门参加,负责全面执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执行,协调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培养以及各职能部处、各相关学院之间的工作配合。

专业建设组:由各相关学院教学副院长、专业建设负责人及专业聘请的企业专家组成,负责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具体落实和学生管理。

2.推进模式改革,制订实施计划

培养模式:着眼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轨道交通领域人才需求,以培养具有大工科背景、掌握轨道交通系统理论和轨道交通工程领域的专门知识与关键技术的复合型拔尖人才为目标,推进本科与硕士两段式的两年厚基础教育、两年轨道交通专业教育和两年专业硕士教育的“2+2+2”本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实施计划:在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按照轨道交通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总体目标,设计了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8个特色专业的实施计划,核心是轨道交通领域工程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主干课程体系、科学训练体系的落实。实施计划重点突出了轨道交通领域的工程素质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工程研究能力培养三个方面的内容。

3.优化课程内容,建设教学资源

建立课程内容体系:确定了满足轨道交通复合性拔尖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所需要的各课程的教学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明确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以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标准。重点建设了轨道交通系统工程专题、工程应用等系列课程,以及综合实践类课程。

建设系列课程教材:根据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组织编著出版高水平的围绕轨道交通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系列化教材。将最新科技成果和技术的最新发展及时纳入到教学内容之中,保持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主要包括“轨道交通土建工程”、“轨道交通规划设计”、“轨道交通控制工程”、“轨道交通设施设备”、“轨道交通组织管理”、“轨道交通站场枢纽”、“轨道交通电气工程”等。

实施系列教学方法:按照解决工程问题为先导的教学指导思想,采取课堂教 学、小组项目、独立项目、实验、设计、制作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加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动手实践等独立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团队的协作能力的培养。

建设课程教学团队:根据新的课程体系的要求,着力培养一批一专多能、掌握现代轨道交通系统理论、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高水平的中青年师资,建立稳定的高水平来自于企业校外导师团队,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4.推动校企合作,建设示范基地

根据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各专业特点,在与学校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上,校企合作,建立了以北京铁路局、北京地铁运营有限公司、郑州铁路局、中铁快运有限公司等4个北京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为代表的校外实践基地。这些基地为参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学生提供了实践场地、条件、师资,为保证工程素质训练和培养创造了条件。

为保证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有效运行,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了实践基地的建设方案,内容包括:实践教学内容、实习场所、基地教师队伍、组织机构与运行管理机制、科学研究与员工培训合作、工作流程、活动形式等。

为促进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学校制定了校外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管理办法,开展校外实践基地的评价活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建设方案设计与实施、内容体系、实习实践指导团队、管理与机制、运行状态与基地特色五个方面。

5.强化工程背景,建设师资队伍

校内师资队伍建设:确定教师选聘办法,保证校内教师队伍具备工程实践背景。明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教师应具有明确的科研方向和参加科研活动的经历,不少于一年的工程实践经验。受聘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授课教师,每年应有3个月以上的工程实践经历。安排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著名企业进行现场考察、交流互访、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或顶岗工作,提高学校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强化工程背景。目前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校内教师有150多人。

企业师资队伍建设:以校外实践基地为依托,建设企业实习教师、企业授课教师、企业导师三个层次的企业教师队伍。企业实习教师主要以生产一线的工程师为主,主要指导学生实习工作;企业授课教师需拥有较为深厚的工程实践背景,工程师及以上职称,主要结合工程实践经验为学生授课;企业导师是对工程实践 具有全面、系统性掌控能力的高级工程师,主要指导学生开展企业工程实践和完成毕业设计或相关研究。三个层次的企业教师人数达到90多人。

二、学校制订的培养政策

为推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落实,学校制订了相关政策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面向教师的政策

《加强本科专业建设与教学业绩考评办法》规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任务工作量同等计算:所有理论教学教师的岗位聘任合同中均将参与实践教学作为一项考核指标,制定明确的参与实践教学建设任期目标和考核标准,促进理论教师的工程能力提升,也保证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结合、科研与教学的结合。

《鼓励青年教师挂职锻炼暂行办法》及各学院补充办法规定,教师下现场的经历与岗位晋职晋升挂钩: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每年应有3个月以上的工程实践(包括现场实习或指导现场实习、参与铁路相关项目开发、在铁路行业挂职等)经历。对现场挂职实习的教师予以经济补贴。学校和学院对到现场实习的教师除享受在校一致的工资待遇外,还按月给予一定的津贴,作为现场生活补助。

《鼓励骨干教师出国(境)研修实施办法》及各学院补充办法规定,结合师资队伍规划,鼓励教师出国进修。如去国外高校学术交流,国外研究单位和企业进行技术考查,将教师走出去进修作为教师岗位技术评聘的前提条件,为出国进修的教师提供补贴。

《北京交通大学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运行指导性意见》规定,选派优秀教师承担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具有丰富科研经验、掌握最前沿轨道交通领域专业知识、科研功底深厚的优秀教师组成导师组,担任主干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实施对学生的导师制管理和培养

《北京交通大学关于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主干课程建设的指导性意见》规定,倡导研究性教学模式,强化学生专项训练与自主性学习。进入实验区的学生实行导师制管理,在学生选课、学习方法以及今后发展方向予以具体指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参与导师的课题,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和从事科研工作的兴趣。

2.面向学生的政策 《北京交通大学关于实验室开放的指导性意见》规定优质实验平台面向学生开放。科研实验室、重要实验室、创新实验计划等研究平台及实验资源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予以优先开放。

《北京交通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实施方案》、《北京交通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规定,倡导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为核心,设计了多层次、多类型科学实践训练项目、拓展性课程,鼓励学生主动进行科研实践,系统学习和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参加学科竞赛等增长实践才干,培育创新精神。

3.校企合作的政策

《北京交通大学关于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指导性意见》强调: 建立学校、企业联合培养联席会制度,定期研讨并及时协调解决卓越工程师培养相关问题。制定接纳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企业优先选用毕业生、企业导师后续学历教育等相关管理办法。

制定企业导师选拔认定管理办法和激励机制,鼓励企事业高水平专业人员积极投入人才培养工作。

4.经费投入的政策

校院两级经费投入,支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

2010年,学校已投入100多万元专项经费,在课程建设、导师组建设、相关平台、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并逐年加大相应经费支持力度。

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各专业建设学院,为推动修订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课程教材、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优秀师资承担教学、建设校外实习基地、聘请企业教师承担教学、教师的工程实践等工作,已投入300多万元,每个学院平均投入50多万元。

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提高企业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重视程度,建立示范性国家级工程实践教学基地

教育部提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得到高校的积极响应,促进了高校在对学生工程实践方面的投入,该活动也得到了企业也认可。

由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有累计1年的企业实践,需要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的积极参与。但学生到企业实践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企业的生产活动,增加 了企业的工作量,企业接纳学生实习的态度不积极。因此,需要从国家层面,促使企业提高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重视程度,推动企业的积极参与。

建议配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启动国家级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推进校企联合培养实体的建立。

2.建立激励企业积极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国家级政策 建议制订激励企业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企业教育基金投入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企业职工的后续学历教育政策等;建立教育部、人事部、财政部、行业主管部门的联席会制度,及时协调解决校企联合培养体在企业接纳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选用毕业生等方面的问题,以利于推进工作。

3.对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生的保研政策,改革现行考研制度 目前,高校大四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学生考研、找工作对正常教学活动的冲击。除已经获得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的学生外,重点高校一般有接近60%的大四学生在准备考研;对于准备就业的学生,又急于向就业单位发简历、参加面试,并按照就业单位的要求,短期实习。这种情况冲击了正常的本科教学活动,不仅影响到“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也对整个人才培养产生负面的影响。

建议对参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各高校的各专业,国家在研究生保研名额上给予支持,专项保研名额应保证在试点规模的70%以上,并适当扩大学校研究生招生名额,保证进入的学生能够完成6年学制本硕一体化的全过程学习。

在高校人才选拔制度上,33年的高考制度在不断提出改革方案,而考研却少有变化。从人才培养的整体上,建议取消目前的在校生(尤其是国家重点高校、211高校、985高校)统一考试的制度,由教育部统一分配名额,采取按照学生在校所有课程综合成绩加面试的考评办法推荐免试研究生;未获得免试研究生资格的学生,参加工作5年后,再参加非在校生的统一考试,带问题从事工程研究,更有利于人才培养。

北京交通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篇2

一、以“需、特、强”为原则遴选试点专业

我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的遴选主要依据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需求和专业自身优势, 注重学科、专业规划与产业规划的紧密对接, 以“需 (需要) 、特 (特色) 、强 (实力) ”为原则, 优先发展“轻工纺织类”学科领域的专业。由于学校很早就与金城造纸股份有限公司、岳阳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大连新希望纺织有限公司、辽渔集团、华润啤酒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为轻纺和食品行业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 因此此次试点专业选择了本科和硕士两个层面、四个专业与方向, 即“生物工程 (啤酒) ”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两个本科专业, “纺织工程”和“生物工程”两个硕士专业。实践证明, 这种从主客观实际出发的遴选原则, 以及依托已有的校企合作经验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中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工作, 为后续具体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诸多便利和可能。

二、以“具体需求式”培养模式实施“卓越计划”

从2011年起, 我校以“雨生班”、“华录班”及“百威班”等培养模式来实施“卓越计划”。以上培养模式在体现工程教育培养特色的基础上, 又各有优势。“雨生班”主要是招收我校电子商务、机械自动化及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 从整体设计上实现了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负责产品设计、机械专业的学生负责产品生产, 而电商的学生则负责网络销售, 从而形成完整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雨生集团为此模式的全新演练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与空间;“华录班”培养模式的特点主要以“日中韩模具比赛”为契机, 实现以赛带学、以学促赛的良性循环, 并切实利用企业所提供的真实工程实践环境为学生提供深入了解企业真实需求、提升自身价值的机会;“百威班”采取典型的“3+1”合作培养模式, 企业和学校一起为学生设计适合“卓越计划”培养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 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程实践环境, 并配备“双师型”教学团队。参加“百威班”的学生第七学期开始在企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 参与开发项目和企业经营管理工作, 在第八学期就要在企业“真刀真枪”地做毕业设计, 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这一模式无论对企业, 还是对学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校“卓越计划”通过这几个具体实际的工作模式培养为学生和企业搭建了供需平台, 为学生的就业铺就了先期道路, 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为“卓越计划”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

1. 组织保障。

为保证“卓越计划”的顺利进行, 学校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 如由学校主要领导担任组长, 各职能部门领导作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负责“卓越计划”的运行, 为适时调整机制、模式、重大改革提供决策力量, 并提供政策、人力、财力保障;建立工作组, 具体负责该项计划的实施, 就培养目标、培养标准、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实训实习、毕业设计、校企合作、国际合作、质量保障、招生方式、毕业要求、学籍管理等方面开展工作;聘请教学、科研及工程经验丰富的教授和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来组成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 负责“卓越工程师班”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指导与重大事宜决策。这些组织的建立形成了多方联动、校院企共管的“卓越计划”运行模式, 保证了每个实践环节的衔接和有效运行。

2. 制度保障。

为配合“卓越计划”, 我校先后出台和完善了《大连工业大学“卓越计划”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大连工业大学对工科教师评聘与考核管理办法》等相关管理制度, 并建立健全了学校培养标准、专业标准、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实习大纲和质量监控体系等教学文件和规章制度, 使整个计划既有章可循, 又约束和激励了师生的学习工作态度, 保证“卓越计划”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

3. 经费保障。

我校在资金方面一直给予“卓越计划”最大限度的支持和保证, 设立了专项资金保证其顺利实施。学校还设立专项工作量津贴用于聘请校外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师为学生授课或指导学生实践, 同时提高了参与“卓越计划”教师的教学酬金。

4. 基地保障。

我校目前已建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个, 良好的软硬件条件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校内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基地, 加上一直合作良好的华录、华润、金城造纸、辽渔集团等校外基地, 保证了学生真实操练的平台资源。

5. 完善质量监控体系, 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为确保“卓越计划”并非纸上谈兵, 也为了突出体现“卓越”的内涵, 我校在此培养过程中建立了“校内质量监控体系、社会评价体系、联合培养单位质量反馈体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以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 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围绕以学生工程能力评价为主体, 以课程、实践、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四位一体的评价体系, 注重对学生工程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评价, 并将此作为学生毕业的重要依据。这种专门学生考核与评价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积极打造具有示范、辐射作用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为落实“卓越计划”培养方案中的企业学习阶段的任务, 我校已与多家国际、国内有影响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如大连工业大学—大连雨生集团、大连工业大学—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工业大学—华润雪花啤酒、大连工业大学—大连合成纤维研究设计院、大连工业大学—大连豪森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大连工业大学—华录模塑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力争打造国家级、省级的具有示范作用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我校在合作过程中不断加强与企业的密切合作, 现在已有3个首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和2个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五、校企联手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1. 专任教师队伍建设。

遴选进入“卓越计划”的专任教师, 将以同时具有高学历和在企事业单位及科研院所工作经历的“双师型”教师为主。学校为此出台了一系列职称聘任、考核和培训制度, 培养了一批具有工程实践背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 企业教师的遴选。

遴选的企业教师, 依侧重不同有不同要求:企业实习指导教师以生产一线的高级工程师为主;企业授课教师必须是在专业相关企业工作五年以上、经验丰富的技术和管理骨干, 同时为其配备校内年轻教师作为助教, 进企业参与工程实践, 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我校目前计划在一定时间内在工程教育方面把所有的青年教师培训一遍, 为后续创新培养模式积累师资。

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计划是创建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机制, 是产学研结合的有效尝试。今后我校还将加大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力度, 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层次性和工程素养, 使人才培养更加适合企业和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Z].2010.

[2]汪泓.打造卓越工程师摇篮%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8) :9-10.

[3]张智钧.试析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12 (100) :139-141.

北京交通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篇3

关键词:卓越计划;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

国家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自“卓越计划”启动以来,各高校积极探索和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卓越计划”也得到了工业界的大力支持和响应,纷纷与各培养单位开展多渠道合作。截止2013年8月,全国共有39所高校实施了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其中包括7所“985工程”高校和15所其他“211工程”高校。目前,另外29所申报第三批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的高校已经获批。

2013年6月8日,新一届自动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主任工作会议。受教指委委托,2013年7月西安理工大学启动了面向全国所有获批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高校的相关调研,并对调研情况进行了汇总和分析。本次调研共计发出调查问卷39份,收回27份。

一、面向“卓越计划”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改革

“卓越计划”学生的培养目标与普通学生有所区别。因此,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各高校提出了多项措施修订本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并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主要思路包括以下两点:一是根据教育部“卓越计划”培养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学校专业特色,确定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并修订课程体系。二是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开展校企合作培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学生个性发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的目的。

1. 结合学校专业特色,修订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案,制定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

例如,西安理工大学结合装备制造行业特点,对“卓越工程师实验班”(以下简称“卓越班”)的课程学时、授课时间进行调整,改变普通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课程课时长、授课时间不连贯、教学内容不系统的状况,进行集中时间授课;整合“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技术”“网络控制技术”“现场总线技术”“电机与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等课程内容,压缩授课学时,为完成“3+1”的培养模式奠定基础。同时,该校改革教学方法。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在实验室进行理论教学和实验验证,在第一时间内完成知识的传授、学习和应用,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长安大学依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结合交通行业规范,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整合,精炼课程教学内容,增加企业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以能力素质培养为导向,构建并实施了“一条能力主线、两级实现矩阵、三段式合作教育”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社会需求和学生能力素质发展为目标,反向设计、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一套基于实现矩阵的课程体系设计及课程整合方法,将学校课程加企业实习两段式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改造成学校课程、校企合作工程实践课程、企业实习三段式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并建设了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

江西理工大学“以面向工程为导向、项目驱动为手段、能力培养为关键、全面发展为目标”,围绕“知识-能力-创新”这一主线,构建基于校企合作、项目驱动的“2-5-1”一体化课程体系,采用“理论考试+实践考查+项目答辩”的多元化考核模式,着重考核学生的工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与锻炼工程能力。

浙江大学以“重基础、重设计、重工程、重创造”为根本,以“夯实基础、拓宽口径、重视设计、突出综合、强化实践”为教学实践目标,构筑通识基础教育、专业工程教育、综合工程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强化通识教育、基础教育与工程设计、工程实践、工程应用、工程研究以及创新创业的有机结合和匹配互动。

2. 进行小班授课,增加双语教学的课程和学时,开展研讨式教学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多数高校对“卓越班”进行小班授课,并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卓越班”逐步开展全英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英文读、说、听写能力,力争实现国际交流无障碍。西安理工大学整合最优质的教师资源,对“卓越班”进行小班授课,课堂采用授课、专题讨论、专题报告(学生分组做PPT)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单独设立“卓越工程师实验室”,提高校内外实验、实践课程的学分和学时

四川大学对主干课程增加了一定学时的课外实验环节,通过教师预设课题、学生自由选题或命题、教师审核的选题方式,引导学生选择综合性、自主式的实验项目。西安理工大学对获批“卓越计划”的专业设立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专门实验室建设经费。自动化专业单独设立了基础实践实验室,对“卓越班”一二年级学生开展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实践能力培养;单独设立了专业实践实验室,对“卓越班”三四年级学生开展专业课、企业课题、开放课题等实践能力培养。

4. 开设在企业授课或由企业派员讲授的课程,探索新的教学实践相结合模式

“行业学院模式”是常熟理工学院与行业协会、相关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构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机制和新模式。学生在专业二级学院完成本专业的公共课程、学科与专业核心课程后,根据行业学院不同培养方向,依据自愿原则申请加入行业学院。行业学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依托设置培养方向,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来源于企业,并由企业导师和行业学院聘请的校内专业导师共同指导完成。

西安理工大学与自动化领域国际知名企业艾默生过程控制有限公司签订了“卓越计划”实践合作协议,邀请企业有丰富过程控制系统设计开发经验与工程经验的专家来校授课,增强学生对自动化系统的理解和工程意识。同时,对于进入企业进行实践的学生,每人配备一名企业导师,培养学生的工程开发能力。

5.“卓越班”学生可提前进行毕业设计,或提前选学研究生课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卓越班”学生在第七学期即可进行毕业设计,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对获得攻读学术硕士和直接攻读博士学位资格的学生,在条件容许下可以提前选学研究生课程,为研究生阶段课题研究打下基础;对获得攻读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资格的学生,学校与知名企业进行联合培养,开展实习教学及毕业设计。

浙江大学在企业支持下,选拔了7名自动化专业2007级毕业生进入中控科技集团实践基地,进行了3个多月的企业实习,均顺利通过了毕业答辩。2012年2月,学校又对2008级毕业生启动了第二批长时间企业毕业设计计划。这项计划由企业提供生产一线的课题,并公布课题的相关要求,学生和企业导师进行网上双向选择,同时由学生申请并经系所同意确定校内导师。该计划经过了导师见面会、开题、中期检查、毕业设计答辩等多个环节。其中,导师见面会、开题和答辩都在企业完成。毕业论文答辩环节,由控制系教学主任、校企双方导师和公司高层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答辩组,在企业进行毕业设计答辩。

6. 聘请优秀教师及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授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聘请“长江学者”“杰青”“教学名师”等优秀教师为“卓越班”学生单独授课;邀请国外知名学者、教授讲授重要课程,请杰出校友及国内知名学者开设学科前沿知识讲座、人文修养课程等研修课程。

7. 改革考试模式,突出实践环节

四川大学对主要理论性课程,如自动控制原理等进行考试改革,变以往的一考定成绩为多次考试,变闭卷考试为有限开卷考试。

8. 鼓励学生进行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培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充分利用与国外高校建立的科研和教学合作关系,为学生出国交换学习、开展毕业设计提供机会和便利,以开拓国际视野。

9. 鼓励学生开展各类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活动、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西安理工大学、北京航空大学等高校鼓励“卓越班”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计划”“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等各类学科竞赛和课外活动,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团队精神的培养。武汉科技大学大力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等重点学科竞赛,积极申报国家级及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以及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等项目,借助于创新教育学分的设置,完善并落实了面向本科生的项目竞争、中期考核和结题评估机制。

二、实践教学安排

各高校实施“卓越计划”的主要思路是增加企业实践环节,探索新的实践与校企合作机制,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例如,与知名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行业内企业建立实践教育基地,从各个层次、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教师与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1. 探索新的实践与校企合作机制,制定详细的实践方案与计划,合理安排各类实践活动

西安理工大学针对企业接收能力,采用化整为零的企业实践教学方法,专门成立了5人一组的导师指导团队,与企业导师协作,共同指导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活动。例如,西安理工大学与东方电气集团建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艾默生过程控制有限公司建有实践基地。

合肥工业大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认识实习3周、综合实验与课程设计14周、企业学习及毕业设计23周。

江西理工大学提出建设“前基地+后花园”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机制,企业深度参与教学全过程,通过面向工程的联合教学、持续提升教师工程能力,以及企业科研“后花园”战略的实施,实现学校、教师、学生、企业多方受益。

青岛大学提出创建以工程技术实践、科技创新实践、人文社会实践、创业就业实践、领导管理实践为载体的实践育人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清华大学建立跨行业的实践基地,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丰富的工程实践可能,并积累工程实践的经验。

2. 企业实践与企业课程开设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力

四川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在大二暑假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两周的认知实习,使学生对企业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并安排企业为学生开设了“企业文化”“自动化设备简介”两门选修课程。在大三暑假,学校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三周的生产实习,并在企业开设了“微机电系统及应用”“行业标准与规范”两门选修课。在大四上学期,学校安排学生在企业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毕业实习,并在企业开设多门选修课程;在大四下学期,安排学生在企业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毕业设计。

3. 校内外实验、实践教学与企业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长安大学依托专业实验室和校内实践基地,结合校内实验课,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控制系统设计;利用实验室条件进行试验方案验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校外实践性教学拆分成实验课、一线工程师典型案例讲座和科技创新大赛3个环节。企业实习拆分成通识参观实习、专业参观实习、企业认知实习、企业生产实践、毕业设计5个阶段完成。

天津工业大学建立了一个校内基地,即天津市纺织装备与工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校外共建有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飞思卡尔中国有限公司,经纬纺织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市纺织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天津市中环仪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

4. 与企业签订实践培养协议,建立企业实践教学基地或联合实验室,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北京化工大学引进CO-OP方式(即学习与工作相结合),与10余家国内外大型企业签订了实践培养协议,实行企业和学校双导师指导,学生在大三小学期和暑假进入企业实训,毕业环节也在相应的企业完成。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与中关村软件园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以真实的企业环境、项目经理、实习案例、工作压力和就业机会,形成了完善的企业实习教学体系。学校与燕山石化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共建师资队伍,共建课程,共同开发教材,企业车间当课堂,由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共同授课,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程学习环境。

湖南工程学院针对企业生产环节,采用“轮岗实习”和“项目设计”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通过学生的多岗轮训,完成综合自动化控制系统、电力电子装置与制造工艺、PCB板设计与制造工艺、电气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轮岗训练。

西安理工大学与东方电气集团共建国家级工程教育中心,在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艾默生过程控制有限公司等建立实践教育基地,与飞思卡尔、罗克韦尔等公司合建联合实验室,从各方面培养学生对自动化装备制造行业的认知能力和工程能力。

华东理工大学与上海自动化仪表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并与数家相关企业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如华东理工大学-西门子自动化集团先进控制联合实验室、华东理工大学-Emerson过程管理公司数字化工厂联合实验室、华东理工大学-E+H检测仪表联合实验室等。

山东大学与济南钢铁集团、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了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国际自动化领域著名企业SIEMENS、B&R、OMRON、Rockwell、Freescale、Wonderware等联合建立了实验室。学校还建立了10个校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武汉科技大学与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中冶南方(武汉)自动化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合作,共建国家级、省级挂牌实习实训基地。

浙江大学在自动化仪表方面与E+H公司,在电气与网络方面与PHOENIX电气中国公司,在自动化系统方面与中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就建立联合实验室、设立企业奖学金、赞助学生活动、开展长时间企业实习等签订了合作协议或合作意向。

三、其他措施

1. 卓越工程师培养专项资金筹措与设置

各校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大对参与专业的经费投入,资助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培训、校企联合培养、国际化培养、实训实习等费用。例如,西安理工大学专门设立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验室建设经费,常熟理工学院、合肥学院积极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提供专项拨款。山东大学增加实践教学经费:“卓越班”学生每人有2000元实验材料费,由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自我管理、支配;每位学生有3000元经费用于支付暑期企业实践环节的差旅费、实习费等。

2.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评价

常熟理工学院参照教育部“卓越计划”质量评价标准,建立了相应的学校评价体系,对参与专业进行定期评价。西安理工大学与艾默生过程控制有限公司定期对进入企业实践的学生在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团队意识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从而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实现。

3. 教师工程能力的提升

江西理工大学通过教学与工程实训(科研)交替轮岗,切实保证教师工程能力的持续提升。常熟理工学院通过“教学团队工程推进计划”,丰富和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与工程设计能力。对于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一是通过学校“双百工程”项目到企业锻炼,二是参与校企合作科技项目的开发,三是参加行业知名企业培训。山东大学派出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学习锻炼,进行项目合作。西安理工大学通过实施“青年教师下大型企业锻炼”计划,每年由学校资助优秀青年教师进入大型知名企业如东方电气集团、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方锅炉集团等锻炼,参与企业实际产品、项目开发,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能力。

4.“卓越班”学生选拔

山东大学采取选拔、竞争方式进行招生。以2011级为例,按照公开、公正、透明、择优原则,首先经过笔试(考英语和数学两门)预选出参加面试的学生89名,然后经过专家组面试,最终确定了52名学生进入到2011级“卓越班”进行培养。

浙江大学在大三学生中择优选拔。每年选拔15~20名学业和综合素质情况优良、具有工程实践潜力的学生,进入浙江大学自动化专业“卓越班”,并且从完成四年本科培养的、推免成功的学生中选拔进入浙江大学自动化专业工程硕士培养计划。

四、“卓越计划”实施中遇到的困难

“卓越计划”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条件与教学资源难以满足实践教学需求。若要从“卓越班”过渡到整体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教师、实验室、经费、研究生名额、校企实习机会、国际交流机会等明显不足。

(2)高校具有工程实践经历(在企业工作过3年以上)的教师偏少,部分老师不具备指导工程实践的能力,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和培训。

(3)愿意配合高校实施“卓越计划”的企业不多。多数企业因为安全、利益等原因,不愿意接收学生在企业进行长时间的实习。

北京交通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篇4

2013年1月

一、总体概况

大连海事大学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和相关标准要求,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发挥学校自身航运教育特色和优势,进一步密切与航运系统企业单位的合作关系,以达到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和工程实践的要求。充分考虑航运相关行业的特殊性和对工程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采取多种方式,根据职业特点强化校企联合培养环节,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航运工程技术人才,为航运业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我校是第二批卓越计划参与高校,获批准专业为救助与打捞工程和船舶电子电气工程,培养层次为本科,学生规模均为30人,从2012年开始招生。目前救助与打捞工程专业正在本科层次试点的基础上,着手增加应用设计型卓越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探索。

二、组织管理

为有效地落实好“卓越计划”的各项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大连海事大学成立如下组织机构:

(1)大连海事大学“卓越计划”培养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领导、教务处、研究生院、学生处、校企合作办公室、国际合作处、人事处、财务处等相关部门以及参与学院主要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

(2)“卓越计划”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卓越计划”专业所在学院成立由企业专家、相关学院院长、专业负责人和资深教授组成的“卓越计划”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审定培养方案,研究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构建多方联动、校院共推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共同实施“卓越计划”。

(3)“卓越计划”培养工作办公室:挂靠在教务处,负责组织落实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工作,研究制定“卓越计划”的相关管理规定和实施办法,协调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实行学校–专业两级管理,在学校统一领导下,根据教育部相关精神和要求,建立校企联合专家委员会和企业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校企联合专家委员会负责专业课程兼职教学管理和实践教学管理,企业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企业阶段培养方案的管理和实施。这些管理机构使企业单位直接参与专业培养方案、教材课程建设、实践教育、就业工作等环节,对指导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实践教育、产学合作等起到核心作用。

三、政策措施 1.经费保障

2012年我校“卓越计划”专业——救助与打捞工程和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获得国家拨款各150万元,除国家拨款外,学校与院系多渠道筹措经费,联合相关企业单位,为“卓越计划”的实施提供每年2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企业专家讲座授课等费用。救助与打捞工程专业2012年自筹经费21万元,并计划在下一达到30万元。学校单独列支用于企业实习的经费,生均增加实习经费3000元。此外,学校提高了卓越计划专业学生奖学金覆盖面和贫困生助学金覆盖面,达到每年18万元。卓越计划专项经费在学校的预算中单列,以确保经费的足额落实和专款专用。

2.资助教材课程建设

大连海事大学在在相关企业的大力支持下,资助编写8部救助与打捞工程专业特色教材和12部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特色教材,截至目前为止,完成了13部教材的出版工作。

3.建立工程实践教育的企业考察机制

根据学生志愿选择各实践基地开展企业培养环节,企业根据需求在学生实践过程中进行考察。允许“卓越计划”学生在获得学校和企业认可后,提前进入工作岗位。一方面侧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潜力择优选拔,另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深入实践学习的积极性。

四、培养模式

1.学校培养标准和专业培养方案。

“卓越计划”本科培养模式为“3+1”模式,三年为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教育和专业方向课程理论知识部分,一年企业培养环节,包括企业文化、体制、管理,现场观摩和案例学习,专业实习,专业技能培训以及毕业实习等。

培养方案中通识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由学院和教务处共同确定,专业课程在相关企业指导和支持下,由专业导师、企业导师与学生共同确定,按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行业专业标准、大连海事大学教务处和“卓越计划”培养要求进行培养,加强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注重解决现场工程问题能力、开发能力和设计能力培养。条件成熟后,增加应用设计型救助与打捞卓越工程师硕士研究生阶段。

培养方案强化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实践类课程学分增加到29%,并且根据企业的反馈情况进行适当的微调,采用“3+0.5+0.5”模式中,累计在企业进行1年时间的工程实践教育,其中半年是连续在企业的实习,半年是非连续的企业工程实践,根据专业性质、学校资源、教师队伍、企业条件等因素来设计并实现。企业培养环节的教学任务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部分专业特色课教学等,毕业设计是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和实际工程项目“真刀真枪”地做。

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我校救助与打捞工程专业卓越培养计划在学校专项经费的支持下,积极推进实施教学改革,开展的教学改革项目包括“救捞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建设”、“救捞工程实践教育改革探索”、“面向

救捞卓越计划专业的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课程改革”、“救捞实用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实践”、“救捞专业《海洋工程服务》”、“救捞专业管理类课程改革与实践”等。救助与打捞工程专业建立了宽基础、复合型的课程体系,紧密联系实际,面向工程实践。专业基础课强化了船舶、航海、海洋工程方面,在此基础上,面向救助与打捞工程,设置了救助工程、打捞工程、海洋工程服务、潜水技术基础,以及管理、法规等方面的课程,充分体现了救捞专业多学科交叉、综合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完成了《救助工程》、《打捞工程》、《海洋工程技术基础》、《潜水技术基础》、《救捞及海洋工程项目管理》、《救捞应急管理》、《救捞国际标准合同》、《救捞政策与法规》等8本专业特色教材的陆续出版工作。

通识课基础课数学类: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专业基础课专业特色课船舶类:船舶设计原理船舶特种装备思政类外语类军体类计算机类文化素养力学类: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航海类:船舶驾驶概论轮机概论航海气象学救助工程打捞工程海洋工程服务潜水技术基础救捞项目管理救捞应急管理国际标准合同救捞政策法规船舶类:船舶静力学船舶结构力学海工类:海洋工程环境海洋平台设计海洋结构物强度机械类: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 图1 救捞卓越计划培养主干课程体系

我校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卓越培养计划按照航运业上岗的需要,设置了航运业上岗培训类实践课程:船舶保安、熟悉与基本安全、精通艇筏和救助艇、高级消防、精通急救。遵照国际海事组织的STCW 2010国际公约规定,设置了与其岗位职能需

求所匹配的课程体系:船舶局域网技术及应用、船舶电站、船舶电力拖动系统、船舶主机监测与控制系统、船舶辅助控制装置、船舶综合驾驶台系统、船舶机舱监测与报警系统、船舶电子电气专业英语、船舶电子电气工艺、船舶导航设备维护及检测、GMDSS设备维护及检测。

3.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发展对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针对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船舶电站”建设了1套‘船舶电站及其自动装置’教学及仿真训练软件系统。该教学及仿真训练软件系统是包括教学课件、仿真模型、仿真界面及试题为一体的软件训练系统。该系统功能完善、使用方便,其特点是具有开放性和智能化,在此系统的中可以不断增加新的教学和考试内容,使用者可以不断完善更新系统功能,对本科教学将有很大帮助。

五、师资队伍

1.专业教师到企业单位实践能力提升与学生实习教学相结合。

在每年的学生企业培养环节中,教师自主从各实践基地中选择,既作为学生实习的带队教师,也在整个过程中开展企业调研、救捞装备实践、当年重点救捞案例学习交流等方面的能力提升锻炼。经过一年的实践,大多数专业教师实现了至少一个实践基地企业的轮训,特别是青年骨干教师在实践教学能力水平方面得到了快速的提升。

学校先后派出三名实验室教师到校实习船担任船舶电子电气员职务,提高实验教师的工程实践动手能力。轮机学院新引进持船舶电子电气员证书的教师1名,从而使得本学院从事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的教学人员持电子电气员、电机员、轮机员证书的教师数量超过了50%。

2.立足专业特色课程聘请企业富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救助与打捞工程专业聘请了救捞企业单位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骨干,在每一门专业特色课程中举办了专家讲座授课。救助工程聘请了两位救助局和一位救助飞行队专家,打捞工程聘请了上海打捞局和烟台打捞局的两位资深专家,海洋工程聘请了中国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上海、烟台分公司的两位专家,救捞及海洋工程项目管理聘请了烟台和广州分公司的两位项目管理专家进行了授课。潜水技术基础、国际标准合同、应急管理、政策与法规等四门课程也分别聘请救捞企业单位专家给学生开设讲座。另外,学校还从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聘请专家作综合性讲座,包括救捞力量、企业文化、制度体系等,每学年为学生讲座、授课、指导工程实践的兼职教师达到了二十余人次。根据学生反馈,企业富有工程经验的兼职教师所授课内容更密切实际、形象生动、印象深刻,对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起到了良好的补充和带动作用。

六、校企合作

1.校企合作共同实施卓越计划的总体情况。(1)救助与打捞工程专业

救捞卓越计划的实施基础是大连海事大学与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的专业共建协议。中国救捞是中国唯一一支国家海上专业救助打捞力量,她承担着对中国水域发生的海上事故的应急反应、人命救助、船舶和财产救助、沉船沉物打捞、海上消防、清除溢油污染及其他对海上运输和海上资源开发提供安全保障等多项使命。中国救捞组建有3个救助局、3个打捞局和4个救助飞行队,在沿海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救捞网络。形成了救助队伍、打捞队伍、飞行队伍三位一体的队伍建制。

大连海事大学与救捞系统经过协商,在北海、东海、南海三个救助局和烟台、上海、广州三个打捞局以及北海救助飞行队、东海第一、第二救助飞行队、南海救助飞行队等挂牌救捞实践教学基地。各救助局和救助飞行队承担救助装备、救助技术、救助指挥、应急管理和救助案例教学任务。三个打捞局作为中国最大的海洋工程服务公司,已经建设了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依托实践基地,承担打捞工程船舶、机电装备、打捞工程设计计算、海洋工程、项目管理和打捞工程案例等教学任务。

目前,救助与打捞工程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主要承担救捞卓越计划专业学生的专业认识实习、专业方向实习、暑期企业实践和毕业实习等工程实践教育培养工作。学校和实践教学基地依托单位有关人员多次协商讨论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并在每次实习工作开始前,对各项实践内容和安全工作、后勤保障工作进行部署,保证实习安全和实践教学效果,在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同时,从未发生安全事故等,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工作流程。由于基地实践教学对象学生正是为所在单位或企业培养的后备人才,依

托单位非常重视学生实践实习工作,委派业务骨干和工程经验丰富的退休返聘专家负责基本实践教学讲课、教练、安全教育、方向实习和毕业实习等。

(2)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

合作企业——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简称中远集团)是中央政府直管的特大型国有企业。中远集团拥有和控制各类现代化商船近800艘,5600多万载重吨,年货运量超4亿吨,远洋航线覆盖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00多个港口。中远集团拥有多个船队:集装箱船队、干散货船队、油轮船队、专业杂货、多用途和特种运输船队等,船队规模稳居中国第一、世界第二。

校企合作模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3年,在远洋船舶上培养1年。在远洋船舶上培养的时间段:第5学期、第8学期,共计一年(40周)。

船舶培养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安排在学生学完全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之后的学期,第一阶段持续半年,主要让学生熟悉海上的工作环境、工作职责、相关法规;对船舶电子设备、电气设备、机械设备有感性认识,掌握对于这些设备的管理与操作的技能。第二阶段安排在学生学完全部专业课程之后的学期,第二阶段持续半年,主要让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船舶电子、电气设备控制装置的日常维护与修理当中。

2.校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或基地建设的情况。(1)救助与打捞工程专业

救捞卓越计划已建成由轻型潜水装备、潜水通讯系统、水下

摄像系统等组成的潜水装备实践平台,包括夜视仪、红外成像探测、撇缆枪、六自由度救助模拟训练平台等的救助技术实验室,包括水下油压工具系统、先进的海水液压水下作业工具系统、水下作业机器人等的水下作业技术实践平台,建成了救助与打捞工程计算中心,具备船舶稳性分析、水动力分析、系泊分析等计算机辅助计算分析教学能力。

轻型潜水装备、潜水通讯系统、水下摄像系统、水下液压工具、撇缆枪、夜视仪、红外成像探测、水下作业机器人等是救助与打捞应用研究的相关设备,轻型潜水装备为救助人员的潜水训练提供训练装备,培养学生潜水的相关技能;潜水通讯系统培养学生在救助过程中,实时与救捞人员的通讯,确保救捞人员安全;水下摄像系统培养学生通过如何操作摄像系统了解水下作用环境;水下液压工具培养学生实际在水中进行切割、钻孔等作业能力;撇缆枪用于在大风大浪天气下,救助船只与被救助船只的连接;夜视仪用于夜间的海面观察及监视;红外成像探测将外部的各个角度的环境信息通过低照度摄像机拍摄下来,得到外部环境的图像信息,再经过热成像仪对图像进行细节增强的处理,然后再传送给后续的系统来处理显示,从而得到准确的外部工作环境的信息;水下作业机器人用于大潜深深海救捞作业载运平台,搭载各种设备进行水下作业。本科生通过对以上设备的了解及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

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与国际知名、国内排名第一的船舶电气产品制造厂家(上海驷博自动化有限公司)共同建立了“船舶

自动化实训中心”,该实训中心包括了:主机遥控系统、车钟记录仪、机舱监控报警系统、轮机员呼叫系统、值班报警系统、阀门遥控系统、液位监测系统、火灾报警系统、可燃气体检测报警、货舱烟雾报警、水密门报警系统、通用报警系统、船用组态软件、通信导航基础实训系统等。“船舶自动化实训中心”的硬件全部选用市场上的高端产品,采用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布局,外围的传感器、执行器既有实物也可以模拟,方便设置不同的故障类型,训练学生排除故障的能力。

结合我校十二·五建设的“船舶高压电力系统实验室”、“船舶低压电力系统实验室”、“船舶电力推进系统实验室”,我校已经建设了涵盖目前最新型船舶全部自动化设备的实验室,可以在学校既能完成船舶自动化设备的训练及评估,结合在远洋船舶上的一年时间的训练与实习,能够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场应用型人才。

3.企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情况。(1)救助与打捞工程专业

救捞卓越计划按照行业需求,与救捞系统企业联合制定并实施企业培养计划,明确了在企业完成方向实习和毕业设计需要掌握的技能和达到的目标,学生参照企业方案设计、技术开发以及工程项目实施和管理等,按企业员工管理。企业培养环节的课程设置包括专业认识实习、专业方向实习、暑期企业实践、毕业实习等。依托救捞系统挂牌的本科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企业实习环境,一个年级的30名学生,按12名到烟台的北海救助局、烟台打捞局和蓬莱的北海救助飞行队,12名到上海的东海救助局、上海打捞局和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6名到广州的南海救助局、广州打捞局和南海救助飞行队开展企业实践,实习内容包括参观应急救助指挥中心、学习救助应急预案、救助船舶实习、潜水装备实操、救捞案例讨论交流、打捞工程船舶实习、打捞工程设计计算、救捞文化学习等。

在毕业设计与实习中采用“双导师制”,毕业设计与实习题目根据学生和实习岗位特点,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讨论确定。每一位专业教师指导学生不超过3人,各实践企业单位为每名学生配备专门的企业指导教师。

(2)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

在远洋船舶上培养,分别跟轮机员、驾驶员、电子员值班,相关知识点由持有国际海事组织认可的适任证书的轮机员、驾驶员、电子员传授。

企业培养第1阶段

①船舶管理知识:包括人员职责、交接班制度、海上防污染、安全用电等。

②金工操作:车床的使用、电气焊的使用。

③对于船舶电子设备的认识:跟驾驶员值班1个月,掌握综合驾驶台电子设备的使用与操作。

④对于船舶机械设备的认识:跟轮机员值班2个月,掌握柴油机日常管理及操纵方法、辅助机械的日常管理及使用方法。

⑤对于船舶电气设备的认识:跟电子员班3个月,掌握照明回路的日常管理与维护;电机的日常管理与维护。

企业培养第2阶段:跟电子员班6个月。

① 学习并掌握船舶电力控制系统的日常管理与维护方法。② 学习并掌握船舶动力控制系统的日常管理与维护方法。③ 学习并掌握船舶机舱辅助机械控制系统的日常管理与维护方法。

④ 学习并掌握船舶电力拖动控制系统的日常管理与维护方法。

⑤ 学习并掌握船舶综合驾驶台设备的日常管理与维护方法。

由于在远洋船舶上培养学生,需要相关的行业管理部门、中远集团提前规划、布局以及政策支持,因此我校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的卓越计划是从2012级开始实施的,目前学校以及企业培养的方案均已制定完成,待2014年9月开始即可实施企业第一阶段的培养工作。

七、国际化

根据救捞和航运行业企业国际化定位和行业特点,充分听取各企业单位人力资源部门和专家意见,强化符合国际海事组织和国际海洋工程施工资质要求的英语强化训练,结合企业需求推进国际化工程人才培养。

八、其他

我校救助与打捞工程、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两个专业卓越计划的实施,特别是企业培养环节、实践基地建设、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对周边相关专业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

用。目前,学校的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和船舶与海洋工程等优势专业也在积极申报教育部或辽宁省的卓越计划。其中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与大连机床集体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已经在今年的专业方向实习中安排学生到企业开展实习。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也与领域内知名造船企业签订协议,在学生生产实习、专家讲座、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各专业在申报过程中借鉴已有卓越计划专业的建设经验,使学校在校企联合培养工程人才和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九、下一步工作计划与建议

1.卓越计划取得的主要成效和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为了保障“卓越计划”顺利实施,学校在经费保障、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并取得预期成效

(1)工程教育改革项目:在启动和实施过程中采用教育教学改革立项形式完成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

(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满足“卓越计划”在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需要,加强校内外的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3)企业培养方案实施:除企业能够承担的场地、设备和部分费用外,其他相关费用由学校专项经费支付。

(4)教师培训和聘请:选派专职专业教师到系统内进行工

程实践能力培训,聘请相关企业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和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专业课教学,指导学生实践、毕业设计、学位论文等。

(5)课程与教材建设:支持和加强特色课程及教材建设。(6)工程实践实习资源建设:我校已经建成了丰富的、有利于工程实践教学的实践实习资源。

存在问题:学校的师资人事制度上仍存在一定问题,例如兼职教师聘请和青年教师赴企业锻炼的费用仍需多方筹集,缺乏长期有效的保障。在职称评审方面,学校人事部门还缺乏有效的政策依据,难以在工程型教师的提职方面给予足够的激励。

2.今后继续推进卓越计划的主要思路和可能措施。学校改革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和培训制度,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出台教师到企业培训、取得在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的具体办法,“工程型”教师进行评聘与考核的具体规定,以及聘请企业高水平工程师担任“救捞卓越计划”兼职教师的具体方案。

学校继续推进双语教学,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到海内外跨国企业实习,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3.对教育部及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建议。

北京交通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篇5

总体情况

江苏大学是全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学校主动对接国家中长期制造业人才发展战略,秉承“追求卓越是根本任务,深化改革是主要动力,协同培养是重要机制,优化体系是有效保证,持续改进是战略举措”的教育理念,坚持“引领性、探索性、持续性”三大原则,打造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教学改革特区”,构建了立体化对接的校、院、系三级管理体系,持续强化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促进学校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积极探索“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新路径。

为了确保卓越计划顺利实施,学校加大对卓越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投入,就经费保障、学生遴选、学籍管理、校企合作、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明确一时难以在全校普遍实施的改革事项可先在卓越学院试行,取得经验后再加以推广;关于培养思路与标准,课程体系与内涵,教学模式与方法等各方面的改革设想、方案和举措都可以先行先试;卓越学院各项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在实践中持续推进,努力保持领先地位和示范作用。相关改革工作的开展,不仅对卓越计划实施专业,而且对全校的工程教育改革、青年教师工程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教师评价体系改革及职称评聘改革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亮点工作

1.形成专兼职教学队伍

学校出台了《关于开展工程型教授、副教授评聘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专业青年教师实践工程能力的通知》《关于聘请校外兼职教师为本科生授课的若干 1 规定》等一系列教师评聘与考核文件,从政策上引导和保障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校内外教师投入卓越计划。大力实施卓越计划试点专业青年教师过工程实践教学能力关的各项措施,要求青年专业教师深入实验室、到专业对口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顶岗工作等制度,引导教师全面了解和掌握行业当前的发展状况、先进生产工艺与流程、先进设备与技术水平等,强化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聘任一批企事业单位兼职教师,承担卓越试点专业部分课堂教学、课程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任务。为进一步提升企业外聘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定期为外聘兼职教师开展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培训,有效提升了企业教师授课和指导学生的能力。目前学校已在实践教学基地聘任兼职教授、副教授45人。近3年共聘任496名具有丰富的专业技术研发和管理经验的校外专家担任校外指导教师。打造形成以校内专业核心教学团队为主,跨学科跨专业教学团队和企业工程实践教学团队相结合的校企联合培养专兼职教学队伍,为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保障。2.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建设提供了底线要求。学校在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基础上,充分吸收近年来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成果,大力开展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为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探索以“提升质量、强化特色”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大力推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的开展。四个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将“以学生为中心、目标导向、持续改进”的核心理念融入教学环节和管理过程,深度推进专业建设,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我校四个参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专业中,机械设计及自动化、车辆工程和电气工程及自动化3个专业均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认证,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因专业领域未开放而暂未能申请工程教育认证。3.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学校立足卓越专业的学科优势,瞄准行业前沿,建立校企(行业)合作新机制,打破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科研成果转化的壁垒,为教学科研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我校卓越计划试点专业依托的学科均为与行业结合紧密的优势学科,在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平台建设、项目开发、技术合作等方面能和行业企业开展全方位合作,学校遵循“主动对接,互利双赢,协同推进”三项原则,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构建更宽广、更深厚的合作基础,逐步建立了学校和企业通过合作实现互利双赢的长效运作机制。近年来,学校联合中国一拖集团等大型知名企业获批8个国家级实践教育建设单位,1个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省级实践教育中心。根据长三角地区专业行业的特点和人才需求,与若干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联合,重点打造了25个产学研一体化合作的校外联合培养基地示范区。学校先后与426 家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还先后在45家企业建立“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教学基地。4.探索区域产业集群联合培养新途径

培养人才为己任的高校和以为区域产业集群集聚人才为重心的基层政府,都属于不同层面上的人才供给侧,这两个主体可谓志同道合,极易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区域民营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属于省属高校工程人才的主要需求侧,从而使得高校、基层政府及其所引领产业集群企业三方协同推进卓越计划成为可能。学校立足于我省区域战略新兴产业集群的现实,充分调动县区、乡镇两级地方基层政府积极性,联合政、校、企三方着力打造若干能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高科技型地方中小企业集群,发挥了1+1+1远大于3的作用。这样的尝试对地方高校推进卓越计划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如:学校与江阴市云亭街道开启了“政企校——以基层政府为主导、以中小企业集群为主体、校 方指导教师深度参与”的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新模式。这些举措最大限度地集聚了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从机制上保证了校企将培养目标统一在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定位上,顺应了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的具体现实和一般规律,可较好地突破目前地方高校卓越计划在企业培养阶段所遇到的瓶颈问题。5.开拓学生国际化视野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篇6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全国有61所高校进入。2011年,教育部启动了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全国共有133所高校进入。

北京交通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篇7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培养,创新基地,应用人才,创新人才

一、背景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目前, 我国工程教育的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达到371万人, 研究生47万人。我国已经是工程人才培养大国, 但不是人才培养强国, 人才质量难以满足需求。为此, 教育部于2009年提出实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下简称:卓越计划) 。这是为主动服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目标, 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而制定的。卓越计划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是我国的一个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和提高。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组织专家组批准清华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462个本科专业为卓越计划专业或试点班。同济大学2010年有10个专业获教育部批准, 其中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的交通工程专业为其中之一。目前, 我校卓越计划交通工程专业已经招收本科生2届, 共286人, 累计投入卓越计划专项经费达178万。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阶段检查方案”, 同济大学交通工程专业于2011年5月通过了第二阶段 (检查课程整合情况) 的检查, 现在正在准备迎接2012年第三阶段 (教学方法改革情况) 的检查。

二、国内外现状分析

卓越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 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为此, 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关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与实践”有如下的建议: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 “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本科及以上层次学生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 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 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 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 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卓越计划高校要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1~2年, 积累工程实践经验。要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或担任本科生、研究生的联合导师, 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同济大学作为首批进入卓越工程师专业的学校, 在2010年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中提出了构建并实施全过程、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可以用三个层次来概括, 即:基本技能、综合实践和创新训练。第一层次为强化基本技能, 主要对象为大一和大二的学生, 包括基础实验和技能训练课程。第二层次为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对象为大三、大四的学生, 主要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目前学校含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比例为87.5%, 2010年学校结合实际的毕业设计课题占89.6%。第三层次为参与创新实践, 让尽可能多的学生通过参与创新性实践, 体验创新过程。高等工程教育专家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中心林健教授认为, 我国工程师系列目前采用的专业技术职称体系是对工程师等级的划分而不是对工程师类型的划分。工程技术人才按照初、中、高三个级别, 分为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和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五个层次。这种参照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称的划分有利于促进工程师队伍的建设、工程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发。但这样的划分在各行各业中缺乏统一标准, 缺乏从工程师培养和成长的角度衡量其知识、能力和素质等综合因素。为此, 他提出可以将我国工程师的类型分为服务工程师、生产工程师、设计工程师和研发工程师四种类型。而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瑞典查尔摩斯工业大学和瑞典雪平大学于2004年共同创立的工程教育改革模式CDIO, 旨在培养2020年和未来的工程师。CDIO代表着构思 (conceive) 、设计 (design) 、实施 (implement) 和运行 (operate) 四个工业产品或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的构成要素, 是CDIO工程教育理念培养工科学生工程能力的载体。CDIO与林教授提出的分类从构成要素上存在着高度的相似性。同时, 他提出985高校应该培养研发工程师和少量设计工程师。这与同济大学提出的培养具有“工程基础、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国际视野”四个方面的综合特质的高级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是一致的。但如何使培养模式和培养计划兼顾高级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则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这方面, 美国MIT的Gordon计划可资借鉴。该计划是麻省理工学院 (MIT) 作为美国最顶尖的理工类院校为提高工程和科技教育的质量、培养学生的领导力, 于2007年开始实施的Gordon工程领导力计划。Gordon计划中本科生实际上可以有三条可能的成长路径。第一, 大一的学生不分专业, 完成基础课程, 其中有一部分项目课程, 学生需要组成团队, 完成老师指定或者自选的项目。这些项目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一些简单的项目, 培养他们对工程学科的兴趣。大一结束后, 学生确定了自己的专业, 从大二到大四每年都有至少一门围绕本专业基础知识的项目课程, 训练学生解决专业相关问题的能力。有的课程跨度为二到三个学期, 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完成相对较大的工程项目。学生在完成各个专业四年的课程和实践项目后, 获得工学学士学位。第二, 通过高级的课程和跨学科的项目让大部分MIT的工科学生对工程发明、创新和实践有实质性的认识。在各专业的课程之外, 工程学院大二学生要参加“本科生实践机会”项目, 通过一年的培训、辅导、参观以及暑期的实习, 使学生在课堂以外的实验室和企业实践课堂内学到知识。在大三、大四时, 学生要参与至少两门短期课程, 这些课程包括以课堂教学和团队项目为主的高级课程, 以及暑期实习的要求。学生完成了UPOP项目、两个短期项目、一次工程实习以及领导力评估报告, 可获得“Gordon工程师”资格证。第三, 少数工科学生参与的核心项目, 旨在培养他们成为未来工程发明、创新和实践的领袖。这条路径是Gordon计划的核心内容。学生不仅要完成前两条路径的所有内容, 还要参加工程实践项目、进入“工程领导力实验室”, 选修领导力课程, 接受工业界导师的指导, 完成额外的企业实习。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 学生在毕业时能够具备比较全面的工程领导能力, 获得“Gordon工程领袖”资格证书。可以看出, Gordon计划是一个分阶段分层次培养人才的培养模式。该模式中的一些要素在目前同济大学的本科生培养中大多数都有, 比如UPOP、专业实习等。但目前我们的培养模式还不够清晰, 使得学生也不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如何向Gordon计划学习, 将高级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有机结合, 合理制定培养计划, 将学生“知识、能力、人格”教育落到实处, 是保证卓越计划取得成功的关键, 也是本文需要研究和探索的关键问题。综上所述, 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与实践环节, 国外的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 国内的探索和尝试也都各有特色。如何构建交通工程专业创新及应用人才兼顾的产学研培养新模式则需要系统化的研究和分析, 在已有经验和已有模式的基础上优化和改革, 以适应新的需求和新的形势, 从而保证卓越计划的成功。

三、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对于构建交通工程专业创新及应用人才兼顾的产学研培养新模式问题, 我们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在校企联合培养环节中, 部分高校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比如以工程技术为主线转变人才培养理念, 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制定新的培养标准。建立以能力系统为依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校企3+1的培养模式, 按照基本技能层、综合应用能力与初步设计能力层、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层的“三层次”培养目标, 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精心设置企业学习阶段的训练项目和训练内容。在青年教师能力提升方面, 培养计划的落实始终离不开教师能力的提升。一项针对464名工科青年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 有44.4%的青年教师认为最主要的困难是实践经验少、实际操作能力弱, 这是目前工科青年教师在教学上最大的缺陷和困难;只有13.6%的青年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进行双语教学;绝大多数教师没有参加过教学研究活动、没有发表过教学研究论文、没有主持过教学改革的项目。对工科青年教师的培训与培养还需要工程界、教育界、企业、政府等多方的合作, 需要在不断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 不断创新与改革, 才能培养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卓越工程师。在创新基地建设方面, 目前国家、地方和高校都有相应的创新项目支持学生进行创新实践, 并有相应的鼓励措施, 而大量的投入在项目支持和基地建设上。问题是如何建立评价机制, 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增强学生对产品开发及专利申请的意识, 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如何改变教学方法, 由学生自主开放地进行创造, 为学生提供较大的时间和空间自由度。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 如何借助国际优质教育资源, 制定适合我国工程师要求的培养方法, 合理安排国外学习时间和内容, 增加与国外文化和工程实践交流的机会, 都是需要根据目前的经验进行总结并提出改革的。在制定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培养计划的基础上,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就交通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调整, 对培养模式进行了优化。然而, 结合国家需求、学校愿景和专业特点, 我们认为在卓越人才培养中需要落实和解决的问题有: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同济大学作为985高校, 其定位是研究型大学, 为此提出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 这和国家提出的应用人才在要求上更高。因此, 必须研究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特殊模式和方法;高层次网络型的校企联盟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需要高层次的校企联盟, 需要吸引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工作中, 而目前校企联盟多数是一对一模式, 无法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如何依托卓越工程师联盟这一高校联盟的优势, 构建网络型校企联盟, 将资源利用最大化, 是需要研究的问题;高水平的实验创新基地建设:实验创新基地如何服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需要对其内涵进行扩展, 不仅是实验室软硬件的建设, 还要有人、有项目、有制度保障和激励措施, 这需要系统的思维和探索性的尝试;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培养方法:从人才大国到人才强国的发展, 必定要面对国际竞争, 如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不同文化交流沟通能力的人才, 需要新的思路和方法。我们认为交通工程专业创新及应用人才兼顾的产学研培养新模式的核心是校企联盟基地的建设, 以此为依托从培养体系、教学实践、高校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企业兼职教师、国际化人才培养等几个方面全面展开, 从而形成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新模式和新体系。我们提出交通工程专业创新及应用人才兼顾的产学研培养新模式的目标为:面向国家需求、立足同济愿景、结合专业特点, 构建交通工程专业创新及应用人才兼顾的产学研培养新模式。结合同济大学定位, 在应用人才的培养上瞄准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学院学科优势, 建设高层次的校企联盟实践基地, 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创新基地,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

根据上述目标, 提出以下的主要建设内容:交通工程专业创新及应用人才产学研培养框架研究:对国内外交通工程及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和模式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归纳, 找出共性和特点, 并结合同济大学和本学院的特点, 面向交通工程专业, 符合跨行业、综合交通体系要求, 提出创新及应用人才结合的产学研培养的主要内容、参与主体、培养过程和保障措施。本科生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以校企联盟实践基地的企业为对象, 成立产学研联合教学指导委员会, 制订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 评价培养质量, 实践环节以企业为主实施培养, 将一年级的认识实习、二年级的专业实习、三年级的企业实习统筹考虑, 构建全过程、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在培养方案中落实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学习方法, 深化进企业和事业单位做毕业设计的方案, 教师能力的提升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校企联盟实践基地建设:交通工程是一门工程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单纯依靠校内的生产实习难以满足卓越交通工程师的培养要求。交通工程专业的校企联盟实践基地建设中重点探索符合跨行业、跨部门应用需求的校企联盟体系。考虑在不同专业方向及政府管理、规划设计、企业运营等不同环节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企业或部门建立30个左右的校企联盟基地, 选择可覆盖主要专业方向和多重应用环境的校企联盟单位争创国家级的教学实践基地。通过基地, 落实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各项教学安排, 包括提供实训、实习的场所与设备、安排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鼓励学生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聘请企事业单位高级工程师任兼职教师的遴选原则、授课方式、激励及保障机制研究:在校企联盟实践基地建设的基础上, 探索如何建立校外指导教师队伍。与联盟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 并组织企事业中能胜任人才培养需求的管理人员到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担任兼职教师, 开设实践性强的课程、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等。探索校外指导教师的激励机制, 考虑支持设立校企联盟实践基地的单位提升校外指导教师学历层次的需求, 支持校企联盟实践基地的单位对在职工程师的知识更新, 积极举办在职工程师再教育培训班。派遣学校教师赴企事业单位工作的组织方式、激励及保障机制研究:探索通过专职教师到企业培训, 促进工程教育改革的方法。通过建立校企联盟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在解决企业急需解决的工程难题的同时, 提升在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教师的职务聘任和考核制度, 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发表论文为主, 转向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为主。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实施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 以课程设计为载体, 努力结合实际项目,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 依托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依托科技创新基地培养学生创新实践和创新素质。大学生实验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整理实际工程案例, 建设案例库作为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并通过多种渠道改善和建设软硬件设施环境, 形成稳定的导师队伍, 与企业结合提出实际科研攻关项目, 以建设市级创新基地为抓手。具有国际视野的本科生培养方式研究:与国外知名大学签订合作协议,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工程教育资源和高水平的工程教师, 探索灵活学习时间和计划, 开设全英语课程, 吸引国外留学生, 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和学习、到跨国企业实习, 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

在交通工程专业创新及应用人才兼顾的产学研培养新模式中, 核心是基地建设。围绕基地建设, 提出如下的具体措施。首先, 根据每一届学生的应用能力、就业情况、用人单位的反馈对实践环节的质量进行跟踪和调整。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能满足专业实习教学要求的企事业单位, 共同建立同济大学交通工程卓越人才校企联盟实践基地。目前, 学院共有实习基地20多个。上海城建集团、上海铁路局、上海机场集团等都与学院签订了长期的实习协议, 涉及道路工程、铁路工程、机场工程、交通规划、交通控制等各学科专业方向。其次, 未来的校企联盟实践基地建设中, 重点关注基地水平的提升, 选择有条件的专业教学需要的生产实习基地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实习基地升级。结合跨专业的平台型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培训体系的建立, 创建国家级的教学实践基地。最后, 根据每一届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成果、研究生阶段的表现对创新培养的质量进行跟踪和调整。

从工程教育改革的背景出发, 对目前国内外工程教育改革, 特别是创新及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及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后, 提出了以基地建设为核心的创新及应用人才培养模式。详细阐述了该模式的目标、原则、内容、主要手段和实施建议。期望以该模式为目标, 进行卓越工程师教育改革, 建设以与企事业建设产学研合作联盟、与国内外知名大学企业建立合作联盟、教学—科研—学科联动为核心的开放式、立体化“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争取实现高级专门人才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建设形成可持续的卓越人才培养环境, 满足国家对社会紧缺的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人才的需求。本文提出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 对于其他985高校以及校内其他卓越工程师专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高层次网络型的校企联盟建设则是以同济大学牵头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联盟”高校为基础, 打造强强联合的高层次校企联盟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其网络型的模式则更有利于具有较强地域特点的交通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所提出的以基地带动创新人才的培养思路是理论上的突破和尝试。而探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则符合同济大学的人才培养愿景、学院的国际交流基础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提出本科生实践教学体系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根据反馈进行跟踪和调整, 以适应社会和技术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健.引领世界发展——麻省理工学院Gordon工程领导力计划概述[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0, (1) .

[2]叶树江, 吴彪, 李丹.论“卓越计划”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4) .

[3]王贵成, 张明雷.“卓越工程师教育”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 2010, (3) .

上一篇:应用型自考本科专业教学计划(高起本部分)下一篇:水电站设计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