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导师培养

2024-06-01

北京理工大学导师培养(精选8篇)

北京理工大学导师培养 篇1

大学生村官“导师制”培养

为了使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早日成长,和平镇对6名大学生“村官”实行“导师制”培养,选聘镇领导班子成员、党支部书记、“双建双带”标兵作为导师,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全面培养。一是聘请镇领导班子成员作“思想导师”。聘请2名镇领导班子成员作为大学生“村官” “思想导师”,“思想导师”定期与大学生 “村官”交心谈心、解疑答惑,大学生“村官”定期向“思想导师”汇报思想,倾诉思想上的困惑。

二是聘请村党支部书记作“工作导师”。聘请2名优秀村党支部书记作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导师”,“工作导师”经常面对面、手把手向大学生“村官”传授农村基层工作的方法和艺术,特别是村务管理、民事纠纷调解、突发事件处理等实际经验,同时向大学生“村官”交任务、压担子、激发他们的工作潜能,培养他们的工作能力,使他们尽快进入工作角色,全镇先后有6名大学生“村官”进入了村“两委”班子。

三是聘请“双建双带”标兵作“创业导师”。聘请2名“双建双带”标兵作为大学生“村官”的“创业导师”,“创业导师”发挥自已的一技之长,向大学生“村官”传援致富技能和创业方法,鼓励大学生“村官”参与农业项目,引导他们因地制宜创业。

北京理工大学导师培养 篇2

我国以往高等教育模式中, 学术型导师制是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 本科生教育采用学年制。教育部2001年颁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质量的若干意见》, 强调“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题和基础, 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1]。在教育部带动下, 高等教育改革向前推进, 各高校普遍采用学分制。随着学分制的实施, 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越来越要求对大学生的个性培养, 本科生导师制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要求和现实选择。目前,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已在多数高校实行并积累了一定经验, 取得一些效果, 但同时也存在问题。习近平主席多次表示, “科教兴国已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本文认为, 理工科学生作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和核心部分, 在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时应有其学科特色。怎样才能够使社会需求、本科生导师与理工科学生个人的理想信念、志趣爱好很好地相吻合呢?本文将针对理工科本科生导师制针对存在的问题, 进行探讨。

二、理工科本科生导师制的缺陷分析

1. 本科生导师定位含混

本科生导师与研究生导师、班主任、辅导员, 四者间既有联系又有不同。首先, 本科生导师与研究生导师不同。本科生导师与研究生导师都是对学生进行学术指导和认知指引, 但二者定位的侧重点又存在区别。前者侧重于对学生思想上、生活上的引导, 影响学生大学期间生活观、价值观的形成, 以人文方面的培养为主, 学术指导为辅;研究生导师制则侧重于科研能力的提高。二者的差异也直接导致导师资格认定、教学目标、功能定位等方面不同。其次, 本科生导师与班主任不同。“班主任是学校委派到各学生班进行管理的教师, 主要负责指导学生学习和进行有关管理工作, 配合党团组织和辅导员对学生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工作, 指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2]。由此可见, 班主任主要配合辅导员日常工作, 对于学生学习指导没有本科生导师学术性强, 本科生导师一般由专业教师担任, 其资格认定、工作制度与班主任都有差异。最后, 本科生导师与辅导员不同。2006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3]。理工类本科生导师一般对3-5人的学习、生活进行指导。可以看出, 本科生导师与辅导员在管理学生数量、工作侧重点都有所不同。本科生导师只有明确定位, 才能有准确的预定目标, 才能更好的完成学生培养工作。

2. 本科生导师队伍师资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 我国高校一些本科生导师对导师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不明确, 不知道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 偶尔把学生召集见个面, 寥寥几句, 对学生的学业指导、思想教育、生活引导都没有做到。这种方式下, 导师的指导作用是必定不到位的。

本文认为提高本科生导师素质从二方面入手。首先, 导师的思想觉悟要高, 有身为人师的责任心。很多高校学生反映与导师相交流的时间机会比较少。学生希望与导师交流思想、讨论问题, 但通常是导师没时间或没机会深入探讨。韩愈《师说》中提到“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 即是要以德为先。导师不能修其自身, 怎么要求学生?理工科学生毕业后一般会进入应用性很强的行业, 道德不过关会造成很大社会危害。因此, 导师要提高思想上的修为, 潜移默化给学生。其次, 导师要有一定的学术造诣。由于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比以往大大拓展, 有的大学导师由于自身的原因, 疏于研究, 缺乏课题研究方面的经验, 反而可能会与学生显示出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对理工科学生而言, 实践能力是他们进入社会后应首要具备的能力, 有的学生导师几乎没有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可言, 更需要提高学术造诣。选拔思想觉悟高、有一定学术造诣的优秀教师担任本科生的导师,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3. 管理层面重视力度不足

目前, 大部分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但是学校管理层对制度的落实情况和具体效果并没有严格规定。由于关心程度不够, 导致本科生导师在配备上存在有“量多质少”或“质多量少”。有的高校为了使所有的学生配上导师, 于是把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助教也成了本科生导师, 有的导师虽然水平高, 但配备数量不足, 更为严重的是, 有些导师只是挂着导师之名, 未尽导师之责;由于缺少合理的奖惩激励, 导师普遍会认为做与不做, 做多做少对自身无重要影响, 应付完成学校要求的任务便可;由于缺乏有效监督, 导师工作不认真, 学生行动不积极, 二者各行其事, 导致恶性循环, 互不过问。总之, 高校管理层只有足够重视, 完善、落实制度的实施, 以及能够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本科生导师制才可能发挥效用。

三、理工科本科生导师制的完善策略

1. 细化本科生导师的管理监督制度

现阶段我国多数高校虽然制定了导师管理条例, 但是导师的运作管理却是放任自流, 导师制名不副实, 高校制定了文件规章制度, 但无具体的实施行为。本科生导师制要想不流于形式, 就必须要有切实管理监督机制。高校现有对导师的监督和测评多数基于以座谈、调查问卷等形式向导师和学生了解, 这使得导师制很容易游离于监管制度之外。高校应设立专门机构作为第三方监督和考评导师工作, 以导师自评、学生调查、导师与学生的约见次数等为辅, 专门机构的制度化规定为主。此外, 高校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发导师工作热情的内动力。一些高校只出台导师制粗略的条例, 没有专项的导师资助平台, 没有将导师的奖励与所带学生的表现挂钩, 导致老师工作中的探索积极性不高, 凡事以达到基本标准为目的, 缺少目标追求的内在驱动。本文认为, 导师所带学生在学习竞赛、社会实践、应用创新等方面, 应作为考核导师的工作量的量化指标。本科生导师是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专业教师, 自身工作量达标需要完成教学、科研任务。如果学生表现优秀可以量化成工作量, 那么导师在辅导学生上的时间、精力都会增多, 这样会促进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 否则难以长期推行。

2.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尊师重道”是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的体现, 二者关系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建构的。在信息社会, 教师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我国现代教育贯穿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这意味着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关系。本科生导师制能有效地增加师生间的互动和同学之间的合作,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研能力等。理工科学生乐于探究高深知识, 勇于追求新思维, 好奇心学习动机也强, 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给他们提供了研究问题的空间, 同时, 这对导师的知识和能力也提出了挑战。“教师作为研究者, 与本领域的其他专家拥有共同的话语方式、专门化的知识概念, 但作为教师, 尤其是本科生的教师, 他们需要与学生结成共同伙伴, 共同丰富教学活动的训练方法、知识和理论。”[4]。导师熟悉教学目标并鼓励学生完成有意义的个人学业目标,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这是很重要的环节。

3. 完善满足社会需求的理工科人才建设

理工科学生因学科特点, 若要毕业后尽可能缩短工作适应期, 必须在大学期间培养出针对专业的实践能力。本科生导师制恰好为满足这一需求提供了条件。导师带领学生进入实习基地搞实验, 以项目、课题为依托锻炼学生自身的研究性创新能力。学生借助导师的指导, 通过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深化了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引起自我提升的学习兴趣。范梅南说, “兴趣是人与知识、反思与生活之间关系的最基本方面之一。没有兴趣, 没有真正的兴趣, 学校所进行的一切都会有一种化为做作、虚幻、不符合 (下转第63页) 实际和假装重要的危险。”在导师的组织引导下, 学生自己能真正地理解实际问题的重要核心概念, 并有效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是本科生导师制培养人才方式的关键所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使培养的本科生能满足社会需求, 制定100%的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计划, 本科生研究计划专注于培养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 解决社会上的实际问题。

4. 理工科本科生导师制中的教育特色

导师制是传统“师带徒”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每个学生都是具有鲜明特征的独立个体, 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风格。学生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学习经验和复杂的学科逻辑、复杂的学科知识内容, 意味着不同的学生对同一学科知识的理解是多元的。导师需要区别对待, 因材施教[6]。导师不是将已有的知识交给学生, 而是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现有知识, 通过师生的讨论不断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这种个别指导, 导师可以推动和监控学生的学习,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精神和能力。

四、结语

人才的培养模式没有一成不变的, 它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向前发展。理工科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但我们不能因此而退缩, 朝令夕改。困难与挫折亦是我们的动力, 相信理工科本科生导师制会越来越趋于完善。

摘要:导师制是高校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深化学分制改革的重要配套举措, 是加强师生交流、促进教学相长、引导和激励学生创新的有效途径。本文从本科生导师定位、师资素质、管理层面重视力度三方面指出了理工科本科生导师制实行的不足, 从细化监督制度、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完善理工科人才建设、提高理工科导师制教育特色四方面完善理工科本科生导师制提出了一些相应改进措施。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理工科学生,缺陷,策略

参考文献

[1]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623/201006/88633.html

[2]胡绍元, 钟纯真, 高师本科生导师制模式选择及构建,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 (3) :108-111.

[3]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06-08/11/content_7069653.htm

[4][突]罗伯特, 利兹马等.人学教学法[M].蔡振生.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16.

[5][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怠蕴[M].李树英.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257-258.

北京理工大学导师培养 篇3

关键词:导师制;大学生;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355-02

导师制最早创立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随后风靡全球,我国的导师制最初应用于研究生教育,随着本科生招生的扩大,近几年也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主要是导师凭借自己对专业领域的了解,对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的指导,重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关于导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前人论述较少,还没有形成系统研究,本文想在前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论述,如有不正之处,还望不吝赐教。

一、导师在大学生自主学习中的作用

(一)导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帮助者

在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师生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倡导师道尊严、尊师重道等。当前,这一思想仍然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老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中小学是这样,很多大学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以教材为主的学习和考试模式,这些都不利于对人才的培养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展。因此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导师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转变角色,导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是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学生也要转变角色,他们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自主学习者,是导师的合作者。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

(二)导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监控者

导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进程进行宏观监控。如学习计划的实施,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成果的评价等等,一般来说低年级的学生主要是处于基础课的学习阶段,高年级的学生可进行研究性的学习,导师要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不同阶段进行监控,也要对学生每个阶段学习的侧重点进行指导。目前,大多数的大学生在中小学时并没有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大学又是一种相对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很多学生经过千军万马的高考后,没有了高考的压力,对学习有所放松,很容易犯懒。需要导师对自主学习习惯进行指导和纠正。导师还要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进行监督,对学生提交的调查报告、科研论文、读书笔记等进行评价,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导师在评价时最好不要以分数来定高低,主要是给予一些帮助和合理化建议。

二、导师制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兴趣是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也是需要不断的培养,尤其是对相对冷门的专业,学习兴趣的培养更为重要。刚入大学后,学生对所学专业其实不是很了解,只是受父母、老师和社会的影响,从而认为哪些专业好,哪些专业不好。导师在给学生做指导时,除了介绍专业的特点,发展前景外,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曾经给历史学专业和旅游专业的学生做过导师,旅游专业的学生认为他们的发展前景比较好,学习兴趣较好激发。而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就比较困难,需要一个不断培养的过程,主要是通过和他们探讨历史问题,启发他们去探索历史真相,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从而为他们现实的生活、学习提供帮助。在多看,多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是可以逐渐培养起来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对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也是有帮助的。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还是较弱的,这主要是因为长期受中小学时期学习习惯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呢?主要还是要转变思想观念。学生要从以前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很多刚上大学的大一学生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主要是没有转变思想,没有自主学习意识,还是老师让记让做的才去记去做,不主动去学习,还怪老师没给他们教好。导师在指导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需求,是提升自身素质的需求,是适应社会发展,跟上时代的要求,也是一种快乐、幸福的事情,不是外在压力的逼迫,树立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增加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师生互动是导师制实施的基础,据调查大多数学生都反映师生互动少,活动单一。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大学生大都不敢或羞于主动和老师联系,这时就需要导师放下架子,主动和学生联系,如有些导师在指导的第一天就把自己的电话、邮箱、微信、QQ号留给学生。导师和学生最好能一个星期交流一次,但鉴于现在的师生比太大,很多导师都不能做到这一点。当然导师制在我国的实施还有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如何增加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选课”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许多大学都实行了学分制,课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选修课又分为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这主要是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研究方向而选修的一些课程,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自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对于刚上大学的学生来说“选课”是一件新鲜事,很盲目,而自由选课又往往会造成学生知识的零散和认识的肤浅。如何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导师需为学生提供信息服务和业务指导。首先,鼓励学生多选课。对于一些不知道自己兴趣和爱好的学生,导师鼓励他们先采取开放的态度,多涉及一些领域,多开几个窗口,大胆尝试,等待逐渐明确自己兴趣、爱好后,再下功夫钻研,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其次,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确定发展方向。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发展自己的个性,明确一个发展方向,制定相应学习计划,并改变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最后,适当安排学习进度。一般学校都会规定一学期最多可选几门课,课程之间也有难易、先后之分,帮助学生合理安排,不要使学习过度疲劳,也不要临毕业了学分还不够。

2.在“作业”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导师的“作业”不同于任课老师布置的作业,任课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对知识的巩固和延伸,而导师的“作业”主要是师生思想交流的平台。这种“作业”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学生阅读相关书籍后所写的读后感,导师最好每个礼拜都要求学生写一篇,必须是原创;有导师把爱好相近的同学组织起来共同计划完成一项任务,如社会调查、项目策划等;有学生对自己在这一阶段学习的总结;有开阔学生视野的旅游见闻和对社会问题的所思所想等等。目前,教育资源相对稀缺,导师指导的人数都较多,“作业”增大了导师的负担,导师可以采取学生互评的方式来改“作业”,学生相互之间提出改进意见,如果达不成一致,导师可把学生召集起来共同讨论。这样既帮助学生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3.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探索性学习,适合大三以上的学生,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导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导师也可以利用一些平台,如大学生创新计划,导师自己的研究项目等,组织学生参与,并给予适当的指导。近年来,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实行了学年论文制,学生在大三的时候,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个题目,有专门的导师指导写作,之后进行评比和展出,并可以作为将来毕业论文的基础,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当然,导师在指导的过程中不能越俎代庖,不能代选题,代收集资料,代写,不能把研究性学习变成课外辅导,真正让学生去探索,才能培养好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在课堂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导师主要是进行课外指导,而目前大学中的导师基本上都是任课教师,笔者所在的大学实行班级导师制,很多导师既指导这个班也给他们代课,因此可以通过课堂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关于这一问题的论述已有很多,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首先,师生关系是合作,不是等级。课堂上,导师和学生共同思考,平等地讨论问题。其次,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在上课时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研读资料和思考,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共同讨论,答案也不唯一,在整个过程中笔者只是充当了一个引导者,并根据他们的表现给予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20%。对于一些相对简单的内容,也会让学生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们很积极,组织得也很好,有些都超出预想,之后导师给予补充并和学生一起评课。

三、导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最初的导师制是一对一的,特别强调个性化教育,导师根据学生的基础、特长和爱好对其进行个别化的指导。现在,师生比普遍过大,这就一方面需要学生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主动联系导师,争取个别指导,另一方面,导师可以把兴趣、爱好相近的学生组织在一起,分成一个小组,让他们之间互帮互助,导师以小组的形式给予指导。

(二)以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独立思考的能力为核心

哈佛大学第25任校长德里克·博克曾表示:“在大学,最明显的需要是停止对传授固定知识的强调,转而强调培养学生不断获取知识和理解知识的能力。”哈佛的学生一入校就会听到这样的教诲:“你们到这里,不是来发财的。你们到这里来,为的是思考,并学会思考!”这是哈佛大学的核心价值,值得我们效仿。导师培养学生如何看待事物,提出疑问,如何思考和解决的能力,注重这个过程,而不是结果。学生从导师那学到是研究问题的方法,学习的态度,做人的价值观以及生活的目标。

综上所述,导师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需扮演好帮助者和监控者的角色,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个性化教育,实现终生教育,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郭秋平.自主学习力: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以哈佛大学为例[J].郑州大学学报,2006,(6).

[2]容学龙.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初探[J].现代阅读,2012,(18).

导师带徒培养计划(范文模版)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在教育教学中的理念为指导思想,全面提高新老师师德修养和业务能力,使之成为能独挡一面,全面发展的,具有优秀教学水平的骨干型人民教师,为学校更好更快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二、培养目标

1热爱学校,热爱教育事业,对学生有责任心,具有高尚的师德情操,爱岗敬业,勤恳工作为人师表。

2.具有扎实的教学能力,能熟练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3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好的科研能力,能够独挡一面,可能胜任任何班级的教学工作。

4具有较高的班级管理能力,能很好的做好班主任工作。

根据学校的要求,争取在一年内快速成长,两年新突破,三年成才,五年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

三、培养对象

我的培养对象为何丽群

四、培养措施

1、导:落实辅导对新老师的备课上课把好关,对新老师上课之前的教案必须亲自认真审查,必要时加以指导修正,每学期师徒之间听课要求达到20节以上。

2、帮:有效的培养机制

建立成长档案,对导生的成长过程要有记录在案,经常参加导生的点评课,每学期导生起码有两次科组的公开课,并请科组长加以指导提高。

3亮:教学反思,导生每周写出教学反思,总结得失,导生要求每学期都能参加各级别的青年老师比赛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五、时间上的具体工作安排

三 月 份:指导制订教学计划,并学习几篇教学新理念的文章。注意博采众家之长。四 月 份:参加开放周教研活动,听课评课,指导备课。每月至少听徒弟一节课,并给出详尽的导评,帮助徒弟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每月安排两节示范课并及时解疑。

五 月 份:交流教学案例,提出意见,及时整改。指导徒弟作校内汇报课一节,在大型教学活动中帮助徒弟设计方案,指导徒弟完成上课任务。

六 月 份:上示范课,听徒弟课,共同研讨。帮助徒弟选定一项教改实验课题,并给予指导。

七 月 份:指导制订复习计划,撰写学生寄语、教学及个人工作总结。

九 月 份:指导把握整册教材,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加强学习,在学习中丰富提高,学习新课程理念。

十 月 份:师傅上示范课,并听徒弟的课,共同研讨,指导备课。在教学实践中,提炼教学特色,设立成长目标,使之能轻松驾奴课堂。徒弟要虚心学习,勤听,勤看,勤问,积极探索。

十一月份:随时随地教研,研究教材、教学、提高专业技能,指导撰写教学案例和教学论文,推荐参评。不断参加各种教学活动,促进个人素质不断提高。

十二月份:指导制订复习计划,研讨如何上好复习课。

身为教师,我深知自己肩负着多重重任,从现在开始我与她结为师徒关系,我一定严格执行所定的培养计划,在培养中不断摸索不断提高。

江南大学导师简介 篇5

1.虞致国,男,副教授,1979.1出生,于南京大学获得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工学 博士学位。2005.7-2012.7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从事系统芯片 设计及IC设计项目管理、物联网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系统芯 片及VLSI的设计、物联网工程等。在专业学术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EI检索4篇。取得5项软件著作权、1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及2项版图设计专用 权,申请发明专利5项。主持或参与军用微电子预研课题1项、集团公司预研支撑 课题1项、集团公司青年人才创新基金项目2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项、军用集成 电路型号2项、江苏省工业支撑计划1项。获得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中 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2011年入选为江苏省第四期“333高 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

邮编:214122

电话:***

Email: yuzhg@139.com

2.闫大为,1981年12月生,山东枣庄人,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 毕业,获工科博士学位,师从国际知名学者陆海教授,现任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 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宽禁带III族氮化物半导体光电器件的制备与特性研究。目 前,发表第一作者SCI期刊6篇,在国际权威SCI杂志 《Applied Physics Letter 》(IF=3.85)分别发表宽禁带半导体GaN-based LED与HEMT的相关工作,受到国内 外同行的广泛关注。曾作为主研人员参与完成了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及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 题,目前主持中央高校自主科研基金青年项目与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各 一项。

招收专业:半导体器件(与顾晓峰教授联合培养)

研究方向:宽禁带III族氮化物半导体器件的制备与物理特性

招生要求:具有一定的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物理基础,热爱科研

联系方式:

地址: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B223

电话:***

邮箱:davidyan2001@163.com

3.倪屹(博士),1970年出生,江苏武进人。2001年7月清华大学核技术专业博士 研究生毕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现任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 师。

主要从事光电子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专业杂志Optics Express等发表学术论

文30篇,其中SCI检索23篇。主持和参加国家级项目3项,主持省部级重点项目1项,其它省部级研究项目3项。

2.研究生教育

(1)硕士生

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①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研究方向:光电子材料

②控制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晶体材料生长设备

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①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研究方向:光电子材料

②控制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晶体材料生长设备

3.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

邮 编:214122

电 话:

Email: niy2011@163.com

4.肖少庆(博士),1980年出生,电子工程系副教授,等离子体光伏实验室主任,硕士生导师。2008年7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自旋光电子实验室,获博士学 位;2008年至2013年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离子体源与应用中心以及高等 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员的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硅基新能源材料及器件、新型光电器件和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等。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30篇左 右,第一作者SCI论文11篇,发表在包括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Reports(2013年影响因子13.9,五年平均影响因子19.0), Critical Reviews in Solid State and Materials Sciences(2013年影响因子5.9,五年平均影响 因子7.4),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等在内的国际重 要物理与材料学术期刊上,第一作者发表英文学术专著章节2章,申请国际专利1 项。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2项,分别是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金纳 米颗粒表面等离子激元在n型晶硅HIT太阳能电池中的设计与实验研究”和江苏省 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研究项目“基于绿色等离子体原子化沉积技术的高效硅基太 阳能电池研制及关键技术研究”。作为主要研究者参与完成的代表性科研项目包 括: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新能源应用开发大型项目“基于等离子体处理的低成本微 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Low-cost, Microcrystalline Silicon Thin-Film Solar Cells via Advanced Plasma Processing)”、第八届中国-新加坡联合研究计划 项目“基于先进等离子体技术开发商业上可行的硅基异质结太阳能电池(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ly Viable Si Hetero-junction Solar Cells via Advanced Plasma Technologies)”、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侧向光伏与磁电 阻共存新型光电材料的研究与制备”等。

2.研究生教育

(1)硕士生

学术型研究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专业性研究生:集成电路工程

3.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

邮编:214122

电话:

Email: larring0078@hotmail.com

5.钟传杰博士,1959 年出生,山东 人。2002年3月日本东北大学固体电子专业研究 生毕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现任江南大学物联网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微电子技术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专业杂志Journal of Non-Crystalline Solids, Thin Solid Films,Microelectronics Journal,Jpn.J.Appl.Phys,Solid State Ionic,J.Vacuum.Science and Technology.半

导体学报等发表学术论文约40篇,其中SCI检索6篇、EI检索7篇。主持和参加国家 级项目2项,其它省部级研究项目3项,获中国煤炭工业科学进步二等奖1项。同时,与多家公司和企业合作开发物联网接点设备、专用集成电路等。

二、研究生教育

(1)硕士生

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微电子学学与固体电子学

研究内容:①新型半导体器件

②有机电子学

③微电子系统及专用集成电路设计

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集成电路工程

三、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

邮 编:214122

电 话:***

Email: zhongchuanjie@jiangnan.edu.cn

6.姓名:朱兆旻

2.硕士研究生教育

(1)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2)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

计算机技术

集成电路工程

3.联系方式

电话:***

E-mail:431113249@qq.co

7.郭良权,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高工,江南大学外聘硕士生导师。2.硕士研究生教育

(1)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2)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

集成电路工程

3.联系方式

电话:*** 8.陆锋,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高工,江南大学外聘硕士生导师。

2.硕士研究生教育

(1)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2)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 集成电路工程

3.联系方式

电话:*** 彭力,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高工,江南大学外聘硕士生导师。

2.硕士研究生教育

(1)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2)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 集成电路工程

3.联系方式

电话:*** 9.孙锋,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高工, 江南大学外聘硕士生导师。

2.硕士研究生教育

(1)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2)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 集成电路工程

3.联系方式

电话:*** 10.陶建中,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高工,江南大学外聘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圆片制造工艺及工艺集成、封装工艺、掩模制版 工艺的研究工作,在专业杂志《微电子学》、《电子与封装》等发表学术论文10 多篇。主持和参加国家级项目10多项,主持省部级重点项目20多项。获得国家级 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

现任《电子与封装》杂志社长、编委。

社会兼职情况: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封装分会第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集成电路封测产业链 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 盟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2.硕士研究生教育

(1)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2)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 集成电路工程

3.联系方式

电 话:***(0510 85810058)

Email: taojz08@sina.com

11.魏敬和,1970年1月9日出生,汉族,安徽庐江人,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级),现任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数字电路研究室主任,江南大学兼职教授, 江南大学特聘硕士生导师。

1988.9~1992.7 安庆师范学院物理系物理教育专业本科毕业

1992.9~1994.7 合肥市第五十一中学物理教学

1994.9~1997.4 东南大学电子工程系攻读硕士学位

1997.5~2001.7 东南大学无锡工程学院

2001.9~2004.7 安徽大学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2004.8~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从事系统设计,历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主任,主管研究室全面技术工作,其中 2008.10~2010.10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东南大学联合企业博 士后工作站。

从事集成电路设计开发工作近20多年,先后主持系统集成电路、可重构ASIC 等20多项国家重点项目的开发,“核高基”抗辐照高速总线接口项目总设计师,获部级科技进步奖2余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 人。申请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4项,在国内外会议、国内核心期 发表论文20余篇。

2.研究生教育

(1)硕士生

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研究方向:器件物理﹑工艺﹑材料, 新型器件设计与应用, 微电子系统设计与应 用

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集成电路工程

研究方向:集成电路设计,微电子系统设计与应用

3.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惠河路5号58所

邮 编:214035

电 话: 0510-85866312,***

Email: pume1975@sina.com 12.于宗光,1964年9月3日出生,汉族,山东潍坊人,教授/博士/博导,现任中国电 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专家(副厅级)。分别1985年7月、1988年1月在西安电子科 技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88年1月起在中国电科58所工作(其中1994年3月-1997年1月在东南大学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历任工程师,高工,研究员,研究 室副主任、主任,设计公司总工程师、副总经理,所副总工程师、科研项目处处 长、所长助理等。2002年起,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江南大学外聘博士生导师。

从事集成电路设计开发工作20多年,先后主持安全专用集成电路、CMDSPC30 数字信号处理器等30多项国家重点项目的开发,获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次,其中 1998年以来,获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四次,二等奖六次;获国 防科技进步奖、信息产业部科技进步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等部级科技进步一等 奖五次,二等奖7次。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四部。

作为第一完成人完成 “金卡用集成电路技术”,获2000江苏省科技进 步二等奖,其研究成果应邀在国际会议上做大会特邀报告;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 的“专用集成电路”、“20万门门阵列技术”等项目解决了亚微米集成电路设计 的各种难题,建立平设计平台技术,为研制多品种、少批量的专用集成电路提供 了强有利的保障,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作为项目负责人研制的安 全专用集成电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获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2004科技进步 一等奖和2005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首席专家研制的CMDSPC30 是32位 高性能的浮点数字信号处理器,内含双1K×32位SDRAM、4K×32位ROM、64*32位 指令高速CACHE、40/32位浮点/整数乘法器及ALU、32位桶形移位寄存器。采用全 定制层次化基于单元的设计技术完成芯片设计,解决了先进DSP体系结构、高速乘 法器设计、全局时钟设计、高可靠性设计等技术难题,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获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项目负责人,在0.5/0.8μm CMOS工 艺开发、设计建库及工程服务体系项目中,主持完成了有自主产权的0.5微米CMOS 军用集成电路单元库的建立,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应用到30余种产品的开发中,获2008年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在

JM8512型静态存储器电路中解决了超低功耗设计的问题,实现了目前国内最高水平的高可靠4Mb 静态随机存储器,获2008年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 奖。

作为博士生导师,从2002年开始,每年招收2-3名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从事集成电路的设计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集成电路的开发,成为理 论与实践结合的典范。

2004年以来,先后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无锡市“十大杰出青年”,“江 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 领军人才、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带头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优秀 人才等,2008年成为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实施专家组成员,2009年被评为“中央 企业劳动模范”,人选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011年起任中国电科 集团公司首席专家,评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百名精英”。

2.研究生教育

(1)硕士生

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研究方向:器件物理﹑工艺﹑材料, 新型器件设计与应用, 微电子系统设计与应 用

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集成电路工程 研究方向:集成电路设计,微电子系统设计与应用

(2)博士生

招生专业:轻工信息技术, 研究内容:半导体物理和器件,电路与微系统

术及应用

3.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惠河路5号58所

邮 编:214035

电 话: 0510-85866103,***

Email: yuzg@cetc58.com;yuzg58@sina.com

13.张国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高工,江南大学特聘硕士生导师。

2.硕士研究生教育

(1)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2)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集成电路工程

3.联系方式

电 话:*** 张正璠,男,1966年10月出生,硕士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级),现任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所长,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兼职教授、兼职硕导。江南大学特聘硕士生导师。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电子部优秀科技青年,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第 一层次人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家模拟集成电路重点研究室主任。长期

从事微电子技术研究,涉及CMOS集成电路、CMOS/SOI、BiCMOS、抗辐射加固技术 和A/D、D/A转换器技术和新型器件技术等多个领域。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研人员,完成科研课题33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申 请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出版《SiGe微电子技术》专著一部,在国家会议、国 内核心期发表论文30余篇。

1982.9~1986.7 云南大学物理系半导体专业本科毕业

1986.7~1990.9 电子部二十四所,任技术员 1990.9~1993.2 东南大学电子工程系攻读硕士学位

1993.3~1995.8 电子部二十四所,任工程师

1995.8~1988.2 电子部二十四所,任研究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主管技术工 作

1998.2~2002.6 信息产业部二十四所,任4英寸单片工艺室主任

2002.6~2004.10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24所,任模拟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主任

2004.11~2009.5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24所副所长,分管技术

2009.5~2011.12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24所所长

2011.12至今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58所所长

2.研究生教育

(1)硕士生

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研究方向:器件物理﹑工艺﹑材料, 新型器件设计与应用, 微电子系统设计与应 用

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集成电路工程

研究方向:集成电路设计,微电子系统设计与应用

3.联系方式

联系人:第五十八研究所 黄诚

电 话:***

大学导师个人工作计划 篇6

(1)学习教育理论,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我。

认真学习领会新课程,掌握自己所任学科的专业特点,善于思考,养成多思多想多写的习惯,做的化要落实到学的化,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认真阅读《课程教学大纲》等有关资料,钻研新教材,新课标,研究教法,体会新课程的性质、价值、理念,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2)专业素质的提高,在汲纳中充实自我。

在其他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坚持教学相长,获得自我发展。勤听课,通过课堂听课,与授课者进行交流与沟通;勤质疑,勇于提出自己的问题或不同观点,在共同探索中达到共同进步;从中得到真切的感受,不断完善自我,促进个人专业知识的提升,让自己不断成长。

2、日常教学常规的扎实与提升。

精心备课;细心批改每一本作业,杜绝错批、漏批现象,探索趣味性作业,创新性作业。要求批语的书写要认真、规范,要及时做好批改记录。认真准备教案、课件,不迟到、不坐着讲课、不提早下课、不拖堂、不挖苦讽刺学生等;尤其要多关注基础较差的学生,帮助促进后进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3、勤于反思,完善自我。

学会思考教育问题,积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行为等,从反思中提升教学研究水平。每节课后,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有价值的东西赶快记下来,享受成功,弥补不足。在总结经验中完善自我。

4、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学习教育教学方面的新思想,掌握新方式,运用新理论,提高教学效果。利用课余时间向电脑能手学习,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

5、勇于创新,全面发展。

根据社会的变化与教育改革的发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不足,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以自己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养成善于学习、乐于学习、主动学习的习惯,为自己营造一个学习的心境,认真学习学科专业知识及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广泛阅读教育教学的报刊、杂志及专著,提升对新课改理念的认识。使自己具有综合的科学文化素质,掌握多层交、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能科学、系统的驾驭教学内容成为一个具有多元化知识结构的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研”一体化,理会生活化、情境化课堂教学的精髓。工作中要善于积累,勤于思考,做到教学中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实践创新,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北京师范大学聘任作家导师 篇7

中国作家网消息, 10月11日, 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主办的“北京师范大学首届文学创作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聘任仪式”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出席聘任仪式。据介绍, 北师大文学创作方向研究生面向全国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选拔, 今年共招收了10名学术型硕士。他们不仅能享受校内的导师资源, 同时还能以校外的作家、诗人为导师, 学习文学知识和写作经验。首次担任该方向作家导师的有李敬泽、格非、欧阳江河、邱华栋、李洱等, 莫言担任导师组的组长。同时, 文学院也根据创作专业的学科特殊性进行了创新的课程设置与管理。北师大教授童庆炳表示, 作家导师不仅能教授同学们成熟的写作技巧、创作经验, 更能培养他们理解问题的能力, 帮助他们形成独特的个人思想。李敬泽在聘任仪式上谈到, 虽然此前许多人认为“中文系是不培养作家的”, 但是对于文学创作者来说, 写作技巧的教授和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学方法上, 如何从具体的创作规律出发, 对一个作家的思维方式、方法进行训练和引导, 对于创作者来说很重要, 在这方面应该借鉴美国的写作课程, 逐渐探索出一套办法和经验。邱华栋、李洱等受聘导师与在场同学分享了自己的写作经验, 北师大文学院的校内导师张清华、张柠、梁振华等也发表了自己对于文学创作教育问题的想法。

大学新生班导师工作思路探析 篇8

[摘 要] 大学是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基地,班导师承担着教书和育人的双重任务。大学第一年是从高中生活适应大学生活的过渡期,是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和生活习惯的关键一年,这就要求班导师满怀热情、认真、细致、全面开展工作,形成良好班风和学风,帮助学生顺利度过这一关键期,为整个大学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在深入分析当代大学新生的特点及班导师工作职责及作用的基础上,探析做好大学新生班导师的工作思路。

[关键词] 大学新生;班导师;工作思路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6-0050-02

一 大学新生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当今大学生以“95后”为主,成长于改革开放和较为完善的社会市场经济环境下,具有这一代人特有的群体特征。要搞好大学新生班导师工作,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和分析这个群体在这一特定时期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1 生活方面

大学新生朝气蓬勃、满怀希望、思维活跃、对新事物具有极强的接受能力;喜欢追求时尚,有着宽阔的视野、独特的价值判断能力;期待高等教育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乐于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在交往中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建立众多的人际关系。但如今独生子女已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主体人群,独生子女在家里集千般宠爱于一身,心理素质比较差,办事目的明确但缺乏独立能力、吃苦能力、动手能力。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只希望满足自己的欲望,从不顾及周围人的感受。竭力追求与众不同的个性表现,我行我素,不顾及他人情绪。

大多数新生是第一次远离家乡、远离父母独立生活,宿舍环境、校园环境及角色的变化引起心理上不适应。大学里没有了高考的压力,除日常学习时间外均由学生自理,学生感到异常自由的同时生活没有了目标,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加上新媒体和智能终端的普及,部分学生抵御不了网络游戏中的冒险刺激、网络交友中的轻松自如、网络不健康内容中的新鲜等诱惑,对自己的主体生活失去了兴趣。

2 学习方面

众所周知,高中阶段的学习围绕“高考”指挥棒,绝大部分学生废寝忘食、刻苦攻读的目的就是考上大学。进入大学后发现现实的大学远非那么理想,导致学习动机模糊,学习热情减弱,松懈的情绪广泛存在于新生中间,享受每一天变成了大学生活的现实目标。

中学教学侧重课堂讲授,大学授课注重讲思路,且多为抽象阐述,大部分内容靠学生课后自学,有些同学依然沿袭高中的学习方法,上课听不懂、课堂注意力不集中,课下抄袭作业,一学期下来,成绩一落千丈,甚至出现留级、退学的现象。大学一般大班授课,教室和座位不固定,即使上课溜号、看手机、发短信,甚至逃课也未必被发现。大学课下没有了大量作业,身边没有了家长督促、班主任监督。大学要求学生自主合理支配学习时间,具备良好的适应学习环境的能力、自学的能力和专业学习的能力。

大学新生入学前没有专业方面的体验,基本不了解本专业的情况,大部分新生在专业选择方面有一定的盲目性,要么是社会热门,要么是家长的意思。另外目前高考录取方面的限制也导致部分新生所学专业并非自己所选专业,这部分学生专业思想不牢固,更有甚者还会厌学或想退学,学习积极性比较低。

二 班导师工作责任及作用

“教书”和“育人”在大学教育一直分得比较开。专业教师特别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讲授而缺乏课下对学生思想的引领,辅导员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和载体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但很少涉及专业知识领域。班导师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结合,班导师与辅导员协同工作,以专业学习促进思想觉悟的提高,用思想觉悟巩固专业知识的学习。大学新生班导师的责任重在“导”而不是“管”,主要是围绕大学生的教育,在宏观层面上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与点拨,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帮助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大学实行学分制,在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上与中学截然不同,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新生一时难以适应。班导师一般就带一个班,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更好地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进一步改进学生学习方法,缩短大学新生学习和生活的适应期。

2 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

班导师一般都是业务能力强、专业知识扎实、活动积极、热心与学生交流的专业教师。在日常授课和学习生活中,用学识和学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观念,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依托专业优势,帮助学生及时了解本专业发展规划、企事业单位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指导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及前景,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的能力、兴趣、特长、志向等进行选课,构建合理知识结构,确立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目标,培养学生树立长远目标,激发积极的学习动机。

3 有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等教育不仅传授学生本专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班导师大多数正从事科研、教学工作,非常熟悉本专业的发展情况,非常注重学生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同时,班导师自身的治学态度、科研精神以及处事的行为方式都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将来的社会行为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 大学新生班导师工作探索

大学时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需要班导师满怀热情、认真、细致、全面开展工作,形成良好班风和学风,帮助学生顺利度过这关键的一年,给整个大学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全面了解学生,真心关爱学生,形成和谐师生关系

通过翻阅学生个人档案以及“学生报到情况表”等有关资料,尽快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家庭状况、期望和目标,便于构思设计对每个人的指导方法。通过班会、聚餐等机会与学生谈心,了解、解答学生的困惑,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与学生交流做人的道理及对生活的感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利用QQ、微信等现代通讯工具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动态,及时疏导学生的低落情绪,及时分享喜悦和困惑。

2 上好入学第一课,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新生进校后对眼前的一切感到新奇、陌生和神秘,渴望了解和熟悉周围的一切,渴望被他人认可、尊重。针对这一普遍心理状态,及时组织游览校园、介绍学校和学院的整体概况,参观图书馆,参观学院实验室等。邀请部分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就学习方法、课余时间的支配、图书馆和网络资源利用、专业知识学习与组织管理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等敏感问题谈他们自己的体会、感受,使大学新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在尽量短的时间里完成角色的转换。

3 加强班委建设,培养优良班风,打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

班委是影响学生成长的基层组织,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载体。班级的纪律、学风与班委干部有着密切关系。首先,班导师尽可能多方考察,采取自荐加选举的办法让那些团结同学、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具有较强管理组织能力而且做事认真、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来担任班委干部,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其次,充分调动班委干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班级是学生经常生活的集体,优良的班风一旦形成,就会成为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或习惯,会无形地支配全班同学的行为和集体生活。当今大学新生大多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独立自主能力较差,责任意识、团队精神相对缺乏,班导师从新生入学的那一刻开始就要有意识地培养新生责任感,帮助树立独立生活的信心,树立对集体负责、对他人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意识。鼓励同学积极争取“文明寝室”“优秀班干部”“优秀团员”“学习标兵”“科技创新标兵”等称号,学会与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荣誉感。有计划地组织班级活动,增强每一个人的主人翁意识,在集体活动中锻炼协作能力,增强班级凝聚力。

4 明确学习目标,培养主动学习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大学新生刚刚实现自己自上学以来的学习目标,加之对当前专业了解不多,不知道该干什么、将来要干什么,更不知道该为就业做什么样的准备,致使目标、思想、方向都迷失了,有意放纵自己,生活散漫、懈怠。班导师要第一时间向学生详细解读本专业培养目标以及本专业相对应的行业;邀请专家介绍本学科国际上的前沿动态和国内的学科概况;邀请已经毕业的校友现身讲解在学习期间应该为就业准备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针对每一位大学新生毕业后出国留学、报考研究生、工作等不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制定切实可行的近期目标和清晰的长远目标。只有确定了明确的奋斗目标,才可能焕发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投入到新的学习和生活中。

大学第一年的学习任务较重,基础课基本都在这一年完成,培养主动学习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也很重要。邀请成绩优异的高年级学长给新生介绍大学学习特点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针对必修科目有计划地跟班听课,课下听取同学的反映,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课上听思路、课后归纳总结并利用网络和图书馆等完成知识内化的科学学习方法。针对在思想、行为、学业、成绩等方面低于平均水平的学生,关注他们的关注点,深入细致地做思想工作,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帮助制定学习计划,成立以宿舍为单位的学习互助小组。另外,向学生灌输知识的价值、就业的压力,通过自己周围的事例告诫学生,珍惜大学四年学习、生活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张艳玲.做好大一新生班主任工作的几点体会[J]. 科教导刊, 2014(7).

[2]景鹏.大学新生学风建设中的辅导员——班导师协同工作探析[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48(2).

[3]夏耘.大学班导师工作创新与实践[J].高校辅导员,2012,16(5).

[4]温爱玲,田一.浅析大一新生与班导师[J].中国电力教育, 2014,310(15).

上一篇:改善环境作文下一篇:实习报告杨发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