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

2024-05-15

导师(通用12篇)

导师 篇1

0 引言

目前, 高职院校都在推行导师制育人模式的教学改革, 传统的师生关系需要解构与重组。本文所指的导师即为在高职院校授课, 并以兼职身份在思想、学业、职业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的教师。在导师制育人模式下, 导师在新型的导学关系、平等关系、朋友关系中承担着重要角色, 并履行重要职责。

1 导师应成为重构师生关系的掌控者

导师的职责是担当师生关系重组的主要责任人。师生关系即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师生间所结成的相互关系, 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相互所持的态度等。师生关系是校园内最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 其好坏程度直接影响导学校育人的信度和学生成长的维度, 导师应从职业道德的高度, 掌控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的脉络和走向。师生本是一对矛盾体, 导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在构建师生关系中起主导作用, 应该承担主要责任。不论在年龄和经验上, 还是在专业水平及综合能力上, 导师都是强势一方, 有责任引导师生关系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导师的责任感和人生阅历使其行事彰显理性, 若偶遇险滩, 导师便能及时调整航向, 成为学生人生航程中的舵手。

2 新型师生关系的重构需要软件支撑

导师的职责是在导师制下提升对师生关系重构的认识。在指导过程中, 导师要增强教育服务的观念和意识, 树立民主育人、平等育人、情感育人的施教理念,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2.1 导师应该树立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

导师在重构新型师生关系中的职责是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建立在师生人格平等的基础之上, 人格平等是一切权利平等的出发点, 人格是个人的名誉与价值、尊严与权利的总和,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 师生拥有同等的生存与发展的权利, 每个公民的权利与尊严都受到法律的保护。在教学活动中, 导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享有主体地位, 如果二者实现有机结合, 师生间就能形成朋友与伙伴式的民主关系, 学生能在互尊与互信中自由成长, 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健康的人格得以塑造。导师要领悟教育民主与教育平等的思想内涵, 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2.2 导师应该打破旧观念增强服务意识

导师在重构新型师生关系中的职责是倾心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在社会上, 人人皆为服务者、人人都是消费者, 教育是一种特殊服务, 教师提供服务的过程就是学生消费服务的过程, 学校及其教师都在为学生服务。导师是实施教育服务的践行者, 真诚为学生提供“六导”服务, 即提供思想开导与心理疏导、学业辅导与人生教导、职业引导与就业指导六项服务。导师要摒弃“师道尊严”传统观念, 放下架子和身段, 从授业者转为服务者, 师生关系从“命令与服从”的旧式关系转化为“服务与消费”的新型关系, 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不是施舍恩惠或卑躬屈膝, 而是在践行导师的职责、在创造导师的价值、在履行导师的使命。

2.3 导师指导学生应该付出真情与实感

导师在重构新型师生关系中的职责是用爱心感化学生。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导师有效开展指导活动的润滑剂, 其中蕴含的情感与爱心像甘霖一样浸润着学生的心田。导师是爱的使者, 对于自闭、叛逆、对抗的学生, 付出真情去溶化隔膜;对于消极、冷漠、脆弱的学生, 倾尽真诚去打开心扉。导师的角色既是严父又是慈母、既是良师又是益友, 只要拉近情感距离就能建立深厚情谊, 知之深才能爱之切, 只要实施心灵相通与心理相容, 学生就会向导师倾吐心声。导师不但要精于教书, 而且还要勤于育人, 对于抗压力弱的学生要循循善诱、指点迷津;对于抵触情绪强烈的学生, 要情之以理, 动之以情;甘撒一腔热血, 滋润一颗心灵。

3 新型师生关系的重构需要硬件支撑

导师在重构新型师生关系中的职责是借助各种通讯工具和沟通平台拓展交流空间。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不但需要各种软件做指引, 而且需要各种硬件做支撑, 多角度强化、深化与优化。

3.1 导师为强化师生关系应该借助通讯工具

导师在重构师生关系中的职责是利用各种通讯手段拉近师生心理距离。手机是学生随身携带的通讯工具, 已成为师生间沟通的主要媒介, 导师应该适时地利用这一时尚通讯工具实现与学生的无缝对接, 拉近师生情感距离。QQ聊天工具已经改变了广大师生的生活方式, 成为校园里的第二大交流媒体, 导师要想成为学生的知己, 必须加入学生的QQ群, 在虚拟的世界里与他们亲切交流, 消除现实中难以逾越的心理隔阂。互联网是虚拟的网络沟通平台, 导师应该充分利用它与学生共享轻松愉快的网络生活、促使沟通方式向多元化发展:比如利用E-mail或BBS;博客或微博交流, 打破传统交往范畴, 实现零障碍交流、零距离沟通。

3.2 导师为深化师生关系应该搭建沟通平台

导师在重构新型师生关系中的职责是创造交流机会, 全方位与学生接触。高职院校的导师多半由授课的教师兼任, 导师要充分利用在校时间, 搭建立体沟通平台, 多时段、多地点与学生广泛接触, 加深相互了解。校园是师生交流的重要场合, 凡遇到学生请教都要耐心指导, 有急事不能多谈, 可另约时间、地点详谈, 但不可爽约。教室是师生交流的主要场所, 在课上、课间、课下导师都能见缝插针对学生给予学业、职业指导。宿舍是学生情感的避风港湾, 导师应该经常去探望, 深入学生中间, 把温暖和关怀送到学生的心坎上。在构建师生关系中, 只要把师生的正式交往与非正式交往二者有机兼容, 师生关系就能不断深化。

3.3 导师为优化师生关系应该借势第二课堂

导师在重构新型师生关系中的职责是开展校外第二课堂活动, 拓展师生沟通渠道。实习企业是师生建立朋友关系的“工地”, 导师要抓住学生在校外实践的契机, 从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的角度展开交流。实训基地是师生建立师徒关系的“场地”, 由于学生对实训基地比较陌生, 从心理上急需导师的抚慰, 沟通的愿望比较强烈, 彼此交流效果自然顺畅, 学生能直接地体会到“师傅”的慈爱。学科竞赛的赛场是师生建立战友之情的“战场”, 导师在预赛、半决赛、决赛中, 全程对学生进行专业和礼仪知识的培训与辅导, 对学生适时在心理上安慰疏导、在生活上关怀指导、在战术上统筹教导, 从学生的心底加深了师生间的战友情谊。

4 导师应成为新型师生关系的守护者

导师在重构新型师生关系中的职责是呵护与维系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师生关系是一组动态关系, 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因为沟通不畅而布满荆棘;可能因为方法不当而遭到破坏;可能因为经营不善而出现夭折, 这就需要师生共同呵护与爱惜, 尤其是需 (下转第131页) (上接第208页) 要导师承担起保驾护航的大任, 及时排解误会与误解;及时改变沟通方式与方法;及时修缮漏洞与补缺, 为其注入营养成分与情感元素, 确保师生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导师要修炼经营之道与守护艺术, 保证师生关系的重组与再建水到渠成, 师生关系的维护与保养只需真心换真情。

5 结语

导师制是新型的育人模式, 重构师生关系是确保教改效度的前提, 故此要求导师软件与硬件二者兼顾, 树立民主平等的育人理念, 确立教育教学的服务观念, 广泛搭建立体沟通平台, 深度拓展交流空间, 锤炼指导艺术, 在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中履行神圣的职责。S

参考文献

[1]谷峪.树立教师服务观[J].教育研究, 2004 (06) .

[2]肖灿先.试论高校教师服务学生的角色缺位[J].教育学术月刊, 2008 (10) .

导师 篇2

2011年9月,我与新进公司员工付家威签订了导师带徒协议。签协议的那一刻,我非常激动,但同时内心又充满着复杂的情绪。激动的是,十几年来一直作为学生的我如今竟然也当上了别人的师傅,而复杂的情绪则来自于作为师傅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我知道,既然当了师傅,就得为人师表、就得以身作则、就得率先垂范。

他们作为90后的青年,有着活跃的思想和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我们有着或多或少的代沟。要想做好导师,带好徒弟,就要深入的了解和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正确引导。把活跃好动的性格带入到学习专业技术技能上来。

为了找出不足,总结经验,更好的开展导师带徒活动,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在本次活动中,我也是本着“共同学习,一起进步”的思想,在互帮互助的学习中与付家威共同成长,共同提高。按照“四带一保”的原则,言传身教,帮助徒弟培养扎实、勤俭、严谨、好学、协作的良好作风,最终使徒弟提高岗位操作技能,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确保安全生产。

一、以自身的言行举止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徒弟良好的品德。要做好师徒结对子工作,我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则,起到示范表率作用,在言传身教中首先让徒弟牢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训言,即带思想、带作风,引导徒弟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增强爱岗敬业的意识,发扬爱岗敬业精神,热爱本职工作。

二、根据工作实际,采取适当导学措施,确定相应导学内容。建

安公司是一支以检修为主的施工队伍。不仅仅要会自己本工种的技能,更要响应公司的号召,做到一精多会,一专多能。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在工作中,不仅要会钳工的看、制图,还要对电焊、管道、起重等技能都要熟悉掌握。为此,我除了向其提供各专业的理论书籍,帮他解答一些理论上的问题,还对其实际的动手操作技术进行言传身教。并把一些简单的事情交予小付去做,慢慢的提高其动手能力。不厌其烦,手把手的去教,从看施工图纸到如何使用割炬。

三、带业务、带纪律、保安全,多方面、多途径提高徒弟的岗位技能。在岗位上,我主要负责向徒弟传授本岗位的技能、技巧和相关理论和技术知识,帮助徒弟建立优良的工作作风。工作上,我严格要求自己,将自己的工作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徒弟。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但我并不这样理解,因为班组是一个大家庭,光靠某个人或者几个人是不行的,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团结和谐的集体,是一个能同甘共苦的集体。98年进公司时,师傅也是这样把他几十年的工作经验和积累毫无保留地教给了我,所以我更应该这样做,把班组的这种优良的传统继续传递下去。一年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锻炼,小付从基本的量具使用开始,到图纸,再到机械的安装以及非专业的割焊下料等工作。已经非常熟练,成为一名技术作风过硬的青年岗位能手。同时,在施工生产中,我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教会他怎样确保自己的人身安全,随时进行岗位危害辨识,保证无安全事故发生。在一年的活动中,我和徒弟均无发生安全事故。

四、把徒弟当朋友,力所能及地帮助徒弟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难

题。在小付遇到困难时,作为师傅兼朋友的我给予他真诚的关心与帮助,让他走出困境,尽早的适应工作和社会。在导师带徒活动中,我自身也得到了不断地进步,在提高徒弟业务和技术水平的同时,也锻炼和充实了自己,我觉得工作有所成效是一种幸福,是一份荣耀。以后,我要一如既往地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开展好这项工作。

导师 篇3

一、本科导师制的内涵分析

导师制是一种教学与学生管理的模式,主要是指专门的老师对专门的学生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引导他们人格的发展与成长。

与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导师制相比,本科导师制不是以培养、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制度,而是以帮助进入大学学习的本科学生,积极适应大学生活,引导他们尽快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一般来说,本科生导师制的主要功能与导师的主要职责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对学生进行人格与道德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成长,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第二,对低年级学生给予从中学阶段到大学阶段学习方法的帮助,使学生能尽快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促进学生学习自觉性、独立性和自主意识的发展;第三,为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专业性的指导和帮助,促进学生专业学习水平的提高;第四,对学生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确定自我发展的目标与形成良好的职业价值取向。

二、我国高校实施本科导师制的必要性

近几年,本科生的导师制在我国高等院校得到发展,与我国高等教育数量与质量的发展,与我国高校学生的发展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紧密相连。

1.本科导师制的实施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从上个世纪我国扩大高校招生规模以来,本科生的人数不断增多,在高校教师和学生的人数比上不断加大,一些高校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学生辅导员管理的学生人数也在增多。教师数量的缺乏和现有教师与学生接触少的现状,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导师制的出现,可以弥补这两方面的不足。导师制为每位学生都提供了与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或者网络交流、电话交流的机会,使每位学生都可以受到导师的指导。所以,本科导师制的出现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

2.本科导师制是高等教育适应我国现代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必然要求

我国现阶段的大学生大多出生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后期,大多数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他们的成长环境和大的社会背景使他们把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而缺乏自我人格独立性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表现出独立性差、情感丰富而心理脆弱的特点。所以,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不仅仅在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还在于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特征。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改革现有的教育管理模式,实施导师制。

3.本科导师制是实施学分制的要求

学分制和导师制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二者在实践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学分制的实行,一方面扩大了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另一个方面也使很多学生在选课过程中出现盲目性,他们不知应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因此,实行本科导师制,可以使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课程的选择。导师制可以保证学校各项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可以促进学分制的进一步完善,促使高校改革的顺利进行。

4.本科导师制是我国教师教书育人工作职责的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教师作为培养学生的最有效资源,其最主要职责就是教书育人。但是,现代教师忽略了自己的工作本质特征和主要职责,越来越多的教师只教书而不育人。这种“只教书不育人”现象的产生,既有教师自身的原因,也有现代教育体制与管理制度不合理的原因。本科生引入导师制,就可以能扭转这种不利的局面,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教师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三、在我国实施本科导师制的意义

本科导师制是以本科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教学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具有自身的特点,在学生的成长中促进师生关系的改进,为学生能力的提高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优势。

1.本科导师制的实施,能有效地对不同学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它体现了因材施教与个性化教育的原则,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本科导师制的实施,使每个本科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指导老师,这就为每个本科生与教师进行个别交流创造了一个新的平台。这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突出个性化教育的原则。导师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和生活指导,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2.本科导师制的实施,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能有效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导师制的实施使每个担任学生导师的高校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进行交流之外,还能在课外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教师站在教育者与管理者的双重角度上,不但向学生授以知识,而且利用言传身教进行熏陶,可以有效促进教学与育人的统一,充分发挥教师的育人作用。

3.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有利于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目的性与方向性,能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本科生导师的职责之一,是对学生进行专业上的指导和辅导。虽然本科导师不以直接辅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为主要目的,但本科导师在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本科生导师一般在专业上都学有所长,而所指导的学生数量有限,因此,导师能够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志趣和特长,因人而异地制定其学习计划,指导其专业课程。本科生导师还可以依照学生的要求,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特点和专业发展的趋势,为学生提供专业发展方向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目的性,帮助学生确定自我发展的方向,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4.本导师制的实施,可以增强教学管理的科学性,有利于深化我国高等院校的以学分制与选课制为主要方向的教学改革事业的发展

与传统的学年制与班级制相比,学分制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学分制是一种新的教学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可以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分制和选课制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学习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体需求,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确定自己的学习进程。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与风险:有些学生在选课时会陷入盲目与不知所措的地步;有些学生为了学分而选课,导致知识结构不完善。对于初步接触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在选课时更会陷入无所适从的心理焦虑状态。导师制正好可以克服学分制和选课制的不足,导师可以依照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特点和自我专业发展方向的课程,指导学生克服思想上的盲目性与惰性,使学生不要为了学分而选课。这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重分数、轻实际学习,重理论知识、轻实践经验。

四、完善我国高校本科导师制的制度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实施了本科生的导师制,有些学校的导师制效果很好,受到了学生的好评,而有些学校的本科导师制却没有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因此,根据目前实施本科导师制的情况,笔者认为,本科生的导师制在高等院校的教育和教学管理中要想发挥积极作用,就必须注意解决好以下问题:

1.必须明确本科导师的职责,正确处理好导师与学生辅导员之间的关系

导师的职责主要表现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指导,帮助学生积极适应学习环境,认识自己的特征。本科导师制是落实因材施教和进行个性化教育的主要手段,辅导员主要负责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所以,本科学生的导师与辅导员之间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关系,而不是可以用导师制取代辅导员制。在实际管理中,必须发挥这种共同管理、共同指导学生的优势。这有利于真正形成宏观与微观管理、个别辅导与全面兼顾的合力,发挥专业老师与政治辅导员联合为一体的教育优势。

2.不断完善选拔导师的方式,建立完善的本科生导师的选拔机制

在实施本科生導师制时,应该对导师进行必要的选拔,选拔那些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专业学习指导能力、具有良好人格素养与政治素质、关心学生、为人师表的教师作为本科生的导师。只有这样的导师,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才会在学业方面和学生的人格发展方面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在重视对导师的选拔之外,还应该完善导师与学生的配对机制,逐渐形成导师与学生的相互选择机制。

3.建立科学合理的导师的考核与监督机制

作为一项新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我国的本科导师制还不成熟。为了不断完善导师制,需要建立和完善导师的选拔机制,更需要完善导师的考核与监督机制。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合理规划导师与指导的学生之间的比例,以免出现导师指导学生太多而工作量过大、无暇指导学生的情况。第二,建立合理的导师工作的评价与考核机制,把对导师日常指导学生的工作量的考核,与学生对导师的评价结合起来,使考核更加科学化与合理化。第三,建立本科生导师制的统一协调机制,把本科生导师制纳入到学校的整体工作中去。在实施本科产生导师制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使各部门之间互相配合、相互支持,从而保证本科生导师制顺利进行。

4.建立良好的本科生导师的奖励与培养机制

高等院校是培养学生的地方,也是培育教师的地方。在实施本科导师制的过程中,一定要建立本科导师的奖励与培养机制。除了对某些导师进行具体的培养之外,要促进本科导师制向更科学、更具有操作性的方向发展。高等院校还需要在校园文化与导师制的氛围方面,做一定的工作,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促进本科导师制实施技巧的提高。

试析本科生导师制中的导师职责 篇4

一、思想引导

学习是为了考试还是为了获取知识?专业学习是为了就业还是为了实现自我培养?就业是经济诉求还是人生价值的追求?大学里学习和恋爱到底是什么关系?宿舍中、班级里、社团内的人际关系应如何相处?等等, 这些既是知识性的问题, 也是现实性的问题, 归根结底是观念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不仅仅丰富知识, 更重要是的是对大学生的健康生活、长远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思想, 也称为观念, 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 是人的行为基础, 因而正确的思想必然对人的自我发展起良好的促进作用, 而错误的思想将影响人的正常发展。大学阶段的学生, 其思想正处于逐渐成熟的蓬勃发展期, 各种新的思想相互碰撞频繁且激烈。汇总、整理、分析、判断是思想形成的重要环节, 而这个环节的效果则与主体人的知识、经验等息息相关, 大学生无论是知识、经验的积累还是思维能力的发展方面, 均处于相对欠缺和不成熟阶段, 也就必然使得其思想观念的形成过程存在左右的摇摆, 思想观念的定型难免存在缺陷或谬误。正确的思想很重要, 那么有人来司职帮助、引导学生调整、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便是大学教育应当重视的内容。

本科生导师在知识积累与结构、人生历练与经验方面较之学生均有着显然的优势, 这也就决定着导师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合理的引导具有必然的积极作用。本科生对学生思想的引导首先应通过与学生的交流, 对学生的思想有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有针对性的评价, 依据该评价确定因人而异、有的放矢的引导思路以及方式方法。具体操作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其一, 针对学生尚处于萌芽、发展时期的思想, 应采取积极交流、妥善帮助的方式, 引导学生获取客观准确的信息、采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严谨认真的整理和分析, 从而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其二, 针对学生已经形成的思想观念, 采用探讨、交流的方式, 引发学生的大脑风暴,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比较和鉴别, 发现已有思想观念存在的问题或缺陷, 从而对其进行合理的修正。

二、心理疏导

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两大类。健康的心理既是大脑对客观现实正常的主观反映, 表现在心理过程方面为正常的认知能力、正常的情绪情感和正常的意志, 表现在人格方面则为正常的需要、动机、能力、气质、性格等。反之则为以上众多方面非正常的表现。不健康的心理必然妨害学生个人的正常发展, 在人与人的交互过程中, 对他人的生活学习轻则产生妨碍, 重则带来安全隐患。

当代大学中, 学生因学习困惑而冷漠孤僻的, 学生陷入人际关系危机不能自拔而精神失常的, 学生因为情感问题而自暴自弃甚至自残轻生的, 学生因为性格孤僻而自伤、伤人的, 等等情况多种多样, 层出不穷、屡见不鲜。这些都是典型的心理问题贻害, 而心理问题的产生, 总是离不开学习的困难、人际的危机、情感的困惑等根源。

学生走入大学, 难免遇到种种心理困惑, 及时的发现相关问题, 解决问题应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功能。然而在以往的现实中, 辅导员的管理多数停留的宏观层面上, 由于人数众多而往往忽略个体, 而课程教师、论文指导老师的关注只停留在学习与学术上而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的关注。本科生导师则应填补这个空白, 导师通过与被导学生的一对一交互, 近距离了解学生的身心情况, 凭借自身的知识和经验优势, 发现学生的心理困惑及其产生原因, 有针对性的排忧解难、答疑解惑, 使学生的心理得到疏导, 健康的走入大学生活, 科学地发展自己。

三、生活指导

走进大学的同时, 如何科学安排生活中的一日三餐?如何合理计划经济支出?怎么样养成健康的生活规律和生活方式?等等一大堆的生活问题便摆在学生的面前。处理好生活问题是从家庭生活到大学生活的必然转变, 是顺利完成大学学业的保障, 是未来走上社会的重要前提, 而现实中的他 (她) 们缺乏经验可循, 没有现成的完美模式可参考, 面对全新生活难免充满新奇和迷茫。

本科生导师均经历过完整的大学生活, 度过了多年的社会生活, 目睹了一届届学生的大学生活, 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感悟。本科生导师可以通过交流指导的方式,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生活、规划自己的生活、科学的调整自己的生活, 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学习辅导

学生走入大学, 迈进大学校门时对怎么开展学习充满疑问, 解题会遇困难, 读书会有疑惑, 学到中途会疑惑课程之间孰重孰轻?科学的知识结构到底如何构建?学制届满时疑惑考研还是就业等等。

本科生导师是学习之师, 接受过系统的科班教育, 从事过多年的教学科研工作, 对于学习必然有着独到的经验和感悟。因此, 很适合在学习上给学生以辅导, 这种辅导范围小、距离近, 言传身教、息息相关, 具有最大化的传授效果。

本科生导师的学习辅导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可称为具体学习辅导, 即根据自己的专业所长和能力所及, 帮助学生解决具体的学习问题;第二个层次为宏观学习指导, 导师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规划, 教授学生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 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理念和目标。相对而言, 宏观的指导才是本科生导师职责创新与价值实现的关键, 才能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受益, 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五、结束语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大学教育的理想并非几个问题、几门课程、几许分数的追求与实现, 在于一个人心智、思想、道德体系的成长与通达, 在于学生个人自我提高与自我完善的不断实现, 在于拥有追求完美的持续动力和恒久的坚持。本科生导师作真正的职责和价值结点在于率先垂范、以身作则, 从大处着眼、细处出发, 身心投入的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习辅导等工作, 切实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为学生终生学习与发展构建宏大的内在格局。

参考文献

[1]吕忆松, 李莹莹, 尚建辉.国内外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8) .

[2]陈剑.论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构建模式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 2013 (1) .

青年教师导师制导师期末总结3 篇5

青年教师导师制导师指导总结(2012 —2013 —1)

所在系部: 导师:

被指导教师:

对青年教师***的指导总结

为提高青年教师的整体水平,按照学校的安排,本学期,我对我系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培养,让其尽快成长。在学期末,就我对该教师的指导与培养做如下总结:

1、思想方面

师德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所在。在指导过程中,我刻意培养其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履行岗位职责,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的意识。该同志也能够认真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并作了大量的笔记。同时,认真学习了专业知识,能够将敬业和育人思想紧密结合,及时更新教育理念,转变观念,增强教师育人的服务意识、危机意识。

2、教学方面

经过前期的培养,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在课堂教学,备课和授课等方面都有较大提高。能够认真备课,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并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主线,挖掘教材的深度,不仅能够做到备教材,而且能够事先想好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积极做出破解方法。她在备课中能够尽心尽力,体现了求真务实的工作精神。经过她的努力,在课堂上能够组织好课程教学,能够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动态,启发学生思维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注意与学生的交流与信息的反馈,业务水平有了增强。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授的内容太细,偏多等问题,ppt制作上虽然有进步,还是不够生动。通过与她进行交流,找出问题所在,并及时进行了改正,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也不间断地检查、指导她的备课情况,经常去听课,上课结束后,对好的方面给予充分鼓励,不足的地方与其探讨,帮助她改进。另外,利用课余时间与她共同探讨教学工作经验和教学方法。经过培养和指导,她能够积极参与听课,认真做记录,汲取经验,虚心向其他老师学习教学方法,取其精华,自身教学水平提高显著。

3、科研方面

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科研课题,辅导青年教师进行科研实践,在科研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配合导师进行了相关课题的基本科研资料的收集工作,提高了自己的科研素养。同时协助导师进行毕业生论文和学年论文的指导工作,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导师名家点评 篇6

1958年11月出生于内蒙古通辽市。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中国国家画院刘大为工作室首届精英班画家,现为天津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刘大为工作室助理导师。

《民兵史画长卷》(局部)荣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金奖。

《画说深圳》荣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铜奖。

《女人河》荣获第十届全国美展优秀奖。

《民兵史画长卷》入选百年中国画大展。

《南岭村记事》荣获建党80周年全国美展优秀奖(最高奖)。

《岁月如歌》入选第二届中国画展。

《太阳雨》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

《巴特尔的婚礼》入选建军70周年全国美展。

《嘎查的日子》入选第三届中国画展。

《赖以拄其间》入选建军80周年全国美展。

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内蒙古美术馆、韩国麦粒美术馆等专业机构收藏。

刘大为

你的小册子我看了,专家评委对你的作品给予了肯定。你的优势是造型能力强,善于经营画面,刻画人物形象生动鲜活,很好地把握了马背民族的人情风貌与时代气息,有地域特色,有自己的语言。现在画写实、画现实主义题材的画家不少,但能够既讲究笔墨又画出东西很耐看的少,这需要有极强的造型能力与笔墨意识,你应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从更高的层面来完善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准。

贾浩义

前些年陈嵘的作品呈现出多样化的创作模式,每种品类都有着较强的自我表现意识,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艺术探索。近几年的创作似乎找到了较恰当或者是最能抒发内在感受,最能表现他对生命、生活、自然的真实体验的这么一种笔墨方式。积、染、皴、擦这一传统的山水画技法在他的人物画里变得新颖、灵动、鲜活而富有表现力。

田黎明

1979年陈嵘在《基建工程兵报》上发表了几组描绘战士生活及工地速写让我了解了他,此后他成为我们部队的创作骨干。后来他与于长江在一起,20多年他们不仅有很成功的合作,而且双双由业余到专业,由画连环画小作到水墨大制作,由默默无闻到较有影响,一步步迈着坚实的步伐。陈嵘作品中表现科尔沁草原的牧人生活是他创作的主线,用单纯、简约的素墨叙写草原神奇,给人一种朴实、厚重、苍茫、旷远之美。他的小品画也极具个人特色,人与物的组合,笔与墨的经营轻松、自由、散淡、随意、令人耳目一新。

杨悦浦

优秀之作皆由完美技艺表达心意情旨,予人以愉悦。无技艺魅力,难得艺术的力量。读陈嵘的中国画作品,兴然。

陈嵘的中国画,沉厚雅健,不落俗路,极具个性。线为其艺术语言主体,应用精到,其笔墨精醇,说明画家对所描绘对象有深入研究与认识。此均源于其壮盛智慧及高超的基本功。

古人所谓用“心”作画,是指画家对变化万端的外在现实,感之于心,心之动,生创作欲求,于是吟咏人情,模写物景,是为“由物及心”之创作前半程。展纸作画,须将心之感动,物化于绘画各元素,运思精凿,求其精切,完美表达,其妙益善,完成“由心及物”的创作后半程。陈嵘诸多作品清晰地诠释了这一完整创作过程,将自己的心融进画中人、景、物,有气脉,有神质,有感染力。技艺能够从心所欲,题材则可尽情表述,故,无论是主题创作,或挥酒小品,都能见其涵蕴的艺术能量。

陈嵘的真情性,具天分,才意高远,精神凝会,能守其志性,具视野开阔。陈嵘成熟于改革开放之后,得多元发展良机,能遵照自己的艺术主见和艺术规律创作,顺时进取,颇得成就,成为新时期一位优秀的代表性人物画家。

傅京生

陈嵘的画,明显受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现实主义思潮和当代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综合性影响。但是,他并没有成为这些思潮的俘虏,没有浅层次追逐时髦,而是敏锐地发现了这些思潮能够影响画家的审美意识,并有助于画家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念,且由此对视觉美感做出特殊的呈现。这是一种特殊的睿智。于是,就是在这样的特殊的睿智中,尽管他的作品吸纳了诸多的后现代视觉文化思潮的因素,但他仍能够把他对后现代视觉文化思潮的理解还原成现实主义审美范畴,还原成可感的“真实”。为此,他一方面采取了一种“硬边”的刀刻一样的笔触,另一方面,则使这种笔触又有毛笔的味道,并由此使他的作品也显现出了宣纸肌理的特殊的美感,这是一种现代文化与中国传统绘画文化两相融合的文化思想的表,所以其表现手法既极为新颖而又能够表现出画家特有的人文理想,由此,而令“传统”活在新的“新形式”之中,这之中存在着现代文化的奥妙,这是陈嵘的绘画令许多当代画人自叹不如的原因之一。

贾德江

内蒙古通辽画院院长陈嵘,是一位从科尔沁草原走出来,以崭新的面貌把自己展现给当今画坛的艺术家。他曾以令人震撼的作品《民兵史画长卷》、《画说深圳》、《女人河》、《南岭村记事》在全国美展中屡屡获奖而蜚声中国画坛,但他却淡泊名利,苦苦探索,默默耕耘。他是一个成熟的中国画家,却没有停步和满足,始终执著地在日益开阔的视野中寻觅矿藏,锤炼技艺,锻铸人生。

多年来,他一直进行着中国人物画“笔墨语言”和“形象塑造”的探究。他的作品,以表现现代人物为主,一是宏大的革命历史题材,二是饱含乡恋的草原风情,三是轻松率意的人物小品。不论哪一类作品,画家重在表现人物形象的生动性和精神世界的深刻性,以及生存形态的美感和笔墨意蕴的丰富性。为此他借助自己长于用线的扎实功底,参悟素描手法,以书写型的变化多端的长线、短线、直线、曲线的精心铺排,在虚实之间、疏密之间、粗细之间、浓淡之间、刚柔之间构筑画面黑、白、灰的关系,叙述结构、表达动态、营造意境。他的笔墨方式是含蓄抒情的,是浑厚苍润的,尤其是山水皴擦技法的恰当运用,使线的节奏、韵律更为丰厚而产生一种浮雕感,画面由此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对于视觉艺术,形象本身就是一种语言。在陈嵘看来,绘画不仅要靠精神的魅力去影响人,靠形式的魅力去吸引人,还要靠生活本身的魅力去感染人。如果放弃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视觉语言——形象,就无异于否定绘画自身。可以肯定地说,在当代画家中,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在他的绘画中如此反反复复地挖掘人与自然的主题,又不断丰富它的艺术含量,创造出一幅又一幅感人肺腑的图画。

值得称道的是,画家在努力从西方现代绘画中寻找灵感时,仍然对传统的绘画语言保持着深深的依恋。这在他“以线造型”表现草原风情的人物作品中尤为明显。因而,在他的作品中交相辉映着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的艺术魅力。他以他的作品表明:一味迎合传统艺术导致的审美定向以及由西方现代艺术导致的审美变异都是不合适的。唯有在两者之间寻求新的语言模式,才能创作出当代文化所需求的作品来。可以这样说,陈嵘的作品是现代的,又是民族的。他找到了一条超越传统的路径。

梁文博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海滨城市烟台遇见了多年未见的朋友陈嵘,并且看了他所带的国画小品。给我的印象是,这位从内蒙来的壮汉不可小视。按照关云长的话说:“此人武艺甚佳,不在你我之下。”最近,只听说陈嵘与另外三位朋友合作画了一幅百米多的历史长卷,取下其中一小部分在九届美展中拿了个金奖,作为朋友我深为他们的成绩高兴。其实行内的人都明白,大画看能力,小画看才气,往往小品反而把画家的灵气和个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陈嵘的小品画,在我看来是一种全新的视觉组合,那种松紧有度的画面让我耳目一新。在这里看不到“花拳绣腿”的江湖套路,也嗅不到“文人画家”故做斯文状的腐臭气,而只有阳光下的草原人与自然的和谐。你会嗅到来自科尔沁草原的奶油子的芳香,你会为晚风送来深情的马头琴声所激动。

nlc202309030502

我一向认为,艺术要有难度,要经看,“千古文章,传真不传伪”,好的画是靠静养出来的,急功近利的心态之下,是不会有什么好作品的。况且我们这一代画家已过了少年气盛、下笔就想惊人的年龄。使自己的画平和宜人,纯熟炼达,看起来意味深长,才具有成熟的魅力。

我尽管不善吸烟,但有时工作之余,点上一支香烟,慢慢地体会那幽兰般的清香,欣赏着对面墙上陈嵘那幅《阳光下的草原》,真是一种享受……

康 征

陈嵘多才多艺,思维特别活跃。他的绘画往往轻描淡写中把你就征服了。当我读到他的绘画,重新思考起画家个性与绘画风格的关系时候,我彷徨了。对于这位长期生活在内蒙古草原的汉子来说,他的绘画却有一种难得的轻松感,细腻而率意,天真烂漫,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具有淳厚不雕的大朴情调。他的《草原丽日》笔墨精炼,人物造型简约朴素,就连那只小狗也带了灵气和乖巧。他曾经随著名大写意画家老甲学习,虽然在他绘画中看不到老甲先生的影子,但是据我了解他是老甲先生最忠实的弟子,所谓“忠实”就是他没有继承先生的形式,而继承了先生的精神。老甲先生的艺术精神就是大真大朴。

“导师”而非“讲师” 篇7

1.理清“讲师”与“导师”的意义, 树立创新教学策略。

“讲师”是特别关注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把握与理解, 迷恋自己已有的教育经验、方法和手段, 对教育新技术、新方法具有排他性, 善于应用自己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 引导学生快速巩固基础知识, 并将自己的经验预判直接复制给学生, 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机械模仿, 善于引导学生应试, 陶醉在自己成熟的应试教育中。

“导师”注重将课堂建构回归给学生, 善于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时空, 注重对书本知识的再创造,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创造能力, 特别喜欢“有疑之后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给学生留足发现新问题的机会, 愿意接受新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 善于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与特色, 并建构了许多崭新的教学手段, 提出并获得了一些公认的研究成果。

功利性较强的应试教育越来越被许多国家公认为是制约学生创造性发展最消极的因素之一, 应试教育越来越不利于我国人才的培养, 更不适应于当今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 为了破除应试教育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 特别是对学生创造潜质的影响。一线教师更有责任担负起新型人才培养的重任, 破除教育实践活动中那些陈旧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教学理念, 推动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要做到这些, 必须有众多的“导师”型教师付诸行动, 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转变。

2.回归自然与理性教学, 不断内化“导师”自身素质。

教育行为需要教育经验做支撑。一般意义上讲, 教育经验越丰富, 教育教学效果越好, 经典丰富的教育经验为教师的教育行为提供了提前预判的准确性, 为教师本人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快捷方式。但是, 随着教育的发展, 教育经验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些原有的好的经典的教育经验, 因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教育场景的改变, 已经不再适用, 需要对它实施变革, 或者赋予它新的内容, 才能继续支撑现实的教育行为。正是这些因素, 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讲师”很容易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在不愿与自己过去的教育经验决裂时, 就容易误入经验主义的误区, 很难从经验中走出来, “讲师”的心理定势就被定格在经验支配的教育行为之中, 这自然就很难接受新理念、新方法。因此, 做“导师”最关键的问题是要敢于否定自己, 敢于质疑自己过去的教育经验。

做“导师”需要行动与理念同行。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 需要建立一种最原生态的教育理念, 这就是“要做教育家, 不当教书匠”。只有在这种理念支配下的行动, 才可能成就自己做“导师”的梦想, 才能在行动中, 积极思考自己的教育行动是否具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功效, 才会去反思“讲师”对自我发展的局限和对学生培养的局限。只有在行动中敢于实践“导师”的理念, 才会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解放思想, 大胆地留给学生探索问题的时空, 从真正意义上去认识学生的认知规律, 制定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策略, 真诚地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如果只有做“导师”的理念而没有行动, 就只能是空想。没有理念和行动统一, 做“导师”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

做“导师”要善于学习和反思。“导师”不仅需要理念先行, 行动跟上, 还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的内功。在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的年代, 如果不注重自身的修炼, 今日是“导师”, 明日可能做“讲师”都困难。只有我们不断地学习内化, 将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 让自己的许多教学设计不断更新, 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素养, 才能更好地做一名“导师”。同时, 在教学中还要善于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只有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 才能深入思考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得与失、痛与快。在功利性教育面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不为利所动, 坚持科学的态度、科学的育人精神, 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导师”。

导师点拨 篇8

是的,娱乐圈从来不缺高颜值,为何井柏然能与众不同? 不骄不躁、谦虚努力的井柏然给我们一个最直接的启示———培养一点高雅的情趣。

在数字化的今天,许多人似乎已经难得静下心来读点书、写点字、画点画了,尤其是分秒必争的艺人,很少有人愿意花时间去做写字这类性价比极低的事情。 在我们中学生中,当然有不少同学也坚持着书法、绘画、器乐之类的兴趣学习。 可是扪心自问,有几个同学是遵循着内心的愿望,而不是为了“考级”“特长”“专业”等外因的驱动,日复一日地跟着指导老师学下去的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喜欢(当然指健康有意义),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 井柏然的字以前也“七扭八歪”,但他没有特意找老师(当然,有自己喜欢且专业的老师指导会少走不少弯路哦), 剧组片场是井柏然练字最频繁的场所。 当然,光有兴趣没有坚持同样枉然,好学勤奋才是井柏然成功的法宝。 只要有空闲,他就不断写、不断练,写所有他觉得漂亮的字。

其实不仅仅是兴趣爱好,任何学习都是同样的道理。 经常听到同学抱怨作业多,时间不够用。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美国著名小说家杰克·伦敦的“笨功夫”:他经常把词典和书里的词句抄在小小的纸片上,然后把这些纸片挂在窗帘上、衣架上、柜橱上、床帐上,甚至塞在镜子缝里,以便在刮脸、穿衣、睡觉前后都能随时看一看,记一记。 他把一些纸片放在衣兜里, 外出参加音乐会、拜访亲友或散步时,抽出空闲的时间念一念。 由于不断地记诵,他终于掌握了大量的词语,写起文章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导师 篇9

学校理工科二级学院在经过前期充分准备后,于2009年9月开始实施本科生“班导师+导师工作室”制度。该制度是在学校“班导师”工作制度基础上,结合理工科学院实际情况发展而来。其核心内容为,由资深专业教师成立一系列特色工作室,经过“双向选择”吸纳学生进入导师工作室学习和实践,一直持续至毕业。与以班级为基础的“班导师”工作制度相比,更注重专业性和连续性。经过几年的实践工作反馈,该制度有力的促进了学院的各项工作,尤其对学生工作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形成了多维度的学生工作组织保障体系

“班导师+导师工作室”制度在不打破原有年级和班级的基础上,实现年级辅导员、班导师和工作室导师的交叉配合管理。学生工作的日常事务管理以辅导员和班导师为主,学业指导由班导师和工作室导师共同完成,从而有效覆盖了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

在“班导师”制度形成以前,是按年级划分配置专职辅导员,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工作团队明显感到人力资源不足,学校实时的推出了“班导师”制度,将学生工作粒度细化至班级。我们也看到,辅导员和班导师的工作重心往往是关注一个综合的学生群体,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导师工作室”的建立,是从专业性角度来构建相对内聚的学生群体,更具有学术倾向性,丰富了学生工作的内涵。

理工科学院施行的“班导师+导师工作室”制度有机的将学生的管理分为了“纵”“横”两个层面,形成了多维度的矩阵管理组织保障体系。

二、有利于形成优良学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导师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的态度言传身教更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工作室中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传帮带”,很容易形成有继承性的优良学风传统。

同时,导师能充分的根据学生的个人志趣、能力水平等客观条件实现“因材施教”,使学生较早地参与到科研实践活动中去,提高学生在不断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创新能力。

相比传统普遍采用的课堂理论知识教育,导师可依据自己的课题更具体的为学生讲解科研基本过程以及细节,这更能让学生感性的熟悉学术研究的一般模式,养成严谨细致的科研作风,增强其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有利于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深化

班导师和工作室导师能够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利于协助党组织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培养和考察,加大学生党员的培养力度,提高培养质量。由于导师工作室成员打破了年级界限,高年级的党员也能够更好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党组织在发展学生入党时也能更充分的征求班导师和工作室导师及广泛的群众意见。

四、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

本科生实行导师制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搭建了一个新的交流平台,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减少学生择业的盲目性,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由优秀人才构成的导师队伍往往拥有不可比拟的社会资源,在“全程化就业教育”的方针指导下,他们也将责无旁贷的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扩大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

五、有利于精细化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导师和学生经常一起相处,更容易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当学生专业思想不太稳定,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方法不够正确时,导师可从专业发散的角度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目标,改进学习方法。同时,强调班导师、工作室导师、辅导员的三方密切配合沟通,使整个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有了坚实的第一手资料,更利于使学生管理工作实现精细化。

在“班导师+导师工作室”制度施行的过程中,我们也碰到了一些挑战,但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1. 导师选拔及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过程中应加强双方的了解

导师的选拔除了满足一定的业务要求外,还应注重为人师表、责任心方面的考察。导师在选择学生时充分尊重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按学生的学习成绩平均分配到各个工作室。根据工作室运行的状况,定期进行导师和学生的微调。

2. 正确处理辅导员、班导师和工作室导师之间的关系

在制度推行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如何处理“班导师”、“工作室导师”与“辅导员”的关系。首先必须要明确三者之间应是并存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三者是相辅相成的。辅导员以年级为单位,多是集体指导,主要对学生进行宏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班导师以班级为单位管理,积极开展优良学风班的建设,引导本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民族观;工作室导师对学生进行具体专业指导,导师通过发挥个别指导的优势,选择恰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心理、生活、就业等方面的正确引导。只有三方通力合作,才能真正体现制度的优越性。

3. 需要建立建全制度的考核和监督机制

我们在实行班导师加导师工作室制度的过程中,一定要制定合理的考核与监督机制。首先要确定合理的师生配比,以免出现导师工作量过大,无暇指导学生的情况,使导师制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其次,准确评估导师的工作量、工作绩效并做出相应的薪酬激励。

4. 制度的组织管理强调各部门的协调问题

该制度的施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保证学院内的统一领导,继而还需要各部门之间保证充分的协调配合。才能体现出制度的业务效应,形成全员育人的合力。

“班导师+导师工作室”制度不但对学生工作推动作用巨大,同时也能调动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形成教风、学风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继而还能为科研工作提供积极有益的支持和补充。虽然施行时间不长,制度的诸多细节部分还正在持续构建中,但它已经迸发出了勃勃生机,只要我们在探索过程中不断积累完善,该项制度必将成为理工科学院发展过程中最优秀的成功案例之一。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加上新时代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一方面,要保证高质量的专业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又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式,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因此,是在学校“班导师”工作制度基础上,结合理工科学院实际情况,本着学生工作需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实施本科生“班导师+导师工作室”制度,并对其推动作用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班导师,学生工作,导师工作室

参考文献

[1]胡绍元.高师本科生导师制模式选择及构建[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03).

[2]胡旺盛.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2010,(02).

四大国学导师怎么读书 篇10

梁启超:读课外书为必修课

梁启超说:“学生做课外学问是最必要的, 若只求讲堂上功课及格, 便算完事, 那么, 你进学校只是求文凭, 并不是求学问, 你的人格, 先已不可问了。做学问的人不去‘自发’地阅读课外书, 文不识理, 理不通文, 最终将制约学术的创新。”在梁启超看来, 读书有精读、泛读之分, “心不细则毫无所得, 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 不能博搜资料”。梁启超注重记笔记:“大抵凡一个大学者平日用功, 总是有无数小册子或单纸片, 读书看见一段资料觉其有用者即刻抄下 (短的抄全文, 长的摘要, 记书名、卷数、页数) 。”

王国维:有批判地读书

王国维主张学生要广泛阅读不同专业范围的书籍, 一方面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而且还可以使自己在阅读中得到积极的休息。这一点与梁启超的“读课外书为必修课”有些类似。读书时不可缺少批判性思维。王国维深谙此道, 他说:“如果缺少观点, 缺少见识, 读书再多也不会对自己的学问有补, 而只会使自己迷失在浩瀚的史料中不能自拔。”如他对戏曲的定义便是从大量资料中提出, 并以其为标准, 重新审视中国戏曲。

陈寅恪:有校勘、有批语

陈寅恪有一个读书习惯———在书上圈圈点点, 其中有校勘、有批语。蒋天枢有文字记载陈寅恪读《高僧传》的批语:“先生对此书, 时用密点、圈以识其要。就字迹墨色观之, 先后校读非只一二次, 足见用力之勤勉……”陈寅恪随手记下的这些圈点和随想, 成为他日后论文的基本观点和著述的蓝本。不唯书、敢怀疑, 陈寅恪大量读书, 却不尽信书。对于书上说的、前人说的和大人物说的, 陈寅恪总是要经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加以确认。陈寅恪在诗中说道:“天赋迂儒‘自圣狂’, 读书不肯为人忙。”这个“不肯为人忙”, 指的是读书求学需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 不受已成观念的约束, 要有创见。

赵元任:熟读成诵

“导师”李江 篇11

“我不怕错,很多观点,即使不能得到认同,但说出来引发激烈的讨论与争辩,也是有莫大价值的。”

带着思考的心态来分享商印网模式,才会有更多收获。

李江也曾经评估过淘宝模式的可行性。在印刷业搭建细分的类似淘宝的第三方平台?他很快就推翻了这一想法,“看起来似乎简单,平台建好后,把流量和品牌做起来就成了。但千万家设备相同、工艺相同、材料相同的印刷企业汇集在同一个平台,最终的出路可能就是靠价格厮杀来拼抢订单”。

“IT+订单”的网络印刷服务商,李江对商印网模式有信心,当然,他也在冒险。新兴的数码个性化定制印刷,是商印网与客户共同面对的主要市场,这个市场究竟能做到多大,怎么做大,关乎生死。尽管有“海量”做憧憬,有“耐心培育”做安慰,多数人还是看不清未来的方向。

也许这样的情境更能烘托商印网的存在价值。在一个必须要做,但却不知道该怎么做的领域,人们多么需要一个引领者和帮扶者。李江这样总结自己的商印网创业历程,“三年多来,我说过很多设想,在别人的见证下一点点慢慢实现,原来看不懂的东西,大家一起慢慢看明白”。

李江爱拿CTP在中国市场走过的“培育、推广普及、爆发增长”式成长路径做参照对比。网络印刷可能也要经历类似的阶段。

“在国内,最早尝试个性定制网络印刷的企业,已经倒掉了一批,有的被我们记住,有的甚至还没来得及被人们认识。但在残酷的生死游戏中,毕竟还有企业存活下来,现在的个性定制网络印刷市场,已经有企业做到至少不亏钱,这是非常重要的信号”,李江将最近三年,看作是这个市场的最后进入期。想“玩”的人,要尽快动身了,战机不可待。混沌初开的洗牌转型时期,大家机会反而均等,更多的中小企业会发起革命性的颠覆行动。

不管是传统印刷,还是数码印刷,李江都有长期经验,学企业管理出身的李江又修读了计算机专业,现在已经是企业信息管理师。懂印刷、懂IT、懂互联网,这样的李江,堪当“导师”。

李江和他的同道中人所做的一切都致力于引导正确方向,至于最后的成功者会是谁,真的不知道。

针对网络印刷,李老师的一些观点与见解,值得思量。

第一,先做区域内第一名。在李江看来,印刷企业想做全国性的网络印刷巨头,短期内还较难成功,这对企业要求太高。“当本地居民有了网络印刷需求,能首先想到你”,李江认为,这是企业首先要争取实现的。建立区域品牌,是较容易获得突破的,企业在运营管理、服务体系、物流配送等方面更好驾驭。

第二,更多地服务直接客户和终端客户。“所有想做网络印刷的企业,我都会和他们交流同一个问题,想服务什么样的客户。但是很多企业的想法让我非常吃惊”,李江说得有些沉重,“一些实力不错的大企业,想投入几千万元的设备,承接广告公司等中间商或者网易等平台的个性定制业务。这到底是想做网络印刷,还是想给网络印刷做配套呢?印刷企业难道就这么甘于只做生产加工”?

如果印刷企业禁锢在传统配套加工的思维中,那就永远也触碰不到网络印刷的真谛。生产加工是次要的、低端的环节,做网络印刷,真正要谋划的是赢取订单的品牌推广和营销能力,是满足客户需求的合理服务体系的搭建。不把这个命题想明白,那也就不必在网络印刷方面浪费精力了。

当然,服务直接客户和终端客户,还要看印刷企业有没有能力和实力,商印网希望能助企业一臂之力。“撇开中间商,印刷企业直接接触邮政、学校、婚庆、旅游等领域的客户,就能从源头上卡住更多订单,印刷企业可以运用IT技术更好地对接直接客户。”李江介绍,商印网正在开发各种细分市场解决方案,帮助印刷企业利用互联网和IT技术,加强与直接客户的对话。

第三,投资方向由“硬”转“软”。几年前,琢磨着创业的李江对自己说,“未来谁掌握了软实力,谁就能真正办成点事”。“国内有不少印刷企业,有资金、有资源,投资硬件设备毫不吝啬,不带眨眼的”,李江笑道,但是做网络印刷,更多的还是需要“软”投入,企业要更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软”基因和“网”基因。

导师 篇12

一、引导是孩子思想进步的灵丹妙药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育人工程。人是具有情感的, 所以情感关怀在教育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学生的品德问题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情感的失调, 我们教师应该给予较多的情感关怀, 正确引导, 让孩子走出误区。刚接手503班时, 转进一名外地学生, 叫张××。他的父母是外来务工人员, 平时工作很忙, 几乎没有时间与孩子交流。所以孩子缺乏是非观念、自制观念, 组织纪律性和学习习惯都很差。他还常常打架骂人, 欺负同学, 属于典型的“边缘生”。看到问题所在, 我和该生进行一对一的结对。我首先做好家访工作, 和家长一起找到孩子的问题症结所在, 然后制订详细的帮扶计划, 坚持以正面引导、正面激励为主, 尊重孩子的人格, 平等交流, 抓住孩子的闪光点, 及时表扬肯定孩子。张同学逐渐端正了学习态度, 成绩也有了较大的进步。

二、辅导是孩子学业提高的可口可乐

真正的教育, 是关注受教育者心理需要的教育。因此, 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 读懂孩子的心灵应成为德育导师工作的方向标。在刚接手303班时, 卢同学作业基本不完成, 或者抄袭其他同学的作业, 学习成绩非常不理想, 但品德方面无大问题, 对班级工作热情, 总能积极打扫卫生, 和同学总能和睦相处, 对老师也非常尊敬。如果不谈学习, 卢同学绝对是个好孩子。在这种情况下, 我首先和卢同学好好谈心, 善意地指出他的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 让他明白这样有多么不好。做通卢同学的思想工作后, 我和孩子一起订出几条要求:总体上要求他每天及时完成作业, 我也做一个尽职的督促员, 及时发现他作业中的问题, 并给予辅导、用心纠正。慢慢地, 卢同学就养成了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为了提高他的学习成绩, 除了在思想上教育他、感化他, 我还特意安排一个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的同学跟他同桌, 目的是发挥同桌的力量, 利用课余时间或课堂时间帮助他、教育他。他的同桌是我班的班长, 行为习惯特别好, 自制力也很强, 能够在帮助他的同时不影响自己的学习。每天在课间的时候给他出一些题目, 在他做完后给他批改讲解。有了同桌的帮助, 他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疏导是孩子心灵成长的雨后彩虹

校园里, 可以没有塑胶跑道, 可以没有不锈钢雕塑, 可以没有豪华的教学楼, 但是不能没有那一份自然的美, 更不能没有那一份真诚的爱。403班的郭同学是出了名的特困生:该生从小残疾, 大小便不能自理, 一直使用尿不湿;父母离异, 从小跟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祖父母年事已高, 仅仅靠祖父微薄的临工收入来维持三个人的生活, 日子过得相当艰难。当时, 政教处主任俞老师担任郭同学的语文老师, 我担任她的数学老师和班主任。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她是一位不善于交谈、心理自卑的问题学生。我和俞老师准备双管齐下, 一起成为该生的德育导师。俞老师通过每周的周记和郭同学进行心灵的交流, 在郭同学的周记后面设计了“放飞心灵”专栏, 通过周记的形式跟孩子进行心灵的畅谈, 为孩子提供放飞心灵的场所, 疏导孩子的心理, 让孩子从心理上战胜自我, 树立起生活、学习的自信心。我知道郭同学有画画的爱好, 便特意组织全班开展了一次绘画比赛。在比赛中, 她很活跃。抓住这个机会, 我就让她担任班级黑板报的设计师。从那以后, 她开朗多了, 愿意和同伴们交流了, 愿意和老师做知心朋友了。经过两年的不断鼓励、疏导, 她现在是我们班级的美术课代表, 各科成绩也都提高了很多。

四、指导是孩子生活自主的灿烂阳光

播下一个行动, 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 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 收获一种命运。在刚接手的一年级班级中, 有一位小女生叫孙××, 长得很漂亮, 嘴巴也很乖巧, 总是“老师老师”地叫着, 在我和彭老师身边转, 我和彭老师完全被她的“甜嘴巴”“折服”了。第一节数学课, 她又一次把我“折服”了, 当其他孩子在认真听课的时候, 她却在下面做着高难度的动作, 把两只脚放进了抽屉。我走到她身边, 轻轻地把她的脚从抽屉里拿出来。这时她抽屉里的“狼藉”再次把我深深“折服”, 抽屉里的书本、作业本、铅笔、橡皮零乱地堆着, 还有小纸削、饮料瓶、餐巾纸、糖, 应有尽有。不是亲眼所见, 我绝对不会相信眼前的一切。我决定从孩子的生活习惯着手, 对她进行正确的指导。我首先利用班队会及晨会的时间和全班孩子学习《一日常规》、《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并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对的, 什么是不对的,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另外, 我还在班级设立“小小监督岗”, 专门负责监督检查学生的日常行为, 对表现不够好的学生, 及时进行点拨、指导, 加强教育。合理利用升旗仪式、重大节日, 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接着, 我采用各种比赛来巩固孩子的良好习惯, 如写字比赛、比一比谁上课谁最端正、比一比谁的衣服最干净、下课看谁的小手小脸最干净、看看谁的位置周围最干净等。在孩子面前, 我就是一面镜子, 每次走进教室, 我始终做到有纸主动拾起, 主动扫地, 主动整理讲台。其实, 这一切孩子们都看在眼里。学着我的样, 孩子们也主动“弯弯腰, 伸伸手”了。更让我感动的是一次课间操完毕, 孙同学走在我前面, 我亲眼目睹了她把上操场飞扬的塑料袋一一拾起扔进了垃圾箱里。当时我很激动, 立即抚摸着她的小脑袋说真乖!后来又到教室当众表扬, 同学们给予了她热烈的掌声!

学校德育导师制的实施, 开辟了一条条性化、亲情化和全员化的德育新途径, 切实提高了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增强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1.教书育人得到真正落实。实行德育导师制度后, “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在教师中已成共识。教师担任德育导师后, 觉得自己不再是一名“教书匠”, 工作中不仅仅关注自己所导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 更是在自己的工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德育。年轻教师觉得正是德育导师制, 让德育工作成为自己分内的工作, 在与学生的交往中, 体验一种为人师的快乐与责任。德育导师采用亲情化、个性化的方法与学生平等交流、探讨问题, 引导他们自己解决困惑。这是一个“亲其师、乐其友、信其道”的过程, 也是润物无声的过程。

上一篇:初中体育教学的下一篇:市场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