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导师

2024-09-05

项目导师(通用12篇)

项目导师 篇1

高校实验室是培养人才实验技能的重要基地。高等农业院校动物医学专业的实验课相对较多, 如何完善实验教学体系,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是许多农业院校面临的难题。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曾在一段时间内发挥重要的作用, 并在现行的实验教学中继续发挥作用, 但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教学内容不断更新, 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1]。目前, 动物微生态学实验教学主要为验证性实验, 不利于学生综合实验技能的培养[2]。学生自身没有机会去发现问题, 更没有机会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即使对实验失败的结果进行了讨论, 也是很肤浅的, 在这种模式下的实验教学, 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同时也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完整性, 特别是科研创新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在总结了以往实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提出了开展“项目导师制”实验教学改革的设想。本科生导师制最早起源于英国的牛津大学, 是一种为学生学习提供全程个别指导的教学管理制度[3]。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主要目标, 以动物微生态学实验教学为试点, 对选修动物微生态学的2006级学生进行了“项目导师制”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调查, 然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对比研究, 以了解导师制对现有的教学方法是否有促进作用。

1 “项目导师制”与传统式实验教学的比较

1.1 调查对象

所选调查群体为四川农业大学选修动物微生态学的2006级学生, 共140人, 其中男学生86人, 女学生54人;年龄在18~22岁, 平均年龄20.4岁。动物微生态学实验课选择6个实验项目, 实验内容包括微生物镜检、活菌计数、芽孢杆菌的分离、益生菌对有害菌的生物颉颃、微生态制剂的发酵生产、酸奶的制备及质量控制[4]。

1.2 调查方法

将参加调查的学生随机分成4个组, 每班35人。其中2个班为试验班, 实施“项目导师制”教学法, 并将试验班的70人按5人1组, 分别配备项目导师;另2个班为对照班, 实施传统教学法。4个班的实验教学内容基本相同, 讲解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和意义, 实验方法和步骤, 实验注意事项, 实验结果、结论、讨论等。不同之处在于实施“项目导师制”教学法的14个小组不做最后1个酸奶的制备及质量控制实验, 而改为按照类似于科研课题的做法进行教学, 由各小组自行设计实验内容, 并进行可行性论证, 由指导老师进行合理化修改, 再让各小组学生分时间段进入实验室做相关的实验准备并进行实验, 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已的情况来调整实验时间。这种课程设计的目的是让试验班受试学生在前5个基础实验中掌握好基本实验技能后, 充分运用前面所学实验技能和知识来进行创新实验, 并在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 而对照班则继续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所有的实验内容教学完成后, 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考核方式包括:1) 采用无记名问卷形式调查实验教学效果, 以不满意、满意、很满意3种方式记录考核结果;2) 采用现场操作了解学生对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 以分数记录考核结果, 由专家打分, 满分为100分;3) 采用标准化试卷测试学生理论成绩, 以分数记录考核结果, 满分为100分。最后将试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成绩作对比分析。

2 项目导师制与传统教学法的调查结果

2006级试验班学生对实验教学效果不满意、满意、很满意率分别为1%、30%和69%, 与对照班学生相比, 满意度更高 (见表1) ;试验班实验技能考核平均成绩为87分, 对照斑平均成绩为71分, 试验班比对照组平均成绩高16分;理论考核试验班平均成绩为83分, 对照班平均成绩为74分, 试验班比对照班学生高9分, 考核评分试验班与对照班差异极显著 (P<0.01) 。对比调查的结果表明, 对于动物微生态学这种实践性很强的科目来说, “项目导师制”教学法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以及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方面优于传统教学法。

3 2种实验教学方式的比较分析

“项目导师制”是用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代替验证性实验[5], 这种实验形式类似于科研课题, 实验内容丰富、完整、技术含量高。能使学生有实验的整体意识, 促进学生去思考、去创造, 对不懂的地方再去学习, 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机会,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将实验室全方位开放, 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6]。

采用“项目导师制”和传统实验教学法对2006级的140名学生进行动物微生态学实验课的可行性研究表明, 在教授好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 经指导教师的启发, 学生可以自行完成实验设计, 独立配制实验所用的各种试剂, 最后完成各项实验步骤;因此, 项目导师制教学法更受学生的认可和欢迎, 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动手机会,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同时, 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

学生在这种创新性的实验设计中, 也有少数提出了比较有价值的研究内容, 如不同种类泡菜中益生菌的分离、培养, 采用PCR-DGGE技术分析四川泡菜微生物的多样性, 泡菜长花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方法探讨等, 实验课程结束后, 由导师资助对分离菌株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拟申请专利和发表论文。这些都表明学生在实验设计中不仅学到了技能, 而且能理论联系实际, 大胆地将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拿到实验中加以解决, 不知不觉中也提升了自已的科研能力。

总之, 本科生导师制的施行是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7]。同时, 这种授课方式也要求教师树立认真负责的教学理念, 要求导师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责任感, 这就督促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修养, 只有加大拓宽专业知识面, 积累科研实践经验, 才能克尽职守, 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8]。

参考文献

[1]赵丽红, 孙洪军, 高艳娇, 等.水处理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4) :137-138.

[2]唐洁.提高免疫生物学实验教学效果初探[J].淮海医药, 2010 (5) :280-281.

[3]何其中.我国本科试行导师制浅析[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7) :48-49.

[4]何明清, 程安春.动物微生态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371-409.

[5]朱玉霞, 王健.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实行导师制的探讨[J].中国医学教育杂志, 2006, 26 (5) :85-86.

[6]来兰梅, 王树魁.本科生实行导师制初探[J].河南化工, 2010, 27 (2) :71-72.

[7]刘汶, 黄景文.提高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性[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0 (5) :146-149.

[8]卢小玲, 黄才国, 刘小宇, 等.如何做好医学本科生导师[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10, 12 (5) :483-484.

项目导师 篇2

为了提升创业服务水平,打造新型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孝感市人社局将建立创业导师库、创业项目库、创业活动库。现面向社会招募创业导师,征集各类创业项目、创业活动。具体通知如下:

1 创业导师的推荐

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充分选拔推荐专家学者、企业家和其他专业人士,具体要求见《孝感市创业导师库建设和管理暂行办法》(孝人社办〔〕22号),填写《孝感市创业导师申请表》。

2 征集创业项目和创业活动

为了更好地为创业者提供指导和服务,通过多种渠道征集创业项目、创业活动,在此基础上搭建创业项目库和创业活动库,帮助创业者提高能力,规避风险,成功创业。按《孝感市创业项目库建设和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孝人社发〔〕11号)、《孝感市创业活动库建设和管理暂行办法(孝人社办〔2017〕23号)的要求,推荐优秀创业项目、创业活动进入市级创业项目库和活动库。征集推荐的创业项目、创业活动要求填报《孝感市创业项目库建设和管理暂行办法》附件1、《孝感市创业项目征集登记表》、附件2:《孝感市创业项目申报书》和《孝感市创业活动信收集表》。

3 有关要求

1、高度重视,加强宣传。要高度重视“三库”建设工作,加强宣传,积极组织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三示范”基地、高等院校等创新创业载体开展申报工作。

2、认真核实,保证质量。要按照相关文件要求,认真做好核实工作,确保各项申报信息真实可靠。

3、请于9月28日前按通知要求将相关资料报至安陆市劳动就业局办公室。

联系人:季献忠

邮箱:535522246@qq.com

联系电话:0712-5252541

安陆市劳动就业管理局

项目导师 篇3

关键词:导师项目负责制;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课程设置改革

中图分类号:F713.3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18-0000-01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在互联网应用中,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3.32亿。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约为5.66万亿元。我国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特别是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然而一方面电子商务人才奇缺,另一方面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每年就业率却远远低于全国大学生就业平均水平,这种状况意味着当前我国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迫切需要改进。因此,创建“导师项目负责制”模式下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

一、“导师项目负责制”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走访人才市场和深入我省的一些中小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进行市场调查研究。我们确立“导师项目负责制”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创新与创业意识,掌握电子商务法律法规与电子商务基本知识和应用技术,以电子商务实务操作及管理技能为主,具备一定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及市场运营能力,从事网络营销与策划、网上交易、网络推广、网络订单处理、网络客户服务、电子商务经营管理等现代商务管理、电子商务应用与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

“导师项目负责制”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是“学生为本,心智兼备,关注个性,共育精英”。导师工作内容是开展学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设计、项目实践训练、职业能力培养和提升、心理辅导等;工作原则和方式是“双向选择、专兼参与、循序渐进、心智并举”;采用一对一答疑、个别辅导、专题讲座、项目训练评价、项目实践检验、校企合作顶岗实习项目检验等方式,将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的疑虑、导师的研究与实际应用技巧有机结合。

二、“导师项目负责制”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问题

(一)专业课程与实际需求相结合的问题

电子商务本身就是一个由众多交叉学科综合而成的专业,注重的是多种学科的交叉应用能力,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导师项目负责制”模式下,如何设置专业课程的重心;针对哪些岗位培养人才;导师所设置的项目是否与企业相匹配;人才培养目标又应该如何与本地区的行业发展充分结合,凸显地区就业的特色,是“导师项目负责制”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的根本问题之一。

(二)专业课程的广度与精度相结合的问题

电子商务是一个涉及面较广,技能要求较多的专业,是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三流”的统一体,为了能培养出合格的电子商务人才,那么,在“导师项目负责制”模式下,各导师提供或者设置的项目就必需避免出现广而不精的问题。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广度与精度上如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导师项目负责制”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问题之一。

(三)专业课程与职业素质培养相结合的问题

当前,很多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毕业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技能,但是却迟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她们所欠缺的是必要的职业素质,是对专业知识综合应用的训练。一些电子商务毕业生,面对很多就业机会都感觉不适合自己,不知道自己能为企业做什么。在“导师项目负责制”模式下,导师必需对这些在专业上的迷惑给予有效地引导,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这些思想上的误区都需要在平时的专业教育中给予引导。

三、“导师项目负责制”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一)专业课程设置与地区经济优势相结合

在“导师项目负责制”模式下,各导师应该结合地区的经济优势发展自己的研究方向,并根据地区的优势和自己的研究方向设置相关专业课程和项目。例如:湖南省地区在烟草、机电制造、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娱乐等产业方向上均有区位优势,导师在设置电子商务课程时就有意识的围绕上述产业的需求设置网站建设、网络营销、网络客服为核心课程。

(二)突破课程之间的固有界限

在“导师项目负责制”模式下,为了培养出特色鲜明、技能突出,能很快胜任企业岗位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我们在设计课程体系时,要充分体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以网络营销、网络编辑、客户服务、物流岗位职业能力为基础,以商品推广、企业网站的运营工作过程为导向,根据电子商务企业成长规律,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教学做练一体、课证融合的原则,对学习领域进行合理排序,逐步形成优质的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三)专业课程设置应重实训和素质教育

在“导师项目负责制”模式下,导师在设置专业课程时,还需要注意实训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比重,本着“实践为主,理论够用”的高职课程设置原则,开展“以赛代教”、“以查代练”、“以证代分”的实训课程建设。同时,通过上述活动,以丰富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四、结束语

总之,创建“导师项目負责制”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在模式创建过程中,专业课程的设置必然要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突破不同专业课程之间的固有界限,才能创建有效地、适合地电子商务专业课程。

参考文献:

[1]池瑜莉.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的初探[J].时代教育,2011(01):58-59.

[2]庞建刚.高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福建电脑,2014(04):28-29.

[3]周劲松.高等职业院校推行项目负责制的目标指向与技术设计[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16-17.

[作者简介]施薇(1983.02-),女,讲师,电子商务设计师,工商企业管理(MBA)硕士学位,目前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实训指导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实训、移动营销。

项目导师 篇4

1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现状

医学高等院校的本科基础医学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其中, 实验教学不仅要有验证学科理论的功能, 还要有技能训练的功能。目前, 国内许多医学高等院校实验课以学生掌握单纯验证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为主要目的, 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3]。各专业在基础医学教学安排中, 实验教学课程大多为相应理论课程的附属, 即使实验课程单独设立, 也多是为了满足理论教学的需要, 而未体现实验教学的特点;实验课学时少, 实验内容陈旧, 且一般为验证性实验, 医学前沿技术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和应用,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学科间重复的实验设置过多, 造成有限资源的浪费及学时相对不足;注重知识体系的纵向联系, 强调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 而忽视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运用, 造成培养的人才知识面狭窄, 知识结构不合理;实验室配置不合理, 重复建设过多, 仪器设备低使用率、低更新率不利于实验室的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建设;任课教师通常由上级统一安排, 缺乏竞争意识。上述现象不仅会严重阻碍本科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 还会影响本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项目—导师制”设计思路

“项目—导师制”实验教学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 将实验教学内容借鉴科研课题负责制的方式, 编制成类似研究课题的具有相对独立的完整实验项目, 学生在项目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的一种新型实验教学法[4]。实验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实验报告接近科技论文的格式, 实验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实用性和长效性特点。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项目—导师制”教学模式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作、创新精神。该模式以课题项目为教学主线, 以接近科技论文的实验报告为结果, 以查阅实验课题的背景资料、导师评阅、同行评议等多种启发性教学形式为教学手段, 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课题研究和相关知识的学习。该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项目为主线、导师为核心,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3“项目—导师制”设计原则

3.1 结合实验教学改革和各学科发展实际

实验教材中除有一些必需的实验内容外, 还提供了一些可供学生自己选择的教师课题的子项目, 如“野鸦椿果实水提物对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 “黑胸大蠊提取物抗氧化、抗肿瘤活性及其机制研究”, “胃癌患者血清DcR3水平的检测及意义”等内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 在一定范围内自选教师和实验内容, 掌握一些非必修的且技术含量较高的实验方法。实验课题名称确定后, 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文献、拟定实验的技术路线、做好实验前准备, 在课内及课余时间完成。

3.2 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项目完成过程中, 把全班学生8~10人分为一组, 由1~2名教师全程负责指导, 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改定时开放实验室为全方位开放,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提高实验室与实验设备的利用率。

3.3 注重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项目—导师制”的开展是以8~10人的小组为单位进行的, 小组成员既有分工, 又有合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 小组成员都各尽所能, 团结协作, 为取得可喜的成绩而共同努力。学生相互沟通交流的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及竞争意识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3.4 项目紧密结合实际, 加强各学科联系, 提高科研价值

“项目—导师制”实验教学, 强调项目的应用性、连贯性和科研性。既要涵盖教学的知识点, 能为教学服务, 体现教学目标, 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有些项目不仅与生理、病理、药理学等学科知识相联系, 还与临床联系密切, 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实验的同时复习相关知识, 体会基础学科之间及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之间的密切关系。项目开展前还要求学生查阅国内外的相关文献, 以便发现问题和寻找线索;在进行数据统计处理时还用到了计算机。这些都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文献检索能力、外语运用能力及计算机操作技能。

4“项目—导师制”实验教学效果

4.1 对学生的培养

这种教学模式, 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 使学生主动学习, 了解项目的来龙去脉,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 为学生将来从事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为完成“野鸦椿果实水提物对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这个项目, 学生不得不去了解鸦椿果实的药用功效, 怎样提取有效成分, 如何处理大鼠及一些生化关键指标的测定方法。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药物提取的流程、小鼠的灌胃技术, 还增强了一些如离心技术、分光光度法等基本技能。有些科研项目的子课题, 通过学生的实验研究, 可以获得完整、可靠的资料, 从而得出肯定的结论;还有些则可以作为预实验, 为课题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思路。这种实验模式能使学生对实验产生整体认识, 激励其去思考、去创造、去探索;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机会,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4.2 对教师的促进

一方面, 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树立竞争意识, 精心准备组织好每一堂实验课;另一方面, 对教师思维的批判性、独特性、敏捷性、灵活性等品质特征和高尚理想、信念等人格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激发作用, 促使他们善于发现问题, 敢于标新立异, 独树一帜。经过“项目—导师制”实验教学的锻炼, 教师不仅具有了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及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 还提高了科研工作能力, 独立撰写课题申请书并完成课题的人数增多, 在CSCD库核心版上发表的科研论文数量也明显增多。

5 结语

“项目—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实施, 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恰当定位学生、项目导师的职责, 完善相关的实验项目, 保证充足的实验室资源, 采取多种方式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是“项目—导师制”教学模式完善的要求, 是确保“项目—导师制”取得实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郭静, 周红, 吴晓燕, 等.基础医学分级实验教学的探索和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 2011, 13 (6) :529.

[2]姚玉献.医学院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新模式的构建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8 (19) :17~20.

[3]孙琳, 张秀云, 王健.开展“项目—导师制”实验教学改革, 促进医学教育发展[J].现代预防医学, 2007, 34 (19) :3735.

项目导师 篇5

博士生导师短期出国交流项目实施办法(试行)

(2011年)

一、发展目标

进一步推动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工作,充分调动博士生导师积极性,保证项目选派质量和留学效益;加强对派出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博士生专业学习方面的检查和指导;促进科研合作项目的建立与开展,进一步推动国内外高校学科、人员之间的实质性交流与合作;加强与派出留学人员的情感联系,为学生按期回国服务奠定基础。

二、选派计划

1、选派规模:200人。

优先支持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执行情况良好的项目实施高校。各校选派计划根据上一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执行情况决定。

2、选派对象:重点支持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院校中联合培养博士生的国内指导教师。

3、选派类别:高级研究学者。

4、交流访问期限及资助期限:四周。凡不足四周者,将追缴相关费用并影响所在高校今后本项目选派计划。

5、派出人员访问的国外院校、科研机构应与所派出学生留学单位一致;派出人员邀请方应为派出学生的外方指导教师或外方指导教师所在院校/机构主管部门。

6、资助内容:按高级研究学者资助标准执行。

三、申请条件

1、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具有良好的政治和业务素质。

2、申请人应为“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联合培养博士生或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国内指导教师。申请时,年龄不超过55岁。

3、身心健康。

本项目选派人员不受国家公派留学回国服务期限制,不影响申请其他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项目。

四、选拔办法

1、选拔方式

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由学校负责选拔推荐,留学基金委组织人员对各校人选进行审核后确定拟选派人员名单,经报教育部批准后,于9月底前予以公示。

2、申请受理时间:2011年9月1日—7日

3、受理方式:

由各校统一组织被推荐人选于2011年9月1日-7日登陆http://apply.csc.edu.cn进行网上报名。“申报项目名称”为“博士生导师短期出国交流项目”,“受理单位名称”为申请人所在单位名称。

请各校登陆http://apply.csc.edu.cn/managerlogin对被推荐人选提交的网上报名信息进行审核并填写单位推荐意见表。在确认其网上报名信息准确、无误后,将网上数据提交至留学基金委,打印《2011年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申报初选名单一览表》(国家留学管理信息平台自动生成),并连同其他申请材料于9月14日前统一提交留学基金委。

4、向留学基金委提交的申请材料:

(1)单位正式推荐公函(应有文头、文号、公章)

(2)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申报初选名单一览表

(国家公派留学管理信息平台自动生成并打印)

(3)被推荐人书面申请材料(一式两份)。具体包括:

 《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申请表》(非学生类); 其中,研修计划中应明确出访院校/机构名称、与外方合作情况、访问计划及预期目标等。

 单位推荐意见表;

要求明确说明被推荐导师所指导学生、拟出访国外院校/机构、国外合作教授及合作项目或课题情况等。

 正式邀请信复印件

 主要科研成果(清单及摘要,不超过 3 页)

 外方合作导师介绍

五、对外联系及派出

依托博士生导师与国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现有合作渠道派出。

六、派出及管理

1、录取人员在派出前免签《资助出国留学协议书》,免交保证金。

2、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教育部出国人员上海集训部、广州留学人员服务管理中心向选派人员预支在外一个月生活费,并购买往返国际机票。

项目导师 篇6

一、本科导师制的内涵分析

导师制是一种教学与学生管理的模式,主要是指专门的老师对专门的学生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引导他们人格的发展与成长。

与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导师制相比,本科导师制不是以培养、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制度,而是以帮助进入大学学习的本科学生,积极适应大学生活,引导他们尽快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一般来说,本科生导师制的主要功能与导师的主要职责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对学生进行人格与道德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成长,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第二,对低年级学生给予从中学阶段到大学阶段学习方法的帮助,使学生能尽快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促进学生学习自觉性、独立性和自主意识的发展;第三,为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专业性的指导和帮助,促进学生专业学习水平的提高;第四,对学生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确定自我发展的目标与形成良好的职业价值取向。

二、我国高校实施本科导师制的必要性

近几年,本科生的导师制在我国高等院校得到发展,与我国高等教育数量与质量的发展,与我国高校学生的发展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紧密相连。

1.本科导师制的实施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从上个世纪我国扩大高校招生规模以来,本科生的人数不断增多,在高校教师和学生的人数比上不断加大,一些高校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学生辅导员管理的学生人数也在增多。教师数量的缺乏和现有教师与学生接触少的现状,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导师制的出现,可以弥补这两方面的不足。导师制为每位学生都提供了与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或者网络交流、电话交流的机会,使每位学生都可以受到导师的指导。所以,本科导师制的出现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

2.本科导师制是高等教育适应我国现代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必然要求

我国现阶段的大学生大多出生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后期,大多数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他们的成长环境和大的社会背景使他们把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而缺乏自我人格独立性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表现出独立性差、情感丰富而心理脆弱的特点。所以,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不仅仅在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还在于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特征。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改革现有的教育管理模式,实施导师制。

3.本科导师制是实施学分制的要求

学分制和导师制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二者在实践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学分制的实行,一方面扩大了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另一个方面也使很多学生在选课过程中出现盲目性,他们不知应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因此,实行本科导师制,可以使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课程的选择。导师制可以保证学校各项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可以促进学分制的进一步完善,促使高校改革的顺利进行。

4.本科导师制是我国教师教书育人工作职责的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教师作为培养学生的最有效资源,其最主要职责就是教书育人。但是,现代教师忽略了自己的工作本质特征和主要职责,越来越多的教师只教书而不育人。这种“只教书不育人”现象的产生,既有教师自身的原因,也有现代教育体制与管理制度不合理的原因。本科生引入导师制,就可以能扭转这种不利的局面,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教师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三、在我国实施本科导师制的意义

本科导师制是以本科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教学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具有自身的特点,在学生的成长中促进师生关系的改进,为学生能力的提高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优势。

1.本科导师制的实施,能有效地对不同学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它体现了因材施教与个性化教育的原则,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本科导师制的实施,使每个本科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指导老师,这就为每个本科生与教师进行个别交流创造了一个新的平台。这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突出个性化教育的原则。导师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和生活指导,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2.本科导师制的实施,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能有效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导师制的实施使每个担任学生导师的高校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进行交流之外,还能在课外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教师站在教育者与管理者的双重角度上,不但向学生授以知识,而且利用言传身教进行熏陶,可以有效促进教学与育人的统一,充分发挥教师的育人作用。

3.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有利于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目的性与方向性,能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本科生导师的职责之一,是对学生进行专业上的指导和辅导。虽然本科导师不以直接辅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为主要目的,但本科导师在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本科生导师一般在专业上都学有所长,而所指导的学生数量有限,因此,导师能够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志趣和特长,因人而异地制定其学习计划,指导其专业课程。本科生导师还可以依照学生的要求,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特点和专业发展的趋势,为学生提供专业发展方向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目的性,帮助学生确定自我发展的方向,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4.本导师制的实施,可以增强教学管理的科学性,有利于深化我国高等院校的以学分制与选课制为主要方向的教学改革事业的发展

与传统的学年制与班级制相比,学分制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学分制是一种新的教学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可以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分制和选课制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学习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体需求,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确定自己的学习进程。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与风险:有些学生在选课时会陷入盲目与不知所措的地步;有些学生为了学分而选课,导致知识结构不完善。对于初步接触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在选课时更会陷入无所适从的心理焦虑状态。导师制正好可以克服学分制和选课制的不足,导师可以依照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特点和自我专业发展方向的课程,指导学生克服思想上的盲目性与惰性,使学生不要为了学分而选课。这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重分数、轻实际学习,重理论知识、轻实践经验。

四、完善我国高校本科导师制的制度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实施了本科生的导师制,有些学校的导师制效果很好,受到了学生的好评,而有些学校的本科导师制却没有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因此,根据目前实施本科导师制的情况,笔者认为,本科生的导师制在高等院校的教育和教学管理中要想发挥积极作用,就必须注意解决好以下问题:

1.必须明确本科导师的职责,正确处理好导师与学生辅导员之间的关系

导师的职责主要表现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指导,帮助学生积极适应学习环境,认识自己的特征。本科导师制是落实因材施教和进行个性化教育的主要手段,辅导员主要负责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所以,本科学生的导师与辅导员之间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关系,而不是可以用导师制取代辅导员制。在实际管理中,必须发挥这种共同管理、共同指导学生的优势。这有利于真正形成宏观与微观管理、个别辅导与全面兼顾的合力,发挥专业老师与政治辅导员联合为一体的教育优势。

2.不断完善选拔导师的方式,建立完善的本科生导师的选拔机制

在实施本科生導师制时,应该对导师进行必要的选拔,选拔那些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专业学习指导能力、具有良好人格素养与政治素质、关心学生、为人师表的教师作为本科生的导师。只有这样的导师,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才会在学业方面和学生的人格发展方面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在重视对导师的选拔之外,还应该完善导师与学生的配对机制,逐渐形成导师与学生的相互选择机制。

3.建立科学合理的导师的考核与监督机制

作为一项新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我国的本科导师制还不成熟。为了不断完善导师制,需要建立和完善导师的选拔机制,更需要完善导师的考核与监督机制。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合理规划导师与指导的学生之间的比例,以免出现导师指导学生太多而工作量过大、无暇指导学生的情况。第二,建立合理的导师工作的评价与考核机制,把对导师日常指导学生的工作量的考核,与学生对导师的评价结合起来,使考核更加科学化与合理化。第三,建立本科生导师制的统一协调机制,把本科生导师制纳入到学校的整体工作中去。在实施本科产生导师制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使各部门之间互相配合、相互支持,从而保证本科生导师制顺利进行。

4.建立良好的本科生导师的奖励与培养机制

高等院校是培养学生的地方,也是培育教师的地方。在实施本科导师制的过程中,一定要建立本科导师的奖励与培养机制。除了对某些导师进行具体的培养之外,要促进本科导师制向更科学、更具有操作性的方向发展。高等院校还需要在校园文化与导师制的氛围方面,做一定的工作,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促进本科导师制实施技巧的提高。

项目导师 篇7

项目学习

导师制

学习共同体

定格动画

基于导师制的项目学习教学含义

项目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是一种教和学的模式。高中拓展课程《定格动画》就是基于这种模式集中关注“定格制作”“动画拍摄”的中心概念和原理,以现实的、学生生成的知识和培养起来的能力为教学目标,旨在把学生融入整个项目的制作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课程相关知识和技能,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主动地进行小组协作和人际交往。项目学习是定格动画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小组导师则起着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挖掘小组成员潜能和具体指导技能的辅助性作用。

《定格动画》课程设计

《定格动画》的项目学习以小组为单位,每个成员在小组中担任的角色和任务都有所不同。小组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制定项目计划和协助学生完成每个环节。《定格动画》项目学习师生任务环节流程图如图1所示。

1.构建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是指由学习者及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在学习过程中,这些成员彼此之间经常进行沟通、交流,并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这些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我们根据《定格动画》的不同环节分配职责,以其中一组为例,情况如图2所示。

2.导师制辅助学习

在小组进行的项目学习中,以导师制为基本教学模式,设立三个项目主题小组。导师为每个项目小组确定项目方向,小组具体分配和制定相应的项目计划。同时,三个项目小组都有一个固定导师,不同进度的项目小组有不同的阶段性辅助指导老师(如图3)。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和辅导老师的协助下按项目计划实施,最终制作出《定格动画》微视频。

3.小组项目设计

学生根据导师的要求制定项目计划流程书,主要规范学生的职责分配和制作最终视频的操作过程。每个环节由该环节主要负责的学生来主导完成,并提交阶段性成果汇报单(如图4)。

4.多种教学形式

每一个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主要围绕项目来开展,采用个体学习、小组学习、群组交流、课堂教学、场馆学习、讲座、领域知识学习、专题讨论、技术辅导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如图5)。

教学分析

以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定格动画》项目实施为例,三个项目小组来自学校不同的班级,制定了三个不同内容的项目。

1.教学过程

导师分组:在基于导师制的项目学习教学模式下,导师会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和自我认知,设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在学生提出的众多项目中挑选适合小组风格的内容,并据此来分配项目任务,进行一对一指导。

搭脚手架,制定初步项目计划:在项目确定后,设定不同的项目小组,并根据不同的项目组内容和小组成员学习风格来制定学习流程和学习评价方式。同时,每个项目小组根据导师的规划和自己的项目内容,制定《定格动画》项目学习的流程和计划。

进入情景,多元素结合:在导师的引导下,将项目小组的学生和阶段性指导老师、音棚实验室、影棚实验室、劳技教室相结合,引入项目情境,让学生有实战性。

项目小组协作学习,导师从旁协助:在项目的进行中,以学生自主学习研究为主导,导师提供相应的辅助指导,项目小组内进行协商、讨论、任务分配、行程完成结点等。

效果评价:基于导师制的项目学习,主要采用真实性评价,即对每个小组的项目结果进行评价,并结合每个环节导师意见和小组意见进行总结评价。

2.教学特点

学生原则上在一个项目组,(并不一定只做一个项目)鼓励优秀学生跨项目组学习和帮助其他小组完成项目。

项目组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要进行周期性汇报总结,环节导师也要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纠正,在遇到问题或者项目学习方向走偏的时候,要及时调整教学、项目内容,进行正确的引导。

基于导师制的项目学习以项目驱动,创造了真实的实践情境,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专业技能并与社会接轨。在开展项目的过程中,导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指导,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支持。同时,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观察、反思、交流并参与实践。

3.教学评价

主要是按照成果评价+小组导师和辅助老师评价+小组成员互评+自评的综合性评价。

总结与反思

1.建立学习共同体很重要

项目学习共同体强调的是责任和合作,每个成员都需要参与项目探究,都有责任和义务共同构建学习共同体,完成项目任务。教师可以根据成员能力分配不同的任务,成员之间相互探讨、相互鼓励,共同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获得项目经验,提高合作能力,每位成员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项目学习教学模式具有实战性

项目学习教学模式中的教学环境具有强烈的实战性,项目学习所得的技能都是现在社会所需要的。在导师指导下,学生像编剧一样写剧本,像摄影师一样进影棚拍摄,像剪辑师一样在机房进行影片的剪辑制作,像音乐人一样在音棚室录制音乐,所以对学生而言具有可操作性和社会实战性。

3.导师在教学中起“引导作用”,师生关系更和谐

在项目学习中,导师的作用是巨大的,在一年的学习项目制作过程中,导师不仅要教授知识,还要管理项目的开发,并且要对学生进行项目规划、目标规划、信息素养的培养、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指导和监控。因此,在这种教学形式下的导师,不仅是学生的老师,还充当了学生的合作伙伴、朋友,甚至充当协调小组内部问题的心理医生。根据项目开展情况,导师需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面授、网络微信等多种途径指导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初始能力不同、个性特点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以真正达到个性化教学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对导师的业务水平有相当大的提高,教学相长,师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关系,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都充分调动起来了。

4.教学评价需要改进

基于导师制的项目学习教学模式中,每个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诸如项目分配目标不明确,小组任务执行力不高,教学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缺陷,最后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以《定格动画》微视频成果为主,忽略了过程性评价,项目的阶段性反思和总结性反思不够明显等。

虽然基于导师制的项目学习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实施有一定难度,但是该模式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助力学生自主发展,因此值得推广应用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雷刚,黄明和,陈海员,柯胜男.一种新型“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导师制下的项目驱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

[2]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342.

[3]胡庆芳,程可拉.美国项目研究模式的学习概论[J].外国教育研究,2003(30):18-21.

项目导师 篇8

一、概说“导师+项目+团队”创业教育模式概说

1. 内涵

“导师+项目+团队”创业教育模式简单地说, 就是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在导师的专业指导下, 以项目为载体开展专业创业。这里所说的导师是指对学生创业团队活动进行指导的教师和科研人员;项目是指学生团队开展的各类创新、创业、实践等活动项目;团队是指由一定数量在校学生组成的基于导师指导的项目化团队。

具体来说, “导师+项目+团队”创业教育模式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从导师管理上看, 它更加注重动态服务管理。它特别注重创业教育的过程服务和管理, 包括教学指导和育人指导, 如专业学习、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创业分析指导、职业素养培养和创业创新精神培养。

第二, 从项目创新上看, 它更加注重创意驱动型创业。该模式自建立以来, 就树立了内涵发展的理念, 强调从要素依赖型向创意驱动型转变, 注重发挥科研潜力, 增加项目的科技含量, 挖掘项目的创意潜能, 主要包括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意。

第三, 从团队发展上看, 它更加注重发展型团队建设。根据创业的不同发展阶段, 创业可分为生存型创业和发展型创业两种, 前者的核心是生存, 后者的核心是创业。该模式非常注重建设发展型创业团队, 一方面, 加强对他们的创业发展规划的指导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 从政策、资金和场地等方面给予较大的优惠, 最大限度地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软硬件条件。

2. 运行机制

“导师+项目+团队”创业教育模式自创建以来, 就建立健全了相应的运行机制,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 渗透机制。科研与教学相互渗透, 教书与育人相互渗透, 就业与创业相互渗透。

第二, 互动机制。导师与学生互动, 学生与学生互动, 团队与团队互动。

第三, 互补机制。同一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专业、能力互为补充。

第四, 竞争机制。合理激励、科学考评、有序竞争相互结合。

3. 主要特征

实践性:该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偏重于课堂理论指导的创业教育, 它更偏重于创业的实践活动, 其最大的亮点是以项目为载体, 实现理论的实践化, 让学生在“真刀真枪”中体验创业, 从而增加学生的创业经验和创业知识。

专业性:该模式非常注重专业知识对创业的指导性作用, 鼓励学生从自身专业背景出发开展创业活动, 同时, 加上本专业导师的指导, 更增加了成功创业的概率。

主动性:专业性创业直接避免了学生创业的被动盲从, 大部分学生能够结合个人专业和自身能力特点, 主动规划个人职业生涯, 极大增强了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持续性:该模式始终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的创业理念, 将当前创业与毕业就业工作、人生职业规划紧密结合起来, 使创业活动实现了从自发状态向自觉状态的转变, 确保了创业活动的可持续性。

二、“导师+项目+团队”创业教育模式的运行

1. 以科研为本源, 夯实创业之“基”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是在农科院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集农业资源、科学研究、教育资源于一体的高职院校。学院利用雄厚的科研基础, 充分发挥科研在创业实践中培育创新元素的积极作用, 将科研创新与学生创业紧密结合起来, 在为创业实践注入活力的同时, 进一步夯实了创业的根基。

学生创业从项目规划到项目运行每一个环节都注重科研对创业的本源功能。一是将科研优势和专业知识转化为创业资源, 指导学生立足自身专业开展创业规划和创业活动;二是学生的创业项目均来自于导师当前较为先进的科研成果, 增加了创业项目的可行性, 使得创业项目更具有市场竞争力;三是导师的科研创新也为创业项目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如大学生创业项目——“华农畜牧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现已初步形成了集畜牧养殖的设备选型、技术培训、设备维修、配件供应、免费技术咨询等于一体的技术服务公司。该项目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动物科学系专家 (导师) 的科研项目和创业学生自身的专业知识, 而且, 在公司随后的日常运营中, 导师最新的科研成果还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公司中去。

2. 以项目为载体, 助推创业之“实”

当前, 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可谓五花八门, 创业教育的理论发展较为成熟, 但是如何让学生在创业实践中培养创业技能已是大学生创业教育亟需解决的一大难题。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 培养创业技能,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创业。

一是改变传统的重知识、轻技能的创业教育模式, 强化创业活动的实践性, 在实践教学环节, 提出基础实践、创新实践、创造实践概念, 利用专业实习、实践、综合实习等实践教学载体, 强化对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1]二是以项目为载体, 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技巧, 2009年学院第一批“导师+项目+团队”项目达34个, 这些项目作为学生专业技能与项目开发结合的切入点, 既培养了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 又提升了学生创业技能, 培育了创业精神;三是注重发展创意型创业项目, 在项目立项时, 学院注重扶持具有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意的项目, 如盆栽观赏蔬菜、家庭开心农场、番茄无土栽培的对比试验、直饮型番茄果醋的生产技术研究等一批项目。

3. 以团队为推手, 汇聚创业之“力”

大学生创业由于受时间、精力、能力、经验和资金等条件的制约, 个体创业势必会显得势单力薄, 必然会增加成功创业的难度, 在这种情况下,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采取化散为整, “抱团”发展的战略, 凝聚力量, 发挥团队成员的潜能。

一是加强创业合作精神的培养, 每个项目团队一般有3人以上, 团队负责人对创业过程进行细化分工, 各成员结合自身优势, 分别承担项目的规划、申报、选址、运营、管理、服务等各环节任务, 极大增强了学生创业的合作意识;二是注重团队成员的互补发展, 如“深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团队成员分别来自3个不同专业, 在项目产品的研发、生产、市场开发上提供了良好的专业背景, 形成了优势互补的机制;三是注重发展型创业团队建设, 在创业团队建设之始, 学院并不看重团队短期的就业、创业状况, 而是在团队组建之初就指导他们结合将来的职业去规划长远的创业蓝图, 并组织人员对该团队的规划进行可行性评估和项目中期检查评估, 从而确保了项目建设的可持续性。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导师+项目+团队”创业教育模式运行以来, 学院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都取得了很大成效, 现已建立了“浙江省小企业创业基地”等省级创业基地2个和“温州市大学生现代农业创业园”等市级创业基地4个, 建成了一组创业示范点、一条创业街、一栋创业楼, 通过创业实践活动, 培育了学生的创业精神, 提升了创业能力, 但是, 随着创业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 在创业教育、创业服务、创业项目建设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第一, 加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实现创业教育由第二课堂向第一课堂的全面转型, [1]逐步扩大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结合的试点范围, 真正将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纳入高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来。

第二, 建立健全创业团队的服务机制。加强创业团队的维权扶持工作, 确保创业扶持政策落到实处, 切实维护创业者及其他劳动者合法权益。

第三, 加大创意创业项目挖掘力度。加强学生创意创业意识教育, 搭建适合创意创业项目生存的平台和载体, 完善创意创业项目的扶持和奖励政策。

[编辑:颜关明]

参考文献

项目导师 篇9

关键词:开放式项目,双主体,机器人创新教学平台

高职教育既要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 也要培养高端技能型创新人才, 在这两类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应注重创新教学平台的搭建, 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强化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适应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之需要。为此, 本创新教学平台以高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为教学对象, 以培养高端创新型创新人才为目标, 以机器人为教学载体, 将教学与项目研究、创新技能竞赛、学生科技活动、技能文化节紧密联系起来, 将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衔接, 构建机器人创新性教学平台。教学方法由“学校单一专任教师课堂注入式”转向“校企双主体导师制”的多方互动探究式;教学地点由“教室、实训室”转向“创新工作室、实验室、创新活动平台”, 教学载体由“分散的知识、技能点”转变为“开放式综合性的研究项目”, 建立“以项目为载体, 以创新工作室、技能竞赛和技能文化节为平台,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创新人才教学平台。

一、机器人创新教学平台的主要内容

机器人创新教学平台以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 以开放式项目、综合性技能竞赛为教学载体, 采用双主体导师的师生互动, 通过“技能文化节”“学生科技活动”“创新工作室”“综合性技能竞赛”相结合等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 践行高端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理念

创新教学平台以提高高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 是综合职业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思想在人才培养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和运用, 是高端技能型创新人才的教育。

2. 进行创新培养的顶层设计, 构建三级创新教学体系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置入创新能力培养的诉求, 构建初级动手训练——主要掌握机械、电气、传感器及控制软件等基础知识;系统应用训练——构建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科技创新活动——对学生有潜力的项目给予特别的支持和孵化三级创新教学体系。开设《机器人制作与编程》《机器人技术应用》和《机械创新设计》等课程, 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使得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机电产品创新设计与改造的能力。

构建三级创新教学体系:

初级动手训练。这一级主要是利用构件及元器件搭建简单的机电产品, 了解常见传动方式, 掌握基本的编程语言编写程序控制由简单的电动器件及传感器构成的机电设备。通过不同的项目使学生建立初级机械、电气、传感器及控制软件等基础知识, 对这些基础知识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口头表达能力等。

(2) 系统应用训练。这一级主要是构建较为复杂的系统而培养学生机电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经过第一阶段的基础创新训练, 学生在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后,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择不同的训练模块 (如灭火机器人、深井救援器、灌装生产线等) 参与创新训练, 在创新训练过程中, 学生对机械传动、气动技术、电子电路、软件编程等相关知识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实现各自机电系统的功能设计。

(3) 科技活动创新。这一级对学生有潜力的项目给予特别的支持和孵化。经过前面两阶段的训练后, 创建科技活动小组, 开展创新设计及制作大赛、机器人设计及制作比赛等。对有较强科研能力和兴趣浓厚的同学提供服务平台, 对由同学自行构想、并有较好基础的优秀项目给予资助和进一步的孵化, 帮助其利用各种技术资源, 将他们的发明创造由创意转变为有形的创新成果, 并对创新成果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开发, 进行科技创新活动项目申报, 指导撰写专利申报, 努力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3. 采用“校企双主体导师制的师生互动”教学形式

由“学校单一专任教师的课堂教学”转向“校企双主体导师制”的多方互动, 通过教师引导, 激发学生的特长和潜能, 激励并引导学生的创新欲望和探索精神。引入50余名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创新教学指导教师, 企业导师负责创新项目的遴选、作品制作和专利申报的辅导等, 学校导师负责日常学生管理、理论支撑和科研方法的指导, 在校企双方导师指导下组织项目研究的实施, 形成师生多方互动的教学形式。

4. 搭建由科技创新活动、技能竞赛、技能文化节等组成的创新实践平台

组建“机械创新设计”“机器人创新”“CAD/CAM”等学生科技创新团队, 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获多项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立项资助, 并有2项科技项目获验收, 学生申报专利5项;以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省大学生机械设计、中国机器人大赛机器人创新、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机器人创新等赛事为平台开展创新教学, 将创新技能竞赛同创新人才培养有机融合;以我校“技能文化节”为平台, 举办互动式和开放式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论坛”, 吸引专业90%以上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来, 拓展创新教学的维度和广度, “技能文化节”活动在我校以连续举办5届。

5. 开发融知识、技能、趣味于一体的开放式学习项目载体

开发出融知识、技能和趣味于一体的机器人教学项目, 教学载体由“零散的知识、技能点”转变为“综合性的研究、竞赛项目”, 如深井救援器、捕鱼达人游戏机、寝室“一把手”武术机器人、灭火机器人、星际漫游机器人、机器人宝贝车、机器人创意等项目。

二、机器人创新教学平台特点

1. 构建了三级创新教学体系

构建了由“初级动手训练——主要掌握机械、电气、传感器及控制软件等基础知识, 系统应用训练——以较为复杂的机电系统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科技活动创新——对学生项目给予资助和孵化”的三级创新教学体系。“三级”创新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2. 采用开放式项目教学和开放式创新教学管理

以由科技创新活动、技能竞赛、技能文化节等组成的创新实践平台为依托, 以技能文化节、创新工作室、创新竞赛和科技创新项目为活动载体, 从实践方式上打破传统的实施形式, 在实践实施过程中, 让学生从每一工程项目的每一环节做起, 自己动手构建每个具体实用的综合技术应用方案, 让学生边学会理论研究分析, 边学会实践制作调试, 注重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时间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课时间, 配备专职学生管理员, 业余时间也可进入工作室、实验室完成学习任务。在项目来源、项目研究过程、项目及人员管理、项目实施场所均体现出“开放性”。

3. 创新教学方法, 构建了“以项目为载体, 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下的新学习方式

加强学生科技发明、专利申报、科技项目申报, 实施校企双主体导师制, 改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效果;突出工程实践环节,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以项目为载体, 以创新工作室、技能竞赛和技能文化节为平台,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培养体系, 引导学生主动地开展探究性学习。在创新教学中, 广泛采用启发、探讨、研究、案例等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通过项目引导, 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积极性, 凝聚团队合力, 形成“以项目为载体, 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在学习中创造宽松气氛, 提倡创新精神, 由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开展探究性学习。

三、机器人创新教学实施效果

1. 专业学生在各级各类创新和综合性竞赛中成绩优异

技能文化节、创新工作室、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等创新平台在我校机电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动手操作、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显著增强。近3年来, 专业学生在国家和省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共计43项, 其中在“中国机器人大赛”和“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中获全国一等奖16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3项;教育部高职高专大学生机械部件创新设计与制造竞赛三等奖1项;“浙江省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教育厅高职高专机械部件创新设计与制造竞赛一等奖1项;“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二、三等奖1项。

2. 学生多项科技创新项目获立项资助、专利申报成果丰硕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3项科技创新项目《多功能儿童落井救援器的研制》《集体公寓逃生用多功能晒衣架的研制》《人员落水远距离救生装置的设计与制作》获得了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 (新苗人才计划) 立项资助, 前2项顺利通过省科技厅验收, 10余项学生科技发明申报实用新型及发明专利。先后有30多位同学被浙江工业大学等本科院校录取接受本科教育。

3. 创新教学平台的成功构建, 有力推动了机电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创新教学平台的品牌效应推动了我校机电专业的建设, 学院机电类专业由3个增加到5个, 拥有机电技术应用研究所、汽车应用技术研究所、全国机械工程师培训基地, 为绍兴市汽车工程学会挂靠单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2009年获评浙江省高职高专特色专业、2011年获评中央财政支持的教育部重点建设专业、2012年获评浙江省高职高专优势专业。经过多年创新教学的实施, 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已成为我校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的一大特色, 同区域内同类专业相较而言具有明显优势。

四、机器人创新教学平台的推广价值

1. 对全院各专业具有示范推广作用

机电专业创新教学平台是高职机电专业创新型技能人才教育和教学的示范, 这一平台的搭建和教学实施推动了全院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在创新教学中所采取的一些做法和成功的经验后来被推广到机电分院其他专业的教学中, 带动了分院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2. 对推进区域高职机电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创新教学产生了示范作用

我校机电专业所实施的基于开放式项目、综合性技能竞赛和双主体导师制的机电专业创新教学的具体做法和经验, 多家媒体都进行了报道, 向其他同类兄弟院校进行了介绍和交流。教学平台所涵盖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 不仅在提高了本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而且在学校新一轮教学计划修订、个性化学习方案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借鉴, 为省内乃至国内同类高职专业提供了有益借鉴。

3. 创新教学平台所提倡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该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职业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改变了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中“知识和技能单向传输”的被动接受模式, 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加大了工程训练及实践环节, 为学生提供了发现问题、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平台, 这些措施对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效经验。

参考文献

[1]李敏.激发自主学习热情构建机器人创新平台[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1, (4) .

[2]刘子贵.高职机电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管理教育, 2008, (8) .

[3]黄敦华.基于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的机器人创新团队建设研究与实践[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 2011, (4) .

[4]郝卫东.开放性机器人创新实验室建设研究[J].高教论坛, 2009, (9) .

项目导师 篇10

目前, 高职院校都在推行导师制育人模式的教学改革, 传统的师生关系需要解构与重组。本文所指的导师即为在高职院校授课, 并以兼职身份在思想、学业、职业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的教师。在导师制育人模式下, 导师在新型的导学关系、平等关系、朋友关系中承担着重要角色, 并履行重要职责。

1 导师应成为重构师生关系的掌控者

导师的职责是担当师生关系重组的主要责任人。师生关系即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师生间所结成的相互关系, 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相互所持的态度等。师生关系是校园内最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 其好坏程度直接影响导学校育人的信度和学生成长的维度, 导师应从职业道德的高度, 掌控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的脉络和走向。师生本是一对矛盾体, 导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在构建师生关系中起主导作用, 应该承担主要责任。不论在年龄和经验上, 还是在专业水平及综合能力上, 导师都是强势一方, 有责任引导师生关系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导师的责任感和人生阅历使其行事彰显理性, 若偶遇险滩, 导师便能及时调整航向, 成为学生人生航程中的舵手。

2 新型师生关系的重构需要软件支撑

导师的职责是在导师制下提升对师生关系重构的认识。在指导过程中, 导师要增强教育服务的观念和意识, 树立民主育人、平等育人、情感育人的施教理念,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2.1 导师应该树立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

导师在重构新型师生关系中的职责是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建立在师生人格平等的基础之上, 人格平等是一切权利平等的出发点, 人格是个人的名誉与价值、尊严与权利的总和,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 师生拥有同等的生存与发展的权利, 每个公民的权利与尊严都受到法律的保护。在教学活动中, 导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享有主体地位, 如果二者实现有机结合, 师生间就能形成朋友与伙伴式的民主关系, 学生能在互尊与互信中自由成长, 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健康的人格得以塑造。导师要领悟教育民主与教育平等的思想内涵, 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2.2 导师应该打破旧观念增强服务意识

导师在重构新型师生关系中的职责是倾心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在社会上, 人人皆为服务者、人人都是消费者, 教育是一种特殊服务, 教师提供服务的过程就是学生消费服务的过程, 学校及其教师都在为学生服务。导师是实施教育服务的践行者, 真诚为学生提供“六导”服务, 即提供思想开导与心理疏导、学业辅导与人生教导、职业引导与就业指导六项服务。导师要摒弃“师道尊严”传统观念, 放下架子和身段, 从授业者转为服务者, 师生关系从“命令与服从”的旧式关系转化为“服务与消费”的新型关系, 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不是施舍恩惠或卑躬屈膝, 而是在践行导师的职责、在创造导师的价值、在履行导师的使命。

2.3 导师指导学生应该付出真情与实感

导师在重构新型师生关系中的职责是用爱心感化学生。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导师有效开展指导活动的润滑剂, 其中蕴含的情感与爱心像甘霖一样浸润着学生的心田。导师是爱的使者, 对于自闭、叛逆、对抗的学生, 付出真情去溶化隔膜;对于消极、冷漠、脆弱的学生, 倾尽真诚去打开心扉。导师的角色既是严父又是慈母、既是良师又是益友, 只要拉近情感距离就能建立深厚情谊, 知之深才能爱之切, 只要实施心灵相通与心理相容, 学生就会向导师倾吐心声。导师不但要精于教书, 而且还要勤于育人, 对于抗压力弱的学生要循循善诱、指点迷津;对于抵触情绪强烈的学生, 要情之以理, 动之以情;甘撒一腔热血, 滋润一颗心灵。

3 新型师生关系的重构需要硬件支撑

导师在重构新型师生关系中的职责是借助各种通讯工具和沟通平台拓展交流空间。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不但需要各种软件做指引, 而且需要各种硬件做支撑, 多角度强化、深化与优化。

3.1 导师为强化师生关系应该借助通讯工具

导师在重构师生关系中的职责是利用各种通讯手段拉近师生心理距离。手机是学生随身携带的通讯工具, 已成为师生间沟通的主要媒介, 导师应该适时地利用这一时尚通讯工具实现与学生的无缝对接, 拉近师生情感距离。QQ聊天工具已经改变了广大师生的生活方式, 成为校园里的第二大交流媒体, 导师要想成为学生的知己, 必须加入学生的QQ群, 在虚拟的世界里与他们亲切交流, 消除现实中难以逾越的心理隔阂。互联网是虚拟的网络沟通平台, 导师应该充分利用它与学生共享轻松愉快的网络生活、促使沟通方式向多元化发展:比如利用E-mail或BBS;博客或微博交流, 打破传统交往范畴, 实现零障碍交流、零距离沟通。

3.2 导师为深化师生关系应该搭建沟通平台

导师在重构新型师生关系中的职责是创造交流机会, 全方位与学生接触。高职院校的导师多半由授课的教师兼任, 导师要充分利用在校时间, 搭建立体沟通平台, 多时段、多地点与学生广泛接触, 加深相互了解。校园是师生交流的重要场合, 凡遇到学生请教都要耐心指导, 有急事不能多谈, 可另约时间、地点详谈, 但不可爽约。教室是师生交流的主要场所, 在课上、课间、课下导师都能见缝插针对学生给予学业、职业指导。宿舍是学生情感的避风港湾, 导师应该经常去探望, 深入学生中间, 把温暖和关怀送到学生的心坎上。在构建师生关系中, 只要把师生的正式交往与非正式交往二者有机兼容, 师生关系就能不断深化。

3.3 导师为优化师生关系应该借势第二课堂

导师在重构新型师生关系中的职责是开展校外第二课堂活动, 拓展师生沟通渠道。实习企业是师生建立朋友关系的“工地”, 导师要抓住学生在校外实践的契机, 从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的角度展开交流。实训基地是师生建立师徒关系的“场地”, 由于学生对实训基地比较陌生, 从心理上急需导师的抚慰, 沟通的愿望比较强烈, 彼此交流效果自然顺畅, 学生能直接地体会到“师傅”的慈爱。学科竞赛的赛场是师生建立战友之情的“战场”, 导师在预赛、半决赛、决赛中, 全程对学生进行专业和礼仪知识的培训与辅导, 对学生适时在心理上安慰疏导、在生活上关怀指导、在战术上统筹教导, 从学生的心底加深了师生间的战友情谊。

4 导师应成为新型师生关系的守护者

导师在重构新型师生关系中的职责是呵护与维系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师生关系是一组动态关系, 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因为沟通不畅而布满荆棘;可能因为方法不当而遭到破坏;可能因为经营不善而出现夭折, 这就需要师生共同呵护与爱惜, 尤其是需 (下转第131页) (上接第208页) 要导师承担起保驾护航的大任, 及时排解误会与误解;及时改变沟通方式与方法;及时修缮漏洞与补缺, 为其注入营养成分与情感元素, 确保师生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导师要修炼经营之道与守护艺术, 保证师生关系的重组与再建水到渠成, 师生关系的维护与保养只需真心换真情。

5 结语

导师制是新型的育人模式, 重构师生关系是确保教改效度的前提, 故此要求导师软件与硬件二者兼顾, 树立民主平等的育人理念, 确立教育教学的服务观念, 广泛搭建立体沟通平台, 深度拓展交流空间, 锤炼指导艺术, 在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中履行神圣的职责。S

参考文献

[1]谷峪.树立教师服务观[J].教育研究, 2004 (06) .

导师名家点评 篇11

1958年11月出生于内蒙古通辽市。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中国国家画院刘大为工作室首届精英班画家,现为天津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刘大为工作室助理导师。

《民兵史画长卷》(局部)荣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金奖。

《画说深圳》荣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铜奖。

《女人河》荣获第十届全国美展优秀奖。

《民兵史画长卷》入选百年中国画大展。

《南岭村记事》荣获建党80周年全国美展优秀奖(最高奖)。

《岁月如歌》入选第二届中国画展。

《太阳雨》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

《巴特尔的婚礼》入选建军70周年全国美展。

《嘎查的日子》入选第三届中国画展。

《赖以拄其间》入选建军80周年全国美展。

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内蒙古美术馆、韩国麦粒美术馆等专业机构收藏。

刘大为

你的小册子我看了,专家评委对你的作品给予了肯定。你的优势是造型能力强,善于经营画面,刻画人物形象生动鲜活,很好地把握了马背民族的人情风貌与时代气息,有地域特色,有自己的语言。现在画写实、画现实主义题材的画家不少,但能够既讲究笔墨又画出东西很耐看的少,这需要有极强的造型能力与笔墨意识,你应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从更高的层面来完善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准。

贾浩义

前些年陈嵘的作品呈现出多样化的创作模式,每种品类都有着较强的自我表现意识,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艺术探索。近几年的创作似乎找到了较恰当或者是最能抒发内在感受,最能表现他对生命、生活、自然的真实体验的这么一种笔墨方式。积、染、皴、擦这一传统的山水画技法在他的人物画里变得新颖、灵动、鲜活而富有表现力。

田黎明

1979年陈嵘在《基建工程兵报》上发表了几组描绘战士生活及工地速写让我了解了他,此后他成为我们部队的创作骨干。后来他与于长江在一起,20多年他们不仅有很成功的合作,而且双双由业余到专业,由画连环画小作到水墨大制作,由默默无闻到较有影响,一步步迈着坚实的步伐。陈嵘作品中表现科尔沁草原的牧人生活是他创作的主线,用单纯、简约的素墨叙写草原神奇,给人一种朴实、厚重、苍茫、旷远之美。他的小品画也极具个人特色,人与物的组合,笔与墨的经营轻松、自由、散淡、随意、令人耳目一新。

杨悦浦

优秀之作皆由完美技艺表达心意情旨,予人以愉悦。无技艺魅力,难得艺术的力量。读陈嵘的中国画作品,兴然。

陈嵘的中国画,沉厚雅健,不落俗路,极具个性。线为其艺术语言主体,应用精到,其笔墨精醇,说明画家对所描绘对象有深入研究与认识。此均源于其壮盛智慧及高超的基本功。

古人所谓用“心”作画,是指画家对变化万端的外在现实,感之于心,心之动,生创作欲求,于是吟咏人情,模写物景,是为“由物及心”之创作前半程。展纸作画,须将心之感动,物化于绘画各元素,运思精凿,求其精切,完美表达,其妙益善,完成“由心及物”的创作后半程。陈嵘诸多作品清晰地诠释了这一完整创作过程,将自己的心融进画中人、景、物,有气脉,有神质,有感染力。技艺能够从心所欲,题材则可尽情表述,故,无论是主题创作,或挥酒小品,都能见其涵蕴的艺术能量。

陈嵘的真情性,具天分,才意高远,精神凝会,能守其志性,具视野开阔。陈嵘成熟于改革开放之后,得多元发展良机,能遵照自己的艺术主见和艺术规律创作,顺时进取,颇得成就,成为新时期一位优秀的代表性人物画家。

傅京生

陈嵘的画,明显受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现实主义思潮和当代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综合性影响。但是,他并没有成为这些思潮的俘虏,没有浅层次追逐时髦,而是敏锐地发现了这些思潮能够影响画家的审美意识,并有助于画家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念,且由此对视觉美感做出特殊的呈现。这是一种特殊的睿智。于是,就是在这样的特殊的睿智中,尽管他的作品吸纳了诸多的后现代视觉文化思潮的因素,但他仍能够把他对后现代视觉文化思潮的理解还原成现实主义审美范畴,还原成可感的“真实”。为此,他一方面采取了一种“硬边”的刀刻一样的笔触,另一方面,则使这种笔触又有毛笔的味道,并由此使他的作品也显现出了宣纸肌理的特殊的美感,这是一种现代文化与中国传统绘画文化两相融合的文化思想的表,所以其表现手法既极为新颖而又能够表现出画家特有的人文理想,由此,而令“传统”活在新的“新形式”之中,这之中存在着现代文化的奥妙,这是陈嵘的绘画令许多当代画人自叹不如的原因之一。

贾德江

内蒙古通辽画院院长陈嵘,是一位从科尔沁草原走出来,以崭新的面貌把自己展现给当今画坛的艺术家。他曾以令人震撼的作品《民兵史画长卷》、《画说深圳》、《女人河》、《南岭村记事》在全国美展中屡屡获奖而蜚声中国画坛,但他却淡泊名利,苦苦探索,默默耕耘。他是一个成熟的中国画家,却没有停步和满足,始终执著地在日益开阔的视野中寻觅矿藏,锤炼技艺,锻铸人生。

多年来,他一直进行着中国人物画“笔墨语言”和“形象塑造”的探究。他的作品,以表现现代人物为主,一是宏大的革命历史题材,二是饱含乡恋的草原风情,三是轻松率意的人物小品。不论哪一类作品,画家重在表现人物形象的生动性和精神世界的深刻性,以及生存形态的美感和笔墨意蕴的丰富性。为此他借助自己长于用线的扎实功底,参悟素描手法,以书写型的变化多端的长线、短线、直线、曲线的精心铺排,在虚实之间、疏密之间、粗细之间、浓淡之间、刚柔之间构筑画面黑、白、灰的关系,叙述结构、表达动态、营造意境。他的笔墨方式是含蓄抒情的,是浑厚苍润的,尤其是山水皴擦技法的恰当运用,使线的节奏、韵律更为丰厚而产生一种浮雕感,画面由此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对于视觉艺术,形象本身就是一种语言。在陈嵘看来,绘画不仅要靠精神的魅力去影响人,靠形式的魅力去吸引人,还要靠生活本身的魅力去感染人。如果放弃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视觉语言——形象,就无异于否定绘画自身。可以肯定地说,在当代画家中,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在他的绘画中如此反反复复地挖掘人与自然的主题,又不断丰富它的艺术含量,创造出一幅又一幅感人肺腑的图画。

值得称道的是,画家在努力从西方现代绘画中寻找灵感时,仍然对传统的绘画语言保持着深深的依恋。这在他“以线造型”表现草原风情的人物作品中尤为明显。因而,在他的作品中交相辉映着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的艺术魅力。他以他的作品表明:一味迎合传统艺术导致的审美定向以及由西方现代艺术导致的审美变异都是不合适的。唯有在两者之间寻求新的语言模式,才能创作出当代文化所需求的作品来。可以这样说,陈嵘的作品是现代的,又是民族的。他找到了一条超越传统的路径。

梁文博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海滨城市烟台遇见了多年未见的朋友陈嵘,并且看了他所带的国画小品。给我的印象是,这位从内蒙来的壮汉不可小视。按照关云长的话说:“此人武艺甚佳,不在你我之下。”最近,只听说陈嵘与另外三位朋友合作画了一幅百米多的历史长卷,取下其中一小部分在九届美展中拿了个金奖,作为朋友我深为他们的成绩高兴。其实行内的人都明白,大画看能力,小画看才气,往往小品反而把画家的灵气和个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陈嵘的小品画,在我看来是一种全新的视觉组合,那种松紧有度的画面让我耳目一新。在这里看不到“花拳绣腿”的江湖套路,也嗅不到“文人画家”故做斯文状的腐臭气,而只有阳光下的草原人与自然的和谐。你会嗅到来自科尔沁草原的奶油子的芳香,你会为晚风送来深情的马头琴声所激动。

nlc202309030502

我一向认为,艺术要有难度,要经看,“千古文章,传真不传伪”,好的画是靠静养出来的,急功近利的心态之下,是不会有什么好作品的。况且我们这一代画家已过了少年气盛、下笔就想惊人的年龄。使自己的画平和宜人,纯熟炼达,看起来意味深长,才具有成熟的魅力。

我尽管不善吸烟,但有时工作之余,点上一支香烟,慢慢地体会那幽兰般的清香,欣赏着对面墙上陈嵘那幅《阳光下的草原》,真是一种享受……

康 征

陈嵘多才多艺,思维特别活跃。他的绘画往往轻描淡写中把你就征服了。当我读到他的绘画,重新思考起画家个性与绘画风格的关系时候,我彷徨了。对于这位长期生活在内蒙古草原的汉子来说,他的绘画却有一种难得的轻松感,细腻而率意,天真烂漫,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具有淳厚不雕的大朴情调。他的《草原丽日》笔墨精炼,人物造型简约朴素,就连那只小狗也带了灵气和乖巧。他曾经随著名大写意画家老甲学习,虽然在他绘画中看不到老甲先生的影子,但是据我了解他是老甲先生最忠实的弟子,所谓“忠实”就是他没有继承先生的形式,而继承了先生的精神。老甲先生的艺术精神就是大真大朴。

导师制下的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剖析 篇12

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大多数研究生教学都采用导师负责制。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 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 是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各种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 对研究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研究生学习质量、科研活动成果和最终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好坏。近年来, 随着国家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 研究生导师发展规模相对滞后, 很多导师成批地指导研究生, 教学和科研条件相对不足, 导师精力有限, 难以满足培养质量的要求。传统意义上的“师徒模式”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因此,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助于更好的完成研究生教学任务, 更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二、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类型

传统研究生教育的师生关系, 最重要的就是导学关系导师制, 在导师制发展过程中, 导师与研究生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在德国是师徒关系, 在美国, 表现为合作伙伴关系;而在我国, 既是师承关系, 又是长辈与晚辈的关系。但无论哪种形式, 导学关系作为师生关系的核心一直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始终。导学关系的本质是一个体现教育价值和学术价值的关系。这种导学关系既包括传道授业、释疑解惑的教书, 也包括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的育人。

许克毅将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分为权威型、和谐型、松散型、功利型。权威型师生关系以导师为中心, 导师一般有较深的资历, 在学术上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在这种关系中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发展很快。和谐型师生关系中导师的能力结构是多方面的, 他们与研究生关系和谐, 正式交往与非正式交往的深度都高于其他几种类型。松散型的师生关系, 则主要是由于导师科研项目经费不足, 或工作繁忙、缺乏责任心而同研究生交往很少而形成的。功利型师生关系是比较极端的一种关系, 个别导师在一定程度上把研究生作为了纯粹的科研劳动力或者商业利润的工具。李瑛在其研究中提出了各种新型师生关系的整合趋势:民主型、友爱型、对话型、期待型、合作型。强调平等与合作。陈世海等人将师生关系分为老板雇员型, 父母子女型, 纯学术型, 平等朋友型等。

笔者认为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 师生关系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模式, 师生之间的和谐与匹配才是良好指导效果的关键。在师生矛盾中, 导师无疑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 因此, 作为导师, 应积极主动地同学生构建权威性的学术关系、建设性的合作关系, 以及健康的交往关系。

三、导师与研究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1.导学关系变为从属关系。

许多导师由于在学术上的权威性使得其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宰地位, 具有绝对的话语权, 研究生则处于受支配地位。这种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严重限制了研究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不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更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2.研究合作关系异化为雇佣关系。

“做课题-发工资”这一经济关系代替了原本应该对研究生进行的学术指导。研究生所获得的“导”与“学”, 仅仅是围绕某一课题的某一部分具体操作而进行的。这样的局限就是无法获得系统的科研思想、方法和知识。

3.导学关系被淡化。

“导师不导”, 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 导师由于私务缠身或者自身能力较弱, 课题经费稀缺, 而不愿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指导上。导师对研究生日常生活学习不闻不问, 甚至学生找不到导师, 对导师也没有足够的尊重感和认同感。

四、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影响因素

1.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导致生均教育资源日趋紧张。

由于高校的师资力量并未因研究生的扩招而成比例增长, 造成的生均教育资源日趋紧张的局面困扰着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经常出现导师经费不足, 无法深入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或有的导师一届带十多个学生。导师和研究生比例严重失调造成导学关系疏离。

2.现行导师制度不合理, 缺乏对培养过程的监督和约束。

目前大多数高校仍然没有对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进行评估, 这使得研究生导师几乎把大多数时间和精力都用于自己的学术和科研上面, 而对教学仅仅是完成规定的工作量而已, 花时间与研究生多做沟通改善师生关系更是无从谈起。究其原因, 还在于导师绩效评价体系的缺位。

3.导师的自身素质与研究生的学习态度。

导师的为人方式、道德品质对研究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并直接决定双方之间的关系状态。而研究生的自觉学习能力、求知欲以及社会成熟程度等因素也直接影响双方关系的发展。他们是互动的, 如果研究生对导师布置的任务漠然处之或胡乱应付, 必然影响双方的关系。反之, 研究生在学术上的求知欲越强, 导师指导方法越恰当, 双方关系就越好。同时研究生的求知欲对导师也是一个反向激励, 推动导师的科研向纵深发展。

五、建立导师与研究生的和谐关系, 提高研究生培养教育的对策

建立导师与研究生的和谐关系, 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优化导师遴选、聘用机制。

长期以来, 我国的教育体制把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当成了一种荣誉和地位的象征, 只有教授或相当资历的教授才可能成为导师, 导师受聘后即是终身的。若干年后, 无论导师能力强弱, 无论其是否仍具备对学生的指导条件, 都可以接收新的研究生。无疑这是不合理的。因此应优化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 从“入口”提高导师素质。建立导向性的遴选指标体系。不仅要自身学术水平高, 还需具备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条件。引进竞争淘汰机制, 打破导师终身制, 激发导师的进取心。

2.树立导师行为道德规范, 对培养过程进行监督控制。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 导师的学术思想、道德修养等都对研究生有直接的、重要的长久性影响。导师不仅传授学生知识, 培养能力, 其品质和风格还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人格塑造和素质养成。研究生导师的授业特点在于引导研究生走到学科前沿, 培养研究生的开拓创新精神, 指导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 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端正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但是在研究生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 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方式和投入精力完全由导师决定, 学校对导师指导缺乏监督, 更难以干预。因此, 必须树立起一套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来指导、规范、约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行为活动。

3.建立导师评价体系, 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

目前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偏重于结果评价——学位论文的盲审和发表论文两项指标, 应针对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进行质量监督控制, 建立科学的、实用的导师绩效评价体系。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教学、科研、实践等各个环节进行实时评价, 并与导师津贴、奖励相关联。进一步强化导师责任, 建立起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 把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

4.加强导师与研究生间的互动。

在课堂和课题之外, 建立灵活多样的师生交流模式。学生定期向导师汇报学习心得, 积极交流思想, 导师不定期召开专题学术会议等多种形式。增强导师与研究生间的互动, 有助于构建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摘要: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实施的是导师个人负责和导师集体培养的模式, 研究生的各种学习研究活动基本上是以导师为中心展开的。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是研究生教育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文章从当前高校研究生教育中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现状出发, 对导师制下的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内涵、类型、存在问题、影响因素及如何改善师生关系,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关系,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聂铁志, 太佳良.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J].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7 (1)

[2].许迈进, 郑英蓓.三重反思:重构研究生培养中的师生导学关系[J].教育发展研究, 2007 (4)

[3].许克毅, 叶城, 唐玲.导师与研究生关系透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0 (2)

[4].李瑛.浅谈高校导师制中的师生合作关系[J].交通高教研究, 2004 (4)

[5].陈世海, 宋辉, 腾继果.高校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研究-以华中地区某高校为个案[J].青年探索, 2003 (6)

[6].林连伟.研究生教育中师生关系建设要突出“导学关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3 (5)

[7].王佩贞, 宋维红.导师制下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研究综述[J].中国研究生教育学术论坛, 2008 (11)

[8].雄新, 周冀英, 罗天友.引入竞争和淘汰机制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J].重庆医学, 2007 (2)

[9].郑杰.研究生教育中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研究[J].中国知网博硕士论文库, 2006

[10].蔡京, 吕改玲.后喻文化背景下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3)

上一篇:污染物来源论文下一篇:无线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