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辅导(通用10篇)
导师辅导 篇1
2004年8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央“16号文件”) 正式颁布, 按照要求,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是深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之一。截至2008年年底, 全国高校共有本专科生专职辅导员91808人, 与2006年底相比增加22610人, 增长33%;另外, 还有本专科生兼职辅导员29329人、班主任212851人, 与专职辅导员一起共同构成了做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一直是本刊关注的重点, 自创刊号起就开设了“辅导员在线”栏目, 目前已发展为本刊最重要的栏目之一——“大学辅导员”, 该栏目旨在宣传党和国家有关辅导员队伍的政策和动态, 为高校辅导员提供交流学生工作经验、探讨学生工作规律的平台, 为辅导员服务, 为辅导员队伍建设服务, 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创刊5年来, 我们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关注可以用16个字加以概括:三次提升、两大活动、重在策划、紧贴时政。
三次提升。
第一次提升:2007年, 为加大对高校辅导员的关注和支持力度, 我们把“辅导员在线”栏目由原来的个页码增加到5个页码, 每期选择一个话题进行重点解读。第二次提升:2008年我们把“辅导员在线”栏目由5个页码增加到10个页码, 并在该栏目中设立子栏目。第三次提升:2009年, “辅导员”栏目升格为刊中刊“大学辅导员”, 每期16个页码, 由辅导员圆桌、明星辅导员、学工在线、培训讲堂、辅导员工作100个怎么办、专栏、博客、特别推荐等组成。
两大活动。
为了解辅导员工作的现状, 从学生的视角关注辅导员工作, 我们于2005年9月1日至2005年12月30日举办了“我眼中的辅导员”征文活动。征稿启事一经刊出便得到了省内外高校辅导员和大学生的广泛关注, 共收到征文千余篇。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 为进一步帮助高校辅导员开展和创新工作, 我们开展了“辅导员工作100个怎么办”大型征文活动, 有30多所高校的近千名辅导员通过各种途径参与, 最终评出优秀文章150余篇, 即将结集出版。征文期间, 我们还及时选出20多篇优秀文章予以发表。
重在策划。
一本杂志重在策划, 一个栏目同样也重在策划, 这是我们开办“辅导员”栏目贯穿始终的理念。第一, 特别关注策划。2006年5月, 一封辅导员的来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来信叙述了他对辅导员职业的诸多迷茫, 并期待能得到我们的解答和帮助。如何帮助辅导员找准角色定位, 明确工作职责和素质要求?于是, 在2006年第7期我们推出了“辅导员:充满活力的光荣职业”的“特别关注”, 由《一封辅导员的来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春天来了》《我省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做辅导员, 是一种幸福》等文章组成。在当时, 该策划的关注点较为新颖和突出, 我们又及时作了相关解读, 在高校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各大网站也纷纷转载。昨天还是大学生, 今天却已是大学辅导员。面对思维活跃、个性突出甚至被认为有些没落和倒退的“90后”大学生, 新踏入工作岗位的“80后”辅导员如何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 是一个重要而且需要得到完美解答的课题。于是, 年第期我们推出了主题为“新任辅导员:你准备好了吗”的“特别关注”, 以5篇“与新任辅导员谈心”系列文章为他们提供工作技巧方面的参考, 在辅导员中间产生了很好的反响。
第二, 栏目策划。新时期辅导员的作用是什么?新时期辅导员如何定位自己?新时期辅导员的出路何在?新时期学校应为辅导员做什么?于是, 2007年7月的“辅导员”栏目推出了“新时期辅导员四问”的策划, 通过对“辅导员四问”的讨论, 让新时期的辅导员们能够重温并加深认识自身工作的重要和前途的光明。当“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相遇, 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面对个性十足、自我倾向化很浓的“90后”大学生, “80后”辅导员该怎么与他们和谐共处?于是, 我们在2009年第3期推出了“当‘80后’辅导员遇上‘90后’大学生”的策划。5年来, 类似这样的策划还有很多, 比如, “班级建设:辅导员工作的基石”“辅导员待遇, 职业幸福感的风向标?”“科研:辅导员不能承受之重”“走进辅导员职业化时代”等。
第三, 品牌策划。为了扩大“辅导员”栏目的影响力和辐射面, 我们召集8位优秀的辅导员, 创办了全国第一份具有真正意义的免费辅导员电子杂志——《中国高校辅导员》, 它通过邮箱传播, 为广大辅导员提供义务指导和服务。《中国高校辅导员》一方面可以实现“辅导员”栏目相关内容的网络化, 扩大其阅读量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它有着相对独立的编辑流程和网络传媒的优势, 有利于迅速扩大自身的影响, 塑造辅导员工作领域内的品牌。目前, 《中国高校辅导员》的订阅量已经突破千份。
紧贴时政。
关注党和国家有关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和工作动态, 也是我们做“辅导员”栏目的重要理念。2006年2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上海考察期间, 得知复旦大学辅导员包涵以周记的形式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后, 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认为这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一种有益探索。在他的关心下, 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选编了《包涵心语》, 并由学习出版社出版。为了让《包涵心语》更好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开花结果”, 2007年第1期“辅导员”栏目特别选编了该书的两篇周记, 并组织了两篇辅导员阅读《包涵心语》的心得文章一同配发, 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受启发, 有力地推动他们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手段,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 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宣传表彰一批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优秀辅导员, 在教育部社政司的指导下, “2008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于2009年1月正式启动, 历时4个月, 共412所高校推荐候选人参加评选, 最终冯圣兵等10名辅导员脱颖而出, 荣获“2008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称号。于是, 我们在2009年第12期推出了“2008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之成长感悟”的策划, 特别约请10名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经历进行有针对性的总结, 希望能给广大辅导员带来启迪和激励。该策划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大辅导员的欢迎, 不少省外的辅导员还打电话索要该期样刊。
“打造高校辅导员的精神家园”始终是我们的理想和目标。我们深知, 目前的工作离此目标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但定将为之奋斗不息。
导师辅导 篇2
甲方(创业导师): 乙方(被辅导创业团队):
丙方(华南农业大学创新创业学院):
甲、乙、丙三方本着弘扬创新创业精神,帮助创业团队快速成长,共同服务于创新创业事业的原则,经充分协商,就创业导师辅导事宜达成如下指导协议。
乙方聘请甲方为指导本企业的创业导师,本协议书有效期为两年,时间自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止。
一、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1、指导乙方,经常性与乙方保持沟通交流,每月不少于1次,累计交流时间不少于2小时;
2、经常与乙方沟通企业发展和项目进展状况,给出指导性建设方案和建议;主动了解乙方团队及企业发展情况,并针对其困惑和问题给予指导;
3、保守乙方的商业机密,保护乙方的知识产权,未征得乙方同意,不得利用乙方提供的信息(包括财务信息、商业机密、其他知识产权等)与第三方从事盈利性活动;
4、对乙方有成功预期的项目,享有风险投资、合作或向创业投资机构推荐的优先权;
乙方的权利与义务:
1、聘请甲方为创业导师,自愿与甲方就创业与管理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和对话,而非寻求单纯的实务帮助;
2、乐于投入时间和精力,积极主动递交有关企业情况资料与甲方联络交流,同时加强与其他导师的交流;
3、向甲方和丙方提交企业团队及公司简介、团队个人创业经历及企业规划、创业导师行动目的简述等申请资料;
4、应向甲方和丙方提交季度和报告,对创业导师指导进展进行阶段性总结并提建议;
5、应对甲方的指导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有权决定是否采纳甲方的意见和建议,决策结果由乙方承担。
丙方的权利和义务
1、向双方提供日常服务,信息沟通服务和许可的活动帮助;
2、就甲方对乙方的计划方针、方式和运行模式提出意见和建议;
3、督促和协助乙方落实经乙方认可的甲方的建议;
4、跟踪甲方对乙方的指导活动,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争议解决:
1、本协议在履行过程中发生争议,应由三方协商解决;
2、甲方和乙方发生理念上的矛盾,乙方需积极主动与甲方沟通交流,并向丙方寻求协调;甲方与乙方存在严重分歧,经丙方协调未果时,任何一方可向华南农业大学创新创业学院提出终止指导协议的请求。
本协议一式三份,三方签字盖章时生效,甲、乙、丙三方各执一份。
甲方(签字):
地址:
电话:
签字日期:
乙方(公章):
授权委托人(签字):
地址:
电话:
签字日期:
丙方(公章):
授权委托人(签字):
地址:
电话:
导师辅导 篇3
【摘要】目前,学业导师制和辅导员制并行的管理模式在高校中较为盛行。然而,学业导师的专业知识辅导功能与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无法有机结合、育人作用无法充分发挥,这一问题在部分高校久未根治。考虑到江苏大学近几年才引入这一模式,该问题表露得更为具体。本文特以其为例对该校师生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工作情况和职能区别,发现两者职能存在重合。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学生和教师的意见提出了改进措施,以期避免在教育活动中出现“两者都管”或“两不管”的现象,逐步完善对学生的管理与服务。
【关键词】 学业导师 辅导员 职能区别
在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号召下,部分高校采取学业导师制和辅导员制并行的管理模式。二者本该是相辅相成、协同助力学生发展,却因彼此职能不清而难以真正发挥作用。学业导师制和辅导员制的实施情况如何?两者的职能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协调两者的工作职能?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为此,笔者以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职能为主要调查内容,结合培养高水平本科生的目标,在江苏大学进行了抽样调查。望通过调察研究与分析思考,探索出解决大学生辅导员和学业导师职能不协调、不明确问题的出路。
一、研究目的及调查的开展情况
1、研究目的
本次研究旨在探索学业导师与辅导员的职能区别,并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改进两者工作的意见,以增进双方相互认同感、优化细化学生管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教育与服务。
2、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江苏大学各专业的老师和在读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分别设计并分两次发放了教师版与学生版的调查问卷。第一次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工作情况,第二次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师生对两者职能区别的看法等。两次调查问卷分别发放150份学生版和50份教師版,共发放400份问卷,其中学生版300份,教师版100份,有效问卷达94%。
二、调查分析及总结
1.教师版调查总结
通过调查,笔者了解到目前江苏大学对于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作出明确规定的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素质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学生班级建设等;对于学业导师的工作内容作出明确规定的主要有:培养学生专业思想、辅导学生专业学习、督促学生学业规划、指导学生科研活动等。由此可见虽然对于学业导师的规定似乎侧重点在解决学生学习问题方面,但实际上有一部分是和辅导员职能重合的,比如辅导员也要求关心学生学业方面的事务,也有学业导师表示除了学校规定的工作内容外,自己也会额外注重学生的就业咨询、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所以就导致在生活和学习方面两者无法明确区分职能,出现“同时管”或“都不管”现象。调查中,笔者了解到:40%的老师不论是作为辅导员还是学业导师对学生最关注的是学术问题及学术情况,而这也是学生向老师咨询的最主要问题,64%的老师反应学生向其咨询的最主要问题就是学习方面的。然而,当被问到“您认为辅导员/学业导师应当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帮助?”时,50%的教师认为辅导员最应该向学生提供日常生活方面的帮助,高达96%的教师认为学业导师最应该向学生提供的帮助是专业课程指导方面。可见,辅导员和学业导师在观念中的职能侧重点是有明显区分的,辅导员偏重生活指导,学业导师偏重学习指导。在被问到“您觉得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职能区别在于?”,同样有68%的教师选择“辅导员更应关注学生生活,学业导师更应关注学生学习”,与上题的结果一致。可在实际工作中,当被问到“您在承担学业导师或学业导师时,工作上遇到的最大阻碍是什么?”,56%的教师认为最大的阻碍恰恰是“权责不明,导致事务繁忙,成了几乎事事要关心的‘保姆”。由此,当问到“您是如何看待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职能区别的?”时,有56%的教师认为“两者职能应明确区分,这样才能协同合作提高效率”也是不出所料。
2.学生版调查总结
“你与学业导师的沟通内容”一题中,39.74%的学生选择了“学习方面”,25.6%的学生选择了“生活方面”,选择“两者兼有”的学生占47.44%,选择“两者都没有”的学生仅占10.26%。而被问到“你与辅导员的沟通内容”时,12.82%的学生选择了“学习方面”,11.54%的学生选择了“生活方面”,选择“两者兼有”的学生高达65.38%,选择“两者都没有”的学生同样占10.26%。从两组数据中选择“两者兼有”的比例来看,学生并未明确学业导师和辅导员在其学习和生活方面的指导作用,两者在职能上区分不清。在回答“遇到问题,你觉得辅导员和学业导师谁更能帮助你”时,认为辅导员在生活方面、学业导师在学习方面更能帮助自己的学生高达71.8%。在回答“你觉得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职能区别是什么”时,55.13%的学生认为学业导师更应关注学生学习,辅导员更应关注学生生活。在回答“你觉得学校目前的辅导员制和学业导师制实施效果如何”时,56.41%的学生选择了“很好,两者相辅相成,有效的帮助学生发展”,29.29%的学生选择了“一般,学业导师和辅导员有或没有差不多”,10.26%的学生选择了“不好,两者不能发挥相应的功能”,3.85%的学生选择了“无所谓,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职能不需要分太清楚”。此外,还有学生指出学业导师的指导更具个别性,而辅导员集中于整个班级,不具有针对性。数据说明,目前高校实行的学业导师和辅导员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职能划分不清,未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两者合力的作用。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业导师制定工作计划、帮助学生建立学业档案和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做得很好,而辅导员的职业素养较高,能够履行自己的各项义务,尤其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此外,72%的大学生最需要学业导师和辅导员为自己提供的帮助都是“专业课程辅导”。由此可见,学业导师和辅导员在指导大学生学习方面的需求度都较高,这也表明两者在学习方面出现了职能重合。
三、学业导师和辅导员制的完善建议
1.找准角色定位,明晰双方职责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高校辅导员履行工作职责应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工作重心,不能偏离。然而,学生版调查数据显示:65.38%的学生平时与辅导员的沟通内容中学习和生活方面均有涉及。反观教师版,不少辅导员认为同时顾及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任务繁重,这就显示了辅导员工作的庞杂性,难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工作重心。学业导师制主要是专业教师协同辅导员的管理,对部分学生进行包括专业学习、科研实践和职业规划教育等多方面的指导,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而在实际调查中,53.77%的学生指出学业导师的学习指导效果不佳,学业导师应有的学习指导这一主要功能无法充分发挥。这是因为辅导员职能中同样包括学习指导,使这一功能部分从学业导师身上转移到了辅导员那里。如果不明确两者的定位、工作职能和范围,很多老师就可能陷入只教书不管其他或者想管怕越权或者以为不是自己管而不管等种种尴尬的境地。因此,高校需制定明确的工作条例,让双方找准定位、明晰职责,使其更好地履行各自的工作义务,从而发挥合力、优化管理。
2.加强彼此沟通,协调两者关系
要想发挥辅导员与学业导师的合力,就必须协调好两者的关系。首先,学校应创建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沟通平台。学校可以硬性规定辅导员和学业导师定期交流、经常性召开联席会议、布置相应工作等。其次,辅导员和学业导师也应努力寻求对学生教育的共识,主动增进交流。如辅导员向学业导师介绍班级情况,一些班级活动可邀请学业导师参与进来,增进辅导员、学业导师、学生三者间的有机互动。同时,学业导师应配合辅导员做好相关工作,主动与本班学生保持积极的联系和沟通,对学生科研活动和创新训练工作予以格外重视。对于辅导员和学业导师工作职责中存在的重合部分,二者应积极沟通、协商解决,充分发挥双方的积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最终实现学生成人成才的培养目标,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合格的建设人才。
3.健全奖惩机制,优化评教制度
通过本次调查,笔者发现当前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指导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对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工作满意度并不高。因此,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绩效考评制度还需不断完善。现有的考评制度仅有学生测评这一版块,形式单一且效果一般。笔者认为,除了学生测评外,还应包括学校对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考核以及两者互评这两部分的具体考核。在学校测评方面,学校管理层可依据本校工作条例分别对学业导师和辅導员的工作进行测评,评优惩劣。在学业导师和辅导员互评方面,学业导师和辅导员可以对双方的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促进双方的交流。良好的评教机制能更好地激发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也能使两者及时了解到自身工作的不足,有利于两者协调彼此工作。
参考文献:
[1]董秀娜.大学生学业导师制实施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探索,2013,(2).
[2]陈赟,徐虎雄,黄芳,张荣君,周嘉,周立志.“班导师+辅导员”育人机制实践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4,(2).
[3]颜洪平.论高校辅导员模式下学业导师制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2,(24).
[4]姜宇,刘群东.浅谈本科生辅导员与学业导师有效协作机制的建立[J].学术探讨,2011,(11).
[5]李战军,诸澜兮.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5,(12).
导师型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与方法 篇4
一、工作内容
导师型辅导员, 就是通过积极接近学生, 与之进行思想交流, 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并予以指导, 成为大学生成才路上的导师、成长路上的伙伴, 辅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全面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它不再是保姆式、官僚式的角色, 而是作为领路人, 为大学生提供咨询、服务;不再一味沉湎于事务工作, 而是在教学、科研上亦有贡献。导师型辅导员本质上是教师, 专注从事学生工作。
参照欧美大学的导师制, 结合我国国情, 导师型辅导员工作内容有别于以往的“思想政治辅导员”, 内涵更为丰富。概括而言, 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四个功能, 亦可由教育目标划分为若干主题来实现以上职能, 例如:
红色教育:培养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一腔热血, 能够在青年时期就将自己的命运与广大人民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形式有大学生青马工程。
通识教育:全面提升人的综合素质, 使学生具有更为开阔的视野, 能够在未来职业发展上得到充足动力。表现形式有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
情感教育:使学生学会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 学会与人相处, 具有健康的情感, 具备同情心。表现形式有临终关怀志愿者。
生命教育:促进身心健康, 培养健康积极的生命观, 避免年轻人极端情绪的恶性事件。表现形式有西安交通大学的知心工程。
良知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关注改革, 辩证地看待各种社会矛盾, 具有科学的思维, 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表现形式有社会热点问题的主题讨论。
二、工作方法
辅导员需要以严谨科学的治学精神, 从事学生工作的研究, 开展一系列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工作。通过形势政策课、就业指导课、党课传道授业解惑,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对他们产生积极的影响, 这种影响许多时候甚至是终身的。
辅导员需要接受系统培训, 例如心理指导培训、谈话技巧培训、职业规划培训等, 通过研讨会、培训班、学历进修不断地注入新的内容, 加强实战能力。
辅导员需要广泛涉猎,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人文社科领域的知识, 构建宏伟的理论大厦。加强文字功底、表达能力以及办事能力, 做到能写、能说、能办事。
能写:能够从事理论研究工作。辅导员掌握着大量生动案例, 在琐碎的工作中进行案例研究, 归纳总结。例如可以选取“大学生非正常死亡”“大学生犯罪”“大学生性教育”等现实意义较强的课题进行研究, 研究工作依赖多学科的理论支持, 因此需要终身学习。
能说:能够很好地为学生做咨询工作。谈心是辅导员的主体工作, 对口头表达力有着很高的要求, 通过与不同类型、不同群体的学生谈心, 起到化解问题、开启心智、职业指导的作用。
能办事:能够具备良好的行政素养, 具备组织、人事、宣传、经济工作能力, 可以稳妥地完成行政工作, 善于从事务虚与务实工作, 能够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矛盾, 能够与校内外行政部门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三、发展前景
辅导员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要自己全面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积累, 成为专家, 终身从教。此外, 还有其他各种发展方向:
(一) 政界
据统计, 党的十四大到十六大, 每届均有9名清华毕业的中央委员及候补委员在大学期间担任政治辅导员;十六大党中央领导集体中, 政治局常委中有4人曾在清华大学学习, 其中3人担任过政治辅导员。
蒋南翔说:“一个人年轻时担任一些政治工作, 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对一生的工作都会有好处。这就像唱京戏要从小训练、科班出身一样。”青年人从事辅导员工作对于将来从事行政工作会有很大优势, 一是长于从事人事的工作, 二是能够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在传统的辅导员职业发展中, 仕途作为主流, 将会继续延续下去。
(二) 学术界
随着辅导员学历的普遍提高, 将会有一批批从事科研工作的辅导员成长为相关领域的专家, 他们从事科研工作, 承担各种课题, 对大学生教育进行研究。西南交通大学朱铃教授曾经担任辅导员, 从事思想政治教学, 成为全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知名学者, 被列入“2008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法学入选者名单”。
(三) 文化界
陕西广播电台《长安夜话》作为一档人文关怀类节目, 涉及人生困惑、婚姻情感、子女教育、职业发展等, 主持人力闻曾在西安石油大学任辅导员, 经过多年教育工作的积淀, 成长为优秀的知识型新闻工作者。高校为社会服务的功能越来越强大, 会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参与到校外工作中, 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结语
随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的逐步落实、辅导员职称评定的实现, 该职业的社会认可度会越来越高, 会有越来越多高素质的人才从事这份担子重、内容丰富而又充满意义的事业。他们会全身心地奉献教育, 产生更多的科研成果, 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导师型辅导员的内容还需要不断地丰富, 职业定位会越来越清晰, 这份工作千头万绪, 唯有善于总结、勤于思考、乐于奉献, 才会在平凡的岗位上熠熠生辉, 这也就是辅导员职业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方惠坚.蒋南翔传[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
[3]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部文件[Z].2005.
[4]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Z].2006.
[5]2008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研究报告[Z].2008, (12) .
导师辅导 篇5
辅导员(或班级)评语范本
该生在校期间严格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学习认真刻苦、成绩优异,积极考取等职业技能等级证 ;曾(或现)担任班级委员,工作认真负责,乐于助人,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积极参加学校各类文体活动,具有较强的管理、组织、协调能力,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作风正派,刻苦耐劳,踏实上进,是一名综合素质较高的毕业生!
专业导师意见评语范本
导师辅导 篇6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 始终离不开人和社会这两个因素。高等教育就是要通过对人的培养来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和实现个体的社会化。高校和谐发展由学生状况、教职员工状况、教学状况、科研状况、经济发展以及环境状况六个要素反映。其中, 学生是首要的, 没有学生就谈不上和谐发展, 也没有能力改善教学、发展经济和美化环境。因此, 只有共同围绕学生这个“根本”, 才能实现合作、协调的共同发展。而要做好学生工作, 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制的建设至关重要。建设好这三支队伍, 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 认清形势, 分析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 外因
1. 高等教育改革带来的新课题
高等教育改革对高校的辅导员工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具体表现如下:第一, 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到提倡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重大转变。与素质教育相应而生的是一种新型的人才观和教育观, 认为人才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灵魂和根本, 文化素质是基础。在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人格品质的完善, 并更为重视让学生学会“做人”。显然, 辅导员、班主任、导师的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一根本目标来开展。第二, 大学生就业体制的改革也为工作增添了新的内容。从毕业分配到毕业生双选的确是一种质的飞跃。毕业生双选把当事人双方直接推向了前台, 让供需双方通过面对面接触和洽谈进行双向互选, 学校的作用被大大削弱, 但学校还要承担了解社会人才市场需求状况, 为毕业生提供必要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的工作。
2. 大学生群体状况出现了新变化
近年来, 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 当代大学生群体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主要表现为“三多一大”。所谓“三多”, 指独生子女多、个人电脑多、心理问题多。独生子女作为近年来出现的一种特定群体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随着计算机价格的大幅下降, 学生个人购买电脑的现象已越来越普遍, 这对于提高学生计算机的使用能力, 及时接受外部新的信息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 但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着负面的影响。从近年有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看, 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着不同程度心理问题者所占的比例比较高, 尽管各高校的调查结果并不一致, 但基本都占在校生的四分之一左右。这一比例不能不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所谓“一大”是指精神压力大, 即由于高校收费制度、就业体制等的改变以及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 今天的大学生要比以前面临着更大的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和学习压力。
3. 高校扩招带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矛盾
1999年高等学校实行大规模扩招以来, 高校的在校生数出现了大幅度增长, 部分高校甚至是成倍增长, 并且这一增长趋势还将在较长时期内继续保持下去。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影响和条件限制, 辅导员、班主任、导师的配备人数并没有按比例相应增加, 有些高校甚至还在逐年减少。如何解决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与辅导员、班主任、导师队伍力量相对减弱的矛盾, 以切实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二) 内因
一是社会思想对教师工作冲击较大。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 拜金主义思潮冲击着深居象牙塔内的高校教师, 许多有经验的教师不愿意担任辅导员、班主任和导师这类繁琐的差使, 把自己更多的时间放在自己的兼职或是第二职业上。二是生活负担对教师工作影响较深。辅导员、班主任、导师队伍年龄结构基本上在24~30岁左右, 正处于成家立业经济困难期, 社会阶层间的贫富分化, 教师间的贫富分化, 无疑对辅导员、班主任和导师队伍的建设带来更大的挑战。三是培训不足限制工作水平的发挥。为了满足信息时代学生们的求学要求, 他们需要更多的培训和课外充电去充实自己, 完善自己, 而这样做既需要时间, 也需要金钱。
此外, 学分制的特点是“活”, 学生群体性活动减少, 个体性活动增加, 使得辅导员、班主任工作与导师工作发生冲突, 增加了管理学生的难度;另一方面, 教学计划的灵活性、开设课程的多样性和毕业时间的即时性, 使得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 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学年制要多得多。
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制在和谐校园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 辅导员
作为教育者, 辅导员是高校中能经常与学生保持密切接触的学生管理者, 发挥着“辅”与“导”的作用, 具有极特殊的地位。
辅导员的实质性角色是什么?1985年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对辅导员基本任务的解释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1987年《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提出, 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人员, 应列入教师编制, 实行教师聘任制。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应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从以上阐述来看, 学生辅导员是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 主要是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日常教育管理, 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完成学校所规定的各项管理工作任务。素质教育的提出, 也进一步明确了辅导员的地位和作用。
1.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起着关键的“辅”能和“导”力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这项伟大工程中, 辅导员处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线, 位置十分重要。辅导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具有较高政治思想觉悟的直接实践者, 其工作一方面体现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政治领导, 保证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另一方面, 又肩负着同各种错误思想和行为作斗争、帮助大学生抵制错误思想、树立正确思想、保持政治方向的重任。实践证明,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具有集多功能于一体的优势
辅导员工作的内容涉及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 包括安全稳定、学生党建、学风建设、学生科技活动、学术社团管理、学生社会实践、班团建设、宿舍管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就业指导、贫困生工作等等, 核心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 包括日常学生的思想教育、参与和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 在基层党团组织建设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等。实践证明, 高校辅导员集教育、管理和服务功能于一体, 有倡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传统和优势, 也有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活动之中的丰富经验。
3. 在高校管理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上接天下接地”“十处打锣九处都在”“上面千条线, 下面一根针”, 形象地反映了辅导员在高校管理体系中的位置、地位。辅导员要伴随大学生走完大学求学阶段, 相较于专业课教师, 他们是“任课”时间最长的老师, 也是“上课”门数最多的老师;相对于行政领导, 辅导员和大学生接触最广泛、最具体, 思想、情感最容易相融。由于接触时间最长、“课程”最多, 同时有教育、管理、服务等多种功能, 这就为辅导员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发挥作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 班主任
与其他类型学校班主任工作相比, 高校班主任工作有共性, 更有其特殊性。
1.组织管理作用
班主任是班级学生的教育者和组织者, 是学校领导进行教育工作的得力助手。班主任对一个班的日常学生工作全面负责, 组织学生的活动, 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 班主任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目前, 大学生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班主任的日常工作可以一定程度上依靠班干部管理和学生自治。但依靠学生的自治, 不等于班主任“无为而治”。“无为而治”的结果是:学生人生目标不明确, 同学关系冷漠, 班级舆论正气不足, 部分干部大权在握, 组织纪律自由散漫。班主任应充分发挥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在班主任的管理中, 不仅能得到一个公正的处理结果, 而且可以从班主任的处理事务的过程中得到启发, 学到处理事务的方法。
2.引导作用
当代大学生的行为中明显地表现出一些相互矛盾的现象。一方面积极、上进, 认真学习, 工作负责, 积极做好人好事;另一方面又想着考试舞弊, 劳动时偷着躲懒;有时, 甚至自私自利、唯利是图。当代大学生之所以有如此矛盾的价值取向, 主要是因为他们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班主任的引导作用就体现在对大学生积极的人生信仰的引导上, 当学生产生信仰危机时, 班主任应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路该如何走, 人生的价值在何处等问题。同时, 班主任要以自己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去影响学生, 教会学生在纷繁的社会现象中辨别是非, 引导学生爱党爱国, 勇于进取。班主任本人的积极人生态度对学生是一个良好的榜样, 班主任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高尚的情操, 以及真诚地为学生服务的态度会成为学生形成积极人生观的正面楷模。
3.指导作用
班主任对学生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等的指导上。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明显表现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适应性和与社会发展的不适应性。高校中存在专业口径过窄、人文教育薄弱, 培养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 教学方法过死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形下, 作为班主任除了要求学生上好每一堂课, 还应主动出击, 替学生开展一些“第二课堂”活动, 以改变目前高校中“三多、三少”的现象, 即课程多、内容多、学时多;阅读参考书的时间少、分析思考问题的训练少、实践锻炼的机会少, 从而改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一般, 大胆创新能力一般的现象。
4. 策划作用
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的策划作用体现在对班级活动的选择上。班级活动的策划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一切活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在具体的活动选择中, 班主任应针对所带班级学生的年级特点和学生的专业特点选择不同的活动。一年级的新生, 面临着大学适应问题, 班主任应多找学生谈心, 使学生产生移情作用, 同时应考虑策划一些大学学习方法交流的活动;大二、大三的学生进入到了大学学习的实质性阶段, 班主任应把活动重点放在学业的学习和研究方面, 同时还可策划一些与个人的人生发展定向有关的活动;对大四的学生, 班主任的活动策划应考虑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走出社会后急需的技能训练等。就目前学生所学的专业而言, 有文、理之差, 更有“热门”与“冷门”之差。就“冷门”专业而言, 班主任应该策划一些成才讨论活动, 说明专业知识与成才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世界上并没有总统、主席专业, 让学生认清人才的本质及大学教育的根本作用是人才素质的培养。
5. 协调作用
现代社会, 人际关系渗透到许多领域, 影响到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的协调作用, 除了要进行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干部之间、学生与教工、学生与领导之间的关系协调, 更要注意协调班集体与班级外的各种关系, 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 寻求班级发展的机会。一位班主任, 首先应该有一个团结一致的班干部组织, 借助这个组织, 开展班级日常工作。班主任应该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公共关系的处理, 完成班干部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因此, 班主任有必要在建班之初便着手班干部培养工作, 班级工作才会有成熟的班干部组织和大学生们的自治。
(三) 导师制
1. 推动了教学改革, 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机会
实行导师制, 学校必然更多地重视学生实验环节的设计, 拓展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 这对教学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 通过加强学生科研工作, 增加了学生参与实验的机会, 改变了过去只在书本上谈知识, 无法从实验中去求证的现象,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 实行导师制对促进学生学风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由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科研活动, 既锻炼了自己的科研能力, 同时又从科研工作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良好学风的养成。
3. 实行导师制促进了“全员育人”德育目标的贯彻与落实
要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并非一件易事, 不仅要有制度, 还要有一整套运行机制和氛围去激励全体教职工投入到育人工作中。通过导师制, 可以比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 尤其为一些有名望的教授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载体, 让教师们在指导学生科研中关注学生的成长, 真正使德育工作产生实效。
4. 实行导师制, 体现了个性化教育的要求
导师制要求, 由一位教师指导3~5名学生, 这样能让导师从个体上去教育去引导, 在教学中能够做到手把手地教学, 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制的重要作用, 促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制是适应高等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是当前高校扩招后学生教育管理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也是促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需要。
(一) 处理好辅导员、班主任和导师之间的关系, 把握好正确的政治方向
辅导员的责任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人生目标, 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育学生遵纪守法, 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人, 做什么样的人。班主任和导师主要是帮助和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 了解大学学习特点, 了解专业方向和树立专业目标, 培养学生在专业方面的学习和研究能力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最重要、最急需、最紧迫的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因而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能强调一面而忽视另一面, 特别是要坚持教育的正确方向, 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 处理好辅导员、班主任、导师之间的关系, 既要分工明确又要相互配合协作
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制的结合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新的契机, 是对现行的和谐校园建设的有益补充。辅导员作为专职的政工干部, 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方面比较熟悉, 而班主任和导师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对学生专业学习的指导, 同时部分兼顾学生的管理, 以专业教育和思想感化融合部分管理任务, 达到育人的作用。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在学生管理教育工作上是既有分工又相互渗透, 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需要注意处理好辅导员和班主任、导师之间的关系, 既要分工明确又要相互配合协作, 既要防止出现各管一块互不交流的局面, 又要防止职责不明互相扯皮的现象。
(三) 完善评价机制, 充分调动辅导员、班主任、导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目前高校中存在这样的倾向:在高校涉及到住房、收人以及进修等方面时都与职称挂钩, 这种巨大的反差迫使许多教师把大量的精力都花在科研上, 而对于教学则草草应付, 根本没有时间考虑教学的效果、教学的方法、教学手段的改进以及学生的要求, 更谈不上关心学生的成长、理想、心理问题等, 这就导致了本科生教育的效果比较差。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制的实施,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缺陷, 但必须从制度上保证辅导员、班主任、导师的切身利益。例如经济上的补偿、职称评定上的照顾、进修方面的优先等, 从根本上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辅导员、班主任、导师的待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获得经济上的劳务补助;获得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奖励;在晋升、聘任专业职务时, 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晋升、聘用;在晋升领导职务时、评定教师履职考核档次及奖金等级时, 将辅导员、班主任、导师业绩作为工作业绩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安排进修、参加社会学术活动时优先考虑。
(四) 注重辅导员、班主任和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辅导 篇7
高校专业班导师与辅导员是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管理的主要参与者, 二位教师要密切配合、相互之间各取所长, 才能把学生工作做好。
高校专业班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能够推进高校教育改革进程, 争取实现全员育人能够顺利解决高等院校教育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强化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不管是素质教育还是创业创新教育改革都要努力争取大家的支持, 尽快使全员育人政策扎实推进。高等院校专业班导师与辅导员都是培养高校人才的教育管理者, 在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上都担负着重要的责任, 只有两者共同配合密切协作, 才能获得高校教育改革的丰硕成果。
高校专业班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个性化的发展。国家教育部曾经专门下发文件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等院校思想教育工作和开展学生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 是高校学生健康发展的指路人……要最大限度地调动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主动性, 为培养合格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贡献。”高等院校要加大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力度, 这不仅需要培养学生在专业基础知识方面的能力, 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在相关素质能力的提升上, 政治辅导员的专长是在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培养上, 专职教师的特长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 只有二者共同汇集教育管理的力量, 共同发力, 优势互补, 这样才能做到专职教师和辅导员对学生专门的教育和辅导, 实施个性化的专门教育。
2 高校专业班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现状及问题
2.1 高校专业班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现状
在我国的高等院校中, 导师和辅导员虽然都是负责学生的管理工作, 但是他们的行政归属却各自独立于不同的行政处室。专业班导师隶属于教务处, 辅导员隶属于学生处。专业班导师与辅导员由于隶属的处室不同, 各自负责的工作领域也有差别, 所以逐渐形成了导师之间工作不能更好地开展, 有时还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 很容易导致学生培养工作出现问题:科任教师只是负责教授本学科教学而没有教学任务, 辅导员只是负责思想政治教育而不管理学生的学习情况, 这就导致科任教师与辅导员之间没有更顺畅的沟通渠道, 缺乏教育管理上的配合, 有时还出现教育管理思想不统一的现象, 这种情况是不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
2.2 高校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
高校专业班导师与辅导员由于在管理和思想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导致在协同育人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第一, 管理思想落后, 不能很好地共同参与管理。导师和辅导员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 缺少互相沟通机制, 各自都从自己的观点出发开展工作, 而没有考虑学生的发展要求, 导致教育的结构失衡。第二, 没有建立联合管理的理念, 导致协同育人职责不能落实。多数科任教师认为, 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好课堂的专业教学工作, 政治教育和心理素质辅导是辅导员的工作;那么辅导员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开展三观教育和处理好学生之间事务, 专业学习等实践方面工作是专业教师分内的事情。这种工作职责上的分工错误导致了相互推诿现象的出现。第三, 缺乏促进协同育人相关机制的建立。为了加快促进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设, 很多高等院校都实行了导师负责制, 对导师制的工作内容和性质做出了详细的规划和要求, 有的学校还形成了辅导员+班主任+班导师+导生的工作模式, 但是在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设上, 也都没有从人才培养的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没有达到真正的良性循环, 不能使专业班导师与辅导员的资源达到互补。
3 高校专业班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的共建办法
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 明确协同育人的责任。国家教育部曾经专门下发文件对高校辅导员的身份做出解释和定义。高校辅导员既是高校教师又是高校管理人员, 可以说既有教师身份又有干部身份。由此可见, 在解读国家的相关文件政策中, 可以看出专业班导师和辅导员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工作目标, 所以必须强化和提高对专业班导师和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 发挥专业班导师和辅导员提升协同育人的理念基础和思想意识, 从根本上认识到专业班导师和辅导员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者必须紧密相连, 不可或缺。
创建高校教师协同育人管理机构, 借助教育管理团队的模式促进协同育人改革, 组建新的专业化教育管理队伍, 形成一个教学和学管共同参与的管理机构。该机构由负责教学管理工作的主任和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任, 共同负责该专业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该管理团队根据不同专业性质, 成立不同的团队管理组织, 由两位主任共同负责管理, 团队中下设若干个团队主任, 该主任负责专业教学和学生管理两项工作。在专业管理团队中, 每个班级安排一名专业班导师, 按照1∶150的师生比例配置一名辅导员, 他们的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都由主任负责制, 共同监督管理促进协同育人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这种垂直的组织管理体系, 可以实现专业教学和学生政治教育管理的有效结合和统一, 从根本上破除了专业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的被动性, 为协同育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创新协同育人思路, 帮助学生健康发展。高等教育要培养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这种全面发展, 就是指人的各个方面都能达到较高层次的综合发展。通常来讲, 就是知识与能力的协调统一在每一个教育者自身的发展。所以专业班导师与辅导员要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 一起谋划发展的思路, 要认真把握好专业课程与思想教育之间的特殊关系, 不断总结和分析在教学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不断地开展这些研究活动, 就能把专业知识学习和学生思想管理等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 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无缝衔接。但是,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我们也要注意调节专业班导师与辅导员之间的几个主次关系:在专业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中, 要以专业班导师为主来进行, 以辅导员为辅来展开, 就是专业班导师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 遇到相关问题可以向辅导员进行反映, 由辅导员帮助处理这些问题, 并开展课程学习和专题辅导讲座活动。在业余时间, 政治教育与思想辅导活动中, 以起到辅助管理作用, 也就是辅导员把心理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中遇到的问题, 与专业班导师进行沟通, 互相交流, 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有效达到互相帮助、互相提高的作用。同时对于特殊群体的学生, 例如: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学生、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不遵守纪律的学生等辅导员和班导师要一起管理, 这样能够形成合力, 提高重视程度, 保证学生顺利健康成长。
4 结语
高校专业班导师与辅导员都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者任务艰巨, 责任重大, 担负着培育祖国合格人才的重任, 只有协同育人, 共同发力, 才能硕果累累, 才能无愧于高等学校教师的神圣使命。
摘要:该文阐述了高等院校专业班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现实意义和当前现状分析, 结合我国高校协同育人遇到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同时对构建高校专业班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专业班导师,辅导员,机制,构建
参考文献
[1]甘大勤.“大思政”视野下专业教师任班导师工作研究——以福建工程学院为例[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15 (5) :495-499.
[2]谭宇生.英国高校个人导师制探究——兼论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3 (3) :102-104.
[3]刘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 2010.
[4]林静.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J].文教资料, 2009 (4) :163-165.
[5]兰军.广西高师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证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02.
导师辅导 篇8
实施导师团队制, 从根本上看, 是一场教学与管理的大变革, 对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管理队伍提出了观念、思维、能力方面的新挑战。如何应对新挑战, 有待于教育者们在实践中逐步摸索、求解[2]。作为导师团队的核心成员, 作为学生工作管理专职者, 辅导员如何面对挑战, 发挥作用, 促进团队战斗力与可持续发展, 亦值得求一解以作参考。
一导师团队
机电学院为办创新型学校, 提供创新型教育, 培养创新型人才, 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 系统探索实施“产学结合建专业、工学结合塑能力、校企结合筑平台、四全育人作保障”的人才培养体系, 积极尝试与运行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导师团队制。
导师团队是学校为班级所配备组建的指导团队, 承担着该班级在校期间的主体性的教育任务和管理责任。导师团队主要由专业教师、公共课教师、辅导员、企业专家、学生家长代表组成。一般而言, 导师团队的人员数量、结构、职责等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而设。导师团队指导的学生既可是一个班级, 也可是班级内的小组, 或由同专业跨年级的若干学生组成, 抑或跨专业跨年级的若干学生组成。在试行阶段, 机电学院以一个自然班为单位进行组织, 由一个导师团队对一个班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部教育任务和管理责任全程负责到底。
导师团队引入企业ISO9000“全程, 全方位, 全员”概念, 实施“四全育人原则”, 即全员育人、全心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 将学习活动过程与学生的能力个性发展联系起来, 从“导向”“导学”和“导心”三个维度出发, 系统地设计和推进实践技能的培养、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和第二课堂的活动开展, 致力于从机制上保证融素质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 解决“教、学管理两张皮、素质教育不附体”的难题。导师团队不仅带领学生通过承接项目任务进行技术创新, 还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选课和确定专业方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第二课堂活动、技能比赛、实训实习、技能考证、就业和传授职业道德以及岗位应知应会的知识、方法和技能等。可以说, “导师团队是班级学生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学习、生活、实践、就业的教育者、指导者、管理者, 也是学生职业生涯的辅导者、表率者、鼓舞者。既为经师, 更为人师, 不仅授业解惑, 更教学生处世之道。”
二辅导员在导师团队中的作用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集教育、管理和服务功能于一体, 具备倡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传统和优势, 也有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活动之中的实践经验, 在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规范性、系统性、科学性、指导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其职业特点来看, 在导师团队里, 辅导员主要起桥梁与纽带、组织管理、协调与激励、人生导师等作用。
1在导师团队中具有桥梁和纽带作用
在这个团队里, 辅导员角色已涵括了班主任的角色。从工作时空来看, 专业教师、公共课教师无须坐班, 时间地点不定, 企业专家、学生家长代表也不定期不定点, 辅导员时间地点固定, 与学生接触面较宽, 相较于专业课教师, 他们是“任课”时间最长的老师, 也是“上课”门数最多的老师;相较于企业专家以及学生家长代表, 辅导员和大学生接触最广泛、最具体, 思想情感易于交融。由于接触时间最长、“课程”最多, 同时有教育、管理、服务等多种功能, 因此, 辅导员成为学生与团队之间的桥梁, 也成为学生与学院之间承上启下的纽带。
2在导师团队中起组织管理作用
一个导师团队往往负责一个班级在校期间的全部教育任务和管理责任, 在这个团队里, 辅导员兼具班主任的角色, 是班级学生的教育者和组织者, 是学校领导进行教育工作的得力助手。辅导员对一个试行班的日常学生工作全面负责, 组织学生进行班团建设、班级文化建设、学风建设、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活动, 选拔、培育、管理学生干部, 进行日常事务管理, 保障班级稳定有序。
3在导师团队中起协调与激励作用
现代社会, 人际关系渗透到许多领域, 影响到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导师团队内部、导师团队与学生之间, 导师团队与其他组织单位, 难免有冲突、意见不统一、要求不一致, 以及资源调配、信息反馈、沟通等问题。导师团队中的辅导员在工作中起协调作用, 除了要进行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干部之间、学生与教工、学生与导师团队、学生与领导之间的关系协调, 也要协调班集体与班级外的各种关系, 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 寻求班级发展的机会, 更要在团队里, 协调各方对学生的要求、活动安排及资源配置等。此外, 还要协调团队成员的关系与教学活动安排并鼓舞士气, 在协调的基础上, 激励团队为同一个培养目标而团结协作, 协同育人。
4在导师团队中起人生导师的作用
作为导师团队核心成员, 专业教师、公共课教师主要任务是课堂授业、进行专业实践和实习、专业教育等, 重在学业教育与专业指导。而导师团队中的辅导员, 不仅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也是学生的人生导师, 从做人、做事、做学问各个方面教导学生, 更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因此, 辅导员在导师团队中, 更需担负起人生导师的主要职责, 与团队其他成员的角色互补, 相得益彰。人生导师需从学生的成长出发, 在学业方面给予指导, 在社会认识方面给予辅导, 在职业方面给予引导、在心理方面给予疏导、在人生目标方面给予向导。
三辅导员在导师团队里如何发挥作用
辅导员基于职业特点, 应该通过明晰团队理念, 自我角色定位, 厘清人文与技能的思考, 搭建互动式的立体沟通平台, 主动自发地在导师团队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1明晰团队理念, 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导师团队按照产业和高职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 坚持责效导向、四全育人, 融“教、学、做、育”于一体, 突出团队发展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全面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符合职业教育特征的、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从科学发展观来看, 导师团队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从人才培养质量来看, 必须是既能够培养出贴近社会生产和职业分工的人才, 又能够使这些人才具备持续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以应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要求。辅导员在明晰团队理念的基础上, 才能更好地自我定位。
2强化角色, 明确定位, 发挥人生导师作用
团队是一个有机整体。辅导员必须认识团队中个体的定位, 即成员在团队中扮演什么角色。每一个团队中, 每个成员所扮演的角色各有不同。如果想要把工作做好, 就得知道自己在团队中扮演的角色, 并清晰地理解该角色的位置。辅导员在充分自我认知的基础上, 理解在团队中的角色, 支持专业人才的培养, 发挥人生导师的作用,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深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同时, 围绕学生成长成才, 切实做好学生的思想教导、学业辅导、生活引导、心理疏导和就业指导工作, 帮助学生顺利就业、乐业。
3厘清人文与技能的思考, 深度介入学生素质教育
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因专业知识背景不同, 任务与育人角度更有侧重。辅导员应该了解技能背后有什么样的人文思考, 首先要界定清楚专业培养目标, 其次思考学生为什么学。结合自身的成长历程, 辅导员把客观现象与微观实际结合起来, 抓住人文素养, 深度介入学生素质教育, 督促学生在校期间按“六个一”要求 (即每一个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要参加一次科技赛事;参加一次企业实践;投身一项志愿服务;形成一项业余爱好;参与一项企业项目;取得一项职业证书) 自觉提升素质、能力, 高效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素质、能力目标。
4搭建互动式的立体沟通平台, 团结协作
建立辅导员与团队成员之间良好的沟通机制, 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授课教师交流。通过多种渠道听取任课教师的意见, 针对所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及时发馈。辅导员不定期听课或走访企业观摩学习, 收集学生的专业学习信息, 定期召开团队碰头会, 或利用网络信息技术, 互相交换信息、沟通交流, 对学生集中出现的问题、教学中需要改进的环节、当前学生的整体状态交换意见, 以便给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教育资源, 有效地协助设计富有特色的专业活动, 取得对学生教育的共识, 统一对学生的要求和教育的步调, 形成相互支撑、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 逐步形成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机制。
总之, 导师团队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 需要摸着石头过河, 必有一些不足之处, 期待求索。作为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一线工作者的辅导员, 应该在充分理解导师团队制的愿景并参与行动的基础上, 与时俱进, 加强学习, 及时自我定位, 协调环境, 有信心在导师团队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从而实现个人工作能力的提升与个人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勇.对全程导师制和年级班主任双轨育人模式的思考[J].职教论坛, 2008 (10) :49-51.
[2]陈光潮.论“四结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体系[J].高教探索, 2010 (4) :103-108.
[3]赖红莫;刘慧婵.导师团队对学生“负责到底”[N].中国教育报, 2010-03-02.
导师辅导 篇9
一、研究生就业所存在的问题
研究生就业状况的好坏直接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所学专业的前景、所读院校的知名度、研究生自身能力的高低以及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帮扶工作等方面。随着研究生就业人数的不断增加和就业市场需求的不稳定性变化, 研究生就业存在一系列问题。
1. 市场的供需矛盾和需求量的不稳定。
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大,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涌入市场需就业的研究生人数陆续增加。但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处于不断调整阶段,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总体维持平衡, 提供的工作岗位并未有市场需求的那么多。于是毕业研究生的大幅度增加使得市场经济的供需矛盾突出而尖锐化, 僧多粥少, 扩招导致研究生就业难, 这种现象也就成为理所应当的事实。伴随着全球经济的跌宕起伏和企业的发展, 企业的需求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企业类用人单位逐渐青睐于成本付出较少的本科生, 而高校和科研所则主要招聘博士研究生, 这也导致大批的硕士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中处于被动和不利地位。
2. 学校研究生就业机制的不完善, 就业指导工作的不具体。
目前, 全国大部分高校研究生就业主管部门和本科生就业指导机构设置在一起, 统一由学校单独成立的就业指导中心 (正处级单位) 、招生就业处 (正处级单位) 或学生处下属的就业指导中心 (副处级单位) 负责。而单独成立研究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只有少数高校, 如武汉大学、重庆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机构设置不完善, 很多研究生在找工作中, 发现人才招聘网上和学校就业信息网上发布的大多是招本科毕业生的, 而缺乏专门为研究生提供相应招聘信息的专栏, 这就导致研究生在找工作中很难搜索到适合自己的就业信息, 很难了解到相关的就业政策, 使得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同时, 混合制的就业指导工作使得高校研究生就业工作者角色定位模糊, 就业指导工作不具体, 与高校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情况脱节, 培养的研究生人才质量不能满足市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同时, 由于研究生就业工作的模糊定位, 很多高校的研究生就业工作队伍建设不完善, 甚至有些高校的二级学院都没有设立专门负责就业的工作人员。
3. 研究生就业心理因素复杂, 自身综合素质不高。
研究生是当代青年学生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群体, 是新时期背景下最活跃的特殊群体, 这种特殊性使得研究生群体的就业心理因素更加复杂, 如就业期望过高、择业观存在偏差、职业规划意识薄弱、主动性缺乏等。研究生的就业期望和就业观念随着外界的社会影响而变, 其思想政治工作弱化, 自身就业观念保守, 盲目追求经济收入、福利待遇, 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缺乏长远的发展意识和社会贡献思想。大部分研究生对单位性质、薪水、就业环境、工作岗位等都比较挑剔, 都希望到高薪企业、政府机关等相关部门工作。实际情况中, 由于主观要求的条件多、研究生自身素质不高、用人单位的层层选拔和市场对研究生的需求量少, 最后导致大部分研究生就业机会少, 就业面窄。
二、解决研究生就业问题、提高研究生就业质量的对策
1. 加强辅导员对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引导工作。
高校研究生辅导员是培养研究生思想政治意识和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直接引导人, 是研究生就业工作的主要负责人。而辅导员应如何结合学校和研究生的实际情况来提高研究生的就业质量呢? (1) 提升研究生的环境适应力, 培养研究生树立科学的职业观念。适应力是个体在外界环境变化时, 通过自身调节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符合环境变化的一种平衡过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 社会劳动者的教育水平需求显著提高, 研究生的毕业去向由单一的科研单位迅速拓宽到社会生产的各个行业和部门, 这就要求研究生在毕业时应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力。而研究生辅导员就应该在研究生入学时培养研究生的适应力, 包括入学环境的适应、研究生角色的适应以及毕业后就业工作环境、就业岗位和就业性质的适应。要帮助研究生正确认识自身和社会的需求关系, 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 培养研究生树立与高等教育、社会体制相适应的职业观和择业观, 培养研究生自觉服务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和行业中去就业的观念, 让研究生将个人的理想抱负、聪明才智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洪流中。 (2) 提升研究生的沟通协作能力, 强化自身的就业优势。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是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考核标准之一, 同时研究生就业群体又是一个年龄相差较大的团体。因此。研究生辅导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 应开展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讲座和培训, 提供相应的学生交际机会和平台, 加强研究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同学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鼓励研究生多参与校内外组织的各项课外活动, 帮助研究生建立乐于与人合作、乐于与人分享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提供加强研究生人际关系的机会, 增进研究生之间的友谊, 使研究生之间在学习、工作、娱乐中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 使研究生在面临就业时, 有一个积极健康主动的就业心态。同时, 辅导员还应注重自身与研究生、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沟通, 培养研究生的个人修养和道德素质, 保障研究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渠道畅通无阻。在毕业时, 要强化心理咨询开导体系, 对毕业研究生做一定的就业心理辅导, 缓解研究生的就业压力。 (3) 提升研究生的自我认识能力, 引导研究生建立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生作为就业的主体, 其自身的努力和综合素质能力是就业好坏的关键。研究生辅导员在学生进校后就应开始培养研究生的自我认识意识, 引导研究生根据自身的特点, 结合社会需求, 建立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 使研究生能够尽早根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社会需求定位自己的工作岗位和方向。辅导员有针对性地对研究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和补充, 能使研究生在毕业就业过程中更快更稳更准地定位自己的就业目标。 (4) 加强研究生就业心理疏导工作, 引导研究生积极就业。近年来, 随着研究生就业问题的不断凸显, 研究生就业心理问题日益增多, 不少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自卑、保守、羞涩、过于急躁的心态。尤其是针对部分贫困研究生, 他们在面临就业时存在一些消极的就业心理, 因此, 研究生辅导员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应加强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注研究生的就业心态, 做好研究生的就业心理疏导工作, 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 帮助其走出认识上的误区。针对个别有心理障碍的研究生要进行个别指导, 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使他们由消极的心理状态转变为积极的心理状态, 以促进研究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培养他们良好的择业心态。
2. 强化导师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直接引导作用。
在研究生的培养环节中,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学习、学术研究、生活、思维发展等方面的直接引导人, 若导师能采取行之有效的就业指导措施, 重视和发挥导师自身在研究生就业中的作用, 这将对研究生的就业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1) 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创新性学习意识。创新是教育之本, 是国家发展之根基。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核心任务。因此, 研究生导师在日常教学环境中, 应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不断提高实施创新教育的主动性和坚决性, 在教学过程中, 有意识地加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同时, 在实践教学方面, 应多给研究生提供交流和讨论的平台,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比重。在实验室这个团队环境中, 多组建学习团队, 让研究生在扮演不同角色的同时,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以提高学习能力, 超越自我, 从而在就业时, 展现出就业优势。 (2) 重视科研能力培养, 增强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研究生群体作为高层次的教育人士, 用人单位十分重视研究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 研究生导师在日常培养中应鼓励研究生多参与学术科技活动, 多听取学校开展的各种学术报告, 多参加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评比。 (3)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间接影响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为学、为人都产生着重要影响, 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研究生导师应在政治思想上、道德品行上、学识学风上, 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为人师表。导师既要导学, 还要导人, 导师的自我职业道德修养和个人情操修养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向导。因此, 研究生导师要严格要求自己, 不断提高职业道德修养;遵守行为规范, 不断完善自我道德情操;担负起对研究生人品、学术培养和引导的重任, 做好研究生思想道德上的示范者和引路人, 潜移默化地引导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 为研究生就业铺好基石。 (4) 注重择业指导, 拓宽研究生就业渠道。研究生导师除了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之外, 导师有责任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信息咨询等服务性的工作, 也有责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甚至还可以利用自己的一些资源和关系为学生就业牵线搭桥。在开学之初, 导师应给自己的研究生上好第一堂就业指导课, 引导学生做好求学规划, 促使研究生较快地就做好职业规划和就业准备。在就业机会方面, 导师应借助自己在本行业的各种优势, 提供有关就业方面的信息及参与实习、实践研究的机会, 向一些用人单位推荐自己的学生, 从而为学生的就业能力发展提供帮助。
3. 重视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的合力育人作用, 构建完善的育人机制。
研究生就业是高校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的核心工作之一, 也是教育部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两支主力军, 是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环节。他们在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架构中是平行的重要主体,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育理念上, 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应从培养人才的战略出发, 高度重视联合培养的作用和意义。在日常培养和就业指导中充分明确自身的育人权责, 发挥好各自的工作主体作用, 提高沟通的主动性;充分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 拓宽相互沟通的渠道, 加深导师和辅导员相互之间的了解, 和对研究生思想、学习、生活的了解, 以及对研究生就业状况的了解, 从而使研究生教育形成合力, 改进工作效率, 提高教育质量水平, 促进研究生更好地就业。因此, 通过制定完善的导师和辅导员合作育人机制, 能进一步保证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实施, 能促进研究生更加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 从而改变当前研究生就业困难的现状, 提高研究生就业率, 提高研究生就业质量。
摘要: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研究生就业压力不断加重, 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和创新。高校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力军, 应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工作机制, 形成相应的就业指导体系, 以提高研究生就业竞争力, 提高研究生就业质量水平。
导师辅导 篇10
(一) 项目主题
“专职辅导员+专业班主任+企业导师”———地方高校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体系的探索。
(二) 项目思路
我校为江西省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单位。根据《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的要求, 转型发展要“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宜春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服务外包学院) 秉承“大爱育人”“面向地方基层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 大力推进校企合作, 实现由理论知识教学到实际社会需求无缝对接。
高校和企业合作指的是学校和企业根据共同的利益, 建立共同发展的合作。在21世纪社会激烈的竞争下, 不仅经济领域面临挑战竞争, 包括教育领域, 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大专和中专等职业院校为了获取自身更好的发展, 提高自身的教育质量, 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学员, 而采取了和企业之间进行合作的方式。根据合作企业的要求, 为其专门培养应用型和全能型, 并且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并且在培养过程中, 注重其实用和实效性。校企合作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给学校的管理者带来了新的挑战, 从而对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高校和企业合作的背景下, 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模式会和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有很大的差别。新背景下的管理工作主体、工作环境及工作内容和方法等发生了变化。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 对学生的培养注重的不仅是学生在学校的学习, 并且着重培养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的能力。同时, 也要注重高校和企业之间进行资源和信息的共享, 实现“双赢”的目的。所以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 必须改变学生管理工作方式和调整学生的管理机制,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出一条适应这一模式的学生管理途径, 培养出具有较好管理能力的优秀专业人才。因此, 我院初步建立了一套“专职辅导员+专业班主任+企业导师”三位一体的学生管理模式, 由辅导员全面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 专业班主任主要负责班级学生的专业化学习问题, 而企业导师主要负责管理学生的社会实践方面。在每个班级配备专业班主任和企业导师参与学生管理, 对接学生的学习、生活等一切事务的管理, 不仅能注重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更能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上得到“双赢”。
二、项目实施方法与过程
(一) 充分认识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变化
校企合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使学生学有所用。在校企合作的推进中, 我们采取校内实训机制、课程置换制度、暑期到企业实训等多种方式, 密切学生和企业之间的联系, 学生在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的条件下, 能够把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在工作实践当中, 更好地在岗位中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及技能, 为以后的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除此之外, 学生到实际岗位上进行实践学习, 更能亲身感受所学专业需要的操作技能, 看到自身的不足, 这样才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尤其是学生以课程置换的形式在企业进行实训时, 学生脱离了校园, 这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难度与挑战。教学模式的改革必须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相匹配, 否则无法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目标。
(二) 实施与运用“专职辅导员+专业班主任+企业导师”三位一体的学生管理模式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成长成才, 我院探索了一条“专职辅导员+专业班主任+企业导师”三位一体的学生管理模式。
1. 做好辅导员、班主任、企业导师的选聘工作。
辅导员尽量以1∶200的比例配备, 尽量配备专业与所带专业匹配的辅导员。专业班主任从专业任课教师中选拔挑选, 尽量以每个班配备一名专业班主任为原则。企业导师由企业根据培养需求选派, 且这个企业导师应当对本专业有所熟悉了解, 以每个专业至少配备一名企业导师为原则。企业导师作为学生到实际工作岗位中实习的临时班主任, 要有一定的专业素养, 更要有一定的人格素质魅力。只有这样, 学生和企业导师之间才会沟通无碍, 学生才能信任企业导师。
2. 明确辅导员、班主任、企业导师三者之间的职责。
辅导员主要负责保障整个学生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对年级、班级、学生干部进行管理, 组织开展各类学生活动等。专业班主任主要负责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 抓好学风舍风建设, 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 指导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向课余开放等。企业导师主要负责所带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开设讲座等形式, 宣传企业文化、行业背景、实践经验, 让学生更快更深入地了解企业、行业, 增强自我培养意识, 毕业后更好更快地与企业工作进行无缝对接。实训期间, 由公司安排企业导师当学生的临时班主任, 负责学院与企业、家长与企业、学生与企业联系, 使学生在岗情况、住宿情况得到及时反馈。
3. 明确辅导员、班主任、企业导师三者之间的互动及配合, 做到优势互补, 取长补短。
该模式能弥补专职辅导员配备不齐、专业知识缺乏的缺陷, 又能弥补专业教师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知识联系不够密切的缺陷, 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校企对接, 尽快适应公司的管理模式, 适应社会, 辅导员、班主任、企业导师做到优势互补。三者之间的配合互动, 才是校企合作模式顺利进行的基础, 也是校企合作模式顺利推行的关键。
4. 运用校企合作下的“三位一体”学生管理模式, 在学校, 辅导员、班主任指导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 协调好学习和工作的关系, 树立正确的学习工作观念, 两者相互促进。把学习文化知识和做好工作统一起来, 把专业学习和学生工作都当作一个学习、锻炼的过程。在实训企业, 企业导师带领学生在工作时统筹规划, 合理分解任务, 在实训中学会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合作力量。 (2) 做好大学阶段的规划。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是实用型、全能型的, 这就要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简单来说, 企业需要的人才, 就是技术全面、热情活泼、善于合作、积极沟通的全方面复合实用型人才。计算机专业课程中实践性强的课占了很大的比重, 这就必须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 远不及实际动手学习到的东西真实。 (3) 聘请企业导师当职业素养导师。从合作企业中聘请职业素养导师, 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 开展相关的教育知识讲座, 让企业家和专业人士走进高校开设讲座, 宣讲企业文化、行业背景、实践经验, 让学生了解企业、行业, 增强职业素养的自我培养意识, 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在进入就业岗位时快速转换自身的角色, 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并投入状态去工作。企业需要的全能型人才, 不仅是指知识理论和实际操作都熟练的人才, 而且是指在知识层面、实际动手能力方面以及个人素质教养上都能有所发展且配合良好的人才。
三、主要成效及经验
(一) 学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据统计与对比, 我院2013年就业人数为83人, 就业率为57.6%, 入职年薪平均在6万以上, 有12个学生达到8万以上, 最高的达到10万。2014年7月, 2014届毕业生绝大部分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高薪就业。2014年12月, 2015届毕业生中, 74个学生除考研和考公务员的学生外, 100%本行业内就业, 入职薪水月薪最高的达到1.2万;月薪在8000元以上的学生, 至少有30人;其他学生月薪都不低于5000元, 达到了良好的就业效果。
(二) 创新项目有了新进步
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实施, 我院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国际国内比赛, 均获得可喜成绩。国际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3个, 二等奖2个;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国家二等奖4个, 江西省一等奖4个;“挑战杯”江西赛区:四等奖4个;江西省“蓝桥杯程序设计大赛”, 获四等奖4个。江西省第二届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展示活动, 团体总分第一名, 共获一等奖2个, 二等奖4个。
(三) 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计算机专业当中, 理论知识并不是重点, 重要的是, 通过实际动手, 熟练操作。因此, 学校通过把企业中的成功人士作为导师引进学校当中, 能够让学生对企业的相关信息有更多的了解, 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并且能够加强学生的相关理论知识基础, 对将来想从事设计和开发工作的学生能起到很大的帮助。企业的相关人员作为学生的导师, 还能为学生授予专业性更强的知识, 这些都是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无法学习到的。
(四) 提升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想在社会上更好地立稳脚步, 就必须加强自身职业素质的培养。但是学校是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环境, 和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区别, 对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而三位一体的学生管理模式, 能够提高学校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例如, 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过程当中能够从和同事的相处中学会与职场人士沟通的技巧, 学会如何进行团队合作并培养团队精神, 较强学生的抗压能力, 这为学生将来真正进入职场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存在的问题与改进计划
目前,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三位一体学生管理模式尚处在探索阶段, 在实施过程中, 辅导员、班主任、专业导师三个管理角色的共同管理与配合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如, 三个管理角色共同管理班级, 三者考核与管理不一致, 三者缺乏一些有效配合, 处理问题时存在分歧……对此, 需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计划, 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 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
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是规律性和灵活性都很强, 因此要想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 就必须建立科学规范以及完整的学生工作制度, 来提高管理的效率。结合学院实际情况, 对学生管理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 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办法, 并以规章制度的形式来进行规范, 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率。对于规章制度的建立要做到科学和强有力的操作性。
(二) 加强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
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当中, 学生自主管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作用是调动学生的自主意识。学生的自主管理存在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形成和组织学生干部队伍, 建立“以老带新”的机制, 从而可以提高学生对自身进行管理的能力, 同时也能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气氛。
(三) 健全“专职辅导员+专业班主任+专业导师”三位一体学生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