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导师

2024-08-14

就业导师(精选10篇)

就业导师 篇1

本文中的“就业导师制”是指一名教师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几”的形式面对面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及就业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及帮扶。高校的就业导师制队伍可以学生辅导员为基础, 学院教师为主体, 其他教职资源为配合, 形成一支专业化、系统化的就业导师队伍。

一、构建“就业导师制计划”的必要性

首先, “就业导师制计划”的开展能有效实现团体就业指导与个体就业指导的结合。团体指导的形式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设就业指导课。二是渗透到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 在各高校主要采取辅导员老师开年级大会的形式。通过这两种方式有意识地, 经常性地渗透就业意识, 向学生传递社会的发展现状和人才需求状况等信息, 及时引导学生加强能力锻炼, 提高竞争力。

就业导师制计划保证了每名本科毕业生均有指导老师, 一对几地开展谈话、就业咨询、分析就业形势、探讨创业心得、指导面试、笔试、维权事宜, 有效地做好就业技巧指导, 包括自荐书的写作技巧, 需求信息的搜集、鉴别与选择, 应聘技巧, 就业协议书的签定技巧及自我形象设计等, 使大学生在用人单位面前充分展示自我, 达到用人单位、学校和学生“三方满意”;在学生即将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前, 向学生介绍自身的各种工作经验, 帮助学生尽早地融入新的社会工作环境中。

其次, “就业导师制计划”的开展能掌握学生就业能力的差异, 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大学生就业能力不只是应聘的能力, 而是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 就业导师通过对学生个体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有针对性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提出建议与参考, 不定期对指导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包括理想教育、奉献教育、成才教育、道德教育、敬业教育等。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利价值观, 以国家利益为重, 在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 摆正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把自身价值的实现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 培养毕业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地区建功立业。

第三, “就业导师制计划”的开展能够充分利用一切有效资源, 帮助学生就业。就业是一个由能力、背景、各种关系等因素综合运用的系统过程, 通过学校为主导, 学生辅导员、教师为主体, 以其他教职资源相配合全校员工参与, 将教师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情况作为个人年终考核、评职晋级的重要指标的就业导师制计划, 有效地调动了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 开拓就业市场, 推荐学生就业, 尤其使教学服务就业, 可借助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教师在学术界和社会上的影响, 及时向自己指导的学生提供相关单位的岗位需求信息并创造就业机会, 促进毕业生就业。

二、构建“就业导师制计划”的可行性

“就业导师制计划”的构建需要学校的统一部署, 各学院具体负责, 紧紧依托学生辅导员、教师及其他教职资源, 并通过成立各学院就业能力评估小组对毕业生就业能力进行分级评估, 建立就业能力档案的庞大工程。以我校为例, 我校每年毕业生近4000人, 在职教职工1000余人, 平均一人可指导4名毕业生, 此比例高于目前大部分研究生导师指导的学生比例, 能够保证“一对一”、“一对几”就业指导的开展。

由于高职称的教师在自己所从事研究的行业都有成就, 受到同行业的熟悉和尊重, 社会接触面广, 占有大量的社会资源, 为保证此计划的有效性, 在开展的过程中, 构建以高职称教师为主体, 其他讲师、教职员工为辅的就业导师队伍能够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广泛参与就业服务, 每年至少可以提供1000左右的就业机会, 即推动了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开展, 又可以很大程度解决缺乏就业能力的同学就业问题。同时, 利用就业导师作好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培训, 让他们尽快胜任工作, 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影响, 以确保“就业导师制计划”的连续性和长效机制的合理构建。

三、“就业导师制计划”的实施

第一, 建立教职员工情况档案, 各处室行政人员计划对口归并各学院。就业指导部门制定计划, 各处室, 各学院统计其所属人员能够指导多少, 怎样指导, 如何培训其指导的同学等情况, 要确保真实, 责任到位。然后由就业部门汇总, 参考各处室, 各学院能够实施就业指导的教职工人数, 将各处室人员归并各学院, 且整体对接, 不分割。构成以教师为主体、全校参与的就业指导团队, 各团队由学院院长、总支书记和对口处室长负责。

第二, 建立学生就业能力档案, 对学生就业能力进行分级评估。在学院统一指导下, 各年级认真做好学生就业能力档案工作, 学生的就业意向、家庭关系、个人特长、工作能力、个人综合素质等情况, 辅导老师应熟悉掌握。并成立由学院学生辅导员、任课教师、总支书记、在外兼职的教师等充任评估师的学生就业能力评估小组, 对学生就业能力进行分级评估, 等级如下:A级, 志愿读研的, 根据往年情况, 基本能够考上的;B级, 个人工作学习能力较强, 志愿自己解决工作问题, 且找工作问题不大的;C级, 个人能力较强或一般, 家庭有关系, 可以解决工作的;D级, 学习能力较好, 工作能力较差, 综合能力不高, 家庭困难, 且态度认真的;E级, 家庭条件较好, 综合能力差, 态度又不端正的。各学院可以自己制定分级量化标准, 执行情况由就业指导部门监督, 考评。

第三, 编制导师计划, 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 定期考核监督。每年九月份由就业指导部门编制完成就业导师制计划, 下发各学院。计划采用表格形式, 内容包括年级毕业生男女具体人数、接受就业能力评估人数, 实际参加就业指导人数, 完成就业指导活动状况、通过计划实施得以就业的拟定指标、通过该计划就业毕业生工作状况反馈等项目。并对各学院负责就业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 接受就业导师的咨询, 帮助他们掌握就业相关政策, 就业手续等, 定期开展计划执行抽查工作, 监督各学院具体工作的实施情况, 不定期通报各项抽查监督结果。各学院及时按学生就业能力的不同将毕业生连同就业能力档案分配给就业导师专人负责。各导师应仔细研究学生就业能力档案, 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 培养学生就业、实践、工作等能力。对于就业较为困难的学生, 导师要多方想办法帮促其就业。

总之, 该项计划较为庞大, 但确是不断探索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项新方法、新途径。需要学校领导高度重视, 各二级学院, 各处室积极落实, 广大教职员工广泛参与, 乐于奉献, 最终让该计划切实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为构建科学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添砖加瓦。

摘要:就业导师制计划是在对学生就业能力评估的基础上由高校全校教职员工参与的一项有针对性地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服务的工程, 其成功开展能够实现集体与个人就业指导相结合, 进一步推动毕业生成功就业。

关键词:就业导师制,导师制计划,就业能力评估

研究生就业中发挥导师作用小议 篇2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0—0148—01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群体的就业压力逐渐增加,随之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高校学生工作者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研究生就业的困境。

一、在研究生就业指导中导师具备的优势

1准确评价优势。研究生群体构成复杂,无论是工作经验、学习能力,还是家庭背景、个人思想都不一致,择业观和期望值差异较大。导致学校就业部门难以对所有研究生做出准确评价。研究生导师在对学生的指导中,对学生的各方面素质较为了解,对实际工作能力定位也较为清晰,对学生的工作意向、适合岗位有着较好的把握。

2熟悉程度优势。在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中,导师与学生联系最为紧密。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导师对学生的自身习惯、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科研能力、处事能力都很了解,并能起到学生交流个人理想以及择业期望的作用。充分利用好导师对学生的熟悉程度优势,可以对做好指导研究生就业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行业推荐优势。导师在所从事研究的行业大多有所建树,与相关单位较为熟悉,有着特别的人脉优势与行业了解优势,对本专业的学生非常有利。导师既可以及时向自己的学生提供有专业相关单位企业的岗位需求信息;也可以向相关单位推荐合适的学生,减缓就业压力。

二、当前在研究生就业指导中导师存在的不利影响

1对就业形势缺乏了解,一味要求学生专注学术。研究生导师在所从事的领域内大多数具有很深的造诣,但在对研究生的指导中,部分研究生导师常常忽视研究生的个人情况和当前的就业形势,无论研究生是否适合科研,都要求所有研究生专心学术,忽视了社会实践和个人综合能力的锻炼,导致所培养的研究生缺乏应对社会现实、处理实际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在就业竞争中不具备优势。

2个别导师忽视对研究生的全面培养。在研究生的培养中,个别导师忙于自己的科研和社会活动,对研究生的学习、论文、就业都缺乏关注,忽略对研究生的全方位培养,造成培养目的与社会需求脱节,研究生与导师的缺乏交流更影响了就业中导师可以发挥的作用。这种情况无疑会导致研究生不能产生应有的社会价值,影响了个人的发展。

三、重视导师在研究生就业中的责任,充分发挥作用

1以身作则,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在研究生的日常学习等管理中,导师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积极配合学校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各方面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诚信观,将自身价值的实现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提高研究生对相关政策法规的理解程度,鼓励研究生正确择业、合理就业。

2因材施教,打好学生基础。导师在培养研究生时,应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和要求以及学生个人特质,因材施教:对有志于终生从事科研的学生按照学术型学位规格进行培养,对以就业为目标的学生按照应用型学位要求进行培养。这种方式更适合研究生学术层次不同、自身对未来规划不同的现状,也有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3积极推荐研究生就业,做好职业指导。导师应在研究生面临毕业就业时,认真做好就业技巧指导,充分利用个人在本行业中的优势,向专业适合的用人单位推荐自己的学生,帮助他们就业;在学生即将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前,向学生介绍自身工作经验,帮助学生尽早地融入新的社会工作环境。

4支持研究生自主创业。当前研究生就业虽面临重大压力,但选择创业为职业目标的为数不多,研究生创业的重大意义尚待发掘。研究生创业可以充分利用知识优势创造或发展新的产业或服务项目,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是解决研究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下降的最佳途径。

就业导师 篇3

英才教育的招生代理到底有多受欢迎?说出来吓你一跳!泰安的代理, 10月份开始和英才教育合作, 到12月末就赚了20多万。他还有更大的计划。临近年底, 外出务工的年轻人都得回家了, 招生赚大钱的机会来了。在当地就能就业拿高薪, 谁还愿意撇家舍业去外地飘荡呢?

没做招生代理前, 他也和其他打工者一样, 学历不高, 没有过硬的社会关系, 全凭自己闯社会。各大媒体纷纷报道英才教育, 不需要大投资, 不需要高学问, 他想试试。

朋友都在外打工, 昔日考上大学的同学也很难找一份称心的工作, 大家都很累, 压力很大。而英才教育既可以获得银行、空姐、铁路、部队等好单位的高薪工作, 又不用去外地, 就在家门口, 这简直是梦寐以求的。自己做招生代理, 这些人都是客户。

2012年高考考生1000万, 一半落榜;应届毕业生630万, 2011年还有80万人未就业。就业难度逐年增大, 学生、家长倍感压力。英才教育与多家高校合作, 保证学生入学, 保证安排工作, 工作轻松、待遇优厚。

与高校招生相比, 定向委培的利润可高出高校招生的10倍, 每年的6-9月是各大院校的招生旺季, 到了10月份以后都停止了招生。而与英才教育合作的学校都是国有学校, 每个月的15号和30号开学, 常年招生, 定向委培, 就业有保障。每送一个学生入学, 他当即就能获得佣金。短短三个月, 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从没想过, 自己这辈子会赚到20万。

专业多待遇高赚钱又快又轻松

一个专业好不好, 关键看就业后的待遇。英才教育开设多个热门专业, 招生对象包含少年、青年、中年, 涉猎行业广泛。比如银行, 初中毕业学期三年;高中以上学历学期3个月。就业单位为:光大银行、农村信用社、中银、建行、邮政银行、工行、农行等。月薪3000元左右, 缴纳五险一金, 提供住房补助、工作餐。签订《培训就业协议书》, 100%安排工作, 签5年合同, 未安置赔5万元。学员在外地银行工作一年可调回原籍。

铁路、银行、石油、煤炭、护士、警队……这些要么是国企, 要么是机关单位, 待遇一个比一个好。海员年收入8-15万元, 海乘年薪6-10万元, 高速公路收费员年收入3.8-6万元, 电厂工作人员年薪5-8万……此外还有空姐、高铁动车乘务员和客服、海关报关员、法警狱警消防的文职人员等。以上各专业均签订劳动合同、缴纳五险一金。

英才教育师资雄厚, 敢承诺“不安排工作退款赔偿”, 打消了人们的后顾之忧, 每天业务电话接不完。英才教育的各种资源全都提供给加盟商, 加盟商只要按照方案操作, 印制宣传页、做DM广告, 只需要花些宣传成本, 就能获得丰厚的回报。

地址:山东枣庄市解放北路市中区职业中专英才教育高端就业办公室

电话:18266089718 15966716328 0632-3393758

邮政账号:60454 03022 00169 455

户名:方振国

联系人:方振国

就业推荐表导师意见 篇4

该生性格开朗,品行端正,成绩优异,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思想上进,学习认真,能够围绕研究课题努力钻研相关知识。经过多个项目的锻炼与积累,该生已经具备了较为扎实的独立从事科研及其管理工作的能力。综合其研究生阶段所有表现,认为该生符合一名优秀毕业生要求,同意推荐到高校、科研设计单位或者其他企事业单位工作。

该生思想端正,成绩优异,严谨踏实,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经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以及多个项目的实践,该生已经具备了独立科研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能够出色的完成科研任务,勤奋踏实,思维活跃。综合其研究生阶段所有表现,认为该生符合一名优秀毕业生要求,同意推荐到高校、科研设计单位或者其他企事业单位工作。

就业导师 篇5

关键词:工学结合;企业人员;就业指导; 就业导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196-01

引言

当前,全国各地高职院校均在稳步推进具有自身特点的工学结合模式创建。然而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中,学生因离校进行“顶岗实习”,常常不能接受到完整的就业指导课程教育,不能够实时的获得相关的就业指导服务,更有甚者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被部分社会不良风气影响逐渐丢失了正确的就业观念,慢慢的失去了确立的职业方向。

如何更好的开展就业指导课程教育?如何更好的进行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如何更好的帮助学子维持良好的就业观?如何更好的帮助学生确立职业方向?这些都成为了高职院校在开展“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聘请企业人员兼任就业导师则为解决这些问题寻找了良好的思路及提供了全新的切入点。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就业指导所面临的问题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教学管理模式是“2+1”,即学生在校学习2年,到企业顶岗实习1年,学生在校外顶岗实习1年的过程中,难以避免造成相应的就业指导缺位。

(一)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不够完整。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一般为期3年,因工学结合学生要在大一、大二修读完全部课程,时间较紧内容往往不能讲述完整到位,原本安排在大三的求职必备课程内容如求职途径掌握、求职材料准备、就业程序、求职技巧等往往在顶岗实习后就遗忘殆尽。

(二)就业指导服务难以做到实时到位。一是顶岗实习一般在大三进行,学生进入到需要就业、择业的时期,普遍对就业方向、职业定位产生迷惘;二是顶岗实习过程中需要全面接触社会,但在社会实践中必然会遭遇一些负面的人和事,受到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学生不能形成正确的就业观、职业观,甚至有部分学生会渐渐迷失,逐渐的丢失了原有正确的就业观念。

(三)就业指导质量不能得到有效确保。在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学校一般会安排企业实习指导老师及校内实习指导老师进行专业、技术的社会实践指导,但部分指导老师缺乏就业指导相关知识,不能有效的发现、刨析、引导、解答学生所面临的就业问题,更有部分人员以偏见错误引导学生,对学生的就业观、职业观形成危害。专业职业指导师在校内,顶岗实习学生多而分散,往往难以兼顾周全,就业指导质量得不到有效确保。

二、聘请企业人员兼任就业导师的优势

就业导师,沿用自导师制概念,指一名教师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几”的形式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及就业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及帮扶,目前多所高校正进行试点、推广,大多以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为基础,聘请企业人员兼任就业导师对于“工学结合”背景而言则更为有利。

(一)聘请企业人员兼任就业导师能弥补工学结合就业指导缺位。一是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企业人员与学生共同工作、生活,容易迅速发现学生的职业就业问题,能快速地了解问题的成因,及时解构问题帮助一线实习学生;二是企业人员是打造就业导师最合适的对象,基于高职院校师生比的原因,“导师制”的“一对一”或“一对几”的局面往往难以有效成型,学生分配到多所企业,企业人员与学生的比例较为接近,较易打造就业导师模式,从而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的就业辅导。

(二)聘请企业人员兼任就业导师有利于构建工学结合就业指导课程。一是企业人员多有丰富的行内一线经验,高校传统就业指导往往是校内教师以专业、学术视角进行探析,缺乏了对企业、行业一线的了解,企业人员的社会从业经验是对就业指导体系的良好补充;二是依据就业指导课程的课程标准,部分课程具有大三学习更为有利、关乎切身利害、内容较为繁琐的特点,企业人员与学生一同工作、生活,能有较多的空间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几”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

三、聘请企业人员兼任就业导师尚需要解决的问题

尽管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背景下,聘请企业人员兼任就业导师有诸多优势,但在现存的行业背景、高职管理、教育体系下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聘请企业人员兼任就业导师的选拔、职责及管理上的问题。一是在就业导师的选拔上,企业人员的个人素质参差不齐、职业素养各有不同,在选拔上需要经过严格甄别,一般而言应选择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的工程师、人事主管、杰出党员为宜;二是在就业导师的职责上,因为企业人员是兼任,本身有企业工作的内容,相关的职责不宜定义得太多、太杂,应围绕就业指导课程及就业指导服务为宜;三是在就业导师的管理上,因是兼任,尚需解决企业人员的合同、薪酬、奖励、激励、监管、工作量等问题。

(二)聘请企业人员兼任就业导师专业性确保上的问题。企业人员尽管有一线的从业经验,部分人事主管也有一定的职业指导从业知识,但与专业的职业导师仍相去甚远,且往往未能站在高职院校学生的视角看待、分析问题。因此,确保、提升企业就业导师的专业性是这一机制运作的前提。一是需要企业人员在兼任就业导师进行相应的岗前培训,确保就业导师的上岗能力;二是应定期开展就业导师培训班,确保导师们对当前就业形势有清晰的认识。了解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提高他们指导学生就业能力。三是校内就业指导老师、辅导员应定时与企业就业导师联系、指导开展工作,确保企业就业导师的专业性。

四、小结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聘请企业人员兼任就业导师有利于工学结合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树立正确职业发展观、就业观,为解决学生职业就业问题做出贡献。但当前它还有很多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需要通过各方互相协作、不懈努力方能解决。只有这样,“工学结合”学生的职业生涯方得到良好保障。

参考文献:

[1]李东.高职院校就业导师制完善途径探析[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4,02:12-14.

[2]林巧珠.工学结合模式与就业指导探索[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3:10-11.

就业导师 篇6

“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在借鉴国外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 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要, 探索在本科教育中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一种教育制度。虽然本科生导师制在国外已实行多年, 然而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 “本科生导师制”的引入仍然是一个新课题, 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根据某些高校已经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的经验, 结合我国高校各有特色的实际情况, 我们认为,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应该视不同高校采取多种不同的模式。“就业导师制”就是现有的一种特色鲜明的“本科生导师制”。

近年来,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毕业人数逐年攀升, 就业压力与日俱增, 大学生就业难是目前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 解决大学生就业是高校工作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指导大学生顺利就业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河北金融学院根据现实总结、实行的“就业导师制”就是目前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个社会问题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制度。

“就业导师制”是一种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 指导学生就业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制度, 即将学生随机分组, 每组由专门的指导教师即导师负责, 就学生成长、发展、毕业、就业面临的各种问题, 进行多方面的指导、全方位的帮助。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导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 同时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发展, 使学生成长为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又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平、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一定的交际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从而增强毕业生的竞争实力, 提高就业能力。所以, “就业导师制”是以就业指导为重心, 以思想指导为方向, 以学习专业指导为基础, 以生活心理指导为依托的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机制。这种制度的实施可以保证学生健康成长, 提高人才质量, 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二、就业导师制中指导教师的任职资格

构建行之有效的“就业导师制”, 挑选好的导师是重点。导师的任务就是对学生全面负责, “因材施教”, 具体指导学生的学习及生活, 管理学生的日常行为, 对学生的成长进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所以, 聘请的导师应具有以下基本要求:

第一, 专业知识方面, 应选用具有较高专业知识水平和合理知识结构的教师任导师。本科教育需要培养学生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 本科生导师必须在本专业领域有所专长, 能够给学生实在的专业指导, 帮助学生扩展与深化所学的专业知识。

第二, 工作态度方面, 应选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教师任导师。导师制工作需要导师经常性地深入学生中间, 与学生一起进行有主题的活动。一方面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状况, 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增加学生对导师的信任, 有问题愿意向导师咨询。所以, 导师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 工作态度与责任心显得尤为重要。青年教师承担本科生导师工作时, 由于工作年限的限制, 在专业知识、教育经验、生活阅历等方面与老教师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而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一般认为高级职称或有两年教学经历的讲师, 师德良好、作风正派、治学严谨、责任感强、对学生富有爱心者, 可被聘为导师。

三、就业导师制中指导教师的职责

明确导师职责是实行就业导师制的关键。我们认为, 导师应具有以下基本职责:

(一) 思想品德指导。

导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对其道德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导师通过各种途径, 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思想发展状况,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 努力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既具有渊博的知识, 又具有一定的政治素养和高尚的人格,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 激励学生立志成才。

(二) 专业指导。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成才目标, 端正专业思想和学习态度, 不断帮助学生正确了解专业发展趋势与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个人志趣、学习基础、社会需求及学校的条件, 区别对待不同年级学生, 帮助学生制定和调整学习计划和人生规划, 不断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同时, 导师通过充分利用自己在治学、科研、教学等方面之所长, 可以有效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从而促使学生真正成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三) 科研指导。

积极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 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科研能力和社会实践的技能。对于高年级学生科研动手能力指导尤为重要。导师可以让学生参加自己主持的研究项目, 让学生帮助收集资料, 写综述报告, 提高其写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 心理指导。

目前, 由于学习、就业竞争压力大, 导致一些学生出现心理障碍, 甚至患上抑郁症以及发生自杀事件。这就需要导师配合辅导员做好学生的思想、心理工作。通过面对面交谈、Email、QQ聊天等方式与学生交流, 了解其动态, 尽早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减少不幸事件的发生。引导学生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五) 就业指导。

“就业导师制”的核心内容是指导学生就业。随着高校扩招, 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显现, 一些学生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 处于待业状态。这就需要导师加强对学生就业形势和择业观的教育和指导, 特别是加强对毕业班学生就业观念与择业技巧的指导。对学生就业心态进行正确的引导, 引导学生走出过于看重地域差异和职业层次的误区, 正确定位及时就业, 减轻社会和家庭的压力。

四、建立导师工作质量监控和激励体系

为确保“就业导师制”工作的成效性, 要加强对导师制工作质量的监控工作, 同时制定具体的考核指标和考核方法, 作好导师的评定和激励措施。

(一) 制定制度。建立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来保障导师制的顺利实施, 包括考勤制度、责任制度、奖惩制度等。

(二) 明确主体。

加强对导师制工作质量的监控工作, 要有明确的监督主体。高校可以由教务处、教学管理经验丰富的教授、专家组成校级督察组, 对各院系的导师制工作情况进行督导。同时, 各院系组建系级导师工作督察组, 由院长或系主任和资深教授专家组成, 对本部门的导师工作进行督导。

(三) 切实监督。

督察组应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导师的工作情况, 走访学生, 了解工作成效。发现问题并及时帮助解决。对于优秀的导师和失职的导师都要记录在案, 以备教师年终业绩的考评, 加大年度考核的公正性。

(四) 作好奖惩。

应给予导师以相应的带教经费, 并且将导师的工作按照指导学生的数量和质量直接记入教学工作量之内。对导师进行综合评定后, 对工作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和奖励;导师的表现与评优评奖和职称晋升紧密挂钩, 在职称晋升上, 其工作量可视同为班主任工作量。

五、就业导师制工作实施的具体程序

(一) “就业导师制”启动

1、召开“就业导师制”工作动员大会, 向导师说明有关要求与办法。

2、根据“就业导师制”中指导教师的任职资格在专业教师中选适合的人员做就业导师。

3、导师向院系申报计划, 包括个人基本情况、科研方向、课题内容和工作设想等。

4、在新生入校一个月内, 向学生介绍就业导师的基本情况, 主要内容包括:

姓名、性别、年龄、学历、职称、专业方向、主要研究成果、性格描述、指导学生情况等。

5、学生“自主选择”导师, 学生在详细了解

导师的研究方向和内容的基础上, 根据个人志愿、兴趣爱好、特长和专业基础填写志愿表来选择导师。

6、通过师生双向选择, 院系进行宏观调控, 组织协调、统一调配, 确定本导师。

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数可根据师资条件、学科、专业的不同情况由院系具体确定。

(二) “就业导师制”运行

1、导师关系确定后一周内, 导师制定指导工作计划, 以学期为单位对指导工作作出具体的设计。

2、导师每学期开学两周内与学生见面, 安排本学期的主要工作内容。

3、导师每学期对学生进行一定的集中专题指导, 同时视学生的不同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或个别指导。

4、就业导师在工作中要经常性地与辅导员、班主任沟通交流学生情况。

就业导师每学期要参加由班主任组织的班会一次。

5、院系每月开展一次导师工作经验交流会, 导师集中反映学生情况, 总结、交流经验。

6、每学期期中和期末召开由学生和导师

参加的工作汇报会, 听取导师自我汇报和学生及导师督察组对每位导师工作的评价, 形成文字材料记录在案。

在“就业导师制”运行过程中, 导师可根据自身情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比如, 导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与专业特长, 不定期地为学生开专题讲座;并结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组织参观学习, 拓宽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阅历;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工作实践活动, 缩短将来的执业适应期;可为学生指定专业学习和有关个人成长的书籍, 并一起讨论, 形成文字材料。同时, 鼓励学生写学术文章, 锻炼学生的读、说、写的能力, 密切师生关系,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 “就业导师制”总结

1、导师在工作过程中要做好“就业导师

制”工作总结, 每次指导学生后要及时填写工作日志;学期结束后做学期导师工作总结。

2、院系以学期为单位对“就业导师制”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总结、评估。

院系通过审核导师的学期导师工作总结, 在学生中收集反馈信息, 对一学期的工作情况进行分析, 撰写总结报告。同时, 通过一学期导师工作的总结、分析, 对导师的工作进行评估, 形成文字材料记录在案, 依此做好对导师的奖惩。

3、“就业导师制”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 还有许多方面应当探讨、完善。

我们应当注重对这种新生事物的理论总结和研讨工作, 学校可以召开研讨会, 聘请专家参加, 探讨“就业导师制”中的相关问题, 进行理论研究。从而指导现实中“就业导师制”的运行, 使其发挥最大的成效。

六、需要完善的主要环节

“就业导师制”作为新型的教育制度, 需要完善的还有多个方面, 但我们认为首先要解决好以下两个重要问题:

(一) 加强导师培训。

“就业导师制”是一个系统工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 对导师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加之出任导师的专业教师多数对学生管理工作的生疏, 所以应当注重加强对导师的业务培训。导师的业务培训内容包括学生工作的内容、工作技巧和方法、各种规章制度等。

(二) 处理好导师与辅导员等学生工作者的关系。

在实施“就业导师制”时, 要正确处理就业导师与辅导员、班主任的关系, 三者之间既分工又合作、既有侧重又相互协调, 建立实现三者配合和衔接的工作机制。同时, 要科学区分开导师与辅导员、班主任的职责。导师是专业教师, 主要以课程和专业方面的指导为主, 以思想品德等其他辅导为辅;辅导员及其他学生工作者以思想品德指导等为主, 学习和专业指导为辅。这是划分导师与学生工作者职责的一条界线。本科生的就业导师和研究生导师一样, 应该以指导学生专业学习、专业发展、动手能力及研究能力为主, 思想引导、生活指导为辅。对本科生导师工作的考核也应以专业指导为主要考核指标, 其他方面的指导为参考指标。

参考文献

[1]谢应东, 陈丽丹.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和探索——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英学院为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7.7.

[2]靖国安.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书育人的制度创新.高等教育研究, 2005.6.

论导师制下的大学生就业教育 篇7

一导师制在大学生就业教育中的作用

导师制是高等学校实行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和生活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学制度。[2]导师制下的大学生就业教育旨在为学生的个人职业规划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借助导师自身的工作成果及成功经验与学生分享, 帮助学生培养职业意识、了解职业环境、寻找职业方向, 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并力所能及地为学生提供推荐就业、实习和实践的机会。[3]实行导师制, 有利于形成全员参与和支持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通过整合社会资源, 畅通就业信息, 增加就业渠道, 提高就业数量和质量。担任大学生就业教育导师的教师一般都具有较为丰富的专业背景和社会经历, 可以促进学生与社会, 特别是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加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了解并与学校开展多方位多渠道的校企合作。具体来说, 导师制在大学生就业教育中具有以下作用:

1有利于因人施教。传统的大学生就业教育, 一般采用群体教育, 如就业指导讲座等, 很少顾及大学生的个性差异, 其教育效果自然不理想。将导师制引入大学生就业教育, 采用学生与导师双向自愿选择、一对一指导的方式, 导师根据自己所带学生个体不同的职业发展方向和个性需求, 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引导学生做好就业准备, 从而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大学生的就业教育不仅仅只是简单地培养大学生的应聘能力, 而是培养学生与未来从事职业相适应的综合能力。导师通过对学生个体进行跟踪式一对一成长规划指导, 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特点进而提供符合学生具体情况的建议与参考, 不断完善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能力。

2有利于因群施教。从大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来看, 导师制在大学生就业教育中的运用是对高校导师制度拓展和完善。在大学生就业教育过程中, 导师制的实施是对就业指导课程的细化和加强。虽然高校设置的就业指导专门机构能够解答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过程中的疑惑, 但毕竟人员有限, 不可能对学生进行全程跟踪和精心指导。导师制的实施, 一方面, 可以有效地组成就业教育导师群, 通过导师群体的多样化实现了指导内容的丰富, 有利于知识的交融, 也有利于学生多维视角的产生。另一方面, 导师针对各种学生群体进行分类指导, 对特殊困难学生群体, 以就业能力训练班、职业发展协会为载体, 开展经济、心理等就业援助, 进行专门的职业训练活动, 切实提升这些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促使其顺利就业;对思想、学业、就业能力等方面较优秀的学生群体, 重点开展创业教育, 引导、鼓励他们去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来实现个人价值, 并从中选拔成功个案, 树立典型,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3有利于因业施教。导师一般对某些行业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较丰富的生活阅历。他们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不断探索专业特色就业教育方式, 在专业教学、生产实习的各个环节中, 积极介绍本行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激发学生热爱所学专业, 增强学生投身本专业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同时, 他们凭借自己个人阅历、工作经验、专业知识、社会能力来帮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 指导学生分析个人条件、发展潜能、发展方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最终完成相对准确的职业定位和科学的规划方案。在学生临近毕业时, 导师根据自己掌握的社会资源, 可以帮助学生接触实践和参加实习, 甚至可以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

二导师制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目标体系

当前大学生就业教育多以职业规划为出发点, 其实质是“职业人”为本位, 以职业的发展抹杀人的发展, 这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也是有违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学说的。我们提出以导师制为切入点, 以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为起点, 个性化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将就业教育融于大学生全面发展之中,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为了发展一切学生, 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有机结合, 避免就业教育的平面化。

导师制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为社会培养各类合格人才。针对大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 导师制下大学生就业教育阶段性目标是不一样的。一年级———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二年级———提升学生素质能力;三年级———就业探索与分化;四年级———就业实践与定位。具体说, 第一阶段 (大一) 主要进行人生理想、基础道德与法纪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心理教育、学习方法与角色转换教育;同时, 在导师的指导下, 学生有针对性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夯实专业基础。第二阶段 (大二) 主要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初步确立职业目标、重视职业规划团体辅导、注重职业迁移能力教育;同时, 在导师的指导下, 学生针对自身的个性与特长, 不断提升综合素质能力。第三阶段 (大三) 主要对学生进行就业思想指导、就业政策指导、就业信息指导、升学指导、就业实习指导等, 帮助学生进行就业探索, 并根据自己的个性和专长进行就业分化, 初步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第四阶段 (大四) 主要侧重临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工作, 对学生进行就业心理指导、求职技巧指导、从业指导、实践指导等, 在实践的基础上最终准确进行职业定位。当然, 这四个阶段并不是孤立的, 而是前呼后应、相互重叠和有机统一的, 后一个阶段包含前一个阶段, 前一个阶段孕育后一个阶段。

三导师制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对策

导师制下大学生就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师资队伍、指导模式和规章制度。其中, 转变思想观念是前提, 提升师资水平是关键, 创新指导模式是重点, 健全规章制度是保证。

1转变思想观念。在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下, “就业鸿沟”问题日益凸显, 主要体现在“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而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出现“就业鸿沟”并不奇怪, 中国高等教育体制虽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 但在专业和课程设置等方面与市场存在脱节现象, 大学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 对就业所需要的职业观念、知识、方法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缺乏系统性的培养。造成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真正困境, 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4]因此, 高校不仅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 而且更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使大学生都能顺利就业, 并尽快适应职业要求, 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实现高校为国家培养人才的目标。大学生教育是支援受教育者的终生发展, 并根据每个人的特性使其形成作为社会人和职业人应具备的积极选择人生道路的热情、态度和能力的教育。[5]这就要求高校更新就业教育新理念, 认识到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重要性, 适时建立并保证大学生就业技术支持系统的正常运行, 能够较好地发挥其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服务作用。大学生就业技术支持工作不仅需要整体性的开展, 更需要针对性的开展。在大学生就业教育中引入导师制是做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项新方法、新途径, 其优势和价值十分突出。导师通过个性化指导学生, 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也可以对学校的教学工作提出反馈意见, 建立起从学校到企业、再由企业到学校的人才培养信息双向交流机制, 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实力具有积极作用。职业导师制的有效实施, 可以实现学生、学校、企业、社会各方多赢的效果。[3]

2建设导师队伍。将导师制运用于大学生就业教育是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的一项新举措, 而这一举措有效实施的核心问题在于导师的选聘。当前,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师生比偏低, 各高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很难保证个性化就业教育的质量, 难以满足在大学生就业教育中实行导师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大学生就业教育导师队伍是当务之急。对此, 必须广开思路, 组建满足大学生就业教育需要的导师队伍。导师来源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专业教师。他们从专业角度, 行业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做好就业前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准备, 将自己对行业的了解和经验介绍给学生, 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7]二是管理人员。主要包括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人员, 他们大多数直接从事服务学生的工作, 便于与学生交流和沟通, 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 能够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就业定位。三是社会力量。在高校师资紧缺的现实下, 动员全社会力量充实到大学生就业教育导师队伍中, 不失为一种更有效的渠道。2007年, 共青团中央也发起了在全国100所高校推行“中国大学生就业导师团”活动, 通过整合社会资源为广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3]各高校可以吸纳校友、企业事业单位人员等为大学生就业教育导师。他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 给大学生就业以最有说服力的指导。除了组建导师队伍外, 高校还应定期和不定期加强对导师关于就业教育方面的培训, 提高导师在指导大学生就业的水平。

3创新指导模式。首先, 实现导师个体指导和导师小组指导相结合。大学生就业教育涉及就业政策及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劳动人事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律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不可能要求每位大学生就业教育导师都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 根据导师的不同专长组建导师小组, 可以取长补短, 实现整体指导、分类 (专业、年级、就业意向等) 指导、个别指导的有机统一, 从而全方位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其次, 实现面谈指导与电子辅导相结合。大学就业教育导师本身承担着较为繁重的工作, 能够抽出业余时间为大学生提供指导已是难能可贵, 因此不能要求导师们将过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其中。因此, 在以面谈为主的传统指导方式上, 必须采取更为灵活、创新的指导方式, 而建立在网络、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电子沟通工具是较好的选择。这种指导方式被称为“电子辅导 (tele-mentoring、e-mentoring) ”, 它突破了常规面对面地辅导方式, 采用电子化、多样化、互动化的交流方式, 超越了导师辅导的时间、地点限制, 甚至还可以实现多导师共同指导。[3]其三, 实现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相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即创业能力护照的意见, 要求把创业能力护照提高到与学术职业性护照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 在大学生就业教育中, 应突出强调创业教育,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还有助于解决社会就业压力大的问题。[10]

4健全规章制度。“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健全的各项规章制度, 是大学生就业教育导师制顺利实施的保证。完善的规章制度包括指导计划、考核办法、激励措施等方面。导师在大学生就业教育指导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明确的指导计划。在仔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个性和爱好、能力与特长的基础上, 因人而异地制定职业生涯计划, 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提出有益的建议, 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自己拟从事职业基本素养, 指导和督促学生参加相关实践活动, 定期针对就业问题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因此, 导师必须为自己指导的学生或小组制定出共同和个别的指导方案。实现大学生就业教育导师制的培养计划, 还要坚持对导师和学生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 不断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行政领导机构必须落实一定的经费, 以保证大学生就业教育导师教育模式的顺利开展。[11]可以考虑对实施效果较好的学生和导师进行适当的奖励, 定期评选“优秀导师”和“优秀学员”, 激励双方将辅导效果达到最好。大学生就业教育导师制实施的成效, 必须要有一整套的考核办法。围绕导师制定的培养计划进行定期考核, 才能有效地指导和督促各阶段培养计划的完成, 有利于发现学生是否适合导师制定的培养计划, 及时改进目标, 便于学生成长。也可以不定期地召开座谈会, 邀请学生和导师参加, 一起交流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导师制实施的感受和改进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潘新华.新时期高校就业教育探索[J].教育探索, 2010 (7) :144-145.

[2]李东成.导师制:牛津和康桥培育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 2001 (8) .

[3][6][8][9]王晓莉.职业导师计划在高校就业指导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管理, 2009 (8) :118-120.

[4]跨越就业鸿沟打造“大学生就业力”[EB/OL].http://campus.chinaren.com/2004/03/19/58/article219505801.shtml

[5]安身健.开展全程化就业教育, 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J].中国高等教育, 2009 (9) :12-13.

[7]周锦成.大学生就业指导创新思路[J].江苏高教, 2005 (2) :115-117.

[10]门瑞雪, 陈军.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改革的研究[J].教育探索, 2010 (10) :135-136.

就业导师 篇8

1.1目前通用的组织、实施和管理模式

教学部门总体组织安排毕业论文, 在毕业前一学期将学生分配给指定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指导———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毕业论文课题开题———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撰写———毕业论文送审———答辩。

1.2目前通用模式的不足

这一模式对毕业论文的组织、实施和管理显得严密而合理, 然而实践效果不好。2004年上学期我国某院校组织的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答辩中, 有40%以上的学生没能通过答辩, 加上因雷同没让送终审的部分, 毕业论文的不合格率达到了50%。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环环相扣, 哪个环节薄弱都会影响到培养效果。毕业论文是人才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 其实施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此前各个教学环节实施的情况。为此我们通过对上海电力学院2004届工商管理本科26名论文不合格的学生的问卷调查资料, 经统计分析得知, 造成大量学生无法严格按毕业论文要求完成毕业论文 (约占40%的比例) 的根本原因是学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积累达不到要求。这反映了现有模式的不足之处:一是不能有效促进学生在学习期间始终自觉进行知识积累, 因此毕业论文质量难以保证。二是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撰写阶段 (3—4个月时间) 无法有针对性地指导和督促学生弥补知识积累的不足, 以致造成毕业论文中大面积出现请人代做和抄袭现象发生。

二、紧贴就业市场和企业的需要展开选择课题研究

2.1课题研究

毕业论文所做的课题是和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在进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环节之前, 学院就公布各教师所做的项目、所研究的课题。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 让学生选择他感兴趣的课题。第一, 学生是进行实验的主体。开始, 让学生查资料写开题报告, 策划方案, 研究企业实际课题, 实验、记录、分析、改正、检验。操作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第二, 指导教师是学生的顾问和参谋, 也是实践物质供应的保证者。承担课题指导的教师应该熟悉国内外同类研究的前沿情况, 为学生指明解决问题的思路或途径, 协助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防止其走弯路而造成资金和时问的浪费。要注意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试验中要仔细观察和记录。学生撰写毕业论文, 要求严格按论文的规范写, 用规范的书面语言, 正确的论文格式。第三, 学生实验做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师科研课题的成功与否。因为是教师的科研课题, 教师会重视、责任心强, 强调学生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严谨、踏实, 师生共同奋斗。

2.2厂方出题, 参与设计

有些企业单位有设计任务或课题, 但缺少人手, 缺少时问来做;有些是厂方在专业水平和技术力量上没有能力做的, 就找到大学院校, 找相应专业的学生来做。另一方面, 市场经济和毕业生的择业形势使学生更关注毕业设计课题与毕业后工作的相关程度, 他们会广泛地与用人单位联系, 用人单位也希望学生去承担部分工作。因此, 学生要到企业去参与设计或实验, 且企业总是希望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 这就可能会达不到毕业设计的要求。要使这种毕业设计模式达到预期的效果, 我们注意了以下两点:

第一, 做好课题或设计项目的选择。由用人单位来函, 说明他们需要学生前去做哪方面的课题或设计, 学生承担哪些工作。生产单位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很广泛, 有些超出学科范围, 学院考量用人单位的课题与学生专业是否对口或相近, 决定是否派出学生。对派出的学生, 学校安排指导教师带教。

第二, 重视教师的指导和协调, 学生发挥主动性。教师保证设计或课题的深度、广度尽可能达到毕业设计的要求。教师要与用人单位协调, 让用人单位的技术人员了解本校毕业设计的特点和基本情况, 以便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可能学生在企业某方面做得多一些, 在另一方面做得少一些, 学校老师则要求学生自己多去了解, 积极参与项目的工作, 当好企业技术人员的助手, 真正成为课题的角色, 并全方位地弄清毕业设计大纲所要求的内容。在毕业设计期问, 指导教师和派出的学生定期见面, 了解学生做设计的内容和进度情况, 给予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是由三方面来确定的:一是学生设计的文字内容和图纸;二是指导教师的打分和设计单位的书面意见;三是答辩小组给出的答辩成绩。多数派出的学生是企业看好想留在企业工作的, 所以学生做事特别努力, 认真负责。

3.导师指导之改革

在实施这一教改课题中.我们是这样考虑的:与厂方有关部门签订联合指导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设计) ) 的协议, 确定了双方承担的责任及详细的相关条款。尤其强调了厂方应为每十课题选派一、二名责任心强、有较强专业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毕业论文 (设计) 的现场指导老师;校方为学生再配备论文理论指导老师并为厂方提供与研究课题及与解决工厂现实问题和将来发展有关的中外文资料, 且为厂方有关人员作相关领域发展动态介绍等互惠互利条款。学校指导老师与企业指导老师一起向学生详细介绍选题依据、目的、意义、国内外现状、试验研究条件、实施方案和进度等.让同学们发表意见.集思广益。企业指导老师还介绍工厂概貌.工作中注意事项, 并按工艺流程现场参观.熟悉环境和生产、试验设备。调研与课题有关及工厂急待解决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查阅文献。学生在厂方指导老师安排下.可跟踪试验研究课题的工艺流程全过程。参与记录试验结果、整理和处理数据及其它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组织学生不定期进行阶段总结.与同学们一起探讨并解答在试验中遇到的问题.或向企业指导老师请教碰到的实际问题。成文过程中还可采用答疑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同学们也要经常下厂请教厂方指导老师。论文初稿经老师修改后让学生分别由企业指导老师审阅方可正式定稿誊写, 在针对工厂技术人员的实际需要下.同学们可为厂方完成有一定界度和广度的文献综述及论文。使技术人员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从中受到启发, 有些可在实际生产中进行探索。

四、结论

毕业论文 (设计) 是大学生完成未来就业基本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显著特点:也是对大学所学知识的总结、回顾和具体应用.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尽早进入角色莫定了良好基础因此.大学院校要注意搞好毕业论文 (设计) 这一重要教学阶段.其中应该特别重视毕业论文全过程管理———之导师选择和就业指导改革这一环节。

参考文献

[l]陈仲庚: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结构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8 (1) :100-105

[2]李生校:探索工商管理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新路[J];中国大学教学2003 (11) :27—28

[3]林两平、邬国英:毕业论文 (设计) 与应用型人才培养[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6 (3) :73—76

[4]李晓钟: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南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07 (1) :86—88。

就业导师 篇9

关键词:经管类,本科生导师制,就业教育

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 高校招生规模日益扩大, 高校本科毕业生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接踵而至。目前, 很多高校将目标定位在如何提高就业率, 在学生的就业指导上大多采取集中统一指导, 而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指导却相对不足。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经济与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在经济管理类专业进行“本科生导师制”探索, 对提高经济管理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满足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本科导师制在经管类专业学生就业教育中的必要性

(一) 有利提升学生专业思想与能力, 做好职业规划。

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 还是延续高中的学习模式, 被动的灌输。对于自己专业确定开设的课程没有明确的认识。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经管系为例, 我们设计了本科课程满意度调查问卷, 问卷包含客观选择题和主观建议两个版块。针对232名本科生, 向该系一年级全体学生发放并回收。最终我们回收了223份有效问卷, 并进行了细致统计和分析。在对专业的看法方面, 50%的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必要的了解。在对通识课的满意度上, 高等数学满意度仅占70.8%, 外文87.5%, 尤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仅占65.3%。对于开设的专业课满意度也只占了82.5%。从调查反映的集中问题来看, 对于大班教学辅导都不甚满意。而本科导师制是一名导师对应少数学生, 这样, 就能为本科生详细介绍本专业发展情况及本专业毕业生将来的就业领域及就业形势。可以帮助学生完整准确地了解相关专业的特点, 根据学生自身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从而使其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和专业学习的要求, 明确职业目标, 做好相关职业规划。

(二) 利于构建专业基础理论体系, 储备就业知识。

本科生教学, 在大部分高校采用的都是学分制。学分制虽然扩大了学生选课的自由度, 但也使部分学生在选课过程中出现盲目性。

目前的选修课来看, 经管专业本科生在选课时有较大的盲目性, 有同学只看课程是否容易通过、有同学选的课程太多、也有同学看别的同学选什么他就选什么。有不少同学反映, 部分选修课程只有学完以后才明白课程的内容。实施本科导师制, 导师可以依照学生的具体情况,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了解学生选修与研究领域相关的交叉学科, 了解他们的学习基础和爱好特长, 根据学生的实际具体情况、学校所拥有的教育资源状况, 提出科学合理的选课建议。帮助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特点和自我专业发展方向的课程, 建立系统、有序、开放和实用的专业基础理论体系, 从而为其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知识理论基础。

(三) 增进师生互动沟通, 畅通就业渠道。

目前, 本科院校就业教育往往采取集中统一辅导, 这样, 教师辅导时间之外, 基本脱离学生, 与学生缺少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从就业指导效果反馈来看, 很多学生对于仅限于课堂上的辅导互动不是很满意。当学生在课外遇到实习、就业方面的困惑时, 教师并不能提供及时的帮助。本科生导师制创设了教和学互动的新型教学结构, 通过“导师制”这一新型组织的方式, 将学生和老师纳入到一个双向互动的亲切、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围中, 导师制在他们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渠道:手机短信、微信、电子邮件、小组活动、个人谈心等。这样学生在实习和就业过程中遇到问题, 就能够进行很好的沟通与指导, 从而为其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以及职业设计。

(四) 培养科研创新能力, 提升创业素质。

目前, 虽然各高校都在强调办学特色, 培养创新人才, 但教师教学任务比较繁重, 这种理念通常只是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的设置等制度层面, 就业方面往往缺乏凸显专业特色和培养学生个性具体措施和和实施办法。

本科导师制的实施, 利于导师掌握不同学生的具体特点, 因材施教地培养其创新、自学能力。实行导师制后, 指导教师引导学生确立制订符合自身需求的实习、实训计划, 指导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从事实习工作的方法思路和技能。鼓励学生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 学生就会在课题立项申请、研究的实践中, 学习和体会科学研究方法、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应用能力, 从而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

二、结合就业实际建立本科生导师制的对策

(一) 导师选取、定位准确。

一是明确职责范围。本科生导师大部分是专业教师, 指导主要以课程学习和专业知识能力方面为主, 侧重于从经管类专业学习角度、专业发展、行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把自身从事行业的丰富经验传授给学生, 为学生入职之前贮备好专业知识与能力。辅导员等学生工作者则侧重思想品德引导为主, 重在服务协调, 从而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就业定位。辅导员可协助一些导师事务, 注意与导师的联系;二是细化不同阶段指导内容。应该区分对待不同年级的本科学生。对低年级学生, 导师指导应与辅导员工作密切结合, 充分调动学生管理部门及其他行政部门的教师资源, 切实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可度与辨识度, 确立专业课程设置结构、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针对中高年级的学生而言, 则应将重点放在他们的实践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之上, 而这也是专业学习及就业指导方面的必然要求。

(二) 结合实际, 创新指导模式。

学生就业教育需要多方面相关知识, 既需要对于就业政策、法规等的了解, 又需要经济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等方面相关的专业知识。个别导师辅导是针对不同学生开展个性化指导, 然而每个导师由于其知识、行业背景的不同, 不可能每位导师都能全方位掌握与就业相关的所有知识。因此, 根据导师的不同专长建立导师小组十分必要。每位导师学有专长, 互相之间可以弥补不足。可以把经管类专业依据不同专业方向、年级、就业意向分为不同类别, 分别加以指导。根据学生情况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职业设计和就业指导服务。这样既发挥了个人导师的智慧, 又集中了导师组的力量, 实现个别与集体指导的统一。

(三) 建立合理的评价与激励制度。

一是要健全导师培训制度, 加强培训环节建设。通过短期学习、挂职企业, 信息交流等方式对导师进行就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培训;二是评价制度科学客观。确定多元评价主体, 可以采取学生评议和教师评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定考核导师的工作业绩。设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应当给予优秀指导教师适当的鼓励或奖励以及优先进行职称评定等待遇。让导师能积极性主动承担职责;三是制定有力保障制度。对于导师的指导要明确认定工作量, 并规定其具体的指导课时。将课时量纳入学校统一的工作考核, 并明确相关费用;四是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采取灵活多样的监督方式, 如设立意见箱, 向广大学生征集意见及建议, 对导师进行工作考核。

(四) 侧重科研及实训指导, 鼓励创业。

经管专业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经管专业学生比其他专业学生接触社会的需求更为强烈。因此, 本科生导师更要注重学生实践科研方面的指导。应该结合学生的兴趣特长、研究方向, 指导参加学生科研技能训练, 参与科研立项, 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各种技能竞赛等创新活动,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具有行业背景的本科生导师, 应结合专业特点, 通过校企合作, 提供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 直接参与行业实践。

参考文献

[1]谢倩, 熊春林, 柳博, 罗宗贵.论导师制下的大学生就业教育[J].理论研讨, 2012.1.

就业导师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本科生导师制,推动作用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利益, 而且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革新与可持续发展, 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建设和稳定发展。当前, 我国各高校都非常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而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可以充分发挥学院导师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 对于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及突出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 大学毕业生人数呈不断上升趋势:2003年为212万, 2004年为280万, 2005年为338万人, 2006年为413万, 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已达到495万人, 比2006年增加82万人, 在社会需求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 毕业生人数的迅速增长势必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 很多问题自然也随之暴露出来。

1.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几方面问题对毕业生就业形成的压力

首先, 高校扩招引发了大学生就业压力。如前所述, 伴随着高校扩招, 近三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就从338万人迅速增至2007年的接近500万。加之近年来我国企业处于转轨、改制期间, 相当多企业处在复苏阶段, 企业岗位需求较少, 导致我国目前社会就业总体形势严峻, 实际未就业率为6%~7%, 实际未就业人口已达1500万~1800万。

其次, 我国经济结构与人才结构存在不相适应, 对毕业生就业造成了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处于快速增长时期, 但是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 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岗位。此外, 我国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产业发展缓慢, 因此高端就业岗位即工程师和管理人员岗位, 与日益增长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需求相比, 出现严重不足。由于中国的产业在国际上分工地位较低和技术含量低的特点, 造成中国就业整体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 适合大学生的岗位缺乏。

最后, 人才交流市场的不完善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化的要求之间存在诸多矛盾, 从而制约了毕业生的就业。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转型期, 人才市场的建立还比较滞后, 毕业生就业市场还不健全, 存在信息不灵、渠道不畅等问题, 常常出现“单位到处找人才、人才到处找单位, 两者却碰不上头”的情况。

2.我国高等教育运行体制中存在的问题给毕业生就业造成了影响

首先, 现行的运行体制和教育政策不适应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状况。我国目前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大批应用型人才和相对较少的研究型人才, 而现行的运行体制和教育政策使本来紧张的教育资源大都用在扩大招生规模和项目建设, 教学环节和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方面则缺乏投入。

其次, 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高校课程内容陈旧, 常常是灌输概念和原理, 缺少实际操作的能力培养, 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现代型人才的需要。

另外, 人才培养的计划模式和大学生就业完全遵循市场经济模式的矛盾, 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目前大学教育中的教科书和教育计划脱离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 培养出的大学生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司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需求。

3.大学毕业生自身存在的多方面问题对毕业生就业造成的制约

首先, 大学生的价值理念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有些大学生不能正确定位, 不愿从基层做起, 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片面追求眼下较优越的生活条件、较高的工资收入和较好的福利待遇, 忽略自身条件、个人的专长发挥和今后的成长, 对国家的建设需要考虑得就更少, 造成了择业范围相当大的局限性。

另外, 部分毕业生对就业机制转变和就业市场化认识不足, 思想准备不充分, 这也影响到他们的就业。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 “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市场化就业机制已经基本形成, 有些学生对这点认识不足, 思想准备不充分, 找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 就业必然存在问题。

二、全面推行导师制对当前形势下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积极推动作用

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由专业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全方位辅导、因材施教的互动式教学管理制度, 是大学生管理体制、育人体制改革的新理念。

1.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提高了毕业生的科研水平, 提升了毕业生专业知识方面的竞争力

科研在高校的发展中处于“第一推动力”的地位。然而, 在大学本科教育中科研与教学相脱离、科研与本科生培养相分离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科研在本科生培养中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全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 可以让学生参加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 使教学中增加科研的成分和实践环节, 消除科研与本科生培养相分离的现象, 强化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使得本科生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 能参加一定的科研活动, 以适应时代对大学生培养的要求。

2.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增强了毕业生的创新能力, 提升了毕业生实践动手环节的竞争力

当今世界正处于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 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当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 更重要的是培养自主学习和不断创新的能力。在导师制运行机制下, 学生摆脱了传统教育的负面影响, 在导师的引导下, 学会了独立学习。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或工程项目设计, 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视野变得更加开阔, 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明显提高。同时, 在实践、实验、科研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等方面的不足, 提高了实践环节的操作能力, 提升了实际知识在工作岗位上的应用率和转化率, 从而提升了毕业生在实际动手能力方面的竞争力。

3.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弥补了对毕业生的引导不足, 改善了毕业生自身价值观念对就业的影响

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导师制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柔性培养机制, 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及专业素质和分析、解决问题以适应社会竞争及工作需要的综合能力, 弥补课堂教学环节中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的不足。让学术造诣深、思想作风正派的教师担任本科生的导师, 便于导师了解到学生的思想状况, 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工作。导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 不仅涉及到专业学习和技能, 也涉及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导师的言行举止、工作态度、治学精神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春雨润物细无声”, 使教书育人落到了实处, 改善由于价值观念取向造成的就业困难情况。

4.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激发了毕业生的专业兴趣, 提高了学生考研率, 缓解了就业压力

以燕山大学材料学院为例, 学院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一个, 本科生导师制的全面推行, 使一大批本科生深入到各个实验室、课题组, 在导师们的言传身教下, 学生在专业学习、英语水平、科学素养、实验操作、理论研究等各方面素质都有大幅度的提升, 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快乐, 激发了他们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以及进一步深造的决心。近三年, 我们材料学院学生考研录取率均保持在毕业生人数的35%以上, 是和学院始终坚持实施综合导师制, 积极营造考研氛围, 为学生提供实质性的指导和帮助分不开的。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 考研率的提高无疑较大程度的缓解了毕业生就业压力。

三、本科生导师制对大学生就业推动作用的具体体现

我们材料学院从2004年开始逐步规范本科生导师制, 对学院本科生的就业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

1.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自全面推行导师制以来, 我院学生获得第三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一项;在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中, 我院学生获得河北省一等奖, 全国三等奖一项;获得河北省三等奖一项;获得学校三等奖两项, 优秀奖两项;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中, 我院学生获得河北省一、二、三等奖各一项;获得学校特等奖三项, 一等奖两项, 三等奖三项;另外, 我院有一名同学目前已获得三项创造发明国家专利;此外, 在学校科技立项中, 我院分别于06年获科技立项19项;07年获科技立项15项的优异成绩。这些成绩的获得为我院本科生顺利就业并在用人单位较快的适应环境, 实现快速的知识转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学生考研率以及就读学校档次的提高

学院自全面推行导师制以来, 考研升学比率以及就读学校档次有了明显提高。这与导师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是分不开的, 学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 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其对所学专业以及在该领域继续研究的热情。同时, 在复试和面试成绩在考研成绩中所占比率日渐加大的新形势下, 我院学生表现出了专业知识基础扎实的突出优势。各重点高等院校以及各研究院所对我院学生对专业知识基础的掌握扎实程度, 以及实际动手能力、仪器设备的操作能力等实践环节的突出表现给予了充分肯定, 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院学生在考研升学中被顺利录取的比率。

届别毕业生人数考研升学考研比率科研院所教育部直属

3.学生就业率以及就业单位层次的提高

学生在导师制全面运行的机制下, 提高了实践环节的操作能力, 提升了实际知识在工作岗位上的应用率和转化率, 从而真正提高了广大学生的一次性就业成功率, 降低了学生频繁调动工作给企业造成的“诚信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毕业生就业地区、就业行业、就业单位的层次。

本科生导师制的全面推行, 提供了培养创新人才的优良环境, 它对促进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它对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在就业压力日渐加大的今天, 必将推动高校就业工作积极进步与发展, 为进一步开创高校就业工作新局面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殷玉法, 顾东明.大学生就业难深层原因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 (16) .

[2]孔雷.关于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J].职业, 2007.

上一篇:美术课教学反思下一篇:城市融合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