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毕业论文

2024-08-21

导师毕业论文(共12篇)

导师毕业论文 篇1

毕业设计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 是全面衡量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尺度, 也是对学生的科研素质培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进行综合训练的一个重要过程。

教师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全方面的, 不仅仅是课堂授课这一个角色。我国高等院校的本科毕业设计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 本科生毕业设计的成效如何, 与导师在此过程中是否恰当地定位了自己的角色以及是否扮演好这些角色紧密相关。

一、毕业课题的设计者

选择毕业设计课题是做好毕业设计的第一步, 也是关键的一步。它决定了毕业设计的方向、范围和深度, 是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的前提和条件, 此外选题的科学性和创新性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因此, 一个优秀的毕业设计选题必须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原则要求, 应该遵循与实际、科研相结合的原则, 有利于学生在课题完成过程中培养和提高综合能力。

导师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第一角色就是课题的设计师, 选题的设计要满足三个需求:

满足学生对现代设计方法应用的需求, 从而使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对现代设计思想、理论、方法和手段有一个初步了解和应用;满足学生对前沿知识了解的需求, 从而使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对课题和专业知识领域的前沿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满足学生对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需求, 题目不仅体现新知识、新成果、新方法的应用, 还要具有新颖性、真实性、创新性和可完成性, 使得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培养自己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还能掌握和了解现代思想、理论、方法、手段以及国内外发展趋势,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我们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综合能力为目标, 既要考虑题目内容、难易程度、知识覆盖面等是否能满足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 同时强调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与科研实际有机结合。此外, 针对军校教育的特点和毕业学生去向特点, 还要考虑毕业设计课题与军队特色的有机结合。

二、科研素养的培育者

素质教育在一系列的中央文件中都有明确的体现, “素质教育已从实践探索上升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和法律规定, 成为教育工作的主体”, “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 说到底是民族素质竞争”。1828年耶鲁大学的办学宗旨中就提出人的素质培养远比技能培养重要, 斯坦福大学通过本科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做人第一, 修业第二”的道理, 日本各大学所推广的“博雅教育”, 也是注重培养学生的修养。而科研素养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科技和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对于绝大多数本科生来说, 毕业设计是他们第一次独立地从事科研活动, 而教师的身份也从课堂讲堂上的授课者转换为科研活动中的指导者, 科研素养的培育者是本科毕业设计中导师的第二个重要角色。

导师具备的高尚品德、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卓越的才能、真诚的情感、美好的心灵等优良素质所显现的形象影响力即人格魅力, 对学生产生着较强的感染力、说服力、吸引力。导师的思想、道德、言行在与学生的频繁交往和接触中,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成为学生的学习楷模和精神支柱。在短短的本科毕业设计期间, 导师的自身素质 (学术素质和非学术素质) 、导师的言传身教对于本科生的做人和做学问方面的成长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这就要求导师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严格要求自己, 遵守学术规范, 并以自身高尚的品格、严谨的治学态度、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模范带头作用来教育和感染学生。不断学习, 提高业务水平, 加深专业知识, 以精湛的业务水平和广博的专业知识来保证本科生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指导质量。

三、学术环境的创造者

根据学校、学院的要求, 学生的毕业设计要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 但是这种指导不是简单的导师布置、学生完成任务的关系, 而是导师努力创造能够发挥学生主动性的科研学术环境。因此, 学术环境的创造者是本科毕业设计中导师的第三个角色。

好的学术环境, 必定是和谐的, 自由而不放纵, 轻松而不轻浮。这种环境和氛围的形成, 取决于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首先, 必须是一种互相信任的关系, 有助于双方保持一种开放式的交流;其次, 必须是一种互相平等的关系, 导师对待学生, 必须严格培养其严谨的学术态度, 但学术交流中要保持平等,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形成新的学术火花;再次, 必须是一种轻松自由的关系, 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中, 人的思维才能突破常规和局限。“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 质疑是杰出人才培养的关键, 好的学术环境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勤于思考、勇于争辩。

平等地对话, 民主地争辩, 温和地启发, 从容地分析, 通过师生双边探讨, 建立宽松民主的学术环境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在平等探讨的氛围中,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思路针对毕业设计的内容进行设计。诚然, 相对导师而言, 学生在知识结构、认知深度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 因而提出的方案可能不会尽善尽美, 甚至是不合理的。对不合理的部分, 导师要进行引导, 对正确可行的部分要支持学生大胆尝试、勇敢探索。

四、学位论文的指导者

学位论文的质量是当前本科毕业设计中的唯一评价指标, 学位论文的指导者是导师的第四个角色。

首先, 导师要充分了解学生, 他的个性是什么, 其已有的知识结构有何欠缺, 其能力结构有何特点。针对具体的课题, 结合学生的特点, 设计相应的技术路线, 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知识补充。

其次, 要指导学生进行文献的查阅和资料的整理, 这对于今后学生开展科研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也是最需加强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 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 帮助他们顺利地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即从课堂单一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

再次, 要指导学生掌握先进的研究方法, 提高学术效率。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 一方面, 要将自己有价值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经验提供给学生, 以供参考;另一方面, 要努力充实自己, 通过指导过程和良好的交流、讨论, 吸收和发展研究方法。

最后, 要指导学生撰写科技论文, 学习提炼和展示自己的科技成果, 总结自己的科研工作。

此外, 在学位论文的指导过程中, 要加强学生科技素养的培养, 一方面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 另一方面渗透在指导过程中的方方面面细节中。培养学生科技研究过程中的严谨性、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准确性、真实性。

五、科学活动的管理者

我们学校是在大四第二学期正式开始毕业设计, 在此期间, 学生还面临精工实习、军体训练和考核等等问题, 真正用于毕业设计的时间有限。为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就要进行合理的设计与管理。因此, 科学活动的管理者, 是本科毕业设计中导师的另一个重要角色。

首先, 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毕业设计的深刻意义。导师应该在与学生的交流中, 对学生进行广泛宣传、动员, 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 使他们认识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 对自己能够从毕业设计中学到的知识和能力有充分认识, 激发学生对毕业设计的热情。

其次, 要对学生进行有效“激励”。导师要有热情, 这种热情包括了指导过程中对学生的热心, 也包括对自己所指导课题的兴趣和热情。导师要对学生有明确的期望, 学生毕业设计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导师对他们的期望值。如果学生从导师那里感受到的是不热不冷或无所谓, 就会丧失信心, 自暴自弃。

再次, 要定期的与学生进行交流。为每一名毕业生制定课题工作计划, 定期召开研讨会交流学习心得。当学生碰到难题时, 导师不要包办代替, 要善于启发, 循循善诱, 提高学生自己寻求、积累知识、信息和技术的能力, 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 导师要以身作则, 坚守工作岗位, 在毕业设计期间尽可能不出差;对学术、技术问题严格把关, 一丝不苟。

六、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学生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或继续深造的一个关键性的环节,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何做好本科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并没有一个普遍适应的固定模式, 需要因环境、因人而异不断地探索、研究和总结。导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在不同角色中的作用, 指导本科生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

摘要:文章探讨了导师在本科生毕业设计中应扮演的角色, 即毕业课题的设计者、科研素养的培育者、学术环境的创造者、学位论文的指导者以及科学活动的管理者, 并对导师如何扮演好这些角色进行了重点论述。

关键词:本科生,毕业设计,导师角色

参考文献

[1]肖丙刚, 王秀敏, 赵吉祥.本科生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144) :147-148.

[2]吴盘龙, 李星秀, 薄煜明.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理工高教研究, 2007, (5) :59-62.

导师毕业论文 篇2

1、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2、公共的利益,人类的福利,可以使可憎的工作变为可贵,只有开明人士才能知道克服困难所需要的热忱。——

3在希望与失望的决斗中,如果你用勇气与坚决的双手紧握着,胜利必属于希望。——普里尼

4、一个人所能做的就是做出好榜样,要有勇气在风言风语的社会中坚定地高举伦理的信念。——爱因斯坦

5、你既然期望辉煌伟大的一生,那么就应该从今天起,以毫不动摇的决心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凭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去创造你和人类的快乐。——

6、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罗曼·罗兰

导师学,今天如何定义导师 篇3

回首在国外读书这几年,深感幸运,如果要排序的话,来自导师的相携相助必须得排第一位。可惜,由于我们传统中对“师”的尊崇甚至敬畏,以及为”师“者在地位和心理上的优越,老师多见,导师少有。一些外企的国内机构也有输入导师体制,但因为文化差异等原因,导师体制常常流于形式。

也算是另一重幸运,与我熟识的波士顿大学商学院的Kathy Kram教授(MIT获取本科及硕士学位,在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1年,Kram教授因其卓越的学术成就,被美国管理学会授予Everett Hughes奖。)在导师(Mentorship)相关的研究领域,是全美公认的权威;我发邮件给Kram,想就导师文化约她做个采访,她欣然应允,还发了3篇文章,供我参考。在采访开始前的warm-up中,Kram教授提到,从寻找单个导师到构建个人发展网络,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转换,她非常希望她提出的概念和建议对中国的年轻人适用。

导师的变迁

Q:您如何定义“导师”?“导师”和给与过帮助的老师、老板、父母、朋友、职业顾问有什么不同呢?

Kathy:这些角色的确很难和导师完全区分,因为他们很有可能会重合。在我看来,“导师”对你的学习和成长有着特别的关注,向你提供职业支持和社会心理支持。职业支持包括帮助你扩大人脉、了解行业、拓展职业机会、辅助提升及帮你在职场说好话等等,或者是给你有挑战性的项目和任务,帮助你提升某项技能;而社会心理支持主要是帮助你增强自信、支持你勇于探索。传统意义上的导师,会提供我们提到的所有这些支持。我在80年代所做的研究,主要是针对这样的导师;可是随着社会变迁,这样的“导师”越来越少见了。很多时候,的确是老师、父母、经验丰富的前辈、职业顾问这样的人,或多或少地提供了上面提到的这些支持。所以,在过去10年20年里,我们逐渐把“导师”的范围扩大了,无论是职业还是心理,只要是在某一时期内相对持续地给你提供某一方面支持的人,我们都可以视为“导师”。这样一来,导师的空间打开了,无论在世界任何地方,中国也好,美国也好,而个人也不必执着于寻找一个导师,而是找到好几个有助于你发展和提高的人。所以,对个人而言,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在找寻什么,是就业机会,还是具有挑战的任务,是学习机会还是意见建议。当你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就可以开始看看周围有那些人那些渠道,可以向你提供所需要的帮助和支持,从而开始构建自己的发展网络。

Q: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在今天的环境下,导师的门槛降低了?

Kathy:的确可以这么看。传统意义上的导师,几乎有点“神”化,他得什么都知道,什么问题都能解决,这种人简直太难找了。尤其是在今天的社会,稳定因素被打乱,新事物不断出现,更加难找到一个万事皆通的人。正因为这样,我们更需要从多方面寻找不同的“支持者”,也就是一个“支持网络”。

Q:说到这些变化,您能谈谈为何研究导师这个主题呢?这些年这个领域又有怎样的进展呢?

Kathy:我从1978年开始关注这个主题,那时候我在MIT读研究生。之前在公司里工作时,我观察到很多有“导师”的人,职场发展比没有“导师”的人更好;我在本科时曾经有导师给过我很大的帮助,而在公司里却没有了导师,注意到这些区别,我开始研究这个主题。到今天我研究这个主题,已经30年了。在过去30年里,经济日益全球化,组织结构越来越趋向于团队为基础,公司或并购或缩减,工作环境也日趋多元多文化,所有这些变化,让导师的“引导”过程也充满了变化因素。所以大约10年前,我和同事创造了“发展网络”这个概念。我过去一直跟学生说,你们要去寻找自己的导师;现在我跟他们说,你们得要建造和管理你们的发展网络。而这个发展网络,需要一个全新的心智模式。你网络里的这几个人,不一定都是你就读学校或者就职公司里的,也不一定都是你朋友圈子里的;可以是你的上司,也可以是你的下属。他们可以来自你生活的不同层面。这些人里,或许没有一个人完全扮演传统意义上的“导师”角色,但他们加在一起,就能为你提供全方位的帮助和支持。所以,這个发展网络的质量很重要。

Q:那怎样的发展网络算是高质量的呢?

Kathy:首先,对于寻求支持的人而言,要具备明确的自我认知和一定的社交技能,能够清晰的表达自己的需求和目标,要敢于承认自己需要帮助;高质量的发展网络应该是共同受益的。

帮助导师

Q:“共同受益”?作为寻求帮助的年轻人,他们一定很难相信自己还会有助于他们的“导师”呀!

Kram:是的,我也曾经历过这样的阶段。但是,对于很多“导师”而言,帮助年轻人发展和成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自我实现过程,这是他们回馈社会、影响社会的一种方式,他们也因此获得很大的心理满足,对于他们来说这就是益处了;同样重要的是,现在的年轻人,在精通技术方面,远远胜于年纪更大的一代人;他们掌握的很多技能,常常是他们的上司们所不具备的。最近有一项新出炉的研究,叫做“Reverse Mentoring”,指年轻人有机会给他们的经理或者老板,提供技术或者财务建模方面的辅导。还有一点,对于在领导岗位的人而言,担任年轻人的导师,其实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年轻一代的机会,了解他们的态度、价值观。这其实是对他们的另一重帮助。

Q:寻找“导师”的同时能帮助“导师”,我想这对于现在年轻人的确是很大的鼓舞。那么,如何才能找到合适的“导师”呢?

Kram:我曾经问过很多担任导师的人,他们愿意为怎样的年轻人付出时间和精力。他们通常会说,“这个年轻人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而且能清楚地表达出来,所以我帮助他不是什么难事;他们还会说,“他听得进,而且不光是听得进,他回头还会告诉我,我的哪些意见和建议对他起到了怎样的帮助。”通过这样的反馈,“导师”能看到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真正能帮助了年轻人,从而看到支持和指导的价值。我们把这些技巧称为”Relational Savvy”。这些技能对于年轻人非常重要,如果不具备的话,就应该努力去改善。而增强这些技能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实际去做,看看哪些做法能行,哪些不行。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主动寻求导师帮助时的情形,非常紧张,担心他会拒绝。我告诉他,我在哪些方面需要他的帮助,他的经验又如何能帮到我,没想到,他欣然应允,说“乐意之至”。通过这个经历,我学习到:你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愿望,让人家能轻松地说“乐意之至”。相反,如果你仅仅是找到某个人,跟他说:“希望你能帮助我。”,而自己都不知道希望得到对方怎样的帮助,那要得到对方帮助就困难多了,尤其是这年头大家都很忙。

nlc202309011320

Q:您的意思是应该主动引导你的“导师”,而不是把这个问题整个抛给你的“导师”。

Kathy:没错!或许这也可以视为“导师”和“职业顾问”之间的一个区别吧。如果你对于个人发展完全没有概念,那么职业顾问可以帮助你理理线索,而导师更重要的意义是帮你实现你的目标,而不是完全代劳。

支持者网络

Q:所以在您看来和导师之间,也不是一种师徒的关系。

Kathy:不是。导师扮演的是支持者的角色,需要你自己采取主动。同时,也不是导师的所有建议,你都必须采纳。而且,你和导师之间的关系,和任何关系一样,可能契合,也可能很不合适。我想起一个故事。几年前,我给MBA学生上了一节关于导师的课。结果有个学生很沮丧地回来找我。听完课,他找到公司的副总,比他高好几个级别的,问,“您可以做我的导师吗?”结果那个副总断然拒绝。我告诉这个学生,在彼此建立深厚的了解和信任之前,单刀直入地要求对方做导师,就好比第一次跟人约会就要人家娶/嫁你一样。这个故事也说明了如何建立导师关系非常重要。担任导师,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也是一种承诺和付出,需要有比较强的关系基础。年轻人刚开始寻找时,可以试着提一些小的要求,譬如,“我正在做一个项目,在XX方面遇到些问题,希望得到你的帮助。可不可以给我30分钟时间?”从这些小要求开始,逐步增强了解,建立信任,对方也更有可能成为你的“支持者”。

Q:我很喜欢您用婚姻类比导师。婚姻里可以离婚,在导师关系里,随着发展阶段发生变化,也许就有必要调整导师关系。

Kathy:哈哈,確实如此!在发展网络里,你也需要了解你的“支持者”,注意他们的变化。这也是我们所说的“积极经营发展网络”。譬如我自己,我的发展网络里有一些直接的“支持者“,要么他们改变了,要么我的发展阶段和目标不同了,他们逐渐不再适合作为我的直接导师了,有的人也许就完全不在我的发展网络里了,而另一些,也许从我的直接支持网络退居到更宽泛的发展网络里了,我们仍然会保持联系,但他们对我的发展影响已经不大了。要指出的是,发展网络是我们社交网络的一个子集,这个子集里的人,是与你的职业发展密切相关并有重要帮助的几个人。

Q:那么是不是存在“最优化”的发展网络呢?譬如有多少个支持者,怎样的组合?

Kathy:应该说不存在一刀切的最佳发展网络。事实上,我们正在进行一个与此相关的研究。我们的初步研究发现是,一般说来,五六个支持者比较合适。而是否足够优化完全取决于你个人在某个特定阶段的特定目标。如果想转行,也许你的网络里最好有多一点当前公司以外的支持者;而如果你的目标是内部升迁,那么网络里最好能多一些公司里或者行业内的支持者。我想指出的是,年轻人在建立自己的发展网络时,常常会忽略自己的同辈。事实上,同辈中,有人即使只比你快2、3步,他们的经历和经验也许对你能有更大的参考性。

Q:最后,对远在中国的年轻人,在构建“个人发展网络”方面,您会提出哪些具体的建议呢?

Kathy:首先,你一定要明确了解自己的发展目标,知道自己真正需要怎样的发展帮助;然后,看看有哪些人能助力你实现这些目标,这些人可以是你的职业偶像,也可以是你的同辈;接下来,你要考虑如何去启动一个对话或者一次互动,创造机会去认识他们,同时也让他们有机会了解你。

责任编辑:陈思

导师毕业论文 篇4

1.1目前通用的组织、实施和管理模式

教学部门总体组织安排毕业论文, 在毕业前一学期将学生分配给指定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指导———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毕业论文课题开题———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撰写———毕业论文送审———答辩。

1.2目前通用模式的不足

这一模式对毕业论文的组织、实施和管理显得严密而合理, 然而实践效果不好。2004年上学期我国某院校组织的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答辩中, 有40%以上的学生没能通过答辩, 加上因雷同没让送终审的部分, 毕业论文的不合格率达到了50%。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环环相扣, 哪个环节薄弱都会影响到培养效果。毕业论文是人才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 其实施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此前各个教学环节实施的情况。为此我们通过对上海电力学院2004届工商管理本科26名论文不合格的学生的问卷调查资料, 经统计分析得知, 造成大量学生无法严格按毕业论文要求完成毕业论文 (约占40%的比例) 的根本原因是学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积累达不到要求。这反映了现有模式的不足之处:一是不能有效促进学生在学习期间始终自觉进行知识积累, 因此毕业论文质量难以保证。二是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撰写阶段 (3—4个月时间) 无法有针对性地指导和督促学生弥补知识积累的不足, 以致造成毕业论文中大面积出现请人代做和抄袭现象发生。

二、紧贴就业市场和企业的需要展开选择课题研究

2.1课题研究

毕业论文所做的课题是和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在进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环节之前, 学院就公布各教师所做的项目、所研究的课题。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 让学生选择他感兴趣的课题。第一, 学生是进行实验的主体。开始, 让学生查资料写开题报告, 策划方案, 研究企业实际课题, 实验、记录、分析、改正、检验。操作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第二, 指导教师是学生的顾问和参谋, 也是实践物质供应的保证者。承担课题指导的教师应该熟悉国内外同类研究的前沿情况, 为学生指明解决问题的思路或途径, 协助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防止其走弯路而造成资金和时问的浪费。要注意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试验中要仔细观察和记录。学生撰写毕业论文, 要求严格按论文的规范写, 用规范的书面语言, 正确的论文格式。第三, 学生实验做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师科研课题的成功与否。因为是教师的科研课题, 教师会重视、责任心强, 强调学生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严谨、踏实, 师生共同奋斗。

2.2厂方出题, 参与设计

有些企业单位有设计任务或课题, 但缺少人手, 缺少时问来做;有些是厂方在专业水平和技术力量上没有能力做的, 就找到大学院校, 找相应专业的学生来做。另一方面, 市场经济和毕业生的择业形势使学生更关注毕业设计课题与毕业后工作的相关程度, 他们会广泛地与用人单位联系, 用人单位也希望学生去承担部分工作。因此, 学生要到企业去参与设计或实验, 且企业总是希望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 这就可能会达不到毕业设计的要求。要使这种毕业设计模式达到预期的效果, 我们注意了以下两点:

第一, 做好课题或设计项目的选择。由用人单位来函, 说明他们需要学生前去做哪方面的课题或设计, 学生承担哪些工作。生产单位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很广泛, 有些超出学科范围, 学院考量用人单位的课题与学生专业是否对口或相近, 决定是否派出学生。对派出的学生, 学校安排指导教师带教。

第二, 重视教师的指导和协调, 学生发挥主动性。教师保证设计或课题的深度、广度尽可能达到毕业设计的要求。教师要与用人单位协调, 让用人单位的技术人员了解本校毕业设计的特点和基本情况, 以便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可能学生在企业某方面做得多一些, 在另一方面做得少一些, 学校老师则要求学生自己多去了解, 积极参与项目的工作, 当好企业技术人员的助手, 真正成为课题的角色, 并全方位地弄清毕业设计大纲所要求的内容。在毕业设计期问, 指导教师和派出的学生定期见面, 了解学生做设计的内容和进度情况, 给予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是由三方面来确定的:一是学生设计的文字内容和图纸;二是指导教师的打分和设计单位的书面意见;三是答辩小组给出的答辩成绩。多数派出的学生是企业看好想留在企业工作的, 所以学生做事特别努力, 认真负责。

3.导师指导之改革

在实施这一教改课题中.我们是这样考虑的:与厂方有关部门签订联合指导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设计) ) 的协议, 确定了双方承担的责任及详细的相关条款。尤其强调了厂方应为每十课题选派一、二名责任心强、有较强专业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毕业论文 (设计) 的现场指导老师;校方为学生再配备论文理论指导老师并为厂方提供与研究课题及与解决工厂现实问题和将来发展有关的中外文资料, 且为厂方有关人员作相关领域发展动态介绍等互惠互利条款。学校指导老师与企业指导老师一起向学生详细介绍选题依据、目的、意义、国内外现状、试验研究条件、实施方案和进度等.让同学们发表意见.集思广益。企业指导老师还介绍工厂概貌.工作中注意事项, 并按工艺流程现场参观.熟悉环境和生产、试验设备。调研与课题有关及工厂急待解决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查阅文献。学生在厂方指导老师安排下.可跟踪试验研究课题的工艺流程全过程。参与记录试验结果、整理和处理数据及其它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组织学生不定期进行阶段总结.与同学们一起探讨并解答在试验中遇到的问题.或向企业指导老师请教碰到的实际问题。成文过程中还可采用答疑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同学们也要经常下厂请教厂方指导老师。论文初稿经老师修改后让学生分别由企业指导老师审阅方可正式定稿誊写, 在针对工厂技术人员的实际需要下.同学们可为厂方完成有一定界度和广度的文献综述及论文。使技术人员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从中受到启发, 有些可在实际生产中进行探索。

四、结论

毕业论文 (设计) 是大学生完成未来就业基本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显著特点:也是对大学所学知识的总结、回顾和具体应用.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尽早进入角色莫定了良好基础因此.大学院校要注意搞好毕业论文 (设计) 这一重要教学阶段.其中应该特别重视毕业论文全过程管理———之导师选择和就业指导改革这一环节。

参考文献

[l]陈仲庚: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结构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8 (1) :100-105

[2]李生校:探索工商管理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新路[J];中国大学教学2003 (11) :27—28

[3]林两平、邬国英:毕业论文 (设计) 与应用型人才培养[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6 (3) :73—76

[4]李晓钟: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南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07 (1) :86—88。

高三导师毕业留言 篇5

回顾三年来的学习坎坷路,每位同学在求知的历程中既品尝过成功的欢乐,也经历过失败与挫折。成功固然可喜可贺,但暂时的落后也并不可怕,不经风雨怎见彩虹,笑到最后的人才是真正的胜利者!

同学们,你们三年来的勤奋耕耘,即将换来收获的喜悦。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请同学们做好充分的准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全力拼搏的精神,轻松愉快的心情。考场上的比拼,不单单是知识容量、思维深度、逻辑判断,还有难能可贵的平常心。西藏谚语:能解决的事,不必去担心;不能解决的事,担心也无用。与其惊慌失措杞人忧天,不如胸有成竹自信坦然。以云卷云舒的惬意,以小桥流水的轻盈,悠然行来,摘取一份本就属于我们的神奇。

同学们,请相信自己我能行,以顽强的意志去拼搏,坚持到底,有志者事竟成!以优异的高考成绩回报家长、回报学校!

导师毕业论文 篇6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专业导师    企业导师制    异同分析

近年来,高职院校主动适应全球化背景和网络化时代,积极探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和新途径,通过借鉴国内外导师制和本科导师制的成功经验,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将导师制引入高职教育教学环节。导师制是高职院校现有学生教育和管理体制的最好补充,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和机制上全面突破原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格局、格式和模式,构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有利于整合更多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搭建多元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共享平台和合作体系。

目前,各高职院校大都将导师制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进行实践和研究,但具体实施模式和过程不尽相同。总体来说,高职院校导师制主要有以下几种运行模式:德育导师制(辅导員制或班主任制)、专业导师制、企业导师制、创业导师制等,本文重点介绍专业导师制和企业导师制,并对比分析它们的异同点。

一、基本内涵

1.导师制。

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的“新学院”(兴建于1379年),创始人是曾任温切斯特主教和英格兰大法官的威廉威克姆。我国《教育大辞典》对导师制是这样定义的:“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和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导制度。”[1]导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与学问,还包括为学生指引正确的发展方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适时为他们解除心中的疑惑。高职院校通过导师制的实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弥补教学环节中素质培养方面的不足。

2.专业导师制。

主要通过选拔师德高尚的专业带头人(负责人)、教学名师等专业教师担任学生专业导师,采用开展兴趣小组(特长生工作室)、专业学术讲座、组织专业技能竞赛、专业座谈会等形式,组织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活动和专业技能训练,向学生介绍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形式,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辅导、专业技能指导、创新创业意识引导,让学生加深专业认知,提高专业学习兴趣。

3.企业导师制。主要通过聘请来自企业一线的职业道德高尚的中高层人员或技术骨干作为学生导师,采取定期走进企业、主题班会或专题研讨、参观访问、工学交替等形式,与大学生一起分享产业发展前景、行业发展趋势、企业发展蓝图,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让学生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2]。

二、专业导师制和企业导师制的异同点

1.相同点

(1)教育对象相同。两者的教育对象都是高职学生,麦可斯对部分高职院校的调查分析显示,学生普遍对所学专业缺乏必要的认知、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对未来就业前景迷茫、对行业企业了解甚少。而专业导师制和企业导师制可以从不同层面解决以上学生存在的问题。

(2)工作目标相同。两者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尝试和必要形式,都是为了培育人和发展人,都以育人为己任。按照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任务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两者的工作目标都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和‘四有’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

(3)工作原则相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导师制的实践经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两个工作原则的依据,具体来说就是:①方向原则,即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工作大局服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②求实原则,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导。③民主原则,即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民主权利,同时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④渗透原则,即把导师工作渗透到课堂教学、实验实训、第二课堂、社会实践中,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进行。⑤层次原则,即专业导师和企业导师都要从学生特点出发,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状况,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分层次进行教育。⑥激励原则,即用一定物质和精神手段,通过外在激励引发学生思想变化,增加内在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⑦主体原则,即把学生视为实现工作目标的主体,充分尊重主体地位,调动积极性促使工作目标的内化实现。⑧示范原则,即导师要充分发挥优秀学生和导师自身的榜样作用,影响和感染学生,促进他们专业认知和觉悟不断提高。

2.不同点。

(1)人员构成不同。首先,专业导师主要是由校内专业教师中师德高尚、教学水平较高的专业带头人、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等组成的。专业导师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工作,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更容易发现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找出问题,指导学生有效学习。其次,企业导师主要是来自企事业单位一线的中高层人员或技术骨干,他们有丰富的社会经验,拥有的社会技能完全契合社会需要,看问题、处理事情的角度有别于学校教师。

(2)工作内容不同。这里主要指工作内容的侧重点不同,这是由二者的特长优势不同决定的。专业导师在专业知识辅导、专业技能指导、创新创业意识引导等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企业导师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就业推荐、职业情景教育、职业道德培养等方面工作,相对普通意义的高职院校老师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3)工作方式不同。这是由专业导师和企业导师的人员构成和工作侧重点决定的。首先,专业导师更侧重于使用说理引导法、实践锻炼法和熏陶感染法实现教育目标,即①通过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实施专业教育,同时通过个别辅导、谈心指导学生;②通过组织开展技能竞赛活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③通过个人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其次,企业导师更多地使用实践锻炼法,主要包括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访问、工学交替、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形式。再次,无论是专业导师还是企业导师在具体运用这些工作方式方法时,要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安排,针对不同情况、不同阶段选择合适的形式和方法。

3.协同工作机制

专业导师制和企业导师制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两者在专业教育和职业情景教育中职能互补,相得益彰,有必要建立辅导员、专业导师和企业导师三方协同工作机制,进一步构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整体格局,更好地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多元结合[3]。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三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19.

[2]张正.高校企业导师制的实践路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4(21):98-100.

[3]徐志峰.本科生导师制与辅导员制的关系研究[D].马鞍山:安徽工业大学,2011.

导师毕业论文 篇7

应用型本科教学应该坚持“四个突出”,即突出基础,突出特色,突出应用,突出技术[2]。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应用的核心是实践。这就要求各专业能够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具有较强社会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是评定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果的重要依据。毕业设计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具有较全面的专业技能,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可以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练习,同时可以让学生对某一课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对已有知识进行巩固、扩大和深入,培养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3]。

1 导师制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4]。导师制由来已久,早在十九世纪,牛津大学就实行了导师制。导师制的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指导他们的学习,还要指导他们的生活。导师制能够很好地在教师和学生中建立一种“导学”关系,能够让教师在长期的、有针对性的指导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正确指引。在思想上能够让学生走出迷茫,目的明确;在学习上能够让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方向更明确,少走弯路,充分了解专业的知识体系结构,提高自学能力;同时能够帮助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难题。

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中,由始至终都贯彻着导师制,但是在本科教学领域,虽有高校涉及、探索,却由于种种原因并未普及。近年来,国内很多高校纷纷探索在本科教育中建立导师制这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制度,以更好地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2 导师制在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中的作用

2.1 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指导教师

在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存在教师不足,教师授课、科研任务重,精力时间不足的问题。同时存在部分教师把毕业设计当成过场,选题简单随意,在指导过程中要求不严格,指导不到位的问题。还有部分教师本身没有工程实践经验,毕业设计课题缺乏实践性。而外聘教师对于学生没有一定的理解,不能针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而设置合适的选题。

2)学生

本科院校的毕业设计一般是在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这个时间是学生找工作、考研、考公的密集时间,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投入时间相对较少。同时大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把毕业设计当成走过场,“60分万岁”的心理使得他们并不在乎质量,甚至出现在抄袭的情况。三本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专业基础不扎实,自学能力不强,综合知识运用能力不强的缺点,因此在综合实践性强的工程问题的分析、解决上会显得力不从心。很多同学在大学期间甚少看专业论文文献,更别提撰写相关专业论文,缺乏文献阅读和撰写能力,导致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差。

3)规章制度

所有学校针对毕业设计都制定了相应的毕业设计管理条例和过程监控制度,但是出于毕业率和就业率及其他各方面原因的考虑,很多学校都没有严格执行相应规章制度,对部分未达标毕业设计从宽处理,从而使毕业答辩流于形式。同时在毕业设计成绩评价体系中不能体现创新性、实用性、工作态度、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2.2 导师制的优势

毕业设计是检验学生综合能力,包括了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外文文献阅读能力、工程项目的完成能力以及论文撰写能力等的重要途径。培养这些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导师制是在学生入学时即分配导师,很多工作和能力可以在毕业设计前期进行和培养。导师制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毕业设计中具有以下优势:

1)导师4年持续性、针对性的指导能够让学生对专业知识结构有更好的认识,让学生的专业知识更加扎实,同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学习课程外的知识,提高自学能力的同时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

2)导师负责所指导学生所有的集中实践课程,对学生的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和专业综合应用能力有个全面的了解,并能够因材施教,并根据学生不同的水平和专业方向设置不同的毕业设计课题。

3)提前下发毕业设计课题,学生能够提前熟悉导师研究方向,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修相关课程,并阅读相关文献,学习论文撰写技巧,让学生对毕业设计课题不再是表面肤浅的理解,而是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拉长毕业设计时间,分散学生和教师精力,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4)导师制增强了师生之间的联系,导师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和思想情况,这样可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避免学生在遇到挫折时钻牛角尖。同时能够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提前了解本专业就业及考研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确立目标,避免学生大学四年漫无目的地混日子。

2.3 导师制的实施

以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电子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12级为例,简单阐述导师制的实施。

1)选导师

选导师应该尽早,这是因为对于工科类三本院校,学生的数学、英语等基础知识本就不扎实,越早分配导师,导师就能够越早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并指导学生正确学习各种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同时导师能够合理规划学生的课外时间,指导学生学习文献检索、计算机应用、外文翻译、论文撰写等技能并学习各种相关专业软件。导师能够让学生早些接触自己的研究课题并实际参与进来,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

当然如果学生对导师的研究方向不感兴趣,或者由于找工作、考研等原因,导师可以将其推荐给合适的导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选题

选题工作可以在大三上学期开展。此时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向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向。确立好选题后,学生就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挑选合适的课程进行学习,并阅读相关的文献,培养自己相关技能。

当然,由于毕业设计时间拉长,毕业设计选题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要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

3)答辩

制定相应管理措施和毕业设计成绩评定办法,并严格执行。答辩实行导师和学生分组交叉原则,真正做到公平公正。

3 结束语

通过对导师制的前期实践表明,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导师制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时能够很好地解决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赵敏福,聂丽,姚有峰,等.实验室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J].大学教育,2013(7):70-71.

[2]范燕.应用型本科院校开放式实验室建设的思考[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6):78-79.

[3]史兵,马正华,段锁林,等.电气类毕业设计过程改革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11):102-103.

[4]吴太全,焦志伟,姜舟婷.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与初步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0(19):184-185.

[5]郑莹,尹丽芳,邵林广,等.独立学院工科专业毕业设计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6):109-114.

导师毕业论文 篇8

1 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及实施

本科生导师制最初起源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 在牛津大学的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学者们研究发现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内涵的精髓在于: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合作, 关注学生个体优长, 设计个性化培养方案,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能力。在我国, 21世纪初本科生导师制首先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进行试点, 随后各高校开始逐渐引进与实施。我校在2010年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刚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时, 主要是在第三学期根据学生的专业, 将本科生分配到相应专业的指导老师名下, 2012年开始调整在第二学期对大一的学生就分配指导老师, 无特殊情况, 指导老师大学期间不会变动, 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本科生导师制下, 我校师生双方在课余时间就学业学习、专业选择、论文撰写、各级各类专业竞赛、职业生涯发展等内容进行沟通交流, 还可参与指导老师的研究课题设计、实地调研, 进入实验室尝试开放式研究型实验等,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团队学习、竞争合作、钻研创新的氛围, 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2 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可知, 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 侧重应用性和实践性。近几年, 通过对本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师生进行调研和访谈, 结果表明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论文教学情况不容乐观, 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 毕业论文教学的时间和精力缺乏保证。毕业论文通常安排在大四, 这个时间正好也是学生忙于找工作、考研、公务员考试、考证等, 精力分散, 很多学生往往是在未经充分收集资料和调查基础上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集中写作。我校毕业论文教学过程分为选题、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开题报告、正文的写作、修改等几个部分, 学生必须正确地分配时间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写作任务。另外,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教师师生比持续攀升, 1个专业教师往往指导7-8个本科毕业生, 大多数教师还带研究生或函授学生毕业论文, 再加上其他较多的教学科研任务, 使得以往的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无法保证论文指导质量。

其次, 对毕业论文工作不够重视。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 学生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找工作上, 且招聘单位对学生毕业论文也无较多要求, 导致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有些老师对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往往也是能放则放, 纪律不严明, 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过于宽松, 缺乏量化标准, 学生也易敷衍了事, 毕业论文教学不能提升到一个应有的高度。

再者, 学生缺乏论文写作基础知识和前期科研能力的训练。从课程体系上看, 本科教学中几乎没有毕业论文相关的基础课程训练, 致使学生到撰写毕业论文时基本功欠缺, 甚至不知如何查阅、引用、归纳、梳理、运用相关文献资料。毕业论文写作时, 出现书写格式不规范, 选题大而空、缺乏实用性和创新性, 甚至出现抄袭和引用不当等学术不端行为。

最后, 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烦琐, 论文答辩流于形式。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指导老师都需要填写大量表格, 评审环节多而烦琐。然而答辩和考核环节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 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过于宽松, 缺乏量化标准, 对学生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压力。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出现严重滑坡趋势。

3 本科生导师制下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的优势

(1) 师生互动相对频繁, 毕业论文教学时间充足。当指导老师与学生的指导关系确立以后, 通过多次、方式多样的交流沟通, 有利于导师熟悉学生, 发现学生的优势与不足, 进而有组织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 激发学生个性优势。同时指导活动与毕业论文进行结合, 可以将毕业论文工作前移, 学生在第三学年甚至更早, 就可开始有意识关注论文写作、论文选题等。因此, 实行导师制后, 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由第四学年集中指导变为分段指导, 在平时进行文献资料查阅、实践调研、写作等训练, 毕业论文撰写就轻车熟路了。

(2) 激发学生科研意识, 提高创新实践能力。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是具有科研性质的论文, 体现了学生的科研潜能、创新实践能力的高低。在本科生导师制下, 针对不同年级学生, 导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具有学术权威的科研专著和论文,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术讲座, 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专业竞赛、技能大赛, 申报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引导学生去思考、质疑、探究,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而为毕业论文教学进行思维训练。

(3) 培养写作与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写作和表达能力直接影响毕业论文的成绩, 也会直接影响未来就业、职位晋升与日常生活。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后, 师生之间有了更多沟通的机会。导师可以合理安排学生参加论文写作相关的活动, 进行适度的写作训练。进入高年级后, 可结合所学专业课程, 增加有关文献综述、调研报告和期刊论文的写作练习, 掌握论文写作规范。同时, 学生可以在小组了进行口头汇报, 锻炼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这是毕业论文写作和表达的演练和基础, 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4 本科生导师制下实施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措施

4.1 本科生导师制下工商管理类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制度及政策保障

学校及教学单位对本科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实施应给予高度的重视, 提供本科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的相关政策及制度保障。例如, 2012年10月本校工商管理学院试行毕业论文 (设计) 工作管理办法, 其中提出“结合我院学科及专业特点, 我院学生毕业论文 (设计) 的成果形式为学术论文、调研报告、商业策划、参加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取得的成绩、在报刊杂志发表的优秀文章。”这一新的尝试, 可发挥学生的特长, 选择合适毕业论文形式, 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实践创新的热情和动力。为提高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改革实施的可行性, 同期还试行了工商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设计) 工作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对毕业论文成果形式、基本规范和要求、考核认定办法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除传统形式的毕业论文写作形式以外, 并提出符合相应要求的“调研报告、商业策划、参加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取得的成果、在正式出版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可申请免于开题。

4.2 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运行管理措施

在本科生导师制下, 毕业论文教学改革要想顺利进行, 需要师生的共同协作。首先, 导师的管理涉及学校人事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以及导师所在院系。学校应明确指导教师的毕业论文教学任务, 根据专业要求, 确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人数以及如何考核评价等基本要求。各教学单位根据专业情况, 制定具体的操作规程与管理措施, 加强过程管理。其次, 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也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及配合。对学生管理主要涉及教务处、学生处和所在院系等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需要必要时间、地点以及方式的规范, 如可以规定每月面谈几次, 或者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通过短信、QQ群、电子邮件、微信和飞信等多种方式和学生交流补充, 尽量保证每一个学生能得到应有的指导。对于学生在享受被指导权利的同时也需要按时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 并积极参加导师组织的各项活动, 主动与导师交流, 可要求学生填写指导记录进行约束。

4.3 完善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评价与激励机制

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需要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管理机构需不断完善考核机制, 根据毕业论文教学过程, 把考核指标具体化、定量化, 考核结果应当记入教师的业务档案, 考核业绩与年度绩效、岗位聘任、晋职晋级挂钩。如指导学生完成一个挑战杯项目, 并在全国比赛中获奖, 就可以给予导师奖励;如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 或者第一申请人身份申请一项专利, 导师都应当获得指导奖励。对学生参与毕业论文教学的评价也应要有一套严格的办法, 围绕培养目标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考核。对毕业论文教学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在学分折算、评优、免开题、毕业论文替代、推荐就业等方面给予不同程度的激励。

5 结语

经过近5年的运行, 我校本科生导师制逐渐完善, 在毕业论文教学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科生导师制下, 对毕业论文教学进行改革, 可在不影响整体教学计划的前提下, 让学生早日进行毕业论文方面的准备, 鼓励参加一定形式的科研, 参与实验实践训练, 既能达到毕业论文教学要求顺利毕业, 又有利于学生专业意识、科研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同时也提高了学校的声望, 是一项值得探索、尝试、推广, 促进本科生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

摘要:毕业论文是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本文结合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 针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了本科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的优势, 提出了实施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毕业论文,本科生导师制,工商管理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Z].2011-09-30.

[2]常睿.本科生导师制内涵解读及运行模式探索[J].高校辅导员, 2015, 2 (1) :45-48.

导师毕业论文 篇9

“四校四导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实验教学”活动是2008年底在以中央美术学院王铁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张月教授、天津美术学院彭军教授创立3十1名校教授实验教学模式。活动把过去院校各自独立封闭进行的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改变成开放式的交叉互动方式。参与活动的院校师生共同组成开放性的课题组, 毕业设计的全过程都会有阶段性的面对面教学交流。共同举行开题、中期检查和结题答辩。活动过程会持续在整个毕业设计教学期间。同时还引入了业内顶尖设计师作为实践导师参与辅导过程, 加强了毕业设计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沟通。

活动中的课题组分合作院校板块和实践导师板块, 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合作, 并每年选择一所国内综合大学, 邀请学科带头人名下的本科毕业学生 (仅限定学生人数10名) , 进行课题编组, 根据不同类型课题项目和要求, 分四个阶段完成本科毕业生实践教学。同时邀请社会有影响力知名设计企业和设计师共同组成实践导师教学板块, 学生在导师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作品。鼓励参加课题院校学生共同选题, 自由组合, 建立无界限交叉指导本科毕业生完成设计实践项目。探索从知识型人才入手, 紧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多维教学模式, 打造三位一体的导师团队, 即责任导师、实践导师、青年教师的实验教学指导团队。

过去院校之间只是在教学信息上进行的交流, “四校四导师”教授治学理念, 是导师组直接交叉面对面指导学生。参加课题院校学生每人独立完成毕业设计, 提倡不同院校之间学生相互交流, 导师间相互交流。院校相互之间都能够共享一个更广泛而深入的面对面交流平台, 激活大学期间所学习到的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设计能力, 使学生毕业设计更有成效, 目标是达到充分反映每一位学生自身价值, 建立走向社会实践的自信心。

实践指导活动中, 课题组有计划的安排每一位实践导师进行主题演讲。介绍自己的企业和设计理念, 与院校师生进行对谈与互动。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坚持与学生近距离交流, 指导过程中除了传授相关专业知识外, 还要发挥名企名师示范作用, 这是实验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必修课。学生还可以通过这个交流平台选择就业, 这也是实验教学课题与知名企业的互动成果。

导师毕业论文 篇10

然而,在本刊此次《物流人工作幸福指数调查》显示,物流人平均幸福指数为2.85,这个数字对于那些即将步入物流圈子的准物流人或者刚刚走进物流企业的新人来说是不是前景暗淡了?为此,记者采访到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兰洪杰,请她谈一谈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及物流业的前景和发展趋势。

从基层做起循序渐进

兰洪杰教授认为,物流这个行业肯定有很大发展前途,但并不是学了物流管理之类专业的人就有很大发展前途。因为专业只是理论知识,重心还应该放在实践中。她说:“从这几年的就业情况来看,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有些物流企业受到波及,前两年就业情况不是太好,从去年开始情况出现好转,我看,今年就业应该会达到小高潮。我一直都在告诉我的学生,在从事物流工作时,要做好从基层做起的准备,即使是研究生毕业,学的是物流管理专业,也需要从基层员工开始,一步一步走向管理层。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才能有所突破。同时,期望值不要太高,从学校步入社会差异很大,循序渐进慢慢适应企业环境才能有所作为。”

兰洪杰教授向记者介绍了一些学生就业后的生存现状。从总体上看,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虽然学历高,但是由于缺少工作经验,需要在基层历练一段时间,然后慢慢走向管理岗位,在这个期间,他们首先应该定位准确,摆正自己的心态。她介绍说:“比如,我的一个学生,研究生毕业后在北京京东商城从事物流管理工作,月薪八九千元,而且工作压力特别大,这个收入在北京的生活水平也就算一般吧,如果想在北京买房还要再等上几年,他的工作幸福指数嘛,我看也就是3(有幸福感)。在我看来,男生在物流业的优势更大些,从这几年的就业情况看,男生的就业机会比女生多,但男生的生活压力要比女生大。同时,一般高学历者期望值都比较高,特别是研究生他们都希望学历与薪酬成正比,反而造成幸福指数不高。”

兰洪杰教授说,物流业的发展极具潜力,未来人才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虽然学校培养的多是物流管理人才,但企业每年对管理型人才的招聘很有限,一般企业的管理人员都是从基层操作人员里提拔的。因此,物流操作员在每年的企业招聘中格外受宠。目前比较先进的企业正逐步向零库存迈进,这不光对物流管理人员提出了很高的专业要求,也要求一线的物流操作员需要有更强的工作能力。相对于物流管理人员,目前物流操作员需求量更大。因此,受过专业物流操作培训的毕业生凭借上手快、胜任物流各个环节操作,而被相关的用人单位抢先录用。

社会急需物流专业人才

就目前就业形势来看,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在物流企业、港口、海关、货运公司、商贸企业等就业,就业前景很好。今后一段时期,除储存、运输、配送、货运代理等领域的物流人才紧缺外,相关的系统化管理人才、懂得进出口贸易业务的专业操作人才、电子商务物流人才、掌握商品配送和资金周转以及成本核算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的国际性物流高级人才将会更加吃香。

面对现在学生择业认名企、抢“铁饭碗”的现象,兰洪杰教授则认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一定非要去知名的大公司,也可以去一般企业,比如物流商贸、咨询公司等企业工作。一般企业里的物流岗位有仓库收发货、仓库保管员、采购、运输管理等等,物流企业里岗位主要是操作、销售、客服等,都是物流行业的基础工作。物流企业类型也有很多,有做运输的、有做报关的、有做货代的、有做仓库的、有做物流咨询策划等等,这些企业需要大量人才,能够为今后从事物流工作的学生提供很好的就业平台。

谈到物流行业的未来趋势,兰洪杰教授介绍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物流需求显著增加,推动了物流产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现在,很多地方正在积极筹划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把物流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上海市政府在这些年着重发展三类物流,经过几年发展,已成为全球现代物流供应链中的重要枢纽和节点;深圳市政府将现代物流产业作为三个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北京、大连、沈阳等城市都在加快制定物流发展规划并加紧实施;天津从2003年到2010年,每年拿出100亿元的资金用于物流基本建设,把物流产业作为天津经济发展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强势推进。

在这种趋势下,物流人才的含金量也更为重要。兰洪杰教授向记者介绍说:“随着物流业的大发展,今后物流人才的素质也将大幅提高,虽然物流的基层工作,比如搬运、运输等工种没有学历要求,但我相信,物流行业的整体素质会不断提高,工资待遇也会有所增加,幸福指数会不断提升。”

目前,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 2类紧缺人才之一,缺口达60余万。据了解,目前最为抢手的物流人才,是那些掌握现代经济贸易、运输与物流理论和技能,且具有扎实英语能力的国际贸易运输及物流经营型人才,他们的年薪最高可达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元。

兰洪杰教授还提出,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和市场竞争程度日益增加,对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新的内涵。现代物流将是指将信息、运输、仓储、库存、装卸搬运以及包装等物流活动综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集成式管理,即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引入高科技手段,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联网,并对物流信息进行科学管理,从而使物流速度加快,准确率提高,库存减少,成本降低,提高质量,为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

三级导师制 篇11

当前,素质教育的号角吹得正响,而教育部新出台的减负十条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需要教师低投入高产出的背景下,在当前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过渡的大背景下,如何寻求一种低耗高效的学习模式能暂时接替“翻转课堂”这样的技术变革?有没有一种方式能够适用小学生高效的学习?笔者一直在探索,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条有效的学习模式——三级导师制,即家长、学生小组长、学生小导师三位一体的合作学习模式。做为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好这三级导师的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形成一种合力,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针对学困生而言,效果更加明显。

一级导师——家长:好家长胜过好老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成长很大程度取决于家庭教育。而在当下,很多人都把教育狭隘地定义为学校教育,而忽略了家庭教育的作用,忽略了家校合力的功效。时下流传的《伟大的教育之33条》前三条分别是: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如果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在学校就可能会过得比较辛苦,孩子很可能会成为学校的“问题儿童”;成绩好的孩子,妈妈通常是有计划而且动作利落的人,父亲越认真,越有条理,越有礼貌,孩子成绩就越好。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家庭的智力气氛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儿童的一般发展、记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里的智力兴趣如何,成年人读些什么,想些什么,以及他们给儿童的思想留下了哪些影响。”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家庭生活的乐趣是抵抗坏风气的毒害的最好良剂。”因此,家庭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不可替代。

所以,我们要树立家长为学生第一导师的理念,并把这种理念传输给家长,使其意识到学校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帮助,孩子的学习与发展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作为第一任导师,家长应该切实负起责任,配合学校做好各方面工作;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家长明确教育的方法。家长素质的提高及教育方法的选择,可以通过参加家长学校讲座、阅读书籍或与教师交流等多种途径获得。

例如,在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方面,要让家长明确以下几点:要跟着孩子的兴趣走,而不是为了让他成名成家;小学阶段要完成1万次的肯定,采用拇指教育而不用食指教育;赞美一定要及时、当面,批评要在宽松中严肃;三明治教育:缺点夹在优点中讲,批评夹在希望中讲;做错了,错在哪里?改掉一次错,就会越来越好。

又如,在如何做好奖励与惩罚方面,要让家长明确以下几点:关注孩子的喜好,奖励要适时适当,让他因肯定而感动;不当众训斥,保护好孩子的自尊,让每一次的教育都与爱连接在一起;孩子即使做错事,让你生气,也要把错误和爱分开,犯错应该批评和惩罚,但惩罚不是为了发泄不满,而是为了教育,为了爱。

当然,家庭教育涉及到方方面面,《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独特、有新意的点子,这些方法是基于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是科学合理的。以书中案例“家长是否应该陪同孩子做作业”为例,供大家分享。

“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

我见过许多看起来确实需要有人陪着学习的孩子,没人陪就一点都坐不住,甚至是孩子自己提出要求,希望家长陪着写作业——但这个事情不能孤立去看。需要家长陪着写作业,这绝不是孩子的天性需求,也不是一个正常要求,这只说明他已养成一个坏习惯。他学习成长中遇到的一系列的摩擦和挫折,已造成了他不会管理自己,造成他内心的无力感和无助感。他对自我管理极为不自信,只好求助于外部力量约束自己。事实上,他的内心是反抗这种“陪”的,所以即使有家长在身边,他也不可能把心思放到学习上。

这种情况下,家长可以陪孩子一段时间,但一定要想办法从中抽身。不抽身,孩子的独立性将总也不能生成,那么他会越来越苦恼,越来越不自觉,“陪”的效果也将越来越小。同时家长一定要反思自己在过去时间里对孩子的教育哪里出了错误,这种反思也将决定你如何抽身,决定你的帮助是否能对孩子有正面作用。

抽身的原则:第一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第二要在整个过程中尽量制造孩子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哪怕他开始做得不好,也绝不要制造他的内疚感和失败感。你在抽身之前要让孩子学会自己站立,否则他只能再一次摔倒,且摔得更惨。

作为家长,对于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要及时检查,即使不能天天检查,也要定时检查或抽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配合学校做好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切实肩负起第一级导师的责任和义务。家长在帮助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扮演的应该是导师、朋友、合作伙伴等多种角色,应该俯下身来,多一份爱心,多一份耐心,细心呵护孩子成长。

二级导师——学生小组长: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每个班级可设置多个小组,小组长由学习成绩好、有责任心的同学担任。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最大限度地弥补课堂班级授课制中均衡用力的不足。

试析本科生导师制中的导师职责 篇12

一、思想引导

学习是为了考试还是为了获取知识?专业学习是为了就业还是为了实现自我培养?就业是经济诉求还是人生价值的追求?大学里学习和恋爱到底是什么关系?宿舍中、班级里、社团内的人际关系应如何相处?等等, 这些既是知识性的问题, 也是现实性的问题, 归根结底是观念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不仅仅丰富知识, 更重要是的是对大学生的健康生活、长远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思想, 也称为观念, 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 是人的行为基础, 因而正确的思想必然对人的自我发展起良好的促进作用, 而错误的思想将影响人的正常发展。大学阶段的学生, 其思想正处于逐渐成熟的蓬勃发展期, 各种新的思想相互碰撞频繁且激烈。汇总、整理、分析、判断是思想形成的重要环节, 而这个环节的效果则与主体人的知识、经验等息息相关, 大学生无论是知识、经验的积累还是思维能力的发展方面, 均处于相对欠缺和不成熟阶段, 也就必然使得其思想观念的形成过程存在左右的摇摆, 思想观念的定型难免存在缺陷或谬误。正确的思想很重要, 那么有人来司职帮助、引导学生调整、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便是大学教育应当重视的内容。

本科生导师在知识积累与结构、人生历练与经验方面较之学生均有着显然的优势, 这也就决定着导师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合理的引导具有必然的积极作用。本科生对学生思想的引导首先应通过与学生的交流, 对学生的思想有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有针对性的评价, 依据该评价确定因人而异、有的放矢的引导思路以及方式方法。具体操作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其一, 针对学生尚处于萌芽、发展时期的思想, 应采取积极交流、妥善帮助的方式, 引导学生获取客观准确的信息、采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严谨认真的整理和分析, 从而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其二, 针对学生已经形成的思想观念, 采用探讨、交流的方式, 引发学生的大脑风暴,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比较和鉴别, 发现已有思想观念存在的问题或缺陷, 从而对其进行合理的修正。

二、心理疏导

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两大类。健康的心理既是大脑对客观现实正常的主观反映, 表现在心理过程方面为正常的认知能力、正常的情绪情感和正常的意志, 表现在人格方面则为正常的需要、动机、能力、气质、性格等。反之则为以上众多方面非正常的表现。不健康的心理必然妨害学生个人的正常发展, 在人与人的交互过程中, 对他人的生活学习轻则产生妨碍, 重则带来安全隐患。

当代大学中, 学生因学习困惑而冷漠孤僻的, 学生陷入人际关系危机不能自拔而精神失常的, 学生因为情感问题而自暴自弃甚至自残轻生的, 学生因为性格孤僻而自伤、伤人的, 等等情况多种多样, 层出不穷、屡见不鲜。这些都是典型的心理问题贻害, 而心理问题的产生, 总是离不开学习的困难、人际的危机、情感的困惑等根源。

学生走入大学, 难免遇到种种心理困惑, 及时的发现相关问题, 解决问题应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功能。然而在以往的现实中, 辅导员的管理多数停留的宏观层面上, 由于人数众多而往往忽略个体, 而课程教师、论文指导老师的关注只停留在学习与学术上而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的关注。本科生导师则应填补这个空白, 导师通过与被导学生的一对一交互, 近距离了解学生的身心情况, 凭借自身的知识和经验优势, 发现学生的心理困惑及其产生原因, 有针对性的排忧解难、答疑解惑, 使学生的心理得到疏导, 健康的走入大学生活, 科学地发展自己。

三、生活指导

走进大学的同时, 如何科学安排生活中的一日三餐?如何合理计划经济支出?怎么样养成健康的生活规律和生活方式?等等一大堆的生活问题便摆在学生的面前。处理好生活问题是从家庭生活到大学生活的必然转变, 是顺利完成大学学业的保障, 是未来走上社会的重要前提, 而现实中的他 (她) 们缺乏经验可循, 没有现成的完美模式可参考, 面对全新生活难免充满新奇和迷茫。

本科生导师均经历过完整的大学生活, 度过了多年的社会生活, 目睹了一届届学生的大学生活, 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感悟。本科生导师可以通过交流指导的方式,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生活、规划自己的生活、科学的调整自己的生活, 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学习辅导

学生走入大学, 迈进大学校门时对怎么开展学习充满疑问, 解题会遇困难, 读书会有疑惑, 学到中途会疑惑课程之间孰重孰轻?科学的知识结构到底如何构建?学制届满时疑惑考研还是就业等等。

本科生导师是学习之师, 接受过系统的科班教育, 从事过多年的教学科研工作, 对于学习必然有着独到的经验和感悟。因此, 很适合在学习上给学生以辅导, 这种辅导范围小、距离近, 言传身教、息息相关, 具有最大化的传授效果。

本科生导师的学习辅导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可称为具体学习辅导, 即根据自己的专业所长和能力所及, 帮助学生解决具体的学习问题;第二个层次为宏观学习指导, 导师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规划, 教授学生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 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理念和目标。相对而言, 宏观的指导才是本科生导师职责创新与价值实现的关键, 才能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受益, 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五、结束语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大学教育的理想并非几个问题、几门课程、几许分数的追求与实现, 在于一个人心智、思想、道德体系的成长与通达, 在于学生个人自我提高与自我完善的不断实现, 在于拥有追求完美的持续动力和恒久的坚持。本科生导师作真正的职责和价值结点在于率先垂范、以身作则, 从大处着眼、细处出发, 身心投入的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习辅导等工作, 切实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为学生终生学习与发展构建宏大的内在格局。

参考文献

[1]吕忆松, 李莹莹, 尚建辉.国内外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8) .

[2]陈剑.论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构建模式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 2013 (1) .

上一篇:物理要重视探究式教学下一篇:三角形中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