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制

2024-07-09

导师制(精选12篇)

导师制 篇1

一、导师制介绍

导师制是世界著名大学牛津大学所创立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几百年来, 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备受推崇, 成为世界许多国家高等学校教学育人模式的样板。导师制是针对大学本科的一种独特的人才培养制度, 是其进行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大学本质。导师制的主要内容是:大学在培养本科生时, 导师一对一或一对多对学生进行辅导的培养制度。

在导师制下, 师生关系不是师道尊严, 而是亲密无间的师友关系, 学生和导师在一起, 有一种与朋友或与家人在一起的感觉。这是导师制的一个重要前提, 导师与学生有要好的私交, 导师的个性与学生的个性要相互了解, 这样效果就会很好。所以, 导师制维持的是一种朋友或家人般的学习关系。

关于导师制, 林语堂先生也如此说道:“牛津剑桥的学生所以好, 得益于导师制度”。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导师的指引和扶持下, 从而避免了不顾学生学业及个性差异的“大班授课”的弊端。

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取得一定的成效

1、加快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速度

由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大多数处于“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状态, 任何事情均由班主任及家长全面负责;进入大学阶段, 在学习方法、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疑惑, 好像失去了前进的方向。特别是针对现在的大学生已进入独生子女阶段, 自理能力较差、心理承受能力差等问题日益凸显的现状,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显得尤为重要。

2、提高学生工作效率, 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辅导员的压力

学生工作事情繁杂, 涉及行政、党建、团委、教学等多方位的内容, 加上高职院校的学生比本科院校的学生的思想、行为更为复杂, 仅靠有限的辅导员终日只能被动的处理一些小事, 而较少主动的根据学生的个性设计提高综合素质的方案, 充分张扬他们的个性。另一方面, 一些辅导员是刚毕业的大学生, 缺乏经验, 在知识和年龄上缺少优势, 从而在学生面前威信不够。有些辅导员对自己所带班级的专业知识不熟悉, 没有高超的专业知识, 对专业兴趣的培养以及就业与考研的指导方面等不能发挥较大的作用。这样影响了学生的发展, 使学生不能对他们产生信服感和敬重感。导师制可以有效弥补上述不足, 提高学生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3、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结合

本科生导师制的目的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的需要”, 符合“以学生成才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采取各种形式的指导, 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促进了教学相长, 更好地实施了因材施教, 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本科生导师的责任是塑造一个人, 特别是塑造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学术品质, 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结合。

三、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

学分制条件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不是孤立的, 它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来相配合。而现在很多高校都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 教学指导条件、选课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实习实验制度、导师指导制度等学分制的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另一方面, 高校的人事制度、学生工作、财务管理、后勤保障服务等方面不能配套跟上, 使学分制条件下本科生导师制难以推行。

由于缺少有效的管理系统, 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 往往导师工作安排下去, 以后的事也就“无人问津”, 导师制基本处于一种游离于管理之外的“自由”、“随意”状态, 更谈不上考核与评价工作。久而久之, 造成“做好做坏一个样”, 导师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本科生导师的考核制度与激励制度还不够完善。大多数导师所得到的报酬远远不能反映他们对学校教育做出的贡献, 本科生导师制的报酬相对来说普遍偏低。

2、部分导师缺乏积极性

导师们虽然对学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目的、意义有一定的认同, 但由于多数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再承担导师工作, 尽管许多教师非常愿意与学生交流, 却难免力不从心。

另外, 有极少数的导师对导师功能工作性质和目标仍没有非常清楚的认识和把握, 对学分制中各门课程, 特别是对选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了解有限, 这些都导致了其工作状态不尽如人意。

四、高职生导师制实施过程的可行性

考虑到本科院校导师制的优势和不足, 从高职高专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 在高职院校引入导师制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1、选择适合高职高专特色的类型

根据对全国范围内实施导师制的一些院校的数据整理和分析, 目前高等院校中实行导师制的具体类型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学术型导师制。这种导师制类似于牛津大学的导师制, 但是由于中国国内大学院校师资水平和师生比例等问题, 国内的学术型导师制与牛津大学的导师制有较大的差距。在国内高校中以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的导师制为代表。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确定导师的职责主要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并创造有利条件,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

另一种是在国内高校中最普遍的辅助型导师制。国内高校现在所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都不同程度地具有这种类型的特点。导师的职责主要是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如帮助学生选课, 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 具体解答学生在学习上的疑难问题, 指导学生就业等。辅助型导师制以清华大学为代表, 清华大学热能系给导师规定的职责是指导学生的实习和论文训练,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也规定本科生导师的一项主要职责是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 指导学生进行选课学习。

这两种类型各有优劣, 但由于高职高专的师资和生源等与本科院校有着明显的差异, 两种类型并不能完全适用高职高专教学, 因此确定一种适合高职高专的导师制类型就尤为重要。通过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相关院校的经验分析, 结合高职高专院校的现实情况, 我们认为, 在高职高专实施职业型导师制的教学改革比较符合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特点。职业导师就是以就业为导向, 对高职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 从学习到生活, 从情感到职业规划, 紧紧围绕职业目标进行, 可有效帮助其就业。

2、选择具有丰富教学实践能力的“双师型”导师

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导师制对导师的要求都比较高。国内本科院校普遍从教师的自身素质、学术造诣、工作热情度、任职资格、工作量等方面进行考虑, 并且一些高校还采用“导师组”形式进行高、中搭配以保证教学质量。高职高专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之处就在于它以培养具有较强职业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存在的最大问题, 就是真正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很缺乏, 相当多的所谓“双师型”教师往往是考个职业资格证书, 从未进入企业工作过的情况。因此, 高职高专院校必须首先解决双师型教师的根本问题, 进而才能发挥导师制的真正作用。

导师制在国内高校教育领域的不断拓展, 一定程度地促进了“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 在提升学生的素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目前高职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 积极研究和探索在高职院校实行导师制教育模式是十分必要和迫在眉睫的, 只有积极面对, 才有可能取得改革的胜利, 相信高职院校实行导师制必将有效推动高职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新成果。

摘要:本科生导师制是在高校招生规模扩大,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本文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概况、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并对高职院校施行导师制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以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高职生导师制,可行性

参考文献

[1]郑礼平:“解读我国高校导师制”, 《教书育人》, 2005年第9期。

[2]周保垒、孙坤权:“试论导师制在大学本科教育中的实施”,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

[3]李宝国:“高校本科生推行导师制的实践探索”, 《教育与职业》, 2007年第12期。

导师制 篇2

总结

青年教师导师制阶段性工作总结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 李宏彬

上学期末,我参加了医学院第四期“青年教师导师制”学习活动,我的指导教师是陕西中医学院贺太平老师。本学期时间已过半,现将学习情况做以下汇报。

半学期来,我积极参加政治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热爱教育事业,把自己的精力、能力全部用于学校的教学以及其他各项学校建设过程中。我能主动、认真地服从和配合学校领导的工作安排,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会议,顺利完成校领导分配的各项任务。我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并能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在学生中树立了良好的教师形象。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我深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先以身作则,时时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因为我深信良好的品行是每个人身上最美的东西,所以,我把学生的德育工作放到了最重要的地位。

本学年,我能够准时上下班,不迟到早退,不管工作多么的辛苦,我始终认真负责、勤勤恳恳地工作,坚持完成规定课务。在工作繁忙的个别日子,我还能够留校坚持完成当日任务。我本着吃苦耐劳、勤于思考、团结同事、虚心请教的态度,积极参加教学研讨,认真听课反思,因为我深知:勤勉敬业是教师工作的底线。

教学之始,我认识到备课的重要性——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定不讲无准备的课。作为青年教师,我备课从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材、分析学生、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环节等多方面下手,备详细教案。我们的集体备课也让我们每个人的智慧得以碰撞,这些更有利于我们年轻教师的成长。一方面按学院要求听有经验教师的课,另一方面积极参加学校教研听课、评课,与大家共同交流共同反思。贺老师通过检查教案和听课对我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建议,使我在教学上获益匪浅,今年五月十七号,我终于通过了省教师资格证教学技能的考试,成绩良好。

现在我更偏重于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本身学生出身,觉得和他们并没有太大的代沟。对待自己和学生的态度,我用四句话来概括:把自己当作老师;把学生当作老师;把自己当作学生;把学生当作学生。我尊重我的学生,和学生平等的相处。我选择用心的教,希望学生能快乐的学。在科研方面,在国际会议第八届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信息学(ICBBE2014)上第一作者发表论文一篇(Optimization with Genetic Algorithm for Outcome of Multiple Sequence Alignments),在贺老师的指导下,提交了咸阳市科技局项目申请书(基于超声助渗原理的血糖无创检测仪研制)和陕西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础项目申请书(蛇皮果种子化学成分分析)。

导师制 篇3

【关键词】导师制 “翻转课堂” 学生主导 实施难点

【课题来源】2015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外语类课题《以“翻转课堂”为导向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建构》,项目编号15jsyw-41;2015年度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网络授课模式下高职英语导师制模式应用研究》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256-01

一、翻转教学的弱点

翻转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诸多的弱点。第一,在我国从小学到中学直到高考为止都是应试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就需要老师不断在课堂上灌输知识,因此学生从小到大一直在这种教育环境中,养成固有的学习习惯,然后到了大学突然转变,需要一个长时间的适应过程;第二,翻转教学就是把知识传递的过程从课堂上转化到课外,那么这种教学模式就要求学生有着较强的自学能力,并对所学科目怀有强烈的兴趣,形成求知欲促使他不断探索,然而,中国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不强,甚至大多数学生都强烈的依赖老师作为他们知识的给予者,不愿意自己自主的探索知识;第三,翻转教学中,课堂成为了学生知识吸收的环节,也就是说,在课堂上,由学生来展示他们在课前的学习成果,而由老师来进行评价、指导,但是这种模式对于现在中国的学生实际上是很陌生的,中国的学生天性比较内敛,不张扬,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在课堂上崭露头角。以上这三点可能造成翻转教学在中国的“水土不服”,而这也需要教育者集思广益,来应对这些问题。

翻转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但是并不意味着它能应对一切问题和教育好所有学生,实际上旧有的教育模式也有它的长处,与新式教育并行可以产生更好的效果,翻转教学的弱点完全可以用导师制来弥补。翻转课堂与导师制这种制度并行可以产生很好的效果,并不断提高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

二、导师制起源及在我国的实施

导师制是源于英国的一种古老的教育制度,一直以来,导师制并不是应用在某一个单一的课程中的制度,而是在高等学校中,老师与一定数量的学生之间建立的更深厚的情感纽带,依靠这种情感联系,老师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也可以关心学生的生活,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价值观等等。在我国,导师制引入的时间并不短,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导师制在我国现代教育体制中并没有发挥它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来说,导师制只是在硕士研究生阶段才实施,本科阶段只有在毕业生做毕业论文时才会分配导师,由导师来指导他们的论文写作,然而由于导师指导的学生较多,往往也流于形式。所以,大多数只是借用了导师制的“壳”,而这种教育手段的灵魂却没有付诸实践。

三、导师制对于翻转教育的补充

上文已经提到了翻转教学模式的弱点,不过,在实行翻转教学模式的同时辅助实施导师制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我校从上学期开始,在大学英语写作课之中试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并在其中的一个实验班中,实行导师制。本校是一所高职学院,所招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自学能力不强,然而他们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也不高,本身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感到厌恶,所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对于大学英语写作,我校学生本身的英语素质不高,而在沿用中学里的授课方式只能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我校开始在写作课上开展翻转教学试点,由学生主导课堂,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是新鲜的,所以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校学生虽然英语水平不是很理想,然而却非常有表现欲,在课堂上争相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收集、整合资料的能力。但是,一旦遇到有挑战性的任务,则大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下手,甚至不愿意花力气在学习上面。因此,在上学年的实践中,把导师制加入到改革的方案中,规定在这个实验班中,每10个学生配备一名导师,导师的任务主要是负责联络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对学生学习方案进行指导,对其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对学习有抵触情绪的学生进行开导等职责。改革方案中规定,作为导师,必须每周与其负责的学生见面一次,解决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并在他茫然不知所措时,进行指导,指明其前进的方向;并且,导师还必须把他的各种联系方式,包括手机、QQ、微信等告知学生,方便学生随时能够得到老师的指导。在这些规定的实施下,学生的进步是明显的,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不再畏惧一些较困难的任务,能够在课堂上做一些主导性的讲授,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学校的效率也提高不少,因此,导师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翻转教学中学生主动性不够的缺点,是翻转教学很好的补充。

四、导师制在实施中的难点

上文已经论证了导师制和翻转教学的互补性,但是在前期的教学实践中,也确实发现导师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会有一些难题出现。前面已经提过,导师制一直以来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高等教育中的一种教育形式,并没有特别在哪一门课程中实施,这次在英语写作课中实施,是一次独特的创新,还有待广泛的实践论证;而且,我院在教学改革的实验班中,选择了一个班实行导师制,配备了3名教师,也就是说,如果这种制度要在全校推广,需要将近300名教师参与,大量教师的参与就会出现良莠之分,必须建立相应的的导师制度,进行引导;同时,在教学改革中,也确实出现了个别学生对这两种制度的排斥心理,如何来解决这个难题,是不推动改革来满足这些学生的要求还是对这些个别放弃,需要后续的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卜彩丽,马颖荣.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国高等院校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软件导刊,2013,(07):84-85.

[2]朱伟丽.基于翻转课堂的文检课教学设计[J].图书馆杂志,2013,(04):58-59.

作者简介:

导师制 篇4

目前, 高职院校都在推行导师制育人模式的教学改革, 传统的师生关系需要解构与重组。本文所指的导师即为在高职院校授课, 并以兼职身份在思想、学业、职业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的教师。在导师制育人模式下, 导师在新型的导学关系、平等关系、朋友关系中承担着重要角色, 并履行重要职责。

1 导师应成为重构师生关系的掌控者

导师的职责是担当师生关系重组的主要责任人。师生关系即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师生间所结成的相互关系, 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相互所持的态度等。师生关系是校园内最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 其好坏程度直接影响导学校育人的信度和学生成长的维度, 导师应从职业道德的高度, 掌控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的脉络和走向。师生本是一对矛盾体, 导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在构建师生关系中起主导作用, 应该承担主要责任。不论在年龄和经验上, 还是在专业水平及综合能力上, 导师都是强势一方, 有责任引导师生关系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导师的责任感和人生阅历使其行事彰显理性, 若偶遇险滩, 导师便能及时调整航向, 成为学生人生航程中的舵手。

2 新型师生关系的重构需要软件支撑

导师的职责是在导师制下提升对师生关系重构的认识。在指导过程中, 导师要增强教育服务的观念和意识, 树立民主育人、平等育人、情感育人的施教理念,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2.1 导师应该树立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

导师在重构新型师生关系中的职责是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建立在师生人格平等的基础之上, 人格平等是一切权利平等的出发点, 人格是个人的名誉与价值、尊严与权利的总和,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 师生拥有同等的生存与发展的权利, 每个公民的权利与尊严都受到法律的保护。在教学活动中, 导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享有主体地位, 如果二者实现有机结合, 师生间就能形成朋友与伙伴式的民主关系, 学生能在互尊与互信中自由成长, 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健康的人格得以塑造。导师要领悟教育民主与教育平等的思想内涵, 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2.2 导师应该打破旧观念增强服务意识

导师在重构新型师生关系中的职责是倾心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在社会上, 人人皆为服务者、人人都是消费者, 教育是一种特殊服务, 教师提供服务的过程就是学生消费服务的过程, 学校及其教师都在为学生服务。导师是实施教育服务的践行者, 真诚为学生提供“六导”服务, 即提供思想开导与心理疏导、学业辅导与人生教导、职业引导与就业指导六项服务。导师要摒弃“师道尊严”传统观念, 放下架子和身段, 从授业者转为服务者, 师生关系从“命令与服从”的旧式关系转化为“服务与消费”的新型关系, 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不是施舍恩惠或卑躬屈膝, 而是在践行导师的职责、在创造导师的价值、在履行导师的使命。

2.3 导师指导学生应该付出真情与实感

导师在重构新型师生关系中的职责是用爱心感化学生。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导师有效开展指导活动的润滑剂, 其中蕴含的情感与爱心像甘霖一样浸润着学生的心田。导师是爱的使者, 对于自闭、叛逆、对抗的学生, 付出真情去溶化隔膜;对于消极、冷漠、脆弱的学生, 倾尽真诚去打开心扉。导师的角色既是严父又是慈母、既是良师又是益友, 只要拉近情感距离就能建立深厚情谊, 知之深才能爱之切, 只要实施心灵相通与心理相容, 学生就会向导师倾吐心声。导师不但要精于教书, 而且还要勤于育人, 对于抗压力弱的学生要循循善诱、指点迷津;对于抵触情绪强烈的学生, 要情之以理, 动之以情;甘撒一腔热血, 滋润一颗心灵。

3 新型师生关系的重构需要硬件支撑

导师在重构新型师生关系中的职责是借助各种通讯工具和沟通平台拓展交流空间。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不但需要各种软件做指引, 而且需要各种硬件做支撑, 多角度强化、深化与优化。

3.1 导师为强化师生关系应该借助通讯工具

导师在重构师生关系中的职责是利用各种通讯手段拉近师生心理距离。手机是学生随身携带的通讯工具, 已成为师生间沟通的主要媒介, 导师应该适时地利用这一时尚通讯工具实现与学生的无缝对接, 拉近师生情感距离。QQ聊天工具已经改变了广大师生的生活方式, 成为校园里的第二大交流媒体, 导师要想成为学生的知己, 必须加入学生的QQ群, 在虚拟的世界里与他们亲切交流, 消除现实中难以逾越的心理隔阂。互联网是虚拟的网络沟通平台, 导师应该充分利用它与学生共享轻松愉快的网络生活、促使沟通方式向多元化发展:比如利用E-mail或BBS;博客或微博交流, 打破传统交往范畴, 实现零障碍交流、零距离沟通。

3.2 导师为深化师生关系应该搭建沟通平台

导师在重构新型师生关系中的职责是创造交流机会, 全方位与学生接触。高职院校的导师多半由授课的教师兼任, 导师要充分利用在校时间, 搭建立体沟通平台, 多时段、多地点与学生广泛接触, 加深相互了解。校园是师生交流的重要场合, 凡遇到学生请教都要耐心指导, 有急事不能多谈, 可另约时间、地点详谈, 但不可爽约。教室是师生交流的主要场所, 在课上、课间、课下导师都能见缝插针对学生给予学业、职业指导。宿舍是学生情感的避风港湾, 导师应该经常去探望, 深入学生中间, 把温暖和关怀送到学生的心坎上。在构建师生关系中, 只要把师生的正式交往与非正式交往二者有机兼容, 师生关系就能不断深化。

3.3 导师为优化师生关系应该借势第二课堂

导师在重构新型师生关系中的职责是开展校外第二课堂活动, 拓展师生沟通渠道。实习企业是师生建立朋友关系的“工地”, 导师要抓住学生在校外实践的契机, 从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的角度展开交流。实训基地是师生建立师徒关系的“场地”, 由于学生对实训基地比较陌生, 从心理上急需导师的抚慰, 沟通的愿望比较强烈, 彼此交流效果自然顺畅, 学生能直接地体会到“师傅”的慈爱。学科竞赛的赛场是师生建立战友之情的“战场”, 导师在预赛、半决赛、决赛中, 全程对学生进行专业和礼仪知识的培训与辅导, 对学生适时在心理上安慰疏导、在生活上关怀指导、在战术上统筹教导, 从学生的心底加深了师生间的战友情谊。

4 导师应成为新型师生关系的守护者

导师在重构新型师生关系中的职责是呵护与维系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师生关系是一组动态关系, 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因为沟通不畅而布满荆棘;可能因为方法不当而遭到破坏;可能因为经营不善而出现夭折, 这就需要师生共同呵护与爱惜, 尤其是需 (下转第131页) (上接第208页) 要导师承担起保驾护航的大任, 及时排解误会与误解;及时改变沟通方式与方法;及时修缮漏洞与补缺, 为其注入营养成分与情感元素, 确保师生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导师要修炼经营之道与守护艺术, 保证师生关系的重组与再建水到渠成, 师生关系的维护与保养只需真心换真情。

5 结语

导师制是新型的育人模式, 重构师生关系是确保教改效度的前提, 故此要求导师软件与硬件二者兼顾, 树立民主平等的育人理念, 确立教育教学的服务观念, 广泛搭建立体沟通平台, 深度拓展交流空间, 锤炼指导艺术, 在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中履行神圣的职责。S

参考文献

[1]谷峪.树立教师服务观[J].教育研究, 2004 (06) .

导师制总结 篇5

泰安长城中学高一 万会义

今秋开学,我担任六个班18名学生的导师。通过一学期的导师工作,收获很多,使我体会到了导师工作的意义和乐趣,看着受导学生在我的教导下渐渐地变好起来,他们变得自信了,变得勤快了,变得爱学习了,我很有成就感,很自豪。在这个学期中,我认真履行了导师的工作职责,通过各种形式,手段与学生进行了沟通交流,给学生带来各方面的积极影响,同时也锻炼了自身工作能力。现将这一学期来的工作经验总结如下:

一、用诚心,去与学生沟通

到我们学校来读书的学生大多都是处于暂时落后状态的学生,对于这些问题学生,教师只要要更多的关注其心理,耐心引导、帮助、鼓励、因人而异、因势利导,使之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健康人生从心开始。沟通,从心开始。对学生而言,老师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一举一动、一笑一颦、说话的语气语调、面部的表情气色、甚至是作业本上老师画出的红道道,都在向学生传递一种信息。沟通是一把永不生锈的锁,它能锁住师生之间的真情和热爱,拥有它,教师才能读懂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成为学生眼中的好教师,成为一名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深处的教师。

二、用细心,发掘闪光点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他在研究中还发现,一个没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百分之二十到三十,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到百分之八十到九十,即使表现再差的学生也会有他们的长处,作为学生的导师,在平时生活中我细心地观察,捕捉其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地肯定表扬,即使是小小的进步,也要及时鼓励,以此激发他们的内驱力。

三、用耐心,逐步提高要求

对于有些让人操心的学生,不可能也没有能力通过某种方法让其一下子就进行转变,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一步步来,不能操之过急。中国有句成语叫“欲速则不达”,对他提出过高的要求,反而会让他们的自尊心再一次受到承重地打击,把他们打入“无底深渊”,到时候老师再想进行帮助就真的是难上加难了。所以要有足够的耐心,根据他自身的特点,在不同的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使他们“跳一跳,摸得着”,经过努力能逐步达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慢慢恢复他们的自信心。

四、用恒心,反复抓,抓反复

现在的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缺乏耐心和毅力,缺乏一贯性,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比如:别人的嘲笑、讽刺,或遇到困难,即使是一个好看的电视节目,一样好吃的东西,都可能瓦解掉学生继续努力的决心和信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转化问题学生,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学生错的思想和旧的习惯会反复出现,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我们老师千万不能对他们失去信心,认为他们是“屡教不改”或“无药可救”,任其“破罐子破摔”。这就要求我们导师做到两点:

1、为了减少学生反复的次数,平时对后进生要经常教育。

2、当出现反复时,要仔细分析反复的原因,有针对性地作好反复教育工作,使他不断向好的方面转化。

面对问题学生的错误、过失,有时宽容比慷慨陈词的德育说教更为奏效,用爱用真挚的爱去融合他们。教育旨在唤醒、鼓舞、激励。学生本质中最深刻的需要时渴望被肯定。肯定与欣赏可以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从而树立信心,激发斗志,催人奋进。欣赏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享受,无论何时何地,学会欣赏学生,你便可以收获快乐,拥有更多,奉献更多。

作为学生的人生“贴士”,教师自身首先应当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和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教育学生不会有轰轰烈烈的大事,教育都是细枝末节的小事。然而就是在日常的琐碎的繁重的小事中,教师的优秀品德、高尚情操、工作态度、执著精神,伴随着知识的传授,像阳光雨露一样点点滴滴洒向学生的心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育着学生。

技工院校推广导师制有感 篇6

关键词:技工院校 导师制 配合 培养

从事教育行业的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一个优秀的学生绝不是一个好教师单方面就能培养出来的,一个成功的教育范例也很难全部归功于某一个人。它一定是凝结了多方的心血,包含着学生的努力、家长的配合、教师的辛劳以及优良的教育环境。

一、学生敞开心扉,真实地表达自己

被选为受教导对象的学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品学兼优的学生,这类学生有思想,对待自己的学习比较认真,对毕业后发展有自己的想法。但因为年龄尚小、阅历不广,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往往不能自行解决。另一类是大家普遍觉得难以沟通的学生,也就是所谓的“问题学生”。技工类院校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很多学生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学生在以往的生活、学习中已经形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学习成绩较差,叛逆、不服管教,教师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面对重重困难。教书育人不是单纯的机械运动,学生也不是机器,按说明就能操作。导师除了动脑筋、想方法教会学生专业技能,更需要用心与学生沟通,教会学生为人处世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他有自己的思想,对教师的观点会有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质疑。优秀的学生都有相似的地方,“问题学生”却各有各的不同。这些学生之所以变成今天的模样,有家庭的原因、自身的原因、外来的干扰等。这类学生需要导师付出更多的心血,在与这类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导师往往需要扮演众多的角色,有时是教师,有时是长辈,有时是朋友。例如,笔者的一个学生,从小父母离异,因为家庭的原因,自己跟着父亲生活。母亲再婚后,生父生母之间关系不是很融洽,父亲更是反对她与母亲接触。单亲家庭的生活经历对她的生活、学习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母爱的缺失使她的性格有点像男孩,学习成绩不佳,学习积极性也较差。最让人担心的是她性格内向,不愿意与别人交流,常常觉得别人戴着有色眼镜看自己。笔者和这个学生第一次交流后,晚上回家收到了她发的短信,短信写道:“老师,其实我没有他们说的那么坏,他们都不了解我。”笔者突然意识到,敏感、脆弱的心灵让这些学生暴露出与内心相反的表现,家庭的不幸常常让他们感到自卑,作为伪装,他们本能地表现得更加叛逆、不可理喻。对这类学生,要让他们打开心结,拥有一个健康的青春期远比学会一项技能更重要。

二、家长配合教师,巩固教育成果

1.家长的作用不容忽视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作用至关重要。笔者在带班的过程中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发现:孩子与父母的言行举止有着惊人的相似。一次,一个学生与同学争吵后动手打了人,笔者把学生叫到办公室询问事情的经过,学生对自己犯的错误毫无悔意,一副无所谓的表情。随后,家长赶到了学校,在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说:“唉!我以为是多大的事呢,这么大的孩子打架也是正常的。”学生家长从思想上就认为孩子打架不是大事,因此孩子受家长的影响也认为用拳头说话没什么大不了的。如果一个学生犯错后感到懊悔,那么教师教育他的过程并不算难;如果学生犯错后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觉得教师小题大做,那么就意味着他内心已经形成了错误的观念,教师要先纠正他的错误观念,才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孩子与父母样貌上的相似来源于遗传基因,孩子与父母行为上的相似来源于父母的言传身教。

2.家长的配合影响教育效果

许多技工院校的学生都是父母教育的“失败品”,父母管束不了自己的孩子,才把孩子送到学校让教师教育。笔者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老师,这孩子我们也拿他没办法,管不了他,您多费费心吧!”教育上曾经有这样一个说法:5+2=0,意思是教师在学校认真教导学生5天,周末学生和溺爱自己的父母生活2天,教育的效果归零。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连贯性和习惯性,没有家长的配合,所有的教育都将变成泡影。当孩子在学校犯了错误,教师找家长谈话时,很多家长都有众多忙碌的理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多恶性事件都是由小事引发的,就像一件家具,当它出现细微裂痕的时候你不去补救,裂痕变大终有一天会毁掉整件家具。如果家长多与孩子沟通,就能发现孩子成长中存在的隐患;如果家长多与教师沟通,就能及时调整对孩子的教育方向。可以这样说,没有家长的积极配合就没有成功的教育。

三、导师辛勤付出,注重情商培养

1.注重对学生情商的培养

在导师制的推广中,首先应该从教师队伍中选择富有经验的、有责任心的教师担任导师,德高资重是选择导师的第一要素。推行导师制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导师的榜样作用不容小觑,优良的道德品质是做人的根本,让学生学会做人比掌握技能更重要。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笔者发现不乏聪明伶俐的高智商学生,但是情商高的学生却不多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高情商的人往往比高智商的人更容易成功。在学校教学中传播的大多数都是显性知识,就是能被总结进教科书的知识,而在导师制施行的过程中,隐性知识的传承更加重要,例如,为人处世的方式、想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能力、艺术化的沟通技巧等,这些隐性知识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及就业的作用更为显著。

2.注重对学生习惯的培养

多数受指导的学生都没有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有的厌恶、逃避学习,沉迷于游戏中,晚上宿舍熄灯后,用手机看电影、玩游戏直到凌晨;白天上课时,睡意袭来,倒头就睡。眼花缭乱的娱乐项目比枯燥的课程有意思,长此以往,学习渐渐跟不上了,在学习中无法体验到的成就感就从游戏,甚至打架中获得。

导师制采用一对一的指导方式,因此,特别适合解决学生面临的各种个性化问题。一个好的导师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能让学生打开自己的心扉,逐渐地接纳导师。导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成长问题。也就意味着导师不仅是答疑解惑的教师,更要积极成为学生的亲人、知心朋友,真正地融入学生的生活中,想学生所想,解学生所需。根据学生在人生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困扰,及时开导学生,解除学生的思想困扰。导师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好的习惯将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四、学校积极鼓励,提供有力支持

1.积极鼓励

被选出的导师大多数是技能优秀,能够独当一面的教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也担任着重要的职责,工作繁忙。导师工作费心费力,常常要与学生“斗智斗勇”,导师们也感到压力很大。为了鼓励导师更好地开展工作,学校应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把导师工作与评优挂钩,更有利于调动导师们工作的积极性。此外,在选择学生时也应采取双向选择,考虑导师和学生双方的意见,根据教师的特质选择适合的学生,让导师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起到更好的教育、教学作用。

2.定期培训

要注重导师的技能提升,导师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也会存在疑难困惑,也需要专业的指导。通过定期培训的方式,可以让导师知道他们的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更好地掌握辅导的技巧和沟通的方法。制定有力的措施鼓励导师学习相关知识,鼓励导师考取心理咨询师等相关资质。导师的技能水平、沟通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都将有利于导师与学生的交流。

试析本科生导师制中的导师职责 篇7

一、思想引导

学习是为了考试还是为了获取知识?专业学习是为了就业还是为了实现自我培养?就业是经济诉求还是人生价值的追求?大学里学习和恋爱到底是什么关系?宿舍中、班级里、社团内的人际关系应如何相处?等等, 这些既是知识性的问题, 也是现实性的问题, 归根结底是观念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不仅仅丰富知识, 更重要是的是对大学生的健康生活、长远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思想, 也称为观念, 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 是人的行为基础, 因而正确的思想必然对人的自我发展起良好的促进作用, 而错误的思想将影响人的正常发展。大学阶段的学生, 其思想正处于逐渐成熟的蓬勃发展期, 各种新的思想相互碰撞频繁且激烈。汇总、整理、分析、判断是思想形成的重要环节, 而这个环节的效果则与主体人的知识、经验等息息相关, 大学生无论是知识、经验的积累还是思维能力的发展方面, 均处于相对欠缺和不成熟阶段, 也就必然使得其思想观念的形成过程存在左右的摇摆, 思想观念的定型难免存在缺陷或谬误。正确的思想很重要, 那么有人来司职帮助、引导学生调整、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便是大学教育应当重视的内容。

本科生导师在知识积累与结构、人生历练与经验方面较之学生均有着显然的优势, 这也就决定着导师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合理的引导具有必然的积极作用。本科生对学生思想的引导首先应通过与学生的交流, 对学生的思想有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有针对性的评价, 依据该评价确定因人而异、有的放矢的引导思路以及方式方法。具体操作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其一, 针对学生尚处于萌芽、发展时期的思想, 应采取积极交流、妥善帮助的方式, 引导学生获取客观准确的信息、采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严谨认真的整理和分析, 从而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其二, 针对学生已经形成的思想观念, 采用探讨、交流的方式, 引发学生的大脑风暴,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比较和鉴别, 发现已有思想观念存在的问题或缺陷, 从而对其进行合理的修正。

二、心理疏导

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两大类。健康的心理既是大脑对客观现实正常的主观反映, 表现在心理过程方面为正常的认知能力、正常的情绪情感和正常的意志, 表现在人格方面则为正常的需要、动机、能力、气质、性格等。反之则为以上众多方面非正常的表现。不健康的心理必然妨害学生个人的正常发展, 在人与人的交互过程中, 对他人的生活学习轻则产生妨碍, 重则带来安全隐患。

当代大学中, 学生因学习困惑而冷漠孤僻的, 学生陷入人际关系危机不能自拔而精神失常的, 学生因为情感问题而自暴自弃甚至自残轻生的, 学生因为性格孤僻而自伤、伤人的, 等等情况多种多样, 层出不穷、屡见不鲜。这些都是典型的心理问题贻害, 而心理问题的产生, 总是离不开学习的困难、人际的危机、情感的困惑等根源。

学生走入大学, 难免遇到种种心理困惑, 及时的发现相关问题, 解决问题应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功能。然而在以往的现实中, 辅导员的管理多数停留的宏观层面上, 由于人数众多而往往忽略个体, 而课程教师、论文指导老师的关注只停留在学习与学术上而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的关注。本科生导师则应填补这个空白, 导师通过与被导学生的一对一交互, 近距离了解学生的身心情况, 凭借自身的知识和经验优势, 发现学生的心理困惑及其产生原因, 有针对性的排忧解难、答疑解惑, 使学生的心理得到疏导, 健康的走入大学生活, 科学地发展自己。

三、生活指导

走进大学的同时, 如何科学安排生活中的一日三餐?如何合理计划经济支出?怎么样养成健康的生活规律和生活方式?等等一大堆的生活问题便摆在学生的面前。处理好生活问题是从家庭生活到大学生活的必然转变, 是顺利完成大学学业的保障, 是未来走上社会的重要前提, 而现实中的他 (她) 们缺乏经验可循, 没有现成的完美模式可参考, 面对全新生活难免充满新奇和迷茫。

本科生导师均经历过完整的大学生活, 度过了多年的社会生活, 目睹了一届届学生的大学生活, 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感悟。本科生导师可以通过交流指导的方式,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生活、规划自己的生活、科学的调整自己的生活, 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学习辅导

学生走入大学, 迈进大学校门时对怎么开展学习充满疑问, 解题会遇困难, 读书会有疑惑, 学到中途会疑惑课程之间孰重孰轻?科学的知识结构到底如何构建?学制届满时疑惑考研还是就业等等。

本科生导师是学习之师, 接受过系统的科班教育, 从事过多年的教学科研工作, 对于学习必然有着独到的经验和感悟。因此, 很适合在学习上给学生以辅导, 这种辅导范围小、距离近, 言传身教、息息相关, 具有最大化的传授效果。

本科生导师的学习辅导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可称为具体学习辅导, 即根据自己的专业所长和能力所及, 帮助学生解决具体的学习问题;第二个层次为宏观学习指导, 导师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规划, 教授学生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 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理念和目标。相对而言, 宏观的指导才是本科生导师职责创新与价值实现的关键, 才能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受益, 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五、结束语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大学教育的理想并非几个问题、几门课程、几许分数的追求与实现, 在于一个人心智、思想、道德体系的成长与通达, 在于学生个人自我提高与自我完善的不断实现, 在于拥有追求完美的持续动力和恒久的坚持。本科生导师作真正的职责和价值结点在于率先垂范、以身作则, 从大处着眼、细处出发, 身心投入的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习辅导等工作, 切实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为学生终生学习与发展构建宏大的内在格局。

参考文献

[1]吕忆松, 李莹莹, 尚建辉.国内外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8) .

[2]陈剑.论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构建模式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 2013 (1) .

导师制:为学生成长护航 篇8

一、中小学导师制的基本内涵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每个学生因其家庭背景、个性特点等不同而需要教师给予特别的关照和教育。中小学导师制就是中小学校借鉴大学导师制模式, 在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为每个学生配备导师, 通过导师与学生一对一的个性化教育, 满足学生主体成长的内在需要, 促进学生个性自我实现和自由发展而采取的一种教育模式。在这一教育模式下, 所有教师都承担起育人工作, 班主任仍然是班级集体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指导者, 而对学生的个别教育则成为导师的主要工作任务。在教育过程中, 导师和班主任、学科教师及学生家长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全员育人, 对学生共同关照。

中小学导师制是建立在因材施教原则之上、与班级授课制并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以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前提, 以导师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为主要手段, 发掘和培养学生的优势强项, 达到学生自我发展的目的。导师对受导学生负责, 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是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对话完成的。这种个性化教育是一种尊重学生自主权利的交往, 尤其重视让学生获得“对称的自由”, 即学生获得的自由不应当是教师施舍的那种自由, 而是学生本身应得的、师生之间完全平等的自由。在教育内容上, 导师全视角关注个体生命成长, 具体包括:在品行方面, 注重诚信、感恩、有责任感等良好道德品质的引导;在心理方面, 指导学生正确对待成长中的烦恼、挫折等问题;在生活方面, 为受导学生排忧解难, 指导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在学业方面, 定期进行学情分析, 帮助制订学习与发展计划, 特别是合理安排自主学习时间, 改进学习策略和方法, 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导师与受导学生像牛津大学导师制那样“维持的是一种朋友或家人般的学习关系”, 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 激活封存的记忆, 开启幽闭的心智, 放飞囚禁的情愫”, 使受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 建立自信, 自主发展。因此, 导师是学生成长历程中的保驾护航者。

二、实行中小学导师制的必要性

和大学导师制相比较, 中小学导师制强调每个学生在自身现有智能条件下的成长需要和主体意识的培养, 这与大学导师制注重科研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有区别的。

(一) 中小学导师制强调以人为本, 充分尊重个体差异, 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应然诉求

教育公平已成为今天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教育公平的内涵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受教育者在教育政策保障下获得平等的教育权利和均等的教育机会, 即教育起点的公平;二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受到平等的对待, 即教育过程的公平;三是学校及更高的教育系统保证为每个学生提供的教育是平等的, 即教育结果的公平。教育起点、过程的公平, 是实现作为终极价值追求的教育结果公平的前提。对教育活动本身而言, 没有教育过程的公平, 也就没有教育结果的公平。过程公平在其主观因素方面, 要求教师能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给予家庭背景、智能基础、性别等各不相同的学生平等的对待。实行导师制, 因为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尊重个体差异, 给予每个学生贴心的理解和关怀, 因而能够发掘学生的潜能, 因势利导, 最大限度地发挥个性特长, 并“在对环境的适应和超越中逐渐形成独具个性的社会个体”, 是以人为本教育观的典型体现。导师与受导学生是一对一的关系, 保证了受导学生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良好的发展。学校通过导师给予每个学生全面而充分的尊重和关照, 从这个意义上说, 没有中小学导师制的实施, 也就没有教育公平可言。

(二) 中小学导师制强调因材施教, 加强个别化教育, 是对班级授课制的必要补充

班级授课制是在夸美纽斯教学理论基础上建立并不断完善起来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适应大工业生产和民众教育需求增大的形势而产生的, 因其高效, 能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而且学生在班集体中可与老师、同学相互交流而增加信息来源或教育影响源等优越性, 逐步发展成为现在影响深远、占主导地位的教学基本组织形式。但是, 它面向班级实施集体教学,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受到限制, 不利于因材施教, 也是显而易见的事实。虽然国内进行了小班化教学改革实验, 但受师资和生源数量方面的限制, 在许多地区学校难于落实, 一个教学班的学生往往少则三四十名、多则六七十名。班主任 (一般情形下也承担学科教学任务) 和学科教师由于精力有限、工作的时空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 不可能充分针对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基础、个性特点和行为习惯等实施个别化教育。而且, 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下, 学科教师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主要是学科教学, 和班主任之间是一种松散的合作关系, 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前者对学生个别教育角色意识的淡化。在教学研究方面, 一般情况下是学科教师以班级为中心研究学情, 对学生个体发展需要也往往难以兼顾。中小学导师制聚焦每一个学生, 并在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为每个学生配备导师, 强化了个别化教育, 为学校实现全员育人、全面育人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因此, 中小学导师制是对班级授课制的必要补充。

(三) 中小学导师制强调自主发展, 关注主体成长的内在需求, 是对课程目标的有效落实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根据学校教学的动力分析, 学是儿童生命的本质需求, 它先于教而普遍存在, 因而是学校教育的各种活动和不同因素中具有原发性的行为和动力, 是教的天然依托;因此, 教育改革必须致力于消解以教为中心的体系, 回归依靠学的体系, 使学校真正成为“学校”而不是“讲堂”。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明确指出, “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整个教育过程, 而不是仅仅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始终是教育的出发点, 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决定着教师如何教、教什么。学生个体智能的差异性要求教师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风格, 发现他们的智能特长, 从而确定最有利于他们发展的教学方法, 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现、展示和强化优势智能的平台, 让每个学生的主体性都得到充分发挥, 使他们在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中进步和提高。同时, 还要鼓励和帮助学生将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中去, 从而使自己的弱势智能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导师对学生的成长轨迹了解得全面而又具体, 根据个体成长的内在需求, 依托学生的优势智能实施激励和引导, 使学生始终在自身经验和兴趣的基础上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因此, 学习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起点, 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个体追求自我完善、和谐发展的过程。这无疑是对课程目标的有效落实。

三、中小学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没有人能够学会需要学会的一切东西, 而每个成年人只有一种智能可达到辉煌的境界。现代社会多元化的人才结构也要求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因此, 只有个体差异在每个人身上得到最大限度地反映, 教育才能获得最大的成功。在新课程背景下, 要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 强化个别教育, 更加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学生的良好发展是教育质量的根本体现;有利于学生良好发展的教育就是优质教育。基于这样的认识, 胶南市借鉴大学导师制模式和全国各地一些中小学实施导师制的经验, 开始在全市中小学尝试全员育人导师制。

其主要做法是:

(一) 师生双向选择, 确定学导关系。

学校根据教师和学生的比例确定导师带领学生的数量。学生依据个人需要选择导师。导师根据学生申请和自身专业特长选择施导学生。学校面向全体学生, 根据实际情况调剂余缺, 对家庭贫困、行为有偏差、心理有障碍、学习有困难、家庭教育环境不良、单亲家庭等学生重点安排。

(二) 导师因材施教, 实施个别辅导。

导师对所带领的学生实行全面负责制, 关注受导学生校内和校外一切活动。学生在学校期间, 每周至少1次与导师会面。导师与受导学生一对一、面对面谈话;每次谈话不少于半小时, 谈话或在办公室、教室及校园里其他便于交流的场所, 或走出校园到河边、书店等地方。同时, 导师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 适时家访或约见家长。

(三) 建立评价激励机制。

学校采取定性与定量、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办法, 对导师的育人工作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对学生的思想、学习、行为、特长等方面作出综合评价, 以发展性评价为主。

四、思考与展望

(一) 中小学实行导师制应注意的问题。

导师是在与受导学生对话交往的具体情境中施加教育影响的, 这种对话交往受导师专业水平和其他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存在失败的可能;一旦对话失败, 因为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敏感时期, 心理状态一般比较脆弱, 那么, 给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往往是难以估量的。因此, 学校在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 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其一, 慎重选聘导师。导师必须是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 高尚的师德情操, 能给予学生学业、品行、生活 (包括心理) 指导和人生规划的教师;其二, 保证师生在双向选择的前提下建立学导关系, 一名导师带领5~10名学生为宜, 决不能简单地将学生摊派给导师;其三,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织, 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 导师负责对受导学生的个别教育, 导师、班主任、学科教师保持密切沟通与合作, 才能发挥教育的综合效应。另外, 学校要加强导师培训工作, 提高导师专业化水平。

(二) 中小学导师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高职院校专业导师制初探 篇9

一、导师制的起源及国内导师制形式

导师制与学分制、班建制合称为三大教育模式。其由来已久, 早在19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就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 美国哈佛大学也在1916年开始实行导师制, 普林斯顿大学的导师大多是刚获得博士学位的年轻教师。在我国, 教育体系沿袭前苏联教学模式, 导师制主要针对研究生教育。随着我国高校普遍实行了学分制、选课制, 在本专科生教育中采用导师制也有了一定的基础。总体来说, 我国目前本科阶段导师制的运行模式, 如按学习时段划分, 可分为全程导师制和年级导师制;如按导师工作任务划分, 可分为科研导师制和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制;如按培养对象划分, 则有全员导师制和优秀学生导师制。

由于导师制自身存在的优势, 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推行导师制, 对于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 造就专门的技能型人才, 具有长远的意义。从学校角度出发, 导师制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新的办学理念。从学生角度出发, 学生可以从导师身上学到知识及做人的道理, 同时培养良好的习惯;对于导师来说,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 可以更好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 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高职院校实施专业导师制的意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逐步普及, 扩招人数逐年增多, 高职教育规模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扩张。但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 也使高职院校面临着比以往更为严峻的新问题。当前,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

(1) 招生规模扩大, 招生渠道增多, 降低了学生入学门槛,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加大差距。

(2) 高职学生普遍基础差, 学习兴趣低, 学习能力不高, 造成教与学的矛盾突出, 师生关系紧张, 甚至对立的局面。

(3) 扩招也造成了每年有大量毕业生涌入社会, 给毕业生巨大的就业压力, 所以学生入学后最关心的是所学专业是否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而不是学好专业知识。对专业学习目标的缺失, 导致学生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差。

(4) 高职学制一般为3年, 学生在校时间短, 专业基础课多, 同时对各种实践性教学需求量大, 这样就使学生在校期间学得一技之长难度比较大。

高职院校大多还是实行班主任或者辅导员制, 这种制度侧重于对班级日常事务和学生的生活的管理, 而且大多院校一个辅导员要管理多个班级, 将近200多名学生, 有些师生比例低的学校辅导员的工作量更大, 这就使辅导员不能很好对每位学生进行了解;另一个方面高职院校的辅导员一般都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 缺乏一定的学术造诣, 有些辅导员专业不对口, 对所带学生的专业不了解, 他们很难对学生专业学习的方法、职业技能就业和创业等给予切实指导。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形势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与实际就业岗位技能要求的“零过渡”, 因此, 高职院校有必要探索实施专业导师制的育人模式。高职院校可以聘请本专业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专业导师。专业导师可以向学生详细讲解本专业大概内容、未来就业方向, 学习专业知识的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本专业岗位技能, 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意向, 并具备本专业职业道德及实践创新能力, 最终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成功就业。

三、高职院校专业导师制的具体操作方法

第一, 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导师制教育的效果, 目前各高职院校根据自身情况探索了各种导师制度, 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高职学生的特点, 笔者认为可以将辅导员和导师制相结合, 发挥二者优势。各系部以年级为单位, 为新生配备1~2名专职辅导员 (每位辅导员管理学生在150~200为宜) , 主要管理学生的日常生活事务。以班级为单位配备专业导师 (每位导师以指导20名学生为宜) , 有些班级人数过多, 可以考虑增加导师人数。专业导师应由本专业任课老师兼任, 由于任课老师与学生交流更多, 比辅导员更熟悉学生学习和思想状况, 所以, 导师工作内容主要针对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思想道德教育、未来就业指导等。同时, 专业导师要明确自身定位, 并且处理好与学生, 辅导员, 任课老师之间的关系, 这样有利于导师能更好地发挥效力。

专业导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 可以利用专业知识带领学生进行科学研究。随着社会对产品功能需求的增多, 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并投放市场,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看到了这种变化, 积极进行校企合作, 加大科研投入, 推动成果转化。导师在进行科学研究的时候, 可以将一些简单并且有一定针对性的工作交给学生去完成, 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可使学生在实践中对本专业有更感性的认识, 甚至可以把科研过程当做本专业的实习, 帮助学生尽早了解本专业的工作内容, 使学生能更好地规划自己未来职业方向。

第二, 导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 同时导师个人魅力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 导师的选择是一件严肃而复杂的工作。选聘导师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人品、很高的综合素质、较高的科研能力。专业导师不仅有丰富的理论知识, 同时也需要有一定的实际工作阅历和实践经验, 最好是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或者具有讲师、工程师及以上技术职称的教师担任。由于这些教师具备丰富的经验, 会在学生中产生一种无形的信服力, 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

第三, 专业导师选聘也是导师制实行中一项重要环节, 可以采用双向选择。首先, 各系部根据专业老师工作水平和工作经验, 选择出有能力的教师担任导师, 同时与教师沟通意见, 让教师选择自己有意向的班级。

其次, 由辅导员向学生介绍导师的个人基本情况, 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学历、专业方向、职称、主要教授课程等内容, 使学生能全面了解导师情况, 并选择自己需要的导师。

再次, 学生填写导师申请表。如果导师选择和学生选择不太一致的话, 最好能平衡各方意见, 可以侧重教师意见, 并向学生解释这么安排的原因。

最后系部领导确定人选之后, 由主管学生的领导和政治辅导员组织学生进行导师见面会。

第四, 各系部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导师工作准则, 通常以一个月为工作周期。在一个周期中导师将学生分组, 分别召开会议, 会议中最好能和每位同学进行谈话, 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变化, 并把每次会议内容进行记录, 在每个月导师例行会议中讨论。在导师例会中, 导师们可以把自己先进的工作经验介绍给其他教师, 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也可以在例会中讨论解决。

四、专业导师面临的问题

导师制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 挖掘学生学习潜能, 提高高校人才质量, 所以高职院校竞相效仿, 其中有些属于盲目跟风推行的这一制度, 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甚至可能会事倍功半。在推行导师制过程中, 高职院校也面临一些无法克服的问题:

一是师生比例过高, 师资不足, 教师水平不一。教育部规定, 高职高专师生比例为1:26左右, 但以目前实施导师制的高职院校来看, 基本上一个导师要辅导五十人以上, 离教育部的规定还有相当的距离。有些高职院校教师质量不高, 不能达到作为导师的要求, 对于这种学校, 可以聘请身体健康的退休教师, 或者聘请校企合作的技术人员担任导师。

二是导师工作量增多。导师工作看似全面, 但实则重点不突出, 核心工作不明确, 很少有院校出台导师工作实施细则。通过对兼任导师的教师进行调查, 大多数教师表示担任导师工作曾大工作量, 对课堂教学造成很大影响, 这就需要学校统筹决策, 安排好教师的各项工作, 并且学校各部门也能积极配合导师工作。

三是导师工作权利的限定不明确。不管高校是使用辅导员制还是班主任制, 学校都有一套完整的体系进行运作, 但对于导师工作来说, 大多高校要求导师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 协助评定学生奖学金或者毕业鉴定工作。导师工作权利限定于协助和反映问题, 没有确实的权利保障。在这种情况下, 不仅导师工作开展会遇到阻碍, 也会影响导师工作积极性, 所以, 高校在推行导师制时, 赋予导师相应的参与学生管理的实际权利是很有必要的。

五、结 语

专业导师制体现了“教书育人、以人为本、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 是国内高等教育急需发展的方向, 实行专业导师制需要全员动员, 使之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目前, 专业导师制还需要在理论上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在实际操作中进行逐步完善, 从而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告[R].2013-02-22.

[2]黄阳全.关于高职院校导师制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5) :78-80.

[3]张忠海.高职院校实施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J].职教探索与研究, 2010, (1) :64-66.

高中全面导师制模式探索 篇10

一、导师制的起源和发展

1.大学导师制

所谓导师制,教育大辞典对其做了如下定义: “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及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导制度。”[1]

导师制首创于英国的牛津大学。在14世纪,牛津大学的威克姆在他建立的新学院中首次实行了导师制。导师负责学生在学院中的经济支出、道德和学业,以此来获得家长的酬金[2]。

在实行导师制的牛津大学里,导师往往是学生所学专业的学者,他们指导学生的学业发展和品德养成。学生被大学录取后,就会按照学生的专业被指定一位导师,本科生的导师被称为“tutor”,研究生的导师被称为“supervisor”。学生必须定期到自己的导师那里去谈话一次,这种谈话叫Tutorial(个人辅导)。导师需要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检查学生学业进度、进行学业指导。由于一位导师只有数量较少的学生,导师能够与学生进行较深入的交流,从而在更深程度上了解学生,为学生发展设计出更为精细化的道路。同时,由于这种较深层次的接触,学生的人品和学术道德都会受到导师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模式取得了极大成功,以至于在牛津,大学教师主要的任务是任学生导师,授课乃其次要[3]。

我国大学首先成功借鉴外国大学的导师制是在1937年竺可桢任浙江大学校长时开始的。当时的导师制在学生德育方面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可惜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导师制被迫中断了。

2.中学导师制

大学实行导师制取得极大的成功之后,有的中学也开始效仿大学实行导师制。

国外在中学实施导师制最早的国家是美国,其最初的原因是美国在中学实行学分制以后,知识结构和心理水平尚未成熟的高中生面对复杂的课程时,无法自主地进行选课,他们需要指导教师和家长的协助,才能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选择。导师制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管理制度,营造了一个合作、开放、主动和互动式的教育教学环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使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4]。

借鉴外国的中学导师制,是在90年代开始的, 一些高中尝试效仿导师制。在这些导师制的尝试中,较有影响的是德育导师制。

“德育导师制”是对学校班主任工作必要而有效的补充,是在“整体、合作、优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学校班级德育的诸多目标、诸多任务分解到担任“导师”的任课老师身上,导师依据“用心沟通、 以德树德;竭诚交流、以情动情;刻意磨练、以志励志;修身垂范、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既教书又育人,既管教又管导,从而形成整体合作、优化班级教师管理群的一种班级管理模式[5]。德育导师制是在原有的班级制度的条件下发展而来,对于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有促进作用。

3.全员导师制

全员导师制最早在大学中实行,全员导师制相对于其他形式的导师制,导师的角色内容更加丰富,至少包括“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成才向导”这五个方面[6]。

在中学中的全员导师制,是指班级任课教师与学生通过双向选择结成对子(一名教师可以负责几名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全程跟踪、定期谈话,了解、引导学生,并有意识地采取个案辅导,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发展[7]。

全员导师制还是以传统的班主任制度为核心, 其他教师作为辅助人员参与对学生的教育。其本质还是传统的班主任在负担主要的教育任务[4,8,9,10,11,12]。 所以全员导师制只是对传统班主任管理模式的完善和补充[13]。

在导师的工作内容方面,目前国内的全员导师制多集中在教学辅导、德育教育方面和心理问题方面,对学生学习素养、生涯规划、能力发展的指导较少[8,9,10,11,12]。

二、全面导师制的内容

全面导师制是在导师制的基础上,结合全员导师制的经验设计的一种学生管理体制。在该体制下,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纪律的管理者、思想的疏导者、活动的组织者、成就的评价者,还应该是为学生把握自我机会的引导者,安排各种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背景的掌控者,深入有效沟通的交流者,能力的培养者。当然,最好能成为学生某一方面的榜样,在未来,如果还能在预测未来产业结构与职业的变化动向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未来出路与课程的关系方面的咨询[14],成为咨询者就更好了。而现行的学生管理体制之下,教师很难给每个学生提供以上种种。

1.全面导师制概述

全面导师制实质上是不同于班主任制的一种学生管理体制。从覆盖对象上讲。它是一种全生导师制,确保每个学生至少有一位老师了解他(她)。 从参与教师的学科上讲,它是全科导师制,每个高考学科教师都参加导师制。确保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兴趣出发,由自己感兴趣的导师作自己的学科导师。从时间跨度上讲,它是全程导师制,从高一到高三的一贯制导师(中间个别学生可以调整导师)。从导师责任上讲,它是全方位导师制,导师不仅指导学习、生活、活动、心理、个性化发展、学科规划、目标规划等方面,还可以在生涯规划等方面给予学生帮助。

2.全面导师制的内涵

(1)学生的榜样

人是通过观察进行学习的。家长的行为是孩子的榜样,教师的行为是学生的榜样。在学校环境中, 人,尤其是教师,是最有说服力的榜样[15]。

由于全面导师制使得管理学生的教师和被管理的学生的师生比显著提高,不仅教师更了解学生,学生也能从更多的方面了解教师,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导师能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学识和感染力影响学生[16]。这同时也对教师的个人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最好是学生“全方位的榜样”。虽然有挑战,但也未尝不是一个教师重拾“精英地位”的契机。

(2)学生密切沟通者

在该制度下,教师和学生有时间和机会进行密切的交流,可以发展比较亲密的师生关系。这种密切的关系还能够延伸至课余时间,尤其是假期中, 它能确保每个学生至少有一个成人十分了解他 (她)。学生如果存在心理问题或者其他个人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会得到良好解决。

(3)把握自我机会的引导者

在该制度下,导师可以向学生传递一些可供学生做出决定的信息,导师在了解的基础上,更能把握哪些机会适合哪个学生,甚至可以从教师的专业本身出发,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阶段性建议。而且学生永远没有老师了解学校,学生提出相应的愿望要求,导师能够更好地利用学校资源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

(4)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在该制度下,“亲其师,信其道。”在情感层面教师的教学活动较容易开展。同时由于师生的深入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学情了解得更深刻,这样教学活动的开展会更顺畅。这将极大地改善原本师生间单纯的主客体关系。

(5)学生情况的掌控者

在该制度下,教师能够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对学生一系列资料的收集,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具体情况,从而在学生出现问题之前进行预防性干预, 出问题时及时找到可行的解决办法,出问题后进行切实可行的处置。这就改变了传统班主任“救火员” 式的教育,哪里出现问题,哪里班主任介入。全面导师制是“耕作者”,可以预防和治疗相结合。

(6)学生发展的助推者

在了解的基础上,导师能够与学生通过协商探讨,共同制定学生个性化的成长方案。如理想、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共同遵守的规定或约定等。还可以随时根据情况,制定阶段的学习目标、生活目标等。 每当学生发展到一些关键阶段,导师及时介入,能有效助推学生关键期的发展。

(7)未来发展的咨询者

在该制度下,教师应该基于对学科的理解和所接受的培训,对学生未来的发展给予一定的建议。 减少学生的迷茫。

3.全面导师制的制度

(1)学校成立“全面导师制”管理领导小组

管理领导小组应该由学校的各权力部门组成, 负责全面协调学校各个部门以及教师共同完成全面导师制的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和物质准备。

管理领导小组不是完全取代原有的管理模式, 而是在原有管理模式上的衍生物。管理领导小组应该与年级和学科组交叉管理,共同维持全面导师制的运行。如建立导师团,年级教师在原有年级的组织构架下形成导师团,实现年级内资源共享、学校内信息交流畅通。增加导师间横向联系,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师生间的纵向联系。

(2)导师培训制

由于导师会承担更多的责任和面对更多的问题,所以对教师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1从培训形式上看,专家专题讲座、专家系统授课、特色导师座谈相结合可能比较适当。

2从培训内容上看,心理学、教育学、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的相关培训比较重要,结合一些学生关键时期的专门培训。

3每位导师都要明确学生各个发展阶段需要的指导和建议。

(3)双向互选制

在进行全校范围内的针对师生的广泛宣传后, 开始师生的双向互选。

1导师选聘。根据教师的年龄、性别、任教学科、过往经历、擅长方面、兴趣爱好、教育理念、工作成果等因素进行分类和网上个人信息公示。每位导师上传照片和录制一个自我推介作为补充信息。

2学生选择。学生选择1~2名导师(与高考报志愿类似的方法)。极有可能会出现某些教师报名人数多,而有的教师报名人数少,这时学校可以进行导师设计的考核,教师根据自己擅长的学生类型,对学生进行笔试或面试,或者二者皆进行。如果学校愿意可以在这里继续进行“分层次教学”。

3师生多轮互选制。最终确定师生组合方式并予以公示。开学后一个月可以根据师生意愿进行 “小范围调整”,之后师生关系正式确立。这种师生关系最好三年一贯制,从而将“师生转化为师徒”。 当然必要时,可以在学年中间有一次更换导师的机会。

(4)导师负责制

1师生共制定发展学生方案。其中包括学生的高中学业最终目标和学业阶段目标;学生的能力发展目标和兴趣特长发展目标;学生关于日常行为规范(主要是纪律等方面)的协定书;个性化的奖惩协议书等。

2构建学生成长记录

a.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

有人将这种档案袋定义为“对能说明学生在特定领域的努力、进步或者成就的成果进行有目的的收集。这种收集必须包括学生参与档案袋内容的选择;选择的方针;判断优点的标准;以及学生自我反思的证据”[17]。

学生成长档案袋或许应该包括作文、视频或音频资料、艺术作品、学生阶段目标、学习成绩报告单[18]、学生语录、学生获奖情况、学生参与活动情况等等。

学生成长档案袋必须给学生查看,如果学生参与其中,毫无疑问会对学生发展有促进作用,因为学生知道档案袋中的内容是自己充填进去的,而且很多学生能够在其中看到自己的成长。

由于导师和学生难以避免全部不发生分离,而一旦分开,一位新的导师重新了解一个学生需要较长时间。档案袋里需要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描述和材料积累,将使这种过渡平稳而高效。

b.评估学生的表现

学生每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后,有必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不足之处可以提升、优秀之处继续发扬甚至推广。有人认为在评估之前进行师生共同探讨档案是很好的教学活动。阶段性探讨会识别档案中的优点和弱点,使教师提出关于档案的问题以及对学生的进步提出建议或进行评论。没有这样的探讨,就会丢失许多教学资料的档案[19]。

3学习小组文化的管理

班级消失后,学生集体不能消失,学生的集体活动和学生与成人的集体活动不能消失。没有班级就要构建学习组,学习组是指导师以及同一位导师的所有学生组成的团体。每个学习组可以拥有自己的组徽、组旗、组歌、宣传板报等,体现出不同导师的风格、思路。在学习组的各项活动中渗透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4辅助选课和研究性学习

导师指导选课可能对校本课发展有一定作用。 为了避免学生盲目选课,导师根据学生的特点、专业以及发展方向,帮助学生了解培养计划,选择专业方向,安排学习进程[20]。

选课选什么,研究型学习研究什么,如果能有导师结合自己的学科背景来指导自己的学生,可能更有时效性。

5家校合作

导师需要和家长保持较密切的联系。这样一方面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另一方面也能让家长更多地参与学生的教育,使教育合力扩大化。当然,这时的家长会一定是一对一的面谈式家长会。

6导师定期面谈

导师与学生间要定期进行有效的沟通,导师每周应该至少与每位学生沟通一次,面对面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这样的交流无疑能增加导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且学生不仅能为自己出现的问题找到可能解决的途径,在客观上,也增加了与成年人接触的机会,这对促进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每次面谈后,应有面谈纲要。

7了解学校文化

比如导师应组织学生了解本校历史、传承本校文化、发扬本校精神。

8心理疏导和生活指导。

(5)学校评估制度

导师要完成一系列学校规定的关注学生发展的任务,而这些任务完成的好坏需要有一定的评价机制。学校应组织定期评估,可以按照期中期末的时段进行相应的评估工作。

评估导师的工作,应该包括学校、家长、学生三个方面。

学校可以制作“全面导师制工作手册”,导师需要完成其中的任务,并做出相应的记录。

学生填写导师反馈单,可以进行满意度测评。最好只设置及格线,笔者认为绝对分数没有任何意义。

家长填写反馈单,可以进行满意度评分,最好能设置一个空白:“导师的可提高项目”,这样能收集一些家长的建议。

(6)临时导师制和一贯导师制

有的学生需要发展自己的特长,这时可能需要另一位具有专业特长的导师进行指导,比如竞赛学生,那么此时需要为学生配备临时导师。

(7)导师激励计划

导师制:特殊学生的德育利器 篇11

【关键词】导师制  特殊学生  德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B-0004-02

运用导师制可以通过导师的直接指导,对学生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在高中德育中如果引入导师制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的指导,尤其对于那些特殊学生的教导效果更加好,可以更好地促进他们提高德育素养,增强个人修养。

一、导师制概述

导师制作为一种教育制度由来已久,它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的关系,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进行教学,不仅能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必要的指导,更能够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指导。学校高中引入了导师制的方法,对学生的个人成长进行更加合理的规划,能够更好地发挥教师在德育中的主导作用,也能够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可以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尤其是在针对六类特殊学生的德育方面,导师制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六类特殊学生主要指的是:包括孤儿在内的父母离异或者死亡的单亲生;因基础较差或者是学习态度有问题而形成的学困生;家庭成员丧失劳动能力而导致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特困生;家长长期在外的留守生;租房在外或借住在亲戚家的租房外住生;性格心理方面有一定偏差的心理偏差生。利用导师制能够更好地对这几类学生进行德育,找到他们德育问题的症结所在,更好地促进他们发展。

二、利用导师制对特殊学生进行德育的策略

(一)对症下药,师生间双向选择

在进行导师制教学的时候,要注意师生间的双向选择,教师在确定了帮扶对象之后,要针对其特点来对症下药地进行指导,而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爱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倾诉对象。

为了让学生和教师在双向选择之后能够更加方便地进行交流,确保导师制更加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学校不仅注重利用德育课堂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更注重在课后,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进行思想倾诉和辅导。尤其是对于一些心理偏差生,他们经常会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想不通的事情,他们的性格比较敏感,如走路被人推一下,有人偷看了自己的作业等小问题都会想半天,为了更好地指导这些学生,在放学后也能够对他们进行辅导,学校利用网络、手机等高科技手段来加强了学生和导师之间的联系,让他们能够通过QQ、微信等信息平台,及时地取得联系,解决各种问题。对于一些学困生,学校还在网络上建立了在线咨询平台,让学生在学习有困难的时候能够及时提问,而不是闷在心中不敢说。由于利用这些多媒体手段进行联络,导师和学生之间并不见面,所以就使得更多学生能够畅所欲言,有话敢于说。而对于特困生、单亲生、留守生、租房外住生等不具备上网条件的学生,教师則更多采取上门家访的方法,让学生也能够接受到教师全方位、个性化的指导,让他们感受到班级的温暖。

要更好地进行导师制教学的话,就必须要找到学生的问题所在,采用更加适合的方法进行德育,要注重学生的权利,在教师选择帮困对象的时候也让学生能够对导师有一个选择,只有这样才更加符合人的发展理论和学生的主体性理念,能更好地进行德育。

(二)优化课堂,确立德育主阵地

在德育中,德育课堂这个重要阵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学校立足于“普高学生个人成长规划导师制构建的个案研究”这样一个研究课题,在设计导师制的时候,不仅仅只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而是在德育课堂上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其思想、生活的分类问题指导,更加关注对学生心理层面的个别辅导,以求让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在进行德育课的时候,为了更好地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以便于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个别化的心理辅导,学校教师经常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将一个和德育有关的社会问题抛出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能够对此问题畅所欲言,而教师则在旁观察,找到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以求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例如有一次在进行“现代社会是否还需要拾金不昧”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学生在讨论中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有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做到拾金不昧,而有的学生则认为如果金额不大的话,就算上交给警察,也不会得到重视,失主也不会在意,所以是不是上交都无所谓。针对这些不同的观点,教师并没有直接对他们进行批评或指导,而是建立在“共性制约”和“个性释放”的情况下,针对特殊学生的具体特点来进行个别指导,例如对于一些家庭生活困难的特困生,教师则采用推己及人的方法,让他们联想如果是自己丢失了钱的话,会是怎样的心情,然后让他们延展开来,进行深度的思考。对德育课堂进行(下转第6页)(上接第4页)优化,强调学生主体性理念,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自主性,通过讨论学习等方法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对于德育教学是很有好处的。另外,教师还要利用自己的教学机智,针对不同学生的观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起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德育课堂永远都是德育的主要阵地,在建立德育课堂的过程中,相关导师要针对自己所引导的学生的观点和想法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班级建设,发挥团队的力量

在进行德育的时候,班级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在传统的以班级为基本单位的教学模式中,班主任作为主要的负责人要面对班级中众多学生,这样很难为每一个学生都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很难起到最佳效果,所以学校在进行班级建设的时候,发动了全校教师的力量,让全校教师也参与到班级管理之中,为解决学生的成长问题出谋划策。

例如对于一些单亲生、留守生和租房外住生来说,他们和父母接触的机会很少,甚至没有任何接触,时间一长的话容易引起学生产生孤僻的心理,为了更好地帮助这些学生,学校任课老师在课余的时候开展了一系列的课余兴趣小组的活动,这些兴趣小组包含的范围很广,有数学、语文等和学科有关的兴趣小组,也有绘画、航模等学生感兴趣的兴趣小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参加,这样的兴趣小组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丰富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在参加兴趣小组的过程中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避免性格方面出现偏差,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对于心理偏差生和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困生,全校教师都注意他们的成长,注意发现他们在什么方面有兴趣,然后以此作为突破口,例如有的学生对茶艺感兴趣,教师便组织他参加茶艺兴趣小组,让他在学习茶艺的过程中尝试敞开心扉,解决自己心中的一些困扰的问题。在努力发现学生兴趣所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同时,教师队伍本身也在成长,很多教师都对弱势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教案,为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效的素材。

利用导师制来进行特殊学生德育的话,要求学校在进行班级建设的时候不要只将责任赋予班主任,而要发挥所有教师的力量,共同努力,提高学生德育水平。

由此可见,在普通高中采用导师制对学生进行德育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对于特殊学生来说,能够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推动学校的长足发展,并使得教师自身也能够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屠建平.吃“力”才讨好——对德育导师制评价内容拓展的几点认识[J].当代青年:下半月,2015(5)

[2]李智.依托全具育人导师制构建德育教育新模式[J].教育艺术,2012(6)

[3]杨姝.德育导师制的推行:积极并审慎的视角[J].基础教育研究,2013(18)

[4]邓水仙,吴卫军.德育导师制—— 德育教育的好帮手[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4(26)

高职教育中的导师制 篇12

但是, 从目前实际的实施推进过程来看, 导师制在地方高校的试行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不少困难。从现有的一些调查结果看, 导师制试行的实际效果还远远达不到人们的预期。我国高校群体规模大, 招生数量多, 尤其是近些年的扩招, 导致学校的师生比例严重缺失, 再加上学生传统意义上整体素质的下降, 使得教师数量缺少的问题更为突出。现有教师数量的增加已经严重落后于学生数量的增加。显然, 引入导师制这种区别化的教育制度, 更有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 在教育过程中做到区别化对待, 使得学生的个人特长和潜质得到最大的发展。但导师制在高职院校的推广过程中遇到了更多难以解决的矛盾和困难。如何化解这些矛盾并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解决高职院校所面临的困难的出路, 是高职院校推进和实施导师制, 对学生进行区别化教育得以进行的关键。

1 导师制模式

导师制对于我们来说导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舶来品”, 这种制度起源于欧洲, 上世纪末开始我们国家的高校相继开始实施导师制, 导师制又称导师教学、导师制教学、导师辅导, 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虽然没有明文规定对导师制模式进行规定, 但从之前已经出现的导师制模式可以将这种教学方式进行小结:导师指导的学生定期与自己的导师会面, 会面的时间地点有学生与导师商量确定;学生完成导师布置的阶段性任务并认真准备汇报;导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确定下阶段的学习任务;导师时刻关注学生的生活情况和学习发展, 做到随时了解学生的状况从而提供帮助,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这种一对一的定期指导模式, 导师与学生的会面效率高、针对性强, 做到有的放矢。而且这种形式不收时间、地点的限制, 导师与学生不但可以面对面的交流, 还可以线上远程交流。时间上的定期、内容上的定量, 做到有规划、有目的的高效辅导。

2 实施导师制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越来越大众化, 招生规模逐年扩大, 如何在增加高校人数的同时还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步提高越来越受到关注。导师制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教育教学生活化。从当前的国情分析,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具有授课集中, 教学课程标准化的特点, 解决了我国当前师资不足的问题, 有效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但同时也带来了学生教育统一化, 没有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发挥其特长, 很难培养出专业领域的顶尖人才。此外, 新入学的大学新生, 刚刚结束严格监管的中学阶段, 对新的大学生活还很迷茫, 不能完全适应宽松的大学教育生活, 采取导师制在差别化教育的同时还能关注到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变化, 有助于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可以认为, 在高职教育中引入导师制, 是对当前教育体系一种有效的补充。

3 导师制目前存在的问题

调查研究发现, 当前的部分高职院校在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比如, 高职院校的学生自觉性、学习习惯普遍不如本科生, 学习主动性差。所以高职院校中的导师面临的形式比较严峻。此外, 高职院校中没有形成相应的制度对导师和学生进行鼓励和促进, 导致导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不足。还有些导师在辅导学生过程中目的和内容不明确, 不能完全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对导师还有传统意义上的害怕, 不能很好地与老师沟通。总体而言, 一种是大众化的教育, 一种是新式的个性化教育, 两者存在着培养目标上的矛盾。这些都是在已经实施了导师制的高职院校中所发现的问题。

4 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于前面所提及的问题, 高职院校在推进导师制的过程中, 首先要区别于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导师应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学生的特长。同时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的技术平台, 为导师和学生提供更高效的新型交流平台, 创新指导方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互联网络, 构建虚拟的导师制工平台, 增加学生与导师的沟通途径和方式。

区别于研究生导师制, 选定导师后不再变更, 这种制度不完全适用于高职教育中的导师制。因为高职教育更注重学生个体特长的发展, 大学刚开始学生对将来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还不完全了解, 对将要选定的导师也不了解。所以高职院校中的导师制应该有二次互选的机会, 这样才能形成合理的搭配, 也能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导师制推进过程中, 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专业学习, 还要关注专业学习以外的思想、生活方面, 将导师制的教育影响延伸到课堂之外, 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 为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保驾护航。SS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 高职院校学生越来越多。现有的班级统一授课统一进度的授课制度虽然比较高效, 但高等教育更应该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差别化对待。源于英国的导师制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教育生活化, 这种制度值得我们借鉴。然而, 如何将这种制度融合到我们现有的教育文化中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现阶段高职院校已经引入这一制度, 在推进实施过程中要区别于本科和研究生导师制教育。

上一篇:肺结核并咯血下一篇:中高职护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