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导师制

2024-10-18

高职院校专业导师制(精选10篇)

高职院校专业导师制 篇1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初发布的统计公告显示, 我国从2006年至2011年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人数每年以近5%的比率上升, 2011年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681.5万, 在校生2308.5万。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 同时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 教育主管部门不断出台各种措施, 以稳定和提高本科教育质量, 各高校也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积极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学习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经验的基础上, 国内许多院校已经率先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 同时相当一部分高校也纷纷尝试这种管理模式, 但导师制在高职院校中实行的还是寥寥无几。

一、导师制的起源及国内导师制形式

导师制与学分制、班建制合称为三大教育模式。其由来已久, 早在19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就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 美国哈佛大学也在1916年开始实行导师制, 普林斯顿大学的导师大多是刚获得博士学位的年轻教师。在我国, 教育体系沿袭前苏联教学模式, 导师制主要针对研究生教育。随着我国高校普遍实行了学分制、选课制, 在本专科生教育中采用导师制也有了一定的基础。总体来说, 我国目前本科阶段导师制的运行模式, 如按学习时段划分, 可分为全程导师制和年级导师制;如按导师工作任务划分, 可分为科研导师制和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制;如按培养对象划分, 则有全员导师制和优秀学生导师制。

由于导师制自身存在的优势, 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推行导师制, 对于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 造就专门的技能型人才, 具有长远的意义。从学校角度出发, 导师制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新的办学理念。从学生角度出发, 学生可以从导师身上学到知识及做人的道理, 同时培养良好的习惯;对于导师来说,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 可以更好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 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高职院校实施专业导师制的意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逐步普及, 扩招人数逐年增多, 高职教育规模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扩张。但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 也使高职院校面临着比以往更为严峻的新问题。当前,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

(1) 招生规模扩大, 招生渠道增多, 降低了学生入学门槛,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加大差距。

(2) 高职学生普遍基础差, 学习兴趣低, 学习能力不高, 造成教与学的矛盾突出, 师生关系紧张, 甚至对立的局面。

(3) 扩招也造成了每年有大量毕业生涌入社会, 给毕业生巨大的就业压力, 所以学生入学后最关心的是所学专业是否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而不是学好专业知识。对专业学习目标的缺失, 导致学生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差。

(4) 高职学制一般为3年, 学生在校时间短, 专业基础课多, 同时对各种实践性教学需求量大, 这样就使学生在校期间学得一技之长难度比较大。

高职院校大多还是实行班主任或者辅导员制, 这种制度侧重于对班级日常事务和学生的生活的管理, 而且大多院校一个辅导员要管理多个班级, 将近200多名学生, 有些师生比例低的学校辅导员的工作量更大, 这就使辅导员不能很好对每位学生进行了解;另一个方面高职院校的辅导员一般都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 缺乏一定的学术造诣, 有些辅导员专业不对口, 对所带学生的专业不了解, 他们很难对学生专业学习的方法、职业技能就业和创业等给予切实指导。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形势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与实际就业岗位技能要求的“零过渡”, 因此, 高职院校有必要探索实施专业导师制的育人模式。高职院校可以聘请本专业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专业导师。专业导师可以向学生详细讲解本专业大概内容、未来就业方向, 学习专业知识的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本专业岗位技能, 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意向, 并具备本专业职业道德及实践创新能力, 最终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成功就业。

三、高职院校专业导师制的具体操作方法

第一, 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导师制教育的效果, 目前各高职院校根据自身情况探索了各种导师制度, 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高职学生的特点, 笔者认为可以将辅导员和导师制相结合, 发挥二者优势。各系部以年级为单位, 为新生配备1~2名专职辅导员 (每位辅导员管理学生在150~200为宜) , 主要管理学生的日常生活事务。以班级为单位配备专业导师 (每位导师以指导20名学生为宜) , 有些班级人数过多, 可以考虑增加导师人数。专业导师应由本专业任课老师兼任, 由于任课老师与学生交流更多, 比辅导员更熟悉学生学习和思想状况, 所以, 导师工作内容主要针对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思想道德教育、未来就业指导等。同时, 专业导师要明确自身定位, 并且处理好与学生, 辅导员, 任课老师之间的关系, 这样有利于导师能更好地发挥效力。

专业导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 可以利用专业知识带领学生进行科学研究。随着社会对产品功能需求的增多, 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并投放市场,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看到了这种变化, 积极进行校企合作, 加大科研投入, 推动成果转化。导师在进行科学研究的时候, 可以将一些简单并且有一定针对性的工作交给学生去完成, 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可使学生在实践中对本专业有更感性的认识, 甚至可以把科研过程当做本专业的实习, 帮助学生尽早了解本专业的工作内容, 使学生能更好地规划自己未来职业方向。

第二, 导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 同时导师个人魅力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 导师的选择是一件严肃而复杂的工作。选聘导师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人品、很高的综合素质、较高的科研能力。专业导师不仅有丰富的理论知识, 同时也需要有一定的实际工作阅历和实践经验, 最好是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或者具有讲师、工程师及以上技术职称的教师担任。由于这些教师具备丰富的经验, 会在学生中产生一种无形的信服力, 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

第三, 专业导师选聘也是导师制实行中一项重要环节, 可以采用双向选择。首先, 各系部根据专业老师工作水平和工作经验, 选择出有能力的教师担任导师, 同时与教师沟通意见, 让教师选择自己有意向的班级。

其次, 由辅导员向学生介绍导师的个人基本情况, 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学历、专业方向、职称、主要教授课程等内容, 使学生能全面了解导师情况, 并选择自己需要的导师。

再次, 学生填写导师申请表。如果导师选择和学生选择不太一致的话, 最好能平衡各方意见, 可以侧重教师意见, 并向学生解释这么安排的原因。

最后系部领导确定人选之后, 由主管学生的领导和政治辅导员组织学生进行导师见面会。

第四, 各系部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导师工作准则, 通常以一个月为工作周期。在一个周期中导师将学生分组, 分别召开会议, 会议中最好能和每位同学进行谈话, 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变化, 并把每次会议内容进行记录, 在每个月导师例行会议中讨论。在导师例会中, 导师们可以把自己先进的工作经验介绍给其他教师, 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也可以在例会中讨论解决。

四、专业导师面临的问题

导师制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 挖掘学生学习潜能, 提高高校人才质量, 所以高职院校竞相效仿, 其中有些属于盲目跟风推行的这一制度, 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甚至可能会事倍功半。在推行导师制过程中, 高职院校也面临一些无法克服的问题:

一是师生比例过高, 师资不足, 教师水平不一。教育部规定, 高职高专师生比例为1:26左右, 但以目前实施导师制的高职院校来看, 基本上一个导师要辅导五十人以上, 离教育部的规定还有相当的距离。有些高职院校教师质量不高, 不能达到作为导师的要求, 对于这种学校, 可以聘请身体健康的退休教师, 或者聘请校企合作的技术人员担任导师。

二是导师工作量增多。导师工作看似全面, 但实则重点不突出, 核心工作不明确, 很少有院校出台导师工作实施细则。通过对兼任导师的教师进行调查, 大多数教师表示担任导师工作曾大工作量, 对课堂教学造成很大影响, 这就需要学校统筹决策, 安排好教师的各项工作, 并且学校各部门也能积极配合导师工作。

三是导师工作权利的限定不明确。不管高校是使用辅导员制还是班主任制, 学校都有一套完整的体系进行运作, 但对于导师工作来说, 大多高校要求导师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 协助评定学生奖学金或者毕业鉴定工作。导师工作权利限定于协助和反映问题, 没有确实的权利保障。在这种情况下, 不仅导师工作开展会遇到阻碍, 也会影响导师工作积极性, 所以, 高校在推行导师制时, 赋予导师相应的参与学生管理的实际权利是很有必要的。

五、结 语

专业导师制体现了“教书育人、以人为本、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 是国内高等教育急需发展的方向, 实行专业导师制需要全员动员, 使之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目前, 专业导师制还需要在理论上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在实际操作中进行逐步完善, 从而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告[R].2013-02-22.

[2]黄阳全.关于高职院校导师制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5) :78-80.

[3]张忠海.高职院校实施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J].职教探索与研究, 2010, (1) :64-66.

[4]王跃宗.对本科生导师制若干问题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27) :223-225.

高职院校专业导师制 篇2

【关键词】职业导师 高职院校 英语专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增加,并且对英语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的英语专业人才,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社会企业发展需要,这对于英语专业人才就业来说,有着较为不利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育培养模式变革,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促进“十字型”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于这个问题,职业导师制的教学模式对于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育培养模式有着重要作用,如何利用“职业导师制”的教学模式促进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工作发展,是本文进行探究的重点话题。

一、“职业导师制”在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发展现状

“职业导师制”是21世纪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深入,由本科院校率先尝试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成绩。随着教育改革的广泛开展,职业导师制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全国多家高校进行普及,尤其最近几年,职业导师制的普及率更是显著提升。职业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以人文本的科学发展观,对于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人才需求有了新的要求和变化,职业导师制渐渐由本科院校向高职院校过渡,我国很多的高职院校也开始采取职业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具有专业指向,以工作的职业技能为培养目标,职业导师制在高职院校的推广,已经成为当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职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有利于提升人才的专业技能水平,对于促进就业,促进学生未来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具有积极意义[1]。

二、“职业导师制”在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育培养模式中的可行性探究

1.因材施教,有助于专业型英语人才培养。“职业导师制”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能力提升,对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有着巨大推动作用。采用职业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时,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意向和学习兴趣给予学习指导。同时,教师将对学生所学专业以及日后求职意向方面进行关注,帮助学生缓解就业压力,做到专业教育和英语教育相结合,促进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

2.一专多长,有助于提升学生就业机会。一专多长也就是现今社会较为流行的“十字型”人才,是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职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十字型人才培养,让学生具备多方面能力,这对于学生毕业后就业,有着积极影响。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十字型人才是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单一能力的人才在面临就业具有很大劣势,因此,职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有利于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对于促进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未来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3.创新能力提升,有助于学生更好融入社会。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育培养模式采取“职业导师制”,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并且通过相应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职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在进行专业知识传授时,也注意到拓宽学生知识面和阅历等方面,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对当下社会专业人才需求,有着一定的了解。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实际需要,与社会更好地融合[2]。

4.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对于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育培养模式,以“职业导师制”为主,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学习专业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职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于英语教学当中,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知识的情况下,还可以根据导师指点,有选择性地学习相关知识,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在日后毕业面临就业选择时,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这样一来,在职业导师制教学模式应用下,学生明确自身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可以更好地学习文化知识,促进自身发展。

“职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将有利于新型英语人才的培养,在促进学生自身素质能力提升的同时,也为社会企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当下企业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高素质人才在企业发展中将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因此,切实推进“职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浪.要专业还是要英语——高职院校应用英语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分校[J].考试周刊,2009,41(02):97-98.

高职院校实施专业导师制的思考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导师制,就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这就迫切需要高职院校探索出新的、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学生管理模式, 在高职院校实施专业导师制便应运而生。

一、高职院校实施专业导师制的可行性

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实施的都是针对研究型人才培养的研究生导师制, 其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研究的全程培养, 包括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 开设研究生课程, 指导和检查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习、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写作等, 并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健康成长负责。

在本科生、高职高专生教育阶段, 专业教师主要负责授课和科研,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主要落在了辅导员、班主任的身上, “授业”和“传道”之间似乎有了一条“鸿沟”。

如今国内一部分高校已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且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 部分高职院校也在试行专业导师制, 这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原因考虑的。

1. 高职生的特殊性

高职生与普通高校本科生相比有许多不足。首先, 高职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 发展不够均衡, 学习态度差异大, 心理发展不够平衡。其次, 高职生大多对所学专业及就业前景缺乏深入了解。目前, 大学生就业压力普遍较大, 这使大学生在急于就业的同时往往忽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 导致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较差。再次, 高职教育注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实践性教学占较大比重, 而目前一般高职院校的学制为2~3年, 要求学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掌握一技之长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这也使高职生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2.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存在诸多不足

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习与生活管理多采用“辅导员+班主任”的模式。根据教育部的要求, 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应为1:200, 一个辅导员要面对200多名学生, 很难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个性、爱好、兴趣等情况, 主要精力大多用于处理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日常事务。另外, 辅导员、班主任所学专业与所带学生所学专业不对口也使他们难以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方法、职业技能、人生目标、就业指导等给予恰当的指导。

为进一步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与实际就业岗位技能要求的“零过渡”, 高职院校有必要探索实施专业导师制的育人模式。

二、高职院校实施专业导师制的作用

1. 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 完成职业技能培养

专业思想是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和学科的认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和态度是教师开展专业教育教学的根本点和出发点。多数高职院校学生都没有清晰的专业意识, 对所学专业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 甚至对专业产生困惑, 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专业导师一般是由教学经验丰富、理论基础深厚、有相当现场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 他们可以根据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指导学生根据专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制订好学习计划, 拓展专业知识, 锻炼和培养实践能力, 完成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2.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习潜能的挖掘

可以肯定的是, 高职院校不乏学习刻苦、成绩优秀、有个性、有特长的学生。专业导师制的实施有助于因材施教,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习潜能的挖掘。专业导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具体指导, 对学生的发展方向提出具体建议, 督促学生在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学习任务的同时, 结合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其他选修课程, 或者在课外时间参加一些适合自己的社团活动。学习选修课程和参加社团活动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提高和发展, 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发挥提供条件。

3.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近几年,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 就业问题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关心的头等大事。专业导师在日常的教学、指导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社会的需要, 指导学生从入校开始就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职业发展规划。专业导师还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专业社团活动等形式, 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纪律观念、团队意识、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 为他们在以后的就业竞争中获得优势打下基础。

4. 有利于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促进教学相长

一直以来, 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都主要靠辅导员去做, 而教学工作则由专业教师负责。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着学生管理与教学工作相互脱节的问题, 辅导员不了解学生的专业特点、课程体系、专业技能培训特点等, 而专业课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就业需要的专业指导等。在高职院校实行专业导师制就可以促进教学双方的交流, 拉近专业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 克服以往学生管理工作中将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的不足, 实现教书与育人双重职责的有机统一, 使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落到实处, 还有利于调动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专业导师制的实施需要专业教师注重自我教育和再学习, 不断提高科研水平、教学能力和实践技能, 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真正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 促进教学相长。

总之, 在高职院校学生中实施专业导师制可以有效地实现教育教学一体化, 这是提高教师自身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的需要, 也是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有益补充。

三、专业导师制实施中要注意的问题

目前, 在高职院校实施专业导师制还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 这一做法虽然给高职院校提出了新的管理思路和方式, 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如下三个问题。

1. 要提高专业教师对专业导师制的认识

由于高职院校师生比失调比较严重, 专业教师本身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 部分专业教师在成为专业导师后对专业导师的职责和任务的认识有偏差, 仍然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传统的教学和科研上, 不注意履行专业导师的职责;与学生的交流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 对学生个体的情况了解不够, 没有针对学生个体情况进行足够的专业指导。因此, 高职院校要采取多种方式促使专业教师不断加强对专业导师制的认识。

2. 要完善专业导师职责约束规范

专业导师职责规范的模糊与缺乏是高职院校专业导师制实施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工作职责不明就会导致专业导师在开展工作时计划性、主动性和时效性不强。不少专业导师在学生刚入学、专业实习、就业招聘等几个关键阶段, 没有及时做好专业介绍、专业课程指导和就业前景预测等工作, 从而失去最好的教育时机。此外, 工作职责不明还会导致专业导师在开展工作时缺乏与其他专业导师的横向联系和与辅导员的纵向联系, 使工作处于无序的状态, 无法全方位地了解所负责学生的个人情况, 从而造成工作的针对性较差、效率较低。

3. 要加强专业导师考核体制和激励机制建设

由于专业导师制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 对专业教师在这项工作中的工作总量还缺乏具体的指标和参数进行计算和衡量, 因此高职院校要建立切实可行的考核体系, 加强对专业导师工作质量的考核, 对优秀专业导师进行奖励, 这样才能在专业导师制实施中对专业导师的工作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监控, 并有效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

四、加强实践, 积极稳妥地推行专业导师制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教育教学实际, 从2009年9月起实施专业导师制, 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实施过程中我们注意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使专业导师制的工作不断向前推进。

1. 加强组织领导, 提高对专业导师制的认识

学院各级领导正确认识实施专业导师制的意义和作用, 愿意为这种改革付出努力, 这是专业导师制顺利实施的关键。《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导师制管理办法 (试行) 》 (以下简称《管理办法》) 明确指出, 学院决定在学生中实施导师制, 这是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 倡导专业教师更多地参与解决学生的思想、学业、生活、心理等各方面问题, 融学生培养与教学管理于一体, 坚持育人在学校教育中的中心地位, 拓展教师“教书育人”的内容和形式的重要途径。学院成立了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 由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担任组长, 学院学生处 (学生工作部) 、团委、各系 (院) 分管学生工作的负责人为成员, 各系 (院) 也成立了相应的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 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制, 制定了实施方案, 从组织上和制度上为专业导师制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这些措施充分调动起了专业教师的积极性。

2. 明确专业导师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专业导师制是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管理模式的一种完善和补充, 而不是完全取代, 因此要对专业导师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进行有效分工。一般来说, 专业导师的工作重点是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指导、专业技能的培训、专业就业的规划等, 而辅导员则是从思想、生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管理, 但两者的工作又有相互联系的地方。因此, 专业导师与辅导员要做到相互沟通, 这样才能充分掌握学生的情况, 在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管理办法》明确了专业导师的职责, 概括起来就是“思想上引领, 学习上辅导, 生活上指导, 心理上疏导”, 要求专业导师要成为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引路人, 同时要加强与辅导员的联系与合作, 配合辅导员做好相关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

3. 建立专业导师的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

专业导师的工作是一项责任心要求高、工作自主性强、难以定量考核的工作。《管理办法》明确了考核内容, 即专业导师在聘任期间德、能、勤、绩等方面的情况, 重点考核工作实绩;明确了考核程序和考核步骤, 要求在对专业导师进行绩效考核时采取定性考核为主、定量考核为辅的考核方式, 即以学院监督部门考核、系 (院) 考核和学生考评为主, 以系 (院) 的具体工作考核为辅的方式, 综合平衡, 对专业导师的工作给出年度考核结果, 并以此作为下一年度专业导师聘用的依据。此外, 考核结果还作为专业导师年度绩效考核和教师评先评优、职称评审、工资晋级的重要依据, 以达到激励、约束的作用。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任荣.导师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新探[J].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5) .

[2]刘国平.高职院校建立思想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探索, 2007, (7) .

高职院校推行导师制的思考与探讨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 导师制 学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對于学生的成人成才,教师的作用功不可没。最早的导师制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其最初的形成追根溯源就是学生、家长对个别教育的需求。导师制的实施核心其实是“导”,导师必须明确“导什么”和“怎样导”。“导什么”是明确导师的工作职责问题,“怎样导”是解决导师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问题。导师不仅“教书”,而且最重要的任务是“育人”。导师应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思想。

一、推行导师制的背景与现状

在高职院校,由专任教师给学生授课,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这样的管理模式是传统模式的一贯做法。但“学生不愿学,教师教不好”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是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薄弱、情商较低,专任教师的授课也只停留在教室层面;部分辅导员并非师范学院毕业,综合素质不高,辅导水平参差不齐。由此应运而生的导师制能够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及其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

然而,导师制是一种新兴的管理模式,在导师制的推行过程中,会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很多高校的师生比例低于国家规定的1:14的标准,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导师制下的师生比更是得不到保证,往往是一位导师负责一个乃至多个班级的指导工作,因而其导师管理不得不流于形式,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有些高职院校对导师制的重视不够,没有制定较为系统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方案,与辅导员的责任区分不够明晰,容易造成管理混乱的状况,加之导师本身的教学任务又比较繁重,因而对其额外无偿的导师工作不感兴趣也是情理之事。

二、高职院校导师制实施实例

笔者所在的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综合性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早在2011年,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就率先推行导师制管理原则,实行“五导”——“成才向导、观念引导、职业指导、心理疏导、生活辅导”,和“五到”——“到方案、到活动、到教室、到寝室、到记录”,起到了不错的指导作用。

“五到”具体实施方式有:“到方案”即深入调查、了解情况、整体思考、全面部署、制订方案,方案要有学生情况分析,有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方法措施等,导师应每学期制定一个工作行动方案;“到活动”是指导师主动参加或组织开展一些学生活动(如社团活动、技能比赛、团日活动、主题班会、文体活动、观摩活动、考察活动、个别谈心等),导师每月参与或组织具体学生活动不少于2次,每月个别谈心包括面谈、电话、微信、QQ等多种形式的沟通不少于4人次,并做好具体时间、地点、过程、感受和意见记录;“到教室”是指到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如教室、实验室、实训室、图书馆)了解情况、传授方法、指导学习,导师每月到学习(自习)现场不少于2次,做好具体时间、地点、状况、感受和意见记录。“到寝室”,即到学生寝室转一转、看一看,关心学生日常生活,了解学生行为习惯,指导学生养成文明习惯,导师每月到学生宿舍不少于1次,并做好具体时间、地点、状况、感受和意见记录。“到记录”,即做好基本的记录记载,记录可长可短,但必须真实具体。

导师应将自己开展导师制工作的基本情况、学生的成长轨迹记录下来,分阶段进行小结或总结、分析情况、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每位学生的一个关键事、一个突出成果、一次重要谈话,都要分次做好记录,每月给每位学生做一个小结,每学期对自己的导师制工作做一个总结。

三、小结

高职院校专业导师制 篇5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 和学分制、班建制一起, 统称为高等院校的三大教育模式[1]。导师制对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来讲还是一种新生事物, 没有系统的理论和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 但是导师制这种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环节中大学生基本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的不足, 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助于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而且在常规教学之外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引导和优势技能训练, 可以加强和改进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导师从中也能获得新的启示。所以, 导师制在高职高专院校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3,4]。

1 高职院校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和价值

高职高专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其对学生指导的全面综合性特点, 它的实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从制度上真正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结合, 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力量;有利于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 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

2 高职院校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2.1 宣传发动

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讨论导师制实施方案、实施细则和具体的指导性意见, 做好师生的组织动员。具体研究对象为纺织工程系2010级学生, 共380人, 现任50名教师, 其中教授职称1人, 副教授职称22人, 双师素质教师37人, 博士研究生1人, 硕士研究生35人。

2.2 建立导师制领导小组、教育培养机制和评价机制

根据社会需求及纺织工程专业的自身实际, 不断探索与完善导师制培养机制。为了使学生导师工作有章可循, 要制定《学生导师制度》, 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完善配套管理办法。制定《导师申报和选聘办法》、《导师考核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 为导师制的顺利实施提供制度保障。这些管理办法主要从担任导师的条件、导师聘任与管理、导师的职责、权利、义务、监督考核以及学生管理细则等方面做好明确的规定。

2.3 实行双向选择

一是导师的选择。导师是导师制的关键因素,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选择合适的导师是实行导师制管理的首要环节。导师的选拔可遵循下列条件:“双师型”素质、科学的教育方法、高度的责任心。

二是学生的选配。将《学生选拔和管理办法》下发到班级, 同时张榜公布导师名单及承担的课题与研究方向, 并将导师的基本情况予以介绍, 让学生充分了解导师和各研究课题状况。采取学生自愿报名和导师面试的选拔方法, 系部每个老师指导7~8名学生, 根据师生双向意愿确定。充分尊重导师意见, 然后再由导师征求学生所在班级班主任的意见, 最后确定并公布名单。对于一时无法确定的学生由系部统一调配或暂缓实行。

3 研究的基本内容

课题的指导思想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为核心目标, 建立导师制度以及考核激励机制, 按照职业生涯规划, 采用高年级导师制, 覆盖学生教育和培养全过程, 探索实践学生教育和培养的管理模式。

3.1 学生方面

采用高年级导师制, 是学生在大学的一年级下学期以后对学生实行“科研实践型”导师制。根据学生的兴趣专长和导师的研究方向, 采取“双向选择”和系部选配相结合的原则配备导师, 但每名导师所指导的学生名额最多不得超过10名最低不得低于5名;通过导师指导学生参与导师课题研究、举办学术讲座和专业兴趣培训班等环节, 挖掘学生潜能, 培养创新能力。

3.2 导师方面

导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经常性地开展谈心活动,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 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 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指导学生了解纺织专业的基本状况, 发展动态以及社会需求情况, 帮助学生对专业有较全面正确的认识;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 指导学生合理制定学习计划和职业生涯计划, 负责对选择专业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指导, 导师在指导过程中既是老师也是师傅, 是完全的双师型;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 有意识有计划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让学生参与到导师与企业的合作项目中来, 而且应该承担所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 指导学生工作项目, 规划工作项目设计, 如学生技能大赛、创业项目和指导顶岗实习等;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3.3 考核与评价

制定合理的考核体系, 将导师指导学生的工作过程以及目标, 量化到具体的指标中去, 考核体系应坚持科学、全面及奖惩结合的原则, 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如对各专业的导师培养活动进行听课检查和随访。每个学期各导师组要进行工作小结, 内容为:工作态度、履职情况、指导方法和导师效果等。考核分为:系里测评、自评和学生评估三个环节。在考核方法上, 对导师的考核采用导师自评和学生民主评议相结合的办法, 对学生的考核采用导师评定与学生总评相结合的办法, 另外要营造学生特长训练的良好氛围, 在学生中开展“基本技能达标”活动, 评选“优秀学生”, 可优先推荐学生就业。

4 高职院校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基于前期积累的准备工作, 在2010级现代纺织技术专业380名学生中正式推行导师制。建立导师制工作小组, 将专业导师通过网络平台向学生公布, 学生根据专业兴趣自愿选择导师, 对人数较集中的小组予以适当调整。在受众主体方面, 注意培养学生的认同感, 引导学生以主人翁姿态积极参与导师制实践。鉴于高职学制较短, 此项工作安排在第一学期下半年完成。

在推行导师制工作过程中, 以纺织实训中心为项目实训平台, 以具体的工作过程为任务, 依托项目实训, 坚持任务驱动。纺织实训工厂是实践性极强的实训场所, 要求服务学生必须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较强的专业动手操作技能, 同时还应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适应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的毕业工作需求, 将导师按专业优势分为纺纱、织造、家纺、纺检和针服指导导师, 学生根据兴趣自愿报名, 编成不同小组并配备自己选中的导师, 由导师分阶段对学生进行专业辅导。导师通过推荐课外书籍、专业教材、专业网站、课题研究、专业讲座和学术论文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更为精深的专业知识。

通过对2012级现代纺织技术专业380名同学实施导师制, 学生的整体学风明显好转, 学籍处理人数也有所下降, 学生违纪率降低, 学生文明守纪自觉性增强;建立了新型师生关系, 促进了教学相长, 导师的导学能力和学生的职业技能都有所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和数量有了较大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 各项工作蒸蒸日上。

5 结语

导师制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职业化意识、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教育能力以及自我创造、自我发展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 而且也缩短了学生的成才周期, 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达到了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学习, 而且指导学生的生活, 能增强教师的责任感, 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 使教师在解决教育问题上发挥最大的作用。导师制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导师人数少、学生人数多, 指导效果受到影响;由于缺乏经验, 在推行过程中, 缺乏配套建设相应的激励制度, 导师工作的好坏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 造成一些导师工作积极性不高, 缺乏责任心, 影响导师发挥指导的作用, 这些都是导师制在今后实施过程中需要克服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鲍建峰.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的具体实践[J].职业教育, 2012, (34) .

[2]史美东.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资讯, 2009, (17) .

[3]Gardner, H.Multiple intelligences:The theory in practice[M].New York:Basic Books, 1993.

高职院校专业导师制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班级导师,优势分析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 如何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成了高校工作中亟须解决的问题。作为学校基层管理工作的班级导师, 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他的工作不仅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 也关系到整个学校的发展方向。因此, 如何在班级管理工作中, 深入贯彻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就成了高校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一名专业教师, 曾担任了2012级机电专业两个班的班级导师。在班主任工作中, 深感自己的专业知识对班级学生的引导作用非常重大, 在专业课程学习、专业活动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技能大赛、专业素养的形成等方面都需要给予学生引导。本文从笔者的自身实际出发, 就笔者身为专业教师担任班级导师的优势, 展开分析与探讨。

一班主任工作的难点分析

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晚、人们认可度不高, 导致高职院校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卑、厌学等情绪和问题, 使得高职院校的班主任工作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 难度更大, 工作开展更不容易。其工作难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 思想认识方面的难题

班级导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学校教育, 德智体美, 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然而, 高职院校面临的学生大多在18周岁左右, 由于高考失利等诸多因素进入了大专院校。由于社会、家长对大专院校的偏颇认识, 导致本该对生活、学习充满希望的新生, 有的对学习失去信心;有的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自暴自弃;有的对技能型人才认识不足, 存在严重偏见, 认为从事技术型工作没有出息等。因此, 在班级导师工作开展之初, 教师必须先正确认识学生的思想状况, 对症下药, 才能事半功倍。

2. 学生学习方面的难题

不得不承认, 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另外, 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 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理论知识, 还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一方面由于基础知识的薄弱导致专业知识学习困难, 另一方面专业技能训练的辛苦也会导致学生产生逃避心态。

3. 职业定位方面的难题

针对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现状, 各校基本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类的课程。但由于学生独立性差, 长期处于父母包办的状况, 缺乏主动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对于自己的兴趣爱好、职业定向没有正确的认识。有些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只是因为家长喜好, 学生一方面对所选专业认识不够, 另一方面对所选专业缺乏学习热情, 对今后的就业更是一片茫然。

4. 职业素养教育的难题

职业教育素养是高职院校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 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的班级导师, 对所带班级学生的专业必须要有足够的了解, 否则当学生碰到职业问题时就会一筹莫展, 无法沟通。

二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的优势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 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 通过自身实践, 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班级导师的聘任上, 专业教师是有其自身优势的,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职业规划中的引导

入学初针对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和人生缺少规划、对所学专业存在疑问或误解等现状, 专业教师可以利用自身优势, 带领学生参观相关企业或去人才市场了解就业形势, 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职业规划。笔者在担任机电一体化专业班级导师时, 就曾安排班级学生到车辆厂、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等校企合作单位进行职业体验, 让学生了解相关工作岗位的流程, 建立对专业的认知度。另外, 还带领学生去常州市人才市场进行参观和交流, 让学生了解到市场对机电专业人才需求非常大, 增强学生对机电专业的信心。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 还多次邀请学术界、企业界知名专家、学者、优秀毕业生来班级举行学术报告会、专业座谈会等, 有效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专业引导。

2. 课程学习中的指导

专业教师担任班级导师, 在专业课程学习的指导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可以有效利用自己的双重身份对学生进行长期的专业引导和教育, 也可以将自身的学习经验和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 甚至可以利用到学生寝室、参加学生活动等机会与学生交流专业学习方法、技巧和专业前景, 使学生明确所学专业的特点、专业优势和培养目标等, 真正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 就业指导中的促进

专业教师担任班级导师在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一方面很多专业教师与相关企业、协会有各种联系, 他们清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 作为班级导师, 他非常清楚自己所带班级学生的个体情况及优缺点。在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中, 可以根据企业需求, 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 也可以利用自身资源向企业推荐本班学生, 尽可能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促进学生就业。

三担任班级导师对专业教师的影响

大多数的专业教师都是来自于相关专业学校, 没有受过系统的师范训练。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等方面, 都存在一定缺陷。教和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只有更好地了解学生, 因材施教, 才能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担任班主任工作, 为专业教师的成长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通过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 专业教师自身的组织管理能力、与学生交流的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提升。有很多老师在谈到班主任工作时都感叹获益匪浅。认为班主任工作是一项非常锻炼人的工作, 在带领团队的过程中, 班主任需要思考很多问题, 进而得到很多经验。笔者认为, 如果班级导师工作能够处理得当, 将会出现老师和学生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闻小英、曹为成、杨礼玉.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J].广西轻工业, 2011 (7)

[2]张佩芳、张静之、万荃.浅谈专业教师担任高职班主任的利与弊[J].当代教育论坛 (管理研究) , 2011 (7)

高职院校专业导师制 篇7

近几年,依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要求,我院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改革,突出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课程安排上明确要求教师以实际工作过程、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课程及教学内容,使课程开发体现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特点,实现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训的有机整合。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我系开展专业导师工作室的探索。

2 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概念和意义

2.1 工作室工作室的概念

工作室教学模式是以工作室为载体,将课程、教室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将传统的学校封闭式教学变为面向生产实际的开放式教学以课程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技术的应用为核心,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承接技术项目为主要任务,将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由教师带领学生在承接和完成生产技术项目的过程中完成综合专业技术的训练。

2.2 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特点与意义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工作室定位具有双重特征:一方面它作为教学机构是完成课外实践教学任务的教学场所,承担着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工作室是企业开设在校内的分支机构,具有较为明确的实际项目任务,相当于企业或公司,学生实训具有顶岗实习的特点。因此工作室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单位,它比传统的教学拥有更广泛的实践教学面,通过工作室的教学,可以将各种课程联系起来,综合运用解决问题。

3 工作室组建整体策略

为了更好地实现培养“职业素质高、就业能力强和发展潜力大”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我们决定成立工作室。

我们把该中心投入商业运作,但不以赢利多少为惟一目的,能在社会实践中有所获得才是我们的真正的追求。

我们的工作室承接多种校内外业务,这些都是真实的市场项目,在开展这些项目的同时,我们就很清楚作室需要哪一方面的人才,需要这个人具备哪一方面的技能,以此为基础工作室帮助我们在工作室运营中着重训练学生的这方面素质和能力,使我们的学生素质能力各项均达到工作室的要求标准。这个训练过程我们将在学生在校阶段就可以培训完成。

工作室的发展策略,一方面增强了我们的技术力量,为实现市场效益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工作室的市场行为可以丰富学校的教学资源,它产生的社会效应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校的知名度,从而形成良好的互动,促进我系有关学科的发展。

4 工作室建设申请规划

首先在申报工作室建设项目环节上,不仅需要考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门或几门课程实践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考虑相关企业的实际工作的需要。所以,在开始进行工作室项目申报前,需要进行深度的企业调研,要分析工作室未来可能承担的的项目类型、实际项目完成的具体步骤及其社会、经济效益。

并且有必要请企业管理者、有关专家对调研报告进行评价,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集中召开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参加的工作室建设规划专项座谈会。通过以上过程,真正让工作室的规划符合职业岗位工作的实际状况、工作环境。

5 组织架构

由于校园工作室属于知识比资本更重要的智力行业,它的建立和发展在师生的基础上也需要合理调动整个学院院不同专业学生的各方面优势资源。

管理部———负责工作室内部管理,进度调配,工作室发展规划。(有社团学生会组织部、宣传部等工作经验的优先考虑)

技术部———负责具体的技术事务。

市场部———负责工作室的对外广告宣传,形象策划。提高工作室在社会的知名度。市场调查,分析研究。

信息部———负责与市场外围信息源联系,获取校园创意工作室所需的广告业务信息。并采取与其签订协议的方式组成较稳定的工作室资源。建立工作室网站为工作室的网上业务咨询服务、远程传播等建立基础。(在社团学生会有社联经验的优先考虑)

财务部———负责工作室的财政支出、收入业务,负责规划和建立完善的财务系统。

人力资源部———负责完善校园创意广告工作室的人事制度。培训工作室内部人员。

6 管理构想

为了配合工作室的组建与市场运营,能够调动负责人的积极性,工作室实行导师全权负责制。

系部可定期召开例会,共同听取工作室负责人的意见,并共同做出相应决议,并由书面文件的形式交与部门执行。工作室必须严格执行。

工作室在运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制订的各项管理制度。

工作室要积极完成系部下达的经济指标与管理指标,系部对其负责人进行考核,工作室负责人须向中心提交各项指标完成情况报告。由中心做出业绩评定。

考虑到工作室前期试运营阶段中的困难,系部将在工作室运作初期阶段给与办公场所及基本的办公用品和电脑的设备支持。

惩罚制度的确定

遵循奖罚分明的原则,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考核管理。

(1)制定针对指导教师的奖惩制度

(2)制定针对学生的奖惩制度

7 专业导师工作室建设的意义和预期效果

高职院校专业导师工作室融创新研究和技能培养为一体的复合型培训场所,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走进工作室、实施创新性能力培养和综合设计能力的强化训练。使其成为校企合作的桥梁、教师科研的平台、师资“双师素质”形成的捷径、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场所。

下面以微机组装与维护工作室为例说一下工作室的预期效果

微机组装与维护工作室建成后,能提供维修所需要的场所及工具,满足日常笔记本及电脑的维修需要,日后也可以扩展成为手机维护的场所,再者维修工作室也可以作为学生实践场所。

(1)对于教学带来的效益:建成的工作室可用于学生实践场所,让部分有兴趣的学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从实践中锻炼自身的能力。同时,《微机组装实训》课程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计算机应用的重要实践课程。在维修过程中的案例可以拍成视频素材,用于信息系《微机组装实训》的课程案例,极大丰富课程内容。

(2)在技术服务层面带来的效益:维修工作室主要提供计算机维修服务,日后还有望成为手机的维修场所。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用品,对于学校及周边地区日后提供相应的有偿服务是很有必要的。这种服务是有偿的,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服务群众,为学校赢得好的声誉。

(3)同时,工作室的建成还可以用于对非本专业的学生及社会人士进行培训学习或者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有效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4)工作室建设和顺利发展,能够承接学校和社会各种开发项目,为系部增加创收作出有用的贡献。同时也激励各位学子更加投入到相关课程的学习中,形成学与做的良性循环当中。

总之,专业导师工作室的建设与实践,将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社会服务、科研水平提高到新的层次,它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了教师的科研潜能,提升了教师专业开发能力,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必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形成核心就业竞争力;企业通过与高职院校合作,解决了技术难题,选拔到合适的人才,真正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程华伟.中职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J].卷宗,2014(3).

[2]黄江鸣,等.工作室制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探讨[J].艺术百家,2012,12.

[3]蒋新革,牛东育.教师工作室教学模式及管理体制创新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4(9).

[4]潘鲁生.设计艺术教育笔谈[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导师制的思考 篇8

一、学生党员导师制的含义

高职学生党员导师制是在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中, 由学院党委从学院党建工作实际出发, 根据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相关制度规定, 安排校内具有较好的党建工作经验、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党员教师担任学生党员发展和培养的指导老师。学生党员导师不是辅导员队伍的补充和替代, 其工作内容不仅是针对学生在入党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引导, 也是对学生生活、学习、工作等多方面沟通和引导。学生党员导师制在高职院校的实施对有效融合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共性教育与个性发展, 从而有助于不断强化学生的党员意识, 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 也会帮助学生提升专业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职院校采取学生党员导师制的必要性

目前, 学生党员导师制是高职院校做好学生党建工作, 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一种重要形式。采用学生党员导师制是高职院校党务工作的客观需要。

1.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增加。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 随着网络的普及, 多种价值观念对高职学生的冲击越来越明显, 高职学生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他们在众多的观念中无所适从, 随波逐流, 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念在高职学生中也有了市场。而高职学生自主意识不断增强, 追求新颖刺激。这使得高职院校的党务工作必须改变方式。

2. 高职学制较短。

高职学制为三年, 学生党员的发展必需在三年内完成, 学制的时间限制也迫使高职院校更加重视专业教学, 从而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也使得了高职学生党员发展中时间过短, 难以有效培养和考察学生, 继而产生重视党员发展的程序, 忽视党员发展的过程, 培养人和学生间缺乏有效沟通和互动, 相互不熟悉, 也谈不上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而党员导师制的有效实施则会强化党员发展的过程教育和引导, 导师和培养对象间有着良性的沟通, 效果事半功倍。

3. 高职学生综合素养不高。

从生源素质看, 高职学生的综合素养普遍不高, 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交往方式等方面都存在问题, 加之社会生活中多元价值的影响, 使得高职学生在思想方面容易受不良思想的诱导、价值观念出现偏差。而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难以满足学生需要, 很难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所以, 高职院校有必要设立学生党员导师制度, 进一步丰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

三、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导师制的模式

1. 完善学生党员导师制相关制度。

完善的制度是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导师制有效运行的保障。首先, 高职院校必须结合自身实际, 完善学生党员导师制制度, 要明确学生党员导师的条件、职责、要求, 并制定一系列规章将导师的选拔、任用、管理、考核科学量化, 使党员导师制有章可循。其次, 高职院校应成立学生党员导师制工作小组, 统筹党委宣传部、学生处、团委、思政部等有关人员, 根据学生党员发展和培养的重点、难点问题, 开展研究, 攻坚克难, 不断提高导师工作的学术水平。

2. 不断丰富培养内容。

学生党员导师不全是专职的思想政治工作者, 来自多个部门。因此, 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建工作有必要拓展学生党员的培养内容, 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培养, 结合专业指导和综合素质提高,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指导和引导内容。学生党员导师可以以学生的专业学习作为切入点, 在帮助学生专业学习的同时, 增强学生的党员意识, 不断端正入党动机, 引导他们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导师还可以通过参与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 不断鼓励学生参加多种社会实践活动, 提升自身能力和素养, 做到全面发展。

3. 创新培养方式。

为确保学生党员导师制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实施过程中, 高职院校的导师需要结合学生实际, 不断地利用新媒体等技术, 创新具体方法, 使学生党建工作更具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首先, 导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主体, 要时刻关注学生党员思想动态, 要与学生勤沟通, 勤交流, 双方每周至少沟通3次, 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 并排忧解难;其次, 在培养过程中应该坚持共性和个性结合, 集中与分散结合。导师可以同时带多名学生, 适时通过团体讨论的方式让大家增进交流, 同时也可以针对个体进行单独辅导,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再次, 导师和学生都应广泛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利用微信、微博等网络途径开展交流, 及时掌握双方动态, 并相互引导, 实现共同进步。

摘要:党建导师制作为党建工作的有效方式有助于开展针对性培养和教育,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完善学生党员导师制度, 丰富培养内容和创新培养方式开展工作, 不断提升学生党员的综合素养, 从而改善高职院校党建工作。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导师制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健, 戴永胜.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实施学生党员导师制的探索与思考[J].科教导刊, 2014 (3) .

高职院校专业导师制 篇9

(一)本科生导师制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多规格体育专业人才的客观需要源源不断地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体育专业人才,并以此服务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始终是体育院校体育专业的价值观之一。体育院校体育专业要实现适应并服务于社会的内在价值,首先要认清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对体育专业人才需求的主要特点。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四个方面的多样化,是当前经济社会 发展特征的重要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专业培养的人才规格上也要多元化。许多学者也将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体育专业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运动队、学校及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体育专业教学、训练、健身指导、管理和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该目标也充分体现了体育院校培养多规格体育专业人才的客观要求。然而,现有的体育专业教学多采用分班级或专项的理论与技术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学生不同的理论基础、技术特点、性格牲征以及发展需要。因此,在保证体育专业人才必需的基本规格的基础上,推行蕴涵因材施教理念、以个别指导为主要特征的本科生导师制,一定程度上可弥补学分制尚未完全化的缺陷,减少“齐步走”、“一锅煮”的模式化弊端,从而培养出高素质体育工作者、专门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等多规格人才,满足运动队、学校及社会 体育领域等众多部门对体育专业教学、训练、健身指导、管理和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

(二)本科生导师制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培养体育专业个性化人才的必然选择

作为高等教育的固有价值之一,促进个人发展是对以人为本思想的生动形象表述,也是体育专业教学的一项重要基本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教育部门尊重学生价值主体地位,一切从学生的根本需要出发谋发展、促发展,来切实保障学生受教育的正当权益。不同学生年龄特点、家庭环境、社会阅历、志趣追求和职业理想等的生源结构呈现出多元、分层和复杂的趋势,许多“90后”大学生需求的差异性、个性化更加明显。此外,体育专业的本科生还有着普通高中、业余体校、武校甚至武术世家的家庭教育等不同的教育背景,其对体育专业的职业精神、文化内涵与道德规范等的理解更是千差万别,从而形成不同的体育态度与行为,体现了相比普通大学生更大的差异性、个性化特征。然而,目前以分班级或专项为主的理论与技术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其弊端主要表现在:工具性的教学内容束缚了体育专业本科生全面素质的发展,程式化的教学组织抑制了其对理论与技术自由探究的空间,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影响了其技战术创新思维的生成。本科生导师制具有在指导的内容上的针对性、组织上的灵活性、方法上的多样性,可解决“教”的给予与“学”的需求的矛盾,是造就个性化体育专业人才的有效制度和途径。

二、体育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可行性分析

同国外一些著名大学所采用的本科生导师制相比,我国对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仍处于初始阶段。从推行的广度、深度来衡量,我国的本科生导师制仍不规范、不成熟。本研空从制约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因素出发,分析体育院校体育专业面临这些因素是否能有效实施解决手段,从侧面探讨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可行性。

(一)体育院校体育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制度定位问题分析

制度定位模糊是我国体育院校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境。众多体育院校对本科生导师制有着许多不同的定位:①借用英国对导师制的定位,将其作为一种教学制度;②作为学生管理与教育制度;③作为个别指导的教导制度、咨询制度或顾问制度;④作为课堂教学、班级授课等常规形式的重要补充;⑤作为因材施教的柔性培养机制;⑥作为帮扶困难学生的服务制度等。本科生导师制是否是一种教学制度?若是,其与学分制是平行的制度,抑或是学分制的一种补充?本科生导师制是课程主渠道、课堂主渠道、课堂主阵地的辅助形式,或是与其享有同等的地位?本科生导师制是思政教育、管理或服务制度,或是集三种功能于一体的制度?本科生导师制是具有管理职能的制度,或是不具有管理性质的纯指导性制度?上述因素的混淆不清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许多体育院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效果。

然而,国内许多体育院校与综合性院校的体育院系开办体育专业所实施的管理模式已经具备了解决以上问题的良好基础。在现行体育院校体育专业的管理模式下,应给予本科生导师制以下三方面的定位。第一,本科生导师制与学分制的关系。本科生导师制不具有教学管理性质和功能,也不是检验“教”、衡量“学”的标准体系。因此,本科生导师制不享有与学分制同等的效力,只是学分制下为减少由混学分、凑学分引起的选课盲目性、片面性,为满足弹性学习、自主发展需要进行的重要补充。第二,本科生导师制与班主任、辅导员制的关系。班主任全权负责班级日常事务管理,辅导员重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毕业生就业指导。而本科生导师主要协助辅导员、班主任做一些工作,在职责上不能越权、包办和替代。第三,本科生导师与任课教师、研究生导师的关系。任课老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注重理论与技术传授的系统性、完整性;研究生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科研训练、学位论文等。本科生导师不能完全仿效研究生导师。普通体育院校对其进行了特殊的定位,北京大学将其定位为顾问导师制,浙江大学明确规定本科生导师不直接承担教学责任与管理义务,只是对教学管理的补充。体育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可作以下定位:导师对学生在理论与技术的广度、深度发展方面负有指导的責任、兼顾学分制下技术与理论课程选择的指导,并协助开展日常的教学与管理工作。

(二)体育院校体育专业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机制的问题分析

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机制缺失,是许多体育院校所面临的一大问题。在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许多体育院校中,作为本科生导师制运行的双主体,两者的关系往往是松散的、自由的,类似于学习伙伴,带有较大的随意性,没有强制性和约束性。在体育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可通过建立校(院)、院(系)、高水平运动队与裁判队伍等多层面的组织领导体制,创设适合体育专业的运行机制。在指导关系的确定方面,可根据导师的资历、技术、裁判、理论和教学水平与学生的特点,通过双向选择来确定指导关系,而不是“指腹为婚”、“组织安排”的导师确定方式。在双方的联系方面,可视具体情况,通过定期安排固定的交流时间,地点和内容而定。此外,还可采用专项课课堂、运动队训练、运动会栽判合作等方式增加指导和交流的机会。在导学管理考核方面,可融导师自我评估与学生、院(系)、督导组、与其他运动队教练员、裁判员考核于一体建立综合评价体系,评价导师与学生的工作与学习效果。

三、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培养多规格体育专业人才的客观需要,培养体育专业个性化人才的必然选择,培养体育专业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对体育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在体育院校体育专业现有的办学基础上,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可妥善解决制度定位模糊、生师比例偏大与运行机制缺失等制约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发展的重要问题,提示在我国体育院校体育专业中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高职院校专业导师制 篇10

1 高职院校“导师制”的主要功能

1.1 导学:

引导、促进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首先, 导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校教育资源状况提出合理的选课方案, 明确其学习目标和方向, 对学习成绩优秀和较差的学生, 应提出特殊的培养计划;其次, 注意引导学生多读书, 读好书, 特别是帮助学生有效选择专业方面的书籍;再次, 营造一种互动互学的学习环境, 更好的发现和拓展个人潜能;最后, 导师应注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重点把治学方法传授给学生。

1.2 导业:

指导、辅助学生在学业方面进行充分准备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业分为三个方面:专业、职业、就业。首先, 导师应指导学生了解专业的基本情况, 发展动态、社会需求等, 注意帮助学生确立牢固的专业思想,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职业, 及早为自己的职业生涯作准备;最后, 导师必须参与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使毕业生尽可能的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1.3 导能:

带领、促进学生开展专业技能的训练导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充分利用实验、实训、实习、项目工程、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 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地专业实践锻炼机会, 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沟通和交流能力, 使之具备本专业的某项技术特长和创新能力。

2 导师的主要工作任务

高职院校导师的工作重点就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应突出主要任务和目标, 集中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2.1 帮助学生制定在校期间学业发展规划导师可根据学生的

专业特长、学习兴趣、性格特征、家庭经济状况等具体情况, 通过面谈、电话、网络等途径, 帮助学生设计一套符合个人特点的“学业发展计划”, 要特别重视实践教学过程。

2.2 帮助、指导学生参加专业技能大赛各类专业结合自身特

点, 通过组织学生报名、导师指导等方式, 引导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学院组织的对口专业技能、设计制作等竞赛。

2.3 指导学生参与企业项目设计 (策划) 工作通过产学研结合, 导

师在承接学院、企业技术 (管理) 项目基础上, 组织学生参与项目设计 (策划) 工作。典型项目如新产品开发、产品测试、市场开拓、节日促销等。

2.4 帮助学生深入企业, 了解企业运行现状组织学生开展市场或企业 (行业) 调查。

对高职学生而言, 顶岗实习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教学环节, 通过开展校外顶岗实习活动, 让更多的学生走进社会, 走向生产第一线, 增强职业素质, 锻炼专业技能, 以最终顺利就业。

2.5 指导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是高职院校毕业

生的合格标准, 与专业相关的专业资格证书很多导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业情况对学生提出考证要求, 使他们获取的证书有用、实用并受到企业单位的认可。

2.6 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应当经常性的与学生开展

谈心活动,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 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 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 化解矛盾冲突, 参与处理有关突发事件, 维护好校园安全和稳定;对学生出现的重大问题和违纪现象进行调查, 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3 高职院校导师应具备的素质

理论上, 所有的专业教师 (包括人文素养课老师) 都应当担任导师, 对导师的要求, 要从高职院校的实际出发, 一般应具备以下条件: (1) 思想素质:有一定的政治素养, 思想素质好, 积极上进, 严于律己, 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积极性。 (2) 专业素质:最好是“双师型教师”, 最好也应具备双师素质, 专业知识扎实, 实践能力强, 与行业、企业有较好的合作关系。 (3) 管理素质:熟悉导师工作和职责要求, 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善于与学生沟通交流。 (4) 教研素质:课堂教学水平较高, 能针对学生因材施教, 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导师制”运行模式

目前, 许多高职院校已开始实施导师制, 但运行模式各不相同, 我院 (淄博职业学院) 工商管理系导师制运行模式为—“师生互选”, 具体如下:

4.1 大一学生按照“分配—选择制”原则进行 (1) 系、部根据学生

人数和导师比, 将新生分配给每个导师 (一般按班级分) , 在学期末, 由学生对导师进行选择。 (2) 选择导师后一个学期内, 学生若对导师的指导教育不满意, 可以向教育教学部 (相当于其它院校教研室) 提出更选导师的申请, 经教育教学部主任同意后可再选择导师, 若新选导师不同意接收, 则由教育教学部主任和副主任指导。 (3) 自第三学期至毕业, 没有特殊情况不再进行对导师的重选。

4.2 大二学生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1) 由系公布导师指导工作量 (指导学生数) 、导师名单及导师基本情况。

(2) 学生根据在公布的指导工作量内选择导师, 导师在报选人员中进行选择, 如人数超出指导工作量, 也可超额选择, 但不得超过5人。 (3) 第一次选择后没有被选中的学生可以再选择其他导师, 若仍没有被选中, 则由教育教学部副主任和主任指导。 (4) 在选择前受到“记过” (含记过) 以上处分的, 直接由教育教学部副主任和主任负责指导。 (5) 学生在选择导师后受到“记过” (含记过) 以上处分的, 自处分决定下达之日起由教育教学部副主任和主任指导。 (6) 选择择导师后一个学期内, 学生若对导师的指导教育不满意, 可以向教育教学部提出更选导师的申请, 经教育教学部主任同意后可再选择导师, 若新选导师不同意接收, 则由教育教学部副主任和主任指导。 (7) 自第四学期至毕业, 没有特殊情况不再进行对导师的重选。

5 导师制的实施效果

“导师制”作为一个创新的教学方式, 对推动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体验, 我们认为导师制的实施效果有以下四个方面:

5.1 学生就业不愁了, 学校名气更大了。

“导师制”培养的学生毕业时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和特长, 学生技能强了, 职业素质高了, 就业时就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毕业生打出了品牌, 学校名气就大了。如此便形成一个良性的教学循环, 它将为今后推荐毕业生就业带来更多更好的机会。

5.2 学生学习积极性更强了, 学习风气更好了。

学生不仅拓宽了专业知识, 锻炼了动手能力, 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主动学习、优化了学习心理。

5.3 教师压力大了, 实践能力强了。

实施导师制对教师队伍建设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作为导师要求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 这就逼着他们去钻研, 去动手操作, 去积极从事教学研究课题, 多下企业了解实际, 不充电就无法指导学生, 就要被淘汰, 无形中就形成了教师自我加压、自我提高的氛围。

5.4 校企合作多了, 教学效果好了。

培养、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是导师制的核心要求, 仅仅依赖校园的教学条件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寻求校外的有力支持, 走产学合作之路是必然选择, 为达到导师制的目的, 教师就要更多深入企业基层, 这样校企合作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多, 由于经历过生动的实践性教学锻炼, 教师的教学效果自然就会生动、充实、有效。

参考文献

[1]柳叶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之我见.教育与职业, 2003 (5) .

上一篇:地域性语言下一篇:生态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