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新闻专业

2024-09-27

高职院校新闻专业(精选12篇)

高职院校新闻专业 篇1

随着新闻专业教育的大发展, 许多高职院校纷纷开设新闻专业, 然而多数高职院校的新闻专业都没有摆脱本科新闻专业的教学模式, 没有找到适合高职发展的路子, 成为本科新闻培养的附属品, 在就业上更无法与本科院校的毕业生竞争。新闻教育由于其自身的学科特点, 在人才培养上不仅要教授新闻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 而且要使学生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能力, 让学生懂政治、懂新闻、懂经济、懂法律、懂外语、懂电脑, 能说会道, 成为“杂家”和“多面手”, 成为文、理、工交叉性的复合型人才, 以肩负起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高职新闻专业教育更要围绕职业这个特色, 积极探索新闻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高职业能力的人才。

一、更新教学观念,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突出高职特色

我们应根据高职教育发展和学生就业发展的需要, 改变传统教学中类似本科的教育观念, 发扬高职新闻专业办学特色和优势, 首先要找准高职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在高职院校的新闻专业人才培养上, 应树立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教育思想与观念,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行业岗位的需求, 以优化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主线, 全面推进新闻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竞争能力、“一专多能”的高素质新闻采编专业人才。为此, 高职院校新闻专业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一定要面向新闻岗位第一线, 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 了解媒体对所需人才的具体要求, 并根据调研情况适当地调整教学计划。紧密跟踪行业技术的发展和行业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 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 深入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方法和教学技术, 理论以“够用”为度, 切实加强实训实践教学, 着重探求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二、靠“模拟”为实战夯实技能基础, 加强教学实践环节

传统的新闻教育培养开口能讲、动手能写、脑袋能装、腿脚能奔走的“四能记者”。而今天的传媒业招聘的是既能为报纸采写新闻, 又能同时为网站、视频供稿的全能编辑记者。任何一样能力的获得都离不开充分的实践锻炼。作为打造高职新闻专业特色的一个重要手段, 实践课程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新闻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应用型学科, 实践锻炼更是培养新闻专业应用型人才不可或缺的途径。

在日常教学中, 应加大课堂实训的比重, 以模拟性训练为根本, 夯实技能基础。第一种方式是虚拟化的模拟运作, 如在课堂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完全传媒机构或者公司形态, 针对不同课程特点赋予学生不同的媒体与岗位角色, 设计不同的教学互动方法和教学目标。第二种方式是利用各种校园媒体进行模拟运作, 鼓励学生踊跃到校刊、校报、校广播站, 以及学生自己创办的各种刊物“兼职”或者“全职”锻炼, 以培养学生的新闻习惯, 开阔学生的视野。第三种方式是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的学科竞赛活动。第四种方式是通过教师开设的短学期实训来完成特定的实践目标。

新闻教学另一个重要的实训环节就是实际岗位的实习实践锻炼, 将学生派到各大媒体, 进行实战操作, 通过在媒体单位的专业实习来体现。比如在每年固定的寒暑假, 鼓励新闻专业的学生到一些传媒机构实习, 使学生在实习中提高业务水平, 增强实践能力。在校内顶岗实习课内, 还可以由教师带队指导, 组织学生亲自到新闻媒体进行参观实习, 进行项目式实训教学, 力求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这种实训实习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至关重要。

三、以“仿真”打造传媒实验平台, 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新闻传播是一个高科技支撑的领域, 新闻教育中的采、写、编、评、摄等业务活动已与现代传播科技密不可分。这就必然要求新闻教育要有充分的技术实验条件, 以保障实验教学的需要。教育都要求学生“一专多能”, “多能”是指多方面的技能训练, 即网上采访、电脑编排、网络协统编辑, 而要想实现“多能”则必须有专业实验基地来提供支持。

高职院校新闻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必须重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比如适应新闻专业核心技能“采、写、编、评”的报纸编辑室、新闻演播厅、非线编机房、播音室等, 以创造模拟的媒体工作环境, 让学生在实验室中能够实际操作报纸和广播电视编辑的整个过程, 增加学生亲身体验媒体工作的机会。

四、以“启发式”教学为主, 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

新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多学科融合的社会科学, 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 在教学上应充分发挥“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的作用, 把学生引向“学习主人”的位置,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业内专家请进课堂, 充分利用好专家的知识和经验, 是办好新闻专业的重要砝码。根据新闻专业教学的特点, 在专业教学中应积极探索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 教学目标定位:

技能训练+思维训练。在新闻专业课程教学中, 不仅要讲授采写编评的专业技能, 而且要侧重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例如, 在课程上针对具有代表性的新闻热点, 进行价值判断、确立观点, 就不同的观点和立论角度开展“课堂脱口秀”, 以接龙和辩论的形式进行说理和思维的训练。这样的训练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的思维更缜密, 判断能力更准确, 表达能力也更清晰。

2. 教学内容整合:

采写编评+策划经营+多媒体。以往新闻专业教学侧重于采访写作编辑评论, 在提升学生全面素质的情况下, 我们应当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教学内容应关注前沿, 新颖鲜活, 激发学生兴趣,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增加策划经营管理的内容, 同时对网络多媒体知识进行补充。

3. 教学方法创新:

多媒体教学+作坊式教学+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法+脱口秀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提倡使用多媒体PPT课件, 将相关热点案例逐级链接, 并综合运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建立系统的教学媒体资源库, 使得单一的知识点变成丰富、生动、直观、鲜活的素材和案例, 启发思考和自主学习。在新闻课堂上, 应使课堂成为一个制作新闻精品的作坊, 师生共同完成作品, 学生在相互观摩和点评过程中, 既能掌握所学知识, 又能了解互相不同的意见。针对一些新鲜、广受关注的案例, 在课堂上可以进行“脱口秀”活动, 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思维训练, 让学生跟踪思考热点, 并进行脱口秀练习, 这种自我发现、思考和顿悟的主动学习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当然, 新闻专业学生还要重视对人文学科的追求, 特别是历史、政治和语言文字。因此, 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同时也为了增加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机会, 也应使学生接受文、史、哲等人文学科教育, 政、经、法等社会科学的教育, 甚至计算机等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 鼓励学生选修文化、哲学、自然科学等课程, 以及财政、金融、法律、心理等课程。

综上所述, 高等职业院校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 要摒弃以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播, 忽视能力、品质、精神的培养的错误作法。我们已经看到: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才是高职层次办学的立足点, 培养出有一定的理论知识, 有较强的新闻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高职毕业生, 才是高职院校新闻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

摘要:高职院校新闻专业的职业特色的构建, 是目前高职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探求高职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 必须突出高职的办学特色, 革新教育教学模式, 通过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专业技能训练的加强、教学教法的丰富和专业理念的培养, 积极培养高职新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新闻专业,职业能力,培养路径

参考文献

[1]马佳明.当前高职新闻专业教育的困惑和思考[J].新西部, 2008, (18) .

[2]叶杰英.论高职院校新闻专业准职业人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11) .

[3]周秦玉, 庞万红, 吴朝香.高职新闻专业学生采编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J].新闻知识, 2008, (2) .

高职院校新闻专业 篇2

【摘要】 会计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已多年,但其成效甚微。究其原因,教材改革跟不上教学改革是重要原因之一。现就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材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希望为进一步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会计 教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培养专业化的会计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当前财经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近几年会计职业教育改革在不断进行,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及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其内涵和核心。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应该具备三个方面,即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更应注重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的培养。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虽然在人才的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成绩并不理想,特别是在学生的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的培养上还有所欠缺。究其原因,教材建设严重滞后是改革成效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我们使用、调查及研究的情况来看,目前会计专业教材存在下列问题。

一、教材缺少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特色

会计是一项实践性、专业性较强的管理工作,会计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特点,研究者们提出了“教学做合一”、“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小组教学”、“学徒制”等各种教学改革理念及教学方法,但教学成绩并不理想。新的教学方法需和与之相适应的教材配套使用,才能达到目标教学效果。但现有的会计职业教育教材还停留在侧重学科知识体系、侧重理论讲授、参照会计学科教材和会计资格证考试教材的基础上。其实,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和内容不应过于注重对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进行逻辑推理,而应该以感性认识、行动把握为主,着力开发和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现阶段会计专业教材如《会计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都还停留在注重对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进行逻辑推理的基础上,根本无法达到开发和培养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目的。

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实践性教学一般占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总学时数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左右。实践性教材的严重不足、缺乏与企业真正对节的实践性教材已成为制约高职人才培养的瓶颈。为了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部分院校及教师自编了讲义,编写了《会计仿真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等实践教材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使用“仿真实训”教材中,我们发现,所谓“实训”就是将学科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进行再次的融合。会计实训教学中淡化基本操作培养,实训教材不“实”不“训”,强调会计核算而忽视会计监督,最终导致实践和理论两张皮,无法很好地完成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教材使用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现有教材的呈现方式仍以纸质书面文字表述为主,形式单一。会计职业工作过程涉及会计处理流程、岗位分工、各种证账表编制、各种银行结算方式应用、财务核算软件应用、纳税申报与税务管理系统应用,以及凭证装订等,仅靠纸质陈述性教材无法真实再现会计工作的全过程,也无法教会学生的操作与应用技能。知识的获取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占有较大比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比如我们在成本会计的教学中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成本会计是实践性、理论性、操作性都较强的一门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填制大量的自制原始凭证、成本明细账,而教材呈现的凭证是已“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明细账。表格的填制过程、工作的程序不能完整呈现,导致学生账证意识模糊,把生产费用分配和产品成本核算视为纯粹的数学计算,不能很好地将生产费用分配表的计算结果和记账凭证一一对应,也未能较好地掌握费用分配表、产品成本计算单与账簿(生产成本明细账)结转的对应关系。例如在辅助生产费用的交互分配法的掌握中经常只局限于算式求解,对于辅助生产车间进行的转进转出往往判断失误。如果在交互分配的过程中能运用账户的结构原理,将各辅助生产车间的明细账同时进行登记,各辅助生产车间的相互分配就一目了然,不用“死记硬背”,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三、教材内容交叉重复

部分院校及教师已认识到教材建设的重要性,正积极进行校本教材的建设与开发,但由于缺乏理论指导依据,缺乏对会计职业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科学分析,缺少课程理论的支持,教材建设仍以学科知识为主,编写的教材自成体系,呈现出体系不明、内容交叉重复、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以“货币时间价值”为例,绝大部分的会计专业教材将其作为《财务管理》课程中重要知识点,但在《财务管理》之前开设的《财务会计》课程中“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核算需运用到“货币时间价值”这一知识点;在《管理会计》中讲述“长期投资决策”时也将其列为重要内容,在进行具体的专业课教学时,就会出现内容上的重复。重复讲述,不仅造成时间上的浪费,也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障碍。这一特点在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中的变动成本法、量本利分析、短期决策分析等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以知识为中心构建的教材,相关课程教材内容自成体系、缺乏沟通衔接,其教材之间的交叉重复不可避免,不仅造成学习时间的浪费,而且由于教师的理解及表述不一致,也增加学生学习的障碍。

四、教材内容陈旧落后于会计行业的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会计职业教育必须跟上会计职业的发展。会计核算法律制度时有调整、税收法制制度常有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日新月异,会计专业教材也应及时调整更新。由于教材建设力量不足,教材的编制、出版周期较长等原因,导致现有教材更新严重滞后,教学中可选取的教材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需求。以与会计有密切关系的税法为例,近几年,我们经历了企业所得税从33%调整到25%、个税起征点2000元调整到3500元、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等税收法律制度的变化,但教材的变更至少是政策执行1到2年之后,这使学生所学和工作实际严重脱轨,更谈不上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这些内容落后于经济社会的会计专业教材,不适应会计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不利于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利于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

五、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缺乏衔接

“双证制”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双证制”要求学生在具有过硬的操作技能的同时,还要有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最新技术、方法和基本技能。会计高等职业教育中,既要求学生获得学历证书,又要求学生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以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取得考试科目来看,既要求从业人员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会计基础),又要求从业人员有必要的理论知识(财政法规与职业道德),同时还要求掌握从业人员必备的会计软件操作(会计电算化)。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过于侧重应试,而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线的,突出实践教学。当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体系没有包融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课程模块。就目前会计专业教材现状来看,要么是纯知识体系的理论教材,要么是会计“仿真实训”教材,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从调查来看,近几年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通过率普遍较低,这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学生在校期间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应对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忽视了对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不利于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会计行业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在职业教育中,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以实践技能为重,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实践教学比重要求越来越大。教材是体现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组织实践教学、传播知识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教材的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保证。若要办好高职教育,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设置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教材。课堂教学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环节,课堂教学“教什么、怎么教”取决于课程和教材。不同的课程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不同的教材内容又决定了教学的组织方式和教学效率,只有建设难易程度合理、知识技能切实、内容形式全面的教材,才能便于教师科学高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率,学生才能快速吸收知识,随时训练职业技能,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新闻专业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新闻网站  舆论引导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113-02

高职院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地方,是新闻宣传的重要阵地之一,对高职学生有着很强的舆论引导作用。那么,在实际的新闻宣传工作中,高职院校应当如何利用新闻网站来加强对学生的积极舆论引导呢?这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新闻网站新闻宣传的规律和特点

高职新闻网站的新闻宣传工作不仅担负着宣传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重任,同时也担负着加强学生舆论引导的重要职责,是帮助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重要资源。高职新闻宣传的规律就是要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自觉为培养学生服务,稳妥地为高职学生引导舆论热点,并实施正确的监督。高职新闻网站的新闻宣传是高职学生十分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

高职新闻宣传工作主要有三个特点:其一,及时性。只要新闻宣传工作人员抓到一点点的蛛丝马迹,就需要及时整合信息,争取第一时间为学生展示新闻内容,并加强后续报道,成功引导学生的舆论。其二,公开性。高职新闻宣传跟其他的媒介一样,也拥有公开性特点,具备公众监督职能。新闻内容一旦报道出来,就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舆论影响。其三,积极性。高职院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因此其新闻网站的新闻宣传应当是积极的、正面的,要努力为高职学生提供健康向上的舆论引导,为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

二、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当代高职学生的影响

高职新闻网站的新闻宣传是以新闻工作人员为主体,以广大的高职学生为受众,通过媒介传播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信息,旨在弘扬院校的教育主旋律,在校内构建起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和谐氛围,对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念的形成产生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高职院校新闻宣传工作的对象是高职学生,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关系着国家的未来。一所高职院校的产品正是学生,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理想、专业的知识技能、良好的情商是学校的教育培养目标。于是,对当代的高职学生来说,正确的舆论导向拥有强烈的正面影响,起着良好的典型示范作用,能够很好地约束高职学生日常的生活习惯、行为,帮助他们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为他们取得健康向上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利用高职院校新闻网站加强学生舆论引导的可行性

高职院校新闻网站的新闻宣传工作不仅仅是树立良好学校形象的重要手段,也是利用媒体宣传院校优秀的教育理念、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良好契机。因此,利用高职院校新闻网站加强对高职学生的舆论引导在理论方面是可行的。同时,高职新闻宣传工作拥有强大的现实意义,即高职院校是教人育人的主阵地,是先进文化的引领之地,也是各种社会思潮的聚集地,如果新闻宣传工作开展良好,那么它不仅能够为学校开展工作保驾护航,还能够为学生的培养提供依据,在整合各种资源的同时吸引各种社会力量,积极促进学校的发展,为优秀人才的养成服务。因此,利用高职院校新闻网站加强对高职学生的舆论引导在现实方面也是可行的。

四、大学生舆论引导的局限性

(一)新闻网站的互动性普遍缺失

当下,高职院校的新闻网站普遍都没有开设新闻宣传的互动功能,依旧采用传统的单方面输送模式,对互动性的认识存在误区,无法准确掌握新闻的舆论导向功能。

(二)高职新闻危机管理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新闻宣传部门危机意识不足,通常缺乏熟练地运用危机管理原理去处理危机的能力。如果院校不能成功处理新闻危机,那么新闻的消极舆论引导将对高职学生的行为、思想及心理等产生不良影响,制约学生的健康发展。

五、利用高职院校新闻网站加强学生舆论引导的具体做法

(一)加深认识新闻宣传的公共性、服务性

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媒已经发展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生产者、提供者,它对信息的生产及传播能够很好地推动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的发展,拥有强大而广泛的影响力,涉及到社会公众的生活及普遍的社会秩序,不仅仅能够满足社会对于信息的普遍需求,同时还承担着一种公共的服务责任及义务,因此,大众传播的基本属性之一就是公共性。高职院校的新闻网站同样是大众传媒的一种,于是它也承担着同样的义务和责任,必须要接受公众的检验、监督。公共性是一种建构秩序的价值理念及原则,意味着要让公开的事实能够接受带着批判意味的公众监督。

一个通向公共性的十分重要的途径就是要重视提高新闻的互动性。高职院校的新闻网站在开展新闻宣传工作时需要以加强对学生的舆论引导为中心,致力于为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舆论服务,同时也为全校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舆论导向服务。所以,高职新闻网站在传播新闻信息时要多传播一些教学、文体、生活等能够紧贴高职学生受众的报道。根据新闻性质的差异性,高职新闻网站在采访报道过程中要组成全方位报道模式,加深认识新闻宣传的公共性、服务性,争取最大程度发挥出高职院校新闻网站、校报、广播及电视等各种不同媒介的特性,从不同的层面及角度去制作各种不同的新闻作品,从而充分发挥出新闻媒介的多样性,为学生提供实际的舆论服务,加强对高职学生积极的舆论引导,促使高职新闻宣传工作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

(二)加强建设专业化的高职新闻宣传队伍

新闻行业的专业素养十分重要,因而对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很高的要求。然而,新闻领域在更新专业知识的速度上相当快,对工作人员的新闻敏感性及写作技巧等都有较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学习意识、创新意识和进取意识,不能只满足于简单的新闻报道,要始终坚持更新自己的新闻知识水平及结构,努力跟时代的发展步伐接轨。endprint

当下,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新闻宣传队伍都面临着人员不稳、专业训练缺乏等不足,因此,高职新闻网站中心应当重视选拔出一些拥有新闻基础并熟悉掌握学校重点专业学生的情况的人才,把他们纳入新闻宣传的队伍。同时,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新闻人才交流、培训、进修及深造制度,持续提升高职新闻宣传工作者的专业新闻素养,加强培训现有人员的专业知识,并外聘一些社会的专业媒体人到学校担任顾问,加强指导学校的新闻宣传工作。另外,高职院校的新闻宣传部门还应努力提升从业人员的新闻敏感性,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帮助他们创新报道写作思路。通过各种途径提高高职新闻网站从业人员的专业新闻素养,争取充分发挥出高职新闻网站加强学生舆论引导的功能,为高职学生营造一个积极进取的环境氛围。

(三)加速完善高职新闻网站危机处理机制

高职新闻网站的新闻危机管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公共关系危机的特点主要有复杂度高、危害性大、敏感性强、突发性强等,如果等到危机发生再开始想办法去解决将为时已晚。舆论的扩散速度很快,一旦对高职学生的成长发展不利的新闻舆论出现,它将以疯狂的速度迅速传播到学校的各个角落,闯进每一位学生的视野,对学生产生难以修复的消极影响。因此,高职院校的全体师生应当自上而下构建一定程度的危机管理意识,这需要学校能够将危机管理渗透到高职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媒介意识。同时,学校需要健全新闻网站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运行机制,提高处理危机的能力和水平,为高职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最大限度建设积极的舆论引导,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高职院校新闻宣传拥有自身的特殊规律及特征,同时对高职学生的舆论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高职院校立足于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术型人才,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那么,高职新闻网站也应当秉持这一教育理念,力争不断改革并创新新闻宣传的工作模式,努力为高职学生提供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学校的新闻工作者也需要持续更新自己的新闻意识和舆论引导意识,磨练新闻技能,将高职院校看作是新闻线索的集散地,让校园新闻媒体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实情和生活实际,努力为他们建设一个正面的舆论引导环境,为学生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基磊.公共管理视角下的民办高校新闻宣传体系完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冶红. 高职院校新闻宣传工作的研究和思考[J].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3]文雄,朱晓静. 刍议高职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新闻专业为例[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5)

[4]伏力. 论高校二级学院新闻宣传的教育功能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3(2)

高职院校新闻专业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探究

文丨崔丽

1 高职院校新闻专业心理课的重要性

新闻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理论于新闻实践领域里的一种尝试, 作为新闻学与心理学的边沿交叉学科, 它的理论体系和学科构架还处在刚刚起步成长阶段, 远没有形成一门具有自己体系的独立学科。

但是随着社会的急速发展进步, 人们在生活工作学习中, 会碰到许多无法释怀的心理问题, 而相应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 特别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 学会运用心理学的有关基本理论、观点与方法、技术, 研究在人类的新闻活动中人与客观事实之间、人与新闻本身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实态, 同时研究新闻传播者 (包括记者、编辑、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新闻发布人、新闻从业人员等) 和新闻受众 (包括个体和群体的读者、听众、观众等) 双方面在诸如采集、写作、编排和传播新闻等全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规律, 更好的提高新闻采编写播的质量, 都意义深远[1]。

同时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 学习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不仅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指导自身的心理健康发展, 及时纠正因工作压力造成的心理障碍, 也有利于利用相应新闻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指导工作, 掌握新闻采编写播等的规律, 更好的为受众服务。

2 高职院校新闻专业心理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八九十年代以来, 我国新闻专业教育急速升温, 从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在速度和数量上急剧上升的同时, 却忽略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为了赶新, 许多高职院校急急上马了新闻专业的招生, 在师资力量、学生素质以及将来的就业前景上并没有一个长远的打算, 这就使得在专业的建设和培养中难免会出现许多问题。特别对于新闻专业的心理学教育来说。

首先, 在师资力量的配备上, 由于新闻心理是新闻学与心理学的交学科, 所以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新闻学的基本业务, 而且也必须有心理学知识的素养,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 精通这两门专业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许多教师要么有新闻学的相关经验, 但对心理学的知识知之甚少;要么有心理学的素养, 但对新闻业务却没有系统的知识和经验。这导致许多教师的教学都是在边自学边教授的状态下进行的, 对这门学科的知识框架缺乏整体的把握和讲授。

其次, 在学科知识的储备上, 新闻心理学的学习要求有深厚的新闻理论知识作为功底。但是在教学中发现任何一门学科的构建, 理论基础必不可少。新闻理论在新闻学科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理论新闻学 (新闻理论) 是新闻学研究的基础和主干, 它主要研究新闻的本质特征和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各种矛盾关系, 以及新闻事业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它的社会功能及特点, 它的工作原则、方法和一般规律。但是, 长期以来, 新闻学界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人大多教的是新闻理论课, 而研究的却是新闻传播实务, 对新闻原理研究创新不够, 即使“创新”也大多是以传播理论代替新闻理论。诚然, 基础理论研究难以创新, 新闻传播实务研究易出成果, 但是理论研究中这种张冠李戴、趋时附势的现象导致新闻理论研究脆弱。而在新闻传播学科却大相径庭, 一些学者没有固定的研究方向, 以发表论著的数量闻名于一时, 并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界限, 从而显得理论、实务研究驳杂纷乱。[2]

另外, 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 有些高职院校不重视这门课程的教学, 单纯依靠教师讲授对学生进行灌输, 教学手段单一, 教学方法呆板, 这导致课堂教学毫无生气而言, 没有兴趣的培养就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以在对心理学知识不太熟悉的情况下, 学生对课程感到乏味, 了无生趣, 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高职院校新闻专业心理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3.1 严格制订新闻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有了统一的教学大纲就有可能统一一个专业各门学科的教学水平, 加强教学的计划性, 保证教学质量。严格制订新闻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大纲, 简明扼要的说明本学科开设的意义, 规定教学的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 提出教材选编的原则以及对教育方法的建议等, 有助于系统的安排课程教学中的主要讲解课题, 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按学时进行系统的安排, 同时可以根据安排做好充分的准备。

3.2 把握新闻专业心理学课程教学特点

新闻心理学是新闻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边缘交叉学科, 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为新闻专业的学生所利用, 既有利于学生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分析传者和受众的心理现象, 也有利于提高新闻专业同学的心理素质, 但在教学过程中务必把握好新闻心理学的教学特点。

新闻心理学是为新闻专业打好基础, 在教学中务必让学生了解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 是为新闻专业服务, 而不是为心理学服务,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心理学知识在新闻心理学学习中的作用, 为了更好的为本专业服务, 我们可以为学生推荐几本心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学好新闻心理学做好铺垫。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 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与此同时, 手机微博的使用率发展迅猛, 已逐渐成为手机端的主流应用。[1]新浪微博平均每秒产生千余条, 内容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这足以证明这一新兴媒体在网民中的影响力。微博即时、即地、全民参与互动、裂变式传播等优势给新闻的报道和传播带来变革, 许多传统媒体在纷纷开设官方微博的同时也将微博作为获取线索的新闻源。“7.23”事故、“7.21大雨”、“长春304”等诸多事件都是通过新浪微博首先发布, 经由网民关注和舆论发酵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随后传统媒体才纷纷跟进报道。微博在新闻传播上的优势十分明显, 但不可否认的是, 在此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信息碎片海量庞杂,

网民难以了解事新闻实全貌

140字的微博, 很难将报纸上几百上千字的文章或者几分钟的电视新闻内容表达清楚。大部分用户往往只阅读这短短几行字, 就对新闻内容作出判断。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新闻信息在传播中的失真。2013年2月份, 关于“明秋起新入学研究生取消公费”的微博被大量转发。微博提到“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

微博新闻传播的问题及建议

——以新浪微博为例

文丨刘云霄

摘要:作为信息的获取和发布平台, 微博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不容忽视。相较于传统媒体, 微博即时、即地、全民参与互动、裂变式传播等优势给新闻的报道和传播带来变革, 但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以新浪微博为例, 旨在分析论证微博在新闻传播中的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从而完善新闻传播手段和过程。

关键词:微博;新闻传播;碎片化;标签化;媒介素养

学生既要有新闻学的专业知识, 又要有相关的心理学基础, 但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 往往心理学基础知识薄弱, 所以在教学中务必要为同学们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同时在边学习边实践的基础上, 可以开几节讨论课和实验课, 让同学们对照自身存在的某些问题, 促使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同时也会应用所学知识分析新闻传者和受众心理, 更好的为本专业服务。

3.3 开展多种活动来丰富新闻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

首先在知识的讲授上, 为了增强教师教授对学生的吸引力,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使用最新版本的教材, 以免知识老化、观念滞后, 不适应媒体的发展和市场的需要, 更无益于学生的培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也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比如最新的新闻学专著、学术期刊上的新观点、新成果、新问题, 应该及时地补充进教学内容;同时教学中涉及的案例要使用最新的热点新闻、典型报道, 在新闻采、编、评、策划、制作等方面的新经验、新思路, 因为具有及时性、新鲜性、生动性都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3]

其次教学手段要创新。新闻专业教育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对静态知识进行动态加工, 对动态知识进行分层分析, 使抽象问题具体化, 使枯燥单调的知识趣味化。利用PPT等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 在教师认真备课, 做好课件的前提下, 进行视听教学,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另外, 在新闻心理学课程的教学中应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来开展, 在讲授课程的基础上, 可以开展多种形式来开展教学。比如可以做一些心理测验, 象气质类型的测量和鉴定, 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 领导作风评价量表等。同时也可以组织同学们分组进行一些心理小游戏, 做一些浅显的心理小实验等等, 同时结合案例教学, 使课程教学能寓教与乐, 既提高了同学们的上课积极性, 同时也在学习中正确的认识自己和了解他人, 反过来进一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4]

新闻专业应加强通识教育, 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专业的毕业生, 在学习过程中就不能囿于新闻学科体系的限制, 而应当加强多方面知识的学习, 比如文学, 哲学, 地理, 历史, 包括心理学等等。在学科的交汇融合中, 才能成为一名又精又专的优秀新闻人才。新闻心理学的教学也应从这点出发, 在掌握了新闻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 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 同时在实践中学会汲取前人的优秀创作成果, 为社会输送一批优秀的新闻人才, 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参考文献

[1]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南长森, 简论当前新闻传播学科教育的矛盾关系[J]现代传播, 2010, 01

[3]张熙锦, 现阶段高校新闻传播学教育研究[J]教书育人, 2006, 10

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高职院校 篇5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

上海行健职业学院 河北 泊头职业学院 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 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

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山东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济南职业学院 东营职业学院 烟台职业学院 临沂职业学院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

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安徽

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 江西

鹰潭职业技术学院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 九江职业大学 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 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江苏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 苏州市职业大学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浙江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鄂州职业大学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仙桃职业学院 江汉艺术职业学院 随州职业技术学院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湖南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 广东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汕尾职业技术学院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 贵港职业学院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云南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

毕节职业技术学院 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陕西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 商洛职业技术学院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 铜川职业技术学院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安康职业技术学院 宁夏

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

大兴安岭职业学院 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佳木斯职业学院 七台河职业学院 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 伊春职业学院 鸡西大学

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吉林

白城职业技术学院 松原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 盘锦职业技术学院 营口职业技术学院 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西藏

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新疆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 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职业大学 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 内蒙

兴安职业技术学院 通辽职业学院 乌兰察布职业学院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 福建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甘肃 武威职业学院

中职层次

福建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校 广州铁路机械学校 广东省商业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新里程旅游技工学校 深圳市携创技工学校 广州创艺艺术职业学校

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调整探究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专业调整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C-0008-03

高职院校肩负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通过输出技术型人才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而提高区域发展的竞争力。相应的,高职院校以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依托,在区域发展中寻求自身发展契机。只有当高校的专业结构、区域的产业结构以及社会的经济结构三者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的时候,高职院校才能发挥自身服务经济的能力。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校专业结构也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

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扩招阶段的到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高职院校为社会经济发展输出了大量的技术型人才,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但是,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仍然存在着问题。

(一)专业内涵相近,设置雷同

基本上每所高校都会开设计算机、英语、市场营销等热门专业,不管学校是否具备开设这些专业的硬件设施设备和相应的师资队伍。和理工类专业相比,这些专业并不需要购买昂贵的实验设备,只需引进一些相应的师资就可以进行招生办学。还有一些与大众紧密相连的专业也遇到就业困难的情况,这些专业本来是社会所需求的,但是众多高校一窝蜂地设置相同的专业,并在同一时期扩招,导致就业供需矛盾在现阶段集中爆发。

(二)专业名称不够科学规范,设置滞后

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存在着专业名称不够规范的情况,一方面,专业名并不能完全体现该专业内涵,另一方面存在着需要根据相对应的产业转型升级与技术进步而调整的专业。例如“设施农业技术”。此外,专业设置必须与市场需求相匹配。许多专业在现在的市场需求中已经处于饱和的状态,但是学校不愿意舍弃已经培养的师资和相配套的设施,同时专业调整的成本相对较高,所以学校即使知道该专业已经在市场中需求饱和,但也不愿意取消专业。同时,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并不合理,与社会需求脱节、毕业生动手能力弱的问题在一些学校中不同程度地存在。

(三)专业设置与产业吻合度不高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实现学生就业为现实目的,根本目的是服务区域经济和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及时了解和追踪市场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根据学校已有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设置和调整专业。高职院校在规划专业结构和设置专业时应当与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相适应,以该区域经济建设的人才需求状况为基本依据。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第一产业比重有所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高校大量设置与第二、三产业相应的专业,第一产业相关专业则很少,这样就导致第一产业人才短缺,第二、三产业人才需求过剩。淘汰类产业和限制类产业相对应的专业应逐步撤出并最终取消。

(四)专业口径过窄,专业群建设不强

一些高校为了设置更多的专业,往往将原有的专业进一步细化,形成了很多窄口径专业。虽然短期内可能就业形势教好,但是长远看来,社会需要的是综合型的人才,从这方面来说,专业口径过窄使得学生知识结构狭窄,难以适应行业和职业变化,反而不利于就业。目前,高职院校以设置理工科类的专业为主,较多设置通用性强的专业,而伴随着新兴产业出现的相关专业则设置很少。此外,专业也没有形成集聚优势,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要求,没能真正形成与产业集群区域结构、技能人才需求结构对应的主体专业群结构。

二、专业调整原因分析

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旧产业逐渐被限制和淘汰,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一些与旧产业相对应的专业已经过时,不再适应现阶段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高校培养的新需要。那些过时的专业就面临着淘汰,一些还保留的但其名称不能正确反映专业内涵的专业就面临着更名,比如“城市规划”调整为“城乡规划”,伴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一个城市的规划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城区的部分,而是要综合考虑到周边城乡接合部以及乡镇共同的连带发展,城市规划专业明显已经不如城乡规划专业更加适应现阶段人才培养的要求。

第二,就业问题是学校和学生关注的首要问题。随着产业的调整,基础类专业开始向应用类专业发展,专业内容也发生了变化。比如“统计学”调整为“经济统计学”,传统的统计学专业专业学科内容比较基础单一,偏重于统计原理和统计计算,现如今调整为经济统计学,与现阶段经济快速发展所衍生出的经济类统计需求相吻合。更有利于学生今后就业过程中找到对口的出路。

三、《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中专业调整的主要表现

随着《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以下称新《目录》)的颁布,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类由原来的78个调整增加到99个,专业总数从原来的1170个调减到747个。其中保留了263个,占总数的36%;更名167个,占总数的22%;合并243个,占总数的32%;新增74个,占总数的10%;取消69个。同时还列举了764个专业方向。在体系结构上,新增了“主要对应职业类别”、“接续本科专业举例”、“衔接中职专业举例”、“专业方向举例”等4项内容,这一变化使得专业与专业方向、对应职业类别、衔接专业之间的关系更加明确。其结果就是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向前推进,中高职专业的设置更加合理,有利于培养更优秀的具有高技术高技能的专业人才,明确了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以及其职业生涯的方向。

高职院校新闻专业 篇7

高职院校新闻宣传工作是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担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引领师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重要任务。在新的形势下, 高职院校的新闻宣传工作已经成为了提升学校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一个重要窗口。它不仅是学校一些改革政策的权威传播者和解释者, 代表着学校的形象, 也代表着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利益。因此, 高职院校的党建工作需要新闻宣传发挥作用。

高职院校的新闻宣传是学校党委的"喉舌", 利用新闻宣传做好高职院校的党建工作是其重要职责。新闻宣传的导向正确、传达及时、信息准确, 已是学校党委指导和组织各项工作的重要手段, 也是广大师生员工领会精神、学习政策的重要渠道。

新的时代背景下, 广大师生员工对信息的需求更加迫切, 他们千方百计地想了解时政、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娱乐身心, 关注新闻热点已成为广大师生员工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 广大师生员工对信息的渴望和追求也推动了高职院校新闻宣传工作的不断发展, 各类高职院校纷纷成立新闻部门, 这些部门, 逐步成为了传播党的思想和学校办学理念的主阵地。因此, 新闻宣传成为党建宣传工作的主要形式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的。

2 新闻宣传在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中的现状分析———以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1 优势分析

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于2012年11月成立新闻中心, 专门负责新闻宣传工作。中心成立至今, 新闻宣传工作始终立足于学院发展建设需要, 将党的理论思想和学院办学理念、吴健雄精神紧密结合, 针对社会时事和学院的阶段性活动进行专题策划和重点报道, 并通过院报、校园网、电视台、网络等多种载体, 利用各院 (系) 的宣传平台, 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题宣传活动, 对全院师生进行舆论引导和思想指导, 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营造有利于学院发展的文化环境和舆论氛围, 对推进学院党建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学院一直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 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的必然要求, 也是增强新闻宣传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根本途径。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形式, 更多地发布让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新闻稿, 使校园新闻报道更有亲和力。十八大召开期间, 校园网开设《向党说句心里话》专栏, 这是校园网第一次尝试网络互动, 吸引了广大师生的热情参与, 来稿以平民的视角向党表达心声, 寄予了对党无限的深情。

2.2 存在问题

2.2.1 学院新闻宣传工作边缘化

育人是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 在以教学为重心工作的高职院校里, 新闻宣传工作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处境, 尤其在党建工作中, 仍旧被认为新闻宣传只属于意识形态领域, 无需多加重视;从教师角度来讲, 学院广大教师往往更加重视对专业学科方面的研究, 而把学校分配给的其他责任, 如党建宣传工作等, 视为额外负担, 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参与党建宣传工作的积极性。久而久之, 党建工作中的新闻宣传就被边缘化了。

2.2.2 学院党建宣传工作方式缺乏创新

党建宣传工作给人的印象是比较严肃、沉闷的, 而在新媒体时代, 受众接触信息的方式和心理发生了很大改变, 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所以, 学院传统的党建宣传模式已难以满足广大师生要求。新闻报道缺乏吸引力和创新性, 必定会影响学院党建工作的开展。

3 多渠道加强新闻宣传对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促进作用

3.1 更新高职院校党建宣传工作理念

党建宣传工作需要活力, 需要突破传统的形式化和模式化的框架, 从学校改革发展的实际出发, 大胆实践、积极探索, 形成相互配套、紧密衔接的工作体系。一方面继续坚持已有党建宣传工作的优良传统, 弘扬党的主旋律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维护党建工作的原则性和纪律性;另一方面又要结合高职院校新闻宣传的特点, 不断改进党建宣传工作的思路, 改革工作方法。

3.2 改进党建新闻宣传报道的内容和形式

党建新闻报道必须跟上时代的潮流, 要体现时代性和贴近性, 要克服严肃、沉闷的特点, 紧密结合学校改革与发展实际, 用大量鲜活、贴近师生、富有生命力的宣传报道吸引读者, 力求让党建新闻宣传报道动起来、活起来。党建新闻宣传报道要坚持"三贴近"原则, 内容上要根植于群众生活实际, 题材上要善于创新, 力求以简单明了的形式, 符合时代气息的文字, 对师生进行党建理论的教育。

3.3 逐步完善新闻宣传队伍的建设

宣传队伍建设是推动高职院校党建宣传工作的主要驱动力。这支队伍不仅需要较为深厚的党建理论水平, 还应具有较强的新闻洞察力;不仅需要丰富的党建工作经验, 还应具有一定的新闻写作水平;不仅需要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原则, 还应具有新闻工作者的开拓创新精神。为此, 一方面可以定期开展对党务工作者的培训, 提升党务工作者的新闻涵养;另一方面, 要加强对现有通讯员队伍的党建理论教育, 提高通讯员的党建理论素养。此外, 还可以通过内培外引, 补充具有较高党建理论水平和新闻撰写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切实加强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中新闻宣传队伍建设。

4 总结

综上所述, 新闻宣传在高职院校的党建工作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合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校园网络等多种媒体形式, 有效传播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学校的办学思想、理念, 实现高职院校健康、可持续发展。

摘要: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高职院校的党建工作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需要;而新闻宣传作为党建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以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新闻宣传工作为例, 分析了新闻宣传在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中的促进作用和存在问题, 进一步探讨如何发挥好新闻宣传对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新闻宣传,党建工作

参考文献

[1]李萍.论新闻宣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文教资料, 2012 (9) :153-154.

高职院校新闻专业 篇8

传媒业在中国属于新兴行业,新闻传媒业的繁荣与扩张,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和健全的今天,院校新闻教育理应关注人才市场的需求,而来自市场的信息是:目前,媒体已经不缺少一般的新闻从业者,其所需的是具有某领域专业功底的新闻从业者。

旅游业已成为云南省战略性支柱产业。作为助推旅游产业发展的载体,各大媒体急需能胜任旅游新闻报道、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的人才。

从纸质媒体来看,《云南日报》每周一期固定的旅游专版,《云南日报》的子报《春城晚报》有旅游专刊《旅游特快》。旅游类的栏目有《盘点云南》、《炫世界》、《食全酒美》、《市场》、《州市》、《关注》等。同时《云南日报》还印发《旅游》专刊,目前已经成为《云南日报》的精品版。

从电视媒体来看,云南电视台开设有旅游民族频道,大理电视台开设有旅游文化频道等。除了专门的旅游频道外,一些州市以及县级电视台还相继开播了与本地旅游密切相关的旅游类栏目,大多以专题栏目为主。

从广播媒体来看,云南人民广播电台香格里拉之声(SW6035),是我省唯一的对外广播媒体。其中,《漫步彩云南》、《世界真奇妙》两档栏目都是专门的旅游栏目。各州市也有一大批专门介绍当地风土人情、特色景点以及旅游产业发展的栏目。

在新媒体方面,旅游产业与新媒体的结合可谓空间巨大。随着“携程”、“艺龙”、“途牛”等在线旅游网络的兴起和“去哪儿网”、“酷讯”等旅游搜索引擎的快速发展,游客获得旅游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可观的上升空间不仅让景区、酒店、旅游企业等旅游产品推广方对新兴媒体的传播方式青睐有加,更使得新媒体大有可为。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试图在旅游产业上做大文章。未来对于传媒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将会更加紧迫。

二、复合型应用型专业建设的思考

第一,找准专业定位,明确培养目标。

作为复合型专业,新闻采编与制作(旅游新闻方向)专业承担着培养在新闻、旅游行业双栖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本专业应树立“在做新闻中学新闻、懂旅游,在学新闻中做新闻、懂创意”的理念,使本专业既能适应新媒体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又具备在新闻专业与旅游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厚实度,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继续发展。

第二,培养模式紧扣社会需求,突出地方特点、学校特色、时代特色。

首先,专业建设的软件、硬件的配套。

软件方面主要是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打造实力团队,引进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强化专业教师的培养。本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双师型”和“复合型”教师,然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媒体人才往往不具备高学历或高职称,而双高人才又缺乏实践经验。

加快专业教师的成长,获得业界认可。利用3-5年的时间使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教师迅速成长,专业水平得到业界认可。鼓励教师到一线进行实践交流,结合横向课题,不定期到一线合作单位参与相关节目创作及节目策划、诊断。

硬件方面的重点是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除了打造校内外专业实训室,还可以利用现有资源,把学校宣传部、官方网站、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站、临沧师专报等列为实训室。在充分利用现有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积极向外拓展,提高校外实习基地的专业化程度,积极与市内相关传媒机构达成日常合作机制,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机会,甚至与省内、国内的多家传媒集团合作,实现订单式的培养。

其次,科学设置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适时调整课程体系。建设网络课程,建议尝试开发课程网站,建议开通专业微信、微博、QQ群,实现课程资源网上共享。增设网络传播、旅游发展等相关课程,增强学生在新媒体时代对视听新媒体的适应能力,以及对旅游新闻业务数字化发展所带来的变化的适应能力。开展专业类校园品牌活动,激发新闻专业实践潜能,展现传媒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

再次,推行“双证制”,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和毕业标准设置。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推行“双证制”,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在毕业前通过国家广播电视新闻从业资格证、国家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从业资格证及导游资格证考试,拓宽就业渠道和就业方向,使学生具有双重职业能力。设置学生毕业标准,本专业学生必须参与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思政理论课社会实践学分考核依据。学生可在省内或家乡所在地开展实践活动,撰写调研报告或者DV短片等影像资料。

摘要:本文以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旅游新闻方向)为例,分析当前复合型应用型新闻人才的社会需求,并就高职院校复合型应用型专业建设作出思考。

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专业特长分析 篇9

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专业特长的表征特点

如果用专业方向来描述教师的专业倾向性, 那么专业方向分为宏观专业方向和微观专业方向。现阶段, 普通高校教师的宏观专业方向基本是基于一级学科类型的划分;而微观专业方向则依据二级学科或是更狭窄的研究方向。由于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的构成与普通高校很不相同, 专业理论层次不如普通高校, 教师群体学历层次相对较低, 专业技术研发能力无法加载于此平台上, 从而决定了教师的专业方向不可能按学科层次严格划分, 更不能按微观专业方向划分。

目前, 高职专业课教师主体由四部分构成, 一是职业技术师范本科院校的毕业生 (本文称为第一类教师) , 该类教师是针对特殊紧缺专业培养的师资, 特点是贯通工程专业领域和具有教育基本理论。但这部分教师数量较少。第二类是由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这类教师学历以本科为主, 但由于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学习工作经历, 受学科类型的影响较深, 缺乏实际专业工作经验。这部分教师在职业院校中占有很高的比例,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这类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和教学能力提高相应有一系列管理办法。第三类则是具有企业生产管理经验, 后由各企业调入高职院校的教师。由于这类教师具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 通过一个时期的教学实践锻炼, 掌握教育教学方法后, 具有明显的专业优势。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主体, 来自于这类教师。第四类是企业兼职教师, 这类教师除具有第三类教师的优势外, 由于没脱离原生产企业, 能够起到校企合作的纽带作用, 为专业教育的实训基地建设、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提供保证。但这类教师的比例不高, 同时他们的主要工作精力可能并不在教学上。

第三、第四类教师的宏观专业方向源于专业学习时期, 由学科分类决定, 但在实际工作中, 岗位需要迫使其不断调整专业方向。而微观专业方向, 一般不会跨越专业层次, 更注重生产技术和管理技能。他们的宏微观专业方向与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所需教师素质是相一致的。在目前各高职院校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不断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背景下, 在企业担任高级主管、总工程师等的专业人才更受欢迎。

由于产生宏微观专业方向的激励方式与普通高校不同, 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方向具有如下特征: (1) 第三、第四类来自企业从事技术管理工作的教师, 一般在企业中经过多次和多工种岗位的转换, 专业方向的多次微观取向已构成宏观取向的基础, 宏观专业取向不受学科划分的限制, 因此更有利于拓展高职学生的专业视野。 (2) 第三、第四类来自企业从事某种技术工作的教师, 比较注重专业的微观方向, 在基本技能教学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3) 尤其是第四类企业兼职教师, 能够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把握专业发展的方向, 了解生产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动态, 可向所教学的专业提出及时调整专业方向的建议。 (4) 相对于第三、第四类教师, 第一、第二类教师一般需要到企业顶岗锻炼3~5年方能完成专业养成, 基本具备专业技能素养。因此, 将第一、第二类专业课教师派往企业顶岗锻炼, 促进其专业成长十分必要。

专业课教师专业特长与专业成长

前文已经述及, 专业课教师的专业特长构成一个专业的教育教学特色, 而专业特长的产生从外部推动因素看主要是专业岗位的高收入利益和岗位的可持续发展性;内部动因则是在外部推动力的作用下的个人兴趣、爱好。个人兴趣是保证教师在专业领域不断发展的基础。在企业中, 这些条件可以促使专业人员快速成长, 在专业技术方面取得成绩。在高职院校中, 仅有上述条件是不够的, 因为教师的专业特长发展必须服从于人才培养的大前提, 只有人才培养的成功, 才能有教师的专业成就感, 也才会有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人才培养成功的标志是毕业生在企业生产管理中处于骨干地位。教师在专业教育中的企业自适应性是高职院校教师培养出企业所需人才的前提。受市场经济的影响, 受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材料的影响, 企业的生产可能转型, 因此教师的专业特长必须随之调整, 这就是专业课教师的企业自适应性。

以计算机数控加工技术专业为例, 本专业的教师均有自己的专业特长。一些教师侧重于数控编程理论和实际操作, 一些教师侧重于数控车床的加工工艺操作, 还有一些教师则专注于数控车床的电气自动化问题。这些教师的合理组合, 是培养出企业所需数控加工人才的必要条件。一般而言, 专业方向是由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的, 而人才培养目标是随人才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的。一个时期企业需要大量的数控编程人员, 专业培养就须加强数控编程教学, 而另一个时期可能需要的是另一个方向的数控专业人才, 专业方向就要及时调整。高职办学的灵活性本应体现在这个基础之上, 应要求任何专业课教师都不得将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个性凌驾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

在遵守人才培养目标这个前提下, 显然, 教师的专业特长发挥应该将产学相结合。鼓励教师面向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直接参与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 才能使教师在专业上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 在一个专业范围内, 教师的专业特长发展需要引导。这种引导来自于专业带头人, 而更直接的途径是院校行政管理层面的干预。现今许多高职院校的机构设置模式都采用本科院校的, 基本都有科研处, 但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不高是不争的事实。与其以此机构行使对教师的科研能力考核, 不如转变该机构的职能, 使其面向教师的产学结合管理, 这更符合高职院校目前教师的实际状况和院校教学改革的需要。

在一个专业教学团队中, 并不是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的人就可以成为专业带头人。现在已经清楚, 专业带头人不同于学术带头人。如果普通高校需要的是学术带头人, 那么高职院校需要的则是专业带头人。一个教师要具备专业带头人素质, 除了要具备本专业的实际生产经验, 具有较高的技能, 明了专业发展的方向之外, 还必须具有凝聚力和垂范作用, 能够平衡好各教师专业特长的作用。

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 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 致使教师的专业特长具有时效性特征。一般而言, 过时的技术不会引起人们的兴趣, 但是能够引起大家兴趣的技术已经是一种趋于完善的成熟技术, 要在此基础上有创新突破, 难度很大。因此, 高职院校教师在这方面的专业发展无外乎是通过对该新技术的学习, 更好地促进专业人才的培养, 而不是技术创新。

教师专业特长可以由兴趣产生, 也可以在外部压力作用下形成, 如岗位角色的转变促使其兴趣点发生变化。刘楚佳、李志雄等对广州地区七所高职院校所做的调查数据表明, 高职院校教师急需提高本专业实践操作能力, 急需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 尤其是了解本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机会。反映出的信息是这些院校第一类和第二类教师的比例较大, 职业教育的大环境促使他们做出与职业教育发展相一致的兴趣选择;同时, 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所注重的是专业技能取向, 而不是专业知识取向。调查数据显示的另一问题是高职院校教师不再注重基础理论和知识的学习, 直接反映在科研能力上, 则是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

教师专业特长对学生专业教育的影响

教师专业特长对学生专业教育的影响属于教师教学能力范畴。从事多年专业教育的教师一般都会将从事过专业教学的各届学生进行比较, 分析各届的特点。无论哪一个专业, 总会被一些学生喜欢, 希望转入学习;而另一些学生则会因以下原因转入其他专业:对专业不了解;对专业负面认识太多;个人兴趣在其他方面。

目前, 高职院校对新生的专业教育有很多种形式, 有的由专业带头人作专业介绍, 有的请成功校友现身说法, 还有的直接将新生带到生产企业参观等等, 究竟哪种方式更好尚无定论。因为新生对专业的认识犹如一张白纸, 第一次认识的记忆是深刻的。如由专业带头人介绍专业, 专业带头人的专业兴趣就会很直接地传递给学生。而将学生带到生产企业参观, 对学生所产生的冲击则更为巨大, 因为学生现场感受了未来的工作环境, 了解了企业员工的劳动强度、福利待遇等。如果学生在心理上过不了这一关, 接下来会千方百计谋求转专业, 这种现象在艰苦行业对应专业表现尤其突出。笔者除多次向学生作专业介绍外, 时常带领新生到选煤厂进行专业教育, 比较两种方法, 发现由于感到生产环境条件不佳, 总有一部分学生在初次直观了解选煤厂后, 放弃选煤专业的学习。

更重要的是, 在后续的专业教育中, 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塑造学生的专业精神。在三年的专业教育中, 教师通过言传身教, 除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外, 还会由于行业的社会现实情况和教师的个人经历对学生的心理预期产生重大影响, 从而影响学生未来的专业取向。面对学生, 专业课教师经常会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 本专业有没有发展前途; (2) 专业的工作环境如何; (3) 毕业后从事什么工种 (岗位) 好; (4) 生产企业的个人收入和福利待遇如何; (5) 个人婚姻问题是否好解决; (6) 未来子女的教育问题怎么办等等。

要很好地回答上面这些问题是不容易的, 因为学生的比较心理是顶岗实训后逐渐形成的, 尤其是推行学生实训企业员工化管理的工学结合模式后, 学生的心理成长步伐大大加快。现实的利益是学生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这些影响并非全部产生正面效果。专业课教师的潜移默化, 应该促成的是学生在自己专业中的最佳职业定位。在高职教育定位于就业教育的现实背景下, 职业院校无一例外地都有就业指导机构。但是调查发现, 这些机构起的作用似乎十分有限, 纵然就业指导教师出自专业教育领域, 然而面对众多专业的就业咨询问题, 不可能面面俱到。实际上, 几乎所有的学生在就业问题上都会咨询自己的专业课教师。因此, 专业课教师的特长起到的作用可能会超过就业指导机构。

影响教师专业特长的因素

专业课教师的职责是服务于专业教育教学, 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但是在各高职院校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一部分专业课教师不安心于专业建设的现象。在经济利益驱动和教师在校地位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相当多的专业课教师可能趋向于从事学校行政管理工作, 而不是全力从事专业教育。归纳起来, 影响专业课教师专业特长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收入 经济收入直接影响教师专业特长的发展, 从业者的经济驱动性同样体现在高职教师群体中。在企业中, 同一专业不同技能方向的从业者, 收入差别是有明显体现的, 这是因为企业的经济活动受市场的支配。但高职院校是以培养人才为主要目标的, 不可能引入市场机制, 因此教师收入差别取决于职务职称、课时工作量及其他教育教学活动。在专业群层面上, 某专业对学校发展贡献的大小决定了该专业在学校的地位, 同时也决定了该专业课教师的经济地位。过去一个学校的专业分成重点专业和非重点专业, 高职院校示范建设工程启动后, 将专业分成了示范类专业和非示范类专业。示范的一个内容也包括办学效益的示范, 示范的目的是推动其他非示范专业的发展。因此, 在一个专业的教师群体中, 专业建设是大家的共同目标。而对个体而言, 做有专业特长的教师则是自己的努力目标。

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性 无论是计划经济模式还是市场经济模式, 社会经济运行的起伏周期, 都会影响到专业的社会需求和专业个体经济收入预期。在经济高涨的形势下, 一般会吸引较多的人才从事该专业的学习和工作, 而在经济停滞期则相反。新兴产业的专业技术比传统产业的专业技术更具吸引力。专业技术从业者的普遍心理预期是在保证经济收入不断增加的前提下, 专业不断发展。具有战略眼光的高职院校, 一般将有这些特点的专业作为优先发展的对象, 在政策和资金层面上加以扶持, 但在人才储备方面, 就做得较差。因为在现实的经济条件下, 高职院校一般不会去养一些近期见不到办学效益的“闲人”, 从而本专业教师的专业特长就会受到影响。

行政管理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根本目标是为教育服务, 为教师教学提供方便。但实际运行的情况是, 由于官本位机制, 上述功能很容易由对教师的各种考核而取代, 其目的是评定教师, 进而为教师的职务职称晋升提供依据。名目繁多的考核和不必要的集会常挤占教师的自由支配时间, 实际是对教师专业特长发展的一种约束。因此,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科学化, 可降低管理成本, 积极引导专业课教师, 是促进专业课教师成长的重要举措。此外, 目前高职院校都有职业技能鉴定机构, 如果这个机构是以考核学生职业技能培训通过率, 进而考核指导教师的工作业绩, 那么这个机构的职能就是不完全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服务引导作用应该在技术发展中得到充分发挥。

专业的共性特点是由本专业教师的专业特长和个性体现出来的, 教师专业特长发展是专业特点的本征需要, 对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 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成长和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 对创办有特色的专业和专业群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新技术革命不断催生新的产业、新的工艺和新的技术。几乎没有任何一种技术有超过二十年的生命周期, 企图学好一门技术就终身受益基本是不可能的。专业课教师瞄准新技术所做的个人发展战略储备, 同样也是院校层面上的人才战略储备。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和鼓励教师的专业特长发展, 积极引导, 提供方便, 为学校的战略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马树超, 郭扬.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19-20.

[2]纪芝信.职业技术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106-112.

[3]刘楚佳, 李志雄, 等.高职教师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大学教育, 2009, (8) :77-79.

[4]刘紫婷.高职学生就业指导[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6:55-77.

高职院校快递专业发展思路 篇10

高职院校快递专业现状

我国快递行业与快递行业人才现状

在中国,快递是一个朝阳产业,自1993年开始截至2010年,中国快递行业复合增长率达到25%以上。据有关部门统计,2010年中国快递日业务量达1 000万件,排在美国和日本之后。更有专家预计:到2020年中国快递业务量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未来30年,中国快递业会继续保持2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2006年底,快递业归属于新成立的国家邮政局,新《邮政法》的颁布实施明确了快递业的法律地位;《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快递服务》标准的出台为快递的产业化指明了方向。至此,快递业进入了最快、最佳的发展时期,特别是内资民营快递企业已经从“小、弱、散、差”与“大而不强、小而不精”的格局向规模化转型,为中国快递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快递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快递企业对快递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快递人才市场缺口巨大。近几年以及未来的几年,各大快递企业都将大量招聘员工。另外,快递企业的快速发展也产生了负面效应。大量招聘、不断降低应聘要求使得快递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专业技能普遍较低。由于流动性较大,其中很大一部分从业人员未经培训就直接上岗,业务素质不过关,服务态度较差。在“3·15消费电子投诉网”上,关于快递的投诉内容主要包括服务态度差、运输丢件、递送速度慢、破损难赔偿、签字之前不准验货、辱骂顾客等。这些问题产生的首要原因几乎都是快递人员道德素质、专业技能偏低。快递从业人员的这一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地阻碍了中国快递企业乃至中国快递行业的发展。因此,培养高素质的快递从业人员是快递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职院校开设快递专业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具备道德素质、专业技能的快递行业人才匮乏使得大规模培养高素质的快递从业人员势在必行。而快递企业最大量需求的则是基层业务操作人员,包括收派员、仓储员、客户专员、收款员、司机、行政文员、装卸工、统计员等。这些工种的特点是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完全可以通过职业教育进行规范培养。自2011年起,不少高职院校就开始研究开设快递专业的可行性,至今若干院校已经开始快递专业或快递专业方向的招生与教育,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培养素质、技能双双达到行业要求的毕业生而探索。在国家邮政局颁布的邮政业发展“十二五”(2011—2015)规划中,国家对快递行业提出的“十二五”发展指标是:重点快递企业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网点覆盖率达98%,省辖市网点覆盖率达90%以上;重点快递企业省会及重点城市间快件72小时投递率90%以上;快件延误率降低到千分之八、损毁率降低到万分之一、丢失率降低到十万分之五以下。这要求企业必须把拓展业务、占领市场的部分精力转移至整治企业内部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上;也将促进高校和快递企业加快合作,共同探索快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快递专业的发展之路。

高职院校快递专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课程体系建设有待完善

开设快递专业的高职院校较少,即使有的高校开设了快递专业或快递专业方向,也只是刚开始招生,十分缺乏在课程体系建设上的经验。有的学校根据相近专业(如物流管理专业)制定快递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但所培养的学生绝大多数还没有毕业,很难检验学校制定的课程体系是否能培养出快递企业需要的、能胜任快递工作的毕业生。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如何更加贴近职业要求、如何符合职业岗位(群)的需要始终是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中心课题。快递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需要时间来证明它的正确性,需要时间来逐渐完善以符合快递人才市场的需求。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难以有机结合

长期以来,我们受“学而优则仕”观念的影响,重本科教育,轻高职教育,重理论学习,轻技能训练,高考分数线就是这种社会价值观的体现。不少中、高职院校也歪曲了教学理念,眼睛向本科看齐,总觉得高校就是应该多培养高层次的人才,像硕士生、博士生那样的研究型人才。如果高职院校新建的快递专业仅仅能教会学生快递、物流及其相关理论知识,培养一群只懂理论不会动手的毕业生,将很难受到企业欢迎。届时,不佳的就业率又会导致职教吸引力下降,影响生源,从而再次影响快递专业学生质量,形成恶性循环。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对接难,一直是高职教育的“瓶颈”问题。若无法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快递专业开设容易,发展将相当困难。快递企业需要的是有专业技能、有动手能力的人才,而不是只会纸上谈兵、光有一纸文凭的大学生。

专业教师较缺乏

快递行业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新兴行业,高校快递专业是伴随快递行业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新兴专业。因此,在高职院校以及本科院校内,研究快递、精通快递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教师相当少,相当缺乏。现在开设或者打算开设快递专业、快递专业方向的高职院校师资来源普遍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快递作为物流涵盖的内容之一,快递教师由教授物流知识的教师来担当是合适的。但是各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本身发展时间较短,专业师资力量也较薄弱,尤其理论和实践兼优的专业教师更是匮乏。加快物流专业,尤其是快递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缺少专业的实训室和实训基地

这是新兴专业面临的另一个挑战。高校要建立一个成熟的专业,配备足够的硬件、软件条件,需要时间的积累。因为受到经费、师资等条件的约束,新专业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也就意味着快递专业在发展初级阶段,必然会缺少专业的实训室和实训基地。之前提到的高职教育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对接难,缺乏专业的实训设备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没有专业的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就无法锻炼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学生对专业知识缺乏基本的感性认识和必要的操作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若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建设无法同步,快递专业培养的人才很可能会与社会需求脱节。

作为新兴专业会经历数年生源不稳定时期

作为新兴专业,还将遇到“数年生源不稳定”的挑战。广大高考考生在填写录取志愿时会有选择性地避开新兴专业、不了解的专业。这也将考验高校领导和教师发展快递专业的积极性和忍耐力。

高职院校快递专业发展对策

加强校企合作,探索订单培养方式

只有让快递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作人员参与到高校快递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工作中来,才能更好地保证所构建的课程体系下培养的快递专业毕业生是快递企业需要的、能胜任快递工作的。高职院校和快递企业若能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则能创造双赢的局面。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可以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这对于招生宣传、专业建设等工作都是有极大益处的。对于快递企业而言,则可以解决招聘难等人才紧缺问题,还能降低招聘成本等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对稳定企业内部、提高服务水平、立足国内市场有很大的帮助。

引入职业标准,推行“双证”制度

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必须有明确的培养目标,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引入职业资格认证,确保所培养的快递专业毕业生是具备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而不是只懂理论,光会说不会做的大学生。在具体实施上,可以推行“双证”制度,即通过三年的教育,除了要能获取高职毕业证,还要考取行业资格证。以快递业务员为例,2008年8月1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邮政局联合颁布的《快递业务员国家职业标准》,对快递人才的职业技能提出了相应要求。“快递业务员”的职业定义为“使用快递专用工具、设备和应用软件系统,从事国内、国际及港澳台地区的快件揽收、分拣、封发、转运、投送、信息录入、查询、市场开发、疑难快件处理等工作的人员”,职业等级定为“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业务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业务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该职业标准还对职业能力特征、培训要求等作了具体规定。若在快递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加入考证的内容,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考取从业资格证,以“双证”毕业,那么当学生寻找工作时就会比普通的社会人员具有很大的优势。

加强师资培训,鼓励教师前往快递企业挂职和学习

由于高职院校普遍缺乏长期研究快递、精通快递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教师,最迅捷的解决办法就是把校内相关专任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推上第一线,鼓励他们前往快递企业挂职和学习。作为高校部门领导,这种鼓励绝不能仅仅是口头上的,必须从政策上确定下来。可以制定教师挂职锻炼实施办法,鼓励和支持专业骨干教师到企业进行交流学习、寻找和研究课题,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可以通过奖惩、经济补贴等形式增加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企业挂职和学习的效率。挂职和学习过一线技术和知识的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帮助快递专业学生掌握快递这一门专业技术。

共用其他专业已有的硬件资源,拓展实训基地

在快递专业发展初期,必然会缺少专业的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可以先共用其他专业已有的硬件资源,同时积极与快递企业洽谈合作,拓展实训基地,为快递专业学生创造实习机会。绝大多数开设或者准备开设快递专业的高职院校是在拥有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开设快递这一新专业的。因此,成熟的物流专业实训室等硬件设施都可以作为快递专业的教学资源,既可提高实训室利用率,又可解决快递专业发展初期缺少专业实训室的问题。高职院校从开设快递专业可行性分析起,就应该融入企业一线工作人员的意见与建议,始终保持与快递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合作与交流,这也包含了实训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对以后解决实训基地、顶岗实习等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加强对外宣传

高职院校应从加强对外宣传工作入手,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工作,提高快递专业的知名度,塑造快递专业在广大考生和家长心中的形象,提高他们对快递行业和快递专业的了解和信心。

一个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快递行业需要科学、全面、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工作。铲除高职快递专业发展之路上的挡路石,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不仅能加速高职快递专业的发展,还将促进中国快递行业和快递市场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婕.为何快递人才“一将难求”[J].经济研究导刊,2011(10):130-131.

[2]邓汝春,罗中.校企双主体的快递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初探[J].现代商业,2011(11):283-284.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改革 篇11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优化;淘汰

一、前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向地方经济、面向生产一线、面向服务和管理一线职业岗位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一定(够用)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为根本,它是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

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建设和专业设置上应根据行业、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的需要,结合学院实际,优化专业结构,淘汰部分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形成以工科专业为主体,以机、电、土木类专业为重点,以服务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专业为特色专业,建设以工、管、经、文等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体系。

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中应注意发挥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根据当地政府区域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确定高职院校的服务面向定位、人才培养定位,建立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动态机制,加强专业布局优化。

(二)充分发挥行业、企事业单位的指导作用

行业部门的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和专业设置预警机制,定期的发布人才需求信息,专业设置与调整必将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动”,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升级而“走”,围绕企业的需求而“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而“变”。

(三)充分发挥第三方组织的评价和监测作用

高职院校应根据第三方组织(如麦可思研究院)的运行监测和诊断,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找准办学定位,适应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格局。

高职院校各专业还应从学生就业率,学生工作半年后的月收入,各专业大类毕业学生半年内的离职率等综合考虑专业设置。

三、高职教育的应具备8个方面的特色体现

1.办学宗旨要以服务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的结合之路;

2.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变化适时调整专业设置的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定;

3.课程体系要以培养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主线;

4.从头到尾素质教育都要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都要以职业素质教育为重点;

5.围绕培养目标的实现,建设结构合理、“双师”素质、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立满足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培养要求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实践训练体系;

6.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都要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

7.就业率、社会诚信度都要纳入到教学考试考核环节当中。

8.职业道德和诚信意识教育是职教之本。

四、坚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的指导思想

2014年23日至24日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标志着我国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正在整体推进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五、高职专业建设与改革建议

专业建设是内涵建设的龙头,所以抓好专业建设是内涵建设的核心。要以专业设置和调整为龙头,精心打造特色、品牌专业。专业定位应直接对应行业或区域经济发展的教育。(见表1)

(一)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体制机制建设。

(2)适应行业、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整体优化”的专业结构体系。

(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为保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

(4)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5)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

(6)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7)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

(8)教学资源库建设。

(9)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二)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

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制约着一所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只有按照一定的人才培养规格来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一是职业道德,二是职业技能,也就是要“德技双馨”。

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人才培养规格主要解决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从认识层面,正确处理“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全面素质”,“职业、技术”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体制机制建设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校企合作是产教结合的基本途径,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体制基础,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培养模式。

(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当中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当中又提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

(五)课程建设首先要明确课程定位

从性质来讲,要明确这门课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是理论课还是技能课。从地位来讲,要明确它是核心课还是普通课,是考试课还是考查课,它与前置课程、后续课程是什么关系。从作用来讲,每门课程都是对应专业培养目标的,有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如果没有课程的支撑,专业培养目标就是一句空话。

(六)课程建设要树立设计的理念

高职教育的基本理念,一是能力本位,即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着重选取和职业能力的形成关联度大的知识点,少讲是什么和为什么,多讲做什么和怎么做。二是学做合一,学与做要结合起来,既要有知识体系又要有能力体系,既要设计理论教学环节又要设计实践教学环节。

(七)质量建设是内涵建设的目标

什么是学习型社会相适应的评价模式?一方面是实施第三方评价,无论是理论考试还是技能考核都由企业专家把关,家长、校友、第三方都要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第二方面是强化过程评价,将职业能力发展过程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实现终结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第三方面是有计划地采用网络化考核,及时将考核结果及时地反馈。

(八)特色、品牌专业建设

打造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是高职院校发展中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提高办学层次、提升整体竞争能力的重要保证。

因此,专业建设必须从内涵建设出发,着重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树立以“厚德崇信,博学尚技”的校训为学习目标,树立“以人为本”“能力为重”“素质为核心” 的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整合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同时,建立一套科学的考试与评价制度,考核学生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管理能力,最终建立起符合自身特色、服务区域经济的特色、品牌专业,培养出具有很强竞争意识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19号)2014

[2]《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 教育部人事司组织编写,刘新群主编东北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

[3] 野晖.中国大学生初次就业率70%高出教育部官员预期[N].第一财经日报,2005

[4] 张志刚,邱金英.与时俱进:面向新世纪的大教育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06)

高职院校专业社团建设探索 篇12

高职诸如文艺类、体育类社团很多, 可谓空前活跃, 但同时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 专业社团主要立足于本专业, 开展与专业相关的知识研究, 如对科技项目、社会现象进行探究等, 可谓是对专业知识的弥补与拓展, 极大地发挥了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有力地提升了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有利于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和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根据高职院校发展的新形势, 如何加强高职专业社团的建设, 高效地开展社团活动, 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一、高职专业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一) 经费投入、场地不足, 设备欠缺。经费投入不足是高职院校社团开展活动的瓶颈。社团很多活动的开展, 都需要一定的经费, 如购买实验材料、设备等都需要经费, 活动宣传也需要经费。社团活动经费主要来自学院的投入, 自筹资金的渠道较少。学校往往只对重点立项的社团活动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其他社团由于经费相对不足, 往往造成社团活动不能长久开展, 更难开展更深层次、更高标准的社团活动, 这无疑影响了社团成员参与的热情, 使社团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场地、设备投入不足是社团建设又一严峻的问题。高职院校大多由中专、技校升格而来, 硬件设施建设的速度跟不上学校发展的需要。虽然学校有学生活动场地, 除教室、操场以外, 学生没有别的活动场地, 更别提为学生社团活动提供足够的场所, 而且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 更谈不上办公设施, 导致社团无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 没有能够展现自己的特色。

( 二) 社团活动水平低, 没有形成特色。据调查, 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大一新生参加比较多, 由于他们缺乏专业知识, 动手能力差[3], 虽然组织了很多活动, 且活动内容比较单一, 但收效甚微; 社团组织者在组织活动时没有筹划, 甚至没有经过指导教师的指导, 效果可想而知, 不是活动时组织不好, 就是收效甚微; 有些活动则侧重于兴趣性, 甚至带有功利性, 没有形成特色, 很难发挥社团的拓宽知识面、提高动手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的作用。

( 三) 缺乏专业指导老师的高效指导。指导教师的高效指导是确保社团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好的指导教师对社团活动的开展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自发组织起来, 按照相关规章制度, 每个社团成立时都配备了指导教师。在调查中发现, 每个社团都配备了自己的指导教师。但由于社团指导工作不计工作量, 而指导学生社团会占用很多业余时间, 而且教师既有繁重的教科研任务也有家庭琐事要处理, 时间精力有限, 往往无法对社团活动进行及时的指导[4], 使得社团单纯为了应付考核而准备活动材料, 使得一些社团在活动内容和方式上存在低水平上重复现象, 社团成员从每次社团活动中收获不大, 严重影响了师生的积极性。

在开展社团活动的过程中, 学生是主体, 老师是主导, 所以学生开展每一次社团活动都需要指导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意见。但实际上, 很多老师缺乏与社团成员的沟通, 对社团工作不熟悉, 指导力度不够, 出现消极对待社团工作的现象, 有些只靠社团负责人在组织一些简单的活动, 导致指导教师有名无实, 失去了设立指导教师的意义。

( 四) 社团队伍良莠不齐。社团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社团核心成员的精心筹划, 所以社团核心成员的能力、奉献精神往往决定了活动开展的成败与否。有些社团核心成员由于缺乏相应的培训和指导, 思想觉悟不高和沟通能力有限, 同时也不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等, 难以胜任社团工作,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团的健康发展。高职学生在校时间段, 大一新生居多, 但由于缺乏引导, 有些参加了很多社团, 精力分散很大, 甚至学业也会受到影响[5], 得不偿失, 不利于社团的换届衔接。

( 五) 缺乏必要的奖惩制度。必要的奖惩制度有利于活动的正常顺利开展。由于缺乏相应的工作运行机制, 社团成员积极性不高, 一些社团属于指导和管理, 社团工作不能持续开展;同时由于缺少必要的奖惩制度, 一些积极性较大的社团成员往往会因为得不到提升或工作得不到认可而脱离社团[6]。社团的建设由于缺乏适合其成长的外部环境, 影响其良性、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高职专业社团建设的对策

( 一) 学校加大投入, 募集各方资金, 提供必要的活动地点和设施。高校社团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经费, 没有经费的支持, 再好的社团计划也无法实施。高职院校经费紧张, 但从长远角度看, 学校要对社团活动经费有所倾斜, 特别是对重点社团的扶持。另外, 学生社团也应该主动走出校园, 通过开展活动, 如为企业提供有偿服务、自主创业等方式募集一部分活动资金[7], 在募集资金的同时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同时, 要加强对经费的管理, 在审批、监管等方面严把关, 能不花的不花, 能少花的不多花, 节约开支, 最大限度地发挥经费的效果。

一个社团如果没有必要的活动场所, 其活动肯定大打折扣, 同时也不利于社团的进步发展。随着学生社团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社团的数量也与日俱增。而公共教室对一些社团活动的开展是不合适的, 需要一定面积的场地来存放活动器材、设备等。可以根据不同社团的属性, 提供合适的活动场所, 为了节约场地可以集中办公, 同时方便教师指导, 更有助于增强团队凝聚力。必要时可以开放一些实验室, 方便社团活动的开展, 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实验室和设备的利用率。

( 二) 创建专业的品牌社团, 提高社团活动质量。引入竞争机制, 对社团进行等级评定, 把有限的经费和师资放在有价值和前景的社团上, 重点扶持和指导, 集中力量培育出几个精品社团, 为其他社团树立榜样, 通过开展社团文化节、社团巡礼等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 扩大影响力, 提高知名度, 不断总结, 不断完善, 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保证了社团活动开展的效果。

( 三) 强化教师队伍, 双师指导制。在社团活动课程中, 教师不再是传统课程中知识的传授者, 而是学生体验探索的引导者、服务者、合作者和评价者[8]。高职院校大多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来, 大多师资力量不足, 不会为每个社团配备专职社团指导教师, 学校要重视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 通过制定完善的教师培养计划, 选拔一批专业技能高、责任心强、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兼职社团指导工作, 给予一定的报酬, 使得课外指导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使社团成员参与到教师的课题中, 有利于教师课题的完成, 成就感突出。同时为了避免时间上的冲突, 可以聘请正规大中型企业的优秀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作为第二指导教师, 这样更有利于产学研结合, 使学生提前接触企业, 了解先进的企业文化, 更有利于职业发展。

( 四) 加大社团队伍建设。常言道: 要想跑得快, 全靠车头带。可见, 学生社团负责人在社团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选择能力素质高、有奉献精神的学生做负责人, 并对社团核心成员制定详细的思想教育、专业素质等系统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 必要时可以有针对性地邀请一些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或开培训班[9], 或通过理论教学、社会实践、拓展训练等多种方式, 培养一支思想素质过硬、创新意识强、有团队协作能力的社团干部队伍, 确保收到实效, 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与能力, 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 增强社团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进而凝聚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

高校专业社团要结合自身内在特点和优势,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多种形式社团活动, 推动多领域、多层次、各具特色的社团工作局面, 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实践的内在潜力, 让大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10], 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 锻炼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以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 五) 完善考核激励机制。一是对专业教师, 主要考核其在专业社团的工作项目, 制定相关激励政策, 亦可以纳入教师的日常工作考核, 给予相应的教学绩点, 必要时纳入当年年终考核指标之内, 充分调动社团指导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对社团负责人设立试用期, 结合社团日常管理及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考核, 通过考核后启用, 没有通过考核的予以调整更换。三是对社团成员可引入学分制, 严格考勤, 经指导教师、社团核心成员进行考核, 给予一定的学分, 或根据其对社团的贡献度, 给予优、良、中、差等级评定, 在综合测评时予以加分, 这样就可以大大激发大家参与社团活动的热情。

三、结语

总之, 要保证高职院校的专业社团朝着健康、良好的方向发展, 创造个性化的专业社团, 学校要加大资金和场地投入, 保证足够的场所开展社团活动, 采取多种形式和举措提升社团规格和层次, 提升社团活动开展的质量, 加大培训和考核力度, 保证指导老师和社团成员形成合力, 促进社团健康发展, 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6~7

[2]吕恒志, 尚姝钰, 张君.高职院校专业社团建设与发展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13, 10:73~75

[3]王岳蕾, 冯程伟, 陈倩, 等.高校大学生科技类社团建设研究[J].学术研究, 2015, 3:10~11

[4]陈东旭.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14, 23 (4) :34~36

[5]黄静宜, 常荆燕, 毛维.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社团建设的有效途径[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4, 20 (2) :17~18

[6]严颖.高职院校社团建设问题的探析与对策[J].山东工业技术, 2013, 15:220~221

[7]何艳瑾.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研究——以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8]韩延歌.高职院校社团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 2012, 2:106

[9]闫军.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上一篇:电力计量自动化下一篇:参与式教师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