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路桥专业

2024-10-04

高职院校、路桥专业(精选4篇)

高职院校、路桥专业 篇1

一、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一) 教学执行困难

许多学者认为要走出以往的办学模式, 进行新模式的探索[1]。特别是在路桥专业, 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 所采用的方式大体上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设计。主要目的是要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从而达到培育实效性人才的目的。这对于高职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开设更多的实习基地。事实上, 单独依靠高职自身, 很难完成这一项目。更多的需要相关企业和政府的帮助。此外, 学生进行实习, 要在不影响校内教育的前提下开展。

然而, 在实际情况中, 就路桥专业来说, 一个项目将会花费很长一段时间, 这就导致学生学习上将会出现很大的困难, 无法完整地参与到项目的进展当中。虽然说也有一些耗时较短的工程, 但是, 这些工程还需要和学生的教学安排相匹配。这就增加了学生实习的难度。此外, 到现场进行实习是完全不同于校内实习的。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在实习过程当中, 高职院校没有得到政府的支持, 就很难完成这一实习过程。

(二) 理论系统性欠缺

因为高职在设立课程的时候, 是以工作过程作为设置导向的[2]。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很难系统地进行知识学习。此外, 学生学到的知识也会在很大程度上缩水。根据笔者的调查, 使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 不仅没有达到“零距离就业”的目的, 反而使得学生在后续发展上缺乏后劲。很多雇佣单位都说, 他们非常担心来自这些学校学生的未来发展情况。也就是说, 高职院校对于人才的培育并没有达到相关企业的要求。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并非朝夕之功, 不妨从下述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 教学模式改革

要想对这类院校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就必须从教学导向方面加以努力[2]。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能力。将过程导向模式改进为项目导向模式。教育的中心逐渐转变为学生。并且, 要按照课程的不同, 进行差异化教育。

针对《桥梁结构施工》这门课程, 就应该使用项目导向模式进行教学。比如说, 在上课时, 对课本知识进行细分, 将其细化分类, 使用项目导向模式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自发学习相关知识, 自行思考如何解决现如今存在的问题。

(二) 创建特色资源库

深入对资源库的建设。在教学型态上, 要做出更多的改变。比如说, 利用信息技术, 对现场状况进行模拟。或者说将学习资源上传到学校自己的服务器上, 以供学生下载使用。和其他学校进行联合, 共享教学资源, 等等。在资源库建设方面, 高职院校领导应给予充分重视, 委派专人负责其建立和维护工作。此外, 还要保证资源库内资源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要对其库内资源进行实时更新, 修正。

(三) 校企合作, 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

校内实习工厂, 要按照实际工地的标准和要求对其进行改进, 增加其模拟度。此外, 还要添置更多的现如今工地上正在使用的设备仪器, 以便学生更好地熟悉实际工作情况。在进行校内实习工厂改进的同时, 高职院校还应该不断探索更多的校外基地。只有真正融入到工作环境中, 学生才能有最真实的体会。在校期间才能有针对性地自主学习;在参加工作的时候, 才能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3]。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确保人才质量, 是当今社会对高职教育的普遍要求。公路事业的飞速发展, 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诚然, 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和改革并非朝夕之功, 所需关注的也绝不仅上述几个方面, 有待于广大该领域人士的不断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郑永进, 徐建平.高职院校“政行企校”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研究:以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 2015 (4) :107-110.

[2]李小娟.高职学生素质能力评价研究[J].教育研究, 2013 (5) :96-103.

[3]丁金昌.高职院校需求导向问题和改革路径[J].教育研究, 2014 (3) :122-126.

高职院校、路桥专业 篇2

【关键词】广西 高职院校 本科院校 联合举办 高职本科专业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C-0078-03

“十二五”时期是广西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富民强桂”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社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规模不断扩大、需求层次不断提升,迫切要求举办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高职本科教育作为一种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新型办学模式,近年来成为多个省区直辖市探索和实践的热点,其发展的路径主要有本科院校独立办高职本科、高职院校独立办高职本科、高职和本科院校联办高职本科三种模式,其中,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高职本科教育是较为直接的方式。在新的形势下,广西高等院校需更新教育理念,探索多元开放的办学之路,以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变化,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

广西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高职本科教育,是指高职与本科院校合作培养本科层次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由合作的院校按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共同制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理实结合的课程体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又具有较高实践技能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

一、联合举办的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高职本科教育,旨在发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创新高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其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有利于培养契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人才。北部湾和广西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使社会对生产过程各个环节中人才的工作能力和适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大批高端技能型人才作为强大的支撑力。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日益增强,但还不能适应广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及产业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本科院校合作开办本科层次教育,能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有利于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未来几年直至2020年,全国高等教育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广西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正是由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全面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转变的时期。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高职本科专业是广西高等教育探索办学形式多样化的具体体现。而且,本科教育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类型,但广西普通本科教育以学术型为主,单一的普通本科类型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教育多样化发展和广西社会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多样化的需求。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以及先进国家的高等教育实践经验来看,高职教育也应该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等多个层次。而广西高职院校目前只有专科层次的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联合举办本科专业,有利于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优化广西专业布局结构、促进高等教育办学形式多样化、多规格、多层次,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三)有利于高职和本科院校优势互补。高职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力量等方面有着各自的特点与优势。通过联合举办高职本科教育,可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办学优势互补。

人才培养方面,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普通本科院校培养具有“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特征的有较高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人才。

专业设置方面,高职院校主要根据行业的发展趋势、市场需求、岗位设置等设置专业,具有明显的职业性。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科教育,主要按学问的性质和知识门类(或领域)来设置。

课程体系方面,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校企合作为原则,在对企业典型岗位(群)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归纳专业学习领域,其课程注重实用性。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考虑学科的完整性,以“宽口径、厚基础”为标准,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教学模式方面,高职教育强调应用性,重视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做”一体化、项目化、理实一体化等是常用的教学模式。本科院校教学模式以知识传授、发展思维能力、人格导向型为主。

师资力量方面,高职院校教师具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和较高的教学水平。本科院校教师学历高、理论基础扎实、科研能力强。

二、联合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模式探索

(一)联合办学模式。面向普通高考生、高职生和中专生三种不同的招生对象,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本科专业,可采取以下几种人才培养模式:一是4年制高职本科,即招收普通高考生或中专生,学生在高职院校就读4年的方式;二是“2+2”高职本科,即招收普通高考生或中职生,学生在高职院校就读2年、在本科院校就读2年的方式;三是“3+1”高职本科,即招收普通高考生或中专生,学生在高职院校就读3年、在本科院校就读1年的方式;四是“1+3”高职本科,即招收普通高考生或中专生,学生在高职院校就读1年、在本科院校就读3年的方式;五是2年制高职本科,即招收高职生,学生在本科院校就读2年的方式。

(二)联合办学的主体选择。联合办学的主体选择,可优先考虑行业背景厚重、办学特色鲜明的广西高职院校及具有对应学科的本科院校作为联合举办高职本科专业的办学主体。或者先在全区国家(骨干)示范性、自治区示范性高职院校举办高职本科专业试点班。

联合办学的高职院校应具备下列条件:具有“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能满足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符合高职本科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满足专业教学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场地和设施;有效的产教结合机制等。

联合办学的本科院校应具有下列条件:有拟办高职本科专业的学科优势,在教学队伍、行业影响力、国内国际影响力方面有优势。

原则上,1所广西高职院校对应1所广西本科院校联合举办高职本科专业。申报高职本科专业的试点工作应由高职院校牵头,由本科院校协调合作。

(三)高职本科专业的开发与设置。广西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高职本科教育,其专业设置和建设必须能很好地满足广西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使高职本科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成为推动广西与区域经济发展和结构优化的强大支撑力量。

具体而言,高职本科专业设置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要了解国家及广西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其专业设置要对国家及广西的经济体制和产业政策的调整、变化作出积极响应。二是要了解广西产业调整政策,特别要关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九大重点产业以及新兴产业对紧缺人才的需求方向。三是要了解行业、产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高职本科专业要根据经济发展和行业、产业调整对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更新课程内容,使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保持发展性。四是要体现超前性、标准化。专业设置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在学校总体发展规划指导下进行,要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相一致,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体现超前性。在专业划分时要符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的专业分类的有关标准,名称要规范,内涵要明确,课程结构要合理,体现标准化。

(四)高职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举办高职本科专业,要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实际情况,结合区域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高职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基于工作任务的专业课程体系;必须重视实践性教学,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现有的校企合作资源和实验实训教学平台,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职业能力为基础,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明确专业核心技能,采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等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注重过程性考核,构建符合高职本科教育特点的课程评价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联合办学的实施与管理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高职本科专业,应以“政策引导、共同管理、分工实施”为原则。具体办学实施与管理建议如下:

第一,招生对象。具有广西籍的普通高考生、高职生、中职生。

第二,招生工作。面向普通高中生的招生工作建议由联合办学的本科院校在本二批次招生。面向高职生、中职生的招生工作建议由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组织单独招生考试。

第三,招生规模。原则上,当年的高职本科专业的招生数量不应超过同期该高职院校相同专业的招生数量。应根据广西社会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产业发展等的客观需要,依据适度发展的原则,科学合理确定招生规模。

第四,学制年限。招生对象不同,学制也有所不同。面向普通高考生或中专生的学制为4年(包括4年制高职本科、“2+2”高职本科、“3+1”高职本科、“1+3”高职本科)、面向高职生的学制为2年(包括2年制高职本科)。

第五,收费标准。学生学费、住宿费的收费标准按照广西教育厅、广西物价局有关文件执行。在享受国家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贷款、学生生活补贴等方面,高职本科学生与其他类型的高职高专学生应执行同样的政策,一视同仁。

第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由联合办学的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共同制订高职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应明显区别于三年制高职和普通高校本科相关专业。其主要内容应包括:一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应经过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和论证,开展专业分析工作,准确定位高职本科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等,体现高职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能满足预期就业岗位(群)的要求。二是职业面向及岗位能力培养要求。主要就业岗位明确,在对典型工作过程及工作任务分析分解基础上,按照高职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明确就业岗位的具体能力要求及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三是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按照高职本科应用型人才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基础课适应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专业课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课程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衔接,以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内容;在模拟或真实的工作情景中实施教学,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四是教学进程及教学安排。按照高职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充分利用高职与本科院校的资源,合理设计各学期起止时间、教学安排。

第七,日常教学及学生管理。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期间,由高职院校进行日常教学及学生管理。在本科院校学习期间则由本科院校进行管理。

第八,学籍与毕业生证书管理。学生学籍管理执行高等学校学籍管理办法,由本科院校对学生学籍进行管理。按国家招生管理规定录取并取得本科院校正式学籍的高职本科学生,在允许的修业期限内获得规定的学分,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达到高职本科毕业条件者,准予毕业并颁发本科院校高职本科毕业证书,毕业证编号采用高职编号,并注明“高职”字样。对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毕业生,授予本科院校学士学位并颁发学位证书。

四、联合办学的保障机制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高职本科的首要目标,而构建完善的保障机制是合作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构建完善的合作保障机制,政府、高职院校、本科院校各方都有责任。在宏观方面,对校校合作办学,国家需有政策引导和强有力的法律制约;在微观运作方面,应是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校校双方应该责权利明晰,管理有序。如应签订校校合作协议,建立和实施《校校合作管理办法》《校校信息交流反馈制度》等制度和办法。通过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防止责权不清和短期行为,有利于在校校办学运行过程中规范双方行为,形成契约机制,保障校校合作办学长期稳定开展。

【参考文献】

[1]董静,裴晓玲,卢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本科研究综述[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2]刘晓.加快发展本科高等职业教育[J].职业与教育,2011(28)

【作者简介】邓海涛(1975- ),女,广西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系副主任,讲师。

高职院校、路桥专业 篇3

当前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和造就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应用型的高级实用人才,而企业的根本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成为竞争的核心。企业对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决定了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校企联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本质需要和必由之路,也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有力依托,职业教育能否培养出现代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是企业所关心的,而企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又是职业教育所关心的。

高职院校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已是国际职业教育界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其显著特点就是学习与工作交替进行,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学习和实践的相结合,实现教育与工作的结合,从而达到学校与社会的结合,是实现多方共赢的重要手段。对学校而言,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使学生就业更有保障,就能保证生源稳定的同时,吸引到大量优秀的学生。对企业而言,学生毕业后能直接上岗,减少了培训成本和适应岗位的时间成本,同时学生实习时还能为企业创造一定的效益。对学生而言,毕业后能顺利找到对应自己专业的工作,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1 校企合作发展模式探讨

影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因素有时代文化背景、经济环境、国家体制及行业发展形势等,这是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研究视角中得出的共同结论。针对我国现行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吸取各国校企合作模式的成功经验,从我国高职院校路桥类专业实际情况出发,寻求适合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一种有效运行机制,是实现校企合作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正处于过渡时期。从行政管理机制方面来看,要最大限度地争取政府支持,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视角来看,要更新观念,着眼于未来,研究市场经济体制下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

1.1 毕业实习企业学生互选模式

这是目前学校普遍采用的方式。学生毕业实习时,没有固定的实习单位和对象内容,通过学校邀请各家单位进校,进行现场招聘,供需双方见面,相互选择,确定实习单位后,再明确实习的目标和任务,进而决定考核的办法。这种方法可操作性强,灵活机动,学校压力小,学校、企业和学生都有一定的选择权,相对积极性高,但也存在相关单位招不到实习生的问题和学生找不到实习单位的问题。这就要结合其他方法作补充,用其他合作企业作为后备。这种方法,实习与就业紧密联系,深受多方欢迎,很多学生通过实习既培养训练了能力,又找到了工作单位。企业可以依据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决定是否录用,学校对学生就业工作有了一个提前量,工作起来有针对性。这样就有效缓解了合作企业实习岗位的不足,弥补了大量实习生实习的不足,如南京交院路桥工程系学期末在大学生活动中心举办的2010年实习生双选会,经事先邀请及企业主动联系,有一百多家单位进场,实习生呈现出供不应求的良好局面,有多家以前笔者熟悉的单位联系要实习生,都无法找到足够数量学生满足他们的要求。根据计划和实习总体情况,学校按专业统一安排是否中途返校,这样的实习企业不一定就是原有的合作企业,因此,范围广,影响大,与就业联系紧密,受到各方拥护。

1.2 专家咨询模式

学校成立顾问委员会或专业指导委员会,由校内专家、本专业骨干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并定期召开咨询会议,研究和探讨有关学院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安排,结合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从而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及其授课内容,按人才市场需求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

对企业专家要选聘那些责任心强,实践经验丰富,工作热情,对教育和培养人才比较积极的工程技术或管理人员,最好为有一定的知名度和高级职称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并且给与适当的报酬和荣誉。专业指导委员会开展活动要有一定的年度计划和保障措施,并且对每次会议或活动要认真作好记录和总结,以防走过场,流于形式。

1.3 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

为了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仅靠高校自身条件和努力还远远不够,必须大力倡导和广泛争取企业和政府的积极参与支持。校企合作委员会是高校与企业合作并为企业提供服务的非营利性组织,为供需双方紧密合作、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直接面向需求培养人才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该委员会旨在学校与企业合作,研究技术发展趋向和高新技术在行业及国民经济中的应用,促进科技成果尽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企业的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人才培养及员工培训作出贡献,通过加强与社会特别是国内外企业界的联系,获悉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信息,争取社会各界对学校建设的支持,促进教学和科研体制改革,使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加快职业教育建设步伐。

校企合作委员会下设理事会,理事会由理事长单位、副理事长单位、常务理事单位和理事单位组成。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原则上每年召开一次代表大会,探讨校企合作重要事宜。在校企合作委员会的指导和支持下,通过系统地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等,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成长创造了优良的环境和条件,较好地解决了毕业生就业市场上出现的一系列矛盾。

校企合作委员会为会员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内容包括:(1)高校帮助合作单位及时了解国内外的本领域研究动态和先进科技成果,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研究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2)定期发送学校收集整理的国内外企业界经济与技术发展的有关信息资料,学校科研现状的报告,成果汇编以及由学校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学术部门、实验(实训)室和研究中心提供的有关资料。(3)建立校企科技协作网,会员单位享有查询网上全部信息最高权限和优先发布相关信息的权利。(4)高校可以为企业提供讲座、培训服务,企业可以为高校提供科技成果转换平台。(5)优先向学校毕业生介绍会员单位情况及人才需求信息,优先推荐毕业生到会员单位就业。

1.4 资源共享模式

由于受财力制约,配置昂贵的设备对学校来讲是一难题,所以学校可组织学生进厂实习,利用企业设备资源,在完成毕业实习任务的同时为企业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企业也可以利用学校资源对员工进行深造,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同时还能借助院校的信息与技术服务,研制新产品、开发新技术以及设备的技术改造等,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以资源优化整合方式开展的校企合作使校企双方获得最大化利益,是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高质高效培养服务经济建设技能人才的良好途径,也是现今职业教育不断发展的出路所在,如成立职教集团,既加强校企之间资源共享,又实现学校之间资源共享。学校也可接受企事业单位资助,在校内建立适当的实训基地。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省交通运输厅质监局合作,2008年在校内建立基桩检测培训基地,在作为全省桥梁检测大赛比赛场地之后,已为全国和省内进行了数期的培训考核工作,在平时空闲的时候,可以直接在现场实训教学。

1.5 短期工作型实习模式

针对目前高校在校学生“出校门进校门”,对社会和企业的现状缺乏了解,积极鼓励和推荐学生利用寒暑假去企业打工,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寒暑假期时间短期工作型实习模式,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在广泛征求本行业企业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到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对路桥类专业人才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针对路桥企业较难招聘到动手能力强、专业素质高、具有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精神的人才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的形势,前些年探索将假期短期工作型实习模式推广应用到毕业实习过程中,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以就业为导向的短期工作型专业实习模式。例如,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确定了多种类型的教学模式,现在在时间上分:分别制定了“2.25+0.75”、“2+1”、“2+0.25+0.25+0.5”、“2.5+0.5”等人才培养模式,为实施“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工作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与多家企业建立培训基地关系。

1.6 订单式人才培养

订单式培养,就是根据企业生产岗位的需求,设置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量体裁衣地培养人才,这种培养方式既解决了企业技能人才的短缺问题,又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培养了一大批既有理论基础知识、又有实际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以班级为单位的整体大批量订单式培养方式,目前是比较成功的一种做法。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工学交替多循环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学院积极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目前每个专业群都有“订单式”培养项目。路桥类专业有与北京铁研建设监理有限公司合作开办“北京铁研班”,与江苏东南交通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合作开办“东南班”,与柳工集团合作开办“柳工班”,与江苏沪宁钢机有限公司合作开办“沪宁钢机班”等。培养过程中,学院与用人单位共同设置课程、制订教学大纲,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学院还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开展职工继续教育、行业准入培训、岗位培训等,2009年培训15000人次。

1.7 其他方式

充分灵活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拘泥于本行业、本专业,重视学生先就业,就好业。要有兼容并包的思想,就算是学生改行,从事与本专业没有太大联系的岗位,也能允许其通过一定特殊的考核方式,完成其顶岗实习的要求。

稳定学生就业渠道,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尝试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受到了企业和学生的欢迎,企业、学校、毕业生三方都比较满意。只有在推进校企合作过程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新机制,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制度,才能推动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的工作不断深入。

2 积极实行校企合作的措施

2.1 社会评价监督机制

发达国家一般采取社会参与评价的方式监控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如德国职业教育实施“双元制”模式,坚持以企业培训为主、学校教学为辅的原则,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双方共同担负人才培养任务,国家出台法律保证其实施,其培养目标为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高级职业人员,教学或课程安排分为两个阶段,在两个学习阶段均实行严格的国家考试。美国由工程技术评估委员会制定评估标准,加拿大由合作教育协会制定标准,澳大利亚和英国由行业协会制定培训计划和标准,日本则是企业直接办学培养所需高技能人才。以社会监控为手段,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发达国家中的专业协会或专业团体已担当起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主要责任,形成了学校对教学质量负责,企业和社会专业团体等提供专业指导和知识更新,充满活力、职责分明、内外统一、相互促进和约束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

2.2 职业的导向性

路桥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及其职业能力的要求不同于其他的行业,相对比较集中,如测量、试验、设计、施工及造价等,不会象有些行业随着产品的更新换代和产业升级,许多知识架构、能力体系需重新构建和实行。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要适应培养目标的要求,及时加强职业能力的整合,办学思想由传统的学科本位向就业导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以实践教学和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只有这样才能使毕业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为企业创造效益,也能使自己顺利毕业。

经济发达国家在高职教育中,都非常注重实践教学和课程的职业功能性。如德国一般用近2/3时间在企业培训,英国的工读交替的“三明治”课程等,侧重理论和实践教学交替进行。

2.3 以政府立法为保障

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国外职业教育比我国相对完善,许多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尤其在职业教育保障立法方面,有不少有益的启示。美国政府在1982年制定了《职业训练合作法》,1988年又颁布了《美国经济竞争力强化教育、训练法》,1990年的《珀金斯职业教育法》。德国在1969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是最基本的职业教育法律,其中包括了很多针对企业参与培训的法规,随后又有《职业教育促进法》、《企业基本法》、《实践训练师资格条例》、《青年劳动保护法》等。而日本设有专门组织机构,如产学恳谈会,负责将企业界对人才需求反映给学校,加强产学合作。

中国的职业教育立法不断完善。20世纪90年代,在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实行“三改一补'政策的推动下,为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对大量应用性人才的需要,一大批专科学校、成人高校、中专和部分本科院校相关系部申办改制成高职学院。1996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教育法规体系,对职业教育的地位、发展方针等做出了规定,在法律上保障了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近年来,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但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仍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的规范。职业教育工作者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富于创新的探讨成为我职业教育立法的现实基础。我国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动职业教育转变办学模式”。教育部2006年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这些要求对于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进行专业和课程体系改革,建立合理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 结语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动态发展过程,是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完善自身效能,高质高效培养服务经济建设技能人才的良好途径,也是现今职业教育向纵深不断发展的出路所在。

参考文献

[1]曾令奇.美、法、德、日高等教育职业化概况及对我国高教改革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

[2]胡友好.高职路桥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几点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172-174.

[3]罗国生.校企合作: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2):11-12.

高职院校、路桥专业 篇4

一、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重构

在分析和研究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和课程特点的基础上, 针对课程知识内容多样、实践性强的特点, 将课程划分为公路养护基础知识、路基养护、沥青路面养护、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桥梁养护、隧道养护、公路沿线设施的养护和公路养护安全作业8大模块, 各模块又划分单元, 共22 单元。

将原有章节打散为知识点, 按照学习难度将知识点归类并划分为“基础层”“综合层”“创新层”3 个层次。根据预设目标分层对课程各项目单元进行重新分层设计, 并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基础层”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与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相符, 满足大众化教育的需求;“综合层”是在“基础层”上增加了一些设计性的内容, 可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创新层”在达到前两层的要求外, 增加了研发类教学内容, 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二、教学实施方案和教学手段的完善

学生自主选层, 选定课程项目任务单。根据老师的要求, 利用网络数字化图书馆、实体图书馆资料、教材、参考书籍查阅资料, 完成项目任务单的学习内容, 充分利用网络, 向老师汇报任务完成情况, 提交报告, 老师指导学生调整、完善成果内容。课堂上进行分组汇报, 代表陈述完毕后, 首先由学生点评, 对代表表现进行评价, 并可以进一步补充完善。接着是教师点评, 对各小组进行合理恰当的整体评价, 对在讨论环节未解决共同性学习障碍给出准确合理的解决方案, 并对单元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进一步归纳总结。通过与学生的定期交流和考核, 调整学生层次, 实现动态分层教学, 最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潜能。

除此之外, 本课程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覆盖了的养护施工方法,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现场施工全过程, 建立了仿真的职业环境。

三、教学考核评价的变革

课程对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项目完成情况及个人提升情况的监控, 考核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理论+实践两项内容、课外自主学习+课内指导学习两个方向, 实现考核评价全程化, 即过程性评价+终结性测试, 激发了学习兴趣, 培养了能力, 效果明显。对“基础层”学生多“表扬”, 树立学习信心;对“综合层”学生多“激励”, 指明努力方向;对“创新层”学生多“竞争”, 保持谦虚严谨。

四、结语

“动态分层”教学方法在我校路桥专业的公路养护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满足不同特点学生对学习的要求, 从而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苑惠娟, 孙永全, 等.动态分层异步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3 (10) .

[2]季长清, 徐传伟, 等.基于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高校素质课教学改革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 2012 (3) .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入罪问题下一篇:汽车电子信息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