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党员导师制(共9篇)
学生党员导师制 篇1
发展学生党员是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重点内容。高职院校的学制、教育模式等对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存在许多制约, 学生党员的发展也随之受到影响。因此, 高职院校党务工作者必须认真探索学生党员发展和培养的有效路径。党建导师制作为党建工作的有效方式有助于开展针对性培养和教育, 提升学生党员的综合素养, 从而改善高职院校党建工作。
一、学生党员导师制的含义
高职学生党员导师制是在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中, 由学院党委从学院党建工作实际出发, 根据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相关制度规定, 安排校内具有较好的党建工作经验、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党员教师担任学生党员发展和培养的指导老师。学生党员导师不是辅导员队伍的补充和替代, 其工作内容不仅是针对学生在入党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引导, 也是对学生生活、学习、工作等多方面沟通和引导。学生党员导师制在高职院校的实施对有效融合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共性教育与个性发展, 从而有助于不断强化学生的党员意识, 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 也会帮助学生提升专业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职院校采取学生党员导师制的必要性
目前, 学生党员导师制是高职院校做好学生党建工作, 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一种重要形式。采用学生党员导师制是高职院校党务工作的客观需要。
1.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增加。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 随着网络的普及, 多种价值观念对高职学生的冲击越来越明显, 高职学生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他们在众多的观念中无所适从, 随波逐流, 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念在高职学生中也有了市场。而高职学生自主意识不断增强, 追求新颖刺激。这使得高职院校的党务工作必须改变方式。
2. 高职学制较短。
高职学制为三年, 学生党员的发展必需在三年内完成, 学制的时间限制也迫使高职院校更加重视专业教学, 从而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也使得了高职学生党员发展中时间过短, 难以有效培养和考察学生, 继而产生重视党员发展的程序, 忽视党员发展的过程, 培养人和学生间缺乏有效沟通和互动, 相互不熟悉, 也谈不上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而党员导师制的有效实施则会强化党员发展的过程教育和引导, 导师和培养对象间有着良性的沟通, 效果事半功倍。
3. 高职学生综合素养不高。
从生源素质看, 高职学生的综合素养普遍不高, 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交往方式等方面都存在问题, 加之社会生活中多元价值的影响, 使得高职学生在思想方面容易受不良思想的诱导、价值观念出现偏差。而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难以满足学生需要, 很难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所以, 高职院校有必要设立学生党员导师制度, 进一步丰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
三、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导师制的模式
1. 完善学生党员导师制相关制度。
完善的制度是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导师制有效运行的保障。首先, 高职院校必须结合自身实际, 完善学生党员导师制制度, 要明确学生党员导师的条件、职责、要求, 并制定一系列规章将导师的选拔、任用、管理、考核科学量化, 使党员导师制有章可循。其次, 高职院校应成立学生党员导师制工作小组, 统筹党委宣传部、学生处、团委、思政部等有关人员, 根据学生党员发展和培养的重点、难点问题, 开展研究, 攻坚克难, 不断提高导师工作的学术水平。
2. 不断丰富培养内容。
学生党员导师不全是专职的思想政治工作者, 来自多个部门。因此, 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建工作有必要拓展学生党员的培养内容, 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培养, 结合专业指导和综合素质提高,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指导和引导内容。学生党员导师可以以学生的专业学习作为切入点, 在帮助学生专业学习的同时, 增强学生的党员意识, 不断端正入党动机, 引导他们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导师还可以通过参与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 不断鼓励学生参加多种社会实践活动, 提升自身能力和素养, 做到全面发展。
3. 创新培养方式。
为确保学生党员导师制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实施过程中, 高职院校的导师需要结合学生实际, 不断地利用新媒体等技术, 创新具体方法, 使学生党建工作更具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首先, 导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主体, 要时刻关注学生党员思想动态, 要与学生勤沟通, 勤交流, 双方每周至少沟通3次, 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 并排忧解难;其次, 在培养过程中应该坚持共性和个性结合, 集中与分散结合。导师可以同时带多名学生, 适时通过团体讨论的方式让大家增进交流, 同时也可以针对个体进行单独辅导,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再次, 导师和学生都应广泛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利用微信、微博等网络途径开展交流, 及时掌握双方动态, 并相互引导, 实现共同进步。
摘要:党建导师制作为党建工作的有效方式有助于开展针对性培养和教育,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完善学生党员导师制度, 丰富培养内容和创新培养方式开展工作, 不断提升学生党员的综合素养, 从而改善高职院校党建工作。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导师制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健, 戴永胜.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实施学生党员导师制的探索与思考[J].科教导刊, 2014 (3) .
[2]苏镇松, 张海平.思想政治视角下的大学生“党员导师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2 (32) .
学生党员导师制 篇2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很荣幸能够作为党员代表在这里发言。在此请允许我向深切关怀我们的领导、辛勤培育我们的导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这次党建师制活动中,我院领导为我们党员、预备党员,聘请优秀博学多才的模范老党员党我们学生党员导师,对我们进行全面指导,为我们前进的航线指引方向,引领我们朝着目标奋进。对于我们这些刚刚加入党组织,党性修养、党的理想信念,奋斗目标都不健全,党建导师制的建立,会对我们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党建导师制的实施充分体现校领导、以及我院领导对我们学生党员的重视和关注。我代表政管院全体学生党员向您们表示真诚的感谢,我们并表示,我们一定在导师的带领下、指导下认真做好以下几点:
1、尊重导师,有问题主动与导师联系,寻求导师的指导和帮助,定时向导师汇报自己的思想动态;
2、以主动、认真的态度,参与导师确定的各项学习活动,积极主动的参与学校内各类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能力、提高素质;
3、遵守党支部制度,认真履行党建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职责和义务,积极参与党建导师制相配套的支部活动。积极配合好各位导师、努力提高自己的自身修养,不辜负各位导师对我们的培育,不辜负校领导、院领导对我们的期望。
学生党员导师制 篇3
近年来,部分学生一旦入了党,尤其转正后,思想等各方面就会出现松懈,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么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学生党员加强教育,强化学生党员意识,发挥好党员的先进模范带头作用已成为当前学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为此在塔里木大学基层党建创新项目中,我系拟定研究我系学生党员导师制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党员发展导师制既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又是发展优质学生党员的重要保证。它既适应了学生转型期的需要,又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不足,对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党员导师制的实施既有利于更细致地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又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我系学生党员现状分析
2.1对学生党员理论学习重视不够 ,学生党员的教育不够深入
我系学生党员理论学习组织形式比较单一,实效性不强学生党员教育不够深入。由于党员教育, 特别是入党后的教育,往往投入多而收效甚微,在当前党员教育中,往往流于形式,局限于安排几次讲座或支部泛泛的理论学习,缺乏必要的指导,理论学习往往仅仅体现在形式上,学习浮于表面,很难让学生有比较深刻的领会和掌握。
2.2学生党员的骨干和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
在党员教育中, 尽管学校学院不同程度地采取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一定成绩,但总体上还有所欠缺。部分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表率意识与责任意识不强,服务意识欠缺,无法真正体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同学中缺少影响力,损害学生党员在同学中的形象。同时由于学生党员随年级变化,大三大四的学生党员忙于准备司法考试和科研、找工作、写毕业论文等,时间比较紧,任务较重,有些制度的落实和工作的创新难以得到保障。
2.3对学生党员缺乏相应的考核手段和监督考核机制
由于普遍存在重视党员发展工作,发展工作程序严谨,把关严格,发展后多数监督考核机制没有或不完善,对学生党员缺乏相应的考核手段和监督考核机制, 即使是预备期考察也流于形式,导致部分党员入党后出现松懈,没有发挥应有的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3.推行学生党员导师制的方式方法
3.1我系推行学生党员导师制的实施方法和步骤
从塔里木大学基层党建创新项目的讨论、申请与立项我支部都经过了反复讨论,尤其立项之后,学院党委给予了莫大的关心与支持,支部成员与支委经过了反复考量。首先积极发动各位动员积极参与学生党员导师制, 配合支部工作; 其次, 采用自愿与推荐相结合的方法选择党员导师;最后,召开党员支部大会宣读最终确定的十位学生党员导师的名单。
3.2我系对学生党员导师的任职要求 、配备
3.2.1我系对学生党员导师的任职要求
因为学生党员导师制是我支部学生党员教育的第一次有益探索与实践, 所以我们对学生党员与学生党员导师的选择比较慎重,我系对学生党员导师的要求较高,选择的导师都是具有4年及以上党龄的本支部教职工,其中大部分都是各科室及办公室的主要骨干, 都是长年做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和与学生打交道,思想政治素养好、党性思想觉悟强,理论根底与素养有较高的老师。还具备工作责任心较强,能够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热爱、关心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我系现有教师党员1人,最终确定10人为学生党员导师。
3.2.2我系对学生党员导师的配备
这是我支部的第一次实践, 所以在学生党员导师的配备上做了考虑,我支部现有学生党员27人,其中毕业班14人,外出交流学习3人,大二大三还剩10人,考虑到毕业班马上面临毕业、找工作和外出交流学习等,不方便,我系支部最终确定了10名学生党员配备导师,一名导师带1名学生党员,导师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和培养,从确定之日起直到学生毕业。这样一对一的配置更有利于老师与学生交流。支部还为学生党员与导师印制了《塔里木大学基层党建创新谈话记录》,包括:支部名称,学生党员基本信息(如姓名、班级、性别、族别、出生年月、文化程度、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时间、入党时间、推荐人姓名、转正时间、学生联系电话、E-mail、学生宿舍、家长姓名、联系电话家长、家庭住址等),导师基本信息(如导师姓名、联系电话等),谈话时间、谈话地点、谈话内容、学生党员签名、导师签名等。
3.3我系对学生党员导师制的主要职责要求
我系对学生党员导师主要职责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关心学生党员的思想进步,引导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大学,教师党员不能一味上课,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党员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学生党员的思想道品质修养是首要任务,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党员未来的发展影响他的一生。针对本支部的实际,我系支部始终坚持“德育首位”的原则,注重学生党员的思想教育工作,积极向学生党员宣传党的最新动态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对学生党员进行党员意识教育,使其明确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帮助其进行理论学习,注重学生党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及锻炼,提高理论素养。第二,自己模范带头,做到言传身教,以自己优良的职业道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影响学生。导师与学生党员接触的机会较多,对学生的影响最深,学生党员导师的一言一行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党员导师的工作中,我们深知言传身教的作用,平时要求学生做到的,党员导师自己首先做到,严格要求自己。还注重学生党员的个性健康发展和人文精神培养促进学生党员全面协调发展。第三,要求学生党员与导师每月至少谈话一次,而且都要记录在《塔里木大学基层党建创新谈话记录》上,并在学生党员签名、导师签名处签名。导师应与学生党员保持一定的密切度, 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党员的思想状况,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帮助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同时在学习方面给予必要指导,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和帮助。
对学生党员来说, 更重要的是尊重导师, 主动与导师联系,寻求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主动积极地参与导师确定的各项学习任务,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类活动,在实践中提高素质,锻炼能力;及时向导师反映学生党员的思想、学习、生活动态,模范带头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等。
3.4我系对学生党员导师制的制度建设
3.4.1建立学生党员基本信息制度
为每位学生党员建立基本信息, 内容包括学生党员的姓名、班级、性别、族别、出生年月、文化程度、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时间、入党时间、推荐人姓名、转正时间、学生联系电话、Email、学生宿舍等基本信息 ,还包括家长姓名、家长联系电话、家庭住址等详细情况。
3.4.2建立学生党员联系沟通制度
导师坚持每月至少1次与学生党员进行个别谈心,及时了解学生党员思想状况,在学习时间、方法等方面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要求学生党员月向导师汇报思想、学习、生活情况,建立与导师谈话记录制度,把握学生每月思想变化。及时了解学生党员的家庭情况,对其家庭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密切与家长联系,指导家庭教育。
3.4.3建立对学生党员导师制的监督检查制度
学生党员导师制的实践不能没有有效的监督检查制度,支部每学期都要组织每位导师对培养的学生党员进行一次检查、考核。还要定期组织交流活动,不断改进和完善导师制,必要时根据学生党员人数的变化适时做出调整, 后面逐步将参与面扩大到本支部全体教职工党员,以便更好地全面促进学生党员成长。
4.推行学生党员导师制研究项目预期效果
通过学生党员实施导师制的实践, 不仅要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和培养,提高学生党员的素质,使其在群众中真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而且增强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倡导广大教职工党员更多地参与学生党员建设工作, 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发挥教师党员对学生党员的影响力。通过推行学生党员导师制,加强学生党员的政治理论学习,增强学生党员的党员意识及学习实效性;提高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党员的责任意识;促使学生党员自省、自警,增强学生党员的忧患意识;提高学生党员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增强学生党员的使命意识。
摘要:学生党员导师制是提高学生党建工作实效的一种有益尝试,本文从研究学生党员导师制的缘由及意义入手,阐述实施学生党员导师制的现实意义,通过对本系学生党员现状的分析,对推行学生党员导师制的方式方法及推行学生党员导师制研究项目预期效果等进行探索。
学生成长导师制总结 篇4
随着“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的深入开展,我校广大教师积极争当“学生最喜爱的老师”,切实转变观念,转变教师角色,做学生的朋友,努力在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心理上疏导、生活上指导,全面关注学生的成长,已初步形成学生成长的良好教育氛围。
一、领导重视,全员参与
正当“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处于深化转型时期,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加强宣传力度,成立了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提高全体教师的思想认识。紧紧抓住这个载体,实现全员育人,师生共同成长,构建和谐校园。我校响应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号召,积极开展“我与学生共同成长”主题师德教育活动,认真制订活动实施方案,建立领导小组,进一步动员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到“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中来。切实树立起“教师人人都是导师,学生个个得到关爱”的理念,把“满足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发展需求”放在教育工作首位,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和手段,使这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二、采取措施,深化工作
1、认真制定“我与学生共同成长”师德主题活动方案,利用年级会议和教师政治学习作宣传、动员,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到“我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活动中去。
2、导师们全面了解结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等基本情况,通过综合分析,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制订“我与学生共同成长”工作计划。同时要求全体导师写出《教师专业成长规划》,提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措施,并在日常工作中身体力行,不断反思提高,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3、导师们认真做好记载工作,注意资料的积累,加强课题研究。相继开展撰写“导师随笔”、“学生成长日记”,本学期末要求每位教师撰写、上交一篇“我与学生共同成长”小故事征文,学校做好“十佳导师”、“学生成长导师制”论文的评比、推荐工作。
三、特色工作
1、办好家长学校,建立联络制度。
“学生成长导师制”的目的是促进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孩子的健康成长是社会、学校、家庭共同的责任。因此,本学期组织学生家长开展“家长学校学习日”活动。通过与家长对话、沟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平日里导师通过家访与结对学生家长每月必须有电话联系,实地家访至少1次,以了解学生在家情况,增进师生之间的友谊,更重要的是掌握第一手资料,有的知矢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2、心理疏导,生活指导。
本学期由学校魏廷民老师通过百灵鸟广播向全体学生作了二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讲座,主题是《勇敢面对挫折》、《怎样交朋友》。通过教育,有挫折、有心理压力的同学敢于谈论、交流、沟通了,正确引导健康成长之路。
3、纳入考核,激励创优。
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的管理,切实把“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作为教师教育教学的有效补充,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全过程。学校把“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纳入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考核内容,作为教师晋升、聘任、评优的重要条件。
“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总结
自从我校实施导师制以来,作为一名导师,我对“学生成长导师制”的理解从未怠慢过,学生成长导师制是在具有个性特长、具有较强教学能力,具有心理辅导能力或较强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导师指导与关爱下,使行为有偏差、学习有困难、家庭教育条件差等被导学生行为习惯向良性化方向发展,使具有个性特长、某方面有发展潜力的被导学生全面发展。
我校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是立足于农村小学,面向农村孩子,导师对于行为有偏差、学习有困难、家庭教育条件差、心理有障碍、单亲家庭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引导,使其行为习惯向良性化方向发展;对于具有个性特长、某方面有发展潜力的学生搭建起更大的舞台,促使其潜力得到开发,特长得到发展;而对于两者之间,既有一定的特长,又存在行为偏差的学生,使其朝好的方向发展。下面把“学生成长导师制”活动取得的成效不足分别总结一下:
一、“学生成长导师制”活动取得的成效(1)教师的教育观念极大转变
在很多教师普遍感到今天的学生越来越难沟通、理解,越来越难教的情况下,我校“学生成长导师制“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转变了教师的观念。教师们能正确地看待问题生,善于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一种更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学生,从而让学生产生前所未有的信任感和成就感,促使其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很多导师感叹:导师制活动有机地与新课程改革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教师重“教书”轻“育人”到“教书”与“育人”并举的转变。
(2)德育方法得到了更新
导师活动采用师生结对形式,引起了学生的重视,家长的关心。导师教书育人,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调动了教师的主观性能动性,从原来单一的批评、说教拓展到采用家访、电话、书信传递等多种形式进行人文关怀,这种个别化教育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业指导融为一体,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成长的快乐,为问题学生的转变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它是一种亲情化、个性化的德育模式。
(3)师生情感更加融洽
导师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者”而是以学生的朋友、参谋的身份与学生相处,坦诚以待,学生感到从未有过的可信,师生之间建立了积极平等的互动,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学生沟通,以谈心形式关注学生的整体生活,师生间的感情深厚。
(4)家校育人氛围明显加强
导师制活动开展以来,家校联系多了,导师的工作得到家长的信任、支持、理解,家长能主动配合导师好工作。
(5)被导学生深深受益,自身素质有了提高
首先体现在教学相长。由于情感的投入,学生对导师所任的课程产生了兴趣,学习成绩有了提高。另外师生之间的沟通也变得轻松和有效多了。例如我校曾有一名在遵守纪律方面存在很大问题的王某某同学,前几年,很多老师对他进行耐心教育,有批评的,有引导的,有说教的„„但他依然我行我素。然而在实行导师制之后,在他和导师成为朋友之后,不知不觉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曾经令教师和家长非常失望的学生变成了一个能自觉克制,遵守纪律的学生。真正让我们体会到导师制的力量是多么巨大。
二、存在问题
1、教师对开展“学生成长导师制”活动认识的差异,将直接影响活动成效。个别教师对“学生成长导师制”活动认识不全面,只是停留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目的的补课状态,忽视学生的心理沟通,这将影响学生的全面成长。
2、学生品德行为、习惯、心理方面的反复,将直接导致少数导师的信心不足,热情不高。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学生的行为有较大的反复性,因此导师应具备良好的素养,持之以恒的韧性,循序渐进。
总之,学生成长导师制活动是符合当代社会需要,符合家长望子成才的需要,符合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发展的教育思想,我们决心继续认真开展工作,不断积累经验,取得显著成效,真正实现“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个个受关爱“的目标。
“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总结
一、制定措施,全面实施
1、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双制”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校领导组成员为双制领导小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方案中制定了工作目标、工作制度和方法途径等详细内容,让教师有明确的育人工作思路。同时,经校代会通过了 《梁集小学“双制”实施及考核办法》,全面落实全员育人导师制。
2、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⑴学校向学生提供所在班级的任课教师的联系方式,让学生了解各教师的情况;⑵学生根据自己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需求选择可能对自己帮助最大的教师。学校根据学生的选择情况,初步列出导师名单; ⑶导师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班级情况,选择受导学生;⑷学校根据师生双方的选择,在充分尊重导师和学生的前提下对师生的互选做适当调整,最后确定导师与受导学生,以保证每位导师带徒计划的完成。
3、校长室设计了《学生基本情况登记表》 《学生成长记录》 《周六日家访记录》 《学生谈话记录》等相关工作表格,让教师在具体育导工作中记录建档,使学生的成长进步有案可查。
二、明确职责 全员参与
⑴为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规划人生,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要求导师全面了解所帮学生的情况(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学业成绩、个性特征、生活及学习习惯等),学期初对结对学生当课题去研究,写出学生情况简介。
⑵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制定长期与近期的学习成长目标。对每一个结对的学生建立《xx 学生成长记录》,逐一制定教育计划、措施。⑶深入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工作。对承包的学生每月至少谈话一次,每学期不少于三次;谈话后学生写出感想。便于老师及时掌握受导学生情况
⑷做好学生周六日节假日自主学习指导工作。教师对指导学生活动有记录,记录附在《xx 学生成长记录》后面。
⑸采用家访、家长来访、电话互访、函件交流等形式,跟家长有效协调与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导师对所做的富有成效的工作,并有有文字记录,记录附在《xx 学生成长记录》后面。
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三、健全制度 全心落实
1、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制度。导师对每位被导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追踪学生成长轨迹。导师根据被导对象的不同分别从学业成绩及原因、品德行为缺陷及原因、兴趣爱好及发展潜力等方面进行分析、制订发展措施。对每月的表现和每次调研进行逐一登记并分析对照。
2、谈心辅导与汇报制度。导师坚持每周至少一次与学生进行个别谈心,及时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在学习时间、方法等方面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并要求受导学生每周一次以反思收获的形式向 导师汇报生活学习情况。
3、建立健全学情会商机制。班主任每周组织召开一次班教导会,与班内所有学生的成长导师一起分析本班学生在品德、心理、学习、纪律、活动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对本班需特别关注的学生逐一进行分析研究,制定详细的转化对策并积极落实。每三周组织班主任、导师对需特别关注的学生逐班进行集体“会诊”,提出解决办法 并抓好落实,切实做好转化教育工作。
本科留学生导师制探析 篇5
随着本科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来华本科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本科留学生教育和管理脱节的问题逐渐显现,过去旧的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留学生教育的发展。而国内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参考对象。
一、本科留学生实行导师制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本科生导师制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牛津大学实行学院制,学院与大学之间不是简单的从属关系,在培养本科生层面上是一种合作关系。大学为各学院本科生开设各种课程,而学院方面则为学生提供导师,学生在学院导师的指导下选修这些课程,学院导师同时还肩负以指导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责任。大学与各学院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协作。这种培养模式真正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精神,既考虑到学生的共同性,也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本科生导师的职责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业负责,还要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品行负责。导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兴趣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帮助其制订学习计划,然后安排学生学习大学开设的课程。还要定期指导学生学习,与学生谈话,询问学习情况,提供读书目录,布置学生论文,组织学生讨论论文等等。导师指导的学生数量一般三至四名。这些导师与学生的师生关系一旦确定,一般都要维持到学生毕业。这样的制度有助于师生之间建立长久的相互信任的关系,有些师生关系甚至会维系终生。这样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助于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也有助于教师在品行上影响学生,真正起到教育人的作用。
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并不算新生事物,我国国内大学在历史上曾经也实行过本科生导师制,如北京大学在1910年首先实行了学分制,到了1937年就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浙江大学在同一时期也实行了导师制,国内其他大学也纷纷效仿逐步实行本科生导师制。1949年后,我国大学效仿苏联全部实行了学年制,这样本科生导师制就停止了。目前导师制度培养本科生的优势逐步充新为人们所认识,目前很多大学也开始恢复本科生导师制。国内高校的这种实践活动为我们提供了借鉴的机会,我们在设计来华本科留学生导师制度时,不妨借鉴中国本科生的导师制度。
二、本科留学生实行导师制的意义
(一)本科留学生教育发展的需要
在本科留学生教育起步阶段,大部分院校的留学生教育规模较小,专业也单一,基本上都是汉语言专业。每个班的留学生人数少,教师与本科留学生之间交流机会较多,留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可以及时提供帮助。例如北京某大学十几年前刚开始招收来华留学生时,留学生教育规模很小,总共不到10个留学生,因此当留学生早上不来上课时,教师甚至会到留学生宿舍敲门,敦促这些学生上课。这种情况下教师与留学生的关系是密切的,教师对留学生的教学和管理很细致。
目前随着留学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要面对越来越多的留学生,以笔者所在大学为例,各类留学生达500多人,而专职教师只有20余人。每个班的留学生人数基本都在25人左右,这样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下,教师与单个留学生的交流机会都比较少。另一方面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越来越多的教师住在校外,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只能局限在课堂上,下课后留学生遇到问题时一般很难再向教师求助。
(二)本科留学生学习的现实需要
目前我国大学留学生本科教育基本都实行了学分制,这样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合理安排课程的侧重和学习的进度。例如有些韩国留学生在中国留学生期间要休学回国服兵役,这样他的学习进度就需要做适当调整。然而对留学生来说,选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克服语言的障碍,课程介绍中出现的专业词语留学生不一定能完全理解。因此从选课方面来说,留学生也需要教师的指导。
(三)本科留学生管理的需要
目前国内大学留学生的招生和管理工作普遍由外事部门负责,留学生的教学工作则由专门从事教学任务二级学院承担。留学生除了在招生、报到办手续时与外事部门接触外,平时在学习上和生活上与外事部门接触机会很少,遇到困难时也不会想到要求助于外事部门,外事单位也很难掌握留学生的动态情况。这样教学和管理脱节,给管理工作带来不便。最了解留学生情况的是教学单位,但教学单位又没有专职管理留学生的岗位。虽然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对留学生最了解,但是教师不负责管理工作,这样留学生在遇到学习以外的问题时,基本上只能依靠自己或是靠朋友解决。这种旧的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不适应当前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形势了。
(四)教育公平原则的体现
目前中国本科生根据人数比例都配备了相应数量的政治辅导员,辅导员的工作主要是政治辅导,解决本科生政治思想上的问题。在生活、学习各方面都会提供一定的帮助,甚至有些学生遇到感情上的问题也会跟辅导员商量,因此辅导员在学生的大学学习、生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与中国学生相比,来华本科留学生显得似乎“不受重视”,大部分大学都没有设立留学生辅导员之类的管理岗位。来华本科留学生与中国学生都是同一所大学的学生,我们应该遵循教育公平的原则,为他们提供专门的指导教师,即针对本科留学生实行导师制。
三、本科留学生导师岗位的独特性
(一)不同于中国本科生导师
本科留学生导师不同于中国学生的导师。外国留学生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价值观、生活习惯等等方面都与中国学生不同,作为本科留学生的导师,对这些情况都应该了解。留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与中国学生不同,中国学生可能会面对入党、留校、考研、出国、就业之类的问题,而本科留学生在校期间不会有这方面的问题,可以说本科留学生导师的工作内容完全不同于中国本科生导师。
(二)不同于政治辅导员
目前中国大学政治辅导员的工作主要是在党委领导下对大学生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政治辅导员同时还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面进行指导。本科留学生导师主要工作不是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而是为留学生在学业上提供指导,同时在生活上要帮助他们。目前大学辅导员在面对入系学习的外国留学生时也感到很迷茫,针对中国学生的管理规范与措施对留学生都不适用。例如无法在留学生中开展党组织工作,每周的政治学习留学生究竟是必须参加还是自愿参加?留学生面对的问题不同于中国学生,政治辅导员的角色不适用于外国本科留学生。
(三)不同于班主任制
为了便于教学与管理,通常的做法是设立班主任岗位,通常由精读课教师担任。班主任的职责与教学紧密联系,而与教学无关的工作班主任往往掌握不多。例如本科留学生该修多少学分可以毕业,哪些课是必修课,哪些课是选修课,整个本科学习期间的课程如何安排,诸如此类的问题都不是很清楚。有些班主任并不随班级升级,当学生升入高一个年级时,班主任随之也就换了。对留学生来说,难以建立长期稳定的师生关系。
本科留学生有语言文化等方面的问题,思想上也还不成熟,缺少社会经验,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烦恼的事。中国学生在生活上遇到麻烦可以与辅导员商量,也可以去心理辅导中心寻求帮助。但是本科留学生因为有语言障碍,不可能找心理辅导中心的老师做心理咨询。
四、本科留学生导师应具备的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和能力
本科留学生要在中国生活较长的时间,普遍会遇到文化休克的问题。不同的人对文化休克的反应是不同的,有些人反应不明显,有些人反应强烈,甚至做出自杀之类的过激行为。有些本科留学生进入文化休克期时,会对中国文化产生抵触情绪,看什么都是从负面角度出发。因此针对本科留学生应该加强文化休克期的指导工作,有效防范过激行为的发生。本科留学生导师应该掌握丰富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样不但能够顺利地与留学生交流,而且还可以帮助留学生克服与中国人交流时产生的障碍。
(二)外语沟通的能力
首先本科留学生导师应该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达到能够使用留学生母语与其沟通的能力。虽然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主张用英语授课,但是在留学生管理中完全可以使用外语,尤其是在留学生汉语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为避免交流中的失误,适当运用外语交流是完全适当的。特别是对那些初来中国留学的留学生来说,因为用母语交流会产生亲切感,他们更愿意与懂他们母语的教师交流。
(三)各项业务熟练
本科留学生相对来说思想开放自由度高,这样更容易发生问题,大家普遍的印象是留学生事多,有些事情在中国学生中不会发生的事,留学生中都会遇到。比如吸毒问题,同居问题,生孩子问题。因此针对本科留学生的指导工作更加复杂,指导教师面对的问题更加难以解决,教师的各项业务水平需要全面提升。
本科留学生导师不仅要指导留学生学习,在生活上也要给留学生提供具体指导,在思想品德等方面都要指导,因此本科留学生导师首先对学习方面的专业知识要熟练,对于各种课程都要熟悉,对留学生课程的学分构成、各项奖惩制度、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等,都要清楚。在生活方面也要具有丰富的经验,从年龄上来说,最好是有一定生活阅历的教师比较合适。同时留学生导师要有很好的道德修养,才能真正为人师表,才能在思想品德上指导留学生,得到留学生的信任。
五、推行本科留学生导师制的制度保障
(一)建立合理的组织管理制度
导师制能否顺利实行,能否收到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建立一个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因此应该在制度设计上做好工作。首先要成立导师遴选工作委员会,由该委员会负责导师的选聘工作。选聘工作结束后导师遴选工作委员会解散,成立导师委员会,导师向导师委员会负责,导师委员会向校长负责。委员会定期召开例会,考核导师的工作,对导师的工作提出指导意见。在制度设计中,应该避免管行政过多干预,充分发挥导师委员会的作用。
(二)制定导师选拔标准
本科留学生导师应该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能理解为只要政治上可靠就可以胜任。本科留学生导师不是政治辅导员,也不是生活辅导员。但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能够对学生进行指导。首先应该能够指导留学生学习,其次在留学生的思想品德上能够指导,再次能够指导留学生适应来华留学生活。拟实行本科留学生导师制的大学首先应授权学术委员会或相应机构制定出选拔标准。应该调查大学的课程安排和学分制实行情况,各学院的导师候选人情况,以及本科留学生基本情况后,制定出导师遴选标准,对导师的任务职责也要做出严格但合理的要求。
(三)明确导师工作要求
应制定出具体、可操作的导师工作要求,以导师指导本科留学生学习方面要求为例,导师的工作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内容:导师与学生每星期必须面谈一次,每次面谈时间不能少于两小时;每次面谈都应该了解本科留学生一星期来的表现,包括出勤、作业、思想状况等;在留学生放假前应该布置一定量的学习或实践任务,假期结束后对作业的完成情况加以评估;在留学生毕业前参与留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工作,给留学生提供参考意见,督促留学生保持论文进度,监督完成论文。
(四)确立合理适度的考核激励制度
为更好地实施本科留学生导师制度,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的考核激励制度。这套制度的制定应由导师委员会主导,制定出具体导师考评办法,每学期根据考评办法的规定,组织专门人员检查导师的工作,对于工作不力的导师提出工作改进意见。每学年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应该包括工作态度、工作方式、与留学生的交流效果等方面。同时应该调查留学生对导师工作的评价,留学生的评价应该成为考核的重要参考指标。为提高导师的工作热情和效果,应该给予工作优秀的导师适当的精神物质方面的奖励。对于工作有过失的导师应该及时惩戒,情节严重的应予以解聘。
此外,本科生导师还应该帮助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由于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外国留学生,思想教育长期被忽视或是有意回避。针对留学生开展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是我国大学教育国际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学本科阶段是思想成熟的重要时期,我们既然给留学生提供本科教育,那么就有责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目前我国大学的思想教育被理解成政治思想教育,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思想教育应该包括更多的内容,根本目的应该是帮助本科留学生从少年懵懂逐步走向成熟,培养出真正知华、友华的高素质来华留学本科毕业生。
参考文献
[1]赵敏.从牛津大学的导师制看我国施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2]顾卫俊,胡旭阳.新加坡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对我国大学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8,(10).
[3]梁鹏.对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再认识[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
[4]马艳秀.对清华大学本科生实施导师制的实证研究[J].江苏高教,2006,(3).
学生党员导师制 篇6
关键词:德育模式,学生,成长,导师制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教育的普及化、均衡化、优质化要求日益显现。以人为本, 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目标。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过程中, 社会多元文化的形成以及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对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家庭教育缺失, 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智轻德、重说教轻实践等现象, 这些会导致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在思想、学业、心理、行为等方面存在一些偏差, 这与我们提出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有着不和谐的一面。这一切, 呼唤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观念, 呼唤学校要建立全面关注学生成长的教育新机制, 探索新的德育模式, 为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导航。
我校目前导师有思想导师、生活导师、学业导师、社团导师、专业技能导师。思想导师是学生理想信念的引导者, 是学生心灵健康的维护者, 关注特殊学生的健康成长, 引导优秀学生积极向党团组织靠拢。生活导师是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困难的扶助者, 是学生文明生活习惯养成的帮助者。学业导师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培育者。社团导师是学生兴趣特长的发掘者。专业技能导师是学生技能提高的培训者, 是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技能大赛的辅导者。实践证明, 2007年试行学生成长导师制以来,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一、试行“导师制”, 满足学生成长需要
2007年4月, 我们对学校1100多名学生围绕学业、推进学风建设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 其中“对学习成绩期望值良好以上的”占80.76%, “你的学习动机是积极参加学习, 多拿证书为以后找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的”占76.6%, 但“课后你与老师就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交流次数几乎没有的”占61.25%, “意志不坚强造成听课不专心的”占67.08%, “学习中最困惑的是找不到有效的学习方法的”占70.7%等, 这说明学生学习的主观愿望是好的、是要求上进的, 想通过努力获得较为理想的成绩, 但又苦于不会或很少与老师沟通以及非智力因素造成学业成绩不理想。2007年9月, 我们对全体新生进行问卷调查, 有75.2%的学生进我校是要学技术, 将来谋好岗位, 拿高工资;有73.9%的学生觉得师生关系和谐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有83%的学生希望成长过程中得到良师的指点与相助等, 这说明学习技术, 掌握立足社会的本领, 实现自我价值,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得到师长的关心等已成为大多数新生的共识了, 而班主任又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要求, 因此必须探索新的德育模式, 让更多的教师来关心学生成长。“导师制”的诞生满足了学生成长的需要。
二、试行“导师制”, 关注个性全员育人
在很多教师普遍感到今天的学生越来越难理解, 越来越难教的情况下, 试行“导师制”无疑是重视学生的个性, 教师必须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 善于发现个性、研究个性、发展个性, 把每一个学生当做一首风格迥异的诗, 学会欣赏学生的个性, 分享学生成长的快乐和分担学生成长的烦恼。因此, 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育人观。试行导师制后, 我们的导师, 承认学生的差异, 善于倾听学生心声, 和学生一起谈心、一起活动, 用足够的耐心读出受导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从而让学生产生前所未有的信任感和成就感, 使其各个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发展。导师感言:导师制是真正落实全员育人、实现教师“教书”与“育人”的统一、自觉地把自己从学生的“学业教师”转变为“人生成长导师”的有效举措。对学生真正做到了在思想上引导、学习上辅导、心理上疏导、生活上指导。
三、试行“导师制”, 彰显师生共同成长
我校“导师制”采用师生结对形式, 同时根据需要, 创新多种教育方式, 改变了教师对学生单一的口头教育形式, 拓展为利用电话、网络、书信、论坛、讨论、活动等多种交流形式, 做到寓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业辅导、生活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为一体, 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成长的快乐。同时, 开展导师制可以融洽师生感情, 学校通过导师工作实践以及开展人人争当“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主题教育活动, 学生感到导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者”, 而是大家的朋友、参谋, 与学生平等相处, 坦诚以待, 学生感到从未有过的可信。通过师生之间进行积极平等的互动, 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与学生沟通, 以谈心形式关注学生的整体生活, 师生间的感情加深加厚。可以说和学生之间形成三个“共同”, 即共同感受:感受学习的过程、感受师生的情谊、感受生活的美好;共同分享:分享学习的快乐, 分享友情的愉悦, 分享成功的喜悦;和学生共同成长。
四、试行“导师制”, 创新学校德育模式
进行导师制是结合学生特点加强分层教育。根据学生的特长、爱好、个性特点等与相应的导师结对, 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符合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和规律, 导师在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个体的前提下, 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 注重个别化教育, 关注每一位学生, 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 坚持从每一位学生抓起, 真正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从学生的发展出发”, 提高了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也是发掘学生潜能, 为不同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些学生在导师的感化下, 找回信心, 增强学习兴趣, 一些平时教育教学中教师无法顾及的中等生, 也能受到导师的相助, 上升空间加大, 特别是少数问题学生、困难学生在导师的全力帮助和开导下, 加快了前进的步伐。
五、试行“导师制”, 提升家校合作空间
“导师制”活动的开展, 加强了班级管理的力量, 进一步强化了班级管理, 变班主任为班级的主要组织者、管理者为以班主任为主、导师组为辅的小组协同管理。同时可以扩大校家联系, 变班主任与家长单线联系为以班主任为主、导师组为辅的多线联系, 进一步加强了与学生家长的沟通, 取得家长的信任、支持、理解, 使家长懂得孩子的成长, 不仅要有知识, 而且要有健全的人格, 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 更要有远大的志向和立足社会的本领, 从而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
在实践中, 我们深深体会到:
———加强组织领导是试行工作的根本保证。首先, 学校始终以德为首, 以更新教育观念、创新德育模式为首任;其次, 在中层干部参加的行政办公会议和学校德育工作会议上多次研究试行方案和操作办法, 多方面听取大家的意见;第三, 举行教育改革研讨会, 发动群众、集思广益, 完善“导师制”方案;第四, 召开教职工大会, 宣传政策, 统一认识, 明确全员育人要求。第五, 成立实施导师制领导小组, 定期召开会议, 加强研究, 推进导师制工作, 将导师工作引向深入。由于思想发动到位, 组织领导有保障, 所以, 导师制试行工作得到了大家的支持。
———建立导师队伍是试行工作的坚实基础。首先, 选聘在政治思想、敬业精神、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业务水平等方面好的教师担任导师。其次, 建立导师工作评价, 每学期对导师工作态度、履职情况、受导学生表现及学习成绩进步情况、参加各类竞赛活动获奖情况及指导学生人数等评价导师, 采取本人自评、学生测评、学校交流考评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绩效考核合格后发放一定导师津贴。再次, 评选优秀导师并予以表彰。
———组织开展活动是试行工作的有效途径。开展师德教育主题活动, 努力培养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爱岗敬业、爱生奉献的导师队伍, 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开展德育活动, 充分发挥活动载体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引导功能。导师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思想教育、技能、文化、艺术、体育、法制、心理等内容鲜活、时代特色明显、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活动, 使受导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 精神生活得到充实, 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能力水平得到提高,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建立工作制度是试行工作的有力保障。学校建立交流平台, 加强导师业务培训与工作交流, 不断总结经验, 提高工作水平, 更好地为广大学生服务。建立家校联系制度, 健全家长会制度。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特别关心单亲家庭、困难家庭、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 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建立导师工作台帐制度、学法指导制度、导师小组活动制度、信息反馈制度等, 促使导师工作顺利进行。
———遵循工作原则是试行工作的关键所在。为使导师工作有序开展, 必须体现: (一) 个性化原则。导师必须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 重视学生的个性, 善于发现个性、研究个性、发展个性。 (二) 亲情化原则。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 和学生交朋友, 给学生以父母般的关爱,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 渐进性原则。遵循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 循序渐进地实施教育。导师要从学生的言行举止中读出灵性、感受心声。 (四) 实效性原则。加强过程管理, 全面关爱学生, 促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生活, 激励学生健康向上。 (五) 保密性原则。涉及学生个人隐私及心理问题按照保密要求处理。 (六) 一致性原则。导师与班主任共同协商, 保证工作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班华.中学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
德育导师制引领下的学生习惯培养 篇7
近年来, 我校创造性地实施“三好习惯养成教育导师制”, 采用师生双向自愿选择的方式优化组合。导师在“三好习惯养成”方面为受导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引导和帮助, 做到思想教育与监督指导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严格管理与言传身教相结合, 促进每一位学生不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一、点——关注个体, 尊重成长
一个人的精力有限, 无法关注到每一位学生, 为了让每一位孩子都能真正得到点对点的关注, 我们把一个班级将近40位学生分成了三小组, 三位德育导师每个人负责一组, 原来是40来个孩子一个人负责, 而现在这样一分, 实际上每个人只要关注到13~14个孩子就可以了。相比较而言, 人数少了很多, 在行为和学习习惯的关注上更集中了, 使得工作可以做得更加的细致高效了。为了能尽可能地放大德育导师制对孩子成长的帮助, 还有各种活动来保证导师进行有效的引导。
1.德育小班, 化整为零, 督促孩子习惯养成。定期进行德育小班化的活动。三位德育导师会不定时地同时来到自己所带的班级, 每一位导师带走自己受导的一些孩子, 来到学校某一安静的角落。在活动的时间里, 问问孩子的真实想法, 了解孩子的实时动向, 并对他们进行谆谆教导。通过每一次这样的德育小班化活动, 使得老师和孩子的距离近了, 孩子再也不会因为老师的分身乏术, 而感觉受到了老师的冷落。经历了德育导师的谈话, 初进学校课堂的他们, 反而会为自己得到了导师的关注, 在学习过程中就更有信心了。
2.德育会诊, 各显神通, 优化孩子习惯养成。原来的一个班主任带班的模式, 碰到有问题的学生, 因为一个人的精力和方法有限, 在很多时候会感到很无奈, 却又苦于找不到好的方法。向其他老师请教, 因为不熟悉情况, 所以在交流的时候没有办法给到切实有效的处理意见。而现在不一样了, 因为身为同一个班级的德育导师, 会在有意无意间更多的关注自己班级孩子的表现。在交流的时候, 每一位德育导师对同一位学生的观察结果都不一样, 你有你的方法, 我有我的高招, 虽然殊途, 但是同归, 总有一个人的方法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3.德育谈话, 关注个体, 内化孩子习惯养成。每一个孩子因为家庭的不一样, 成长的环境也是不一样的。他们在很多时候所表现出来的状态也是各有千秋的。因此, 我们从点出发, 关注个体, 尊重成长, 使德育工作变得更有成效。
二、线——首尾呼应, 督促成长
三维立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线, 只有有线的支撑才会有一个坚固的立体图形。而德育导师制却给了我们这样一个线的支撑机会。
1.首尾呼应, 培养学生认真出操的习惯。大课间的铃声一响, 三位导师几乎同时来到了教室门口, 没有相互间的言语交流, 自然而然随着孩子们排好的“直线”队伍, 站到了队伍的前中后位置, 一路前行, 一路护航!在自己的“视力”范围内, 维持着孩子们良好的秩序, 很好地解决了一位班主任顾前不能顾后的尴尬, 也能更从容地来督促孩子们良好习惯的养成。因此, 从孩子们到学校的初期就给他们一个非常好的氛围, 为他们最终拥有优秀的品格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再来看孩子们的表现, 没有人窃窃私语, 一个个精神抖擞地踏步前进, 整齐划一!
2.里应外合, 培养学生晨间读书的习惯。早晨到校时间, 最起码有两位导师已经来到了教室, 一位维持教室内的纪律, 一位正确引导孩子们到校后正确整理书包, 用言语告诉他们什么样的方式才是最佳的整理方法, 避免了一位班主任顾里不能顾外的缺点。在导师的督促下, 让孩子在最短的时间里养成晨间读书的习惯。
3.双簧配合, 培养学生知错就改的习惯。导师也有喜怒哀乐, 有时会因为太在乎孩子的表现而导致发火。这个状态下导师还在生气中, 一时也很难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而学生也会受到导师的情绪影响, 产生负面情绪。碰到比较倔强的孩子, 一时半会儿还很难下台。这时相处于同一情景下的另一位导师适时地出来缓和一下气氛, 再提示一下犯错的孩子错在什么地方?可以怎么做来消除导师的怒气。相信, 特别是对心智还不完全成熟的学生, 让他明白自己的错误, 从而更好地改正自己的错误, 绝对是有帮助的。学生在经历中也会慢慢成长起来的。
三、面——面面俱到, 守护成长
在点和线的帮助下, 每一个面都是那么真实具体, 也让孩子时时刻刻觉得自己受到了导师的重视, 把很多的“坏习惯”扼杀在萌芽状态, 让好习惯的种子在每一位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
全体动员, 培养学生表现如一的习惯。原来的一位班主任制, 一般都是主课为主, 在很多副课上孩子的行为习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所以会出现主课的纪律好, 但是副课的纪律却差强人意。然而, 在三位德育导师制的引领下, 上到学校的中层领导, 下到每一位普通老师, 每一个人都是导师, 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每一位导师的参与, 孩子的各方面表现都得到了很好的巩固。
2.全程关注, 培养学生文明生活的习惯。班队课上首导正在耐心地教孩子们念好习惯三字文“我会饭前洗手、饭后漱口”, 同学们读得朗朗上口、津津乐道。在中午去食堂就餐前, 另一位德育导师又在对这个星期孩子需要掌握的三字文温故而知新, 更是带着学生来到洗手区域, 真实地做起来。放学的时间到了, 在路队行进的过程中, 另一位德育导师更是抓紧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 让学生吟诵起来, 更加牢固地记住三字文, 并成为孩子们平时的行动。
师生共创, 培养学生时时自律的习惯。学生好习惯的养成, 是一个不断巩固的过程。如果没有很好的监督机制, 孩子们的习惯会时好时坏。学校为了时时督促学生的习惯养成, 特地设立了导师值日岗, 一天分不同岗位、不同时间, 来反馈学生的表现。同时,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锻炼他们的能力, 还设立了红领巾值日岗。让学生参与到好习惯的养成过程中来, 真正让好习惯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大学生就业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篇8
一、变“求职”为“猎职”:就业导师制的基本理念
真正有效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首先要指导和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 提高自信心和自我认知水平, 进而从观念上改变“一职难求”的思想观念, 从“猎职”的角度来理解“求职”。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许多大学生在求职的时候, 往往把“求”解释为“请求”, 而不是“寻求”, 更不是“猎求”, 甚至还有人理解为“乞求”, 一字之差, 仓皇之态毕现。于是面对面试者, 他们“低眉顺眼”、“求神拜佛”, 甚至“低三下四”、“点头哈腰”, 其结果当然是受到对方的鄙视, 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其实, 对于大学毕业生, 如果在大学期间制定了符合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的职业生涯规划, 并按“属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去行动, 同时又掌握了求职 (当然是以“猎”的方式去求职) 方法和技巧, 肯定能如愿以偿地找到梦寐以求的工作。就业导师制便是集这两个“法宝”于一体的好机制、好方法。
就业导师制是一个全过程指导与服务、全方位督导与跟踪、全体教师关注与参与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和就业指导模式。它突破了只在大四或大三年级才开始的“季节性促销”和“临阵磨枪”式的就业指导模式, 致力于构建“全过程、全方位、分阶段、专业化、个性化”的发展性生涯辅导模式, 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猎职”的思维模式, 引导学生找到人生必备的三把“金钥匙”:如何选择并找到一项与自己的天赋、本领和经验相称的“工作”、如何发现并评估“友谊”、如何“思考”并作出正确决定[1]。
我院实施就业导师制的基本思路和做法是:学生入校后, 首先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测评;然后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和人格特质等将学生大体分类 (如考研类、考公务员类、考教师类、考证类、到企事业单位就业类、自主创业类等等) ;再组织在某一领域或方面有特长、责任心强、有职业指导能力的校内教师或校外专家担任就业导师, 对某一类别的若干名学生进行专业化、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辅导和相关能力素质训练指导, 通过课堂、座谈、宿舍走访、课余交谈、电话和网络联系等渠道, 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择业意愿, 解答学生的问题, 临近毕业时负责所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 (设计) 、简历制作、形象设计、面试技巧、顶岗实习与就业推荐等工作, 并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状况跟踪服务。它贯穿于学生大学生活的全过程。
一年一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 帮助学生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初步进行职业定位, 确定职业发展方向, 配备就业导师。这个时期, 就业导师的主要职责是:配合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教育, 指导和帮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职业素质测评等途径认清自己的兴趣爱好、偏重的职业价值观和技能优势, 了解职业世界, 做好符合“人职匹配”原则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年二期至三年一期, 学生在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执行自己大学期间的规划, 根据自己选定的职业方向及其基本要求拓展和提高相关能力和素质, 打牢坚实的专业基础和通用技能基础。这一时期导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打造好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众所周知, 企业在营销产品的时候, 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便是“核心竞争力”。对于一名大学毕业生来说, 求职的过程就是一次自我营销的过程, 要想使自己得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就必须让自己具有足够的“核心竞争力”, 让自己拥有一项有效的专长。事实上, 大学里相当一部分专业开设的部分课程已经和社会需求脱节了。因此, 要帮助学生打造好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就业导师首先要帮助学生知道自己的专业真正需要学的东西有哪些, 而要想知道这一点, 最好的方式就是查询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因为这些招聘信息表明了用人单位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然后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这一时期, 我们要求导师指导和帮助学生获取并提高三种基础性技能和五种个人能力。三种基础性技能是:一是基本技能, 包括阅读、写作、计算、口头表达和倾听等技能;二是思维技能, 包括创造性思维、决策、解决问题、理智地看待事物、知道如何学习和说理等方面的技能;三是个人品质, 包括责任心、自尊、社会交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五种个人能力是:一是有效地运用资源的能力, 包括合理安排时间、金钱、材料、空间和人员等能力;二是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 包括团队合作、教授他人、接待顾客、领导、谈判等方面的能力;三是有效运用信息的能力, 包括获取和评估数据、整理和保管好文件、说明和沟通、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等能力;四是系统化的思维能力, 包括了解社会的、组织的和技术的系统, 监控和调整系统的运行, 设计或改进系统等;五是运用技术的能力, 包括选择设备和工具, 根据具体任务运用不同的技术, 以及维护和检修技术等。
三年二期开设就业指导课, 掌握通用的求职方法和技巧;四年级开展针对性的实习和求职实践, 结合实习完成毕业论文 (设计) , 并在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找到满意的工作。这一时期导师的主要工作是配合就业指导课教师, 指导学生撰写个性化的求职材料。由于就业指导课教师教授的学生较多, 不可能完全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 不可能对每一位学生的求职材料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因此, 我们要求就业导师担此重任, 对指导的每一位学生的求职材料进行个性化的修改和包装。
二、变“被动被发”为“自动自发”:就业导师制的基本特点
真正的猎人不会“守株待兔”, 总是主动地搜寻“猎物”并想方设法将之归入囊中。这一点同样适用于求职过程。
然而, 我们调查发现, 大多数学生是在“被动地”学习各种“技能”, 他们没有根据职业的要求开展针对性的学习, 这种被动式的学习方式很容易导致学生习得的技能与市场脱轨。比如, 学生拿到英语四级和计算机二级证书后, 自以为求职时在这两个方面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殊不知招聘方却要求是“口语流利”、“会使用SPSS统计方法”等。这样的市场需求表明, 学生只有开展针对性的学习才能赢得求职的胜利“果实”。因此, 我们要求就业导师从大一开始就指导学生研究招聘启事, 然后按照招聘启事的要求, 主动地“‘量身而学’去掌握各种技能”[2]。
管理学有一个所谓的“横山法则”:最有效的管理是自我管理。也就是说, 最好的管理是触发被管理者的自发管理。它要求管理者将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在尊重和激励上动脑筋, 真诚地了解被管理者的需要, 尽最大可能地满足需要, 尽最大努力地触发个人内在的“自发控制”机制, 使得被管理者“自动自发”地进行自我管理。就业导师制不是“说教型”的就业指导, 而是在长时间的师生互动过程中, 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探索和管理的平台, 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自主规划、自主发展、自主管理、自主“猎职”。在这一过程中, 导师不是“监工”, 而是“良师”和“益友”, 导师要做的事情是在倾听学生本人想法的基础上, 让学生自己提出职业发展过程中的意见和解决办法, 对的就坚决支持并创造条件帮助其实现, 不对的就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 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自主”的心态和状态, “自动自发”地成长、发展和求职。
这一基本特点要求在以下三个层面表现出来:一是指导和帮助学生自动自发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二是指导和帮助学生自动自发地打造“核心竞争力”, 三是指导和帮助学生自动自发地投入到“猎职”的行列。这就要求导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素质和能力, 而且要具备良好的工作方法和高超的工作艺术。因此, 我们对导师的选拔标准较高。我们选聘那些关心学院发展, 热爱教育事业, 对工作认真负责, 教学经验丰富, 熟悉高等教育教学规律, 有一定的管理专业知识及实践经验, 有能力为学生提供职业发展支持, 且承担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满3年以上或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学、管理人员, 担任就业导师;同时有针对性地在校外聘请一些高素质和强能力的成功人士担任就业导师。
三、变“推荐就业岗位为主”为“教授猎职方法为主”:就业导师制的基本目标
就业导师制有非常清晰的目标:就是改变过去以推荐工作为主的做法, 重点教授学生主动猎职的方法。
查阅一些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 绝大部分以就业率、为学生提供了多少就业岗位、举办了多少场校园招聘会等来证明就业工作的业绩, 很少考虑学生对这些岗位的满意度和利用率。比如, 有些高校为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数多达毕业生总数的10余倍, 但学生利用了多少呢?学生的满意度怎样?关于这个问题, 可以用一个调研数据来回答。2004年4月, 北森测评网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新浪网联合进行了《当代大学生第一份工作现状调查》, 发现找到第一份工作后, 有50%的大学生选择在第一年内更换工作;两年内, 大学生的流失率接近75%, 比例之高令人震惊。这说明, 毕业生与第一份工作的“人职匹配性”较低。
那么, 如何提高学生求职的“人职匹配”程度?在这方面, 我们应该向发达国家学习, 注重向学生提供一种终身受益的求职思维和方法, 而不是仅仅满足于为学生提供了多少岗位, 举办了多少场招聘会。
实践证明, 就业导师制不仅能改变就业指导的方向, 而且能改变就业指导的着力点, 它清晰地把就业指导的基点定位在教授猎职方法上。它不仅可以降低隐藏在就业率这个数字背后的“盲目行为”, 提高“人职匹配”的程度, 而且可以加快学生职业发展的速度, 提高学生对初次就业岗位的满意度, 提高学生第一份工作的稳定性。
就业导师制为何能够达此目标?主要原因是它较好地构建了“基于社会资本增值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模式”, 达到了使学生的社会资本增值的目的[3]。一方面, 它要求广大教师特别是高职称、高学历教师担任学生的就业导师, 这就充分利用了教职员工的关系资本;另一方面, 它还热情邀请校友、企事业单位的老总或人力资源专家担任导师, 这就大大拓展了社会关系资本。因此, 它能不断积累全体学生共享的公共社会资本, 增加学生就业选择机会。
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 我院的“就业导师制”首先在中文系和全院特困生中试点实施, 目前正在全院推广实施。两年多的实践表明, 就业导师制是成功的、有效的。一是提高了就业率。汉语言文学专业自实行导师制以来, 毕业生就业率明显上升, 08、09届毕业生就业率高出全国同专业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二是提高了“人职匹配”的程度。中文系近两届毕业生对初次就业职位的平均满意度增加了16%, 一年内跳槽的比例降低了19%。三是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近年来, 人民网、湖南日报、湖南卫视、红网、湖南省毕业生就业网等媒体相继对我院独具特色的就业导师制进行了系列报道和高度评价。
当然, 就业导师制虽然受到了我院师生的普遍欢迎, 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但还有诸多值得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比如, 如何与班主任制度相结合?如何与学业导师制相融合?如何吸引优秀的校外专家担任导师?如此等等一系列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N·鲍利斯著、王华夏译.世界求职圣经——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M].北京:现代出版社, 2009:2-3.
[2]、杨萃先、颜培程、刘佩、杨凤仙.这些道理没有人告诉过你[M].北京:群言出版社, 2007:47.
学生党员导师制 篇9
关键词:导师制,职业素养,专业教学,管理学
淄博职业学院是一所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自2009年10月开始实施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经过二年多的研究和实践,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导师制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过程
(一)召开专题研讨会,确定导师制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突破口。
在2010年暑假工作中,按照学院实施导师制教学培养人才的要求,物流管理教学部经过磋商研讨后确定导师制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突破口,即导师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融入专业教学,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和学生技能大赛相结合。
(二)细心筹划,结合实际,提出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方案计划。
在《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中,结合管理创意大赛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项目:学生组建公司,并运用所学知识对自己组建的公司,从“无→有→面临倒闭→起死回生”进行管理,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
(三)教学改革试点,初步形成大赛产品。
为了全面开展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在《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中,经过充分调研,我们首先选取学生整体素质较高的班级作为试点。项目实施一个学期后,我们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分析和提升,初步形成管理创意大赛产品初稿。
(四)修改完善,最终形成并提交大赛产品。
在项目开展初期,导师与学生要经常进行交流,特别是导师要明确项目要按照“目标指向、项目管理、过程控制、动态反馈、循环提升”开展工作,实现项目滚动发展,同时对项目产品不断修改完善,最终形成并提交大赛产品。
二、导师制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过程的控制
(一)实时反馈。
一是在项目指导过程中导师通过课堂互动、邮箱、QQ、手机、面谈等多种渠道与学生沟通交流,及时搜集项目实施过程学生的意见。二是导师利用业余时间为学生召开调度会议解决问题,对实践进程进行督导,寻找在管理实践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并让其向其它学生传授经验。
(二)专题研讨。
项目实施过程中,多次召开会议对项目按照立项计划书的实施进程进行专题研讨,及时针对项目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三)课程考核。
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我们针对高职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结构的特点,按照知识:能力:素质=3:5:2,实施全过程动态考核。
(四)技能大赛。
项目结束后,导师要选取部分优秀产品,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参加“全国高职高专大学生管理创意大赛”。
(五)问卷调查。
项目实施后,要编制项目实施调查问卷,展开调查,完成调查报告。其目的:一是依据学生对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态度,为项目进一步实施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二是为导师提供调整、修改和完善项目方案的一些措施和建议,以便今后更好地进行指导,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更好地融入专业教学中。
三、导师制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控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经过二年的教学实践,《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收到了初步的效果,它解决了导师“导什么”、“怎样导”的问题,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力促进了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有力促进了教学方式方法的根本性变化。但也反映出一些问题:一是通过诸多环节的检查发现,该项目立意鲜明、创新性强、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但目前工作尚没有完全发掘项目的整体潜力。二是导师的工作量考核问题,这直接影响到导师对项目实施的责任心。
四、导师制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改进措施
(一)深化研讨,凝炼提升。
在总结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研讨,凝炼提升。为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更好地融入专业教学中,导师对已经在实际中运行的公司加强了专业指导和后续管理,同时进一步同大学生就业中心密切合作,把项目服务的范围扩大到其他专业。
(二)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一是导师利用业余时间深入企业,就企业在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惑进行指导;二是邀请企业知名人士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就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现场解答;三是对当前开展的项目请相关企业的领导、专家提出建议,更好地做到与公司业务实际相吻合。
(三)以赛促训,让更多的学生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