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党员培养模式

2024-07-26

学生党员培养模式(共12篇)

学生党员培养模式 篇1

1 高校学生党员组织发展现状

1.1 高校学生党员的组织发展程序学生党员发展程序一般为:

1.2 学生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2.1 推优

推优即推荐优秀的同学入党。推优工作一般是由校团委组织开展的, 系团总支、各班主任共同参与。班级推优时名额是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的, 且被推荐的同学需具备一定的条件, 如成绩要求、党课通过情况、工作表现等, 其中成绩和党课是硬性指标, 而工作表现是软性指标。因此, 在班级推荐过程中往往出现两种情况:一、软性指标突出的同学硬性指标不通过, 而硬性指标通过的同学软性指标又不突出, 但是, 为使班级的名额不受损, 班主任依然会将后者作为推荐对象上报;二、由于对推优工作没有合理组织安排, 导致真正优秀的同学没有被推荐。以上这两种情况, 均导致推荐的所谓“优秀团员”都不是真正的优秀, 不仅为以后支部的考察培养带来了困难, 也为学生党员发展的质量埋下了隐患。

1.2.2 考察培养

正常的组织培养应是由支部设立的联系人通过对积极分子压担子、交任务、定期谈话等方式进行培养和考察, 但是, 由于五年制高职的特殊的人才培养方式, 学生在培养期中已经离校实习, 导致了培养工作的断层, 这也给组织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 学生党员的组织培养工作不能正常进行, 这对于提升学生党员的素质、加强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等方面都是很不利的。

1.3 五年制高职学生党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五年制高职学生党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确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比如有些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 有些学生党员在校系学生会承担着重要的工作, 为我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 基于分析, 仍然存在一部分学生党员并不能真正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有些学生党员甚至成为了错误的模范。如有些学生党员在实习期不能按照学校的要求, 实习点更换后及时到校办理转实习手续, 导致很多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2 提升学生党员素质的途径

要想改进五年制高职学生党员的素质, 使学生党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的作用, 就要结合学校的实际, 从源头抓起, 保证每个考察培养步骤的正常进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2.1 推优

2.1.1 合理设置推优时间

高职第一批推优时间可放在三年级第一学期, 第二批推优时间可放在四年级第一学期。这样做有以下好处:第一批推优的学生其考察培养期全部在校, 可以保证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 同时也可以有效发挥这批同学在校的榜样作用, 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同时, 第一批推荐的学生可以在实习前发展为预备党员, 通过这种具有一定党性修养的同学的引领作用, 可以改善用人单位对学校学生的评价, 从而提高学校的社会效益。第二批同学经推荐后, 整个考察培养期均在实习单位, 通过改变评价模式, 提高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的比重, 也可促进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工作积极性, 同样可以提高学校的社会效益。

2.1.2 严把质量关

改变以往的评价机制和模式, 在兼顾班级比例的同时更加侧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硬性指标通过的同学, 再对其软性指标采用评分的机制进行评价, 如担任学生干部情况、组织活动情况、个人获奖情况, 根据其最终的评分结果进行筛选。可以设置最低分, 也可以采用末尾淘汰制。只有这样, 才能抛开班级比例的限制, 宁可少推荐, 也不可把非优团员推荐入党。这样做, 就可以从源头改进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 减轻后期考察培养的难度。

2.2 组织考察培养

2.2.1 完善实习期学生党员的考察培养方法

优秀团员经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 最终成为正式党员, 这其中有两年多的考察期。基于五年制高职校目前3.5+1+0.5或者4+1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党员的培养期肯定有一段时间是在实习单位度过的。这段时间, 把握好了将可以有效提高学校学生党员质量, 从而大大提高学校的社会效益;但是把握不好, 将适得其反。

考察结果评价:实习期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受到实习单位好评者, 实习返校后将按期讨论其发展问题或者转正问题;但凡在实习期间有违纪行为者, 采取一票否决制, 延长考察期。

2.2.2 毕业学生党员的跟踪调查

毕业学生党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它不同于一般的毕业生, 而是毕业生中的佼佼者。对毕业学生党员的跟踪调查, 不仅可以反馈出支部对学生党员考察培养过程的优缺点, 利于支部及时调整培养方法, 而且有利于学生党员榜样作用的长效发挥。因此, 毕业学生党员的跟踪调查工作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以上途径, 将学生党员培养考察模式优化, 改进后组织发展流程如图2。

3 小结

学生党员的组织发展是支部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 也是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3]。通过加强学生党员的组织培养力度, 完善考察评价方法,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党员的质量, 同时还可以通过学生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 有效提高学生管理质量。五年制高职校基于其特殊的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的培养方法已经无法满足需要。通过实践, 对培养模式进行优化后, 有效提高了学生党员的质量, 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管理工作质量提升。

摘要: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精英, 对周围的同学有很大的影响力, 提高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由于五年制高职校特殊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般高校学生党员的考察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其需求, 作者结合本校实际, 通过研究与实践提出了优化的方法, 保障了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 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

关键词:学生党员,考察培养,学生管理

参考文献

[1]钟江顺.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工作的带动作用[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2007 (5) :43~44.

[2]丁勇, 陈诗, 杨绍辉, 程小放.高校学生党员党性及其影响力的研究[J].学理论, 2011 (5) :34~36.

[3]王利荣.论做好高校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 (5) :24~25.

学生党员培养模式 篇2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作为学生,平时接触最多的群体就是我们的同学;我们作为学生党员,就应该有责任、有义务地为同学们服务。在学生工作上,要为同学们提供便利的条件,想同学之所想,急同学之所急,要为他们办实事,尽量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用我们的党员形象不断地感染身边的每一位同学。

而我们学生党员要保持先进性,就要坚持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不是天生具备的,而是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才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认真、系统、有条理地学习,特别是学习政治理论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共产党员只有通过努力学习专业文化知识,学习科学技术,才能具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能力;只有通过学习政治理论,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具备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坚定理想和信念。

学生党员要培养党性修养,不仅要不断学习,还要不断实践,除了充分利用学校组织的集中学习、培训的机会,还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基层,提高自己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在实践中进行自我完善,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

一、新时期党员党性修养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内因,重在自我修养。

a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坚持不懈;

b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不断加强学习实践,努力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水平和能力;

2.要全方位地进行自我改造;

3.必须全面重视党性的具体实践。

二、作为一名学生党员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应做到以下几点:

1.努力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学习好专业知识,特别是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

2.努力学习社会科学知识,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武装自己;

3.努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努力学习和践行科学发展观。

三、避免和正确对待党性修养中常见的错误倾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1.坚定共产主义理念,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价值观、人生观;

2.加强思想作风、学风的学习,做到与时俱进;

学生党员培养模式 篇3

关键词:政行校企;学生党员;培养发展;地位作用;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4-0162-03

一、政行校企合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党员的培养发展

高等教育学明确指出:高等院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重要职能。就人才培养而言,高职院校实行的政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能够有利于培养行业、企业自用、他用、合用之人才,实现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政行校企合作办学对他们后续培养如何,将直接影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培养发展内容,不单指学生政治思想素质方面的教育,更包括对企业的经济发展、运行方式和对企业文化的了解、认同。在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这些知识和素养会伴随技术、技能、经营、生产、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具备而提高。从政行校企合作办学的现状来看,促进学生党员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有效加强对“双元”文化的认识和相互融合

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属于社会文化。学生党员在校期间接受的主要是学校文化(职业教育主要是职教文化),从社会文化层面来看,这是基础的也是不全面的。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组织的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1]。企业文化可表现为劳动者和企业法人等的主观意识及相应的行为规范。学生党员能够真正认识和理解企业文化,并身体力行地将职业教育文化融于企业文化之中,通过校企合作方式才能更好开展。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党员对“双元”文化不断进行比较、筛选、融合,融合的“双元”文化一旦形成合力,对学生党员的熏陶和促进是非常显然的。

(二)充分挖掘学生党员的潜能和隐性能力

隐性能力是指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即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潜能力,因为其不可见所以也称“隐性能力”,主要有思维能力、逻辑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创新能力、筹划能力、开发能力、人事能力、交际活动能力等。一般来讲,隐性能力都比较强的人是很少的,学生党员也不例外。

通常,公司要发展要创新,往往通过培训和实践把每个员工的隐性能力发掘出来,并提供舞台使其得到充分发挥。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政行校企合作,通过企业的各类实践,学生党员与企业人员共同做计划、共同参与生产实践,积极投身到实际工作场景中,其具备的潜能和隐性能力容易被发现,真实度也较高,这有利于他们进入社会以后,能够轻松有序地开展各项工作。

(三)培养学生党员在校内不易培养的其他能力和意识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意识”当名词用时,指与物质相对立的活动的结果,如知识、思想、观念等。学习是获得意识、意识传承、能力提升最重要的途径。政行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和提升能力重要的学习方式和途径,能够培养学生党员在校内不易培养的执行能力、实践能力、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安全意识、上班意识、危机意识等。

二、政行校企在培养发展学生党员中的地位作用

(一)政府部门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在校企合作中,政府要充分发挥其主导地位和作用来培养发展学生党员。主要做法有:政府应成为学生党员发展的驱动者。对重视和积极培养发展学生党员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和奖励,对优秀的学生党员实施就业优先或准入制度。政府应成为校企利益的调控者。政府要统筹安排好学生党员的后续发展问题,合理调控好企业和学校在各自不同的利益基础上对学生党员的培养发展。政府应成为学生党员培养发展的监督者。一方面可以指导培养过程的规范管理,另一方面可以督促合作不利的校企双方承担合作职责,履行合作义务。政府应成为学生党员培养发展的评估者。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估激励体系,严格评估程序,对校企合作中的学生党员的培养发展进行全程监督、全方位评估,确保学生党员的合法权益,使工作向深层次良性方向发展[2]。

(二)行业组织的指导地位和作用

行业组织是连接政府、学校和企业的桥梁。在政行校企合作过程中,可以代表学校和企业向政府提出学生党员的培养发展建议、培养发展空间、改善培养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可以代表企业参与学生党员的管理,对学生党员培养提出要求和建议,完善学院人才培养的资源条件。因为行业组织最了解本行业的技术发展水平和需要的人才,使学生党员的后续培养中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其次,行业组织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没有能力承担党员培养的中小型企业,通过联合顺利达到学生党员的培养发展目标。最后,行业组织可以规范本行业校企合作制度来保证学生党员的培养和发展,如资格确认,时间长短,考核条例制定,组织结业考试等[2]。

(三)校企双方的教育和管理作用

校企合作中,如果企业规模大、实习期长,应建立相应的党组织。若党员数量较少,则要与当地的党组织取得联系,在其指导下参加相关的活动。学校在有可能的情况下,派出专人指导顶岗实习时的党日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党员起模范带头和党员的骨干作用,帮助指导其他同学,带领全班同学完成实习任务。校企双方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党员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历史古迹、红色文化等社会文化教育资源,开展主题党日教育活动,丰富党团生活。也就是说,校企双方对学生党员的培养发展应该承担起该承担的责任,尽到该尽的义务。

三、政行校企培养发展学生党员的具体措施

结合政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特点,根据企业需要的人才特质,培养发展学生党员的措施可以有以下几点:

(一)找准校企合作中学生党员教育的重点内容

1.期望值教育:每位学生因个性特点、家庭背景、社会影响、阅历等因素,对自己构成不同的期望值。一般来说,学生党员对自己和企业的期望值更高,但企业的实际情况往往低于他们的期望。针对这种情况,校企双方可以从理想抱负、社会现实、人文关怀等不同方面进行分析,为学生党员重新构建合理的期望值并使他们为之努力[1]。企业一方面进行点面相结合的说服教育,一方面利用企业内部员工的案例,来适当降低学生党员对企业和未来的高期望值,以便他们更快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奉献社会。

2.吃苦耐劳教育: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这一美德在当代大学生中有流失的趋势。学生党员大多数又是独生子女,普遍缺乏吃苦的锻炼。在校企合作的培养方案中,可以将吃苦耐劳的锻炼项目列入教学计划中。平时在社会实践、公益活动、专业实践、生产实训、顶岗实习等教学活动中,对吃苦耐劳的教育和训练都要有适度的安排。将“企业上三班是正常现象”这一观点较早地深入学生思想[1]。学生党员如果具备了吃苦耐劳的可贵品质是难能可贵的,对企业来说更是宝贵的财富。

3.合作和团队教育。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先进分子,自身在许多方面有突出的优势和亮点,这也容易滋长他们骄傲自满情绪,表现在工作中往往是与团队成员合作不愉快。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校方在教育过程中应多增加合作互动环节,如课堂教学中要有合作完成的作业,课程设计中要有合作完成的项目,课外活动中要有合作完成的活动,专业技术服务活动中要成立合作团队来共同完成任务[3]。作为企业应要求学生党员参与班组内、班组之间、车间之间的相互合作,并对合作项目开展比赛和考核,让学生党员亲身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适应能力教育。校园环境相对社会环境来讲是较封闭和安全的,学生党员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大多也是“三点一线”。企业则是较开放的生产经营系统,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学生党员从学校到企业会遇到难以适应的情况:比如不讲文明、玩笑低俗等,这些在学校是见不到听不到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党员可能无法接受、无所适从。再者学生党员在企业时可能要经受挫折的考验,比如孤独、失败、伤害。对于上述情况,学校要将企业可能出现的某些负面情况讲究方式有节制地告诉学生,使学生提早有思想准备,适应可能出现的情况。企业还要安排实践环节,引导学生树立斗志,每个阶段给予学生评价,采取合作与独立轮换、鼓励与激励交替的教育方式,提高学生党员的适应和受挫能力。

(二)学校建立模拟的企业环境

1.建立个体价值观向企业价值观转化的环境。主要做法有:校方定期聘请企业负责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来校与学生党员开展对话交流;组织学生党员参观企业,写出观后感在班内、校内交流;组织学生党员到企业实习,向其他学生展示他们优秀实习报告;宣传介绍企业,指导学生党员浏览企业网站,组织观看企业录像[3]。

2.建立与不同类别的人共处的环境。主要做法有:学校条件具备时,可将学生党员与不同年龄、生活背景、爱好、区域的学生同住一间宿舍,与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同学交朋友;在企业实习时,要主动与企业人员交朋友,与之相处;组织学生党员到校外企业、社区、老人院、农村等地,开展帮扶等活动;学会与人沟通,学会与对话者找话题。

3.建立从学校被动学习到企业主动学习的环境。主要做法有:改革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会自学。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指定学生党员为小老师,向大家讲解;布置课程标准外的内容让学生相互教学,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党员做表率,让他们感受到自学的重要性;提前布置实习需要了解的知识,要求学生上网收集信息、进图书馆查询资料、浏览网站信息等。

4.建立从家庭支付到自己支付金钱关系的环境[1]。贯穿学生党员从新生教育到平时教育的自立教育,让他们及早了解进入企业后要面临的金钱关系;创造勤工俭学的机会,鼓励学生党员参加勤工俭学活动,懂得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生活补贴,主动替家庭分忧,即使家境富裕的学生党员也不例外。

5.建立从没有科学合理的成本计算到要考虑计算成本的环境。要求学生党员学会计算每堂课的费用成本;学会计算自己的消费成本,包括学费、住宿费、手机费、上网费、日用品消费等;学会如何在合理范围内减少开支节约成本;统计自己在生活、膳食中存在的浪费现象,算出浪费的总额和浪费指数;举办专门讲座增强学生党员的成本意识。

(三)改变学生党员的考核方法和措施

1.改书面考核为情景模拟考核。书面式考核是常用的考核方法,其特点是全面的、静态的,在答题时容易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写出与想法、表现不一致的虚假答案。学生党员的素质因子中有许多是隐性的,很难用常规的办法来进行考核。要使学生真情流露,需要设计情景考核,设计某种情景,让学生党员置身其中,观察他们的反应和表现。这种考核是动态的、可信的,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党员的思想、观点、态度和行为。

2.改学校单一式考核为多部门联合考核。学校考核学生党员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这种考核内容略显单调。政行校企办学模式下的考核,须增加企业实习环节考核,企业可以按照对员工的考核要求和内容来考核学生党员。另外,学生党员参加的社会实践评价也应纳入考核,如志愿者活动的评价、暑期社会实践评价、敬老助残时的评价、捐助弱小时的评价等。多部门的考核能较全面合理地反映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和综合素质。

3.改固定考核模式为机动考核模式。传统意义上的学生党员考核,通常都是一年一次,是在固定的时间,结合相对不变的内容来进行考核,考核程序程式化、内容欠灵活。要改由预知固定的考核时间、地点为机动的考核环境,灵活设计让学生党员无法预知的考核环节,强调考核放在平时,考核无处不在。不仅考核他们的知识和能力,也考核平时的素质表现。这种灵活机动的考核模式,更能促进学生党员全方面和全过程的发展。

政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党员的培养发展,是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学院各级党组织应结合多部门来分析研究,想出方法拿出措施,培养发展出高素质技能型的学生党员,这样的人才是党和政府所需,是社会行企所求,更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之实现。

参考文献:

[1]林润惠.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方法、策略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尹庆民,陈洁,裴一蕾,王晓红.校企合作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学生党员培养模式 篇4

在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制缩短的情况下, 对于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原有的考察培养理念、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了。为此, 我们对某学院某系07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思考与探索。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党员发展的现状

某系2007级学生是学院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第一届学生, 在新形势下, 学院的各项工作都稳步跟进。当然, 对于在2007级学生中发展学生党员这项工作也并没有停滞下来。目前, 该系2007级学生总数、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人数、拟发展学生党员数如下表所示。

(单位:个)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对2007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中, 党务工作者感到工作任务越来越艰巨, 出现了一系列棘手问题。

1. 联系难。

随着学院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的意见, 很多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在企业实习期间, 由于各种原因更换联系方式, 且未及时告知党务工作者, 使得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陷入中断的境地。如, 有一名学生入党积极分子, 实习单位在苏州, 由于其更改了联系方式, 导致党务工作者无法联系到他, 最后通过其他途径多方打听才得以联系上。

2. 考察难。

由于当前新情况下党建工作本身还处在探索期, 还没有形成学生党员发展培养考察相关的一整套制度, 并且部分参与工学结合的企业基层党组织并不规范, 甚至还没有基层党组织, 还不可能为在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党员发展提供相应的政治资源支持。另一部分企业对参加工学结合的学生开展党建方面的工作兴趣不高, 认为学生党员并没有给企业带来任何效益。因此, 学院在异地开展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存在经验不足、考察难的问题。

3. 反馈难。

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在企业实习期间, 由于各个企业对员工请假有严格的规章制度, 有的企业因为赶工期, 甚至周末也要加班, 不允许员工请假, 从而导致学生很难请到假, 无法正常向党组织汇报思想, 这就对学生及时反馈政治思想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三、新形势下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对策探究

面对新形势、新问题, 学院、系部高度重视, 召开专题会议, 认真深入分析问题, 制订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1. 高度重视, 完善制度, 构建学生考核新体系。

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后, 院、系领导高度重视, 召开会议, 深入分析、认真应对, 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微观入手、宏观调控。学院形成并强化抓好工学结合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是各高职院校党组织的政治责任的意识, 从有效提高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政治素质考虑, 重视强化学生党员发展的质量观, 将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渗透、覆盖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全过程中, 有效推进整体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校企合作开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 系部党组织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核, 在有关合作协议、培养方案中专门设计了一栏, 即企业参与学生党建工作, 由企业党组织对实习学生就政治学习、思想品德、工作表现等进行综合鉴定, 使得学生党性素养的提高与技能水平的提升得到有效的融合。另一方面, 系部制订出相关的规章制度, 明确学生党支部在工学结合中党建方面的职责要求, 以及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要求。

2. 建立“党员之家”网络QQ群。

众所周知, 互联网现已作为传播信息的新媒体, 越来越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新途径, 对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产生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目前, 系部工学结合学生数量较多, 并且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企业中, 入党积极分子可能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单位。因此,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中, 系部充分利用网络, 建立“党员之家”网络QQ群, 促进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在时间、空间上的拓展, 增强全体学生党员乃至全体学生的凝聚力, 引导青年学生的思想, 促使支部建设走向现代化。

3. 走进企业, 召开座谈会, 多方位考察学生。

系部非常重视学生“工学结合”工作, 设立了专职就业辅导员, 专门负责实习生的实习考核工作和实习单位回访工作。为了实地了解入党积极分子的工作现状及思想状况, 系部党务工作者与就业辅导员一起走访实习单位, 一方面召开学生座谈会, 直接与积极分子面对面进行交流, 听取他们在企业期间的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口头汇报。另一方面与单位领导、车间主任等相关人员沟通, 从而了解入党积极分子在企业的一些表现。

4. 访谈校企办老师, 侧面考察, 提高学生党员质量。

随着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专门设立了校企合作办公室, 并成立了以地区为单位的工作站, 如“苏州工作站”、“无锡工作站”等, 专门负责“工学结合”学生的各项事务工作。工作站的老师与当地的学生接触比较多, 每个月会定期联系学生, 询问近况, 解决一些学生遇到的问题。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阶段, 系部党务工作者也会定期与学院工作站的老师进行沟通交流, 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侧面考察, 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培养, 提高他们的党性修养。

5. 个别电话联系, 全面保证信息畅通。

对于个别入党积极分子无法通过网络QQ群、回校等方式作思想汇报的学生, 系部要求他们每月通过电话、邮件等形式向培养联系人作汇报, 培养联系人以此为依据为学生填写入党积极分子考察登记表。这样就使所有的入党积极分子都能与党组织保持信息畅通, 真正做到全面普及教育。

总之, 在全面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 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局,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明确目标, 突出重点, 不断创新工作方法, 以积极谨慎的态度切实做好学生党员发展工作, 不断推进学生党建工作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美志, 李皓.高职院校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下学生党建的探索与实践[J].素质教育, 2008, 1.

[2]朱定学, 肖云林.做好工学结合党建工作建设和谐“延伸”校园[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13.

学生党员培养模式 篇5

姚丽丽

(上海电力学院 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上海200090)

摘 要:从事件管理的角度,在对上海电力学院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学生党员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社会重大事件对高校学生党员的影响,提出构建高校学生党员事件教育管理新模式。

关键词: 事件管理;大学生党员;党员教育

Study on Education Model of College Student Party Memb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vent Management

YAO Li-li

(School of Electric Power and Automatic Engineering,Shanghai uni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Shanghai 200090,China)

Abstract:From the aspect of event management, analyzing on student party members in school of Electric Power and Automatic Engineeri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university student party members upon the major social events and establishes a new model of university students event education.Key words:event management;college student Party Members;education of Party Members

新世纪,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的快捷传递,国内外重大事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状况产生的影响和冲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迅速和深远。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和骨干,对重大事件所具有的敏感度和关注度较高。因此,对高校党建工作者来说,如何运用重大事件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引导其正确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理解、认同并坚决执行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而发挥自身的先进性,形成理性表率作用,对于党的建设和高校和谐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将当下事件管理概念与我国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结合起来,在对上海电力学院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学生党员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社会重大事件对高校学生党员的影响,试图构建保持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同时也为事件管理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推广做一尝试。

1社会重大事件的分类及管理

事件有多种类型,典型的城市事件是发生在每年的同一时间的同一地点,或从一个地点移到另一个地点;另一类事件是一次性庆典(如千年纪念等);第三类是任何地点的任何活动,如各类展览。有些事件与特定的人物有关,或与现存的旅游吸引物有关,如博物馆举办的[1]

特别的主题展览等。重大灾难性事件、公共安全事件考虑到其突出的影响性、规模性以及引起关注的程度,笔者也将其归纳为社会重大事件。(如表1)

表1重大事件分类

事件性质 事件类型

体育事件

会展事件

有益事件

庆典事件

会议事件

涉及公共安全

涉及公共卫生

人为导致事件

涉及公共环境

有害事件 涉及公共政策

自然爆发事件 核泄露 大规模游行示威 日本海啸 舟曲特大泥石流

汶川地震

重大事件管理就是按照既定目标,将各类重大事件加以综合性、科学性、高效优化设计、规划并给予管理的一门新兴、实用性很强的多学科、跨学科管理科学,它产生于80年代的美国,是适应爆炸式增长的政府和非政府机构开展的各级各类的政治经济活动、体育赛事、主体旅游、会议会展、娱乐狂欢等需要而产生的一项具有鲜明的管理特征,既不同于普通政府行政管理也不同于商业企业管理的跨组织的高度综合性的管理活动。成功事件管理的主要五个关键步骤是:

(1)启动 成立事件管理机构,开始事件管理程序或进人事件管理阶段;

(2)调研 结合实施该类事件管理相关的国内外案例、国内相关政策规定、社会背景、技术条件等进行科学调研;

(3)规划设计 定义事件管理目标,确定事件管理的范围、时限、风险预测与协调对象及内容,选择实现事件管理目标的最佳策略和手段;

(4)实施 调动相关资源,执行事件管理计划;

(5)评估 评估事件管理的各个规划目标与步骤的实施结果,补差补漏。[2]事件范围案例 北京奥运会 上海世博会 建国六十周年庆典 博鳌亚洲论坛 伦敦地铁大爆炸 非典的爆发

2社会重大事件对大学生党员的影响

信息化时代下的重大事件,公众关注度高,影响也较为复杂。其影响不仅涉及不同的事件和空间维度, 还涉及有形和无形的影响;从影响所涉及的领域上看,重大事件的影响包括政治影响、经济影响、社会与文化影响以及环境影响;从影响的效果看,则包括积极的影响和消极的影响。

本文着重分析重大事件对大学生党员群体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对上海电力学院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各年级学生党员进行了调查,了解学生党员对重大事件的关注点,获取渠道和认识思考,分析重大事件对大学生党员构成的影响。本次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58份,回收有效问卷154份,问卷回收率97.5%,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大学生党员对时政要闻、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等问题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关注时事政治热点问题者达45.3%;经济类达32.1%;民生类高达60.5%。可见虽然在校学生党员虽还未真正踏入社会,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已有了一定的重视。

(2)不同年级的学生党员、关注点不同本次调查显示,高年级学生和低年级学生关注的热点有明显的区别。高年级学生更加关注政治、经济、民生和就业信息。有97%的学生都涉及到这些方面;而低年级学生对经济、政治的关注度则为 46.3%,对娱乐艺术等的关注度为 57.7%。可见,高年级学生党员思想更加敏锐、视野更加开阔,对社会的关注程度较高,更关注个人未来发展。而低年级党员处于自我角色转换阶段,更加注重娱乐身心,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

(3)重大事件获取渠道增多,网络成为信息获取主渠道学生党员获取各种政治经济资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网络为56.5%,主流报刊媒体为24.8%,思政课为18.7%。可见,网络对大学生党员的影响占了主导地位,主流报刊和课堂教育对学生党员的影响在下降。如何打造有效的党员教育阵地,成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需要面临和思考的问题。

(4)对热点问题的认识的深度和广大稍有欠缺本次调查结果显示,62.1%的大学生党员是怀着有意识的心态去关注热点问题的,无意识的、偶尔看到的占 37.9%。其中只是知道有该事件发生的占到了28.8%,详细了解该事件的发展过程占到了 47.5%,有23.7% 深入了解并有自己的看法。可见,深入分析思考的同学只在少部分,而大部分同学只停留于知道热点问题的层面上,缺乏深入的分析和独立思考,使命感和责任感相对欠缺。

综上得出,高校学生党员作为较为优秀的青年群体,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关注度较高,并且越来越依靠网络获取相关新闻资讯,但面对海量、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常常缺乏独立[3]

判断和思考能力。因此,借助重大事件管理的概念和理论,以高校如何以重大事件为契机,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至关重要。

3以事件管理为视角构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新模式

3.1凝练重大事件内涵充分挖掘学生党员教育素材

我们应以重大事件为契机,营造教育环境,提升大学生党员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重大有益事件多为目标明确,意义重大而影响深远的事件,它成为激发爱国主义情怀、振奋民族精神的鲜活载体和良好契机。如建国六十周年庆典,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上海成功举办世博会等都能极大地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重大有害事件本身具有突发性和意外性,对一个国家可能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但只要善于加以利用,完全可以转化为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良机。2003年非典的肆虐、5·12汶川大地震、拉萨“3·14”暴力事件的发生都曾对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精神和物质损失。但在同重大灾难做斗争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无数顽强拼搏、不畏艰险、舍己救人、乐观向上的动人事迹,如在抗击“非典”的殊死斗争中,钟南山以其战士的勇敢无畏、学者的铮铮风骨和悬壶济世的仁心仁术,挺身而出,力挽狂澜,赢得了国人由衷的敬重,这是民族精神的极度昂扬,这是民族凝聚力的生动体现。高校在应对重大事件时,应充分挖掘这些思想精华,凝练重大事件中的思想内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不断丰富思想政治工作新内容。

另外,我们的民族文化虽然历经千年洗礼,但依然熠熠生辉。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史中,留下了许多具有特殊意义的节日和庆典日,在中国革命历程中也留下了许多值得纪念的日子。如:端午、中秋、元宵、国庆等节日,而这些节日恰巧是进行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宣传、教育的最佳时机。

3.2理顺隶属关系发挥基层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党的基层组织,是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基础,是高校学生党员中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决定力量,是学生党员活动开展的有效载体,也是维护党的纯洁性、先进性的关口。在重大事件中,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要求学生党员清醒认识,严守党的纪律,自觉维护中央权威,培养不怕苦不怕累,临危不惧、听从指挥、无私无畏的高尚品质和精神面貌,发挥他们在培养联系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扩大他们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达到一个党员、带动一批学生的效果,把大学生党支部建设成为带动学生班级团结进步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堡垒。

发挥学生党支部在重大事件管理中的作用,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理顺隶属关系,[4]

畅通对学生党支部指导工作。完善学校党委、院(系)党总支(党委)、大学生党支部三者相互衔接的工作体系,建立学校党委领导联系院(系)党总支(党委)、院(系)党总支(党委)领导联系大学生党支部制度。在重大事件的大学生党员教育上,党委组织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遵循教育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于有负面影响的重大事件,要做好学生党员的预防教育。二是发挥学生党支部在班级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在重大事件发生前后,做学院党委和基层党员间联系与纽带工作,建立党员班级负责制、明确班级联系对象,每个党员身边掌握有1—2名群众的基本情况,采取谈心活动等发挥党员在重大事件中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引导作用。

3.3遵循教育规律科学设计学生党员教育方案

运用重大事件开展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关键,在于遵循教育规律,依据各类事件的具体内容和不同性质,科学设计教育主题、创新开展教育活动方案,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社会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党心民心空前凝聚的感人氛围,十分有利于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党员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在抗震救灾事件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我们应加以设计和引导:抗震救灾中强大的动员力从哪里来的?地震中人性的光辉是怎样体现出来的?中国广大党员干部的表现怎样引起了世人的震惊的?通过引导思考,在应对重大事件中思想的光辉不断闪耀,那就是:中国在不平坦的发展中崛起;多难兴邦;走自己的路,任尔东西南北风;和平演变在中国失灵,稳定是通向强国之路;国家、民族、民生至高无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正确表达、理性思考,广大党员是中国通向强国之路的中坚力量。另外,我们还应突出“情系汶川、共度难关”的教育主题,派出党员支援服务队赶赴灾区,及时向学生传达党和政府的关怀举措以及灾后重建的进展成就,开展捐款捐物、志愿献血、集体哀悼等教育活动,使抗震救灾精神在全校党员及学生心中激起了强烈共鸣,增强广大学生党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4创新教育方式开辟“易班”党建教育管理阵地

互联网已越来越成为高校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重要工具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造就了当代大学生数字化的生存方式。在这一背景下,传统党建工作中诸如单一的读书、读报式组织生活已无法适应现代学生党建的需要。根据目前大学生的阅读和学习习惯,因势利导,利用网络开展党建工作,将现代网络技术运用到党建工作中,拓展大学生党[6]

员培养、教育的方式。建立起一个集教育、沟通、管理于一体的“网络党建阵地”,将极大地简化繁琐的日常党务工作,提高工作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开创学生党员教育新空间。当前,“易班”(E-CLASS)即可打造成一个很好的党建工作平台。“易班”(E-CLASS)是上海市教卫党校、市教委在全市高校中重点推进的网络文化建设项目。它集成了BBS、SNS、博客、微博、手机应用等多种新型互联网应用。

将大学生基层党建工作与“易班”相结合,打造基于支部划分的“易班”线上教育抓手和平台,包括创建党史学习专栏——通过分享学习党的经典著作、历史长卷、伟人传记、国情咨文等,增进支部党员对党史的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创建党建理论学习专栏——定期发布高校党建理论研究成果和世界政党动态等,引导支部党员关注理论热点,掌握最新研究成果,指导具体工作实践;创建党建工作研讨专栏——利用E优势,打破时间空间局限,为本支部党员及支部之间提供沟通思想、交流经验、抒发情感的有效载体。

参考文献:

[1] 范丽琴.初探“城市重大事件”的概念和影响[J],科技信息,2007,(21):4-5

[2] 王永嘉.事件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3] 范丽琴.初探“城市重大事件”的概念和影响[J],科技信息,2007,(21):4-5

[4] 唐春波.全球化对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09,(8):129-132

学生党员培养模式 篇6

摘 要:高校学生党员主体意识的培养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有重要意义,首先论述了高校学生党员主体意识存在的现状,通过对加强其主体意识培养必要性的分析,引入质量管理领域中的PDCA模式,并就该模式在高校学生党员主体意识培养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更好地促进我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学生党员;主体意识;PDCA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9-0172-02

一、高校学生党员主体意识现状分析

(一)高校学生党员主体意识缺失

近年来,高校党组织在发展学生党员过程中本着“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强调“组织上入党一生一次,思想上入党一生一世”,注重加强对学生党员的过程培养和后期教育。尽管如此,受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高校学生党员主体意识仍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主体主动性不强。高校学生党员从上幼儿园开始就以学生身份听从老师的领导,就像“军人的天职是服从”一样,高校学生党员听从党组织领导,服从党组织分配,总是把自己放在客体的位置,缺乏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缺乏主人翁意识,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在党组织中的主体地位。

2.主体标杆作用弱化。“一个党员,一面旗帜”,高校党组织是培养高校学生党员的摇篮,培养高校学生党员本意是为了提高党员自身的素质,以便其在党组织、班集体以及学院都起到标杆作用,引导和带动身边的同学积极向上,为班集体,将来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然而目前,部分高校学生党员原则性不强,对于身边出现的不良现象不管不问,甚至自身也有违纪现象发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成绩一路下滑;参加党组织活动不积极等等,没有起到应有的主体标杆作用。

3.主体奉献精神缺失。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部分高校学生党员在处理问题时更多地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很少会为他人考虑。我院第二十期党校积极分子曾经组队做了一个关于“学生党员道德素质”的调查,故意找了一个党员民主生活会散会的时间,搞了一个小测验,设置的场景是路边一个女学生的自行车链条脱落,可结果是路过的学生党员们却对此视而不见、置之不理,缺乏对周围同学的关爱和奉献精神。

4.主体认知存在偏差。高校学生党员往往存在这样的误解,误认为党组织之所以发展我就是因为我学习成绩好,听老师话,只要做到这点就可以了,其实党组织在发展党员的时候拟发展对象的学习成绩确实是硬性条件,但并不是唯一条件。为了追求党员数量,高校党组织的部分基层支部有时确实出现这样的情况。正是这种做法也使党员的主体认知出现了偏差。

(二)高校学生党员主体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1.党内的不良风气影响了学生党员的行为。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世界上的地位也在不断攀升,然而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诸如腐败等问题。正是这些“问题党员”的存在,使学生党员对党员先进性有所怀疑,政治立场不坚定,甚至有的在入党之初就动机不纯。

2.学校党组织疏于管理。应该说,学生党员是学生中具有较高素质的佼佼者,可是他们毕竟是学生,还没有迈出校园,踏入社会,需要学校党组织加强管理,正确加以引导。学生党员应该在学校党组织的引导、管理的基础上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素质,而不能一味地做党组织的“顺民”。有时候党组织需要做的,不是一味地要求党员做什么或是不做什么,而是对学生党员在行为处事过程中进行正确地引导和适度地管理。为了向社会输入合格的共产党员,高校学生党组织必须加强管理,站好最后一班岗,对社会负责。

3.学生党员自身缺乏是非判断。对于学生党员来说,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对于一些人和一些事缺乏是非判断的能力。现在有很多的社会现象貌似很有道理,也有很多学生不断效仿。但学生党员往往缺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很容易混淆是非。这样就会对他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消极的影响。

4.党组织的理论教育单一化。加强学生党员理论修养,提高学生党员政治素养是学校党组织的首要责任,学生党员的现状也需要党组织的继续培养。然而,目前各高校对学生党员的教育方式普遍比较单一,缺乏新意,主要通过开会、宣讲、上党课等课堂教育进行。这样的方式就如同教育过程中理论灌输,是一种填鸭式的教育培养模式,作为客体来说的学生党员根本不容易接受。

二、加强高校学生党员主体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尊重和保障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

党员的主体地位,是指广大党员在党内生活和党的各项活动中处于主导的、自由的、决定的地位,是党员在党内的政治地位。党员主体意识的加强是尊重和保障党员主体地位的突出表现。一个人的意识对其行为表现具有主观的指导作用,作为学生党员,一定要有明确的主体意识,在清楚认知自身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发挥应有的主体作用,保障其主体地位的稳定。

(二)有利于正确发挥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

主体意识明确,做事情才能有明确的目标,有是非判断的标准,学生党员要从心理上认识到作为党员不仅仅是要履行党员义务,交纳党费,还有自身的权利,不仅仅受领导,还可以领导他人,在这样的意识的指导下,让他们亲身实践,比如批改积极分子的党课笔记,带领积极分子做社会实践调研,把亲身经历分享给大家,这样既提高了其自身的工作能力,也起到了示范作用,有利于学生党员主体作用的发挥。

三、PDCA模式在高校学生党员主体意识培养中的作用

(一)PDCA模式的原理及特点

PDCA顾名思义: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ION(处理)。PDCA模式最早由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作为一种有效的项目管理工具,目前已在质量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效果。PDCA通过前期的预防和过程的动态跟踪来保证项目既定目标的顺利实现,是一种循环改进的模式。

PDCA模式具有如下特点:(1)PDCA模式四个阶段相辅相成,缺一不可;(2)无止无休、循环运转;(3)大环套小环,环环相扣;(4)螺旋式的上升。

(二)PDCA模式在高校学生党员主体意识培养中的过程管理作用

PDCA模式本是起源并应用于质量管理领域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循环改进模式。就目前来说,高校学生党员主体意识的培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太可能一蹴而就。将PDCA模式引入到高校学生党员培养过程,对整个党建工作的开展意义重大。依照这种模式进行,高校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会更加明确。

1.有的放矢的计划是培养学生党员主体意识的前提(P)。培养高校学生党员是一项系统工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根据高校培养学生党员的目标,思考历年来学生党员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出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制定有的放矢的计划是必不可少的。自学生成为党员的那一刻起,学校党组织应针对学生党员分析其不同特点,依据不同各自的优势和不足给他们制定明确的计划:成绩较好的党员继续发挥他们的特长,带动身边的同学把学习成绩搞上去;比较活跃有新思想的党员鼓励他们办一些有意义的对社会有贡献的活动;踏实肯干的党员适当分配一些任务,锻炼其工作能力;政治思想水平不高的党员要运用适合的方式尽力提高。

2.有执行力的过程管理是培养学生党员主体意识的关键(D)。这也是最关键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管理是过程的,不能只坚持一个星期、一个月,这样就形式化了。自始至终,学校党组织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对学生党员进行管理和教育。过程管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有执行力的,根据前期制定的计划,过程管理需要做到:

第一,坚持集中学习和经常性教育相结合。学校党组织要组织学生党员集中学习《党章》、《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学生手册》等知识,让广大学生党员明确其权利主体义务,增强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党员平时的教育,根据他们的平时表现,有目的地对其进行引导和规范。

第二,坚持学生党员的工作学习和自身正当利益相结合。学生党员有双重身份,既是党员又是学生,学校党组织应该在党员履行义务的同时,保障其应有的权利。这样学生党员既为党组织做出了贡献,也锻炼了自己。在保证自身学习的同时帮助他人,也同样会获得相应的荣誉。

第三,坚持政治理论学习与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学以致用,理论必须应用于实践当中才能取得现实成果。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社会需要进行,比如“雷锋精神永驻我身边”、“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调查”、“学生党员当中存在的问题”等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3.阶段性的标准评估是培养学生党员主体意识的有效手段(C)。学生党员主体意识的培养情况,党员先进性的发挥程度需要建立一种阶段性量化考核制度,量化考核标准制定得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对学生党员的后期引导,制定一个好的考核标准并以其作为参照值,然后把他们的学习、社会活动、思想、遵守校规校纪等表现以数值的形式进行阶段性评价考核。与此同时,学校党组织应为学生党员建立党员日常管理档案,用以记录历次的考核结果,根据考核结果监督和教育他们,做到评价有效果。

4.继续改进是培养学生党员主体意识的重要途径(A)。阶段性标准评估的目的就是能从中发现问题,然后在最后的处理阶段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想办法,运用适合学生党员发展的方式方法去加以改进,提升他们的主体意识,使其能真正地感觉到自己就是党组织的一员,发挥主人翁的主体作用,为下一个循环打好基础。

高校学生党员主体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将PDCA模式引入其中是高校学生党组织党建工作的一个有意义的尝试。PDCA模式这种循环运转、螺旋式上升的特点,符合高校党建工作的内在规律,对培养合规、优秀的学生党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赖晓彬.初论高职实验室管理中PDCA模式的应用[J].教育时,2011,(33).

[2]董娜,余明久.基于PDCA模式的建设项目成本管理[J].价值工程,2011,(26).

学生党员培养模式 篇7

一、当代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

( 一) 党性修养教育覆盖面小, 缺乏广泛性与持久性

由于高校学生党员教育中的不足, 有大部分学生党员在党性修养方面存在理想信念不坚定、服务意识淡薄、组织纪律懈怠、先锋模范作用不突出等问题。

( 二) 以往的党员培养模式可操作性差, 引导性差

现有的党员培养模式单一, 不能真正的起到党员培养的目的。

( 三) 大学生党员缺乏自觉性。

二、党员培养创新模式———党员实践部提出的现实背景

目前, 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高校党员质量在发展后, 党员积极性、工作环节脱节、没有持续性, 这是各大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民办教育中的党员发展工作又具有其特殊性, 为了更好地解决学生党员在成为正式党员之后的不良情况, 避免和解决这些普遍和特殊性问题的存在, 结合山西工商学院会计学院党员培养中的实际情况, 成立了党员实践部。

三、党员实践部成立的意义所在

( 一) 党员实践部的党员培养方式在学校层面的意义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从源头上加强党员教育, 强化党员的党性锻炼, 提高学生党员质量, 促进党员的综合素质教育, 通过强化党员自身实践提高党性觉悟, 真正做到学生党员从思想上入党。

( 二) 党员实践部对学生党员学习工作的指导以及三观的正确形成的意义

大学生党员正值青春年华, 活力向上并且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一方面, 思维活跃, 易于接受新事物; 另一方面, 他们年纪轻, 社会阅历浅, 思想不够成熟, 看待问题比较片面, 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而动摇自身的党性意识。因此在高校积极组织大学生党员投身社会实践, 让他们深入了解社会, 在实践中接受锻炼, 培养艰苦奋斗的品质, 树立主人翁意识。

( 三) 党员实践部的党员模式对于发展新党员的影响

党员的先进性有利于带动整体的先进性, 好的指引与模范带头作用会不断激励积极加入党组织的学生, 不断向党组织靠拢的同时不断向党的精神内涵靠拢, 在入党前后都要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 不断向先进学习, 不断追求卓越, 不断用自己的行为去带动身边的人, 用自己的正能量去感动周围的学生, 努力去争当新的模范, 争当先进, 形成一种你争我赶的良好氛围!

四、党员实践部党员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

( 一) 第一阶段

扎实内部基础工作、提升党员形象。为了锻炼新党员的服务能力, 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 党员实践部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的教育活动, 有计划、有组织的安排学生党员深入公寓、宿舍、班级、校园活动等方面展开工作, 由此成立了政治理论学习组、体育组、文宣组、生活组, 把党员根据能力和擅长方向进行分工, 在其分组的工作范围内学生党员均有突出成绩和带头作用, 让学生党员切实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能力, 真正发挥引领作用。

( 二) 第二阶段

1、通过半年的实践, 提炼总结出“一带一进”工作法。一带: 老带新战略, 通过榜样的力量走进普通学生、走进第一线传递正能量。一进: 从源头、本源上抓党员质量、形成一个完整的良性循环系统。

( 1) 一带一”学生党员培养计划。以政治理论学习为基础, 定期进行思想交流学习, 把党和国家大局方针与学生党员实践生活相结合, 在学生党员工作中切实得到落实。

( 2) “一带一进”创“党团先锋”。以榜样的力量引领广大青年团员积极向上、奋发有为, 开创“党团先锋, 树立优秀共产党员典型。

2、“走出去, 引进来”发展战略。为什么先出后进? 高校党员发展的普遍性问题我们有, 作为民办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我们要先走向社会, 通过实践的锻炼, 检验学生党员的实践性, 在实践中寻找落差点, 在实践中提升学生党员的党性。

“走进去”的两个方式

( 1) 走进其他高校与同等民办高校。利用我们身边的资源, 与其他高校的组织部交流学习。因为党在培养学生党员的方向上是一致的, 但实践的环节上终有不同, 取得的效果也不尽相同, 我们要通过学习交流、放宽眼界、取其精华、与其他高校接轨。

( 2) 走向社会, 积极主动地去参加社会志愿。“引进来”是我们的目的, 通过走向社会方式正真在实践中提升自我, 达到修内。

党员实践部的党员培养方式从源头抓上形成一个完整的良性循环系统, 同时发挥学生党员模范榜样, 通过走出去真正让社会的实践来检验培养的党员, 打造一支素质过硬, 纪律严明, 有血有肉, 有责任有担当, 留得住, 靠的上, 最终能适应社会, 能被社会所接纳的大学生党员。

参考文献

[1]秦莉萍.增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实效性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 2008 (10) .

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初探 篇8

一、传统高校党员培养教育模式

在我们探讨高校党员培养教育模式之前, 我们首先对高校党员这个群体作出一个界定。高校一般是指大学、专门学院、高职高专院校, 其培养层次和学历分为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专科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生产技术能力, 本科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论功底, 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则是更高层次的研究型、理论型人才。因培养层次和目标的不同, 决定了本科学生在高校学生总数中的较大比重, 因此学生党员也多为本科生, 下面我们仅就本科学生党员群体作出探讨。

在长期的党建实践中, 我们形成了完整的培养教育模式。传统的党员培养模式较为固定, 一般为入党前定期的党课教育, 入党后的“三会一课”, 不定期组织的教育学习、参观教育、座谈会等。培养教育的内容为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党的最新思想、方针路线以及党章党纪教育等。这对树立学生党员先进的思想, 保持党的先进性, 密切当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有着十分积极重要的作用。 (2)

二、深刻认识当前高校学生党员存在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发展迅速, 经济建设取得了极大的进步, 大学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自99年高校扩招后, 高校学生数量急剧增长, 学生党员数量也不断增加。学生党员作为党员队伍中的特殊群体, 是我党需要重点培养的对象, 在我国目前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 对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遇到了各种困境。

首先, 学生党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停留于表面, 不够深刻。有调查报告显示, 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党员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道路及制度缺乏认识, 且对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界限不明确。 (3) 更有甚者, 对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都不甚了解。学生党员作为党的接班人, 未来建设国家的栋梁, 如果对党的基本思想理论、方针政策都不能做到了如指掌, 那么很难说是一名新时期的合格党员。

其次, 学生党员培养模式缺乏创新。目前, 对学生党员的培养虽然已经形成了完整、系统的体系, 但是其不足之处显而易见, 既形式传统, 多为听报告, 做笔记, 写思想汇报等, 不能贴近时代发展的脚步。学生党员思想开放, 乐于接受新鲜事物, 较为传统的培养方式影响了学生党员的学习热情。

最后, 部分学生党员存在消极懈怠, 入党动机不够端正的问题。实践中, 部分学生党员入党前后言行不一, 在入党前积极主动, 在入党后消极懈怠。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是先进生产力的代名词, 动机不纯的党员不仅影响了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也影响了党员群体的形象。

三、改进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路径探析

对于学生党员, 要抓好理论教育工作。要充分落实“三会一课”制度, 使之不再流于表面。同目前高校课程设置较为科学, 学生的课余时间相对充足, 对此可以开设专门的党课, 以周或月为周期, 对学生党员进行长期的培养。

对于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 不能仅仅停留于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的集体学习、教育活动。对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形式, 还要符合大学生活和学生身心特征。 (4) 有证据表明高校学生95%以上有上网的习惯, (5) 所以应充分利用眼下发展迅速的网络技术, 做好日常的培养教育活动。在2015年12月份推行的学生党员订阅微信、易信的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笔者认为, 可以利用学生群体中流行的各类社交软件, 建立党建工作的公众平台, 宣传我党的最新思想理论、方针路线。同时, 扩大信息接受群体, 鼓励学生群众订阅党建信息。

最后, 针对部分学生党员入党动机不纯问题, 要加强监督制度。一方面, 党员群体内部, 即学生党员相互之间要做好监督。笔者所在党组织每年都会进行党员互评, 这是督促学生党员发展进步有效方式之一。另一方面, 鼓励非党员学生对学生党员进行监督, 发现问题, 及时上报, 及时解决。

摘要:高校学生党员以其较高的文化素质, 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敏锐灵活的思维, 巨大的发展潜力成为党员队伍的生力军。作为高校学生中的精英群体, 高校学生党员的良好言行举止, 对于在广大学生群体中树立我党的先进形象, 引导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重要的做用。但是当前高校中出现了部分学生党员存在功利性思想, 消极懈怠, 不够理性等问题, 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应从多个方面入手, 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学校社区、公共活动等途径, 增强高校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养, 坚定其马克思主义信仰, 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关键词:学生党员,思想教育,网络平台,志愿服务

注释

11《教育部曝光高校学生党员人数:个别入党动机不纯》, 网易财经新闻频道, 2013年7月15日, 资料来源:http://money.163.com/13/0715/19/93RL6TFR00254TI5.html, 最后查询日期:2016年3月30日

22凌新龙, 唐忠峰, 梁红瑜, 林海涛:《当前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问题刍议》,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年6月人文社会科学专辑, 第260页。

33王莲华:《创新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基于对全国18所高校的调查分析》,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9月, 第73页。

44邹斌, 金文斌:《大学生党员教育现实生活化的转变-基于大学生公寓党支部建设与思考》,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年第2期。

谈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 篇9

1 新时期大学生党员的修养目标

1.1 知识经济对人才竞争的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突飞猛进, 当今已进入知识经济社会, 人力资本正在发挥其特有的社会功效, 在人的身上, 表现为人的品德、知识、技能、资历、经验和熟练程度等, 即人的综合素质。高素质的人才在知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人才综合素质的竞争, 而终生学习是人才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当今世界人才的国际化日益突出, 从这点来看, 大学生要把综合素质的提高放在重要位置。

1.2 大学生党员修养的基础目标

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精神境界的提高和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大学生的修养, 即修身、炼己。修炼, 就不是单纯记忆知识, 应更注重提高全面素质。只有通过修炼, 才能够变革心灵、行为、人格, 才能实现人的重新塑造, 这就是“修身立人”。大学生的素质应是综合的, 有世界观、价值观、思想品德、思想方法、办事能力、业务能力、人文修养等, 而其基本素质概括起来有:做人、做事、做学问三方面。

做人贵在清白坦诚, 严以律己, 洁身自好, 助人为乐;做事必须认真踏实, 团结合作, 善于沟通;做学问要敢于好高骛远, 善于实事求是, 开拓创新, 求真务实。做人、做事、做学问, 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做人是其中的根本, 做事、做学问的原则, 是做人的原则在社会实践中的延伸和体现。

1.3 大学生党员修养的高层目标

对一个人来讲, 修养的高层目标是具有崇高的人文素养, 不断追求和创造真、善、美, 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现代人才的基本要求是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因此, 培育科学和人文精神, 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应是大学生党员修养的高层目标之一。实现新时期的历史使命, 对大学生党员的精神境界、道德修养、组织纪律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国内的形势变化, 要求大学生党员提高历史责任感和革命事业心, 艰苦奋斗, 开拓进取,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建立、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要求大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各个方面保持党员的无产阶级本色。

2 增强党性修养担负历史使命

2.1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努力参加社会实践

列宁说:“要理智地、自觉地、有效地投身于革命, 就必须学习。如果以为不必学会产生共产主义的学说的全部知识, 只要领会共产主义科学的结论就已够了, 这也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共产主义从全部人类知识中产生出来的典范。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 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知识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有力武器, 是社会进步、历史发展的推动力, 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共产党人是为人类的解放和幸福而组织起来共同奋斗的先锋战士, 是要改造自然、改造社会, 同时也改造自己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人。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人, 要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 不断地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来丰富和武装自己的头脑就更加重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各种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 既是新时期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的必备条件, 也是我们共产党员增强党性, 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是检验人的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共产党员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觉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才能不断地增强党性观念。共产党员只有积极投身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活动中, 才能不断探索新方法, 解决新问题, 创造新经验, 才能使自己的品质得到锻炼和提高。

2.2 坚持不懈地提高大学生党员素质

第一, 坚持不懈地提高大学生党员素质, 是由党员队伍建设在党的先进性建设中的基础地位所决定的。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的主体, 党的先进性要靠千千万万高素质党员来体现。因此, 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必须扎实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这一基础工程。胡锦涛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 共产党员要坚持理想信念, 坚定不移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坚持勤奋学习, 扎扎实实地提高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领;坚持党的根本宗旨, 始终不渝地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勤奋工作, 兢兢业业地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坚持遵守党的纪律, 身体力行地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坚持“两个务必”, 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这六条, 是新时期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基本要求, 也是从理想、信念、宗旨、作风、能力等方面衡量党员素质高低、是否符合党章要求的根本标准。大学生党员都应当身体力行,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真正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

第二, 坚持不懈地提高党员素质, 是由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长期性所决定的。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一个长期任务和永恒课题, 是一个不断提出新要求、充实新内容、作出新努力、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不能企求通过一次集中教育, 解决所有问题。可以说, 实现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需要多少年, 党的先进性建设就要坚持多少年。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才能不断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党的历史使命和中心任务, 紧密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践、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实践, 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坚持不懈地提高大学生党员素质。

第三, 坚持不懈地提高大学生党员素质, 是由党员在基层党组织中所起的作用决定的。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每个党员都工作、生活在党的基层组织之中, 基层党组织宣传党的主张、执行党的决议、联系和服务群众, 都要依靠每个党员作用的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党员素质的高低。党员素质高, 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就强, 战斗堡垒作用就发挥得好, 党的先进性就能够充分展现出来;反之, 党员素质差, 基层党组织就会形同散沙, 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就无从谈起。因此, 必须把坚持不懈地提高大学生党员素质作为加强大学生党组织建设的根本着力点, 切实抓紧抓好。

结束语

坚持不懈地提高大学生党员修养与素质, 是把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成为政治觉悟高、综合素质强的跨世纪合格人才的必要保证。

摘要:党员的发展必须要有一支数量相对充足, 素质较高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为基础, 如何把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成为政治觉悟高、综合素质强的跨世纪合格人才, 是我们培养大学生党员教育重要课题和工作中心。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

参考文献

[1]李明升.高校党员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世纪桥, 2008 (9) .

学生党员培养模式 篇10

关键词:高校党建,书院,导生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系列重要讲话, 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其中, 关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论述尤为突出。对于高校党组织的建设, 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抓好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不仅要努力做好围绕发展抓党建, 齐心协力抓党建两大工作, 同时, 更需要有改革创新精神, 切实做到与时俱进。结合我校大力推行书院制模式的实际, 把导生制理论引用到书院党建工作中去, 充分发挥书院学生党员在思想、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 构建书院“学生党员导生制”, 以促进书院的建设与发展。

一、书院制、学生党员导生制的内涵

(一) 书院制内涵

书院制是实现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 力图达到均衡教育目标的一种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现代大学书院制是一种与学院制相匹配的基于学生生活社区建设和大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管理制度, 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也是高校大学生德育方式的一种创新。随着书院制改革的深入, 现代大学书院将成为大学生的"心灵之家", 为大学生的自由健康发展提供心灵装备。这将推进大学教育方式的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转变, 使教育回归到培养全人的轨道上, 造就心灵完备、适应社会需要和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1]。

书院工作定位是负责专业教学以外的所有事情, 但书院同时也开设通识课程。为了更好地给学生提供学习、生活等方面引导, 书院的日常工作中引入了导师制与导生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更加全面地丰富了书院制的内涵。

(二) 导生制内涵

“导生制”一词源自英文“monitorialsys-tem”, 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由英国国教会牧师安德鲁·贝尔 (Andrew Bel) 和公谊会教师约瑟夫·兰卡斯特 (Joseph Lancaster) 同时创立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又称“兰贝制”或“级长制”[2]。它曾在英国和美国流行过数十年, 为英、美两国普及初等教育做出过重大贡献。

“导生制”组织形式为:教师上课时先选择一些高一年级或较优秀的学生进行教学, 然后, 由这些学生做导生, 每个导生负责把自己刚学的内容传授给别的学生。导生不但负责部分教学, 而且还负责检查和考试, 这样一来, 大大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和教学成本;导生也在辅导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 从而促成共同进步。

(三) 学生党员导生制内涵

书院学生党员导生制是将学务与党建工作高度融合, 把导生制运用到书院学生党建工作领域中, 组织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对象担任书院导生, 充分发挥他们在思想、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 围绕思想引导、学习辅导、情感疏导、生活指导等内容,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 开展晨读晨练、养老院慰问、素质拓展培训、迎新党员服务岗、军训文训党员服务岗、新生游园、经典国学导读员培训、新生班干“传帮带”、新生大学生活辅导等工作。

同时, 党员导生需要谨记党组织的期盼, 通过在各种活动、学习、生活中检验并发现优秀人才, 在做好思想引导等方面的同时, 及时把这部分同学向党组织推荐, 充分发挥自身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优势和作用。

二、学生党员导生制对书院制模式下党建工作的意义

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 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而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很多高校推广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它在管理模式、培养目标、活动组织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一些新的活力和优势, 作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书院制逐渐成为教育体制改革关注的领域, 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文件) 中指出, 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结合与时俱进抓党建的实际, 在书院制模式下组建学生党员导生队伍, 对做好党建工作有着重大意义。

(一) 学生党员导生制推动书院制模式下党建工作的发展

广大学生入党前对党的接触和认识一方面来源于电视媒体、报刊杂志等载体, 另一方面也是最直观的渠道是身边的党员同学的影响。在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混住的条件下, 成立学生党员导生队伍, 合理安排一定数量的导生进驻到各个社区和小区, 以点带面“传帮带”, 充分发挥党员导生的先锋模范作用, 进一步扩大党组织的影响力, 有利于推动党组织的建设工作。

(二) 学生党员导生制是新时代书院制模式下推动党建工作的必然选择

2015年5月, 为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改革, 探索高等教育大众条件下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从实际情况出发, 在清远校区推行书院制。书院制的推行, 把社区建设推向了突出位置, 传统中的宿舍区域从单一的生活场所已转变为辅导员工作、导师辅导和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所。宿舍区域的多功能化, 且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混住, 无形中给辅导员增加了不少的工作量。本来就繁琐的学生工作, 这个就更难让辅导员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党建工作中来。由此衍生的党员导生制, 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陷。

三、学生党员导生制的工作模式

学生党员导生制度能够加强学生党支部的思想建设, 推动党建工作不断发展。因为是同龄人, 党员导生在推动党建发展中, 更容易进行思想沟通。在书院模式下的党建中, 学生党员导生制的工作模式主要分为以下步骤:

(一) 组建一支强有力的学生党员导生队伍

一支执行力强与否的学生党员导生队伍对书院党建工作起着关键性作用, 是关乎党建发展健康与否的内在动因之一。因此, 在组建这一队伍时务必严格准入制度, 基本身份要求必须是入党积极分子甚至预备党员等。如果客观条件成熟, 建议以学生正式党员为重点成员组成, 以保证了导生队伍的党性和代表性。同时, 可以利用训练营, 进行理论知识和户外拓展等素质拓展, 来提高学生党员导生队伍的综合素质水平。

(二) 划好学生党员导生队伍的工作界限

一支好的团队必然是分工明确的团队。为提高导生队伍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率, 党组织或导生工作委员会必须对党员导生作明确的分工, 划好工作界限, 保证导生队伍能够正确履行工作职责, 避免导生队伍出现“钦差大臣”现象。另一方面, 合理的分工能够更大程度地发挥导生队伍的所长, 让导生能够真正深入到学生群体中。

(三) 完善学生党员导生队伍管理制度

为了推进书院党建工作不断发展, 强化学生党员导生队伍的工作意识, 充分调动导生队伍的积极性, 必须建立完善的学生党员导生队伍管理制度。制度不仅对导生队伍提出榜样示范作用的要求, 更从细处规定导生队伍考勤评比、工作优劣、目标完成以及各项奖惩措施, 促使党员导生能够严于律己, 以身作则, 主动思考工作方法, 从而促进书院党建工作效率不断提高。

(四) 做好学生党员导生队伍培训工作

严谨有序的培训, 可以让学生党员导生快速地熟悉工作环境的变化, 同时满足学生党员导生自我成长的需要。做好学生党员导生培训工作, 理应做好以下两点措施:

第一, 确定合理的培训内容。学生党员导生源于学生, 用于学生。培训内容要求不仅精练且要贴近大学学习和生活。从新生如何更好地融入大学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作为培训内容的重点, 把如何解决新生将要面临的困难和挫折作为培训内容的难点, 以宿舍、班级、社团、学生会等多角度作为培训内容的载体, 通过集中、统一的培训, 促使学生党员导生无论是知识还是技能都得到全面提高。

第二, 部署统一的管理目标。目标是工作的努力方向, 恰当合理的目标有助于工作分清楚轻重缓急, 有利用把握工作重点, 进而更高质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在培训过程中, 务必需要针对学生党员导生队伍部署统一的管理目标, 这个目标可以因地制宜, 按照书院的实际情况出发, 例如书院重视教学工作, 可部署目标为“做好班级管理, 建设学风浓郁的新生班集体”。统一的目标, 有助于书院学生党员导生队伍的主要力量着力于同一个努力方向, 便于集中力量建设书院。

推行学生党员导生制不仅符合党委提出的“运用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高校党组织的建设”的要求, 同时能够切实结合书院制模式, 真正意义上做到与时俱进抓党建。学生党员导生以“同伴教育”的方式, 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锻炼、教育和提高自身, 既便于掌握所带同学的思想动态,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又能促成学生之间的共同成长、共同发展。[3]在书院社区的安全稳定、交流学习、文化建设等方面, 学生党员导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书院“学生党员导生制”的构建, 会使得学务工作、党建工作和书院建设结合得更加紧密, 为书院的内涵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进一步促进大学校园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和飞.现代大学书院制的内涵与发展目标[J].肇庆学院学报, 2013, 34 (1) :1-4.

[2]康晓燕.世纪英国导生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12.

大学生党员培养的哲学视角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 党员 过程 结果

一、对大学生党员的发展和培养不仅关系到正常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而且对学生自身的发展及对学校和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笔者通过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切实使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和展示。

(一)政治上的表率

首先,学生党员是班级中的思想政治骨干,他们自觉接受党的理想信念教育,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积极学习宣传,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水平,不忘自己的党员身份,注重自身在同学中的形象,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员”。他们及时了解掌握广大学生中的思想动态,协助班团委及时解决集体和其他同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模范遵守校纪校规,积极主动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活动,维护集体荣誉,以合理的方式处理个人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

(二)学习上的典范

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其效果将直接体现学生党员的先进性。作为大学生党员,他们率先垂范,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营造了“优秀带先进、先进带后进”的良好学习氛围,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浓厚学习风气。

本届毕业学生数325人,其中党员105人,约占学生总人数的32.3%,考取硕士研究生60人,其中党员43人,约占考取率的72%。社会公开招考(选调生、公务员、村官、教师考编、其他事业单位等)考取50人,全部为党员。

(三)生活中的榜样

大学生党员通过文明、健康、进步的生活方式,在广大同学中表现出较强的亲和力,形成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日常生活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素质。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这些学生党员以身作则,自觉与不良行为作坚决斗争,营造了健康和谐的校园生活学习环境。

(四)工作上的楷模

大学生党员以学生干部为主,他们在工作中积极、认真、踏实、尽心尽责,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他们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实践中努力培育为其他同学服务的精神。

二、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良好的结果依赖于合理的培育过程。大学生党员的上述突出表现,得益于一系列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正确引导。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没有清洁之源泉,亦无长流之活水。在党员发展培养的过程中,对入党积极分子坚决做到“清其源”,以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从大学生进校起就坚持“早教育、早发现、早培养、早发展”的四“早”原则,要求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要时常思考类似“如果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应该怎样做”等问题。

首先,加强对新生的入党教育工作。

其次,充分发挥共青团在大学生党员发展中的“推优”作用。

再次,克服“等客上门”的思想,一旦确定了培养对象,就制订计划对他们进行培养和考察。

(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提高学生党员素质、保证学生党员质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固然重要,建立健全严格的党员发展工作制度,完善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程序也是必不可少的。

1. 推荐培养:确定入党积极分子。

2. 制订计划:对已确定的入党积极分子,支部制订培养发展计划,指定培养联系人,安排集中培训,建立培养档案。

3. 民主评议:入党积极分子经过培养、考察,准备被列为发展对象时,必须接受民主评议和测评。

4. 实行公示:党支部将拟发展对象在班级内部进行公示。

5. 严格审核:对基本具备入党条件的发展对象,由院党总支负责进行審核。

6. 责任追究:在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将追究入党介绍人和考察人和党支部书记(辅导员)的责任 。

经过上述严格的工作制度和程序发展的学生党员,把住了入党的“关口”,堵住了少数入党动机不纯的学生混入到党内。

(三)终生教育,修善其身

在对学生党员进行培养教育的过程中,克服了“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的不良现象,把对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形成制度,坚持贯穿于党员发展的全过程。

1. 在班级建立党小组,使党员的工作深入到学生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从而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

2. 在同学所能触及到的地方,由党员负责所划定区域的事务,使广大的普通同学时刻感受到党员就在“我”身边。

3. 坚持“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在同学中唱响“有困难找党员”的主旋律。

4. 在学生党员中兴创“三个效应”活动,即示范效应、品牌效应、磁场效应。

(四)开展“争优创先”活动,建立激励机制

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在专业和班级之间定期进行“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党小组”的评选表彰活动。通过评选表彰活动,学习先进,交流经验,使得学生党员进一步受到教育并尽快成长成熟起来。

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长效机制研究 篇12

一、加强对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重要意义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已经到来, 大学生党员的数量越来越多, 大学生党员的素质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随着西方不良社会思潮的传播, 大学生党员的功利主义和多元价值取向逐渐明显, 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在逐渐淡化。所以, 如何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工作,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远大的理想目标, 对于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来说尤为重要[2]。

(一) 做好大学生党员的培养和教育工作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 代表着时代的潮流和发展方向, 而大学生党员更是大学生的中坚力量, 是大学生的先锋和楷模, 是党与大学生联系最紧密的纽带和桥梁。因此, 新形势下, 我们一定要做好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工作, 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大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 才能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才能进一步促进高校党的建设, 从而推动新时期党的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保证新时期党的奋斗目标的实现和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3]。

(二) 做好大学生党员的培养和教育工作, 是高校人才培养和教书育人的内在需要

目前, 学生党员整体队伍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入党动机带有明显的功利性, 二是思想政治觉悟不高, 三是先锋模范作用不够, 不能很好地体现出党员的先进性。因此, 在新形势下,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对大学生党员进行培养和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加强对在校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和培养, 才能不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适应时代的要求[4]。

(三) 做好大学生党员的培养和教育工作, 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增强学生党支部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需要

高校学生党员是党的新生力量, 他们的先进性能否得到长效发挥, 不仅关系到党的未来, 更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只有加强大学生党员的培养和教育工作, 才能有效发挥党员的示范作用, 从而把广大学生中更多拥有共产主义理想愿意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优秀分子吸引到党组织中来, 进一步增强学生党支部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 做好大学生党员的培养和教育工作, 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学生党员若能以严格的纪律和良好的修养恰当地处理好各种关系, 将有利于促进学校的团结发展和改革稳定。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 只有他们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才能促进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保证校园的和谐稳定。我们首先要加强对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工作, 做好入党前的教育培训, 加强入党后的先进性教育, 组织学生党员进行社会实践, 切实提高学生党员的素质, 增强学生党员的党性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工作做好了, 就能促进高校党的建设的顺利进行[3]。

二、当前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现状与成因

(一) 入党动机多元化

网络信息化时代, 由于大量西方思潮和价值观念的不断冲击和社会观念的日益多元化, 大学生入党动机多元化的倾向日趋严重。有的通过入党为将来就业提升竞争力, 有的是为了在政治上镀金, 把入党当作谋取利益的阶梯, 有的是出于从众和虚荣心理, 有的是在父母亲戚朋友的压力下要求入党的。他们在思想上尚未确立党员意识、党性意识和先进意识。部分学生党员功利心强, 入党前后判若两人, 甚至还不如非党员同学的表现好, 严重影响了党员的形象和威信。

(二) 党建工作重组织发展, 轻教育培养

在大学生党员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重发展, 轻培养”的现象。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是党员发展的原则, 但是我们在培养发展党员时过分注重形式, 如对成绩排名、英语等级、获奖等级、思想汇报数量等都有明确和具体的要求, 政治思想是否成熟反而成了可有可无的软指标。发展党员是一个动态的培养考察过程, 需要对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入党动机、理论素养、先锋作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量, 而不仅仅是只走程序, 只看硬性的量化指标。

(三) 大学生党员发展重数量轻质量, 重入党前教育, 轻入党后教育

近年来,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力度不断加大, 成效十分显著。但部分学生党支部把发展党员的数量作为衡量支部工作开展成果的标准, 大力发展学生党员。支部在吸收新党员时, 很难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深层次的了解, 考察发展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规范化和连续性, 出现了一些”重发展, 轻培养”、”重数量, 轻质量”、”重学生干部, 轻一般学生”“重入党前教育, 轻入党后教育”等不良现象。这些现象无疑使学生党员的质量大打折扣。

(四) 大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高校基于各种现实因素的考虑, 实行定编定岗, 专职党务工作人员相对较少, 高校党务工作者数量与学生党员发展任务之间存在着突出的矛盾, 工作中常常陷于捉襟见肘的窘境。与此同时由于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主要由辅导员和学生党员承担, 而这些人员较为年轻, 思想上和政治上不是特别成熟。辅导员本身承担了大量的琐碎的学生工作事务, 而且缺乏从事学生党务工作的经验, 无论是从理论水平还是个人精力上都无法深入细致地开展党务工作。学生党员还有繁重的学业任务, 更不能像专职党务工作者那样全身心地投入到培养联系工作去。

(五) 教育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新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世界的经济、科技、文化都在快速发展, 不断融合甚至出现冲突, 面对新时期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和国内外形势, 我们高校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 在教育的模式、方法、内容等方面都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创新不够, 很多还处于传统的教育模式, 不少高校的学生党员教育存在着形式主义的问题, 不能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 影响了高校党的建设。其主要表现有:传统教育模式多, 创新教育模式少;灌输式教育多, 自我教育少;理论教育多, 实践教育少;通识教育多, 分层教育少[3]。

三、加强对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 加强入党动机教育, 端正入党动机

入党动机是一个人为什么入党的原因, 是要求入党的内在原因和动力, 这是每一名共产党员在入党前和入党后都要深思的问题。正确的入党动机是人的思想的根本问题, 是促使其入党的主要原因, 能够从根本上决定每一名党员的素质和行为, 从而关系到党的纯洁性和战斗力。因此, 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是党员教育的重要问题。一是要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工作, 把好培养关;二是要坚持标准、保证质量, 把好入口关;三是要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把好教育关[5]。

(二) 加强党建队伍建设, 增强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高校学生加强党建队伍的建设, 促进党务工作者综合素质的提升, 不断完善学生党员教育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要充实党建工作队伍, 提高党务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 要制订、完善支部工作中的各种规章制度, 使支部工作的开展有章可依;要不断探索支部工作的新模式、新思路, 如加强入党前后的考评机制和奖惩制度建设, 加强党建研究与实践, 进行“学生支部进社团”“学生支部建在寝室里”的尝试, 进而逐步引导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6]。

(三) 创新教育培养的理念和方式

首先要创新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的理念, 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党员主体性观念;树立全球化、国际化的观念;树立党员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其次要创新教育培养的方式, 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空洞的理论说教, 将建构主义理论和主体间性理论运用到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过程中来, 强化以人为本的主体意识, 加强实践教育和体验式教育, 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工作由外在内化为自身需求。加强入党前后的全过程培养, 建立健全大学生党员的退出机制, 使党拥有既有数量更有质量的先进队伍。

(四) 加强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网络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模式, 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网络为平台开展理论教育培养工作, 是信息时代开展党建工作的必然选择。通过建立网上党支部, 用正确、先进的思想占领网络阵地, 加强党的政治思想教育主旋律在互联网上的宣传和影响。学生党建网络化, 内容应涵盖党的建设、党员管理、培养教育、专题活动、心理咨询、交流论坛等, 第一时间宣传党的最新路线方针和政策。高校应该利用网络的特点, 把学生党建网络办成沟通党支部和学生党员的桥梁与纽带;办成学生党员交流思想、进行自我教育的园地;办成传播信息和知识, 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舆论阵地, 从而使网上的党建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成为广大学生不可缺少的重要精神家园[6]。

新时期抓好高校学生党员的长效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创新。如何端正学生的入党动机。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如何创新党员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 都将使我们整个党员培养体系更加完善, 教育更有成效。我们要不断创新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M].中发[2004]16号.

[2]洪盛志.加强对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探析[J].理论界, 2005, (11) :224-225.

[3]刘磊.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养问题探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2.

[4]邓兴珍.谈高校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有效途径[J].时代文学 (下半月) , 2008, (02) :175.

[5]吴丹.新时期大学生党员培养再探索[J].湘潮, 2010, (12) :27.

上一篇:卫生服务能力下一篇:办学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