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精选12篇)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 篇1
高校是聚集和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 同时也是西方国家与我们争夺人才的重要场所。尤其是我们目前正处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 国内外复杂因素的影响, 使得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定型发展时期的大学生, 包括学生党员, 易受不良思想、不良文化的侵蚀, 这给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近年来, 各高校重视加强学生党建工作, 把大批的优秀青年学生凝聚到党的队伍和事业中来, 为党的事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大学生党员能否保持党的先进性, 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专业学习等方面和各项工作中发挥表率作用, 更关系到他们将来能否承担起党和国家赋予的历史重任。因此, 不断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是高校党组织必须重视的一项长期性工作。
一、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意义
(一) 加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是党在高校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工程。党的执政能力体现在党对自身的建设和管理上, 体现在党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发挥上。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是党执政最直接的基础和资源, 只有把党的各级组织建设成坚强的战斗堡垒, 广大党员始终保持先进性, 发挥先锋作用, 才能使党的执政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得到确认和提升, 并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否则, 党的执政能力就无从体现,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执政实践活动就会失去坚实的基础而难以开展, 党的执政地位就会因此而发生动摇。因此,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首先要通过各级党组织务实有效的工作, 为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提升和施展发挥奠定基础。尤其在高校, 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是党在高校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工程。
(二) 加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是保证大学生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我党要真正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党, 就必须拥有大批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党员战斗在社会生产第一线, 这样的党员主要由高等院校加以培养和输送;必须有一批熟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并能实现中西文明创造性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 造就这样的理论工作者的阵地主要在高等院校;必须拥有大批兼有高水平专业知识和深厚理论功底的优秀党员, 具备这些条件的党员也主要从高校学生党员中产生。
(三) 加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 是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和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三者统一的人才。其中思想政治素质提供人才发展的动力, 促进其他素质的提升。如何抓住青年学生在大学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关系到教育的成败。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是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有效的途径。青年学生加入党组织的过程就是一个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通过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 有助于在大学校园里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政治氛围。
二、目前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党历来重视高校党的建设。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 高校的学生党建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学生中党员的数量和质量均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 我国高校学生党员队伍主流是好的, 他们已经成为青年学生中最具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优秀群体。但我们仍应看到, 在新形势下, 高校学生党员队伍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影响, 加上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导致部分学生党员党性观念、党员意识弱化, 模范带头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入党动机不够端正。
入党动机是一个人要求入党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和最基本的目的, 它是一种内在的思想动机, 它支配着一个人在入党过程中的思想和行为。正确的入党动机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而部分学生党员在入党动机方面存在“功利性”、“盲从性”、“虚荣性”等倾向。入党不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而是为了急功近利, 不能正确理解入党带来的光荣感和责任感, 而是想通过入党来为谋求好的职业岗位创造条件等。他们虽然在组织上入了党, 但在思想上仍然没有入党。
(二) 理想信念不坚定, 党性不强。
坚持理想信念, 坚定不移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是新时期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基本要求的首条, 崇高的理想信念, 始终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有的学生党员理想信念不坚定, 对党的认识肤浅, 党性观念不强, 对党的认识缺乏理论的高度和现实的深度。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缺乏“信仰、实践、继承、发展”的思考深度。
(三) 组织纪律观念不强, 不能发挥模范作用。
部分学生党员在组织纪律上缺乏起码的觉悟, 对重大问题原则性不强, 随大流, 失去了应有的先进性。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没有严格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寻找各种理由逃避政治学习, 有时不参加甚至长期不过党的组织生活。缺乏带领和团结广大同学的能力, 难以在大学生中发挥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 轻视政治理论学习, 理论水平不高。
有的学生党员对党的历史和传统的学习和了解不够, 对党的认识缺乏理论高度和现实深度, 特别是对一些深层次的重大理论问题认识模糊。对学习政治理论、提高理论素养的动力不足, 积极性不高, 甚至认为学习理论不如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给自己带来的实惠更多。除此之外, 有的学生党员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奉献精神, 入党后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少数学生党员进取心和责任感不强, 甚至极少数学生党员存在铺张浪费的现象, 艰苦奋斗精神有待加强。
三、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途径
加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如何坚持不懈地抓好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 是高校党的建设的一个永恒的课题。
(一)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不断培养学生党员素质。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 更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核心, 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首要条件。不同的理想决定着每个人不同的人生追求和境界。对于高校学生党员来说, 只有牢固树立了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 才能真正解决思想上入党的问题, 才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政治思想尚未完全定型, 可塑性大。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和基本原理的教育, 加强党史教育, 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武装高校学生党员头脑, 增强大学生党员对党的理性认识, 树立起坚定的政治立场、政治信念, 培养过硬的政治素质。通过党的指导思想、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灌输教育, 不断坚定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 确立牢固的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人生目标。同时, 积极引导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坚持集体主义原则, 把祖国和人民利益放在一切利益之首。在教育过程中, 要把思想教育的一致性与不同学生的特点和要求的多样性结合起来。要通过不断提高学生党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来提升他们的人格力量, 力求以高风亮节的人格力量带动全校学生, 促进整个学校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明。
(二) 完善组织保障, 保持组织纪律上的先进性。
各级党组织要把从严治党的方针落实到党的建设的各方面, 落实到对学生党员进行的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上, 使他们自觉接受党的组织纪律的约束。要充分重视广大同学对学生党员的监督作用。大学生党员平时的工作、学习都与同学在一起, 他们的言行举止、道德修养、作用的发挥是否具有先进性, 同学看得最清楚。因此, 可采取组织上确定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规划与个人明确年度目标相结合、广大学生评议和党内民主评议相结合、组织上培养教育和批评整改相结合的“三结合”办法, 对突出者予以表彰, 不突出者给予帮助, 对有与组织纪律严重相背行为的, 及时作出组织处理。“只有让广大学生党员置身于党组织和广大学生的全方位教育、监督之下, 我们的教育管理才能明确导向性, 保证先进性。”[1]
(三) 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高校学生党员头脑。
科学理论是时代精神的提炼和升华, 它能从根本上提高人们鉴别是非、辩证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给人提供精神动力。大学生正处于理论学习的最佳时期, 而当前存在于一些大学生党员中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恰恰在于缺乏必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学生党员只有对党有了完整而深刻的认识后, 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可以做什么, 才会为自己是一名中共党员而感到光荣和自豪, 才会为了实现党的宗旨和目标而自觉奉献。要引导大学生党员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 不断校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把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化为自己思想和行动。因此, 搞好理论武装是一个根本性的任务, 解决的是一个世界观、方法论的问题。
(四) 加强对学生党员的实践锻炼。
在重视基本理论的学习的同时, 也要学会创造性学习, 注重发展能力。各高校可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积极作用, 为学生党员创设多层次的实践途径, 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 增强其对社会的认识。组织校外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建立学生党员实践基地。社会实践是提高思想认识的有效途径, 也是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环节。高校可组织学生党员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如组织开展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实践性教育活动, 鼓励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完善自我;可以让学生党员担任低年级辅导员、班主任助理等, 让其在积极参与校内各项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学习管理方式、理念, 可更好地带动广大同学积极努力地学习、生活;鼓励学生党员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和科研实践, 如文艺演出、演讲比赛、辩论赛、征文比赛等活动, 带动广大学生共同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帮助解决学生党员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校党组织必须多关心学生党员的生活、学习情况, 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让学生党员从切身体验中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 加倍努力, 忘我工作, 忘我学习。
(五) 加强各项制度建设, 强化保障机制。
要研究建立教育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 并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我们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制定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制度, 要突出制度管理的针对性, 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党员要区别对待, 努力构建具有时代性、创造性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制度体系。应包括全面推行党员发展公示制、预备党员考察制等, 保证新党员质量;制定目标管理制度, 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考核;健全党员理论培训制度、继续考察制度等再教育制度;建立党员动态管理制度, 加强对大学生党员实习、毕业后待就业等流动期间的管理;建立毕业生党员跟踪调查制度, 加强对毕业生的跟踪教育, “通过毕业生党员走上工作岗位的情况反馈, 检验组织发展质量和教育管理成效, 以达到不断完善和改进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目的。”[2]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是中央开展保持共产党员教育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党员作为党员, 必须与全体党员同志一道, 接受教育管理。同时, “学生”二字又表明了高校学生党员不同于一般党员, 有其自身特点。因此,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内涵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决定了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与一般党员教育管理的不同。大学生党员应在提高综合素质方面做出榜样, 才能真正地体现高校学生党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孟益宏.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6, 75
[2].邓茂林, 熊昌盛.积极探索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新途径[J].台声.新视角, 2005:186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 篇2
第一条 学校安全稳定是全社会安全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维护学院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保障学生人身和财产的安全。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和《深圳市学校安全管理条例》,特制定本暂行规定。
第二条 学院安全管理实行“安全第一,防范为主”的原则。各级领导、教师和学生工作干部要牢固树立安全、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进一步提高对学生安全稳定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居安思危,认清形势,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全力以赴把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工作抓早、抓细、抓紧、抓实、抓好,防范于未然。
第三条 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自觉遵守学习、生活场所的安全秩序和规定,听从指挥、服从管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人身和财产安全,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防止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
第二章 学生应遵守的安全纪律
第四条 学生对国家、社会、学校工作和有关切身利益的意见和建议,应该通过正常渠道积极反映,不得参加未经批准的集会、示威、罢课、游行、静坐活动;不得参加邪教等非法组织;不得在校园内进行宗教活动;严禁张贴大小字报。学生在涉外活动中要遵守外事纪律,不得做有损国格、人格的事。
第五条 学生不得在社会营业场所(舞厅、茶座、酒吧、夜总会等)当“三陪”(陪吃、陪跳、陪唱)。严禁观看、下载、传播反动、淫秽书刊和音像图片,不得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各种违法违纪活动。
第六条 学生不得私自收藏使用管制刀具和危险物品,严禁携带、藏匿、制贩、传送、注射、吸食毒品、严禁盗窃、酗酒、打麻将、赌博,严禁打架斗殴、打砸抢、敲诈勒索、聚众闹事,学生必须遵守在学期间禁烟禁酒规定。
第七条 学生必须严格遵守防火、防盗规定,不得在宿舍内使用电炉、电热棒等高功率电器和液化气灶。
第八条 学生不得擅自离校出走,住校生未经批准不得留宿外人和擅自在校外过夜。
第九条 学生离校回家和返校途中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人身和财产安全,任何学生不得擅自到非游泳场所野泳和岸边戏水,不得参与封建迷信活动。
第三章 教育管理措施
第十条 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各系专兼职学生政治辅导员、学生导师要人员到位,工作到位;要遵循学生工作规律,切实做好新生、老生和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教育学生爱国爱校,自觉维护学校安定稳定。
第十一条 认真做好特殊学生的思想工作。学生导师和政治辅导员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患病学生、有特殊心理问题学生、感情受挫折学生和犯错误学生要主动关心,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引导他们及时走出思想误区,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第十二条 加强学生的安全纪律教育。学生导师和政治辅导员要经常深入学生宿舍开展安全稳定调研,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和考勤情况,沟通学生反映情况的渠道,妥善处理学生反映的各种问题,做好节假日和敏感时期的学生安全稳定工作。
第十三条 各系要建立“措施有力,责任明确,信息畅通,防范严密,处置迅速,师生共防”的学生安全稳定工作机制,做到“领导、组织、人员、职责、措施”五到位。深入了解和及时反馈学生公寓等公共场所的安全设施和学生遵守安全纪律情况,确保学校安定稳定。
第十四条 加强安全保卫和后勤保障工作。各系要健全落实“五级”治安保卫制度,在系、年级、班级和宿舍设立安全员。严格执行门卫查验、值班守护、巡查督导、财物保管、作息请销假、查宿查铺和周日晚点名等制度措施。学校后勤保卫部门应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
第十五条 加强对各种大型社会活动的管理,各单位组织学生进行校外实训、社会实践、外出参观、春游等大型活动,要严格实行学生集体活动审批制度。整班外出活动,由系主任批准,报学生处备案,政治辅导员或教师带队;整系外出活动,按外出性质由主管处室和主管院领导批准,系领导带队,并有足够学生工作干部或教师参加。负责学生外出审批的领导要对学生活动方案进行详细了解,对活动可行性和必要性、交通工作、安全系数等进行充分论证和检查。条件不具备时不得审批。经系批准的集体外出活动必须根据活动性质按程序审批后分别报主管处室备案。跨系组织的大型校外活动,由学生处或团委牵头组织,报主管院长审批。对组织的各种大型活动,主办单位在上报方案时,要附有安全防范措施的报告,对安全措施不落实的,不予批准。
第四章 相关责任和处置办法
第十六条 学院发生学生安全事故,实行严格过错责任原则,因学院管理不当和过错造成学生伤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我院承担赔偿责任并追究相关责任方的责任:
1.学院的校舍、教育教学设施和用具、活动场所和生活服务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和卫生标准的;
2.学院的电器、消防设施、教学用危险物品和校园网络不符合安全规定的;
3.学院向学生提供的药品、食品、饮用水不符合国家法定卫生标准的;
4.学院知道学生有特定疾病或者特异体质,不宜参加某种教育教学活动,而未予以必要注意或防范的;
5.学院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未按规定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的;
6.教职员工侮辱、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或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违反法律规定、操作规程和职业道德的;
7.教职员工未履行工作职责或擅离工作岗位的;
8.事故发生后,学校未及时采取救护措施致使损害扩大的;
9.学院或教职工违法法律规定,不履行法定职责,应由学院承担责任的其他情形。
第十七条 学生发生安全事故,造成学生人身伤害,学院已履行法定教育、管理和保护职责,管理无不当、无过错,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我院不承担赔偿责任:
1.校园内学生自杀、自伤或突发疾病,学院发现后已及时采取救护措施的;
2.学生自行上学、放学途中或擅自离校发生的;
3.学院放学清场后,非住校生滞留学校或自行到校活动发生的;
4.学生在对抗性、竞争性体育活动中造成的意外伤害;
5.教职员工在校外与其职务无关的个人行为造成的;
6.学生自身或学生之间因违反学院安全管理制度或违法原因造成的;
7.不可抗力造成的;
8.在学院管理职责范围外,学院无过错,不应当由学院承担责任的其他情形。
第十八条 加强学生安全管理工作,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谁组织谁负责”的安全责任制。根据我院实际,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院长是学院安全的责任人,主管院长是学生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学生处是学院学生安全工作的管理部门,学生处处长是学院学生安全工作的直接责任人;系主任是本系学生安全工作的第一负责人,政治辅导员和学生导师是系学生安全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在学生各项教学和社会活动工作中,主办单位的主要领导是学生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学生处要对学生安全工作进行及时的教育、指导、检查、督促,学生处对报经审批和备案的相关学生活动负相关管理责任,主管院领导对所审批的学生活动负有相关领导责任。责任人要以对学院和学生的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态度来抓安全工作,确保学生安全。学生安全工作纳入各级学生工作评估考核体系和学生工作干部目标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凡发生安全事故的单位和班级,一律取消本评比各项工作先进的资格。对因玩忽职守、安全意识淡薄而酿成较大安全事故者,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局面。要完善奖惩机制,追究有关人员因安全意识不强、思想教育不到位、措施不得力、工作不落实而造成事故的责任,对在学生安全稳定工作中成绩突出者予以奖励。
第十九条 对违反本暂行规定第二章中内容的学生,学院将根据《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分条例(试行)》严肃处理。对擅自离校15天不归且未说明理由者,学校将张榜公布,并按自动退学除名。
第二十条 因事故伤残的学生,经治疗后病情稳定,学院认为生活能自理,能坚持在校学习,可留校继续学习;经市级医院证明不能坚持学习者,予以退学,按其实际学习年限发给肄业证书。
第二十一条 学生在校园内发现刑事、治安案件、交通、灾害、意外伤亡等事故和各类政治性事端时,应迅速保护现场,并及时报告学院保卫办公室和有关部门。
第二十二条 各系、学生处和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学生工作系统紧急、重大信息报送制度,防止瞒报、迟报、误报、漏报。对于紧急、重要信息,必须全面及时、准确客观地汇报,出现漏报、迟报、瞒报等现象,将视情节、影响和后果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第二十三条 各系和学生处应建立学生安全稳定工作信息网络。加强宿管会和信息员队伍建设,畅通信息反馈渠道,依靠学生党团员及学生干部形成覆盖全面的信息网络,及时发现和排除各种潜在的不安定因素。要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力争事故发生后责任人在第一时间内赶到现场,准确了解、上报情况,采取妥善措施控制事态,将事故损失和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
第五章 学生突发事件防范和处理
第二十四条 学生突发事件是指:具有突发性的正在造成或者即将造成学生人身伤害、财产重大损失等后果的事件。
第二十五条 学生突发事件的范围:
1.突发学生群体性事件:包括由于内部原因和社会因素引发的学生群体性上防、集体罢餐、罢课、聚众闹事等。
2.突发学生治安事件:包括涉及学生的严重暴力犯罪案件;大规模群殴以及学生意外死亡、自杀、走失等治案事件;由学生造成的火灾、交通事故等安全事故。
3.突发学生伤害事故:包括涉及学生因火灾、交通事故、中毒、体育运动意外等事故。
第二十六条 突发事件的防范
1.落实责任。高度重视学生突发事件的预防,提高防范意识。政治辅导员、导师及系领导要共同做好学生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
2.加强管理。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辅导员、导师要深入学生之中,及时掌握和了解学生中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及时采取措施,防患未然。
3.信息畅通。强化信息意识,广开信息渠道,建立以班级、学生宿舍为单位的信息网络,一旦出现突发事件,要立即上报,坚决杜绝信息滞后的情况出现。
第二十七条 学生突发事件处理办法
1.凡我院师生在日常工作发现事故隐患,应当立即上前制止,消除隐患钝化矛盾,严防恶性事件发生。按照学院的要求,认真做好各类突发事件和有关信息的报送工作。
2.发生本章第二十五条所指的突发事件时,应当遵照以下流程执行:
(1)遵循就近原则,所有目击的教职员工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局面,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
(2)现场职级最高的教职工应当立即组织教职工、保卫人员、医务室人员进行施救,情况紧急可直接拨打当地社会救援电话请求施救。如发生学生斗殴的,应当指挥在场教职工将参与斗殴的学生分开,稳定学生情绪;如发生盗窃等事后难以取证的情况,应当同时保护好事故现场。
(3)发生上述情况应立即上报院、系领导和主管部门领导,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接到应急情报应当按照相关应急处理程序规定组织处理,并根据情况及时向上级报告或者请求当地社会救援机构施救。
(4)事件发生后,学生管理职能部门和各系政治辅导员、学生导师应当组织人员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等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并根据情况通报上级领导。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本暂行规定中的学生指我院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学生。
第二十九条 本暂行规定由学生处负责解释。
高校学生党员管理机制初探 篇3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员;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10-03
高等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输送高质量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重要任务,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使命。在中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特殊时期,尤其需要重视高等院校的党建工作。在高级知识分子的党员中发展工作,在大学生群体中认真选拔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党员,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高校今后党的事业发展方向。探索高校加快推进学生党员管理机制的建设和完善这一课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社会因素影响,管理机制缺失
高校学生党员管理作为高校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各类高等院校不断调整思维模式,积极对本校的党建工作进行了创新与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然而,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时期,同国际社会的联系也日益紧密,虽然一方面为国家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西方各种不良思想的大量涌入,加上本土的封建残余、落后思想的影响,严重侵蚀着高校学生的思想,给学生党员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1.学生入党动机不纯正。近些年来高校扩招不断推进,大学生规模迅速扩大,高校学生党员的数量也快速上升,为党员队伍注入了新生力量。但是,也有少数学生党员的心态不正确,将自身的利益同入党结合起来,试图凭借党员身份为自己将来的发展谋得更多的利益,入党的动机不纯正。他们入党不是为了信仰共产主义,也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仅仅是把入党作为将来找工作和提干的政治筹码,功利心理非常强。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很多在校大学生将目光转移到入党上来,试图通过拥有党员身份来提升将来就业或者择业的竞争力。
2.信念缺失。当代大学生大部分生长在独生子女家庭,生活环境优越,普遍存在着个人意识强、思想独立性差和抗挫折能力差等特点。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很多学生党员无法真正理解党的先进性和党早期艰辛的发展历程,容易产生党性观念淡薄、散漫等现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虽然极大地方便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是,网络上大量黄色、暴力、反动等不良信息的快速传播,使尚处于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的形成时期,并不具有足够的鉴别分析能力的新一代的大学生们,极易受到此类不良信息和观念的影响,使自身的共产主义信念产生动摇。
3.师资不足,功能弱化,管理不严。高校的辅导员是大学生党建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在发展和培养大学生党员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他们承担着对入党积极分子的综合考察、对新党员的选拔以及对学生党员的培养等重要工作,加之学校对其专业理论水平的要求一般也较高。因此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一是辅导员日常工作繁杂,难以使政治理论教学更深入,思想工作更细致;二是辅导员综合理论水平不高,自身能力不够,不能正确引导学生提高政治素质;三是由于学校指派的兼职辅导员日常工作繁忙,无法做到认真负责,或者根本没有进行较完善的培训,因而出现水平不高难以服众的情况;四是管理制度不严格,管理人员不认真,对出现的错误现象听之任之,“和事佬”教师到处都是。有些高校无所作为,消极地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和理解相关理论知识,工作责任心不强,因而使高校党建工作效率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二、党建核心事业,社会需求呼唤
大学生是一类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生年轻具有活力,知识结构较为完整,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爱国热情,是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力量。党建工作深入高等院校具有重要意义,关系到国家和社会未来的长远发展,关系到执政能力的不断提高,也关系到全体人民的切身福祉。大学生党员的管理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核心,同时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繁琐性和复杂性。在新形势下充分认识加强大学生党员培养和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需要严格依照科学发展观的明确要求,从培养国家高素质人才的战略高度出发,以更强的责任心和更高的积极性投入到高校党建工作中去,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更多优秀的党员后备人才。尽管目前世界处于和平时期,但是国际形势正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西方分裂势力从未放弃过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渗透和干涉。处于特殊战略地位的大学生群体无疑成为国外敌对势力进行渗透的主要目标,而大学生由于自身判断能力的不足,可能更容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进而做出有悖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行为,甚至是违法犯罪行为。当前拜金主义、唯我自私、个人主义、情感冷漠、享乐主义等西方资本主义思潮的流行,使大学生的生活环境更加恶化,思想和文化的渗透正在动摇着广大学生党员的共产主义信念。在这种严峻的新形势下,各个高校应当将学生党员管理工作放到战略性高度上,认真做好学生党员的教育和培养工作,坚定其共产主义信念。加强学生党员的管理工作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无疑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
1.端正学生的入党态度刻不容缓。端正学生的入党态度首先要使学生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不论何时何地,始终将党和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诚心诚意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身一份力量。高校党组织应该定期举办座谈会、茶话会、优秀党员事迹报告等相关活动,为学生党员树立学习榜样,深入了解目前学生党员的真实生活状态。对某些思想有偏差的学生进行重点帮扶,进行认真教育,使其重新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严格审查学生的入党动机,严把入党审核的质量观,对一些思想存在严重偏差又拒绝改正的入党积极分子要坚决排斥在党外。大学生进入高校以后,党组织要有计划地对其进行引导和帮助,通过考察,选拔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成为正式党员。在党组织的帮助下,使学生深刻理解党员的责任和义务,能够具备较高的思想觉悟。
2.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高校党建事业的开展离不开一支学历层次高、综合素养高、组织管理能力强的辅导员队伍。为了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①高校可以对已有辅导员队伍进行系统培训,除了加强共产主义信念等政治素养的培训外,还要学习和提高与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②高校还可以针对目前辅导员队伍力量薄弱的现状,有目的、有计划地从优秀的研究生或者高年级学生干部中选拔一批学生党员兼职辅导员工作,并对他们进行专门培训。一方面,这些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较高,可以很好地完成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和培养工作;另一方面,这些学生辅导员同新发展的学生党员年龄相差不大,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的交流,为发展新党员创造有利条件。要将这两项作为制度每年定期、定人数地在每一届辅导员中开展。
3.做好基层党组织的制度建设。高校应当定期对各个年级的党支部书记进行培训和教育工作,制定严格的业务考核标准,有计划地对各个党建负责人进行业务考核,以制度的形式增强党支部的工作责任心,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能力、综合业务素质和思想政治素养。建立健全奖励机制,积极帮助其解决现实工作生活中的问题,充分调动高校党员干部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创新学生党组织的建立模式,最大限度地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积。建立以学生公寓为基点的学生基层党组织分部,加大党组织在学生党员生活中的渗透力。
4.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党员管理工作。以往党组织开展活动一般以开会的形式,这种形式虽然具有简便快捷的优点,但是却不能有效地使学生党员意识到党员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党组织在组织党员活动方面应适当的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可定期组织学生党员到附近社区进行义务劳动、宣传活动等,增强学生党支部的影响力,并规范学生党支部的工作流程,使基层组织的工作目的更加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通过这些活动,既可以让学生党员在具体实践中深刻理解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增强其作为党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也可以经过实践活动的锻炼,提高学生党员自身的综合实践水平,还可以在广大学生中树立威信,为今后学生党员管理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5.制定学生党员的管理制度。要建立健全党员学习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员纪律管理制度。其实各高校的这些制度都有,关键是这些制度的实施和监督,只有严格遵守制度规定,才能使它们不至于流于形式,才能见得到实效。在各种制度管理中,要注意锻炼学生党员的工作能力,要求他们带头组织和参加学生会、学校和班集体的各项活动。加强自身能力、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要充分发挥党员学生的先锋模范作用,培养学生党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思想意识,发挥好学生好成绩的先进作用,要提倡工作上认真踏实,脚踏实地,不斤斤计较,不拈轻怕重,生活上严谨负责,节俭环保的优秀思想,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欧洪湛.构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
[2]楼锡锦,周树红.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的内涵及其发挥机制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 篇4
关键词: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机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 政治多极化, 价值多元化,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新形势下, 高校党组织在大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工作上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分析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新形式、新方法, 探索高校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的特色, 进行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管理机制、管理方法等创新, 是当前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问题。
1 开展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意义
1.1 大学生党员是新时期一支具有特殊地位的后备力量, 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是高校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 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强烈冲击, 导致部分学生党员入党动机不纯, 党员意识与党性观念不强, 思想上放松了自我修养。同时, 基层党组织往往重视发展前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 忽视学生入党后的“继续教育”。加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 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大学生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使高校学生党组织切实成为凝聚优秀大学生的核心。从这个意义上说, 只有建立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的工作机制, 才能保持高校学生党员的先进性, 进而带动全国青年努力完成艰巨而神圣的使命, 在未来各个社会群体中发挥传、帮、带以及示范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
1.2 经常性教育是高校党建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加强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 建立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机制的实践是当前学术界、理论界广泛关注和重视的热点问题, 建立健全高校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的机制, 形成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制度规范, 是确保学生党员先进示范的基础,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之一。对大学生党员来说, 先进性表现在要有坚定的政治素质, 优秀的思想素质。全面的文化素质, 高超的专业素质, 模范的道德素质, 健康的身心素质。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机制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围绕提高学生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认识水平, 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建立健全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机制、管理机制、实践机制、示范机制和评价机制。
2 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工作研究的理论依据及现状
2.1 重要价值及其确立的依据。
《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即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 牢牢把握和谐校园建设的正确方向, 是思想政治工作目的和任务的具体化。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与管理机制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系统, 要根据学生党员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 才能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2.2 从实践的角度看, 当前, 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面临着一些困惑和矛盾。
一方面学生党员的教育形式不能应对现实的挑战, 忽视了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研究, 没把高校学生的特点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学生中存在理想信念淡化, 入党动机不纯的现象, 一旦目的达到便不求上进, 也就谈不上有什么突出的表现。尽管这样的学生党员的思想和行为表现不能代表大学生党员的主流, 但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消极影响。因此, 通过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机制的建设以及实践的系统分析研究, 来探讨解决上述矛盾和存在问题的对策、办法。
2.3 从研究现状看, 近些年来, 党员经常性教育长效机制的实践
与研究价值日益彰显, 各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都加入到对党建研究和讨论的行列, 有关学术论文和著作不断涌现。对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的系统研究, 目前虽然也有相关的论文发表, 但大都停留在经验性和总结性的层面上。把高校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与管理长效机制作为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现实问题加以全面、系统地研究, 形成整体的研究成果, 不够突出和明显。
3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3.1 建立和完善教育与管理的体系建设, 构建多层机制模式
建立和实施对学生党员的教育机制、管理机制、示范机制、实践机制、评价机制等机制的建设, 形成对学生党员从教育、管理、示范、实践到评价的环环相扣, 互为作用的机制建设。通过教育机制建设, 不断校正学生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把共产主义的理想情操、党性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内化成信念和行动, 真正做到思想上入党。通过管理机制建设, 不断规范学生党员的行为和形象, 使学生党员成为“感召的旗帜、楷模的典范、规范的形象”。通过实践机制和示范机制建设, 使学生党员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不断规范自我、不断激励自我, 展示党员的良好形象。通过评价机制建设, 促进党员争先创优的主动性, 党员评价机制实行量化打分, 每年由党支部对其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考核结果作为预备党员能否按时转正、评选优秀党员以及其它奖惩的重要依据。
3.2 发挥党员形象工程的功效
实施并推进“党员形象工程活动”, 塑造学生党员形象, 有利于加强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 树立学生党员形象, 加强党员目标管理, 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作用。开展“党员责任区”活动, 树立学生党员的示范形象。开展“党员主题实践”活动, 树立学生党员的品德形象。在学生党员中营造一种“以形象本身示范同学, 以精神实质带动同学”的党建氛围。
3.3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工作要注重“三个统一”
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工作要注重思想与行动的统一;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注重目标与实效的统一。努力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与国际形势的紧密结合,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努力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身边的人和事的紧密结合, 抓好思想道德教育。努力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实际工作的紧密结合, 抓好艰苦创业精神教育。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 应对其中的关键环节和重点加强调查研究。在开展党员争先创优工作中, 要确立党建的工作方法和制度。同时, 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目标背景下, 积极研究新情况, 发现新问题, 找出新对策, 总结新经验, 促进高校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工作长效机制的良性循环, 提高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效果, 促进高校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蔡亚丽.抓好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J].科教文汇, 2006, 9.
[2]李建峰.做好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文教资料, 2007, 11.
[3]李全国.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思路与举措[J].党建工程, 2007, 5.
[4]陈文昌.论大学生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J].教育与职业, 2009, 11.
浅析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路径 篇5
[摘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证。本文分析了新时期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路径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日趋多元。尤其是全球化的经济环境,科技化的全球环境,市场化的社会环境,数字化的生活环境,都给新时期的学生教育管理提出了尖锐的课题。
一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
(一)经济高速发展促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理念和内容发生了变化高校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强调的是刚性管理,突出的是教育者的主导作用;
现在则要运用情感教育力量,摒弃单向式灌输,建立双向式互动交流。此外,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标准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他们思想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辨别能力差,个人主义倾向严重;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意识较差;心理比较脆弱,抗挫折能力较差。这都给高校学生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二)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面普及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挑战网络新媒体技术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习惯以至于思想观念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网络信息具备丰富的内容、快捷的获取和开放的姿态等鲜明特点,大学生可以轻松地获取到各类资源和海量信息。但是,网络虚拟空间的特点必然导致大量不健康、不正确的信息存在。青年学生由于自身认识水平和人生阅历的限制,这些有害信息对他们的影响很大。有些学生会上当受骗,或沉溺于此而不能自拔,这都为我们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三)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不同国家、地区、民族之间的经济往来越来越频繁,思想文化交流也随之加剧。
这种趋势对高等教育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要抓住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完善更新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机制、教育模式,适应新时期育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大学生更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与传统的教育管理产生冲击和碰撞。如何在这种多元文化和思想观念冲击下,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培养学生“四个自信”,确保育人效果,这都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二加强和改进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路径
(一)解放思想,更新理念,推进改革,不断丰富工作视角1不断丰富“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工作格局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各级党政工团组织齐抓共管,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格局。
全体教职员工要把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理想信念的塑造,道德修养的锤炼,意志品质的磨砺,牢固占领于三尺讲台,融合于生动的校园生活,渗透于丰富的文化活动,彰显在大学生活全方位。夯实各个教育环节,把我们的育人工作贯穿于学生大学生活的全过程。2深入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升教育、管理、服务层次和水平把引领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作为首要任务,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工作的主要内容,把引导学生快成才、成好才作为工作的发展方向。以“大服务观”的思维视角和工作视角,变枯燥的灌输教育为鲜活的渗透引导,变生硬的刚性管理为温暖的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保证学生对自身发展的合理诉求和正当权益,以专业化的优质服务切实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3改革创新体制,建立学生工作良好运行机制不断研究和探索适应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工作体制和机制,保障育人目标的完全实现。完善学校、院系学生工作二级教育管理体制。校级教育管理机构要在宏观战略发展决策、教育资源配置方面集中精力,并通过指导监督、评估评价和提供服务等手段为院系自主开展工作创造条件。院系机构在享有相应责权利的基础上,在丰富内容、探索途径、有效实施方面多下功夫,充分发挥能动性与创造性。(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作用1积极探索改革创新,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切入点,积极探索与实践探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通过建立试点、总结经验、凝练规律、推广实践、完善调整等步骤,不断推动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积极打造教育教学新平台,拓展教育教学空间。丰富“四课堂”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和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与能力。2完善思政课建设机制,为课程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宣传、人事、教务、财务、科研等党政部门和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各负其责,相互配合。按照教育部颁发的思政课建设标准,认真落实思政课教育教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立项、社会实践、经费保障等各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努力把思政课建成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三)大力倡导文化教育观,不断拓展文化育人新思路1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唱响时代主旋律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开展公民道德教育。
以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为契机,通过举行升国旗仪式、主题团日、校园红歌会、“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和群众性文化活动,在校园内唱响讴歌主旋律的时代最强音。2强化学风建设,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利用入学教育、专业教育等契机,精心组织开展学风教育系列主题活动,引导学生确立科学的人生规划和进取向上的人生态度。通过主题班会、讨论会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加强日常管理,规范学生行为。扎实开展考风考纪教育,增强诚信教育。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加强师德建设,通过培育优良教风促学风,从而形成优良校风。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提升当代学子的综合素质大力开展读书月活动、基础文明建设大讨论活动,积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提升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施实践育人,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完成知行统一。塑造社团活动精品,激发学生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动性。大力扶持青年志愿者活动,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进步,引领社会风尚。(四)应对时代新挑战,利用媒体新平台,开辟学生工作新空间1主动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建设平台,拓展空间网络时代的信息革命,必将带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变革。
学生工作必须尽快而且全面地占领网络阵地,将我们的教育管理渗透到学生生活的各个层面。加大学生工作网站群的建设力度,以鲜明的政治导向给予学生思想上的正确引领,以丰富的学业资源给予学生知识滋养,以高雅的文化内容给予学生陶冶,以健康的信息资讯开阔学生视野。2积极应答大学生新诉求,密切联系,互动交流网络生活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网络表达诉求也成了大学生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方式之一。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网络诉求。要正视学生的愿望表达,以宽容的心态给予学生言论自由。重要的是能从学生的表达中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便于我们深入研判,从容应对。3努力提升网络教育水平,加强监控,正确引导实行网络舆情监控制度,推行网络信息周报制和热点事件反馈制。定期研判网络舆情,深入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对群体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处理,增强应对舆论热点的快速反应能力。校园网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外网信息的筛选,严格封堵不良信息进入校园域网。加强对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掌握网络话语权,努力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舆论。浅谈高校学生干部教育管理 篇6
关键词:学生干部;教育管理;培养;选拔
当前各大高校不断的扩大招生的规模,使得高校在教育管理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而且招生规模的扩大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师资力量的增加,因此,带来的矛盾日益增加。所以,要想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除了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育领导团队,而且还需要一支卓越的学生干部团队。经由学生干部的影响、帮助和有效的引导,带动其他学生形成一种健康乐观、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先进力量。高校的领导者如果能充分的发挥并认识学生干部的作用,以及建立完善的选拔制度和培养制度,对高效的教育管理工作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从学生干部的作用、学生干部的选拔以及学生干部的培养三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以充分体现学生干部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一、高校学生干部在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1、学生干部是学校领导和学生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的重要助手:近些年来,各大高校都在不断的扩招,而与之相对应的辅导员的数量却没有按照相应的比例增加。后勤社会化的快速推进还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学生生活区距校本部较远,师生接触困难;同时,弹性學分制下,学生的班级、专业、年级观念淡化,导致团结协作精神以及学生的集体意识淡薄。这些存在的问题对于学校教育管理都是新的挑战。而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一员,同时具有很高的思想觉悟和较强的处理问题的能力,他们能够看到辅导员看不到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弥补了学校领导和辅导员在学生教育和管理上的许多不足。
2、学生干部的榜样行为能给同学起到带动作用:学生受到榜样的行为影响,效仿榜样,形成人人踊跃、个个争先的局面。例如,有些学生干部拿出自己的部分奖学金来帮助贫困的同学,这样就会使许多同学积极响应参与进来。在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中,学生干部能够带头参与,以身作则,就会以自己行为带动他人,影响他人。
3、学生干部能够起到“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学生干部会把学校的相关信息、要求和决策传达给学生,与此同时,又将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学校。学生干部是老师和学生的桥梁,是学校党政领导和职能部门联系学生的纽带,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起着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的重要作用。
二、建立完善的学生干部考察任用制度
1、具有良好的专业成绩、较强的工作能力:对于学生干部来说最重要的角色当然是“学生”,所以应该把自己的学业放在第一位,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才能去着手于学生干部的工作从而提升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和修为。高校在选择学生干部的时候要根据学业成绩和工作能力两方面综合考虑,只有这样学生干部们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和支持,各项工作才能顺利的顺利实施。
2、具有良好的政治修为、表里如一的行为准则:校园的稳定对于学校来说是重中之重,而对于90后的青年学生热血沸腾的群体。他们思维活跃,对政治事件敏感,参与热情度也很高,但是在辨别能力和人生经验上有些欠缺。作为学生干部应当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及水平,掌握大局观和分寸感,在关键时刻能够协助辅导员老师稳定身边的过激行为和偏见思想。
3、具备创新精神:学生干部一定不能只是老师的传声筒和服务器,他们要有自己的主见来协助老师更好的完成工作。在各项工作中要思维活跃、有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把学生工作做的绘声绘色,受学生们的喜爱,所以创新精神必不可少。
三、建立完善的学生干部的培养制度
1、进行跟踪指导:学生干部在任职初期对各项工作还不熟悉,处理起来总会有些不尽如人意,所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跟踪指导,为他们的工作提供指导,帮助他们在工作中慢慢地积累经验,增长能力,直到他们能独立完成各项工作。
2、处理各种关系上的指导:教育他们以真诚坦率、冷静认真的态度与每一位师长、同学和其他社会成员和睦相处。融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以及其他各种社会交往关系,能使其工作具有强烈的影响作用和号召力。
3、加强思想意识的培养:通过培养使学生干部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能理解党的重大方针政策,树立为同学服务的意识以及锻炼自身能力的意识。
4、鼓励放手锻炼:在学生干部们基本具备较强的独立完成各项工作的能力之后,尽量为他们创造机会、搭建舞台,放手大胆的让学生干部自己处理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让他们在独立的工作中得到全面的锻炼,从而趋于成熟。
5、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当代大学生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容易承受不住打击、失败,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作为一名学生干部应该给身边的同学做出表率,应帮助老师做好同学们的思想工作。并且在使用学生干部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干部要有宽阔的胸怀,团结协作的品质,要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应急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帮助学生干部树立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干部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地位是明显的,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学生管理的逐步完善,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的方式将更加灵活。为适应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我们必须严格的选拔并精心的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使之成为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推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全方位进步。
参考文献
[1] 王仪祥.与时俱进创新高校学生干部选拔与培养工作[J].教书育人.2005,22.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M].中发[2004]16号文.
[3] 魏安方.目标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J].2004,18.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 篇7
一、高校学生党员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 基层党组织重发展、轻教育
为了提高党员在学生中的比例, 各高校的基层党组织非常注重党员的发展工作, 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抓得较严, 而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投入不多。甚至有些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认为, 发展大学生入党和提高大学生党员比例是重要的, 而党员的教育管理可以慢慢来。由于目前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发展学生党员可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因此, 高校的学生党支部几乎把工作的重点全部放在了发展党员上, 学生党支部只负责发展党员, 不负责党员的再教育和管理。
(二) 发展党员把关不严
高校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中还存在薄弱环节, 有的高校党组织对发展学生党员把关不严, 发展党员质量需要提高;一些高校对学生党员教育培养不够系统规范, 教育形式和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不少高校对学生党员管理服务方式方法比较单一, 流动党员管理机制还不健全, 个别学生入党动机不够端正, 少数党员政治素养不高、组织纪律不强, 等等。
(三) 部分基层党组织教育管理制度落实不规范
对于党员的教育管理制度, 如党员民主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党员理论学习制度、思想汇报制度等等。这些制度的贯彻执行有利于学生党员通过自我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 加强党性修养。可是这些制度的落实不规范、不严格, 往往使得学生党员渐渐放松了对自己的先进性要求, 难以进一步提升自我党性修养。
二、学生党员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党员入党动机多元化、功利化
近几年来, 高校学生党员的队伍在不断扩大, 学生党员的比例稳中有升, 高校党建工作成效显著, 绝大部分同学能够把实现共产主义、献身共产主义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入党动机和毕生追求的信念, 但也有部分学生党员把入党看做是自身的政治资本, 作为将来择业、评优等方面竞争的砝码。缴费上学导致学生的生活压力大, 物质利益对其的诱惑力也在增加;社会转型的多种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选择, 不少大学生的入党动机由原来的荣誉型、从众型发展到了功利型, 认为入了党可以增加自己在择业中的竞争力。现阶段, 多方位、多动向的思潮客观涌动使大学生入党动机呈现比较复杂的情况。大学生不但要增强学习的实用性而且非常注重同学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感情关系, 凭借这些关系来增加自己成为学生干部进而成为党员以及优秀学生党员的机会, 大学生入党与诸多的自身利益结合了起来。
(二) 党员的先锋示范作用不明显
有些党员在入党前与入党后的表现差异明显。入党前由于要积极申请加入党组织, 在学习、日常等各方面能够按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督促自己。但入党后, 由于感觉自己已经进入党组织, 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故而在日常生活当中没有把自己的党员身份明显化, 党员意识薄弱, 与普通同学无异, 党员活动不积极, 影响了党员形象。
三、加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的对策
(一) 坚持学生党员日常管理制度
学生党员日常管理的制度主要包括:党员必须编入党的一个组织的制度、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党员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和工作制度、党日制度、党员交纳党费制度、党员承诺制度、佩戴党徽制度、民主评议制度、综合测评制度、评先评优制度、监督制约制度、转移党员组织关系制度、党籍管理制度、流动党员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的推行, 提高管理的效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加强学生党员的日常管理, 也为建立长效的学生党员管理机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党员激励与约束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目前, 高校学生党员存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党员被动参加组织生活的现象。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可能有现有组织生活内容与形式单一, 缺乏吸引力, 党员自身的身份意识淡薄, 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主动性差等原因。党员之间的距离拉不开, 参加组织生活多与少、党员的群众测评结果对党员的实质影响不大, 党员之间的竞争缺乏, 积极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尽管我们有党建评优活动、党员述责制度, 但力度都达不到能够充分激励与约束党员的效果。要加大对优秀党员的激励和宣传, 同时也要对表现较差的党员进行通报批评、警告, 直至取消党员资格。
(三) 加强学生党员公寓管理
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 是学生党员管理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 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化的形势下, 学生公寓建设和管理的格局日趋多样化。为了加强党员管理, 对党员进行再教育, 让学生党员在学生公寓卫生、文化、精神文明等各方面充分发挥先进模范带头作用, 更好的接受学生监督, 更好的服务同学。特对公寓管理工提出以下建议:宣传板进公寓。在楼道口的宣传板上写明该公寓每位学生党员的姓名、班级、宿舍号、所属支部, 接受所有同学的嗌督。标明“党员宿舍”。标明“党员宿舍”是指在有党员居住的宿舍门口贴上“党员宿舍”标签, 使党员接受周围同学的监督。
四、结语
高校学生党员管理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关键一环, 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事业, 我们要根据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 认真总结和运用先进性教育的成果, 始终坚持高校学生党员管理创新的重要位置, 努力夯实高校党建的基础性工程。
摘要:针对教育部提出的, 高校大学生个别入党动机不纯以及日益增加的学生党员问题。本文分析了学生党员管理中存在问题, 并从学生党员的日常管理、约束机制、党员公寓管理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员,管理
参考文献
[1]刘英岩.新时期加强发展大学生党员工作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8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 篇8
一、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后出现的问题
如果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视为一个完整过程的话, 那它的前半部分主要是学生党员的培养与发展工作, 后半部分则是发展后的教育与管理工作, 然而, 很多高校出现的情况往往是“顾头不顾尾”, 对发展前的培养与考察制度相对完善, 要求也比较明确, 但是对发展后的教育与管理工作往往含糊其辞, 无据可依, 出现了种种问题。
(一) 学生党员素质不高, 党性意识淡薄
高校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他们一般在学业成绩、班级工作、组织能力等方面都有着较为优异的表现, 应该是其他同学学习的榜样。然而, 在现实生活中, 很多学生党员一旦发展为预备党员之后, 之前的先锋模范作用反而下降, 这其中学生党员的党性意识淡薄是重要原因。尤其是近几年来, 高校中要求入党的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的数量在不断增加的同时, 他们花在学习党的理论知识上的时间却越来越少, 更多的时候是将自己等同于普通学生, 形成了思想上要进步、行动上仍照旧的明显反差, 党性意识淡薄。
(二) 学生党务工作者自身素质不高、教育形式单一
目前, 地方高校学生党员的日常管理基本由二级学院负责, 二级学院一般按照专业分配到各个学生党支部, 而学生党支部书记一般都由专职辅导员担任。身兼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双重压力, 加之辅导员本身事无巨细的琐事, 常使得学生党支部的组织生活、支部活动不能规范开展, 即便是能正常开展, 也往往是通过播放视频、读报讨论等简单形式展开, 党员后续教育形式枯燥单一, 忽视实际教育效果, 这都使得学生党员缺乏学习兴趣。
(三) 教育与管理要加强制度建设
笔者发现, 现状存在的问题是有客观原因的, 教育与管理缺乏完善的制度建设, 要建立完善的教育与管理机制, 使培养的学生党员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继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熟练地参加和开展组织工作, 始终保持先进性, 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发挥一个党员应有的作用。但由于学生在校时间有限, 担任组织工作, 培养工作经验, 接受组织考验的机会相应不多。
二、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后蜕变的原因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是一个动态系统, 构成这一系统的因素主要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等因素。因此, 要分析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有效性缺失的原因, 亦可从以上因素加以探析。
(一) 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欠缺
目前高校发展的学生党员基本上都是“90”后, 他们成长的环境与上一代相比有了明显的改善, 加之移动互联网及多元化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冲击, 因此他们在入党动机上往往具有很强的功利性, 因此这也是造成学生党员发展前与发展后变化巨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与此同时, 由于学生党员的生活、学习环境还主要在高校之中, 尚没有深入接触社会, 很少有机会锤炼他们的党性修养, 同时, 他们对于党的政治理论的学习还停留在思想政治课上、教科书中的浅层面, 时效性滞后且缺乏系统性, 因此学生党员的政治素质亟待加强。
(二) 学生党支部自身建设缺位
目前, 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学生党员教育的主体, 学生党员的考察、发展、教育、管理等工作基本上都由各学生党支部承担。其中学生党支部书记的职责就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实际操作中, 学生党支部书记一般都有辅导员担任, 而辅导员自身又要担负其他众多事务性的工作, 很难有足够的精力组织学生党员的教育工作, 因此, 学生党支部的活动大多处于放任状态。即便是定期组织学习活动的党支部, 由于各方面资源的限制, 往往采用的是读书读报、政策宣传、讲座论坛等方式, 教育形式单一刻板、缺乏吸引力, 实际效果也大打折扣。高校学生党支部自身建设存在缺位, 势必导致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不到位、不充分。
三、提高学生党员发展后的继续教育策略
(一) 健全制度安排以加强学生党员党性修养
健全制度, 一方面是指国家、省市等宏观层面上要有健全的有关党员后续教育与管理的方针政策, 另一方面也是指要有具体到学校、学院甚至是学生党支部操作层面上的具体措施, 也只有两者相互配合、相互补充, 才是相对比较完善的制度安排。这其中, 尤其要着重制定针对学院实际情况的具体操作措施, 如实行学生党员民主评议制度、学生党员宿舍责任制度、学生党员日常行为量化考核制度等等, 这些制度越具体、越贴近实际, 越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
(二) 赋予学生党员部分职责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1.承担“意见领袖”角色, 积极参与舆情收集
学生党员来自于学生, 与普通学生朝夕相处, 有利于第一时间发现学生中的问题, 并及时做好疏导工作, 尤其是在网络发达的现代社会, 很多倾向性的问题往往首先通过各种社交软件发布, 在舆论的初始阶段如果能够做好引导工作, 发挥学生党员“意见领袖”的作用, 有利于事态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2.担任新生班主任助理, 发挥模范榜样作用
从高年级学生党员中遴选新生班主任助理, 通过高年级优秀学生党员在思想、学习、一言一行上的模范带头作用, 对新生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 学生党员在深入新生的过程中, 能更好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及时了解开导有心理困惑的新生, 为学生党建工作开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真正达到固本强基的目的。
(三) 给予适当扶持以落实党支部主体责任
高校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主体, 为了充分落实学生党员教育的主体责任, 应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党支部充分的自主权, 给予一定的资金、政策、业务上的支持或指导。这一方面有利于丰富学生党支部进行党员教育管理的手段, 帮助他们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另一方面, 通过分析研讨其他高校的学生党员教育的典型案例, 为各学生党支部提供可复制的优秀做法和经验。同时, 定期组织学生党支部负责人进行交流讨论, 分享各自经验与做法, 及时学习传达党的最新理论和政策, 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党支部的教育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汉林, 赵炜.高校学生党建工作30年的历程、成就与经验[J].江苏高教, 2008 (6) :13-15.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 篇9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辅导员,途径
在我国党员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中高校党员力量的发展对整个党员队伍的先进水平、现代化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如果辅导员没有对学生党员进行完善的党员教育或者进行科学的管理, 必然会影响学生党员综合素质从而对之后的党员工作有效性造成不利影响。故而, 探究高校辅导员如何加强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特点
1.实施先进性教育。高校学生党员有着自身独有的特点, 因此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也有着明显的特点。对学生党员实施教育时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先进性党员思想做为教学内容, 学生党员群体作为先进思想的代表必然要实施先进性教育, 换言之, 根据党员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标准建立起针对学生特点的教育体系, 以思想先进性、行为先进性等标准来对学生党员教育实施全面教育。
2.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初步形成。随着我国党员建设工作的不断加强和深入发展, 高校党员组织也在不断的完善学生党员群体的发展机制, 从基本的党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到对党的工作思想、发展路线、工作原则的认识和理解, 到最终成为正式党员并进入社会之后行为、思想、党纪等教育, 都已经被纳入了完整的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体系中。这种完善机制的形成和建立也是目前高校党员教育管理中的重要特点。
3.教育管理制度逐渐完备。随着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深入开展, 以及越来越完善的教育管理机制形成, 高校学生党员群体的队伍在不断的壮大, 对教育管理的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不断深入开展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制度体系, 针对高校党员队伍的发展、党员组织建设、学生党员党务工作培养、学生离校前的党员思想教育等各个方面建立起完善的制度体系, 保证了高校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
二、高校辅导员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现状和加强途径
(一) 高校辅导员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现状
根据对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开展情况的调查发现在具体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对工作的顺利形成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例如高校辅导员对学生党员比较注重思想教育, 而对管理工作的关注度则相对较低, 使得教育和管理脱节必然影响教育效果。
从辅导员自身的特点和工作模式上看, 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 辅导员目前的年龄越来越趋于年轻化, 对党务工作的认识水平毕竟不足。所以在教育内容上、管理模式上都存在缺乏规范化、缺乏科学性的因素。
(二) 高校辅导员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加强途径
1. 构建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高校学生的党员教育和管理需要从大学生的特点出发, 并且结合高校教育特点进行具体的教育方法完善和管理制度的制定。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党员的管理上必然要结合学生党员的客观特点才能保证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大学生党员管理工作中的意义重大, 要求辅导员从各个方面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并有效落实到具体的管理工作上。
2. 创新管理模式。
学生党员的管理模式必然与校外党员管理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然而利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对学生党员进行管理必然会造成管理效果不佳。大学辅导员基本上都呈现出年轻化趋势, 而年轻人对党务、党建和管理教育工作的理解毕竟存在某些不足, 所以要求辅导员在具体的工作开展时要加入创新的管理模式, 同时树立起对学生党员进行有效科学管理的信心, 将自身定位在除教育者和管理者之外的党员行为表率地位上。这就需要辅导员自身水平的党务工作水平以及对党的思想理论的深刻认识。同时创新管理模式还需要将与学生党员的深入交流沟通列入管理工作内容中, 及时把握学生党员的管理需求, 才能不断提升管理效果。
3. 提升管理水平和能力。
大学生党员的管理和教育需要对教育管理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价, 通过管理水平与能力的不断提升, 实现学生党性修养水平的提高。高校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有着明显的特征, 由于与社会接触较浅所以思想状态处于一个非常容易塑造的阶段, 辅导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水平与其效果直接相关。提高管理水平与能力就要以专业的党员理论教育为基础, 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理论性教育, 才能将党员思想理论深入到学生党员心中。
4. 加强教育管理实践。
有了完善的党员思想理论性教育, 再实施实践性管理是必然的。高校学生党员由于自身的特点对一些积极身上的事情有着强烈的热情, 因此将党员理论的思想积极性以实践形式表现出来, 给学生党员以党务工作实践的机会, 能够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党员思想的认识更加深刻, 从而提高自主教育和管理水平、提升党员意识。
三、结语
辅导员在大学生党员教育中的作用是最直接的, 只有对自身的教育和管理方式进行调整, 并且从学生的群体特点出发, 结合足够的实践活动就能够实现党建工作水平的有效提升, 促进学生党员群体力量的责任感提升, 为离开校园后成为社会的党员群体主力军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杨美华, 胡蕾, 李红梅.高校辅导员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研究——以创新社会管理为视角[J].学理论, 2014, 02:125-126.
[2]刘云.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高校学生党员标杆管理的应用研究 篇10
一、标杆管理理论简述
标杆管理与企业再造、战略联盟并称上世纪九十年代西方企业著名的三大企业管理方法。“标杆管理理论”是通过在组织内外选择最佳实践方式作为标杆, 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比较和判断, 在结合自身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学习、改造和引用这种实践方式, 从而使组织功能得到最大优化的管理理论。标杆管理本质是一种面向实践、面向过程的以比较示范方法为主的管理方式, 其基本思想是系统化、不断完善和持续改进[1]。
二、高校学生党员标杆管理的内涵
学生党员标杆管理与我们通常说的向学生党员模范、榜样学习虽然同具示范性, 但是更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 一) 学生党员标杆管理更具有实践的主动性
标杆管理是一种有目标、动态改进、创新完善的学习过程, 学生党建实施标杆管理, 能够带动学生党员从被动的、相对封闭的适应性学习向主动的、相对开放的创造性学习过程和方式转变。向标杆学习, 不是简单的模仿, 更不是一味的抄袭和复制, 而是主动与标杆对象进行比较, 学习借鉴标杆对象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再结合自身实际对标杆对象的先进经验和方法进行改进、创新和完善, 以适应自身的发展要求。
( 二) 学生党员标杆管理更具有管理的实效性
标杆管理以党员中优秀的典型同学作为标杆对象, 不再是过去那种“高大全”的大众榜样, 所以也就不必囫囵吞枣地全面照搬, 而是可以结合自身面临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其某方面, 其学习和借鉴是具体的和可实现的。排除大学生党员的智力因素差异, 优秀的党员从行为习惯是可行具体描述的, 其他党员可以通过标杆管理活动, 迅速掌握其最有效和最成功的模式与方法, 因而具有较大的实效性。
( 三) 学生党员标杆管理更具有过程的持续性
对标杆管理策略落实不仅是一个需要持续长久的渐进过程, 而且是一个长期努力的实践过程。每个党员都可以在不同时间从不同标杆对象上学习不同的经验和方法, 这不是一次性的工作, 而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工作, 每一次都可能会有新的目标和内容。而且, 由于有了量化过程, 过去向榜样学习无止境的状态也相应改变了, 能够找出弥补差距的具体途径, 制定出自己需要达到的基本标准。
三、高校学生党员标杆管理的基本路径
高校学生党员标杆管理的过程包括前期准备, 寻标、立标, 宣标, 学标, 对标、明标, 执行、反馈、完善等。其基本路径如下:
( 一) 前期工作准备和数据分析
前期准备包括工作实施计划和前期数据收集整理。制定工作计划前需要对本单位范围的学生党员整体情况进行客观的研判, 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整理分析, 找出的党员管理工作中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实施方案。数据的收集、处理和运用在整个标杆管理过程中是非常关键性的一步。因为在标杆管理中只有通过这些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才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组织的标杆, 而标杆的寻找包括实地调查、数据收集、数据分析、与自身实践比较找出差距、确定标杆指标等内容[2]。
( 二) 寻找标杆和树立标杆
有了前期的数据分析和准备工作, 结合实际确立标杆是最重要的一步。运用调查问卷、访谈和资料分析等方法, 分析梳理, 发掘、提炼优秀学生党员和的特色、亮点、成功实践, 形成标杆库。可以对标杆对象进行分类, 比如可以分为综合性标杆和典型性标杆, 综合性标杆就是那些在各方面素质均表现优秀的学生党员, 而典型性标杆可以是某方面特别突出的学生党员, 例如学习型、励志型、科技型、创业型和就业型等标杆, 典型性越多, 标杆库越多, 实践性越强。标杆的寻找过程也是全面梳理学生党员学习工作成效的过程。
( 三) 宣传标杆党员
通过细化标准, 认真评定, 找出真正优秀党员榜样, 然后就是进行广泛的宣传。成功是可以被借鉴学习的。因此, 在确立了标杆管理的典范和样本后, 接下来最重要的工作是要保证它的影响力的扩大, 我们需要的是一传十、十传百的感染效应。快捷、高效地扩大标杆党员的影响力的方式便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策略地做好标杆党员的宣传工作。宣传工作可以以各种方式展开、方法灵活、形式多样, 最终目的是实现标杆党员的良好辐射作用和感染带动效应。
( 四) 审视自己, 对标、明标
学生党员根据自身实际和发展需要, 首先找对适合自身的标杆党员。但对标的关键不仅是要找对适合自身的标杆, 最重要的是如何才能成长并达到标杆党员的要求, 其关键点就是找到达标的路径和措施。学院党委或总支要制定有力的政策措施, 督促每个学生党员首先分析自己的现状, 理清自己的需求和发展需要, 结合自身实际挑选适合自己的标杆党员对象, 认真学习标杆党员的实践路径, 对比分析自己的不足之处, 找到主观的原因, 然后根据需要达到的目标制定可行的改进措施和实施方案。
( 五) 标杆管理的执行、反馈和完善
标杆管理想要行之有效, 必须有严格的执行, 关键点是要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监测、反馈和调整机制, 对主体的对标行为进行实时监测和调控[3]。党组织应该广泛动员全体学生党员和参与标杆管理的老师严格执行相关工作计划和内容。对于标杆管理中设定的具体时间节点, 要求每个时间节点规定完成的内容必须有监督和检测。当然, 由于标杆管理仍有一定的弹性, 对于具体要求并非那么严苛, 这需要及时反馈, 进行评估和调整。在执行和运作的过程中, 反复地对比各种指标执行前后的变化和发展走向, 对一些无法朝着我们目标走的指标和内容及时进行更改, 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各项内容, 最终达到我们期待的目标。
四、高校学生党员标杆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 一) 由于考虑到党员发展的时间因素和标杆管理的周期因素, 学生党员标杆管理的范围可以扩展到入党积极分子阶段, 从大一大二低年级开始有计划和选择的实施。另外, 也可以把发展党员的时间提前一年, 即大学二年级就可发展党员, 以后发展重心向低年级转移, 把大学生中先进分子尽快吸纳到党组织中来。
( 二) 对于标杆的树立, 考虑到大学生的本职是学好专业知识, 高校学风建设永远是主旋律, 因此专业学习优秀, 智育成绩优良, 群众信服度高的学生应该是首选对象。另外, 对于学科竞赛成绩显著、专业技能特别突出的党员也是优秀标杆的选择。引导低年级的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向学习型、励志型标杆学习, 高年级的党员向科技型、创业型和就业型赶超。
( 三) 标杆管理是一个循环往复的模仿与创新过程, 如果片面理解标杆管理而远离创新, 不但与标杆管理的初衷背道而驰, 而且不能从根本上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4]。这就要求我们在高校学生党员标杆管理的过程中, 既要创新选标定标方法, 也要不断鼓励学生党员通过创新实践, 不断赶超标杆党员, 形成一批批富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学生党员标杆群体, 带领周围同学们奋发向上, 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杨术.标杆管理:地方政府绩效改进的有效途径[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 2006-08-25.
[2]郑小卿.高校学生党团员管理新模式的探索——从标杆管理的引入说起[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08.03.
[3]张振伟.高校学生工作标杆管理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04.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研究 篇11
【关键词】高校 学生教育管理 人文关怀 内涵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24-02
引言
人文关怀,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发展主题,这也是我们学习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高校教育管理最应该体现人文关怀的内涵,充分尊重学生的整体地位和个别差异,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便实现学生的全方面发展。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人文关系和人文精神实践到高校教育管理中,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一、人文关系和高校教育管理的内在联系
1.人文关怀的内涵
顾名思义,人文关怀主要是指对人的关心和关怀,关怀是一种高境界和非自然的情怀,本质是人文精神内核,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人文关怀已经运用到教育领域,并且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现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不光要一些固定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还应该灵活变通。我们要在原有的管理方法中,寻求新的措施,即尊重学生的情感和需求,倡导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是人的民主权利的体现。也是实现人文精神的重要方式。
2.人文关怀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体现
现在,大学生教育管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教育教育管理者,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教育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国家重视的问题,我们国家重视教育、重视人才,这才有了这一系列的教育措施和方法来继续完善我国的教育事业。人文关怀,就是其中的重要举措,也是我们一直要贯彻的教育方式。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既应注重学生的当前特征,也应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的超越性问题。从建设本身出发,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品德境界,共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工作方法的人本特性
随着现在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社会价值观和世界观也是相当的多元化。当然,学生们所需要的也就越来越多元化,再加上每一个同学自身的能力和素质都存在着差异,人文关怀的实施也就要求本科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们在工作方法上“因材施教”。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肯定是会行不通的。我们要留意学生所张扬出来的个性,鼓励、激发他们去创造,去拓宽视野。这才是现代教育管理者应该要做的。
二、高校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现状
1.忽视学生个性
我们都知道,之前我们的教育方式是总是强调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过分强调学生的服从性和认同性,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即便学生有新颖的看法也因为说出来没人会采纳而闭口不言。学生的人性和在自我价值得不到实现,都是因为我们只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灌输,去塑造学生的后果,忽视了人的差异性。
2.忽视学生的自由性
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现实中,认为应该把学生管理成遵守纪律的听话的好学生,无论学校有什么指示,学生们都要无条件的服从,也就是“绝对服从”。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完全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处理问题“一刀切”,没有做到用科学发展的观点来处理问题,体现的人文关怀少之又少,没有急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因而忽视大学生的自由性。
3.忽视学生的自然性
如今,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过分依靠外部干预和指导,要求学生被动接受,完全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何谈自由性的发展?这直接导致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的缺失。我们要在短期内及时发现问题,然后寻找办法解决问题,那就是重新重视学生的自然性
三、高校教育管理人文关怀的实施举措
1.牢固树立人文关怀理念
坚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服务理念,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学会换位思考。其次,管理者还应树立服务意识,因为对学生的管理活动就是对学生的服务过程。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这就需要高校管理者要尊重学生多元化的需求。也要求高校学生工作者要思想解放和创新。
2.建立人文关怀视野
首次,构建新型的学生管理组织结构是目前最主要的。本文认为学生管理组织应该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进行重新考虑,进行科学分类,分别负责。其次,学生管理工作的负责人应该进行不定期的监督,并负责处理学生的投诉意见,保证信息沟通的有效性,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3.创新人文关怀特色
第一,要努力提升学生管理工作团队的素质。因为高效管理工作团队是最基层也是最直接的实施者。要切实加强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学生工作者的业务水平。第二,建立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营造一个全方面的人文关怀教育氛围。第三,构建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这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师生之间要相互关心,相互信任,相互帮助。
四、结语
综上,高校教育管理制度虽然具有约束力,但是绝不能过于严谨、一成不变,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还应该依靠人文关怀来进行教育管理。我们要时刻把人文关怀渗透到高校教育管理中。使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体现出人文特性,以人文关怀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来提升高校教育管理整体水平。我们应该全方位的为此进行努力,共同培育出合格的人才,对学生的未来负责。
参考文献:
[1] 吴恒仲.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研究[J].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9):176-178.
[2]王东丽.德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教育出版社,2013(2):3-5.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 篇12
(1) 当学生犯了错误, 不便明说时, 利用暗示的语言或者行为旁敲侧击, 既避免了与学生可能的直接冲突, 又能起到敲山震虎的点化作用。
(2) 对于内向而缺乏自信的学生, 多提及榜样、多安排工作或用鼓励的眼光、善意的表情示意, 可以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对于性格外向、自以为是的学生, 不妨经常给个刺激, 或冷淡他, 让他自己去悟、去改变。
(3) 在比较严肃的场合, 教师提前营造一种庄重的氛围, 并采用简洁、沉稳的语调和慎重的举止, 使得学生受到暗示, 自觉地安静下来。
(4) 教会学生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 辨别消极的自我暗示, 及时制止不良情绪。最终将各种积极暗示强化成为坚定的信念, 支持自己走向成功。
(5) 积极的心理暗示, 能令人增加力量、勇气、信心和快乐, 进而增进正确行为的过程和效果, 并可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形成良性循环。
2 心理暗示在学生教育中的实施方法
2.1 用于谈话批评
语言有时显得很苍白无力, 让大学生心悦诚服地改正错误, 绝不是严厉的指责所能做到。正确的道理他们都懂, 一味地指责, 只能起到反作用。学生犯了错误时, 管理者可以有意地挖掘其身上的优点, 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通过对比, 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这时候再去告诉他应该怎么做, 学生就很容易接受并照办了。
对于平时学习不上进、行为散漫的学生, 学生管理工作者在谈话教育时, 更应避开“应该”、“必须”之类的词, 巧妙抓住机会充分利用典型故事、情境模拟等方法, 鼓励他们提起斗志, 效果比板起面孔训戒要好得多。
2.2 用于营造风气
如果给学生树立某种观念、营造某种风气, 最好选择能引起学生震动的场合来进行。
2.3 用于活动与竞赛
为规范日常行为, 推动良好氛围的形成, 可以通过举办竞赛、演讲会、讨论会等, 统一思想, 调动积极性。
2.4 行为塑造
“亲其师, 信其道”, 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十分重要。高校学生“善于”评判教师, 挖掘某某教师语言、行为上的漏洞, 在心里产生抵触, 管理者的训诫就大打折扣了, 反之, 如果一位管理者学高、身正、勤奋、讲究礼貌等作风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 学生对老师有一种信赖与敬仰。
2.5 情绪管理和自我暗示
有的同学态度消极, 对待这样的同学, 在积极关注的同时, 可以引导他们多进行积极的暗示。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比总是强调负面结果要好得多, 坚决避免给他们贴上失败的标签。
3 实施心理暗示需要注意的问题
(1) 暗示要建立在师生感情融洽、平等互信的基础上, 如果教师缺乏学生的信任, 在学生心目中没有威信, 那么, 无论你怎样暗示, 也是不会起作用的。
(2) 暗示者对暗示对象要掌握可靠的信息, 才能选择暗示的方法、暗示的时机、暗示的程度。
(3) 暗示要注意适度, 另外, 暗示只是学生管理教育的方法之一, 应与其他管理方法的结合使用, 不可替代惩戒和正面批评。
(4) 心理暗示应该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 区别对象, 掌握时机。
总之心理暗示是一种较高的管理艺术, 合理、适当地运用, 可以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的同时, 改良学生的行为, 达到教育目的。如果建立在师生感情融洽、平等互信的基础上, 效果更好。如果教师威信高、能力强, 有很大的人格魅力, 在管理工作中实施心理暗示就更加事半功倍。值得注意的是, 不论用何种方法, 根植于对学生深切的关爱和殷殷期望之中才是取得成功的不二法门。
摘要:大学生已经有了比较稳定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方式, 对管理者的正面教育管理往往不以为然, 学生工作者如果能利用好心理暗示, 其思想教育工作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推荐阅读:
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管理07-15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论文07-19
高校教育管理中优秀学生干部的作用08-19
高校学生党员08-04
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10-19
高校学生责任教育思考08-08
高校学生教育工作09-17
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08-13
学生参与高校管理11-19
民办高校学生诚信教育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