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的自我管理(共12篇)
高校学生的自我管理 篇1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改革的挑战, 传统的“说教式”和“训导式”管理模式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及个体创造性, 也很难适应新时期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因此, 笔者以为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积极推行“自我管理新模式”, 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不仅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要。
一、学生“自我管理”的内涵及重要作用
(一) 学生“自我管理”的内涵
早在1919年《新教育》杂志第2期中,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学生自治”的管理思想, 强调“学生自治”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学生指全校的同学, 有团体意思;二是自治指自己管理自己, 有自己立法、执法、司法的意思;三是学生自治与别的自治稍有不同, 因为学生还在求学时代, 就有一种练习自治的意思。从这三方面看, “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 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1]。从学校方面来说, 就是“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 使学生能够组织起来, 养成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2]。由此可见, 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自治是指学生管理“态度”, 是一种“自我管理”, 并不意味着在具体措施和制度上自由行动, 放任自流等。另外, 斯宾塞在《教育论》中也指出:“管教的目的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 而不是一个让别人来管理的人”。[3]
现代意义上的学生“自我管理”是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指在学生管理中不直接采取限制性管理措施, 而是将管理放在隐性地位, 突出学生自我, 管理过程中学校只在制定政策性规章制度与校园环境和文化建设上发挥一定指导作用, 从而为学生营造自由、宽松的教育环境的一种柔性管理[4]。由此可见, “自我管理”既是一种“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体现, 旨在发挥学生主动性, 加强自我意识,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更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 即管理过程中运用先进的思想观念去引导人、塑造人, 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 学生自我管理重要性
“自我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管理模式, 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 它有利于发挥大学生主动性, 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管理者和管理对象都是学生, 管理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积极参与管理的主体性。其次, 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自主性品质, 增强责任感。“自我管理”其实是一个内化过程, 即将学校管理目标内化, 增强自主性和能动性, 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及人际交往中, 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再次, 它有利于大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是一种制度化柔性管理, 学生根据学校相关规定, 在充分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基础上, 制定并执行能约束自己的“规章制度”, 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最后, 它能够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锻炼大学生实践能力。自我管理中, 学生通过自我管理形式, 积极并有创意地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 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5]。
二、学生“自我管理”的心理学基础
(一) 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他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 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层次。五种需要层次表明, 人的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 高层次需要就能进一步激励人的行为。自我实现需要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最高级需要, 是建立在其他四种需要基础上的内部需要, 是人性及个性潜能和特性的实现。从学习角度看, 人在内部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中都体现了人的自主能动性。
学生管理中重视学生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 相信任何正常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 发展自己的潜能, 最终达到“自我实现”需要, 对于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 加强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 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6,7]。
(二) 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在成就需要基础上产生的, 澳苏泊尔在《学校学习》一书中提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有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种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系统地掌握知识的需要, 是从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中派生出来的内部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是通过学业成就而提高地位和威望的需要。附属内驱力是为了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赞许及同伴的接纳而表现的一种需要。成就动机的三种内驱力的内在含义表明, 在学生自我管理实践中, 可利用这三种内在需要, 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 帮助并引导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使学生学会运用群体教育因素, 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真正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8,9]。
(三) 智力多元结构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在《智力结构》一书中, 论述了人有七种智力:逻辑数理能力、言语能力、身体—动觉能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人际智力、自我内省智力。该理论表明人的智力除了科技、学术性智力外, 还包括社会性智力, 即学生善于了解自己, 善于人际交往、理解他人也是一种智力。实际教育实践中, 这种社会性智力使培养学生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的能力成为可能[10,11]。
三、高校实施“自我管理”的主要途径
(一) 转变管理理念, 统一教师和管理者认识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深入发展,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断改革与创新,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工作仍以政工干部行政领导为主, 主要运用“训导式”、“强制性”的学生管理模式。学生只能服从和执行各种规章制度, 几乎不能参与学生管理工作, 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各种制度与规定;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整天穿梭在繁杂的日常管理中, 没有时间, 也没有精力研究学生管理工作的规律, 掌握学生思想发展的动态。
另外, 学校从上到下对学生工作重视不够, 校领导整天忙于学校发展规划、经费来源、各种学科与专业建设等, 根本无心于学生管理工作, 甚至误认为学生管理有专职辅导员和班主任即可。教师也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和科研, 管理工作是辅导员、班主任的事。尤其是建有新校区的大学, 本科生基本上是放在偏远的新校区, 下班后全校除了几十个辅导员留守外, 没有其他的教师及管理者。
上述管理现状及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因此, 学校学生管理者及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 树立“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 一切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全校领导、学生管理工作者及全体教师必须统一认识, 使学生教育管理成为全员育人的主流意识, 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 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
学校任何工作都是围绕培养目标展开的, 任何教学、科研都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促进学生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这都需要各级领导及教育工作者, 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以“育人”为主要目标,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配合管理工作, 最终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为社会输送各级各类合格人才。
(二) 创建具有操作性的“自我管理”的模式
新理念只是进行改革与管理的先导, 要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必须建立具有操作性的“自我管理”模式。
如前所述, 当前学生教育管理主要以学校政工干部的行政指令为主, 形成的是一种直线型的管理模式[12] (如下图所示) 。
直线型管理模式的优点是解决问题、传递信息比较迅速, 但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 该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学生教育管理需要。因为它直接体现一种行政指令, 即从上到下都是接受指令和执行上级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 学生是最后执行命令的人, 学生与学校管理者之间缺乏平等对话与情感交流的机会, 除了执行命令, 没有任何自我管理空间, 更不用说参与规章制度的制定等。辅导员和班主任扮演的是“传话筒”角色, 工作没有任何独立性和创造性可言。这种管理模式显然是有悖于“以人为本”, “一切为了学生, 一切服务于学生”的管理理念。
针对上述管理模式的弊端和不足, 笔者以为从事高校学生管理的领导及教师要转变管理理念, 创建一种适合学生教育管理需要的新型管理模式 (如下图所示) 。
该模式在校学工部及院系党总支领导下, 以学生、学生干部、专业教师、辅导员及班主任为主阵地, 形成多方位、多层次沟通与反馈渠道。校领导 (包括学工、团委) 在向院系传达各种政策的同时, 院系党总支还要及时将各种信息反馈给校领导部门。院系领导对下还要主动与专业教师、辅导员及班主任、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 积极听取他们的建议, 激发他们在学生自我管理中的积极性。此外, 辅导员、班主任以及专业教师在管理模式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除了通过与学生干部或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 将信息及时反馈给院系党总支及上级管理部门外, 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专业教师要在传递专业知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新模式最大特点是, 管理的主体是学生自己, 他们在管理中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与执行命令, 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管理, 参与学校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
参考文献
[1][3]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16
[2][5]王红霞.如何加强学生管理工作[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1) .
[4]郑其绪等.无为而治何以治——谈现代管理机制的建立[J].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5) .
[6][8][10]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7.
[7][9][11]谭顶良.高等教育心理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6:52.
[12]寇富安, 贾学政.辅导员制.导师制.学长制——垂直型管理模式与立体复合型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中小学部分) , 2006, (7) .
高校学生的自我管理 篇2
关键词:高校;半军事化管理;自我管理;育人
当前,国内一些高等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采取半军事化管理模式,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和企业需要,培养具备军人般意志品质、生活作风和工作作风的高素质人才。在半军事化管理的工作过程中,很多高校摸索出了一些宝贵经验,并在实践中收获了一定的管理成果。不过,半军事化管理在高校尚有一些问题有待商榷探讨,尤其是这种管理模式的运行和培养结果与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距离,在工作中应进一步研究改进,使管理工作更加科学有效,将育人成才统一到教育的最终目标上来。
一、半军事化管理的含义。
高校的半军事化管理,在学术上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而只是一种概略的说法。根据作者的经验和理解,所谓军事化管理,就是学校模仿军队的封闭式管理方式,通过制订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管理学生的一种方式。通过军事化管理,高校希望学生能够学习人民军队的忠于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积极进取、艰苦创业的精神,学习军人严明的组织纪律性,严格的工作作风,使大学生成长为具有铁的纪律、钢的意志,有爱国心、责任心的高素质人才。
近年来采取半军事化管理的高校,一般是划归地方的原军事院校、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民办学院和私立院校。划归地方的原军事院校在划归地方之前是准军事化管理,归属地方后在惯有管理的基础上,延续了军队管理的部分模式和特征;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等高校,大多从入学生源文化课成绩相对较低的顾虑出发,为了能够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弥补学生成绩的“先天”不足和学校等级较低的“后天”不利,该类院校希望通过半军事化管理的方式将学生培养成为满足企业对中等技术人才的需求、在就业中具有一定竞争能力的人群,并借此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利于招徕生源,从而利于学校的持续发展。
二、半军事化管理的主要特征和做法。
半军事化管理的院校根据各自的情况,在具体管理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来看,各校均有一些共性的特征。
第一,在作息时间上都有非常严格和细致的安排,包括常规的上课时间在内,从起床到早自习、从晚自习到就寝,皆事无巨细有明确的规定。
第二,有严格的各项考核制度以及包括学教师和学生干部在内的层级管理人员,以确保各项规定的绝对实施、纪律的严格遵守和秩序的有效保证。
第三,时间和空间的非自如性。与地方院校相比,军事化管理院校的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受限是最为明显的一项特征
三、半军事化管理的结果。
采取办军事化管理方案的院校,一般都对自己的工作持肯定的态度,并热衷于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管理力度,以体现一种持续不断的发展态势。这种状况产生的根源,便是“管理主义”。管理主义的基本意思就是,将作为实现各种社会活动目标的基本手段的管理活动绝对化,并且把这种管理手段本身变成目的。在对于教育活动的分析和说明中,这种管理主义则是指把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的重要形式的教育管理绝对化,变成一种目的本身,也就是把教育管理者拥有的权利绝对化。因此在高校中,半军事化管理盲目地不断深化和加强,实际上是对教育理解的偏差,对这种教育管理模式的负面后果估计不足。
效率本位时代,学校教育也在探索高效的管理模式和教育方案,以期所培养的毕业生能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社会更是上不乏一些企业打出“只要半军事化管理院校毕业的学生”的硬性要求,甚至企业自身的管理模式也是半军事化管理。高校这种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量身定做”的毕业生,的确在毕业后短期内体现出了就业的相对优势,即所谓“成材”。而相应的院校继而在用人单位和家长方面都得到了较高的认可度,从而促进了学校的招生和进一步扩大、发展。这种结果从客观上更加坚定了学校继续并加强原有教育和管理模式的信心。从教育的宗旨来看,这种教育管理的模式,因为过分强调和锻炼了学生的服从意识,限制了学生思想和行动自主性、独立性,从而导致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自主学习、工作主动性、创造性均受到一定的压制,学生自身潜力的挖掘和发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阻碍。这是不符合教书育人的理念和教育的最终目标的。从个人发展的长远视角来看,半军事化管理方式值得肯定的背面,是压制了个人发展的自由度和创造性,是教育工作的败笔。
四、学生自我管理的必要性。
半军事化管理工作有一个比较明显的误区,就是没有真正将学生作为高校的主体。事实上,高校主体是双主体:教师和学生。半军事化管理着重强调学生要“服从管理”,并通过各种考核、检查、监督、惩罚机制来保证制度的绝对实施和管理的绝对权威,却很少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主管理。他们没有自我控制、自我思考、自我认识、自我提升的主动过程,缺少了在认识与思考方面成长的关键环节,只是在形式上体现了整齐划一的秩序,在表面上呈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而内心的认知和成长缺乏尊重。现代管理理念要求“以人为本”,认为应当重视组织成员的地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愿望,尊重组织成员的人性和价值取向等。
五、学生的自我管理。
现代高校学生成长的时代和自身所处的成长阶段,决定着当代大学生的一些共同特点:思维活跃,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对个性发展和成才有更高要求;对人生、社会有探索认知的欲望;有被社会尊重认可的需要。这些特点要求高等教育工作者相应随之改变教育教学方法,以更人性化、更科学、更有效的教育管理方式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从高校学生管理本身来看,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管理,才能实现学生工作的科学分配,将该项工作做细做实。所谓学生的自我管理,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实现学生管理学生;个人对自身的管理,明晓“慎独”,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综合能力。实现学生自我管理,首先要求教师队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第一,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和运用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制定科学的方案,在进行有效引导的同时给学生自我管理以足够的空间。
第二,学生管理人员必须建立健全自身知识结构,对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有必要的掌握。能够理解性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学生思想动态、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据文献显示,我国高校目前学生工作人员中大多数缺乏教育教学理论,工作凭经验,专业化程度低,这就使他们的管理观念、规律运用、方法创新受到限制,管理水平低,难有新的突破。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渠道提高学生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学历层次,如理论研讨,继续学习等,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使之真正掌握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规律和高校管理理论,并能利用这些规律借助学生自我管理做好学生工作。
第三,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队伍的人格魅力需要进一步增强、个人威信需要进一步建立。睿智、热情、通达、真诚、勤奋、受人尊重等也是做好学生工作的一种可贵素质,对于搞好学生工作有重要意义,也为学生干部起到表率作用。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要求完善学生干部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学生人力资源丰富、了解学生前沿动态的优势,实现同一人群的自我管理。学校要给学生干部足够的空间和权限参与管理工作,还要提供相应的培训提高学生干部的管理水平,并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的工作积极性。
六、有机融合半军事化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虽然半军事化管理方式有一些负面因素,但亦有其值得肯定的一面:如锻炼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习得良好的行为举止规范等。实践与理论同样重要,单一的理论和说教而缺乏实践的体验,是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的;“放羊式”的管理少了“保姆式”关怀,也不能称之为完善的教育理念。同样,半军事化管理单一的训练模式不能从思想上解决根本问题。教育,是通过平等的交往和对话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知识和情感的传递,是心灵的沟通与碰撞。而训练则是通过一定的强化手段向训练对象灌输训练者的想法和意志,使受训者达到训练者所期望的水平。
教育与训练的区别在于,前者的沟通是对话式的、双向的,后者的沟通方式是灌输式的、单向的;教育可以促成心灵的转向和生长,而训练只能带来技能的提高。很多军事化管理院校容易把教育简单的等同于训练,从而导致学校管理者单纯的认为通过纪律来约束对时间和空间的控制与强化就能提高“训练”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教育——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如何才能在高校内实现半军事化管理,同时又能满足学生自我管理的需要呢?笔者认为,分阶段、有侧重的管理可以作为一种不错的选择方式。简要说来,就是大一新生刚入学来的第一年,学校可以将严格的半军事化管理作为侧重,让告别中学的青少年体验纪律严明、井然有序的学习生活,提高体能,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作风,增强团队精神。同时,还要开展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以及学生思想工作的建设。大二以后,实施普通高校的管理模式,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侧重:给学生以宽松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学习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在失败和犯错误中学会反思,在知识的探索和社会实践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在成长过程中锻炼自立自强精神,在被动学习和主动求知中体验自由和约束的意义,在学业和事业的压力下感受创新能力的重要和终身学习的意义。
基于对教育的理解和尊重,作为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教育活动需要管理,但是管理不能代替教育。将半军事化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有机融合,有助于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实现教育的根本目标:即育人成才,而不只是育人成材。
参考文献:
[1]谢维和。论班级活动中的管理主义倾向——兼答吴康宁教授的商榷文章[J]。教育研究,2000,(6)。
[2]刘林。对高校学生自我管理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高校学生自我管理组织新进路 篇3
以武汉大学为例,我校在校学生有六成多是团员,随着大学生生活内容的丰富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传播发展,高校团委学生会扮演着同广大学生沟通的中心枢纽。努力做到“办活动、为了团员;办活动、服务青年”,在新时代,坚持做到“更人性化、更细节化、更广泛化”这“三化”愈加成为了我们学生团干应该不断关注并提升的重点。
一、从“组织青年”到“服务青年”
随着青年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差异性增强,青年群体难以保持统一的精神和价值标准,这就使得对青年进行思想动员的难度加大,纯粹的说教以及凭空鼓动几乎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青年学生对共青团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越来越具有选择性,只注重动员不注重青年现实需求的校园文化活动越来越不受学生欢迎。
提到近些年高校社团大量的出现,我们不得不承认传统的共青团组织似乎没有从前那样的吸引力了。因此,团委学生会的活动内容也势必有所变革,最重要的就是明确“服务青年”的概念。共青团所组织的活动,应该是努力满足青年团员需求、力求服务青年。青年团员需求的一个方面就是大学学习、生活与趣味性、发展性的结合。以武汉大学文学院学生会为例,由于文学教育应该让全体学生因文学而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自己的精神品质,增强自己的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在2012年,武汉大学文学院团委学生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首届“今秋金秋”三行诗征集大赛,由于这个活动融合了流行元素与中国古典文化,广受学生欢迎。
青年团员需求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服务社会、体现自我价值的需求。武汉大学《新形势下共青团的组织动员机制研究》课题结题报告显示,近年在参与了团组织活动的团员中,认为很有收获、真正受到了教育的占58%,这说明剩余的42%的团员都认为收获很少或者几乎没有收获。2011年武汉大学团委”关爱空巢老人“青年志愿者活动举办得相当成功,就是因为此类活动满足了青年团员服务社会、体现自我价值的需求。①如果在高校学生会组织中,活动内容的变革能明确向“服务青年”靠拢,那么一定能够更好地吸引他们参与,从而提升团组织的凝聚力,使得青年团员对团组织活动的趣味程度和参与价值的评判更高,能感受到团组织的力量和温暖。
二、从号召动员大会到虚拟空间占领
据武汉大学团委近年《新形势下共青团的组织动员机制研究》课题结题报告显示,武汉大学团支部在通知支部活动事宜时,飞信等现代网络手段已成为基层团组织信息发布的主要形式,占到86%,而QQ群、人人网等网络渠道发布信息的占到12%,而采取传统的召开团会的组织动员方式仅占2%。②
现在网络虚拟空间的力量异常强大,团委学生会若要充分融入青年团员生活,仅仅占据现实空间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根据当前青年组织动员多元化的发展要求,在学生社团、学生聚集的网络论坛、QQ群、人人网、微博等建立团组织,实现团组织的全面覆盖、有效覆盖,从而起到高效的动员组织作用。
自2007年我国国内应运而出第一批微博网站开始,高校思想舆论平台也迅速被这种新潮的虚拟空间占领。微博有以下主要特性:一、碎片化写作,可辐射更多的博客使用者;二、给沉默的大多数,带来更多的发声机会;三、手机成为最佳终端,发布更具便利性、易得性;四、话题市场的设置,使公共领域得到构建。据国内某网站统计,80%以上的大学生有使用微博的经历,微博被大学生亲切地称呼为“围脖”。微博信息传播“去中心化”、“阅众共享”的特点使得大学生群体可能成为新的“意见领袖”,抑或成为别的“意见领袖”的追随者。在微博兴起的背景下,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权威者形象可能被模糊和边缘化,原有的影响力存在被消解的危险。所以,当今学生工作应努力构建立体式的微博信息渠道,通过微博及时了解青年的思想和行为变化,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创建学校官方微博、建设特色主题微博与青年学生互动等等。
高校团委学生会在当代最应该明确的就是“服务青年”的宗旨,最该融入的就是广大青年所在的虚拟空间。学生会是一个服务机构、上下沟通机构、帮助青年发展成长的机构。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上再次强调了共青团要履行好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职能,再次强调了“努力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的目标任务,突出强调了以改革创新精神提高共青团工作科学化水平,这些重要要求对于共青团工作开创新局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学生团干部应该不断积极投身于提升自身素质、团干队伍素质、共青团素质的工作中,释放最大的热情,紧跟时代、求新创新,推动高校的共青团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
注释:
①武汉大学《新形势下共青团的组织动员机制研究》课题结题报告P20图表.
②武汉大学《新形势下共青团的组织动员机制研究》课题结题报告P18图表.
高校学生的自我管理 篇4
大学生自我管理强调的是大学生的自主性, 充分利用大学生的参与意识, 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励学生在管理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可以使学生从思想上更为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和谐校园的建设。那么, 如何才能更好的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呢, 除了学校和社会的重视, 高校教师和辅导员的引导之外, 高校学生干部是实现大学生自我管理的主要渠道和最佳方式。
首先,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 大学生队伍迅速壮大起来, 高校思政工作专职人员人均分管学生的人数急速增加, 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的思政专职教师的工作也日渐繁重, 在这种情况下, 要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 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学生自我管理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 “90后”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体, 他们思维活跃, 对社会形势反应灵敏, 对新鲜事物接受较快, 这些因素加大了思政专职教师工作的难度。而高校学生干部, 他们既是干部, 也是学生, 他们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想法, 在某些情况下能发挥比老师更大的作用, 而这些是学院管理人员和思政教师所不能替代的。
二 发挥学生干部在学生自我管理中作用的可能性
首先, 学生干部身为学生, 生活在学生当中, 他们了解学生, 贴近学生, 容易及时发现学生当中存在的问题, 掌握着大量的一手资料, 能够帮助老师避免工作中的一些失误;再者, 他们来源于学生, 与普通学生年龄相仿, 思想上容易沟通, 不存在代沟问题, 他们的工作不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容易被广大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 同时, 他们又能在学生发生冲突和矛盾时, 充当起老师的角色, 由他们来解决、化解问题和矛盾往往比由老师来解决要方便得多, 及时得多。
其次, 从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的数量来看, 任何高校都有一支数量庞大的学生干部队伍, 下至班级, 上至学生会, 有着为数众多班干、系干、院干, 这支学生干部队伍活跃在校园的各个角落, 工作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 是实现学校教育管理目标的重要环节。从高校的学生干部队伍设置来看, 一般包括了寝室长、班委、社团负责人, 还有系级团学生干部、干事, 院级学生会干部、干事, 学生党员干部等, 其体系已延伸到学校教育管理的最小单位——寝室之中。若学生干部能够自觉形成合力, 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作用, 履行自己的职责, 那么将对学校各方面的管理工作以及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三 高校学生干部在学生自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高校学生干部是学校与学生间的纽带, 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也是教师充分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得力助手。可以说, 学生干部在学生的自我管理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目前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 个人方面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 部分学生干部自我认识定位不准确, 参与动机功利化
部分学生干部往往只意识到自己学生干部的身份, 为同学办事时“官”味道浓厚, 忽视了自己也是普通学生群体中的一员, 在班级中趾高气扬, 出言不逊伤害同学, 甚至更严重的会假传“圣旨”, 最终造成同学反感而脱离同学。
另外, 一些学生担任学生干部的目的不纯, 他们任职的目的并不是为大家服务, 而是看重了干部的头衔, 动机过于功利化, 或是只想为自己争取利益, 不顾同学们的利益。
(2) 做事好高骛远, 缺乏责任意识
目前的大学生以“90后”为主, 学生干部也不例外, 这些学生干部有着“90后”学生的共性, 情绪波动较大, 做事略显毛糙, 责任感不强。若工作顺心他们的积极性就高, 做事就更加卖力, 有时候还会飘飘然, 但一旦遇到不顺心, 便消极怠工、情绪低落, 甚至撂挑子。
(3) 管理工作缺乏客观公正性
为了加强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老师经常会将一些学生事务交给学生干部来完成。但有些班干部工作中过于感性和片面, 缺少客观公正的态度, 有些班干部会拿手中的权利去拉拢与自己有私交的同学, 失去了工作中应有的公正公平, 导致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同学意见较大, 甚至遭遇同学的抵触, 无法开展工作。
(4) 个人英雄主义, 缺乏团队意识
新时期学生干部中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他们中的很多人在中小学时期担任过学生干部, 有较强的优越感, 做事情经常以自我为中心, 团队合作意识差。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出现矛盾时, 部分学生干部不能很好地处理两者的关系, 没有集体观念。
2 社会方面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复杂多变的新的历史时期, 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带来了全社会的快速发展, 但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社会上出现了很多不健康的思想和思潮, 这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致使很多大学生缺乏健康的思维模式, 利己主义、享乐主义严重, 做任何事情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不考虑他人, 为同学服务的思想淡薄,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在学生自我管理中作用的发挥。
3 学校方面的问题及原因
(1) 思想上的不重视
很多高校认为学生干部在学生自我管理中的作用是很小的, 没有意识到学生干部在学生自我管理中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学生干部随便挑几个就行了, 学生的管理还是要专职老师做的, 学生干部没什么作用。
(2)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内容缺乏全面性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内容应该是多方面的, 除了日常的基本工作外, 很多高校并没有重视对学生干部的全面建设, 如思想政治建设、个人修养建设、干部能力建设等,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学生干部作用的发挥。
(3)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手段和方法滞后
这也阻碍了学生干部在学生自我管理中作用的发挥。目前, 仅靠开会、讲座等方法来培养学生已经远远不够了, 对学生干部的培养方法应该与时俱进, 要根据“90”后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培养策略, 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来适应当代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要求。
四 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干部在学生自我管理中的作用
虽然学生干部队伍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但我们却不能因此抹杀学生干部在学生自我管理当中的重要作用, 也不能否定学生干部优秀的一面。作为思政辅导员需要做的是对症下药, 寻找高校学生干部培养的对策。
1 把好学生干部选拔关, 完善学生干部队伍选拔制度
首先, 要坚持“民主测评、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选拔理念, 通过自荐、推荐、公开竞选、民主选举、公开投票等方式选拔出一个朝气蓬勃的、能为广大同学服务的、富有活力的学生干部队伍。其次, 在选拔时重思想、重理想、重信念, 把工作态度端正、乐于为同学服务的学生作为首选目标。再次, 实行试用期制度, 在试用期内可以对其工作表现、工作能力以及职务适应性等诸多方面进行观察和考核。最后, 可以根据工作表现适时调整学生干部, 这一措施可以吸收部分在初次选拔中遗漏的表现突出的学生。
2 建立健全学生干部培养体系
学生干部的培养不仅仅在于工作能力的培养, 还应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心理素质、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等的培养。可以利用业余时间, 开展相关专题讲座, 同时请往届优秀学生干部现身说法, 分享工作经验, 采用讨论、针对性个别教育等方式对学生干部进行培训。
3 做好学生干部的管理工作
既要创造条件, 让学生干部在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干部的内在潜力, 又要加强学生干部团队的逐级管理, 形成学生干部的每一项具体工作有人问、有人负责、有人参与、有人汇报的管理模式, 最终实现学生干部从选拔、成长到退役的整个流程的自我管理机制的形成。
4 加强对学生干部队伍的监督和考核
要建立起能让广大学生参与进来的监督机制, 形成学生干部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监督制度。此外, 应建立一定的考核制度。对于考核优秀的学生干部给予一定的奖励, 增强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对于考核为“不称职”和在任职期内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干部, 除了必要的教育、批评或调整外, 应对部分表现恶劣的采取必要的处分, 保证学生干部队伍的先进性与不断优化。
5 用人不疑, 疑人不用
干部队伍一经选定, 需给他们足够的信任, 敢于给学生干部压担子, 大胆使用, 充分信任, 发挥学生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给他们提供各种锻炼的机会, 以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和积累工作经验, 从而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
6 加强人文关怀
关心和关注学生干部的学习、生活和心理, 让学生干部感受到归属感。学生干部拥有学生和干部的双重身份, 在自身生活和学习之余, 还要将大量的业余时间投入到工作中, 为老师、同学服务。因此, 大多数学生干部压力较大, 如果学习和工作协调不好就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工作效率的提高。这就要求辅导员老师要多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 多支持他们, 通过交谈等方式从学习、生活和工作等多个方面去关心每一位学生干部, 及时帮他们排忧解难, 解除他们心理上的压力。
参考文献
[1]戈亚男.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培养对策[J].科教导刊, 2010:21-22.
[2]姚丽娜.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和对策[J].中国商界, 2010:201.
[3]柳喜君.浅谈高校学生的自我管理[J].科教导刊, 2011:208-222.
[4]石国亮.高校学生干部工作的理论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 2008 (1) :56-59.
高校学生自我鉴定 篇5
这几年来在学习当中我认真的搞好,我一直都相信这些都不是什么大问题,我能够把自己的主要工作做好,我上课认真听讲,坚持遵守课堂纪律,一直都认为学习是自己本职工作,我把这作为大学几年的一个主要工作,我除了在上课期间学习专业知识之外,也在网上去查询一些关于自己专业的东西,也去了解一下专业的就业方向,我一直都认为这些是非常关键的,我在学习当中能够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点,我也相信这些是我应该去主动做好的,作为一名毕业学生我主动去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的提高工作经验,在各个方面不断的加强自己自己的能力,这些都是我应该去努力的方向,现在我也一直在思考工作当中的点点滴滴,我也一直都认为这些是可以督促做好的,不断的加强这方面的工作经验。
在生活方面保持好的作风,我也想让自己去接触好的积极的东西,在生活当中我一直很重视这些,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在过去几年的生活当中我能够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点,我也一直都认为这不是的什么大问题,在生活当中我结交比较优秀的同学,积极向他们靠拢,同时我也是深刻的认为向优秀的同学学习靠拢,是绝对对自己有影响的,我现在也是一直在这方面努力的提高自身的能力,有些事情还是应该要有一个端正的态度,这是非常关键的,未来在学习当中还是会有更多的事情是可以去积累的,我也一定会坚持下去,我相信这些事情是能够让我得到一个足够的提高。
高校学生的自我管理 篇6
自我教育,指的是受教育者自己做自己的思想工作,依靠自身思想的矛盾运动,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完善等方法,自觉地接受先进思想和正确理论,克服错误思想和不良行为,使自己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品质向良性方向转化发展的教育活动。毫无疑问,自我教育不可能取代通过灌输、疏导等方式进行的外在教育,也不可能脱离外在教育而孤立进行,但它确实可以对外在教育起到重要的补充、延伸、深化和扩展作用。本文认为,大学生的良好自我教育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灯塔——理想信念的点燃
理想信念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产生坚定不移的信仰、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无数事实证明,理想信念对人生历程起着导向的作用,是人生思想和行为的定向器。理想信念一旦确立,就可以使人方向明确,精神振奋,不论前进的道路如何曲折,人生的境遇如何复杂,都可以使人透过乌云和阴霾,看到未来的希望和曙光。同时,理想信念还是激励人们向着既定目标奋斗前进的动力,成为人生力量的源泉。大学时期,学生们都普遍面临一系列人生课题,如人生目标的确立、生活态度的形成、发展方向的设定、工作岗位的选择,如何面对挫折、克服困难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有一个总的原则和目标,这就需要指导、帮助他们确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
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及人生普遍满怀希望和憧憬,但由于知识及人生经验的局限、虚假信息的蒙蔽、社会负面的影响、不良思想的干扰等因素,容易导致良莠不分,是非不明。在这种情况下,自我教育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首先要点燃他们的理想信念,同时应达到这样一个境界:一方面能使他们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统一起来,使其内心世界成为一个健康有序的系统,保持心灵的充实和安宁,避免内心世界的空虚和迷惘;另一方面又能引导他们不断地追求人生目标,塑造高尚人格,这也正是自我教育能力养成的“燃点”和起点,是引航的灯塔,更是推进的风帆。
起点——自我意识的明晰
自我意识能力指的是自己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角色、地位,以及所担当的作用和责任的认识能力及信念、荣誉、良心、尊严、义务、责任心等构成的自我意识结构。自我意识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且随着人的素质提高而逐渐提高。和中学时期相比,大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自我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在更高的层次上探索、认识、评价自己和他人。但是,由于知识和经验不足,加之社会的动态性,他们的自我意识常常表现出不明确、不清晰的特点,对自己的性格、气质、思想、前途也没有明确的认识,这样就无法进行有效的自我教育。因而不断提高自我意识和评价能力,是不断提高自我教育能力的起点和必要条件。笔者认为在大学教育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应当提高到这样的程度:能够清楚地意识到并把握自己的心理特性和思想品质状况,掌握适当的评价标准,形成系统的、合乎社会道德的自我评价水平。具有了这样的自我意识能力,自我教育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平衡器——自我控制的把握
自我控制能力就是意志力。它指的是为了达到预定目标而自觉地控制和调节自身心态和行为的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外界的影响下,能够保持理智,自觉地控制、规范和校正自己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它来源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道德修养以及良好的个人心理品质,反映的是一个人的成熟程度,是自我教育的基本能力之一。自我教育的过程作为思想内部的一种矛盾运动,同其他观念和心理活动一样,既是一种体验过程,又是一个意志过程。意志集中地体现出人的观念和心理活动的自觉能动性。当他需要抒发感情或付诸行动时,能够作出恰当的反应和行动;当他需要抑制感情或行为时,也能够妥善地、准确地把握尺度。这样就可以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这种自我控制能力不但对大学生在校时期的修养十分重要,而且可以防止他们在整个人生旅途上出现偏差和失误,保证他们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坚定不移地前进。所以在我们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时,锻炼他们的意志力,即培养自我控制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驱动力——自我激励的运用
自我激励能力指的是一个人自己通过内在的动力鼓舞和激发自己不断前进的能力。自我激励是人的一种见之于行动的自觉意识,它使自我教育向着更加自觉的方向发展,从而深化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的功能。自我激励能力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爆发型,即以某一具体事件为契机,触发强烈的感情共鸣,油然而生出一种力量,激励自己努力搏击,奋发向上;另一种是执著型,即不善于外露,而是把引起自己激励的事物慢慢地消化,激励自己坚持不懈地进取。一般来说,爆发型“升温”快,但“降温”也快,波动较大。而执著型“升温”相对慢,但比较扎实,波动较小。自我激励能力的大小强弱,一方面取决于个人理想是否远大以及对这一理想的情感深厚程度。一般说来,理想越远大,对理想的感情越深厚,其自我激励能力越强。反之,胸无大志,得过且过的人,其自我激励能力则很薄弱或无从谈起。另一方面,自我激励能力的强弱也取决于个人思想素质高低,一般来说,个人思想素质越好,自我激励能力越强;个人思想素质越差,自我激励能力越弱。这两个方面会形成互补,进行滚动式循环。当今的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具有一定的自我激励能力,并掌握和使用着一些自我激励手段和方法。但也有一些人缺乏自我激励能力。这不但使大学生群体内部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而且在遇到考验时,就可能有一些缺乏内在动力的人掉队。所以在大学生中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我激励能力势在必行。
美——心灵的召唤
历史上许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审美素质教育,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审美素质教育一直被置于次要地位,许多人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美育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从理论上讲,审美素质是个体具有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的综合体现,它是大学生整体素质中的重要内容,对于他们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和优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发展创造性、塑造健全人格的必要条件。从其构成要素来看,审美素质是由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组成的完整结构,正确的审美知识是二者的基础,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审美素质必须深刻对美育的认识。首先,美育对于德育有促进作用。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是相一致的,有高度审美修养的人,必定有高度的道德修养,美育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他们的心灵以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都有着特殊的功效;其次,美育通过不断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再次,体育本身就含有美育的因素,是健与美的有机组合,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健康状态,正是美育的要求;另外,审美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观点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必须正确认识美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特殊意义,把培养大学生的审美素质真正放到应有的位置。“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像磁石一样吸引着青年。面对当代大学生对美强烈的追求,应积极倡导。美,不只是外表的装饰,而主要是心灵的塑造。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己,有助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利于真、善、美理想人格的形成。因此,探索研究审美素质教育的规律,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更是大学生有效进行自我教育、成长成才的客观紧迫需要。
引导大学生正确、健康地开展自我教育,还必须有适当的途径和方法,这包括:
生动有效的思想教育
活泼好动、渴求知识、兴趣广泛、求新爱美、喜欢自我表现等特点,是青年的天性。这就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者不能只是对学生进行干巴巴的说教,而应把教育内容的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投其所好”,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活动,寓教于学,寓教于乐,从而使青年人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陶冶性情、升华思想,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在组织开展各种活动时,应注意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活动的主题确定后,对于活动形式与方式可让他们献方案、提建议,从中选取最佳活动方案。方案来自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学生才愿意积极参加,才会产生好的活动效果。
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应讲求艺术性,要用情感、形象与哲理来增强思想教育的效果和魅力,用准确的理论和严密的思维充实思想教育的内容。强调坚持原则,但不僵化;坚持正面教育,但不简单化:既要坚持党性,又要讲求科学性、艺术性。这就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在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思想教育的内容和目的,不断形成和运用富有创造性的方式和方法。如果说琴师是用手指弹拨琴弦,那么思想教育工作者则要用灵魂与感情弹拨“心弦”。这项工作所表现出的魅力,应该是对学生具有吸引力、感召力、激发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它们与行政的命令、道德的说教、法律的制裁不同,不是强加于人的,而是像山川田野清闲的空气、和煦的阳光一样包围着教育对象,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思想教育的艺术性所体现的实质是一种美感效应,是通过教育实践产生的一种美的魅力,它会使思想教育诗化、完美、生动,更富于激情。
多内容多渠道审美素质的培养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生活有多么丰富,就有多么丰富的美;生活有多么广阔,美的范围就有多么广阔。审美素质教育的内容就包含在大学生广阔而多彩的现代生活之中。(1)自然美的教育。大自然中充满了美的因素,山川湖海、肥田沃野、花草树木、鸟兽鱼虫、蓝天红霞等自然美景对于丰富美的感受、发展鉴赏美的能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高尚情操都有极好的作用。同时这也是发展大学生艺术创造力的源泉。(2)社会美的教育。人们在生产劳动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的美也是美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人体美、行为美、心灵美、语言美、仪态美、社会环境美等。对学生来说,社会就像一座大熔炉,其中蕴含着取之不尽的美育内容。(3)艺术美的教育。艺术美是指经过人们艺术加工而创造出的美的事物或美的形象,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和文学、艺术形象,都是培养审美素质的丰富内容,艺术美的教育应成为大学生进行的审美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好的文学作品不仅能使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而且能激发想象,引起美的体验,从而发展艺术鉴赏能力。音乐和舞蹈是运用音响、旋律,节奏等来塑造艺术形象的美。通过教授和指导欣赏各种歌曲、乐曲、舞蹈,能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水平,并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勇敢、豪放的优秀品质。造型艺术是运用线条、颜色,按照一定的比例关系来塑造美的形象的视觉艺术,如绘画、雕塑、木刻等,欣赏造型艺术对于发展大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深刻全面的分析能力等都有积极的作用。电影,戏剧属于综合性艺术,不仅表现力强,现实性也很强,感染作用大,指导大学生欣赏影剧,可以促进他们的想象力发展,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4)日常生活中美的教育。现实中美的因素无处不在,要引导大学生把美的规律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用自己的劳动美化环境、美化自身,按美的要求待人接物、安排生活,培养爱美的习惯、尊重他人、讲卫生、懂礼貌、举止得体的美德等。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在实施美育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表率作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无声的审美教育,直接影响着美育的效果。
具有良好班风学风的集体活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体是在社会中生活的,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也曾指出:集体是个人的教师,学生应是作为集体成员成长起来的,只有在集体组织里才能培养出集体主义者。大学生们在健全的班级集体里一起学习、生活,大家相互接触沟通,促使他们去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个人和集体、部分和全局、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权利与义务、命令与服从等多方面的关系。也正是在这些集体活动中,特别是在个人利益与他人及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时,人的觉悟和道德品质才能充分地反映和表现出来。这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在比较中判断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健全的班集体前进方向明确,舆论正确,精神振奋,好学向上,能够通过良好的氛围和规范向每个学生提出有形和无形的要求,通过对好人好事的肯定表扬和对不良风气的批评,使每个大学生得到良性熏陶和正确的导向,并强化个体责任感,从而培养了集体意识。
正确引导下的社团活动
目前学生社团在院校中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这些社团包括四种类型:知识探讨型,社会实践型,联谊娱乐型和服务利他型。这些社团都是由有一定志趣的同学自发组成的,在党团组织的帮助和指导下开展活动。这是另一种有着较为固定内容的集体,是班级集体的补充或扩展。它主要是通过各种活动来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增长才干,服务社会。但对这些社团必须注意引导,不能放任自流。引导得力,就可以使它们在健康的思想指导下积极地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使参加社团的大学生受到良好教育,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如果引导不力,则有可能使这种自发组织起来的团体出现偏差,使大学生在其中不仅难以受到良性教育,甚至会受到偏激或错误的负面教育。这是必须切实予以注意的。
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自我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首先,它可以使大学生对学到的书本知识通过实践加深理解,得到检验。其次,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大学生真正开阔视野和思路,了解国情、民情,使他们的思想更接近实际和符合实际,从美好的遐想走向现实,去掉好高骛远、纸上谈兵的学生气,离普通大众和社会更近一步。同时他们也能够在实践中体验到服务于社会和人民的快慰。而社会实践中个人与社会的接触,学生与群众的接触及丰富多彩的生活,为自我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来促进个人的思索、比较和提高,所以社会实践是自我教育的良好途径。
理性深刻的个人反思
自我教育离不开个人的思考与反思,它是大学生对外界事物和思想进行消化并决定取舍的过程。一个人每天获得大量信息,有些过目而忘,有些则在他们的头脑中留有印迹。他们会根据事物的大小、轻重进行思考,通过分析、归纳、整理和比较鉴别,决定自己的取舍。这样,外界的事物和观点就不仅在头脑中留下印象,而且打下了烙印,可以用于支配自己的行动。有的人把这些反思的成果写入日记,有的向老师、同学、家长或好友倾吐,有的虽无任何表面形式,但是在思考后已形成了印在头脑中的观念。正确的反思对于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很有好处,特别是对自己的错误和失误,接受善意的批评和实事求是地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正是改正错误、校正偏差,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重要方法。
形势的发展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但只要我们注重理性思考,结合实际,不断地去探索、去研究,就一定能找到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养成、运行及变化的一般规律,进而找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最为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孙煌明.动机心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曹群.论高校德育的自我教育[J].深圳大学学报,2001(5):103.
[3]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张军.加强大学生心里健康教育的思考[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3).
高校学生的自我管理 篇7
一、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道德行为首先要学习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学习相关的道德知识,做到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形成正确的善恶观念。市场经济的繁荣带来了思想道德领域和文化领域的繁荣,各种各样的非道德思潮泛滥,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相互交织、碰撞,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要把握正确的生活航向,就需要大学生具备理性的道德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各种信息纷纭复杂,各种诱惑和陷阱比比皆是,面对多种机会与选择,尤其是面对复杂的道德冲突,具备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显得非常重要。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界也有人意识到“道德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要寻找一条中间路线。它既不强迫年轻人接受一套道德规则,也不给他们这样一种印象,即做出决定完全是一件个人主张或想入非非的事情”。[1]他们重视学生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发展,而不是让学生掌握和服从特定社会或集团的道德规范。我国目前的民办高校大学生是在以灌输原则为主导的传统德育模式中成长起来的,缺少完全自主的认识、分析、判断道德问题,独立做出道德自我控制的能力和习惯。因此,高校道德教育要改变传统的做法,把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上。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要努力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二、注重开展品德培养教育,发挥民办高校大学生自我管理作用
前面分析的调查情况表明,民办高校大学生大多对社会提倡的道德规范有一定的认知程度,从理论上说,在高道德认识支配下容易产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但从实践上看,民办高校多数大学生有较高的道德认识,部分学生却没有做出良好的自我管理,出现知行失调的现象。本文调查以江西蓝天学院本科生为例,发现部分学生道德知行脱节现象,蓝天学院对此也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如制定了《品德培养教育方案》,将学生品德培养教育分为若干专题,每个学期组织实施一个专题,形成一个相互衔接、循序渐进,贯穿学习全过程的完整育人体系;在学生品德培养教育的每个阶段,要求学生认真记录自己成长经历,进行客观评价,总结经验,找出差距,调整自己,不断取得新进步,这样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江西蓝天学院注重在学生中开展品德培养教育,精心设计教育方案,积极发挥民办高校学生自我教育作用,取得积极效果,近三年来培养了一大批“有爱心、守法纪、讲诚信、负责任、能自强、会创业”的人才。可见,在民办高校环境中,针对部分学生道德认知与自我管理失调,道德教育者要注重品德培养教育,发挥民办高校学生的自我管理作用。
三、培养道德情感,引导民办高校大学生进行道德反省
道德认识仅仅是品德修养形成的一个基础和前提,有了道德认识,并不一定能自我管理。只有当道德认识转化为人们的内在情感时,才能在道德情感的激励下,对人们的行为举止产生深刻的影响。道德自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方面需要靠理性启迪,提高认知水平,另一方面需要加入情感因素,起催化作用。“情感是生命最为内核的东西,它是最率真、最个性的品性,是极不易伪装的东西,只有用率真的情感才能标志人的行为表现是否是真诚的、自愿的”[2]。道德的本质精神是自控,道德行为是发于情,出于自愿的行为,没有或缺乏真情实感的言语和行为,并不是真正的美德。教师要重视情感等因素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因为道德情感对道德行为有巨大的驱动作用。培养道德情感的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进行道德反省。儒家讲的“三省吾身”、“省察”都是强调人的内省和反思,是道德自律的最高表现。特别是在无人监督管理的环境中,内省、反思成为促使人们自觉选择道德行为的监督者,它按照自己的内心原则和道德良心,从是非善恶的辨别上对行为进行断定,及时发自己的思想言行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严肃思考、权衡和慎重选择。我们通过发挥大学生积极的思想内心反省活动,去主动接受、内化教育者的要求,满足道德情感,最终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道德认知与自我管理的能力。
四、加强道德实践,培养民办高校大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根据调查情况表明,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违纪行为并不是在认识上不懂得该怎样做,而是没有养成该怎么做的行为习惯。在民办大学德育工作中,往往重说轻教,忽视了道德过程中的由知到行的转化环节,忽视了学生的行为训练。大学生知道什么是善相当重要,但是只知道善而不行善是可悲的,我们还必须通过实践养成行善的良好习惯。道德行为习惯是指稳定的、经常的、在一定条件下自然而然出现的道德行为方式。习惯的养成对于自我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养成习惯能使行为由偶然性变成必然性,由不经常的行为变成经常的、一贯的行为。道德认知的提高有赖于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在道德实践过程中,民办高校教育者不能无视人的价值内涵和精神品性,把道德教育变为琐屑的行为训练和消极防范,而是必须关注主体的道德生活,让大学生在积极参与道德生活的过程中去体验、去感悟,形成某种思想态度,从而养成知行统一的良好道德习惯。在养成良好习惯的持续过程中,民办高校大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得到持续的深化,不断实现道德的内化,形成自己稳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倾向,从而做出道德行为的自我管理。
总之,民办高校德育工作者通过不断的道德实践,使大学生在道德实践活动中经受磨练,更好地提高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规范行为道德,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更好地克服道德认知与自我管理的失调,从而实现民办高校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与自我管理的统一。
参考文献
[1]Hall, R.T.Moral Education:A H and book for Teachers.Winston Press, Inc, 1997.12-14.
高校大学生自我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篇8
当今中国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人才竞争日趋激烈, 大学生除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外, 更应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一方面, 许多学生步入大学后, 脱离家长的近距离管理, 独立面对新环境时会产生迷茫感。另一方面, 在自我管理过程中, 学生教育学生, 学生监督学生, 学生服务学生, 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满足了当代大学生强烈的存在感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在独立解决问题、面对挫折的过程中, 不断激发自身的能动性、创造性, 锻炼和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
2 当前大学生自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大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缺失
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 学生从小就缺乏自我管理意识的训练, 当步入大学后, 学习氛围由高中的密集式转变为宽松式, 造成大学生对自我管理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 大部分学生自我认知缺乏、目标规划力差和缺乏自律意识造成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缺失, 这种缺失不仅影响了大学生自我管理体系的执行力, 更是大学生对未来的不负责任, 亟待改善。
2.2 管理机构不完善
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 有“法”可依是学生自我管理的核心和保障, 是促进自我管理体系有效实施、外在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学生机构流于形式, 在自主管理体系中, 学生机构本是学校管理者和学生沟通的桥梁, 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 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大部分学生认为学生机构在代表学生权益方面起到作用较小, 自身的民主权利得不到体现, 大学社团、学生会仍在沿用以前的“精英模式”, 普通同学的权利几乎得不到发挥。
2.3 学生处于服从的地位
在日常管理中, 以辅导员和班主任为主体的管理人员处于主体地位, 学生处于被动服从地位。在学生已经成人、“三观”日趋成熟、渴望“存在感”被强烈满足的大学期间, 辅导员和班主任仍延续着中学的管理形式, 对学生单纯采用“管、压、控”的传统管理模式, 以行政化训导管理为主, 强调管理一致性, 忽略学生自身权利和个性发展。
3 大学生自我管理体系建设探索
在探索如何构建大学生自我管理体系过程中, 应遵循“管理大计, 学生为本”的原则。以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为例,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 结合实践工作的总结分析, 从加强学生自身能力建设、创新管理模式、拓宽管理渠道、完善管理制度四方面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体系的建设。
3.1 强化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3.1.1 自我规划能力建设
科学、正确地对人生发展进行规划是实现自我管理的重要前提。自我规划能力建设可以理解为, 从实际出发, 有计划、有实施、有反馈、有修正地制定长短期相结合目标, 并通过目标规划引导其升华自我素质的过程。为此, 可以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制定《个人成长档案》, 一年级主要以认知自我为主, 二年级以寻求成功为目标, 三年级以扩展能力为要点, 四年级以职业发展为核心。
3.1.2 自我学习能力建设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 教育的最高目标莫过于让学生自我学习教育。大力提倡大学生在群体中互相学习, 以个体素质的不断提高促进群体素质的持续发展。在班级成立学习小组, 组内成员定期研讨, 总结近期学习状况, 开展反思式学习, 做到“见贤思齐, 见不贤而内自省”。同时, 将两个年级相邻、专业相同的班级组成“一对一”配对班, 形成高年级指导低年级学习的“届届帮”模式, 从而实现学生在学习上的自我监督、自我帮助和自我管理。
3.1.3 自我激励能力建设
没有机制激励和保护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热情, 自我管理制度很难延续下去, 可以说, 大学生自我激励能力是自我管理长效行使的具体保障。定期开展评选“先进集体”、“优秀寝室”、“学习标兵”等争先推优活动, 通过横向比较, 其他同学意识到自身与优秀者之间的差距, 以鲜活的成功范例激发大学生向榜样看齐的决心和奋进努力的热情, 在良性竞争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自我激励能力。
3.2 创新自我管理模式
3.2.1 创新管理理念
思维决定行动, 建设完备的管理体制需要与之匹配的管理理念进行指导和引领。在大学生自我管理体系构建中, 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经过多年探索, 创立了“四个一切, 三个服务, 二个坚持”管理理念, 即:一切为了学生, 一切引导育人, 一切服从科学, 一切务求实效;服务具有超前意识, 服务注重主体地位, 服务提倡个性解放;坚持有法可依, 坚持权利下放。这种“严格管理+人为关怀”刚柔并济式管理理念打破了传统模式中将学生视为“容器”进行硬性的灌输和控制, 紧扣“育人为本”中心任务, 提升学生主体地位, 重视个体发展之间的差异。
3.2.2 完善学生组织机构
学生组织机构是大学生自我管理的主要载体, 他们对活跃校园文化、稳定校园秩序起到良好的沟通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其管理作用, 首先要拓展学生组织职能部门, 在以学生会、学生社团和班委会为主的传统学生组织基础上, 成立学生评议联席会、学生申诉委员会、学生评教联盟、稽查小组等学生组织, 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学院的管理和对自身的管理中。其次, 充分明确学生组织所承担的责任, 每学期学院与学生组织成员签订“责任书”, 明确管理职能, 有效解决“越位、错位、缺位”问题, 完善学生组织的管理模式, 为大学生自我管理发挥积极作用。
3.2.3 三级化矩阵式管理模式
为了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各班级工作情况的透明度、实现班级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建立学生、班干部、辅导员三级化矩阵式管理模式。每个学生都拥有自身的岗位任务, 在每个学习日后向相应班委或负责人汇报当日完成情况, 由班委调查是否属实并做记录, 辅导员每周会对各班同学进行抽查, 结果作为学期末评优依据。在第二学期初, 各班班委将对基础课成绩、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及本学期工作计划等方面向辅导员以及本年级所有学生进行公开汇报, 并回答相应提问, 各班班委在执行管理过程中接受学生代表的监督。三级化矩阵式管理制度的实施调动了广大学生的积极性, 对班级工作的开展和改进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3.3 完善自我管理制度
3.3.1 建立考核测评机制
实施大学生自我管理中注意加强后续的考核和评价机制, 在以往的考核测评体系中, 以辅导员、班主任、班干部的主观评价为主, 这种测评手段很容易造成公正性和民主性的缺失。自动化学院结合大学生综合测评方案制定出定性和量性相结合的原则, 将综合测评体系划分为百分之三十的学生评议和百分之七十的量化指标, 班级对每个同学进行匿名测评打分, 将平均分作为学生评议结果。而量化指标则是辅导员根据学生自我管理状况对“上课情况”、“科技创新”、“文体实践”、“公益活动”、“学术交流”、“寝室纪律”六个项目进行考核, 每个项目0~10分不等。每个月将测评情况进行公示, 保证测评体制的公平化。客观化、公开化、全面化的考核测评体系有效地激励了大学生参与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3.3.2 完善班级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大学生实现自我管理体系的重要保障。以往的学生干部体系中, “终身制”占据了主流, 这种模式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的培养, 也容易造成不公平现象的发生。自动化学院针对此种情况, 在学院监督下, 以投票方式通过《班干部轮换制》、《班干部选举办法》、《班干部工作条例》。此外, 学生民主制定了《班级发展建设方案》、《课堂文明公约》、《宿舍文明规定》、《学生奖罚制度》等一系列规章条例, 从各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规范、自我管理。
3.3.3 推广学生助理制度
从高年级学生中选拔工作能力出色、责任心强、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的学生担任低年级辅导员工作助理和班主任助理, 有效地缓解了管理力量的不足。自动化学院制定的《学生助理管理规定》从选拔条件、选拔程序、日常管理、工作情况考核和奖罚措施等内容进行规范。学生助理制度能够广泛、有效地开展, 一方面在于优秀的高年级同学在专业知识、目标规划、实践活动等方面积累了较多的经验, 能够起到“导学、导管、导助”的作用;另一方面, 学生助理同低年级学生不存在年龄代沟, 两者能直接、有效地进行沟通。学生助理制度的推进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管理的主观能动性。
4 结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管理工作, 树立科学发展观, 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实现人才转型升级工程的根本, 而在大学生自我管理体制下培养出的学生正是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才的需要。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在大学生自我管理体系中敢于探索、勇于发现, 不断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 运用新方法, 善于因材施教, 注重知行合一, 以期形成一个体系合理、机制灵活、渠道多样的学生管理体制, 提高我国人才培养质量服务, 为实现“人才兴国”贡献力量。
摘要:随着人才培养机制的科学发展, 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必要性日渐突出, 传统以灌输式为主的管理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造能力, 构建自我管理体系是学生管理工作中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目前我国高校在学生自主能力培养上还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需要创新管理模式, 构建刚柔并济、管理渠道多样的大学生自我管理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王世佰.高校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探析[J].观察, 2010 (3) .
[2]王嘉男.大学生自我管理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时代教育, 2012 (7) .
高校学生的自我管理 篇9
新形势是指经济全球化、科技国际化、文化多样化、信息多元化的大环境。在此环境下, 针对高校学生干部需要在工作中具有更高的标准并创造出新的道德工作理念及概念, 在活动工作中逐渐形成一套全面积极的自我管理模式, 对建立满意度进行反馈和补充, 这是当今时代高校学生干部加强培养, 充分体现其作用及地位的一种趋势。学生干部在从事学生工作活动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带领引导作用
高校团委学生会等学生干部队伍在各自例会的的时候, 部长及副部长除了引导传授新生部员组织进行活动的方法外, 并且会帮助新生部员进行科学的学习方法, 让他们既能在工作活动中锻炼自己, 又能在学习方面成为班级里的佼佼者。在新生日常生活中, 学生干部用自己丰富的经验指引着新生如何应对并处理困难, 充分发挥带领引导作用, 真正用自己的思想、行为影响和带动其他同学一起进步。
(二) 组织管理作用
学生会首先是一个学生组织, 它在党委的领导下、团委指导下, 发挥组织管理作用, 为同学服务。由于我院学科设置较多, 学生人数较多, 所以为了积极配合党委团委的课外管理学生学习工作活动, 我们把工作重心是抓好同学的上课效率, 并辅加丰富多彩活动。
(三) 发挥榜样表率作用
学生干部自身的威信不是通过职务和权力树立的, 而是通过自身素质及行为表现真正成为同学们的榜样。首先在学习上, 大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 学习是根本, 一切出色的工作都建立在充分完成学习的基础上, 尤其是学生干部更要注重学习和知识的积累。其次在生活上, 学生干部也要懂得节俭, 不可开奢侈浪费之风, 同时要帮助在生活上有困难的同学。最后在工作上, 作为学生干部可能在很多时候都要牺牲课余时间, 在别人学习时, 你可能在工作;在别人休息时, 你可能在学习, 但是这些时间的牺牲换回的是你能力的提高。
二、建立普通学生对学生干部服务满意度的调查
基于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干部在学生工作及活动中应体现的作用和地位, 结合高校学生干部特点, 建立了普通学生对学生干部服务满意度的调查。具体分为以下几点:
(一) 可感知性
可感知性是指学生干部在组织工作活动的中, 利用学院具有的硬件设备, 以良好的外在形象为广大学生进行服务和积极影响的一种形式。当然, 这必然不能缺少学生干部在活动前准备的精密计划以及对学院硬件设备利用的充分性。而刚进入学生组织的同学还要进行长期的培训, 包括活动所用设备的采用, 面对参与活动同学的服务态度以及活动时的着装要求。最终目的是使活动圆满完成, 是学生干部具有胜任他人的服务能力和影响力。
(二) 可靠性
结合高校学生组织中从事活动的经历中, 可靠性应从二个方面去探究:1) 学生干部组织自身是可靠的。也就是说, 在学生组织建立后, 学生组织中的部门结构及部门成员不能随意变动。例如, 我院本来属于学生会组织的心理协会部门, 再没有通知其他学院学生会团体的情况下, 独立于我院学生会, 导致在举行全校性质的心理相关活动中, 组织者往往会通知学生会, 而不是心理协会部门。这对于学校组织来说, 心协部门的不可靠性就体现出来了。2) 学生干部在活动期间向老师及同学承诺的事情能准时有效地完成。例如, 老师要求学生会及团委成员在举行优秀学生颁奖大会前, 准备好获奖名单及奖品, 通知获奖人员到场时间。但是在颁奖活动开始时, 可能会出现获奖名单少人活多人的现象。这对于老师来说, 就造成了学生干部的不可靠性。相反, 例如外联部在举行“学生节”前期, 做了大量的宣传海报, 在外联部的长期准备下, 活动如期举行, 并圆满完成。这相对于参与活动者, 就体现了外联部学生干部的可靠性。
(三) 保证性
可靠性是从学生干部的自身内部要求出发的, 而保证性是从老师学生的角度出发的, 两个单向的性质构成了双方双向的信赖需求。保证性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察:1) 学生干部是值得老师学生信赖的, 这种信赖体现在日常活动中。学生干部组织的大大小小的活动, 当符合老师的标准并让学生感受活动的积极意义性和可行性时这种保证就在体现出来了。2) 学生干部可以从学院得到适当支持, 从而在进行活动中满足质和量的要求, 让学生更加满意, 这种支持包括活动经费和场地的批准。
(四) 移情性
考察学生干部的移情性指标, 要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方面体现出来。一方面, 作为高校的学生干部, 不仅要在活动中起到模范作用, 在学习方面, 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种优势。在举行活动前, 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及组织活动者自身的学习时间问题, 不能和学习冲突, 应以学习为重。另一方面, 学生干部能很好的理解广大学生的需求, 根据需求举办相应的活动, 是活动既火爆, 有充满积极地意义。
(五) 反应性
即学生干部愿意帮助同学解决困难并授予方法的性质。例如:大一新生来到学校很想了解学校学院设置及概况, 以便能更好的适应新校园, 这时就要需求以学生干部为主体的学长学姐提供帮助。而相应来说, 我们作为学生干部能乐意帮助新同学并给于指导, 只就是反应性的具体表现。
三、结合高校学生干部情况进行实践调查
针对本次实践调查 (以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部为例) : (我们假设期望为最好, 设为满分5分, 故E=5) 。在实际生活中, 不同的服务其五个属性的重要性是不同的, 所以我们根据以下公式来加以计算:SQ= (P1×W1+P2×W2+P3×W3+P4×W4+P5×W5) /E×100。
Pn=学生对第n个问题的感知方面的平均数值;Wn=第n个属性的权重;E=学生期望方面的平均数值。结果如下表所示:
高校辅导员的自我管理 篇10
一高校辅导员自我管理的内涵
辅导员的自我管理是指辅导员在管理、学习、生活中对自己的身体、思想、情感、意识形态等进行的管理, 是一种对内的调节与管理, 强调综合运用各种技能来减少职业压力, 在学习中提升自我素质, 在生活中愉悦自己的身心。[1]
高校辅导员既是高校的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 是高校学生管理一线工作者, 是学生管理的核心力量。辅导员只有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 才能够应对新时期复杂的学生管理工作。因此, 高校辅导员的自我管理不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学校和学生都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 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上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 工作重点不突出, 特色不明显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事关每个学生的成长, 作用相当重要, 如果每件事情再乘以高校辅导员所带学生的数量, 那么辅导员的工作用“成千上万”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这导致很多辅导员都是身影来去匆匆、疲于应付。在“高校辅导员论坛”、“百度贴吧”网站上, 很少有人对辅导员这个职业感到满意, 对于辅导员的职业定位、发展前景、发展方向更是感到迷茫。这说明, 繁重的管理和琐碎的事务性工作是辅导员职业规划的干扰因素之一。
(二) 事务性工作繁多, 时间分配不合理
辅导员工作事无巨细、多而繁杂, 学生稳定工作、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学生危机干预工作、日常政治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生党团组织建设、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工作通知、工作例会、写博客、发短信等。很多辅导员都因时间分配不合理, 大量时间被事务性工作所占据。时间分配不合理成为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阻碍因素之一。
(三) 研究成果不显著, 创新性不足
有关辅导员工作的专著很少, 研究成果也不显著。在辅导员工作的相关书籍出版方面, 以当当网查找结果为例:在当当网页输入“高校/大学/辅导员/思想/工作”, 显示搜索结果52项, 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有40项, 但没有一本专业专著是由一线辅导员所编写;在辅导员工作论文方面, 作者进行了中国知网跨库搜索, 输入“辅导员”, 显示结果19186条, 发现一线辅导员的科研文章发表在教育核心期刊的比重不到8%。这说明, 作为知识分子的高校辅导员对于工作的深入研究有待加强。
三高校辅导员自我管理策略
加强高校辅导员自我管理是克服高校辅导员工作自身存在不足, 发挥辅导员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举措。
(一) 发挥主观能动性, 增强意识观念
高校辅导员的自我管理强调辅导员个人的自我努力, 意味着辅导员个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 要有自我主体意识。在新的时代背景、教育形式下, 辅导员既没有可以借鉴的现成的经验、也缺乏系统专业的理论知识的指引。高校辅导员只有树立主体意识、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勇于探索和创新, 才能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其次, 自我发展意识。高校辅导员自我素质的发展, 包括自我管理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是学校、学生、辅导员队伍等其它各方面发展的保障;其它各方面的发展反过来也要求辅导员自身素质的发展。因此, 追求自我发展是高校辅导员自我管理的主要动力。再次, 要有自我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是一个社会进步的根本, 是自我管理的目标之一。高校辅导员只有不断创新、不“唯上”、“唯书”是从, 才能实现良好的自我管理效能, 最终不断发展、超越自我。
(二) 改善自身形象, 提高素质修养
形象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 对他人和事物由其内在特点所决定的外在表现的总体印象和评价, 其本质是人与人、人与物关系的反映[2]。高校辅导员形象是指辅导员内在素养和外在表现在他人心目中的总体印象和评价, 是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和反映。高校辅导员形象管理是指对高校辅导员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等要素进行管理, 进而全面提升个人综合实力的一种管理活动。
1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提升政治理论水平
高校辅导员的基本任务是在院 (系) 中的共产党组织和行政组织领导下, 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思想发展规律, 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力量, 共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3]。政治素质是高校辅导员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高校辅导员要坚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努力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 加强学习政治理论知识, 积极关注时事。在党员“创先争优”活动中, 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特性开拓创新, 努力奉献, 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在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 注意言论的导向性、科学性、严谨性。
2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由“杂家”走向“专家”
目前, 高校辅导员因为队伍本身还不强大, 专业形象还没有充分体现。因此, 高校辅导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生为本, 从意识、人事、技术等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增强自我认同感, 走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之路。在学生事务管理中需“有所为”、“有所不为”,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工作效能。同时, 围绕学生教育、管理的一个或多个领域开展深入的科学研究, 撰写专业论文;根据自己的特长成为思想教育专家、心理咨询专家、就业指导专家等一专多能的综合型人才, 由“杂家”走向“专家”。
3尊重关心学生, 行为方面为人师表
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工作中要规范自己的行为, 以生为本, 急学生之所急, 解学生之所困。贴近学生, 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 摆脱“马太效应”的误区, 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 以期实现“罗森塔尔效应”。学生遇到困难要第一时间出现在学生面前, 为学生排忧解难;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学生学业规划融入到日常的教育中, 引导学生养成科学健康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
(三) 强化效率意识, 合理分配时间
所谓时间管理是指在同样的时间消耗下, 为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有效性而进行的一系列控制工作[4]。也可以说, 时间管理就是克服时间浪费, 在有限的时间内选择一切可以利用的科学方法和手段, 合理分配时间, 以期结果向预期的目标靠拢。
1妥善处理紧急事情, 做好基础性工作
妥善处理紧急事情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基础工作。辅导员要有责任心、细心和爱心, 及时发现和帮助经济困难、学习困难或者心理危机的学生摆脱困境, 做好紧急事件的处理和应对。从“2010年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事迹分析中可以发现, 处理紧急事情是每位辅导员都能做到的, 要想获得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这一职业荣誉的, 光处理好紧急性工作是不够的。
2集中精力做好重要事情, 做好关键性工作
集中精力做好重要事情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关键工作。我们知道, 辅导员的工作大多是重要但不紧急的工作, 从“2010年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事迹分析中可以发现, 年度人物在做好基础工作的同时, 更关键的是要做好重要工作。或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果, 或心理健康教育有突破, 或学风建设有成绩, 或科研成果有贡献。因此, 集中力量做好重要工作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重心。
3提高决策能力, 做好职业化工作
制定正确的、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高校辅导员要从千头万绪的工作中, 结合自身特点, 找出能够支撑自己长远发展的重要事情。明确紧急事情和重要事情的区分, 排定工作的优先秩序, 制定合理科学的工作计划, 不断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这样, 高校辅导员才能将每一分、每一秒都花在刀刃上, 不浪费任何一秒时间。
高校辅导员进行自我管理, 有利于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职业胜任力和辅导员的整体素质, 从而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绩效。本文对高校辅导员自我管理的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以期为高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提供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1]王国强.辅导员自我管理的意义和途径[J].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1:99.
[2]李健荣, 邱伟光.高校公共关系教程[M].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7:248-265.
[3]张雪霞.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D].河南大学, 2006.
高校学生的自我管理 篇11
关键词:外语专业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23-0247-02
一、问题提出
自我效能感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77年《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一文中提出,他将自我效能感定义为“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念或信心”,即是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是个体在组织执行行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和信念,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够实施某一行为的自信度和能力感。
学习效能感是指个人对自己的学习可达到的水平的一种自知自觉或者信念。也就是说,学习效能感是我们相信自己有能力较好地完成某种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目前国内对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很少,所以,本次研究通过了解外语专业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现状,为学校的培养提供参考,为老师的教育教学提供一些可行性意见。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分别在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系、德语系、英文学院、东方语言文学学院、西方语言文学学院2008级、2009级外语专业学生中进行抽样调查,研究对象信息分别为:俄语系60人、德语系60人、英文学院60人、东方语言文学学院60人、西方语言文学学院60人;男48人,女252人,2008级150人,2009级150人,生源地农村38人,生源地乡镇86人,生源地城市176人。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本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法,问卷由30个选项构成,一般自我效能感10个,基本能力感10个,控制感10个,答案的设置上也采用Likert5点式(即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以1-5分进行统计,要求被试对题目中所表述的情况与自己实际情况符合程度进行判断。
(2)观察法和个别访谈法
我们还对周围同学进行了观察,围绕以上三个方面进行个别访谈。
(3)文献法
在对问卷进行分析的同时,我们还查阅了相关文献,为我们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3、研究工具
本次调查综合采用Schwarzer《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GSES)》问卷和《高中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问卷,其内部一致性系CronbachA=0.87,重测信r=0.83(p<0.001),折半信度为r=0.82(p<0.001)。本次调查一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0份,回收率96.7%,有效问卷287份,有效率95.7%。
该问卷参照《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编制》,将学习自我效能感分为三个维度进行研究,包括一般自我效能感,基本的能力感,控制感;其中,基本的能力感又包括良好的学习结果信念,目标的达成感,天资感,积极的自我预期感,自我确信。控制感又分为自我怀疑,易受干扰,不良环境感受,无能力感,努力感。根据《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编制》(边玉芳)中的描述,Scharzer认为自我效能感的题目应该体现以下几个特征:主语应该是“我”(I),应该有“能够”(can或者be able to)等动词,明确成功基于个人的能力,所以整个问卷,我们都使用第一人称,以体现其主观信念。
三、研究结果
1、一般自我效能感
经过分析,一般自我效能感各题平均分统计如表1所示。
分项均值统计结果表明,学生在无能为力感(Q10)、自我怀疑(Q3)二项的平均得分最低,而在良好结果信念(Q1)、努力(Q6)二项得分最高,由于3是中间值,从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均值都大于3,所以总体上看,外语专业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比较强,学习自我效能感作为一般自我效能感在学习上的一个体现,必然受到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通常是一般自我效能越强的学生,其学习效能感也较强,反之,就较弱。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来源主要包括,自我认知的程度,成功体验,以及自身的努力程度,如,在问到“如果我尽力去做的话,我总是能解决问题(Q1)”这个问题时。
从统计可以看出,自身努力程度可以外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的能力。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不仅要受外部强化和替代强化的影响,而且也受内部强化的制约。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当帮助建立“自我激励,自我强化,自我评价”的机制,让学生有“底气”面对生活学习中的困难。
在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测试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很多同学,对自己的能力强与否,不是很确定,如在问到“对我来说坚持理想和达成目标是轻而易举的事(Q3)”这个问题时,自信能够坚持理想并达成目标的人只占不到5%,而不确定的人数占了将近一半。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同学们对自己仍然不是很自信,在对待自己理想和未来目标这个问题上,仍有一些迷茫和困惑。
2、控制感
通过对控制感各个要素的分析,其总体平均得分为3.711,标准差为0.163,总体上看,各项得分的差异不大。
学习控制感主要体现在,行为主体对学习行为的控制上,调查发现,自我效能感决定着学生将付出多大努力以及在遇到障碍时能坚持多久。自我效能感越强,其努力越具有力度,越能够坚持下去。当被困难缠时,那些怀疑自己能力的学生会缺乏自信、畏首畏尾,不敢尝试或完全放弃;而自我效能高的学生则以更大的努力去迎接挑战。“我常常是自学为主,而不是被老师牵着走(Q24)”这个问题上,外语专业学生有较强的学习主动性,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这也将为他们学习的进步奏响“前奏曲”。
四、讨论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感的变化受许多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构成了一个判断或评价自我效能感水平高低的效能信息源。班杜拉特别强调,人是行动的动因(Agent),特别强调人所具有的动因作用(Agency),即人的能动性。因此,他认为个体与环境、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交互的,人既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又影响形成他的社会环境,也就是说,影响学生学习效能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影响,也有来自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为什么外语专业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较强?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及问卷结果的分析,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原因。
1、个体学习成败归因
(1)来自学生学习成败的归因方式;学生在失败时,更倾向于从努力程度,环境条件,应对策略等可控制的方面寻找失败的原因,这种思维方式又能激发学生的动机水平,并通过加倍的努力克服困难以取得成功。
(2)来自自身的理想和兴趣;理想和兴趣对个体的行为有着重要的指引和激励作用,学生对外语专业有浓厚的兴趣,那他的努力感、目标感、自我确信就会很强。
(3)来自自我责任感和学习基础;大学生经过高考严格筛选,其自身有着良好的学习基础,再加上自我激励、自我努力,使其有良好的学习成绩,进而有了良好的学习自我效能感。
2、家庭情况及父母的期望
(1)来自家庭情况的压力:部分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所以他们坚信,只有学习才是实现自我梦想,完善自我的重要或者说是唯一途径,因此即使是偶尔学业成绩不理想,也不会成为阻碍他们为学习而奋斗的因素。
(2)“父母供我读了这么多年的书为的是让我出人头地,有所作为。不好好学习对不起他们,再说,父母对我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不能让他们失望。”这是我们对2008级英语专业赵同学的采访实录,也是大学生的心声。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父母的期望是他们学习自我效能感较强的重要原因。
3、社会环境的影响
(1)来自社会环境的压力。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是永恒不变的自然法则。
(2)来自周围同学的影响。周围同学奋发学习、学风浓厚、竞争此起彼伏,这是学生的目标成就感、努力感和自我确信就发挥了作用,这就促使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增强。
此外,教师期望值的高低,学习评价方式,目标与任务的设置是否恰当和学生的生理状态等因素也会对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产生影响。
五、结论
第一,总体上看外语专业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比较强,一般自我效能感越强的学生,其学习效能感也越强。
第二,自我效能感越强的学生,倾向于选择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在困难面前能够坚持自己的行为,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则相反。
第三,学习控制感主要体现在行为主体对学习行为的控制上,调查发现,自我效能感决定着学生将付出多大的努力以及在遇到障碍时能坚持多久,自我效能感越强,其努力越具有力度,越能够坚持下去。当被困难缠绕时,那些怀疑自己能力的学生会缺乏自信,畏首畏尾,不敢尝试或完全放弃;而自我效能高的学生则以更大的努力去迎接挑战。
第四,分享均值统计结果表明,学生在无能为力感、自我怀疑二项的平均得分最低,而在良好结果信念、努力二项得分最高。
参考文献:
[1]A. BANDURA.社会学习心理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2]边玉芳. 学习自我效能感:是一般的还是针对特殊领域的? [J].心理科学,2006,(5).
[3]边玉芳.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编制[J].心理科学,2004,(5).
[4]高建江.班杜拉论自我效能的形成与发展[J].心理科学,1992,(6).
高校学生的自我管理 篇12
关键词:高校学生干部,心理问题,自我调适
心理键康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 高校学生干部的心理状况更应受到重视。大学中, 学生干部比普通同学多担当了学生工作、承受着更多方面的压力, 成为心理问题的易发人群。
那么高校学生干部存在哪些心理问题, 他们又将如何进行心理调试呢?笔者根据自身多年来作为学生干部的经历, 结合专业知识, 总结如下几点:
一、压力过大
压力过大是高校学生干部普遍面临的问题, 而且面对多重的压力。像其他普通学生一样, 学生干部也要面对学业压力、就业压力, 另外“他们还要面对老师学生交付给他们的各项工作, 以及校园中学生活动和学生组织的各种评比、学生会学生社团的评比、社会实践的评比等, 从某方面来说评比结果代表了他们的工作成绩, 面对这多重压力, 他们比普通同学的压力更大。”学生干部在重压下容易出现诸如精神高度紧张、焦虑、抑郁、恐惧等各种心理问题。
那么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1、做好心理放松计划, 进行脱
敏—暗示—巩固等心理放松训练, 以消除疲劳、振奋精神、稳定情绪, 缓解心理压力。
2、有规律地生活, 正确对待学习、工作所带来的压力, 通过保持愉快的情绪淡化压力的负面作用。
二、厌学情绪
高校学生干部需要在工作上付出较多时间, 而有些学生干部处理不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 把大量时间只用到工作上, 造成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由于学习成绩下降, 学生干部很可能产生学习上的挫败感, 对学习失去兴趣, 甚至出现厌学情绪。为了寻求另一种满足, 很多学生干部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工作上, 争取在工作上取得成绩, 以弥补学习上所产生的挫败感, 最终导致恶性循环。学生干部厌学情绪的产生, 对其自身的发展非常不利, 必须寻求一种解决办法。
第一、改变自身认知方式, 纠正只重工作而舍弃学习的错误认知。
第二、向老师及同学诉说自己的困境, 实现时间的合理分配, 提高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
第三、了解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 及时进行自我心理疏导, 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品质, 完善自己的世界观及人生观。
三、报复心理
报复心理“即在交往中, 自认为受了委屈或者情感、人格被伤害时所产生的伺机反击的心理。有的大学生对别人在不经意间伤及自己的言行久久不能释怀, 甚至伺机报复, 双方本来可以化解的矛盾加剧, 造成人际关系的恶化。”个别学生干部心胸狭隘, 伺机寻找各种机会打击报复没有与自己处理好关系的同学;甚至利用与领导老师接触的机会, 故意煽风点火, 混淆视听。报复心理危害极大, 它瓦解斗志、破坏团结、损害身心健康, 甚至会酿成“一失足而成千古恨”的悲剧。
这种心理问题出现时, 学生干部必须努力克服。一要加强自我控制。在现实生活中, 碰到不顺心的人和事、特别是自己的人格和利益受到侵害感到痛苦而产生报复心理时, 要认真考虑后果。二是要提高自我修养。在和同学们的交往中, 不要袒护自己的缺点, 该认错时就认错, 诚意接受别人的意见。
四、人际交往障碍
有些学生干部反映自己在与普通同学的交往中, 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往障碍。其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个别学生干部存在自满情绪、不能实现干部角色与学生角色的恰当转换、缺乏与一般同学的交流沟通等。交往障碍威胁学生干部工作的顺利开展, 同时也不利于自身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学生干部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1、恰当转变角色, 摆正位置。学生干部既是学生又是干部, 明确不同情境下自身的位置, 适时转变角色。2、真诚、平等待人。同学之间固然存在差别, 但在交往中却都追求平等, 强者不愿被迎合, 弱者不愿被鄙视。3、换位思考与心理相容。站在他人位置看问题, 理解他人也就帮助了自己。
总之, 心理问题出现时, 及时的自我心理调试将帮助高校学生干部走出心理困境, 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更好地进行学习和工作, 实现身心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毕奎奎:《浅谈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年第11期。
[2]陶国富、王祥兴:《大学生积极心理》,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年。
【高校学生的自我管理】推荐阅读:
高校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探析07-27
高校学生干部的管理08-02
高校法学学生自我鉴定10-13
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08-31
高校优秀学生干部自我鉴定11-08
高校大学生本人自我鉴定06-26
新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的05-14
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08-13
高校教育管理中优秀学生干部的作用08-19
学生参与高校管理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