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学籍管理问题(通用11篇)
高校学生学籍管理问题 篇1
高校学生的住宿问题是应该给予高度重视的,因为学生在宿舍中度过的时间非常长,学生住宿管理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如果学校能够有效管理学生的住宿问题,就为学生解决了最基本的生活问题,也消除了家长的忧虑。因此,高校学生的住宿问题管理应该和学校的教学、科研等管理放在同样的位置上。
1. 高校学生住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将学生的住宿问题解决好,可以让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让学生能够全身投入到大学教育中,对于学校的管理和发展也有着非常大的好处。但是,首先要了解目前在高校的学生住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高校住宿管理缺乏创新意识。面对着新生代大学生,已经是95 后的新新人类,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与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格格不入,现在的大学生群体普遍自我、个性、倔强,很多孩子用传统的管理方式进行教育反而适得其反。但是,目前高校学生住宿管理却恰恰缺失创新性,不能按照当代大学生的性格发展和内心需求来适当调整学校的住宿管理方式。例如,当代大学生比较注重独立空间,而且作为成年人来讲,学生即便身处集体环境中,但是私人空间也非常重要,鉴于这一问题,高校应该尽量购置“上床下桌”的学生床,而逐渐替代“上下铺”的学生床,让学生能够在高校学习、生活中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
1.2 高校住宿管理缺乏民主性。高校长期沿用下来的学生住宿管理办法都是学校负责学生管理的领导、老师定制的,也有一些补充条款是以前的学生干部添加的,但是面对着每一年都在更新的学生来讲,现在依旧沿用的管理办法是缺乏民主性的。作为学生公寓,管理办法、施行条例等,应该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制定,既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也能达到统一管理的目的,更能彰显高校管理的民主性。例如,很多高校传统的宿舍管理办法中有一条是:晚间11:00 断电,这一管理方式为了让学生能够早点休息,强制性地保证了学生的睡眠时间,进而保证第二天的教学质量,但是,很多学生在晚上不能给手机充电,为其生活带来了一些困扰,由于现在的学生使用的都是智能手机,而且伴随着3G、4G网络的应用,手机的待机时间越来越短,不再是诺基亚手机半个月不断电的时代,因此,这一管理方式应该实现弹性管理。
1.3 高校宿管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学校管理对宿舍的认识还存在不足,总以为宿舍只是为学生提供宿舍的地方,管理方面也仅仅是限于门卫以及卫生等比较低层次的服务工作。从而导致了宿舍中的管理人员往往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其表现出的勤劳、务实、能吃苦的精神展现了这只队伍的活力与特色,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贡献。但其表现出的相对教师队伍而言的整体上的文化层次不高,管理素质不一,客观上常常制约和影响了服务质量的提高。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引起了社会及学校的广泛重视,宿舍管理在培养学生的品行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宿舍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2. 解决高校学生住宿管理问题的途径
面对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应该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从而使高校学生的住宿管理得到提升,更好地为大学生服务。
2.1 高校学生住宿管理要坚持以学生为本。高校是教育大学生的地方,但是其根本宗旨是要切实为学生服务,解决学生的生活问题、学习问题、思想问题等,让大学生能够在校园中度过开心、愉快、又有收获和提升的四年,因此,学生的住宿管理必须要体现出以学生为本。首先,学校要修订过时的住宿管理办法,实行弹性管理,并且要广泛征集在校大学生的要求,在学校能力所及范围内,尽量满足大学生的合理化要求;其次,根据学生心理的发展特点和时代的发展潮流,将一些硬性规定变得柔软,如宵禁时间、熄灯时间等,可以适当做出调整;第三,在学生复习考试期间、撰写论文期间等,要急学生之所急,可以在公寓楼中安排自习室,不断网、不熄灯,让确实有需要的学生有条件学习;第四,辅导员办公室尽量搬进学生公寓楼,让辅导员能够与学生近距离接触,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问题和需求,并及时提供帮助和指导;第五,尊重大学生的独立发展,在住宿管理中,提高宿管人员的素质,并尽量为大学生创造相对独立的生活、学习空间。
2.2 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之所以高校始终注意学生的住宿管理,不仅极力提高住宿条件,而且还非常重视学生在公寓楼中的表现、纪律,就是因为当代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容易引发同学间的矛盾,还有一些学生逃寝、晚归,甚至和社会闲散人员来往,为了保证大学生的人身安全,也为了保证校园内的安全环境,必须要对大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从而产生了一些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3 开展丰富的寝室文体活动。学生的住宿管理除了在环境、纪律和安全问题上要充分做出管理外,还要积极开展一些以寝室为单位的文体活动,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寝室团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还能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让大学生将大学校园当成自己的第二个家。
结束语
大学生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在公寓内度过的时间很漫长,学校为大学生提供的住宿条件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生活水平,因此,高校应该着重加强大学生的住宿管理,创新管理意识、丰富管理方式、改革管理要求,使之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发展和需求,从而为大学生创造更加人性化的住宿环境。
摘要:本文以“高校学生住宿管理问题”为题,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发展特点,列举具体事例,从高校学生住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解决高校学生住宿管理问题的途径两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
关键词:高校,学生,住宿管理
参考文献
[1]杨晓雪,李刚,胡庆亮.基于数据共享和规则可配置的高校学生住宿管理平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02:75-77.
[2]任全江.高校学生住宿管理问题分析[J].科技风,2013,05:266.
[3]郑现镇.高等学校学生住宿管理探讨——以武汉大学为例谈高校学生住宿管理[J].高校后勤研究,2012,01:89-90.
高校学生学籍管理问题 篇2
高校学生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会作为高校学生中的群众组织、在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及促进高校培养目标的实现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这个组织的定位,管理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只有解决好学生会组织存在的.问题,才能使其更好的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发挥作用.
作 者:孙其战 边俊 作者单位: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教育系,山东淄博,255100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2009 “”(23) 分类号:G47 关键词:生命力 动机 积极性 教育高校学生收费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篇3
关键词:高校 收费管理 问题 对策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辦学形式和办学规模发生了新的变化,学校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的格局已经形成。我国高校收费制度的出台,对改变长期以来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拨款的传统办学模式,缓解教育经费的不足,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实行教育收费可增加高等教育经费总额,从而为更多的人提供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高校为了吸纳更多的教育资源必须考虑市场需求,以质量和效益谋求生存和发展;适当收费对受教育者可形成约束,当教育不再免费时,受教育者在学校、专业、学科等方面选择的自主权增强,更珍惜求学的时间和机会,从而提高人力资源投资效益。随着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学费收入已成为高等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是维持高校正常运转不可缺少的有力保证,加强高校收费管理已成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强化高校收费管理工作,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使收费管理工作纳入系统化、规范化的轨道,是高校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
1目前高校收费管理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学生收费项目多、标准复杂、任务量大
目前,高校各类在读学生,如本科生、函授生、夜大生、自考助学、教师培训等,每年人数相当多,学生缴费总量逐年增加,而且各类学生有着不同的收费标准,专业不同、年级不同、住宿不同,其学费、住宿费标准也不相同,再加上有的学生减免学费、转专业、退宿、休学、贷款缴费等特殊情况,给学费、住宿费等的收取及统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使过去季节性的收费变为经常性的收费,收费工作量越来越大,时间跨度越来越长。
1.2学生拖欠学费现象严重,欠费比例与金额逐年递增
学生拖欠学费是各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近几年,这一现象变得更加突出,欠费学生的比例在逐年增加,欠费金额也越来越大。各类收费不能及时、足额收缴,已严重影响了高校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经调查发现,学生欠费的原因有以下几种:一是特困生增多;二是针对收费的思想工作不到位;三是区分贫困生与非贫困生难度较大;四是勤工助学体系不够完善;五是助学贷款难以落实;六是学生没有较强的缴费意识。
1.3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学生收费信息难以共享
由于学生收费工作涉及的部门多、时间跨度大等特点,容易造成收费管理协调难、拖欠学费严重等问题。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学院之间的配合无法及时协调运作。而这其中只要有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有可能影响到学生收费工作的效率。收费信息与欠费情况不能及时汇总,学院不了解学生交费情况,财务部门又不能直接向学生催缴等。加上家长不了解孩子的交费情况,难以配合财务部门收费 ,无疑增加了学校财务部门及时收费的难度。
1.4.收费管理制度不健全或制度执行乏力
各高校为了加强对学生收费的管理,一般都制定了收费管理制度及管理办法,但各种原因使得这些管理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乏力,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1.5.现代化管理手段少,收费方式滞后,造成工作量大、效率低、信息不畅
1.5.1 高校收费,大都是在新学年新生报到时采用集中收费的方式,工作量大,费时费力,容易出现交费期长、排长队等现象。收费方式多为现金收取、委托银行收费、银行储蓄代扣等,在实践中存在许多不如意的地方。
1.5.2 目前,大部分高校已实现了计算机网络收费。网络收费提高了高校收费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实行了收费工作的动态管理;能及时提供收费准备工作必须的信息和资料,保证收费工作顺利进行;能对学生历年缴费进行跟踪记录和准确统计;实行了学生异地缴费,学校通过网络与银行直接进行缴费结算,改变了学生携带现金、学校集中收取现金这种极不安全又给财务人员带来工作压力的传统收费方式。网络收费尽管存在许多优点,但在实际操作应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费用收入管理的全过程与学校的财务核算体系相脱节。收费软件系统中的应收数、已收数、欠费数,在财务处理中只能反映已收费用,其他数据无从查找,学费管理的全过程不能完整地反映在学校财务核算体系中,从而给收费管理造成许多困难。
第二,容易形成财务管理漏洞。计算机软件收费管理系统是单人、单机操作,缺少财务内部控制的复核与审核过程,可能造成人为因素上的少收、漏收、错收,而财务系统无从查找,造成财务管理上的漏洞。
第三,影响会计报表的准确性。学生人数的增加,带来了学生欠费数额的上升,欠费问题一直未在会计报表中反映,财务分析时容易使学校忽视此项资产的存在,这样既可能影响财务分析的准确性,又可能使学校蒙受经济上的损失。
第四,不利于收费数据的相互核对。现行财务软件可以对大批量的、事先知道的学生费用进行数据初始,但对于一些短期培训、进修学员等形式的收费,多采用手工开票方式收取,而大部分高校财务系统没有设置明细科目用于与收费系统和手工开票的数据进行核对,财务系统中收入明细科目记录的数据既包括收费软件收取的费用,又包括手工开票收取的费用,这样造成收费软件中的收费数据不能与财务系统的收费数据进行核对,一旦收费软件中的数据被随意改变,很难及时发现。
1.6缺乏激励措施,主观上影响催缴交费的积极性
在高校学生收费管理中,学院的学费欠缴工作也不容忽视。由于各学院之间缺少相互竞争的动力,且不管学生欠费如何,学校预算照常下拨。各院、系感受不到积极催缴学费与其他学院之间的差距,正所谓干好干坏一个样,于是从主观上影响了向学生催缴学费的积极性与责任感。长此下去,很难提高学校收费管理水平。
2加强高校学生收费管理的对策
2.1加强收费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
针对部分学生的错误观念,要及时将国家有关收费的政策、收费标准及高校收费管理的规定宣传到广大学生、教师中去,要在广大学生中形成教育也是一种消费,上学理应交学费的思想;要让广大教师认识到加强学费管理是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密不可分的,催缴学费是每个员工的义务。
2.2进一步完善高校一体化的收费管理体系
高校学生收费工作,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还涉及到其他职能部门的积极协调与配合。在管理上,需要形成高校一体化的收费管理体系,财务部门负责收费工作的具体组织和实施,及时向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学生欠费信息,教务处等职能部门及时将学生变动情况向财务部门通报,以便及时调整相关信息,各院、系及时督促欠费学生缴费。辅导员是直接接触学生的指导老师,他们了解学生家境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地做好欠费学生的思想工作,高校在收费管理工作中要重视发挥各院系领导及辅导员的积极作用。同时,在收费管理过程中,相关职能部门及各院、系之间要建立起紧密的服务管理体系,通过校园网将学生缴费的情况及时公布,提供多功能、多层次的服务 。
2.3建立健全收费管理制度严格完善的收费管理制度,明确收费流程,是保证学费及时、足额到位的关键
2.3.1建立收费稽查制度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第一,高校纪委(监察)、审计、财务部门应联合设立收费检查组,对校内有收费的部门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检查其是否按规定收费,有无超标准、自设收费项目及扩大收费范围,有无向学生收费不开具票据或使用不合法票据。第二,学校通过设立公示栏、公示牌、公示墙等形式,向学生、家长及社会公示收费项目及标准、收费依据、投诉电话等相关内容,依法收费,接受社会和学生的监督。
2.3.2制订学生学费收缴工作管理办法。学校在广泛征求财务、教务、学生工作等职能部门及各院、系意见的基础上,制订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学生学费收缴工作管理办法,作为 《学生手册》的内容之一,明确各职能部门在学生收费管理工作中的职责。
2.3.3 实行收费工作奖惩制度。把收费管理的职责落实到院、系,学校财务部门将年度预算经费指标与收费情况挂钩,把学费收缴完成情况作为各院、系及辅导员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对评选优秀辅导员也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对在费用收缴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院、系和个人给予奖励,对给工作造成损失的给予惩处。通过奖惩制度,调动各院系及辅导员的积极性,增强收费管理力度,切实降低欠费比例。
2.4 落实收费制度的配套政策,完善收费管理
由于我国国民的收入水平不高,需要有配套措施来使更多的贫困生走进大学校门并维持整个高等教育学习期间的费用。对于真正贫困的学生,高校应按照有关政策,通过困难补助、助学金、勤工俭学、部分减免学费,尽量争取银行对学生助学贷款的支持,设立专门的助学贷款等管理机构,并通过该机构把助学贷款管理与学生学籍管理结合起来,开展规范化信用监督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高校学生收费管理制度。
2.4.1实行奖学金制度。奖学金是高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适应新世纪的复合型人才、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的激励措施。奖学金制度的实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缓解了部分学业优秀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问题。
2.4.2全面实施助学贷款工程。助学贷款是以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和日常生活费为目的、运用金融手段支持教育、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形式。目前,国家已开通了助学贷款绿色通道,使经济困难的学生取得低息财政贴息助学贷款,保证他们不因经济困难而中断学业。高校要采取措施扩大获取助学贷款的范围,积极主动面向社会获取资助,切实帮助贫困生不因经济原因而缀学;加强助学贷款的宣传力度,帮助学生、家长认识贷款解困助学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自身的信誉,使学生摆脱依赖心理,自力更生,提高独立意识、责任意识、信用意识。
2.4.3加大勤工助学力度。勤工助学是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精神的重要措施。高校应尽可能多地设立一些不影响学生学习的勤工助学岗位,为贫困生创造一个能通过自己劳动所得解决部分上学费用的机会。
2.4.4规范学费减免行为。成立由各职能部门组成的学费减免审核领导小组,集体讨论减免事项,让尽可能多的贫困生享受该政策,增强他们勤奋学习的动力。
2.5.改革收费方式
2.5.1建立一套适合本校特点、集核算与管理为一体的收费软件,该软件应与日常财务处理软件相配套,便于及时入账、对账,保证账单、总账与明细账相符,同时能及时反映学生有关未缴费、欠费、减免费等信息,以满足管理方面的需要,达到资源共享,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
2.5.2 建立辅助账。为了沿用收付实现制,利用财务软件功能,应建立收费管理辅助账,记录有关收费的应收数、已收数、欠交数,以便随时与收费系统对账。同时,对手工票据与机器票据进行分类记录,如:在“应缴财政专户学费(住宿费) ”等科目中设置手工开票和机器开票明细科目,以便有效地控制人為因素修改机器收费数据。
2.5.3 强化财务部门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严格的日常操作规程;妥善保管收费系统的会计档案;严格收费票据的领用和核销制度;会计人员与收费人员定期进行收费数据核对,保证财务系统的收费科目金额与收费系统的收费总额及手工票据的金额相符;加强会计人员之间的协作。
总之,高校收费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既需要完善的制度管理,又需要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既需要高校积极主动工作,又需要学生、家长、社会的积极配合和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 。只有通过高校各部门和银行的协同合作,建立起良好的收费管理体系,才能及时、准确、足额地完成收费工作,以保证高校教育事业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高翠清.论高校收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 , (3):67,68
[2]冒萍.高校收费管理问题及对策[J]. 教育财会研究,2006,(3):33,34
[3]程玉洁.谈高校收费财务管理[J],中州审计,2008 ,(5):105-107
[4]蔡清福. 高校收费管理探讨[J]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7 , (2) :93-95
[5]徐波. 关于加强高校学生收费管理的思考.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12):55,56
高校学生资助管理问题分析 篇4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级认定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 大部分学校的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学生入学前从生源地开具的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证明, 另一种是入校后根据院系尤其是辅导员的学生工作获得的学生在校表现进行认定。第一种方式开具证明的主体不是出钱方, 国家目前对开具证明的规定尚无, 缺乏约束和监督认定机制, 导致开具证明比较随意, 信息的可信度不高, 加之生源地分散, 各地区差异性较大, 可对比性较差, 给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入校后第二种认定方式相对比较切合实际, 但是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缺乏可量化的指标体系, 都是仅凭学生之间的印象和负责人的班级干部经验判断, 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把握标准无法量化确定, 导致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缺乏科学性、可靠性、公平性。
以上两种认定机制相对比较简单, 认定的可靠性较差, 无法真正了解实际情况。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为碍于面子不愿意表达出自己的实际情况, 不愿暴露自己的实际困难, 最终导致辅导员和学生们不清楚其家庭状况, 降低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公平性和可靠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登记认定机制可以增加渠道, 全方位、多角度、宽渠道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寻找便于学生吐露自己心声的方式方法来做工作, 做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级认定更加有效、更加科学, 让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得到合理认定。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待优化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大学校园内比较特殊的群体, 他们在面临高额学费和生活费等的同时, 还承受着多样化的环境刺激、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复杂的人际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多种消极心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辛辛苦苦通过高考进入大学, 家里人对他们的期望非常高, 盼望着通过上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 心中充满着美好的愿景。但是现实总是与理想差距很大, 多样化的环境刺激、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复杂化的人际关系等, 都让他们的身心背负巨大的包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自己的现实情况都是讳莫如深, 进入大学对比舍友、同学的生活等, 产生对自己不满、鄙视的情感, 孤独、失落影响着学生的心理。
考入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成绩优异, 自尊心强, 面对窘迫的经济状况, 不愿在同学面前表露, 暗自制定较高的不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 要在学业上与同学一决高下, 但是由于学习目标没有结合实际情况, 缺乏对其他同学水平以及高校学业难度的考虑, 最终目标没有实现, 导致产生失落、自卑心理, 引发不良的后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善言谈, 缺乏沟通, 极易产生孤僻内敛的状态。对家庭经济状况的担忧和未来毕业后找工作的压力是影响这些学生很重要的因素, 不断增长的物价和社会环境的多变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产生一种恐慌和迷茫。
三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善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加以整理、归纳、运用和共享, 这是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它主要包括:学校资助管理相关制度、政府及教育部门制定的学生资助政策、受助学生的个人信息、资助管理业务的申请、受理审批等相关程序。随着政府及教育部门对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重视, 资助的业务工作量逐年增加, 工作的难度和复杂程度增加, 需要完善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撑, 才能更好、更顺利地完成工作。目前政府及教育部门开发了学生资助管理网, 但是很多学校还是不够完善。
目前, 大多数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采用简单的文字操作和报表派送手段等传统信息管理方式, 学生资助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 阻碍了基础数据的广泛采集, 影响学生信息的精确度。目前很多高校正在不断健全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 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 2014年增设业务, 为学生提供校园卡消费数据、学生资助统计数据、学生月生活费参考数据, 为勤工助学设岗单位统一发布招聘信息等。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办公自动化只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一部分, 还要加强自主管理工作信息化的业务培训, 提高奖助学金评审效率, 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 实现资助信息共享, 做到所有资助信息公开、透明。
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途径不足
现在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主要帮扶途径有贷款 (国家贷款、生源地贷款) 、奖助学金 (各类) 、勤工助学等经济上的资助帮扶, 还有心理咨询服务工作, 开展“砺心、励志、力行”教育。经济方面的帮扶要把资金发给真正需要帮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关键是困难学生的等级认定机制要健全, 认定方式方法正确, 现阶段政府及教育部门的各类奖助学金基本可以解决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但是经济上的资助帮扶只是表面的, 高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才, 只是解决上学难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影响高校培养目标的实现, 阻碍学生的健康发展。
帮扶途径中勤工助学是非常好的方式, 勤工助学可以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品质。学校应该拓宽勤工助学多方面的渠道, 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 从活动中锻炼自己。心理方面的帮扶非常重要, 通过“砺心教育”, 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做专门的团体心理辅导, 通过不同的项目来训练学生自我认知、思维创新、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摆脱自卑自闭、缺乏自信、焦虑紧张等心理问题。通过开展“励志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目标, 提升内在动力。通过“力行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感恩和诚信意识, 多做社会公益活动, 拓宽资助帮扶途径。
摘要: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是国家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存在的问题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级认定机制不够健全、心理健康状况有待优化、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善、帮扶途径不足, 只有解决好上述问题才能做好学生资助管理工作。
关键词:高校,资助管理
参考文献
[1]黄建美、邹树梁.高校资助育人创新视角:构建多维资助模式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12 (4) :81~84
[2]杜德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0
[3]李克明.普通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问题及对策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 2012
高校学生学籍管理问题 篇5
【关键词】高校学生;学生组织;人才测评
我国高校中的学生组织作为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的发挥是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的有效性的关键。高校的学生组织主要分为以学校管理建设的行政学生组织和非学校管理的学生自治的学生组织。
一、行政性质的学生组织和非行政性质的学生自治组织主要区别
首先,其价值取向不同。行政性质的学生组织主要是服务于学校的管理,包括了一般国家政策的执行、学校内部政令的执行、学生组织自我价值的实现等,而非行政性质的学生组织主要是以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为目标,不同的价值取向可能出现不同的行为方式的偏好和管理方式的选择。
其次,行政性质的学生组织的组织构建主要是以正式组织呈现,具有明确的组织构建、组织目标和行为模式,而非行政性质的学生自治组织是以非正式组织为形式,其组织构架并不明晰、行为模式带有创建者的个人偏好。两种性质学生组织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学生管理的民主偏好和积极性偏好。
再次,组织机构的稳定性不同。行政性质的学生组织相对于非行政性质的学生自治组织其更具有稳定性。非行政性质的学生自治组织则根据管理者的实际要求进行组织的更迭,具有随意性。
二、行政性质的学生组织建立人才测评的重要性
首先,有利于高校行政管理体系的完善。高校学生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是高校行政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行政性质的学生组织中建立人才测评体系是对高校行政管理体系的丰富和完善。高校行政管理体系中对学生组织建设要求并未提出具体的要求,在学生组织中学生人才的测评和预期并未形成有效的体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缺乏相应的管理系统而无据可依。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学生组织人才测评机制,来完善和丰富高校行政性质的学生组织。
其次,有助于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体系的科学良性发展。因为我国高校目前尚未建立完整的学生组织人才测评体系,因此在学生人才的选拔、培养、任命和退出等方面工作往往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不具备科学选拔的客观条件。学生组织人才测评机制的实施,从某种意义上使得这种操作有据可依,人才的选拔目标不带有个人色彩,更多的考虑组织的发展和学校的管理体制的要求。尤其是对学生组织中的工作人员——学生的绩效考核、奖惩管理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再次,有利于学生组织民主化管理。学生组织的民主化主要体现在人才任命过程中的科学化管理。科学化人才管理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组织管理氛围,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同时有利于组织的优胜劣汰,形成相对能进能出的人才管理模式优化组织的人才结构,提升组织的人才管理和行政管理能力,同时有助于提升高校的行政管理的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完善我国高校的学生育人机制的构建,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明确学生的自我发展方向。
三、实施高校学生组织人才测评机制的关键因素
首先,学校需要高度重视学生组织建设。作为学校管理者需要明确认识到学生组织是高校行政管理组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织作用的发挥关系学校的行政管理机制的有效性。尤其是人才培养机制,需要相应的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人才测评机制可有效的选拔相应的学生管理人才,为我国高校学生组织人才管理打下基础,同时为学生的职业化发展提供了参考,使人才培养更具有目标、更明确。
其次,建立相应的人才测评量表。人才测评量表的制订是人才测评机制目标的细化。尤其需要通过对行政性质学生组织工作岗位分析,制订相应的岗位说明书和能力分析量表。这个过程是组织对于人才需求的一个定性,有助于明确学生组织中的岗位需要什么样能力的学生。同时也需要制订相应的学生综合素质分析量表,一个学生组织的岗位不仅需要有相应的管理能力的学生,同时也需要有相应的学生综合素质作为其支撑。因此,人才测评中的能力量表和素质量表的制订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需要实践的检验。
再次,需要完成测评考核机制。高校学生组织中人才测评的实施,是为高校的行政管理服务的,因此需要和合理的测评考核衡量标准。首先是测评目标体系的衡量标准。学生组织人才测评是以高校行政管理目标为基础的,所以在进行人才测评时要检验其目标的明确性和合理性。其次是人才测评的有效性检验。有效性检验可以分为两个方面:1.学生组织本身的有效性检验,这主要来衡量学生组织在高校行政管理过程中是否发挥了重要作用;2.学生组织人才测評体系的有效性检验,主要考察人才测评是否能反映学生组织的科学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滕祥.论高校学生工作绩效的提高[J].教育评论,2010(4).
[2]赵红路.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若干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9(7).
[3]徐洁.民主、平等、对话:21世纪师生关系的理性构想[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2).
[4]王超然.浅谈高校学生干部培养[[J].科技通讯,2010(36).
高校学生学籍管理问题 篇6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以人为本,培养
近年来, 我国教育事业正在经历着逐步的改革, 这使得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 也促进了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改变。通过对高校学生管理的模式进行分析, 将会极大推进学生管理方式的变革, 进一步提高高校的效益。在我国提出以人为本, 坚持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规划后, 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第一环节, 各高校应该在学生管理方面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高校学生管理的核心主要就是学生, 而这些学生并不是一般的学生, 而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 他们有着极高的潜力与高度的热情。但是就我国高校对学生管理的现状来讲, 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包括在管理的过程中不重视对学生本身的管理教育, 并且经常会出现见物不见人的情况, 更有甚者打着“人本管理”的旗号, 但是在实际中却完全不是这么做的。这种不良现象的出现不但对学生的管理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同时也影响高校的社会责任, 甚至会对学校的声誉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在高校学生管理的过程中, 应该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精神, 本着人本管理的原则, 这对推进我国高等学校学生管理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帮助。
1 对学生进行人本管理
人本管理最初的使用并不是在中国, 而是在西方, 这种管理模式主要是一些发达国家在进行企业管理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 是将以人为本的理论在实际中的一种应用。人本管理的内涵就是在进行一切管理活动时都要以人为本, 通过某些方式方法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 从而将人的潜力激发出来。人本管理理论有这样一个表述, 就是在人本管理理论中, 人在充当管理活动主体的同时也扮演着客体。这主要是因为任何的管理活动都是需要人来完成的, 但是一旦涉及对人的管理, 人又成为了管理活动的客体。但是在进行人本管理的过程中又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管理者以及被管理者谁是人本管理的中心?西方的一些管理思想家们曾经对我们的管理活动有过阐述, 根据他们的阐述便可以得到以下结果:如果从管理的结果以及管理的价值角度来讲, 管理活动的中心为被管理者。高校的人本管理主要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对管理者的管理,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领导对其下属主管的管理。第二个层面主要是指管理者对作业人员的管理, 也就是管理者对从事一线教学活动的教师以及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学校的工作人员的管理。第三个层面则是指领导者、管理者、教工对学生的管理。以上三点就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真正内涵。
2 要强化学生工作中人本管理的伦理意蕴
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 人才的竞争也同样日趋加重, 人本的管理模式不仅在各企事业单位中受到高度的重视, 在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中也有着重要的伦理意蕴。
2.1 深入贯彻学生管理中的人本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要素
党中央在新的时期提出了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观点, 这是我党以及国家领导人在新时期下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 提出的重要思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 就必须要有科学的观点作为引导。高等学校肩负着为祖国培养高素质储备人才的任务, 高校的发展是国家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
2.2 强化学生管理中的人本管理可以促进高等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高等教育必将展开全方位的改革。在高等教育管理中, 对人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重视和发挥程度如何, 将成为影响和决定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导性原则, 就是要突显以人为本的思想。
2.3 强化学生管理中的人本管理是教育目标实现的根本保证
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现代大学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具有高素质、创新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所以, 现代大学最重要的办学理念, 就是以人为本。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 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
3 高校学生管理中人本管理实践存在的伦理问题
以人本管理的思想审视高校学生管理实践, 我们会发现高等教育的改革任重而道远。从伦理道德的角度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学生管理的出发点背离了职业道德。正如许多高校喊出的口号那样:以人为本, 学生第一, 高校学生管理出发点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高等学校的社会功能在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而它的道德价值就在于这一社会功能既有利于社会, 也有利于高校自身和学生的发展。
4 结语
在高校学生管理的过程中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要做到将学生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的出发点, 要掌握管理的本质, 通过教学、管理、服务诸环节,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教书育人,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松柏.管理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3]龙献忠.人本化: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透视[J].理工高教研究, 2004, (02) :206-207.
[4]曾钊新.教育哲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3.
高校学生管理中法律适用问题探析 篇7
一、高校学生管理中适用法律法规的现状分析
高等教育作为国家教育的重要一环在落实人才强国战略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光荣使命。随着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 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在近年来有了显著提高, 大学生的维权意识尤其得到了增强, 反映在司法实践中就是学生与高校之间的诉讼案件增多, 诸如刘燕文诉北大案、女博士状告母校案、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等频频发生。这一方面说明权利意识和法治理念逐步渗透到高校当中, 作用于学生的思想和意识, 另一方面也暴露出高校管理中存在诸多法律困境。下面以刘燕文诉北大案来简单说明目前存在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法律问题。
刘燕文在北大攻读博士学位, 1996年1月经过三道论文审查, 北大学位评定委员会决定不授予刘燕文博士学位, 而只是授予其博士结业证书。多方询问未果后, 1997年刘燕文向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但法院以“尚无此法律条文”为由不予受理。直到1999年7月北京市海淀区法院才受理了此案, 并按照国家教委《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第33条规定最终判决:责令北大在两个月内颁发博士毕业证书给原告, 并在三个月内对是否授予刘燕文博士学位予以重新审查。
这一案例说明以下问题:
1.高校行政管理权性质不明导致校、生纠纷难以进入司法程序。从法理角度而言, 高校校生纠纷不断的症结在于对学校在管理学生中享有的“处分权”没有明确的法律性质的界定。《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规定高等院校可以对学生进行学位学籍管理, 第五十二条规定对有违法、违规、违纪行为的学生, 学校应当给予批评教育或者纪律处分。学校给予学生的纪律处分, 应当与学生违法、违规、违纪行为的性质和过错的严重程度相适应。但是对于学校的处分权是民事权利还是行政权利则无明文规定。如果将其作为一种民事权利, 则在纠纷发生之时即可提起民事诉讼来定纷止争;如果将其作为是一种行政权利, 亦可将争议纳入行政诉讼的调整范围来解决。但无论是何种性质都不会存在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 导致争讼无门, 学生和校方的权益难以得到司法保障。加之高校学生管理方面的立法缺失, 使学校自治权没有被限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从而导致学生权利和校方自治权冲突不断。
2.针对高校行政管理权的立法缺失。首先, 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前提是有法可依, 然而在高校行政管理方面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却存在数量稀少且内容模糊的缺点。社会不断进步, 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却与高校的发展速度不同步, 法律法规的内容与高校学生管理的内容不对接, 甚至严重滞后。在我国颁布的诸多法律中, 涉及到高等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仅有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8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200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2005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几部有限的法律法规文件, 而且经常出现下位法与上位法规定不一致的情形, 导致法律适用方面的混乱。
其次, 现有的法律法规内容规定的原则性较强, 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指导性、原则性规定较多, 而对于管理中的具体操作规定偏少, 导致法律的适用性较差, 在执法过程中缺乏严格统一的解释。如《高等教育法》第五十三条规定, 高等学校学生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但如何保护却没有具体规定。
再次, 学生的权利救济途径单一, 缺乏立法保护。目前, 高校与学生之间的纠纷尚未纳入行政诉讼的调整范围, 学生权利的救济方式和程序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虽然有所涉及但也存在欠缺。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五十五条规定, 学校对学生的处分, 应当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适当。第五十九条规定, 学校对学生作出的处分决定书应当包括处分和处分事实、理由及依据, 并告知学生可以提出申诉及申诉的期限。这些有关高校对学生处分的程序在法律法规中虽然有所体现, 但对于违反处罚程序应如何处理并没有明确规定, 这也导致在实际操作中程序执行的不规范、不正当时有发生。
二、高校管理理念以及学校内部规章制度的现状分析
由于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 高等学校中的管理模式一直是简单的管理与被管理的模式, 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是管理与服从关系, 或是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关系。根据我国的《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 高等院校为独立的教育机构公法人, 享有“依法自主办学”和“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的权利, 这一方面为高校自主办校、自主培养创造了便利条件, 一方面也为学生管理在法律方面纠纷埋下了隐患。因为, 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很复杂, 单从教育角度看, 高校是教育机构即教育者, 学生是受教育者, 二者是教育与受教育的关系;但是从管理角度看, 高校制定规章制度来管理学生, 学生应遵守校规校纪, 二者又构成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正是因为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存在复杂性, 导致很多高校学生管理者在管理理念上出现偏差, 过于强调管理职能而忽视法制建设和法律意识, 造成了法律纠纷的不断发生。
姜尚在《太公家教》中强调“弟子事师, 敬同于父”“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的观念。尊敬师长一直以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这无疑是需要进一步继承和发扬的优良品质, 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校在学生管理中就应该片面地放大管理而忽视维护学生应有的权利。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对外开放的不断加深, 高校学生接触到信息增多, 思想更加多元, 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对于善于接纳新鲜事物的青年, 尤其是大学生来说, 追求个性发展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学生无条件甚至牺牲部分个人的利益绝对服从学校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高校经过近几年的扩招, 学生增多, 管理复杂, 为了方便管理, 更加强调整齐划一, 拘泥于固有的管理模式, 这样就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 不仅与“以人为本”的理念背道而驰, 而且也影响到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学生在社会观念和法律意识增强的情况下, 出于维权而状告高校的案件就屡屡发生。
高校的管理理念影响制度的制定。在传统的以学校的片面发展为主导的管理模式下, 学校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权利不够重视。而且为了便于管理, 规章制度往往从严、从重, 甚至与相关的法律相抵触, 侵害学生的合法权益。如一些学校的规章制度对于违规违纪的处分过于严重, 超出了法律授权的范围, 使得学生得不到公正的评价。有的学校还将患病或残疾的学生拒之高校门外, 这都构成对学生受教育权的侵犯。在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中, 一些学校虽然初衷是好的, 但管理中侵犯了学生的权利。例如广东肇庆某中专在学生出操时, 突击检查学生宿舍, 从学生的床上、床下的及未上锁的抽屉里、壁柜中搜出并没收了刀具、打火机等“违规”物品。在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原则的背景下, 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也应成为高校制定管理制度的一项基本原则。
三、增强高校行政管理的法律适用型的路径探析
1.完善高校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首先, 要及时制定新法, 修订旧法。法律的局限性之一就是滞后性。社会发展变化日新月异, 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在不断地变化, 高校学生管理中难免出现新的问题、新的矛盾, 这就需要立法机关针对出现的新问题及时修订旧法、制定新法, 保持法律与社会发展的同步性。其次, 要进一步增强法律内容的正当性, 坚持权利义务的对等。授予高校权利的同时也要明确高校的义务, 规定学生义务的同时也要明确其权利。例如对于学生怎样的行为要受到何等程度的处分等一系列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要有统一的规定, 这样既可保证高校在制定规章制度及管理中有法可依, 避免滥用权力, 也可以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不被侵害。与此同时, 还可以考虑将高校与学生之间的争讼纳入行政诉讼的调整范围之中, 让高校行政管理权在行政法的范围合理行使。
实体正义固然重要, 程序正义在保障学生合法权利上也必不可少。程序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于恣意的限制和对理性选择的保证, 保证决定的客观正确。重实体轻程序是在我国法治发展过程中遗留的一个问题, 在高校的学生管理中也同样存在。往往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处罚的程序上有所欠缺。因此在完善实体法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程序法的相关规定:首先要健全申诉制度, 为避免高校在本校规章制度制定中存在差异, 学生申诉具体流程可以通过法律法规来规范。在校内设立申诉委员会, 其成员的组成要合理, 以保证申诉程序的公允。另外, 要建立仲裁制度, 仲裁制度具有程序简便、费用低、办案效率高的优点, 是世界教育纠纷的基本解决途径, 为世界许多国家所推崇和效仿。通过法律法规对仲裁活动进行规范, 明确仲裁的受案范围、基本流程、人员构成等事项, 从而在实体上和程序上都遵循行政诉讼法的相关规定。
2.纠正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管理理念。学生管理的传统理念是学校主导管理, 学生被管理, 其实这是许多高校学生管理者需要纠正的理念。科学发展观要以人为本, 在高校中应体现为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本。高校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 而在现在的国家竞争中, 创新性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盲目强调整齐划一的管理模式会抹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这与教育的目的是相悖的。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 也要注重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学生的发展、高校的发展都需要管理理念的转变和不断更新、完善。而高校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 不应局限于教学计划中的法律基础课程设置, 将法制教育等同于法律教学, 而是应该强化法制教育的德育功能和政治教育功能, 将法制教育作为一种个人素质的培养纳入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规划中, 注重法律能力和法律精神的培育。
3.调整高校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规范管理程序。我国高校在规章制度的调整中可以借鉴国外高校的丰富经验, 从而形成具有国际视角而又符合本校发展实际的规章制度, 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比如美国高校的学生事务的规章制度很具有参考价值。美国的高校以法律为依据来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规章制度, 其中对于高校的管理权利及禁区都有明确规定。而对于管理权利的禁区规定是我国高校中普遍忽略的问题。
另外, 还可以增强学校的内部管理机制, 如在高校内部建立监督部门, 由高校的管理者与学生代表组成, 监督学校的管理工作。同时也可以设立专门的咨询部门, 为学生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大学除了基本的学生管理机构外, 还可以增加顾问及心理咨询服务部、公共安全部、学生纪律管理办公室、残障学生服务中心、性暴力信息咨询中心和学生申诉办公室等。
高校管理的法律法规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融入到高校管理的方方面面, 使高校正常的管理秩序得到维护, 学生合法权利得到保护, 促进高校管理的法律适用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文娜, 闻曙明.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问题及实现路径探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9 (12) :128—130
[2]葛彩云, 李丁, 汤瑞.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理论体系构建探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 (4) :103—105.
[3]简敏.依法治校视野下学生维权的困境与出路[J].社会科学家, 2005 (2) :117—119
[4]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5]孙朝霞.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缺失与高校法制教育模式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6) :58
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问题与建议 篇8
关键词:高校,学生档案,管理
高校学生档案是国家人事档案的组成部分, 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及各种社会实践的真实历史记录, 是学生家庭社会关系、经济状况的主要原始材料, 也是大学生就业及今后各级组织选拔、任用、考核的重要依据, 更是每个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人生履历。在目前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 高校学生档案作为毕业生的一项重要凭证, 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一、高校学生档案的内容
高校学生档案分为终身档案和临时档案。终身档案是指新生进校时由招办提供的, 以及学生毕业时由学校寄发到有关部门的对学生终身有效的档案。临时档案是指学生在校期间临时建立的档案, 包括学生各种表现情况的记载。临时档案的部分内容在学生毕业时将装入学生终身档案。学生终身档案和临时档案是两个不同阶段的档案, 学生临时档案一般包括以下一些内容新生基本情况登记表, 军训考核表, 大学生各科成绩总表, 综合测评评审表, 评优评奖情况登记表, 学生在校期间的政治思想表现及入团、入党材料, 学生受处分或撤销处分的决定, 以及有关认识、检查等相关材料, 毕业生登记表等。学生毕业时临时档案的有关内容要装入终身档案, 例如学籍卡, 军训考核表, 评优评奖情况登记表, 在校期间各科成绩汇总表, 入团、入党有关材料, 毕业体检表, 毕业生登记表等。
二、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学生档案管理旨在对学生在校期间, 以及在毕业生追踪调查中所形成的各种材料进行整理、归档, 提供学生档案的查、借阅服务及毕业学生档案的转递、管理等工作。长期以来, 由于诸多原因, 高校学生档案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致使档案材料收集不全, 质量不高, 不能准确全面地反映高校学生的全貌, 甚至出现档案丢失等现象。当前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学生档案不受重视, 管理体制不完善。
学生档案是学校档案的一个分支, 但是, 高校往往只重视教学和其它管理的档案工作, 对于学生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位, 没有将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提到议事日程, 在档案管理二级机构中没有配备专职人员, 没有进行必要的检查监督和指导, 没有将学生档案管理的好坏与档案管理部门的业绩挂钩, 没有进行有关的制度建设, 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缺乏领导重视, 管理体制明显不完善。
2. 学生档案的收集整理不规范。
目前学生档案的管理一般由学生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管理, 并将学生档案的整理交由院系来完成。由于学生管理部门和院系均没有配备专职人员, 加上学校缺乏监督检查和业务指导, 导致学生档案在收集整理过程没有走上标准化、规范化, 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如文字材料纸张规格不一、书写不规范、用圆珠笔书写、出现错别字、学年度班主任鉴定千篇一律、材料缺失等等。
3. 学生档案的查阅、借阅等服务环节功能不完备。
因档案的收集不及时, 整理、服务环节跟不上, 学生档案只成为“废纸”一堆, 无人查阅, 也无法查阅、借阅, 不利于高校教师了解学生, 对学生因材施教。
4. 毕业学生档案的转递、管理等工作不尽完善。
在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实行统分统包的时候, 高校毕业生档案通常由学校档案部门在学生毕业离校后统一寄往生源所在地人事局或有人事任用权的用人单位,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 国家不再对高校毕业生进行统包统分, 应该说, 生源地的人事部门没有保管毕业生档案的权利和责任, 毕业生的档案应该由人才市场、人才交流中心或毕业学校待管, 待毕业生落实就业单位后再将其档案转至就业单位。由于生源地的人事部门没有了保管毕业生档案的权利和责任, 因此忽视对高校毕业生档案的管理, 加上转递环节复杂, 导致一些学生档案丢失, 给学生的就业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三、做好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建议
1. 统一认识, 加强领导。
学校领导、院系领导及广大教职工都要强化档案意识, 自觉支持和做好学生档案工作。学校领导和院系要把学生档案工作纳入议事日程, 把学生档案建设当作全校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常抓不懈。同时加强管理, 将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纳入有关职能部门的目标管理, 在布置、检查和总结学生管理工作的同时, 布置、总结和检查学生档案工作;另一方面, 学校要认真落实档案管理所需的人员、经费、设备等问题, 做到人员到位、经费到位、设备到位。
2. 加强学生档案材料的收集, 规范学生档案的整理。
学生档案材料的收集要保证学生档案材料的完整、齐全;文字材料纸张规格要统一, 书写要规范、字迹工整, 归档的材料不得使用圆珠笔、纯蓝墨水、铅笔、复写纸等书写, 要求不出现错别字;除传真件需复印存档外, 一般不得用复印件代替原件存档;学年度班主任鉴定要根据学生实际, 尽量能表现出各个学生的特点;学生在高中阶段也要完备高中档案, 入学即向校方提供。学生档案的管理应有一个指定的归口部门进行统一管理, 并指定院系专人负责, 实行统一要求。档案整理过程中, 要将档案袋内有关材料名称填写到档案袋封面目录一栏内, 材料名称要求填写完整、规范, 并且保持内外名称一致、顺序一致, 具体材料以时间先后为序。
3. 做好学生档案的查阅、借阅等服务环节。
要严格制定查阅、借阅制度。借阅档案人员要遵守保密制度, 不得私自复印、拍照, 不得在材料上批注、打问号、划线、剪裁等。
4. 严格毕业生档案的转递工作, 确保档案运转安全及材料完整。
学生档案的转递工作, 时间集中且短, 流量大, 涉及面广, 参与的人员多, 要设置合理的传递方式和周密的传递环节, 严格传递手续, 以防毕业生档案丢失。
参考文献
[1]李林悦:从以人为本看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创新.云南档案, 2008/09
[2]罗春叶: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百色学院学报, 2008/04
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问题与建议 篇9
档案管理是对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和提供利用的活动。2008年, 教育部和国家档案局颁布了《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 在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中增加了“学生类”, 并且明确规定了高校学生档案由档案部门负责管理。这体现了国家教育和档案部门对高校学生档案的高度重视, 也为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提供了依据。
高校学生档案是人事档案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系统工程:对学生个人而言, 为考研、转正定级、出国、申报职称, 甚至办理养老保险等提供必需的材料证明;对学校而言, 学生档案的整体质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校管理水平和管理体制的健全性;对社会而言, 为用人单位挑选适合的人才提供了便捷的、客观的依据。因此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对个人、对学校、对社会都很重要的工作。
高校学生档案的管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档案建立阶段, 进行档案的搜集、归类整理等;第二阶段:档案保管及重要资料入档阶段, 进行档案的安全存储和内容的完善;第三阶段:档案转出阶段, 即毕业后将档案转递到用人单位人事部门或相关的档案管理机构。档案管理的每一个阶段的工作都很重要, 只有环环相扣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才能产出高质量的高校学生档案。
二、高校学生档案建立环节中面临的问题
(一) 新生入校渠道越来越多, 新生数量越来越大, 档案建立工作的难度也随之加大。
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 高校学生来源已不再局限为应届高考生, 专升本、对口升学、社会考生等其他性质的学生也能进入高校学习。在这样的环境下, 高校新生档案来源已不仅再局限于高中, 而是扩展到了更多渠道, 这些来自于不同渠道的学生档案在内容上可能存在着一些缺失。与此同时, 逐年的扩招使每年入学阶段档案建立数量增多。这些都提升了新生档案建立工作的难度和工作量。
(二) 各地高中阶段档案建立形式不同, 为档案建立带来了一定困难。
各地在教育体系管理的具体实施方式有所不同, 信息化档案管理的实施程度也不相同, 因此各地学生的高中阶段的档案形式也有所不同。比如:山东省、贵州省等省区的学生的考生志愿表、高考报名登记表、体检表等高考三大资料都是电子版的, 而其他大多数省区学生的资料还是传统的纸质版的。档案形式不一为高校学生档案的建立带来了一定的不便。
(三) 档案的输入途径不一, 一些档案在传递过程中丢失。
高校新生的档案递交主要通过两种途径, 一种是由新生自行携带档案交往学校管理机构, 另一种则是以邮递方式寄往学校。新生自行携带的方式为主要方式, 档案的投递相对较稳妥, 而邮寄的方式则有可能出现途中丢失的情况, 档案资料的丢失会导致新生的入学档案资料不齐全, 并影响后续档案的适用, 这给学生本人和学校都带来了麻烦。
(四) 档案管理人员职责不明确, 流程不清晰。
当前各高校的学生档案管理体系建设的程度不同, 在档案管理方面的人员职责、分工、流程等方面都不尽相同。比如:有的高校要求学生将档案先交班主任审阅, 有的则要求学生直接将档案交给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在责任不清楚, 分工不明确, 流程不固定, 相应的文档格式不规范的情况下, 跨部门组成的管理团队不可能高质量的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五) 档案转出的时间、方式差异大。
如今的高校毕业生有了更多的选择:考研、进入企业、进入国家机关、自我创业、回生源地建设家乡等。有的学生可能一毕业就将档案转到了就职的单位, 有的学生可能毕业后两年都还没有稳定下来, 档案转出也就相对较晚。毕业生们有着各自的想法, 因此档案的转递时间不一, 转档方式也有所不同, 这也加重了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三、提高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建议
面对不断提高的要求, 高校应充分重视学生档案管理, 做好资金投入、管理体制建设、人才队伍培养、信息化工具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
(一) 提高对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学生档案管理作为高校档案管理的一部分, 数量庞大, 且具有4-6年的周期性和快速更替性, 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由各院系辅导员和专职档案管理人员协作完成, 只有在思想上的高度重视才是做好学生档案工作的前提。
(二) 进一步建立健全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体制。
大多数高校的学生档管理工作都是由各院系的辅导老师和专职档案管理人员共同完成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应建立科学完善的档案管理体制, 包括责任分工和工作流程, 让整个高校的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管理规范化, 才能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各院系辅导员依据新生名单收集新生档案, 按照高校的情况规范档案内容分类, 并进行整理, 比如四川音乐学院的学生档案分为15类。辅导员整理后的档案交到档案馆, 由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检查。学生在校期间的信息资料也通过这样的流程进入个人档案。在递交过程中, 包括学生递交档案给辅导员老师和辅导员老师递交档案给档案馆, 都应有规范的递交手续, 以保证档案传递的安全性。
档案管理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工作, 应明确各环节人员的责任, 并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 要求各部门大力支持和配合, 将档案管理工作的配合与各院系负责人工作实绩考核奖惩挂钩, 抓好归档材料的收集、整理、递交, 促进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三) 提升档案管理人员团队的素质水平, 加强档案工作队伍建设。
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参与的人员主要包括专业档案管理人员和各院系辅导员等, 提升档案管理团队整体的素质水平的关键是提升各院系辅导员的档案管理的专业素养。各院系辅导老师作为档案内容收集和整理的操作者, 其工作的好坏将决定档案管理的质量, 他们应具备主动性和积极性, 才能更多地为学生着想, 更好地提升档案管理工作;应具备档案管理的专业技能;应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可以采取定期培训和不定期交流相结合的方式, 定期培训可以不断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强化操作流程;不定期的交流不仅可以就工作中的问题和经验进行沟通, 还可以对管理体系提出意见和建议, 推动团队不断共同进步, 促进体系不断完善。
(四) 建立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共存的形式完整的标准化高校学生档案。
在电子化的今天, 信息化系统带给档案管理工作诸多便捷, 还能减少纸制档案原件的磨损, 因此档案信息化逐渐被认可并已经在一些地区开始实施。但是各地的档案信息化建设程度不同, 在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并存的过渡时期建立纸制档案与电子档案共存的档案管理方式能很好的兼顾不同的档案形式。档案信息化建设能方便快捷的进行查询、添加、删除以及进行各种统计, 能有效的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但是在档案的转递、档案证明文件的出具等重要的活动中, 仍然要以纸制档案为准。因此做好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的共同存档, 不仅能兼顾各地方档案形式不同的情况, 又能更好的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档案管理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科技飞速发展社会多元化的今天, 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中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承载着高校阶段档案信息建设的重要使命, 需要打破常规, 从思想意识到管理模式, 从工作手段到工作方法, 从工作规范到质量标准等方面积极探索努力提升, 紧跟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特点和要求的不断变化, 探索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人员培养、管理体系、工具建设、工作方式等方面的新思路新方法, 强化高校学生档案管理, 将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摘要:高校学生档案对学生和社会都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然而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 应从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人员培养、管理体系、工具建设、工作方式等方面着手, 探索新思路新方法, 强化高校学生档案管理, 将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关键词:高校,学生档案
参考文献
[1]秦捷英.高职院校学生档案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档案建设, 2011 (5) .
高校学生学籍管理问题 篇10
关键词:学生管理;问题;对策
学生管理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它承担着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同时对高校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 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高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高校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校的发展方向。首先,管理人员的管理模式单一、守旧,一直以来,高校学生管理通常贯彻“说教”方针,管理者往往以高高在上的姿势给学生们灌输理论知识,然而传统的书本教学、说教方式过于死板、僵硬,一些学生听过之后便抛之脑后,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其次,管理人员与学生关系脱轨,教书、育人两者缺一不可,然而许多教师只是把工作重点放在理论知识上,认为管理的责任仅仅在于辅导员,这就导致师生之间缺乏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导致学生对管理者产生抵抗心理,严重阻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1.2 高校学生创新能力薄弱。高校学生是一个朝气蓬勃、思维活跃、敢于冒险、勇于尝试新鲜事物及可塑性很强的一个群体,作为人才集中的高校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长期的应试教育削弱了学生们的创作能力,学生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应付考题上,很少有机会接受创新能力训练。同时老师的灌输式教学造成学生们形成了“死读书”、“读死书”的习惯,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根本无暇顾及思维的创新。创新能力的薄弱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影响了学习质量。
1.3 高校资源严重不足。高校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只有三者处于一个协调的状态,才能保证高校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然而人力资源不足是众多高校所面临的问题,一个辅导员往往管理多个班级,远远超过了教育部门的规定限额,许多辅导员甚至连自己学生和姓名都无法对号入座,何谈良好的管理,超强度的工作量导致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不再重视,严重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的物力和财力资源却没有相应的完善,有些资源过度使用,有些则是资源闲置。
1.4 升学、就业等心理压力日益明显。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些高校学生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为了释放压力,许多学生选择沉迷于网络,他们人际交往能力差,不善言辞,一些诉求达不到满足,便选择逃避现实,在虚拟的网络里,他们可以伪装自己,以达到宣泄情绪的目的和满足感。现实社会和虚拟网络有着截然不同的性质,长期的虚拟生活导致他们完全不能适应现实社会,这就加大了学生管理的难度。
2 解决学生管理工作问题的对策
2.1 转变学生管理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对思想文化的接受和学习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传统的管理学生模式已不再完全适应学生们的需求。因此,高校管理工作者应及时转变观念。首先要树立服务意识,由“管理学生”向“服务学生”转变,一切以学生为主,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了解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关注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真真正正的走到学生中去,为学生服务。其次,将学生作为服务的主体。高校各个管理部门往往单纯的制定规章制度或文件加以约束学生,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位。将学生作为服务的主体,让学生们了解自己享受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确保学生在充足的权利范围内学习进步,有所收获,还要学生内心清楚自己必须履行的义务,让思想支配行动,充分发挥规章制度的引导作用。对于不合理的制度或处理方案,学生不必私下抱怨,可以申辩,让学生们敢于向管理者提出质疑和解决方案,这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管理方案,还可以更加符合学生们的新生,改善学生和管理者之间的关系。高校管理工作者转变管理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质量,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
2.2 壮大学生管理人才的队伍。各个高校往往将教学和科研放在首位,忽略了学生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学生管理队伍不仅数量不够,而且质量不佳。现代大学生,不仅仅是能学习,会钻研的知识性人才,更要是富有责任感、有奉献精神的道德高尚人。因此,高校要将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生管理人才队伍提到日程上来。这个队伍在课余时间,发现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该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学生管理人才的优势是本身就站在被服务的位置,能切身感受到管理者的服务质量,并且可以从实践出发,总结学生管理的切实可行的方案,同时学生管理者还站在服务学生的角度,为大多数学生考虑解决问题。这不仅能从根本上发现并改善学生管理的不足之处,还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为高校的思想文化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
2.3 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不仅要提高管理者的一系列素质,还要从学生这个根源上下功夫。只有学生自身树立良好的自我学习和教育能力,才能保障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要发挥辅导员的引导作用。辅导员要及时了解学生们的需求,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杜绝学生思想落伍。同时还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互发现别人的优点,进而树立榜样加以学习,学生们之间还可以平等的相互批评,不仅能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还能时刻为自己敲响警钟。自我学习能力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巨大动力。
3 结语
高校学生管理关系到高校改革的成败,也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甚至一个国家的发展命运,高校管理工作者不仅要及时发现管理工作中的问题,还要从转变学生管理观念,壮大学生管理人才队伍,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等这些方面开始促进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于晓娟,刚巴图.高等教育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8期.
[2]王晓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35).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问题研究 篇11
当前,伴随着社会生活互联网化的大趋势,高校学生管理的网络化趋势愈加明显。从高校学生管理者的角度看,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已经不限于传统的课堂、宿舍、校园等领域,网络环境下的学生管理、引导和服务逐渐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载体和关键内容[1]。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深入,为高校学生获取知识、信息以及实现社会生活网络化提供了一个可行的途径。研究如何让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顺应学生角色网络化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对于提升高校学生管理效率具有现实的意义。
对于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学生管理,相关文献从工作模式[2]、服务创新[3]、舆情监督[4]、信息系统建设[5]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文献[6]提出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学生管理体制和方式,并对管理者和学生的角色、地位产生显著影响,同时促使管理模式向网络环境下信息化管理的方向转变。针对学生角色网络化产生的冲击和影响,文献[7]探讨了相应的管理策略。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网络化趋势以及在网络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面临的困难,着重分析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的影响因素和对策。
2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的必然性
2.1 学生角色的网络化
高校学生是互联网生活的积极参与者,高校学生较中学生有明显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同时又有具有明显的群体性特征。当前,高校学生不只停留在课堂、宿舍、校园,他们还更多地映射出一个或多个网络角色,以实名或匿名的方式生活上互联网的论坛、社区、QQ群、朋友圈等。因此,互联网环境下独特的“网络学生”形式[7]普遍形成。高校学生的网络化趋势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该进一步向网络空间延伸。
2.2 学生管理工作渠道网络化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社会管理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随着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深入,校园同样成为互联网应用的重要领域。显而易见的是,网络课堂、网上教务、网上评教、网上答疑等网络应用使得原有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迅速网络化,这迫切需要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顺应工作形式的转变,并充分利用这些网络平台、工具提升工作效率。
随着高校学生网络化以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渠道的网络化,必然要求高校学生管理者顺应网络化趋势,转变工作理念,不断创新工作方式,从而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3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存在的问题
3.1 管理者参与程度不足
与高校学生网络化程度相比,高校学生管理者的网络化以及管理工作网络化的程度明显不足。这种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管理者参与积极性不足。网络环境下的学生管理工作在时间上是突发、分散和不确定的。管理者在非工作时间继续承担工作角色的积极性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管理者更多是希望借助网络降低工作强度、提升工作效率,而非延长工作时间、持续工作状态。二是管理者作为普通网民,其网络活跃度、参与度较高校学生群体而言,也相对滞后。从互联网络发展的历程来看,当前的高校学生可以说是天然网络化的一代,他们更加快速地适应网络应用的发展。反观管理者,他们在网络化程度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当管理者倾向于加强高校学生的线下生活管控时,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学生网络行为的增长,进一步加剧学生与管理者在网络化方面的差距。
3.2 管理功能未能充分体现
高校学生管理者同样广泛地参与网络化应用,扮演不同的网络角色。高校管理工作者在利用微博、微信、QQ群、校园论坛等网络工具进行学生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然而,这些网络平台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的重要载体。就其功能而言,更多的是信息发布和信息获取,缺少的是对学生需求的主动发现和适应,也缺少对一线学生管理工作者提升工作效率、降低工作强度的需求的满足。同时,管理者作为一个普通网民,他们的网民身份并没有被赋予管理功能,其在网络环境下的工作职能、工作要求、工作评价以及劳动补偿均没有相应的制度体现。
3.3 结构化矛盾依然明显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的结构化矛盾,主要是指学生网络化、工作平台网络化和管理者网络化的不协调。从高校网络资源角度看,高校是网络资源相对集中、网络化水平相对较高的领域。在此前提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管理平台、管理者角色网络化方面却与学生的需求、管理者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既没有对分散的网络管理平台进行必要的资源整合,提升管理者的工作效率,也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需求满足。
4 管理角色网络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4.1 制度建设的滞后
如前文所述,在高校管理中,通过网络平台对学生的网络管理和网络服务相对不足。这种不足并不只是高校信息化程度的不足,而是网络平台、管理者网络化与学生网络化程度的不协调,以及对学生需求满足方面存在不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高校各级管理者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学生管理,在工作内容、工作规范、工作绩效等方面并未在制度层面得到充分的明确。对于管理平台、管理者在网络化方面还缺少明确的制度建设。
4.2 学生网络管理平台过于分散
高校信息化建设存在信息系统分散、信息孤岛的现象,建立在校园网平台的教学系统、图书系统、成绩系统、校园卡系统、缴费系统、校园论坛等以及建立在互联网平台的微博、微信、QQ群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校学生管理者部分工作的效率,同时也增加了一定的学生管理工作内容。从整体上看,过于分散的学生管理平台,这不仅不利于降低管理者的工作量,也不利于管理者工作效率的提升。
4.3 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的意识相对薄弱
对于高校学生管理网络化,从管理者角度看,既有管理的需求,也有服务的需求。高校学生管理者对自身管理需求网络化的意识是明确和积极的,这使得管理工作网络化更加侧重于管理信息的发布,而对于满足学生需求的服务角色网络化却并不完善。管理者对于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个自发、随机的意识状态,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其重要性也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同。
4.4 管理者网络化素养参差不齐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深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与形式不断复杂化。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繁杂,形式多样,管理工作者在年龄、教育背景、管理方式、主观认识方面均存在较大不同。例如在管理系统、微博、微信等网络工具的使用上,不同年龄段的管理者呈现出整体上的显著差异。从而使得高校学生管理者在信息交流、服务创新、舆情引导等方面的表现参差不齐。
5 对策建议
5.1 完善网络管理工作的激励机制
针对学生管理网络化的制度建设,要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要将学生工作网络化的要求纳入学生工作管理制度中,明确管理工作向网络环境延伸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是要建立学生管理者网络管理工作的绩效考核方法,要明确管理者管理工作网络化的具体内容和评价方法。三是要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有效推动学生管理者管理工作网络化的进程。
5.2 强化学生管理网络平台的建设与信息横向共享
在高校管理的信息化过程中,学生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相对滞后。通常情况下,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建立专门的学生管理信息化平台,而是将学生管理信息化分散在教学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信息化平台中。因此,就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的平台建设,还需要重点关注两方面工作。一是要加强现有的高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学生管理信息的横向共享。二是要逐步推进统一的学生管理网络平台的建设,突出学生在校期间的各项管理工作的网络化。
5.3 加强管理者互联网思维与技能的培训
鉴于学生管理工作者在网络化管理意识、网络化管理技能方面存在的差异,以及互联网发展趋势、学生网络化过程中的实际需求,还应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互联网思维和技能培训。因此,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要注重管理工作者互联网思维的提升,强化管理工作者通过网络实现学生管理功能的意识,逐渐形成更全面的面向学生管理的互联网思维。二是要注重加强管理工作者的互联网技能培训,让管理者能够更加熟悉新的互联网社交媒介、熟练操作学生管理网络平台。
5.4 组织角色网络化与管理者角色网络化并重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网络化不仅体现在校园网平台的网络管理系统,同时还应考虑在开放的互联网平台强化对学生管理和对学生需求的服务。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平台以各级组织机构的名义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但就管理者自身管理角色网络化方面仍存在不足。一方面是管理者角色网络化的程度与学生角色网络化的程度不匹配,另一方面是管理者角色网络化在功能上更多的还是以普通网民的身份出现,且并未被赋予相应的管理功能。因此,在推进组织角色网络化的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管理者管理角色的网络化。
6 总结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网络化同样是社会社会生活互联网化的一个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对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问题的分析,认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网络化还需要在制度建设、平台建设、管理培训以及管理角色网络化等方面进行配套完善,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璐.机遇与挑战--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5(7):134-135.
[2]杨树宝.网络文化对学生思想管理模式的影响分析[J].时代教育,2016(1):92-92.
[3]张丽美.基于网络平台的高校学生管理服务创新[J].科技资讯,2015,13(2):133-134.
[4]谌贵桃.用阳光平台来规范网络教育学生信息管理[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4,27(1):65-67.
[5]陈一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网络舆情探究[J].文教资料,2014(25):110-111.
[6]詹萍.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南大学,2015.
【高校学生学籍管理问题】推荐阅读:
高校学生欠费问题08-28
高校学生欠费问题10-19
高校学生滞留档案问题05-17
高校学生考试作弊问题06-21
高校学生入党工作问题07-06
高校大学生阅读问题10-03
高校学生社团常见问题09-16
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08-13
学生参与高校管理11-19
高校学生寝室管理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