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考试作弊问题(通用12篇)
高校学生考试作弊问题 篇1
高校的各种考核考试,是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检验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重要参照标准,学校教务部门可以依照这个标准,根据发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学生也可以根据考试考核结果来检验自己的学习。然而,近年来,高校中的考试作弊问题日趋严重,“考试不作弊,明年当学弟;宁可没人格,不能不及格”之类的说法广为流传,考试作弊呈现出人数增多、影响面扩大、作弊手段多样化等趋势,导致高校学风的日趋败坏,严重影响了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影响了大学生的培养质量。
我们基于对北京某市属高校的考察和个案分析,结合前人的相关研究资料,从外部社会因素和内部心理因素两个方面进行了归因分析,对高校学生作弊行为的原因作出解释和评价,进而探索解决高校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的对策。
一、学生考试作弊的外部因素分析
1. 社会诚信的缺失是导致考试作弊现象滋生蔓延的温床。
当前,社会的整体诚信状况不容乐观,各种欺诈现象比比皆是,手段层出不穷,在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的同时,更造成了一种诚信缺失的危机感,导致人与人之间信任的丧失。而且,这种诚信缺失现象正在蔓延到高校等教育机构,在师生关系、考核考试及人际交往等多个方面给教育机构带来了影响,逐渐成为导致高校中各种诚信缺失问题的最根本原因。
2. 教育教学评价方式及内容的单一化、简单化是导致考试作弊现象的重要原因。
评价一个老师的教学水平,考试及格率水平应该只是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还应包括教师授课的清晰度、对学生进行较好的引导、较好地结合实践等,而现实情况是,评价一个教师的水平着重看其课程的考试及格率,有的则只看及格率水平,这在无形中将对教师的评价引向了一个错误的方向。就北京的一些市属高校而言,一般以招收北京本地学生为主,而所招收的学生一般高考分数较低,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强,老师们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自己承担课程的及格率,为了让这个数字不太“难看”,一般会想方设法将考试的内容通过划重点、答疑等方式,间接或直接地透露给学生。
就学生而言,学习一门课程的效果如何,本应该通过出勤率、是否能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结合、能否灵活应用等多个方面进行考查,而当前则变成了简单地以成绩作为判定课程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期末考试前,“聪明”的学生一般都会“识趣”地配合老师的“引导”,有的甚至通过答疑的方式从老师那里“套题”,也即通过和老师“聊天”的方式打听考试的相关知识点。
在这一点上,不少教师和学生达成了某种心理上的默契,即教师提前给学生划出考试的重点,圈定考试范围,甚至直接将部分考试题泄露给学生,换取的则是各方都比较满意的课程及格率水平;学生则可以提前了解考试内容,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可以说,现在的某些考试已经演变成了“掩耳盗铃”式的自我欺骗的游戏。
3. 现代高科技通讯工具和微缩技术的出现,给考试作弊提供了便利,助长了作弊的不良风气。
当前,随着无线通讯、微型缩印等现代化通讯技术的日益成熟,电子作弊设备和微型小抄等作弊工具也应运而生,同时还出现了团体协同作弊等作弊的新现象。对于这些作弊手段,监考老师一般很难发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考试作弊的不良风气。
二、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因素
1. 博弈心理。
高校中的考试可以形象地比喻成一种博弈。在这场博弈中,教师希望用最简便的方法测试学生学习知识的质量和数量,而学生则希望通过最简便的应对方式通过考试这一关,而中间环节就是试卷。在考试过程中,命题老师往往就是阅卷老师,这使其必须同时扮演两种某种程度上互相矛盾角色:一方面,为了让大部分学生能够过关,老师在命题时会尽量照顾全班同学,另一方面,又要执行学校的考试纪律,保证命题的难度和区分度。在这一过程中,充满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博弈,教师处处为难,学生时时刁难,谁更强势,谁就占了上风。
2. 投机心理。
为了不使大多数同学补考,导致自己课程的及格率太难交差,教师往往在考试之前或明或暗地给学生勾重点、划范围,尽量降低考试的难度,使学生猜题、押题成为可能。而这样的直接后果是,学生考试的投机性机会增多,成本大为降低,而收益将大大增加。
3. 从众及模仿心理。
部分同学将准备“考试”变成了准备“投机”,尤其是一部分同学投机获得显著收益,对其他同学的心理影响是巨大的。当另外一个人复习很少甚至不复习都比自己考的分数高时,考试就从本来很公平的事情变成了一个制造更多不公平的工具,这时,不作弊的学生其实只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坚持下去,忍受不公平;二是“识时务”地开始作弊,从而导致作弊现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4. 嫉妒和虚荣心理。
从众与模仿心理产生的直接原因来源于嫉妒,当别人付出一样甚至更少的努力就可以取得更高的成绩时,嫉妒会占据学生的心理,在这一过程中,几乎没有人能够“幸免于难”。
在高校学生的考试作弊现象中,由于成绩导向的驱使,很大一部分学生怀着强烈的虚荣心,他们不是把成绩看做衡量自己学习好坏的检验尺,而是将其看做比较谁更“厉害”的简单工具,“谁的分数高谁就更牛”这种虚荣心带来的虽然有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但同时,虚荣的心理也使学生更容易走上不择手段的不归路。
三、预防为主,惩处为辅,建立有效的预防和惩处体系
1. 防止考试作弊现象的滋生蔓延,应始终坚持“预”字当头的原则,以预防为主,惩处为辅。
古语曰“法不责众”,考试作弊现象越来越普遍,惩处的作用就会非常有限,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此时,更应该注重以预防为主。
首先,应进一步完善考核方式方法,完善评价体系,提高评价的科学化水平。应在了解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着重考核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把实际操作能力作为主要指标,理论考核作为次要指标。结合课堂问答、课外作业、口试、实验实习、模拟考试等,采用等级评价来替代百分制,降低期末考试的权重。同时以开放的、学用结合的考试模式代替传统考试方法,提高考试效能,以降低学生对考试分数的敏感度,缓解学生应考压力。其次,应逐步改革对教师的评价方式,改变单一的以课程及格率作为评价老师授课质量唯一标准的做法。最后,应对学生进行深度的诚信教育,改变他们的机会主义和投机取巧的心理。
2. 应在预防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惩处作弊的规章制度。
当前,各高校都已针对考试作弊现象制定了严格的惩处措施,如有的高校制定了从警告直至开除学籍的考试作弊处理体系,有的学校将考试作弊纳入学生的诚信档案,一经认定,影响终身。这些处理方法虽然威慑力巨大,但因其不是基于预防为主,效果有限。我们认为,在对学生考试作弊的处理上,应始终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不动摇,绝不应该怀有“抓一起处理一起,处理得越多越好”的心理,我们的工作主要应该做在考试作弊发生之前。
首先,应注意开展好平时的诚信教育。诚信教育不应在考前突击,在平时的教育和教学中,高校教务部门应对广大教师进行专门培训,将诚信的观念纳入到每门课程的教学体系之中,在课程的第一堂课上就告知学生课程的学习目的和考核方法。
其次,在考试中,应该进一步完善座位安排、监考安排等相关措施。如在座位安排上,应进一步形成随即座位安排的方法,比如,可推广在每个教室座位上贴座位号,每场考试中,试卷袋中附带座位安排表,每个学生的学号对应随机的座位号。这样,学生不能提前知道自己的座位安排,就避免了提前商量进行作弊的可能。另外,在监考老师的安排上,应告诫老师,尽量避免给学生以作弊的机会,当发现有考试作弊的苗头时,应通过提醒、站在其座位旁等措施想方设法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而非故意给学生机会,“促成”考试作弊事件的发生。
最后,对于不可避免的考试作弊,也应想方设法将其影响降到最低,应该有将考试作弊作为一种隐私来处理的观念,不随意将学生考试作弊的真实情况透漏给其他同学,以免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影响。同时,还要注意建立追溯机制,只要能够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并承诺改正,都应给学生一个痛改前非的机会,比如在毕业前申请撤销处分等。
3. 在做好预防工作的同时,也不应放弃对于惩处手段的应用。
在做好预防工作的同时,也不应放弃对于严厉惩处手段的应用,要重视这些措施的显著性效果。在必要时,还要将其作为一种有效的打击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维护和增强考试的严肃性,防止考试作弊现象的进一步蔓延。
摘要:当前, 高校学生考试作弊问题呈现出作弊人数增多、影响范围扩大、作弊手段多样化的趋势, 这种现象对高校学风、校风建设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本文在对高校学生考试作弊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对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归因分析, 并提出了以预防为主的防治和惩处工作体系。
关键词:高校,学生考试作弊,归因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54006410.html.
[2]曹汉斌.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教育心理学分析[J].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3) .
[3]李钟峰.林永富等.高职医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分析及对策[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7, (5) .
[4]饶异.高校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分析的新视角——博弈分析与对策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2) .
高校学生考试作弊问题 篇2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高师硕士王彩凤
考试作弊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学校各科考试中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反映了整个社会诚信的缺失,反映了教育的失当和社会不良现象对学生的影响。
长久以来,我们对考试分数的关注甚于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关注,对学生的要求首先是成绩方面,分数决定升学,分数决定就业,分数决定一切。甚至不能用分数考察的能力、品德也用分数来衡量,这反映社会对人的考察衡量缺乏科学合理的办法和手段,因此就导致了我们用考试打分的办法来考察一个人,导致大家对考试分数的崇拜。在分数至上的环境里,人人都希望用分数证明自己,人们也习惯用分数来评价一个人。所以学生们要及格,要高分,而不考虑真正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学生会因为不及格或分数低而烦恼,而不会因为作弊而感到耻辱。因为家长和老师对学生作弊行为的教育不足以使他们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这种行为是可耻的。同时,社会上的事和人让很多学生产生了这样的认识即可以不劳而获,可以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得别人必须经过努力才能得到的东西。那些人比诚实的人似乎更逍遥、更聪明,生活得更幸福。学生考试作弊是社会不良影响和教育失败的一个缩影。
考试作弊被发现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反映,归结起来有三种:第一,积极主动的承认错误,求得老师的原谅。第二,由于有些考试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涉及到获取毕业证、学位证等问题。有些学生在承认错误未果的情况下,到办公室哭闹,装病。这种情况让任课教师很为难,因为有些同学情绪过于激动,有时真的会导致学生原有疾病的复发。这时作为教师,只能先稳定学生的情绪,然后从思想上加以疏导,耐心说服,缩小事件的影响,最终使其认识到错误。第三,为自己考试作弊寻找各种理由、借口。比如:学生干部以组织学校活动为借口,耽误了复习;有的学生借口家里有各种急事,回去探视,耽误了复习;有些即将毕业的学生,因为学校为毕业生就业问题大开绿灯,所以以找工作为由,耽误了复习。
高校学生考试作弊问题 篇3
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分析
1.外因
(1)社会影响
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法治建设相对滞后。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观念还没有完全确立,导致了社会道德的滑坡和社会信用的缺失。由于受社会上急功近利风气的影响,淡化了学生对作弊的羞耻感,容易诱使作弊行为的发生,考试作弊现象有扩大蔓延趋势。同时,知识经济时代带来了激烈的人才竞争,一些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中片面重视分数、证书、学历,忽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考察,使得分数、学历、文凭、证书成为社会评价学生能力的主要标准。许多学生为了在毕业时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不惜借助不正当的手段以达到个人目的。
(2)考场管理松懈
考试管理不严,给作弊者有机可乘也是最终导致考试作弊发生的主要原因。这一因素存在两种情况:一是有关考试的规章制度没有制定好;二是规章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从目前情况来看主要是后者。有些教师监考时没有按照有关规定的程序办事,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给伺机作弊的学生提供了方便。一些监考教师担心作弊处分影响学生前途,或经不住学生哀求,姑息纵容了作弊行为。
(3)考试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教育考试法,使得学校对于考试作弊者的惩处无法可依。国家现有的《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过于简单,实用性与可操作性不强。正是因为没有充分有效的法律依据。许多学校也不敢出台过于严厉的处罚规定,这无疑会助长一些试图考试作弊者的侥幸心理,并使其铤而走险。
2.内因
(1)思想道德观减弱、诚信意识的缺乏
大学生考试作弊反映出了大学生诚信的缺失,许多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不以考试作弊为耻,反以攫取分数为荣。一些学生认为作弊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看到别人作弊成功感到“自己没作弊吃亏了”。
(2)虚荣心理和投机取巧的思想驱使
有些大学生认为考试成绩好就可以评优.就可以为当上学生干部、入党、评奖学金等创造条件,因此高分心切,而产生了弄虚作假的念头,还有一些学生。怀有侥幸心理。尽管知道作弊是一种违纪行为。一旦被抓,后果不堪设想,但少数学生总是抱有侥幸心理,希望自己作弊能够成功。
预防和杜绝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对策
1.深挖思想根源。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要彻底杜绝考试作弊行为,关键是要提高大学生的素质,解决大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要加大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明礼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学校应通过加强公民道德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诚实、正直、守信是大学生应遵守的做人的基本准则和应具有的基本道德规范,培养大学生的诚实品德,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荣辱观,在全校形成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的影响,正确地规范自己的学习和考试行为,把考试作弊的心理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自觉放弃作弊的念头。高校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考试纪律和考试作弊的危害,利用各种班级活动开展考风教育,向同学们讲明利害关系和一系列严重后果。同时,要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大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在校期间的奖惩情况,以及教育助学贷款偿还情况、学生信用卡使用情况等都写进“大学生信用档案”,并放入学生档案,在毕业生找工作时学校除了向用人单位出示学生的成绩单和各种资格证书外,还要向用人单位出示学生个人信用的评估报告。
2.改革应试教育方法,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应试教育”的特点是以纯粹的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的优劣,把分数作为升学、评奖等依据,使得许多学生为考试而学习,过分计较考分的高低,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负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全面地阐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因此,彻底改革一些陈旧的教学方式势在必行。采用新教材、新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教学要加强实践环节,更新教学内容,重视能力的培养,减少实用性差、专业面窄的课程,增加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实用性强的课程和环节,特别是增加选修课的范围。要杜绝学生作弊,必须设法减轻他们的学业负担。在完全学分制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向、爱好、兴趣和能力灵活自主地选择课程、学习和考试时间。考试通过了就有学分,未通过虽没有学分,但可重新学,重新考,获得最低学分就可以毕业。这样,学生就不必担心考试不及格课程太多而没有学位和毕业前考试未通过不能毕业,也就没有必要铤而走险去作弊。
3.改革考试方法,完善对学生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学业成绩评价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重笔试轻实践,把学生推向了“应试教育”的狭窄境地,难以充分激发师生的教学和学习的积极性。社会、家长和学校要转变过去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观念,树立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的衡量观念,为学生积极地学习和正确对待考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立“重真才实学”的用人机制,形成拥有真正的知识和技能才是用人最重要的标准。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进行教学改革,改变现在一张考卷定乾坤和分数是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现状。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学校考试应该从有利于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出发,测试的形式、手段和方法应按照不同的专业特点灵活多样,应能调动和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变单一的卷面考试为多样化考试,建立完整、科学、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采用多种考核形式,给学生表现其能力提供多元的途径。除闭卷笔试外,还可以采用开卷笔试、口试,撰写论文、调查报告等.鼓励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技能。从而更加客观、全面地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
4.严格监考制度
严格的考试管理制度。严肃考场纪律,可以预防和打消学生的作弊企图。实践证明,一个考场的先期预防工作做得好,考试过程中要求严格,则考场秩序稳定,作弊行为也就很难得逞;反之,考场秩序混乱。就会让混水摸鱼者有机可乘。另外,对考试作弊者严格按章处理,也是杜绝考试作弊的一个重要手段,无论是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优秀学生,一旦出现作弊行为。应一视同仁予以严肃处理,以教育作弊者并警示全体学生。
高校学生考试作弊剖析 篇4
一、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的成因
近年来, 国内大学生的考试作弊问题日趋严重, 上至国家级的考试, 下至高校内的院级考试, 一些大学生有染于此, 有的作弊行为令人乍舌, 作弊似有成风之势。如果, 细细想来, 作弊的成因很是复杂。简单地概括有以下原因:
(一) 拈轻怕重。
无论是“80后”, 还是“90后”的大学生, 从高中走过来后, 不免有些懈怠情绪, 原有的吃苦耐劳, 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不断减少。因此, 面对高校的各种考试, 学生形成了拈轻怕重的心理。在教学考核过程中, 我们发现, 有一些学生对于必修课, 尤其是专业必修课程的考试, 更为重视, 其他的考试就忽略一些。对于被忽视的课程, 有的学生不能认真学习、复习, 上了考场抄一抄, 就算了。在这些学生的心里, 还觉得占了大便宜, 美其名曰为“合理安排精力”。于是, 有的公共课程、选修课程的考场有些混乱, 就不无缘无故了。拈轻怕重的“合理安排精力”, 应该是校园里最为常见的了。
(二) 急功近利。
在高校教育中, 考试成绩的优劣仍然是被多数学生关注着, 优秀的成绩有利于就业, 能够获得奖学金、助学金 (尤其近些年, 政府、团体及个人给予学生的奖励资金越来越多) , 评选优秀、三好学生等等。于是, 有的学生急于获得更多课程的优秀成绩, 占有更多实际利益而考场作弊。在国家级的大型考试——如外语四六级考试中, 一些学生为了能够通过, 以致大学的顺利毕业, 铤而走险。为了奖金、评优、毕业和就业, 一些学生便急功近利, 不择手段了。
(三) 跟风就范。
在学生的私下访谈中, 还有从作弊学生的分布情况去研究, 可能还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形:有作弊倾向的或已作弊的学生中, 有“扎堆儿”的现象。这些学生多数为一个宿舍的寝友或班内密友。他 (她) 们达成了一定的默契——集体作弊, 互相“启发”, “互相帮助”, 甚至相互鼓励。这样看来, 作弊与小环境有密切的联系, 在这个小环境中, 学生之间互相影响、怂恿, 于是跟风就范。
(四) 自弃其力。
作弊学生往往缺乏自食其力的观念, 课程学习、复习被视为一种额外负担, 却要坐享其成。在这中观念影响下, 此类学生缺失责任意识, 承担的精神, 寄生意识较重, 不能自力更生, 更谈不上艰苦奋斗。新世纪以来, 在校大学生的这种自弃其力观念似乎日渐严重, 而考试舞弊日渐壮观。
(五) 推波助澜。
在学期末的时候, 校园里更为忙碌的场景之一是校园复印店, 出出进进的学生印制了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的考试资料;在考场里, 经常看到的也是此类印制的纸屑。学生们用于复习、备考印制材料的内容, 多为考试课程的复习题、甚至还有各种考试要点的精装版、浓缩版。是这些所谓的考试复习材料充斥着学生的复习空间, 这些材料的来源在哪里呢?有很多就是来自任课教师的课程复习指导, 所谓的“考试范围”等。即使学生平时没有上课, 当然可以夹带这些复习资料直接上考场了, 仅凭已印制的复习资料就可以考试通过了。是谁为学生作弊推波助澜呢?是任课教师的不恰当的误导——“复习指导”!
(六) 激励漏洞。
考试作弊的后果很严重, 每逢考前教务主管部门和学生主管部门都不厌其烦的宣讲。可是, 为什么总有超越雷池的呢?利益的诱惑之大是个最重要的原因。考生看到了得了高分后的实利, 真可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当然“实利”与“重赏”来自于学校的激励机制, 比如奖学金、助学金和“三好学生”称号。激励本身是没有一点儿可让人非议的, 但评选学生的资格过程有了疏漏, 就会使得一些学生有利可图。比如说, 仅仅注重学生的分数是否优异;学生的成绩是否属实?评选结果是否有足够有效的公示?因为学生的评优等奖励机制不健全也会助长校园考试舞弊的风势。
(七) 宽进宽出。
有一点必须得提, 我国高校大学生中优秀的学生大有人在, 在教学过程中, 任课教师会深有体会, 绝大多数学习优异的学生不仅勤奋刻苦, 而且个人品质优良, 与考试作弊联系不上。这些同学多数有学习和生活的好习惯:勤奋、善思、执着, 自治能力和责任感都很强。相较于上述那些优秀学生, 有作弊倾向和已作弊学生的情况就参差不齐了。随着高校扩招的加剧, 全国各高校的生源大战的升级, 有的高校的学生生源素质也有一定的变化。由于学生生源的素质参差不齐, 自然给学校的教务管理增加了负担。如果学生不能安于学业, 精于学业, 课程的教与学的正常秩序自然会受影响。面对期末的考核, 这些学生就存有大量的侥幸心理, 考场违纪, 敷衍学业。可是, 当发现了考场违纪的学生, 按学校违纪办法处理时不够严格, 或即使按学校明文规定对学生做了处理, 多数只是一个内部的暂时的处理。学生清楚地知道, 即使给了自己一个记大过或留校察看的处理后, 也不会影响毕业和就业。这样一来, 学校处理学生的作弊的震慑力不足, 想作弊的学生很难把这个念头忘于脑后。当然, 学校是本着治病救人的良好用心来处理学生的作弊事件的。但考虑到学生培养的规格和目的, 就不能隔靴搔痒的处置了之。学校如果不能把住生源的质量关而“宽进”, 又不能控制住学生培养结果而“宽出”, 只是看到了眼前学校的经济效益, 而忽略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甚至影响了学校声誉和长远发展。
以上列举的因素并不求全责备, 还有一些因素不去赘述, 只是提及即可, 比如学生的作弊问题是否和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质量不高有关;是否和社会风气, 时代特点有关等等。上文所着重提及到的作弊七个方面的因素, 主要是从五个角度剖析的:学生的心理、观念意识;教师的误导;奖励机制的疏忽;学校的监管力度。这样看来, 高校学生作弊问题的多发, 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 不能简单地把责任完全归咎于学生个人。就学生的因素而言, 客观地讲, 无论是心理因素, 还是观念因素, 也不能简单地做出结论:作弊的学生素质差!这样理解是个误区, 只要我们细细探究, 对于作弊学生的素质否定是不公平的。作弊学生的拈轻怕重、急功近利和“跟风儿”心理实际上是常人多数都有的心理, 即使这些心理并非可取的。在观念因素上, 学生出现的“自弃其力”似乎也不是作弊学生的专利。实际上, 新世纪以来, 不少青年学生缺乏自食其力、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因为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习惯于他人的照顾和父母的安排, 养成了寄生依赖心理, 没有形成自主的责任观念。作弊学生的这些心理和观念实际上是可以理解的, 往往是我们社会时代一些恶劣风气的折射。
二、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的治理
(一) 整治学生作弊的行为, 抓住作弊心理和观念是关键。
可是作弊生的心理和观念是很复杂的。高校的作弊现象仅仅是我们的社会时代病患的一个缩影, 那么, 高校引导、规范的难度之大也可以想见。但是, 毕竟考试作弊是不良行为, 影响社会的公平公正, 造成社会的诚信危机。所以,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为学生, 为了社会, 高校有责任有义务直面和整治作弊行为。针对学生作弊心理, 深入揣摩研究, 引导和培养学生能够自尊自立自强, 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要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激励学生刻苦学习, 增强诚信意识, 养成良好学风。”对于社会大环境, 高校还是要有所坚守, 有信心, 相信能做点什么, 也能够改变点什么。
(二) 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 有针对性抓住重点落实。
相较于大环境, 小环境的问题, 更是可控得多。针对学生作弊因素的后几个方面, 学校都是可以作为的。任课教师的引导不当, 是很好解决的。教师可以在课程教学上下功夫, 突出知识传授的互动性, 考核时减少实记性内容, 突出创造性, 这样, 学生即使夹带自己制作的材料, 也派不上用场了。禁止教师的误导行为从任何方面讲都是有道理的, 即使有些学生会不愿意接受。
(三) 做好学生的奖励激励工作, 层层落实注重实效。
学生的奖励激励工作做得更细致、公开、公正和公平并不是难事, 关键在于有效, 责任层层落实, 学生都能够知情而无疑义, 而不是走过场。为了更好的解决学生作弊问题, 教务部门的工作会更为繁重, 考前宣讲要有效, 考场监控要有法, 考后处理要有力。当然, 这需要工作更细致, 做各种方案, 而且, 有魄力和胆识, 需要学校严格地执行法规政策办事, 处理学生作弊行为既能体现人性化, 科学化, 又要有足够的震慑力。否则, 在校园小环境中, 学生的作弊成本要是小于惩罚代价, 作弊行为永远都会风行, 屡禁不止。
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实际上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指明了发展的方向:“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值得补充的是, 高校校园的作弊行为已不单单是一个大学生考试违规行为了, 已是深入影响到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 尤其是当下中国创新人才培养的巨大障碍。创新人才的培养, 首先是创造力的培养, 可是创造也是有基础的, 需要继承前人和借鉴他人后才有创新, 否则, 也就无所谓新与旧。高校学生作弊正式不能正确继承和借鉴的表现。作弊学生既无视他人知识成果权益, 丧失诚信, 求真的能力, 更无吸纳人类知识、经验的可能, 只会从考场作弊, 到剽窃他人论文、数据, 却不能拥有真正的创新能力。学生没有了创新能力, 何谈创新人才的培养, 何谈“创新人才培养体制”的建设?又何谈毕业生的创业?
参考文献
[1].〔美〕德瓦特·艾伦.高等教育的新高度[A];杨树立, 闻永江.点击传统教育理念的弊端[A].成长春.未来的高等教育[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181~191;428~429
[2].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http://www.edu.cn/zong_he_870/20100730/t20100730_501910.shtml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2010-07-30
高校学生考试作弊问题 篇5
庞艳蕾 沈月明(公共卫生学院09级统计学专业)
指导老师:沈浩
摘 要:大学生作弊现象越来越普遍,作弊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虽然每个高校都制定了相应的考试纪律,采取了各种手段和措施来惩罚作弊的学生,但是作弊现象始终不能销声匿迹,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而考试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为了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必须要防范大学生作弊。文章从学生作弊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进行了原因分析,并试着提出解决大学生作弊问题的相关对策。
关健词: 大学生;考试;作弊;诚信;对策
1.高校考试作弊的现状及特点
当前大学里存在普遍的考试作弊现象,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似乎只要有考试,作弊就总是会如影随行。作弊的形式也由以前单纯的夹带小抄发展为缩印笔记,配合高科技设备诸如手机、无线耳机,更有发展为大规模组织枪手替考的专业运作团队。作弊手段层出不穷,严重影响到了考试的公正性、严肃性和科学性,甚至影响到高校的校风、学风。同时影响了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为选拔人才设置了障碍。为此,国家教育部和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曾多次发文,要求迅速扭转这种不正之风。各高校也积极展开行动,采取各项措施,但作弊之
【】风并未被遏制,反而愈演愈烈,还呈现出许多新特点。1
这些新特点主要包括:(1)作弊动机复杂化。在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的双向推动下,学生的作弊动机各种各样,并且越来越趋于复杂。(2)作弊现象广泛化。考试作弊不再仅仅是差等生的特有行为,有不少成绩不错的学生也在考试过程中实施作弊行为。由过去的个别人的个别行为变成一群人的普遍行为。而且现在不仅连期末考试,普通的小测验有大面积的作弊现象,近几年来,省级、国家级大型考试也开始步其后尘。(3)作弊心态正常化。许多学生对作弊早已习以为常,既便被监考教师抓住也能做到脸不红、心不跳,其心态和被抓住时的表现确实令人汗颜。因此应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来改变这种现状,所以研究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尤为重要。(4)作弊行为公开化。出现了以赚钱、营利为目的的“职业枪手”和考试答案及复习资料“代理人”。同时社会对待作弊行为的态度上从厌恶到理解,作弊者从有羞耻感到无所谓进而感到自豪和满足。(5)作弊手段多样化。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手段加上各种电子设备使考试作弊的手段更加多样。
2.高校考试作弊的原因剖析
2.1客观因素
2.1.1利益是诱导考试作弊的根源
考试作弊无非是为了取得高分,而利益便隐藏在分数背后。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考试就像一道龙门关,谁能顺利跃过,谁就有可能获得丰厚的利益。比如,升学、就业、评先进等都与考试息息相关。其中一些重要的考试还关系到考生将来人生理想的实现乃至工作收入、社会地位等等。其中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与否则与大学生的就业直接相关。特别是一些学校把英语、计算机考级与授予学位挂钩。其它如自考、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以及我们身边的各种考试也无不关系到考生的切身利益。于是在这种考试利益的诱导和残酷现实的压力下,很多考生不自觉地陷入到了考试作弊的漩涡里,并且越陷越深。-1-
2.1.2社会大环境中负面的影响
大学生是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成熟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一时期的大学生考虑事情简单、片面、乐观,自控能力相对较弱,非常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环境的负面影响。从表面上看,考试作弊是一种校园现象,但深层追究,考试作弊却是一种社会行为,它与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社会环境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浮躁、急功近利的价值理念,如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严重影响着在校大学生,使一些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发生扭曲,造成部分学生反以考试作弊为荣的非正常心态。
社会上存在的许多不良社会风气如办事情靠送礼、拉关系;部分领导干部知法犯法、贪污腐败、行贿受贿;合同违约和以权谋私等现象的时有发生也不可避免地对学生学习带来负面影响。使部分大学生失去了对不当行为的耻辱感,表现在考试中便是不以考试作弊为耻,只以攫取分数为荣。此外一些家长和用人单位片面追求学业成绩及考试通过率,给学生灌输功利荣誉观念,却忽视了诚实守信思想的教育。
2.1.3学校管理和考核机制存在不足
当前高校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也是导致学生考试作弊心理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体现如下:一是思想道德教育不到位。考试作弊说到底是一个诚信问题,屡禁不止且有蔓延之势的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对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挑战,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荣辱
【】观、是非观教育。2二是专业选择和课程设置的不合理。这使得一些学生对所学课程缺乏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并进一步导致其在考试的时候选择作弊的方式通过考试。三是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问题。教材和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相脱节,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教学方法缺乏启发性与互动性,教学手段单一,致使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影响学习效果。四是考试机制不完善。首先,考核方式单一。考核基本以笔试为主,重结果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试题机械,区分度不够,甚至考前划重点,全凭死记硬背。其次,考试组织不严密。有些考场布置欠科学,使作弊学生有机可乘。加之学生作弊手段花样翻新,欺骗性、隐蔽性、技术性越来越强,监考教师有时也难以发现。再者,对作弊者处分偏轻。作弊学生一旦被发现,或者由于同情心理,或者出于均衡的考虑对学生“手下留情”,往往有系、部为之说情或隐瞒不报,力图降低处分等级,从而削弱了处分的惩戒作用。
2.1.4家庭教育的错误导向
家长出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往往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其取得高分方式和途径的关心,有些学生为了不辜负家长过高的期望,逃避家长的训斥而采取考试作弊的方式来提高考试成绩,来迎合家长心理。
有些家长给孩子灌输了混个毕业证的观点,甚至鼓励或者帮助孩子通过不正当手段取得合格成绩,因为他们有权、有钱,只要孩子能够顺利大学毕业,自己就可以利用手里的钱或权给孩子安排一个比较体面的工作。[3]
还有的父母过于溺爱和偏袒孩子,不愿让孩子吃亏,给孩子灌输“太老实吃亏”的处世哲学,再加上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家长过于注重智育而忽视德育,对于孩子偶尔发生的不规范行为,不能及时制止,使得孩子诚信观念逐渐缺失。
2.2主观因素
2.2.1学习态度不端正
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失去了学习的目标,把主要精力有的投入到上网聊天、打游戏;有的投入社会工作,整天打工挣钱,并美其名曰锻炼自我;有的投入到个人感情中去,成天忙着谈恋爱等等。甚至少数学生懒惰成性,贪图玩乐享受,不思进取。由于他们在学习上投入的精力太少,知识储备不扎实,考试准备不足,但又想着投机取巧,试图蒙混过关。虽然对成绩要求不高,但凭自身的实力仍然难以完成考试及格和顺利毕业的目标。因而担心补考或重修,只好用作弊的手段来通过考试。
2.2.2过分看重考试分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方面,大多数学校都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奖学金的重要指标,学生为取得高额奖学金想方设法取得高分数,有的学生在预感到自己学习成绩不理想时,在荣誉和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就甘愿冒险作弊。另一方面,无论是学校、教师、家长还是社会,大多偏爱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一些学生为了能得到各方面更多的认可,为取得高分铤而走险。
2.2.3对自己缺乏自信
有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没有足够的自信,虽然平时也比较努力,但总是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不放心,觉得没有足够的把握通过考试,进而也想以作弊来作为保障。
2.2.4考试过程中的心理偏差
(1)从众心理:部分学生在考试中看见其他学生作弊而监考人员未发现或未予以制止,这部分意志力薄弱的学生就会产生从众心理,模仿他人进行作弊。
(2)不平衡心理:有的学生看到别人靠作弊侥幸通过考试并取得了好成绩.而自己认真学习分数却没有别人高,心理开始不平衡,进而也效仿别人作弊。
(3)哥们儿义气心理:考试准备不充分的学生在考试前会求助于平时用功学习、复习较为充分的学生,以求在考试中得到一些“帮助”。被请求的这部分学生大多碍于哥们儿情面和讲求哥们儿义气,或者害怕一旦拒绝请求,同学关系会僵化等原因,在无奈之下作出在考试中传递纸条、替考等作弊行为,一旦被发现只能是害人又害己。
3.考试作弊现象的对策探析
为了杜绝考试作弊现象的产生,必须对作弊行为进行严格防范和治理,同时改革考试方式和学习成绩评价机制。
3.1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作为高校来说,首先要从自身找原因,下功夫。要从根本上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楼、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网络等硬件建设,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尽可能给学生的自学创造条件。同时加强师资队伍、管理队伍、行政制度等软件建设。
切实抓好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的更新与落实,要敢于淘汰那些严重偏离时代发展的课程。课程设置与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可以说,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来源于就业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因此,各个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国家规定的基础课程,还应根据每个学校和专业自身的特点及学生未来就业与专业发展的需要来设置相关课程。
同时,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加实践环节和师生互动的内容,调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摆正考试和学习的关系,真正做到学习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是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有了积极性,知识掌握了,面对考试胸有成竹,也就无需作弊了。
3.2 加强诚信教育和考前心理震慑教育
提高教师素质,树立诚信的师德风尚。高校开展诚信教育,教师首先要做诚信的模范,教师只有忠于职守、实事求是、言出必行、严谨治学,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表率,以崇高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激励学生,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完美人格。
每场考试前,监考老师应注意做好考前教育工作。用劝告、警告及举实例等多种方法对考生施加心理影响和震慑。培养、诱发考生的理智感、诚信道德感等积极的情绪情感。自觉抵制作弊行为,充分利用考生既想考得好成绩,又怕作弊被抓被处分的矛盾冲突心理。[4]
3.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健全的人格,形成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克服虚荣、侥幸、赌博以及自制力弱等不良心理,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心态面对考试。纠正大学生对考试本身以及考试不及格引起后果存在的错误认识.让他
们认识到考试分数并非衡量一个人水平高低的标准,并不能全面地体现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从本质上看,作弊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它既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不利于今后的工作,更为重要的是作弊的负面心理效应对个体心理健康的成长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此外,要做好考试期间良好心理的维护工作,针对部分大学生考前的考试焦虑等心理问题,可以通过自我积极暗示、加强运动、科学用脑、转移注意力等方法缓解和消除其紧张心理,也可以积极寻求帮助、借助心理咨询甚至心理治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确保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参加考试,从而避免作弊念头的产生和行为的发生。5
3.4加强考试管理,健全考试机制
客观地讲,学生考试作弊,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有一定的责任。很多高校教学内容陈旧过时,过多地强调以老师所教内容为标准的单一化考试。对学生的综合能力重视不够。在教学方法上过多地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首先应采用多种考核形式,给学生提供多元的能力评价与展示平台。采取综合评定的方式,加大平时考察成绩的比例。如某一门课程的成绩可由课堂答问,中期小论文或小设计,课外作业,平日调查报告或读书报告,期末考试等几部分组成。[6]这种综合评定方式,既考察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又可以避免学生在考试中的失误,减少学生期末考试的心理压力,可以使学生发挥出更高的水平,也会使那些具有投机心理和作弊动机的学生无机可乘。
再者,要适度加强考试管理的软硬件建设,健全考试运作机制。包括加大考试纪律宣传力度、完善考试组织监督机制、强化监考反作弊培训、加大技术监控力度等方面。在考试软管理与技术硬控制两个方面,围堵作弊的软硬漏洞也是关键所在。
总之,让学生意识到作弊是可耻的,同时也是有害的,这样可以减少作弊的发生。但要想根除作弊现象,就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方方面面的配合,需要学校领导、老师的高度重视,这样才能维护考试的公平与公正,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成才的育人环境,促进高校教育的稳步发展。
参 考 文 献
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探究 篇6
1作弊数量扩大化
大学生作弊数量逐年提升,男生女生都有参与,男生数量高于女生。每个专业、每个年级、每门考试都有作弊,无论是校级考试,还是省级、国家级考试,无论考场采取了何种严格措施,都无法完全杜绝考试作弊。
2作弊方式多样化
大学生作弊主要采取夹带纸条、提前书写在课桌上,手机作弊,写到餐巾纸或者身体某部位,有单人作弊,有两人甚至多人团体作弊,有交头接耳,有互换试卷,有找人替考,作弊方式呈现多样化趋势。
3作弊工具先进化
现代科技越来越发达,信息传输技术日益先进,数码、网络等技术也纷纷被不法分子利用,制造了很多先进的作弊工具,如将发射器进行伪装,作出橡皮、尺子、录音笔、隐形笔、豆状耳机等形状,让人防不胜防。更有甚者,做黑客或者其他方式,到教师电脑桌窃取考试试题和答案。
二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
1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主观原因
作弊者本身对考试作弊的态度。态度是研究个体内外世界的桥梁,由态度出发,向内可以研究个体的心理状态,向外则可对行为进行某种预测。作弊者知道学校禁止考试作弊,但他的态度是认为作弊只是一件小事,不认同老师的看法,不认为作弊是道德和诚信存在问题,不认为作弊损害了他人的利益,对自己和他人作弊持赞成态度。一旦对这一事件形成了这种态度,只要有恰当的时机,他就会实施作弊行为。
对考试错误的认知。很多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但由于一些学生学习基础差,或者平时没有付出努力,却害怕成绩不及格会影响自身利益及以后的就业等,便想到以作弊的方法达到目的。
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不适应大学的教学模式。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老师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每个知识点反复讲解,学生适应了这种学习模式。进入大学后,每个阶段好多门课程,从头到尾讲授结束后,没有复习,加上大学时间宽裕,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弱,没有重新建立新的学习模式,平时不努力,但又想取得毕业文凭,于是很多学生不惜冒险希望利用作弊通过考试。也有部分成绩好的学生,为了入党、评优评奖等而作弊。
从众心理和不平衡心理。部分同学看到周围有人利用作弊通过了课程,也没有被处罚,于是自己也参与作弊。还有一部分人心理不平衡,也加入了作弊。
2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客观原因
社会评价体系。从小学到大学,考试成绩一直都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优秀的最重要的标准,作为评优评奖的重要依据,社会、家长、老师、同学基本都偏爱成绩优秀的学生,很多时候甚至一票否决。这一评价体系重知识、轻能力,重智力、轻人格,重躯体、轻心理。这一导向使学生唯成绩论,为了及格或者为了评优评奖迫切希望得高分,当正常途径行不通的时候,就采取考试作弊这一方式来达到目的。
大学考试模式以闭卷考试为主,内容重记忆、轻理解。这种考试模式在期末多门课程集中考试的时候,学生不堪重负,需要记忆的太多,于是萌生了作弊念头。在这方面,我国虽然实行素质教育多年,但仍以应试考试为主,实践环节的表现不能作为考试分数的一部分,客观上导致了考试作弊行为普遍化。
学校诚信教育欠缺。长期以来,学校教育重智力教育,轻道德教育,教育工作急功近利,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美德被忽视,走精英教育路线,对学生的道德、法律、传统文化、社会责任、远大理想等方面要求少,忽略了包括诚信在内的许多道德原则,致使一些学生持有不以作弊为耻、反以为荣的错误观念。
监考不严,措施不力。我们应该看到,在一些国家级和省级考试中,作弊率很低,而在各个高校中作弊率则高,两者的区别就是监考的宽严程度。在国家级考试中,监考老师经过系统培训,利用现代化的监考工具,如信号屏蔽仪,摄像头,加强考试巡逻等。在高校当中,监考老师责任心不强,没有高科技的监视手段,没有对作弊同学形成威慑作用。
没有严厉的惩治措施。若高校制定了严厉的作弊后果,学生会计算得与失,若发现后果严厉,得不偿失,很多人即使有心作弊也会放弃。并且在高校当中,监考老师甚至认识考试学生,发现作弊或者当做没有看到,或者只是提醒一下,或者只是让其提前交卷,真正以作弊论处的是少数,而且多数只是给了个处分,到毕业的时候还是给予撤销,对学生没有造成大的影响,这也促使很多学生作弊。
少数不法分子利用考试作弊来谋取暴利,客观上也造成了部分所谓的高科技作弊。这种作弊多出现在国家级或者省级的考试中,如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三级、会计证等考试中,现在很多高校已经将英语四六级证书与学位证书脱钩,但是在就业的时候,很多单位仍然作为总要考核依据,于是这类考试中很多人不惜以身试法,冒险作弊。
三针对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对策
1逐步改善社会评价体系,继续加强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评价一个人是否优秀,应该从德、智、体、劳等多方面综合考量,不能仅仅把成绩当做唯一标准。素质教育因为实施难度大,考核标准难以掌握,所以虽然已经提出很多年,但多流于形式,没有触及实质层面。国家应该鼓励继续探索素质教育发展方式和考核制度,既借鉴他国经验,又立足本国,并且素质教育应该从幼儿园就开始实施,不能仅仅在大学阶段实施素质教育,观念和政策应该从头开始,方能长效发展。家长、社会和学生不再把分数当做考核的唯一标准,那么在各个阶段的作弊数量必将明显减少。
2探索新的考核模式
闭卷考试是考核学生是否掌握知识的一个标准,但不应该被当做唯一标准,不能“一考定终身”。如澳大利亚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予以辅导,平时的作业成绩、主题演示等多种形式来考察学生能力,并占到课程成绩的60%,期末考试仅占40%,用这种方式来引导学生注重平时学习。我国高校中的很多课程也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考核,不要等到期末所有考试都集中到一起,这也可以降低作弊率。
3从幼儿园开始加强诚信教育,建立人生诚信档案
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北大五四讲话中指出价值观的养成就像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诚信这粒扣子亦如此。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品质乃人生基石,家长和学校应该从小就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并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要贯穿于整个教育阶段,形成诚信考试是大学生最基本的素质,养大德者成大业,成大业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对人生的各个阶段进行诚信教育,每个人也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惜自己的荣誉,做一个诚信之人。
4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改变对考试作弊的认识
习近平主席在五四讲话中指出:大学生要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是非明,方向正,方向清,路子正。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家,把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传授给每一代中国人,让这些优秀品质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每一个细节里。就像要把考试作弊当做一件羞耻的事情来看待,不能无所谓,不能看成一件小事,人人都容忍,只要树立了正确的观念,就不会去做错误的事情。
5对考试作弊持零容忍态度
对考试作弊的态度,社会的大环境是认为这是一件小事,没有什么大不了,很多人不觉得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现在社会上假货上路,山寨横行,很多人都采取了默认的态度,但这实际上损害了每个人的利益,甚至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和形象。考试作弊也是如此,他违背了考试公平原则,损害了那些踏实努力的同学的利益,所以我们应对弄虚作假、以不正当手段谋取个人利益的事情实现零容忍,要监督和举报,对那些通过帮助学生考试作弊来谋取不正当利益的不法分子严厉打击。
6正确对待考试制度
社会氛围的改变、考试制度的改变不是马上就能改变的,需要一个探索过程,在这之前,大学生也应该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知识即美德。为学之要,贵在勤奋,贵在钻研,贵在永恒,真正的付出努力,学得真本领,那就无须通过考试作弊来取得成绩,而只需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就可以通过考试。
自考试制度设立以来就有考试作弊,但是现在的作弊日趋泛滥状况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内容,既需要倡导也需要培育。倡导明确方向,培育重在机制。对考试作弊必须采取多方面措施,实实在在地构筑起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吃亏的机制保障,敬业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善行美德必能蔚然成风,考试作弊、弄虚作假等歪风邪气必然被刹住。
参考文献
[1]宋志慧,张锦,李景.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制度学经济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0(3).
高校学生考试作弊及其对策探讨 篇7
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现象
1. 考试作弊的广泛性。在“你是否有过作弊行为”的问题上,近60%的被调查者都承认曾经有过,这个数据表明作弊行为已经广泛在高校校园中蔓延开来,而且对作弊行为本身和作弊者都表现出较为宽容的态度。作弊现象也由课堂内发展到课堂外,蔓延到毕业论文(设计)、课程论文的作弊上,作弊在学生中不再是羞于启齿或倍感耻辱的事。
2.考试作弊手段多样化。现今学生考试作弊手段越来越多,如携带规定以外的物品(如手机等);旁窥、交头接耳、低声私语、互打暗号或者手势;抄袭或偷看他人试卷、草稿纸或故意将自己的试卷、草稿纸等让人抄袭的;传递答案、草稿纸或其他与考试内容有关等物品的;伪造证件、证明及其他材料获得考试资格和考试成绩的;由他人冒名顶替考和替他人参加考试的;相互交换试卷、答题卡、答题纸或草稿纸的;在考试过程中使用手机、隐形笔、针头摄影机、微型无线隐形耳机、暗藏耳机的背心、带“屏幕”的油笔等多种手法,真可谓五花八门,不断翻新。
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
1. 学生方面。在奖学金、优秀学生、优秀干部等利益的驱动下,有的学生为了得到高分,铤而走险。有些学生看到考试作弊的同学轻而易举地得到好成绩,或感羡慕或感不公平,产生不平衡心态,随即伺机作弊。有些学生存在侥幸心理,以为小心作弊就不会被发现。有些学生平时没有充分学习和复习,为了及格,避免重新学习而作弊。还有一部分成绩不错的学生为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也帮助差生作弊。也有的同学对其他同学的这类要求不便回绝,为了“义气”而作弊,作弊成了学生之间变相沟通的方式。
2. 学校方面。考试内容上仍然侧重于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或简单应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本和笔记本,从而助长了学生作弊的侥幸心理。学业成绩评价单一化,“重结果、轻过程”,一般以期末考试成绩“一锤定音”,缺乏过程性评价。学校考试管理不够严谨,监考人员不认真、不严谨,对作弊行为“视而不见”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能维持严肃公正的考试环境。
3.社会方面。从延安地区三名副县长请秘书代考被停职的丑闻,到高考期间湖南嘉禾、广东电白等地群体性作弊现象,再到江西德兴市工商系统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出现大面积舞弊现象,近几年来有关考试作弊的丑闻屡见报端。考试作弊问题的屡禁不止,不仅动摇了考试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考试公平、公正的原则受到了很大的怀疑,其影响更是蔓延到了高校。
治理考试作弊的对策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改变传统的考试观念和方法,严格考试纪律,严肃处理考试作弊学生,是建设良好学风、校风、考风,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保障,也是对认真学习、诚实考试的学生的积极激励。
1.加强诚信教育。诚信是做人之本。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在形成阶段,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以勤奋学习为荣,以作弊为耻,养成自尊、自爱、自重、自律品格,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形成一种讲诚信光荣,弄虚作假可耻的严肃认真的文化氛围和考试氛围,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观。
2.加强考试改革。一是在考试内容上避免完全依赖于教材,要包含教材上的内容、教师平时授课中补充的内容、指定的课外参考资料及学科发展前沿的内容、教师未讲授和非课本内容的拓展知识,从而达到考试内容的开放。二是采取多种考试方式,如闭卷笔试、开卷笔试、撰写论文或调查报告、口试、技能测试(包括实践和实验)、设计项目训练、作品设计等,教师也可根据课程特点采用相应的考试方式,也可多种考试方式并用。三是改革“重期末、轻平时”的考试形式。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考试作为教学质量的评价手段,其评价活动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因此,教师不仅要重视平时的考勤,也要重视平时成绩的考核,对教学过程进行质量控制,防止期末考试“一考定成败”。四是建立试题库,实行考教分离,减少随意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避免考前突击性复习,形成良好的学风与教风。
论高校学生考试作弊预防体制建设 篇8
一、加强考风考纪教育, 建立培养学生优良竞争品质的教育机制
高校考风考纪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考风考纪教育不仅要在“两课”教学中体现, 在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 也应该适当增加对学生考风考纪教育的课时, 从而使得考风考纪教育贯穿于整个高校教学课程体系中来, 达到持久性教育引导的目的。
将考风考纪教育纳入考试中, 能够在考试中提醒有作弊倾向的大学生不要作弊, 从而降低考试作弊的概率。
对有作弊危险的学生进行及时干预对减少作弊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二、创新诚信教育的活动载体, 建立形式多样的诚信教育的实践宣传机制
以活动为载体开展诚信教育活动, 能够将诚信意识在无形中印入大学生的脑海中, 从而达到“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的目的。
利用校内外各种教育传媒手段, 对诚信教育进行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也具有重要作用。
三、打造良好的专业学习文化氛围, 建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机制
打造良好的专业学习文化氛围, 建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机制, 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为大学生打下夯实的学习基础, 消除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恐惧心理, 增强大学生面对考试的自信心。可以通过设立专业教授讲座、讲坛, 建立网上成功校友报告会, 举行学习优秀标兵经验交流会, 引导大学生参加助研、助管、助课等各种活动, 营造良好的专业学习文化氛围, 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帮助他们克服作弊的心理。
四、建立辅导员联系课堂和联系家
长制度, 形成预防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合力的控制机制
1、建立辅导员联系课堂制度
高校学生的日常学习管理与考试作弊具有负相关性, 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管理严格, 作弊的概率会比较低;相反, 大学生的日常管理松懈, 作弊的概率会相对较高。以班级为单位, 通过班级上课情况考察表的形式, 充分调动学生干部的积极性, 以学生干部 (如班长或学习委员) 为纽带将辅导员和任课教师密切联系起来, 形成对学生上课情况共同管理的合力, 能够及时发现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 从而对其教育引导, 以防止作弊。
2、建立辅导员联系家长制度
防止学生作弊, 不仅需要辅导员和任课教师所形成的合力, 而且要借助学生家长的力量。建立辅导员与学生家长联系制度, 设置家长通讯录和座谈会, 将有作弊倾向学生的状况及时向其家长反映, 增强防止学生考试作弊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
五、完善考试课程改革、考前教育和考试管理的的制度建设, 建立系统化的规范学生考试作弊的制度机制
1、完善考试课程改革制度, 提高教学质量, 减轻学生考试的压力
加快考试课程改革, 以市场需求为标准科学合理的设置专业, 增加社会实践的环节, 加大平时成绩和作业的分数, 采取闭卷、开卷、写论文、撰写调查报告和实验报告、口试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核,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 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减轻学生考试的压力和心里恐惧,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考试作弊的概率。提高教学质量, 增加课堂引力, 是预防考试作弊的积极方法。
2、加强考前教育制度建设
加强考前教育, 将考前教育作为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 深化学生工作队伍加强考前教育的责任意识, 以年级大会、班会、考试作弊违纪学生的警示录等形式对大学生做好考前教育, 引导广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 杜绝作弊。
3、规范考试管理制度, 严肃考试纪律
应当完善考试管理的制度和规范, 建立制度保障, 切实做好对《学生手册》中有关考试纪律的各项规定的宣传, 更要强化考场监督, 严格执行。有必要成立专门的考试督查小组, 监督检查考试过程, 突出对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的检查。监考老师也应当恪守职业道德。
六、做好学生考试作弊信息反馈, 建立系统详细的学生考试作弊考核评价机制
1、将学生考试作弊纳入学生工作队伍考核体系中来
高校学生工作队伍是一支预防考试违纪的重要力量, 将考风考纪教育作为学生工作队伍考核的重要指标, 将考试违纪作为学生工作队伍奖惩的评价系数, 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工作队伍实施考风考纪教育的积极性, 而且能够加强高校学生上课的日常管理, 对推动学风建设, 防止学生考试作弊具有重要意义。
2、将学生考试作弊纳入教学评估体系中来
考风考纪教育作为思想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 应纳入教学评估中。将一门课程考试作弊率与教授该课程的教师的薪水、福利待遇和升迁等联系起来, 不仅能够提高任课教师加强课堂管理的积极性, 而且能够形成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共同监督课堂的合力机制, 对于有效的预防学生考试作弊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Moffaft, M. (1990) .Undergraduate cheating.Unpublish manuscnpt.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Rutgers Universi-ty.[1]Moffaft, M. (1990) .Undergraduate cheating.Unpublish manuscnpt.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Rutgers Universi-ty.
[2]姚利民:《国外对大学生作弊的近期研究及其启示》[J].科技与管理, 1999年第3期.[2]姚利民:《国外对大学生作弊的近期研究及其启示》[J].科技与管理, 1999年第3期.
[3]赵维新:《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原因与对策》[J].法制与社会, 2008.04 (下) .[3]赵维新:《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原因与对策》[J].法制与社会, 2008.04 (下) .
高校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及预防措施 篇9
一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
考试临近, 高校重复强调“严肃考场纪律, 杜绝违纪作弊”, 但每学期公告栏里公布学生考试作弊受纪律处分的招贴层出不穷, 作弊的形式屡出新招, 令人咋舌, 作弊成了高校久治不愈的顽症。究其原委, 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 道德意识偏差
近年来, 从整体上看, 当代大学生思想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但就价值观而言, 呈现出多元、重利和务实的倾向, 有的道德意识出现偏差, 对考试作弊的认知甚至出现了“不以为耻, 反以为荣”的反常现象;有人在网上高价招聘“替考”。总之, 价值观念的变化和错误思想的影响成为导致高校学生作弊人数增多的根本原因。
2. 学习缺乏动力
在校大学生在中学阶段, 就像一个被抽着高速旋转的陀螺, 考入大学后, 就想把以前“被夺走”的时间和自由“补”回来。因而学习就不再像以前那样努力、刻苦, 有的学生求胜心不强, 产生了“学非所用”的思想, 轻视学习。有的学生把学不好归因于自己能力低, 影响了自信心, 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没有激情。有的学生在家长的逼迫下, 虽能坚持正常上课, 但没有真正学懂、学会, 考试成了他们获取学分的最大障碍, 为了混文凭, 考试时只有通过作弊来蒙混过关。
3. 高校管理失范
学校因素是造成考试作弊的最大的外部原因之一。老师出题难、偏、怪, 考试制度的不合理, 监考的不严格, 对作弊的处罚不到位, 都会形成一种倾向于宽容作弊的氛围。各高校非常重视考试工作, 虽制定了有关考试的规章制度, 但可操作性不强, 执行力度不够, 使想作弊的学生有了可乘之机。
4. 考试心理失调
考试前, 有些学生产生心理焦虑, 唯恐考试“挂科”, 因而当对考试把握不大时便抱有一种冒险、侥幸心理, 将复习的宝贵时间用来制作各种作弊辅助材料, 寻找可乘之机, 在考试中铤而走险, 不计后果。以上种种行为, 是应试教育过于强调、凸显竞争作用的过失。
二预防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措施
1. 加强诚信教育, 珍惜大学生活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 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非智力性因素的培养, 诚信教育不可忽视, 考试作弊更不应该。大学生必须学会诚信做人、谨守做人的本分, 珍惜现在的大学生活。各高校要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 并使之常态化, 将诚信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促进考风、学风、校风转变。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形式多样的诚信教育。
2. 掌握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动力
学习方法的运用至关重要。大学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和积累, 而是学会学习, 遵循学习的规律, 掌握自学的技巧。大学生只有学会学习, 做到循序渐进、厚积薄发, 才能使自己树立自信, 笑对考场, 而不用作弊。加强平时学习行为的管理, 把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不折不扣地学会、练好, 考试时就不怕暴露自己的短板和不足, 考试就真正起到检查和激励的积极作用。
3. 严格考试环节, 健全评估体系
一是严格执行考试流程。各系主管主任要加强对命题、印刷、存放、组织考试、评卷、登分等各个环节的周密部署, 防止试题的泄露和工作失误;二是严格考前准备和检查。各系书记应加强考试过程的监督, 把重点放在防止作弊和抄袭上。考试不是目的, 而是一种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学习能力发展情况的重要手段。
4. 学会自我调节, 做好心理调适
有些大学生在考前出现考试焦虑、考场恐惧等心理问题, 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老师要发挥积极作用, 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调整好心态。考试期间良好的心理维护可以通过自我鼓励、自我积极暗示、科学用脑、有效利用生物节律安排复习、劳逸结合、加强运动、焦虑时转移注意力、学会放松、积极咨询求助、合理用药等一系列方法来达到良好的效果, 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应对一切考试。
总之, 大学生考试作弊, 反映了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还有待加强, 管理工作与人才培养的需要还有差距, 需要对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做综合研究, 从全局角度采取有力措施, 调动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等各方面的力量, 加强教风学风建设, 促进考风转变, 特别是学校主管部门要加大管理力度, 积极探索有针对性的方法根除作弊, 使每一个大学生都成长为有真才实学的人。
摘要:本文从道德意识、学习动力、学校管理以及考试心理等诸多方面分析了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 提出采取加强诚信教育、提高学习动力、健全评估体系以及做好心理调适等措施来杜绝大学生考试作弊的行为。
关键词:高校管理,考试作弊,诚信,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齐士博.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及教育对策[J].考试周刊, 2010 (10) :6~7
高校学生考试作弊问题 篇10
一、考试作弊的原因
1. 就业压力大。
上大学的重要原因就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好工作就需要文凭、证书和一份优秀成绩单。再加之各个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考核很大程度上是以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为主,因此一份优秀的成绩单成为大学生找到一份好工作的必要条件。另外,为了毕业以后在社会中能有一席之地,大学生多倾向于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这就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考试,只有考试过关,拿到证书,才能在社会竞争中获胜。因此,为了达到目的,有些人便会不择手段地作弊。
2. 教务管理不完善、规范。
高校在教务管理上的缺陷,导致作弊行为日益严重。主要表现在:教学管理的模式教条化和刻板化;课程设置过多,使得学生忙于应付而无时间思考消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缺乏真正的落实。另外,对任课老师的课堂教学的监管缺乏力度,导致有些教师上课时应付了事,教学形式死板,不管学生听懂与否,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下课之余去忙与自己利益相关的课题,讲完课即离去,无暇过问学生课后之事。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因跟不上进度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以致厌学。如此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学生作弊行为。
3. 监考制度执行不力。
考场纪律的执行不力,使作弊者有机可乘。每一所学校都会为考试制定一套严格的制度,对考场纪律、监考职责、违纪考生的处罚等进行详细的规定,但是,这些纸上的东西真正发挥作用要依赖执行效果。部分监考老师不严格,不负责任,或是出于对学生的“爱护”,考场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是虽抓住作弊,但学生求求情就不了了之,这些都在客观上纵容了考试作弊这一歪风邪气。
4. 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
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以考促学是考试目的根本所在,而在当前这一目的被本末倒置。分数成了考核一个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它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分数又不能全面正确地反映学习的质量、水平(学力)。学习冒尖的学生经常得到奖励,而其他有一技之长的学生较少得到表彰。尽管我们现在提倡呼唤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依然有着深厚的土壤。考试成了教师的“法宝”,分数成了学生的“命根”。
5. 作弊学生主观因素。
综综观观大大学学生生作作弊弊的的心心理理和和动动机机,我我们们发发现现其其呈呈现现出出复复杂杂多样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如下。
(1)侥幸心理。凡是考试作弊被抓获的学生都承认他们作弊时存在侥幸心理,虽然都知道作弊是学校禁止的行为,一旦被抓就要处分,但他们认为作弊就是“谁抄谁沾光,不抄白不抄”、“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只要自己作弊隐蔽些,方法高明些,也许就不会被发现,总希望自己能碰上“好运”,因此铤而走险,幻想靠作弊获得好成绩。
(2)从众心理。部分自控意识薄弱的大学生缺乏明晰的辨别力,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诱惑。这些学生看到别的同学通过考试作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自己学习努力,反而考试成绩不如作弊的同学,产生不平衡心理,觉得自己不作弊太对不起自己。认为既然大家都在作弊,自己也就可以作弊,进而也加入到考试作弊的队伍之中。
(3)应付心理。有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基础较差、学习成绩不好,害怕成绩不及格会受到家长和教师的责备、同学们的白眼,影响自己今后的分配,等等,面对家庭和前途的压力,试图用考试作弊来应付过关。
(4)虚荣心理。有些学生考试作弊是为了得到更高的分数以便保持荣誉和评奖评优,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5)同情心理。有的学生是非不分,义气用事,对作弊的危害性认识不清。看到同学总是补考,于心不忍,或因“碍于情面,无法拒绝”,面对同学的“求助”,不加思考,慷慨地伸出“友谊”之手,岂不知害人害己。
二、考试作弊的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现代高科技的不断出现,作弊手段已由过去的带纸条、交头接耳向利用高科技手段方向发展,作弊手段越来越高明,考生为实施舞弊付出的经济代价也越来越昂贵。以下介绍几种典型的作弊方式。
1. 夹带抄袭。
这是考场作弊诸现象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也是学生可以独立实施的一种方式。这种作弊方式一般是教师给了一定的考试内容,而学生没有掌握这些知识点。学生通常把考试相关资料或缩印纸条,或写在自己的手、臂、腿、衣服上、教室的桌面上、墙壁上、椅子靠背上,或写在玻璃胶带上、提前准备的草稿纸上等,把这些事先准备好的考试资料带进考场,伺机抄袭。这种方式,一旦被监考人员发现,往往是证据确凿,抓个现行,可直接以考试舞弊进行论处,作弊者不易抵赖。
2. 考中学生协同作弊。
此种方式有很多种类型,也是考场作弊诸现象中简单易行的方式。同场考生提前约定手势、暗号,考试过程中通过这些约定好的形体语言彼此之间传递答案。或者同场相邻考生按约定好的彼此间传递纸条,传递试卷。另外,考生在考试将要结束,考场出现骚动,秩序开始混乱时,相互交头接耳,互对答案。采用这种方式考场里很隐蔽、模糊,监考人员很难监管。考试舞弊或协同舞弊的性质难以界定,故此法在考场中最为普遍。
3. 请、替人代考。
这是考场作弊诸现象中性质非常严重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一般多发生在学校组织的补考或等级考试之中,作弊学生伪造证件委托其他同学冒名顶替进入考场代考。或者二人同在一个考场,由成绩好者做完试卷写上成绩差者的姓名,后进生则反之署名。现在对这类考试舞弊的处分最为严厉,一经发现,替考者与被替考者学校都予以开除学籍。
4. 利用现代工具舞弊。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高科技舞弊的现象也多起来,高校校园舞弊广告随处可见,社会上甚至出现了经营考试舞弊一条龙服务。现代化的舞弊工具通常有背心式、钱包式、皮带式耳机舞弊器,微型电路板式对讲机,针孔式摄像头,手表式接收器等。这种方式考生除了购买工具以外,还需向提供者购买答案,因此实施舞弊的经济成本较高。
三、杜绝高校考试作弊现象的对策研究
1. 加强诚信教育。
缺乏诚信是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的主要根源。不管是何种心态的考试作弊行为,都反映了不诚实的一面,违背了做人最起码的诚信原则。考试作弊和小偷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小偷偷的是物质财富,考试作弊偷的是精神财富,都是不道德的行为。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作弊问题,就必须掐灭使作弊成为燎原之势的火种,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作弊是可耻的,让学生明白“有付出才有回报”,摒弃不劳而获、侥幸、投机取巧的心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荣辱观,从而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以自律为基础,以校规校纪为保障的校园诚信制度。另外,学校可建立学生的诚信档案,将在校诚信度与进入社会以后诚信度相联,从而加大诚信约束力度。
2. 加强监考工作。
制定严格的考试管理制度和严肃的考场纪律,加强监考工作,可以预防和消除学生的作弊企图。学校监考老师要严格执行考试的规章制度,加强管理,严格考场纪律,尽职尽责完成监考任务,若发现舞弊,当机立断,在批评教育的同时,按校纪校规严肃处理,决不姑息。学校应建立一支责任心强、高素质、业务精、严教风、重考风的监考教师队伍。学校可组织一定数量的督考员,考试过程中,加强巡视,监考人员履行职责,及时向上级反映考场纪律情况。同时,学校可建立一些标准化考场。这些考场的桌椅可以是透明的钢化玻璃,考场配有多个摄像头以监视考场的每一个角落。每次考试学校随机抽查一些班级到标准化考场考试,从而增加威慑力度,形成一种强有力的严肃氛围。
3. 改革考试方法。
目前考核方法单一,不能全面、准确地衡量学生的学业水平。学校应根据不同课程特色,实行多样化、多方位的考核方法,选择易行而又能反映学生实际的行之有效的考试方法,如阶段测试、专题讨论、调研报告、论文、答辩等,尽可能减少考试中死记硬背的试题,多出“活题”,增加考核的灵活性。另外,针对目前高校教师讲授、出卷、评卷一体化,这种“自教自考”或“考教一体”的弊病,学校应严格实行教考分离,加强题库建设。其次,要杜绝任课老师考前划范围,透题目。如今计算机已被利用到各个领域,自然也可应用到考试中,正像现行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一样,应积极探索进行计算机单机考试、网络考试。
4. 建立公平的考核测评制度。
只有完善的考试评价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其判断、导向、咨询功能;才能建立科学的数据统计机制,促进教育评价科学化、规范化,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化。要从根本上减少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发生,必须破除“分数至上”的应试教育思想,考试只是高校检验教师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措施和评价学生学习成效的一种重要方式,并不是高校追求的最终目标,更不能作为评价学生唯一的指标。要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结合课程特点,加强平时成绩的考核,而不是期末考试“一卷定终身”。另外,考试成绩除了期末考试记分、记等(甲、乙、丙、丁)外,还要加大学生实践操作和创造能力的考核比重,如有独到见解的实验报告、论文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创新。
5. 利用高科技设备。
针对作弊的“科技化”,监考也不能还停留在原始的阶段,应将现代科技手段引入到对考试监控中。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一批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实施实时监控的考场,在考场设置移动通信干扰器用以屏蔽考生的手机信号,用指纹代替考生准考证,等等。
参考文献
[1]马永军.略论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及防范措施[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4) .
[2]游细玉.大学生考试舞弊:现状、问题与对策[D], 2007, (10) .
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调查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分析;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006-01
一、导言
考试作弊是指用欺骗的手段违反考场制度和规定取得“好成绩”的一种违纪行为。大学生考试作弊不仅影响考试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更重要的是严重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社会准则,败坏了学风教风;最终降低了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
国外众多研究显示,大学生考试作弊相当普遍,其比例在13%—95%之间;我国教育工作者调查发现,30.8%的大学生承认自己在大学期间有作弊行为,10.65%的大学生承认自己有作弊意图。
二、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原因分析
造成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很多,深刻认识这些形成因素是我们有效防止考试作弊的重要前提。每种作弊行为的产生往往不是单一心理因素驱使,而是受到多种心理特征的影响。
虚荣心理:有一部分学生靠自己的能力考试及格完全没有问题,而他们往往为了取得更高的成绩来保持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因此就有人选择了作弊这条“捷径”。虚荣心理属于“想要好成绩,夺取名利”这一项,调查显示A校作弊学生中有12%是因为爱慕虚荣而作弊,而B校达到了17%,可能是因为B校学生之间竞争压力更大,互相比拼的风气更严重,所以造成了更大比例的学生为了得到高分去作弊。
冒险心理:有些学生基础较差或是平时根本不用功学习,到了期末考试前发现靠一时努力无法弥补漏洞,于是选择了作弊这条铤而走险的道路。冒险心理属于“想过关,没得选择”这一项,调查显示A校作弊学生中有13%是为了及格冒险作弊,而B校也有14%,两个学校人数比例大致相当。
强迫心理:有些考试作弊属于真正的心理疾病所致,如强迫症,此类群体或是考试焦虑,或是缺乏自制、自信不足,严重者遇到考试不论难易,头脑中想到的都是作弊。强迫心理属于“不知为什么,没法不做”,调查显示两个学校人数都占了很小的比例,A校作弊学生中有3%的人属于强迫心理驱使作弊,而B校也只有2%,说明这并不是一种作弊的主流心理。
侥幸心理:有关资料统计,大学生考试作弊率高达39.1%,而作弊被抓的仅占0.5%左右。正因为作弊被抓的可能性如此之小,总有学生心存侥幸而选择考试作弊。调查显示A校作弊学生中近1/5抱有侥幸心理,而B校几乎达到了1/4,可见侥幸心理在大学生作弊心态中占有很大比重。
从众心理: 这是很多学生作弊的原因,由于看到周围有同学因作弊取得了好成绩,于是觉得自己不跟着作弊吃了很大的亏,不由自主选择了作弊。尤其是看到平时学习没有自己努力的同学通过作弊得到了更好的结果,心里的不平衡油然而生。调查显示A校作弊学生中有1/5是为了追求心理平衡选择作弊,而B校几乎达到了1/4,可见从众心理在大学生考试作弊上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缺乏自信心理: 调查中也有学生反映,自己会因为对某门课程的恐惧而选择作弊,在他们心中觉得这门课不作弊就不能及格,这种极不自信的心理导致了作弊行为的产生。调查显示A校作弊学生中有14%是因为考试缺乏信心去作弊,而B校也有7%,可见自信在考试中非常重要,如果不自信和作弊形成了恶性循环,那对学生的危害将会很大。
猎奇心理:现在大学生都很有想法,尤其是90后,无论从价值观念还是个性心理健康的水平上,都容易偏离社会日常标准。一些学生为了体验一次作弊,追求刺激,以作弊取乐。调查显示现实生活中真有为了追求刺激而作弊的人,不过人数都占了很小的比例,A校作弊学生中有3%的人感觉刺激去作弊,而B校仅仅有2%,说明这并不是一种作弊的主流心理。
义气心理:调查中发现有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也会参与到作弊中,很多时候是给同学传递答案。也许他们内心并不是非常情愿,但碍于情面发生作弊行为。调查显示A校作弊学生中近50%的人是义气原因去帮助同学作弊,而B校比例也超过了1/3,说明当代大学生认为“义气”就是无条件地帮助同学,不管对他们有没有真正的好处。
三、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考试作弊现象自古有之,它不仅影响考试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而且严重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社会准则和道德底线,最终降低了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
在研讨了国内外学者对作弊现象的大量研究后,本文通过两次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得到导致作弊现象发生的八大心理主要。针对这些原因,本文提出了一些防治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对策:提高学习动机、加强学风建设、改变评价制度、加强监考力度、引入竞争机制。通常情况下,往往单一的措施无法有效制止考试作弊的发生,需要教育工作者们因时、因地制宜,多管齐下,才能有效防治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任慧英,张英.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5,6.
[2] 刘蕾.当代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年1月下.
[3] 石中英,作弊与监考[N].中国教育报,1999年12月4日.
高校学生考试作弊问题 篇12
笔者于2010年10月在陕西省某高校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搜集资料, 整理出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现状和特点, 并试图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其原因, 力求能够为改变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议。
研究对象和方法
笔者随机与校内若干名学生进行交谈, 整理访谈资料, 编制成《大学生考试作弊调查问卷》, 经小范围试测和专业老师指导并修改后施测。由于大一学生入校后还未参加正式考试, 所以笔者随机选取大二、大三、大四三个年级共200名在校生进行调查, 其中大二74人, 大三88人, 大四36人, 其中男生90人, 女生108人。共发放问卷200份, 回收198份, 回收率为99%。
研究结果
(一) 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特点
(1) 公共类课程考试中作弊现象非常严重。对于上述问题, 有67.7%的学生选择了公共课。
(2) 文史类专业课程考试中作弊现象比较严重。54.5%的学生认为在文史类专业课考试上更容易作弊。选择了该项的108人中有男生77人, 占了71.3%, 女生31人, 占了28.7%。
(3) 理工类专业课程考试中也存在作弊现象。20.2%的学生选择了理工类专业课, 其中, 男生28人, 女生22人, 可见在理工类专业课程考试中男生作弊的可能性仍高于女生。
由此可见, 在高校的考试中男生作弊的比例普遍高于女生, 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
(二) 大学生对考试作弊的态度
(1) 对学生宁可挂科也不作弊的态度。有60.1%的学生赞成宁可挂科也不作弊, 可见, 诚信考试是大部分学生所向往的。
(2) 对学生因考试作弊被开除的态度。64.6%的学生赞成考试作弊的学生被开除, 21.2%的学生不赞成考试作弊的学生被开除, 14.1%的学生持无所谓态度。
(3) 对考试时监考应该尽可能严的态度。74.7%的学生认为考试中监考应该尽可能严, 也有少数学生认为监考没有必要很严, 还有17.2%的学生持无所谓态度。
(三) 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
1. 客观原因
学校的考试制度、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安排及考试管理制度和教师的职业道德等诸多因素都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而影响着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产生。在访谈中学生所提到的最多的是考试课程科目太多和教师监考不严两个因素, 调查结果如下:
(1) 考试课程科目太多。26%的人选择了此项, 目前, 高校考试课程较多;许多课程课时少、内容多, 而且考试范围大。这样, 在面临考试时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2) 教师监考不严, 22%的人选择了此项。
2. 主观原因
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主观原因主要是大学生对自己的道德要求与心理上的不成熟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避免挂科。88.9%的人选择了此项, 且有66人只选择了该项, 这说明大学生对是否会挂科非常在意。
(2) 取得更好的成绩, 争得奖学金。32.3%的人选择了此项, 这主要是大学生的虚荣心理在作祟。
(3) 别人都作弊, 心理不平衡。32.3%的人选择了此项, 这种心理应分两种情况来分析:从众心理, 他们认为别人可以通过考试作弊获得高分甚至拿到奖学金, 于是也寄希望于考试作弊;无奈心理, 这部分人平时刻苦学习考试前认真复习, 也不一定能考高分, 有的时候甚至不如那些平时不好好学习的人, 心中的不平与无奈促使他们也选择了作弊。
建议
(一) 学校应采取的措施
(1) 改革考试制度。考试方式灵活化, 将考查与考试相结合;考试内容灵活化, 使考试尽可能科学化、合理化。
(2) 加强专业培养计划的修订和课程建设。每学期的考试门数应该适量, 尽量选择符合大纲又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的课程。此外, 还应精简考试内容。
(3) 完善考试管理制度。提高监考教师的考纪意识;加强对监考人员的管理, 对责任心不强的没有切实履行职责的监考教师应采取必要的措施。
(二) 教师应做的工作
(1) 加强自身职业道德建设。一方面, 严格监考和阅卷, 严肃考纪考风, 不徇私舞弊, 另一方面, 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角度来解决大学生对自己的道德要求与心理上不成熟的矛盾。
(2)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可以通过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考风考纪教育”等的主题班会来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讲述一些正面的和反面的例子使大学生真正认识到考试作弊的危害。
(三) 学生应作的努力
(1) 充分认识到考试作弊的危害。考试作弊行为使考试失去公平性, 严重影响班风校风, 不利于大学生诚信素质的树立, 甚至使某些学生认为可以不劳而获, 从而形成投机心理, 对其今后的生活产生影响。
(2)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参考文献
[1]贾文静, 冯利, 葛庆平.大学生考试作弊现状的调查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 2009, 10 (上半月刊) :101-102.
[2]朱晓莹.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分析及防范措施[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 (9) :159-160.
[3]潘斌.高校作弊现象探析[J].现代企业教育, 2010 (9) :194-195.
【高校学生考试作弊问题】推荐阅读:
高校学生欠费问题08-28
高校学生欠费问题10-19
高校学生滞留档案问题05-17
高校学生入党工作问题07-06
高校学生学籍管理问题05-14
高校大学生阅读问题10-03
高校学生社团常见问题09-16
学生考试作弊自我检讨11-11
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11-12
高校考试制度问题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