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社团常见问题

2024-09-16

高校学生社团常见问题(共12篇)

高校学生社团常见问题 篇1

0引言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也是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 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就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到,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我国发展既面临大有作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 也面临诸多矛盾相互叠加的严峻挑战。高校学生社团不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起着作用, 还为大学生提升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尽快适应现代社会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我们要根据高校学生社团的独特作用, 发现它所存在的问题, 并找到适合解决高校学生社团存在问题的一种措施。

1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 高校学生社团类型在增加, 社团活动丰富多彩, 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繁荣校园文化, 增进师生友谊, 构建和谐校园, 多渠道展现特色校园文化等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价值。同时, 社团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1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高校学生社团普遍存在制度不完善, 管理存在混乱, 管理运作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 积极、动力不高, 社团管理执行的过程不顺畅。一方面, 高校学生社团主要是挂靠在校团委或院系团总支, 由校团委的某个部门或院系团总支负责社团的管理。目前来看, 设置是比较合理的, 但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校团委或院系团总支的老师工作繁重琐碎, 并且对于一些社团指导不具有专业性, 面对如此头绪繁杂、耗资巨大的社团建设, 校团委或院系团总支的老师只能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况, 从而影响了社团的长远发展; 另一方面, 高校学生社团相对比较开放, 大学生进出社团比较自由。虽然社团有自己的制度和管理办法, 但是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 具体的实施起来比较困难, 难以按照本社团的制度执行, 从而使社团的组织纪律较差, 再加上新老社团社长的更换, 使社团整体表现出松散的状态, 导致社团会员的流失。这种管理体制和制度上的不完善, 阻碍了社团长远有序的发展, 使社团的作用没有能够完全的发挥。

1. 2社团干部培养过程中能力参差不齐

高校学生社团水平差异较大, 社团干部能力参差不齐, 并且参与社团活动人数不多。学生社团干部在选拔时机制不够严谨, 没有做到早培养重选拔, 大多数社团干部只关注自己任期内的成果, 不关心社团的长远发展, 并且在社团中能力强的同学什么工作都做, 能力差得同学几乎没有事做, 导致社团干部在工作职责方面混淆, 管理方法不当, 分工不明确, 个人主义较突出。

高校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是一支综合素质较强的队伍。传统的教育主要是理论的灌输, 学生被动的接收, 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 而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等特点, 不仅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现代文化, 还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是, 大学生参与学生社团的人数不多, 就不能完全发挥高校学生社团的这种独特作用。

1. 3缺少创新与特色鲜明的学生社团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 坚持创新发展, 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 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 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近些年, 虽然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学生社团的发展也能呈现出形式多样, 丰富多彩的状况, 但是, 由于学生社团自身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 使社团的发展缺少创新, 特色不够突出, 动力不足。

2 加强高校学生社团的对策

2. 1建立完善的学生社团管理制度

要使学生社团得到更好的成长, 促进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不断提高学生社团的内涵和质量, 那么就必须在管理机制上有所创新, 特别是学生社团整体发展上要科学规划, 合理引导[1]。首先, 学校和学生社团要不断地完善《学生核团的管理办法》、《社团制度》等, 因为事物总是在不断的发展的, 要不断的更新这些制度, 才能让学生社团的发展跟得上事物发展的规律; 其次, 配备与学生社团相符的专业指导老师, 加强对学生社团各方面的指导。学生社团在校团委或院系团委统一的管理下, 并选派与社团性质相一致、有兴趣的老师统一培训后担任学生社团指导老师, 为鼓励老师担任学生社团指导老师, 学校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政策, 并在工作量上提供一定的保障, 使指导老师感觉到自己工作被肯定和尊重; 最后, 要提高学生参与学生社团的积极性, 加强现任和下一任社长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不至于学生社团领导的更换使社团的工作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办法开展, 还可采取鼓励、奖励等办法吸引学生加入。总之, 学生社团要在校团委或院系团委统宏观管理下和专业指导老师的微观管理下,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避免学生社团发展缓慢, 社团活动的肤浅化和表面化。

2. 2提高整体素质, 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社团

培养好一支学生社团管理的学生骨干队伍, 提高学生社团成员整体素质的发展, 是学生社团良性发展的人事基础。因此, 学生社团要重视社团干部和社员的选拔, 把一些品学兼优、能力强、有热情、有奉献精神的学生选到学生社团队伍中, 学校加强对学生社团干部培训, 组织学生社团干部参加青年马克思主义培训班、团校及学生社团发展培训班, 提高学生社团干部的理论知识、管理能力、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等。社团与社团之间、社团干部与社员之间可以通过经验交流会、茶话会等形式进行沟通与交流, 以此来提高整个社团业务素质和个人素养, 从而提高学生社团工作的战斗力。社团成员整体素质高, 社团的发展就会呈现出一种良性发展, 从而也会提高社团成员的积极性。

一些内向或胆小的学生也有加入社团的意愿, 只是自己性格的原因未加入社团, 希望指导老师多多的关注类似的同学, 多和学生交流, 去鼓舞更多的学生加入学生社团。

2. 3加强创新能力, 打造特色鲜明的学生社团

树立一个良好的高校第二课堂氛围, 特有的校园精神, 往往需要具有创新的能力来打造特色鲜明的学生社团来支撑和维系。创新就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 大多数学生都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潜能, 关键是要激发学生释放这种潜能, 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的一些学生社团除了一些常见的娱乐性社团外, 可以以本专业的特色为主体, 或跨专业组建, 挖掘本学院和本校的精神内涵, 从而展示了本学院或本校的特色。具体可通过开办以本专业特色相关的社团, 或组建跨专业的社团等, 并利用微博、微信等现代化手段来宣传学生社团活动, 让大家使用网络上设计活动方案等途径。通过这些途径, 并在学生社团的管理机制下, 不同文化社团间的交流呈现规范化、常规化特征, 既表现出了学生社团发展的一种创新和特色, 又增进了校园内学生对各专业之间的了解、增进了各专业相互学习的文化氛围, 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知识, 从而也展示了学校的特色。

3 结语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 应加强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 深入研究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模式, 不断的探索出学生社团建设的新办法, 使高校学生社团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成为高校发展、繁荣的重要力量。

摘要:高校学生社团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繁荣校园文化、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立足于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现实状况, 分析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措施, 使学生社团在高校中发挥独特的价值。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综合素质,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林金扬, 杨玉凤.高校实践教学的风险问题研究[J].龙岩学院学报, 2011 (6) :123-126.

高校学生社团常见问题 篇2

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针对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存在着社团功能和定位模糊、自身管理不规范、社团活动层次不高、经费和场地缺乏保障、学生主体地位缺失等问题,提出了普及社团知识、明确社团定位;加强规范管理,建立科学的内外管理制度;加强社团内涵建设,努力提高活动质量;加大社团扶持力度,保障其健康有序地发展;增强社团自主性,坚持指导与管理相结合等行之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3-0109-03 高校学生社团是由有共同志趣、爱好的学生自愿组成的并经学校批准认可的学生群体,是校园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各种学生社团通过组织种种活动,对学生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我国社会变革和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何适应形势的发展,做好高校学生社团指导和管理工作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在发展上呈现出持续、稳定、健康的态势,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扩大学生视野、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增强学生成才意识、拓展学生素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已成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学生社团的发展还不平衡,存在很多的问题: 1.社团功能和定位模糊。一些学校的管理者对社团缺乏正确的认识,比较注重传统的班级组织和学生会组织,看不到社团与这些传统组织的性质和职能的差异,往往忽视社团的发展及作用,对社团的发展采用任其“自生自灭”的态度,对社团的发展缺乏指导和必要的激励机制。同时,有些社团组建者或是管理者对于本社团的会员定位、活动定位、目标定位等,定位不准确,发展方向不明确,不知道干什么、怎么干、为什么干,最后导致社团没有真正有利于同学们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这样的社团就没有发展的持续性。 2.社团自身管理不规范。管理体制的不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社团内部管理不规范。社团存在着组织不健全,责任和分工不明确,经常出现大家相互推诿的情况;社团活动随意性比较强,活动开展无计划等问题;社团对成员的管理比较混乱,缺乏必要的约束性,学生参加或退出社团比较随意,没有统一规范的入团、退团规定和程序;缺少有力的监督和奖励机制,社团成员的考核、奖励等都没有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难以激发社团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社团没有完善的财务制度,也没有专业的财务人员,学生社团经费的筹集、使用方面随意性比较大,存在经费不足但花费浪费的`现象。二是学校对社团的管理制度不完善。虽然多数高校都成立了学生社团联合会,并且社团成立时很多都有挂靠单位和指定相关教师负责指导,但由于很多指导老师自身事务繁多,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精力有限,对各社团的指导和管理多有疏漏。加之,没有完善的激励制度来提高社团管理部门和指导老师的积极性,因此,在社团的管理和指导方面存在很多的欠缺,严重影响了社团的发展。 3.社团活动缺乏内涵,层次不高。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内容,总体讲,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受到当前人们急功近利思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社团活动缺乏内涵,层次不高,出现了“三多三少”的现象。即文艺体育、娱乐型的内容多,启迪型、思考型的内容少;各种社团名目多,而真有吸引力的少;校内活动多,而能拿出去的东西少。很多社团活动就仅仅是形式上的热闹,而缺乏内涵,最终显得层次不高,效果不好,降低了社团本身在学生中的影响力。 4.社团发展的物质条件欠缺。当前,经费不足和场地不便是各高校社团面临的较为普遍的问题。现在,社团的经费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社团成员所交的会费,这是社团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但只够用于社团的日常开支;二是学校拨款,这部分资金有限,分摊到各个社团就所剩不多了;三是企业赞助,这部分资金主要是用于社团的专项活动,但企业往往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提出的附带条件比较多,经常很多合作很难促成。 另外,社团活动场所严重不足。除一小部分社团有固定场地外,很多学生社团没有自己的办公室和固定开展活动的场所,而申请学校的教室或相关场所通常困难,教务处等部门经常以教室是教学场地、开展活动容易破坏教室内设施等为由拒绝借出。 5.社团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学生社团本应是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平台,理应是各种思想和文化得到交流和碰撞并产生火花的场所,然而由于在管理过程中,团委干预过多,政治化色彩较浓,官僚化趋向严重,以至于一些学生社团缺乏自由度和灵活性,学生社团活动通常由团委安排和组织,社团仅限于协助上级团组织开展活动,一切都是“听上面的”,缺乏自主性。学生的一些活动方案,送团委老师审批的时候,经常由于各种原因,没有通过,这无疑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遭到抹杀,活动的吸引力下降,学生的参与热情大减,从而导致学生社团的存在只成为一种形式,这就违背了学生社团成立的初衷。 二、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1.普及社团知识,明确社团定位。现在大多数社团成员流动比较频繁,活动开展受阻,主要是学生对社团的不了解。大学生社团本身就是由志趣、爱好或特长相同的学生志愿组织的群众性团体,社团的立足点就是兴趣、爱好、特长,所以在社团招收成员时一定要向学生介绍清楚社团的立足点和特色,同时学院也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帮助学生社团准确定位,并给予学生社团应有的重视,从实际行动中去鼓励和扶持学生社团发展,使社团对学生有吸引力,学生对社团有感情,促进学生的进步和社团的发展。 2.加强规范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学校要加强对社团组织的领导与管理。首先,高校党委要把加强和改进学生社团工作作为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学校团委要在党委领导下,加强对学生社团组织的引导工作,把学生社团文化引向正规化的发展道路;再次,要加强指导老师队伍建设。社团活动要有质量,上层次,离不开一批热心学生工作、德才兼备的老师进行指导。最后,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要定期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社团、工作出色的社团负责人、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成绩突出的社团指导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以此来调动积极性和促进责任心,推动学生社团的持续健康发展。 强化学生社团内部的规范管理,重点抓好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和完善档案制度。档案制度包括社团章程、管理条例、会员名单、干部名单、会议记录、年度总结等。二是坚持例会制度。定期召开社团负责人会议,传达校团委的工作指示和任务,指导和监督各期活动的开展,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三是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具体做法是:(1)建立统一的资金管理制度。管理权限应该在校团委,在学校财务处设立专门的账号,会员费、赞助费等由财务处专门管理,所有校外资助的活动经费由团委统一审核。(2)对争取到校外资金赞助的会员给予适当的奖励,保证其在争取赞助的过程的劳动得到补偿,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做好财务监督工作。按月公示拉取赞助的资金数额、来源、用途,接受本社团会员监督。四是建立严格的选拔、培训机制。建立一支高效的学生社团管理队伍。 3.狠抓社团内涵建设,努力提高活动质量。要充分发挥社团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吸引广大青年学子积极加入社团,参与社团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学生社团活动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和熏陶,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与人交往。要想加强社团内涵建设,努力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让其焕发出迷人的魅力,我们要从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上下功夫,通过专业指导教师精心辛勤的劳动,指导和策划好每一次活动,使每一次活动都能坚持思想性和教育性、活动内容与活动形式的完美统一,力求出精品、上档次,打造品牌活动,不断扩大社团文化影响的广度和深度。 4.加大社团扶持力度,保障其健康有序地发展。要保证社团组织健康有序地发展,我们各级社团组织和管理部门,要从组织上给予高度重视;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工作上给予热情关心;活动上给予积极指导;资金上给予重点倾斜和保障,努力为社团的发展创造积极的条件。还要根据当前形势的变化,不断开创社团工作的新局面,鼓励社团自主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此外,还要结合学校实际,加大对学生社团的扶持力度,积极探索社团管理的有效方法,研究社团建设和发展的规律。 5.增强社团自主性,坚持指导与管理相结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文化的积极作用,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社团文化的引导和管理。社团作为学生的群众性组织,学生在社团中应处于主动、主导的地位。具体应做好两个方面:一是引导社团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格调高雅、生动活泼的社团活动,二是引导广大社团成员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社团活动,通过学习新的技能、新的知识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业有成、能力有长、生活有序、娱乐有趣。 总之,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主要组织部分,同时也是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的窗口,是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通道,是学生适应社会、促进社会人意识形成的催化剂。加强对高校社团建设发展的规律研究,对有效地促进高校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罗琴.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霍宏.现代大学与学生社团[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3):95-97. [3]冯友梅.高校学生社团的特点及其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5):25-27. [4]王宏冀,蒋本桂.高校理论型学生社团管理存在安全隐患的原因与对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02):39-41. 作者简介:余靖华(1977-),男,湖北应城人,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工作,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学生管理和机械设计与制造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高校学生社团常见问题 篇3

关键词:社团文化 学生社团 发展态势 明星社团

一、我校社团发展现状

(一)我校社团呈现规模化发展

截至2009年,我校注册社团120个,共分为理论学习、学术科技、文化娱乐、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体育竞技等六类,而且大多数社团形成规模,有固定的社团规章制度和部门设置。社团每学年定期自发开展活动,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课外活动需求。

(二)社团内外管理正日益成熟,但有两极分化形势出现

我校各学院的社团统归校团委下设的校社团联合会管理,总体协调管理社团活动和日常事务。鉴于社团种类繁多,不可避免同类社团并行存在,出现了竞争,导致部分同类社团两极分化严重,存在个别社团名存实亡现象。

(三)社团尝试利用社会资源办活动情况显现

如今社团活动不局限于室内,如在教室或者在大学生活动中心(礼堂),更多的文艺类社团,比如乐队、舞蹈、时装表演等,把眼光放在了外场,这样不但可以把活动办大,不受場地制约,最重要的是能够扩大社团影响力,达到“双赢”的效果。

二、社团目前存在问题

(一)受自然条件影响

1.各社团发展良莠不齐。社团成立之初,每个负责人都想大展拳脚,把社团做大做强,但是个别社团没有迎合同学们的“胃口”,导致发展困难,但是更多的社团呈发展良好态势。

2.社团活动场地不足,资金支持不够。由于学校社团较多,教室、活动场所有限,致使固定的办公和活动地点缺乏,一些活动从而“流产”,社团无活动可开,自然无法良好发展。

(二)受人为因素影响

1.管理不够规范,制度建设有待加强。学生社团的自主性往往较大,其内部管理、活动内容一般完全由该社团的主要负责人决定,学院分团委的干预较少,社团成员一般享有退出社团的自由。

2.社团活动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社团发展改进措施

(一)社团从严审批,提升社团质量,规范社团制度

校团委和学院对社团申报把关,进行可操作性论证,从严审批;不断完善组织机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坚持社团每周例会制度,出席情况作为考核标准之一;做好社团的注册、社团成员的登记注册,做到社团财务公开,增加透明度。

(二)加大对精品社团活动的资金、场地的投入,鼓励社团走向社会筹资

活动是社团的灵魂。所以在社团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督促社团每学期举办活动,活动不以大为主,而以精为主;学校、学院加大对社团的经费投入力度,对于大型活动,学校经费给予资助的同时,还要积极与社会和赞助商进行接触,社团做活动为企业宣传。

(三)鼓励社团创精品、系列活动,注重培养“明星社团”

我校对社团的资助和支持正逐年加大,每学年定期开展“社团文化节”、社团立项、“明星社团”和A级社团评比等,各社团应该以此为契机,积极申报项目,举办系列活动,形成品牌社团的品牌活动。

(四)加强各学院、各高校之间社团交流,取长补短

社团的发展不应该故步自封,应该积极打破同类社团之间的壁垒,增强有益竞争,加强交流,每学期聘请学校“明星社团”或者校外知名社团进行讲座,小型社团从中查找不足,取长补短,最后达到共同提高。

(五)社团指导教师着重培养社团骨干

部分社团从兴盛走向衰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团负责人的“传帮带”工作做得不够,对骨干的培养不够。每学期对社团工作突出的骨干进行表彰,以此激励学生的进取心。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问题思考 篇4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问题,有效途径

高校学生社团使校园内非正式群体, 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依据兴趣爱好, 资源组成, 按照章程, 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根据其活动内容又可区分为兴趣爱好类、理论学习类、社会公益类、学术科技类等。它使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生社团工作, 将学生社团建设纳入高校共青团建设的工作体系, 使学生社团成为开展工作的有力臂膀, 显得尤为重要。

1 高校学生社团主要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 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高校学生社团的总体趋势是好的, 但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现总结如下:

1.1 没有长期的可持续性

目前高校各种类型的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特别是新生入学之初, 社团种类、品种之多令人目不暇接。但是由于一些学生社团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长远的发展规划, 常常是热闹的开始, 冷清的偃旗息鼓, 虎头蛇尾的草草结束。这样不仅没有发挥好高校学生社团育人的作用, 而且还会挫伤学生社团成员的激情。

1.2 品味不高、缺乏亮点

许多学生社团的建立, 往往是几个或者几十个学生凭借一时冲动的一腔热情去建立, 没有充分考虑到该学生社团的自身建制以及外部环境, 更没有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 只是“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喜欢就建, 草率行事, 造成许多学生社团品味不高, 特色不明, 缺乏亮点。

1.3 管理不善、经费不足

许多学生社团管理较为松散, 自身活力不够, 骨干素质不高, 内部缺少必要的管理制度或制度不落实, 缺少理论性指导, 而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 分工不明, 管理混乱, 组织松散, 缺乏学生社团应有的有序性、规范性和创新性。其次经费缺乏, 学生社团的主要经费来源主要使学校的财政拨款以及会员费, 但是由于社团多而学校没有进行更多的资金投入, 维持社团的正常开展就显得捉襟见肘。

1.4 指导教师配备力量不足

指导学生社团的教师一般是义务的, 这是造成学生社团指导教师不足的根本原因。而今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基本上是高校团委的教师, 一人包揽几个甚至几十个, 教师的指导力量严重分散, 造成指导社团的工作及效果不理想。部分高校也聘请了专业教师作为指导教师, 指导性强不言而喻, 但是由于是义务的, 加之专业教师有其自身的教学、科研任务, 作为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只能使敷衍了事了。

1.5 活动场地无保证、设施不健全

尽管高校基本上都建有学生活动中心, 作为学生活动的场地。但是面对少则数十个学生社团多则百个学生社团, 场地还是少, 不能保证专门的社团如理论学习的或者学术科技的社团开展活动, 往往造成的是准备一场活动要排队等候学生活动中心的使用。此外, 学生社团缺少应有的设施, 乐队乐器不足, 摄影协会没有摄影器材等等。

2 解决学生社团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

2.1 转变观念, 重视学生社团

高校的各级领导要重视学生社团对于培养学生成才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要充分认识到“多一个健康发展的学生社团, 就多一块教育阵地;多一个展示舞台, 多一批创新堡垒, 多一些收益学生。”高校学生社团应该得到各级领导但是重视与关注, 将学生社团组织与社团活动纳入入学教育与教学的整体规划中。

2.2 多渠道解决经费不足

多渠道筹措资金是学生社团解决经费不足的主要方式, 因为学校对于学生社团的资金投入有限, 学生社团可以采取有偿服务、接受捐助、举办培训班、挂靠企、事业单位、社会赞助等方式, 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发挥其自身的优势的同时, 也解决经费问题, 同时激励了学生社团成员的工作积极性。

2.3 以制度建设为抓手, 注重社团管理

高校应该根据学生和学生社团的特点, 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对学生社团的成立审批、年度注册审核、重大活动申报的审批程序以及社团活动经费的管理进行明确的规定。此外要建立和完善学生社团的考核评比和激励机制, 以利于奖优罚劣, 树立典型, 一方面对学生社团的成绩予以肯定, 另一方面也激励和鞭策学生社团的工作热情。

2.4以学生成才为宗旨, 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

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可以参照北京大学的“四个一”模式进行, 即要求一个学生社团要有一个校内的、相关的单位或机关作为挂靠单位, 有一个本校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 有一个贤助手。要选聘那些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学术造诣较深, 或者有某项专长、关心青年学生成长、善于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丰富组织管理才能的教师担任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为提高指导教师的工作热情, 可以将教师这方面的业绩类为其评选各项先进的重要依据, 或者直接计入其工作量。

2.5保证学生社团发展的物质设施

学生社团如果没有一定的活动场所, 其活动质量一定会大打折扣, 学校应充分利用学生活动中心场所, 为学生社团提供活动场地。另外给出一定空间的办公场所, 配备相应的设施作为物质保障, 使学生社团成员能够相互交流思想, 有效开展工作。

2.6增强学生社团的凝聚力, 促进其健康持续发展

学生社团的主体是学生, 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学生社团的生命力所在, 增强学生社团的自身凝聚力, 使学生社团健康发展的基础。学生社团要增强其自身的吸引力, 提高活动的含金量。首先, 学生社团可以借助第一课堂的有力资源, 主动寻找与社团主体相关的课程, 引导会员选修这门课, 利用课程知识引导会员对社团活动的理解, 提高成员的积极性。其次, 要积极走出校门, 联络兄弟学校的同类型社团, 加强交流与合作, 联合举办活动。

高校学生性别比例问题调查报告 篇5

高校学生性别比例问题调查报告

摘要:高校学生性别比例问题原因很复杂,需要从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人口学等角度,经过科学的调查统计分析来获得结论。我们认为目前不能仅仅以表面的观察和粗略的数据来判断是非。如果作为一个重大课题开展多学科的科学研究,必将为解决该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校;学生;性别比例;问题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稳步推进,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减缓,人口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但随即而来的又是人口老龄化和出生人口的男女比例失调问题,男孩出生率明显高于女孩。甚至有的媒体惊呼:再过,将会出现3000万光棍。然而,与此截然相反的是,近年来,各种媒体频频报道,高校学生男女比例失调问题日益严重,对高校学生性别比例失调问题表示担忧,引起全国各方面的高度关注。《中国青年报》已经发表文章开展讨论,网络报道与讨论更始众说纷纭。本文试图通过观点综述,探索研究该课题的学术思路。

一、高校学生性别比例问题的网络报道数据举隅

网络资料1:广州日报以“男女比例失调,中国高校成了‘女儿国’”为题报道,9月份一开学,从复旦大学传来消息,该校今年(20)录取的3871名新生中,男生1847名,占47.7%;女生2024名,占52.3%,这是该校历史上女生比例首次超过男生。与此同时,同样的情况出现在中山大学,该校中文系硕士研究生中女生比例逐年走高──女生和男生的比例从、的6︰1上升到的近乎7︰1。广东多所重点高校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们都在向记者传达同一个发现──现在大学里的女生是越来越多了。文科专业女生占绝对优势:统计显示,在扩招前,我国的大学生中女生比较少,只占20%左右,今年直升至40%左右。目前,在全国尤其是以城市考生为主的地区,女生升学的比例递增速度非常快,去年,上海、北京、天津、新疆等地,高考录取比例已经出现女生反超男生的现象。文科专业中,女生的优势地位由来已久,但目前这种状况正被日趋进一步强化。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担任辅导员的王老师告诉记者,自己在中文系做辅导员,简直像活在“女儿国”──在她所带的级本科生中,女生145人,男生仅21个,只占总人数的12.6%。外语类高校和专业就更明显了。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女生占全校学生总数的68%左右;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这一数字更高达75%。理工科女生也不示弱:华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研究生一共有16个,其中就有9个是女生,占了其中的一半以上。根据中山大学近几年的统计显示,医学部的本科生中,女生在人数上也从“绝对劣势”开始过渡到占“微弱优势”──今年的临床医学八年制的100名大学生中,女生就占了53个。在中山大学的统计中可以看到,一向被认为是男性学科的生物学,在读硕士已经是男女“平分天下”。学历越高女生越多:华东师大的心理学系招考,女生上线人数居多的现象已经持续了好几年了。拿今年来说,总共招生一百来人,女生就有八十多个。国务院发表的《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显示,截至20,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女生占在校生总数的45.7%,女硕士、女博士的比例分别达到44.2%和31.4%。部分班级男生成“边缘人”:伴随着数量的增长,女生在高校中当家作主的地位也进一步突显出来,其中相当典型的是──高校不少班级上,男生正处于“边缘化”状态。中山大学金融系某班50多个人的班级里面,女生更热衷于竞选班干部,除了一名男生当选外,其他职务几乎都是女生。女生活跃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从另一个角度看,女生太多的环境也许使男生更加怯于或不屑于表现自己,上课的时候女生都欢叫着坐到前面,课堂上热烈讨论,积极发言提问,男生却不敢凑过去,多数是躲在教室的后排,一声不吭。

网络资料2:华商网-华商报年04月15日报道,文科院校女生多男生少,理科院校男生多女生少现象人尽皆知,但是,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是学生在个性健康发展方面走入误区,最终可能与就业机会擦肩而过,甚至对以后的人生道路产生影响。同时,对高校及周边的治安管理等方面都带来无法回避的问题。 其一是外语专业男生太少:调查中,一所综合院校招办老师告诉记者,该校的男女比例总体平衡。如2004年在全国招生2734人,其中女生为1141人,占到42%。但是在具体分类上出现了文史类、外语类女生比较集中,理工类男生较多的现象。如该校今年在陕西的招生中,文史类招了471名,其中女生为267名,占57%;理工类招了822名,其中女生为267名,占32%;外语类招了104人,其中女生为88人,占85%。其二是学生心理发展受影响 :一所文史院校2004年招生中女生占整个招生总数的三分之二。学校的男生正在逐年上升,由的20%上升到去年(2004)的25%,再上升到今年()的33%。而在另一所工科院校中,招生的男女比例为3.8:1,女生占21%,比例在逐年上升。虽然目前文史院校的男生和理工院校的女生比例都在缓慢上升,但总体上仍然处于极不平衡的态势。

网络资料3:武汉一家报纸以“高校学生干部呈现“阴盛阳衰”状况”为题报道,武科大中南分校艺术学院学生组织11个部门的负责人,其中有7个都是女生,该校艺术学院男女生比例悬殊并不大,但在这11个部门中,体育部、实践部的部长也全都是女生,男生仅有4人,不仅该校团委学生副书记、学生会主席都是女生,在这两个组织的11个部门中,女部长也占了6位。大通社、艺术团、马列协会等社团或组织中,掌门人都为“巾帼”。

网络资料4:中新网7月1日电,科技日报以“美大学生男女比例失调,可能会对社会产生影响”为题目报道称,美国“商业圆桌”协会20发表一项研究报告称,在获取大学学位方面,美国男生正远远落后于女生。在美国大学注册及获取学士学位的女生人数已经远远超出男生。专家担忧,这将引起美国劳动力结构出现变化,从而对美国社会与经济产生影响。根据美国教育部的统计数字,19到,全美男女生获得学士学位的比例平均为100:133,到-,预计该比例将上升为100:142。

网络资料5:月09日人民网香港10月9日电:以“香港:大学生男女比例渐趋平衡”为题目报道称:与香港整体社会女多男少的状况一致,香港的大学里男生也比女生要少。不过,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最新公布的数字却显示,大学生女多男少的情况正逐渐改变,并趋向平衡。各院校入学的男女比例,由02/的44:56渐拉近至05/的47:53。

教资会最新数字亦显示,在香港八大院校各种政府资助课程中,首年入学的女生与男生比率差距日渐减少,在99/00至02/03四个学年间,女生入学比率都维持约55%至56%,高出入学男生逾10个百分点,但其后差距渐渐缩窄,刚过去的05/06学年,女生比率跌至52.8%,而女生与男生的实际人数差距,也由以往的3000多人减至上年度的1364人。

网络资料6:从年的情况看,国内一些综合型大学女生比例也在逐年增高。根据南开大学招生办公室提供的数据,今年(2007年)该校本科新生中,女生1525人,占总数的49.2%,这一比例比2006年上升了4个百分点;武汉大学录取的女生比例,也从20的34.4%增加到了今年的40%;中国人民大学今年2707名新生中,女生约占55%。理工科专业女生不再是凤毛麟角:2006年8月,在新生录取工作结束不久,清华大学校内BBS上出现了一个号称“独家首发”的帖子,上面详细开列了1991年至2006年清华新生中的男女生比例。比如1991年,2032名新生中,男生1643人,女生389人,男女生比例为422.37∶100,到高校大规模扩招和合并前,这一比例为370.71∶100。此后女生比例大幅度上升,到2006年,清华3313名新生中,男女比例为194.23∶100。

网络资料7:据《文汇报》报道,调查显示:“80后”女大学生双性气质显著。“80后”女大学生性别角色认同中,双性化比例较“70后”大学生显著增加。2006年10月30日,第二届上海女性论坛公布的有关报告显示,“80后”女大学生在女性气质中增加了不少男性气质,这些男性气质包括:独立、有理想、果断、有领导能力、爱冒险等。对上海12所高校800名女大学生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表明,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女大学生在性别角色认同方面发生很大变化,双性化性别角色的女大学生占31.5%,与19对“70后”女大学生的类似调查高出16个百分点。

网络资料查阅同时,笔者调查了身边几所学校,根据西北师范大学统计,2007年新生女生占57%,研究生中女生占68%。就连数学学科也是女生比例严重高于男生。笔者在教育学院担任硕士导师,每年招生30名,其中22名是女生。总的情况是外语、中文、教育专业,女生比例太大。各学科研究生中女生普遍多于男性。河西学院2007年为女生准备的宿舍严重短缺,而男生宿舍大有剩余。

山西新闻网报道:随着国家普通高校扩大招生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我省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明显增加。据统计,2007年,全省普通高等教育在校学生人数为48.45万人。其中,女生达到25.29万人,占总人数比例的52.19%。全省普通高校研究生在校生数为1.66万人。其中,女生达到0.86万人,占总人数比例的51.79%。以上数据均表明,我省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比例正在逐渐加大,妇女受教育程度日益提高。(记者王丹 通讯员 高宇宏)

二、高校学生性别比例问题的非学术性观点举隅

(一)女生勤奋论:有的.学者如曾经担任华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的张敏强认为 “不是考试形式更适合女生,而是女生比男生更用功。”他认为,从生理和心理上来看,青春期的女孩确实比男孩成熟得要早。由于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从小在家庭教育中灌输给她们的观念就是,女孩子应该早些为家庭承担责任,这样就教给了她们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她们在学校中很清楚自己的使命,所以在高中学习的过程中她们比男孩要用功得多。

(二)考试偏科论:有的学者认为,女生在心智上成熟较早是主要原因。中山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李伟民认为,这确实是其中一个因素。但不能说现有的教育制度就适合女生发挥,只能说目前我们的考试方式、大学课程、评估方式偏重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客观得到的后果就是──培养出来的人才中,出现了一定的性别对比。他强调,这是一个客观后果,并不是一种主观的设置。“也许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和人才教育模式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年轻人?我们应该把知识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传授给年轻人更合适?”

(三)女生早熟论:有的学者认为:女性独立自强意识加强是主要原因。“根本还是归功于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李伟民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任何一个家庭都愿意为孩子的教育进行投资。“养儿防老”已经成为过去时,女儿也是家中的顶梁柱。有机会进入大学深造学习也不独为男孩的专利了。而现代家庭教育伴随着时代而产生的变化,左右着女性在心智上的成熟不但比男生更早,也比过去要来得更早。

(四)就业压力论:有的学者则认为:就业压力导致追求高学历。“这是一个很实际的原因,也是促使很多女生去作出读研读博的无奈选择。”华南理工大学党志教授告诉记者,他手中的女硕士女博士有很多人都出于这个原因选择继续深造。本科毕业找工作,男生明显优于女生,女生只有通过提高学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当然很多女生也是出于对未来的打算,想获得一份稳定的职业,譬如说当老师,这样有时间兼顾家庭。考入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生的小谢坦率地承认,自己当时就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选择继续读博,“现在在校园里面呆久了真的不愿意出社会了,希望能够有机会留在高校教书,这就是我最大的梦想。”

(五)多原因论:有的学者认为,研究生中女性比例明显偏高主要有三大原因。北京师范大学心理测试与评价研究所许燕教授认为,出现高校里女生多的现状,是因为现有基础教育体制更有利于女生脱颖而出。“女生好静、勤奋,在当前以记忆为主的考试模式中更容易胜出;同时,女生对偏重于形象思维的文科更感兴趣。”

三、高校学生性别比例问题的新观点和新思路

综合起来看,目前的研究资料都是新闻性的,还没有从学术角度对这一问题开展研究的文献。我们认为,导致大学里女生比例上升乃至超过男生数量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女性地位逐步提高、女性成就动机增强、女性就业压力太大、男生高中阶段迷恋网络、男生成就动机下降原因,也有高考和研究生考试课程门类和试题更适合女生的问题。我们臆测更重要的深层原因是社会学、心理学的。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女子嫁男子的婚姻传统其实只是形式而已,绝大多数家庭本质上都是男子入赘,女婿多半把岳父岳母认得比父母亲,节日都在岳父母家过。有些极端认识是生男不如生女,甚至生男孩等于没生。但婚姻中的经济问题并没有转移给女方,买房和首饰等嫁妆还是以男方为主。这样一来对男生而言,大学毕业后面对事业、家庭两重压力,一是一份稳定的工作,一是为结婚做经济准备,所以必须尽快就业,尽快挣钱存款;而女生却不然,按照中国传统和目前的婚姻潜规则,女性嫁男性,一方面不用买房子,不用出财礼,所以没有马上就业挣钱存款的压力,于是就有更多的生理心理资源不断读书,争取更好的工作和更高的社会地位。

面对高校学生性别比例问题,我们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女生比例大幅度上升,导致了哪些正面和负面效应?需要不需要政策干预?我们认为,高校女生比例较大幅度上升,学习成绩日益提高,政治热情日益高涨,保持女性气质的同时,男性气质得到强化,越来越显示出双性化气质,其正面效应是明显的,它至少说明我国实行男女平等政策使妇女的法律地位、社会地位进一步获得提高,妇女的受教育权保障水平正在逐步获得全面提高,妇女的综合素质较大幅度提高,妇女进入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机会得到增加,为实现中国妇女发展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奠定了基础。妇女接受高等教育比例增加本身并没有负面效应,但是人口统计数据中男性少年儿童比例高于女性,而大学生中却出现了女生多于男生的问题,而且在有些学校、有些学科男生被日益边缘化,有些男生政治热情下降,沉迷于网络,气质女性化的同时,却失去了男性的阳刚、自信、自尊等男性气质,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担忧。如果我们假设是因为目前的应试教育造成男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户外活动以及考试偏科是形成男女大学生比例失调和男生失去男性气质的原因之一;如果我们假设是因为男生为了结婚的经济压力,不得不退出考试竞争首先考虑工作,而使研究生性别比例失调,那就涉及到政府的教育干预和社会制度设计干预问题,但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研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运用采用资料整理法;理论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政策研究法。首先要选择全国或一个省高校,调取历年研究生录取资料,搞清研究生报考和录取的性别比例,绘制表格和曲线图;其次查阅社会学、心理学、民俗学、教育学资料,对研究生性别比例失调做理论分析;随后开始设计问卷,对研究生考试动机、婚姻观念进行分析;同时调取各学科研究生试卷进行统计和理论分析;最后对性别比例失调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做出研究报告。

具体来说,就是要对高校学生性别比例失调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开展高校学生性别比例失调问题的心理学归因分析;高校学生性别比例失调问题的教育学归因分析;高校学生性别比例失调问题的社会学归因分析;高校男女研究生考研动机调查分析;不同类型、学科学生性别比例的特点;高校研究生性别比例失调问题的理论根源。高校研究生考试试题的教育心理学分析;高校研究生婚姻观念的心理学问卷调查研究。重点研究高校研究生性别比例失调问题的就业因素、妇女解放因素和高校研究生性别比例失调问题解决的政策建议。

基于高校学生欠费的问题研究 篇6

关键词:高校学生欠费原因对策

随着高校近些年不断扩招,学生人数随之日益增加。学生欠费现象也日趋严重。然而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高校的发展很大程度依赖学费收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54条明确规定: “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学费”。“学费收入是高等学校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及补充,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物质条件,也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学生按国家高等教育收费标准缴费是学生在享用学校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同时应尽的义务。”由此可见,按时足额缴纳学费不仅是每个学生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高校稳定发展重要资金来源的保证。学生按时、足额收缴学费直接关系到了学校的发展与稳定。因此,加强对学生欠费问题的研究,找到有效解决学生欠费问题的方法,降低学生的欠费率是促进高校向前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造成高校学生欠费率高的因素

(一)贫困学生多,助学政策力度不够

随着高校扩招,越来越多的人走进高校,随之贫困学生的人数也越来越多。然而学生申请助学贷款存在手续比较复杂,程序多,办理时间较长,不能够及时的到达学生手上等问题,对学生及时缴费造成了一定的困扰。而且贫困大学生助学金政策也存在着些许不足:资金渠道来源单一、资助金额小,分配到学生手上的金额不足以抵交学费。

(二)学生盲目消费,超前消费

从学生的生活环境方面看,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受父母的严格管教,没有一定的自由。上了大学后,容易受到大学里的不良风气的影响,学生之间爱攀比,追潮流,盲目消费的现象严重。学生虽然学费在手上,但是并不急于交费,而是把学费用在了购买数码产品,请客吃饭,购买时尚衣服,谈恋爱等方面上,还有部分学生想在学校期间赚笔钱,把学费用于炒股或者买彩票方面上。

(三)利用学校管理漏洞,延迟缴费

从学生入学开始,学校就开通了绿色通道,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顺利入学,并制定了缓交学费等有利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的政策。然而个别学生却利用了绿色通道政策上的管理漏洞,认为不交学费也可以上课、考试。还有部分学生受到某些高年级学生的影响,对交学费持观望态度。抱着有人不交我也不交的思想。据研究分析,欠费严重的往往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熟知学校的交费流程及管理措施,从中找到管理制度衔接不及时不到位的漏洞,利用学校各职能部门工作交接环节上衔接的时间差,延迟缴费。

(四)高校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各职能部门配合缺乏协调性

各职能部门在学生学费收缴方面没有统一的认识,依旧是维持着“财务部门负责收学费,教务部门负责教学,学工部门负责管理学生”的模式,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配合,以致管理方面脱节,学生没有交费依旧可以上课、考试,享受学校的教学资源。即使出台了些欠费学生不得选课、没有考试成绩等措施,但是对学生的约束力依然不够,导致学生对缴费缺乏主动性。

二、高校学生欠费的对策

(一)加大学生缴费的宣传力度

长期以来,财务部门收取学生学费的工作在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中处于不重要的地位,师生对此意识淡薄,只有在年终时关系到自身利益的时候才会对学生进行催缴,而不是在一开学的时候进行催缴,集中催缴容易造成学生的不理解与逆反心理。为扭转这种局面,必须加大对有关收费制度的学习与宣传。通过定期召开学校统一的收费工作会议,通报学生缴费进度,让全校教工对本院系的学生缴费情况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设立奖励机制,鼓励全校教工把学生缴费工作当作一项重要事情。设立宣传栏,重点宣传《高等教育法》和收费制度,扩大影响力。

(二)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从学生盲目的消费观中可以看到学生缺乏正确认识。因此从学生入学开始,各院系领导及辅导员应积极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思想动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通过宣讲相关的政策法规,帮助学生提高诚信意识和自觉缴费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自强自立,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家人和社会。

(三)多渠道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加大资助力度

由于大部分贫困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通过申请助学贷款或者奖助学金的方式缓解缴费压力,但学生的生活压力依然沉重,有不少的学生到校外打工赚取学费,但工作时间与学生学习时间存在冲突,对学生的正常上课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学校应该通过设立勤工助学岗位,拿出更多的学生能够适应的勤工俭学岗位帮助学生,帮助学生既能缓解生活压力,也能锻炼学生的能力,做到学习工作同时兼并。积极寻找与校外企业合作的渠道,扩展学生勤工俭学的工作岗位,给贫困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帮助他们顺利的完成学业。

(四)协调各职能部门,完善缴费制度

高校管理服务部门的管理体系不完善,容易造成各部门的配合不协调,形成监管空区。只有完善缴费管理制度,统一协调相关部门的工作,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调动职能部门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费的收缴工作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蔡卉翎.对如何缓解高校学生收费工作压力的几点建议.消费导刊,2009.09.

[2]钟理宏,童颖华.浅谈高校学生欠费现状.学术论丛,2009.13.

高校学生欠费问题浅析 篇7

一、高校学生欠费原因分析

1. 高校没有建立起能够有效约束学生缴费的制度。

虽然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开始实施, 其中第十条明确规定:未按规定缴纳学费的学生, 校方将不予注册。这一规定使一些高校的欠费率有所降低,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并未解决“不予注册”之后该怎么办的问题, 收费管理制度并不完善, 未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欠费问题。

2. 家庭经济特殊困难, 确实无法缴纳学费。

近几年来, 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高校实行并轨制后,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数相对增加, 我院生源主要来自自治区, 因为很多学生来自农牧民低收入家庭, 有的是父母一方患重病而无劳动能力、有的是属于农村多子女家庭等等, 缴纳学费对于他们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从我院欠费学生的统计数据看, 这部分经济困难学生的欠费占整个欠费的比例为78%。又由于我院没有国家助学贷款资质, 所以学生贷款只能从生源地贷, 但并不是所有贫困生都能申请到贷款, 银行有一定的名额限定。故贷款并不能解决多数贫困学生的学费问题。

3. 贫困生界定方法不够科学, 导致部分学生恶意欠费。

我国曾有规定, 上大学缴不起学费可以缓缴, 即“绿色通道”。这一政策出发点是好的, 却也滋生了一批缴得起学费却不缴的学生。根据规定, 一个学生持有贫困证明即可被认定为贫困生, 可以办缓交手续, 而贫困证明由乡级以上地方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开具, 由此导致了一种“怪现象”———有贫困证明者不一定贫困。有些学生从家长手中接过学费后, 受校园攀比风的影响, 或是拿来奢侈消费, 买电脑、手机;或是吃喝玩乐。这种情况在大二以上的学生中比较常见, 而且具有“传染性”, 往往一个寝室有一人不缴学费, 其他人的学费同样收不上来。

4. 收费管理运行机制不完善。

学校收费管理运行机制在操作上存有漏洞, 比如收费情况在信息传输中的失真或断节, 没有准确及时地反映学生的欠费情况等, 给学生钻空子欠费提供了机会。学校学费催缴机制的不完善, 使得学生在拖欠学费上不以为然, 没有及时地警醒欠费学生的愧疚心理, 没有及时的鞭策措施, 学生可能会迟延缴费, 产生能拖便拖的现象。

二、解决高校学生欠费的对策

1. 国家需出台相关法规, 完善学费管理工作。

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 高校依法收取学费符合国家政策法规, 大学生必须缴纳。对恶意欠费的学生, 单靠高校自己制定的管理措施是远远不够的, 国家应通过法律渠道, 出台针对学生恶意欠费行为的相应的处罚措施, 让高校对如何处理欠费行为, 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2. 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

高校要把学生欠费工作和学生的诚信教育结合起来。各系辅导员应让学生认识到上学缴费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不缴学费也是违法乱纪行为, 应自觉履行缴费义务, 并树立主动缴费的思想意识。经常开展有关活动, 加强学生爱校教育、诚信教育, 让学生真正懂得诚信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道德底线。

3. 明确工作职责, 完善收费管理运行机制。

高校要建立健全收费管理制度, 明确收费工作任务, 要求相关部门各负其责, 密切配合, 协调一致, 形成良好的收费管理运行机制, 保证学校收费工作任务有条不紊地完成。

财务处:归口管理学生收费工作, 制定校内收费管理文件。明确收费方面的规定, 办理收费项目有关手续, 及时公示收费项目和标准, 认真组织收款工作, 及时将学生缴费情况通知教务处、系部等相关部门, 以便做好学生新学期注册等工作, 并利用校园网及时通报收费工作进度和学生欠费情况。

学生处:配合系部宣传国家收费政策, 加强学生诚信教育和公民社会道德教育, 促使学生及时按规定缴费;通过贫困生资助、学生评优、奖励和处分等多种途径, 配合系部做好学生欠费催缴工作。

教务处:做好在校生学籍管理工作, 及时将新生信息、老生休学、退学、参军、转专业、开除等学籍变动情况通知财务处;配合学院做好新学年注册工作, 对没有经过批准的欠费学生不予注册。

系部: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组织学生按照学校规定的时间及时缴费;在认真调查、摸清情况的基础上, 建立贫困生动态档案, 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

4. 改革收费方式, 方便学生缴费。

高校应按照方便学生缴费, 安全快捷交换数据的思路改革收费方式。我院现采用现金或pos机刷卡“面对面”收费, 这种方式加强了收费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 容易造成重复劳动, 收费名单及收费情况统计都由人工完成, 极易出错。采用网上银行收费, 这种方式通过开通网上银行, 代扣代缴学生学费, 学生可凭学号在任何银行网点缴费, 学校根据网上银行可随时了解交费情况, 提高了收费工作效率。

5. 建立欠费催缴奖惩制度。

学生欠费是与家庭经济情况密切相关的, 而家庭经济情况又在学生日常消费、人际交往、穿着打扮等方面得到体现, 与学生朝夕相处的辅导员最了解这些情况。高校要将组织学生缴费, 做好本班学生欠费催缴工作纳入到辅导员的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平时要加强检查和考核, 对缴费工作完成得较好的班级和催缴工作得力的辅导员, 给予通报表扬和经济奖励;对欠费催缴工作情况较好的系部, 可通过增加学生工作经费预算指标给予鼓励, 支持系部更加深入地开展学生工作。由于学费、住宿费收入全部用于学校办学支出, 高校可将学生缴费进度与学院预算指标划拨联系起来, 对没有完成学校下达任务的, 暂缓划拨预算指标, 促使系部搞好催缴工作。

6. 加大贫困生资助力度, 做好助困与欠费催缴两方面的工作。

高校“学生评教”问题透析 篇8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与教师朝夕相处,因而其对于教师的教学最有发言权,他们对教师的意见最全面、深入、真实。正因为如此,现在许多高校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主要依据学生评教的结果。但是,由于学生对评价目的认知、评价态度、评价标准的理解与评教指标体系的把握,评教过程、评教结果的处理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了学生评教的有效性与可靠性,使得评教结果与真实情况存在较大误差,从而受到人们的质疑与非议。

学生如何看待“学生评教”活动,学生评教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学生评教的有效性、可靠性如何,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学管理者的重视。同时,教师也需要及时了解学生评教意见,以便根据评教意见,不断改进教学。为此,我们在高校学生中就学生评教问题展开调查,期望为高校管理部门进一步改善学生评教工作提供有用的信息与依据。

一、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选取江苏省内5市7所高校,抽取部分学生实施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学生问卷1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135份,占问卷总数的94.56%。调查对象的性别方面,男生和女生分别占43.98%和56.02%;年级方面,以大一、大二、大三学生为主,分别占31.33%、27.80%、29.25%,其余11.41%是大四学生;学生所学专业的学科性质方面,文科、理科、工科、艺术类的学生分别占33.82%、23.03%、28.22%、14.73%;学业情况方面,处于班级上游、中游、下游的学生分别占31.33%、53.73%和14.94%。

(二)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法是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运用问卷调查,全面系统地了解学生对待评教工作的态度、认知、影响学生评教的因素等。问卷采用自编形式,并力求达到较高的效度、信度。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对“学生评教”活动的认知

1. 学生对于“学生评教”活动的看法。

在调查的1135名学生中,超过3/5的学生把学生评教活动看作是自己的一项权利,这说明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学生评教”活动,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学生评教活动中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评教工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但仍有12.16%的学生把学生评教看作是迫不得已必须完成的任务,说明他们无法以正确的态度参与到学生评教工作中去。

2. 学生对待“学生评教”活动目的的认识。

评教的目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超过半数的同学选择了改进教学、加强质量监控、鉴别教师教学水平等选项,且认为评教目的是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人数最多。这说明大部分学生理解了学生评教的目的与意义。

有49.17%的学生认为评教活动的最大受益者是学生,说明他们能正确认识到评教的意义所在,通过对教师综合水平的鉴别,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但还有50.83%的学生将学生评教的最大受益者归为教师、管理者等。笔者认为学生只有认识到学生评教结果的重要性,才能够做到客观公正,而如果单纯地把评教活动看作是为教师、为学校管理者服务,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评教的质量。

(二)影响学生评教的主要因素

1. 主观因素。

(1)评教态度

近90%的学生能够认真或较认真地进行评教,说明了学生评教的态度总体上是认真的。但学生应该进一步端正评教态度,审思严查,防止错选漏,影响评教的客观公正和全面。其中,大一学生由于入学时间短,人情世故较少,对待评教工作大多能认真对待,表现了他们较强的责任意识和端正态度。因此,他们的评教结果相比来说最具可靠性,而大二、大三、大四学生经历过多次评教,加上入学时间长了,对学校的人情世故掌握较多,因而可能产生了一定的抵触情绪或人为的情感因素,产生了不认真的态度,因而他们的评教结果不够客观公平或全面,可作为参考。

评教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进行评价,不受别人的干扰,能够从自己的实际感知着手,进行学生评教活动。大一学生中超过2/3完全根据自己的认知评价,说明他们对待评教工作有较高的积极性。但是,仍有9.75%学生在评教时随大流,不能根据自己的认知认真进行评教。

(2)教师因素

调查中79.05%的学生认为师生关系对于评教的影响很大或有一定影响,而剩余的20.95%的学生能够客观地进行评价,完全排除师生关系的影响。不过,18.67%的学生认为,师生关系对评教影响很大,因而不能客观进行评教。而教师的年龄、职称、性别因素对学生评教没有影响,或影响较小,反映出了学生评教时的客观性。

学生评教主要以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态度和教学艺术为主,分别占学生评教考虑因素的66.18%、62.03%、44.81%。在大学阶段,学生还是把学习当做第一要务,因此,他们尤其注重教师的专业水平。从一个优秀教师的身上,学生不仅可以学到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可以体会到教师的教学艺术及人格魅力等,但在评价过程中,学生会排除此类因素的影响,根据教师的实际上课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也反映出了学生评教工作的可靠性。

2. 客观因素。

(1)课程因素与评教反馈

课程性质(文、理、工、艺)、课程类型(选修、必修,考查、考试)对大多数学生评教工作没有影响,这也在一定层面上反映出学生评教时并没有把课程性质、类型等因素考虑在内,但评教指标体系中不同性质课程用统一标准是否合理,还有待讨论。另外,超过2/3的学生表示评教有无反馈对其有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评教反馈的重要性。其中,有24.90%的学生认为评教有无反馈对其影响很大。

(2)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

调查显示,63.49%的学生能够基本理解评价标准但把握不够,仍有22.41%的学生不理解,无法把握评价标准。在实际操作中,每个学生都要依据评教指标体系进行评教,但评教时,无法理解评教标准的学生以何依据来进行评价,值得我们思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部分学生评价的随意性。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参考文献和相关资料分析,笔者了解了当前学生评教问题的现状,同时也认识到诸多因素成为制约学生评教活动顺利开展的瓶颈。目前高校学生评教的整体状况,可概况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能较客观地进行评教,有较强的主体意识;第二,评教指标体系与标准不能适应当前评教;第三,高校对“学生评教”的组织存在问题;第四,无关变量影响学生评教的可靠性与有效性。

(二)建议

“学生评教”作为一种教学管理手段,在我国实施并开展多年。虽然在理论上研究成果还不多,但在借鉴国外高校学生评教过程中,通过多年实践探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尽管如此,“学生评教”活动仍应不断发展与完善。在此,笔者就如何提高学生评教的有效性与可靠性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提高学生评教的主体性意识。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因此学生也理所当然地是评教的主体。在评教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其主动积极地对教师教学作出客观的评价,让教师形成主动接受学生评教的意识,从而促进师生和谐与共同发展进步。

首先,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在评教前通过大力宣传教育,使学生端正评教态度,明确评教责任,掌握评价标准与方法。有关部门应确保评教工作的匿名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反教师教学水平。另外,通过正确引导,学生能明确评教的重要意义,认识到评教活动有利于改进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管理部门加强质量监控,提高管理水平;有利于对教师教学水平的鉴别。

其次,学生作为评教的主体,应该认识到自己才是评教的最终受益者,评教是自己的一种权利。高校要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明确评教活动可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是其权利意识与责任意识的联结,是对学生“学德”的考验,他们的评教结果对教师有直接影响,亦对自己的学业有间接影响。因此,学校有关部门要引导学生慎重对待评教活动,以确保评教工作的顺利开展。

2. 完善评教指标体系。

建立科学的、可行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是提高评教质量、增强学生评教可靠性与有效性的重要保障。高校应该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当今课堂教学的特点及对教师课堂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并充分结合高校的特点,建立合理的评教体系。将评教体系与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体会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

首先,高校在设计评教指标时,不仅要考虑到教师、教学管理者的需要,而且要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学生的评教指标应有别于管理者、同行的评教指标体系。其中,学生作为评教的主体,教师作为评教的对象,管理者作为评教活动的组织者,三者之间的认识并不完全重合,甚至会出现对立,这就需要合理科学统筹这三方面关系,共同确立评教指标体系,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学生主体地位更加突出,有兴趣投入到评教工作中去。此外,由于学生与教师接触最多,他们对于教师的认识也相对客观,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有利于提高学生评教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其次,多层次、多角度设计。现行评价指标体系往往以一种评价标准评价所有课程教师,显得单一,不客观。因不同学科有不同学科的特点,不同的学科性质或课程类型会使学生区别对待。所以,在设计量表时,高校应注意加以区分,如选修课与必修课,艺术类课程与理工类课程等。与此同时,可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凸显不同学科特点,使学生更加公正、客观、合理地进行评价。

最后,学生评价标准应是学生力所能及、便于操作的。现有的评价标准往往较抽象、笼统,不利于学生有效、快速掌握。因此,设计时高校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状况,避免学生评价能力的不足,使学生较好地理解评价标准,这是评教有效进行的保障。同时,学校要重视对评教指标体系及标准的解释,促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评教指标体系的内容、标准,在评教过程中做到客观、公正。

3. 合理组织评教,确保评教质量。

评教的时间安排、反馈等因素也影响到学生评教的有效性与可靠性,因此,学校有关部门在组织学生评教时要考虑到这些因素。

对于测评时间高校应选择在课程考试之前,避免学生因顾及学习成绩而不能以平常心对待评教。在测评程序上,高校要确保匿名性,评教的结果不能随意修改,保证评教的公平性,保障学生隐私。

评教结果应在第一时间反馈给教师与学生。只有准确、及时、合理的反馈才能更好地发挥评教的功能,体现其意义。组织教师反思,对评教结果进行分析与研究,依据评价意见,不断改进教学,使评价改进教学的功能落到实处。也可进行相关的师生对话,使教师更加明确不足之处及改进的细节。学生也可根据总体评价结果了解教师的实际水平,矫正对教师的评价。通过了解评价结果,学生可以增强评教的主体性意识,从而提高评教积极性,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到今后的评教活动中。

最后,我们知道很多高校的学生评教结果与教师的人事管理、个人荣誉等相挂钩,因此,我们应该明确,学生评教只是对教师评价的一个方面,其结果只是一个参考方面,不完全可信。可见,学生评教不是学校评价教师的唯一途径,其结论也不是评判教师教学的唯一依据,应该正确看待和应用评价结果。对于学校教育管理部门来说,不应以一次评价结果作为对教师的判断,而应通过多种评价方式与途径对教师教学水平进行全方位考察,了解教师的长处与不足,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为教师全面发展和提升指明方向,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 多种评教方式相结合。

学生作为评教工作的主体参与评教的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简单的量表式评教并不能完整、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想法。单一的网上量表的评价有其合理的方面,但是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仅仅在期末前几周进行量表的评价不能很好地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改善。因此,高校应该就评教问题加强管理者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应将量表式评教、组织召开座谈会、分析会、见面会等方式结合,定性与定量评教方式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评教的作用。

另外,高校可实施动态的评价体系。在学期中期进行一次评教,将结果反馈给教师,并与期末的评教结果做对比,比较教师教学水平的差别和改进效果,最大程度改善教师教学水平,使学生受益。同时,评教的体系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处在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中,适当采取必要的评教手段,更能增加评教的效果,实现评教的真正目的。

四、结语

总之,学生评教工作不可一蹴而就,而应成为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制度化、规范化,它的发展与完善需要学生、教师、教学管理者三方长期的努力,需要三方不断总结、汲取经验,从而达到切实提高评教水平、改善教师教学能力的作用,最终促使评教工作良好、稳定地开展,全面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受益于广大师生、受益于社会。

摘要:学生评教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完善学生评教, 提高学生评教的有效性与可靠性, 对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学生的评教态度、师生关系、对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的理解、评教方式、评教活动的组织、评教结果的反馈等因素影响到评教的有效性与可靠性。要完善学生评教, 以提高学生评教的有效性与可靠性, 需提高学生评教的主体意识, 端正其态度, 提高其主动性与积极性;完善学生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使之更为科学合理、便于操作;帮助学生理解评价指标、掌握评价标准;合理安排评教时间, 及时提供评教反馈信息;采用多种评教方式;定性与定量分析评价结合。

关键词:学生评教,有效性,可靠性,影响因素,改进对策

参考文献

[1]钟有天, 王立.高校学生评教探析[J].教育探索, 2008, (3) :75-76.

[2]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138.

[3]汪丽.高校学生评教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研究[J].教学研究, 2007, (4) :75-77.

[4]徐辉, 季诚均.大学教学概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5]刘静.学生评教是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必要环节[J].教育与探索, 2007, (2) :152-153.

高校学生欠费问题思考 篇9

1 高校学生欠费原因的分析

(1) 制度不健全, 高校收费治理方面的法规相对比较滞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六章第五十四条规定:高等学校学生应当按国家规定缴纳学费。这仅仅明确了高校学生有缴费上学的法定义务, 却没有出台对恶意拖欠学费这一行为相对应的处罚措施, 从而造成学生缴费不够积极主动。因此高校应该制定学生收费、缓交学费等一系列制度, 明确学生的学费、住宿费收入是学校办学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明确收费工作与学校预算管理挂钩;明确收费工作不仅仅是财务部的工作, 是需要全校各部门的极配合特别应与学生处及时进行沟通协调, 将收费工作纳入学生管理工作范围。

(2) 高校收费标准过高, 导致部分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交不起学费。

我国高校学生的学费、杂费目前基本稳定每年7000-8000元, 这一数字对于那些经济贫困的学生来说缴清学费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因为他们多来自农村家庭或城镇居民中的低收入家庭, 其中有的是孤儿、单亲家庭、父母一方患重病而无劳动能力、城市父母双双下岗、农村多子女家庭。从各高校欠费学生的统计数据看, 这部分经济困难学生的欠费占整个欠费的比例在80%以上。

(3) 毕业生人数日益增多, 就业压力大。

随着近几年来各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多, 而就业率却不是很高, 很多学生不能找到正式的工作。他们的毕业证书暂时用不上。另一方面, 毕业证书网络化治理后, 毕业证书可以通过网络查询, 有的学生就以毕业证书遗失或造假来取得。所以不要毕业证书也不交学费, 导致高校收费出现一定的困难。

(4) 部分学生诚信缺失, 对缴纳学费恶意欠费。

这部分学生恶意欠费, 认为学费早缴与晚缴没有多大区别, 缴与不缴对上学也无多大影响。他们把父母给予的用于缴纳学费的资金挪作他用, 有的存放银行生息, 有的用于投资抄股, 有的任意挥霍, 如购买手机、电脑、穿名牌、吃喝玩乐、沉迷网吧、租房子等等, 这种恶意欠费学生的比例虽不大, 但影响非常坏。为此许多高校已把学费催缴工作提上议事日程上来。还有一部分学生看见有同学不缴纳学费也照样上课、考试、评优、评先, 导致主观缴费热情不高, 对缴费问题存在侥幸和逃避心理, 长此以往, 必然造成恶性循环, 形成不缴纳学费却心安理得的不良风气。

2 解决高校学生欠费问题的对策

进一步加大收费工作, 做到规范、公开和透明, 同时积极落实国家助学贷款及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工作”, 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 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 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 分别采取“奖、贷、助、补、减”等不同措施, 确保经济困难学生能顺利入学和安心就学。

(1) 国家需出台相关法规, 完善学费治理制度。

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 学生必须实行缴费上学。对学生实行收费是立足于国情国力, 改革办学体制的正确选择, 有利于逐步建立起在政府宏观控制下高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新体制, 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新机制。高校依法收取学费符合国家政策法规, 大学生必须缴纳。对恶意欠费的学生, 单靠高校制定的治理措施是远远不够的, 国家应通过法律渠道, 出台针对学生恶意欠费行为的相应的处罚措施, 让高校对如何处理欠费行为, 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2) 建立健全收费管理体系, 强化责任意识、齐抓共管、分工协作。

学生收费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是高校的整体性工作, 不单纯是高校的一项财务工作, 需要各职能部门、各院系分工负责, 相互配合与协调。财务处在开学收费工作结束后, 应及时清理打印出欠费学生名单及欠费金额, 将其欠费信息提供给学生处和教务处;学生处将欠费通知单下发到各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及辅导员, 他们负责把欠费通知单传递给每个欠费学生并督促其缴纳学费;学生处负责把贫困生缓交名单提供给财务处;财务处再将无故欠费名单提供给教务处, 教务处下达停课、停考通知或劝其休学、退学等处理意见。同时要重视各系领导和辅导员的积极作用, 引进激励机制, 把收费工作完成好坏作为院系年度量化考核的一个指标。在每学期末对各院系的收费情况进行考核评选, 按各系的缴费率, 奖励收费工作做得好的系领导、辅导员等, 以便促进学生收费工作的顺利完成。

(3) 积极推进、宣传国家助学贷款及国家助学金工作, 多渠道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缴费问题。

党和国家十分重视贫困生的助学工作, 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制定了一系列资助高校困难学生的政策, 并于1999年颁布了《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规定 (试行) 》。但是助学贷款大多采用信用贷款的方式, 对银行来说存在一定的风险, 并不是所有的贫困学生都能申请到贷款, 所以国家助学贷款并不能解决多数贫困学生的学费问题。2007年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 主要也是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费用开支。但由于补助的标准比较低, 加上现在的物价水平太高, 只能缓解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负担, 因此, 高校要充分发挥各学科专业优势特长, 积极主动走出校门, 争取各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的资助, 设立各种助学、奖学金, 让更多的贫困生享受来自各方面的关爱, 顺利地完成学业。

(4) 加强制度宣传和学习, 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

高校要把学生欠费工作和学生的诚信教育结合起来。院系分管学生思想工作的辅导员应让学生熟悉上学缴费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不缴学费也是违法乱纪行为, 应自觉履行缴费义务, 并树立主动缴费的思想意识。经常开展有关活动, 加强学生爱校教育、诚信教育。让学生真正懂得诚信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道德底线, 是为人之本, 修业之本。人无信不立, 一个缺乏诚信的人, 是很难有长远发展的。总之, 大学生欠费问题的解决, 既有赖于我们对学校内部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提高和改革;也有赖于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救助, 同时也取决于大学生自身人格修养的提高, 三者缺一不可。

摘要:高校学生欠费问题是近几年来困扰高校发展的一个难题, 针对目前高校收费治理中存在的学生欠费比较严重的状况, 分析了高校学生欠费的原因, 提出了解决欠费问题的一些对策措施。

高校学生入党工作问题研究 篇10

改革开放以来, 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党建工作。在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下, 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当代高校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密不可分。大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大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根本任务上是一致的, 都是围绕育人这一根本、德育这一核心,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而开展工作。

大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而高校大学生入党工作又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 高校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选拔为提高党员的党性和树立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 做好高校学生入党工作, 不仅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需要, 也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更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

2 高校学生入党工作的问题

2.1 高校学生入党动机复杂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 社会生活方式及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 高校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在各种社会思潮中也趋于多元化。高校学生入党动机复杂, 部分高校学生入党动机不纯, 功利性强, 其中既有理想主义的色彩, 也有功利主义的成分。有的大学生把入党作为获奖评优有利条件、有的大学生把入党作为一种个人荣耀、有的大学生把入党作为一种政治资本, 便于日后就业和工作。这些错误思想的存在, 严重制约着高校学生党员整体水平的提高。

2.2 高校学生入党工作管理及制度建设不完善, 落实不到位

(1) 在对要求入党的高校学生的前期教育管理上, 没有进行细致的工作。缺乏专业的学生党建工作者对要求入党的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的教育, 党的基本知识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 以及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教育。导致有些要求入党的学生对党的性质、纲领、指导思想、宗旨、任务、组织原则和纪律, 党员的义务和权利等基本原则和知识不了解, 没有起到帮助要求入党的学生端正入党动机, 确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的目的。

(2) 在入党程序上, 一些高校基层党组织没有严格地执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 (试行) 》以及学校相关发展党员工作实施细则中规定的程序, 在党组织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理论教育、培养、考察、政治审查、列为发展对象以及党支部对发展对象的审议、讨论等一系列基层程序环节中, 存在简约化和形式化等现象。

(3) 在入党制度上, 对学生党员的入党工作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 程序不明确, 工作不细化。有的学生不了解该怎么办、做什么;基层党组织工作处于粗放状态, 有的支部要从上千名学生中挑选入党积极分子, 难度很大;没有相应的淘汰机制, 入党积极分子基本都能转正;会议讨论阶段时间短, 质量不高;一些培养联系人和入党介绍人缺乏对其帮助对象的培养和教育。

发展党员的一系列工作问题给大学生党员的素质提高带来了一定问题, 存在着鱼目混珠的情况。粗放的工作程序和松散的工作作风给学生群众造成了不好的印象。

3 如何解决高校学生入党工作的问题

3.1 加强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者队伍建设

从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者队伍建设方面来看, 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者的相对数量不足, 做细致工作的难度很大, 很难保证对有入党要求的大学生进行培养、教育、甄别、选拔等一系列工作的合理化, 要使之成为合格党员的目标较难实现。

另一方面, 大学生党建工作者的政治理论水平与工作需要有一定差距, 从事基层学生党建工作需要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以及较高的政治思想理论水平, 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相关知识。建设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者队伍不仅要在数量上发展, 还应该提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3.2 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早期培养教育

要努力引导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断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要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采取党校团校培训、落实培养联系人责任、吸收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党内活动等经常性培养教育活动, 强化入党积极分子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 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

要解决好高校学生入党动机复杂的问题, 不能简单地排除、拒绝一些带有功利主义色彩的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到党内来, 而应该通过教育等方式培养他们成为符合党员标准的知识分子。事实上, 我们党历来重视那些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群众, 尽管他们最初的入党动机也许是低层次的, 但党组织的作用就在教育他们, 把他们的认识从低层次上升到党的崇高奋斗目标, 要通过细致的教育工作来发展党员, 帮助其不断成长。

3.3 不断完善高校学生入党工作制度建设, 将具体工作落在实处

完善合理的制度是公平合理地甄别吸纳优秀入党积极分子的根本保障。将制度真正地细化、落实在具体工作活动中, 体现在实际效果里, 才能保证学生入党工作公平、科学、合理。一方面, 在制定各项制度的时候要考虑到具体操作细节, 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 如联系人制度中联系人多久与发展对象或入党积极分子联系一次, 是否要制定培养教育计划和记录联系时的谈话记录;分层集中培训制度中是否涉及到社会实践培训, 若有是否需做实践报告;“推优入党”制度中的“优”如何衡量, 怎样才能既保证公平公正又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群众的入党积极性, 等等。另一方面, 对制度的实施要有约束或奖惩机制, 作为保证每项具体制度的落实, 如可考虑将基层党支部对制度的实施情况作为党委考评该支部的指标之一。另外, 还要加强宣传与学习, 使每一名大学生都了解入党组织程序, 了解各项制度, 使入党积极分子的入党意愿在客观上有可实施性。

对高校学生入党工作制度的细化和完善有利于学生对入党问题的正面认识、体会到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的特点, 激发学生的入党积极性。

高校是优秀青年人聚集最多的地方, 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不断将一批批优秀的大学生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 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措施, 也是改善党员队伍结构, 使党保持蓬勃生机的重要措施。高校党建工作者应不断发现新问题, 解决新矛盾, 把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吸纳到党的队伍当中,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 (试行) .中组发[1990]3号.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3]齐卫平等.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问题的研究.思想理论教育, 2007.9.

高校学生请假管理制度问题研究 篇11

关键词 高校 学生 请假管理制度

一、高校请假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学生请假管理制度不规范的现象,部分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甚至出现学生请假管理漏洞,严重影响着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学组织工作。对此笔者对国内57所大学(12所为民办高校)进行调查,发现了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申请时限没有明确要求,大部分学生采取事后补请的方式。在笔者调查的57所高校中,只有16所院校明确规定了申请时限,其它院校对此没有明文规定,导致部分学生对请假并不重视,往往采取事后补请的方式。近两年来,全国范围内由于学生未请假而离校造成人生、财产损失的案例有7642起,给予学生、家庭、学校以至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第二,申请人界定不明晰,部分院校准许同学或家属代请。很多学校由于没有制定明确的请假管理制度,申请人的身份没有得到明确的界定,部分学生夜不归宿、通宵上网甚至参加非法传销组织并没有通过正规渠道与辅导员老师沟通,而是委托同学以合理的理由向老师申请,甚至委托社会人员冒充家长进行请假,造成了请假制度管理的严重混乱,对学生产生了重大的安全隐患。

第三,请假时间人为延长而没有惩罚措施。部分学生并没有遵守所请假期的期限,而是人为延长,却没有得到惩罚,成为其他学生效仿的对象,成为假期拖延现象日益严重的根源。

第四,对事假和病假没有严格区分,采取混同的方式进行管理。大部分院校并没有将事假与病假分开,而是采取统一的管理模式,部分事假学生混水摸鱼,享受与病假学生同等的待遇,故意延长假期。

第五,没有与请假学生的家长及时沟通。近两年来,由于学生在请假期间发生突发事件而产生的家长与学校的纠纷中,学校没有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的事由达到84.38%。大部分学校并没有建立学校与家长的联动机制,导致突发事件的大量滋生。

第六,没有建立辅导员老师就请假适宜与校方及时申报的联动机制。纵观近两年学生请假期间出现的突发事件,辅导员未与校方及时申报的占69.23%,部分学校没有建立相应的申报体系,学生处没有直接的请假负责人的占21%。

二、就完善高校请假管理制度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笔者就高校学生请假的日常管理制度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希望为专家、学者就此问题深入研究做出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一,高校工作者必须认识到学生请假管理制度建立的必要性。高校是人流密集且半开放式的场所,一些外来人员容易混入,突发事件发生率高。高校学生一般均为外地生员,对本地环境生疏度较高,学生夜不归宿或被教唆参与非法组织,发生危险时的自救能力弱,事故后的处理过程没有家人陪护,利益受侵害的可能性大。同时,一些不法分子容易利用学生心理单纯的特点,主动出击,为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隐患。此外,学生课业负担较重,请假制度不完善容易为思想意志薄弱的学生提供逃课的机会,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制约高校就业率。建立完善的请假管理制度是对学生自身合法权益的保护,也是对高校声誉的维护,同时也是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的呵护。

第二,各高校必须深入本校学生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请假管理制度。高校的请假管理制度不应生搬硬套,而应该立足本小实际,切实可行。对于一些民办院校,由于生员的素质较为薄弱,因此可以采取一些更为严厉的规定。对于一些走读生较多的学校,可以采取走读生单独编班的管理模式。走读生单独编班使辅导员老师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非走读生的日常管理上,而根据两者的区别制定不同的请假管理方案将在学生管理中发挥巨大的效力。需要强调的是,对于走读生严格管理同时也不能忽略非走读生的管理,这些学生在上下学过程中可能有着更大的安全隐患,但却往往被忽视。对于一些女生较多的院校,应该制定有关学生人身安全的更加详尽的请假管理制度,对于女学生日常容易发生的突发事件分门别类进行研究、防范。对于一些有条件的女生院校,可以增设一些安全课程,向学生传播一些个人安全防护知识。

第三,高校应对学生请假制度的规定进行细划,使其成为学生守则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在重视学生请假制度的基础上,高校应有意识地将学生请假制度分类细划,将病假与事假分开,分别制度相应的标准,病假的标准应高于事假。此外,对于病假的界定应该明晰。对于申请时限必须有明确的规定,以事前请假为主要形式,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可以采取事后补假的方式,但必须提供证明资料或证明人。对于申请人的界限应做出明确的规定,谨慎使用代请方式,对于代请必须征得学生家长同意。

第四,建立家长与校方的联动管理机制,强化辅导员与学生处的汇报机制。在建立请假管理制度的同时,必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及时汇报学生的请假的情况,并与家长协商给假。在家长不允许的情况下坚决不予准假。与此同时,高校学生处应建立请假汇报机制,设立相关负责人,杜绝辅导员全权负责的请假管理模式。在汇报的同时,辅导员要听取上级意见,适时准假。

第五,应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建立完善的请假管理制度。学生是请假管理的客体,是学校日常生活的主题。在制定请假管理制度时,我们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为只有学生才最了解学生,只有学生才最能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我们可以通过学生会调查学生的请假事由,了解学生的诉求,以“你最接受的请假管理办法”为题开展主题班会,征集学生的意见,以民主的方式获得学生的支持。

高校学生的请假管理制度必须引起高校工作者的重视,不能含混过关,我们必须从制度上保障高校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防范突发事件。

参考文献:

[1]孔伟红.论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长效机制和保障机制的建立.当代教育论坛,2007(3).

[2]邹耿良.主题教育活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运用.龙岩学院学报,2007(4).

高校学生资助管理问题分析 篇12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级认定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 大部分学校的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学生入学前从生源地开具的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证明, 另一种是入校后根据院系尤其是辅导员的学生工作获得的学生在校表现进行认定。第一种方式开具证明的主体不是出钱方, 国家目前对开具证明的规定尚无, 缺乏约束和监督认定机制, 导致开具证明比较随意, 信息的可信度不高, 加之生源地分散, 各地区差异性较大, 可对比性较差, 给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入校后第二种认定方式相对比较切合实际, 但是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缺乏可量化的指标体系, 都是仅凭学生之间的印象和负责人的班级干部经验判断, 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把握标准无法量化确定, 导致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缺乏科学性、可靠性、公平性。

以上两种认定机制相对比较简单, 认定的可靠性较差, 无法真正了解实际情况。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为碍于面子不愿意表达出自己的实际情况, 不愿暴露自己的实际困难, 最终导致辅导员和学生们不清楚其家庭状况, 降低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公平性和可靠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登记认定机制可以增加渠道, 全方位、多角度、宽渠道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寻找便于学生吐露自己心声的方式方法来做工作, 做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级认定更加有效、更加科学, 让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得到合理认定。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待优化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大学校园内比较特殊的群体, 他们在面临高额学费和生活费等的同时, 还承受着多样化的环境刺激、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复杂的人际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多种消极心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辛辛苦苦通过高考进入大学, 家里人对他们的期望非常高, 盼望着通过上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 心中充满着美好的愿景。但是现实总是与理想差距很大, 多样化的环境刺激、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复杂化的人际关系等, 都让他们的身心背负巨大的包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自己的现实情况都是讳莫如深, 进入大学对比舍友、同学的生活等, 产生对自己不满、鄙视的情感, 孤独、失落影响着学生的心理。

考入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成绩优异, 自尊心强, 面对窘迫的经济状况, 不愿在同学面前表露, 暗自制定较高的不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 要在学业上与同学一决高下, 但是由于学习目标没有结合实际情况, 缺乏对其他同学水平以及高校学业难度的考虑, 最终目标没有实现, 导致产生失落、自卑心理, 引发不良的后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善言谈, 缺乏沟通, 极易产生孤僻内敛的状态。对家庭经济状况的担忧和未来毕业后找工作的压力是影响这些学生很重要的因素, 不断增长的物价和社会环境的多变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产生一种恐慌和迷茫。

三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善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加以整理、归纳、运用和共享, 这是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它主要包括:学校资助管理相关制度、政府及教育部门制定的学生资助政策、受助学生的个人信息、资助管理业务的申请、受理审批等相关程序。随着政府及教育部门对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重视, 资助的业务工作量逐年增加, 工作的难度和复杂程度增加, 需要完善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撑, 才能更好、更顺利地完成工作。目前政府及教育部门开发了学生资助管理网, 但是很多学校还是不够完善。

目前, 大多数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采用简单的文字操作和报表派送手段等传统信息管理方式, 学生资助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 阻碍了基础数据的广泛采集, 影响学生信息的精确度。目前很多高校正在不断健全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 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 2014年增设业务, 为学生提供校园卡消费数据、学生资助统计数据、学生月生活费参考数据, 为勤工助学设岗单位统一发布招聘信息等。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办公自动化只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一部分, 还要加强自主管理工作信息化的业务培训, 提高奖助学金评审效率, 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 实现资助信息共享, 做到所有资助信息公开、透明。

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途径不足

现在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主要帮扶途径有贷款 (国家贷款、生源地贷款) 、奖助学金 (各类) 、勤工助学等经济上的资助帮扶, 还有心理咨询服务工作, 开展“砺心、励志、力行”教育。经济方面的帮扶要把资金发给真正需要帮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关键是困难学生的等级认定机制要健全, 认定方式方法正确, 现阶段政府及教育部门的各类奖助学金基本可以解决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但是经济上的资助帮扶只是表面的, 高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才, 只是解决上学难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影响高校培养目标的实现, 阻碍学生的健康发展。

帮扶途径中勤工助学是非常好的方式, 勤工助学可以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品质。学校应该拓宽勤工助学多方面的渠道, 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 从活动中锻炼自己。心理方面的帮扶非常重要, 通过“砺心教育”, 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做专门的团体心理辅导, 通过不同的项目来训练学生自我认知、思维创新、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摆脱自卑自闭、缺乏自信、焦虑紧张等心理问题。通过开展“励志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目标, 提升内在动力。通过“力行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感恩和诚信意识, 多做社会公益活动, 拓宽资助帮扶途径。

摘要: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是国家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存在的问题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级认定机制不够健全、心理健康状况有待优化、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善、帮扶途径不足, 只有解决好上述问题才能做好学生资助管理工作。

关键词:高校,资助管理

参考文献

[1]黄建美、邹树梁.高校资助育人创新视角:构建多维资助模式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12 (4) :81~84

[2]杜德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0

[3]李克明.普通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问题及对策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 2012

上一篇:叶圣陶思想下一篇: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