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2024-12-03

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共11篇)

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篇1

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引言:当前高校学生党员发展是高校学生党建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受到发展市场经济和高校扩招等原因的影响,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薄弱的环节。本文就当前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操作层面提出了解决策略。

高等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合格的建设者指的是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而可靠的接班人指的就是要有很强的政治素质。高校发展党员就是要把优秀的大学生都吸收到党组织中,这也是高校学生党建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高校学生党员发展的背景

(一)党中央高度关注高校学生党员的发展

在2004年8月24日,中央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6号文件),在文件中就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把优秀大学生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对大学生要加强先进性教育,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党性修养。”由此可见党中央对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高度关注。

(二)市场经济的冲击导致大学生思想的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央一直很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但是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社会上的部分人出现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这种情况下高校也很难独善其身,大学生也会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加上网络、电影、广告等的影响着,导致大学生的思想较以往呈现多元化、复杂化。

(三)高校扩招导致学生总体质量有所下降

十多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高等教育成功实现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学生新生入学人数从1999年的160万人发展到2013年的680万人。在数量大规模增长的同时,学生的总体质量有所下降,这是高校扩招之后必须面对的现实。

二、当前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入党标准问题

过分的凭学习成绩或工作成绩的优劣来判定能否入党,能够入党的同学往往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或者是班级或者学生组织的主要干部,而对学生理想信念、政治立场、党性修养了解的少。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过分追求群众基础,有些同学尤其是干部因为工作认真负责可能会得罪少数同学,现实中的一些老好人反而容易发展成党员。

(二)学生入党动机多元化

受到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等因素的影响,学生思想多元化导致学生入党动机较以前更加复杂,少数同学缺乏共产主义信仰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更加功利和现实,而且在发展过程中有意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

(三)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是我党取得全国革命和建设巨大成就的精神支柱,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掌握党的相关理论和知识。但是现实中一方面由于很多高校教育方式相对陈旧,灌输式的教育让学生失去对理论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也缺乏理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党课集中学习过后,很少有人主动学习党的理论和知识,导致理论学习实效性差,至于深层次的问题更是缺乏思考。

(四)重发展不重教育

很多党务工作者认为发展党员才是重要的,忽视了对学生党员的培育和教育,再加上现在就业形势较以前更加严峻,发展学生如入党可以给学生创造更好的条件就业。而教育本身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以先发展,发展了之后慢慢教育,这就会出现重发展而不重教育的情况出现。而且即便是教育也存在“重个体而轻全体,重节点而轻过程”的情况,具体说来就是对学生党员的教育要强于对积极分子、广大同学的教育,教育本身也不够系统只是会在一些重要的节点如“七?一”等才会进行教育活动,而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教育体系。

(五)监督评价机制不完善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监督评价机制的不完善。学生党员发展尤其是转正以后没有一个较好的约束机制,部分学生党员自己在发展成为学生党员之后成绩就会出现下滑,表现也不尽如人意,离党员要求也有一定差距,个别人在转正之后尤其如此。有的党务工作者会觉得如果一旦真正处理起来又过于苛刻和严格,可能影响学生的政治生命,处于两难的境地。

(六)党务工作者的力量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目前党务工作者普遍是学生工作的专兼职工作者担任。除了担任党务工作者之外,他们普遍承担了辅导员、教学科研等很多具体的事务,影响力他们对于党建工作的投入。另外多数人比较年轻,甚至有些是刚刚毕业,理论知识不够丰富,从事党务工作也缺乏好的经验和办法。

(七)不正之风影响影响和干扰了学生党员发展

个别表现一般或者入党动机不纯的人,会利用社会关系向党务工作者施压,导致有时候党务工作者因为顶不住压力而会违心的发展个别不合格的党员。

(八)新生党员素质良莠不齐

每年新生中间都有个别高中就发展为预备甚至是正式党员的同学,部分学生党员整体素质还是很好的,但也有少数学生党员党的理论不扎实,党性修养不足,入党材料不齐的现象。

三、当前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党员发展机制和流程

健全党员发展机制和流程,尤其要加强支部书记谈话制度和群众座谈会制度,尤其要避免群众座谈会流于形式或者简单化。同时要规范公示制度,广泛听取党内党外意见。

(二)创新教育形式,加强对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在广大学生中,深入广泛的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通过演讲比赛、合唱比赛、义务劳动、关爱孤寡老人、参观红色圣地等形式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三)建立健全党员评价体系,切实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从学习、工作、党性修养、现实作用等几方面建立党员评价体系,加强对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的考核评价,敢于在评价中逗硬,对于表现不好的同学及时谈话教育,屡教不改的要按照党章给予处分直至开除。

(四)重视党务工作者队伍,做好党务工作者的选拔和培养

要重视党务工作者队伍,精挑细选,将政治素质高、业务素质好的同志选拔出来担任党务工作,并定期开展党务工作者的培训,不断提高党务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

(五)加强新生党员的甄别,做好新生党员的再培训

针对新生党员出现的良莠不齐的情况,要加强甄别,对于弄虚作假或者材料不全的学生党员坚决不予接受和承认,严把组织关。对于党的理论知识不扎实、党性修养还不够的新生党员要加强教育,让他们在大学继续参加党校的培训,要求他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篇2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到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常是流于形式。

虽然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高校及有关教育部门也开始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但是仍然还是有些高校没真正能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更不用说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到全校的发展规划的层面。很多的学校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和内涵还没有把握,只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群体定位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身上,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定的消极性。很多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是形式化严重,并没有能扎实有效开展实质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统一有效地规划领导。

目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很不规范,相关部门责权划分及隶属关系也不明确。有的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部门放到学生处管理,还有的挂靠社科部,有的挂靠相关院系。没有一个统一有效的规划来指导,这样的发展状况就必然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及针对性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当前有的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于偏重思想政治教育。

虽然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是两者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但是在当前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还是出现了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目前的高校的大部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基本都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分化出来的,因为受到工作经验的影响,很容易将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看成是思想政治问题,这样的教育方式严重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综合素质偏低。

现在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基本是由专业的心理教师、思想政治辅导员、任课教师及学生干部组成的。这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因为缺乏专职人员,兼职的相对较多,所以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结构的不完备,也缺少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技能。很多人只是凭借工作经验及直觉来开展心理辅导,这离教育部提出的构建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队伍还有着很大的差距。

二、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积极转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必须要依靠教职员工的通力合作,这就需要广大教职员工都必须要转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首先就是要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针对的应该是全体大学生,并且要以心理预防为主。其次,任课教师也要深刻领会“教书育人”的实质,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最后从学生自身角度来讲,高校要努力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让他们明白通过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业是完善自我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加大对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

高校应该加大对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力度,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到学校人才培养规划中。对于在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要采取比如岗前培训及骨干培训等多形式的培训方法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及工作能力,还要为教师能走出去开阔视野,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学术交流提供机会和资助。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培训中尤其是要加强学生工作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培训,高校要为辅导员提供机会参加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从而为自己以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三)构建和完善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目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积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班级、院系及学校三个层面的动态预防体系,以做到防患于未然。另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必须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这块重要的阵地,积极发挥网络传播及时、快捷及方便等优势,在相关网站建立心理咨询专题栏目,还可以设置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专题,从而帮助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方法。

(四)积极构建起动态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和体系。

动态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和体系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心理危机报告机制,二是心理危机监控机制,三是心理危机的具体干预机制。高校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必须要积极构建起动态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和体系,以便在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时候能及时整合相关力量化解危机。同时还必须要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制度化,制定出应对危机的快速反应程序和策略,从而形成科学良好的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珊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青年文学家, 2011/10

[2]、史济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教育探索, 2011/05

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篇3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展;问题

随着高校扩招的不断进行,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让学生管理工作更加困难。为了提高教育的质量,高校必须认识到学生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转变管理理念,改革管理机制,切实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网络普及给学生管理工作开展带来了一定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给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思想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也影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网络信息内容丰富,学生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各种知识,这获得更多的信息,其中不但包括积极的信息,也包括有害信息。迷恋网络让很多大学生比较封闭,精神上空虚,甚至可能会犯罪,网络因此给大学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2.辅导员待遇低,队伍不稳定

在高校中,和学生直接接触且最为密切的往往是辅导员。在开展日常工作的时候,辅导员需要和学生直接交流。现在,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得学生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是辅导员的编制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在缩减,这直接导致了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辅导员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满足需要。此外,由于学校不重视辅导员工作的开展,给其提供的待遇比较低,这对其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很多辅导员都将岗位当做临时工作,只要有机会便会离开,这也导致了学校的辅导员队伍不够稳定。

3.学生心理压力比较大

高校扩招使得毕业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毕业生的人数远远大于市场的需求。导致学生的压力不断增大,甚至出现心理问题。还有些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以及人际交往都存在一些问题,进而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二、做好高校学生管理的策略

1.重视管理模式的转变,将学生放在首要的位置

教師想要管理好学生,首先必须转变自身的思想,转变以往的学生管理方式,将学生放在首要的位置,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出来。辅导员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深入地了解学生,并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对于学生而言,高校辅导员的作用是言传身教,辅导员本身的人格魅力会给学生造成影响,所以,必须重视高校辅导员素质的提高。除了能力和人格都需要比较出色,高校辅导员还应该具备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高校必须根据自身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策略来培养辅导员队伍,鼓励辅导员不断深造,提高辅导员的待遇。

3.引导学生健康上网

网络给高校学生管理带来了一定的便利,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辅导员可以通过网络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对于学生的动态及时掌握和了解,同时,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做好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以及网络管理,引导学生健康上网。辅导员要帮助学生找到网络信息中对自己有利的相关信息,正确地认识网络,利用网络的优势进行学习。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现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愈加突出,高校辅导员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关心学生的心理状况,并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对于高校辅导员而言,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其工作的重要方面。心理素质的提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所以,辅导员必须及时同学生交流和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心理情况。在就业指导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学校除了设立就业指导中心,还需要开设就业指导课,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三、结语

高校对学生进行管理是一项比较艰巨的工作。作为高校学生管理人员,辅导员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正确引导学生,从而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洪.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23):201-202.

[2]刘婷,蔡江雪,魏洪杨.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西部科技,2011(36):82+17.

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篇4

合作学习是激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激情的兴奋剂。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操作、反馈、探索等方法来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探索能力和质疑、释疑能力。对于我来说,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新事物,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研究怎样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教学实践发现小组合作学习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小组合作流于形式。由于教师的组织不到位,小组学习流于形式。小组成员各自为政,不相往来,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是学生疏于自我管理。小学生由于自控力较差,小组合作中会有一些不必要的争端或讨论与学习无关的问题,使小组学习变成自由散漫的活动教 学秩序比较混乱,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是互帮互助还不完善。学生理解片面,认为互帮就是帮他人做,一方面加重了自己的负担,另一方面也无形中剥夺了其他学生思考和实践的机会,使得学生间差距越来越大,达不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四是课堂管理缺乏成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制作是容易的,但如何使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讨论、结束制作则较难。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教师准备进行作品评价时,有的学生由于还没做好,或沉浸在制作活动的乐 趣中,对教师讲课置若罔闻等问题,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趋利避弊,进一步完善,发挥更大作用。我认为应 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课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学习新课时对课前相关知识的收集与整理就显得更重要。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小组的讨论正是由于学生对课前相关资料准备不足而无法深入全面地展开。资料的收集可以是告诉学生相应的网址,引导他们查询,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收集生活中的小知识。加强对相关资料的收集使小组讨论更加活跃,并且在资料整理过程中也加强 了小组成员间的交流。

二是学习小组组织形式多样化。小组的形成既可以是按原座位就近组合,也可以让他们自由组合,让学生尝试和更多不同的人交流合作。自由组合会使学生感觉自己在小组中是独立平等的,没有太大压力,容易建立自信心。小组合作中每一小组推荐一名协调人,协调人的主要工作是当小组成员发生争执时负责调解,让争执者说明自己的理由并讨论总结。对于组合中形成的强弱差异不同的小组,教师要根据每一小组能力的不同提出相应要求,并对 弱势小组重点帮助,多启迪他们思考,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增强小组成员的自我管理。如何加强小组成员的管理呢?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小组活动前明确目的。在讨论或制作中围绕“目的”有的放矢地去做。避免因目的不明确而造成小组合作混乱。(2)提出确 切要求。目的是学生将要达到的终点,要求就是达到终点的步骤与方法。

四是重新定义小组学习中的互帮互助。首先,小组学习中的互帮互助体现在师生间的互帮互助。如今的学生已是学习的主体和学习的探索者,学生 间的讨论和制作有时也会出乎教师意料,并启发教师的思维。

五是强化小组合作中的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不可忽视的是同组人对自己的评价,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赞扬。评价时先自我介绍作 品,使同组学生对作品的创作构想有更好的理解。

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篇5

高校的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能保持其实物形态的各种建筑物、设备、器材等物资资产。是高等学校进行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必要条件,也是其生存和 发展 的物资基础。

近几年,随着我国高等 教育 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银校合作”以来,许多高校纷纷利用银行贷款投资建设新校区,高校所拥有的固定资产大幅度增加。但同时也出现了资产监管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资产使用效率低、资产价值失真等问题。因此,笔者认为,现阶段切实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充分利用和发挥其效能,对提高高校资产管理水平,促进高等教育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足、观念落后、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

由于我国高校大部分是公办性质,属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高校的固定资产主要通过国家财政投资建设而成,长期以来高校无偿地使用固定资产,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也不需要进行成本核算,导致了部分高校、职业院校负责人对财务管理特别是固定资产管理和教育成本核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其次,不少高校领导忙于学校的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忽视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导致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手段落后、管理工作缺乏 科学 性,从而造成高校普遍存在着重钱轻物、重购建轻管理、公物私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现象。使固定资产难以发挥其在高校教学科研中应有的作用,影响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管理制度不完善,固定资产流失严重

在我国,国有资产流失不仅是国有 企业 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在高校中也有类似现象。特别是随着近几年高校扩招,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这一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由于固定资产管理体制没有理顺,管理制度不完善和执行监督不力,高校固定资产流失状况令人堪忧。首先是随意改变用途,部分拥有固定资产使用权的二级单位私自对外出租、出借学校的房屋、设备、仪器等进行经营活动,所得利益归部门所有,谋取小集体利益,但其耗损维修费用却由学校承担,造成学校资产流失。其次,对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缺乏管理。某些部门对转为经营性资产的固定资产不按有关规定进行评估检查,对出租、出借、转让的固定资产不按规定办理资产出租、出借、转入手续,甚至也不收取使用费用,使得固定资产被经营单位无偿占有和使用,高校资产投入得不到合理的补偿。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也得不到保证,更谈不上资产的保值增值,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三)管理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清、管理不到位

目前,大部分高校对固定资产管理实行的是以账物分管为原则的分类归口管理模式。如后勤管理部门管理房屋、建筑物;图书馆管理图书杂志;设备处管理设备仪器;财务处负责固定资产价值核算。而各职能部门又分别归不同学校领导分管,学校的固定资产管理缺乏一个统一领导、统一管理、权力集中的综合监督协调部门。造成固定资产实物流动与财务核算相脱节,职能管理部门与各教学、科研等占有使用部门相分离的状态。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最终导致高校固定资产普遍存在账实不服、家底不清、资源浪费,资产流失等问题。

(四)会计 核算不合理,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

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篇6

教育对于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教育是由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组成的,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任何教育环境出问题都必定会导致教育出问题。而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在整个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起着特殊的作用,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每句话、每个举动、每个眼神,甚至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孩子的身体发育、知识的增长、智能的培养,尤其是品德的陶冶、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的形成等等都是首先在家庭中获得熏陶与启迪,良好的家庭教育熏陶,将使孩子受益终生。但不良家庭环境带给孩子的影响,不仅是生活、健康、学习方面,更严重的是对情感、个性、品德的恶劣影响,往往会伤害幼小的心灵,甚至影响其终身。

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及家访的实践发现小学生家庭教育环境存在以下问题:

一、现有的家庭结构模式给教育带来困难。

1、三口之家:在中国尤其是中国的城镇,“三口之家”成为主要家庭结构模式。家庭结构简单,人口数量减少,规模小,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不易受外界干扰,这是有利的一方面。同时家庭结构简单也给家庭教育带来一些新的困难:首先,家庭结构简单,人口数量减少,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简单,孩子所受到的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锻炼也相应减少,不利于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其次,“三口之家”中,城镇中家长多为双职工,工作忙碌,早出晚归,孩子多半放在接送中心或辅导站;农村中父母都要参加生产劳动,劳累一天 无暇问及孩子的学习、生活,这样家长与孩子接触机会少,生活照料上往往不周到,教育上也存在很多漏洞;最后,因为是独生子女,所以两代人的家庭,父母爱与关注的焦点全部集中在孩子身上,往往出现溺爱的现象,造成许多孩子性格孤僻、执拗,缺乏责任感,从而影响到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2、几代同堂:由于实行计划生育,今年来我国不少家庭出现“三代同堂”甚至“四世同堂”的状况,孩子因此成为“小皇帝”、“小公主”,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理能力、自立能力下降。有些老人受教育程度有限,对于现代的教育方式不能认同,所以一家人往往会产生对孩子的教育分歧。

3、单亲家庭:当今社会环境纷繁复杂,夫妻离异现象普遍,使得单亲家庭数量增多,每个教学班中都会有几个单亲孩子,因为家庭的残缺,总是或多或少对孩子的学习、性格、品行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是一些后进生的不良行为体现的更为明显:厌学、上网成瘾、打架……这些孩子由于家庭的因素,所以比正常家庭的孩子更容易自卑、偏执、易怒、情绪不稳、增加教育的难度。

4、留守儿童: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因而出现了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当他们最需要父母拥抱的时候,父母却为了生活,远离家乡,一年到头只能见上一两次面。很多孩子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属照看,或长期在接送中心,在生活上他们无法得到父母细致的照料与关怀,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的引导和帮助,在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二、父母子女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方式。

就一项关于“中小学生及家庭沟通现状”问题对2025个家庭的调查结果表明:“父母与孩子存在沟通问题的家庭比例为87%”。调查表明,在家长和孩子存在沟通障碍的家庭中,家长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在行为沟通方面,父母与子女之间非语言沟通被忽视,“当孩子有话向父母倾诉时”,95.5%的家长不会放下手中的家务,注视孩子的眼睛去倾听,仅有26.1%父母能与孩子一起运动或旅游。在语言沟通方面,91%家长“当孩子犯错误,常常唠叨、指责”,约96%父母喜欢用“不要”“不许”的语句指责孩子的行为。在沟通态度方面,61.3%家长“宁可对孩子唠叨、少赞扬”;只有31.9%家长“能反省在要求孩子用礼貌用语时,自己是否也常用”。(本段资料来源:成都晚报。)根据几次家访以及平时和家长沟通的结果表明很多家长不知如何和自己的孩子沟通或沟通的方式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有些家长忙于工作,很晚才到家,回到家只是象征性地问一问作业写完了没?很少能坐下来和孩子面对面地沟通,等到问题积聚地多了才发现,这时才采取措施。或指责、或打骂,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父母子女之间产生隔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三、教育理念与学校、社会步伐不一致。

这里的教育理念不一致既包括超前的也包括滞后的。随着公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城镇居民的文化水平有了极大地提高,有些年轻的父母自认为有一套,不满意学校的教育方式,对孩子采用宽松的教育方式,但又缺乏科学的指导,与学校教育格格不入,使得学生不知所措。

另外一种则是落后的教育方式,多数家长仍然把教育子女的重心放在孩子的成绩上,他们不考虑孩子的潜能和兴趣,忽视孩子的 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行的培养,很多家长不惜花一切精力来抓孩子的学习,甚至限制孩子的外出活动。很多家长为了为孩子创造所谓的“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惜重金投资,即使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家庭,家长也千方百计为子女提供比较优裕的生活条件。但却忽略对孩子心灵的关爱、心理的呵护和精神的引领。

解决家庭教育环境的策略: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教育氛围

要创造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成员之间应当互相尊重、地位平等、彼此团结、氛围温馨、共同进取。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和谐民主的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也是家庭教育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家庭成员之间应增强凝聚力,尤其是在促进孩子的学习和品德发展方面,为了保证家庭教育的效果,父母或长辈应以自己的良好榜样形成合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正气、文化浓郁、温馨、和谐、民主的家庭环境,使孩子耳濡目染,受到教育和熏陶。

二、掌握良好的行之有效的沟通方式和技巧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的交流,是一种双向的行为,不是你说的别人一定会全盘接受,而是需要许多的技巧的,有一句精辟的话语“没有不可沟通之人,只是你还没找到与他人沟通的方法。”因此家长要掌握与孩子进行沟通的策略,才能达到教育目的。

在与孩子沟通是要知道自己必须说什么,什么时候说,掌握好沟通的时间,把握好沟通的火候,知道怎么说。沟通的方式有很多,口头沟通、(可以针对某些不得不说的问题和孩子进行交流,也可是随机的和孩子谈一谈今天的心情、收获、苦恼等)书面沟通、(可以和孩子互相写一些简短的小纸条,也可以是书信)还有非语言沟通(看着他的眼睛,抚摩他的头,拉着他的手,一个微笑,一个拥抱)等等每种沟通都有其利弊。

家长在与孩子沟通和交流时要讲究一定的技巧、遵循一定的原则。要平等、真诚,家长在与孩子沟通和交流时,要注意一定的时间和场合;要巧妙利用一定的情境,让孩子说自己心中想说的话;要积极关注孩子感兴趣的话题。要经常肯定孩子的长处,对于孩子的某些不足要予以谅解;家长可随时对孩子身边的事件进行咨询,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家长还可以向孩子讲讲自己或身边熟悉的人的成长故事,以缩小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距离,便于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

三、更新家庭教育观念

好的家庭教育,需要家长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调整自己,更新教育理念,家长要认识到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多样性的,不仅需要高分的孩子更需要多能的孩子,因此要仔细观察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尽量为孩子特长的发展提供条件,不要进行盲目攀比。“三百十行,行行出状元”。不应当以考分高低来考量孩子,现代素质教育不再是一张试卷定优劣的教育时代,而是要看综合能力。在培养孩子成才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其成人的培养培养他们的积极社会责任感及和高尚的道德品德。

四、举办家长学校培训班,重视家长培训工作。

教育合力不仅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形成的合力,同时还包括家庭里面的所有成员对孩子的教育要形成合力。要实现家庭教育的健康发展,形成教育合力,应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家长必须加强和学校的沟通,确保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方向的一致。创办好家长学校,家长素质的提高,将是学校教育良性发展的强大动力。“父母是否掌握了 科学的教育方法,将直接决定孩子教育的成败。栽花的人,懂得栽花的方法,才能把花栽好;教育孩子,也要先懂得科学的教育方法,家庭教育搞好了,学校教育事半功倍。”

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篇7

原因分析:

1. 思想放松

经过高中三年的苦读, 有些学生认为读书的目的就是考大学, 现在已经实现了目标, 不需再努力了, 所以思想上就放松下来了, 对自己的要求也降低了, 学习中得过且过, 思想上不求上进。这样的同学在平时的学生管理中经常会犯这样那样的小错误, 对参加集体活动兴趣不大, 经常沉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中, 最终往往在考试中成绩较差, 甚至有功课挂红灯。

策略:对于刚入校的新生就应该告诫他们, 进了大学不等于进了保险箱, 还应该继续努力, 不仅要学好理论知识, 更要掌握好专业技能, 因为它们是你今后走向社会参与竞争的资本。许多专业知识和技能都不是轻轻松松能学好和掌握好的, 思想上必须要重视, 必须经过努力才能学好。

2. 思想消极

有些学生在高中时成绩较好, 原本想考一个本科院校, 由于各种原因高考发挥欠佳, 最终考入了自己不太满意的高职院校。这些学生常会因为高考失利而思想消极、情绪低落, 继而产生对学校和所学专业的失望。这些学生在平时的管理工作中, 也容易因为态度消极, 对事无所谓而触犯学校规章制度。

策略:对这类学生, 老师最好找他们个别谈心, 告诉他们世上的路有千万条, 并不一定非走独木桥, 事事不可能都如愿。如此鼓励他们振作起来, 面对新的选择和机会, 通过自己的努力, 创造新的辉煌。当然, 这部分学生往往对学校的层次不太满意, 老师可以通过对过去毕业的优秀学生的介绍, 给这部分学生以信心和动力。

3. 面对外界诱惑不能控制自己, 生活学习主次不分

许多教育专家也承认现在的学生面对学习之外的诱惑要远远多于过去。一个未成年的学生要想独自抵抗这些诱惑, 专心于学业真的是一件困难的事。现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来自全国各地, 在脱离父母的监管和高考的压力后, 都认为自己“自由”了, 可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欢的事了, 面对外界的种种诱惑, 他们很容易陷入其中, 难以自拔。现在众多上网成瘾的大学生就是最好的例子。

策略:大学课务压力远不及高中阶段, 平时有很多的空闲时间留给自己支配, 老师要教育学生正确看待空闲时间。一个大学生应该提高自学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学会自己安排学习和生活。对于已经出现这种情况的学生除了加强教育和管理外, 还应该与其家长取得联系, 多管齐下, 方能取得较好效果。

4. 面对竞争压力, 感到就业前景渺茫, 对自己和未来缺乏信心, 觉得学习无用

这样的学生现在也很多。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 大学生的就业

策略: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 社会大环境对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很大, 高职院校的就业前景相对比较乐观。电视、报纸经常报道某某企业高薪聘请高级技工而不果的消息。老师应该多收集一些这类消息适时告诉学生, 增强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信心和兴趣, 树立只要学好技术, 锻炼好能力, 那么以后肯定会有自己的用武之地的。同时, 学校可以邀请一些毕业后工作单位较好或自主创业较成功的学生谈谈自己的工作感受或创业感受。也可以让这些学生谈谈社会和企业对在校学生的要求等, 这样可以更好地让在校的学生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存在的不足。另外, 老师要提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拿证书、多参加各种活动, 多拿奖对以后拓宽就业面是很有帮助的。

二、没有形成好习惯

原因分析:

1. 思想不重视, 过去习惯的延伸

有些学生认为这些都是小事, 无所谓, 思想上不重视, 甚至在中学中就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到了新的学校中过去一些行为习惯不自觉地就表现出来了。比如不按时作息、课前不预习、上课不专心听讲、作业不按时不独立完成、随地吐痰, 乱抛乱扔, 留长发等。

策略:在思想上教育学生,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直接体现, 是高素质劳动者的基本要求, 好的行为习惯也让人终身受益, 同时, 老师应结合学校管理制度制定出符合本班的规章制度, 要求班委严格执行, 通过制度来规范学生的行为。

2. 独身子女多, 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 不善与人相处

现在的学生都是80后和90后出生的, 且大都是独生子女, 他们中有些人在成长过程中思想观念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 做什么事首先想到的是自己, 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 不懂得尊重别人, 集体观念淡薄, 受到批评容易产生抵触心理, 易与别人发生冲突, 这些因素对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会产生许多潜在的不利影响。

策略:多谈心交流, 了解想法, 和他们交朋友, 在平等交流中让他们知道人和人相处的要诀是什么, 在实践中如何去尊重别人、理解别人、为别人着想。人与人谁都离不开谁, 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所以关注集体, 为集体作贡献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提高自己, 实现自己价值的过程。

三、易发突发事件

原因分析:

1. 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后期

虽然他们的身体发育接近成熟, 但思想和心理发育还不成熟, 遇到事情往往不够冷静, 不能正确分辨是非, 自控力又差, 做事不计后果, 等事情发生之后才知道闯了祸。同时学生的法律意识薄弱, 法制观念不强, 处世抱有侥幸心理也是学生发生突发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

策略:新生进校时就进行学校规章制度学习, 重点学重大违纪事件的处理规定。教育学生遇事要冷静, 要想想后果, 学生间的所有问题都可以通过学校和老师解决, 不然事情肯定解决不好。同时告诫他们许多事情不仅违纪, 还可能是违法的, 一旦事情发生, 面临着的可能是处分, 也可能是开除, 甚至是坐牢。老师可以通过一些实例来教育学生, 学校也可以通过一些法制讲座来教育学生。

2. 谈恋爱现象普遍

原因分析:

(1) 生理原因。进入大学阶段, 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接近成熟, 对异性交往有了自然的渴望。表现为关注自己喜欢的异性;特别在意自己的衣着打扮;特别希望和异性交往或者是害怕与异性的交往;有时在外部言行上和内心上存在很大差别, 内心明明非常喜欢对方, 外表却装着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策略:正确认识和对待大学生的谈恋爱现象, 不要畏为猛虎, 也不宜提倡鼓励。有时采取默认或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反而比较适宜。当然, 这样并不是说老师什么事都不做, 而是要在总体上进行要求和指导。

(2)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和进步, 男女交往的束缚越来越少, 人的思想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总体来说人变得越来越开放, 社会也越来越宽容。在新的时代, 我们应该提倡男女生正常交往, 只要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即可。

策略:老师要正视问题, 更新观念, 跟上时代的发展, 尤其是学生管理工作者要从过去单纯的禁止学生谈恋爱转变到正确引导学生谈恋爱,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恋爱观上。

(3) 学习压力减轻, 空余时间增多也是大学生恋爱现象普遍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学习压力较低, 空余时间又多, 有些学生自我管理控制能力较差, 生活感到枯燥五味, 于是他们中许多人选择用谈恋爱来打发“无聊”时间。

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篇8

关键词 高校; 贫困大学生; 就业指导; 问题; 解决措施

【Abstract】Analysis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ence question, proposed strengthens the poor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guidance, to establish the validity of the impoverished college students' occupation career planning system for poor college students, careful to provide employment guidance services, and actively carry out employment related to the campus culture activities to promote impoverished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measures.

【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oor students; employment guidance; problem; solving measures

1 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1.1 就业期望值高,就业心理压力大。高校贫困生大部分都来自于农村或城镇中低收入阶层,有些贫困生在大学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的来源主要是亲戚借款、接济,或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助学金,参加勤工助学等,因此给家庭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负担甚至是债务,所以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就期望找到有较高收入的工作,而且他们的家庭在无形中也给他们施加了这种压力,现实的经济状况和所应承担的家庭责任要求他们尽快找到较好的工作以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目前高校贫困生主要来自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山区和农村,他们对城市与农村的巨大差距有深刻的感触,因此他们的就业意向都希望留在大城市或到沿海发达地区,不愿意到基层、欠发达地区就业,也不愿意回生源地就业,因此,在主观上他们的就业选择面更小。

1.2 个人综合素质发展不全面。高校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边远山区和农村,他们接受的基础教育无法与城市相比,教育资源和教育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他们的综合知识水平、计算机水平和外语应用能力与其他同学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他们的个性也难以得到充分发展。贫困大学生的性格普遍较为内向,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他们更愿意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更加在意学习成绩,往往很少参加高校里的社团组织活动,因此,他们在实践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较差,而这些能力却又是现在招聘单位越来越重视的,招聘单位选用人才时不仅考察学生的专业学习成绩,更加看重毕业生在校期间有没有担任学生干部的经验和社会实践经验。这就导致很多贫困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无法满足招聘单位的素质要求而屡遭淘汰。

1.3 学校在贫困生就业工作上的问题。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不甚合理,在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方面缺乏有效的引导教育,主要还是以就业率为导向,政策性偏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不应过于功利,而要重视他们对职业能力提高需求,做好对贫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辅导员需要更多地关注贫困大学生,强化心理素质教育,增强他们在求职竞争中的信心,引导他们努力提高自己专业知识水平,以良好的心态去求职面试。

2 促进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的措施

2.1 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应高度重视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客观上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要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确立适合自身条件的就业期望值。高校辅导员可适当提前对贫困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尽早引导他们转变旧的就业观念,确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在当前越来越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下,不管是哪一层次的大学生,要实现理想的就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高校辅导员应主动与贫困生进行交流,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学习生活情况等,并建立贫困生就业档案,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就业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高校要创造条件大力培养贫困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如组织管理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等。高校辅导员要引导贫困大学生积极参加学生组织,指导他们开展各项学科竞赛活动,以锻炼他们的组织管理实践能力,并逐步树立自信心。这对贫困大学生来说,算是一种个人能力方面的资助,相比经济上的补助更加具有实际意义,因为任何经济上的补助都是短期的,而且并不能解决贫困大学生的所有问题。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解决了他们思想上、能力上的贫困状态,才算是真正对他们受益一生的有效办法。

2.2 建立有效的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贫困大学生主要来自边远山区或农村,他们的父母文化水平较低,一般不会对他们的个人职业前途有清晰的规划,因此,他们对自身的职业发展普遍感觉很盲目,一旦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挫折就很容易失去信心和勇气。高校辅导员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对待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重视贫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尽可能早地帮助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

2.3 针对贫困大学生提供细致的就业指导服务。高校辅导员应针对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具体情况专门建立毕业生档案,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量体裁衣,通过现场指导、个别谈话、心理辅导等形式对他们进行个性化指导,从而提高他们面试的成功率。与其他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在求职信息、岗位推荐等方面对辅导员的依赖性更大。高校就业部门应积极为贫困生提供招聘信息,为贫困生组织专场招聘会,降低他们的求职成本。

2.4 积极开展就业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高校要积极开展就业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模拟招聘会、简历设计比赛、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举办与专业特色相结合的技能竞赛,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技能和面试技巧的训练,帮助大学生克服内向、自卑、孤僻等心理因素,使他们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快速增长实践经验,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同时,学校就业部门还应聘请相关专业的成功人士、校友为学生开设相关的就业指导讲座,介绍面试的礼仪与技巧、创业历程、职业发展趋势、大学生就业权益保障等。

3 结束语

总之,高校贫困大学生是就业的弱势群体,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就业工作中的重点,高校辅导员应当特别关注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有效指导,努力帮助贫困大学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最终实现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 陈清森.新时期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探析[J].文教资料,2010,(07)

[2] 梁吉霖.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初探[J].科技信息,2010,(23)

[3] 孔英.加强改进高职高专就业指导工作的实践[J].包钢科技,2010,(04).

[4] 钟志敏.关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一些思考[J].才智,2011,(23).

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篇9

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简述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的第一个教育场所,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最具有早期性。学前儿童时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阶段,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一般儿童在五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所实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对孩子早期智力发展具有重大促进作用。同时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方面,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会伴随着儿童发展的一生。

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方式不恰当。目前,很多家庭的教育方式不恰当,不利于儿童的发育与成长。通常错误的教育方式主要有溺爱式、放任不管式、暴力式、过分物质奖励式等。在这些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下,有的孩子被宠成了小皇帝,小公主,个性骄纵。有的家长对孩子及其不负责任,不管不问,孩子发育过程中,没有扬长避短,出现种种问题。还有的家长对孩子实行专制管制,孩子对家长唯命是从,没有主见。再有及时利用物质刺激,久而久之,孩子逐渐养成贪婪无理的个性。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2.家长对孩子的培养观念不恰当。很多家庭非常注重对孩子的培养,但是没有树立正确的培养观念,不注重从孩子实际出发,缺乏有针对性的培养方式。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以自己的期望培养孩子,甚至出现攀比心理。这样不但没有尊重孩子的发展个性,忽视了孩子应该有的生活特性,甚至扼杀了孩子的潜能与优势。

3.家庭教育引导方向不正确。儿童的价值取向,行为举解析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广西南丹县幼儿园/杨志萍止多半是在家长的影响下或者是引导下形成的。很大一部分家长不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孩子面前往往做出一些错误事情,或者赞扬某种不良行为,孩子对此没有分辨,因此形成错误认识,进行效仿与学习。久而久之,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或者出现错误的言行。

三、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对策

1.采用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要想对儿童做好家庭教育,就要采用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关注孩子身心发展特点的实际需要,有重点有目的的进行教育。健康的家教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树立榜样、环境熏陶、说服教育、实际锻炼、表扬奖励、批评惩罚、指导安排生活秩序、鼓励孩子接触社会等等都是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要根据儿童的特性,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合的家庭教育方式,才能够真正发挥出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

2.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以儿童身体健康为基础,从孩子实际出发,长远考虑,重视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同时,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注重孩子的真实想法,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促进与孩子沟通与交流。注重孩子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3.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好榜样。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每个家长都要注意做到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父母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好孩子的榜样,因为对于孩子来说,榜样是最好的激励。家庭教育又不像学校教育那么系统和规范,家长的思想行为有意无意中都会影响到孩子,身为家长必须随时随地检查自己的言行,端正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行为规范教育孩子。使其积极、乐观、健康发展。

4.加强引导,减少训斥。学前儿童更需要尊重,其实家长越是尊重孩子,孩子就会越自尊,越会注意修正自己的言行,从而能够更加赢得别人的尊重。但要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对于孩子的坏品行、坏习惯等,父母不必委婉,但也不可以采用训斥的方式,而是要平等而又严肃地与他谈话,指出其危害性,要求其改正,并订出一些惩罚措施。平时注意正确引导,开诚布公的进行沟通,使孩子理解哪些事是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应该做的,怎么做是正确的。劈头盖脸的斥责并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还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要积极引导,与孩子之间建立和谐的沟通关系,更有助于儿童身心发展。综上所述,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一定要解决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儿童实成长实际出发,保证家庭教育的科学、合理,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篇10

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摘要:本文就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且对其进行了成因分析,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建议,意在给一线的教学同仁提供借鉴,在提升文言文阅读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拓宽其文化视野,让学生在文化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寻求学习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因此,文言文阅读教学成为我国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文化通衢,让阅读成为“化育”的灵丹妙药,让学生在文化传承的同时进行文化批判,培养高中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批判能力等语文素养。把学生不仅仅成为“知识人”,而且成为“文化人”,以此来提高整个公民的文化-人格素养。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问题及策略

引 言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学得以发展的语言形式,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高中学生继续学习浅显文言文中的优秀作品,不但可以积累丰富的文言语汇,提升学生的文言文素养,而且可以了解民族文化,体会民族精神,汲取民族智慧,继承民族优良传统。而这其中最为基础的就是通过翻译初识古代文化常识,通晓大意,充满着神奇的力量。翻译是了解古籍中文化精髓的便捷之径。但是,日常教学中现在有些学生甚至语文教师越来越不重视文言文的翻译,翻译出来的东西也没有原古文那么有文采,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觉得文言文翻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有这样的目标要求:“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所以,为了传承文明、提升学生的人格,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应以文言文课文为主,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师指导和学生练习相结合、课内巩固与课外延伸相结合、普遍练习和精练提高相结合的教学措施,来努力实现文言文的教学目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日常文言文教学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做

了如此总结。

一、文言文阅读存在的问题

首先,文言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少慢差费”“高耗低效”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就是学生对课文意思不能够准确理解,更难以体会文言文中的用词之巧,用句之妙,造景之美、造境之丰,因而导致学生难学,教师难教,学生学习兴趣低,文言文阅读理解水平差。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卷面考试中古文阅读特别是翻译句子得分偏低,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不自觉地疏远了文言文,从而影响到了语文的整体学习效果。所以,文言文阅读教学是当前基础教育中语文教学最薄弱的环节,而在这其中文言的翻译成为关键。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从基础做起,狠抓学生的翻译练习,加深学生的翻译理念,培养学生的翻译自觉十分重要。我们语文教师要切实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想方设法努力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文言文翻译及教学早日走出困境。

其次,教师的学科教学观存在认识上的偏颇。

教学观简而言之就是教师对教学现象和实践活动存在的主观认知,包括对语文学科特性的正确把握,其来源于对日常教学实践行为的深度反思,即对行动的反思,在行动中的反思,为了行动的反思行为。基本上是属于传统的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就是简单的读写训练,一味地强调语文教学的工具价值,未考虑到学科的人文特性和育人育德功能,基本上属于“小语文观”。新课改倡导“大语文观”,要拓展文化视野,教学是一门“做”的学问,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只注重 文言文的字面感知,没有挖掘出文言字词之中蕴含的民族文化意蕴。

再次,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阅读不够重视,缺乏翻译方法与技巧的研究。大多数教师只注重字面涵义的解释,不强调通过理解来背诵和识记,把文章肢解为零散的小块知识,很难让学生从整体上获得全面认识和感知。如:句中“一夫作难”是用典,指陈涉起义事“;七庙”是借代,代指秦王朝。用典的译法:古人为了使行文典雅,言简意丰,常或明或暗地引用典故,在翻译时可灵活处理,一般可译为这个典故所包含的普遍意义。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论语》:句中“有事”一词是委婉的表达,指发动战争。委婉的译法:古人为了避粗俗、避忌讳、图吉利或出于外交的需要,有时故意不直陈其事,把话说得很含蓄,这就是委 婉。翻译时应还原其本来的意思。对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和策略研究不够,只是在所谓的读写训练中进行单调枯燥地重复。

二、问题存在的根源及其解决对策

1.问题成因分析

首先,单纯追求课堂结构的完美,单纯追求课堂气氛的热烈,也是造成高中生文言文基础差的原因之一。我们一些老师讲授文言文新课文时,目的不是追求让学生牢固地掌握文言文字词句的知识,而是追求课堂形式的完美、气氛的热烈,本末倒置,持别是一些公开课,简直是表演,华而不实,令人担忧。不去结合文段详细讲解词句的知识,而是抽出几个字词,让学生去分组讨论、再提问,课堂气氛热烈,似乎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符合教学改革精神,但学生一节课只记住几个字词的意思,有时,我真不明白老师讲课是为了教学改革呢,还是为了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以这种方法讲文言文新课文,四节课传授的知识比不上串讲式的字词翻译。

其次,轻视诵读、轻视文本是造成文言文基础差的另一个原因。可以说文言文是另一种语言,同现代文相比,除字形相同外,字词句的用法相差很大。实践证明,学习语言最有效的方法是多读,学习文言文也不例外,只有多读才能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才能记牢文言文字词句的意义用法,才能理解文言文的思想内容。在文言文教学中,很少老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即使有也是一种点缀。譬如只读一段美文,或只叫一个同学朗读,很多老师喜欢抽出几个所谓的重点字词句来讨论来讲解,或花很多时间大谈文章的内容和写作特点。但是他们不屑于把字词句放到文章中来讲授,不喜欢给合文言文的段落分析思想感情和写作技巧,只喜欢作科学主义的切割和分析,结果,学生只掌握一些死知识,读不懂文言文。在教授文言文新课文的时候,应该指导学生朗读文章,讲解知识、欣赏思想感情及写作技巧时,应该不能脱离文章。此外,还要督促学生在早午晚读时间朗读文言文,只有经常读才有可能提高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再次,文言文教学时间相对集中不利于巩固学生的文言文知识,不利于提高学生鉴赏文言文的能力。一般一个学期两单元文言文,用四周时间讲授,即一个月的时间,一个学期只是一个月时间接触文言文,犹如一曝十寒,学生学得再认真再好,也忘记了,结果形成恶性循环:学了——忘了——学了——忘了。到了高三复习文言文时,学生发现自己的文言文知识少得可怜。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

让学生经常学习文言文,可以要求学生每一个星期翻译一段文言文,课外阅读两篇文言文,这样,才能巩固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才能提高学生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2、解决的对策

文言文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言文,包括先秦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以及从两汉到明清的散文等等,这是历史给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含义。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所以,学习文言文对高中学生来说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培养高中学生对文言文的翻译习惯。首先,在翻译中提高文学修养,陶冶高尚的情操。其次,增强文化意识,传承中华文明文言文部分不管是在平时的教学,还是在高考中,都一直是重点难点,而文言翻译则是最为基础的一环。一方面的原因是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不浓厚,感觉文言文学习起来太枯燥,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在高考中学生失分较多。再次,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将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与其他各方面知识结合起来,如何通过各种媒体、途径唤起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进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失分率。

第四,将现代文教学理念套用到文言文新课文教学中。高中的现代文教学重在指导学生鉴赏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技巧。因为学生已学了近十年的现代文阅读常识,有一定的基础,不必详细讲解字词句的意思。高中的文言文新课文教学应重在掌握字词句的意思,而文章内容、写作特点应略讲。因为高中学生刚学了三年多文言文,文言文基础薄弱,犹如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现代文一样,要重字词句的学习,只有掌握一定量的文言文字词句的知识,才能鉴赏文言文的思想情感和写作技巧。可是,很多高中语文老师喜欢将现代文的教学理念套用到文言文新课文的教学中,在文言文新课文的教学中重点指导学生鉴赏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技巧,结果,学生的文言文基础不够扎实。

结语

总之,文言文阅读教学不同于现代文教学,应重视字词句知识的传授,应重视朗读,应要求学生每星期都要学习文言文,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鉴赏能力。文言文教学作为培养人的一种文化实践活动,其要旨在于通过对知识的认知,对事理的知晓,对生活实践的感悟等思维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全的心

智,养成学生的“人格素养”。因此,古文教学就承载了培育健全人格的育人使命,教学成为传承人类优秀文化的媒体通道。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一种求知的纯粹认知活动,更是以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主旨的文化育人活动,在关注其学科工具性的同时更要挖掘其内蕴的人文情怀,让学生具有“野蛮而又高贵”的人格,提高社会公民的语文素养。关注人的成长与发展,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要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的能力。教学成为师生共在的文化实践活动,意在让文化认知成为知识习得,技能获得与灵魂培育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M].范文澜 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2]陈寿.三国志[M].裴松之注.中华书局,1982.[3]班固.汉书[M].中华书局,1962.[4]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中华书局,2009.[5]司马光.资治通鉴[M].中华书局,1982.[6]刘知几.史通[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7]中学语文室编著,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12月第2版第3册,第94页。

[8]蒋骥聘,黎千驹,《古代汉语教程》,海口:南海出版社, 2005年1月

[9]陈蒲清,《文言今译教程》,长沙:岳麓书社, 1986年3月

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篇11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问题 学校教育 社会风气

一直以来,国家都在倡导关注孩子的成长问题。然而长期以来,社会、学校、家庭大都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孩子的衣食住行、学习成绩以及成家就业等方面,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当下愈演愈烈的校园问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当引起我们重视的一个课题。在升学压力不断增加,社会竞争更加激烈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家长也没有掌握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排除心理压抑,倘若一直得不到解决,将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大影响。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重视起来,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学生帮助疏导,健全人格。本文将从当前中学生心理问题表现、产生原因进行阐释,并找出解决措施,让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一、当前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1.学习压力的不断增加,大部分的学生的生活都是围绕着学习,连课外时间都被安排着上各种补习班,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再加上达不到教师和家长的期望,容易造成自暴自弃,产生厌学情绪,尤其是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长期得不到教师的关注,自信心下降,形成焦虑不安等症状。

2.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家中的独生子,在家长的宠溺纵容下长大,缺乏团体意识,在班级中不愿意主动与其他同学交往,以自我为中心,希望所有人都迁就他,致使学生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没有朋友来倾听他们的烦恼。

3.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自尊心较强,心理承受力小,心理不成熟,轻易就被一次小的失败所打倒,更加脆弱,意志力下降,产生消极情绪。教师和家长往往对学生期望较高,不善于鼓励孩子,有着“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退步”的观念,一味地寻找学生的错误之处,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4.中学生生理机能的完善,对异性容易产生好感,为追求时髦而尝试早恋,同时又存在着逆反心理,打架斗殴,不思进取,有的学生还沉迷于网络游戏、小说等。

二、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方式不合理

在高速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家庭关系也日趋紧张。许多家庭的父母都忙于工作,交流减少,夫妻关系疏离,对孩子的关注只停留在表面,过度地纵容孩子的错误,让孩子放任自流,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而没有改正。还有些家庭的父母自身就品行不良,酗酒赌博,或者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素质较低,孩子也跟着父母学习到不好的东西。此外,家长一般都缺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甚至对心理健康问题有着错误的认识,刻意回避。

(二)教师教不得法

许多教师教育观念陈旧单一,认为只要向学生传授好知识就是完成了教学,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喜欢追求新事物,求奇求异,面对一个事物,总能提出新的问题,而教师会认为学生在调皮捣蛋,严厉批评学生,使学生的情感得不到抒发。同时,一些教师的教学方式传统,让学生昏昏欲睡,教师不尊重学生,强硬地阻止学生干坏事,而不予以教导,使得学生更加叛逆,产生抵抗的心理。这样一来,教师与学生之间就缺乏交流,当学生出现心理困扰时,教师就不能及时倾听、安慰、引导学生走出困惑。否则,当学生的心理问题积累的越来越多,将严重影响学生的成长。

(三)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

由于社会高速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娱乐设施吸引着学生,如网吧、电子游戏厅、不正规的录像厅等,充斥着不健康的信息,给他们带来了强烈的刺激,造成学生逃学,渴望走向社会的心理。

(四)学生没有正确认识自己

学生被动地接受外界对自己的认识,由家长教师支配着去做事,长此以往,失去了自主思考,无法对自己进行正确的定位。学生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才能认识世界。从客观的角度评价自己,找出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也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去展示自我。否则,从别人的眼中认识自己,会使得一些学生产生自卑,轻易否定自己。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措施

通过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和成因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势在必行的任务,它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1.学校应当重视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落到实处,纳入成绩考察范围,使学生转变观念,正确地看待心理教育,并根据所学,找出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将它们在萌芽阶段得到解决。同时,建立一个心理咨询平台,对有困惑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咨询。

2.教师应当在平时教学中宣传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心理学的规律和学生实际情况,向学生普及心理常识,关心和了解学生,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取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尊重学生,把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倾听他们的烦恼,既做学生的朋友,又成为学生心灵的导师。此外,在教学中要采用各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创造轻松愉快的环境,让学生自由呼吸。在课外,多开展促进师生、同学交流的活动,给学生提高展示的平台,缓解人际关系,增强学生自信心,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

3.家庭是孩子成长和学习的重要场所。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不亚于教师的影响的。因此,父母不能只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还要深入地与孩子加强交流,为孩子做好榜样,创造一个健康的,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减少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4.社会是一个大染缸,社会风气也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因此,这就需要全社会的努力,营建一个健康向上的环境,让学生能抵御诱惑,在社会中健康成长。

5.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家长和学校都要采取各种措施来防范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这是一个需要长久关注的方向,因此教师应与家长多沟通交流,形成一致的意见和方法,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让他们学会怎样去尊重他人,帮助他人,形成健康的人格。

上一篇:走读外宿生管理规定下一篇:5以内的加法 教案正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