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论文(共8篇)
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论文 篇1
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当今大学生心理的正常发挥,个性保持健康和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当代大学里,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普遍偏低,并且交往中出现了很多问题,由此值得我们去思考与解决。【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
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的类型可分为:与同学的交往、与教师的交往、网络交往。
由于大学生的活动范围主要在校园内,因此大学生交往相对比较简单、稳定,人际交往既可以促进个体社会化,又可以促进个体认识自我,同时它是实现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保持心理健康的有效方式。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普遍问题
1.1不适应性和排他性
刚刚步入校园,周围的同学都来自五湖四海,地域文化的不同,使得大学生初始阶段很难找到合拍的人,而有些人过个一两月就能适应下来,有些同学却始终不能适应。有些人也许在原来的学校里是名列前茅,到了高手如云的大学,就发现自己各种跟不上,因而产生了自卑心理等负面情绪,也愈来愈偏离集体活动,只愿意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一直不能适应大学生活的学生,未来几年的生活问题将接踵而来。
大学除了接纳本省的学生之外,还接纳外省的学生,部分大学生因为宿舍里本省的人较多,就容易产生小团体,对外省的同学有一些排他性。又因为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社会上地域偏见的风气影响,大学生的传统价值观出现一些偏离,来自发达地区的部分学生产生一些地域优越感,出现瞧不起同学的现象。
1.2实惠性和不平衡性
大学生经济压力相对较少,人际交往方面相对单纯,情感因素占绝大多数,他们在交往中更加注重的是真诚、理解与尊重等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然而,在近代实用主义风潮的影响下,大学生人际交往因素正慢慢向物质层面倾斜,至今,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时,并不纯粹是由于情感所向和志同道合,交往动机变得相对复杂,出现了更加注重物质实惠性的现象。
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当代大学生贫富的差别上。由于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学生的学费大幅度提高,有些学生特别是下岗职工和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和那些家庭、经济等各方面条件都比较优越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形成两个不同的群体。有调查显示,经济上的拮据使得前者在人际交往中较多的表现为被动、性格内向等,甚至个别学生还会由此产生自卑、孤僻心理。
1.3交往礼仪的欠缺
大学生是社会中具有较高知识素养的群体,通常他们的自我意识强,独立自尊的要求更高些,他们期待交往的双方彼此尊重,相互容纳。而由于大学生缺少交往经验,形成了有口难开的局面,如心里本想说一声“谢谢”,却还是硬生生的吞了回去。又由于当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基本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来到大学后就会有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从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礼貌往来,有时甚至会不肯让步,激化矛盾。经调查研究,毕业大学生有百分之三十的人因面试中缺乏一般的行为素养而被拒,有些商家就针对这一现象,开展了礼仪课等活动。
1.4社交过度网络化
网络因为其快速、便捷、平等、自由、匿名等特点,为大学生们推崇。而电子邮件,QQ、BBS、虚拟社区、新浪微博等电子交友平台的风靡,使得多数大学生更愿意跟网络上的陌生人聊天,而不跟现实中的同学多接触。大学生成为“低头党”已经是大学校园里的普遍现象,因而网络上盛行一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虽说是调侃,可却值得我们深思。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对策
2.1人际交往中摆正自己的位置
大学生既要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又要步入别人的小圈子,唯有这样,才能体验到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自卑的人性格一般比较内向、敏感多疑,所以应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在集体中,注意力会被他人所吸引,在感受他人的喜怒哀乐中跳出个人的小圈子,心情变得明朗起来。在活动中也可以培养自己开朗、乐观、热情、坚韧性、果断性等的优秀品质,克服自卑心理。人与人的交往是平等的,既不能把自己看得众若泰山,也不能把别人看得轻如鸿毛,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认识到自己不可能事事都是对的,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2.2遵循人际交往的原则
大学生人际交往八大原则:尊重原则、真诚原则、理解原则、平等原则、诚信原则、宽容原则、适度原则、交互原则。大学生要把握好交往的广度、深度、频率、时间,阿伦森等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相互支持。任何人都不会无缘无故地接纳和喜欢一个人。被别人接纳和喜欢的前提是我们也要喜欢和承认他人的价值,并要对他们支持。大学生应当不以貌取人,不以势取人,进行适度的自我表露,站在对方的立场交往时应该做到一视同仁,记住别人的名字,说话注意礼貌。在人际交往中,不应该一味地索取,你想让别人为你做什么,那你也要有相应的付出,交往对方在满足对方需要的同时,又得到对方的报答,双方的关系也会继续发展。人们往往倾向于得大于失的人际关系。
2.3培养健康的心理
自卑的人大多比较敏感,遇事过分小心谨慎,为减少挫折和失败,尽量避开人群。做事情时对自己要求很高,在交往中总是力求完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与优点,要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自己,不仅要看到自己的短处,更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不要以自己弱项跟别人的长项比,要学会正确的评价自己,评价事情的某次行为和结果时,不能以偏概全,比如自己考试失败了,对此的客观评价应该是“我只是这次没考好,但这并不能说明我以后的考试都会失败,也不能说明我是个失败的人”。通过这种合理的积极的自我评价,便可避免产生自卑的负性情绪体验。也可以进行心理暗示,当遇到情况感到信心不足时,不妨运用语言暗示,如“我一定能做到”、“ 别人行我也行 ”之类的积极暗示,则会增强信心。而一些嫉妒心较重的学生,应该把消极嫉妒的力量转移到提高自己各方面素质方面来,变嫉妒为虚心地向别人学习,变消极嫉妒为积极的博采众长,不断的学习、探索,不断树立新目标,使自己的知识、技能不断得到提高,缩小与别人的差距
2.4提高自身修养
2.4.1大学生应有意识的培养自信心
如加快走路的步伐,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懒惰的姿势和缓慢的步伐,能滋长人的拖拉和不自信,改变走路的姿势和速度可以改变心态。抬头挺胸走快一点,你就会感到自信心在增加。2.4.2学会正视别人。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不正视别人,意味着自卑和不真诚,正视别人表露出的则是诚实和自信。
2.4.3应当选择最前面的位置坐。
心理学家说:有关成功的一切都是显眼的。坐在前面能建立信心,现在就把它当做一个规则试试看,再去课堂或者聚会时,尽量选择前排的座位坐下,以此来锻炼自己。
此外,大学生应当注重谈话技巧,交谈中避免争论,学会倾听,适度运用幽默,善于赞美,主动交往,这才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2.5走出“低头”族
只有经过社会化,人才能从一个自然人成为一个社会人,由此可见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现代科技越来越发达,手机也愈来愈智能化,它可以给大学生带来最新的外界信息,将世界缩微成一个地球村,但并不能因此心甘情愿做手机的“囚徒”,所以大学生不妨每天规定与手机的亲密接触时间,喜欢却不沉迷,毕竟完全抛弃手机是没有必要的,手机带来的心情愉悦也是不可少的,多增进与同学亲人的沟通,积极做一个“抬头党”。
参考文献
【1】林丹华 童成乾 鲍作臣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2】马丁·布伯《对人的问题的展望》商务印书馆 1997 【3】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论文 篇2
一、党员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一) 学生入党考评方法不够完善
1.学业考评占考评总量的比例过大。在考评学生入党时, 考察不够全面。因为学习成绩更容易考察, 于是更看重发展对象的学习成绩, 忽视其他方面, 导致有的发展对象只要学习成绩好, 即便服务意识不强, 在同学中威信不高, 也可能被吸收入党组织。
2.思想政治素质考评有效性较低。政治素质考评是发展学生党员的最重要考评内容, 而对发展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评价往往是由班主任或辅导员基于对学生的主观印象来进行, 缺少客观的量化方法, 考评有效性不高, 既不利于对学生的培养教育和引导, 也不利于把好发展学生党员的“入口关”。
3.忽视对发展对象的日常行为考评。对发展对象的日常行为进行全面考评是发展学生党员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对发展对象的日常行为考评效果不佳可能会导致把日常生活中对自己要求不严的, 不积极主动关心帮助同学的, 不能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人发展为党员, 这样必定会降低党在群众中的形象与威信, 也会对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 对发展对象的教育管理不到位
1.对发展对象的教育内容单一, 手段落后。新时期, “9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高校中的主导力量, 他们个性鲜明, 特点迥异, 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尚未定型, 对党的信念和宗旨并没有真正的理解, 对新时期学生党员发展标准的要求也比较模糊。因此, 传统的入党教育方式已经不能够迎合学生的需求, 教育内容具有强制性而忽略了“90后”大学生的个性差异性, 教育内容没有及时更新、缺乏吸引力;教育形式依旧以老师、专家讲座为主, 忽视了现代化媒体的作用, 特别是网络的作用, 在当今发展学生入党的教育过程中认识不足, 利用率不高, 学生入党教育手段落后, 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现实需要。
2.入党教育管理缺乏连贯性, 对预备期的教育管理不够。教育管理流于形式。在党员发展过程中, 对发展大学生党员的前期工作计划周详, 但对于预备党员的教育在不同程度上处于弱化状态, 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预备期没有完善的教育制度, 教育方式大部分还是采取理论学习的方式对预备党员进行教育, 内容也基本与入党积极分子阶段的学习内容相似, 没有为预备期学生党员设置专门的教育内容和符合他们这阶段的教育形式。
二、党员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一) 轻视对学生入党后的教育管理
1.高职院校党组织往往投入大量精力学生党员的发展上, 却忽视了学生的发展特点, 对学生党员入党后的再教育不够重视, 使得部分学生党员在入党后暴露出来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地纠正和解决, 忽视入党后的管理, 使学生党员失去了制度约束, 渐渐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2.对学生入党过后教育的力度不足, 在教育方式、方法上缺乏创新, 学习形式单一。对学生党员的教育依旧采取报告或是党课的形式, 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党员的积极性, 教育效果较差。忽视在实践过程中对学生党员的教育, 实践务实是我党的光荣传统, 而我们恰恰缺乏对学生党员的实践教育, 没有创造有利的条件使他们在实践中有更深层次的成长, 同时在基层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
(二) 学生党员管理队伍力量薄弱, 能力有待提升
1.高职院校学生数量的增加, 使学生党员的数量不断上升, 学生党建工作的任务量也不断增加, 但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扩充, 人手不足。同时, 党建队伍中专职教师很少, 更多的学生党建工作落在辅导员身上, 而辅导员工作内容繁杂, 事务性工作占用了更多时间, 难以把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做得更深更入细致, 出现了一些“重发展, 请培养”、“重数量, 轻质量”的现象。
2.现阶段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呈现年轻化的特点, 绝大多数同志的年龄在30岁以下, 他们的政治素质较高, 觉悟较强, 工作热情高涨, 但他们从事党务工作的年限尚浅, 缺乏基层党务工作经验, 对党的方针政策理解不深, 对党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处理能力不强, 降低了党员发展, 党员教育等工作的工作效率, 不利于工作更好的开展。
三、进一步完善学生党建工作的对策
(一) 完善学生党员发展机制
1.严格入党程序控制。按照党章的要求严肃发展党员, 坚持团组织推优制度, 择优推荐, 严把党校培训关, 杜绝政治学习走过场现象, 严格规范培养联系人程序, 加强支部对积极分子的政治引导, 定期召开思想汇报大会, 深入考查学生入党的动机, 严格履行支部会议制度程序, 坚持民主原则, 严肃认真地对待党员发展问题。
2.建立全面考核和重点考核的入党考核标准。从学习成绩、工作业绩、社会实践表现、日常行为等方面制定详细的量化考核标准, 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考评打分, 同时对不同年级学生从不同侧重点进行重点考核, 从而更全面的掌握学生的入党情况, 确保为党组织输送最新鲜的血液。
(二) 创新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新形式
1.多元化学生党员教育形式。告别以往单一的讲座、党课等教育形式, 开展优秀党员汇报会、党员交流会以及组织学生党员开展实地考察等多元化教育形式, 不断提升教育的实效性。同时鼓励对学生党员进行社会实践教育, 让他们充分接触社会、认识社会, 在社会的熔炉里历练成金。
2.施行学生党员立体化管理模式。建立教师管理、党员自管以及党员和同学互管的三维立体管理模式, 党务教师对学生党员从整体上把握, 学生党员自身要按照行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要求学生党员走进周围同学, 解决困难, 帮助提高, 同时同学们对学生党员的日常表现可以做出综合评价, 反馈学生党员是否合格。
(三) 不断增强学生党建队伍的战斗力
1.选优配足学生党建教师。选派有经验的优秀党建工作者充实到学生党建队伍中, 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优化党建工作的管理和秩序, 同时推行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一对一”制度, 让优秀的教师党员对学生党员从各个方面进行指导, 切实把学生党务工作落在实处。
2.建立学生党务工作者学习制度, 提升学生党务工作水平。党务工作者的理论水平、自身的党性修养、工作热情、创新精神等因素决定了学生党建工作的成效, 建立相应的学习制度, 邀请长期从事党的理论研究的知名专家学者为党务工作者辅导, 定期予以党务工作者培训和研讨的机会, 不断的提高党务工作者的理论和实际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海英.新时期提高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问题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研究生学院, 2012.
[2]陈霞.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研究生学院, 2010.
[3]李加美.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现状及对策探讨[J].高教高职研究, 2009 (4) .
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论文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寝室 人际关系 问题 对策
一、 大学生寝室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少沟通、交流
通过访谈,本人发现寝室人际关系不和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寝室成员间缺少沟通、交流。成员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不懂得“换位思考”,自我意识过强。当我请同学A来评价他的寝室人际关系时得到了这样一个答案:“我们寝室里八个人,平时上课都是各走各的,有三个喜欢上网的,中午就直接不回寝室;有一个貌似特别喜欢睡觉,回到寝室只要没事就直接上床躺着;还有两个平时除了上课就基本不见人的,也不知道去干什么。最后一个比较努力,天天去图书馆、自习室,晚上都是很晚才回来。”在问到B同学晚上熄灯之后有没有开“卧谈会”的习惯,他对我说:“我们寝室同学之间虽然有交流,但都很少。多数时候都是各自做着自己的事情,偶尔才会随口聊几句,而且也是三三两两的。有的时候回寝室太晚都是直接洗漱睡觉。至于“卧谈会”,大部分同学都喜欢早睡,更无从谈起。而C同学的情况则比上面两位好很多:“我们寝室基本都是同时起床上课的,平时也一起吃饭,偶尔还相约一起出去打打球什么。平时下了晚自习,回到寝室还一起打扑克、下棋,经常都要搞到熄灯以后好久才睡。”
2、不适当的攀比、炫耀、嫉妒
在人际关系不和谐的寝室,成员间还往往表现出相互炫耀、攀比行为。比如炫耀自己的衣服、首饰、手机等。更甚者,有的同学以自家显赫的身世、地位为由对其他同学进行语言上的讥讽、挖苦,以显示自己的优越性,引起不必要的矛盾与摩擦。
问:你们是否认为金钱、家世地位在寝室人际交往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A同学的寝室室友之间本就缺少沟通,这个问题对于他们而言没有多大意义。B同学:“我们寝室的罗某家里比较富裕,常常不尊重寝室成员。平时趾高气扬,常常会炫耀自己的衣服、手机等物品,同时挖苦经济贫困的张某。罗某还猜疑室友的行为,担心别人会动他昂贵的东西,因此宿舍里有他在就会感到很压抑。”而C同学他们寝室稍微好一点:“我们寝室到是不存在攀比现象,不过寝室里的李某家境不太好,感觉有点自卑。虽然我们并没有挖苦他什么,但是他似乎有意无意的躲着我们。”
3、寝室内的小团体现象
由于同学间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经济状况等方面的不同,使得寝室里的同学很自然地和与自己情况相似的同学组成了小团体。这里所说的相似性不是指客观上的相似性,而是人们感知到的相似性。感知到的相似性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和个性品质的相似性,外貌吸引力的相似性,年龄的相似性,以及社会地位的相似性等。这样很容易形成小圈子,使得寝室同学间的关系显得敏感而微妙。
问:你们寝室有没兴趣爱好的相同的人组成的小团体呢?A:“别的人我不知道,但是那三个喜欢上网的,到是时不时一起回来,有时候一回来就聊一些游戏、动画之类的东西,其他人不懂的自然也就插不上嘴,久而久之,他们说话的时候其他人要么不吭声了,要么就是干自己的。”B: “我们寝室罗某跟另外一个是本市人,他们平时都在一起。有时候会出去喝酒唱歌什么的,而且似乎另一个人受到罗某的影响,平时也跟张某关系不是很好。而我们剩下的几人不是很喜欢他们两人作风,也算是一个团体了吧。”C: “我们寝室里的人兴趣爱好很多样化,有喜欢打球的;有喜欢看书的;也有喜欢其他的。不过,这样也不影响我们,虽然不懂其他人的了解的领域,但是我们可以相互请教。”
4、不好的生活习惯
在寝室生活中,不好的生活习惯很容易引发寝室成员之间的矛盾和摩擦。这些习惯包括:乱扔垃圾、乱放物品,在寝室吸烟,爱贪小便宜,不爱护寝室公物。未经室友同意使用他人物品,甚至是偷窃行为等。三位受访者之中A、B两位同学都在我的访谈提纲之外谈到了这个问题。
A:“我们寝室经常有人乱扔垃圾又不清扫,害得每次学校检查卫生都要挨批评。”B:“我们寝室抽烟抽得很厉害,寝室里经常烟雾缭绕。我已经提过几次意见了,可就是没人理。还有,寝室里的东西经常都不在它该在的地方,不说就拿去用了都还没什么,可是用完了不放回原来的位置就真的很讨厌了。”
在高中,学校和家长都把中心放在了学生的学习上,忽略了对他们进行社会适应能力尤其是为人处事方面的培养和锻炼,有的同学在上大学之前还没有住校经历。上大学后寝室里的同学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差异,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容易发生冲突。
二、寝室良好人际关系构建的建议与对策
1、个体的自我完善
搞好寝室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拥有正确客观的自我认识。由于大家都是来自不同的地域,而且家庭背景、生活环境、性格特征、成长经历、价值取向都各有不同,必然会产生一些冲突,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产生矛盾。作为寝室大家庭中的一员,既然知道可能要跟兴趣爱好、性格习惯不同的同学长期共处就需要大家都放低各自的心态。而且,与室友交往时要主动,在跟室友沟通的同时,谈吐要注意分寸。日常作息习惯尽量不要影响到他人,如果出现了不兼容的现象就应该先从调整自己做起。
2、 家庭的教育
环境的影响是很重要的。父母是孩子的最初的老师,所以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是极为重要的,所以父母在平时就应该多注意培养孩子与人交流的能力,而不
3、学校的帮助
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寝室文化活动,强化学生树立互帮互助、互相理解的人际交往观念。而且学校也可以多开设一些人际交往的课程,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技巧。和谐寝室是与和谐校园分不开的,因为良好的寝室和谐氛围必然给学校带来积极向上的气息。
4、 研究反思与展望
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论文 篇4
一、目前基层公安交警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执法目的有偏差,重处罚轻管理,重管理轻教育。交警执法的根本目的,是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维护道路交通秩序,创造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为此,对那些易引发交通事故、扰乱交通秩序的严重违法行为,依法实行严管重处,也是非常必要的手段。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基层交管部门变相下达罚款指标,为罚款而罚款、重罚款轻管理、重管理轻教育的问题非常严重。表现在:一是该罚的不罚。上路执勤时只愿纠正能罚款、易罚款的违法行为,对那些易引发交通事故却难取证、难罚款的违法行为,如强超强会、酒后驾驶、疲劳驾驶、农用车载人等存在大量事故隐患但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交通违法行为却视而不见;二是不该罚的也罚。由于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基础薄弱,当前,广大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意识还非常淡薄,轻微违法行为大量存在非常普遍。但部分民警为了追求罚款数量,对本来能通过教育纠正的轻微违法行为却以罚款进行处罚,忽视了对当事人 的教育,不仅达不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反而会因对大量社会群体实施处罚,诱发社会矛盾,影响公安交管部门的形象。三是为罚款而执法。部分民警为让当事人交罚款,对违法行为随意变通处理,该拘留的不拘留,该扣分的不扣分,降低了处罚标准,纠违没有起到应有效果,也严重损害了法律的权威性。
(二)执法程序不规范,态度不文明,群众不满意。正确的执法行为要靠规范的执法程序来保证,良好的执法效果也要靠人性化的执法方式来体现。尽管公安部《交通民警道路执勤执法规则》等规范性文件,对执勤执法程序已做出非常严格细致的规定。但是实际执法中,部分民警执法程序意识差,执法方式简单化,既影响了执法效果,又造成社会不满,表现在:一是随意拦截检查正常行驶的车辆,纠违不敬礼,罚款不讲原因,收驾驶证就开单;二是以管人者自居,对待群众态度生硬蛮横,该说的文明规范用语不讲,不该说的“横话”乱说,即便处罚正确群众也不容易接受,甚至造成严重对立;三是随意剥夺法律赋予当事人的陈述和辩解权,不听解释、不问理由,容不得当事人陈述和申辩,一旦当事人申辩几句,就扣上“态度不好”的帽子,甚至因此罚“态度款”。
(三)执法不公,存在“五松五严”的现象。表现在:对本地车辆管理松,对外地车辆查纠严;对小型客车管理松,对大型货车查纠严;对熟人关系车辆管理松,对一般违法车辆查纠严;对党政机关、政法部门等“特权车”管理松,对普通群众车辆查纠严。在执法中不能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视同仁,不仅纵容了一些人继续违法,也使普通驾驶人心理失衡,极易产生报复和过激行为,给执勤民警安全埋下隐患,也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要切实解决当前公安交警执法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要认真查找、深入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症结,这些原因有:
一是执法理念不正确。尽管近年来各级交管部门一直在抓“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思想教育,但是,长期以来受特权思想和官本位意识的影响,部分领导干部和民警仍然没有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没有真正搞清楚、弄明白是“为了人民管交通”还是“为了交通管人民”,宗旨观念不牢,服务意识不强,导致执法工作发生方向性、原则性错误。甚至有个别民警把执法权力当成了谋私利的工具。
二是执法主体素质低。当前,基层警力不足是各级公安交管部门普遍现象,年轻警力长期得不到补充,基层民警文化水平偏低,思想陈旧,跟不上当前执法规范化建设要求的现象也较普遍。近年来,奥运保卫、国庆保卫、预防事故等专项工作任务繁重,一些基层交管部门疲于应对阶段性任务、指标,忽视了对基层民警的教育培训工作,政治学习、业务学习、理论学习只停留在口头、纸面上,导致基层民警对上级工作要求不了解、对新法规不掌握、对新交通管理手段不知道,极大制约了执法水平的提高。
三是执法监督不到位。交警执法岗位点多、线长、面广,较为分散,而基层民警人人都有一定的执法权。执法对象直接面对人民群众。与其他警种相比,公安交警执法监督的难度相对较大、要求更高。部分基层领导只重视对外执法,不重视对内监督,权力缺乏有效制约,执法过错得不到有效匡正。而对民警违法违纪问题处理的避重就轻,看似保护民警,实际上是害了民警、也害了我们这支队伍。
四是执法环境不尽人意。个别党政机关、权力部门自身特权思想严重,认为交警查自己车就是“丢面子”,有违法行为不配合查处,对交警正常执法动辄以权压人、横加干涉。同时,广大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普遍较低,看到交通秩序乱就希望交警加大执法力度,真要严格执法涉及到自身利益,又不配合、支持。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类社会矛盾凸显,群众情绪不稳定,即使正常的执法活动,也容易引发矛盾对立,一些不法分子甚至借机暴力袭警、公然抗法、制造事端。执法环境恶劣,也造成了一些基层民警对违法行为不敢管、不愿管、不想管。
二、加强公安交警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我省各地在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中采取了有力 措施,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执法规范化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任重道远的艰巨任务,也是一项需要各部门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系统工程。开展执法规范化建设以来的实践,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是必须始终把执法规范化建设作为全部交管工作的前提和核心。抓好规范执法就等于抓住了交警工作的“牛鼻子”。近年来,机动车、驾驶人、道路迅速增长,我国已进入汽车时代,有效遏制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最大限度减少交通事故引起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是公安交管部门的首要任务。从国外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城市的经验看,交管部门严格执法是有效减少交通事故隐患、预防交通事故最重要的手段。随着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加快,关注民生、保障人权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这也要求公安交管部门在严格执法的同时,必须要带着人文精神去执法,做到理性、平和、文明执法,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而要达到这两项要求,关键在于能否做到规范执法。如果执法不规范、随意执法、弹性执法,一味强调严格执法也就成了乱执法,就容易造成与群众的矛盾对立,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如果执法不规范,一味强调理性、平和、文明执法也就成了不作为、姑息放纵违法行为,预防交通事故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是保证严格执法的前提,是实现理性、平和、文明执法的基础,是做好一切交管工作的核心和纽带。
二是必须始终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评价执法水平的根本标准。交管执法工作好坏,不能看罚了多少款、扣了多少证,关键要看社会效果。具体讲,一是执法要看大环境。当前,社会各种矛盾互相交织,不安定因素增多,要把执法工作臵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加以统筹考虑,用新的理念去应对社会转型时期的新矛盾、新问题,注重讲究执法策略,注重改进执法方式,注重提高执法艺术,善于用群众语言、用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来管理、来执法,最大限度地化解群众怨气,疏导群众不满,以实际行动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二是执法要有针对性。特别要针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困难群体,要区别对待,慎重管理,准确把握执法对象的感受,充分尊重执法对象的人格,切实体谅执法对象的处境,通过服务、教育、感化交通违法行为人,使其既能感受到法律的威严,又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进而达到高效管理的目的。三是执法要求满意度。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将执法活动变成服务群众、赢得群众的实践行动,尽可能融法、理、情于一体,认真落实便民利民服务承诺,不断推出新的便民利民惠民措施,把公安交警执法工作的成效更多、更直接地体现在促进和谐、惠及百姓上。
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论文 篇5
。现笔者结合实际,浅谈当前xx县打防刑事犯罪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从当前面临的巨大的压力,主要表现在:
压力之一:严峻的命案形势,给全县公安机关形成空前的压力和挑战。一是xx县自2005年来命案连续下降的情况下又出现大幅上升的局面。仅在8月份就连续发生4起命案,而且恶性程度和社会影响较大。槐店“8.08”案件强攻不下,形成全市的“欠账”。二是一些个案被人有意发挥和炒作,把偶然说成必然,把个别说成普遍,形成治安热点,给公安机关造成巨大压力。
压力之二:两抢一盗多发性犯罪居高不下,威胁着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一是两抢一盗案件在全部刑事发案总量中的比重仍然较大,近年来一直在80%左右。二是通过上半年的有力打击,近期再次出现两抢案件反弹情况,近日连续发生尾随抢夺银行取款人重大案件,损失较大。县城周边乡镇无业人员进入城内滋事掠财的现象突出,动辄酿成大案甚至引发命案。三是盗窃破坏三电设施、盗窃摩托车等问题一直没能有效解决,群众意见较大,反映强烈。
压力之三:不断增多的涉法信访案件,在各级媒体的关注和炒作下形成热点,给打击犯罪的日常工作造成巨大的警力和精力的消耗。自大接访以来,xx县公安机关共接到领导批示信访件63件,批办层次高、处理难度大、责任要求严,都是前所未有的。处理消化这些信访案件,消耗了大量警力和精力,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正常的打防犯罪工作。
压力之四:社会各界对社会治安关注度和期望值的持续走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率指数的持续低位徘徊,是公安机关实现提升战力和改善形象必须面对和迫切解决的尖锐矛盾和问题。九月底即将进行的打击两抢一盗工作再次考核和问责,和随之而来的年度公众安全感指数调查,使我们又将面临一次考验。一些治安问题解决不好,民警形象得不到改观,安全感和满意率必受此影响。
压力之五:工作进展的不平衡,少数单位和警种的落后和拖累,给xx县总体战绩的快速和大幅提升形成障碍和羁绊。说简单和直白点,就是一些落后项目抵消了总体打击绩效,少数落后单位拖累了全局的后腿。
二、公安机关在打击犯罪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作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部分单位尤其是领导层面认识不高,工作部署流于一般化、表面化,工作措施缺乏针对性、持续性,工作落实上紧一阵松一阵,靠压着干逼着干,没有内在动力,因而造成被动局面。个别单位争先意识不强,进取精神不足,成绩落后,与先进单位之间反差较大。
2、命案克难攻坚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表现在一些有条件的案件久侦不破,有条件能够抓获的逃犯迟迟未能到案。今年1至8月份全市共发命案34起,已破32起,其中xx槐店“8.08”杀人焚车案发至今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拖了全市的后腿。
3、弱势项目在全市落后的局面未能得到有效改观。如百名民警起诉数和劳教工作虽然较去年有所增长,但仍是倒数。目前全局还有部分单位起诉没有实现零得突破; 少数单位劳动教养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
4、扫黑除恶摸排工作还存在死角。个别单位对排查工作重视不够,查处不力,致使群众屡屡上访。
5、全警追逃意识不强,追逃成绩不理想。从全县的追逃工作局面看,追逃的任务仍主要由刑侦部门和派出所承担,其他警种配合参与不够,追逃责任和意识有待加强。从战果来看,为期三个月的夏季攻势追逃行动中,仅完成上级下达任务的 46%。与我们周边县区相比,相关警种的追逃战果比例偏低,部分单位抓逃还没有实现零得突破。
三、提高公安机关打防绩效的几点解决对策
1、抓领导,把握斗争关键。一是要进一步明确上级精神和局党委的指导思想,坚决把中原卫士杯竞赛和打击两抢一盗斗争列为当前最重要、也最紧迫的中心任务,在警力、精力和保障上全力投入,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和懈怠,坚决打赢这场战役。二是要精心组织部署。各警种和各派出所要立即组织民警认真研究,分析辖区的刑事犯罪尤其是盗抢犯罪形势,制定有针对性的打击防范对策。三是强化领导责任,各参战单位和警种一把手是本单位中原卫士杯竞赛和打击两抢一盗斗争的首问责任人,局分管领导和包片领导对分管单位和派出所工作绩效负领导责任,与所分管单位和派出所实行打击绩效、群众满意率、涉盗涉抢信访问题“三捆绑”,一同问责,使解决两抢一盗问题的压力感不仅在基层、在民警,而且体现在上层、在领导,责任共担,荣辱与共。
2、抓打击,突出主攻方向。打击,是检验工作是否取得成效的最重要的因素,也是衡量公安机关战斗力的标准。一是强化破案。要强化破案是主业、是硬本领、是突破口、是威慑力的观念,各警种都有挖掘线索、侦查破案的任务,要全警参战,多破案、多抓人,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多捕、多诉、多劳教。竞赛办要将目
标任务分解下达到各参战单位,各单位不准讲条件、讲客观,务必完成。二是适时抽调精干警力重组打击盗抢犯罪专业队,重点打击我县较为突出的入室盗窃、盗窃摩托车、盗窃耕畜以及街面上时有发生的双抢犯罪,着重侦破重大案件、团伙案件、系列性案件。下一步,只要是县局组织的专案,案件和工作涉及到哪个辖区,或者赴外追捕,当地派出所要密切配合,大力支持,该出人时出人,该出经费时出经费,不准推诿扯皮,贻误工作。三是要对辖区的逃犯,重点是命案逃犯和两抢一盗嫌疑人认真梳理,摸清底数,逐人研究措施,加大追捕力度,抓捕后加强审讯攻坚,挤干挖尽,扩大战果。四是强化执法办案和打击处理工作。嫌疑人到手了,如何消化处理必须严格把握、严格要求。该报捕、起诉的坚决走刑事程序,不准降格处理。不批捕、不起诉、或免刑的,符合“四个一律”要求的,要呈报劳教。要继续清理过去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人员,从中挖掘潜力,重新处理到位;法制部门要加强监督,严格把关,故意放纵犯罪的要严肃追究。
3、抓防控,巩固打击成果。一是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重视和支持,在县城规划实施和进一步完善城市监控工程,同时指导督促有关单位和场所积极参与,必须加强维护,做到实用和有效运转,为打击防范盗抢犯罪提供技术支撑。二是要把警力摆到街面路面,动员组织局机关各警种,配合辖区派出所和巡特警开展夜间巡逻,控制和打击现行犯罪。三是要定期分析某一地区和部位突出的犯罪问题,组织相关派出所开展联手防控,有效地遏制入室盗窃、盗窃电力设施、盗窃家禽家畜、盗窃机动车、以及街头两抢等多发性案件的发生。四是部署开展公共娱乐场所、废旧收购站点、二手手机交易市场、出租房及小旅馆等治安复杂场所的专项清理整治,落实好有关管理制度,控制好阵地。五是看守、拘留两所要开展狱内攻势,动员在押人员检举揭发犯罪线索,支持配合好高墙外的斗争。
4、抓宣传,营造浓厚氛围。一是建立和公布公民有奖举报制度,公布举报电话,设立举报信箱,发动群众积极检举提供犯罪线索。二是要采取在城乡道口和醒目位置悬挂和张贴标语、横幅,印发《敦促盗犯罪在逃人员投案自首的通告》等方式,加大宣传声势,让我们的打击预防犯罪工作深入人心,赢得全社会的拥护和支持。三是要利用报纸、电视台和《公安信息》开辟宣传阵地,在全体民警中发起宣传上稿竞赛。四是各办案单位,在日常侦破案件中认真落实受立案回执和破案回访制度,借机宣传公安机关打击两抢一盗等各类犯罪的举措和决心。
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论文 篇6
【摘 要】大学阶段是人生的关键时期。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因为心理健康问题而影响到正常学习生活的大学生数量有明显的增多趋势,有的已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因此,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目前高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进行分析,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我们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对策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随着中国的全球化,市场经济带来的是人们的竞争越来越强,如今的社会是一个优胜劣汰、竞争上岗的局面,大学生也日益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感觉自我价值实现非常困难。另一方面,大学生受整个社会的影响,如收入分配差异较大、公平正义遭遇挫折。导致个别大学生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和激情,还表现出异常的冷漠。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肩负的历史使命。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长期以来,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求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其实一些大学生的精神求助,同样不容忽视”。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据原国家教委2003年对12万多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大学生中存在明显心理障碍者达20%以上。2009年,根据我院老师对我院1000名大学生调查表明,有7%的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疾患,有20%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症状是焦虑不安、恐惧、抑郁症、情绪危机、异常的冷漠等等。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因为心理健康问题而影响到正常学习生活的学生数量有明显的增多,有的已严重地影响了学生人格的健康形成和发展。
(一)学习与生活的压力愈来愈大。压力虽然看不到,摸不着,但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压力是工作本身、人际关系、环境因素给我们造成的一种紧张感。虽然说人无压力轻飘飘,适当的压力可以使人充实和上进,但是,压力过大或者这种紧张感过于持久则会出现焦虑烦躁、抑郁不安等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所学专业非所爱,这使他们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有问题,精神长期过度紧张也会带来压力;另外还有参加各类证书考试所带来的应试压力等等。
生活的压力主要在于生活贫困所造成的心理压力。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15%是贫困生,而这其中5%左右是特困生。对金钱的切身压力,以及深深的自卑感,使这些低收入或贫困家庭的子女总是低估自己,不能很好地完成本来可能完成的学习任务,造成事实上的无能,更加重了自卑;自卑也使一部分学生过分保护自己,去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经常经历挫折,也同样在内心产生消极的、敌对的情绪,有的学生甚至发展成自闭症或抑郁症,而不得不退学。特别是一年级新生,对“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习方式、方法不适应,有的学生会感觉无所适从,生活和学习变得没有目标,心理上感到茫然,情绪低落。
(二)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混为一谈。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重视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及政治素质,它只关注社会对个人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方面的要求,而严重忽视学生的心理素质。一些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同起来,把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统统视为思想品德问题。他们常用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德育化的倾向,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
另有一些人将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等同起来,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一种崭新的途径,而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各类思想品德问题都是由心理问题引发的,只要在高校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即能有效的解决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从而主张取消德育而代之以心理健康教育,片面夸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出现了德育问题心理化的倾向。
(三)情感困惑和危机。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生理机能已经成熟,逐渐产生了恋爱的要求,如果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目前,大学生存在的恋爱困扰主要是对两性交往的不适,性冲动的困扰及缺乏处理恋爱中感情纠葛的能力等。
(四)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大学生的角色地位及生活环境与高中时期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据调查,80%的学生以前在家没有洗过衣服,生活自理能力差,对父母有较强的依赖性。生活问题对这部分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其次,大学中评判学生优劣的标准已不再是单纯的学习成绩,而已包括了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其它一些因素,这种标准的多样化使部分成绩优秀而其它方面平平的学生感到不适应,其自尊心受到强烈的震撼,心理上产生失落和自卑。
(五)网络心理障碍。网络作为新兴媒介,已成为新一代大学生越来越推崇的一种沟通和排谴方式。近年来,大学生热衷于把网络当成排谴的对象。好玩游戏,聊QQ等,但由于网络具有隐秘性和虚拟性,这种虚拟的排泄方式同时也带来了包括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等种种副症状,医学诊断称之为“网络性心理障碍”。比如崇尚暴力、色情,宣扬享乐主义、拜金主义。
(六)就业压力。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是这几年来的普遍问题,而要找一个理想的工作就更难。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工作单位不如意,担心自己能力不足缺乏经验而不能胜任工作等),这些都给临近毕业的大学生造成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又以一些不正当的渠道渲泄出来,如乱砸东西,酗酒打架,消极厌世等。因此,对大学生尤其是毕业生进行就业辅导,帮助他们调整择业心态,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二、其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种表现,究其成因,我认为主要源于四个方面:
(一)问题源于家庭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不良的家庭环境往往使可塑性很强的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侵蚀。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正所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特别是父辈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读大专没有出息,只要不出安全事故,学习好坏无关紧要;有的家长忙于生计,不重视孩子的学习,甚至在孩子面前做“经商致富”的宣传,扭曲他们的价值观;有的家长常常吵嘴打架,甚至草率离异,在孩子的心灵上投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使他们产生无心学习。致此,时间一久就是让孩子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问题源于学校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基地,不良的教育对策和方法同样会阻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的学生厌学、自暴自弃,染上了社会的不良习气,学会吸烟、赌赙,经常打架斗殴,经常出入网吧打游戏等。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教师自身素质的差异,有的教师只教书不育人,或只会教书不会育人,或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或只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这一切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导致一些学生的严重的心理障碍。
(三)问题源于社会
有人认为对学生的教育是学校和家庭的事,与社会无关。其实学生的身心是否健康发展与社会的环境有密切关系。首先,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价值观多元化,以及独生子女的增多,患有心理健康问题的青少年日益增多,尤其是民办的中等职业学校表现突出。其次社会存在诸多不稳定的因素,如网吧、毒品、吸烟、赌赙,黄色音像制品等。对于好奇心强,爱好模仿,求异思维活跃,自控能力差的职高生来讲最容易受到影响和危害。
(四)问题源于自我
有些同学把学习成绩看的很重,或者是知识基础、学习方法、能力等比较差,或者是被老师和家长的关心太少,或者是同学自身存在先天的心理缺陷,等等诸多因素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解决的对策
(一)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迫切要求。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培养教育问题,多次强调:“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高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光荣使命。高素质人才,不但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说,各高校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对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当代中国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是一个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他们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欲望非常强,但社会阅历比较浅,心理发展不成熟,极易出现情绪波动。特别是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改革措施的实行,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日益纷繁复杂,使他们面临的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可避免地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亟需疏导和调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为成长成才打下良好基础。
(二)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大学生阶段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产生的困扰和冲突,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又往往同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交织在一起。心理问题,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问题在心理方面的反映。心理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讲要以树立正确的“三观”为前提。反之,心理问题的存在,也必然影响正确“三观”的确立。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行为养成、心理健康等各个层面全面展开,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相补充、互相促进。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中指出:“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实质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努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
首先,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取决于这支队伍的素质。必须下大力气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配备一定数量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加强领导,整合资源。建立由学校主管领导负责,相关部门参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保证此项工作顺利开展。其次,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心理问题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解开心理疙瘩,心理健康教育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采取切实措施,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活动中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心理品质得到磨练、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再次,认真做好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咨询是帮助大学生解疑释惑、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要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活动、心理行为训练、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方式结合进行,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方便、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做好新生、应届毕业生、家庭贫困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失恋学生、违纪学生、言行异常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大学生心理咨询不但需要一批具有爱心的专家和工作者,真正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给予他们更为“贴心”的服务。同时更需要有科学的方法和工作能力,作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首先,要有良好的意愿,处处显示他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关爱。其次,有能力与学生分忧共乐。再次,致力于帮助学生发现个人能力与学习自立。
(四)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据了解,我院有20%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就业形势的严峻和择业困难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也是避免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有效措施。
首先要正确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对自己的所学专业、工作能力、爱好特长、优势劣势有一个完整的把握。这样才能在就业中,克服劣势,发扬优势,找到自己较满意的职业。其次,要积极引导学生降低择业标准。有些大学生,自认为是天之骄子,择业目标定得太高,职业取向过高、有些不切实际。从而造成就业受挫,产生心理失衡。因此,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应不断调适自己原有的不切实际的就业取向,使自己的心理定位与择业目标要求相适应。再次,训练和提高学生经受挫折的心理素质。由于找工作不如意、不顺利,一再受挫折,许多大学生产生情绪低落、暴怒、甚至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这时,大学生应不断增强自身的心理品质,如加强自控力,保持心理情绪平静等,使自身在内心与外在因素冲突下,达到一种动态均衡,及时消除一些因就业受挫而引发的心理失衡等问题。最后,引导学生择业要有预见性。有些职业目前看较好,但是却没有发展潜力。所以,大学生找工作应有前瞻心理,对职业及单位的发展前景应有个准确认识,而不能只盯着目前单位的规模、效益。这样,大学生在就业上,才能拓展视野,开拓就业心理,避免产生心理问题。
总之,在当前我国社会迅速发展的特殊时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不仅包括学习方面、人际关系方面,也有自我认知方面、情爱方面、情绪方面等,不同程度出现焦虑、抑郁、强迫等症状,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我们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需要,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思想教育研究,2004(4)[2] 陈学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加强心理教育.教育探索,2005(4)[3] 吴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对策,2009.04
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论文 篇7
1 兽药产品质量基本现状
2013 年某地区共抽检441 批 (包括2012 年第四季度, 2013 年第一、二、三季度) , 其中, 企业回函否定76 批, 占17.2%。实际检测共365 批, 检测结果合格332 批, 占91.0%, 检测结果不合格33 批, 占9.0%;生产环节抽检146 批, 合格145 批, 占99.3%;经营环节抽检202 批 (回函否定55 批) , 合格123批, 占83.7%;使用环节抽检93 批 (回函否定21批) , 合格64 批, 占88.9%。
2014 年全省共抽检共353 批 (包括2013 年第四季度, 2014 年第一、二、三季度) , 其中, 企业回函否定59 批次, 占16.7%。实际检测共294 批, 检测结果合格278 批, 占94.6%, 检测结果不合格产品16批, 占5.4%;生产环节抽检120 批, 合格120 批, 合格率100%, 经营环节抽检163 批 (回函否定45批) , 合格105 批, 合格率97.2%;使用环节抽检70批 (回函否定14 批) , 合格53 批, 合格率94.6%。
从上述年度数据上看, 2014 年度兽药产品质量合格率比2013 年上升3.6 百分点, 生产环节同比上升0.7 百分点, 经营环节同比上升13.5 百分点, 使用环节同比上升5.7 百分点。
随着该地区兽药GMP、GSP和GUP等“3G”规范不断的推进, 兽药产品质量合格率呈现上升趋势。但兽药经营和使用环节抽检的产品质量还存在许多不足, 与全国同期抽检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同时也反映了部分兽药生产、经营和使用企业为谋取利益, 存在违法违规生产、经营、使用兽药。
2 兽药产品质量不符合要求主要体现形式
2.1 假冒伪劣产品
从上述两年度企业回函情况看, 否定为本企业生产的兽药产品均占16%以上, 而这部分产品被否定的主要原因是该产品质量不符合法定标准规定的要求, 生产企业认定该批次产品系假冒产品。
2.2 含量不符合法定标准
2013 年度含量不符合要求14 批, 占不合格的42.4%, 含量为0 的4 批, 占不合格12.1%;2014 年度含量不符合要求12 批, 占不合格的75%, 含量为0 的1 批, 占不合格6.3%。主要体现兽药生产企业按照法定标准最低限度的投料, 易造成含量不足;兽药原料把关不严, 部分企业质量人员未按照兽药GMP规范要求, 开展原料含量检测。
2.3 套用或伪造兽用批准文号
在市场上抽检时, 发现部分兽药生产企业在未取得兽药批准文号的情况下, 套用其他的品种的文号或伪造不存在的批准文号生产销售。
2.4 标签说明书不符合要求
未按照《兽药产品说明书范本》的要求印刷标签说明书, 主要体现在擅自增加商品名、主要成分、夸大疗效、增加适应范围等。
2.5 擅自改变产品组方
近年来, 农业部重点打击擅自改变兽药产品组方, 非法添加隐性成分, 一经发现, 将按照假兽药从严从重处罚, 仍然存在擅自改变处方生产。
3 主要原因
从这些不合格兽药产品检出结果来看, 发现不符合要求的项目主要集中在产品含量、性状、鉴别、p H值和水分等, 而通过认真分析,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3.1 降低兽药生产成本
近年来, 养殖行业持续低迷, 导致对兽药的需求量降低, 随着兽药原料成本增加和员工工资上涨, 给兽药生产企业造成极大压力, 并有部分兽药生产企业连年出现亏损现象, 导致这些企业不惜铤而走险, 通过降低兽药产品主要成分, 购买劣质兽药原料等方式来降低整个企业的生产成本, 维持企业运转。
3.2 擅自改变产品处方, 非法添加非处方成分
由兽药行业产品同质化严重, 少部分兽药生产企业为达到某种市场需求, 有异其他企业的产品, 冒险擅自非法添加非处方成分, 形成兽药大复方, 严重影响兽药质量稳定, 特别易造成兽药产品含量无法测定、鉴别反应体现不出、性状变化;添加违禁药物, 给畜禽及其产品带来质量隐患, 同时给食品安全造成隐患。这类事件, 近年来也曝光不少, 例如, 山东省青岛诺迪、江西海联、河南盛福隆、四川莱邦等。
3.3 兽药代加工现象仍然存在
目前, 我国《兽药管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对兽药生产企业代加工生产兽药的行为未作详细规定是否合法, 也未对此行为作出具体的相关处罚, 被部分企业充分利用这个空白。主要集中在销售人员利用自身掌握终端市场的资源, 根据市场需求, 自身提供产品配方委托相关兽药生产企业代生产, 严重扰乱兽药市场经营秩序, 导致终端使用环节用药混乱。
3.4 兽药生产企业“轻质检, 重市场”的观念严重
有部分兽药生产企业在新厂GMP验收时, 高薪聘请熟练质检人员, 待验收通过后, 熟练的质检人员就离职, 剩下些新进人员, 更有甚者根本就没有质检人员。使得兽药生产企业的检验、检测能力达不到实际生产的要求, 致使原辅料进厂检验形同虚设, 生产环节未严格按兽药GMP运行, 兽药产品出厂把关不严, 从而导致产品质量不合格。
此外, 当前在我国兽药管理制度中对某些违规行为的界定模糊, 对违规行为的行政处罚缺乏威慑力, 致使制假售假者的行为不能得到有效遏制, 从事违法活动的行为人不能得到应有处罚, 最终导致了兽药市场的无序竞争和产品质量失控。
4 提高兽药产品质量的建议措施
4.1 完善制度建设, 强化队伍建设
一方面建议农业部尽快完善《兽药管理条例》, 及时对兽药生产、经营、使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条款进行修改, 逐步将《兽药管理条例》上升“兽医法”。另一方面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特别是县级层面。在部分市、县 (市、区) 兽药日常监督是畜牧兽医局, 而市场监管执法是农业执法队, 这两者分开, 易导致在监管时出现互相推诿、扯皮, 致使监管力度落不到实处。
4.2 有序推进兽药GMP、GSP、GUP, 强化兽药生产、经营和使用环节的监管管理
为维护兽药行业健康发展, 应当严格执行市场的准入原则, 对兽药生产企业, 严格按照《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MP) 的要求开展验收, 达不到条件, 不给予发证。同时, 当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不定时对辖区内兽药生产企业开展巡查, 一经发现不符合兽药GMP要求, 应从严从重处罚;对兽药经营企业, 严格执行《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GSP) 的要求, 强化经营企业质量管理员的匹配, 监督其完善兽药进出台账管理, 对不符合兽药GSP的企业, 对其下达整改通知, 整改不到位, 吊销其经营许可证;对兽药使用企业, 应当严格执行《兽药使用质量管理规范》 (试行) (GUP) 的要求, 落实专人管理兽药, 建立健全兽药采购、使用等过程的记录。只有各级监管部门严格执行兽药“3G”要求, 兽药市场才能得到进一步净化, 朝着健康有序地方向发展。
4.3 加强学习, 提高兽药生产、经营和使用企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增强社会责任感
在兽药抽检过程中, 笔者发现该地区兽药经营、使用企业依旧存在“夫妻店”或家庭养殖模式, 很大一部分人员文化水平不高, 对法律法规不熟, 甚至都不知道;而兽药生产企业在近几年来兽药GMP的要求下, 得到一定提高, 但还是存在差距。建议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分应当定期对辖区内的企业开展兽药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培训, 只有相关人员及时了解哪些兽药能做、哪些兽药能卖、哪些能用, 才能有效遏制假劣兽药的盛行;同时, 只有让相关人员深入了解法律法规, 才能有效强化自身法律意识, 增强社会责任感。
4.4 加强兽药生产过程的管理, 严格把好质量关
兽药的质量是生产出来的, 质量的保证关键是检验, 只有兽药生产企业把好源头关, 生产全过程严格按照兽药GMP进行管理, 确实把兽药GMP作为企业提高管理和质量的基本准则。
4.5 完善兽药检验标准, 加大兽药抽检力度
目前, 我国兽药典等法定标准还不够完善, 不够全面, 存在漏洞, 使得不法分子得以利用, 对某些兽药产品采用一些特殊手段, 在不影响含量、性状等情况下, 非法添加非处方成分, 以逃避兽药标准对该产品的监控, 逃脱法律对其违法违规行为制裁。出现这些情况, 对兽药检验部门是一种挑战, 也是对今后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兽药检验部门不但要按时完成日常检验工作, 也要结合兽药市场上新出现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预警工作, 同时也要做好一些标准的制定和完善, 防范于未然, 遏制兽药生产企业有意降低兽药产品质量的行为。另外, 也要加大对兽药生产企业、经营和使用企业产品的监管和抽查力度, 凡是不具备兽药生产、经营条件的, 坚决予以清理整顿, 整顿后, 仍然达不到条件, 收回兽药生产 (经营) 许可证;凡是无证生产、经营兽药的, 坚决予以取缔并从严从重处罚;凡是未按照《兽药使用管理规范》 (试行) 使用兽药的养殖场, 坚决予以查处, 并与相关农业项目挂钩, 撤销其相关项目的补助。对涉及犯罪的, 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地保证兽药质量。
4.6加大对兽药研发补助, 鼓励兽药生产企业开发新兽药
2013 年江西省只有1 家兽药生产企业参与一个三类新兽药研制, 2014 年3 家兽药生产企业参与三类新兽药研制, 这与河北、山东等省份相比, 新兽药研发还有一定差距。因此, 建议加大对兽药生产企业新兽药开发的扶持力度, 积极鼓励兽药生产企业开展新兽药的工作, 以此解决兽药同质化的现象;同时兽药生产企业应加强相关高校交流联系, 加强产、学、研的结合, 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关键的环节, 不断开发新品种, 以满足兽药市场需要。
4.7 加强诚信体系建设
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论文 篇8
一、当前党内选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代表的推荐和选举制度不完善
一是党代表的推荐和选举制度不完善,没有真正体现党员意愿。按照《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规定,虽有“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提名”的规定,但多数是选举单位党组织“酝酿协商”提出代表候选人初步人选,并没有真正根据多数党员的意见提出代表初步人选。二是代表结构比例不合理,代表性和广泛性不强,存在着党员干部多、群众代表少、社会各阶层代表少的问题。
(二)候选人提名方式、介绍制度不健全
一是候选人提名制度存在缺陷。长期以来,过于突出上级党组织对下级党委成员候选人的推荐提名,缺乏自下而上的选举人或党代表联名推荐提名的渠道和形式,更没有建立起候选人自上而下提名和自下而上提名相结合的制度。二是候选人介绍制度不健全,代表不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候选人的基本情况,影响了选举人意志的充分体现。
(三)选举的范围小、层次低
直接选举的范围小、层次低,党内民主选举的范围不够广泛,比如除了总支和支部实行直接选举外,基层党委包括各部门的机关党委,也几乎都实行间接选举。另外,党内民主选举的范围不广泛,参与民主推荐的范围不够宽,对候选人情况了解不够,党员参与评议候选人的渠道不畅。差额选举的范围小,层次低,差额比例小。
(四)一些地方存在对选举结果不够尊重的问题
一是当选举结果与上级意图不相吻合时,往往以上级决定代替民主选举的结果。二是对选举产生的干部在任期内频繁调动,变相否定选举结果。这不仅突出表现在换届前夕对这类干部特别是对书记、副书记大量调动和委派,而且表现在换届后不久和应届中期也屡有这样的调动和委派,其“理由”主要是进行“干部交流”。
(五)一些地方不能把党的领导、发扬民主和依法办事有机结合起来
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党委意图得不到有效实现和选举人意志得不到充分体现的现象。一方面,有的党员干部认为,党管干部就应该党委说了算,党内选举只是形式和表象,不按有关法规和章程办事。另一方面,有些代表把民主绝对化,认为既然党代会赋予了代表选举权,就应该由代表自由发挥、自由选举,而不应该为实现党委意图作种种限定,对党委提出的候选人思想上存在对立情绪。
二、当前党内选举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中国历史上缺乏民主政治的传统,许多党员干部参与民主选举的意识不强
由于缺乏民主政治的传统,社会上参与民主选举的氛围不浓,党内民主发扬不广泛、不充分,以致许多党员干部参与民主选举的政治热情不高,政治责任感不强。
(二)党内民主发扬不广泛、不充分,党员的选举权缺乏独立性
由于缺乏民主政治的传统,现实生活中党内民主发扬不广泛、不充分、不浓厚,如党员参与民主推荐的范围不够宽,参与评议候选人的渠道不畅,党代会换届选举仍然走不出“由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圈子。
(三)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
一些地方党组织要么担心涉嫌影响党内民主、干涉代表选举权而放弃党对选举工作的领导,要么以坚持党管干部为由,过分强调党委意图的实现,追求选举结果的圆满性,不注重发挥党内民主,不注重严格依法办事,把选举看作一种形式和过程。
(四)一次性会议制度以及代表作用的一次性发挥,影响了代表参与选举的政治热情和政治责任感
根据现行党代会制度,地方党代会每5年举行一次,届中不召开全体代表会议,就意味着作为党代会代表,权力的行使只限于召开大会的几天时间内。因此,一些党员包括党员领导干部对当选为人大代表的热情要高于当选为党代表的热情。
(五)选举类干部与非选举(选拔或任命)类干部混淆不清,导致选举往往流于形式
如把县级以上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与各级领导机关的职能部门、工作部门的领导干部混在一起,不加分析地都由上级党委“票决”而提出候选人或推荐人选,一些本应选举产生的干部,变成实际上的上级任命。
三,应对党内选举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改革和完善代表推荐与选举制度
在代表的推荐和选举过程中,要注意了解和掌握各单位党员领导干部的实际情况,使代表名额的分配构成合乎基层党委的人员构成,增强代表的群众性和代表性。要放手让党员提名、推荐代表候选人,把组织推荐候选人与党员联名提名候选人放在同等地位。
(二)建立健全候选人提名方式、介绍制度
首先,要改革和完善候选人提名方式。在候选人的讨论、酝酿、考察、形成过程中广泛听取广大党员的意见和建议,真正把候选人推荐好。其次,要改革和完善候选人介绍制度。在正式选举前要向选举人详细、如实地介绍候选人的学历、经历、实绩等情况,让选举人充分了解候选人的情况并作出选择。
(三)逐步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和层次
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几千万党员的大党,直接选举在当前还不可能有很大的比重,但是,逐步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却是很有必要的,至少在那些党员人数不是太多而又不太分散的基层党委,从原则上说可以实行直接选举。
(四)坚持和完善差额选举办法,适当扩大差额的比例、范围和层次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第十七条规定:“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候选人的差额比例,不少于百分之十。”第二十条规定:“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候选人数,应分别多于应选人数一至二人。”应将这一比例适当提高,可在2人以上、常委总数的50%以下这一范围内选择一个合适的比例,对党委副书记也要逐步实行差额选举,并逐步消除“陪选”现象。
(五)对选举类干部和选拔任命类干部作出明确划分和规定,逐步扩大选举的范围和层次
要明确划分选举类干部与非选举类干部的界限,以免相互混淆;要逐步扩大选举的范围,缩小任命的范围;党的各级各类委员会的委员包括书记和副书记,如无特殊情况,在任期内不宜任免和调动,以免出现以任命制损害和代替选举制的现象。
(六)逐步建立和实行党内竞选制度
应把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引入党内选举中。通过对候选人的介绍、宣传和比较,增加选举的透明度,使选举人对候选人有更多的了解,减少投票的盲目性。党代会召开前,应将候选人的述职报告、考核结果、群众评议等情况以书面的形式发给代表,使代表有足够时间对候选人进行了解;建立和实行代表与候选人直接对话制度。
(七)理顺党内权力授受关系,完善党内权力监督制度
应理顺党内权力授受关系,解决“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一致性”的问题。当前必须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按照现行体制,地方党委书记由全委会选举产生,向全委会负责;其二,地方党委书记,虽然由党的委员会选举产生,但在实际运行中,往往不同程度上有事先指定的成分和因素,应想办法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八)建立健全与选举制度相配套的党内领导干部弹劾罢免制度
应建立弹劾罢免制度,当前,一要尽快建立党员代表大会听取、收集和反映党员群众意见的听证制度;二要建立党员领导干部向党员代表大会代表提供其活动档案的制度,以利于随时了解、掌握领导层活动细节,为弹劾制、罢免制奠定基础;三要尽快制定弹劾制度和罢免制度,制定实施细则。
另外,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还必须有长远的考虑和规划,要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与政治体制改革相协调,与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相结合。另外,还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与发扬民主、依法办事有机结合起来。
【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论文】推荐阅读:
当前审计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2-15
当前初中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8-23
当前学生评价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08-19
浅谈当前医院内控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08-26
当前基层部队士官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8-28
当前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0-16
浅析当前基层税收征管的存在问题及对策11-10
关于当前信访稳定工作存在问题对策及建议11-15
当前乡镇纪委查办案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