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共12篇)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 篇1
1 体育社团相关概念的界定
社团,又叫协会等,它们都是指按一定社会关系而结成的集体。广义上的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是指在高校内出现的任何以学生名义组建的集体。它除了包括上述狭义学生社团组织外,还包括各级官办组织(例如学校各级学生会)和各类形式松散的学生组织。狭义上的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是指存在于高校内,由具有一定统一倾向性或某种共同偏好的学生自发形成的,在行政上不隶属于学校任何机关和部门,具有一定组织结构和责权的学生自治团体[1]。
笔者认为:体育社团是由具有共同体育需求的人以自愿的方式结合而成的非营利性服务组织。本研究中所指的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是指高校中为体验体育的娱乐性,掌握高水平的运动技术,具有相同体育兴趣爱好、体育需求的学生自愿组成的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非营利性的学生体育组织。
2 国内外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的相关研究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是随着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而发展的,在高校学生社团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地对其进行研究,使其得到了一定规模的发展,拥有了一些较完善的规章制度,如《社团章程》、《社团管理制度》、《社团工作条例》等。近年来随着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壮大,体育社团活动自身的特点日益显现,吸引了一些专家和学者的研究目光。
通过检索获取的资料中可以看出社团在国外发展的较早、较成熟,特别是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更是如此:社团机构健全,制度完善,管理规范,种类繁多,经费充足,从申请建团到具体运作都有严格的规定,表现出严格的规范性;体育社团多采用民主管理,表现出社会化和法制化特点,其发展与社会环境高度契合,有很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很多高校已经取消了体育课,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体育社团,体育社团已经成为高校体育的重要组织形式,承担了学校的体育活动,这为我国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提供了启示。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社团起步较晚,对社团的研究相对滞后。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对社团的研究比较多,对体育社团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多集中在全国性体育社团的层面上,对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研究更少。
3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产生背景
3.1 产生的社会背景
体育社团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从社会的角度来讲,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客观上需要有一些非营利的、非政府的和带有志愿性质的社会团体来从事社会发展活动,以填充企业与政府都力所不能及或不适于进入的那些领域。“小政府、大社会”目标模式的确立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和社会领域频繁出现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使人们开始反思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对社团等组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体育社团的发展还是体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体育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社会阶层结构发生变化,体育需求就会产生多样化。为了满足社会对体育的多方面需求,体育的发展目标应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实现多方面和多层次的标,仅靠政府作为惟一的主体难以实现。社会对体育需求的多元化趋势,使体育政府机构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众多群体的不同需求,而政府改革恰恰是要对社会多元需求做出回应,以便在最大程度上满足社会的各种不同需求。政府在满足体育多元需求方面的缺陷,恰好是体育社团组织的优势。在全国性各类社团特别是体育社团空前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出现及发展,也就成了一种必然。
3.2 产生的学校背景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作为我国社团及体育社团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出现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也离不开高校发展变革的小环境。高校的体育改革、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及高校内部各类社团的发展都为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提供了背景与环境。
首先,体育社团的发展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教育部2002年颁布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为实现体育课程日标,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这种全新的将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结构对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不仅如此,体育社团的发展也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体育观念的更新,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不断增强,对体育的兴趣越来越高,健身娱乐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这为体育社团的发展提供了心理需求基础。同时“体”作为全面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的体育课堂教学很难满足大学生强身健体的需求,寻求全面发展素质的需要激发了他们寻求一个组织很好地释放自己体育热情的愿望,这就为体育社团的出现发展提供了可能。同时,其它社团的蓬勃发展也促进了体育社团的发展。目前国家的社团组织不计其数,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分制的逐步实施以及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社团也异军突起。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泛涉及思想政治、学术研究、科技创新、文化娱乐、社会活动等诸多领域,这都为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4 学生体育社团活动效应分析
4.1 教育效应
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重点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体育课的教学和体育社团开展的活动,都有助于健壮学生的体格,增强学生的体质,使之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2]。但学生体育社团与体育课相比,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接近素质教育的目标。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形式是固定的、统一的,学生是处于被动、消极的接受状态,而学生体育社团的内容、形式均来源学生的自主选择和组织,突出了学生参与的自主性,活动的实践性和组织的社会性,更具有实践和实践教育的功能。体育课的空间相对封闭,一起上课的都是同专业、同年级、同班级的同学,而社团的空间是开放的,参加社团成员专业的交叉性、年级的层次性、兴趣的共同性,更具有创新和创新教育的功能。同时,增加了自我学习和自我锻炼的机会,更能发挥个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学生在活动、竞赛中承担了决策者或服从者、组织者或被组织者、指导者或被指导者、优秀者或落后者、成功者或失败者、裁判员等角色,而各种不同的角色恰如现实生活中各种社会角色的“模拟”。学生在活动中将会逐渐体会,认识和理解各种角色的地位、作用及其相应的权利、职责和义务。这种预演式的角色承担,对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作用十分突出。
4.2 社会效应
高校学生以共同的专项兴趣和愿望形成团体,加之这种社团的非营利性、民间性、教育性、自治性等特征,会员相互之间容易接近、交流,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团队的凝聚力,构建和谐的团队环境和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同时也积极推动了高校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3]。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不同于课堂、书本这些抽象的社会,在开展社团活动的过程中要真实接触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在人力安排上,对社团成员要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动员;在活动场地、设施的使用上,要与校团委、大学体育部以及相关的部门进行很好的沟通与协商;在资金的筹集和媒体的宣传方面,要直接面对社会与政府机构、宣传部门、企事业单位,建立广泛的联系。高校学生体育社团还组织成员走出校园,到兄弟院校、到社区、到共建的机关、企业交流技艺,增进友谊。在开展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大学生将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全面拓展,也使他们在不断地努力和挫折中对自身评价进行重建。在这种交流与反馈、行动与思考中,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将得到不断的提高。
5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现状
目前,无论是重点大学还是普通高校,大多数体育社团基本都有固定的名称,名称多为“xx 俱乐部”、“xx 协会”、“xx 社”,会员人数不一而同,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上百人,但社团种类较少、类型单一,而且趋向于社会上比较流行的、娱乐性较强的运动和对场地没有过高要求的运动[4],如足球社团、篮球社团、武术协会等。
5.1 体育社团成员概况
社团成员中以其中男生成员居多,大约为女生的两倍。从学历结构来看,社团成员中研究生虽占一定的比例,但为数不多,社团成员以本科生为主。从年级构成看,大一新生参与的积极性最高,人数过半,大四最低。这表明随着年级的增长,成员人数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这跟大一新生刚进大学校门对一切都新鲜好奇有关;跟大四学生面临就业压力,无暇参与社团活动有关,同时也与高校体育社团自身的运行状况不尽人意,缺少吸引力有一定的关系。从学科构成看,理科学生数量过半,同时,通过调查表明会员、会长及体育部长的年龄呈递增式,年龄较大者以负责人或骨干的身份出现;而入学时间呈递减式,表明社团的领导者皆为高年级学生,这符合骨干力量培养的规律。但是,根据调查表明,成员中一年级学生比例最高、二年级学生人数开始成倍减少的,三年级出现大幅度下降,四年级只有少数学生继续参与社团。这种社团成员数直线下降的趋势,直接造成了社团干部梯队结构“脱节”的现象,不利于社团自身的发展。
5.2 体育社团活动项目分布
学生体育社团活动项目主要分布在18个单项运动之中,排在前十位的依次是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棋牌排球、武术、健美操、体育舞蹈和网球。在棋牌类社团中,围棋、中国象棋占主要部分,这些社团经常开设各类讲座,分析棋牌局,组织开展比赛,因其投入不多,所需场地不大,得到多数学校的欢迎。在技击类社团中,以武术、跆拳道等协会为主,尤其是一些全国招生的学校,有较好地组织这类社团的基础,也满足了学生以强身防身的需求。在健美舞蹈类社团中,健美操和体育舞蹈方面的社团占绝大多数,其次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健美爱好者协会等社团。这些社团成为参与健美操、体育舞蹈等比赛的重要参赛队伍,为丰富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审美情趣打下了一定基础。
5.3 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途径
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高校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途径依次是:已参加社团活动的同学朋友的介绍、张贴海报、通过体育教师介绍、校报的广告宣传、分发传单、以及网络,其中同学朋友的介绍(31.2%)、海报(23.4%)是目前高校体育社团使用率最高的二大宣传方式[5]。
调查数据表明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吸纳学生参与社团的方式多样、覆盖面较广,这是应该大力提倡的。但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宣传还比较薄弱。实际上网络宣传具有更广泛、更便捷、更直接的特性,应注意开发这一重要的宣传资源。
5.4 体育社团的办公、活动场所器材情况
场地设施是体育社团存在与发展的物质前提,缺少这一条件体育社团的活动将难以展开。许多学生社团很注重自身包装和宣传,平时社团骨干之间,指导教师与成员之间也需要召开会议等,这些准备性、学习性、交流性的工作都需要社团具备一定的可支配的办公场所。但据有关学生体育社团场地设施的调查显示: 大部分高校体育社团没有稳定的办公场所;很少部分高校有主管部门提供的公用办公室或活动室。只有室外篮球、足球、排球的场地相对充足,能基本保证社团活动的需要;而室内活动如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活动场地相对缺乏,不能满足社团活动的需要,况且有的学校室内场地开展经营活动,室内场地就很难向社团提供,制约了这些项目的社团发展。办公场所也是学生进行理论学习的平台,特别是有的专业体育社团,经常会举行一些与专业有关的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学校应为提供较方便的学习、交流场所。体育社团因其专业的特殊性在场地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需要学校的支持。对于体育社团来说,没有活动场地就像鱼没有水一样,学校应保证学生有场所和充足的时间进行活动,以进一步促进高校群体活动的发展,满足社团发展的硬件需求。
5.5 社团指导教师的配备与工作情况
指导教师是确保社团活动沿着正确方向开展的重要保障,但是调查显示,只有少数的学生社团有指导教师且经常指导;大部分的社团有指导教师但不经常指导社团,指导教师一般由社团创始人联系相关专业教师出任,但是真正在社团的发展过程中进行具体指导的寥寥无几,学校对指导教师的工作量不予计算和无激励性措施是影响其指导积极性的重要原因。高校应该出台针对指导教师的激励政策,在经济上、荣誉上给指导教师以鼓励,从而推动社团活动的顺利进行。
5.6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组织管理
大学生体育社团相对比较松散。尽管社团都有固定的名称和负责人,但是,社团负责人普遍缺乏对体育社团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发展目标,绝大多数体育社团没有必要的管理章程,相对比较松散。大学生体育社团缺少工作延续性。往往在社团换届时,新老负责人缺乏思想上的沟通,新上任的负责人多数推翻前任负责人制定的计划、目标和管理办法,造成社团发展和内部管理低层次的重复,缺少延续性。
体育社团以单项运动形式为主。体育社团的业余训练常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对于有些项目,学生参与意向虽强烈,但受场地、设施和训练指导的条件限制,难以开展。如拳击、体育舞蹈、武术、游泳、网球等项目,一时难以满足学生愿望。绝大部分社团为男性社团。经过笔者在一定范围的调查,只有极少的体育社团是女性社团,这些社团主要以健身操和热舞为基本运动形式,且存在时间较短;体育社团几乎没有理论和技术的必要指导,运动水平普遍不高,女性社团尤为明显;体育社团组织活动层次不高,对高年级学生不具有吸引力。
5.7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经费现状
经费问题是社团活动和发展的保障,甚至成为制约社团发展的瓶颈。目前体育社团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由学校拨款,二是由会员交纳会费,三是寻求企业赞助。现实情况是学校关于校园文化的投入,大部分集中于学生会组织的活动,而针对社团的资金支持只在特殊的条件和环境下拨款,而且受此惠及的社团和拨款的数额有限;会员的身份都是学生,大多数同学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所交的经费很少,仅靠收取会费,难于维持社团的正常活动;由于各个单项体育社团活动规模、影响力较小,又很难争取到企业的赞助。基于以上原因,体育社团的经费不足已成为影响社团发展和活动质量的重要因素。高校体育社团应该在活动的规模和立意上扩大和创新,大胆走出校园,在社会上寻找发展空间,体育市场化将引导高校体育社团走进市场,各体育社团应有目的、有计划地针对市场需要制定出一些活动方案和政策方针。各单项体育社团应联合成立一个专门的公关部门,负责与市场联系,做好活动前、中、后的组织、宣传工作。活动的主题应明确、有意义。高校也应支持社团利用人力、场地资源开展一定的创收项目,如对外的一些营利性培训、帮助性志愿服务活动等。在社团的财务管理方面,各个学校不尽相同。一般由社团内部负责人管理,也有高校的社团经费由社团管理协会统一管理。社团要发展,正规是前提,特别是社团引入商业赞助以后,社团主管部门应在有自由度的基础上加强财务管理与监督。
参考文献
[1]李晴慧.体育社团与体育体制改革[J].体育学刊,2003,(3):44-47.
[2]李浦豪.高校体育社团的德育载体作用[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5):19-23.
[3]何维民.高校体育社团的文化载体效用及其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5):33-36.
[4]崔丽丽,叶加宝等.全国性体育社团现状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4):42-45.
[5]顾渊彦.体育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62—l63.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 篇2
2高校体育社团管理的理论阐述
高校体育社团是一种基于学生自身需要而自发组织的一种非盈利性体育组织,其最终目的是以通过开展社团活动来实现高校体育社团价值的最大化,因而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应围绕社团活动的开展而设定,以使社团所涉及的人、财、物等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所以,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应落实到实处,以社团会员为本,以社团可持续化发展为基本点,明确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五大方面的管理要求。其一,计划是指高校体育社团在秉承章程或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的基础上,就实制定出社团发展总体规划和详实具体的分活动计划。其二,关于组织,个人认为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社团的组织结构,清晰并完善社团的职能部门,形成稳定合理的内部关系;二是社团的活动组织,主要表现为开展方式、次数、场地器材、社团会员及工作人员的安排等。其三“,指挥”在宏观的层面上讲是高校相关领导对于该校体育社团发展的整体把控及规划,充当一个掌舵人的角色;在微观的层面上讲是一个社团的直接负责人或社团干部,以自身能力及可调动的种种资源来对活动进行合理安排与分配。其四,“协调”是指在整个活动策划实施过程中,对于有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统筹与调动,使得社团活动效果达到最优化。其五,社团的控制主要是指对于社团的管理监控,具体主要体现为经费保障、活动效果等多方面的调控。
3高校体育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
3.1缺乏“以会员为本”的理念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需求,然后是安全需求。社团体育活动是一项具有潜在安全隐患的集体活动,由于学生自身锻炼方法不当等多方面原因而发生运动伤害的几率较大。为了满足学生的安全需求,安排指导教师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运动指导与帮助以保障学生的安全运动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调查显示,只有少数的学生社团有指导教师且经常指导,大部分的社团有指导教师但不经常指导。当会员在满足了自身的安全需求后,便会希望得到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学生依据自身需求与意愿进行社团活动的设计及组织实施,可以使得学生从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努力来获得他人的尊重与赞许,增强个人信心,进而达到在社团活动中自身价值的实现。然而据了解,社团活动的内容一般由体育教师或体育社团负责人来设定,由社团干部进行组织与实施,很少由学生自己依据自身意愿提出活动方案而组织活动,这就造成在很多情况下,学生起初参与社团活动积极性很高,然而随着对社团活动的不断深入,学生对于社团活动的参与度与积极主动性却大打折扣。社团活动的主体是作为会员的学生,缺乏学生积极性、参与度低的活动是不能取得很好活动效果的,当然也达不到社团活动开展的意义。
3.2管理模式不明,职责不清
我国高校体育社团主要有以下两种管理模式:一是有学校团委负责,下设学生社团联合会对学生社团进行管理;二是由学校团委及体育部门共同负责。体育社团不同于其他类社团,在体育场地、器材、技术、竞赛等方面,更需要体育部的指导、支持与协助。由团委及体育部共同负责的管理模式,容易因为两部门之间的沟通不畅、协调不足而造成分工不明,职责不清的问题出现。管理模式的不完善,甚至于是缺乏管理,对于体育社团的发展方向及活动组织都易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高校体育社团的未来发展迫切需要一个科学统一的管理模式。
3.3忽视社团的反馈与监督制度的建设
判断一个社团活动开展的好坏的依据主要来源于会员对于所参加社团活动的反馈、社团干部对于社团自身建设的总结与反思及学校相关领导对于该社团的认识与考核。然而,很多高校体育社团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较多注重活动的前期准备,而较少涉及活动后期的意见反馈和监督机制所带来的激励作用;较多沉迷于自身发展、固步自封,而缺乏与其他社团的交流与共同成长。从学生层面上讲,只有少数社团设立专门的会员意见反馈与监督渠道,更鲜少有社团会真正依据会员的意见而结合社团实际情况进行自我改进与完善。从社团负责人的层面上讲,社团负责人较多注重自己在任期间的短期成绩,而较少考虑到社团的长远计划。社团负责人的换届缺乏思想上的沟通,新上任的负责人多数推翻前任负责人制定的计划、目标和管理办法,造成社团发展和内部管理低层次的重复发展。从学校的层面上讲,很多高校没有制定专门的关于体育社团的监督和评比条例,使得社团在自身发展中没有活动依据及目标追求,忽视了评优、监督活动所能带来的社团之间的激励效应,各体育社团看不到其他同类社团的优缺点,无法相互学习与补足。
4建议
4.1注重激励机制、健全管理制度
学校相关部门应当制定体育社团评比标准,且依据这一标准,对校内各个体育社团进行评选,对于发展较好的社团给予一定的奖励等。注重激励机制,通过奖励等外在行为化为体育社团的内部动力。与此同时,完善社团相关的制度建设也是很有必要的,规范社团申请成立的程序、每个社团按照章程的活动实施及建立专门的会员反馈意见的渠道等。
4.2做好社团干部的培训,强化指导教师的认识
社团干部作为社团骨干人员及活动组织管理者,应当加强自身领导能力及管理能力,提高自身认识,做好交替工作,加强沟通与交流,批判地继承前任负责人的工作计划与要求,避免重复劳动和多走弯路。与此同时,应当注重强化指导教师的正确认识,明确指导教师在社团活动的任务及要求,增强教师责任感,同时合理安排社团活动指导的时间与次数,使得学生能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颇有收益。
4.3加强宣传力度,扩大活动范围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 篇3
关键词:隐性教育;体育社团;契约精神
(一)契约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契约精神反映的是人们能白由而平等地进行社会交往,在这种交往中双方共同遵守各白的承诺。契约精神最本质的特征是人们共同遵守“ 自己”所制定的规则。大学阶段是学生即将踏入社会的最后阶段,培育他们普遍的契约精神,让他们清楚自己既是规则的制定者,也是规则的履行者,对培育未来合格的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
尤其在体育社团中,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下,对平等民主文化的营造、对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效果更为突出。因此,从隐性教育的视角下,去挖掘体育社团对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一方面,有利于高校体育社团自身的发展、建设,另一方面,有利于丰富高校育人手段,尤其是高校思想教育手段,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体育社团中的契约因素分析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于2005年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是以班级年级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明确将学生社团的指导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个工作方向和实践领域。
1. 体育运动中契约精神的自然转嫁
体育社团是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它的实质是一个组织,是一个以体育项目为载体,组织大家共同训练学习的组织,因此体育运动中所包含的契约精神元素就自然而然转嫁到了体育社团中。
(1)民主法治的契约精神
人是体育运动的参与主体,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任何有运动能力的人都可以自由自主的参与体育运动。从这点可以看出,体育是人民的体育,体育中可以折射出社会中的民主。
体育运动有自己的规则及裁判方法,规则是运动场上的法律,裁判员是运动场上的执法者,具备了裁判规则且体育运动参与者遵守规则,体育运动才能顺利进行。体育的竞赛规则和竞赛章程等把体育中的法治体现的淋漓尽致,引导其成员遵纪守法。
(2)公平公正的契约精神
体育比赛之所以吸引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公平竞争。只有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体育比赛的价值才能得到完整的体现。体育之所以在现代社会中成为受到广泛关注的社会文化现象,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体育活动具有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竞争特点。
(3)培养规则至上的法治意识
体育之所以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中最富活力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自身所形成的体育规范、竞赛规程、竞赛规则等。体育规范源于参与者在体育活动中的一种“契约关系”。从统一尺度的简单建构到具体内容的完整细化,从不断变化的“相互约定”到相对稳定“法律性认同”,充分反映了人们规范竞技体育行为。求同存异和追求和谐的价值取向,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竞技体育规范体系。
2. 体育社团文化中契约精神的人为构建
自发组织、自主参与的社团特点,决定了体育社团具备契约精神存在的先天优势和培养发展的巨大空间。
(1)有明确的管理制度和活动规则
尽管体育社团是学生自发组织的学生团体,但是每个社团都具备明确的管理制度或社团章程。参与者遵守相应的规则是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基础,体育活动规则的契约性能够使高校体育社团会员潜移默化中建立公平、民主、平等、协作等现代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素质。在日常的训练竞赛活动中社员受到项目本身竞赛规则与社团管理制度的双重约束与制约,有利于契约精神的形成与培养。
(2)参与自愿与管理自治
高校体育社团内部事务的开展具有很大的自主权。社团组织成立、延续或终止,成员的加入或退出具有完全的自愿性,这种自愿性使社团有条件成为自我管理的组织。在这里,来自不同系别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成员首先是平等而独立的个体。
(3)选拔公平和制度公开
社团组建后,社团的社长及相关的管理人员都是社员自己推选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机会均等,每位成员都可以参与竞选,都有平等的选举与被选举权。同时,社团相关的制度,如活动方案、会费的使用等都需要社员的协商决定,最大限度的实现了社团制度的公开,有利于培养社员的廉洁意识。
(三)加强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契约精神培养的途径探索
高校体育社团具备了体育的特性和社团的共性,其中不乏契约精神的成分与因素,因此通过体育社团来培育和加强学生的契约精神具备先天的优势。
1.提高对社团工作的重视程度
提高对体育社团教育功能的重视程度,首先是对各高校的团委老师、社团指导老师这个层面提出的要求。因为他们作为这项工作的直接领导,只有他们真的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才能增加其开展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并在其能力范围内适当加大对社团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力度。第二个层面要提高重视的是社团的学生骨干。学生社团的骨干是实现社团教育功能的核心力量,是社团组织保持活力、开展丰富多彩学生活动的创新源泉,也是各项活动顺利组织的关键角色,直接决定着社团的凝聚激励功能和规范同化功能的效能发挥。
2.优化社团指导教师的资源配置
一直以来,高校的体育社团活动都是学生自发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尽管每个社团在申报时都必须具备1-2名指导教师,但是事实却是专业的指导教师很少参与其中。社团组织管理的放任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社团的育人功效大打折扣,因此要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教师参与其中,定期为社团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教授,提升学生参与社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完善社团管理的规章制度
社团要发展,组织制度是保障。站在变化发展的视角看,保持社团“长治久安”的关键就是形成一种帮人育人的组织制度。首先,就是要形成一种规范的入会制度。在成员招聘过程中,以根据社团的发展需要招聘社团成员,扬长避短,既有利于激发成员的积极性又避免冗长的过程影响社团效率。第二,要形成一种规范的活动制度。社团组织活动要立足于社团根基,不能自目追求“眼球”,应更多地关注社团成员,防止社团活动的空虚化。
4.丰富强化社团的价值符号
高校体育社团均以特定的运动项目为载体进行组织与活动,因此要丰富和加强体育社团的价值符号,如跆拳道社团具有礼仪、自律的符号价值;篮球社团具有竟争、协作的符号价值。学生加入某一社团及参与社团活动时,必然是以认同该符号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规则为基础,这样能够更好的规范自己的言行,共同维护社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滕航,试论大学生社团行为与状态[J],东南大学学报,2010年9月第12卷第5期
[2] 郑皓,大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11月
[3] 杨飞龙,高校学生社团隐性育人功能刍议[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4] 王慧,高校体育社团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价值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5月
[5] 张小军,契约精神及其培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6月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对策 篇4
1、加强学生的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高校体育社团人员的流失、高校学生对体育社团活动的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没有一个正确的体育意识,因为在高校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体育专业还是非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大都侧重于具体的实践活动,而关于体育理论的课程内容十分有限,导致高校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匮乏。学生的体育意识的淡薄,进而深层次的影响到学生对于学校体育社团活动的兴趣,以及参与体育社团活动的热情。对此作者认为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们的体育意识,应当从日常的体育教育开始着手。高校体育老师应增加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方法。对于此我国的大学体育课程应当适当增加相关体育理论知识教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
2、加强体育社团的激励、引导,提高体育社团的水平
体育社团要想能够长足的发展,其社团的组织的管理是社团能够健康发展的关键。体育社团的管理直接关系到社团活动的开展以及社团活动所带来的效果。因此我们应当建立健全高校体育社团的组织管理体系,应当与学校的体育职能部门联合设立学生体育社团组织管理委员会,并制定有效可行的社团管理条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学校层面上加强对学生体育社团的管理和指导,对学生体育团体的活动开展实施有效地调控和帮助,使各社团之间以及社团内部都能在科学规范的管理下,顺利而有效的开展体育社团活动。
学生体育团体应当加强体育社团的组织管理,通过制定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尽可能地减少社团中存在的人治因素,使得学生体育社团能过实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进而可以深度的保证体育社团开展活动的秩序化、日常工作的严谨化。然而目前高校学生体育团体在目前的制度上存在诸多的漏洞,其制度建设上依旧不够十分的完善。通过一系列规范化的制度,使得体育社团逐步走上法治而非人治的发展道路,提高社团的科学化、组织化、规范化水平。
3、学校转变对体育社团的认识,提高对体育社团的支持力度
3.1、学校帮助体育社团解决经费问题
任何一个成功的体育社团都离不开经费的支持。当前,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经费匾乏是一个不争的现实问题。资金是体育社团得以规范发展的重要物资先决条件,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无法离不开活动经费,同时社团活动开展的质量与层次更直接依赖大量的经费投入,因此筹集资金在大学生体育社团发展中占首要的地位。
一方面,需要目前相关的校级领导的主管部门如校团委和社团联合会知道体育社团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大对学生体育社团开展活动经费的支持力度,以便学生体育社团的日常活动能够真正的步入常规化的道路上来。另一方面,学校上级领导除了给予学生体育社团一定经费上的支持外,更加注重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在校园上、社会上的影响力及号召力,从而帮助学生体育社团吸取更多的社会上企业的赞助。并成立专门的外联部,将社会上获得的企业赞助的资金得到有效的统一分配,使得体育社团能够更好地从社会上获取相应的活动资金。同时在学校层次上尽可能保证所有活动的赞助商的广告都能够准时准确在校园所有体育比赛活动中都向广大学生老师展现出来,从而保证每一位赞助商的利益,良好的信誉和市场反映也就可能在社会上吸引到更多的企业资金对学生体育社团的大力支持,从而进一步保障学生体育社团的活动经费充足。
3.2、学校帮助体育社团解决场地器材问题
国家教委体卫司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体育场馆、器材配备是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行体育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物质资源。然而现实的情况十分严峻,各高校社团都面临着器材配备短缺的问题,因此学校需要在体育场地和器材方面提供更好的帮助。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 篇5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需求,然后是安全需求[3].
社团体育活动是一项具有潜在安全隐患的集体活动,由于学生自身锻炼方法不当等多方面原因而发生运动伤害的几率较大。为了满足学生的安全需求,安排指导教师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运动指导与帮助以保障学生的安全运动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调查显示,只有少数的学生社团有指导教师且经常指导,大部分的社团有指导教师但不经常指导[4].
当会员在满足了自身的安全需求后,便会希望得到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学生依据自身需求与意愿进行社团活动的设计及组织实施,可以使得学生从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努力来获得他人的尊重与赞许,增强个人信心,进而达到在社团活动中自身价值的实现。然而据了解,社团活动的内容一般由体育教师或体育社团负责人来设定,由社团干部进行组织与实施,很少由学生自己依据自身意愿提出活动方案而组织活动,这就造成在很多情况下,学生起初参与社团活动积极性很高,然而随着对社团活动的不断深入,学生对于社团活动的参与度与积极主动性却大打折扣。社团活动的主体是作为会员的学生,缺乏学生积极性、参与度低的活动是不能取得很好活动效果的,当然也达不到社团活动开展的意义。
3.2管理模式不明,职责不清
我国高校体育社团主要有以下两种管理模式:一是有学校团委负责,下设学生社团联合会对学生社团进行管理;二是由学校团委及体育部门共同负责。体育社团不同于其他类社团,在体育场地、器材、技术、竞赛等方面,更需要体育部的指导、支持与协助[5].由团委及体育部共同负责的管理模式,容易因为两部门之间的沟通不畅、协调不足而造成分工不明,职责不清的问题出现。管理模式的不完善,甚至于是缺乏管理,对于体育社团的发展方向及活动组织都易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高校体育社团的未来发展迫切需要一个科学统一的管理模式。
3.3忽视社团的反馈与监督制度的建设
判断一个社团活动开展的好坏的依据主要来源于会员对于所参加社团活动的反馈、社团干部对于社团自身建设的总结与反思及学校相关领导对于该社团的认识与考核。然而,很多高校体育社团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较多注重活动的前期准备,而较少涉及活动后期的意见反馈和监督机制所带来的激励作用;较多沉迷于自身发展、固步自封,而缺乏与其他社团的交流与共同成长。从学生层面上讲,只有少数社团设立专门的会员意见反馈与监督渠道,更鲜少有社团会真正依据会员的意见而结合社团实际情况进行自我改进与完善。从社团负责人的层面上讲,社团负责人较多注重自己在任期间的短期成绩,而较少考虑到社团的长远计划。社团负责人的换届缺乏思想上的沟通,新上任的负责人多数推翻前任负责人制定的计划、目标和管理办法,造成社团发展和内部管理低层次的重复发展[6]
.从学校的层面上讲,很多高校没有制定专门的关于体育社团的监督和评比条例,使得社团在自身发展中没有活动依据及目标追求,忽视了评优、监督活动所能带来的社团之间的激励效应,各体育社团看不到其他同类社团的优缺点,无法相互学习与补足。
4建议
4.1注重激励机制、健全管理制度
学校相关部门应当制定体育社团评比标准,且依据这一标准,对校内各个体育社团进行评选,对于发展较好的社团给予一定的奖励等。注重激励机制,通过奖励等外在行为化为体育社团的内部动力。与此同时,完善社团相关的制度建设也是很有必要的,规范社团申请成立的程序、每个社团按照章程的活动实施及建立专门的会员反馈意见的渠道等。
4.2做好社团干部的培训,强化指导教师的认识
社团干部作为社团骨干人员及活动组织管理者,应当加强自身领导能力及管理能力,提高自身认识,做好交替工作,加强沟通与交流,批判地继承前任负责人的工作计划与要求,避免重复劳动和多走弯路。与此同时,应当注重强化指导教师的正确认识,明确指导教师在社团活动的任务及要求,增强教师责任感,同时合理安排社团活动指导的时间与次数,使得学生能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颇有收益。
4.3加强宣传力度,扩大活动范围
学校相关部门及社团负责人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便利条件和学生群体广、信息传播快的特性,注重宣传,深化学生对体育社团的认知,便于学生有目的且有针对性的选择自身想要参加的体育社团,降低社团选择的盲目性。与此同时,增加与校外社团的交流机会,邀请校外社团到本校交流技术经验,亦可组织社团成员到校外参加比赛、交流[7].校内活动与校际交流双管齐下,使得体育社团多为人所知所熟。
参考文献:
[1]卢元镇。论中国体育社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1-7.
[2]一般管理理论.好搜百科.
[3]符路瑶。马斯洛需求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向剑文。重庆市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5):66-569
[5]崔树林,穆益林。大学生体育社团运作方式探索[J].体育学刊,(11):71-74.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 篇6
摘 要 校园体育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不断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和体育需求;扩大学生体育人口,发展学生运动才能;促进学校场馆设施、器材设备建设;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加快学校体育的发展。本文对体育社团在高校体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加以阐述。
关键词 体育社团 高校体育 素质教育
一、体育社团在高校体育中的地位
当前,学校体育观念的转变加快,体育消费和体育需求增强,追求体育健身与娱乐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时尚,原来体育课及课外活动等组织形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因而,大学校园体育社团应运而生,它拥有独立自主的决策权,不需要体育职能部门的干预,靠大学生的兴趣自发组织各种有意义的体育活动,并产生广泛积极的影响。
由于大学校园体育社团在学校体育中产生积极影响,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也日益突出,在调查中绝大多数学校体育社团都由学校领导、主任主管,建立了较系统的组织领导机构模式,加强社团及其会员管理,注重强调社团服务意识与服务质量提高,积极为社团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使社团得到良好的生存与发展。
二、体育社团在高校体育中的作用
1.体育社团种类的多样性和社团成员的广泛性,扩大了校园体育的内涵
由于社团成员来源广、交流多,所以体育活动信息传播的对象多、速度快,因此,这些社团成员将成为大学生社团的二次媒介,把体育活动乃至其他先进文化的信息播撒在学校举办的各种体育活动的非社团成员的人群中。大学生通过参与体育社团活动,培养了集体主义、团队精神和健全的性格,这对大学生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至关重要。
2.社团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和活动目的的多样性,繁荣了校园体育活动
社团活动是校园体育活动的重要方面,丰富多彩的社团体育活动,对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体育兴趣和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参加体育社团活动的动机、目的是多种多样的。大学生的需求具有多层次性、多样性和多变性的特点。利用体育社团形式多样、层次多样的文化活动优势,可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以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丰富校园体育活动生活具有非常积极、健康的作用和意义。
3.参与体育社团的自主性和社团活动形式的灵活性,营造了和谐的校园体育活动氛围
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爱好自由选择社团活动的内容、时间和频度,能够按个人意愿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并积极争取、创造各种满足个体需要的机会。体育社团组织开展活动是以各单项体育社团为群体,自筹自办,自我管理,具有形式多样、实施灵活的特点。体育社团参与的自主性和社团活动形式的灵活性使体育社团成为一个较为宽松的团体,有大学生感兴趣的项目、有教师适当的指导、有不同形式的小型竞赛,而且是在平等自由的气氛下进行的活动。
4.体育社团成员的高层次,提高了校园体育活动的品位
大学生体育社团的主体是文化素养较高的大学生群体,这就决定了校园体育活动有着较高的层次。实践证明,学生作为校园体育活动的主体,他们不只是满足于简单、传统形式的体育活动的重复,而是企盼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和组织活动,创造出崭新的体育精神产品和活动内容,以符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需要。
5.起到加强校际交往的中介和桥梁作用
以前学校参加的各类运动项目、不同规模的校内外体育竞赛都是由专门体育职能机构来组织的,能够参加比赛的运动员不外乎是校代表队队员,学校的一般学生很难有机會参加比赛并获得其中的一切体验。而校园体育社团却能为一般学生创造机会,通过不同学校社团之间交往,促进相互了解与认识,增进不同学校社团会员之间的友谊,同时在交流中互递信息,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6.发展学生运动才能,为高校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
学校运动代表队有一部分队员是在体育社团中发现并挑选出来的,而且这部分运动员的技术水平、身体素质相当不错。体育社团通过组织各类运动项目、不同规模的体育竞赛,使广大学生得到实战锻炼,使学生体育能力得以提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整体水平。可见,体育社团能激发学生体育运动才能,为学校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奠定基础。
三、结束语
1.学生体育社团是高校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体育意识,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丰富了大学生业余文化生活,促进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成为体育文化传播的媒介,成为沟通系际、校际间的中介,为学校运动队提供了人才资源。
2.要高度重视学生体育社团在高校体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学校应给予充分重视,要系统的将体育类社团纳入学校体育教育管理体系,在资金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加大资金投放力度,同时学生体育社团要多渠道筹集资金,为社团活动筑牢经济基础。
3.学校应加强对学生体育社团的专业技术指导,学校体育职能部门应为高校学生体育社团配备专业指导人员,对社团成员的活动提供技术指导和理论支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健康观,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
参考文献:
[1] 张伟.中国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研究综述[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03).
[2] 陆军.浅议高校体育社团与校园文化建设[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1).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 篇7
关键词:学生体育社团,现状,分析
1. 研究目的
文章旨在对山西省高校的学生体育社团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总结规律,提出建议,以促进学生体育社团健康发展,完善普通高校学校体育文化建设。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山西师范大学、中北大学、太原工业学院、太原理工大学、忻州师范学院的学生体育社团,在校生中参加学生体育社团的人数、男女比例、活动次数及发展中存在问题等现状。
2.2 研究方法:
抽样调查、问卷调查、追踪观察和面谈法(发放问卷485份,回收485份,有效问卷426份,回收率96.5%,有效率为87.1%)。
3. 结果与分析
据访谈结合资料调查,山西省高校学生体育社团于1996年5月首次在山西师范大学成立舞蹈协会、足球协会两家,截止2003年1月,在上述五所高校发展成为10个体育项目社团(见表1)。社团由各高校团委直接领导,人数从8——126人不等;活动形式以举办相关项目的校内学生比赛、活动和校际社团间的交流比赛为主;利用课余时间活动,活动场地随意,器材和经费多以团委下拨和社团自筹两种方式解决。
3.1 会员人数
从表1可以看出,球类项目中,大球项目开设足、排球。足球较普及,参与人数多,而排球协会会员偏少,篮球项目没有这样的组织。小球类项目开设相对较完备,成立较晚人数较少。武术套路、散打二个项目人数规模居于中等(体育院校成立)。各社团会员人数逐年递增,整体呈良性发展。
3.2 会员性别比例
表1数据表明,男女生会员比例整体略低于我省高校男女生比例;在校女生参加社团人数在女生群体中比例高于男生会员在男生中的比例;而运动项目分布呈现出严重的性别差异。
足球是男生的首选,足协的男生会员人数居各社团之首,舞协次之,散协居于第三位,其它社团也得到男生不同程度的青睐。男生分布于各协会的人数(除舞蹈协会外)大大超过女生的人数,说明各协会中男生是活动的主体。然而从女生在各协会中分布情况来看,舞蹈、操类项目是女生的最爱,其次是踺球,对抗性强的项目很少涉猎。
3.3 会员参加活动次数
调查表明,会员参加社团活动保持在4——10次之间的会员占全体会员的54.0%,据不完全统计以上十个项目社团在2006年6月——2008年1月内开展会员活动次数最低为28次,最高为94次,54.0%的会员参加活动次数不及开展会员活动次数最少28次的1/3,体现出参加社团活动人数极不稳定,从而成为影响活动开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调查表明参加会员活动次数的人数分布极不均衡,本科四年级(简称本四)会员参加活动次数集中于4次以内,11次以上的人数为0。本二、本三会员参加活动次数集中在10次以内,专一、专二会员参加活动次数整体分布较均衡,集中在4—10次。而从二年级(本二、专二)开始参加会员活动次数在11次以上的95%为社团技术指导人员或机构成员。会员参加活动次数随年级的升高而减少,如何开展具有吸引力的活动使会员长期稳定的参加,应当是各社团首要解决的问题。
3.4 学生体育社团存在的问题
3.4.1 管理体制不健全,社团良性发展缺乏有力保障
学校在各方面对学生社团缺少一个全面、灵活、行之有效的全方位管理体制,缺乏必要的管理规章制度来引导、约束、管理、监督学生社团的内部工作。截止2008年1月,各高校校尚未有一份正式管理社团的条例,仅有几所高校的管理草案尚在制定之中,管理落后于社团发展。
对社团工作的管理缺乏系统性、组织性、计划性。社团活动的监督性差,活动的自主性大,社团内部制度条例执行缺乏约束力,致使会员活动开展随意。因此,制定一套适合实际情况的管理制度成为管理部门工作的当务之急。
3.4.2 技术指导服务质量差是影响会员参加活动次数少的主导因素
学生体育社团中承担教授、组织、管理工作的多是本三、本四、专二高年级学生,多为义务工作,基本是“自养自用”的人才制度。个别社团聘用教师承担技术指导工作。据初步统计由教师承担指导工作的社团,会员无论在参加活动积极性还是出勤率上都高于由高年级学生承担技术指导工作的社团。(见表2)
对于从事技术指导的学生来说,学校缺乏激励的制度,部分骨干成员在工作一定时间后,渐渐缺少在该项目中的上进心,产生厌烦情绪,导致责任心下降,再加上自身水平限制随时间的推移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技术指导积极性低、水平差成为必然。从表3数据来看,技术指导差成为影响会员参加活动次数少的主导因素,而其它四项指标中各年级比率的总和均低于该年级指导性差所占的比率。会员参加活动次数多少作为衡量社团生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会员参加活动次数多的社团生命力就强,反之亦然,同样也直接反映的是社团活动开展是否符合会员的要求,会员的要求能否得到满足则直接关系到社团能否生存下去。因此,社团的服务能否满足会员对社团的要求成为社团发展的主要矛盾。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从调查十个项目体育社团现状来看,社团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项目开设比较全,管理制度、活动形式、人才培养体制不健全,但社团整体上呈良性发展。在一定的程度上弥补了我省高校体育教学的部分不足,为大三、大四体育教学管理和课程开设开辟了新思路。但是,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受其自身条件限制,在管理上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在技术指导水平低,需各方面给与积极的支持和关注,共同营造一个适合学生社团发展的集体氛围。
4.2 建议
4.2.1 强化管理、健全社团规章制度
根据实际情况,由团委委托学生会制定一定的管理规章制度,经团委批准后,以团委名义下达到各系、各社团。理顺组织机构,实行协会主席负责制,各社团主席向院团委负责,院学生会社团部进行实际的社团之间的协调工作。
团委应加强对社团活动的监督,根据会员的要求,督促社团积极有效、切实地开展活动。严格把好审核关。社团成立要审核,达到规模要求予以批准,社团成立后还要继续审核,对活动开展差的限期改正,不达标的勒令解散。
社团内部加强制度建立和执行,对于违纪不能按协会要求参加活动的会员予以劝退或开除对收费标准、开支状况要明了,让会员花放心钱,由团委监督,向会员在学期末报告。
4.2.2 提高社团的技术指导服务质量
采取义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聘任制度。严把技术指导人员的审核关,符合条件的予以聘任,聘任后责任心不强、技术指导性差的予以辞退。对于学生指导员来说由社团内部出资定期强化,进行培训,以确保服务质量的提高。
敢于走出去,善于引进来。让部分骨干力量,有选择地去参观一些比赛活动,提高自身水平。通过多种渠道与社会指导员或某一项目具备优势的人员进行联络,请进来,为我所用。
4.2.3 加强宣传工作,扫除思想障碍
经常组织宣传板报,让学生,会员了解社团的性质,意义、目的。开展社团经验交流会,组织人员参观社团活动,组织社团的专题讲座,让教师和学生了解社团,接受社团。
参考文献
[1]李大立.体育法规[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
[2]卢元镇.论中国体育社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3).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 篇8
我校现有社团六十五个,各社团涵盖传媒类、公益类、学术科技类、人文社会类、体育艺术类,社团参与人数总计约六千余人,已达我校学生的50%, 社团活动参与人数达我校学生人数的91%,然而体育类社团发展数量仅为9个,分别为篮球社、台球社、瑜伽社足球社、电子竞技社、乒羽协会等,从性质上看,高校学生社团以基本覆盖各个体育项目。
2、西安文理学院体育类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从2005年11月成立西安文理学院社团联合会以来, 学生社团发展逐渐规范化、系统化,学校对社团活动比较重视,社团内部的管理也较有成效。经过八年时间的发展, 我校社团数量逐渐增多,在社团类别上也趋于丰富,校园社团活动的形式以及参与人数也在趋于上升,然而体育类社团在活动方面缺乏规模化,活动也缺乏一定的专业指导,比如网球社由于社员人数较少,未大规模的举办过任何活动,在校内缺乏一定的影响力,而在社团内部活动中也仅限于娱乐, 缺乏一定的专业技术指导使得社员自身技术也难以提高,另外一个层面高校也经常举办各类足球联赛、篮球联赛等但这些专业赛事与这些兴趣类社团毫无关系, 从这个层面也就让这些兴趣类社团失去了成长的沃土。其次,大型体育赛事也需要一定的活动经费,然而作为学生社团经费有限,就限制了其经常举办体育赛事的可能性。多方面因素导致高校体育类社团长时间发展不前。
3、西安文理学院体育类学生社团经费来源及经费使用情况
学生社团财务管理,须坚持公开、合理、规范、有效的原则,确保社团经费得到最优配置。我校体育类学生社团每年举办活动近2余次,在社团活动经费上也是其发展的一个短板性问题,我校每年体育类学生社团会费平均近4000元 (社团收取会费不得超过1元,公益性质社团原则上不收取会费),社团自筹经费近2万元,校团委支持年均近2000元, 在使用方面必须经过各社团主席团严格审批, 每学期末社团联合会对各社团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学期审核,对于账务出现问题的社团给予一定处理,社团经费主要花费在一下以下几个方面:活动器材用具的购买、办公用品的采购、制作宣传板、活动场地支出、活动布置用品的购买、部分大型活动奖品的购买等,社团在财务的管理上应做到正确、合理地筹集、管理、使用资金,努力做到开源节流;开展财务分析,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认真执行财务制度,按照社团联合会统一的制度, 及时、准确、完整地记账;建立和完善社团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控制和监督;对严重违纪、损害公众利益的收支应及时向社联和校团委报告、检举;加强资产管理,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再支出使用上应做到遵循“先批后用”的原则,每次活动费用不能超过所批费用,即活动审批表上的预算费用,否则超支部分由活动组织者承担;特殊情况,须事先报社联和指导老师批准,获批后方可报销。社团剩余资金由社团保管,社团联合会监督,换届后由新任负责人保管。
4、西安文理学院体育类学生社团工作面临的困难
我校目前体育类学生社团数量在不断增多, 举办的活动也在不断增多,随着而来,活动所需资金、活动所需场地、场地的硬件设施配置等均不能满足社团正常活动, 学校的重视程度上也不如学生会,在资金的投入、场地的租借方面依然成为问题,各二级学院对社团乃至社联的工作认可度过低。
首先社团管理不规范,社团活动难以做强做大,社团的管理方面需要加大规范化建设,学生社团的特点是流动性较大,专业指导力量较弱,活动内涵的系统性不强。学生参加某一社团,往往是兴趣使然,若是参加后学到东西,会进一步加强其兴趣,若是学不到东西,就会很快游离出这个社团,所以,社团一定要自觉增强功底提高活动的含金量,一个比较有效的办法就是寻找一个依托点:以第一课堂为依托,以第二课堂为延伸。社团要主动寻找与社团主题相关的课程为依托,聘请课程的主讲教师成为社团的指导老师,引导会员成为这门课的选修课, 利用课程知识引导会员对社团活动增强理解,从而提高其积极性。通过这些努力,社团建设就会有深刻的内涵了。社团是一个既松散又严密的组织,组织是否具有凝聚力,会员是否热爱社团,将决定社团是否办得成功。所以,社团组织者要努力寻找凝聚点,加强会员之间的情感交流,以此留住人,进而发挥其育人功能。抓住凝聚点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宣传介绍向校内外介绍社团的情况,增强会员热爱社团的感情;可以通过设置特定场景的活动,加深会员之间的思想交汇等等。
其次,同类社团交流极少,没有合作平台,单一的高校社团影响力小,大型系列活动经费,专业人力严重不足。各社团章程尚不完善,在内部管理上缺乏严格控制,社团建设连续性不足,导致社团发展出现瓶颈。最后,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传媒已成为社团发展必不可或缺的发展工具, 我校各社团虽已建立相应的微博、人人、百度平台,但运营方面几乎处于瘫痪状态,能够及时利用网络工具宣传社团、活动以及社团文化的社团极少,在很多信息交流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往往导致信息的滞后以及闭塞。
最后,社团只注重外部“硬件”建设,忽略内在“软件”建设。现在社团所重视的只是社团管理这方面的“硬件”,往往对社团内部机构关心较多,仅仅用社团管理来约束会员,却不知道用社团所蕴含的魅力来吸引人。而这里所说的“软件”其实就是社团品牌文化的建设。没有文化的吸引,社团谈不上发展,也发展不起来。我校社团比较重视社团品牌文化建设的也仅仅只是几个老社团, 绝大多数社团对社团品牌文化建设的认识还不够。
5、对高校体育类学生社团工作的建议
以西安文理学院学生社团发展瓶颈和发展经验为例, 现对高校学生社团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 加强宣传、交流、 总结。由省学联社团工作部搭建平台 , 加强全省各地区、各高校社团联合会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带动各高校社团共同进步、发展,具体可制订相关社团联席制度,定期召开陕西省高校学生社团交流网络平台,建立QQ群,人人公共主页、微博等陕西省高校学生社团交流网络平台, 同时建立健全全省高校社团的总结和考核工作。通过对社团工作的总结可以积累好工作经验,为进一步开展工作打下基础。
(2)建立鼓励机制 ,强化对高校学生社团对校园文化发展重要地位的巩固地位,通过对社团的考核设立“陕西省高校社团工作先进单位”,“陕西省优秀大学生社团”等,对发展好的社团及社联进行推广,并肯定其工作。
(3)打造资源平台,建立同类社团交流平台 ,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组建“陕西省高校大学生XX联盟”,在陕西省高校学生社团联席会议下,组建“陕西省大学生篮球联盟”、“陕西省大学生网球联盟”等整合各高校之长,互相交流经验,交换其资源,克服传统的单一高校社团活动影响力小、个别大型系列活动经费、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加强社团的交流和学习,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结合各联盟自身的特点,由省学联帮助其寻找社会相关各界的指导和支持,利用省学联资源优势,寻求社会商家支持,解决社团发展资金困境。
(4)引创品牌文化 ,实现项目优势。以优秀文化带动社团发展 ,以优秀文化培养一流人才, 打造属于能够代表社团发展水准的品牌文化,一方面增强社团的向心归属感。做到以优秀文化吸引人,以优秀人才带动高校社团发展。
(5) 加强指导老师管理 , 在聘任指导老师同时注意专业化 , 比如网球类社团需要聘任具有一定代课经验且在这方面有一定作为的指导老师,从而实现体育类社团的长足发展。
摘要:近年来,高校学生社团快速发展,新老社团齐头并进,为繁荣校园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如何使高校体育类社团发展更好并以体育类社团为载体推进体育在高校中大众化发展更需要作出更多的努力,现以西安文理学院学生社团发展情况为例探索高校体育类学生社团发展之路。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 篇9
一、大学生体育社团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五所独立学院学生体育社团发放调查问卷, 我们了解到独立学院学生体育社团现状。数据显示, 目前高校建立了大量的体育社团, 包括球类、传统武术类、轮滑及一些体育舞蹈等, 在学校及院系的支持下, 创建了共同体育爱好者的小团体。虽然体育社团在数量和种类上反映出繁荣的景象, 但是社团活动的开展状况却不容乐观。被调查的许多体育社团, 生存状况良莠不齐, 活动效果不尽如人意, 举行的社团活动数量很少, 有的仅限于开学和迎新, 剩下的就陷于沉寂。体育社团活动形式也仅局限于举行比赛, 对于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社团活动产生负面影响。从被调查的学生层面上看, 大学新生更热衷于加入体育社团, 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参加体育社团活动的人数呈显著下降趋势。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 当前影响体育社团工作进一步推进的主要原因包括政策体制和硬件设施两个大方面,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体育社团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评价。在大学生体育社团日常管理部门方面, 目前的体育社团大都归口于校、院、系团委, 也有部分社团是由校学生处进行日常管理。问卷调查显示学校团委管理占到接近90%。对于体育社团工作开展的效果评价更多是形式上的, 比如举行比赛等, 而通过社团活动, 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否得到增强, 学生的体育技能是否得到提高, 没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鉴定与评价, 学生参加体育社团活动得不到政策上的激励, 导致许多学生参加体育社团活动流于形式。许多学生报名参加体育社团以后, 经常出现不能坚持的现象, 导致一些体育社团名存实亡。
2.体育社团活动经费严重匮乏, 已成为影响社团发展和开展活动质量的重要因素。鉴于当前众多的体育社团, 学校能拿出来的经费支持是杯水车薪, 而体育活动所需要的设施和装备是一笔巨大的财政支出。体育社团的组建, 体育设施与装备大都需要学生自备, 使许多对体育项目爱好的学生望而止步。而社团要想开展一些活动, 也需要得到大量的资金支持。现实情况是, 学校将大部分资金投向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而对体育社团的资金支持少之又少。仅靠收取学生的会费, 无法维持社团的正常活动。许多体育社团通过拉赞助的形式举行活动, 造成体育社团活动举行的不确定性很高。
3.体育社团缺乏专业的指导和培训。目前的体育社团, 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指导, 大多聘请有特长的学生担任教练, 讲解与教授存在不专业、不系统等因素。而聘请高水平教练又会受到经费的困扰。学生在参加体育社团活动中, 无法得到技战术方面的指导, 体育技能得不到提高, 都会影响学生参加体育社团活动的积极性。社团指导教师是确保体育社团活动开展的重要保障。调查数据显示, 80%以上的学生体育社团缺少指导教师的经常指导。目前, 高校体育教师担负着增进学生身体健康, 教授健身理念的重任, 体育教师是学生体育社团最直接、最有效的指导教师, 但由于多重原因, 体育教师没有在体育社团的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究其原因, 高校的教育体制不完善, 导致体育教师无法介入体育社团的指导工作。
4.学校的硬件设施导致体育社团活动无法顺利开展。在高校扩招导致生源激增的现状下, 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极其紧张。课余时间, 活动场地人满为患, 体育器械、设施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参加锻炼的基本要求。这些都影响着各类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被调查的高校, 拥有网球场地6块, 但从事网球活动的学生成百上千, 可以想象的是, 网球活动成了原地网球挥拍运动。同样问题也困扰着羽毛球、乒乓球等学生喜爱的活动项目。如何安排好场地活动, 体育资源的分配是当前体育社团急需解决的矛盾。
二、大力推进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 体育社团要发挥重要的示范作用
1.课内外一体化的教育模式, 是指学生在体育社团里的表现以及运动成绩, 均应纳入学生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 纳入到学校体育教学的管理体系当中。作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体育社团成为体育教学课外练习的重要一环。作为大学体育教学的延伸, 学生体育社团的活动应作为课上教学内容的复习巩固和提高, 缓解当前体育教学课时紧张的现状。体育社团的活动应在体育教学的监管之下, 享有一定的学时补贴, 学生在体育社团举行的活动中所取得的成绩, 以及参加体育社团活动的出勤率, 均应记录在该学生年度体育成绩之中。同时, 对于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在参与奖学金的评选、评优、入党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体育社团的活动当中。
针对大三、大四没有体育课的学生, 学生体育社团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 增进身心健康方面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积极参加体育社团活动的大三、大四学生, 可以作为选修学分的形式进行记录, 可以作为毕业环节加分的重要因素。
2.引导体育教师及体育工作者积极投入到学生体育社团的指导工作当中。作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组成部分, 体育教师及体育工作者深入到学生体育社团当中, 是必须履行的工作职责。学校对体育社团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应加大扶持力度, 激发教师参与学生体育社团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在体育社团办讲座, 做好一对一的体育技能辅导, 大力宣讲体育健身知识, 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提高体育社团的整体水平。同样, 学校在政策上加大指导教师的扶持力度, 让教师充分意识到指导教师的重要性, 在教师的职称评审、评优评先、工资晋级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最大限度激发教师参与学生体育社团的积极性。
3.拓宽渠道, 满足体育社团活动的资金需求。除了积极增加学校经费拨款, 学生体育社团应积极引入经费赞助途径, 通过购买指定体育用品模式, 引入体育商家的经费赞助, 开展体育社团的活动。体育社团可以采用赞助商域名的形式, 开展各种活动。例如以体育商品名称冠名开展比赛, 通过购买指定商品获得赞助等。高校及学院系部应支持体育社团利用学校资源进行一定的创收活动, 充实体育社团的经费来源。
4.合理配置体育资源, 促进学生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针对当前学校体育资源紧张的现状, 合理安排配置体育资源, 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将学生体育社团活动统一报送至学校体育管理部门, 合理安排各个社团活动的时间及所需器材, 指导教师的辅导时间也一起编排, 做到场地、器材、教师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5.结合社会发展的趋势, 引导开设适合广大学生参加的体育社团项目。现在, 许多我国传统体育项目、非遗项目正在被引入到校园当中, 使广大学生受到爱国爱家教育的同时, 身心素质得到增强, 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与保护。体育社团在结合体育教学课外延伸的同时, 应更加注重学生喜爱、内涵丰富、健身效果明显的项目的开设, 使学生体育社团成为承载校园文化的亮点。
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 已经促进教学活动向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发展, 学校的各种社团组织, 成为课外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形式。体育教学同样如此, 没有课外体育的支撑与保证, 体育教学的目标就无法实现。体育社团是高校课外体育的重要组成形式, 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终身体育理念、丰富大学生课外业余生活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独立学院体育社团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学生体育社团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中可以发挥巨大的引领作用。完善和健全的独立学院体育社团建设与管理的新模式, 将有助于高校的教学改革, 最终达到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传友, 冯伟.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J].2009, (02) :15
[2]韩冬, 尹青山.影响大学生体育社团发展因素的研究[C].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 (一) :268—270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 篇10
关键词:天津,高校体育社团,学生参与
1. 天津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活动的现状
1.1 天津市普通高校体育社团会员情况
据统计在高校男生与女生有着显著的差异, 男生参与体育社团的比例比要大于女生。女生参与体育社团少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参与体育运动的自信心。另外适合女生参加的体育社团项目也比较少, 除了舞蹈、跆拳道、乒乓球等几个项目外, 其他的项目都不太适合女生参加。因此, 要多开发既适合男生又适合女生的体育项目, 并重视提高女生成员参与体育社团的兴趣。
刚刚跨进大学校园, 作为新生对一切事物都有新鲜感, 希望能早日融入到大学校园生活中去, 加之迎新活动时的大力宣传和社团招新工作的积极开展, 吸引了大量大一的新生加入到各式各样的活动社团中来。天津市普通高校体育社团中大三、大四成员比较少。一方面在于进入大三以后, 公共课的比例减少, 专业课程的学习任务较重。另一方面, 从大三开始感觉到学习的压力增大, 到大四后学生又要面临就业或考研的压力, 因此造成了大三、大四的社团人数不多的现象。另外, 天津市普通高校体育社团组织活动的形式比较单一、内容缺乏创意, 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因此, 天津市普通高校体育社团应该有针对性的推出吸引社团成员继续加入体育社团的活动, 抓住社团成员的心理, 从而使得大学生在校期间能通过体育社团参与到体育健身运动中去, 使之成为大学生的主要体育锻炼手段。
1.2 会员加入体育社团的渠道
追求时尚、休闲娱乐、增强社交是大学生加入体育社团的主要原因, 而锻炼身体、提高运动技能却成了次要的动机, 这就说明现在体育社团除了担负着大学生锻炼身体和提高运动技能的任务, 更应该把时尚和娱乐的精神带给成员, 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如何平衡和满足大学生的多样的动机是体育社团良好发展的重点工作。
体育社团自身的宣传是吸引大学生加入社团的主要手段, 社团的招新工作渠道比较单一, 也是造成社团成员不稳定的原因之一。适当增加招新渠道和招新方式, 体育老师在平时的体育课堂上也可以帮助体育社团进行宣传和引导。
1.3 会员加入体育社团的期望
社团会员加入社团的期望是各不相同的, 天津市高校体育社团的学生加入体育社团的主要期望的分别是追求时尚、休闲娱乐和增强社交。追求时尚成了学生参加体育社团的最主要的动机, 参加体育运动可以娱乐身心。结交朋友, 这也成为了会员通过体育社团的达到期望的主要考虑因素, 相反锻炼身体和提高运动技能却成了相对比较次要的因素。这表明天津市高校在发展体育社团是不可忽视学生在加入社团时的期望, 要尽量满足社团成员追求时尚、休闲娱乐和增强社交的动机需求, 增加社团活动的趣味性与交流性, 形成一种持久、发展的动力吸引形式, 在参与中逐步达到锻炼身体、提高运动技能的目的。
2. 天津市普通高校体育社团会员参与体育社团活动现状
2.1 参与项目
据调查得知, 乒乓球、羽毛球、篮球和跆拳道所占比重较高, 这其中乒乓球、羽毛球和篮球是三种最为常见的体育项目, 因其简单、易学、健身等优点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 社会各界人士、各年龄层次的人都可以参加, 因而也是高校学生乐于参加的几种活动, 跆拳道因其具有较高的防身自卫及强壮体魄的使用价值, 也受到了很多人的青睐;球类运动项目中网球和排球所占比重较低, 网球需要有专业的网球场地及设施, 一般高校都不具备这些条件, 而且网球的专业人才也比较少, 因而选择网球的人很少, 排球的传播没有篮球、乒乓球那样普遍, 导致选择排球的人不是很多;轮滑也是一种比较受欢迎的项目, 它具有娱乐性、健身性、刺激性、经济性和观赏性等特点, 是一种很好的运动项目, 因而选择的学生也比较多;由于从事舞蹈需要一些较高的身体条件, 就不像乒乓球那样得到大多数人的选择了;所占比重最少的是游泳和自行车, 游泳需要有比较专业的游泳设施, 而且日常的维修与护理成本较高, 自行车虽说是很常见的代步工具, 但是作为一种体育项目还没有被普遍接受, 而且专业的体育用自行车价钱也是不菲的。高校应该丰富体育社团, 普及各种体育项目的宣传, 才能使体育项目多样化, 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
社团活动的时间固定与不固定两者人数差不多, 但是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社团活动的时间是不固定的, 这些社团临时确定活动时间, 临时通知会员参加活动, 使得会员的活动没有系统的时间安排, 甚至有可能与其他的活动时间冲突, 使会员难以取舍, 这就会削弱会员的参加率。如果有固定的时间, 那么社团成员可以更合理的安排自己时间参与的社团活动中去。
根据大多数人的活动习惯, 白天进行活动是符合身体和心理要求的, 晚上活动就需要有一定灯光条件的限制了, 早上可能很多人都不愿意早起, 或者是学习等其他原因使得早上活动的人数要少很多。社团要尽量把活动时间安排在白天, 当然也要根据社团活动的需要灵活选择。
2.2 参与频次
每周活动的频率越高, 参加的人反而越少。由于课业负担重或者是其他各方面条件的制约, 体育社团成员每周活动的次数是有限的, 学生一般都会选择一周活动二到三次, 社团要根据学生的运动偏好进行管理。
3. 结论与建议
3.1 合理安排社团活动时间, 丰富活动内容, 提高学生持续加入社团的兴趣
3.2 加大校方关注力度, 增加体育设施投入和场馆建设
3.3 安排专业的指导老师, 提升社团学习质量
3.4 完善社团管理体制, 培养优秀管理骨干
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者是社团的核心力量, 在体育社团有着特殊的作用。体育社团的管理者的管理能力, 社交能力的高低都直接影响着体育社团的发展。学校的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应意识到这一点, 对体育社团的管理者进行相关的能力培训, 提高管理能力, 更新管理观念, 改进工作方式, 拓宽管理者的视野, 使其更好的为社团服务。
参考文献
[1]张琼.儒家和谐思想的现代解读[J].理论观察, 2007 (03) .
[2]于红.以“社团导师+社团学长”模式完善高校学生社团指导体系[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3) .
[3]田建国.关于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 2007 (02) .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 篇11
摘 要 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学联下发的关于深入开展“三走”活动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多次提及体育社团,突出了体育社团对于推动“三走”活动开展的重要意义。本文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全面呈现其依托体育类社团开展“三走”活动进行的探索实践,在已有的实践基础上,开拓京师体育超市、“有步共跑”及健康星期三这三条线索,增强大学生群体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持久性。
关键词 三走 体育社团 三线并行
一、借力高校体育社团开展“三走”的意义
在“三走”活动逐渐走向深入发展阶段的背景下,依托高校社团开展“三走”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大学生普遍自我锻炼意识薄弱,进入大学以后仍然难以转变学分至上的观念。通过体育社团进行体育锻炼,群体抱团既能互相监督,帮助大学生克服惰性,提高其体育运动的效率和频率,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对其克服交往焦虑、交流恐惧、社会回避等社交障碍也有改善作用。因此,结合高校体育活动来开展“三走”是必要而且十分有效的。
二、北师大体育社团的发展概况
北师大现有体育类社团27个,占全校社团数量的四分之一,目前已经覆盖球类运动、水上运动、田径运动、健身舞蹈运动、棋牌运动等多种类型。随着社团队伍不断壮大,社团领域不断拓展,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由于目前北师大体育社团多是自发成立的学生组织,社团骨干的选拔主要由社团内部成员民主选举,但部分社团内部搞“小群体”使得民主性的社团变成了“家庭式”社团;还有部分社团骨干个人奉行功利主义,只为了奖学金等奖励加分不顾社团管理,导致社团活动没有整体规划、混乱松散,降低了同学们参与社团“三走”活动的热情,同时给学校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三、三线并行-全方位多层次贯彻落实“三走”活动
(一)第一条线:依托京师体育超市使日常体育运动多元化
北师大体育社团数量多、覆盖面广、日常活动频率高。这种长期性、固定性的体育活动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但实际上,由于社团活动的场地、时间等信息不公开使得这些日常活动参与人群局限于社团内部,普通学生参与其中的机会大大削减。为了给师大学生提供更多样的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学生团体联合会联合体育社团,积极构建“京师体育社团超市”:由学联为社团统一争取学校的场地资源,给他们保证了稳定的活动时间和充足的活动场地,而后社团将自己的活动面向所有同学开放,通过整合体育社团的日常活动时间、地点,打造一張北师大体育类社团活动课程表,并通过学联官方微信平台和蛋蛋网向全校學生发布。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个人时间安排参加社团活动,体验不同的体育活动,满足自身的健康运动需求。
(二)第二条线:以“健康星期三”为平台,积极打造体育社团精品活动
北师大的体育社团都有自己的日常活动,总体来说都是一些基础性强、但趣味性较弱的训练。实际上,很多学生只是想锻炼身体,对于某种体育运动并没有明显倾向。因此,体育社团在稳步开展日常活动的同时也要积极打造具有社团特色的精品活动,提升活动质量,扩大社团影响力。
学联为各类体育社团搭建“健康星期三”的体育平台,在每周周三集中推广社团体育活动。学联为体育社团提供一定的场地和设备,社团则根据自身特色组织活动。通过“健康星期三”系列活动的开展,能让更多的社团走出去,真正的面向广大学生,同时也能够使更多的同学能够走进社团,了解社团。
(三)第三条线:打造“有步共跑”运动品牌,丰富体育社团活动内涵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我们有时会制定一个特别好、特别严密的计划。最开始几天都能很好地执行下去,可是后来几天却会因为一些其他的事情而被拖延甚至耽搁。再到最后可能就因为无法完成自己的计划,干脆直接放弃了。这样的情况在校园体育锻炼中屡见不鲜,是有效、持续地开展“三走”活动需要突破的难题。学联尝试用微信搭建“微运动群”开展了“有步共跑”系列活动。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在群里面实时发起共跑活动,组队跑步锻炼能够发挥团队的力量,成员相互鼓励、相互监督能够帮助参与者保质保量地完成锻炼计划。
四、结语
高校体育社团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发组织的,运行机制灵活,活动形式多样。体育社团的参与,为“三走”活动的开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北京师范大学在结合体育类社团开展“三走”活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际,巧妙借用杠杆原理,发挥社会促进效应的作用,以各个体育社团为基础,建立了“三线并行”的良好运行机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各高校可以借鉴北师大的经验,不断探索更丰富、更有效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王媛媛.用公益的力量为“三走”助跑—以南通大学杏林学院“三走援童·暖冬行动”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4,24:249.
[2] 向静.对我国高校体育社团研究的几点浅见[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12:91-94.
[3] 徐春霞.“三走”背景下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对策研究[J].现代交际.2015,06:250.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 篇12
1 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1.1 社会化
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2]仇军等人认为社会化就是通过个人和他人的相互作用,学习知识接受社会文化价值和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的学习过程。[3]大学生社会化指大学生个体通过学习社会文化知识,接受教化,把自己培养成独立、成熟的社会人的过程。
1.2 社会化成本
在经济学领域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价值范畴,是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也称生产费用。人们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或达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须耗费一定的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其所费资源的货币表现及其对象化称之为成本。
在此基础上对社会化的成本做出以下定义: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所花费的各种,时间、金钱、物质等一系列为成为社会化的人所付出的所有,都称为社会化成本。
1.3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因此,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绝大多数社会交换模式都会遵循下列假设:(1)社会行为是一连串的交换;(2)个体均尝试最大化他们的报酬以及最小化他们的成本;(3)当个体从他人得到报酬时,他们会觉得有义务要回报。
2 社会化成本分析
2.1 直接成本
社团的参与都要交一定的会费,在学校里参与的体育社团按学校规定只要十几块或二十几块钱,相对于其他方式,高校体育社团的参与费用要低很多。另外参与体育社团的直接成本还包括运动器材和运动服装成本的投入,这些都是运动参与不可缺少的成本投入。
2.2 间接成本
2.2.1 时间成本
目前时间成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学方面,较早对时间成本进行研究的是贝克尔。他认为时间的价值,就是它的“机会成本”,即耗费单位时间所放弃的货币收入,等于家庭把这段时间用于其他工作时能为之带来的额外的货币收入。由以上的定义我们知道参与体育社团达到社会化所花费的时间就是社会化的时间成本。如果这段时间,进行社会化的收益大于做其他事的收益。那么,这段时间成本的投入是有利的。而我们一般参与体育社团的时间也就是在自己空闲的时间,这段时间的投入能够直接得到收益,而没有牺牲掉其他的收益。
2.2.2 物质成本的投入
在参加体育社团活动的过程中,肯定需要喝水、饮料。这些也是参加体育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引起的一系列的成本投入。
3 社会化收益分析
3.1 直接收益
(1)技术水平提高在体育社团参与的过程中最直接的收益就是技术水平的提高。在社团组织的活动中,参与者水平各异,同学们会和水平各异的人去交流,这样技术水平就能得到提高;(2)身心健康体育社团有别于其它社团,它是在体育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体育以其特殊的作用能有效地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且在体育社团里,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的,在心理上能够获得更多的满足,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3)塑造体型通过体育的参与还可以起到塑造体形的作用,在体育活动参与的过程中可以减少体重,塑造肌肉的作用。
3.2 间接收益
3.2.1 交际能力得到加强
体育社团是一个小型的社会组织,在参与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要和不同的人进行交流。这种在这种环境下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了解社会的交流方式,说话的方式等,交际能力自然而然得到加强。
3.2.2 责任感得到提高
作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人我们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体育社团以其特有的集体性对责任意识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体育社团的管理中需要社团成员各司其职共同努力,一切行动都以集体为中心。通过社团活动的参与,社团成员的责任感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为社会化的培养做铺垫。
3.2.3 促进大学生个性社会化
体育社团是大学生自发组织,自主参与的,具有自主性、自发性、松散性等特点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在这里同学们不用受到课堂和老师的约束,大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体,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团体环境中同学们由片面化、孤立化走向整体化、多样化,促进大学生的个性的发展。而且在体育社团的参与中能使个体充满自信,学生在体育社团的参与过程中既能够充分的展示自我,张扬自我的个性。
3.2.4 促进大学生角色社会化
体育是一个特殊的活动,在活动中无形之中给同学们安排了角色的扮演,例如排球、篮球、足球等项目,有着不同的站位,不同的分工,角色不同,队员们各司其责,才能取得胜利。而且在体育社团活动中,通过对活动内容的商定、活动目的的制定,活动角色的安排,活动工具的准备,活动冲突的调节及活动结果的评定,学生能够逐步的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社会能力,培养自己社会角色的转变。
4 成本与收益的关系
由经济学的观点我们可以知道:利益等于总的收入减去投入成本(见图1)。当总的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投入的成本越小,利益越大。通过体育社团进行社会化,我们会有时间成本的投入会比其他的方式减少很多。体育社团就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我们不必花费大量的金钱去投入到外面的俱乐部来接触社会,从而节省了社会化成本的投入。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结合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特点,从经济学的角度构建了大学生利用体育社团进行社会化的成本与收益模型(见图2)。其中大学生利用高校体育社团进行社会化的成本主要包括金钱、时间、情感的投入,在收益方面包括技能收益、身心健康收益、角色社会化、个性社会化、责任感的培养、社会意识的培养等。并且大学生利用体育社团进行社会化的投入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产生的效益是和大学生以后的工作学习息息相关的。
5 结语
通过对大学生通过高校体育社团进行社会化的成本收益分析发现,通过体育社团进行社会化投入的成本很少但是收益很大,这是其他方式无法比拟的。因此我们要加强对高校体育社团的建设和研究,以便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摘要:社会化伴随着人们的一生,尤其在大学阶段,是个体转向社会的关键阶段,其社会化的培养有位重要。目前,在高校范围内由大学生自发组织,自主参与,以体育为载体的群众性的体育组织在校园里蓬勃发展,为大学生的社会交往,培养其社会性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场所基于社会交换理论,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出发,对大学生通过高校体育社团进行社会化交往的成本与收益进行分析,并构建了大学生通过高校体育社团进行社会化的成本与收益模型,让同学们对社会化的成本和收益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团,大学生,社会化,成本,收益
参考文献
[1]吴蕴瑞,袁敦礼.体育原理[M].上海:上海勤奋书局,1933:44,162.
[2]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4,1 53-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