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社团发展

2024-09-20

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共12篇)

高校学生社团发展 篇1

本文主要核心在于如何通过对现状的研究从而解决实际问题。事实上,当各类体育社团在高校突然之间如雨后春笋般悄然兴起的同时,目前很多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社团概念、性质、运行机制等方面,其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解决其理论和标准问题的阶段。本文主要针对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主要对策,从而促进体育社团的健康发展。

1、加强学生的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高校体育社团人员的流失、高校学生对体育社团活动的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没有一个正确的体育意识,因为在高校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体育专业还是非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大都侧重于具体的实践活动,而关于体育理论的课程内容十分有限,导致高校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匮乏。学生的体育意识的淡薄,进而深层次的影响到学生对于学校体育社团活动的兴趣,以及参与体育社团活动的热情。对此作者认为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们的体育意识,应当从日常的体育教育开始着手。高校体育老师应增加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方法。对于此我国的大学体育课程应当适当增加相关体育理论知识教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

2、加强体育社团的激励、引导,提高体育社团的水平

体育社团要想能够长足的发展,其社团的组织的管理是社团能够健康发展的关键。体育社团的管理直接关系到社团活动的开展以及社团活动所带来的效果。因此我们应当建立健全高校体育社团的组织管理体系,应当与学校的体育职能部门联合设立学生体育社团组织管理委员会,并制定有效可行的社团管理条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学校层面上加强对学生体育社团的管理和指导,对学生体育团体的活动开展实施有效地调控和帮助,使各社团之间以及社团内部都能在科学规范的管理下,顺利而有效的开展体育社团活动。

学生体育团体应当加强体育社团的组织管理,通过制定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尽可能地减少社团中存在的人治因素,使得学生体育社团能过实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进而可以深度的保证体育社团开展活动的秩序化、日常工作的严谨化。然而目前高校学生体育团体在目前的制度上存在诸多的漏洞,其制度建设上依旧不够十分的完善。通过一系列规范化的制度,使得体育社团逐步走上法治而非人治的发展道路,提高社团的科学化、组织化、规范化水平。

3、学校转变对体育社团的认识,提高对体育社团的支持力度

3.1、学校帮助体育社团解决经费问题

任何一个成功的体育社团都离不开经费的支持。当前,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经费匾乏是一个不争的现实问题。资金是体育社团得以规范发展的重要物资先决条件,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无法离不开活动经费,同时社团活动开展的质量与层次更直接依赖大量的经费投入,因此筹集资金在大学生体育社团发展中占首要的地位。

一方面,需要目前相关的校级领导的主管部门如校团委和社团联合会知道体育社团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大对学生体育社团开展活动经费的支持力度,以便学生体育社团的日常活动能够真正的步入常规化的道路上来。另一方面,学校上级领导除了给予学生体育社团一定经费上的支持外,更加注重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在校园上、社会上的影响力及号召力,从而帮助学生体育社团吸取更多的社会上企业的赞助。并成立专门的外联部,将社会上获得的企业赞助的资金得到有效的统一分配,使得体育社团能够更好地从社会上获取相应的活动资金。同时在学校层次上尽可能保证所有活动的赞助商的广告都能够准时准确在校园所有体育比赛活动中都向广大学生老师展现出来,从而保证每一位赞助商的利益,良好的信誉和市场反映也就可能在社会上吸引到更多的企业资金对学生体育社团的大力支持,从而进一步保障学生体育社团的活动经费充足。

3.2、学校帮助体育社团解决场地器材问题

国家教委体卫司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体育场馆、器材配备是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行体育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物质资源。然而现实的情况十分严峻,各高校社团都面临着器材配备短缺的问题,因此学校需要在体育场地和器材方面提供更好的帮助。

学校相关领导应当根据校园的总体规划以及学校的体育经费计划投入情况,依据当前的学生平均体育用地的规定要求和学生对各项体育运动项目的兴趣实际分布情况,从而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学校的体育场馆建设和器材设施的添置以帮助学校的体育教学的需要。由于体育活动场地的严重缺乏,造成现有场地器材设施的超负荷运转,如果不能够及时对其进行维护、维修,将会导致很多体育场地的使用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结果导致本己十分紧张的场地设施变得更加的紧张。故此学校方面应当根据场地和器材设施的折旧情况,进行适当地增加每年的体育场地器材的维修经费。同时学校应当统筹安排好学生体育社团活动场地器材与其他活动所需器材之间的关系,兼顾考虑到各方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安排,使得他们之间不会产生冲突。

高校学生社团发展 篇2

内容摘要

高校社团的出现是高教体制改革和学生素质教育深入的产物,近年来上海高校社团蓬勃发展,涌现了很多优秀社团。但同时,社团发展过程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人才、经费和活动是影响社团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本文主要以上海财经大学社团发展的情况为研究对象,结合其他高校社团发展的实践和经验,采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试图在当前各高校资源限定条件下,设计出有助于社团发展的长效机制,以对各高校社团管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社团发展 机制 体系 管理

一、对社团发展概念的定义

社团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主要表现为社团活动质量的提高、社团品牌的建立等方面。简单来说,高校社团的发展包括社团人才的发展、社团组织的完善和社团管理制度的健全。

对社团发展程度的考察,在各高校社团管理工作中都有相关的制度设计,比如复旦大学的星级社团评比制度。但由于社团活动的特点,很难对其发展情况进行量化的描述。作为社团联合会、社团工作委员会等管理机构来说,更加关心的是社团总体水平的提高。我们认为,要从培养和挖掘全面发展的社团管理人员、组建和培育优秀精品社团、设计与开发社团支持体系和制度的角度去考察社团发展。

二、社团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一)社团创造力和活动盲目性的矛盾

学生社团多采用自主创建的形式成立,以学生兴趣为主要出发点,由于贴近学生实际,很多学生社团发展迅速。另一方面,学生社团长期以来缺乏社团文化的培育和适当的引导,社团活动伴随着一定的从众和雷同趋势,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

社团活动以学生的兴趣为诉求点,但是不应当仅仅是学生的自娱自乐。很多高校的体育类学生社团活动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以组织会员活动和相关赛事为主,并没有考虑对体育精神和团队意识的培育,不得不说是一种缺陷;还有一些社团在开展活动时只重形式和宣传,讲究排场,曾经一度在学生社团中形成了一种相互攀比浪费的风气。

(二)社团活动丰富化和校园资源有限性的矛盾

从广义的角度来定义学生社团活动的资源,大致可以有这样的罗列:海报栏、横幅、传单、网络、教室、体育场馆等资源。

以2004年11月为例,该月我校累计社团活动有100项左右,即平均每天的社团活动有3个以上。即使每个社团每月只开展一次活动,那么以全校50个社团的规模来说,平均每个月每天都会有学生社团活动。应该说学生社团活动的频率是相当高的,参与面也是很广的。

但同时由于活动场地有限,社团活动的灵活性就变成了一种缺陷。教学和体育设施首先要保障日常的教学,社团活动专用的场所保障度在各高校都有一定程度的缺失,出现社团活动和同学自修学习需要场所的冲突也在所难免。

(三)社团活动多样化、精品化与学生社团经费固定化的矛盾

经过多年建设,很多学生社团都形成了自己的发展重点和活动特色。社团活动专业、精品化的过程也是经费刚性化的过程。从社团发展历史来看,各高校社团的数量在近几年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但从学生社团能够使用的经费来看,每年都没有太大的变化或者说没有办法适应社团发展的需要。

社团经费来源途径有限,主要来源于社会赞助和会员会费;社团活动规模有限,对商业赞助的吸引力也不高,社团本身动力也不足;而会员会费数量有限,只能应付常规运作,对开展社团活动的保障度较低,并不能对社团发展提供保障。

(四)社团发展稳定化要求和学生社团人才流动化的矛盾

学生在校时间有限,各高校参与学生社团活动的主要以低年级同学为主。优秀社团活动管理人员的缺乏也是社团发展遇到的一大问题,很多同学刚刚在岗位上做出了成绩就要升入高年级,无暇顾及社团管理工作。近年来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很多学生情愿去读培训学校努力考证,而不愿意留在学生社团组织中锻炼。这些问题是很多学生组织所共同面临的问题之一,但同时学生社团人才还有一些特殊性需要加以注意。

长期以来,社团负责人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和认同感。社团活动相对自由,但对社团负责人的综合能力要求颇高。社团负责人作为学生干部的认知感不强烈,这同学校相关部门包括部分院系对学生社团活动的意义不甚重视有关。在学生日常考核中,担任学生社团负责人的经历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社团是兴趣集合的产物,但也需要有激励机制的保障。由于现在社团负责人的工作没有相应的约束和奖励,同其他学生干部可以获得的很多肯定和良好的工作环境相比较,社团负责人的工作缺乏吸引力,由于趋利心理的存在,很多优秀的社团人才流失到其他学生队伍中,长此以往,对社团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至此,我们大概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高校社团管理制度的制定要从关键要素入手,即社团的发展必须以社团制度化为基础,以社团培训为支持,以社团绩效管理为途径。

三、社团发展管理机制的构建

我们认为:对社团发展的各项投入必须运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讲究效率公平原则,并需要有激励相容的制度作为社团健康协调发展的保障。

(一)强化社团发展中的知识传授,建立社团发展培训体系

1、社团培训内容的丰富

培训是学习、转移技能,增强社团管理的最常用、最简单的方法,也是适合社团负责人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管理理念的高效方法。社团负责人培训作为社团管理部门对社团进行规范化教育的手段,在很多高校已经逐渐形成一整套系统化、科学化、具有大学生特色的培训体系,但是,因为这个体系的起步和发展较晚,在培训的内容上还存在很多问题。

学生社团的管理追其本质是有别于社会其他非营利性组织的一种特殊组织,社团的成立、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比如,社团的成立是在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环境,针对的主体是在校就读的学生群体;各社团人员的组成主要是以兴趣为根本出发点,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强大学生个人素质为本质前提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引入社会化企业管理对学生社团更好的发展是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我们现在最需要做的就是建立一套包含社会管理理念的适合学生社团负责人的培训体系。

培训不仅仅要针对制度的学习,同时还应包括社团管理理念、活动开展流程、活动组织经验等方面的指导,冲破校园意识的局限,立足于优秀管理人才的培养。要将外部企业管理理念引入校园社团管理,克服培训初期的 “自给自足”和“小农意识”状态,提升培训的高度,拓展培训的内涵。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要将学生社团的特点与社会企业化管理特点相结合,走一条最适合学校社团发展的道路,寻找一条有效的培训途径,丰富学校社团负责人培训的内容。首先,我们可以邀请著名企业的管理人才为社团负责人作讲座,传授经典的、当前社会最流行的管理理念,强化企业规范化管理体制;其次,针对学生的发展特点,对交流沟通能力、领导能力、部门协调能力、人际关系建立能力、对外商务谈判能力等一系列管理者应该具备的技能进行培训;最后,可以对社团负责人进行关于学校社团管理规章制度的学习和对开展活动流程的熟悉,并且对社团宗旨,文化传承的问题进行深化。

根据我校长期的实践,我们认为各校社团联合会等管理机构每年应策划开展两次以上的培训,每次的重点可不尽相同,可针对社团负责人管理社团方面,也可针对社团换届选举、选拔方面,后者的目的是为社团后续发展储备力量人才,也为在交流中很好地将学生社团管理理念加以强化和继承,保障社团发展的连续性,为社团持续性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

2、社团培训制度的完善

在学生社团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关于社团发展的制度建立,知识体系的完善,都是社团发展的巨大推动力,而培训作为社团活动有效开展的添加剂也有了很大的更新和改变。但是,作为重要的催化剂,培训制度本身的建设也相当重要。对此,我们的对策是建立适应学校社团发展和学生管理人才特点的讲师团和课程设计。

讲师团,就是齐集学校内外的企业成功人士和有丰富非营利组织管理经验的人士,还可以包括其他领域内的专家、学者,这样可以综合地培养社团负责人。通过建立具有梯队和管理专长的讲师团,可以增强社团负责人的管理意识,也帮助其学习其他社团的成功经验以及和外校社团的沟通。

课程设计方面,从学生的特点入手,设计出合理的,有效的培训课程。我们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团队管理(团队精神和社团目标、文化、领导模式);商务礼仪及技巧(如何拉赞助、谈和约);领导能力的提升和个人魅力的有机结合;具体案例培训;个人管理技能培训;管理游戏等,通过这些课程的训练,将有助于社团负责人克服自身劣势,发挥优势,更好的对社团进行管理。

(二)强化社团发展中的日常管理,建立社团发展制度体系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解决社团发展问题的根本方法在于规范每个社团的行为。而规范的途径就是“制度化”。社团作为最普遍意义上组织,具有一般意义上组织的特性;社团联合会则相当于监管机构。这两者构成了一种类似于社会体系的社团体系。为了让这个社团体系更健康、更好的发展,制度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制度规范的对象包括社团、社团联的设立、组织、日常活动和换届等行为。只有这样一个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体系才能使得社团体系稳定的向前发展,整体的稳定才能让其中的个体扬其所长,弃其所短,相互竞争,相互借鉴,更好发展,为高校学子们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提高素质的课堂。

值得注意的是,制度规范的目的不仅仅是规范社团、使社团体系稳定,更要求提高社团的工作效率,便利社团的活动。以当今国内房地产巨头——深证万科集团为例,其成功的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把平时工作的流程制度化、规范化了,使得在很多细微事务上都有章可循。这些都值得各高校社团和社团联借鉴。

虽然制度体系的建设使得社团体系更加稳定高效,让社团体系内部各个体的运转更加有保障,但是每个硬币都有正反两面。在制度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还是要注意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制度管理的程度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有道是过犹不及,过分的限制会使社团活动单调、呆板,大大减少了社团活动的可参与性和各社团内部创新的积极性。作为监管机构的社团联合会应该根据各种社团的不同性质放权和集权。解决“过分管就死了,不到位就乱了”的问题,最好是使用自律机制结合监管调节的方法。在这个阶段,社团管理机构应该发挥其指导作用,指导社团建立内部管理制度,可以以社团的宗旨和章程为核心内容来框定社团发展的主要方向。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社团的特点决定了社团管理不能采用上下级管理的单一模式,必须注重协调、服务等职能的扩展。

其次,制度管理的内容成为制度体系建设的基础和主体。社团联内部制度和社团制度都涉及组织的设立架构、日常活动、奖惩激励和延续程序等行为。以上海财经大学社团及社团联规章制度为例,涉及设立构架的有《上海财经大学社团联合会章程》、《上海财经大学学生社团管理办法》,涉及日常活动的包括文件管理制度、财务制度、例会制度等等,涉及奖惩激励的包括《纠纷处理书》、《星级社团评比规则》等,涉及延续程序的有考核条例、竞选办法等等。这些制度都是保证校内社团更好发展强有力的保证和社团运作明确的依据。制度管理的内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制度要全面和完备是最佳的目标,但是社团活动变化很快,所以对于社团制度,主要从一些常见问题出发,比如要以宣传,活动场地协调,活动经费管理等方面为主,首先保障社团活动的正常有序。当然所有的一切都以此为前提:制度制定本身是公平的,并以效率为目标,能够适应社团开展活动的需要。

最后,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社团制度体系建设的难点和关键点——加强执行问题。执行的保障有赖于奖惩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建立。要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和激励机制首先要了解学生和社团到底想要什么。日常的沟通可以让社团管理部门更好的把握社团的价值倾向和内在动因,了解价值倾向和内在动机才可以使其成为监管机构奖惩的标的和激励的手段。在奖惩机制“拉”的作用和激励机制“推”的作用下,各社团会更规范自身的行为。激励主要从社团的根本需求和价值观出发。根据马斯洛的经典激励理论——需要层次论,社团这类非盈利性组织需要通过金子塔形最顶的三层需求来激励,从自我实现,尊重和归属感的角度激励社团人员积极贡献。

综上所述,制度体系的建设可以加强社团的竞争力。让各社团在公平高效的环境下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三)强化社团发展中的考核奖惩,建立社团发展评估体系

所谓评估体系,即对社团活动及社团负责人进行常规的及不定期的绩效评估,作为评判一个社团工作成效的依据,并可在此基础上对社团及社团负责人进行适当的奖惩,最终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绩效评估来源于企业,是指通过系统的方法、原理来评定和测量员工在职务上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成果。绩效评估包括如下类型:一是效果主导型。考评的内容以考评结果为主,重点在结果而不是行为,标准容易制定,并且容易操作。二是品质主导型。考核的内容以考评员工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品质为主,由于其考评需要如忠诚、可靠、主动、有创新、有自信、有协助精神等,所以很难具体掌握。三是行为主导型。考核的内容以考评员工的工作行为为主,重在工作过程。

我们在制定社团评估方法的时候可以借鉴及综合以上三种方法,既重视活动的效果及影响力,又不能忽视活动过程中筹资、宣传等所使用的手段。当然,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评估方案是评估结果客观公正的有力保证。

我们认为,社团的评估可分为纵向和横向两层:纵向评估的对象是社团活动及社团负责人,横向评估即指日常评估及突击抽查,两者互相交错,相互影响。对于社团负责人可每月进行一次自评,总结该月工作内容、效果等,再由指导老师、团委监管部门进行考核、打分;另外要随机询问一些社员对该社团负责人的满意程度。对于社团活动,应要求社团负责人提早递交活动计划,便于监管部门不定期的对常规活动进行抽查,并重点监管大型活动、校际活动等牵涉资金较大、影响面较广的活动。所有的评估尽可能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即事先制作各类适合可用的表格,按项目重要性分布分值,并有专门部门监察、打分,期末便可对社团活动优劣及社团负责人工作成效有一目了然的评估,当然在监察过程中收集到的文字资料也应及时存档备查,作为打分的证明。

对于社团来说,评估的最终目的是评出星级社团,对于五星级社团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将其平时的活动整理成册,供所有社团借鉴,并激励它们争创星级的决心和信心;对于社团负责人来说,评估的最终目的是为社团管理部门输送有思想、有能力的优秀人才(如:社团联主席团),这些社团负责人有实际的社团工作经验,往往更了解社团需要的是什么,缺少的是什么,怎样才能更有效的提高所有社团的整体素质。

当然,社团内部的评估也是必不可少的,具体操作可参照上述方式,侧重于对社团骨干的评估,以便及早推选出社团负责人的候选人,进行重点培养及工作流程的熟悉,为社团的换届交接工作提早作好准备,避免到时的慌乱无措。

(四)社团发展管理机制的形成在构建了上述培训体系、制度体系和评估体系后,我们认为有必要将三者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循环体:即在社团初期包括社团换届初期,以培训体系为主,保障社团能够开展日常运作;社团活动过程始终贯彻制度体系的指引约束作用,以保证社团平衡发展;在社团活动结束和社团发展的某个阶段(如每个学期末),注重发挥评估体系的价值,引导社团进行总结,注入社团发展的新动力。

论高校学生社团的良性发展 篇3

关键词:普通高校 大学生社团 问题 对策

新时期的高等教育是培养竞争性、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渠道,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中一个重要的学生组织,它是由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能互补的大学生根据个人爱好、成才需求在校園内或校际间自发组织的群体性业余团体。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大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它为广大青年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风采、尽情张扬个性的舞台,同时高校的一些专业性的学科性社团对于学生专业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高校学生社团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大学生教育的一个重大要组成部分,也是不容忽视的部分。学生社团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在校团委的指导下、由学生自愿组成的各种协会、研究会等学生团体。学生社团以“服务学生,丰富生活,拓展素质”为目的,以“为学校教学服务,为学生成才服务”为宗旨,坚持“自愿、业余、多样、受益”的原则。它对于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个人爱好、提高综合素质,培养综合性、应用型人才,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社团是高校中数目最多的一个学生组织,在学生中间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每年大一新生里面约70%的人都会加入各类社团,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宏观管理和引导,通过一些条例和章程来规定学生社团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使学生社团沿着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轨道发展,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依托。

(二)有利于加强对专业的学习、提高综合能力

就目前而言,高校都有一些专业性、学科性社团,这些社团为广大学生加强对专业的学习和实践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空间和平台。通过举办一些专业的学科性活动,可以拓宽广大学生的知识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对专业的学习。

娱乐性社团如交谊舞协会、肚皮舞协会等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成长环境。学生通过参加这些社团可以进一步培养个人的一些兴趣爱好,并可以将这种爱好提升为一种技能,为以后的就业、成才增添砝码。体育类则可以寓教于乐,既丰富大学生活又锻炼体魄。创业类社团如创业协会,在广大同学在学校体会到创业辛酸、了解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为大学生就业做一定前期积累。各类社团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开展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三)有利于繁荣校园文化

高校学生社团在学校的宏观指导下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张扬个性的舞台。由于社团多,开展的活动多、活动的种类更多,更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是繁荣校园文化的有力载体。

二、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

(一)学生社团的组织形式、种类和数量

高校学生社团的组织形式大体相当,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学生社团的组织形式基本上有三种:第一种是直接直属于校级职能部门,如大学生新闻通讯社挂靠在校党委宣传部。第二种是直属于校团委,如校风荷艺术团。第三种是挂靠在各教学部,如马克思主义研究协会挂靠在思想政治理论研究部。学生社团内部一般设有理事会、实际负责人为理事长、下设办公室主任等职务、如大学生外语协会,社团的最高权力机构为会员代表大会。

目前高等院校学生社团的种类繁多,高校内学生社团少则几十个,多则上百个。湖南科技学院2009年有学生社团43个、2010年有学生社团49个,一般的系部挂靠的社团有三四个、有的多达十个。社团规模大、覆盖广、定位明确,主要分为五大类:学科性社团如:市场营销协会;艺术类社团如:西山摄影协会;体育类社团如:排球协会;科技类社团如: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创业类社团如:创业协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社团也越来越具有时代性,如学校今年就新成立了瑜伽协会等。

(二)学生社团的内部管理、经费来源

从调查分析来看,湖南科技学院学生社团的管理主要分为:第一、社团自身的管理体制。湖南科技学院的学生社团大部分都有自己的章程、在社团章程中一般包括:考核及奖惩制度、活动管理条例等。第二、社团的日常管理。大部分学生社团都有自己的日常管理规范,在干部的考核、会员的管理等上都有自己的程序,有团委及指导老师的指导和把关,相对比较规范。

目前学生社团经费主要来源于会员会费、学校拨款、社会赞助以及社团自有收入。在社团的所有经费中会员会费约占80%、社会赞助约占15%、学校拨款约占5%,社团的经费基本上都是自己管理、接受社团联合会和会员的监督并定期予以公布。

(三)学生社团的活动现状、学生参与情况

学生社团活动总的来说是丰富多彩、百花齐放,既有专业性、学科性活动又有娱乐性、竞技类活动。现代教育强调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培养,学生社团正符合这一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社团,从而获得提高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经调查学生社团的成员逐年增加,而且大部分以男生为主,湖南科技学院2009年度有新生约3000人,各社团会员总数约1800人;2010年度有新生约3000人,各社团会员总数约2200人。从活动的参与情况来看社团活动的参与者主要为低年级学生,但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学科性社团组织的比赛来看,高年级同学的专业水平要高很多,前几名的得主基本上为高年级学生。

(四)学生社团的指导工作、活动场地

目前,校团委成立了学社联,部分系部还设有本系的学社联,校学社联对全校社团工作进行总指导。各社团挂靠的校直属部门或系部配备有专门老师对各社团进行指导,帮助学生社团坚定自己的发展方向、规范自身的内部管理等。

学生社团的场地极度缺乏,大部分社团都没有办公室,活动场地更是极度缺乏。在湖南科技学院、学生活动主要场地就是体育馆和多功能厅。然而场地毕竟有限,全校各系部活动众多。开展一些活动的时候、先要向校工会申请,遇到学生会或团委搞活动就只能后延。

三、目前高校大学生社团存在的主要问题

湖南科技学院最早的学生社团是成立于1979年的西山文学社。湖南科技学院学社联成立于2006年,一直以来湖南科技学院的学生社团开展了一系列的大型活动,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先后有十多个社团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大学生社团、十多个社团干部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大学生社团,学生社团这个平台培养了一大批综合性、应用性人才。然而,在社团的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学校的思想重视不够

学校对学生社团的思想重视不够主要表现认识不够,管理协调、指导不到位、经费投入不足。

1.认识不够。传统的观点认为,学生社团是“非正式组织”,在整个校园生活的大环境中多一个、少一个无所谓。学校主管部门对社团重视不够,学生社团活动经常需要为学生会、团委组织的活动让路。各项社团活动的开展也经常因为方案不过关、活动规模不够大或者过大而夭折。长此以往,在学生的心目中也形成了一种社团活动没什么好参加、社团干部得不到什么锻炼的不良思维倾向。

2.管理协调、指导不到位。学校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停留在宏观层面,执行上也不够严格。盲目追求社团数量、会员的增加。忽视了社团活动的开展,社团内部管理、会员管理等方面的监督,各社团相互之间缺乏合作和交流、容易形成无序竞争。

各社团虽然有挂靠到具体的职能部门和教学部,配备有专门的社团指导老师,然而,就目前的现状而言,一方面老师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无法长时间和社团干部待在一起;另一方面部分老师在社团的管理上稍显经验不足,指导老师关注程度和指導力度还远不能满足社团发展的需要。

3.经费投入不足。尤其是在市场化的环境下,各学生社团开展活动所需的成本很大,如打印复印费、服装租借费、话筒租借费等、学校的拨付微乎其微,仅仅依靠各学生社团自己筹资已不能满足社团发展的需要。

(二)学生社团的定位不够准确、与会员的联系不紧密、与学习的关系不清晰

高校学生社团从理论上讲是学生的自发成立的非正式组织、具有自治性,属于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发组织的群体性业余团体。

但是高校部分学生社团出现了行政化、官僚化的趋势,偏离了群众性组织这一基本定位。有些大学生社团开展的活动定位不明确,开展一些和自己社团本身联系不是很紧密的活动,偏离本社团应有的发展轨道。

少数学生社团把精力集中在活动的开展上、片面追求声势、影响力和活动的数量,忽视了与会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会员的权利和义务不明确,对会员的管理混乱,会员的维权意识淡薄,部分存在交了会费却没有参加任何活动的情况。而又有部分低年级由于刚进入大学校园认为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束缚,盲目地跟着兴趣走把学习抛到一边,忽视了学习。

(三)社团发展后劲不足

部分学生社团由于自身定位不够清晰,没有一个合理科学的发展规划,活动的开展缺乏创新性和连贯性,社团干部的能力参差不齐。在干部的培养上更是没有注重干部的阶梯性,导致社团的发展后劲不足。

四、高校大学生社团良性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学校要引起充分重视,加强对社团的指导,加大经费投入

1.上级主管部门要对社团工作形成充分重视。首先,学校在规划学校思想教育整体布局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社团的地位和作用,将社团工作纳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布局。其次,社团开展活动都要到学校各级部门多方面协调。因此在学校理顺各部门关系,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对社团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2.加强对各社团的专业指导。高校大学生社团从理论上讲是学生自发成立的非正式组织,是一种公民自治团体。但是仅仅靠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组织开展各项活动是远远不够的。每一个社团都应该有个专门的老师进行指导、学校对社团指导老师给予一定的课时补助,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适当给予一定的奖惩。社团干部和社员要积极和各指导老师交流,尊重指导老师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更有效地开展活动。

3.加大学社团活动的经费投入。各社团相关活动的开展需要较大的经费投入,仅靠社团自筹经费是不够的,要多方面尝试。学校可以适当地下拨部分学生活动经费作为社团活动经费,同时也要尽量地争取社会支持,整合各方面资源。

(二)社团的定位要清晰,要加强与会员的联系,扩大学生参与

社团是一种非正式组织、本身最大的特色就是在开展活动这一块儿,要把能让社团来承办的活动就让社团来承办。社团自身也要有一个充分的定位,对自己社团未来该如何发展要有一个清晰而明确的规划。

会员是一个社团的根本,任何活动的开展要以会员为中心。在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吸纳广大会员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建立会员代表制度,让广大好会员参与到社团日常管理工作中来,让广大会员在社团中感受到主人翁的地位,形成对社团的一种责任感。

(三)建立健全社团的相关制度,培养社团骨干,树立社团活动品牌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各学生社团要建立健全各项自身管理的规章制度,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加强对社团干部的考核、制订适当的奖励措施,对社员的权利和义务要有详尽细致的规定。

一个社团的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社团干部队伍,社团干部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各社团的发展。建立合理的干部遴选机制,注重培养社团骨干。校学社联的主席可以从各会长中选举产生、会长从会员选举产生。这样既可以加强校学生社团联合会和各协会之间的联系,也可以加强协会和会员之间的联系,也可以调动各社团和各会员的积极性,加强对各学生社团和会员的管理。可以开展会长培训班、社团干部培训班等,培养社团干部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个人魅力,使社团干部明确如何去开展各项工作、协调各方面关系、有效地开展各项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引导社团走向更高、更远的未来。

要以开创一系列的品牌活动、各项品牌活动的开展为契机,在校园中树立形象,扩大的影响力,有效地凝聚广大会员。要不断推陈出新,在开展各项新的品牌活动的同时,创新活动的组织形式,要以大家所喜闻乐见的新形式开展老活动,变要会员参加为会员要参加。

(四)加强情感交流,扩大人文关怀,形成良好的社团文化

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发组织的群众性组织,对社团要实现人性化管理,要加大感情投入,以感情留人。社团内部要建立一种坦诚、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强大的凝聚力。社团干部之间要形成紧密的关系,要有一定的个人感情;在社团组织中要特别强调加强社团的人文氛围,形成良好的社团文化。

参考文献:

[1]陈少婉.高校社团管理应避免两个极端[J].科技信息,2009,(18):336-336,339.

[2]吴玉成.对新形势下高校社团管理和发展的思考[J].广东白云学院学刊,2007,(B04):36-39,78.

[3]赵建斌.高校社团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浅析[J].科技信息,2010,(26):466.

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发展 篇4

共青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 也是党联系青年群体的桥梁和纽带, 具有先进性和群众性两重属性, 高校共青团在参与大学生社团建设及管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肩负着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青年群众基础的重要政治任务, 要充分发挥组织优势, 从社会组织动员、青年分类引导、服务青年成长、利益诉求表达等角度, 积极探索做好青年群众工作的有效路径, 积极发挥主力军和突击队作用。社团活动不但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 更体现通过活动载体塑造学生个性, 陶冶学生情操, 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高校共青团应积极倡导和组织开展学生社团活动, 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社团活动。

二、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

(1) 社团物质条件不足。很多高校的学生社团普遍存在活动经费不足, 缺少活动场地、社团办公场地, 社团指导教师配备不够等问题。

(2) 社团活动层次低。近年来, 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 但很多学生社团在建设项目上没有具体的规划, 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许多学生社团活动缺乏整体策划, 缺乏专业指导, 使得一些学生社团的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 以致社团活动在低水平上徘徊。

(3) 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缺少必要的管理机制, 分工不明确, 管理无规范, 组织过于松散。

这些情况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 也是有些学生社团昙花一现的原因所在。对此一些学生社团除了及时补救上述问题, 还必须要苦练内功、夯实基础, 把社团的自身建设提上日程, 作为最首要的项目来建设。

三、对学生社团的思考

(1) 寻找依托点。学生社团的薄弱点是社员 (会员) 流动 (流失) 较大, 专业性较弱, 活动内涵不强。学生参加某一社团一但学不到东西、提不起兴致, 必很快游离其社团。所以社团一定要自觉增强功底, 提高含金量。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寻找一个依托点, 比如以第一课堂为依托, 以第二课堂为延伸, 由此来建设社团的内涵。

(2) 抓住凝聚点。社团是一个即松散又严密的组织, 而组织是否有凝聚力, 社员是否热爱社团, 将决定社团能否办得成功。所以要努力寻找凝聚点和抓住凝聚点, 以及加强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

(3) 利用闪光点。一般而言, 一个学校学生社团数目至少有二三十个, 如何在众多社团中站稳脚跟, 除了靠学校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全体成员的努力外, 更重要的是社团要有其本身的闪光点, 社团的独立之处能够让社团与众不同, 从而吸引他人的关注, 这往往是该社团的立身之本。

四、让学生社团走向社会

首先要说明, 走向社会并不是把大学生社团社会化, 而是指其本身具有的社会性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那么应该怎样让高校学生社团走上社会呢?走上社会后又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1) 寻求与大学生社团自身特点相匹配或相近的社会团体的支持及服务社会。大学生社团走出校门, 接触社会, 才能开阔眼界, 获取有利于大学生社团进一步发展的一切有利因素, 同时, 在互联网时代要顺势而行, 充分利用新媒体获取信息及展现自我魅力, 实现个人价值、集体价值以及社会价值。

(2) 利用大学生社团自身资源优势缓解社团活动经费瓶颈问题。大学生社团活动经费严重缺乏是个普遍现象, 社团要发展, 要结合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 不断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积极探索做好大学生工作、参与创新社团管理的有效路径, 积极主动作为, 根据社团自身资源优势服务社会的同时获取经费赞助。

学生社团走向社会的方法和途径是多样的, 但走向社会所要注意的问题亦不少:第一, 在走上社会的同时也应保持自身的纯洁性;第二, 应保持自身的独立性, 切勿成为某社会团体的附体;第三, 应保持学生社团的良好信誉;第四, 应把自己和某些社会团体区别开来, 不能把营利作为根本目的。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高校文化重要载体, 需要通过规范管理, 多元开拓达到社团规范化、民主化、信息化。不管是社团管理机构还是社团自身都应从健全制度、探索科学管理, 走社团自治与学校管理相结合、社团发展与社会相结合之路。与时俱进, 创新理念, 努力建设成为繁荣可持续发展的高校学生社团。

摘要:当前学生社团已成为高校文化中具有重大影响的群体。在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中, 各类学生社团活动无疑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学生社团在高校校园文化中显然起着重要作用,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存的管理体制的缺失, 其弊端正日渐显露, 因此高校学生社团在其今后的建设与发展上显然还有诸多问题需要探讨与解决。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发展,思考

参考文献

[1]刘文菁.加强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路与方法[J].青少年研究 (山东省团校学报) , 2003 (02) .

高校社团发展总结—发言稿 篇5

一. 2008年激情的十月,英语歌曲大赛显特色.为让会员在轻松、娱乐的氛围中学到宝贵的学习经验,加强和促进会员间英语的学习和交流,以及对英语的体会,本协会于十月份举办了“英语歌曲大赛”活动。“英语歌曲大赛”活动的开展,使会员们和全校广大英语爱好者在欣赏英语歌曲的同时也学到了宝贵的学习经验,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会员们的英语学习积极性,为广大会员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和舞台,赢得了会员的一致好评。同样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们协会在广大学生中的知名度。

二.丰富会员课余生活,提高英语学习积极性.为丰富会员的课余生活,使会员们在学习的同时获得轻松和娱乐的点缀,英语协会开展了一系列的英语原声电影放映活动。先后放映了《硬汉团》、《亚瑟王》、《泰坦尼克号》等经典英语原声电影,让同学们在感受异国风俗的同时,获得了英语口语的提高。开展会内英语话剧比赛,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说英语的环境,活跃了学习英语的气氛。努力提倡英语晨读,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英语的环境。在英语俱乐部开展单词拼写大赛,加强同学们的英语拼写能力。

三.每周英语角活动,增强会员之间交流

在协会的带领下,我们每个成员都遨游于美妙的英语中,更让每个会员都更多的了解了异国他乡的习俗。而且今年以来,我社团积极与国际外语交流中心联系,努力争取给大家创造更优越的学习英语的环

境。现在已得到国际外语交流中心的帮助,申请到了英语俱乐部和外教。特别是来自英国的外交Amda的加入,使我们学习英语起来更加的有趣、有劲。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了一些关于英语乃至英国文化的内容,开阔了我们视野。同时外籍老师的介入也是大家查漏补缺的一个关键所在,让我们摆脱了一直以来“有错不知道”、“知错不会改”的窘境。

四.社团之间联系

在社团之间联系的工作上,我社团一直以来致力于加强与其他社团交流。参加了大学生科技文化协会的会庆、杏林文学社的文学沙龙、新安医学学社的新安大讲堂、记者团读书协会的百科知识竞赛、演讲与口才协会的辩论赛等一些协会的品牌活动。同时在西区还和舞蹈协会和读书协会进行过协会联谊。努力创造一种“所有社团是一家”的和睦境况。

在活动建设方面,我们协会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我们主要着重抓好了以下三点:(1)活动前宣传好、计划好;(2)活动时控制好、把握好;(3)活动后报道好、总结好。在活动计划方面,我们实行了每学年制订一个总计划,每学期制订一个大计划,每月制订一个小计划,每个活动制订一个分计划的原则,而且狠抓计划的落实情况。实行活动的谁计划,谁负责,谁总结,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影响力。在开展的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开展英语方面的活动来培养会员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我们开展的活动与我们

社团的性质相一致程度比较的高。在工作总结方面,我们做到了有计划必有活动,有活动必有总结。

在协会的发展过程中没有良好的自身建设意识,培养不出素质的会员来的。长期以来,我们英语协会都把协会的自身建设作为协会工作第一要务,始终坚持在校团委和院党、团总支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能够及时将有关的重要精神和文件通过各种形式传达到给会员。为了使工作能够更有效、更有序的进行,我们的部长会议经过几次的激烈讨论,将各部门的职能进行了细化,并制订了章程,事实说明,我们这一举措是非常成功的。自从实施工作制度化以来,各部门就明确了自己的分工,做起事情来就没有推脱的理由了,办事效率也就高了很多,协会的人力和物力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在干部和会员的管理方面,我们在同类社团中也做的比较出色,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在管理方面也实行了制度化,制订了社团管理条例,里面很详细的规定了会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评选优秀会员、优秀干部的条件,真正实行了对每一个会员、每一个干部的公平。在例会制度方面,我们实行了每月一次全体干部会议,例会中,我们鼓励干部畅所欲言,对社团有什么看法、意见和建议都可以谈。开展活动时的工作经验和心得体会。在档案和文件管理方面,我们采用了统一负责的方法,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协会朝着校学生团体联合会的期望发展。但是我们的协会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也是我们下一年必须要弥补和改善的。

由于会员参加的、大型的口语交流活动开展得不是很多,会员之间的感情不够深,到外面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比较少,导致我们协会在这方面有一些欠缺。所以,我们协会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一定组织会员们更多的参加社会活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增加会员们之间的感情,把协会的每个成员都团结起来。

在英语协会的发展过程中,只要坚持校团体和校学生团体领导,同时发扬我们协会好的传统,在以后的发展中,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 成绩。

浅谈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与策略 篇6

【关键词】高校 学生社团 发展现状 策略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高校学生社团作为高校利用“第二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分析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挖掘学生社团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重要意义,以寻求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对策。学生社团作为高校开展“第二课堂”的有效载体,在高校中发展迅速,已成为当今大学生热衷参与的学生组织。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在软硬件建设、社团管理、社团学生干部素质、社团活动质量等方面存在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学生社团的发展。

一、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及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组建学生社团、完善学生社团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领导的重视,大部分高校都对学生社团建设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他们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拓宽学生社团的学科领域和活动范围,有效激发了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我国高校学生社团不仅从数量上而且从开展活动的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1]”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高校社团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解决。

(一)社团建设软、硬件保障亟待加强

学生社团都由团委进行统一地管理,但在一些重要方面的投入却是明显不够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团经费短缺。学生社团的经费主要来自团委支持和社团成员的会费,这就造成了社团经费紧张,不利于社团的管理和发展。第二,活动场地无保障、设施不齐全。无论是活动的审批、还是场地的使用等方面,都和学校各部门和相关负责人的积极配合分不开,一旦遇到冲突就要调整时间、地点,导致社团活动缺乏主动性。第三,指导教师配备力量不足。高校社团指导教师大多来自各院系和团委。从整体来看,无论是院系的专业教师还是团委教师,从力量上看都是不够的。同时由于是兼职工作且奖励机制不完善,大多指导教师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造成了社团干部的整体素质偏低[2]。

(二)社团管理缺少完善的制度保障

一個组织是否能长远健康的发展与它的制度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社团制度的不完善,导致社团内部成员缺乏一定的规章制度约束。有的社团的管理制度盲目“跟风”“借鉴”,不能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制定相关规章制度,部分条款限制了社团成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最终也影响了社团的发展。另外,一些学校由于没有完备的社团管理体系,在社团管理、干部选举、骨干培训等方面也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和严格的保障措施。部分社团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靠利益关系来确定名次等“内定”现象,时常挫伤其他同学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三)学生干部队伍有待规范

学生社团是由学生自发组建的学生组织,其在组织形式上较为松散,组织架构也缺乏系统和规范,这就需要社团组织中的学生干部具有较高的素质。但是目前来看,部分学生干部缺乏管理经验和组织能力,导致举办的活动形式单一,质量不高,且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支撑。此外,由于学分制的建立和全面实施,有些学生认为加入社团就可以取得学分,于是盲目加入一些不了解的社团,也就无法得到很好的锻炼,这与社团建立的初衷相违背。长此以往,便不利于社团的发展。

(四)社团活动质量参差不齐

社团活动流于形式。社团活动的开展流于形式,不重视活动的质量和意义,一味地强调活动的规模和影响力。社团文化活动内容单调枯燥,活动形式没有足够的自由度,并且缺乏创新意识,因而难以吸引学生的目光,最终不利于社团的健康发展。

活动内容缺乏内涵。社团活动的种类比较多,但多数都是低水平的重复性的活动。从活动内容来看,缺乏艺术性和文化底蕴,无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德育水平。从活动的承载功能看,社团活动的娱乐性强,思想性较弱,对大学生的成长没有较多的引导和教育意义。

活动组织形式单一。高校学生社团在发展的过程中不重视文化建设,造成了社团之间管理和发展模式大同小异,没有创造力。此外,由于社团办公场所不固定,导致社团文化发展没有连续性,出现断层的现象,不利于社团文化的传承。

二、高校社团的发展策略

为了促进社团健康有序地发展,需要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接班人的高度来提出高校社团的发展策略,在高校学生社团的投入、管理、活动以及学生干部素质培养等方面下功夫,为建设优秀社团、发展高等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加强对社团工作的重视和投入

满足社团所需的资金和场地支持。随着社团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学校要进一步加大对学生社团建设的投资力度;而学生社团自身也应多方筹集活动所需的资金。此外,学校应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有效机制,致力于解决场地建设的问题。只有社团成员拥有了这些优势条件,才能够举办更优质的活动。

聘请专职教师指导社团发展。指导教师的参与对社团的建设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指导教师对社团的指导能够防止社团在发展性以及原则性问题方面出现偏差。高校应该建立一套社团指导教师的激励机制,结合学生社团的活动情况,对社团指导教师进行评定,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给予一定鼓励。

(二)加强社团的科学、规范管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告诉我们规范化的内部管理和清晰透明化的考核制度才能让人们有章可循。为此,学校要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建立起社团的管理体系,遵循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学生社团存在和发展的需求,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学生社团成立的条件、登记注册的程序、开展工作和活动的要求、考核评定的办法等[3]。在社团建设的过程中,在成立之初就应该明确自己社团的章程、活动形式以及经费来源,设立团内的换届制度和评优制度。不管是社团成员的招募、考勤还是奖惩,都要按照一定的章程来,学生内部管理和发展要有完善的运行机制。

(三)加强社团学生干部的培养、考核

社团要发展,它的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是相当重要的。因此,必须要规范社团的组织结构,在社团章程中明确规定会员的责任和义务,以及社团干部的职责和活动举行的具体形式。不仅在平时要加强社团学生干部能力的培养,而且要定期举办培训班和论坛,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训。此外,还要完善社团的考核制度,让学生干部之间相互评价,促进共同进步。这样才能让社团具有独一无二的魅力和创造力。

(四)加强社团活动的特色、打造精品

提高社团活动质量。对学生社团而言,活动质量决定了社团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因此,社团主管部门要对社团活动严格把关,杜绝一窝蜂的现象。在活动质量上精益求精,认真组织和策划每一项活动,培养和提高团队的执行力。

创新活动形式。社团活动要紧跟时代热点和潮流,推陈出新,保持旺盛的创造力,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加入新鲜元素,最好结合一些志愿服务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消化所学的知識,开阔视野,增加阅历和经验。

打造社团精品文化,彰显个性。品牌和特色在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大高校可以依托“社团文化节”来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彰显特色。一个社团只有让学生更多参与进来,才能受到更多学生的欢迎和喜爱。以“学生为本”的宗旨建设学生社团,才是真正的合格的学生社团。

总之,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自我历练、自我学习、自我成才的重要平台,是高校利用“第二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实现理想的纽带和桥梁。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和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加强对社团工作的重视和投入,完善制度保障,打造品牌特色活动,才能全面提升社团实力和水平,使社团更好地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为党的教育事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宏强.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N].中国教育报,2005-1-21.

[2]熊莹,曾杰.浅谈高校学生社团现状与出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J].中国市场,2009(40):92-93.

[3]周丽,杨海明.浅谈高校大学生社团建设现状与发展[J]. 科技信息,2009(32):365.

[4]化磊,崔孟荣.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J]. 山东工会论坛,2015(05):124-127.

高校学生社团发展 篇7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特点

当前, 高校学生社团呈现出了蓬勃的发展态势, 社团活动非常活跃, 学生社团已成为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高校学生社团具有培养特长、塑造人格、提高能力、培育素质等多种功能, 是大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阵地, 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学生社团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 是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社团精神”的积淀和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愈来愈受到大学生的喜爱, 成为高校校园生活的一个亮点和热点。具体说来, 高校学生社团具有如下几个独特的发展特点。

1.学生社团组建、成立和运转的自主性

高校学生社团是在高校上级主管部门的许可下, 依据个人兴趣、爱好、特长或者其它各种需求, 自发组成的自愿性群众团体。从社团组建、成立时的发起人到社团的具体负责人, 都是由学生自己决定的。它的组建和成立往往基于几位甚至某一位同学的倡议, 完全来自于同学自发的热情, 有较大的自发性。学生既是社团的天然主人, 又是社团的服务对象, 学生的立场、利益和意愿, 自然地会成为社团的立场、利益和意愿, 也正是因为这样, 高校的许多大学生都能自发自主地参加到各类社团当中去。

2.学生社团类型的多样性和专门性

由于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为了满足各类不同的需求而建立的群众组织, 学生社团组建的自主性又决定了其类型的多样性。一般而言, 按照学生社团的性质不同, 学生社团大体可以分为理论学习型 (如“三个代表”理论研究学会) 、学术科技型 (如北地文史学社) 、社会公益型 (如法律咨询中心) 、志愿服务型 (青年志愿者协会) 、文体休闲类 (如管乐协会) 、宣传报道类 (如学通社) 。依据其挂靠的单位不同, 又可以分为院级社团和系级社团。同时, 以上的分类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最近几年, 随着高校新社团不断的出现, 高校学生社团类型多样性的特点更加显著。同时, 学生社团还体现出专门性和专业性的特点。

3.学生社团成员的广泛性和波动性

高校学生社团有着最广泛而又深厚的群众基础。从社团组织的成员来看, 成员自愿、自由结合, 由此, 在一个社团中, 横向上, 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互相交流、相互补充;纵向上, 不同年级的学生也可以自由学习、相互借鉴。除了广泛性之外, 学生社团成员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波动性, 这种波动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社团完全是学生自愿加入的, 所以学生可以 “自由”的加入, 也可以自由的退出。二是学生社团自身发展的需要, 社团要发展, 需要不断的输入新鲜的血液。这样一来, 便会出现“大一进、大二出、大三大四看不起”的现象。

二、高校学生社团干部的素质

在高校社团的发展过程中, 学生社团的干部是学生社团的核心所在, 也是一个学生社团能够很好地发展的核心力量以及凝聚力的体现。毫不夸张地说, 在一个实行社长负责制的社团中, 一个干部的负责与否, 能力高低都将直接关系到社团的成败。正所谓, 一个优秀的社团背后总有着一群优秀的干部。社团干部在社团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享有决定社团绝大多数事务的权力, 这就要求必须要加强对社团干部的管理以及干部的自身管理, 充分发挥社团干部的作用, 进而通过多种途径发展高校的学生社团。

对于一个高校学生社团的干部来说, 管理好、发展好自己的社团不仅仅需要其具备传统的学生干部所必须的精神品质, 诸如:品德修养高、勤于思考、敢想敢干、敢于负责的工作作风、任劳任怨、勇挑重担的工作态度和强烈的服务意识, 还需要有一些其他的人格魅力和感召力, 以管理和组织好高校学生社团这个自发、自主的组织。具体来说,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社团工作和社团活动的开展是由学生自己组织的, 缺乏强制的约束力, 如何激发社团成员的积极性, 激发其在自我约束的过程中高效、有执行力地开展相关活动, 是每个社团干部不可避免的一个现实问题。在社团工作中, 任何一项活动的开展或一项工作的进行, 都是一个整合利用资源的过程, 需要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各司其职, 各尽其能, 这样工作才能高效有序进行, 而一旦这种和谐统一的氛围遭到破坏, 就会影响工作的正常进行。一名学生社团干部一定要有团队意识, 要把个人目标自觉融入社团目标中去, 在实现社团目标的过程中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2.良好的沟通能力

在一个社团中, 成员往往是来自不同年级的不同院系、不同专业有时甚至是不同的学校, 他们在知识水平、能力素养、认知水平和思维角度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而社团学生干部在高校社团管理工作中是各个组织部门和成员的纽带, 良好的沟通能力对于社团学生干部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如果缺乏良好的沟通能力, 社团极有可能失去原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从而陷入混乱、无组织的状态, 社团活动将无法顺利地组织和开展。

3.良好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干部对成员实现有效领导的又一重要因素, 它包括广泛的兴趣、丰富的情感、坚定的意志、开阔的心胸等方面。社团中的成员大多是基于同样地志向或者兴趣从而加入到这个社团中来, 在缺乏约束力的同时, 也面临着成员属性和特质方面的极大差别。在社团的组织和开展过程中会遇到其他学生干部更多的挫折和困难。因此, 作为社团学生干部, 要运用好心理调适方法, 减轻心理压力, 增强对挫折的承受力, 在妥当处理好社团活动和实务的同时, 以强者的姿态去迎接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三、社团干部素质培养与高校学生社团发展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 培养和造就一支品学兼优、能力突出、技术过硬的高素质学生干部队伍对于高校社团的发展以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它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艰巨任务,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1.有利于高校学生社团全面发展

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很强, 他们渴望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而学生社团为这种渴望提供了可能的机会, 参与学生社团成为大学生丰富课余生活、培养爱好特长、扩大知识领域的重要方式。学生社团干部素质的提高, 可以让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某一类社团中去, 在发展自身爱好的同时, 不断使自己某一方面的技能得到锻炼, 并在不断向社会和他人展示的同时, 获得较强的自我认同感, 增强自身的自信心, 从而为实现其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 高校学生社团还可以使大学生感受到一种归属感, 缓解大学生的不良情绪, 在帮助社团全面发展的同时, 还实现大学生相互之间的性格互补, 最终实现大学生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进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2.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张, 大学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主要阵地, 可谓是构成了一个小社会。大学校园和谐与否, 不仅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 关系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甚至影响到全社会的和谐问题, 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和谐校园建设已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同时, 当今时代,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高校学生社团和高校社团文化作为高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在培养大学生兴趣爱好、丰富大学生人生阅历、拓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 还是在提升学校文化品位、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等方面, 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在诸高校要求普遍建设和谐校园大背景下, 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高素质的社团学生干部, 正确引导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社团的文化优势, 大力发挥高校学生社团的作用, 能够极大地推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最终也有力的推动和谐社会的进程。

综上所述,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 培养和造就一支品学兼优、能力突出、技术过硬的高素质学生干部队伍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艰巨任务,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高校相关部门需要积极探索新模式、新方法, 树立营销理念、培育先进的社团精神, 以推动社团的发展、提升社团可持续发展的水平, 多途径多方面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 提高其综合素质, 以便让学生干部最大程度的发挥作用, 共同开创高校学生社团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王志杰.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高等函授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11) .

[2]刘欣欣.关于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有效性思考[J].科技信息, 2008, (35) .

[3]武传涛.谈高校社团在学生工作中的作用[J].青少年研究 (山东省团校学报) , 2009, (06) .

探索高校大学生社团发展新途径 篇8

一、高校大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分析

大学生社团总体上受到高校的重视, 呈蓬勃发展的态势, 但受社会、高校及大学生社团自身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社团自身建设和管理机制存在不足。

(一) 社团运行机制不完善。

大学生社团是一种非正式的群众团体, 自我教育的自发性和活动的灵活性特征十分明显。大学生可凭个人意愿只缴纳一定会费就可自由加入各类社团, 而社团对成员的要求没有严格的限制, 社团成员的素质往往参差不齐;有些社团的内部管理混乱, 出现乱用经费、章程落实不力的现象;有些社团的成立虽有章程、活动规划等, 但仅流于形式, 开展活动的随意性大;社团管理部门难以掌握社团活动开展状况, 缺乏有效监督, 存在严重的空挡现象。由于监督管理的松懈, 社团成立自发性强, 随意性大, 因此, 各种社团相互交叉和社团因负责人工作能力强弱而消长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 社团发展不均衡。

大学生基本是按照自身的兴趣爱好来选择社团的, 在各高校的社团发展中, 单从学生社团数和社团规模上看, 兴趣爱好型社团数量多, 且规模庞大;学术科技型社团和社会公益型社团次之;理论学习型社团往往是门可罗雀。与此同时, 社团活动整体缺乏稳定性, 缺乏持久的活力, 各社团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部分社团活动存在着忽冷忽热、低水平运作的现象, 对社团核心人物的依赖性过大。社团核心成员在职时活动轰轰烈烈, 核心成员一旦离任, 社团就一蹶不振, 处于瘫痪甚至解体的状态。

(三) 社团指导力度不够。

有些高校只注重社团的成立, 对社团开展的活动管理不够、指导不力, 有的高校甚至对社团采取“自生自灭、去留自由”的态度, 导致社团活动与高校校中心工作脱节。大部分社团没有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 即使配备了, 在社团管理办法中, 对指导教师的责、权、利也没有明确规定, 造成一部分指导教师对社团的活动指导不够, 从而造成大部分社团都无详细、科学的年度工作规划, 活动随意性大, 形式单一, 内容陈旧, 缺乏创意。

(四) 社团活动经费无保障, 活动场所不足。

高校大学生社团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基本上是一个纯粹的消费型群体, 各学生社团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经费的缺乏。当前大学生社团的主要经费来源是:社团成员缴纳的会费、学校学生社团活动基金的投入。但是社团相对于有着“官方性质”的学生会而言仅是“民间”团体, 学校投入到学生社团的活动经费极为有限, 而要想真正将社团活动开展起来, 这些经费只能是杯水车薪。于是由于经费严重不足, 许多社团无法正常开展活动, 有些社团只好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到社会上拉赞助, 采取为企业做广告宣传、推销产品等方式来筹集活动经费。有些社团成立之初设想很好, 但因经费缺乏, 不能正常开展活动;有些社团还出现社团负责人对极为可怜的社团经费滥用或中饱私囊的现象;绝大部分社团没有固定活动场所, 不利于社团管理和活动的策划, 这也是一些社团昙花一现的主因。

二、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社团发展的途径选择

(一) 强化大学生社团自身建设。

针对高校和大学生社团发展的实际, 积极推进大学生社团发展的“四三二一”新思路。一是外围支持上实现“四个一”。即每个社团都有一个挂靠单位 (主要挂靠在各学院、校内职能部门或社团联合会) 、一个业务指导单位 (校内职能部门、专业教研室或校团委) 、一个社团指导教师、一个赞助单位 (校内相关部门或学科、校外相关单位) 。二是功能定位上实现“三结合”。即社团活动与选修课相结合, 即把社团活动作为一门选修课, 学生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 学校给予任课教师即社团指导教师相应的课时量, 从而调动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社团活动与学科的科研活动相结合, 即挂靠学科的社团应积极参与科研活动, 这是此类社团解决社团经费、丰富社团内涵的重要途径;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即以相关社团为单位组成社会实践小分队, 整合学生社团资源为社会服务, 提高学生社团的社会地位, 增强吸引力。三是活动形式上逐步实现“两个固定”, 即活动场所和活动时间固定, 为其他非社团成员参与活动提供方便, 从而扩大社团的辐射范围。四是发展理念上坚持“以特色求发展, 以品牌树形象, 以作为求地位”。即每个社团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应有自己的特色, 开展品牌活动, 这也是大学生社团提高知名度、增强吸引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 做好党团组织进社团。

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团, 就是高校党的工作和共青团工作进社团, 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也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延伸触角、下移中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团, 不断加强高校党团组织对学生社团工作的领导, 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社团活力, 强化社团在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中的作用。

要让思想政治工作在社团管理中真正落到实处, 在社团中建设团支部成为必要, 有条件的还可以在社团联合会中成立社团党支部, 充分调动学生党员、团员的积极性, 建设一个符合高等教育改革需要的党团员教育体系。一是在社团中建立团支部, 使每个团员具备“一个身份”和“两种户籍”, 即每个团员只在所在班级团支部中进行团员注册, 加入了社团组织后, 该团员既是所在班级团支部的成员, 又是所加入社团团支部成员, 可以参加两个团支部的活动, 具有“两种户籍”;在日常学习生活中, 该团员所受思想教育和管理是双重的, 既有来自于班级的, 又有来自于社团的;同时社团成员在每年的“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党的发展对象”工作中, 进行双重推选, 可解除当前学生在班级和社团所享受的推选机会不均等的顾虑, 进一步扩大共青团组织对团员青年的帮助和引导的空间。二是在社团联合会中建立党支部, 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与各社团团支部紧密结合, 共同提高, 强化社团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社团成员凝聚力, 促进社团管理的优化。

(三) 大学生社团要成为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重要阵地。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而大学生社团活动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创新性、实践性、思想性、主体性和个性化, 符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的社团建设能为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架设一道中介桥梁, 成为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的重要的有效发展途径。社团活动是高校教育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学校要坚持凡是有益于学生实践、有益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活动都要大力支持, 充分发挥社团的群体凝聚功能, 在社团指导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 开展熔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活动, 把学生共同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学生在活动实践中也会得到身心的锻炼、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培养。高校要大力加强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 提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的舞台,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在宽松祥和的环境中孕育学生的潜能发挥。

大学生社团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和阵地。高校要高度重视这个群众团体和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作用, 通过开展社团活动吸引、凝聚大学生, 为大学生提高施展才华、锻炼能力、提高素质的广阔舞台。

摘要:大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大学生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丰富内心世界的重要形式。虽然高校大学生社团蓬勃发展, 但也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本文作者结合当前高校大学生社团的实际, 具体分析社团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新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社团,存在问题,途径

参考文献

[1]刘龙洲.大学生社团问题探析[J].理工高教研究, 2004, (2) .

[2]邹宁.试析高校大学生社团与商业赞助的几个问题[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04, (3) .

论高校大学生社团的健康均衡发展 篇9

一、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现阶段,高校的大学生社团发展非常迅速,很多学校成立了大学生社团联合会,但社团在规模和数量上增大、增多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的问题,一些艺术类、体育类、实践类的学生社团备受瞩目,参与人数较多,活动开展得也很丰富,而一些文化类、社科类和科技类的社团却门庭冷落,活动规模和人数逐步在萎缩,这种现象最终也导致了学生社团的非均衡发展,使得学校开展的学生活动比较单一,活动形式缺乏创新,对如何保证高校社团的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

1. 社团的自身建设与管理问题

目前,高校的学生社团普遍在几十个以上,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经正式注册的社团有近50个,通过调查有超过一半的在校学生都有过参加社团活动的经历,查看学生参与学校所有活动的满意度抽样问卷结果,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满意度是最高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学生期望通过学校的第二课堂锻炼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多种兴趣和技能,有特长的学生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展示自己的能力,同时为自己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社团数量和种类多,活动形式丰富多彩,这在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等诸多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仅仅是数量多,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社团却屈指可数,部分社团招收新同学加入的时候非常松散,凭个人爱好随便入社,新同学对协会宗旨不是很了解,社团活动老套,缺乏创新,举办活动经常沿用过去的思维套路。会员进出社团自由且没有约束力,社团人数规模相当不稳定。因此,绝大多数社团很难保证持续发展,起起伏伏,非常不稳定。大学生社团量与质的不均衡发展现象,是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2. 社团结构不合理

从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情况看,主要存在社团组织管理结构、社团成员结构和社团种类结构不合理等几个主要问题。

当前,各高校社团组织都成立了社团联合会,管理结构方面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主,社团主管部门学工部或者团委只是作一些辅助指导的工作,通常的情况是在举办一些大型活动时才给予支持,但是各相关的职能部门、各专业院系对学生社团参与管理和进行的指导太少,这样的管理结构表现为几个学生干部同时管理着众多下一层各个独立的社团。这样虽然社团联合会主席团的学生干部能够统一制定相关政策,针对每个学生社团逐一分配任务,但是这需要学生干部自身具备很高的能力和素质,必须能够统揽大局,否则容易出现很多的决策瓶颈,甚至有时会出现各别社团脱离社团联的管理,造成某些社团各自为营,彼此之间缺乏联系,活动独立单一,没有集体感等现象。在社团人员结构方面,学生社团的主要成员是大一学生,很多大二、大三的同学由于受到学业、就业、人际关系以及自身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社团的活动积极性不高,有的干脆退出了社团。这也就造成了学生社团人员结构上的不合理、不稳定,从而影响到社团的健康持续发展。另外,高校大学生社团的结构不合理还体现在种类上,众多文化体育类和艺术类社团往往占到的社团总数60% 以上,而一些科技类、志愿服务类、理论类、实践类的社团相对偏少,而且开展活动的场次也非常少,结果导致文体艺术类活动很多,各类型的体育、艺术比赛周周都有,其他的活动却相对较少,间接导致部分社团名存实亡。可见,当前大学生社团的结构不合理现象,也影响着高校社团组织的健康均衡发展。

3. 受诸多场馆、经费等软硬件资源制约

要想把学生社团组织发展得好,必须要有软硬件等多方面的支持才行。即使社团活动很有创新,吸引参与度足够强,但如果没有必须的活动场馆、活动经费等资源的支持,那么多数活动终将面临停办的命运。场地资源有限,人数少的小社团,他们办的小活动如果跟大活动的时间有冲突,那肯定要为其让路而延期举行,这些小的活动不能如期举办甚至取消,会直接导致今后举办的活动越来越少,造成社团团员人数流失越来越多直至最终社团停办、解散。只有保障绝大多数的社团活动都有场地,社团活动才能如期正常开展,社团成员才能有归属感。没有活动经费或者费用偏少也是面临的问题之一。当前学生们的思维非常开阔也异常活跃,受各种校内外、互联网等新思潮的影响,一些奇、怪、异的想法和举措会在活动中层出不穷,而活动要出色、出众、出新,必然对各种硬软件具有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更多的资金来支持。而当前学生社团的经费来源有限,除了社团会费和主管部门的少量专项经费外,只能来自于校外商家的赞助,但因为学生社团活动数量很多,除了那些规模大、参与人数多、有影响力的活动受商家青睐,能得到一些商家赞助的资金外,其他的小活动很难得到这方面的资金支持。一些社团缺少了必要的经费支撑,他们所举办的活动质量就会相对较低,从而直接导致各个学生社团组织间的非健康均衡发展。

二、高校学生社团健康均衡发展的对策

1. 进一步提高学生社团活动的价值导向功能作用

高校学生社团的成员主体是稚气未脱的青年学子,在校的几年大学时光是他们走向社会前,形成自身成熟人生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并加强社团活动作为学生价值导向功能的作用。学校社团主管部门要为每个学生社团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对他们进行指导和监督,并把这项工作贯穿于社团建设的始终。在社团举办各种活动的实施阶段,指导教师要多提建设性的指导意见,防止他们走弯路、出现偏离。同时,要深入学生社团成员内部,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召开社团联会议,及时准确地了解社团成员的思想状况,知晓他们的所需所求。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参加学校的各种政治学习活动,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他们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思想舆论、制度政策、文化传承导向等多方面,引导学生社团发挥其价值导向功能。

2. 加大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和支持力度

大学生社团一个主要的特点在于自发性,它是高校学子们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培养自身兴趣爱好、增强自己多方面专业技能、进行自我管理与教育的重要载体,所以首先应该从源头上对学生社团进行管理。所有社团的成立都需要进行注册审批,开展活动需要审批、学期末要进行总结汇报。社团主管部门和社团指导教师要定期开展社联委员联席会议,做到及时清楚地掌握每个社团干部的思维动向和诉求,了解每个社团的具体情况,要经常参与制订社团每个学期的活动计划,对活动种类及数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多在活动质量上下功夫,从而打造社团精品。多鼓励那些学术类、理论类、科技类的社团举办活动,协调好各个社团的发展。其次,要进一步完善社团评优评选方案,健全并完善管理、考核、奖罚机制,努力保持学生社团的生机和活力。再次,要进一步加强社团干部队伍建设。一个社团运作得好坏很大程度上要看带领这个社团的学生干部的能力。要力争把所有社团干部纳入全校青马工程干部培训体系,同时建立社团联合会主席团助理团队,让每个社团的学生干部和社团联合会主席团在换届时都能够做到能力无差别,更好地进行过渡衔接,从而保证整个社团组织的健康均衡可持续发展。最后,要转变工作观念,制定详细的学生社团发展规划,在学校学工部或团委的牵头下,调配专门的指导教师进行社团管理,保证经费可用、有得用,并划出专用教室作为学生社团活动场所。有了这些支持,才能保证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所有社团才能协调健康均衡发展。

3. 利用多种抓手,提高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

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直接影响着社团的发展,要利用多种抓手,在多领域提高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例如科技类、创业类社团可以通过参加课外创新创业活动、省市举办的创新创业类比赛,来培养学生的多方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艺术类社团通过校内外艺术展演、不同类型的专场演出等活动,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自信心; 实践类、公益类社团通过多方渠道参与校内外志愿服务、社会公益活动,如大型综合体育类赛事的裁判员、志愿者,地铁站、火车站等大型公共运输场所的志愿者,做红十字会等多种公益事业类型的志愿者等。力争逐步形成以多种学科竞赛为龙头,以课外活动为平台,以创新实验、综合训练、社会公益为依托的社团发展格局,逐步提高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另外,要利用好当前的新媒体平台,例如江苏团省委开发的PU平台,志愿者打卡器、微信公众服务订阅号、微博QQ群等平台,对社团活动进行全方位的跟踪和记录,用现代全新的移动互联网思维,全程参与学生的社团活动。

三、结语

我国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的研究 篇10

一、高校发展体育社团的重要意义

体育社团不仅仅是学生的兴趣组织, 而且在它们的运作过程中, 对校园体育文化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能够在高校中宣传健康、正确的体育意识, 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1. 有利于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大学体育社团门槛低, 可以免费培训大家某种体育活动, 并且公益性质的特性使它能够最大程度的吸引很多的学生参与。越多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 体育社团在校园文化中的影响力就越大, 这样可以培养整个学校的体育意识, 引导大家健康的运动方式, 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当在大学培养的体育运动意识已经成为习惯之后, 即使毕业之后离开大学校园, 也不会轻易改变, 这样就有利于他们树立终身运动的意识, 无论对将来的工作, 还是家庭生活, 都带来很多的积极作用。

3. 有利于大学生社交能力的提高

体育社团的组织者除了要协调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 还要组织策划社团活动, 在社团开展活动的时候需要为活动寻找资金。我国高校体育社团开展活动的资金有时候是学校提供的, 但是有时学校并不提供资金或者提供的不够, 这个时候就需要社团组织者自己去找社会企业或者商家, 跟他们谈判, 寻求商业赞助。这样学生们在参与社团活动的时候就逐渐培养了与人交际的能力, 提高自己的谈判能力, 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4. 能够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近些年来, 我国高校不断扩招, 大学生的数量相对以前大幅增加。而学校的体育资源是有限的, 体育场馆、体育器材和体育教师的数量都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学校自身由于经费和场地的限制, 并不能提供大量的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如果单纯地依靠学校为学生提供所有的设施和场地是不现实的, 并且学校并没有这个能力解决所有人的需求, 学校体育社团的出现就在很大的程度上缓解了这方面的压力。

二、我国高校体育社团组织的现状

我国不同高校的体育社团组织形式都有差异性,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虽然没有完全相同的地方, 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共性。

1. 我国高校体育社团发展存在差异性

有些体育社团由于组织管理相对松散, 社团定位不清晰, 组织成员内部关系不和谐, 导致社团活动的开展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不同高校之间, 同一种类体育社团组织的发展水平也有很大的差距, 这跟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有着重要的关系。一个学校内部不同体育社团组织之间的交流已经很少了, 在高校之间, 体育社团组织之间的交流就更加不足, 这样就造成了体育社团之间是分割、独立开的, 缺乏足够的经验交流和互相探讨的状况。这种长期的管理松散、不够规范的状况, 最终会造成社团的工作不能够顺利的开展下去, 体育社团的影响力也不断下降。因此, 学校应该对体育社团活动进行监督和指导, 对它们进行定期的审查和考核, 督促体育社团组织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同时, 高校中的体育社团要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联系, 学习其他社团的优点, 克服自身的缺点, 努力提高社团能力。

2. 我国高校体育社团经费不足

我国高校体育社团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的现象, 体育社团的活动经费一部分来自于学校拨款, 但是学校由于自身教育经费的不足, 也只能提供很少的一部分。而且, 在传统发展模式中, 学校更加注重对文化教育事业的投资, 对体育社团组织的活动缺乏关注, 也很少对它们的发展制定出发展计划。这种关注度上的偏差, 造成学校对体育社团投入的经费有限。如果体育社团要想开展活动, 就需要自己去校园外寻找资金。体育社团组织成员都是不经世事的学生, 相应的谈判和与人交际的能力也比较欠缺。没有足够的经费, 也难以开展有价值、高水平的社团活动。因此, 如果要提升体育社团的影响力和实力, 必须为它们提供相对充足的资金, 这样才能让它们更好地发展。

3. 我国体育社团组织缺少足够的活动场所

我国体育社团组织一般都是吸收同一体育运动爱好者参加, 这么多人同时参与一项运动需要大量的体育运动场地和器材, 以网球为例, 每个大学的网球场都非常有限, 就有几个场地而已, 根本不能满足社团活动的开展。有的大学连游泳池都没有, 有些学校虽然有, 但是场地很小, 或者平时都缺乏专业人士的维护, 很少能够开放给学生。一所高校一般就只有有限的一个或者两个体育场、运动场之类的, 而每所高校一般都有几万个在校学生, 现有的体育场馆设施根本不够满足学生的日常体育活动的需求, 更别提为体育社团提供足够的活动场所。

4. 我国高校体育社团缺乏专业规范的管理

我国高校体育社团的组织者都是学生, 学生们只是利用业余时间来参与社团活动, 因此他们的管理和组织能力相对都比较差。并且体育社团组织不具有盈利性, 基本属于自愿参与的性质, 所以缺乏足够的激励性。体育社团组织管理的时候并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 也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和奖惩制度, 管理比较松散, 也非常不规范。没有学校的监管, 体育社团组织就很难得到外部监督, 容易产生消极的组织情绪, 社团驱动力不足。

5. 我国高校体育社团组织缺乏文化继承性

我国高校体育社团由于管理比较松散, 组织领导者缺乏一定的长远意识, 在自己的任期内, 按照自己的意志来管理体育社团。而当他们换届之后, 新的领导者又会用自己的一套规则来管理整个社团。上一届的组织者很少重视培养新成员, 他们缺乏固定的办公地点, 也没有成立规范的历届社团成员的档案和活动资料管理机制。这样就造成体育社团的文化很难具有联系性和传承性, 难以形成特色鲜明的体育社团文化。新的管理者不了解以前的体育社团的文化和特质, 管理又“无法可依”, 所以就造成了管理松散、停滞不前的现象。

三、我国高校体育社团发展对策

我国高校体育社团由于各方面的限制和自身的缺陷, 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由于问题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所以只有在共同合作、共同努力之下才能促进我国高校体育社团组织健康、茁壮地成长起来。

1. 学校要加大对体育社团的关注度, 引导体育社团健康发展

我国高校体育社团在学生中具有比较大的影响力, 并且是学生自发参与的, 在传播校园体育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已经成为高校体育事业开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校要改变以前对体育社团放任自流的管理模式, 应该增加对体育社团的关注度, 密切关注体育社团的发展。学校要认识到体育社团的重要地位, 为体育社团的发展提供支持和指导, 并且为体育社团制定出发展规划。学校还要加大对体育社团的监督力度, 督促它们的日常工作和活动的开展, 培养社团规范的管理模式, 为体育社团的成长提高良好的氛围。

2. 学校要加大对体育社团的资金投入, 帮助他们寻找资金渠道

高校体育社团一直都存在经费不足的现象, 没有足够的经费, 很多活动都不能开展, 或者只能开展的比较简单、粗糙。学校在重视学术教育的同时, 要加大对体育活动的关注, 为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制定出规划方针, 为他们的发展提供相对充足的资金支持。学校在自身不能提供大量资金支持的时候, 要帮助体育社团向社会企业和商家寻求资金赞助。学生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较小, 很难取得商家的信任, 学校应该运用自身的影响力, 帮助学生取得企业的赞助, 为体育社团的发展寻找到足够的资金支持。

3. 学校要增加对体育社团的场地供应

我国高校里体育场馆的建设一直都比较缺乏, 高校不断扩招造成在校学生的数量大幅上升, 但是与之相应的师资力量和场馆建设却难以满足。因此要推动体育社团组织的发展, 学校要在能力范围内, 尽量扩建体育运动场馆, 为学生的体育锻炼提供足够的场地设施。学校还可以适当延长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 让学生自主选择体育运动时间, 来错开人数高峰时期。

4. 高校体育社团要提高自身的管理运作能力

体育社团应该制定出清晰的管理制度, 用明确的条例来规范成员的行为和管理方式, 避免出现完全按照领导人的意志和喜好来管理体育社团的现象。如果体育社团自身不能提高管理能力, 即使学校和社会给予它再大的支持和帮助, 这些外力的功效终将无法达到最好的效果。无规矩不成方圆, 只有制定出明确的管理条例, 才能让体育社团的管理和运作更加透明、公正、健全和规范。

四、结语

我国高校体育社团作为一支活跃于校园中的体育组织, 对校园体育文化的推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体育社团能够培养和扶植大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爱好, 同时传播给他们健康向上的健康观念, 帮助他们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因此, 高校要加大对体育社团组织的关注度, 监督和引导体育社团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 高校体育社团也要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和局限性, 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 克服自身的缺陷, 完善自身的管理能力, 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参考文献

[1]彭文革.广州地区大专院校课余休闲运动和体育俱乐部现状调查与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4 (4) .

高校学生社团发展 篇1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国民经济实力的提升以及世界经济、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环境、对象和方法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认真分析和正确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特点、新形势,找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着力点,是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的前提和基础。学生社团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阵地,是学生检验自我、提高自我的自由空间。学生社团依托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影响着社团,因此如何科学地促进学生社团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值得我们思考。

一、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相吻合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项按照一定社会发展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促进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养成的活动,包含了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和受教育者的接受活动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是教育过程和接受过程的统一。接受,是接受主体对传授主体通过一定传播媒介传递出的思想文化客体进行选择、接纳、认可的动态过程,受教育者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对教育者利用多种媒体传递出的思想文化信息进行择取、理解、解释、整合和内化,并付诸最后的外在践行。正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存在,才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社会道德规范的精神形态及实践形态的相互转化成为可能。反映着社会政治关系和道德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等社会意识才能被人们所接纳和认同,并外化为他们自觉的行为,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和从“知”到“行”的转化。因此,提高教育内容的可接受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和追求的目标。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要以学生为核心

利用党、团组织积极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大特色和优势。一方面要坚持党的政治核心作用,增强阵地意识和责任意识,发挥好学生社团的作用,充分利用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开展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和诚信理念教育,以此大力提倡和弘扬开拓进取、勤奋求实、团结创新的精神,营造团结向上、健康活泼的校园氛围;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和激励其他同学不断追求进步,增强社团的感召力、凝聚力,使学生更加感性地了解和认识社团,切身感受到社团的温暖,从中受到积极影响。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学生为核心,通过多种力量,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地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学生的现实发展为价值取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有社会实践活动,理所当然地要把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完善和全面发展作为确立自己工作目标的根本依据。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着眼于学生成才及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启发学生多提问题,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根据学生社会化进程中存在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点,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对精神养料的不同需要,以及他们在各阶段思想行为活动的客观规律,设计出系统而完整的考查内容体系,以利于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社团发展为实践空间,通过“教育——实践——反馈于教育”,如此反复循环,才能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收到实效。

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实践

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局限于课堂上的教学,书本上的条条框框,还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潜在作用。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校园精神和文化氛围,具有潜在的渗透性。学校可以借助社团开展学术、科研、文化、艺术、体育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充分利用各种传媒载体,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并逐渐内化成为自觉行为。同时,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应侧重于社会实践,让大学生走出教室,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才干,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锻炼和考验,培养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激励他们增强刻苦学习的意志品质,以及报效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所以,学校要科学合理地对校园文化加以利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以便在未来能经得住复杂社会环境的洗礼、考验和锻炼。

五、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下明确社团的发展目的

大学校园学生社团的发展应具有传承性、先导性、创新性。把调整大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大学生专业素质,训练大学生理性思维,开发大学生学习潜力,强化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大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作为自身的发展目标,让工作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社团存在的意义、发展空间的大小,归根到底取决于社团发展的目的何在,社团活动的目的是否明确,活动方向是否清晰。社团发展的多面性要求组织的活动要能适应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对象,把不同个性的人召集到一起,集思广益,才能把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保证社团健康持续发展。院、系的社团建设是学生社团建设的主流,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主打阵地;学生社团是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同学提供动手动脑机会的社会实践场所,如果能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劳逸结合,就能一方面提高学习、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促使学生把自己的所学发挥出来,到社团里进行实践检验。这样既能够保证社团的发展潜力,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双赢的目的。

社团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任务,做好社团的传承工作主要取决于以下几点:

一是要把坚实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依托,为社团发展提供思想上的保证,统一思想,团结奋进。

二是经验交流必不可少。经验是社团成员知识与能力的结晶,应经常召开社团总结会议,加强社团成员间的经验交流,成功的经验由大家共享,失败的教训可为大家共警。

高校学生社团发展 篇12

一、学生社团社会化的内涵

学生社团是高校大学生依据共同的兴趣爱好, 按照一定的组织程序自发建立, 通过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倡导和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群众性学生组织。近年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高校与社会的融合, 学生社团逐渐走出校园、走进社会, 高校学生与现实社会深入接触, 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频繁交流, 新时期的校园文化也日益表现出社会化、实用化的特点。

要想科学理解“学生社团社会化”, 就必须首先弄清楚什么是“社会化”?我国著名社会学者郑杭生认为,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 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 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 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 逐渐适应社会文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 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 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涉及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从社会视角来看, 社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来看, 社会化即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 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本文讨论的“学生社团”作为高校学生自治性、群众性组织, 当然不能等同于社会学概念中的“人”, 但毕竟也有共同之处, 我们不妨也把它当作现实社会存在的“个体”来看待。

沿着前面的分析, 大致可以给“学生社团社会化”下一个这样的定义:所谓学生社团社会化就是社团在走进社会、融入社会、与社会相互作用中, 社团和社团成员参与社会实践, 遵守社会规范, 适应社会发展, 社团组织的功能与运作不断发展, 社员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社会文化得以传承和创新的过程。

二、高校学生社团社会化发展的必然性

学生社团社会化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下从社会进步、高校育人、社团发展和社员成长等四个方面阐述高校学生社团社会化发展的必然性。

1、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

进入新世纪以来, 为了应对日新月异的科技挑战、促进知识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许多国家都制定了新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各国都把科技发展和教育创新作为加快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正面临着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的形势和要求, 推动高校学生社团社会化发展是教育观念的更新, 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有利于推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2、高校育人的必然选择。

现代高等教育担负着既要主动适应社会, 又要积极引导社会的历史使命, 只有培养具备健全的人格品质、完善的知识结构、过硬的职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 仅仅依靠课堂教学, 显然难于满足素质教育的基本需求, 必须为学生搭建一个广阔、自由、开放的实践平台。同时, 后勤服务的社会化, 部分高校将学分制与学生参与社团的积极性相挂钩为学生社团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这也说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学校内部管理创新带来的一系列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高校学生社团的社会化发展。

3、社团发展的内在需要。

学生社团的发展要想实现突破、有所创新, 就不能局限于校内发展, 必须向社会各领域延伸。通过吸引外部环境的优质资源来加强社团建设, 促进社团发展, 为社团成员成长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一方面充足的资金物质可以保证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吸取社会其他组织的管理运作经验可以完善社团自身的组织建设;另一方面广泛的交流合作可以加强学生与社会的接触, 开阔学生的视野, 增进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唯有如此, 高校学生社团才能更加体现学生需求、学校需求和社会需求三方面的和谐统一, 才会更有利于广大青年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4、社员成长的殷切期望。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与竞争并举的时代。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更严的要求。高校学生踊跃参加各类社团组织, 就是为了在这个广阔的平台上锻炼、提升自己的各种能力。伴随着高等教育社会化趋势的深入发展,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与社会需求接轨。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严峻的就业形势, 青年学生逐渐认识到“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是不够的, 在扎实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 还应当深入社会、力行求是、勇于实践, 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努力实现自身的社会化, 而学生社团的社会化发展正迎合了青年学生的这种迫切期望。

三、学生社团社会化发展的现状及其制约因素分析

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 学生社团的社会化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团活动范围形成了由校内封闭式转向社会开放化的态势;二是学生社团的经费来源由靠学校支持向积极利用社会资源筹资转变;三是学生社团的运作模式日渐趋近于企业等社会组织;四是学生社团的内部构成人员呈现多元化趋势。不过, 现实中也存在着一些因素较为严重地制约着高校学生社团社会化的发展。

1、忽视核心团队的建设培养。

核心团队是学生社团实现社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从一定程度上来讲, 一个组织核心团队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这个组织发展的前景和可持续性。事实上, 一些建设发展得比较好的社团, 都有一个综合素质极高的核心团队或负责人。高校社团中很多都不重视新老成员之间的沟通衔接和传统经验的继承, 忽视了梯队建设。不少社团负责人只顾着在自己的任期内轰轰烈烈地组织一些活动, 很少会对未来的“接班人”进行悉心的传帮带。往往当一些核心成员离任之后, 发展后劲不足, 社团便从此一蹶不振, 逐渐消失在同学们的视野之中。当然, 因为社团干部“实惠多多”, 社团中“乱传位”的现象也时常发生, 老乡传老乡, 哥们传哥们, 致使社团缺乏民主监督, 出现“一代不如一代”。

2、打造品牌项目的意识淡薄。

品牌项目是学生社团实现社会化发展的重要依托。尽管有不少学生社团规模很大、活动很多, 但真正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却屈指可数。在日益社会化的校园里, 品牌不仅能为树立社团形象、扩大社团知名度和加强社团凝聚力等发挥积极作用, 而且一个成功的品牌所蕴涵的效应更巨大, 影响更广泛。学生社团打造品牌项目的意识淡薄, 创新能力不足, 社团活动形式过于简单, 总在低水平上重复, 缺乏应有的特色, 对于学生社团的长远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3、活动阵地的严重不足。

活动阵地是学生社团实现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据不完全统计, 80%的社团目前普遍存在没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地, 并且因为学校的一些活动场地需租赁, 社团捉襟见肘的财力无法支撑, 造成一些社团活动不正常。很多社团组织活动都是以“游击队”的形式进行, “打一枪, 换一个地方”, 这样很不利于社团管理和活动策划, 严重影响了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和活动的质量, 极大地制约了学生社团的深度发展, 学生社团期待实现社会化发展的愿望也就更难以实现。

4、活动经费的极度紧缺。

活动经费是学生社团实现社会化发展的基本保障。目前, 各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经费来源主要是社员交纳的会费和少量的社会赞助, 虽然不少社团正在尝试借助社会资源开展各类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作为学生群众性组织, 所收取会员费的额度和筹措社会资金的能力十分有限, 普遍还是存在财力不足。加之学校对社团经费缺乏必要的管制, 使得部分社团管理人视社团为“小金库”, 从而使得少数人中饱私囊, 有机可乘, 这更加加剧了大学生社团经费的紧张。

5、有效沟通对接平台的缺失。

对接平台是学生社团实现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媒介。虽然目前各高校都有学生社团组织与社会和企业合作, 也有部分学生社团参与到社会企业和NGO组织所开展的项目中来, 且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但是, 参与社会合作的社团数量还比较少, 学生社团与社会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学生社团与社会组织之间缺乏一个有效沟通对接的平台。积极寻求对外合作的优秀社团找不到合适的合作企业, 苦心寻找校园合作的社会组织也不知道怎样的社团具备足够的执行力和影响力。正是由于这种对接平台的缺失, 无形中让很多大学校园里优秀的学生社团失去了走向社会, 获得更多发展空间的机会。

四、推进学生社团社会化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1、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支持鼓励学生社团社会化发展。虽然我国高校普遍对学生社团持支持鼓励态度, 但部分高校和相关管理者还只是单纯的认为学生社团是组织学生课外活动的工具。一些学生社团精心策划、苦心经营的社会化活动常常被学校管理部门以“安全因素不确定”、“活动经费有限”等借口而否定。在这种认识下, 学生社团的社会化发展就显得十分艰难, 其现实意义和独特功能也就难以发挥。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学生社团社会化发展在推进素质化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社团发展的指导思想上, 把培养造就具有现代化、社会化人格特征的青年人才作为终极目标。各高校应在校党委的领导下, 倡导构建以校团委为中心, 学生会、社团联合会协调发展的“一体两翼”的大学生第二课堂新格局, 并在学校层面形成一系列政策性文件, 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大对学生社团的扶持力度, 鼓励支持学生社团社会化发展。

2、整合资源, 搭建平台, 努力保障学生社团社会化发展。高校是整个社会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少不了参与社会的交流、合作与竞争。任何一所高校如果仅仅依靠自身力量闭门造车, 肯定不会有很好的发展。高校里学生社团的生存发展何尝不是如此?在学生社团社会化发展的新形势下, 各高校和各级团学组织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 加强与校外企业、知名校友的沟通与交流, 为社团发展寻求物质支持;要积极融入学校周边街道、社区和近郊农村, 共建定点合作单位, 为社团活动提供实践场所;要不断加强和规范校际社团的交往合作,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要创新形式, 努力打造一个学生社团与企业社会之间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的沟通平台, 拓宽高校学生社团与外界交流展示的途径。通过不断创新社会化的运作方式整合各种资源, 为学生社团的全面发展凝聚力量, 使学生社团的社会性得到充分发挥, 促进社团成员的社会化技能提到有效提升。

3、加强管理, 创新机制, 积极引导学生社团社会化发展。健全的制度是社团健康发展的前提, 科学的管理是社团良性运作的基础, 创新的机制是社团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随着学校内外环境的变化, 学生社团的各项管理制度也应当与时俱进, 要通过不断完善社团审批、年度注册、活动报批、财务经费、干部任选等制度来加强管理, 提高效益。只有科学、合理、成熟的管理机制才能为学生社团的社会化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各高校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 对工作先进、成果丰富的社团给予表彰和支持, 对组织不力、工作懈怠的社团给予指导和整改, 对偏离章程、毫无作为的社团及时淘汰处理;各高校应加大激励措施, 给予政策倾斜, 鼓励和吸引更多有能力、有经验、有热情的同志担任社团指导老师;各高校应将学生社团干部纳入各级学生干部培训体系, 同时还应针对社团干部的特点, 量身定做一些针对性、实用性更强的培训计划, 不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领导效能, 把悉心培养、素质过硬的社团骨干放在关键的工作岗位上, 真正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保证社团活动的正确方向。各学生社团也应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准定位, 明确宗旨、完善章程, 建立有效的内部管理运行机制, 保障社团的高效运转。

4、提升质量, 打造品牌, 着力助推学生社团社会化发展。高质量、高品位、高水准的社团活动是学生社团生存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也是展示社团形象、提高社团声誉、增强社团凝聚力、打造社团文化精品的关键所在。各高校应鼓励、支持、引导学生社团在组织活动时加强社团活动的组织和策划, 既要讲求实效, 又要高标准、严要求;要坚持活动与形式的统一, 贴近青年、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要努力将活动的思想性、教育性和社会性、实践性融于一体, 不断提升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同时, 各高校应结合学校专业背景, 重点扶植有成绩、有价值、有潜力、有特色的学生社团积极融入社会, 在社会中接受锻炼和洗礼, 促进社团向更高层次发展。

五、结束语

高校学生社团的社会化发展有利于推动高品位校园文化建设, 有利于加速青年学生社会化进程, 有利于开辟高校思政工作新阵地, 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发展。针对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社会化发展存在的各种问题, 各高校和各级团学组织应当站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战略高度, 切实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积极整合资源、搭建平台, 不断创新机制、加强指导, 让学生社团真正实现社会化发展, 并努力使之成为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益平台。

摘要:高校学生社团社会化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 是高校育人的必然选择, 是社团发展的内在需要, 是社员成长的殷切期望, 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新趋势。现实中, 在团队培养、品牌打造、阵地建设、经费支持、平台搭建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较为严重地制约着高校学生社团的社会化发展, 各高校和各级团学组织应当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积极整合资源、搭建平台, 不断创新机制、加强指导, 推动学生社团真正实现社会化发展。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社会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 (中青联发[2005]5号) [R].2005.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 (修订本)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3]郝永康:论学生社团社会化及其对青年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08 (2) .

[4]胡建军: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9) .

[5]王珩;高校学生社团发展调查报告——以浙江省高校为例[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7 (3) .

[6]张文学: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及其指导[J].中国青年研究, 2006 (6) .

[7]陈正芹、吴涛:试析高校学生社团的经费管理[J].学会, 2006 (4) .

上一篇:英语教学情感因素下一篇:集团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