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社团现状调查(共12篇)
高校体育社团现状调查 篇1
摘要:学生体育社团是高等院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一专多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补充。文章为促进学生体育社团良性发展,完善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就山西省五所高校的学生体育社团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学生体育社团,现状,分析
1. 研究目的
文章旨在对山西省高校的学生体育社团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总结规律,提出建议,以促进学生体育社团健康发展,完善普通高校学校体育文化建设。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山西师范大学、中北大学、太原工业学院、太原理工大学、忻州师范学院的学生体育社团,在校生中参加学生体育社团的人数、男女比例、活动次数及发展中存在问题等现状。
2.2 研究方法:
抽样调查、问卷调查、追踪观察和面谈法(发放问卷485份,回收485份,有效问卷426份,回收率96.5%,有效率为87.1%)。
3. 结果与分析
据访谈结合资料调查,山西省高校学生体育社团于1996年5月首次在山西师范大学成立舞蹈协会、足球协会两家,截止2003年1月,在上述五所高校发展成为10个体育项目社团(见表1)。社团由各高校团委直接领导,人数从8——126人不等;活动形式以举办相关项目的校内学生比赛、活动和校际社团间的交流比赛为主;利用课余时间活动,活动场地随意,器材和经费多以团委下拨和社团自筹两种方式解决。
3.1 会员人数
从表1可以看出,球类项目中,大球项目开设足、排球。足球较普及,参与人数多,而排球协会会员偏少,篮球项目没有这样的组织。小球类项目开设相对较完备,成立较晚人数较少。武术套路、散打二个项目人数规模居于中等(体育院校成立)。各社团会员人数逐年递增,整体呈良性发展。
3.2 会员性别比例
表1数据表明,男女生会员比例整体略低于我省高校男女生比例;在校女生参加社团人数在女生群体中比例高于男生会员在男生中的比例;而运动项目分布呈现出严重的性别差异。
足球是男生的首选,足协的男生会员人数居各社团之首,舞协次之,散协居于第三位,其它社团也得到男生不同程度的青睐。男生分布于各协会的人数(除舞蹈协会外)大大超过女生的人数,说明各协会中男生是活动的主体。然而从女生在各协会中分布情况来看,舞蹈、操类项目是女生的最爱,其次是踺球,对抗性强的项目很少涉猎。
3.3 会员参加活动次数
调查表明,会员参加社团活动保持在4——10次之间的会员占全体会员的54.0%,据不完全统计以上十个项目社团在2006年6月——2008年1月内开展会员活动次数最低为28次,最高为94次,54.0%的会员参加活动次数不及开展会员活动次数最少28次的1/3,体现出参加社团活动人数极不稳定,从而成为影响活动开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调查表明参加会员活动次数的人数分布极不均衡,本科四年级(简称本四)会员参加活动次数集中于4次以内,11次以上的人数为0。本二、本三会员参加活动次数集中在10次以内,专一、专二会员参加活动次数整体分布较均衡,集中在4—10次。而从二年级(本二、专二)开始参加会员活动次数在11次以上的95%为社团技术指导人员或机构成员。会员参加活动次数随年级的升高而减少,如何开展具有吸引力的活动使会员长期稳定的参加,应当是各社团首要解决的问题。
3.4 学生体育社团存在的问题
3.4.1 管理体制不健全,社团良性发展缺乏有力保障
学校在各方面对学生社团缺少一个全面、灵活、行之有效的全方位管理体制,缺乏必要的管理规章制度来引导、约束、管理、监督学生社团的内部工作。截止2008年1月,各高校校尚未有一份正式管理社团的条例,仅有几所高校的管理草案尚在制定之中,管理落后于社团发展。
对社团工作的管理缺乏系统性、组织性、计划性。社团活动的监督性差,活动的自主性大,社团内部制度条例执行缺乏约束力,致使会员活动开展随意。因此,制定一套适合实际情况的管理制度成为管理部门工作的当务之急。
3.4.2 技术指导服务质量差是影响会员参加活动次数少的主导因素
学生体育社团中承担教授、组织、管理工作的多是本三、本四、专二高年级学生,多为义务工作,基本是“自养自用”的人才制度。个别社团聘用教师承担技术指导工作。据初步统计由教师承担指导工作的社团,会员无论在参加活动积极性还是出勤率上都高于由高年级学生承担技术指导工作的社团。(见表2)
对于从事技术指导的学生来说,学校缺乏激励的制度,部分骨干成员在工作一定时间后,渐渐缺少在该项目中的上进心,产生厌烦情绪,导致责任心下降,再加上自身水平限制随时间的推移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技术指导积极性低、水平差成为必然。从表3数据来看,技术指导差成为影响会员参加活动次数少的主导因素,而其它四项指标中各年级比率的总和均低于该年级指导性差所占的比率。会员参加活动次数多少作为衡量社团生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会员参加活动次数多的社团生命力就强,反之亦然,同样也直接反映的是社团活动开展是否符合会员的要求,会员的要求能否得到满足则直接关系到社团能否生存下去。因此,社团的服务能否满足会员对社团的要求成为社团发展的主要矛盾。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从调查十个项目体育社团现状来看,社团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项目开设比较全,管理制度、活动形式、人才培养体制不健全,但社团整体上呈良性发展。在一定的程度上弥补了我省高校体育教学的部分不足,为大三、大四体育教学管理和课程开设开辟了新思路。但是,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受其自身条件限制,在管理上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在技术指导水平低,需各方面给与积极的支持和关注,共同营造一个适合学生社团发展的集体氛围。
4.2 建议
4.2.1 强化管理、健全社团规章制度
根据实际情况,由团委委托学生会制定一定的管理规章制度,经团委批准后,以团委名义下达到各系、各社团。理顺组织机构,实行协会主席负责制,各社团主席向院团委负责,院学生会社团部进行实际的社团之间的协调工作。
团委应加强对社团活动的监督,根据会员的要求,督促社团积极有效、切实地开展活动。严格把好审核关。社团成立要审核,达到规模要求予以批准,社团成立后还要继续审核,对活动开展差的限期改正,不达标的勒令解散。
社团内部加强制度建立和执行,对于违纪不能按协会要求参加活动的会员予以劝退或开除对收费标准、开支状况要明了,让会员花放心钱,由团委监督,向会员在学期末报告。
4.2.2 提高社团的技术指导服务质量
采取义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聘任制度。严把技术指导人员的审核关,符合条件的予以聘任,聘任后责任心不强、技术指导性差的予以辞退。对于学生指导员来说由社团内部出资定期强化,进行培训,以确保服务质量的提高。
敢于走出去,善于引进来。让部分骨干力量,有选择地去参观一些比赛活动,提高自身水平。通过多种渠道与社会指导员或某一项目具备优势的人员进行联络,请进来,为我所用。
4.2.3 加强宣传工作,扫除思想障碍
经常组织宣传板报,让学生,会员了解社团的性质,意义、目的。开展社团经验交流会,组织人员参观社团活动,组织社团的专题讲座,让教师和学生了解社团,接受社团。
参考文献
[1]李大立.体育法规[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
[2]卢元镇.论中国体育社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3).
[3]何艳华.对体育专业运动俱乐部新探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6(2).
高校体育社团现状调查 篇2
【摘要】本文通过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体育社团现状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学生参加体育社团的主要目的是减肥;学校场地、器材比较少;经费不足,主要来源于学生所交会费;规模相对较小;学生对社团的认识、态度及参与热情不高等问题。学校主管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以正确的引导使之健康发展;学生体育社团应加强自身的组织管理,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团的知名度,多渠道筹集资金,为进一步提高体育社团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吸引更多学生参加,扩大体育社团的规模。
北京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现状研究 篇3
关键词:体育社团现状影响因素
1前言
在蓬勃发展的各类学生社团中,体育社团是一支最为活跃、最具有生机活力和影响力的校园学生社团。高校体育社团把具有共同兴趣、爱好和需要的学生的组织在一起,不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束缚,形式多种多样,为其成员个性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体育社团作为学校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延伸了体育课堂的空间,在发挥学生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同时,也丰富和推动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终身体育思想、健康第一思想的确立,使得大学生对课外体育的功能和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也促使体育社团迅速发展起来。但是由于管理知识缺乏、活动场地、活动经费得不到保证、缺乏有力的指导等原因,使得社团的发展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怎样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对体育社团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大量关于学生体育社团组织管理模式、活动运作方式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并对相关资料和文献做重点分析、整合,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
2.2问卷调查法
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现状调查问卷》,对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社团成员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相关数据统计和分析。共发放调查问卷320份,回收292份,回收率91.3%。其中有效问卷281份,有效率96.2%。
2.3访谈法
针对我校体育社团管理人员、指导教师、学生负责人进行有针对性的访谈,进一步获取体育社团组织管理模式、活动内容、活动的运作方式、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信息。
2.4数理统计法
根据调查后得出的结果通过SPSSIO,O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体育社团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3.1.1体育社团的规模及成员结构分析
(1)体育社团的规模
目前我校体育类社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并得到我校师生的普遍认可。根据学生团体联合会的最新统计,目前我校注册的学生团体共102个,其中体育类社团24个,占到所有社团总数的23.5%,涉及到篮排足、乒羽网、武术、游泳、登山、轮滑、舞蹈等众多项目。
(2)体育社团的成员结构
调查结果显示(表1),社团成员主要集中在低年级,高年级的学生参与的人数所占的比例较低,主要原因是:招新的主要对象为新生,由于高年级的学生面临实习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大大下降,人员流失情况严重。在成员结构中,除了不同年级的差异之外,也存在着性别上的差异,总体上男生比女生多。
3.1.2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动机及原因分析
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在对体育社团参与者参与动机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动机明确且呈现多样性,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体育社团功能的多样性。从表2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参加体育社团还是因为体育活动本身的魅力,在运动过程中体验乐趣,还有较多学生因为想丰富课余生活和缓解压力而参加体育社团。
3.1.3体育社团的管理模式
根据调查,目前我校体育类社团采用的是学生团体联合会和体育与运动学院共同管理的模式。与以往由学生团体联合会单独管理的模式相比,共同管理的模式更具合理性。学生团体联合会在建立、健全学生社团的规章制度、完善社团的激励机制、引导学生社团加强自身建设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而在体育社团的活动开展与技术指导等方面的力量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3.1.4体育社团活动的运作方式
体育社团工作具体体现在社团活动的运作方式方面,社团活动的精心组织,内容丰富、合理安排是社团良好运作的重要标志。
(1)体育社团活动的时间
对我校体育社团活动时间的调查数据表明,大部分体育社团将社团活动时间安排在周末,每次活动时间在2—3小时的占46.8%,1-2小时的占31.3%。
(2)体育社团活动的频率
对我校体育社团活动频率的调查显示,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表3):每周两次(36,3%)、每周一次(29,5%)、不固定(20.3%),活动频率在每周一到两次的占到了65.8%。值得注意的是20.3%的成员选择了不固定,说明有一部分社团在活动时间的安排上随意性比较大。访谈中许多体育社团负责人也表示社团有学期的活动计划,但是实施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真正能按计划落实的并不多。
(3)体育社团的活动内容
针对我校体育社团活动内容的调查显示,目前体育社团开展的活动主要有:(1)训练、辅导,基本能满足社团成员对体育的兴趣和锻炼的需求;(2)社团内部的练习赛,内部练习赛为社团成员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也促进了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3)校际间的友谊赛,在比赛交流的同时还能扩大社团的自身影响力,但是由于社团经费等方面的原因,校际间的友谊赛次数相对较少。总的来说,我校大部分体育社团的活动内容相对固定、单一,缺乏创新。
3.2影响我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的因素分析
对影响我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因素的调查显示(表4):经费缺乏保障、活动场地不足、组织管理不到位、成员流动快、缺乏有力的指导是影响体育社团发展的主要因素。活动层次低、领导重视不够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体育社团的发展。
3.2.1社团经费缺乏保障
学校体育社团的经费来源主要有四个途径:一是收取社员费,这是社团经费比较固定的来源但是收取的社员费极其有限,根据学生团体联合会规定社员费缴纳额度为每人lO元,其中还有部分需上交学联:二是申请拨款,对于校园内学生的活动,拨款针对的主要是学生会组织的校内大型的、全院型的活动,而对社团提供的资金支持很少;三是拉赞助,由于社团活动主要局限于校内,活动的规模小、层次不高,影响力小,获得社会赞助的机会极少或根本没有:四是自筹经费,学生是无经济收入群体,如果靠自筹经费举办活动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一些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的参与,不利于体育社团开展全民性的活动。
3.2.2社团活动场地不足
体育社团的活动对场地设施有很大的依赖性,缺少这一
条件体育社团的活动将难以展开。调查显示:除小部分社团有固定场地外,绝大部分社团没有固定场地。我校的场地设施相对紧张,能提供给社团活动的场地受学校正常教学、训练比赛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加上学校部分场地开展经营活动,能提供给体育社团的场地就更少了,这给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2.3社团组织管理不到位
目前我校体育社团坚持“学生体育学生办”的原则,自主策划、组织社团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活泼的运动锻炼氛围,但是与此同时也对社团的组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的管理是一个组织发展的根本前提,然而很多社团组织不当,管理散漫,没有形成健全的管理制度,无法有效的约束成员的行为,导致整个社团秩序混乱。原因大致有以下幾个方面:(1)缺乏有经验的管理人员。(2)规章制度不健全。(3)社团活动不规范。
3.2.4社团成员流动快
社团成员流动快是一个值得令人关注的问题,不仅仅是体育社团存在,其它社团也普遍存在,这也比较符合社团具有松散性的特征。造成成员流动快的首要原因是,社团活动内容单一、流于形式造成社团成员感到乏味,积极性降低甚至失去兴趣,使得社团成员流失:其次是,社团活动时间上的冲突,、使得成员无法正常参加社团的活动。成员的流动快、不稳定,不但使社团的管理难度大大增加,而且严重影响社团凝聚力、阻碍社团规模的扩大。
3.2.5社团活动缺乏有力的指导
目前,虽然大部分体育社团都配有专业体育教师作为指导教师,但是部分社团的指导教师并未完全尽到自己的责任,不能定期或很少指导社团的相关活动,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学任务繁重或不想过多干预社团自主开展活动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社团活动的指导任务就落在骨干成员身上,学生的实践能力、经验毕竟有限,社团的健康发展,社团的规范化、科学化程度的提高是离不开指导教师的专业指导的。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我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动机呈现多样性。体育社团的发展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体育生活,同时也带动了全校体育活动和健身活动的健康发展。但是,体育社团的发展过程也存在着经费缺乏保障、活动场地不足、组织管理不到位、活动内容单一、缺乏有力的指导等不容忽视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体育社团的健康发展。因此,及时、有效地解决现实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对我校体育社团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2建议
学生体育社团作为学校的一个学生组织,其发展取决于多个部门的协作,只有学校、体育职能部门、社团自身互相协调,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有效的发展。
4.2.1加大对体育社团的投入和支持
活动经费缺乏、场地不足是影响我校体育社团发展的主要因素,学校应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提供社团活动必要的场地、器材,加强对体育社团的科学管理和指导力量,确保体育社团的正常运作,同时学校还应该鼓励体育社团走出校门,利用社会资源充实学生社团的内涵,促进学生体育社团健康、稳定地发展。
4.2.2加强对体育社团活动的指导
学生体育社团是由一群具有共同体育爱好的学生自愿组成的,这些学生的组织管理经验和实践能力都非常有限,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应对社团活动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使社团活动的开展更加规范化,从而促进社团活动整体水平的提高。
4.2.3加强社团自身内部管理,丰富活动内容
高校体育社团现状调查 篇4
一、大学生体育社团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五所独立学院学生体育社团发放调查问卷, 我们了解到独立学院学生体育社团现状。数据显示, 目前高校建立了大量的体育社团, 包括球类、传统武术类、轮滑及一些体育舞蹈等, 在学校及院系的支持下, 创建了共同体育爱好者的小团体。虽然体育社团在数量和种类上反映出繁荣的景象, 但是社团活动的开展状况却不容乐观。被调查的许多体育社团, 生存状况良莠不齐, 活动效果不尽如人意, 举行的社团活动数量很少, 有的仅限于开学和迎新, 剩下的就陷于沉寂。体育社团活动形式也仅局限于举行比赛, 对于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社团活动产生负面影响。从被调查的学生层面上看, 大学新生更热衷于加入体育社团, 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参加体育社团活动的人数呈显著下降趋势。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 当前影响体育社团工作进一步推进的主要原因包括政策体制和硬件设施两个大方面,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体育社团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评价。在大学生体育社团日常管理部门方面, 目前的体育社团大都归口于校、院、系团委, 也有部分社团是由校学生处进行日常管理。问卷调查显示学校团委管理占到接近90%。对于体育社团工作开展的效果评价更多是形式上的, 比如举行比赛等, 而通过社团活动, 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否得到增强, 学生的体育技能是否得到提高, 没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鉴定与评价, 学生参加体育社团活动得不到政策上的激励, 导致许多学生参加体育社团活动流于形式。许多学生报名参加体育社团以后, 经常出现不能坚持的现象, 导致一些体育社团名存实亡。
2.体育社团活动经费严重匮乏, 已成为影响社团发展和开展活动质量的重要因素。鉴于当前众多的体育社团, 学校能拿出来的经费支持是杯水车薪, 而体育活动所需要的设施和装备是一笔巨大的财政支出。体育社团的组建, 体育设施与装备大都需要学生自备, 使许多对体育项目爱好的学生望而止步。而社团要想开展一些活动, 也需要得到大量的资金支持。现实情况是, 学校将大部分资金投向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而对体育社团的资金支持少之又少。仅靠收取学生的会费, 无法维持社团的正常活动。许多体育社团通过拉赞助的形式举行活动, 造成体育社团活动举行的不确定性很高。
3.体育社团缺乏专业的指导和培训。目前的体育社团, 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指导, 大多聘请有特长的学生担任教练, 讲解与教授存在不专业、不系统等因素。而聘请高水平教练又会受到经费的困扰。学生在参加体育社团活动中, 无法得到技战术方面的指导, 体育技能得不到提高, 都会影响学生参加体育社团活动的积极性。社团指导教师是确保体育社团活动开展的重要保障。调查数据显示, 80%以上的学生体育社团缺少指导教师的经常指导。目前, 高校体育教师担负着增进学生身体健康, 教授健身理念的重任, 体育教师是学生体育社团最直接、最有效的指导教师, 但由于多重原因, 体育教师没有在体育社团的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究其原因, 高校的教育体制不完善, 导致体育教师无法介入体育社团的指导工作。
4.学校的硬件设施导致体育社团活动无法顺利开展。在高校扩招导致生源激增的现状下, 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极其紧张。课余时间, 活动场地人满为患, 体育器械、设施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参加锻炼的基本要求。这些都影响着各类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被调查的高校, 拥有网球场地6块, 但从事网球活动的学生成百上千, 可以想象的是, 网球活动成了原地网球挥拍运动。同样问题也困扰着羽毛球、乒乓球等学生喜爱的活动项目。如何安排好场地活动, 体育资源的分配是当前体育社团急需解决的矛盾。
二、大力推进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 体育社团要发挥重要的示范作用
1.课内外一体化的教育模式, 是指学生在体育社团里的表现以及运动成绩, 均应纳入学生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 纳入到学校体育教学的管理体系当中。作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体育社团成为体育教学课外练习的重要一环。作为大学体育教学的延伸, 学生体育社团的活动应作为课上教学内容的复习巩固和提高, 缓解当前体育教学课时紧张的现状。体育社团的活动应在体育教学的监管之下, 享有一定的学时补贴, 学生在体育社团举行的活动中所取得的成绩, 以及参加体育社团活动的出勤率, 均应记录在该学生年度体育成绩之中。同时, 对于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在参与奖学金的评选、评优、入党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体育社团的活动当中。
针对大三、大四没有体育课的学生, 学生体育社团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 增进身心健康方面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积极参加体育社团活动的大三、大四学生, 可以作为选修学分的形式进行记录, 可以作为毕业环节加分的重要因素。
2.引导体育教师及体育工作者积极投入到学生体育社团的指导工作当中。作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组成部分, 体育教师及体育工作者深入到学生体育社团当中, 是必须履行的工作职责。学校对体育社团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应加大扶持力度, 激发教师参与学生体育社团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在体育社团办讲座, 做好一对一的体育技能辅导, 大力宣讲体育健身知识, 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提高体育社团的整体水平。同样, 学校在政策上加大指导教师的扶持力度, 让教师充分意识到指导教师的重要性, 在教师的职称评审、评优评先、工资晋级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最大限度激发教师参与学生体育社团的积极性。
3.拓宽渠道, 满足体育社团活动的资金需求。除了积极增加学校经费拨款, 学生体育社团应积极引入经费赞助途径, 通过购买指定体育用品模式, 引入体育商家的经费赞助, 开展体育社团的活动。体育社团可以采用赞助商域名的形式, 开展各种活动。例如以体育商品名称冠名开展比赛, 通过购买指定商品获得赞助等。高校及学院系部应支持体育社团利用学校资源进行一定的创收活动, 充实体育社团的经费来源。
4.合理配置体育资源, 促进学生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针对当前学校体育资源紧张的现状, 合理安排配置体育资源, 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将学生体育社团活动统一报送至学校体育管理部门, 合理安排各个社团活动的时间及所需器材, 指导教师的辅导时间也一起编排, 做到场地、器材、教师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5.结合社会发展的趋势, 引导开设适合广大学生参加的体育社团项目。现在, 许多我国传统体育项目、非遗项目正在被引入到校园当中, 使广大学生受到爱国爱家教育的同时, 身心素质得到增强, 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与保护。体育社团在结合体育教学课外延伸的同时, 应更加注重学生喜爱、内涵丰富、健身效果明显的项目的开设, 使学生体育社团成为承载校园文化的亮点。
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 已经促进教学活动向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发展, 学校的各种社团组织, 成为课外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形式。体育教学同样如此, 没有课外体育的支撑与保证, 体育教学的目标就无法实现。体育社团是高校课外体育的重要组成形式, 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终身体育理念、丰富大学生课外业余生活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独立学院体育社团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学生体育社团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中可以发挥巨大的引领作用。完善和健全的独立学院体育社团建设与管理的新模式, 将有助于高校的教学改革, 最终达到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传友, 冯伟.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J].2009, (02) :15
[2]韩冬, 尹青山.影响大学生体育社团发展因素的研究[C].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 (一) :268—270
高校体育社团现状调查 篇5
甘肃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之现状调查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师生在校园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为实现高校培养和造就合格人才的目标体系而实施、传播的`与身心健康直接相关的、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栽体的精神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可以展示学校的精神风貌,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我们从作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基础的学校体育基本情况,作为校园体育文化主导的大学体育教师对校园体育文化的认知程度,作为校园体育文化主体的高校学生对校园体育文化的了解与评价等方面对甘肃省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甘肃高师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ANSU NORMAL COLLEGES 年,卷(期):2009 14(5) 分类号:G649.28 关键词:甘肃省高校 校园体育文化 建设 现状
高校体育社团现状调查 篇6
关键词:高职体育社团现状对策
卢元镇老先生在对体育社团的研究中写到:体育社团是以体育为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互益组织,它具有民间性、非盈利性、互益性和同类相聚性等基本性质。学校体育社团虽说社团地点发生改变但是其性质并未改变。学校体育社团是在学校范围中具有相同运动兴趣爱好的学生经过学校相关部门批准,在一定规章下自愿组成的学生团体,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我国的高职院校教育发展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查阅先关文献得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产生的标志是金陵职大、无锡职大等13所职业大学的成立,它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的一线人才。高职院校的起步较慢、建校时间较短暂,但是其发展趋势却如雨后春笋,这证明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是社会所急需的。几十年前我国黄炎培先生所倡导的职业教育具有:“劳工神圣、双手万能、手脑并用、敬业乐群”特点。高职学生对于工作的投入是需要身体力行的。学校體育社团的建立、发展与完善,为广大高职院校的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校体育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学习与身体健康的双丰收。赣州作为江西省第二大人口重地,对促进江西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赣州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是以赣州市的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选取了赣州市的三所高职院校的学生体育社团为调查对象,他们分别是: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赣南教育学院、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2.2 文献资料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赣州市图书馆搜集了有关学生社团、体育社团、高校体育社团等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为本文的分析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2.3 问卷调查法
为了能够真实的反应的赣州市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笔者发放了调查问卷。在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赣南教育学院、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工发放了共发放 400 份调查问卷,收回 380 份,有效 370 份,有效率为92.5%。
2.4 访谈法
对所在学校的团委领导、体育教师、社团骨干及成员就有关体育社团的现状和发展进行了咨询和交流。
2.5 数理统计法
用相关的统计学方法及 EXCELL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6 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类比等逻辑分析法进行理论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社团成立的最终目的调查分析
在对所在学校的团委领导、体育教师、社团骨干对于成立学校体育社团的使命进行了咨询和交流。最后经过笔者的总结概括,从中得知学生体育社团成立的使命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体育社团的成立,有助于丰富校园文化建设,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二、随着近几年来学生体质的下降问题的出现,体育社团的成立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强学生的身体体质;三、体育社团因为其内容的丰富性,以及形式的开放性,可以满足学生对运动的需要;四、体育社团可以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思的形成。
3.2 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社团活动经费调查分析
对相关负责人进行访问得知,体育社团的活动经费来源并不单一,一般体育社团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渠道获得:一、学校给予的支持,学校会根据这个社团的表现以及人数在一定程度上上给予一定的拨款,支持体育工作的展开,为校园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二、学生在加入社团之时会缴纳会费,此会费作为学生日后活动的经费来源之一;三、体育社团上一年的剩余经费,社团经费采取的是累积的办法。学校体育社团会在上一年留有一部分经费,以便应对下一年的不时之需;四、社会赞助,有一些发展好的体育社团,能够拉到一些社会赞助。
3.3 赣州市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社团开展活动的项目研究
高职学校相对于其他高校而言因为场地、设施及专业人才的原因,在体育社团中所开展的项目并没有十分丰富。更多的是开展一些常规性体育社团。通过下表可看出高职院校的体育社团项目较偏向于像篮球、排球、健美操、这样对于场地要求不高、参与性较高、负荷可以自我调节的运动,对于场地器材有较高要求的项目,学校几乎不开展。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是高职骨干学院,其羽毛球场与篮球场相连,都在室外,自然环境对其影响非常大;乒乓球运动是俩俩相对的运动,没有场地也无法开展。分析可看出学校开展的体育社团运动项目与学校设施是息息相关的。
表1赣州市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社团开展活动的项目分析
项目1学校1百分比篮球131100%足球12166.6%羽毛球12166.6%乒乓球11133.3%健美操131100%排球131100%游泳1010%轮滑11133.3%其它12166.6%3.4赣州市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社团活动的经费情况
赣州市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社团活动经费虽说有学校拨款及上年结余,但是为了社团的更好运作,在学员入会时还是要根据社团的规定加纳一些会费。 如表所示:通过下表可以看出,同学们都选择会费在100元以内的社团,在50元之内的人数占到了63%,在50~100元之间的有24%,剩下的13%的同学选择了101~200元之间的,而在200元之上的比例为零。在后面访问中得知选择101~200元的同学是因为所缴纳的会费中包含了今后在运动中要购买的装备。具有代表性的是轮滑社团的所需的轮滑鞋。
表2赣州市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社团活动的经费情况
会费(元)1少于50元150~1001101~2001200以上人数(个)123418814810比例(%)1631241131%3.5 赣州市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社团开展活动的时间、频率研究
在对赣州市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社团开展活动的时间、频率调查中得知,体育社团在其开展活动时每次的时间有75%是集中在60min~90min之间,有15%在90min以上,剩下的10%在60min以下。体育社团开展活动的频率是证明一个体育社团组织性以及活力强弱的载体之一。在研究调查中发现在这些体育社会团体中有40%的社团是每个星期进行一次活动,像篮球社团、健美操社团等都会利用学生的周末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活动锻炼;有30%的社团是半个月进行一次活动;还有25%的社团为一个月进行一次活动;剩下的5%的社团表示其进行活动的时间没有规律性。
3.6 赣州市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社团开展活动的指导情况研究
体育社团是一群热爱体育运动,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织而成的学生体育团体,他们对运动热爱,希望在社团中能够学习到更多的运动知识,而一位专业的指导人则对他们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对体育社团指导情况的调查研究中,情况不容乐观。只有13%的同学表明在体育社团的活动中有专业老师的指导,有27%的同学表明再其社团中指导其运动的教师并不是专业的教师,而高达60% 的学生表明在社团中无人指导,只是“自娱自乐”。
4、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内容可看出赣州市高职院校的学生体育社团的开展项目
因为受到场地限制的原因,开展项目的丰富性有所欠缺,这就要求校方要加强对场地设施的资金投入。校方不但只是对社团进行拨款,对于社团的后续问题也应该进行关注;大部分学生更偏向于选择参加会费较少的社团;学生体育社团在活动开展频率上有所欠缺,一些社团没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只是随意的进行体育运动。这就要求社团要在对社团活动开展的频率上需要加强力度,并且一定要制定社团的相关规章制度,制度中要包含社团与会员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学校要对其进行监督检查,定期让会员对自己所在的社团进行评分,多次评分不及格的社团将被取消其资格。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在体育社团中真正达到强身健体。学生体育社团是存在于学校的社团,学校对于社团的指导作用是巨大的,故学校因加大对社团指导人员的投入。只有拥有了好的指导教师,学生在社团才会学到自己想学习的运动技能、提高其运动兴趣。体育社团是校园文化表现形式之一,良好的体育社团有助于促进学校文化繁荣,而体育社团的良好发展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盧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11-119.
[2]张晓春 . 高校体育社团文化建设与发展研究 [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2012(4):98-100.
高校体育社团现状调查 篇7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扩大学生的求知领域、提高学生的能力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 而作为这些关键的重要载体, 学生社团应运而生。高校体育社团是高校第二课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大学校园充满生机、活力和魅力的重要因素。
高校体育社团是在校园内部建立的体育组织和团体, 它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考虑和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要求, 不受学校体育教学的限制, 在教学计划规定之外, 形式多种多样, 内容丰富多彩。它把具有共同爱好, 兴趣和需要的人员组织在一起, 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兴体育活动组织, 为成员体育锻炼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提供便利条件。随着我院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体育社团建设和发展越来越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对我院体育社团的各方面进行了调查, 旨在了解体育社团在我院发展的状况, 找出存在的问题等, 探索和思考我院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方向。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我院体育社团。主要以正规模式为调查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我院图书馆文献检索系统中的中国期刊网, 以“高校社团、体育社团”等关键词进行检索, 搜索与本研究相关文献。
2.2.2 问卷调查法
对我院社团中的100名会员进行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100份, 回收有效问卷96份, 有效回收率为96%。
2.2.3 访谈法
对我院团委、体育教研室老师、各协会负责人及部分学生进行访谈, 了解相关信息。
2.2.4 数理统计法
对所得的数据用Excel进行统计处理, 并结合数据统计结果对考察结果进行推理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我院体育社团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
3.1.1 我院体育社团的发展态势
我院是新建立的一所独立二级学院, 现正处于发展的阶段, 学生社团也在蓬勃发展, 但学生体育社团发展态势还不够理想。从调查来看, 目前, 我院有学生社团24个, 其中体育类社团仅4个, 包括乒乓球协会、羽毛球俱乐部、武术协会, 炫舞轮滑小组, 而像球类这些比较普遍的项目, 没有成立社团, 这主要是因为很多学生都认为没有必要组成社团, 每天课外活动时间可以自发地到球场打球。由此可见, 我院体育社团的建立还不够广泛, 社团数理还较少。
3.1.2 我院体育社团的发展模式
通过调查发现, 我院体育社团的发展模式基本上有两种:第一种模式简称为“正规模式”是受院党委, 院团委指导, 挂靠在学生会下, 这一种模式是通过学校委托的团委进行审批, 学生工作办公室进行备案, 并且制定了规章制度, 这一模式目前所组织的社团相当有限, 仅有4个;第二种模式简称为“非正规模式”就是由学生自发组织的, 不经过学院进行审批, 纯粹就是爱好这一项目的学生组织到一起进行锻炼, 这种模式一般学院不清楚。在走访调查中, 第二种模式深受我院学生的喜爱。如图1所示:
3.1.3 我院体育社团会员结构及分析
表1调查结果显示, 我院体育社团的主要成员以大一、大二的学生为主, 特别是大一的新生, 刚进入大学校门, 对任何事情都感兴趣, 同时每届新生报道时即是各社团招募成员的时候, 大部分社团在招募时没有特别的要求, 只要自愿参加, 有兴趣就可以。目前我院还没有实行体育社团的锻炼与体育教学课程联系起来, 没有学分的限制, 这使得大二的学生对体育社团的加入不是很积极。到了大三、大四我院学生的重点在于专业的学习及为毕业后的计划做准备, 没有更多的时间参加体育社团, 也觉得没有必要参加体育社团了。从数据来看, 大三、大四还有少部分人还在社团, 这一部分是因为非常喜欢或者是因为作为社团的管理人员留了下来, 主要在社团内做传、帮、带的工作。动机频率百分比排序强身健体58 60.4 3娱乐身心53 55.2 4改善人际关系75 78.1 2缓解学习压力42 43.8 5对体育兴趣的爱好84 87.5 1
3.1.4 我院体育社团成员的性别的分析
由图2可以看出, 在我院体育社团的成员中, 男生人数占77.1%, 女生占22.9%, 社团男女成员的比例出现明显的不平衡。在走访过程中发现, 我院体育社团的建立还是偏重于男生, 女生比较喜欢现代比较流行的一些项目, 如:健美操、体育舞蹈等, 但这些项目在我院没有成立体育社团, 而女生的体育项目较少。所以在我院的体育社团中女生的人数较少, 大部分都到外面的各种俱乐部交钱去学习。
3.1.5 我院学生参加体育社团的动机
动机是由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行动倾向。它是激励或推动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因。由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 我院学生参加体育社团的主要动机排在第一的是对体育的兴趣爱好, 这主要是因为目前的学生处在一个社会文化较为丰富的社会, 宣传较为广泛, 都能从中了解到一些体育文化, 渴望去亲身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提高自己的运动技术。排在第二位的是改善人际关系, 由于目前大部分的学生都是“90后”出生的, 这些在家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较为孤独, 到了大学这个小社会, 他们不甘孤独, 渴望扩大自己的交友范围;其次是强身健体、娱乐身心和缓解学习压力,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竞争的加剧, 使得人类身体存在很多的亚健康状态。在这样一种情况下, 多数学生都认识到了锻炼的重要性。可见, 在一定程度上表明, 我院参加体育社团的学生认识到了体育锻炼的多种功能。
3.1.6 我院体育社团教练员情况
配备教练员是学生社团成立的必备条件。表3数据表明, 有66.7%的成员认为在指导练习时是由社团内部技术较好的成员担任教练一职, 有37.5%的成员认为在本社团内没有教练指导练习, 有29.2%的成员认为本社团是花钱聘请外面的专业人员进行指导, 只有15.6%的成员认为由我院体育教师进行指导较好。
3.1.7 娱我乐院身体心育社团活动安排现状
保障一定的活动时间和活动频率是大学生体育社团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因素。从活动时间和活动频率的调查情况来看, 我院学生体育社团活动时间和频率没有规律, 有时是每周会统一组织1-2次进行锻炼, 有时是要几周才组织一次, 几乎都是利用周六、周日进行, 从这一数据来看, 我院体育社团活动开展并不科学。这是由于我院在体育场地和器材方面非常有限, 再加上大一、大二体育课都安排在周一到周五下午的7、8节课, 这段时间本是大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 使得学生的锻炼场地受到限制而无法开展活动,
我院体育社团开展的活动内容主要是:一是各社团内部自己组织开展的体育锻炼, 这是大部分社团活动的基本内容, 占有较大比例;二是参加校内各项活动特别是由院团委或校团委组织的各种比赛, 各社团比较重视这类活动, 由于这类活动开展频率较低, 使得社团每次到了比赛之前一到两周再把大家组织起来进行练习。
3.1.8 我院学生体育社团的活动场地及器材
从我院学生体育社团活动场地设施的调查情况来看, 所有社团几乎没有固定的体育活动场地。由表4可知, 有97.9%的学生所在社团大部分时间是利用学校的一些免费场地进行活动, 这是由于社团资金的限制。有52.1%的学生所在社团通过租用学校场地开展过活动, 这一部分是由于活动较为重要, 使得社团负责人不得不租用一些正规的场地;有41.7%的学生所在社团使用过校外免费的场地, 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各会员的各种社会关系到校外进行联系, 争取到免费场地;有33.3%的学生所在社团租用过校外的场地。
对社团成员的调查结果显示, 如表5所示, 我院学生体育社团活动的器材主要还是社团成员自己准备, 占了70.8%, 有44.8%的成员认为自己所在社团有时会向体育教研室借器材, 有38.5%的成员认为有些器材由社团自身购置, 这样就保证了社团成员参加社团活动的器材问题。
3.1.9 我院体育社团的经费来源
调查结果显示, 我院体育社团经费的来源是:一是社团会员所交的会费, 这是主要的部分;二是由院团委或系团委拨款;三是外面赞助商的赞助。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目前, 从学院的重视程度来看, 学院对学生体育社团作用和价值不够重视, 使得我院体育社团还存在很多的“杂牌军”, “正规军”还较少, 在管理上较为混乱, 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 没有规范的运作模式, 大部分都是凭着社团成员的一时热情来进行管理。另外, 体育社团指导教师也较为匮乏。
4.1.2 我院体育社团经费较为匮乏, 场地设施、器材等资源较为短缺, 使得社团开展活动内容不够广泛, 安排的活动时间不够, 不能满足会员的需求, 使得体育社团成员缺乏对兴趣的自觉和执着。
4.2 建议
4.2.1 加大我院学生体育社团的科学化管理, 完善管理制度。学院领导应高度重视体育社团的发展, 组织专人对社团进行负责, 定期对社团骨干进行强化培训, 以提高体育社团的专业化水平, 还应在经费上给予一定的补助, 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及严格的监督机制和评估体系, 对体育社团干部及指导教师进行严格的考评。
4.2.2 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学院的特色及条件, 不断开设新的体育社团项目, 加大体育社团在学院社团中的比例。
4.2.3 充分与学院体育教研室合作, 加大宣传力度, 培养学生对体育社团的兴趣, 让更多的学生参加到体育社团中来。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 学生学会掌握科学的健身理论与健身方法, 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提高对体育社团的兴趣。
4.2.4 扩大体育社团经费的渠道, 学院逐步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 以满足学生的锻炼需要, 同时社团自身也要多渠道筹集资金, 如社会上拉赞助等, 购进平常开展活动所需的器材;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 学院应给予体育社团开展活动的专门场地, 以便开展活动。
4.2.5 丰富社团的活动内容及形式,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充分安排活动时间以满足学生锻炼的需要。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体育社团发展的各方面进行调查, 针对体育社团存在的管理混乱、活动场地器材缺乏、活动安排不科学、力度不够、学生兴趣不高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张建新.湖南高校体育社团的现状与发展[J].体育科技, 2005, (26) :4.
[2]苗钟立, 刘宝禄.兰州市高校武术社团的现况分析与发展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 2006, (9) :27-29.
[3]马新东, 高前进, 周越等.对当前我国大学体育社团功能的调查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2) :227-228.
高校体育社团现状调查 篇8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杭州地区高校体育社团。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本人通过中国期刊网查阅了1995-2009年有关体育社团、高校体育社团等方面的学术研究论文57篇并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查阅、分类和整理分析、研究。1.2.2问卷调查法。发放社团管理者问卷30份, 回收28份, 回收率93.33%;发放社团成员问卷600份, 涉及56个社团的学生, 回收568份, 回收率94.67%。1.2.3数理统计法。利用spss11.5软件和EXCELL, 对所有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处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杭州地区高校体育社团的组织管理状况。
2.1.1主管部门 (见表1) 。调查结果显示, 所调查的28所学校都设有主管校体育社团的部门, 只是管理部门不太相同, 由校团委领导管理社团的方式比较普遍。2.1.2高校体育社团的章程制度情况 (见表2) 。本次调查所涉及的56个社团中有96.43%的体育社团有自己的规章制度, 其中有83.93%的体育社团有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
2.2 杭州地区高校体育社团活动现状。
2.2.1体育社团的类型与规模情况 (见表3) 。问卷调查结合实地调研发现, 杭州地区高校体育社团的类型共涉及球类 (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 、跆拳道、散打、武术、街舞、健美操、瑜珈、体育舞蹈、轮滑、台球、游泳、棋牌、等近30个体育运动项目。社团规模以中小型为主。2.2.2活动经费 (见表4) 。调查结果显示, 在杭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经费来源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见表5) :收取会费、学校拨款、企业赞助和其他途径。2.2.3活动场地。场地器材是保证体育社团正常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本次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 近90%的体育社团的活动场地和器材是可以满足的, 有部分社团因为项目特点, 活动场地要求比较高, 所以偶尔活动场地也会受到限制, 比如说羽毛球, 网球等。2.2.4指导教师配备情况 (见表6) 。调查结果显示, 90%以上的体育社团配备有指导教师, 这是因为主管部门批准一个新的体育社团, 其中的条件之一就是必须配有相应的指导教师。但在社团平时的活动中, 指导教师很少出面指导, 这有很多原因, 比如说, 缺少激励机制等等。
2.3 参加体育社团的人员状况。
2.3.1社团成员参加体育社团的动因 (见表7) 。大学生参加体育社团的动因见表7。大学生参加体育社团的动机各不相同, 原因可能有一种也可能有多个目的, 总之这与体育运动的功能和魅力是分不开的。2.3.2社团成员体育消费水平情况调查分析。问卷调查及实际调研发现, 虽然大部分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还可以, 但学生毕竟属于消费群体, 因此他们的体育消费水平受到限制, 如表8所示, 他们每学期的体育消费大多在100元以内, 消费去向主要是交会费, 买必要的体育器材和运动服。
3 影响和制约体育社团发展的因素分析
表9显示, 目前在杭高校体育社团可持续性发展所面临很多问题, 其中活动经费不足是影响社团活动质量的重要因素, 排在第一位。其次是场地器材、专业指导、激励机制等制约因素。
4 结论与建议
4.1 在杭高校体育社团组织管理制度方面比较完善, 大多数体育社团都有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
4.2 在杭高校体育社团类型呈现多样化特点, 组织规模以中小型为主。社团活动所需经费以学生缴纳会费和学校拨款为主;大部分体育社团活动所需的场地设施能够得到满足;大部分社团都配备有专门的指导教师。
4.3 社团成员参加体育社团的目的明确:一是体验运动乐趣为主要目的, 二是增强体质, 三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四是扩大交流对象。社团成员的消费意识较强, 但其体育消费水平较低。
4.4 影响在杭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活动经费、场地器材、专业指导、激励机制等。学校主管部门领导的重视程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尤其在活动所需资源方面, 一方面是学生活动的场地和经费问题, 另一方面专业指导教师的配备方面需要学校的支持。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及数理统计法, 对杭州地区高校体育社团的组织管理状况、组织活动状况、参加人员状况等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杭州地区高校,体育社团,现状
参考文献
[1]王步.大学生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相关性研究与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2 (1) :29-33.
[2]何维民.高校体育社团的文化载体效用及其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4, 38 (5) :39-41
[3]曹钰.江苏省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现状与对策[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0 (5) :96-100
高校体育社团现状调查 篇9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确定
(1) 研究对象确定。对全国一些知名高校的体育社团进行研究。
(2) 研究方法。首先, 在网上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开展本次研究, [1]内容主要涉及调查本校体育社团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原因, 包括内部因素和外界条件的影响。其次, 采用电话的形式对社团的相关负责人进行调查访问, 他们主要负责一些社团活动的展开, 所以对于本社团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活动中遇到的障碍都比较了解。最后, 上网或在图书馆查阅关于体育社团发展过程的相关资料, 最后将这些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整理。
2. 对于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现状的分析
(1) 高校体育社团的形成。通过此次调查的分析, 高校学生参加体育社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 对于体育运动比较感兴趣, 将其作为一种爱好, 并且参加体育社团可以认识到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大学生的闲暇时间比较多, 通过观看奥运会或者一些体育竞技项目, 对体育运动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所以, 自己也想学习并参与到其中去。而高校体育社团的设立, 恰恰满足了学生的这一需求, 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 体会到一种成就感。 (2) 高校体育社团作为一种组织, 作为一个团队, 需要健康快速地发展。大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 可以培养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 大学生在参与社团后, 通过组织一些体育比赛或活动, 不仅锻炼了自己的组织能力, 也提高了自己的管理能力, 认识到更多的人, 扩展了自己的人脉, 为以后在社会上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 发展现状分析。高校体育社团的运行基本上都是由一个学生负责的, 在运行过程中, 一个人的管理往往具有片面性, 不论出现什么问题, 都是这个负责人说了算。而每个负责人负责的时间也是有限的, 所以导致负责人觉得只要在自己管理的这段时间不出问题就好, 并没有考虑到社团的长期发展规划。这些都会阻碍高校体育社团的健康发展, 经过调查发现, 体育社团里的运动项目基本上都是男生项目, 涉及女生的项目很少, 而且一些体育活动的经费基本上都是参加社团的人员缴纳的, 学校对此也没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2]
3. 对于现状所提出的解决措施
(1) 建立健全有关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 这句话是有一定的道理的。高校社团的管理也是这样, 要有一定的制度, 而且学校也可以设置专门的组织对社团进行制度方面的管理。
(2) 加强对高校体育社团的投入力度。学校在管理高校体育社团的时候, 要将其发展壮大, 必须投入一定的精力和财力, 做到专业化发展。学校可以利用体育教师这一优势, 让更多专业的体育教师投入到对体育社团的管理中去, 做到规范化。而且学校也要为体育社团争取一些与其他更加专业的体育团队合作的机会, 将别人的管理优势运用到自己学校的社团管理中;也可以设立一个组织, 与社会上一些公司进行合作, 让他们投入一定的资金, 为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打好基础。
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电话访问以及资料查阅的方式对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 发现高校体育社团存在管理混乱、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人员不专业等一系列的问题, 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希望各大高校能在此基础上, 将高校体育社团发展壮大。
摘要:随着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 教育体制也在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 传统的体育教学因此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改变, 逐渐向快乐学习体育以及终身体育的模式转变, 特别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以及终身体育学习这一教学理念的提出, 使得一些高校更加注重体育教学。高校中也有一些体育社团作为承担高校体育活动的重要承办组织, 本文通过对这些体育社团进行调查, 了解到这些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现状,对策分析
参考文献
[1]陈娇.浅析贵阳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状况[J].现代交际 (下半月) , 2014 (03) .
高校体育社团现状调查 篇10
1 河南省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现状
1.1 社团项目
河南省高校体育社团涉及的项目较多, 但主要还是集中在大球、武术、小球、操舞、棋牌及时尚类等方面。其中篮球、排球、足球社团是各高校中成立最多的社团, 其次是武术和小球类社团。这与河南省高校所能提供的场地设施条件有明显关系, 也与相关体育项目在河南高校的普及程度有关。特别是武术、太极等社团在河南各高校普遍存在, 与中原的文化特色不无关系。网球社团由于受到相关场地条件的制约, 只有部分学校拥有此类社团。此外, 轮滑、跆拳道、登山、长跑和远足等社团在不少高校也有成立。
1.2 社团成员
河南省高校体育社团成员以低年级学生为主。刚进大学校门的新生对社团等陌生事物充满好奇, 有着扩大社会交往的强烈欲望, 加上学习压力的突然减轻和自由支配时间的充裕, 对社团活动表现出了明显的参与意图。所以, 大一新生在各类体育社团中所占的比例都比较高。随着年级增高, 由于学习压力加大、好奇心减退等原因, 部分学生开始撤离体育社团。大三之后, 由于学习、就业、考研等方面压力进一步加大, 课余时间减少, 没有足够时间、心思和精力参与社团活动, 导致学生参与体育社团人数的急剧减少。据李丹对河南省10所普通高校的调查显示, 学生体育社团的成员中, 一、二年级占64.28%, 三、四年级占35.72%。[1]另一份调查发现, 大学一年级学生占被调查社团总人数的41.7%, 二年级占38.2%, 大三和大四年级分别占16.1%和4%。研究生参加体育社团的更是微乎其微。[2]两份调查中, 体育社团会员的人数都随年级增长呈递减趋势。
河南省高校体育社团的会员还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男生占社团总人数的68.2%, 参与度明显比女生高。从参加体育社团的动机来看, 男生依次为:提高自身运动能力、满足体育需求、体验成败感等方面。女生的动机依次为:强身健体、丰富生活、缓解压力。男生主要是出于娱乐性目的, 女生则主要是目的性动机。[2]
此外, 河南高校体育社团会员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 就是成员的稳定性差, 核心成员不足, 成员流失严重。据对开封市高校体育社团的调研显示, 32%的体育社团经常参加社团活动的人数在20%~40%之间, 还有18%的社团经常参加活动的人数在20%以下。[4]有部分同学是出于好奇才加入体育社团的, 加入之后并不积极参加活动。当然不同年级、学院和专业的课余时间不完全一致, 以及学习任务重、社团活动与其他安排相冲突等也是影响社团成员参与社团活动的重要因素。此外, 体育社团的活动缺乏吸引力、组织水平不高等也是影响社团成员参与社团活动的重要原因。导致的结果就是社团一方面在不断地补充新成员, 另一方面已有成员的活跃度不高, 并不断有会员流失。
1.3 社团经费
河南高校体育社团的经费来源渠道狭窄, 主要有3个途径:一是学校拨款;二是会员交纳的会费;三是有关方面提供的赞助和支持。不过, 各高校对体育社团的经费支持非常有限, 也并非所有体育社团都能得到。一般是体育社团在承担学校的相应任务时, 学校才会给一些经费。此外, 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非常有限, 且各高校对于学生社团的会费标准一般都有严格限定, 成员会费的总额也比较少。至于社会赞助, 由于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主要局限于校内, 层次和水平都不高, 影响较小, 对企业的宣传作用有限, 很难吸引到企业赞助, 即便有也是象征性的资金或少量实物。这就导致了体育社团经费的极其短缺, 使社团在开展活动、购置设备、聘请教练、开展宣传等方面受到了很大影响。会费使用方向主要是购买体育器材设施、活动奖品与文具、聘请教练等。
1.4 社团活动
河南高校体育社团积极组织会员开展共同锻炼、培训辅导、比赛交流等活动, 为发展学生体育兴趣, 培养锻炼习惯, 增强体质做出了相应的贡献。在宋爽进行的调查中, 近八成受访者认为参与体育社团活动对自身的身体健康有很大或一定的提高。[2]
当然, 河南高校体育社团在活动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活动方式较为单一枯燥, 缺乏新意, 仅有相约锻炼、培训辅导、比赛交流等少数形式, 并且这些交流主要在体育社团内部进行, 社团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少, 与外校社团和社会有关方面的交流更少。二是体育社团的活动频次不高, 大多数体育社团每学期开展2~3次集体活动。极个别体育社团甚至只有招新活动, 招新之后就再无安排, 很容易让成员产生上当受骗的感觉。三是社团活动策划不周, 组织水平不高等。这些问题, 严重挫伤了会员参与社团活动的热情, 影响社团的凝聚力。
1.5 社团场地设施
体育社团对场地器材的依赖程度明显要高于其他类型的社团。河南高校体育社团的活动场所使用主要有4种情况, 使用学校的免费场地、租用校内场地、使用校外免费场地、租用校外场地。其中, 使用学校的免费场地是最为常见的情况。如篮、排、足等普及程度高、场地相对充裕的项目, 一般都是使用学校的免费场地。羽毛球、轮滑、舞蹈、武术等项目的开展也主要集中在学校田径场或篮排球场等空旷场地上。由于河南各高校室内场地设施普遍匮乏, 一般都在课余时间进行商业开发。由于学生体育社团经费紧张, 往往只有极少数体育社团有偿使用室内场地设施。羽毛球、乒乓球协会也只是在举办比较正规的比赛或天气异常时才考虑有偿使用室内场地设施。场地设施的不足和使用的门槛较高, 影响了相关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
1.6 指导教师
河南高校体育社团普遍存在指导不足的问题。体育社团的指导老师一般由体育教师、辅导员、团委书记等学生工作者、相关学生出任。指导老师对社团的指导多是顾问形式。有些学校规定指导老师必须是学校在岗职工, 但由于老师们工作繁忙, 且指导学生社团纯属义务, 无任何报酬, 所以挂名指导现象较为普遍, 很多社团只是寻求一个名义上的指导教师, 实际上并未进行相应的指导或指导工作流于形式。辅导员和团委书记往往并不具备相应的体育知识和技能, 无法对社团活动进行科学指导。所以, 不少社团都是由学生实际承担着指导老师的职能。有体育专业或高水平运动队的学校还好些, 这些学生在很大程度上能对社团进行指导。而在没有体育专业或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 往往由那些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承担指导任务, 这就容易出现技术动作指导错误、指导方法不科学等问题, 从而影响会员的技术提高和兴趣发展, 也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2 河南省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2.1 对学生体育社团要在思想上更加重视
体育社团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不能把体育社团仅仅作为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一种形式, 也应把体育社团发展作为学校推进立德树人, 实施素质教育,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培育身心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内容来看待。只有在思想上重视了, 态度上才能表现出重视, 行动上才能真正支持。
2.2 要切实加强对学生体育社团的业务指导和思想引领
学生体育社团虽然以学生为主体, 但并不意味着学校和老师就能完全放手。学生体育社团要发展壮大, 发挥作用, 学校和老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各高校要加强体育社团指导老师的遴选和管理, 引导符合条件、责任心强、工作能力突出的教师担任社团指导老师, 承认指导老师在社团工作中的付出, 并给予相应报酬。指导教师要切实发挥业务指导和思想上引领的作用, 保障社团健康发展, 坚决杜绝仅挂名不指导的现象。对表现优秀的指导老师, 还应进行相应表彰和奖励, 对未起到应有作用的要及时更换。通过加强教师的指导与引领, 使学生既得到身体上的科学锻炼, 也得到思想认识和能力水平上的提升, 进而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和管理水平, 更好地服务于学校体育和教育事业发展。
2.3 对学生体育社团发展要给予行动上的支持
学生体育社团开展的多是简便易行的体育活动, 一般不需投入太多资金, 高校应设立专项经费, 针对各社团的项目特点和活动情况予以相应支持。学校的体育场馆、器材设施也应向学生体育社团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此外, 学校也应为体育社团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间、发展机会与平台, 为体育社团的组建和开展活动发展减少不必要的限制和环节。通过切实的支持, 为学生体育社团营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 为繁荣高校体育, 推进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做出更大贡献。
摘要:从高校体育社团的项目分布、社团成员的年级、性别、动机等方面的差异、社团经费来源、社团活动开展、社团指导教师、社团场地设施等方面分析了河南省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现状, 认为河南省高校需要对学生体育社团在思想上更加重视, 切实加强对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业务指导和思想引领, 并在实际行动上给予资金、场地、器材设施、发展政策与平台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才能促进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 为进一步繁荣高校体育, 推进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河南省,高校,体育社团,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李丹.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现状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 2014 (10) :165.
[2]宋爽.河南省高校体育社团现状调查[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 (6) :43-48.
高校体育社团现状调查 篇11
关键词:普通高校;终身体育;体育意识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学校体育要为学生奠定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基础,这已经在教育界取得了共识。高校体育教育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绵阳地区普通高校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现状的调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教育管理对策,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体育意识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绵阳市两所普通高校的20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互联网和学校图书馆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
1.2.2问卷调查法。对绵阳市两所高校20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发放20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900份,回收率95%,有效问卷1860份,有效率93%。
1.2.3数理统计法。运用数据统计方法,对所有收回的问卷各项数据进行分类统计,用百分率对统计资料进行整理和描述。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对终身体育概念的认识程度及了解途径。通过调查看出,对终身体育概念的认识清楚的学生只占13.41%。说明现在绵阳市普通高校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识在总体上是十分薄弱的,对终身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价值了解不深。在了解终身体育概念的学生中通过学校老师了解的只占15.67%。这表明高校在宣传终身体育方面力度还不够,未能充分、全面地重视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对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2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调查。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43.99%的大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休闲娱乐,有42.04%的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则是为了应付考试取得学分,只有10.91%的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是增强体质,这说明大学生在体育价值取向上倾向于休闲娱乐,大部分的大学生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已经是一个人成才的基础。
2.3大学生每周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情况。调查统计表可以显示,63.01%的大学生每周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低于3次,达到三次以上的只有25.96%,说明大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没有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终身体育意识。
2.4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现在在高校中,很多学生表现出对终身体育意识的缺乏,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调查显示有49.03%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因素是影响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第一大因素,主要是目前的就业压力太大,为求就业生存而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学习和找工作上,忽略了体育锻炼的价值,因此很难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故而难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一部分学生还认为场地器材的不足和缺乏正确的指导是影响他们体育锻炼比较重要的原因。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通过对绵阳市普通高校学生终身意识现状的调查分析,看出大学生对终身体育概念的认识还比较薄弱,学生基本没有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学校对终身体育意识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因素、场地器材的不足和正确的指导方式的缺乏等因素使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受到限制,逐渐对体育锻炼失去兴趣,从而影响了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也就影响了他们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3.2建议。大学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最后阶段也是关键时期之一,学校要利用宣传工具,使学生受到良好的体育熏陶,激发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兴趣。高校应该提高对学校体育的重视,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逐渐完善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加强体育设施的合理利用,更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需求。选择符合终身体育的课程教学内容,广大体育教师应不断地加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转变体育思想观、学生观、教材观、课堂观、教学活动观、对学生体育学习评价观和业务素质等。
参考文献:
[1]赵国久.开封教育学院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调查分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8,(1):71-74.
高校体育社团现状调查 篇12
1 青海省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的现状调查
本次调查我们主要针对青海省内8所高校,即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校、青海警官职业技术学校、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校、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校、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校的公益性社团进行。调查的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通过调查我们得出青海省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的基本概况如下:
1.1 社团的规模
青海省内8所高校中公益性社团只占所有社团的19.4%,其中30人以内的公益性社团占所有公益性社团的12.6%,30-100人的公益性社团占所有公益性社团的55%,100人以上的公益性社团占所有公益性社团的32.4%。
1.2 社团人员的组成结构
青海省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中少数民族成员比例占到50%的有3.6%,占到30%的有10.5%,占到10%的有54.8%,不到10%的有29.8%,没有的有1.3%。
1.3 社团的经费来源
青海省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的经费主要来源于社员的社费、从校外企事业单位协商后所得的社会赞助、服务对象的少量补助及学校、政府及社会组织的支持这几方面。其中来源于社费的社团有28%,来源于社会赞助的社团有38.8%,来源于服务对象的数量补助的社团有5.6%,来源于学校、政府及社会组织支持的社团有33.6%。
1.4 社团开展活动的区域范围、形式、参与度
从开展活动的空间范围来讲,学生公益性活动集中在校内的有10.8%,在校外的有4.8%,以校内为主兼有少量校外的有51.4%,以校外为主兼有少量校内的有33%。
从活动开展的形式看,有义务支教,在敬老院、聋哑学校开展公益性系列活动,募捐物资送往困难地区,环卫、突发事件的志愿者,在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组织的大型活动中做志愿者等。其中义务支教有70.4%,在敬老院、聋哑学校开展公益性系列活动的有74%,募捐物资送往困难地区有45.6%。
从活动的参与度来看,13.9%的成员参与公益性活动的积极性很高,47.7%的社员积极性较高,38.2%的社员积极性一般,13.9的社员积极性很低。
1.5 社团开展活动的社会认可度
从调查获得的资料来看普通民众对青海高校公益性社团开展的公益性活动认可度很高的仅有6%,较高的有39.6%,一般的有48.8%,较低的有5.6%。
1.6 社团的内部管理
青海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的内部管理基本正常,社团的章程和内部管理体制得到了一定的完善,社团的内部活动增多且主题形式不断完善,但也存在社团内部缺乏相应的民主、社团内部沟通不够、人员不稳定、学年末人员流失较为严重的突出问题,其中认为社团内部沟通不够在调查数据中位居首位,占59.2%,认为人员不稳定的占20.1%。
2 青海省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青海省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的发展,对大学生、大学校园文化以及社会的发展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这些公益性社团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社团规模小
无论是公益性社团的数量还是公益性社团的人数都存在偏小的问题,其中公益性社团在所有社团中的比重过低,社员主要集中在100人以内,这是制约青海省高校公益性社团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2.2 人员结构不合理
青海省高校公益性社团以汉族社员为主、以内地社员为主,而当地少数民族社员太少;然而,青海省的高校学生中有50%来自当地少数民族地区,这不利于发挥青海地区高校公益性社团应有和特有的职能———优化民族环境、实现民族间相互尊重与认可、促进民族团结;这也是制约青海省高校公益性社团能够因地制宜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2.3 经费无法保证
目前青海高校公益性社团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三方面:通过收取会员费、企事业单位取得的校外赞助、校团委拨发的行政经费。社团的发展缺乏足够的经费支持,这极大的影响了公益性社团的活动效果、社团的发展方向及社员的积极性,从而弱化了公益性社团发展的持久性。
2.4 活动形式单一,脱离了青海这一特殊的地域环境
目前青海地区高校公益性社团的活动几乎都未涉及民族聚居地区的地域环境,发展方向与内地的公益性社团几乎一致,盲目照搬东中部地区高校公益性社团的发展模式,未能真正实现这一地区高校公益性社团的社会价值。
2.5 高校学生参与度不高、社会认可度较低
由于公益性活动是没有报酬的,再加上公益性社团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社员的奉献精神、服务意识,故而活动的参与度不高,从而影响了活动的效果。因此应该利用各种方式提高公益性社团社员参与公益性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把公益性活动真正落实到实处。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普通民众对青海高校公益性社团开展的公益性活动认可度较差,民众认为大学生的能力、素质不高,对他们的帮助不大,而对于公益性社团本身而言,公益性活动注重于形式,实质效果不佳,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公益性社团的声誉。
2.6 社团党团组织功效不明显
社团中党团组织应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公益性社团的党团组织缺失或未发挥其应有的职能。青海高校中82%的公益性社团设有团组织,但没有一个社团设有党组织,在实际运行中社团内部的团组织几乎已成虚设,根本没有发挥其应有的职能。
3 青海地区高校公益性社团的发展思路及对策
针对青海地区高校公益性社团现状及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结合青海特殊的地域环境,特提出以下发展思路。
3.1壮大社团的规模。提高公益性社团的比重, 增强其社会影响力。
3.2优化社团的人员结构。提高当地少数民族人员在公益性社团中的比例, 积极发挥青海地区高校公益性社团应用和特有的职能———优化民族环境、实现民族间相互尊重与认可、促进民族团结。
3.3拓宽社团的经费来源, 加大学校对公益性社团经费及硬件设施的支持力度。
3.4创新社团的活动形式。公益性活动要密切结合青海地区这一特殊的地域环境———青海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充分发挥这一地区高校公益性社团的社会价值。
3.5实行“公益性”与“互益性”相结合, 激发公益性社团社员的奉献精神、服务意识, 提高公益性活动的参与度。
3.6完善青海地区高校公益性社团的党团组织建设, 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对公益性社团的指导、监督和教育作用。
3.7树立“由归属感到认同感, 由认同感到责任感, 由责任感到荣誉感”的思想, 给公益性社团社员一种“家”的温暖, 稳定社团人员。
青海省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有其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职能, 但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相信只要各级各部门加强对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的重视力度, 集思广益, 探讨出一条适合青海省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发展的创新之路, 青海省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一定能在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上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2005.4.
[2]兰亚明.高校新生代社团的特点、问题及其启示.中国青年研究, 2007, 3.
[3]毛晔.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成宁学院学报, 5 (27) 卷.
【高校体育社团现状调查】推荐阅读:
高校体育社团发展06-26
高校体育教学现状08-09
高校体育社团德育教育功能及作用论文05-14
新媒体对高校体育社团的影响及对策论文07-21
高校体育教育现状与未来发展措施论文10-19
关于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调查分析及预防论文05-25
高校体育资源社会体育06-16
高校体育课程10-18
高校体育教改06-21
高校体育考核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