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程

2024-10-18

高校体育课程(共12篇)

高校体育课程 篇1

高校作为我国培养人才的重要组织之一,高校学生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建设者的素质高低。体育舞蹈课程的形式和特点既符合我国教育大纲中对于素质教育的要求,又深得广大高校学生的喜爱, 因此可以再高校得 到普及。在广大高校开 设体育舞蹈课程,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养成运动的习惯、培养学生勤于运动的意识;扩大教学途径、树立学生的体育发展观。总而言之,在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既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又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还可以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1 在广大高校设置体育舞蹈课的可行性

1 . 1 体育舞蹈课程的开设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推动素质教育已经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地位十分重要。体育舞蹈课程的开设面向的是广大高校大学生,在结束了12年应试教育为主的学习之后,这批学生即将面对的是就业的竞争和各种社会性质更强的竞争,他们是素质教育实施的主要对象。体育舞带课程的开设丰富了体育课的教学形式,充实了大学体育的课程机构,帮助大学生发现和培养自己在运动方面的爱好,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体育舞蹈在我国的发展潜力十分巨大,很大一方面就是因为它迎合了广大年轻人的需要,而这部分年轻人又是健身运动的主,可以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提升我国体育舞蹈的发展水平。

1 . 2 体育舞蹈作为一门竞技类的项目, 在国内早已展开

虽然体育舞蹈这个名词听起来是一个新兴的体育项目,但是这个项目在近年来在我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成为一种时尚运动。在广州亚运会之后,体育舞蹈作为与广州亚运会的合作项目被打中熟知并得到追捧,在我国掀起一阵学习体育舞蹈的热潮,广大高校生作为年轻人的主体,对体育舞蹈的接收状况十分良好。所以体育舞蹈作为一项使广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提高学生精神面貌的运动是有推广的必要性的。

1 . 3 体育舞蹈是社区为单位的全民健身的主要内容

在全民健身的氛围下,体育舞蹈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年轻人作为接受新事物的主体,对体育舞蹈的接收十分主动而且顺利,大部分高校生对此有浓厚的兴趣,这是体育舞蹈课程开设的前提条件。备受争议的的广场舞其实也是体育舞蹈的形式之一,是体育舞蹈在社区中的表现,这说明体育舞蹈已经在社区和高校热烈的开展起来。

2 高校开设体育舞蹈公共课的价值和意义

2 . 1 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

由于我国的国情所致,我国的教育竞争十分激烈,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很难得到充足的体育锻炼,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在都教室内度过,因此有大数据显示,我国的学生尤其是中学生在身体素质方面要低于国外的同龄学生,在经济发展日益繁荣的当今,学生们的身体素质问题不再主要是由营养的缺失导致的,主要是因为缺乏体育锻炼。进入大学后,学生们的课余时间多了起来,也不再有高考巨大压力的束缚,学生们可以自由安排课余的活动。长期进行有规律运动训练的人,在身体的平衡能力、柔韧性、力量和灵敏性方面都有着高于不经常运动的人的素质,同时在身体的健康程度上也呈现出更加积极的态势。体育舞蹈是一项较为全面的运动形式,将体育锻炼和舞蹈艺术很好地结合起来,非常适合当代大学生,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

拉丁舞和摩登舞是体育舞蹈的两大分支,拉丁舞和摩登舞又各有5个分支,也就是说,异体育舞蹈在种类上共有10个可供学生选择,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根据观察核试验表明,在能量的代谢方面:“牛仔舞”和“伦巴舞”代谢的能量接近于艺术体操和广播操:“狐步舞”接近网球;“华尔兹”和“探戈”接近网球和羽毛球;“恰恰恰”和“快步舞”接近马拉松。能量消耗方面的排序从大到小分别是:“伦巴”“牛仔舞“华尔兹”“狐步舞”,当然消耗的能量也和个人运动的激烈程度有关。在心率变化方面这几种舞蹈也是相对较温和的,受众面较大,对身体造成损伤的可能性较小,但是与此同时体育舞蹈在对心肺功能的锻炼并不低于其他运动项目,而且相对于其他的体育项目更加符合人体活动变化的规律,更能促进人体的全面发展,可以改善新陈代谢水平和心脑血管功能。

2 . 2 有利于塑造学生的身体形态、体现他们的形态美

高校在校 大学生的 年纪较小,按照正常 情况来说,他们的肌肉、骨骼和脂肪分布应该是处于最好的阶段。但是,前面已经说过,长期高强度的学习时间对他们造成了一定的亚健康状况,偏瘦和偏胖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体育舞蹈因为杂糅了舞蹈的因素在里面,在进行训练时要求学习者保持抬头、挺胸、收腹、沉肩的仪态,使学习者的全身呈现紧张又放松的状态,紧张的部分可以较好地塑造学生的肌肉线条等,而放松的状态可以缓解身体平时收到压迫较多的地方,例如他们的颈椎等,长期的训练可以使学生的身体呈现挺拔、舒展、优雅的状态。作为一种温和的有氧运动,体育舞蹈可以在对身体造成伤害最小的程度上达到健身美体的作用,是塑造形体美的基 础。

2 . 3 高校体育舞蹈的开展可以为终生体育奠定一群忠实的群众基础

在校大学生由于其学生的身份,不像一般的上班族,难以抽出时间进行有规律的身体锻炼,也由于其年龄段处于较有活力的时期,可以称之为全民建身和推动体育舞蹈广泛开展的骨干力量和主力军,是全民健身的基础人群。长期进行有规律体育舞蹈训练的人,在身体的平衡能力、柔韧性、力量和灵敏性方面都有着高于不经常运动的人的素质,同时在身体的健康程度上也呈现出更加积极的状态,这也可以确保广大年轻人的健身生涯更长,同时也从健身运动中获得更加健康的身体。体育舞蹈在我国的发展潜力十分巨大,一方面就是因为它迎合了广大年轻人的需要,而这部分年轻人又是健身运动的主体。可以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提升我国体育舞蹈的发展水平。

2 . 4 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个性修养和气质

个性修养的形成先天遗传占一部分因素,后天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教育熏陶占更大的一部分因素。体育舞蹈是一种将体育运动和舞蹈艺术进行了较好的结合的一种改良的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健康良好的个性的形成。前面已经提到过,拉丁舞和摩登舞各自的5个分支组成的10种舞蹈,各自具有鲜明的个性,例如典雅大方的摩登舞,舞蹈风格呈现出典雅大方、端庄优美、飘逸潇洒;拉丁舞则给人以热情奔放、活泼洒脱的感觉;再比如拉丁舞中的牛仔舞和恰恰舞,节奏感鲜明,律动性强,舞者给人以灵活动感的视觉享受,伦巴则深情优美,桑巴热情火辣。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可以发现自己的性格特点,选择自己喜欢的舞种加以培养则可以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培养自己如举止高雅、情绪稳定、热情活泼、反应灵敏等的性格特点。合适的音乐的熏陶对人的性格形成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音乐可以抚平躁动的情绪,对人的思想情感产生积极作用,学生们对舞蹈音乐的理解和领悟可以改变他们他们自身的气质,使他们确立新 的更好的形象,有意识地培养优 雅谦和的性格,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3 结语

推动素质教育已经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地位十分重要。体育舞蹈课程的开设面向的是广大高校大学生。我国的学生尤其是中学生在身体素质方面要低于国外的同龄学生,在经济发展日益繁荣的当今,学生们的身体素质问题不再主要是由营养的缺失导致的,主要是因为缺乏体育锻炼。体育舞蹈课程的形式和特点既符合我国教育大纲中对于素质教育的要求,又深得广大高校学生的喜爱,因此可以在高校得到普及。在广大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养成运动的习惯、培养学生勤于运动的意识。

高校体育课程 篇2

摘 要:华侨华人是中华文化的传播受体与得天独厚的介质。本文通过对华侨高校特色体育课程的重要意义、现实需要和具体实践等进行深入的研究,指出贯彻“文化强国”战略、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实现中华文化向世界文化的升华是建设侨校特色体育课程的理论基础;而服务侨校特色,满足华侨学子愿望等则是建设特色侨校体育课程的现实需要;最后提出以民族传统体育为课程的主要内容,优化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建设具有侨校特色的体育课程。

关键词:体育课程;华侨华人;华侨高校

华侨华人(本文简称华侨)是指长期生活在海外的中国公民和华裔[1],既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受体,又是重要的传播介质,在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背景下,华侨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受体与载体,其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由于大多华侨都发展到了三代或以上,受居住国(入籍国)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华侨特别是新生代华侨的中华传统生活方式与文化印记已逐渐淡化甚至消失,其文化的传承与介质功能也随之逐步消失。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重塑或强化华侨的华夏文化印记,提高华侨的民族归属感,发挥华侨的中华传统文化世界传播的“桥梁”作用,是侨务工作和对侨教育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在这种背景下,华侨高校(本文简称侨校)不仅承担着新生代华侨人才培养的任务,更承担着对其教授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这就决定了侨校体育课程不能与其它高等院校一样,将西方体育文化为主导的现代体育内容作为核心课程体系,而应建立起以“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传播”为特色的个性化体育课程,以实现对侨培养人才和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双重目标。

一、侨校与侨校特色体育课程

1.侨校的创办与发展

侨校是指国内、国外以招收华侨子弟为主的学校。在国内,侨校是指由各级侨务部门直属的,以招收华侨子弟为主的学校。本文的侨校是指以招收华侨为主的高等学校,包括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直属的暨南大学、华侨大学、北京华文学院等等。侨校的创办可追溯到1906年的清末。在南洋华侨子弟归国求学的热望下,清末五大臣之一,两江总督端方在南京创办了第一所以招收华侨子弟为主的华侨校学校――暨南学堂(暨南大学的前身)。[2]解放后,为了满足海内外华人华侨的回国接受教育的需要,我国先后在华侨较多的地区创办了华侨大学、华侨中学等一批以招收华侨为主的各级学校。目前,我国侨校已培养了华侨学子10万余人,在校华侨学生达8千余人。侨校跟其它高等学校不同,她是在国家出于对本国侨民教育的基础上,由基础教育逐步发展起来的高等教育,具有浓烈的民族传统教育的色彩,肩负着向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3]作为为全球华侨服务的教育,立足“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会通中外”成为侨校的一种普遍的办学思路,他们正沿着这一思路探索建设个性化和特色鲜明的办学之路。

2.侨校特色体育课程

侨校特色体育课程是指反映侨校特点与规律,有别于其它院校的个性鲜明的体育课程,既包括体育课堂教学,还包括课外体育活动以及与体育有关的隐性课程。侨校“为侨服务”的特点决定了侨校体育课程承担着增进华侨学子健康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双重任务。因此,侨校特色体育课程应以民族传统体育为主要教学内容,实现身体练习与文化传承的有机融合,体现侨校身体育人与民族文化育人的特色。

二、侨校特色体育课程的重要意义

1.贯彻实施“文化强国”战略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伟大成功,使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发达国家的经验和社会现实表明,我国要在经济建设上取得新的突破,必须要有强大文化作为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此,党的第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推动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以“文化强国”为目标,促进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的伟大战略。这就要求不仅要继承和发展中华优良传统文化,还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以提高我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在这种背景下,侨校体育课程应因应国家的发展战略要求,以作为中华文化精髓的民族传统体育为课程内容,发挥其面向作为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受体与介质的华侨优势,为促进祖国文化的传承和世界传播,推动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服务,贯彻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服务。

2.维护中华文化安全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更是一种抵御外族入侵的“软武器”。“失去了文化,一个民族的特征也将随之消失,最终可能融合在强势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4]在全球化进程中,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各种文化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一个文化大融合的时代,许多民族文化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不少民族文化在文化融合中被西方强势文化所同化而逐渐湮没,危及本民族文化乃至整个民族的安全。中华民族文化也不可能置身于事外,特别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西方体育文化的入侵下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生存危机。在这种背景下,侨校体育课程应发挥其面向华侨学子的优势,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将中华文化传递到世界各国并发展壮大,在文化大融合中掌握主动权,对提高我国传统文化抵御外来文化的侵略,维护民族文化传统和文化安全,保持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的格局中独树一帜具有深远意义。[5]

3.实现中华文化到世界文化的升华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要取得新的辉煌,必须走向世界大舞台,与世界强国进行竞争。要做到这一点,中华文化要发挥其先导和支撑作用,让世界人民通过中华文化去了解、熟悉和接纳中国。另外,我国要成为国际国家,民族文化就不满足于停留于国家文化的层面。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国际国家论”中曾说:“日本越要成为国际国家,就越要思考……如何在世界上传播日本文化!”[6]可见,实现民族文化向世界文化的升华,成为事关国家和民族发展前景的重要而迫切的事件。华侨生活在世界不同的国度里,是得天独厚的中华文化传播介质。他们将中华文化带到他们的居住地,与当地的民族文化进行交流、融合,产生新的文化,适应于他们生活的地区和一道劳作的民众,逐步演变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7]因此,华侨的文化传播作用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在这种背景下,侨校体育课程应更加主动承担起新生代华侨民族体育文化教育的重任,通过他们将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带到世界各国,为实现中华文化向世界文化升华而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侨校特色体育课程的现实需求

1.为侨服务,服务侨校特色

侨校是由华侨倡议和捐资建设,为华侨子弟教育服务的,以华侨为培养重点,面向海外的华侨教育基地。老一辈华侨倡议在国内办侨校,将其子女送回国内读书,除了寄望他们学习到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之外,更希望其后代能学习和感受祖国文化,增强其民族文化与身份认同感,确保其中华儿女印记永不褪色。因此,侨校除了要以科学知识育人之外,还要通过中华民族传统进行文化育人。这就决定了它跟其它普通高校在办学宗旨、目标定位、课程体系以及课程内容等方面都应有很大的不同。它不仅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还要体现为侨服务的特点,反映为侨教育的个性特色,更好地为侨服务。我国著名侨校暨南大学的“侨校+名校”发展战略和中国华侨大学的“传播中华文化,为侨服务”办学宗旨都围绕“侨”做文章,突显了“侨”特色。作为侨校课程组成部分的体育课程体系也不例外,除了要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增进学生的健康之外,还要将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教育与传承纳入其课程内容之内,做到既能满足教育的需要,又体现侨校特色和“大华文教育”理念①。

2.满足华侨学子对学习中华文化的愿望

尽管华侨学生出生在国外,但是,血脉相连使他们对祖国文化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学习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往往是他们的最大愿望。笔者对暨南大学2010、2011级的212名海外华侨学子的调查表明:有557%被调查者认为学习民族文化、感受民族文化是归国学习的最主要原因;在调查过程中,不少学生表示为了到国内学习中华文化和领略中华文化的真谛,他们甚至放弃了到欧美国家名校求学的机会。在体育课课程内容选择方面,有520% 的被调查学生首选武术、舞龙舞狮、健康活动(如导引、五禽戏)等中华民族传统项目,超过足球、篮球、乒乓球等现代体育项目;有超过612%的被调查对象希望增加一些有关民族体育文化知识的内容。可见,华侨学子有着强烈的学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愿望。因此,侨校体育课程也应因应华侨学子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需求,建立以传授民族传统体育技能,传播民族体育文化为主体的侨校特色体育课程。

3.发挥侨校的文化传承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高校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场所,还是文化传承创新的基地。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如何发挥其文化传承创新作用,提高我国民族文化适应性是高校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侨校应抓住教育对象主要是华侨学子的特点,在课程内容和教学实践中实现科学技术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融合,借助华侨作既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又是文化世界传播的天然介质优势,发挥高校的文化传承与传播作用。当然,体育课程也不例外,它不但要以提高华侨学子的运动技术、增进健康为目标,还要以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为己任。这就要求体育课程要探索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体育课堂教学实践的特色建设之路,发挥体育课程在高校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

4.发挥体育课程的文化育人作用

一直以来,侨校体育课程都是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增进健康为目标的,其文化育人价值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体育课程更需要融入学校的育人大环境之中,发挥其文化育人作用。特别是侨校,由于承担着增进学生健康和中华文化传播的双重任务,因此,其体育课程不可能像其它学校体育课程一样只贯彻“健康第一”理念,而是应该将“健康第一”理念与中华文化传播理念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健康”与“文化育人”两不误。要做到这一点,侨校体育课应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外化物――民族传统体育融入体育教学实践中,实现由过去体育课单纯的身体育人到身体育人与文化育人相结合的转变,发挥体育课的文化育人作用。

四、侨校特色体育课程的实践

1.以民族传统体育为课程的主要内容

民族传统体育是指我国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人们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的总称。它是相对于现代西方主导的现代体育而言的,不同于少数民族体育概念。民族传统体育在世界各国人民的心中已成为一种中华文化的象征。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文化长期积淀形成,反映我国民族意识、文化心理、价值观与审美心理等精神生活领域的特征,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外显客体。也就是说,通过体育课程学习民族传统体育实际上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体验与内化过程。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包括武术、舞龙舞狮、赛龙舟、拔河、健身活动(如导引、健舞)等几大类,其中武术还包括套路、博击运动、功法等等。侨校体育课程可根据本校场地设施等的实际情况,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划分武术套路模块、散打博击(华侨多称散手)模块、舞龙舞狮模块、划龙舟模块、健身娱乐模块(五禽戏、木兰扇等)以及其它民族体育模块(可由地方特色民族体育组成)等由华侨学子根据自己兴趣和爱好进行自主选择,以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8]

2.优化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内容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源远流长,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各种流派林立,分支众多,而且不同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有着其自己的特点,单靠每周2节体育课是很难达到预期目的的。因此,如何根据华侨学子的特点,进行有针对的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是非常重要的。以狮舞为例,中国狮舞分为南狮和北狮。由于华侨主要来源于广东、福建一带,接触更多的是南狮,对南狮的理解也深刻些,因此南狮也会更受欢迎。故而,在教学时就以南狮为主,同时对他们介绍北狮的情况。再如,武术门派众多,在东南亚华侨中流传较多的主要有南拳、咏春拳、迷踪拳等等,因此,在教学时应选择广受华侨学子欢迎的门派,按不同学期进行教学。如:第一学期以教授南拳为主,第二期则以咏春拳为主,第三期则以迷踪拳为主要内容等,让华侨学子学习和领悟更多的中华文化,并进行文化内化。

3.文化感染与技能教学并重

中国传统体育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果不理解其中文化真谛和文化背景是很难真正学好民族传统体育的,缺乏内涵文化支撑的民族体育只会形似而神不似。因此,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不但要教授民族传统体育的技术动作,还要安排一定比例的课程进行该项目的文化背景介绍,让学生掌握该项目的文化内涵。如进行太极拳教学时,应介绍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并分别介绍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的特点,让学生在练习太极拳时将文化内涵融合在一起。另外,体育场馆布置可“还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场景,发挥情景的感染教育作用。这既有利于太极拳动作技术的掌握、增进身体健康,又能让学生更好地领略中华文化的内涵,便于这些华侨学子在学成之后,将其所学习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带到国外,并将其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4.课内外有机结合,形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场”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博大精深,仅靠课内教学显然是不足够的。因此,侨校应根据自己学校的现实情况,建立各民族传统体育社团,如武术社团、龙狮社团、五禽戏社团、太极拳社团等等,在课外组织形式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让华侨学子们在活动中感受中华文化。另外,还要借助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华侨文化发展基金资助的中华才艺(武术)培训基地、中华才艺(龙狮)培训基地、中华才艺(龙舟)培训基地等开展一系列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侨校内形成一系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场”,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华侨学子的中华文化感悟,并逐步提高其文化与身份认同感,实现体育课程的身体健康与文化传播双重目标。

注释:

① 中国华侨大学校长丘进教授提出了“大华文教育”理念,开拓性地将原本针对华侨华人青少年后裔从事的语言文化培养,拓展到其他所有领域。也就是说,只要大学里面有这样的专业、条件,有这样的教师、学生,只要涉及到这样的范围,我们都把它纳入华文教育,这样就不局限于招收华侨华人青少年后裔,不单单是外派教师去国外华文学院及其侨校教书或者是举办短时间的夏令营。

参考文献:

高校体育课程 篇3

关键词:云南高校 体育课程 民族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4-017-01

一、云南丰富的民族体育资源为其校本化进程奠定了前提基础

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是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瑰宝。云南众多的民族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决定了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形式多样和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由于它产生于特定民族的社会生存空间中,体现着特定民族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文化心理结构。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云南各族人民创造了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鲜明民族特色、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的传统体育运动。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基础扎实、底蕴深厚、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风格迥异等特点,在国际、国内的交流中堪称品牌。云南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课程化研究在建设云南文化大省、全民健身、学校体育和东西方体育文化大交融的未来发展中,必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二、传统教学模式造成的内容单一,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对体育教育的要求

长期以来,受历史、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高等体育几十年的教学模式,一直未生改变,西方竞技体育运动项目无论是在课堂上占据着重主流位置,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式微并有消失的危险。改革开放的20年来,国家重视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尤其是设立了民运会,对民族体育的传承起到重要的作用,民族体育文化逐渐打破地域间限制,在更大的范围内发展,有些项目经过不断完善已具备融入课堂的基本条件。在体育教学中,民族传统体育课内容在体育课程内容改革中也有了较大进展,但是也有发展弊端例如,民族传统体育课内容,武术乃是教学的重点内容,所占的比重大。而其他民间民俗体育项目进展比较缓慢,一些民族性强、技巧性高、需要较大经济投入的项目,如舞龙、舞狮、腰鼓、中国式摔跤、藤球等开展远远称不上普及。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有待于进一步

扩展。

三、高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可能遇到的问题

1.民族体育自身所具有的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限制了它在高校的普及。民族体育是农耕时候的产物,尽管随着时代发展有所进步,但民族传统体育课内容的开发明显滞后于现代体育课内容例如各种球类、攀岩、体育舞蹈、街舞、轮滑、跆拳道等项目,这些项目由于趣味高,易于掌握,能充分体现个性,所以颇受学生欢迎。而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更多的是以娱乐、健身内容为主,其对抗性、激烈性、挑战性就不如现代体育项目明显,而且群体性限制了个性发挥,在这个崇尚个性的时代,民间民俗的体育项目引进课堂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

2.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内涵有待深化。如前所述,民族传统体育是封建农耕时代的产物,另外地域性、民族性都限制了民族体育内容的深度,由于受传统体育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再加上高校体育教学总是片面强调以传授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的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任务。这种思想和观念在一定历史时期适应了时代的需求,却造成了人才培养的片面性。民族体育自身的原因与传统体育教学观念的限制必然导致民族体育校本化

过程的受限。

四、结论与建议

云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众多,内涵丰富,在高校体育课教学中,要大胆地进行改革、尝试。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在高学开展的现状、开展的意义的分析和探讨,在中小学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课的教学是可行的和有必要的,应在中小学体育课程中进一步拓展民族传统体育内容。

1.用扬弃的态度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筛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课堂必须符合当代教学理念,在健康第一的原则下,能真正起到教育德化的作用才可以。所以在选择体育项目时应注重其时代性与民族性、健康性与娱乐性原则、科学性与实用性、针对性与可行性原则。另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选择要考虑项目的方法、技术特点、组织形式是否符合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最后,应该着重强调其健身价值是否符合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其娱乐性是否能使参与者得到情感的体验,以及开展区域经济、环境条件等等,使教材的选编更有实效性。

2.广泛宣传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各民族世代相传的独具民族特点的体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美学、伦理、医学、民俗、宗教、文学、历史与军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借助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本身具备的审美价值、健身作用和思想教育意义,既可以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又丰富了体育教学,增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林建华,黄景东.对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调查分析[J].体育科学研究,2003,(2):28-31

[2]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J].教体艺,2003

高校体育课程 篇4

关键词:体育高校,体育舞蹈课程,现状,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新兴体育项目步入人们的视线, 不同于网球, 高尔夫等运动项目对场地、器材的要求, 体育舞蹈对场地、器材等的要求相对较低, 而且观赏性和艺术性相对较高, 因此更受群众的青睐。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越来越多的体育类专业院校开始设立体育舞蹈专业, 为体育舞蹈在社会上推广和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体育舞蹈是艺术类体育运动项目下的一个分支, 20世纪80年代正式进入我国, 1987年我国的体育高校和某些高等院校的体育专业开始设立体育舞蹈专业课程, 1998年起, 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校正式开设体育舞蹈专项, 在此之后, 体育舞蹈的教育教学开始步入正轨, 并且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体育舞蹈课程的设置和发展。但是, 体育舞蹈在我国的高校教育中开设时间较短, 体育舞蹈专业教育人才较少, 教育教学水平和其他学科相比, 仍处于较低水平。笔者希望通过对相关体育院校体育舞蹈专业学生、教师和学校相关学科负责人的访谈和调查, 分析我国体育高校体育舞蹈课程的开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并且通过分析, 希望为体育高校的体育舞蹈课程开设、课程内容安排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对策。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近十年来国内外体育舞蹈发展现状、课程改革的文献资料, 了解体育舞蹈课程发展的研究现状, 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

向相关体育高校的体育舞蹈专业教师、学生发放问卷。

3、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分析 , 统计各校数据并进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各院校教学时间自由安排

通过分析笔者发现, 我国的体育高校因为每个学校的情况各不相同, 教育部又没有强制性规定起教学计划, 每个院校的教学时间都不相同。有些院校在大二开设体育舞蹈课程, 有的在大三才开设, 有些院校的教学时间只有半个学年, 有些院校是一个学年, 还有一些院校是两个学年。同时, 每所院校的学时设计业各不相同。不同的学时, 最终导致各院校的课程进度和课时安排都有所差异, 并且因为学时的差异, 体育舞蹈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各有差异。

体育高校学生对体育舞蹈课程课时、教学内容的满意度也仅仅处于初级阶段, 相对来说, 对体育舞蹈课程教学的场地器材满意度较高, 而对教学师资水平满意度处于中等, 这也很好的反应了我国体育舞蹈课程教学的现状:硬件器材发展较快, 但是课时、课程内容仍处于探索阶段。

2、技术、理论学时安排不合理

理论学习是我国培养专业体育舞蹈人才的重要保证, 只有掌握较高的理论知识, 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充分运用和发挥个人的特长。体育高校作为体育专业教育教学人才的培养基地, 更应该重视理论的教学工作。

在调查中发现有82.8% 的教师和76.9% 的学生认为理论和技术同等重要, 17.2%的教师和23.1%的学生认为技术较重要。然而, 在现阶段, 体育高校的体育舞蹈课程设置中, 技术课所占比例仍明显高于理论课所占比例, 理论课比例较少的现状, 导致很多学生纯粹是为练习技术而上课, 却不知道练习的原理和练习的目的, 更不用说将技术和理论融会贯通并且用于今后的教学。

3、体育舞蹈专业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体育舞蹈是体育和舞蹈的交叉学科, 技术水平要求复杂, 既要有专业体育理论和知识, 有要求有较高的舞蹈功底和文艺气息, 对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 能够胜任体育舞蹈课程教学的教师相对较少。除此之外, 体育舞蹈常由男女双人配合共同完成动作, 但是在体育类高校中的教学通常为小班独立教学, 极少有学校为其配备两名老师, 而且,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既要教授男士动作, 又要教授女士动作, 教学效果相对其他运动项目更差。

体育舞蹈的技术动作发展较快, 这是和社会的文化氛围相适应的, 但是, 恰恰是这一特点更加大了体育舞蹈教学的难度。因为体育舞蹈是新兴的运动项目, 很多老师是由健美操、艺术体操等教学项目转变来的, 如果不能很好的进行系统训练, 其技术动作和教学要求就会相差较远。调查显示, 学生对教师业务水平不太满意和不满意共占了50%, 均值为2.59, 说明师资力量还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从教师的角度看, 教师业务水平为一般的占44.8%, 均值为3.321, 这一结果表明教师对目前的师资水平持基本满意的态度, 需要进一步提高。

4、场馆设施仅仅是满足需求

体育舞蹈和跆拳道等运动项目相同, 是室内运动性项目, 如果进行专业的体育舞蹈教学和训练, 就要求有一定的设施配备。木质地板、大面积墙镜、专业音响等设备是进行体育舞蹈教学的基本要求。相对而言, 场馆设施是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发展较好的方面, 通过调查发现, 大部分体育高校的体育舞蹈训练场馆都能够满足体育舞蹈教学的要求, 只要极少数学校的场地和器材仍急需改善。在调查中, 72.5% 的学生对场地器材的满意度在一般以上, 75.8% 的老师对其满意度在一般以上。由此可见, 场地器材的发展还能够符合体育舞蹈教学的需求。

5、体育舞蹈教学内容的现状及分析

教学内容是体育舞蹈教学的核心, 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通过调查可以发现, 学生对体育舞蹈教学内容的满意度高低是和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成反比的, 专业技术水平越高, 对体育舞蹈教学内容的满意度越低, 而对一些刚刚学习体育舞蹈的学生来说, 则满意度较高。而教师方面与学生正好相反, 技术水平越高的教师, 认为体育舞蹈教学的内容能较好的满足学生毕业的需要。但是从总体来看, 目前体育舞蹈的教学内容还不能够完全的满足学生毕业后的需要, 教师和学生对体育舞蹈教学内容的满意度呈现普遍偏低的现象。

三、建议

1、教育部门要加强对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专业的教学管理, 对课程建设提出指导意见。教育部门对高校体育院系的体育舞蹈专业要制定统一的目标评估指标体系, 对毕业生的运动技术水平、理论素质制定统一的合格考核标准。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体育舞蹈专业教师职称评聘标准, 提高体育舞蹈师资的运动技术水平和专业理论素质。

3、加强体育舞蹈理论研究, 提高体育舞蹈的科学研究水平, 促进体育舞蹈运动水平的快速提高。

4、体育舞蹈专修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 确立主攻方向 (包括:标准舞主攻方向、拉丁舞主攻方向、十项舞主攻方向) , 合理安排教学重点内容、一般性内容和介绍性内容, 制定各个方向的考核标准。

5、加强体育舞蹈交叉学科的研究, 使之更好的服务于体育舞蹈的教学和训练。

参考文献

[1]陈自旺.我国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课开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2) :244-246.

[2]翟廷立, 等.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1) :70-73.

高校体育课程 篇5

茶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优秀文化不可分割的一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茶文化是从繁忙的茶事活动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具体而言,茶文化是指从种茶、采茶到选茶、煮茶以及饮茶一系列环节中所形成的茶俗文化以及茶事习惯。从微观层面来讲,茶文化包括了茶道、茶书、茶艺以及茶德与茶具、茶画等元素,其几乎涵盖了茶事活动的方方面面,凡是与茶叶相关的文化现象都可以称为茶文化。我国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其所秉持的教育理念也与当前的教育发展潮流不相符合。而从历史的洪流中淌过来的茶文化,其所蕴含的哲学内涵以及教育理念,对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创新设计将会有所启发。

1茶文化内涵概述

唐朝陆羽《茶经》的问世,意味着我们中华茶文化的正式诞生。中国的茶文化也以文化传播的方式向四周扩散,日本、韩国以及印度、中亚等地区都深受我们传统茶文化的影响,并在本国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创造了民族特色浓厚的茶文化。其中,日本的千利休结合中国茶文化的思想内涵,又融入了日本的禅宗文化精髓,创建了独树一帜的茶道文化,并在世界茶文化之林大放光彩。所以,中国茶文化因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与隽永的历史气韵,不仅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也为世界茶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1茶文化的特点。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形成的,其内容可谓博大精深。在漫漫的历史长廊中,茶文化渐渐沉淀成了温婉含蓄与宽广豪迈兼俱的文化气质。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异常悠久,不同时期的茶文化所表选出来的文化内蕴也会有所差异。茶文化自唐朝诞生以后,在宋朝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并先后在明清时期步入了巅峰阶段。所以,唐宋明清的茶文化内涵就会呈现出鲜明的差异性。但是,总的来说却都是当下社会风尚的一种反映。而且,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茶文化一直以默默之势不断焕发新的色彩,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历史延续性。其次,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其不可避免地会被打上时代的烙印,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茶文化所散发的茶文化魅力也会有所不同。古代的茶文化与现代茶文化内涵自然会不同,但却在无形中受时代潮流的影响缓缓向前发展。再者,我国地大物博,无论是东西跨度还是南北纵深都是极大的。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地区的茶文化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其茶俗茶风都呈现出了地方化色彩。例如,藏族的饮茶习俗与汉族的`饮茶习俗就不同,藏族饮茶喜欢豪饮,汉族偏爱小口啜饮。

1.2茶文化的功能。茶文化是从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生发而成的,其汲取了儒家、佛家以及道家的思想文化精髓于一体,儒家的和谐思想、佛家的慈悲情怀以及道家的无为理念,成为了茶文化思想内核中最为闪耀的一部分,其对于大众心灵的净化与为人处世原则的树立以及价值观的导向都具有鲜明的促进作用。尤其是茶文化的德育教化功能,对于当前浮躁的现代人而言具有一定的涤荡作用。茶文化的核心是“和”,其融合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提炼出了和谐思想,不仅茶人与茶人之间应该和谐相处,茶人与社会与自然都应该和谐相处,不苛求任何人任何物。在灯红酒绿的现代社会,大众都沉湎于对名利金钱的追逐中,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已经成为了不少人的价值理念,其对于其他社会群体的遭遇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漠然处之,陷入了唯利是图的怪圈中而不自知。茶文化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这一思想将会以润物无声的形式洗涤掉大众内心的污秽,促使其从自身的价值出发,为营造和谐文明的社会贡献绵薄之力。另外,由于心理教育的缺失都市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异常脆弱,失恋、学业受挫、工作压力都会可能成为压死其的最后一根稻草,然后不少人选择绝望地离开这个精彩的世界。茶文化中的无为理念,将会为繁忙的都市人提供一个避难所,其可以暂时从沉重的生活中逃离,在不满情绪得到全面宣泄后,进而会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去生活。

2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2.1教学方法单一化。虽然,素质教育理念已经得到普遍认可,但是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成绩分数依然是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于是,上至教师下至学生,几乎所有的人都沉溺于考试的泥沼中,其只注重文化课程的学习,对于其他的体育艺术课程一概忽略不计。所以,我国的体育课程大多只是一种摆设,其仅仅停留于课表的安排上,那么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地位也就可想而知了。高校对于必修体育课程都不甚重视,更何况公共体育课程了。一方面,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师大多是直接从体育学校出来的学生,其教学经验与教学方法都是极为缺乏的,大部分都是直接沿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没有结合体育课程的特点对其进行创新教学,也没有融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对体育课程进行科学设置。枯燥的教学内容与单调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于公共体育课程更加厌恶,而且也挫伤了因为兴趣爱好而选修该体育课程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体系也不合理,其没有根据课程的难易度,对某一具体的体育课程进行衔接式安排,导致学生只能学习部分内容,而无法深入地进行系统化的体育课程学习。

2.2课程设置不合理。公共体育课程作为一门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与其相适应的课程。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跆拳道以及健身操,每一课程都可以成为其选择的内容,由此看来公共体育课程的设置似乎比较合理。殊不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并不完善,其没有系统科学的体育课程规划,大部分体育课程都是以极为浅显的方式而存在。而且,看似自由的选择方式却忽视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差异性,导致学生会在课程中出现跟不上与吃不饱的现象。高校对于公共体育课程的设置采取的是一刀切式的方式,所有的课程都只有一门,没有基础班、中级班与高级班的划分,无论其自身体育素质的好坏,所有的学生都只能选择基础班进行学习。另外,一般而言,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一周一节,其课时较少而有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堂课会教授许多新知识,学生无法消化新授内容并且课后也难以与教师进行及时沟通,进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并在无形中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总而言之,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而且也违背了其课程设置的初衷。

3茶文化视角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创新思路

3.1融入茶文化的德育教化功能,设置科学的茶文化体育课程。茶文化是我们优秀民族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支,其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艺术内涵,也包蕴着深邃的为人处世之哲学,其所奉行的“中庸尚和”、“清廉敬寂”“天人合一”的理念对于大众的思想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同时,其德育教化功能对于高校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重塑也具有鲜明的促进意义。因而,高校在进行公共体育课程的创新设计时,可以结合茶文化的德育教化功能,利用其散发出的人文魅力,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进行科学设置。首先,高校可以透过茶文化的基本内容,从中选取多元化的茶文化因子,对公共体育课程进行因地制宜的安排,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体育素质,对公共体育课程进行分层设计。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分班,而不是以所谓的自主选择为由,将公共体育课程的压力抛给学生承受。其次,高校也应该从茶文化的思想内涵中提炼出公共体育教学的策略,引入优秀的体育教师对公共体育课程进行系统化革新,以新理念新模式促进公共体育课程向新方向迈进。

3.2摈弃传统教学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主的茶文化体育俱乐部。近年来,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校都从传统教育的深潭中爬了出来,但是其教学理念却仍然停留在昔日的落后模式中。所以,高校在进行公共体育课程的创新改革时,首要的任务就是摈弃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文化与体育并重的新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而不是片面地追求成绩分数。而后,高校可以根据茶文化的相关内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茶文化体育俱乐部,将公共体育课程以俱乐部的形式进行设置管理,学生可以从自己的需要、专长以及素质出发,在任何时间内都可以选择与其相适应的茶文化体育课程进行学习,打破了传统的定时上课的桎梏,使学生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体育课程,从而在无意识中培养了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再次,高校也可以从茶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中,选取相关的体育元素与高校体育课程相融合,可以引入采茶舞使学生通过跳民族特色浓厚的采茶舞来了解我们多元的茶文化内容,进而习得茶文化的核心精神,从而推动茶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参考文献

[1]成英,葛小军.传统文化视角下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教学改革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5):54-59.

[2]刘苏,于志伟,许兰.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与创新研究―――以中国药科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66-168.

[3]王广.从体育文化视角审视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以首都普通高校为例[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3,27(2):122-124.

[4]赵文龙,李磊,陈星潭等.从传统文化视角审视高校武术教学内容――以韶关学院为例[J].韶关学院学报,(10):99-102.

高校特殊体育课程发展对策研究 篇6

【关键词】高校;特殊体育课程;对策

1.前言

特殊体育教育是指为各类有特殊需要的人群进行符合其身心特点的体育教育,在本文中特指因病、残、弱以及其它原因存在身、心障碍的大学生的体育教育。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和教育公平理念的确立,越来越多的病残学生有机会跨入大学校门,进入普通高校学习的残障学生,是否受到适合其身心特点和需要的教育呢? 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相应的、真正的关注。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普通高校的体育工作者更应做好特殊体育课程建设,让更多的特殊人群也能享受到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权利。

2.高校特殊体育课程现状分析

2.1高校特殊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不够合理

目前不少学校特殊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不够合理,不少高校仅仅设置了理论课程,为了让学生能够拿到体育学分为目的,而对于学生的适当的体育锻炼的则不够重视。特殊群体学生体育项目设置的内容和重点,应有别于普通大学生,应是体育与健康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运动实践课则应选项多样化,应以简便易学的轻运动量的项目为主。

2.2特殊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缺乏

一所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和体育器材是进行体育教学、课余锻炼或体育比赛最基本的物质保证。由于这些年来学校都在扩大校园面积,都加强了体育场地的建设与扩展,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认识到近年来学校大幅度的扩招学生,场地和器材配备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锻炼需求。尤其是室内场地如体育馆、游泳馆等距离配备目录要求相差更远,而特殊体育场地资源的缺乏更为严重。

2.3 高校特殊体育师资力量

特殊体育在我国发展比较缓慢,在专业师资培养上更是缺乏。目前高校特殊群体体育课一般都由普通体育教师兼任,大部分人没有经过特殊教育的上岗培训,更没有经过专业的特殊体育系统学习。一方面,大学特殊需要学生在体育教育方面是一个特殊群体,上好体育课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指导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素质;

3 高校特殊体育课程发展对策研究

3.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学校特殊体育发展重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7号文件指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应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然而,作为弱势群体的伤病、残障、特殊体型等特殊群体学生也是广大青少年一部分,更应该给予过分关注。因此,学校应该上下一心,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学校特殊体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学校特殊体育教育是整个学校体育教学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新时期、新形势下特殊群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呼吁各高校在制订学校体育工作发展规划中给予特殊体育教育于重视,尤其需要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在资金投入上及宏观指导思想上给予保障。

3.2加强特殊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业务素质,奠定坚实人才资源基础

特殊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环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计,教师为本”。然而,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近年来,招生规模日益扩大,使得诸多高校原本就比较薄弱的高校体育师资力量矛盾凸显,可以胜任特殊体育教育的师资更是匮乏,已成为制约高校特殊体育课程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特殊体育师资队伍已成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尤其是校园体育文化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议各高校认清存在的问题,本着积极务实、高效低耗的态度,一是对现有体育教师进行培训,二是逐年分步骤引进特殊体育师资力量,加强特殊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3.3注重科研工作,积极编写教材或教学指导书

近年来,研究特殊体育的论文数量逐年增加,但研究特殊体育课程建设、特殊体育教学实践的论文较少,且层次不高,刊发在体育类期刊上的文章比例较低,发表在体育类核心期刊的论文则更少,因此建议应加强对有关特殊体育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研究深度。

编写适用教材是规范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然而,到目前为止有关特殊体育的教材和教学指导用书犹如凤毛麟角,少之又少。建议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学者编写有关特殊体育教学的通用教材和教学指导用书,也建议有经验的有一定理论水平的特殊体育教育专家积极尝试撰写教材和教学指导用书,为

3.4集思广益,合作共赢,注重特殊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

特殊体育教育人力资源是指一定范围内,特殊体育系统内外一切可以推动特殊体育教育发展的智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它包括现实特殊体育人力资源、潜在特殊体育人力资源和闲置特殊体育人力资源。特殊体育教育师资匮乏,体育经费不足,场地器材“常人化”,“竞技化” 等等。

学校体育部门要善于开发场地资源,如坐式排球仅需要铺有地毯或有光滑地面的室内场地就行,地掷球场地不需太多经费又可以建成,实在不行找一平整地面也可以开展,有些项目如台球、乒乓球可以利用教职工活动中心的空闲时间开展。一些地区高校可以结合民族传统体育开发不需太多场地器材限制、具有当地特色的校本体育课程用于特殊体育课程教学。在诸多同城高校或兄弟院校中应加强联系,信息畅通,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笔者认为,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统筹规划,合理利用和开发各种各类体育课程资源。

3.5 建章立制,保障特殊体育课程的顺利实施

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体育重要政策、法规以及制度性文件,都提到了残疾人开展健身的重要性,但在落实环节却不够理想,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学校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有关特殊体育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规章制度,并强化了对学校特殊体育开展的监管力度,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以及学校体育持续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

3.6发挥高校特殊体育资源优势,注重残疾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

相对于社会其他部门来说,高校具有人才和场地资源优势,应鼓励高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从事特殊体育课程建设与残疾人体育项目的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注重残疾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例如云南师范大学积极承担社会义务和责任,招收残疾人学生。像王晓福、鲁韦元、田恒恒、李鹏等一批优秀残疾人游泳运动员在经学校严格训练之后脱颖而出,参加了2008年残奥会,其中王晓福还作为开幕式旗手最为耀眼,在整个游泳比赛中获得2金2银2铜、两破纪录,取得了优异成绩,建议有实力的高校也应效仿云南师大,选取某一个项目为突破口,长期、体统的从事特殊体育训练工作,积极培养残疾人体育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马维平.特殊体育论探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24(4).

[2]张加贝.试论特殊体育学的内涵与外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6).

高校体育课程 篇7

1. 高校体育的特点

高校是大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 高校体育为我国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 学生毕业后将步入社会, 在自己未来的工作生活中能否经常进行体育锻炼, 保持健康的心态,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体育教育的成败。

2. 高校体育的制约因素

随着信息时代与知识经济的来临, 大学生们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生活节奏进一步加快, 在这个过程中, 许多大学生难以保持身体健康, 大学生们急需一种可以伴随人一生的体育运动方法来保持自己的身体健康, 而如今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已难以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 反而在许多高校, 学生只能很被动地上体育课, 体育的魅力与价值没有体现出来。

3. 高校体育的发展趋势

如今, 高校体育不能仅仅把促进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的身体健康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 高校更应该从长远的角度来为学生考虑。学生通过主动学习体育技能与锻炼方法, 逐渐调动自己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养成经常进行锻炼习惯, 让体育真正融入到学生未来的生活当中去, 为与终身体育的衔接打好基础。如果一个学校体育教育的效果明显, 那么其体育教育对学生以后的影响就大。

二、终身体育的概述

1. 终身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由于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人们的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得到了很大转变, 体育逐渐成为了人们追求健康、追求乐观生活态度的一种方式, 终身体育的思想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我国对于终身体育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 代表人物为王则珊教授。1995年后, 以全国人大八届三次会议为标志, 我国的体育事业开始进入全面重视群众体育的一个新时期。在近些年来, 我国体育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 由于社会的向前推进与人民生活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 人们对于终身体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并在相关学者的不断研究下发展成为了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2. 终身体育的内涵与特征

现如今, 在体育界还没有一个对于终身体育概念的权威阐述, 虽然部分研究人员曾对其做出了一定的研究, 但其对于终身体育的定义并不能得到所有学者的一致认可。不同的研究人员对终身体育都有着其独特的理解, 随着人们健身意识的增强, 对终身体育内涵的讨论也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氛围下, 终身体育概念得到了很好的充实与加强。人们也在自身的运动实践中渐渐体会到了终身体育的内涵所在。对于终身体育, 王则珊教授认为, 它指的是人们在一生中主动进行体育锻炼、接受体育指导与教育。终身体育是当代社会中人们追求生命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创造生活乐趣的重要方式, 它的整个体育过程贯穿于人的一生。而班华则对其有着不同的看法, 他认为, 终身体育是根据人们自身的发展规律、身体锻炼的作用和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们提出的要求, 它的发展伴随着终身教育的发展。

3.21世纪终身体育的发展走向

在21世纪, 社会变得更加多元化, 这给终身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机遇与挑战。在未来几年中, 终身体育思想将更加深入人心, 它不仅是一种思想、一个理论, 它更是人们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 它将成为人们保持积极阳光心态的精神支柱, 它将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快速稳定发展。

三、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衔接体系

1. 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衔接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们对新时代的美好愿望与憧憬都大都体现出一种和谐、稳定、健康、阳光、积极的态度, 这个世纪将成为一个在任何时候都需要进行体育运动与体育教育的时代。大学体育是传承人类文明与先进思想重要领地, 把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进行合理的衔接,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大学生们健身、娱乐等多种需要, 有利于他们保持一种积极将康的心态。而且, 它还可以让大学生们意识到积极健康的生活与工作态度将是人的一生的美好追求, 终身体育可以让人的生活更加美好。

2. 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衔接的实施现状

目前, 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虽然进行了一定的衔接, 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许多学校在教学中, 并没有很好的向学生传达终身体育的思想, 过多地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重视, 教学方法老套, 很多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 好多学生只是被动上课。

3. 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衔接模式发展途径

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在衔接时, 必须把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做好衔接, 在课的开始部分要充分激发学生运动的积极性。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实际掌握情况, 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 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在分组练习时, 教师要对学生技术动作中不规范的地方适时给以纠正, 同时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保持畅通的信息通道,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与教师之间产生良好的互动。同时, 在教与学的关系上, 教师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学校的体育教学是学生学习与老师教学之间的互动,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与技能,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展,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切实领悟终身学习的真谛所在。

参考文献

[1]赵专, 李平.论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四川体育科学, 2006, 02:25-28

高校体育隐蔽课程实施现状调查 篇8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通过查阅文献和师生访谈,参照社会研究方法和教育评价问卷的范式设计了教师和学生的调查问卷,并采用专家特尔菲法和内部一致性检验方法分别对问卷的效度和信度进行检验。对四个年级的全日制在校大学生以自然班为单位发放问卷900份,回收890份,回收率98.89%,有效问卷881份,有效率97.89%;发放体育教师问卷148份,回收142份,有效问卷138份,回收率95.95%,回收有效率93.24%。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教师对体育隐蔽课程认知度调查

体育教师对体育隐蔽课程的认知度调查结果显示:认为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仅占10.14%,52.90%的人不了解和不太了解;97.83%的体育教师获取有关体育隐蔽课程信息来源于查阅体育学术期刊、论文和阅读相关书籍。从整体来看,体育教师对体育隐蔽课程了解较少,其理论知识较缺乏,势必会造成体育教学中对体育隐蔽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不能将体育的显性课程与隐蔽课程有机结合。

2.2 体育隐蔽课程物质文化要素现状分析

学校体育物质文化是体育隐蔽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主要由学校内部的各种体育物质、地理因素构成,如体育场地面积的大小、场地设施的建设、各种器材设施的造型、布置、场地周围的绿化美化等构成,而这些隐性因素对于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体育课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硬件设施。

2.2.1体育场地设施情况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对“学校体育场馆、设施能否满足学生上课、锻炼需求”的回答集中在基本满足和较少满足的选项上,分别有42.75%的教师和39.84%的学生认为基本满足,有37.68%的教师和45.18%的学生认为较少满足需求。由此看出,学校的体育场地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活动、锻炼的需求;学生“对于在运动场外利用学校空间和各种边角地合理安装、设置各种体育器材、设施的满意度”一般,只有23.04%和22.47%的学生认为学校充分利用和较充分利用。学校体育的任务之一就是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提高体育活动的能力和身体素质,由于场地设施、器材的不足,使得处在生长发育期的青年学生没有机会通过自我锻炼来发展身体,也成为学生体质不断下降的原因之一。

2.2.2 体育场地绿化现状

体育场地的环境绿化也是非常重要的。绿化不仅能美化环境,陶冶情操,而且有利于身心健康,因此,靠近绿地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但是,在调查中发现56.53%学生和66.42%的教师反映学校对场地周围的绿化重视程度不够。这点应引起学校关注,加强校园的绿化,因地制宜,建设美化体育设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

2.2.3 体育场地、设施布局现状

对体育场地、设施合理布局,有利于体育教师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查发现目前有95.65%体育教师已经意识到体育场地设施布局的改变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较大;92.75%体育教师认为体育场地设施条件的改善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89.44%学生认为体育场地设施布局和条件的改善对自身的学习效果、提高对体育的学习兴趣有较大的影响和作用。因此,体育隐蔽课程中改善体育场地与设施的条件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取得良好体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然而在具体实施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能根据课程内容针对性的设计、布置场地的人数却不多,只有13.04%的教师会经常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对场地进行设计、布置;74.42%的体育教师只是根据需要偶尔进行设计。这一结果说明多数体育教师已经意识到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能够有效利用其功能进行设计的还太少。

2.3 体育隐蔽课程精神文化要素现状分析

体育隐蔽课程的精神文化要素是由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因素构成的,包括学校体育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人际关系(师生、生生关系)、学校所形成的体育文化(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广播及宣传栏对体育的宣传等)、教师人格与教学行为、领导方式等等对师生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乃至整个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有着不可忽视、巨大的潜在影响力。

2.3.1 体育教学活动中人际关系现状分析

体育教学中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认知和个性的发展。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师生、生生关系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程度调查显示:94.93%的体育教师认为师生、生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影响较大;49.94%和24.06%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关系对自身的学习和发展非常有影响和比较有影响,23.61%的学生持一般态度,2.38%的学生认为不太有影响和没有影响。

师生、生生关系和谐度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非常和谐和比较和谐的学生人数占95.46%;所有体育教师认为自己所教班级师生关系和谐、比较和谐,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也很重视师生、生生关系的建立;但只有73.91%的教师和74.46%的学生认为生生关系非常和谐和比较和谐,在体育学习中只有64.67%的学生认为同学之间能够总是或者经常互相帮助和鼓励,35.53%的学生选择了偶尔互相帮助和鼓励,从调查问卷中发现这部分学生多认为体育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关系对自身的学习和发展持一般、不太有影响和没有影响,这一点值得教师注意,应分析其原因,利用开展体育活动的机会使他们能够融入到集体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优良品质,使每一位学生意识到人际关系的交往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体育隐蔽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调查结果看大学体育教师在学生面前多数以朋友或朋友和老师之间的身份出现,师生关系融洽。从我们对学生的访谈中也了解到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逐渐代替了传统的封闭专制的传统师生关系,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思想感情,对于体育教师来说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对于大学体育教育工作来说则是迈出了一大步。

2.3.2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状况分析

校园体育文化是体育隐蔽课程至关重要的组成要素,它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一种氛围与环境,是师生共建的一种校园文化,是校风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学生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研究认为,人的态度在群体中存在着类化现象,每个人都会受到群体中他人的影响。教学实践也证明,学校良好的体育传统与风气会产生巨大的心理感染气氛,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对体育的浓厚兴趣,并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而调查发现1.45%和24.64%的教师认为学校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非常重视、比较重视,39.86%和8.70%的教师认为不太重视、不重视;15.94%和15.22%的教师认为校领导对学校体育工作非常重视、比较重视。这些数据说明学校对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多数学校领导还没有充分地认识到校园体育文化在体育教育中的作用。这也就限制了学校的体育传统与风气的形成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学校从未举办过体育艺术节,学校的宣传栏中涉及体育内容的栏目很少。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有关领导还没有树立正确的学校体育价值观,没有明确认识到学校体育是一个多目标多功能的系统。

2.3.3 体育教师的素养状况调查

体育教师的素养将直接影响到人才的质量与教育的效果,对学生个性和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作用。因此,体育教师的素养是体育隐蔽课程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我们给出的十七项选择中,学生认为教师应该具有前六项素养品质依次是:对学生有耐心(77.98%);理解、爱护学生(74.23%);能公正、客观地看待学生(69.47%);知识丰富、技术全面(68.67%);高度的责任心和负责态度(56.53%);能以民主的方式组织教学(52.78%)。教师认为应具有的品质依次是: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84.11%);知识丰富,技术全面(83.09%);高度的责任心和负责态度(74.46%);品行端正,为人师表(70.72%);能给每个学生以积极的鼓励(68.22%);能公正、客观地看待学生(66.63%)。由此可以看出,在学生和教师的选择中除了知识丰富,技术全面属于专项能力外,其余都属于教师的职业修养范畴。

从学生和教师对教师应具有品质选择的比较中可以发现,学生认为教师应具有的素养中选率最高的是对学生有耐心和理解、爱护学生,而教师的选择中前六项没有这两项,由此说明,教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此外“以民主的方式组织教学”也没能引起教师足够的注意。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除了具有丰富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外,还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不仅要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高度的责任心和负责态度,而且还要以学生为本,理解、尊重、爱护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现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情感体验、价值趋向等都与教师有很大差别,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情感,能友好谦虚的和学生交往,能以平静、严肃和积极的方式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3 结论与建议

1.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育隐蔽课程了解较少,建议加强体育教师的再学习和继续教育。

2.体育隐蔽课程目前仍处于自发利用阶段,还没有达到完全自觉利用阶段,建议尽快合理制定学校体育隐蔽课程建设目标,使隐蔽课程与显性课程有机地结合。

3. 改善体育隐蔽课程的物质文化要素,合理配备并安置学校体育物质设施。

4. 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比较重视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整体比较和谐融洽。但是,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沟通不够,造成教师和学生的认识有偏差,还应重视体育教师素质的提高,进一步挖掘有利于体育精神文化发展的要素全面推动体育隐蔽课程与显性课程的整体优化

摘要:体育隐蔽课程的研究是当前体育课程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高校体育隐蔽课程实施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探讨普通高校体育隐蔽课程的实施现状,为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教学,隐蔽课程,实施,现状

参考文献

[1]于晓东.开发体育隐性课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2:245-247.

[2]姚蕾.体育隐蔽课程价值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2:228-230.

[3]张自力,陈飚,谢风辉.试论隐性体育课程的本质、结构和特征[J].中国学校体育,2004,(1):62-63.

[4]曲宗湖,姚蕾.体育隐蔽课程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12.

试论高校隐性体育课程开发 篇9

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 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 还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人才, 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是现代体育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 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有隐性体育课程的积极配合。

一、隐性体育课程的特征

体育隐性课程是体育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隐性课程涉及到学校体育物质、精神环境方方面面, 它对学生的影响是相对全面的。这种影响不仅涉及到认知, 还涉及到学生的价值观、行为规范、道德情感、意志、兴趣等等。隐性课程教学没有强制的纪律约束, 它能使学生充分地得到一种“自由”感, 在有意无意中得到感化、受到教育。

二、隐性体育课程的开发

(一) 开展物化隐性体育课程。

校园物化体育环境不仅是校园的象征, 同时还蕴涵着丰富的体育教育思想内涵。如校园体育场馆的设施和体育艺术雕塑、运动员肖像、格言、体育名言牌, 等等。这些体育物化体, 就其本身而言, 没有任何生命和情感意义, 但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创造, 就可使体育物化环境变得“活”起来, 从而使高校校园内充满强烈的体育文化氛围和浓郁的青春活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所好的学校, 连墙壁也能说话。因此, 我

1、树立良好的体育形象。

高校体育文化风气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要想在高校形成,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对体育的重视程度, 参与程度和投入程度, 也取决于高校教师的素质、品行及教学风格等。因此, 开展隐性体育课程的另一个切入点, 应在行为体育隐性课程开发上下功夫。例如, 高校领导对体育重视的程度, 与其个人的体育观念、体育品质和体育兴趣等有关;另一方面也跟体育教师为学校体育事业所做出的贡献和业绩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 高校体育教研室的领导和教师在致力于搞好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同时, 要善于取得高校领导对体育教学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这对树立体育教师的良好形象和提高体育教学工作在高校中的地位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2、丰富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隐性体育课程的教育活动, 通常是在课外活动时出现的, 课余体育活动的功能不仅仅在于增加知识、提高技能。课余活动还能对学生产生许多重要的潜在影响, 如拓宽视野、陶冶情操、调节心理、发挥个性、自主参与、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等。为此。高校的体育部门应努力贯彻实施新《纲要》精神, 从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出发, 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

(三) 开发课堂教学中体育隐性课程。

高校体育隐性课程能否在课堂层面发挥作用, 是体育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关键。因为体育隐性课程只有进入课堂, 与学习者发生互助, 才能彰显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和课程意义。体育显性课程, 不仅可以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等理性文化, 还可以使学生接受态度、兴趣、情感、观念等非理性化熏陶。体育显性课程中亦含有丰富的隐性课程要素, 对体育课堂教育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同时, 体育显性课程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也是隐性课程经验的载体。

(四) 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高校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主导者,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的品德、仪表、价值观等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体育隐性课程也已从无意识的潜移默化发展到有意识的开发设计, 这必然要求体育教师具有相当高的素质, 一定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社会学、人际关系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在师生关系建立的过程中, 作为教师, 首先必须理解学生, 尊重学生, 真诚、平等地对待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广博的知识, 在不知不觉中就可以使学生掌握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的方法、手段, 达到适应社会能力的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 由于隐性体育课程不像显性体育课程那样, 有明确的教学计划和授课时序, 因而它必须依靠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载体, 对学生进行隐性、潜在的影响, 配合显性的体育课程教育, 完成新《纲要》体育课程的总目标。建立合理有效的保障制度, 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显性课程以外的教育性经验, 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

摘要:隐性体育课程是高校大学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力开发隐性体育课程, 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使学生获得隐性体育课程以外的教育性经验, 使隐性体育课程与显性体育课程相互衔接, 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

关键词:体育,隐性课程,特征,开发

参考文献

[1]张自力.试论隐性体育课程的本质、结构和特征[J].中国学校体育, 2002.1.

[2]杜国如等.试论体育隐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关系[J].体育科研, 2002.4.

新时期如何上好高校体育课程 篇10

1.尊重学生间的差异, 分层分类开展教学。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而且无法弥补的。尤其是在扩招之后, 学生的来源、自身的兴趣、发展取向差异都越来越大。而面对这种差异, 教师往往都是认为要通过教学使这些差异消失, 达到有教无类的效果。实际上, 正所谓因材施教,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只有使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教育, 才能真正使他们获得属于自己的发展。因此, 教师一定要正视学生个体的差异, 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 不搞一刀切。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在备课时, 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 客观地显示优、良、中、差的层次剃度, 使困难学生能接受, 能消化, 使优秀学生能“吃饱”, 并能不断地超前发展;第二,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尤其是对于体育课程来说, 不同学生的身体条件、身体素质、先天体育背景都差异很大。因此, 教师需要对那些身体条件学困生只要有进步, 要及时鼓励, 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保护好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 切记把他们同优生相比, 这样会损伤学生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

2.调整授课思路, 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以前, 我们很多教师都是把体育课程看成是教师的“一言堂”, 典型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演示、学生模仿。而且, 包括学校对于教师授课效果的评价, 也只注重评“教”, 更多的还是教的形式和成绩。至于教的到底怎么样, 学生反响如何, 学生学到了什么, 这些一般都不能具体的反应。实际上, 新时期, 学生的思想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们需要更好的彰显自我, 体现自我。这就需要教师调整授课思路, 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对于此, 蔡林森也有一个“5828”论断。他说, 一般传统的课堂, 至少有50%的时间是无效的, 80%的学生对教材要求是可以通过自学掌握的, 20%的学生对80%的教材内容也是可以通过互教互学, 或教师点拨学会的。具体到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 其实有很多种方法都可以为教师所采用, 比如小组合作学习法、学案导学法、师生角色转换法、情景模拟法、项目教学法等等。教师可以按照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选择适宜自己课堂的教学方法, 只有这样, 才能使课堂不断的丰富起来, 学生也才能愿意学起来。

3.采用鼓励教学法, 培养学生热爱体育的信心。兴趣可激发一个人自觉积极地去参与运动。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关键起点。曾经有人说过, 上课, 要让学生们感受到你对他们的期望。任何一位同学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 学生们也想在第一节课中给老师一个好印象, 他们也会积极发言、提问、展示特长来表现他们自己, 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 在第一节课中, 学生哪怕取得了一点点的进步、成绩, 我们都应该真诚的赞美他们、鼓励他们。要让他们有成就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你的课。而实际上, 很多教师却并不重视这件事, 总认为严师出高徒, 对待学生一定要严厉。而且总是说, 你们表现好的我就不说了, 就说表现不好的。其结果就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受挫, 对这门课程也逐渐失去了兴趣。

如何上好体育课, 是所有体育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反思的问题。那么上好体育课, 也一直都是全体体育教育工作者一直为之努力的目标。但是, 真正想上好体育课, 有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可以参考, 只能是结合教学实际, 不断的摸索和总结, 不断的调整和完善。只有这样, 才能使体育课程获得更多学生的认可, 也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金富.上海高校体育校本课程现状及实施效果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 (02) .

[2]蔡林森.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史文清, 董俊.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不足及改进[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7 (01) .

高校体育课程 篇11

【关键词】 高校 瑜伽 价值

随着瑜伽运动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状况的追求,瑜伽运动与健康的密切关系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瑜伽运动不受场地、时间、人群的限制因素,及其它本身独特的低强度高效果的强健身心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人群的关注。近几年,高校中许多大学生纷纷走出校园,加入到社会中开办的各种健身俱乐部的培训班中,尤其瑜伽的参与者人数最多,享受着健身运动给他们带来的愉悦。同时,瑜伽对于人们身体各种机能的益处,已受到广大瑜伽爱好者的一致认可和肯定。

1. 瑜伽的起源

瑜伽源于古印度,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千年前印度河文明时期。瑜伽本身曾被赋予过许多涵义,从字面上看,“yoga”一词来自梵语词根“yuj”,瑜伽则是梵语“yoga”的音译。“yoga”和英文中“yoke”有相同的意思,yoke的意思是根据古代的农耕方法把两头牛连在一起,但后来人们将它理解为身与心,人与神,低级自我与高级自我的统一[1]。

2. 瑜伽运动健身效应的生理学分析

瑜伽拥有全面而系统的身体锻炼体系,既可以帮助人们获得强健的身体,同时还可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瑜伽有句名言,“健康的心理存在于健康的体魄中”。众多的观点让人觉得瑜伽主要是精神层面的修炼,事实上,瑜伽也同样重视对身体的锻炼[2]。根据查阅大量相关研究资料综合来讲,瑜伽是一门基于身体锻炼和规范日常生活,进而促进身心共同健康的养生运动。

2.1瑜伽体位法健身效应的生理学分析

瑜伽运动是一种外在柔和与内在力量相结合的健身运动,瑜伽体位法是通过对身体各部位肌肉进行伸、拉、扭、挤、屈、推等姿势,达到活化关节、伸展筋骨、改善机体机能的效果。在各种瑜伽体位法的运动过程中,人体的各个内脏器官产生不同的按摩效果,达到调节内分泌系统、强化心肺功能之功效,进而改善神经系统、心肺系统、内分泌系统、肌肉系统、氧运输系统等各个系统间的协调关系[3]。瑜伽运动中脊椎扭转式、蝮蛇式等使腰腹产生扭转的体位法可以很好的对腹部肌肉进行特殊、有力的内部按摩按摩,不仅可以促进消化、调节生理机能,同时还能减缓便秘、有效改善痛经和预防妇科疾病[4]。瑜伽运动中脊椎伸展式、叩日式、向太阳致敬式等延伸脊椎伸展能力的体位法,可以使身體躯干部位的各个脊椎关节得到充分的伸展,并增强腰、背、腹部肌肉的力量和柔韧性,对身体的核心部位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有效预防和改善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疼痛等疾病。瑜伽体位中蕴含的力量、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练习效果,长期练习能协调整个身体机体的功能,增强肌肉的伸展性、发展肌肉力量、提高韧带韧性、加大关节活动幅度,全面提高身体状态,改变身体和心理“亚健康”状态。很多相关研究资料显示,长期进行瑜伽运动有助于维持人体新陈代谢的平衡,有效调节人体内部生理机能,消耗体内多余脂肪,改善神经系统疾病,从而真正达到身体和心理健康共同提高的效果。

2.2瑜伽呼吸法健身效应的生理学分析

“呼吸是瑜伽运动的灵魂”。瑜伽体位法是进行瑜伽运动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每一个体位法的练习都离不开呼吸的配合,合理正确的呼吸方式可以促进瑜伽锻炼的效果。我国传统中医认为“肺乃气之海,气乃人之根,人乃气之聚,气血乃生命之根,气血充盈百病不生,气血双亏乃百病之源”。瑜伽呼吸法的气息始终保持均衡平缓的一呼一吸,一吸一呼的方式,瑜伽体位法不论是简单的延展伸拉,还是高难度的扭转挤压,它的呼吸方式都是一成不变的以不变应万变。瑜伽运动的呼吸方法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呼吸有很大的区别,呼吸是人赖以生存的根本,日常状态下人们采用的都是简单的胸式呼吸,瑜伽呼吸术是在胸式呼吸的基础上结合腹式呼吸共存的呼吸方法,在均衡平缓的吸气过程中吸取足量的空气,并将氧气完全充分的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部位,然后通过全尽的呼气将进行转化后的废气完全排出体外,达到完全式呼吸。在瑜伽运动的过程中,完全式的呼吸方法可以更有效地按摩内脏,刺激各生理腺体的良性分泌,激活轮、脉的潜在力量,更好的清洁身体,让生命之气提供给人体足够的健康养分[5]。瑜伽呼吸术之所以有如此神奇的功效,是因为科学的深呼吸能平静心情,并且能最大限度的将氧气吸纳到肺部,使人体的气血运行充盈,五脏六腑安和,对神经、肌肉、各腺体及提高免疫系统功能等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所以与其说瑜伽是在锻炼身体,不如说更多的是在修炼身心,是使心灵获得平衡,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2.3瑜伽冥想术健身效应的生理学分析

冥想一词听起来有些深奥,但只要你祈祷过,或怀着好奇的心情仰望过星空,那你就已经体验过冥想了。幂想就是在排除了一切杂念后沉思、静虑的过程,他能够使我们放松大脑和心情,接触焦虑、疲惫,回到精神饱满、思维清晰地状态,就像从熟睡中自然醒来一样充满活力。有研究显示,在修行者进入深度冥想状态时,会极其罕见的扩散出强烈的伽马脑电波(人的脑电波按频率课分为三种:贝塔波、伽马波和阿尔法波。伽马波是由脑部额叶和顶叶联合皮质区引起的,这些区域是负责人类情绪以及快乐的),在其影响范围内,各神经系统会产生每秒30-80次同步脉冲信号,他帮助我们释放压力和紧张情绪,重获清晰思维,使身心产生平衡和安宁,使心态保持在恬和、宁静、快乐的状态。

3. 高校大学生运动价值取向分析

3.1参加体育运动的目的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意识到体育运动是磨练人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径,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目的除了增强体质外,愉悦身心、调节大脑、增进人际交往和促进个性发展也为大学生们所重视。

其目的是健康的、积极的,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是与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理念基本一致的。

3.2对体育的理解程度

以前体育被简单地看成是强身健体,但现在这种观念在大学校园里已经悄然转变,大学生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对体育锻炼的兴趣程度在不断提高,高校内的体育课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们的需求,加入第二体育课堂、参加体育俱乐部、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人数逐年递增。

3.3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

有调查数据显示,超过90%以上的学生还是为了满足健身的需要,在提高学习效率、增强意志品质、增进人际关系等方面也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表示赞成,这充分说明大学生在动机的选择上已凸显多元化,不仅仅局限于为了强身健体,同时女生还偏向于塑体审美,男生则偏向于交往。

3.4对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

在体育锻炼动机多元化的现状下,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内容,男女大学生共同喜欢参与的项目以乒乓球、羽毛球、健走较多,男生还在足球和篮球项目中有所偏爱,健身舞蹈和瑜伽则被女生青睐。

4. 高校开设瑜伽课的可行性分析

4.1瑜伽运动可以缓解现代大学生的压力

瑜伽运动特有的呼吸法和冥想术,使参与者在锻炼的过程中很自然的将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得到释放。现代大学生在我国人口制度的改革下,多属于独生子女的一代,从小他们都被视为家庭的核心,父母心中的小皇帝,心理还不够成熟。在独立自主的大学生活中,学习的压力、工作的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使大学生抑郁、焦虑情境指数上升,甚至出现自闭症和自杀倾向。作为学校,有义务引导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瑜伽运动释放学生的压力,使他们从抑郁焦虑的状态中转变过来,轻松、平和、愉悦的生活。

4.2有助于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瑜伽运动的独特运动魅力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他们愿意花时间、花精力、花金钱投入到这项运动中,在运动中享受健康和愉悦。瑜伽不受场地、时间、人数等因素的限制,使学生们能坚持进行长期的锻炼,并且随着瑜伽运动的不断发展,美容瑜伽、纤体瑜伽、减压瑜伽等多样的形式让学生们始终充满新鲜感。近两年,瑜伽运动又新增加了舞韵瑜伽体系,把舞蹈和瑜伽美妙的结合在一起,更增添了瑜伽的表演价值,为学生在兴趣和学校体育文化的潜移默化下,主動向终身体育转变。

4.3促进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

校园体育文化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在高校开展瑜伽运动不仅丰富了高校体育活动,同时会对处于特殊时期,有着特殊心理需求的大学生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不但使参与者得到身体的健康,而且对于健身意识、健康人格、品德修养等人文需求产生特殊功效。参与瑜伽运动不仅可以缓解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压力、紧张和疲劳,而且可以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与享受,促使大学生向健康、活泼、高雅的方向发展,丰富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发展。

5. 高校开设瑜伽课的实施建议

5.1对瑜伽课程进行完善

通过调查,部分高校已经开设了瑜伽课程,但多数都是作为选修课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系统的教学体系,建立统一完善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是把瑜伽深入推广到高校的必要前提。

5.2亲近自然,与“阳光体育”相结合

在没有开设瑜伽课程的高校中,大多数是受没有较大室内场地的约束,这正反映了对瑜伽运动的误解,瑜伽本起源于高山密林之处,其本意有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之意,将其安排在室外锻炼一样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并且与阳光体育相结合,更体现其价值和功效。

5.3加强瑜伽教师能力的培养

瑜伽运动对教师的要求十分严格,渊博的瑜伽知识、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耐心细致的教学态度、丰富的教学经验是使学生正确规范科学进行瑜伽健身的前提,注重教师全方位能力的培养能更好的推动瑜伽运动在高校的普及推广。

※资助信息:第九批院级教改项目,课题编号:JG11053

参考文献:

[1]斯瓦米·帕拉瓦南达.现在开始讲解瑜伽《瑜伽经》权威阐释[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7:230.

[2]艾扬格.瑜伽之光[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分公司,2005,1:1-40.

[3] Raub J A.Psychophysiologic effects of

Hatha Yoga on musculoskeletal and cardiopulm on ary function a literature review [J].Journal Alte in Complement Medical,2002,( 8);797-812.

[4]张蕙兰.瑜伽气功与冥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49-51.

[5]陈小英.论瑜伽的健身价值及其市场化探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30( 2);112-116.

作者简介:张雷,1978年1月,宝鸡文理学院体育系,河南省禹州市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研究生,讲师,从事体育教学与训练方向研究。

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开展的现状 篇12

关键词:高等院校,体育舞蹈,课程

1、开展体育舞蹈研究的目的

体育舞蹈原来是欧美国家的民间舞蹈,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引入我国,由于这种舞蹈具有将锻炼健身和寓教于乐两者有机的结合到一起,不但作为一门体育活动,还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体育舞蹈作为素质教育的补充,目前已经成为了体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本研究根据具体的一系列的体育舞蹈在现在的开展状况中各种相关的情况,为体育舞蹈课程的开设也都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2、主要的研究方法

本研究随机选取北京地区八所高校作为分析的样本,主要对这八所高校的师生发放大量的问卷调查来获取反馈信息,通过使用专业的统计分析办法来确保得出的结果具有公正性,然后对其中回收回来的有效问卷进行相应的专业分析,从而得出以下的结论。

3、研究得出的结论

(1)学习课程的原因。 在回收的问卷具体分析中,有大约九成的学生很愿意参加体育舞蹈的相关课程,主要的原因也是看重体育舞蹈在交际和社交方面的潜移默化的学习优势,还有其他的原因比如学习好的健身方法,以及调节课业压力并且陶冶自身的情操这些原因也都有,大部分的学生都是为了相应的兴趣而选修这门课,由于这门课程也有着一定的锻炼作用,满足广大学生对于健美的形体以及相关的端庄的行为特征和潇洒得体的举止都有着一定的培养的效果。 可见大多数的学生是出于自愿的原因来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

(2)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 体育舞蹈的教学课程主要就是国标舞和交际舞。国标舞中最受欢迎的就是华尔兹,探戈和恰恰这几种, 有的学校也都是一个学期主要是教导现代舞和拉丁舞中的一种,两种舞蹈相互交互练习,以达到最后两种都掌握的目的。 在具体的教学中,首先都是开展基本舞蹈动作的教学,然后再进行基本的技术动作的教学,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感受舞蹈中的形体美和气质美这种内在的气息。大家都希望高校可以通过开设舞厅舞来满足基本的教学要求, 然后结合着学习国标舞的基本跳法来逐步提高自己的舞技。

(3)学生对于体育舞蹈的想法。 在调查问卷的分析中发现,有大概四成的学生希望可以有机会学习到现代交谊舞,主要是由于现代交际舞比较简单易于学习,还有相当的实践性;有三成的学生希望可以成立体育舞蹈的专门的俱乐,是需要在课下有一个专门的地方可以提供用来保持舞蹈的精进;另外的四成学生都希望可以有机会学习到一些舞会上面的礼仪和相关的注意事项,舞会上的每一个人的一言一行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发映出一个人的修养等内在品格,也都有助于培养良好的气质。

4、综合分析全部调查得出的结论与建议

4.1、对于体育舞蹈课程的调查结论

体育舞蹈由于其具有独特的健身,娱乐,交际和培养内在气质等多种好处,在广大学生群体中广受好评。 课程的课时在整体时间上有些不足,课时比较少。 教师的业务水平虽然可以达到让学生们满意的程度,但是大多数的教师都并非专业出身。 体育舞蹈的开设对于广大学生在课程以外学习其他的社交技能,以及培养个人良好的修养与气质都有着独特的不可取代的作用。

4.2、对于体育舞蹈课程开展的相关建议

(1)教育的内容需要规范。 体育舞蹈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相关的教学都要有着相应的标准,由这种标准来指导教学,不能全凭娱乐性蔓延。 必须在科学的指导之下,使学生可以从整体上熟练的掌握相关课程的基本动作,然后再把单一的基本的动作连贯成为一套动作, 在这之间也需要注意动作与音乐和身形各方面的配合默契很多的细节问题都是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得到重视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的教学指导要到位。

(2)扩充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教师作为教学的根本,需要教师对于自身业务的熟悉达到一定的程度, 自身也要不断探索勇于精进把专业化当成自己的教学目标,从严格要求自身做起,在具体的教学中也要规范每一个讲解的过程,要讲方法,这就需要各大高校拿出相应的资源来对教师资源进行扩充,这都需要学校和教师们共同的努力。

上一篇:物尽其用下一篇:引导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