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职能分析

2024-06-06

高校体育职能分析(共5篇)

高校体育职能分析 篇1

有人将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后中国体育的发展阶段称为“后奥运时代”。毋庸置疑,中国体育将会极大地受到北京奥运会的影响,中国体育体制将会进行战略调整;以奥运会为表现形式的奥林匹克运动的广泛传播,为高校体育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也为高校体育发展创造了新的历史机遇,构建了新的实践平台,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研究后奥运时代高校体育的职能走向,对高校体育工作者把握工作努力方向,加快前进步伐,促进高校体育向更加科学、系统的方向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1 北京奥运会对高校体育的影响

1.1 为竞技体育与高校体育的结合提供了机遇

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一直是由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分别管理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学校体育为竞技体育提供人才库基础,竞技体育可以引领学校体育的发展,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完全是可以相结合的。已提出了多年的“体教结合”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将在奥运会后被重新思考和掂量。

对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进行战略调整,是后奥运时代的必然趋势。其中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战略调整的重要方向就是逐步建立以高校为基地培养竞技体育人才。多年来,我国一直以金字塔型结构的“举国体制”为唯一的人才培养渠道来培养竞技高水平运动员。但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在成功培养出少数尖子运动员的同时,过多的未能跻身于竞技体育第一梯队的运动员却无处安置,只因长期单一的专项训练导致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在社会上很难找到他们合适的工作岗位,从而造成大量的人力资源浪费,是一种高投入,少产出的低效能体制。后奥运时代国家将对这一体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优化调整,高校就成了首选的高水平竞技人才培养基地,成为举国体制的有效补充渠道。在高校里在训的运动员既可以进行专业训练,又可以在大学文化的熏陶下获得文化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无论能否称为第一梯队的尖子运动员都可以无虞地在毕业后找到自己的社会位置。北京奥运会无疑为竞技体育和高校体育结合提供了战略机遇。

1.2 延伸了高校体育内涵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我国高校体育的理念和内容注入了新的内涵。在传统的高校体育工作中,一般包括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公共体育教学、群体竞赛活动、体育科研等内容。在后奥运会时代高校的体育内涵得到一定的丰富和延伸。北京奥运会的一系列庆典活动中有高校组织的学生体育表演、健身功法演示等内容,这些表演和演示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在高校体育中加入这些新的元素在后奥运时代将成为常态,这些表演、健身项目也将会逐步发展和丰富起来,称为高校体育的新的内涵。尤其是后奥运会时代一些新的国外体育运动方式和体育文化的介入,不仅能够极大地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而且还会表现出多种不同的体育文化形式。

1.3 加深了大学生对体育价值观的理解

北京奥运会提高了大学生的体育知识水平,强化了大学生的锻炼身体意识,使得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体育运动与文化相结合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特征与理念,北京奥运会的“人文奥运”理念,使大学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奥林匹克文化教育,提高了大学生对体育文化理解的深度与广度。

在奥运会上,更多的同学知道了人腿上还有一个构件叫跟腱,它不是一般的肌肉;更多的学生知道看网球时不要随便大声喊叫否则就会被勒令住口北京奥运让大学生们认识了南非独腿游泳选手迪瓦图,波兰独臂乒乓球选手纳塔丽亚,为儿子治白血病的丘索维金娜,在最后一枪发挥失常的“魔咒”重演后依旧释然向对手祝贺的埃蒙斯,还有那个举着亡妻照片领奖的德国猛汉施泰纳。大学生们从当年的“锻炼身体,保卫祖国”简单体育概念中,明白了“体育大于金牌”,这是大学生们后奥运时代的体育观。

1.4 促进全民健身在高校中的新发展

后奥运时代,体育观念深入人心,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他们的体育视野得到了极大地开阔,亲身参与体育的热情被激发,同时也使得参与体育的方式呈现多元化趋势,一些新的体育项目受到大学生的热爱和追捧。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健身不仅仅是为了身体健康,而且是一种娱乐和休闲的方式。奥运会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并能提供一些更直观的学习和借鉴,这对体育教学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内在动力被充分调动。

1.5 促使高校体育向产业化发展

北京奥运会使得中国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等领域最大限度地向世界开放。在这种开放的条件下,中国的体育市场运作也必将尊重其本身的运行规律。高校体育在北京奥运会庆典系列节目中所展示的体育表演、大众健身展示环节以及自身竞技比赛等,深受社会的欢迎,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市场内部催生出较大的产业化动力,促使高校体育主动归入体育市场,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运作,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2 高校体育职能走向分析

2.1 高校体育内涵走向

后奥运时代的高校体育中包含了高水平运动队竞赛、体育教学、体育科研、表演、健身服务等多种内涵和方式,再加上后奥运时代国外大众所接受的体育运动方式和体育文化的介入,不仅会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而且还将表现出多元化的体育文化形式,在传统精粹继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多元化的体育文化氛围。

高校的三大基本社会职能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体育仅仅承担的是培养人才的一元职能,却很少涉足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职能。北京申奥成功后,部分高校开始尝试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职能。例如一些知名高校成立了奥林匹克研究中心、体育法研究中心、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设置了体育学科博士点。这些研究中心、基地或体育学位培养点充分利用高校的硬件设施、社会影响力、专家教授团队等优秀资源,从不同方位、不同领域开始介入体育,从质和量两方面丰富了高校体育内涵。在后奥运时代这些研究中心、基地将发挥更重要的科学研究服务职能,使高校体育由培养人才的一元职能迈向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三大社会职能。

2.2 高校体育目标走向

从人文奥运理念中可以得到启示,体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健身,更高的层次是文化获得。后奥运时代,在奥运理念的影响下高校体育在目标上将追求身体层面、人文精神层面的统一。

学校体育的目标是学习与掌握体育知识技能、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这也是区别于德育、智育、美育的最主要标志。然而,一直以来高校体育的目标仅仅局限在身体素质提高层面上的物质价值而忽视和弱化了学校体育的人文价值。后奥运时代高校体育目标将在既有的身体素质提高的物质层次目标基础上向更高的体育观念树立、体育知识获得和体育素养形成的人文目标迈进。

2.3 高校体育教学走向

2.3.1 体育课程内容的多元化

在后奥运时代,体育观念深入人心,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他们在奥运会的欣赏过程中,体育视野得到了极大地拓展,激发出他们亲自参与到体育运动中的愿望;同时他们接受了很多新的体育运动形式,使得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对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提出新的要求,要求高校体育提供更多的课程内容供学生选择,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大学生的体育运动学习和参与的需求;要求有更多高水平的体育师资来组织教学,来满足大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高质量获得的需求。

2.3.2 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以人为本

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的高校体育在指导思想上只强调国家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很少考虑高校体育的主体———大学生的需要。在后奥运时代,“人文奥运”的理念以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将综合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与学生个体的需要,在其本质上两者有高度一致的地方,即“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既符合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也符合学生主体的需要。在此基础上高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还将考虑到大学生个体的需求,如满足个体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体育运动学习资源、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加快适应社会的指导思想,并最终朝着“以人为本”的方向发展。

2.3.3 高校体育实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人文奥运理念促使确立大学生在学校体育中的主体地位。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这就是人文关怀、生命关怀。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在人世间的各种权利,只有人权是天赋的,生来具有的,不可剥夺,也不可代替的。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人利益,包括物质的利益和精神的利益。

在高校体育实施过程中就是能体现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承认个体差异,重视个性发展,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个大学生在体育教学中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后奥运时代在高校体育实施过程中将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

2.4 高校体育文化走向

高校体育文化可理解为:一个高校在体育方面养成并流行的带有普遍性和相对稳定的一种集体行为风尚,具有普遍性、经常性、群众性等特征,是学校教育的一种氛围与环境,是校园文化、校风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文化不仅仅体现在体育教学中,更多地体现在课外体育活动中。

在后奥运时代,大学生亲身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空前高涨,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体育精神,参与运动,享受运动。他们不满足体育课堂的短短两个课时,他们将把更多的热情和能量放到课外体育活动之中。在课外体育活动中,体育不再是体育课堂上的那种模式化、缺少主体能动性的“苦差”,而是一种主动参与的个性的升华。如果说体育课是“被体育”的话,那么课外体育活动则是一种实现学生个性特征的体育,他们自发参与,能动性强,能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参与锻炼的意识与习惯。这种充满热情的课外体育活动将占据高校体育文化的主流方向。

2.5 高校高水平运动建设走向

当中国竞技体育在北京奥运会上达到辉煌的顶峰,另一个问题也相伴而生,那就是建立在金钱和人才大量浪费基础上的举国体制也在显现出它自身的不足,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体育将出现一定范围内的战略调整。中国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途径将逐渐变得多元化、多渠道,举国体制将不再是唯一的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机构,而高校将承担更多的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任务。

高校体育与中国竞技体育的结合是未来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高校将承担更多竞技高水平运动员的全面培养责任,让更多的竞技高水平运动员在正常的教育环境下成长,接受正常的心智培养,让他们在退役或毕业后能从容地融入社会,找到自己的职业位置,这才是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子。高校的高水平运动建设的目标将从以前的提高运动成绩为学校争光向多培养竞技高水平运动员为国争光迈进。这既是竞技体育发展规律的要求,也是后奥运时代高校体育职能拓展的必然趋势。

3 结语

北京奥运会对我国高校体育将产生较大程度的影响,高校体育在后奥运时代背景下表现出新的职能走向北京奥运会为竞技体育与高校体育的结合提供了机遇,延伸了高校体育的内涵,加深了大学生对体育价值的理解,促进全民健身在高校中的新发展,促使高校体育向产业化发展。高校体育在目标上将追求身体层面、人文精神层面的统一,体育课程内容多元化,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以人为本,体育课程实施中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在高校体育文化中逐步彰显出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个性化和主动性。高校将承担更多的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任务。在后奥运时代,高校体育将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参考文献

[1]钟秉枢.北京体育大学“三结合”办学实践[J].中国教育报,2008,(12).

[2]李友生.北京奥运会对我国高校体育的冲击和影响[J].科技资讯,2008,(9).

[3]许贵家.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影响[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101-103.

[4]于振峰,尤耀堂,陈媛媛.2008年奥运会对北京普通高校体育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5,(9).

[5]赵红丽,吴媛萍.北京奥运会对我国高校体育的影响[J].体育世界,2007,(2).

高校体育职能分析 篇2

关键词:高校;体育消费;体育营销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体育观念的更新及学校体育的不断发展,体育消费作为一种时尚,正逐步走向大学生。对大学生体育消费进行调查不仅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行为及体育消费在大学生生活中所处的位置,由此可以引导大学生科学、健康的消费行为;而且对于开发、完善、培育适合于大学生消费层次的体育消费市场和体育产业都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近10多年来,我国的体育市场快速发展和日益繁荣,体育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各类体育市场的形成,为高校体育市场的开发提高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一、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因素

主体因素:大学生要面子,注重关系的体育消费行为。与西方相比,中国消费行为的一个显著差异是受群体的影响巨大,西方社会个人因素强,中国社会集体因素强。由此,中国人在消费中更重视别人的看法和意见,更关注个人消费的社会群体效应,尤其在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莘莘学子们,在释放高考压力的同时,其体育消费受同伴、异性等因素影响较大。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无论是北大、清华还是普通院校,群体效应、面子的问题十分重要,维系体面和关系等被视为是基本需要,争脸、给面子和禮尚往来被列入基本行为规范。由此,形成了中国大学校园中根深蒂固而又广为普及的面子、关系等体育消费行为。这甚至构成驱动消费的重大动因,从而造就出一个巨大的、中国特有的特殊高校体育消费市场。最近在中国211工程高校中的一份关于体育消费的调查中得出(尤其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大都市的名牌大学中)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家庭观念的影响较大,尤其来源于偏僻地区的大学生,家长认为自己的子女在名牌大学读书,不能让别人看不起,自己及全家人节衣缩食供子女读书,比如在北京一名牌大学读书的江西籍小王,每月仅在打网球上的消费就达到300元(父母每月寄给他的生活费为600元),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环境因素:大学校园体育消费的福利特征,校园与社会的体育消费环境差异分析。在中国,大学校园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受政府、民间及海外等多种组织影响的区域。据调查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消费具有福利性的特征,这种福利性体育消费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免费体育,如体育课的教学、校运动队的训练及广大学生的课外活动等;二是优惠收费体育,如场地器材的出租、主办各类型的培训班等。福利性体育消费有利于吸引更多学生参与体育,增强学生健康,培养和造就更多高素质人才。它不仅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和习惯,同时,由于不完全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也可促进校内教职工体育锻炼活动的开展。高校体育利用场地和器材优势,以特有的劳务方式向社会开放,可以带动临近社区体育的全面发展,促进高校与社会各界的广泛联系,有利于加强社会的稳定性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四地区部分高校中调查得出,这一特征较为明显,大约67%的高校体育场、馆、池对内、外开放都具有福利性,如健身收费2元左右/小时,游泳池收费3元左右/小时,舞会门票4元左右/场,较高水平的体育比赛门票在5——10元之间,CUBA比赛门票控制在10元以内,这些都体现了福利性的特征。

二、高校体育营销策略

高校体育消费中开发的体育项目的适应人群以多数为佳。体育消费对象的多少(即体育人口)直接影响体育市场的建立与发展。高校体育产业的消费对象主要是人口众多的师生员工及周边地区居民和青少年(中、小学生)群体,这些构成的一个庞大的、潜在的、相对稳定的体育消费群体。高校比较完备的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时形成稳定的社区体育消费市场,这为高校体育营销市场的开发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据笔者调查统计:北京市的前30所高校、上海市的前30所高校、广州的前10所高校、西安的前10所高校体育消费对象目前主要还是以大学生为主,占整个消费人数的半数以上,达到63%,教职工占15 %左右 ,社区居民占18%,其他占4 %。这说明大都市高校体育市场开发的力度还很不够,消费群体相对较为单一,有待于进一步拓展,以形成较为稳定的体育市场。

同一产品薄利多销。在市场营销的诸多要素中,价格对交易成败的影响具有关键性作用,并且总是作用于消费者进行购买的关键时期。大学是一个人群比较集中的地方,由于大学生经济上尚不能自立,整体上消费水平较低,所以面向大学生的营销价格应该坚持薄利多销的策略。而面向附近居民或其他的人群可以考虑采取另外的价格方案。另外,高校体育活动开展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所以可以考虑采取周末、寒暑假等不同的价格方案。通过这些不同的价格方案可以更多的吸引体育消费者,而且还可以为本校师生带来更多的实惠,实现体育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重视回头客,注重关系营销观念,不搞一捶子买卖。高校开发体育产业,消费对象主要是来源于校内和附近的居民,所以自始至终必须树立关系营销的观念,要有回头客,不能搞一锤子买卖。关系营销是一种新的营销观念与方式,即企业建立、维护并增进与顾客和其他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满足各方的目标,使顾客对企业组织本身的信任得到维系和加强。关系营销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和强化连续不断的、持久的顾客关系,是一种长期的营销战略。所以如何通过宣传动员更多的人来高校参与体育活动、进行体育消费是一个问题,而如何让现有的顾客获得满意、得到实惠,使他们有一种参与感、归属感,维系更加牢固的关系,又是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目前有些高校在体育产业的开发过程中采取会员制,用会员卡进行消费等方式不失为一种策略,但随着会员的增多,在同等条件下信用进一步加强,否则后面的会员及前面的会员均会受到影响,因为随着体育消费人群的增多体育服务面比较广,在采取以前的措施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

我国的体育产业已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有了很大的发展。高校体育市场也已形成,但高校体育产业只是刚刚起步,管理体制尚不健全,缺乏协调的宏观管理、政策引导、法规保障和优惠政策。目前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因素主要有:主体因素(大学生要面子,注重关系体育消费);环境因素(大学校园体育消费的福利特征)。高校体育营销策略中应注意:体育消费中开发体育项目的适应人群以多为佳;尽量做到同一产品薄利多销;重视回头客,注重关系营销观念,不搞一捶子买卖。

作者单位:王兴泽,赣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王冰,赣南师范学院商学院;赵永建,山东体育学院

(编辑 雨露)

参考文献:

[1] 张伟霞.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潜力与问题分析[J].体育文史,2001,(6):23-25.

[2]雷历.影响北京市高校体育场馆有偿开放赢利效果的因素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38-41.

[3]陈东,王燕军. 对高校体育市场若干问题的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6 -18.

高校体育职能分析 篇3

当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正在改变着世界的一切。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打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而且加快了知识与信息更新换代的速度与范围。个体的发展水平,将越来越取决于个体不断利用信息培养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而并非他固有的知识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体育教育产生影响,同时对传统的学校体育教育模式和体育教师的权威地位形成强有力的冲击。

2. 体育教师传统的角色地位发生动摇

学生从各种媒介中接受的各种体育知识、审美意识等决不少于体育教师的给予,甚至他们从媒介中得到的东西比教师还多。大众传媒在学生了解体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教师则丧失了在学校中唯一的指导和信息垄断的地位。专家调查显示,75%的专家认为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体育教师的传统角色地位发生了变化。很多专家认为有些体育教师的知识陈旧、对有些体育的新知见闻的了解少于学生、对传媒思想准备不足,应对能力比较差。教师对学生接受媒介影响而带来的变化有一种的难言的陌生感,颇感不适。专家调查显示,体育教师对此所产生的反应是:漠视为75%、忧虑为40%、观望为40%、退缩为70%、放弃为45%、反对为25%。教师们深感自身用于教育学生的知识贫乏,驾驭学生的能力日渐衰退。

3. 体育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

新时代的大学生体育教育工作必须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信息化”必将带来一套全新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为了使高校体育教师能力有所提高,必须对以下几点切实理解和把握。

3.1 电子信息的发展要求高校体育教师的信息传播内容必须扩展。

高校体育教师必须看到这一点:在这个时代,大学生通过各种新增的多元化媒介,完全可以接收到不亚于教师的信息量,因技术进步带来的这种信息分享的趋向平等,使体育教师的教育主导作用必将受到威胁和挑战。在这种时代,大学生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观察来认识和评判各种体育现象。在这种背景下,体育教师的作用应更多地在于向大学生传递以自己的运动和人生阅历为奠基的体育体验,因为这种“体验”来自运动阅历,来自丰厚的体育文化积淀,来自有意义的人生选择,来自最真实的个人情感体验,而这恰恰是成长中的大学生所缺少和向往的。

3.2 电子信息的发展要求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必须着力于具有全面的体育教育结构。

“电子信息时代”的大学生将更具有现代化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结构。他们将不可能再满足于教育工作者的那种单一、狭小的教育面,他们将需要更多方面、更多数量的体育信息,由于成长中的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念的生成与电子信息文化的扩展有直接的、密切的关系,这就要求新时期的大学生体育教育内容必须有意识地添加进主导的现代“体育文化信息”涵量。大学生将更易形成多维度体育价值观和积极的体育行为方式。对体育教师来说,在实际工作中,增强在成长教育中对大学生特点的感觉、把握显得十分重要。

3.3 电子信息的发展要求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发展。

过去,在谈到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的时候,人们常常用“一桶水”与“一碗水”来作比喻,即要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然而在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爆炸的时代,作为教育者的体育教师,面对许多新兴媒介,已经远远不能达到这个理想的要求,更多的则是对媒介的了解、掌握的程度不如学生,因此,学校对学生使用媒介的指导和管理往往无从下手。当代,人们对体育教师应具备能力和品质有了新的要求,体育教师除了需要具备传统的品质外,还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正确的体育价值趋向,对中西体育文化较强的理解力,敏锐而正确的判断力,识别、抵制传媒的负面影响的能力,具有应用现代传媒工具的能力、了解体育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利用传媒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4. 科学指导是体育教师的新使命

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广泛发展,成为学生了解体育知识的大课堂。然而它没有固定的老师,没有固定的教材,甚至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对于选择、判断能力很弱的大学生来说,它不可能因材施教,故教师的引导显得至关重要。

4.1 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

大众传播媒介有着传统教育手段无可比拟的功能和优势: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各种信息通过传媒会在较短时间内传递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传播渠道多、信息量大,广播、电视、报刊和计算机网络每时每刻都在传递着各种信息,事件的来龙去脉、背景资料、发展趋势等交待得清清楚楚;涉及报道面广,受众如同亲眼所见、亲耳所闻,适应了大学生兴趣广泛的心理特征。这些功能和优势,对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的影响无疑更加直接和突出,它在体育教育中有着传统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运用传媒开展体育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讲授体育课与发挥传媒作用的关系。大众传媒所具有的功能特点,决定着它在体育教育中只能起辅助作用。教育的效果如何,关键是看教育形式、内容与教育对象结合得紧不紧密。结合得紧密,则效果好;反之,则效果差。

4.2 在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中,对接受体育信息的渠道和内容加以选择和规范。

大众传播媒介为适应多层次、多方面受众的需要,所提供的信息也具有多样性,这要求我们在利用传媒过程中,必须注意做好“选择”和“规范”工作。

首先要注意把握时机。如电视、网络等媒体传递信息迅速,讲求时效性,在时间上具有不可逆性,所以借以进行体育教育必须把握时机。

其次要注意选择内容。一方面,大众传播信息渠道多,媒体提供的信息量大,大学生不可能全部接受。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传媒提供的信息内容也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时有错误的、消极的东西充斥其中。这就要求我们注意信息内容的选择,利用传媒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

4.3 正确运用大众传媒,通过及时有力的思想引导克服其局限性。

除了对大学生运用大众传播媒介的内容进行必要规范外,还要做好引导工作。这是因为首先,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体育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体育价值观念多元化,使人们对许许多多的体育现象看法不尽一致。其次,大众传播媒介提供的体育信息内容上具有多重性和随意性,有时会使正处在成长期的大学生“难辨是非”。

4.4 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运用能力。

信息时代,大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教育客体,而是教育的主体。在传媒环境中,大学生应十分重视对自身媒介素质的培养。政府在制定各项大学生政策时,也应充分鼓励和激发大学生的传媒自律意识。其中,最主要的是要不断通过自律引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信息选择能力。信息时代,大学生应拥有如下的七种能力:第一,知道何时需要信息的能力。第二,确定解决特定问题需要何种信息的能力。第三,找到所需要信息的能力。第四,正确判断和评价信息的能力。第五,运用信息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六,恪守信息道德规范的能力。第七,敢于怀疑和批判一切错误信息的能力。

5. 结语

对于“信息时代”大学生的生存状态和体育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的把握,当是新世纪大学生工作理论建设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21世纪是“大众传媒”盛行的时代,大学生体育教育工作的改革要依据新世纪大学生个体与群体的生存状况及大学生社会组织的发展状况来进行。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 教育将呈现一些新的特点,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 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时期教育的重点, 信息技术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严峻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 教育必将面临一系列的变革, 高校教师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必须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转变职能:由传统的“教”转向“导”, 由知识的传播者转为学习的组织者、协调者、激励者, 由权威的知识拥有者转变为持续的学习者。

关键词:大众传媒,高校体育教师,职能

参考文献

[1]王毅, 安红.教育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03) .

[2]马治国.网络教育本质论[D].东北师范大学, 2003.

[3]王宇飞.网络教育环境下师生的传播行为研究[J].成人教育, 2005, (11) .

[4]蒋联明.信息技术教师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湖南师范大学, 2006.

[5]李丽, 傅国华.高校教师职能定位辨析[J].高等农业教育, 2007, (09) .

高校体育职能分析 篇4

由于我国宏观就业形势面临经济放缓、就业总量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矛盾突出的三重压力, 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用人需求呈下降趋势。据统计, 2013年全国有近700万的高校应届毕业生而2月初统计的近500家用人单位显示: 2013年的计划招聘岗位较2012年招聘岗位数量下降约为15%。截至9月底统计数据显示: 2013年校园招聘岗位、招聘企业仅 为2012年的80%[1]校园招聘需求明显缩水, 传统行业的人才已接近饱和, 而新兴产业第三产业的人才需求最为迫切。然而, 许多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存在挑剔心理, 对服务销售行业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 受主客观原因的影响, 造成就业率下降。

1999年开始, 我国开始实施大规模的高校扩招政策[2] , 这也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逐渐困难的诱因之一。扩招以来, 高校教育也逐渐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首先, 由于名额的增加, 高校录取学生的标准有所下降,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的质量; 其次, 高校的师资力量有限, 师生比小于国家规定标准导致学生受教育的水平下降, 教学质量下滑; 最后, 部分高校教育脱离社会实际, 对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 课程设置不合理, 人才培养方案滞后, 教学内容传统老旧, 缺乏新元素。这些问题的存在, 客观上导致了毕业生就业困难和就业率的下降。

二、高校教育职能转变与就业定位

当前社会充满竞争与变化, “信息化”作为当今时代的代名词, 表明了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是时代特色, 要顺应社会发展, 就必须摈弃陈旧的观念, 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熏陶, 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而学生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最直接的来源就是高校教育, 高校教育职能也应与时俱进, 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从而培养更加适应当前知识经济时代激烈竞争的人才。

随着20世纪90年代“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3] , 高校教育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提高, 逐步衍生出高校教育的三大职能, 即: “培养人才、发展科技以及服务社会[4]”。首先是人才培养方向的转变, 即由简单的传授书面知识转变为培养具有认知能力、勤于做事、有团体意识和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复合型人才; 其次是科研目的与科研用途的转变, 科研目的由以传统的纯学术研究为目的转变为以获取新知识取得新成果为目的的应用型研究, 科研用途由学术研究转变为直接生产力; 最后是社会服务职能的转变, 社会服务由以间接服务为主转变为直接与间接服务并重的服务职能。高校教育在发挥其职能作用的同时, 也要辩证地看待三大职能之间的关系。

当今社会不仅注重全面发展, 也注重发展教育的独特性和创新性。高校学生应该明确自身的职能发展目标, 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估, 正确看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同时, 高校教师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怎样做到合理定位, 怎样让学生在学习中做到合理定位, 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在后期的职业生涯中选择适合的职业道路, 这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人们常说: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传授知识的源泉。”可见教师是教育力量中最活跃的因素, 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习惯。所以, 高校教育机构对教师的要求不仅是专业知识精湛, 对教学技巧、人品素质、思想觉悟的要求也要达到一定程度。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同, 合理的角色转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应从授业者转变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引导、指导、疏导的学习指导者, 从知识的传声筒成为学生创造性潜能的开发者, 不断学习进步, 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大学生就业难已不再是个人问题而逐渐上升为社会问题。是先就业还是先择业? 这是当前毕业生面临的一个较难的选择。大部分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先就业, 先解决生存问题, 并且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 有相对的人脉关系和技能后, 再选择喜欢的职业。大学生是社会大众成员之一, 想要体现自己的价值就得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社会中的各种竞争力。自身综合实力是决定竞争力的关键, 而教育则是培养综合能力的直接途径。在这个过程中, 教育技巧、教育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 应对策略

第一, 在高等教育定位方面, 需探索从“大众化教育”中寻求“精英教育”。 从“精英教育”到“高等教育”也就 意味着教 育界整体 定位发生 转变[5]。大众化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标志之一, 大众化教育实现了办学主体多样化, 教育渠道多样化, 构筑了高校自主办学、公平竞争的格局。但随着“大众化” 教育的普及, 由此产生的种种弊端也一一呈现出来。大众教育对高等教育的入学限制放松, 致使高校学生的整体能力下降, 思想意志不够坚定, 大批大学生被大学生活的“糖衣炮弹”所腐蚀, 沉迷于网络游戏等享乐生活中而荒废学业。对此, 高校应多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二, 高校教育要转变教育模式。“学校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形成的能够充分发挥人作用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方法、人才规格和质量标准的形式, 是可以作为人们参照物的标准模式[6]。”中国高校的教育模式正在逐渐改变, 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时代已逐渐被以学生为主导, 自主学习的模式取代。20世纪中期我国一直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 授课方式是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参与, 也抹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 评判标准也较为片面, 仅仅以考试分数作为评判学生优劣的依据。但是随着“知 识经济”“ 信息革命”“数字化” “网络化”等一系列时代标签术语的出现, 传统的依靠学习旧有的经验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 高校教育要学会去旧纳新, 在学习教师教授的知识的同时, 也要学会举一反三, 高校学生的考核标准要将考试与考核相结合。应试教育只能作为基础知识考核的一个标准, 综合指标才能正确评判学生的优劣。

第三, 应提倡社会实践。高校学生应该提早接触社会, 才能了解自身的实力和需求, 以及社会的发展需求, 并且运用所学的知识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 白靖利.2013年就业形势严峻, 700万大军如何突出重围N.新闻晨报, 2013-05-21.

[2] 李艳.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效应分析J.华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1) .

[3] 梁立明.借鉴科学计量学研究成果, 丰富科学技术观教学内容J.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3 (S1) .

[4] 6冯华.试论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J.学术论坛, 2001 (3) .

高校体育职能分析 篇5

高校图书馆作为社会图书馆的一个重要部分, 是非常专业及高技术水平信息资源储存和流通的重要场所, 其职能也更注重教学和科研服务、社会教育两个方面。同时, 源于各高校专业特点, 高校图书馆的职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知名高校图书馆进行研究, 着手于图书馆基本职能、为高校教学与科研服务、社会教育、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智力资源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对比国内外知名高校图书馆职能的特点。

本文采用的分析方法是通过对国内外各大知名高校的图书馆主页进行访问, 从而对各高校图书馆职能进行研究。进行访问的高校包括:国内13所知名高校, 分别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港台8所知名高校, 分别为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交通大学、台湾成功大学、台湾科技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美国8所常春藤联盟高校, 分别为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布朗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达特茅斯大学;欧洲6所知名高校, 分别为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布里斯托大学、莱顿大学、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通过对比国内外知名高校图书馆职能行使情况, 试图发现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职能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及应改发展的方向, 使国内高校图书馆职能更为全面化和人性化。

一、基本职能

通过对上述知名国内外高校的图书馆主页进行仔细地调研, 并对这些高校图书馆的三个基本职能进行分析发现, 各大知名高校图书馆的三个基本职可简单地归纳为信息资源的采集、编目、维护及流通这几个方面。而且在图书馆基本职能的发挥上, 国内外知名高校图书馆基本大同小异, 都是遵循资源获取、管理及流通这一流程进行职能行使的。然而, 通过详细对比, 我们仍不难发现在每个部分职能发挥的具体细节上, 各大高校间仍然存在一些差异。例如, 在图书的采集上, 欧美知名高校图书馆都会通过设立一个负责图书馆发展与规划的部门来确立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计划, 以此来对图书馆的信息资源采集进行宏观调控, 从而根据这一计划进行符合图书馆未来发展规划需要的资源采购, 如此一来, 通常图书馆信息资源采购的相对盲目性就得到有效改善, 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扩充更具针对性, 达到图书馆资源更加符合高校师生需求的目的。然而, 反观所调研的国内多所知名高校, 只有浙江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通过设立专门的规划部门来指导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采购工作, 而其他大部分高校则没有类似规划部门, 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国内大部分高校在图书馆资源的收集上缺乏明确的目标与计划。此外, 在资源流通方面, 欧美高校图书馆为了使馆内信息资源得到更为高效地流通, 大部分高校都采取了将馆内资源进行较为细致的学科分类, 使不同领域的用户能更为方便地获取所需要的资源。例如, 美国著名高校哈佛大学图书馆的藏书量非常巨大, 为了提高图书馆用户获取所需资源的便利性, 其将图书馆所藏资源进行了非常详细的分类, 对商科、医科、法律、文学等不同的学科进行了非常科学而系统的归类, 让不同学科领域的用户能方便而快速地获取到自己所需的资源。相比而言, 所调研的多所国内知名高校虽然在学科类别上也进行了区分, 甚至像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也设立不同的图书馆分馆, 但大体上还是遵循了传统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大分类, 或者只是将本校优势学科进行分馆设立。面对信息资源不断细分, 各学科专业性不断深化的今天, 图书馆职能的发挥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 欧美高校图书馆多数都设立了专门的部门, 负责用户信息管理, 用户问题咨询, 并在网站上公开相关部门负责人的联系方式, 实现与用户之间的更好沟通, 达到了给用户提供更为优质服务的目的, 体现当代高校图书馆服务意识的提高, 服务更为人性化。

二、为教学及科研服务

作为知名高校, 本文所调研的国内外高校图书馆都储藏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及其他科学信息资源, 并都把为高校教学及科研服务作为图书馆职能的重要部分。但是, 在这一职能的发挥上, 各高校又存在着一些差异。首先表现在资源的储藏量上, 国内高校图书馆虽然近年来发展迅速, 图书馆文献资料及其他知识资源的储存量快速增加, 但与欧美历史悠久的高校相比, 信息存储规模仍然较小。如哈佛、剑桥、牛津等几所顶级高校的资源储藏规模十分巨大, 这也使这些高校划分出多个不同学科类别的图书馆, 哈佛大学甚至拥有超过90个的学术分馆, 这也让其在发挥为本校教学及科研服务职能上更为有力及高效。其次表现在服务形式上, 国内高校图书馆鲜有针对不同学科而进行专门服务的例子, 多数是根据高校校区的划分而设立分馆, 只有武汉大学划分出了文科分馆、理科分馆、工学分馆、信息科学分馆及医学分馆;中山大学划分出了经济与管理学科分馆与医院分馆。而美国及欧洲各大高校则几乎都设立了针对不同学科的各类分馆, 哈佛、剑桥、牛津及其他名校均设立了法律、经济、政治等各个学科类别的分馆, 甚至设立了东亚文化研究等一些特定研究方向的分馆。如此一来, 为从事这一方向研究的学者及教师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信息服务。最后表现在对信息网络的构建上, 欧美知名高校都建立起了一个非常庞大而完善的馆际信息资源互借及全球互联网资源共享的信息网络, 借助网络平台, 实现馆与馆之间文献信息资源的互补和共享, 较好地克服了任何单独一个图书馆无法充分满足当今读者所有信息需求的矛盾。而我国高校的馆际互借平台及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仍处于初期阶段, 整个资源网络体系仍不够成熟, 有待完善。

三、保护人类文化遗产

通过调研发现, 国内高校与欧美知名高校图书馆在发挥保护人类文化遗产这一职能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由于受到高校本身发展历史较短的限制, 我们高校图书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收集与储藏较少, 同时对学校发展历史中的知识成果存储也较少, 整个职能部门的建设也不完善;另外, 国内高校图书馆界仍存在重“用”轻“藏”的观点, 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图书馆珍藏历史典籍及其他文化遗产的职能。反观欧美知名高校, 由于学校发展历史悠久, 几乎每所高校图书馆都设有专门的部门, 对所收集的文化遗产典籍进行管理及维护。比如哈佛大学的东亚文化研究及其他文化研究图书分馆, 其中储藏着大量与各文化研究相关的珍贵历史资料及典籍, 为广大研究这一领域的学者提供最权威的史料参考。哈佛、牛津、剑桥等知名高校图书馆甚至一定程度上扮演了博物馆的角色, 对各个领域的历史资料都有较丰富的收藏。我国高校应针对本校特点, 主动收集与本校发展历史相关的资料及本校所处地域的特定文化典籍, 以便更好地为从事这一类研究的学者提供服务, 同时也可有效提高本校图书馆的文化底蕴。

四、开展社会教育

高校图书馆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能即为开展社会教育, 这关系如何实现提高整个国家公民的精神文明水平这一宏伟目标。为此, 高校图书馆应当扮演好社会教育这一角色, 通过主动提供服务及开展活动的方式, 鼓励社会公民进行阅读, 为提高我们整个国家公民的知识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目前,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仍然较为局限, 主要是针对本校的师生。很多专业及高新技术的信息资源都对社会进行限制性开放, 这导致了社会高新技术企业及从事研究的个人对最新专业知识的获取受到阻碍, 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整个社会的技术创新发展设置了障碍。另外, 我国高校图书馆在发挥社会教育这一职能的意识还不够明确, 极少和社会进行沟通, 在倡导及组织社会公民进行阅读, 从而营造出全民终生学习的社会环境上起到的作用不明显。因此, 我国高校图书馆应积极主动地承担其对公民进行教育这一责任, 激发全民的学习热情, 从而丰富全国公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及提高整个社会的公民素质。反观欧美知名高校图书馆, 甚至港台高校图书馆, 大部分都设立了专门的部门, 开展与社会大众进行沟通交流的事务。通过给社会有需要的人士开通图书馆出入权限及电子资源获取权限, 让有获取专业性较强信息资源需求的社会公民可以更为方便地获取到所需求的信息。同时, 通过这一方式, 也拓宽了图书馆的经济收入来源, 为图书馆今后的发展建设注入活力。

五、开发智力及信息资源

高校图书馆为了始终保持其信息资源的与时俱进, 就应该不断对所存储的资源进行更新。针对当今互联网时代这一社会潮流, 对本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行快速更新及扩充最为有效的办法应该是不断增加电子资源的存储量。对比欧美高校, 国内高校针对馆藏资源的数据库建设和网络化建设仍存在一定差距。如美国常春藤高校几乎都开始尝试建设本校不同学科类, 如艺术、工学、法律等的专门检索数据库, 让其不同学科的用户能更快速地获取该校的特定信息资源。因此, 国内高校图书馆应该加强本馆数据库、网络化的建设, 让信息资源更为方便地为读者获取。首先, 关于数据库建设, 目前国内高校虽也开始建设有自己的数据库, 但仍然没有一个统一机构或协调规划性的组织来指导与约束, 建成的数据库有的不合规范, 标准不一, 使用户在信息的获取过程中受阻。因此, 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资源的增加, 并针对各自资源的收藏特点设定具有专业优势和特色专业的各类数据库, 这样不仅可以及时地为本校教学和科研提供大量最新信息, 而且还可以为全社会、为市场经济提供大量信息资源, 这样让整个图书馆服务也充满活力。其次, 关于网络化建设, 针对当今网络信息时代的社会环境, 将本校的信息资源转化成电子资源, 并用网络关联。如此一来, 国内不同高校图书馆之间亦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资源共享, 从而达到快速扩大本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目的。这样, 就将传统的“一个图书馆服务于多个用户”的模式转换成为“多个图书馆同时服务于一个用户”的模式, 使我国高校图书馆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全面的信息资源服务。

六、结语

由于国内学校发展历史与科技利用程度与欧美高校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职能发挥仍存在着不足, 我们应针对欧美高校图书馆职能发挥的优点, 结合自己高校的学科特点, 取长补短, 使我国高校图书馆职能得到更好地发挥。

参考文献

[1]王桂玲.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职能的拓展[J].前沿, 2005 (7) .

上一篇:活动课堂模式下一篇:健全人格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