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终身体育分析(精选12篇)
高校终身体育分析 篇1
所谓的终身体育是指人们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人们在终身锻炼的过程中, 学前锻炼大多是一种无意识无目的的锻炼, 社会锻炼因缺乏锻炼的意识或者其他原因而不能科学有效地进行锻炼, 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培养。高校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且最后一个环节, 因此高校体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还要为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打好基础。
1. 学校体育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的基础
大学期间是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双成长的重要时期。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出发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是非常重要且必需的。高校体育教育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最重要的一门必修课, 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 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重要衔接点, 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阶段。终身体育的内涵是终身接受体育教育和从事体育锻炼, 而体育锻炼贯穿人的一生, 如何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终身体育锻炼, 终身体育意识是基础是保障。增强学生的体质, 增进学生的健康, 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并最终养成终身自觉锻炼的习惯, 是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
2. 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性
逐年来陕西民办大学生身体素质整体呈下滑趋势,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是在各种因素中最突出的是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不强。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如何保证这些人才拥有健康的体魄, 关键的环节就是高校体育教育。现阶段陕西民办高校体育在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习惯方面做得还不到位, 各民办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依然很多。所以培养民办高校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 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是目前陕西各民办院校体育教学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要通过教育的正确引导, 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 逐步激发他们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传授锻炼的方法与相关体育知识。我们只有充分地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才能更有效地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树立体育意识, 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在大学体育教育过程中, 我们应自始至终地将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除要求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之外, 还要积极地培养大学生对体育项目的认知能力, 使他们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养成自觉锻炼、主动锻炼的习惯。
3. 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方式
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不仅要依赖于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熟练运用, 还要借助于体育活动中的体验与体会。当对体育活动的感性认识通过自身的参与体会达到理性认知的境界, 学生对体育就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大学生的体育能力和锻炼意识主要是通过学习并掌握体育理论知识和技能来培养的。应充分利用高校一切可利用的宣传途径, 使大学生树立牢固的体育锻炼意识。如可通过校电台、校报、校刊等宣传来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 也可定期举办体育知识讲座, 通过配合各种体育竞赛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把体育教学当中的实践活动与其相结合, 调动学生自觉学习体育知识、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高校的体育设施和场馆是大学生锻炼身体的主要场所, 是保证体育教学正常进行的基础。所以学校要加大对体育设施和场馆的建设力度, 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活动场所, 同时还要配备相应的体育器材和高素质的体育教师。由于大学生自我运动能力较强, 课余时间相对较多, 容易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加之课外体育活动又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续, 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并且可以组织形式各异的内容, 因此学校可以建立各个运动项目的代表队和俱乐部或社团, 并通过各种组织发动大学生在课余时间来参加各种体育比赛活动。这样通过这些比赛活动来营造积极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体育要求。将体育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有所应用与验证、发掘与探索、丰富与发展, 有效提高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和兴趣, 最终达到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
在当今社会环境下, 大学生必须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这样才能更好地迎接这个社会的各种挑战。在校大学生上学期间是否能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将长远地影响他们以后的身体素质。高校体育教育是培养在校大学生自觉养成终身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重要保障。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要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如要求教师及时地更新理念, 不断地掌握专业知识和运动技能技巧, 以符合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我们要在高校体育教学的最后阶段来培养大学生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与意识。
4. 结语
终身体育是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一个最终目标, 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是终身体育的一个重要基础, 二者相辅相成。陕西民办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要以终身体育为指导, 注意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推动民办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与终身体育的完美接轨。要把“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工作五十年, 幸福生活一辈子”的思想传承下去, 最终为在校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专, 李平.论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四川体育科学, 2006-06-30.
[2]单旭.高校体育中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1-07-05.
[3]徐通, 李凯, 王敏.浅谈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学园 (教育科研) , 2012-09-23.
高校终身体育分析 篇2
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已经成为当前最主要的问题之一,高校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优秀的人才,需要有强健的体魄才能不断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在大学期间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对于高校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高校体育的教师,要以大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发挥高校的教育功能,从而使大学生真正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
一、改变传统的高校体育教育
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育中,教师一般都是按照中学生的体育教育方式来进行教学,上完课之后就下课,没有对体育课程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高校学生重视文化课程和就业方面的知识,而忽视了最为重要的身体素质。因此,作为教师来说,要经常在课堂上讲解体育运动的重要作用,时刻让高校学生意识到身体素质的重要性。比如,在传统的体育课堂学习中,可能高校学生只是简单的学习一些体育运动和技能,整个课堂只是简单的锻炼一下,甚至有的学生都不去上体育课,导致高校学生从小到大的思维习惯就是不需要去关注体育课程的学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及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人们意识到物质生活充裕的时代身体健康变得更加重要。因此,无论是在课前还是在课堂学习中,教师都要注重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把身体锻炼放在一个高度,同时教师要引进新型的体育教育方式,让高校的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增强热爱学习体育的兴趣,加深高校学生对体育的进一步认识,而在体育的课堂学习中,教师要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发育特点,选择一些适合大学生运动的项目,加强大学生对运动的热爱,教育大学生在体育课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终身的体育学习理念。因此,改变传统的高校教育理念,在高校大学的体育学习中,真正将终身锻炼的体育理念教给学生,让大学生在高校体育的锻炼与学习当中真正领会体育运动的精神,从而从新的体育学习方式中感受体育带给自己的好处。
二、保证因材施教的个性教学
高校大学生基本上对于自己的喜好已经基本定型,在高校的体育课程中,大学生也会根据自身的运动喜好或者是身体发展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来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例如,在高校的体育课程的学习中,大部分的学校会设立相关的选修课程,就是为了保证大学生充分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来选择自己喜欢做的运动,发挥自身在运动方面的特长,激发大学生终身锻炼的热情,从而保持一颗积极进取的心态。比如,在高校的体育选修课中,会有踢毽子、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武术、剑术、篮球、足球、排球、游泳等相关的体育运动,每个大学生都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喜欢的运动来进行学习,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根据大学生体育学习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相关的学习指导,让大学生在体育课程中更舒适的学习。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发展进行个性化的差异教学,在对大学生的体育课程进行划分之后,教师就要根据大学生的性格特点来进行教育,一些学生在初期的时候选择课程的学习只是为了得到体育课程的学分,在自己的意识中根本没有树立终身学习体育的概念,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自己喜欢的运动的时候,先要从思想方面让学生树立终身运动的理念,让大学生明白终身体育对于自己以后发展的重要性,这样才能让大学生从心底里热爱体育,同时也能够激励大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经常锻炼,把自己的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保证每一个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营造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
体育文化的良好营造对于大学生的引导性作用很大,耳濡目染以及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细微但是却深入人心。大学生经常是群体性的学习和交流,很多的学生其习惯与行为都是在同学的引导下或者是宣传的带动作用下进行的,如果高校能够在校园里注重体育文化的宣传,那么对于大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学校可以在校园内进行运动方面的宣传,平时在一些醒目的地方可以悬挂横幅,提醒学生重视体育发展的重要性,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在墙壁上画一些体育运用的图案,或者在校园的宣传栏上、LED屏幕上也可以隔段时间进行体育运动重要作用的宣传。除此之外,在学校的艺术节表演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把有关体育运动的小品、健美操、武术等节目进行展示,让大学生在艺术的欣赏中了解到更多的体育知识,从而被体育带来的美所震撼和吸引,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去关注健康和运动,从而在无形当中树立体育运动甚至是终身体育的理念。同时,高校作为人才培育的重要场所,要重视大学生运动会,倡导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运动会的各种项目,并且奖励那些在运动会中表现优异的大学生,从而间接传递体育运动与体育精神,使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的过程当中。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学校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偏向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体育教育对于大学生终身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作为高校的体育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注重营造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以人为本,把高校大学生的终身发展放在首要的地位,不断培养大学生热爱运动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
作者:张伟 单位: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参考文献:
高校终身体育分析 篇3
【关键词】高校体育 终身体育 建议
【中图分类号】G8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0-0222-01
一、终身体育的科学内涵
所谓终身体育就是体育锻炼和体育受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从人的生命周期来说,我们可以把“终生体育”定义为,人的一生中受到的体育教育和培养的总合。终身体育按人成长的顺序和接受教育环境的不同分为三个阶段: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学前体育主要是儿童在家庭影响和家长帮助下进行的一些简单活动,教育的任务是保育和培育;学校体育是学校和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有目的教育,其目的是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社会体育主要是由社会、单位或家庭组织的体育活动及个人的体育活动行为,其目的是运用科学的锻炼方法强身健体。
二、高校体育在终身体育中具有重要地位
作为终身体育中间环节的高校体育的“奠基”功能在终身体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方面通过高校体育的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和竞赛活动促进大学生接受体育教育,并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使他们在紧张的学习生活当中,得到最佳的放松与调解,在体育活动中充分享受清除活力。另一方面通过高校体育体育考核,对大学生接受体育教育进行系统量化评价,全面反映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和健康水平,以促进大学生了解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方法、养成自觉进行身体锻炼得习惯,以达到真身受用和受益终生的根本目的。
三、社会的发展对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进入了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特别进入21世纪的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现代生产方式已经逐渐由过去的体力劳动为主过渡到以劳力劳动为主,不仅如此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压力的增强,这对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终身体育的特点和内涵,无疑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劳动者体素质适应现代化生产方式和快速紧张的生活节奏,每个社会成员都应保持良好的体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高校体育对终身体育的影响
1.对教学思想观念的影响
要实现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接轨,必须转变两个方面的观念。首先是要抛弃“体育运动只是一个人在一生中的一个短暂时期内进行的观点”,即阶段性体育的观点;确立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连结,成为终身体育入门期和基础环节的观点;其二是必须放弃学校体育就是要学生跑得快、跳得高、投得远的单纯肌肉作用的观点,即纯体力主义的观点;确立生命与健康第一是整个人体个性有机组成部分和支柱的观点,将体育从文化隔离的状况下解放出来,使之与人的和谐发展与社会进步密切联系起来。从追求短期的利益,向加强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的张其效益转变。
2.对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影响
在体育教学中,应明确其教育过程不仅仅是一个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人才培养的过程。应改变体育教学是“学习技术,锻炼身体”的片面认识,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教学中要把对学生的教育和学生体育能力的多元化培养放在首位,强调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和均衡发展,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3.对学生体育爱好的影响
要想使学生走上社会后能坚持从事体育锻炼和乐意接受体育教育,最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培养出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没有兴趣一切都无从谈起。为此,学校体育必须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注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多样性的需要的结合,进行多种灵活的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与理解体育运动,体验从事体育运动的乐趣,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需求,激发学生从事体育、学习体育的自觉性,促进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的形成,以达到“通过学生时代的体育运动和良好的运动经验,养成用积极快乐的态度渡过余暇”的目的。
4.对改进和充实教学内容的影响
学校体育必须改变教学内容往往以竞技运动为主线“蜻蜓点水”的状况。在学校体育,尤其是在中学以上阶段要选择一些具有延续性活动价值的运动项目,即“某些较不受年龄限制的运动,由于生理功能随年龄增长而衰退,对于需较高强度生理负荷的运动,可能局限于某一年龄阶段;反之,较低生理负荷的运动,可参与的年龄限制则较小”。在学校体育内容中可多增加一些个人活动项目,减少集体项目,并使学生掌握一两项形成专长的锻炼手段和身体娱乐手段。还有,为了提高学生将来从事体育的自觉性和自我锻炼的理性认识,学校体育应传授有助于学生终身保持健康的相关知识。
5.对体育技能培养的影响
终身体育能力是指个人具有自我从事体育运动的本领。学生从学校毕业走向社会后几十年,一般都是在没有教师,更无体育课的情况下从事体育锻炼。他们将来能否科学合理地进行锻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体育中对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方法、保健和体育运动技能,培养学生自我设计、检查、评价体育锻炼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自我组织管理和集体运动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一两项体育技能和有效地创造和运用体育锻炼环境和条件的能力。
五、结束语
1.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以终身体育理念为指导,实现从“以发展运动技能为主的体育教育”向“以健康教育为主的终身体育教育”的转变。
2.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和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保证体育教育的终身性、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是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林诗娟. 论终身体育[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3(3) .
高校终身体育分析 篇4
1.树立正确体育教学意识, 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
当今高校体育教学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教会学生体育技能那么简单的问题。而是应该如何发扬原来较好体育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 并改变体育教学沿袭几十年的按照教学内容, 教师像保姆一样把教学内容“喂”给学生的形式, 然后按照考核内容、达标成绩统一规定评分方法及评分标准, 对学生进行体育课成绩的评定。
1.1目前高校体育教学都是按各省、市制定的体育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及教学内容进行施教。这种教学模式较多较散, 教学时数较短, 出现有些学生还未掌握常规动作, 学习就结束的情况。
1.2体育课的教学还是沿用老一套的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并按照各个部分严格规定时间进行教学, 这种单一呆板的教学模式严重限制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施教。同时学生由于在僵化的气氛中学习, 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的灵活性和求知的欲望。
1.3在目前高校教学管理机制下, 几十个学生根据要求在同一教学班。几十个学生在统一的管理模式下按照授课老师的教学方法进行学习。学校、老师、管理部门不管学生素质、运动能力、身体条件的差异。教学按严格规定的班级、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时数进行教学。 学生接受程度如何、动作掌握如何一概不管。
1.4由于没有按照实际情况、不同差异、按照不同需求进行分班教学, 导致学生无论喜欢不喜欢, 现状如何都要接受教师的统一教学。不管学习效果如何都得接受统一的考试内容、考试标准进行考试。这种做法导致原来的差异没得到很好的解决, 新的差异又随之出现, 差距越拉越大, 甚至有些学生其他科目优秀但由于体育课不达标而无法毕业。
1.5这样不按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班教学, 会导致教学中有些学生由于先天条件差, 无论如何努力始终成绩都不尽如人意, 或者过不了关。一些先天条件较优的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无需努力, 只要参加考试就能轻松过关或者就能拿到较高分数。
2.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宗旨
当前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应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给予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 开辟认真的学习空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 要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负责, 培养好学生终身体育的锻炼意识、技能和习惯。学校体育要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已成为当今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主要是着眼于对学生实施个性的培养。使学生形成自己的优势体育项目, 是学校体育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的重要途径。
2.1科学确定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几十年来经历了军事体育、体能教学到“三基”教学。教学内容难度大, 项目多, 每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多, 教学周期短, 走马观花式地学习各项教学内容, 这样较难学到教学内容的精粹。因此要做到通过教学较全面掌握动作技术, 强化技术要领、培养兴趣参加体育比赛、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就有点可望而不可即。因此, 高校体育教学应制订合理科学的教学计划, 选择符合大学生身体特点的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就显得迫切而重要。广大学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兴趣学习一两个项目, 通过体育课的教学及辅导, 加强学生对各个项目的领会及认识。掌握教学内容, 强化动作技术掌握, 形成自己的个性特点。逐渐培养学生对该项目的兴趣和热爱,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多参加该项目的教学比赛, 树立参与的信心, 真正使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热爱班级, 养成长期参与该项目的比赛和活动的习惯, 为走出校门, 为学生长期锻炼身体打下坚实基础。因此, 高校体育教学应该在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学生的要求、符合教学规律的前提下, 科学而全面地制定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教学内容。
表一中的教学内容制定, 根据学生的选择及要求, 有目表一中的教学内容制定, 根据学生的选择及要求, 有目的, 有计划, 全面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理论学习。学生参加体育考核内容评分方法评分标准, 有计划, 全面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理论学习。学生参加体育考核内容评分方法评分标准锻炼, 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 运动过程中出现损伤的自救, 以技评/技能考试技术评定达标情况40%炼, 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 运动过程中出现损伤的自救, 以技评/技能考试技术评定达标情况40%及基本技术、基本战术的运用, 组织教学比赛, 锻炼学生对所出勤情况/学习态度/随堂基本技术、基本战术的运用, 组织教学比赛, 锻炼学生对所出勤情况/学习态度/随堂学基本战术的运用, 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通过课堂的实习、平时成绩练习30%基本战术的运用, 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通过课堂的实习平时成绩练习30%辅导要求学生通过教学, 掌握组织基层比赛的裁判工作, 树立800m / 100m达标情况10%导要求学生通过教学, 掌握组织基层比赛的裁判工作, 树立800m / 100m达标情况10%学生的自信心, 提高学生的技术和战术运用能力, 让学生养成根据每位学生的原始状况生的自信心, 提高学生的技术和战术运用能力, 让学生养成根据每位学生的原始状况终身体育的能力和习惯, 具有全面体育技能, 良好的身体素原始成绩与进步程度与进步幅度10%身体育的能力和习惯, 具有全面体育技能, 良好的身体素原始成绩与进步程度与进步幅度10%质, 健康的心理素质。, 健康的心理素质。各班体委统计每周在校锻各班体委统计每周在校锻
2.2 为 保 证终 身 体 育实 施 科 学 制 定 大学体 育 考试内容的课外参与体育锻炼炼情况 (4 小时为满分) 10%评分标准。为了更好地实施高等学校终身体育教育, 仅有理论分析是远远不够的, 而是应该对体育教育的内容、评分标准及最后对学生的综合评分进行规范。大学生体育课评分标准应该是全方位、全面考量定出来的考核内容。面对评分标准, 不同学生都应该有努力的信心, 学生无论在身高、素质、爱好及参与体育锻炼的深度和水平存在多大不同, 都偏差不大, 符合要求。只有合理推行终身体育教育, 给予广大学生较为全面公平、合理的评分标准, 给后进生以进步的信心, 定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课后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既能完成学业, 又能掌握一两个体育项目, 达到终身参加锻炼的目的。因此, 有必要对体育课的评分标准做适当修改。。座。三学期学习基本战术, 熟悉各种战术的运用, 学习裁判法。随堂提问教学内容一两次, 讲一两次, 介绍该项目的国内外发展状况四学期熟练掌握基本技术, 并能把基本技术应用在对抗中。提问教学内容, 要求学生示范作技术, 学习裁判法。
通过表二的五个方面的评分, 教学技能的考核占40%, 其他占60%。无论学生考核情况如何, 身体条件如何, 只要认真上课, 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都能取得一定成绩。都可以保证通过体育考核。
3.渗透健康 体 育 是 改 变 学生的不 良 心理 , 促 进身 心正 常发育、增强体能的重要环节。
体育可以改变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促进人的生长发育, 增强体质。健康教育, 能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并对体育课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健康教育与体育卫生、保健知识、运动常识结合在一起, 对培养学生的运动技巧、提高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积极影响, 对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具有极大的帮助。因此, 要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意识培养, 安排好体育课健康教育的内容是新动向。
人类社会的进步, 使大学生担负着的发展社会的任务越来越重。同时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 现阶段的大学生面临学习负担重、知识面宽、心理压力大的形势。因此, 体育课上应让他们自我放松, 自我调节, 满足兴趣、爱好, 体现自身价值, 学习体育知识, 提高身体素质。但基于体育教学本身的特殊性,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会出现由于动作危险性大、难度高、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等情况, 另外有些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差等原因, 这些都会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出现焦虑、紧张、抑郁悲观、松散等情况。如果没有采取较好的健康教育, 则不但达不到教学效果, 还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故。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害怕完成不了动作而被同学嘲笑和教师指责的学生, 或者是对体育教学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的学生, 要加以正确引导, 使其纠正学习不专心, 注意力不集中, 自控能力差的毛病。又或者是一些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引导产生对抗或顶撞的行为, 再或者一些学生自卑心较重, 学习消极、不合群, 集体项目不热心参加, 等等。如果忽略这些现象, 将导致学生不能与教师配合, 正常教学无法实施, 学生无法完成学业, 严重的还会出现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对抗, 更严重的由于想不开会弃学或者是抑郁。因此, 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认真观察。对各种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这样做不仅对正常的教学有帮助, 而且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关键性的作用, 只有在思想上正确引导学生, 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才能做到轻装上阵。树立正确的学习世界观, 增强学习的信心, 无论碰到多大困难和阻力都有勇气解决。
4.高等学校应树立快乐体育的教学思想 , 引导学生配合快乐体育的实施
快乐体育传入我国主要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 经由翻译, 日本专家讲述, 赴日留学生介绍, 以及一些短期访日人员的观后感, 等等。这是因为快乐体育在西方及日本都是一定的历史背景下起作用的。美国和德国是在推行全民健身的时代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前提下推行快乐体育的。而日本的快乐体育, 是在国民注意生活质量, 余暇时间的利用, 以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前提下产生和推行的。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经历了几十年的探索, 从要求学生学好体育基本技术到通过体育教学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再经历基本技术与提高身体素质相结合的阶段, 高等学校广大体育工作者取得共识。健康推广是当前高等学校体育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快乐体育顺利推广关系到学生的身体健康及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
4.1这是因为快乐体育的实施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对原来学校体育教学的全盘否定, 而应在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改良, 使学校体育教学更科学、实事求是, 符合广大师生的愿望, 向健康化、终身化、快乐化方向发展。
4.2高校体育教学的实施是师生的教与学的双向活动, 而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学生的积极配合下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 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克服参与活动、锻炼的困难, 无论碰到多大困难绝不后退, 始终保持快乐的思想意识, 认真参与, 完成自己的任务。
4.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各个层次学生给予理解, 认真分析, 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给予正确引导, 使他们虽层面不同, 但都能以共同的愿望和追求参与体育教学活动。并根据自己现有的水平,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己的锻炼, 学到自己想学的东西。
4.4学生本身的先天素质及其对于体育教育接受的快慢程是存在差异的, 这就造成他们参加体育教育的动机和愿望不同。教师应了解学生, 认知他们的学习愿望, 并鼓励他们参加学习的勇敢精神。如果他们的思想认识、学习动机、学习愿望、对现有水平的认识存在偏差, 就会使教师施教的意图和方法与学生学习的愿望不相适应, 或者事倍功半或者学生与教学相对抗。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快乐体育的教育思想, 对不同个性有深刻的认识, 尊重学生的人格, 并根据教育的对象制定出合理、科学的教育方法。
另外, 快乐体育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自评和自练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即根据教学内容按部就班地教学, 并通过练习所教内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而是应对原有的体育思想进行总结, 制定出一套更加适应社会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的教学规律。要求体育教学不但教会学生运动技能, 提高身体素质, 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对掌握体育运动的认识, 掌握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方法。在体育锻炼中结合集体, 与同学建立成互助、互爱、互帮的良好关系。不管体育锻炼多辛苦, 有自己的努力, 有别人的帮助, 有教师的指导和提示, 大家始终处在快乐的气氛之中。
当前高等学校体育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意识的更新是快乐体育在高等学校有效实施的根本保证, 教师要实现教学知识的更新和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的合理运用能够确保教学的完整性, 即学生是否能学好, 是否能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态度。并在学习过程中与教师统一教学思想, 紧密配合是课程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只有教师及学生各自明确自己应该做些什么, 才能实现他们之间的互相结合、互相支持、互相填补。
5.结论
本文通过对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的概述, 认为我国高等学校经历了多年教学改革, 广大体育工作者共同努力, 各级政府和领导给予大力支持, 走过了辉煌的伟大历程,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社会是不断进步的, 人类的目光永远是超前的。当前的体育教学还是运用一些陈旧的教学模式, 生搬硬套教学内容, 不顾评分标准是否符合当今时代的要求, 等等, 这些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当代高等学校在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推行终身体育、健康体育、快乐体育的教学思想, 认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以激发广大师生学习体育、热爱体育的热情。
6.建议
6.1应加快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向“终身化、快乐化、健康化”转变, 正确引导学生参加体育教学。
6.2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在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改革的同时, 应加快考核内容、评分标准的改革。
6.3应定期组织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讨会, 并由一些工作出色、改革有特色的院校推广改革经验。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体育健身的要求随之提高。快乐体育是体育的一部分。本文主要结合快乐体育加深对体育教学改革的认识, 为广大体育读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教学改革,终身化,健康化,快乐化
参考文献
[1]曹海燕.从终身体育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5.
[2]黄旭.论高校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之实施[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5 (2) :125-126.
[3]杨晗.论高校体育教学与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和形成[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3) :86-88.
[4]宋大维.对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及改革思路的思考[J].学校体育学, 2013, (28) .
[5]吴津津.对我国高校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设想[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2, 26 (6) :167.
高校终身体育分析 篇5
一、终身体育的含义及其意识养成的总要性
伏尔泰说:“生命在于运动”; 达·芬奇说:“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泰戈尔说:“静止便是死亡,只有运动才能敲开永生的大门”。可想而知,运动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体育锻炼都可以使人神清气爽,可以让人充满活力。作为一名大学生,体育锻炼显得尤为重要。而养成终身体育意识,更有利于我们开展体育活动。
终身体育是90年代以来体育的改革和发展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终身体育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从生命开始至生命结束中学习与参加身体锻炼,使终身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体育成为一生生活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 指导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的实践过程。
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重要性有以下点:
1.终身体育意识养成有助于促进人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使我们习惯于日常体育锻炼,有益于身心健康。利于培养我们的耐力、毅力、坚忍不拔的精神,激发我们的激情。
2、人体自身发展需要终身体育锻炼伴随
体育锻炼具有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作用,对人的各个不同时期的身体健康,都具有积极影响。适当的体育运动不但可以使人身体健康,精神充沛,促进脑细胞的循环,加强新陈代谢,提高自身免疫力。
3、终身体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体力活动减少,学习、生活的节奏加快,精神过度紧张,对人们的健康状况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利于人们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使体育锻炼成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提高学习效率不可缺少的方式之一。
二、高校体育课与终身体育的关系
从幼儿园到大学,体育课都是必修课。因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无不与其所受的教育有着密切联系,尤其是在大学时代,学生的智力、身体和思想发展都趋于成人化。在大学时期向学生灌输终身体育的思想,通过对其进行体育意识的引导,使其逐步形成稳定的运动情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了解基本的运动技能和技巧,熟练掌握两到三项运动项目的技术特点,并达到一定的运动水平。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对一个人今后形成终身体育的生活方式具有很大的影响。只有在形成了健康、乐观的体育观念后,体育才能融进一个人的生活,形成终身体育的生活方式,达到学校终身体育教育的目的。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少林拳和健美操,同时穿插了长跑、跳远的训练。长跑锻炼了我们的耐力、毅力。而通过少林拳的学习,一方面让我们了解了河南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让我们接触了与球类、田径项目不同的体育项目,更深的了解了体育,激发了我们对体育的热爱;健美操与少林拳的学习,有柔又有刚,有静又有动,激发活力又修身养性,这种完美的配合,让我们对体育课更加积极,对体育活动的参与也更加积极。
三、培养自身终身体育意识的途径
1.培养兴趣、爱好,养成锻炼的习惯。兴趣和爱好是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驱动力
2.积极参加学校、班级举办的体育活动,主动学习相关体育知识,掌握几项体育项目的技巧。
3.培养自我体育意识。对终身体育的理解,关键是体育意识的培养。要对体育的目的、意义、作用、功能等有全面的理解。只有这样才会产生兴趣、才会愿意锻炼。
高校终身体育分析 篇6
关键词:学校体育 终身体育 体育意识
1、学校体育对实施终身体育的作用
体育应伴随人的一生。如果我们把人生中的身体锻炼活动分成若干个环节的话,那么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整体中,刚好处在连接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中间环节。学校体育对实施终身体育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如果在这个关键阶段,施以科学的体育方法,就能促进他们在身体朝正常的方向得到良好的发展,为一生的健康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的体质基础。其次,在学校期间又是人的一生接受系统身体教育最长、最有时间保证的阶段。此外,学校体育还为培养终身从事体育的能力,提高了实践环境,并让他们认识到学校体育不是人的体育实践与身体教育过程的终结,而只是人终身体育锻炼的基础阶段,是终身体育的一环,使学生对学校体育的认识层次上得到提高,最终成为自我锻炼的指导者和终身体育锻炼的受益者。
2、学校体育是是终身体育最重要的基础
尽管终身体育教育不只局限于学校体育,而是要经历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和学校后体育的连续过程,但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关键环节,它不仅对终身体育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更重要的,它是终身体育最重要的基础。而在这一过程中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就体育教师,体育教师拥有怎样的体育思想,占有的基础及专业知识,以及相应的体育教学方式方法则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从而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1)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首先教师应具有良好的体育思想及正确的体育意识,即终身体育思想,因为正确的认识能够很好地指导实践。教师应该在这一正确思想的指导下,成为一个真正的终身体育实践者,也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的楷模和榜样。相反,如果一个教师只是从表面上、口头上让学生做一个终身体育者,而自己却连一些必要的业余体育活动都不愿参加,又怎么能调动起学生的体育兴趣呢?又怎么能培养起学生的体育习惯呢?又怎么能够奠定好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基础呢?
(2)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欲明人者,先自明”。在这一点上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依然是自身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又应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然后才能够言传身教,才能真正地成为体育文化的传播者。实践也证明,教师的知识越多,知识面越宽,教学效果也就越明显。
教师就是应该将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很好地融入体育课堂,使自己所掌握的体育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智慧,更使他们了解人体的生长发育规律,更明確为什么要参加体育锻炼,以及如何去参加体育锻炼。从而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3)奠定多样化的实践基础。
其实,要奠定学生多样化的实践基础,最好是与基础及专业理论相配合进行。使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自身的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也寻找到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在这一方面,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传授给学生一些锻炼身体的方式方法及手段。改变以往的单一模式,以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及方法去影响和教育学生,使学生在一种潜移默化中增长知识,增长实践能力,学会和掌握几种适宜自身的锻炼方法,使学生终生受益。
3、学校体育对实施终身体育的要求:
3.1培养学生体育能力,树立终身体育观。
体育教学改革,首先是体育教育思想上的变革。要着重对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既学到全面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又能有一两项突出的、热爱的可以坚持终身的体育项目,培养学生终身喜爱体育的态度和能力,正确的体育观点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独立锻炼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自我设计体育锻炼计划和自我组织与管理的能力,运用体育环境和条件的能力,在自我参与中,获得自我发展。再则,高等学校体育是学生在校期间进行体育学习的最后一站,也是学生体育的最高层次,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3.2培养体育意识和兴趣,养成运动习惯。
运动兴趣的培养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往往是许多人坚持终身体育的第一动因。这就促使我们深刻地领悟到体育教学大纲中把运动兴趣的培养和运动习惯的养成,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要求,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所以,在学校体育期间,体育教师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注意充分地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乐趣,无论是讲解、示范和组织教学,都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运动中能充分表现出自己的运动才能,感受到参加运动对自己体质增强的实效,从而激发对体育运动的喜爱。那么,培养体育意识,养成自觉锻炼习惯,己成为学校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习惯兴趣和体育能力重要的目标。体育锻炼贵在有恒,提高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明确锻炼目的,提高锻炼自觉性,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有规律的生活,做到锻炼身体科学化、知识化、经常化。
3.3更新体育教育,保障体育课时和“两操一活动”。
首先体育教育的更新,教师应树立终身体育教育意识,努力更新知识,建立新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由过去的侧重传授运动技术转变为加强现代化体育科学理论与方法的传授,由“技术型”向“智能型”转变,由传习运动技艺向终身受益的体育教学转变,成为学生进行体育实践的组织者,学生科学锻炼的咨询者。在体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应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发挥学校体育的多种功能,要因材施教,使学生身体得到全面的发展。
4、结束语
终身体育不仅是人们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族体质的需要,更是全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的学校体育,不仅对学校体育作用、目的以及对教师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将对学校体育课程、体育教材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只有认真研究与探讨终身体育教育观下学校体育教育内容的更新,树立终身体育教育观,才能使学校体育成为实施终身体育教育全过程中的基础阶段。由此,终身体育作为一种现代体育思想,己成为终身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林诗娟.论终身体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3-3
高校终身体育分析 篇7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该文选择了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嘉兴学院、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在内的15所普通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的75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研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对问卷运用特尔斐专家调查法进行问卷效度和信度的检验, 然后将问卷以“问卷星”网络调查问卷和纸质调查问卷的形式,通过教师随机抽取在校大学生进行网络问卷和纸质调查问卷的调查。回收总调查问卷756份,有效问卷750份。
1.2.2数理统计法
对所有调查结果运用Excel和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浙江省高校大学生终身体育观的特征及构成因子分析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结合当前国内外研究者对体育价值观的研究探讨,针对浙江地区的特殊位置及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与其他省份有所不同,笔者围绕地域文化、社会取向、自身发展等几个方面对大学生体育观的导向进行探讨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休闲娱乐和强身健体以其高认同率、高得分、因子动荡稳定性和构成因子一贯性稳居体育价值观的首位,在价值平台上成为核心和龙头,说明了体育价值观的最基本的价值功能属性应归属于此,正逐渐被大学生认同和接受。其原因可能是:浙江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促使大学生对人生的价值取向有所转变,群体中独生子女所占比例的增加也势必对价值观的取向有所影响,最重要的一点在学校学习任务重、压力大、身心疲倦的情形下进行体育锻炼所获得的成功体验和身心愉悦思想的积淀对大学生体验价值观的影响也可见一斑。
2.2浙江省高校大学生终身体育观的理解对其形成的影响分析
从表2调研的结果来看有65.6%的学生能够了解终身体育观, 知道或清楚终身体育的内涵及形成因子,72.93%的被调研大学生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满意,有64.53%的学生能至少掌握一门专项体育运动技能,有61.47%的大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对自身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虽然从数据对比上,能感受到大多数学生都能对终身体育或自身体育锻炼情况持肯定态度,但也反应出省内高校大学生对终身体育和体育锻炼对自身发展作用的理解并不全面,对于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不高,尤其是距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基本要求相差甚远。大学生是民族旺盛生命力所持续的生力军,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社会及国际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虽然被调研的大学生都经过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的运动技能学习和体验,仍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对终身体育的内涵未能形成良好的概念,更不用说终身体育观的形成了。
2.2.1浙江省高校大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影响终身体育观形成的原因分析
调研结果显示,运动技能的掌握对于高校大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养成有较大的影响。从调研的结果来看,高校大学生对于运动技能的掌握并不乐观,有超过35%的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至少一项运动技能,这与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课程标准是不相吻合的。因此,当前高校体育教学需要变革,应当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考虑和设计运动技能教学,并从教与学的视角认真研究、组织教材教法,让受过正常体育教育的学生无论其天分如何,都有着参与体育活动、发展适合自己年龄特征的适当技能的机会,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健全发展。
2.2.2浙江省大学生对自我健康满意度及健身作用分析其终身体育观形成的影响
调查显示,有近30%的学生对自身健康状况不满意,多数学生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或者心理压力较大,尤其是遇到天气、环境, 或者社会某些因素的变化,身体常感觉不适,出现部分类似疾病状态。这一结果也提示学校应加大学校体育硬件及软件资金的投入, 浙江警察学院最近警训综合楼的成功投入使用、心理训练设施及攀岩基础设施的高效率使用,利用师资优势积极开展女子防身术共享课,都充分提升了学生的体育锻炼的软硬件条件,为提高在校大学生健康满意度做出积极的贡献。此外,对体育锻炼对身体是否有益的调查结果显示,有近96.88%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很有益,这说明体育锻炼在绝大多数同学心目中是比较认可的。
2 . 3浙江省高校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作用与价值观认识对其形成的影响分析
从表3数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高校大学生对终身体育锻炼的作用价值认识较为丰富,认为进行终身体育锻炼是促进健康的第一需要、是丰富余暇时间、缓解生活、学习和工作压力的有效途径, 也是促进交流,加强社交的需要,是有效的消遣娱乐和塑造形体的手段,占近94%的学生认为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能更好的促进工作和学习。体育作为身体锻炼的一种主要手段,不仅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还能促进智力的开发,同时还是塑造优美形体的主要手段,是娱乐和社交的有效途径。因此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锻炼可有效地促进工作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2 . 4浙江省高校大学生技能掌握与参与项目对终身体育观养成的影响( 见表4 )
2.4.1浙江省高校大学生对运动技能影响体育锻炼参与动机的影响调查结果与分析
在针对体育项目锻炼技能不理想对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的影响程度的调研时发现,认为高校大学生技能掌握不理想对体育锻炼有较大的影响,其所占比例近72%,对于认为不同项目运动对人体有不同效果的大学生占总调研人数的76%。因此,高校大学生对运动技能影响终身体育观的形成、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影响较大, 一方面认为运动技能掌握不熟练或不能掌握运动技能难以形成良好的运动效果;另一方面由于运动技能的缺乏会使同伴或者其他参与者排斥自己。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运动技能水平与体育认知有密切关系,在体育情感认识和体育时空认识方面有较大差异,运动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优良,而运动技能水平较低的学生往往在体育活动中有比较消极的情绪体验,由于缺乏运动技能,参加体育锻炼时可供选择的项目较少;另一方面,运动技能水平的高低与体育情感有一定关系,很显然,运动技术水平较高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较高,且参与体育锻炼后感觉良好,而运动技能水平不高的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必要的兴趣,因此,运动技能水平对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体验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和作用。
2.4.2浙江省高校大学生对不同运动项目体育锻炼效果的认识调查结果与分析
在针对不同运动项目的体育锻炼效果的影响的调研结果显示,认为不同项目锻炼效果不同的选项学生占76%,说明近2/3的学生认可不同项目体育锻炼,其效果有所差异。这与不同项目的体育锻炼的功能和参与锻炼的不同部位和运动项目的特征有密切的关系。因为不同的运动项目发展的身体机能状况,提高机体各系统的功能有不同之处,如体能类项群项目对于提高大学生心肺功能有显著效果,还可改善人体肌体成分,大大增加了肌体成分中去脂体重的比重,对预防一些疾病的发生和增进人体健康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而竞速类爆发力项目对于大学生爆发力提高有效。
2.4.3浙江省高校大学生经常参加和擅长的体育运动项目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对经常参加的运动项目的调研结果来看,对项目的选择上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如球类运动参与的人员多为男性大学生,健身健美、慢跑、舞蹈类体育项目的参与者以女大学生为主要群体, 自行车运动员的参与者男性也所占比例也超过女性大学生。在对擅长的项目选项上,也有相类似的结果。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与项目的对抗性、表现难美性等方面有一定的关系。比如多数女大学生较为擅长的体育项目为表现难美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如舞蹈和有氧健身操等,这和这部分大学生所参与选修课程有一定的关系,这可以从被调研学校公共体育课程的选修学生情况中可以得到验证,一般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比较钟爱于舞蹈和有氧健身操课程的学习,而大部分男生比较倾向于球类项目、耐力项目等的选项课。此外,还有部分高校开设了体育舞蹈公共体育课程,选修课学生对体育舞蹈的技能掌握虽不如专业学生熟练,但对于体育锻炼的运动形式能基本掌握。这部分学生经常参加学校的舞蹈运动, 并以此来锻炼身体。
3结语
浙江省高校大学生中有超过1/3的学生对于终身体育观的了解、自身健康满意度的认识和体育锻炼对自身发展的作用认识不利于终身体育观的形成。对于体育锻炼的作用和价值比较认可,尤其是在体育锻炼促进健康,丰富余暇时间、缓解学习和工作压力、 促进交流等方面持肯定态度,超过90%的大学生认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促进机体更好的工作和学习。认为技能对体育参与动机的影响较大,能够认识到不同项目的体育锻炼效果有差异。经常参加和擅长的运动项目呈现出多样化,且有一定的性别特征,如球类项目运动参与的学生中尤其以男生为主,女生比较喜欢参加对抗性弱、表演力强的运动项目。另外,在校大学生对于体育项目的参与专业和选修课程有一定的关系。
摘要:该文以浙江省15所高等院校的75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研对象,进行网络问卷和纸质问卷的调研,从统计结果来看,浙江省内高校大学生对终身体育观的理解不够全面,尤其是有超过1/3的学生难以掌握至少1项的体育技能,超过1/3的学生对自身健康满意度和体育锻炼对自身发展的作用认识不利于终身体育观的形成,但对体育锻炼的价值大多持肯定态度,认为技能的掌握程度对于体育锻炼的参与动机影响较大,能够认识到不同体育锻炼项目对机体产生的效果有差异,在校大学生对于经常参加和擅长的体育运动项目呈现性别和专业、选修课等的差异。
高校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浅析 篇8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现代教育已由传统教育逐渐转向素质教育、终身教育。所谓终身教育, 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合”, 它包括从出生到死亡所受到的连续的教育及个人和社会整个教育的有机统一。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 终身体育的思想便应运而生。从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 以培养学生在生理、心理等各个方面形成终身发展的意向。首先必须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础前提, 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体育工作,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 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这是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健康”这个概念, 必须充分认识到: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 而是保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善状态, 确立生理、心理、社会相结合的多维健康观。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到在青少年时期打好体质健康的基础, 不仅是我们在学生时期完成学业和幸福生活的需要, 同时也是终身健康的需要。并进一步认到增进健康和增强体质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 必须通过长期锻炼和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的努力, 才能实现自身“健康”, 不断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
二、高校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
高校体育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走向社会之前接受系统的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 作为学生体育的最后一站和社会体育的衔接点, 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的重要环节, 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为此, 应在指导思想上确立终身体育观的, 从增强学生体质出发, 将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与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以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品质迎接社会的挑战。
终身体育是“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指导及教育”。终身体育的核心是:使体育教育贯穿人的一生, 使学前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等各个环节紧密衔接, 保证体育教育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连贯性。从人生历程上讲, 依据人体生理发育规律, 不同的年龄阶段, 采取主动地、积极的、有效的健身体育锻炼方法, 自觉地、有意识地去适应有机体的生长发育及衰退带来的影响, 以增强体质, 提高免疫力, 振奋精神, 使其终身受益。
三、高校体育教学现状
1、指导思想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 以往是以“体质教育”、“技能教育”、“培养能力”为主导思想, 但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其自身的不足已日渐显露, 以至于有关学者提出了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 并被高校体育界所接受。《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 为深化改革高校体育教学指明了方向, 提供了新的依据。
2、教材体系
从目前来看, 还没有形成一套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大学生体育教材体系, 教材内容不尽完善。就体育理论教材而言, 选题内容较窄, 所占教材内容比重小, 一般只涉及到体育概论、体育锻炼及运动竞赛的基础知识, 缺乏实效性、针对性和长远性。使用的价值不高。而实践教材部分又是以技术传授为主线的结构, 并大量选用竞技体育项目, 技术环节过细, 且难度较大;教材选择过多地从运动技术角度考虑, 偏重运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大多运动项目缺乏终身受益的内容。例如, 对提高心肺功能的健身跑, 却以竞技式的内容为主, 对技术环节和技术细节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而对于该项目的特点, 健身价值却未能提现出来。学生对于学习内容兴趣淡漠, 缺乏应有的积极性, 加之受时间、环境、兴趣的制约, 所学内容无法在课外运行。
3、教学模式
高校体育课以单一的课堂教学为主, 每周一次, 每次90分钟, 并限于一、二年级开设, 就在这每周仅有的90分钟室外体育教学活动中, 也多是教学内容安排上强调系统性, 形式上体现规范性, 学生练习要求纪律性, 形成了固定、古板的教学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内, 教师要用相当时间用于组织管理、讲解示范、队伍调动、内容安排等方面。学生在90分钟体育课上的实际活动时间不超过50分钟, 约占总课时的45%。这种状况从科学锻炼身体的强度、密度及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来看都是不利的。
四、树立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
首先应确立“增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提高体育能力, 培养锻炼习惯, 使其终身受益。”要求学生树立起终身体育的价值观, 能够依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 迅速自觉地调整其运动内容、方法手段和时间。把教学内容更新, 学习内容的方法、能力的培养作为体育教学的基本出发点。重视体育理论知识教学, 发展身体素质理论、健身理论、健身运动处方、身体锻炼作用、方法、评价与监督, 体育的基本规律、价值及功能, 常见的运动损伤预防与简单的处理等。
对实践教材的选择内容, 应注重对终身增强体质实用性大的终身运动项目, 如:健身跑、游泳、网球、乒乓球等。对竞技运动项目的选择要适当的改造, 把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作为增强体质的一种手短, 使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体育化。在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自己有兴趣的、有特长的终身体育项目, 包括相应的锻炼方法, 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的延伸和扩充, 应培养学生自我设计锻炼, 监督与评价自我的管理能力。坚持课内外相结合, 突出课外体育活动的群众性、趣味性、健身性, 实现课内外一体化, 确保体育教学效益的连续性、长期性, 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高校终身体育分析 篇9
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给工作、生活带来的最大便利时, 却普遍忽视了一种现象, 即运动不足。目前, 运动不足加剧了慢性疾病的高发, 对人类健康产生了极大危害。据报道, 对123万中国人进行长达9年的追踪研究, 结果发现导致中国男性死亡前5位的原因分别是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意外和传染性疾病, 导致中国女性死亡前5位的原因分别是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肺炎与流感、传染性疾病。体力活动不足已经成为中国人群死亡和慢性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1]。
中国卫生部前部长陈竺曾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80%的死亡案例是由造成慢性疾病的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 而全球范围内此类疾病造成的死亡在所有死亡案例中所占比例为63%, 并且这类疾病消耗了中国大约70%的医疗开支。”如果我们不遏制中国慢性疾病的迅速增加, 它将不仅对人民健康造成影响, 还会影响社会与经济。由于很多因慢性疾病死亡的人在60岁以下, 慢性疾病可能影响经济的持续增长[2]。美国《保健事务》杂志上的一份研究报告称, 中国目前肥胖人口达3.25亿人, 增幅超过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 这个数字在未来20年后还可能增加一倍[3]。因肥胖引起的疾病大约有8种:糖尿病 (发病率为57%) 、胆囊疾病 (发病率为30%) 、高血压 (发病率为17%) 、冠心病 (发病率为17%) 、骨关节炎 (发病率为14%) 、乳腺癌 (发病率为11%) 、子宫癌 (发病率为11%) 、结肠癌 (发病率为11%) 。而伴随体重的增加, 冠心病的发病率也大幅增长[4]。
可见, 人们在享受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诸多便利时, 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虽然我国政府正在努力遏制终身性疾病发生率的上升, 但是, 运动不足给人们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只有通过运动方能解决。
2 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观念形成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 也是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由于高等教育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 高等院校除培养学生渊博的专业知识、技能外, 还应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体育亦是如此。高校体育教学作为高等体育的最后一个阶段, 应将培养、树立终身体育观念, 造就终身体育者和指导者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所谓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它是由人体生理机能发展规律和身体锻炼效果以及现代社会的发展所确定的。高校体育不仅要注重体育理论知识, 科学锻炼方法、原则、技能等方面的传授, 使个体获得身心和谐, 并成为践行终身体育的执行者, 还要使其成为大众体育健身的指导者和传播者。
3 以树立终身体育观念指导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3.1 强化终身体育观念
目前, 体育社会化和全民性已经成为我国体育发展的主要趋势, 高校体育教学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模式和传统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5]。在国家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工程的背景下, 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 使体育的健身功能和娱乐功能更为凸显。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 正确的体育观念对学生的生活有重要影响。所以, 要将增强体质, 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树立终身体育观念, 养成自觉进行体育活动的兴趣、习惯以及具备相应的锻炼能力等贯穿于高校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 渗透到高校体育的培养目标、教学管理、教材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中, 从而使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3.2 改进教学方法, 突出功能性和实用性
21世纪, 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已向多方面发展, 高校体育应以终身教育为指导, 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主旨[6], 改变以往以掌握单一运动项目技术为目标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换言之, 就是淡化竞技性, 突出功能性、实用性、多样性、娱乐性和社会交际性等, 增加学生喜爱的、时代气息浓厚的、体育文化含量高的现代体育项目和民族体育项目。在教学中应采用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点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形成对体育健身活动的一种持久追求。
3.3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目前, 多数体育教师仍遵循和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以教师为中心、教学为目的, 忽视了学生个体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强制性地向学生灌输有关知识, 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学习的“被动体”, 而不是自由发展的主体。如此下去, 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情绪, 失去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为此, 要转变观念, 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去学习、锻炼,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让其树立终身体育观念。
4 结语
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积极从事健身运动是增强体质、保障身体健康的最主要途径。高校体育教学作为高等体育的最后一个阶段, 应将培养、树立终身体育观念, 造就终身体育者和指导者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不仅要注重体育理论知识, 科学锻炼方法、原则、技能等的传授, 使个体身心和谐, 成为践行终身体育的执行者, 还要培养出大众体育健身的指导者和传播者, 为全民身体健康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戴剑松, 王正伦, 孙飙.体力活动、疾病与健康关系概述及最新结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3 (6) :120.
[2]王一娟 (责编) .慢性病影响中国经济增长[N].参考消息, 2012-04-04 (14) .
[3]郭平.减肥经济风生水起的背后[N].辽宁日报, 2012-03-08 (B06) .
[4]张鹏.2012白领亚健康自测报告正式公布一线城市白领重度亚健康率竟高达91%![J].大众医学, 2012 (4) :30.
[5]晏冬丽.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计划[J].兰州大学学报, 1996 (24) :62-64.
从终身体育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篇10
1. 终身体育的相关概念理解
终身体育指的就是体育教学以及体育运动的终身化,相对于以往的体育教学而言,终身体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人们不仅要在学校学习时进行体育锻炼以及学习体育学科的相关知识,最重要的是要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增强身体素质。社会的不断发展给人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尤其是在西方国家表现得较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人们的工作压力以及身心压力使得人们的健康成为最难保障的问题,人们逐渐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在这种在社会现状下,前苏联、法国以及日本等国家先后提出与终身体育锻炼相关的论述,希望国家可以改革原有的教学机制,重视学生的体育教学,将终身体育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进行实施,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让终身体育教学成为可能,并得到贯彻执行,但是我国由于其他的种种原因以至于我国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在日本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下重视学生的体育终身教学,1995年,终身体育教学在国务院颁布的具体政策下才在我国得到推广,体育教学相对于其他的教学科目而言,更具有挑战性,新课标教学的全面深入发展要求我国各高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全面贯彻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的理念,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2.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发展的现状
2.1 体育教育得不到重视。
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的不良影响,很多高校体育教学在进行相关的体育教学活动时,认为自己只需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就行了,而对于学生的体育知识的掌握能力没有过多的关注,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很多学生只是抱着应付的态度去上课,并没有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这种现状的存在对高校体育终身学习的发展具有消极的作用。此外,就目前我国各高校体育教学而言,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即重视学生的智力教育而对学生的体育教育过于忽视,大多数教学在教学中存在错误观点,认为学生只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能够满足学生以后的就业需求就好,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就业率为学校的教学目标,在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方面没有过多的关注,很多教师在教学意识上与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存在严重的偏差,阻碍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
2.2 教师的教学素质较差。
体育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学生在课外上课,思维可以得到有效的发散,而体育教师作为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接触得最多的人,教师教学的好坏对学生的学习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这要求高校体育教学在教学中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要能为新课标下贯彻执行终身体育的理念做正面推广,但是在现实的高校体育教学中,一些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素质较差,专业素质还有待提高,在教学中大多数时候没有自己的观点,都是摸石头过河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没有专业的教学理念做支持,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充足的教学经验,有经验的教师也只是按照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教学,教学模式较为传统,对专业新的知识以及教学方法没有做到及时更新,在高校体育终身教学改革中并没有起到正面推动作用,反而阻碍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全面深入发展。
3. 终身体育论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3.1 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
高校体育教学想要得到发展,终身体育教学要想得到发展,要求高校体育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展对高校学生发展的积极作用,这是因为,高校学生的素质不仅仅是表现在理论知识上,更应该体现在学生的良好的身体素质以及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上,只有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自己的专业教学水平,我国高校终身体育教学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此外,各高校在终身体育教学改革中,还应该全面加大对体育教学的资金投入,完善高校体育教学中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同时强化师资力量,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素质,更重要的是,各高校应该做到合理安排体育课程设置,保证学生的体育学习全面落实。
3.2 将终身体育理念作为体育教学指导理念。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这要求各高校在认识到终身体育的重要性以后,再高校体育教学中要将终身体育作为教学的重要指导理念,在教学中将人的终身健康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的理念。这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还要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的激情,让学生自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结语
终身体育论下高校体育教学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是目前各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学生终身体育理念的培养需要高校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以终身体育观念作为自己的教学指导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体育终身意识,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同时推动高校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高校终身体育分析 篇11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终身体育;教学改革
一、前言
学校体育必须紧密联系社会,反映社会的要求,以适应将来在工作中各种变化的环境和条件。学生应该在学校就要培养这种适应变化的能力。因此笔者认为: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和功能不是以增强体质为唯一标准,而应该再深化和改革,提倡终身体育,实现终身体育。让广大高校学子在学习阶段学会一项或多项体育项目,使其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也能通过在学校学习的体育项目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达到终身体育的目标。这才是高校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和最大功能。本文试从学校体育培养学生能力及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实现终身体育谈谈自己的浅见。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调研
查阅并收集有关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终身体育方面的文献资料十余篇,确定研究内容和指标。
(二)专家访谈法
对高校体育教育专家、高校体育教师以及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访谈交流,使研究人员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更加清晰,并就相关问题征求其意见和建议方法。
三、讨论与研究
(一)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是实现终身体育的重要基础
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强健体魄,提高身体各项素质;还要通过体育课程教学,让学生们了解、掌握体育项目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使他们清楚项目的动作要领、技术难点,系统的知道体育锻炼的练习方法和手段。从认知、实践、调节、检查四个方面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育能力,指导其实现终身体育。就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现状来说。普遍存在着模仿教师动作的状况,一味灌输知识、技术和技能,突出教师的“自我意识、自我表现”。要摆脱这种情况,就必须从认知、实践、调节、检查四个方面入手。
(二)实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实现终身体育锻炼
随着终身体育思想的强化和普及,人们对作为实现终身体育最关键一环节的高校体育教育就自然而然的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为此,体育的终身观念应该在学校期间逐步得到养成,在踏入社会以后就可以根据自我的实际环境条件和自我的需要进行科学锻炼。想到达这样的目标就必须通过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来实现。
(三)增加体育理论教学课时与考核
我们想要使学生在结束高校学业后仍然继续从事体育锻炼,体育理论教学是基础是关键,学生只有在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才能更好的实现终身体育。增加理论教学课时,首先要选择一本科学、全面的体育教科书,让理论和实践更好结合,使学生掌握不同项目的不同理论知识,形成一套有效、科学的体育理论体系。深化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促进体育实践的能力。在考核环节中增加理论课程的考核,并加重理论知识在整个考核过程中的得分比重,提高考核的全面性和科学性,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头脑中对体育知识有稳固的认识。强化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
(四)激发教学的求知欲
在校大学生具有求知欲强的特点,如果我们的体育课程能让他们产生迫切需要,并获得知识和满足,发自内心的喜爱它,接受它,形成动机,那么终身锻炼的观点就会加强。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应加强自身业务的学习和提高,定期进行教学能力的提升培训,适时的更新专项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结构,总结一套科学的、系统的、个性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教学的要求和学生们的需要。
(五)改革体育选课制度
让学生能选到自己熟悉或喜爱的体育项目课程。通过选项课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以及适应变化的能力。选项课不仅能使每个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还能使学生的专项体育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例如选球类项目的学生,教师可多组织教学比赛,或小型杯赛,加强学生对该运动项目的喜爱,在比赛中得到乐趣和兴趣。培养勇敢果断、竞争、求胜、顽强的性格,并了解在组织比赛和参加比赛中,该项目的比赛组织原理和原则,以及裁判规章制度。让参加武术和健美操项目的学生,不仅会几套练习或比赛套路,还可以让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了解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观察比赛、组织比赛的能力等等。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习,对学生的性格会产生积极的影响,特别是性格偏内向的学生,让他们能通过学习和比赛,认识更多的同学,获得更多的知识,改变沉静、孤独的性格特点。有助于学生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六)高校应认识到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
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和心理要求,进行课外锻炼,使学生学到的运动技术能得到实践运用和复习巩固。在实践中提高技术、培养兴趣。首先,要想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硬件的支撑是必要的前提,学校应在体育场馆及体育设施方面给予最大的支持,尽可能做到场馆开放时间长,有效管理,体育设施齐全并且安全。其次,软件方面需要体育相关部门和协会组织,举办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最好有一个统筹和规划,哪些项目适合在春夏季,哪些项目适合在秋冬季等等。另外,要把早操加入到学生日常生活中,一周至少两次,或是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并且要有统计,规范考勤制度并严格登记执行,在体育得分中体现比例。这样,不仅督促了平时不喜欢锻炼的同学参加到锻炼中来,提高了实效性,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还让大学生有规律的进行了体育锻炼,逐步养成锻炼的习惯,有利于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
四、结论及建议
(一)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是基础,通过认识、实践、调节、检查四个能力方面的培养,让学生清楚的了解到、认识到体育能力发展的过程和重点。发现和挖掘出自身的体育潜力,对自己的现状和未来找到定位和方向。
(二)在体育课程的设置方面和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增加体育理论教学的课时数量以及考核所占比例;改革体育选课制度,让学生能选到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教师要运用不同组织和教法,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的有效应用,对实现终身体育目标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让学生们在课外活动实践中提高运动技术,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养成锻炼的习惯。
【参考文献】
[1] 曹社华.中外终身体育教育比较研究[J]. 继续教育研究.2009(08):20-21.
[2]刘钢军.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模式创新[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9.35(05):88-90.
[3]陈琦.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 2002.
高校终身体育分析 篇12
新型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发, 为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营造增添了新的内容和注入了新的活力, 成为高校体育改革不可忽视的焦点。本文通过对对郑州高校新兴体育运动的开展现状进行了调查, 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参加新兴体育活动的因素的调查, 揭示了高校开展新兴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终身体育影响的主要因素,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建议, 为普通高校开设新兴体育课程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二、研究对象郑州市7所高校在校各100名学生
三、研究结果和分析
(1) 郑州高校新兴体育运动开展现状分析
1. 大学生对新兴体育运动的认知
通过学生对新兴体育项目的认识程度进行调查, 对新兴体育项目的认识了解较多仅占总人数的6.9%, 他们主要通过学校宣传栏, 偶尔的知识讲座以及电视、网络等方面的信息来了解新兴体育运动。其次, 对新兴体育项目了解一些的占54.9%, 他们主要通过电视、传媒、网络等途径, 来带动学生对新兴体育运动的认识。
2. 大学生参与新兴体育运动的动机
通过调查显示, 高校大学生参加新兴体育运动的动机是多样的, 以娱乐为动机占64.6%, 其所占比例较高。以健身为动机的占有52.1%, 新兴体育运动能够锻炼人的意志品质, 提高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信心和勇气。许多新兴运动类项目都带有一定的挑战性, 其难度较大。而大学生能通过自身的兴趣为动机的占有39.6%, 在参加运动的过程中, 将体会到战胜困难后的那种成就感, 心里会感到十分的愉悦。
3. 高校开展新兴体育项目的途径
通过调查表明, 新兴体育项目在高校开展的组织形式主要通过体育课比例是43.8%, 通过体育课中, 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习, 使学生获得更多有关新兴体育运动的知识, 提高对体育锻炼价值的认识, 并参与锻炼, 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基础。
在调查中显示, 体育社团的比例是20.8%和体育协会比例为20.3%, 还有部分通过体育俱乐部的比例12.0%。另外, 部分小型趣味性的新兴运动项目通过学校体育文化节的途径实现, 满足大学生的健康需求, 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终身体育习惯的形成, 有利于校园文化健康发展。
(2) 高校开展新兴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终身体育的影响
1.场地器材
通过调查显示, 器材场地不足所占比例是32.1%, 是造成大学生参加新兴体育活动的最主要因素。由于器材场地的不足, 相应的引起学生参与新兴体育运动的次数、时间、运动体验等方面的减少, 从而造成学生参与新兴体育运动的持续性下降。
2.个体因素
通过调查显示, 没有习惯爱好占有11.4%。随着大学生就业难度不断增大, 学生为了增加竞争实力, 就得刻苦学习文化知识来提高自己的本领, 相对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就会受到影响。缺少专业指导占有22.2%, 这影响了参加新兴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3.家庭环境因素
由调查可知, 影响大学生参与新兴体育运动的经济支持缺少占有16.8%。部分学生喜好又可作为终身锻炼的新兴体育项目, 由于自身家庭经济的影响, 使学生不能长期进行锻炼。可见家庭对大学生树立体育锻炼观念、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还没有发挥其作用, 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四、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1. 目前, 大多数学生对体育锻炼与自身健康的关系意识较强, 有较强的主观认识和积极态度, 但对新兴体育运动的认识程度一般, 如宣传力度的不够, 组织形式不够多样化等方面。
2. 在高校新兴体育的开展对终身体育的影响中, 器材场地条件的欠缺是导入新兴体育的重要因素, 现阶段大学生面临的自身压力以及高消费的经济等同样对其产生作用。而高校开展新兴体育运动是学校体育在教材上重要选择, 因此新兴体育运动的开展也要为终身体育服务。
(2) 建议
1.应进一步加大新兴体育运动锻炼的宣传力度, 如开展知识讲座等。加深学生对新兴体育运动锻炼价值的认识和了解, 增强他们的锻炼意识, 激发他们参加新兴体育运动锻炼的浓厚兴趣和热切愿望, 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参与新兴体育运动的锻炼。
2.将新兴体育运动纳入学校运动竞赛工和计划之内, 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一些新兴体育运动表演和比赛, 可以充分发挥运动竞赛的积极作用, 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使之在广大学生中广泛地开展起来, 以满足广大学生积极参加新兴体育运动锻炼的需求。
摘要:采用文献法、问卷法、数理统计法等科研方法, 对郑州高校新兴体育运动的开展现状进行了调查。以学生对新兴体育运动的认知、参与动机、开展途径为着眼点, 分析了影响高校开展新兴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终身体育的因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建议, 为普通高校开设新兴体育课程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关键词:高校,新兴体育运动的开展,终身体育
参考文献
[1]刘秀峰, 韩春英.新疆高校健美操开展现状与发展[J].武汉体育学报.2006 (7) :98~101.
[2]王港, 吴铁桥.新兴体育运动在北京市高校推广的途径与方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 (11) .
[3]焦建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四川体育科学2004 (3) .
【高校终身体育分析】推荐阅读:
终身体育的意义06-15
学生终身体育意识06-26
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08-19
终身体育教育理念08-18
中学生终身体育11-06
如何促进体育教育终身体育07-29
体育终身教学思想管窥论文09-16
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09-04
大学生终身体育教育论文08-08
高中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