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体育教育终身体育(精选8篇)
如何促进体育教育终身体育 篇1
如何促进体育教育终身体育
首先作为一名高中体育教师,要在体育与健康教学实践中体现育人为本的思想,要做到每一堂体育课都上的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与此同时配合《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项目进行教学。教会学生正确的体育技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体育知识是进行体育锻炼的向导,有了知识作指导,才能使体育活动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体育基础知识内容主要包括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意义和作用,有关体育项目对锻炼身体的意义、运动保健常识,以及对体育活动状况地科学分析。当今国际体育动向,运动竞赛中的简单规则和比赛方法、锻炼身体的方法等。教师应针对不同教育阶段的特点,采限专门理论教育和理论结合实际教育的多种形式,将上述知识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在体育活动中,由被动到主动,由盲目到自觉,把增强体质实效获得,由必然王国引向自由王国的境地,以适应终生锻炼身体和娱乐的需要。这也是一个教师就有的素质。提高兴趣,掌握动作技术,最重要的是基础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基础是基本技术的理论指导,而基本技能又是在许多基本技术的综合,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通俗易懂的传授,又要在每一基本技术达到科学的形成。体育的基础知识大体可利用室内课介绍和实践课讲述两种形式。无论哪种形式的教学,都应注意抓住时机,提高小学生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促进对体育课的正确认识。介绍锻炼身体的价值,对小学生了解运动为什么能够使人健康和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也促使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除有选择地继承传统的教学方法外,还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兴趣爱好,加强“三基”教学,其核心就是围绕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依据教材,通过多层次、有梯度的教学安排,指导学生反复练习。使学生从分散到集中、从局部到整体,正确掌握规范的体育动作要领(基础知识),以及相应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如:教学内容:蹲踞式跳远。教学重点:单脚踏跳,准确有力。练习层次安排:
(1)原地单脚向上跳,双脚落垫。(2)上一步单脚踏跳,双脚落垫。(3)上三步单脚踏跳,双脚落垫。
(4)助跑5~7步单脚踏跳,双脚落垫。
(5)蹲踞式跳远完整练习(助跑、单脚踏跳、腾空、双脚落垫)。上述有梯度的五个练习层次,体现了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分散到集中、从局部到整体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另外,还应注意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组织体育游戏。做法是先对主教材进行讲解、示范、练习,在此基础上将其融入游戏中进一步复习巩固。例如教学《投沙包》(主教材),经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多次练习后,把其融入游戏“帮助农民伯伯赶谷雀”中,重点训练投掷动作规范、投点准确。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掌握投掷要领,落实“三基”要求。
如何促进体育教育终身体育 篇2
1 学校体育的重要性
人的一生能够划分为几个连续却又不同的多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中都会有不同的特有发展任务存在。本文在研究人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前提下,根据人的生长顺序和社会的经历过程将终身体育划分为学前体育阶段、学校体育阶段、在职体育阶段及职后体育阶段四个阶段。(见图1)
由图可知,学校体育对个人终身体育习惯的形成和社会体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 终身体育背景下学校体育健康促进模式的构建
2 . 1 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应当将形成科学体育生活方式作为关键
众多研究证明,体育运动对人体健康有益,合理科学的体育运动能够保障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生活质量。将科学的体育锻炼作为一种主要的生活方式能够使人们的不良生活习惯得到改善,对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伴随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体育已经成为人们增进健康的重要手段,并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广泛运用。对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内容进行教育、宣传,有利于人们“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且在获得有效锻炼方法的前提下,养成健康、稳定的锻炼习惯。
2 . 2 学校“体育健康促进”是实现终身体育目标的有效措施
学校“体育健康促进”的广义含义,指的是健康促进在学校体育中的延展,把体育作为主要手段,是将学校体育教育体系作为发展平台的健康促进模式。与健康促进的理论相结合,本论文将“体育健康促进”可以定义为:将体育作为主要手段,在家长、学校及学校所在区域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之下,为学生展现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经验,其中包含体育课程和非体育课程的内容,构建安全的体育运动环境,提供适宜的体育健康服务措施,来增进学生健康,并逐渐形成健康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为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的过程。
2.2.1 学校“体育健康促进”的构成内容
学校“体育健康促进”体系的内容构成是全方位、多层次、综合的,贯穿于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所以,结合学校体育健康促进理论和学校体育的特点可以得出,学校体育健康促进的构成内容也应该包含:政策与规划保障、体育健康教育、体育健康环境、社区联系、个人体育健康技能培养和体育健康服务。(见图2)
2.2.2 学校“体育健康促进”组织功能构成
学校应当依据学校“体育健康促进”的内容构成配置相对应的组织机构,以确保学校体育健康促进模式的全面实施(见图3)。整个部门配置的参加范围几乎涵盖了学校的所有部门及人员,每个部门的工作应该通过行为干预、环境潜移默化和技能培养等方式来实现对学生健康科学体育生活方式的有效培养。
2.2.3 PRECEDE-PROCEED 理论模式的应用
学校“体育健康促进”隶属于健康促进范畴,所以,在操作时可以使用健康促进模式的组织构成。当前已经存在一些健康行为群体的干预理论,其中最有名、发展成熟的是美国学者劳伦斯·格林(Lawrence W.Green)所提出的PRECEDE-PROCEED理论模式,这个模式前后呼应,为方案的实施提供了一个连续、完整的操作解析。(见图4)
在学校体育中使用该模式,能够增进健康促进与体育健康方式的一体 化发展, 进而促进“ 学生体育 健康促进 ”模式的构 建。PRECEDE-PROCEED理论模式对于健康教育及学校体育发展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3 结语
伴随社会的不断进步,学校体育也随之发展,尽管学生的健康问题不能单纯的依靠学校体育来负责,但是学校体育应当尽力获得社会力量的支持,争取将学校内部各部门的工作与学生健康紧密结合,尽力增进、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学校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学校体育采用健康促进理论及操作模式,在终身体育的背景下,构建学校体育健康促进模式,这也将会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新方法、新思路、新策略。
摘要:健康促进的实现不是卫生部门或者其他的任一部门能够单独完成的,它所倡导的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来增进健康。体育健康促进是运用体育手段来改善人们的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的过程,是人们进行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减少疾病症状产生的最佳措施之一,也是对某些非传染性慢性病进行治疗的有效途径,更是对生活质量和健康全面增进的重要手段。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终身体育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学校体育的重要性,进而对在终身体育背景下学校体育健康促进模式的构建问题进行研究。
如何促进体育教育终身体育 篇3
关键词:健康决定因素;终身体育;体育生活方式;体育健康促进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1-1534-03
1现代健康观和健康决定因素及其启示
1.1现代健康观与健康决定因素人类对自身健康的认识,受时代、环境,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水平是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人们争取健康权利的科学基础。受传统观念和世俗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把有无疾病作为健康的判断标准,认为“无病即健康”,机械的把健康与疾病看成单因果关系。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健康新定义:“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这个定义包含3个意义[1]:一是突破了“无疾病即健康”的狭隘、消极的、低层次的健康观;二是对健康的解释从“生物人”扩大到“社会人”的范围,把人的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和健康联系起来,同时强调了社会、政治和经济对健康的影响;三是从个体健康扩大到群体健康,以及人类生存空间的完美,这里强调了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要求人们主动协调人类机体与环境的关系,保持人的健康与社会环境和物质环境的高度统一。1974年,前加拿大卫生与福利部长Marc Lalonde提出了影响健康的4大因素,即,人类生物学、生活方式、环境以及卫生服务的可得性。它代替了“所有健康的改善都来自于医学”的狭隘观点,使人们理解了许多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主要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这一理论的提出,引起了人们对社会、物质、经济和政治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的重视,同时导致了许多社会机构和政府组织实施健康促进项目来帮助人们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目前普遍认为,决定健康的因素为以下几大类[2]:1)社会经济环境:社会地位、个人收入、社会关系、教育、就业和工作条件、人文环境等,支持人们作出健康选择的社会环境是影响健康的关键因素,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2)物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生物环境和人造环境等。3)遗传和发育状态:获得性体质、性别和人生早期阶段(围生期和婴幼儿期)的发育状态。4)生活方式:如健康生活的知识、态度和行为习惯,这是社会文明程度的缩影和体现,许多不良卫生习惯和不良生活行为是当今人类健康的重要威胁。5)卫生服务:健全的卫生机构、完备的服务网络、一定的经济投入、合理的资源配置,是维持和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和损伤的直接保障。
1.2健康责任和学校体育改革的思考
1.2.1社会环境深刻影响个人行为及其生活方式,并成为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美国学者J.Thomas Butler认为,在人类健康(疾病与死亡)归因中,遗传因素占16%,环境因素占22%,卫生服务占8%,生活方式占54%[3]。生活方式对于健康的重要作用已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人们似乎认为,生活方式完全取决于个人行为。20世纪70年代,许多研究机构以大量的案例调查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多数健康问题都可以追溯并归因于个人的生活习惯”,美国学者John Knowles认为,个人健康最大的敌人就是人本身。但是,也有许多社会学家对强调个人在健康方面的责任的结论提出批评。Rob Crawford指出:过分强调个人在健康方面的责任实际上是在“谴责受害者”,因为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环境对个人决定和个人行动的影响,掩盖了环境对健康造成的危害,也忽视了人类行为科学,忽视了个人正越来越无法控制自己的健康环境。社会流行病学家S.L eonard Syme和Linda Balfour认为:即便某个人的不良行为可以改变,但形成不良行为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如果不发生变化,那么上一代人所遭遇过的不利社会环境还将在下一代人面前重演,更何况大社会背景的某些负面作用会成为个人行为改变的阻力[4]。事实上多数个人行为与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紧密相关,某种行为在社会的流行也都是具有深刻社会根源的,个人的决策与行为是在大社会背景下进行的,它受社会环境的制约日趋深刻。
1.2.2学校体育不是学生体质健康的权威学校体育具有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功能。多年以来,教育界和体育界普遍认为“学校体育就是专为学生健康而设立的”,因此,人们习惯于把学生健康状况与学校体育联系在一起,一旦学生健康发生问题,就总是从学校体育寻找原因。近年来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的多项指标逐年下降,引来许多“学校体育怎么啦?”的责问声。但是,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健康是受多方面影响的,体育对健康有积极的影响,却不能包揽健康问题,尽管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已达到较高水平,尽管近年来学校体育不断加大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力度,但是体育法规政策、体育资源及其分配制度、体育健康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某些社会现象的负面影响,直接威胁人们的健康,并削弱学校体育对学生的健康促进作用。因此,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学校体育对于学生健康水平的提高显然是杯水车薪,学校体育的健康促进功能大打折扣。笔者认为,学校体育不能包揽学生的健康问题,学校体育充其量也只能是促进健康水平提高的有效手段之一,而不是唯一的手段,学生健康问题不能由学校体育单方面承担。因此,应当理性审视学生的健康问题,改变学校体育对学生健康大包大揽的观念,给学校体育一个客观的定位。同时也要求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青少年儿童的健康问题,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努力,改变学生体质健康持续下降的局面。
1.2.3把握健康因素,和谐发展学校体育健康决定因素的复杂性警示我们,必须把影响健康的因素纳入学校体育改革视野,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和发挥有利条件,避免一切影响健康的负面因素。WHO在《阿拉木图宣言》中重申:“健康实际上是人权。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一项重要的社会目标”[5]。作为一项基本人权,所有的人都应该获得最基本的健康资源,包括和平、适当的经济资源、食物和住所、稳定的生态系统和可持续性资源的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示人的整体性以及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既考虑人的自然属性,又侧重人的社会属性,即兼顾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因此,学校体育改革一方面要根据人类行为科学规律,积极干预学生的体育健康行为,另一方面要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体育资源和平等享用资源的权利,做到多因素发展的和谐统一,这应该成为未来学校体育改革的导向。进入21世纪以来,学校体育改革的焦点集中在体育课程改革,给学校体育带来一片生机。课程改革吸引了学校体育工作者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所有眼球,虽然体育课程历来被认为是学校体育的核心,但是,局限于体育课程改革,必将给我们带来困惑。实践“健康第一”思想和“终身体育”目标,决不是体育课程单方面所能完成的,政策法规、社会环境、健康服务体系将成为实践“健康第一”思想和“终身体育”目标的基础和保障。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已经进入相对发达阶段,物质条件相对丰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形势下,学校体育改革应该与之相适应,使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政策法规、社会环境、体育健康服务体系等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和谐发展,确实为学生当前的健康服务,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2创建学校“体育健康促进”模式,实现“终身体育”目标
2.1实现“终身体育”应以形成科学体育生活方式为核心大量研究表明,体育运动有益健康,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是提高生活质量、保证健康生活方式的不可缺少的因素,把科学的体育锻炼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可以调节并改善人们的不良习惯,调适人们生活中的心理和行为状态,有益于身心健康。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体育作为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已经受到普遍采用,体育正以一种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体育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下,社会中的个人、群体或全体成员为一定的价值观所制导的满足多层次需要的全部体育活动的稳定形式和行为特征[6]。科学体育生活方式是一种与人的生命质量关系密切,与现代人生理、心理、社会健康休戚相关的特殊生活方式[7]。宣传、教育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内容,可以使人们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并在获得科学锻炼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稳定而又健康的锻炼习惯[8]。
2.2学校“体育健康促进”将成为实现“终身体育”的有效策略学校“体育健康促进” 广义的说,是健康促进在学校体育的延伸,是以体育为手段、以学校体育体系为平台的健康促进策略。结合健康促进理论,笔者把学校“体育健康促进”定义为:以体育为手段,通过学校、家长和学校所在社区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给学生提供完整的、积极的经验和知识结构,包括体育课程和非体育课程,创建安全的体育活动环境,提供合适的体育健康服务,以促进学生健康,逐步形成科学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为实现终身体育奠定坚实基础的过程。这是一个通过组织和政策支持等举措,针对学生进行干预,减少环境中的危险因素,促使学生建立科学体育生活方式的策略,是一个全面影响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过程,其目标是促进学生健康,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科学体育生活方式是“终身体育”的核心和集中体现,是实现“终身体育”的载体,而学校“体育健康促进”是促进形成科学体育生活方式的具体措施,因此,可以认为,学校“体育健康促进”将成为实现“终身体育”的有效策略。依托学校体育体系,构建和实施学校“体育健康促进”策略,具有坚实的基础和现实意义。事实上,已经有一些“健康促进”的研究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出现[9-10],尽管它们还只是初步的、小范围的尝试,是个体行为层面的干预,但已经预示学校“体育健康促进”的端倪及其广阔的前景。
2.2.1学校“体育健康促进”的内容构成构成学校“体育健康促进”体系的内容应该是综合的、多层面的、全方位的、全面影响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借鉴学校健康促进理论,结合学校体育特点,学校“体育健康促进”内容应包括政策与规划保障、体育健康教育、体育健康环境、体育健康服务、社区联系、个人体育健康技能培养等(图1)。
2.2.2学校“体育健康促进”的组织功能构成根据学校“体育健康促进”内容设置具有相应功能的组织机构,以保证整体策略的实施,如图2所示。参与的范围几乎是学校的所有部门和人员,各部门的工作是通过技能培养、行为干预、环境的潜移默化来达到促进学生形成科学体育生活方式的。
2.3PRECEDE-PROCEED理论模式的应用学校“体育健康促进”从属于健康促进,操作上有健康促进模式的基本特征,因此,完全可以运用健康促进模式的组织框架。目前已有若干健康行为群体干预理论,其中最著名、应用最广泛、发展成熟的是由美国学者劳伦斯·格林(Lawrence W.Green)提出的PRECEDE-PROCEED理论模式,这个模式前后相互呼应,为方案发展和实施的计划指定、执行和评价过程提供了一个连续的操作图式[3](图3)。如图所示,行为干预计划开始前要进行问题诊断,包括五个方面的诊断,即社会学、流行病学、行为和环境、教育和组织以及管理和政策诊断。计划制定后要进行执行与评价,评价包括过程评价、因素评价和效果评价。PRECEDE-PROCEED模式有若干个步骤,各步骤的工作内容如下:1) 社会诊断:是确定人们的健康需求和生活质量状况的过程,它通过参与旨在了解社区的活动来实现。2) 流行病学诊断:通过流行病学和医学调查确定目标人群健康问题的程度、分布和原因。3) 行为与环境诊断:行为诊断是描述可能影响健康的有关活动。环境诊断系统的评估影响健康的社会和环境因素。行为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于健康。4) 教育与组织诊断:发现教育和组织中的问题。5) 管理与政策诊断:是对制定和执行计划的组织及管理能力的评估。通过组织发动、协调、制定政策与完善政策等不同的干预策略,以实施计划。6) 因素评价:确定能引起行为和环境过程发生改变的因素,Green和Kreuter将这些因素归纳为三大类:①倾向因素(predisposingfactors):通常先于行动,是产生某种行为的动机条件,主要包括知识、态度、信念、价值观及个人的技能等。②促成因素(enablingfactors):是促使某种行为动机或愿望得以实现所必须的环境条件,包括卫生保健服务和各种社会资源。③强化因素(reinforcing factors):它存在于行为发生之后,是对行为积极的或消极的反馈,主要来自社会支持、同伴的影响和领导、亲属以及保健人员的劝告和态度,也包括人们对行为后果的感受等。7.执行和评价:应该强调,评价不是最后的步骤,评价工作贯穿于整个过程。
该模式应用于学校体育,可以促使体育生活方式与健康促进的一体化,从而形成“学校体育健康促进”模式,它对于学校体育具有科学方法论意义,对于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3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健康决定因素的权重也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对体育的需要也不断的发展着。学校体育也因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虽然学生健康问题不可能单纯由学校体育承诺,但学校体育应该力求得到全社会的支持,争取学校各部门把自己的工作与学生健康联系起来,努力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健康,促进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学校体育自有其相对完整的体系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应当与时具进,不断汲取新的科学成果,借鉴不同学科的经验,丰富自身内涵,适当扩展外延。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核心,但是,当轰轰烈烈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取得可喜成果,而学生体质健康却逐年下降时,我们是否应该抬起头来,放眼社会,洞察、分析被我们所忽略的健康因素和社会因素,调整改革策略,促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使学生受益一辈子,真正落实“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思想。学校体育运用健康促进理论和操作模式,构建学校“体育健康促进”策略,正是以“终身体育”为目标,动员家长、学校、社区共同努力,通过创建体育健康支持性环境,以人类行为学为理论依据,科学干预和影响学生的体育行为,促进学生形成科学体育生活方式。它将为当前学校体育改革提供新视野、新思路、新方法、新策略。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主编.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2] 傅华,李枫主编.现代健康促进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0.
[3] 胡俊峰,候培森主编.当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
[4] 王正伦.运动锻炼的阻力[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16(5):1-3.
[5] 转自黄敬亨主编.健康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
如何促进体育教育终身体育 篇4
人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的确,有了健康的身体,无病无痛,精神饱满,人们才能更好地学习和生活。那么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外,同时也要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因为只有健壮的身体才能使学生精力充沛,更好地完成学业。教师在传授运动技能的同时,如何帮助学生树立终生体育锻炼的思想呢?我从以下几个观点加以研究。
一、教师的素质要求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不断学习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教师广博的兴趣和才能会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和困惑,得到学生的喜欢,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教师的兴趣和爱好,同样能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活跃运动氛围,例如在教学中教师示范优美的投篮动作,会调动学生模仿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在练习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锻炼情况和掌握程度,端正学生锻炼的态度、对锻炼成绩做出准确的评价,这样有利于锻炼效果,易调动学生继续锻炼的热情,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培养运动兴趣,养成锻炼习惯
“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是教学的新理念。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体育活动得到快乐,在运动中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更大的乐趣和满足感,这需要体育教师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多安排一些比赛活动,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潜力,活跃氛围,充分展示学生运动天赋,这样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以后更会积极快乐地融入到体育活动中去,从而将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化为自主的锻炼习惯。只有对体育感兴趣,学生才会学习体育和进行体育锻炼。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发掘学生感兴趣的项目。例如自由活动时间增设学生喜欢的乒乓球、羽毛球或篮球,在学生参加这些项目活动中,不断体会到技能进步带来的快乐,同时增强体质,从而提高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而形成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三、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自我锻炼能力是指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自己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和进行身体锻炼的能力,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体育教学中主要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够将所学的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运用到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例如,教师讲解要领和示范动作后,要求学生独立模仿动作,对于体质差或者不协调的学生给予帮助和保护,因此我们要提高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指导和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锻炼习惯。在教学中实施自主锻炼也可以提高自我锻炼能力,允许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锻炼方法,教师给予技术指导,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活动,自己去锻炼,教会其如何更好地去活动,如何更好地去锻炼,加深其知识、技术的理解与感受。这样更能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也是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只有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才能有志气,有恒心坚持自主锻炼,并养成良好的独立自主的锻炼习惯。
四、重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与体育锻炼,愉悦身心的体育活动,是体育课内容的补充和延续,它与体育教学相辅相成。它有强烈的教育性、自愿性和多样性以及丰富多彩的趣味性。课外活动中,要求学生必须参加的内容有早操、课间操,有些内容由学生自己决定是否参加,比如课后的体育活动。在组织课外活动时,内容要开展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组织要灵活,不拘一格,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形式,愉悦健身,从而学生既可以自愿选择,又可以在自己喜欢的环境中从事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有利于排除思想杂念,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充实课余文化生活,使学生保持热情乐观、精力充沛,使学习和生活充满生机。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学校体育课程安排有限,所以只有安排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才能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从而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课外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兴趣起到关键作用,体育活动是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人的健康状况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着,体质有强有弱,只有养成经常体育锻炼的习惯,才能拥有结实健康的体魄。体育属于文化范畴,体育运动属于高尚的文化活动之一,对体育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不仅能丰富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好处,这就需要我们提倡终身体育思想,养成经常体育锻炼的习惯,达到锻炼身体,增进健康,满足精神需求的目的。
总之,培养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可以让学生认识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价值,生活当中不可缺少体育,体育让学生身心愉悦,其乐无穷。所以,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很重要。
参考文献:
太原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 篇5
(2012年8月22日太原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2012年9月28日山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批准)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组织实施
第三章 保障措施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满足市民终身学习需求,发展终身教育事业,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除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外的终身教育活动。
本条例所称终身教育,是指由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等组织依托各类教育资源开展的社区教育、职工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等活动。
本条例所称社区教育,是指面向社区内居民开展的以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优化社区人文环境、构建和谐社区为主的教育活动。本条例所称职工教育,是指依照岗位规范对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在职人员开展的以专业知识、职业 —1—
技能培训为主的教育活动。
本条例所称农村成人教育,是指以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为主的教育活动。
第三条 终身教育工作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协调、资源共享的原则。
第四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建设工作的领导,将终身教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计划。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各自职责组织开展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建设工作。
第五条 鼓励市民积极参与终身教育活动,并为终身教育活动提供志愿服务。
鼓励市民开展各种形式的终身学习活动。
第六条 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单位应当加强对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建设工作的宣传报道,通过开设专栏、专版、编辑书籍、杂志等方式,传播终身学习理念,开展终身教育活动。
第七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对在开展终身教育活动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组织实施
第八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设立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建设促进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指导和推动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建设工作。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建设促进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教育行政部门。
第九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建设工作,并履行下列职责:
(一)组织编制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建设规划,经本级人民政
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二)制定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建设计划;
(三)组织对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建设工作开展情况的检查、考核;
(四)负责对终身教育经费的管理和使用;
(五)承办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建设促进委员会交办的其他工作。
政府其他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建设工作。
第十条 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内的社区教育工作,组织整合本辖区内的各类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第十一条 市、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居民委员会应当依托社区教育机构,为社区内学龄前儿童、学生、从业人员、待业人员、下岗再就业人员、流动人员、残疾人及老年人等提供教育服务。
鼓励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为社区居民提供公益性教育服务。
第十二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国有资产管理、公务员管理等部门和工会负责组织开展职工教育工作。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其他教育培训机构应当加强在职人员教育培训,提高在职人员素质。
鼓励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与院校采取联合办学、委托培训等方式开展职工教育。
鼓励各单位建立在职人员带薪学习制度。
第十三条 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负责组织开展农村成人教育工作。
第十四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县(市、区)、乡镇、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推进农村成人教育培训工作。
第十五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对失业人员、进城就业农村劳动者的就业培训。
失业人员和进城就业农村劳动者的就业培训,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享受培训费补贴。
第十六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和残疾人联合会负责残疾人教育培训工作。
第十七条 妇女联合会应当会同相关部门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第十八条 市、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加强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工作。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区(村)应当参与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活动。
第十九条 鼓励教师、学者、离退休人员以及其他具有专业知识和特殊技能的人员从事公益性终身教育工作。
第二十条 每年十月第二周为本市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
每月举办面向全体市民的全民终身学习大讲堂。
第三章 保障措施
第二十一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终身教育经费列入本级政府教育经费预算,保证终身教育经费逐步增长。
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本行政区域内常住人口数每人每年不低于二元的标准安排社区(村)教育经费,列入本级教育经费预算,并根据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第二十二条 企业应当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一点五至百分之二点五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并可依法在税前扣除。
企业应当每年将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使用情况向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报告。
第二十三条 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捐助终身教育或者举办
终身教育机构。
第二十四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终身教育机构教师和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从事终身教育的专职教师和管理人员在业务进修、专业技术考核等方面与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享有同等权利。
第二十五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社区教育机构建设,在市、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居委会分别设立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社区学校、社区分校,并建立独立的场所、配备必要的教育设施和相应的教师和管理人员。
第二十六条 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群艺馆)、体育馆、美术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公益性设施应当扩大免费开放的范围,开展有益于提高市民素质的公益活动。
第二十七条 本市范围内的各类院校,应当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在师资、设施、场所等方面为终身教育提供服务,开展终身教育活动。
广播电视大学应当加强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完善太原终身学习网,发展远程和社区教育,扩大终身教育覆盖面,为学习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第二十八条 承担终身教育职能的各类机构应当对学习者的注册入学、学习时间、课程和成绩等进行登记,并根据学习者的需求提供书面证明。
逐步建立终身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九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建设工作纳入工作目标责任制,并定期进行考核。
第三十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对本辖区内开展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建设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定期评估通报情况。
第三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截留或者挪用终身教育经费。
第三十二条 企业职工教育经费应当专项用于本企业的职工培训,不得挪作他用。当年结余的职工教育经费可以结转下使用。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政府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未履行终身教育职责的,由监察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情节轻微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由监察机关依法追究其主要负责人和有关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侵占、截留或者挪用终身教育经费的;
(二)擅自改变捐赠款物性质、用途的;
(三)其他违反本条例规定的情形。
第六章 附 则
如何促进体育教育终身体育 篇6
【摘 要】体育游戏教学符合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在此,本人总结几点经验。
【关键词】体育游戏教学 非智力因素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传统的军事化的体育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兴趣。而体育课中采用游戏教学方式效果就大不一样了,体育游戏教学是以身体教育为手段,与竞技运动比赛密切相连,内容新颖,形式活泼,寓教于乐之中,符合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学生既体验了体育教学的乐趣,又增强了身体素质,还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意志、情感、兴趣、注意、习惯、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一、体育游戏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游戏可以丰富、深化人们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的情感可直接影响着智力因素的发展,也影响着其他非智力因素。体育游戏教学内容的安排,使学生在趣味和娱乐中学习与锻炼,激发学习兴趣,在愉悦的心境下学习,学生思想活跃,条理清楚,想象力、判断力、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课堂上表现出朝气蓬勃,对自己充满信心。例如,现在的独生子女都很娇惯,练习单调、枯燥无味、且持续时间长、运动强度大、十分艰苦的耐力跑是他们最头痛的一项训练,学生们一是体力不够,二是没有耐久性,不想点巧妙的教学方法很难完成教学任务。于是我就想到在教学中运用跳长绳比赛来加强对学生的训练。把学生8―10人分成一组,两人摇绳,其他同学成一路纵队站立于摇绳同学的一侧,跳跃过绳跑到另一摇绳同学的一侧,依次进行“8”字形跑动。跳长绳平时阳光体育运动时间也经常锻炼,所以学生们都会,而且挺感兴趣的。只是课堂上要求严格一些,每位学生必须紧跟前一位学生,两位学生之间尽量不让绳轮空,绊绳或空绳的学生替换摇绳者。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追逐跑、对角线绕场跑、蛇行跑等形式,使耐力跑变得多样化、情趣化。这样教学,消除了学生对耐久跑的抵触情绪,从思想上就没认为这是训练,而是像做游戏一样轻松愉快的对待,营造了轻松、愉悦、开放的学习氛围,将耐久跑的练习方法由单调枯燥的“跑圈”变成为形式多样、具有浓厚趣味性的游戏活动。
二、体育游戏调动学生好胜的心理,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小学生在体育课中最能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相互竞争、比高低、比距离、比时间等,所以我们可以采用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生动活泼的体育游戏来进行。体育游戏教学,强化了学生时间观念,使学生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的竞争意识加强,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游戏,我给它起名叫“丢沙包接龙比赛”。这个游戏器具简单,规则好掌握,随堂就可以做,甚至学生课后也可以玩。首先,把参加游戏的人分成人数相等的4―5组,每人手里拿一沙包成纵队站在起跑线后,在起跑线前方10―15米处画一个直径60公分左右的圆圈作为终点。教师作裁判,发令后,各组第一人跑至终点并把沙包投入圆圈内,然后原路返回至起点,用手拉住第二个同学的手,两人共同跑向终点,将第二个同学手里的沙包投入圆圈里,再共同返回起点接上第三个同学,如此反复连接,直到把最后一人接上成龙,将最后一个沙袋投入圆圈中,能连成“龙”的组得分,“龙身”断开的组不得分,沙包没投入圆圈内,捡起投入可继续游戏。最后按连成龙的先后顺序以5、3、2、1记分,得分高的小组老师适当地给些小奖品,奖品虽小但孩子们都很看重,这是他们胜利的象征和标志。游戏中有欢快的笑声,也有紧张激烈的比拼,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得学会互相合作,互相关心才能取得比赛的胜利,无形中培养了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思想。体育游戏培养了学生朝气蓬勃、团结互助、积极进取的精神,从而使学生具备了机智、果断、勇敢、顽强的良好品德和情操,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三、体育游戏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学生之间是有个体差异的,对不同学生要区别对待。所以体育游戏在设置时就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要以不同的标准来衡量,不能一刀切,否则会挫伤很多体育能力较弱的学生的积极性。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渴望,例如,跳高教学中,如果用同一高度要求每个学生完成练习,能力强的学生倒是无所谓了,一部分能力较弱的学生(特别是女生)会遭遇失败,也容易失去信心。利用分层次教学法进行教学,设置不同的高度,部分同学要求横竿高一点,部分学生面对比较低的横竿也不敢跨越。这种情况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不要逞能,要量力而行。每当前一练习成功完成,学生就在获得成功的基础上产生向新高度冲击的信心,就能使学生以更大的愿望和意志力去完成下一个练习任务,用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这种成功的体验能够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良好品质和自信心。
总之,21世纪要求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广阔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独立的性格等,这些品质在日常的体育课教学中,通过充分的挖掘、改编游戏都能够培养起来。青少年只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全面发展才能够迅速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如何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篇7
一、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俗话说, 兴趣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因而, 在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细心观察, 研究学生多样化的兴趣, 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 对授课环节进行事先的设计, 对学生进行兴趣教育, 并取得预期的教学成果, 一方面使得学生能释放在繁重的文化课中积累的压力, 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在不经意间培养自觉接受体育教育的意识。在教学形式上, 在进行体育训练前,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看比赛, 培养他们参与其中的意识, 并通过为比赛鼓掌、加油等形式获得身心的愉悦感, 培养他们的兴趣。在教学内容上, 教师要诱导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 可以通过竞赛性质的项目,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 通过这种同学之间的体育训练竞争, 形成一种体育锻炼上争先恐后的气氛, 激发每个学生内心的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自我锻炼是指学生有意识地在不需要教师强迫的情况下, 进行的主动锻炼。这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常规教学中, 加强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 一方面要靠老师积极地采用技术教学的方式, 利用技巧, 激发学生自我锻炼的意识, 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体育锻炼的认知、观察以及独立训练能力, 使学生能从真正意义上, 明白体育锻炼的内涵及有关锻炼知识, 充分地激发他们锻炼的自觉性, 不断在运动的强度、次数、时间上取得新突破, 为终身的体育训练夯实坚强的基础。例如, 在教学中, 授课教师采用轮流负责制的方式,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中, 这样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性, 另一方面又能增强每位同学的责任感, 增强对锻炼的关切程度, 从而更加有意识地参与体育锻炼。
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是教育的宣传员, 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 尤其是作为体育锻炼的体育教师, 他们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授课老师, 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终身的体育训练, 因而教师素质的提高, 对于学生树立终身的体育意识意义重大。
首先, 体育教师应具备丰富充裕的体育知识储备。在进行锻炼教学过程中, 面对兴趣爱好多样化的学生, 体育教师应对各种不同的运动和锻炼方式有着一定的了解, 这样才能在为学生解答疑惑的过程中得心应手, 作体育知识的解疑人,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其次, 体育教师应具备优良的道德素质。教师素质的高低, 关乎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为终身教育的体育教师, 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 才能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心态, 在锻炼和人生中都能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再者, 体育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 因时制宜地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 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要认真钻研不断更新的教材, 采用现阶段的多种高科技手段, 将课堂内容融入到学生的每一分每一秒, 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构建和谐、美好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接受教育, 激发其自主锻炼学习的热情。
四、多样化教学方法
现阶段, 随着高科技的逐步普及, 教学方法已经开始逐步迈向多样化的时代。作为终身教育的体育教学, 其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对其教学方法进行多样化。体育教学强调的是一种师生间的互动, 在多媒体高度普及的现代教育中, 教师应该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体育教育。例如, 在教学的讲解阶段, 教师可以通过PPT、电影短片等多种方式, 利用生动的图片或者是别人的实例进行教学, 宣传相关的体育知识, 如:篮球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足球比赛中的规则等等。还可以采用前届学生的真实短片, 一边教学, 一边评价,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这样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 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主锻炼中, 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综上, 学校教育期间, 通过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教师的自我提高、学生兴趣的挖掘、学生能力的培养等方式, 不仅能让学生自觉参与到自主锻炼中, 构建健康的体质, 同时对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也有重大的作用。
摘要:体育教育是学校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 其除了能满足青少年茁壮成长、积极向上的发展需求外, 同时还有助于培养一定的未来职业能力。因而, 学校体育教育通过不断的变革, 鼓励学生通过接受学校体育教育, 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 提高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培养良好的终身锻炼习惯, 为终身健康夯实坚定的基础, 意义尤为重大。
关键词:体育教育,终身意识,学生
参考文献
[1]薛军, 王涛.建设终身体育[J].体育科学, 2005, (2) :101-102.
[2]王维贤.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J].教海探, 2009, 4 (12) :157-159.
[3]全爱清.论高职体育教学中“健康第一”思想与终身体育意识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 (04) :25-27.
[4]张林, 王海燕.培养高校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对策[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8, (5) :197-199.
[5]陈琦.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 2002.
如何促进体育教育终身体育 篇8
关键词:终身体育;必要性;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8-0179-02
中职体育课不仅可让学生在校期间打好身体基础,掌握体育的知识和技能,养成锻炼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所谓终身体育意识,是指人一生都保持体育锻炼的习惯,能够自觉、自愿地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行为,使身体健康、身心愉悦,这是中职体育必须重视的一项教育目标。因此,培养中职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势在必行。
一、培养中职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性
1 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使机械化大生产逐渐在各个领域取代了小作坊的个体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但是,人们的健康状况却没有因此而提高,甚至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情势。原因在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导致缺乏体育锻炼,部分人出现了肥胖、抵抗力差等现代病和亚健康状态。同时,工业及环境污染也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体育锻炼是预防疾病最好、最有效的方法,工作后的体育习惯主要来自在校期间的学习,尤其是中等及高等学校的体育学习。另外,终身体育也是现代生活方式的需要。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时,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体育锻炼无疑是一种最大众化,也是最实用且时尚的活动,体育活动是业余生活的重要内容。体育锻炼可以使人愉悦身心,增强体魄,陶冶性情,增加乐趣。简而言之,体育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能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和增强人际交流。
2 中职教育的职业要求。
(1)中职学生毕业后直接走向社会开始工作,这个期间的体育是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衔接点。由于这个时期的学生趋近成人化,也是培养体育兴趣的关键阶段。中职期间的学习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也是学生向职工过度的重要桥梁,对于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阶段的体育学习,能够为学生的学业和将来的工作创造健康的体格,乃至为终身的健康奠定基础。
(2)中职生的就业特点。未来的工作性质,需要良好的体魄来支持。中职学校的办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技术工人,为企业培养技术性实践性人才。这种人才的工作强度需要健康的身体,除先天遗传外只能靠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体育锻炼。这不单单是工作需要,更是人一生的生活需要。因此,适当的体育锻炼、接受体育知识是中职期间体育学习的重要内容。
二、中职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
1 中职体育必须强调育人育体。学校体育的主要目的是育人,以传授体育知识为主要目的,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即以学生的需求为主要目标,以健康为核心,以获取体育知识和养成体育习惯为目标。通过系统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以人为本就是要通过学生的身体锻炼学习体育技能,此时教师应注意教学气氛的民主和平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情,体育教师以情动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付出真情,形成和谐的情感环境,使体育课成为育体、育心、育人的重要载体。2,创新中职体育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模式就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核心,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在创新的模式中,教师可以选择“动作教育”模式、“快乐体育”模式、“体适能”教学模式等多种,但不管选择哪种,主要的教学目的是重视认知水平的提高。要根据体育学习的学习动机、思维和人际交往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模式,还要兼顾教学内容及学生的体育水平、实施的可行性,这样才能使体育教学更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技能形成规律,体现情感体验、人际交往等特点,从而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另外,还可以开阔视野,广泛借鉴国内外同类教育中的体育教学方式,融合自身教学特点,做到取长补短,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 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使之愉快学习。体育活动有时很单调,学生学习没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是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关键,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必须在兴趣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另外,中职体育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就必须充分调动他们学习体育技能、加强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动力就是源自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笔者的做法是将无趣的运动项目变为有趣的体育活动。比如,中长跑形式单调,是学生最不喜欢的体育项目。但对于终身体育的延伸来说,该项活动是最实用和普遍采取的锻炼方式。只要采用适应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教学方式,同样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再如,采用接力或分组竞赛的形式,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乐趣。丰富多彩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学习的乐趣,使学生懂得学习体育技能、培养锻炼意识为的是现在,更是为了自己的将来,以便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都会乐意参加练习。
4 优化体育大单元教学设计。在中职体育教学中,教学方法模式的选择非常重要,必须注意学生的情感需求而设计教学。以保证学生乐学、自觉、主动学习为教学方式的标准,创设轻松活泼、愉快平等的学习环境,在此情境下去学习各项体育技能。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设计一套总体的战略思路,确定总目标: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核心,以促进健康、养成习惯为体育锻炼的目标,进而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确定大目标:以全面锻炼身体为宗旨,以学习和掌握“三基”为目标,进行体育教学模式的选择:确定中目标:在大目标的指导下完成各年级体育教学要求:确定小目标:具体完成各年级各类教材的具体教学要求;确定具体目标:确定每一节课中的具体教学任务,掌握一种体育技能,加强健康卫生知识学习。
体育是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教学是中职教育的重要内容。肩负着提高学生体质的重要使命,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宋伟华,浅谈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与能力[J],华章,2009,(20)
[2]李源源,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中贯彻终身体育意识的方法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4)
【如何促进体育教育终身体育】推荐阅读:
如何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稳步发展09-27
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06-14
如何促进宗教和睦和谐06-28
促进体育发展06-13
如何利用信息化促进纳税服务10-23
结合学校实际谈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08-29
浅议工会组织如何促进企业文化建设09-25
反思:如何促进幼儿园保育员专业化成长?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