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学校实际谈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精选7篇)
结合学校实际谈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篇1
结合学校实际谈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作者:陈厚勇(中学语文壹级教师)单位:贵州省普定县化处镇化处中学 电话:0853—8642150(***)地址:贵州省普定县化处镇化处中学 邮编:562102
摘要: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成为一种专门职业,是社会发展、职业分化的自然结果和必然要求。本文从所在学校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论述了如何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本人认为要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最主要是要解决教师如何做到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快乐学习,从而实现自我造就,自我发展,实现自身专业化发展。从学校的层面讲,学校应该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基地。从教师个人的角度讲,教师个人的角度是主观因素,尤显重要。教师要真正实现自身专业化发展,还要靠自身不断努力,实现自我造就、自我发展。
关键词:促进教师专业化
一、教师专业化概述。
从宏观上看,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 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从微观上看,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以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具有专门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并能有效地、创造性解决教学领域中的问题。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的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提高,独立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的过程。这个过程既需要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又需要教师创造性地运用一定的理论,来解决实际教学中的具体问题。
教师成为一种专门职业,是社会发展、职业分化的自然结果和必然要求。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的在于突出学校教育工作的专业特点,使教师这种职业由随意性向规范化转变,成为一个有自己独特知识和技能的职业,成为其他职业劳动者所不可替代的社会角色,借此提高教师职业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从根本上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进而创造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
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做了一系列的工作,开展了一些有益的实践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对教育教学的管理。
规范的管理是学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003年以来,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有关要求,我校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充分发扬民主,相继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尤其是建立和完善了教育教学常规管 理制度,规范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
如我校的管理制度要求,每一位教师开学初必须要制定出相应的教学工作计划,经教务处审查同意后实施。教务处每月进行一次教学常规检查,对老师们的教学情况进行考核、总结并给以公示,实施奖惩。根据教学常规管理办法,教务处重点加强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学生等方面的考核。
教学常规管理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热爱教育、敬业爱岗的思想道德品质,规范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促进了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以科研促教研,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和研修制度。结合新课程改革和教师继续教育的要求,我校结合实际制定了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和研修制度。学校共设有语文、数学、英语、理化生农、政史、信息技术、综合(地理、音、体、美)、等教研组,各教研组以学校教研计划为指导、制定出相应的教研活动计划,切实开展科研活动。如开展课题研究、集体备课活动,开展公开课、示范课的说课、听课、评课活动等。
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和研修制度的建立,体现了以科研促教研的目的,在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制定培训学习方案,切实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根据省、市、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我校结合实际制定了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施方案和管理制度,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工作: 其一:有计划地开展教师职业道德培训。学校聘请在我校具有师德表率作用的老师担任授课教师,授课教师根据计划开展培训活动。学习的内容有党的方针、政策、党纪政纪、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
其二、有计划地开展新课程培训学习,切实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我们充分发挥各学科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作用,组织教师学习新教材、新课标、新教法等。
其三、有计划地开展新理念、新技术的培训学习。学校给每位教师定有《校本研修面对面》、《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现代教育技术》等图书,以学校或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培训。使每位教师在理论上和观念得到切实的提高。
其四、加强对新教师的培训。每位新教师正式上课之前必须接受岗前培训。由学校选派教师负责指导。在指导教师的安排下,新教师至少要听本学科教师上20节课,并认真记录,与授课教师认真交流。然后认真备课、指导教师对其教案进行指导,在经得指导老师同意后方可上课。指导教师和教研组长组织听课后结合本组教师意见作出评价并签署意见,最后经教务处同意后才能正式上课。
(四)建立教师专业化发展档案。
为了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我校建立了每一位教师的成长记录档案,每学期收集整理一次。档案的内容比较丰富,有教学工作计划、继续教育学习计划、学习记录、优秀教案、优秀课件、读书笔记、、典型案例、优秀论文、工作总结、学习总结等等内容。教师专业化成长档案的建立,促进了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
几年来,我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师专业化发展取得可喜的成绩,但依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管理办法中有些条款缺乏人性化,对教师的心理造成伤害,少数教师缺乏教学热情和动力;管理办法中,有些环节不完善,有老师钻空子,个别老师的工作有敷衍了事、应付检查的现象;对老师缺乏科学的评价,单方面的考核代替了多元的评价等,这些都不同程度影响教师专业化的成长。二是专业引领方面开展得不充分;自我反思环节没有切实开展;同伴互助氛围没有形成。三是在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校管理制度有缺陷,有些老师的学习资料不真实、学习记录不规范、不认真。有些老师学习的自主性不强,没有进取之心,得过且过。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校教师专业化的成长。
三、如何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针对我校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人认为要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最主要是要解决教师如何做到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快乐学习,从而实现自我造就,自我发展,实现自身专业化发展。
(一)从学校的层面来讲,学校应该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基地。
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场所,而且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地。学校应该具有使学生和教师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具有教师发展功能的学校才是‘真正的学校”。教师专业成长注重教学专业化的内 涵发展,而教师专业能力主要是在教学实践岗位中逐步形成并发展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离不开教学,教学无法脱离学校。学校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学习团体,学校中的每个人都是学习者,地位平等。因此,“教师任职的学校当然就是其专业化发展的主要环境。”那么,学校应该采取什么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呢?
其一、加强师德培训。“教以德为先”,教师的专业精神和专业道德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首要问题。本人曾撰有《教师职业专业化与师德教育》一文,在文中,本人认为,师德教育是提高教师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法律法规意识,推进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前提和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是师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一个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水平和法律法规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其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荣辱观的取向;直接影响其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的深厚与否;直接影响其能否献身教育、敬业爱岗、依法执教、廉洁从教;直接影响其能否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因而我们抓师德教育就必须花大力气抓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这是教师走向职业专业化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突出强调教师的专业精神:一是要有职业理想,要培养教师具有热爱教育事业、敬业爱岗的情怀,使广大教师具有服务教育献生教育的理想。二是责任感。没有责任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要尊重和关心每一名学生,要有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三是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教师要对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精细。让教师用精心的态度,通过精细的过程,产生精品的教育成果。四是发展的意识。教育的前瞻性要求教师有发 展的意识,提倡教育教学中少教一些一时有用的东西,多教一些一生有用的东西,注重习惯的养成和方法的传授,有“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意识。
其二、完善培训制度,加强新课程、心理念、新技术培训。在培训中我们要着力解决共性的、前沿的、重大的问题,要着力解决新课程推进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教师现代教育理论水平,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在新课程改革中积极接受新的理念并在教育教学中敢于实践新的理念。要加强教师对新课程推进中存在的问题的研究和反思。培训中要通过案例引导教师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将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合。提高教师科研、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把教研、科研、电教和教师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开展学科教研活动中培训教师,使教研活动课程化、科研成果课程化,提升教师的研究水平和实际从教能力。
其三、完善校本教研和校本研修制度。学校要设法为教师创造促进教专业化发展的条件。如开展校际间的交流、寻求专家的指导,实现专业引领;要加强教师自我反思习惯的培养;要创造同伴互助的良好氛围。要将教师实践活动和研究活动密切结合起来,通过专题研究、集体备课、观摩研讨、典型示范、评价激励等形式,营造敬业爱生、善于钻研、精益求精、争创一流的师风,促使教师更好地按教育规律办事,吃透大纲或课程标准,灵活驾驭教材,选好教学模式与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效益。
其四、加强对骨干教师培训和管理。选派一定数量的骨干教师参 加各级培训,使他们在政治素质与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学术水平、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学校要规范对骨干教师的管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骨干带头和示范辐射作用。
(二)从教师个人的角度讲。
学校的层面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客观因素,必不可少;教师个人的角度是主观因素,尤显重要。教师要真正实现自身专业化发展,还要靠自身不断努力,实现自我造就、自我发展。
其一、教师要自觉加强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品质的学习。只有具备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和高尚的师德修养,我们的老师才会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在工作中才会把 “职业”变为“专业”,才会对教育工作具有责任感;我们的老师才会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真正实现专业化发展。
其二、教师要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做学习型教师。教师要有忧患意识,要认识到不学习就会落后;不学习就会精神萎靡、思想匮乏;不学习,就会才疏学浅。不学习的老师,就是庸师,庸师是要误人子弟的。具有良好师德的老师不会不学习。我们要学习专业知识、更要广泛涉猎其它学科的知识,既要秉承优良传统,又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业务技能。
其三、教师要主动进行教育科研活动。做一个学者型、研究型教师,是新时期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所以,我们的教师不能只做教书匠,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绩效,要加强对教材、课 标的研究,要主动进行课题研究,要与教师同伴加强合作,实现共同进步。
其四、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各级各类培训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好机会,每位教师都应抓好仅有的机会,不能把各级组织的培训看成是走形式,不能有应付了事的思想,要积极参加培训。要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培训的内容联系起来,通过总结反思,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个性。
总之,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项面向未来、效益无限增长的工作。如何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从学校层面看,我们要依靠学校这一重要基地,我们要把学校建设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优越环境。但从教师层面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最主要还要靠教师本身。现代人的重要标志是自我发展。每位教师必须学会自我管理,加强对思想政治和师德修养的学习,树立崇高的教育理想。树立学会学习、快乐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身专业化发展。我们可以这样说:“专业化教师是自我造就的”。
参考文献:
1《优秀教师是这样炼成的》作者:(美)哈蒙德,(美)斯诺顿 著,葛雪蕾,王军 译,中国青年出版社。
2《走进新课程》朱幕菊 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校本研修面对面》陈大伟 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4、《新课程校本教研》王长青等编著,新华出版社。
结合学校实际谈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篇2
“有需求才有动力”。只有知道教师需要什么,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好校本培训工作。
1.满足情感,确立“急需先行”的原则
由于日常工作繁杂,许多教师习惯于被动地接受学校和上级布置的工作,对培训学习、教学研究应付心理较为严重。为此,我们走进教研组,通过谈心、发放问卷和咨询表、召开座谈会等形式,积极听取教师意见,把教师普遍急切需求的内容优先列入校本培训计划;对教师反映不热烈但又必须开展的学习和培训内容,通过例会、谈话耐心做好思想工作,取得理解和认同。同时我们认真倾听教师对各种培训内容与形式上的建议,力争更贴近教师的需要。
2.满足培训,遵循“面向全体”的理念
校本培训对教师而言是一种职业福利,是否能够将这种福利惠及更多乃至全体教师,事关学校的整体发展。[1]以前,因为优质培训资源的供应不足,我们把大部分的培训资源集中、倾斜到了部分骨干教师身上,而对大部分普通教师关注不够,现在,我们在校本培训中努力做到让每位教师都参与,为每位教师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
3.满足心理,奠定“持续发展”的基础
教师是一个高压力职业,持久压力会严重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校本培训是基于一种“终身学习”的理念,要伴随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没有健康的心理作为基础,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就会成为空谈。[2]为此,我们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活动,通过专业心理咨询软件,对教师进行职业压力测评,由学校专业心理咨询教师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就测评中发现的个别心理问题单独进行心理疏导、调理,妥善解决。同时,学校提出促进教师的身心健康要做到“四个必须”:一是必须要建立常态的员工帮助计划,培育幸福教师队伍,打造“幸福组织”;二是必须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促进教师身心平衡健康;三是必须要注重学校管理制度,体现人本精神,改善教师生存环境;四是必须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教师生命品质。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教师自身心理抗压能力和调适能力,为其专业化长足发展夯实了基础。
二、关注课堂教学的需求
1.依托听评课,掀起浓厚的研课氛围
在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的培训过程中,我们加大听评课的广度、深度,扎实做到每听必评,每评必改,每改必进,围绕教学内容的几大板块,重视评课与反思环节。“多听课”“勤评课”“重反思”,同一年级组教师一有空闲时间就相互听课,在每上完一节新授课后,总是积极地向组内其他听课的教师请教,把好的教学建议以教学后记、教学反思的形式记录下来,组内教师之间取长补短,学到了成功经验和方法,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此外,学校高度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每学期都进行由校长、分管主任、年级组长参加的多轮听课,有“诊断课”、“提高课”、“汇报课”、“达标课”、“课堂大比武课”等,校长亲自主持青年教师提高课堂经验交流会,为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改进意见,激励青年教师尽快、尽早成才。我校教师平均每年听课次数都不少于50节,各分管主任的听课节数达到200多节。
2.推行“精品课”评选工程,打造教学骨干与教研共同体
全校所有专任教师每人选定一个课题,在不同班级“同课异构”,年级备课组教师参与听课,听课教师都带有不同的课堂观察重点,课后围绕各自的“观测点”帮助授课教师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授课教师在汇集众多意见的基础上接受指导再度备课。一般要经过三、四节反复的研课、磨课,才能正式申报学校录制,学校从中筛选出“精品课”推荐到山东省“1751”项目组。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校内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实现“典型引路”,使教师们在实践中有法可鉴,有路可循。学校注重打造“教研共同体”,鼓励教师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发挥每个教师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使教师在互补共生中成长;鼓励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帮助和指导年轻教师,使其尽快适应。
3.构建“三段五环节”模式,提升教学技能
学校将构建高效课堂作为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一个系统工程来抓,主要将这个动态的教学过程分解成三个阶段(课前、课中、课后),以此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堂的教学效率。课前抓集体教研,以“同研一节课”为契机,年级主任、学科组长亲自参加年级学科的集体备课,确保集体备课不流于形式,为构建高效课堂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课中抓细节落实,注重学生的课堂规则训练,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渗透到每个课堂的每分钟,各学科组有具体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方案,内容细化、措施得力;课后抓延伸,重点放在学困生的跟进辅导上,“不放弃、不抛弃任何一个学生”,巩固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教师进行“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激、呈、练、展、评”)培训。“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呈”:师生交流、确定目标;“练”:小组合作、完成目标;“展”:师生互动、展示提高;“评”:反馈矫正、小结目标。这种“五环节”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既要统筹兼顾,又要有所侧重,整个课堂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学”为主体,以“教师引”为主导,力求严谨,收到实效。
4.实现课堂“两会三维六有效”,凸显教学特色
在“三段五环节”模式的基础上,学校在团队及教师个人层面反复施力,全力研磨,着眼于课堂的高效、学生的实效,“两会三维六有效”特色教学也日臻成熟:“两会”即在课堂上学生要做到“会学”和“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即“会学”,又要注重“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落实即学会;具体课堂操作要做到“三维”,指在学校、学科团队、教师三个层面要有不同的目标要求。学校从宏观层面把握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教研组结合学校宏观要求探索各学科组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结合各学科组的模式创新个人教学特色。学校教学改革总体要求是:师生双主互动,遵循“金字塔学习”规律,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教师精讲精授,把更多课堂学习的时间让给学生,学生能自己动手做的教师坚决不代替做,学生能自己扮演的教师坚决不扮演,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坚决不讲授;并且教师一次讲解时间不超过5分钟,一堂课总讲解时间不超过15分钟。“六有效”:“有效定位学习目标”、“有效讲解”、“有效练习”、“有效探究”、“有效互动”和“有效评价”。[3]
根据学校教学改革总目标,各学科已探索出部分课型的教学模式:
数学学科的“三层五步”课堂教学模式:“三层”是将全班学生分为A,B和C三个层次,即A层是智力、非智力因素都较好的学生;B层是智力因素较好而学习不扎实的学生或者是智力一般但学习态度较好的学生;C层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相对较差的学生。“五步”是指教学过程的五个环节,分别为:(1)创设情境,明确目标;(2)启发诱导,探究新知;(3)变式运用,深化理解;(4)总结提炼,认知升华;(5)达标检测,效果回授。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质疑、探索、发现、解决”中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提高数学思维水平。
物理“三步三环节”教学模式:“三步”包括课前预习、课内探究、巩固拓展三个步骤;“三环节”是指课内探究的过程中要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重点突破”三个环节。
化学“五步探究”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营造氛围;提疑问难——启迪思维,培养品质;自主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点拨评价,共同提高;思路回笼——知识串联,迁移过关。
此外,还有英语学科的多课型教学模式等等。各学科教学模式探索,以课堂为载体,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师的个性特质、班级风格、教学内容等灵活使用,从而实现共性个性相谐的局面。
为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我们建立了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使课堂既关注教师的教又关注学生的学,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状态、交流状态、思维状态和情绪状态成为评价的重点。[4]学校不断更新“小名师长廊”,每学期评选三个五佳:“五佳说课能手”、“五佳教案设计能手”、“五佳课堂教学能手”,评选结果计入教师考核,与教师评优选模挂钩,以此激励教师创新工作,锻造名师队伍。
三、关注学校发展的需求
我校关注教师的差异性需求,提出了“一个都不能少”的口号,我们的做法是:因“科”制宜,分层培训、团队帮携,让不同层次的教师都有机会唱主角,使每名教师都能积极参与其中。
1.分层培训系统的构建
我校构建的“三华”阶梯培养系统,对全体教师因材施训,分层培养。面对教师的基础和水平不一,潜能和发展方向不同,学校采用“因材施训”的办法,对不同层次和不同发展前景的教师进行“梳理”和“引路”。学校将教师分成“初华”、“升华”和“精华”三个层次的培养层,制订出相应的培养目标和行动策略,开展专业培训。
(1)新教师“初华”培养:
一是提供各方面的培训,引导新教师做好角色转换;二是抓好课堂教学常规,在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方面进行跟踪指导;三是实行“青蓝工程”,每位新教师自拜“教学师傅”,并签订“师徒合同”,每学期量化考核。同时搭建教学基本功比赛的平台,引导青年教师参加各类展示课等活动。如2009年9月毕业的张明祝老师,他的师傅是地理骨干教师、校教导副主任车利民。从教学规范、课堂常规,到师徒定期的观评课和公开课的磨课,从学校组织的新教师培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达标,到山东省暑期地理远程研修活动,张明祝跟着车老师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迅速成长起来,三年的时间里执教了两节荣成市公开课和优质课,并取得荣成市一等奖和威海市二等奖的好成绩。像张明祝一样,目前学校有二十几位新教师处于“初华”培养阶段,他们在结对教师的专业引领下,在学校搭建的各种平台上,通过自身努力,快速成长起来,有的已在教坛崭露头角。
(2)入门教师“升华”培养:
学校让有教科研特长的教师参加课题研究,安排骨干教师带教,创设条件,优化培训环节;对事业心强、有培养潜力的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让他们参加省、市级教学展示观摩、研讨培训。如2000年毕业的张霞老师,按照学校入门教师“升华”培养计划,先后参加了省、市级优质课等系列观摩学习活动,业务素质得到了迅速提升,十多年来先后执教过县级优质课、公开课六节,市级优质课一节,并获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先后被评为县、市级教学能手等。目前学校二十多位教师参加了“升华”培养,快速成长为学校的骨干教师。
(3)骨干教师“精华”培养:
一是以科研为先导,结合自己的教学特长确立课题,学校在智力投资、经费援助上给予一定支持;二是安排带教任务,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三是选送骨干教师为市名师后备,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如学校的教导副主任张启胜老师,被确定为“精华”培养对象,几年来在教育教学改革领域不断磨炼自己。他先后执教省级优质课一节,市级优质课公开课两节,县级公开课一节。通过日常教学的积淀和公开教学的磨炼,他的教学风格日渐清晰,成为威海市首届名师人选。目前学校有近十位骨干教师处于“精华”培养期,获得了更高层面的专业发展机会。
2.请进来,走出去,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
在实践中注重聘请专家为教师进行学术与理念方面的引领,我们针对学校同课异构研究需要,邀请山东省教育厅课程中心李秀伟研究员来校进行讲座,既为我校同课异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又促进了我校教师的快速成长。学校最大程度地为教师创造外出学习的机会,充分发挥“以点到面”的作用,提升培训效果。一是做好保障工作。外出培训的教师,学校在调课、安排代班、代课上由分管领导负责安排,免除教师后顾之忧。二是做好资料收集。在培训中积极收集视听、文本资料,及时记录收获和思考,购买光盘等,以便回校后为其他教师提供更多第一手资料。三是做好“培训推广”,学校出台了“荣成27中教师外出培训学习要求”,外出学习的教师回来后要通过写一份学习体会、做一次专题讲座、上一节主题研究课等形式,使外出学习汇报成为一次全员参与的校本教研活动,有效地实现了资源共享,达到了以点带面的辐射效果。
3.小课题、小案例研讨,激发教师参与热情
学校积极开展“小问题解决”类课题的征集活动,学校发动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每人都围绕着自己的工作需要,提出一项符合自己教学或工作实际的小问题,并与同事展开交流,提炼后上报学校,实现互动交流,最终学校从中筛选出三十多项有实际意义的“小问题”类课题,统一在校园网上进行了展示,鼓励教师根据个人意愿选取有价值的课题,自主组成“研究共同体”,共同申报校级课题。我们把“小课题研究”理念直接引入了科技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中,鼓励和发动数、理、化、生、地等学科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具”的创新设计与制作,并应用于教与学中。事实证明,在教学中许多知识、定理等往往用教学语言、板书及多媒体课件展示的效果都不及展示“教、学具”更为直观,教、学具的设计与制作,恰恰充分展现出教师与学生的智慧,对促进教与学有着很大的帮助。[5]连续多年市教育局组织参加的省科技创新大赛,学校在“教、学具”方面的获奖数量均列全市领先水平。成绩的取得充分展示了开展“小课题研究”,以教、学具创新促进教学发展方面取得的良好效果。
4.发挥团队帮携的积极效应
教师专业成长离不开同伴的互助,更离不开一定的学校文化与环境。学校教师素质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不易照顾到每个人的需求,我们采取了“化整为零”,充分发挥小“团队”的作用,倾团队之力出精品,点对点帮携促成长。[6]一是积极做好市“四名工程”的培训引领工作,与联片教研有机结合,开展好专题研究,培养各学科业务骨干;二是以分管领导为核心,以“四名”骨干教师为中坚,以教研组为共同体,以课例打磨、行动研究为主要途径,共同打磨一节优质课、一节优秀课例,提升教学实践能力;共同研究一个小课题、打磨一篇优秀论文,提升研究写作能力,让广大教师“手拉手”共同发展。三是充分发挥课程团队内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以学科为单位,通过上示范课、说课、集体学习讨论等形式,进行有效引领,在互补共生中成长。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86.
[2]施纪华.“双轨制”教师培训模式探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72.
[3]张玉华.校本培训研究与操作[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5-37.
[4]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25.
[5]郭志明.美国教师专业规范历史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2.
结合学校实际谈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篇3
从学校的师资现状来看,发展教师的专业素养、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需要政府、教育部门、学校三级“法人”上下联动,同步推进,而学校应是教师专业培养和发展的第一课堂。因此,我们以校本培训为根本途径,结合教师自我职业期待和学校的分层培养目标,在务实细节与创新常规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教师享受职业幸福。
一、磨练自身:在专业素养的发展中收获自信
教师是一门内涵极为丰富的职业,这决定了教师专业素养构成的复杂性。要让教师成为从业队伍中的佼佼者,就必须不断磨练他们,使其“慧中”,而后才有可能“秀外”。
让读书成为教师工作生活的智慧方式。 我们积极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努力构建“学习型群体”,把读书视作教师智慧生成的重要途径。成立了“读书社”,为教师提供名家原著,定期进行读书交流活动,促使教师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帮助教师明确教师工作的首要原则是“工作学习化”,就是把工作当作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把教育当作研究实践,在有理论指导、有研究目标的实践中教育,在实践中使教师认识到“读书能帮助教师开阔眼界,发现问题,提高素养,增添活力”。
让网络成为教师成长发展的新舞台。 利用网络交流是学校教师最便捷的互动方式,我们充分发挥了现代化教育设施的作用,帮助教师创设网络平台,引导教师将在教学、研究、学习、工作中的所思、所行、所惑、所悟及时在博客上展示出来,让大家共享、共议、共思、共辩。可以说“博客”为学校的教科研注入了新鲜血液,给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增添了新的活力,激活了教师在“学习、研究、实践、反思”中的互动因子,掀起了一股“互勉共进”的热潮。
让“研训”成为教师提升的快车道。 我校的“研训”始终立足于“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以“改进学校的实践,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提升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水平”为着眼点,逐步分层次进行。
对年轻教师,强调模仿与学习,其意图是“积淀经验,夯实基础”。我们采取的措施是:第一,让他们跟随学校中学有专长、教有特色的教师,以跟班听课、合作备课等形式,先模后教,先学后练,不求神似,但求形象;第
二,组织他们看一些名师的录像资料,引导他们研究名师的教学语言和教学经验,挖掘名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思想,帮助他们寻找教学规律,积累学习心得,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对于有10年左右教龄的教师,我们的提升方式是:首先,要求读好学科专业类书,这是“咬定”之本,为实力;读好教育艺术类书,这是“激扬”之本,为潜力;读好文化修养类书,这是“超越”之本,为魅力。其次,倡导教师勤实践,在学科教学中实践新理念,在实践活动中体悟新理念,在家校沟通中深化新理念。最后,倡导教师要善于反思,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技能,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策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理念。除了教师个人反思之外,我们还倡导群体共同反思,利用年级组、教研组研讨活动,引导教师间进行坦诚的交流,从而促进教师个人信念的发展和理念的深化。这种以教研组为单位的群体反思每学期不少于两次。我们让反思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成为一种专业行为和专业生活方式。
对于骨干教师,我们倡导凸显自己的教学特色,构建自己的教学风格,要求他们在教学理念上引领,在实践操作上示范,让自己的教学个性、风格逐渐生动起来,形象起来,丰富起来。除此之外,我们还定期聘请专家来校给教师做讲座、辅导,组织教师外出听课,参加教学沙龙活动,与外校老师同台献艺等,一系列活动使教师得到了磨炼,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二、锤炼课堂:在教学能力的精进中体验成功
有位大师曾说过:“带着理念进课堂,教学才有风格;基于研究搞教育,教育才有品质。”我们应该始终坚持“教师发展的立足点在课堂,生长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理念,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使教师在教学能力的发展中体验进步与成功。
把钻研教材、设计教学过程作为教师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 解读教材和学生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第一要务,教师能否正确地、深入地、个性化地解读教材和学生是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我们坚持每学期校本培训的必选内容为解读教材、分析学生、设计教学过程、设计课内外练习。其实解读的过程、设计的过程就是教学研究的过程,在解读中遇到困难,在设计中发现问题,就进行学习、探讨、研究,从而解决问题,这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一种有效的前期准备或者积淀。
教学研究课堂化。 教师的工作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上,在学科研究中,只有让教科研走进课堂,走近学科,把研究背景设置在课堂上,把研究之根植于学科的“本土”中,才会使学校科研充满生机和活力。一方面,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学习情感的投入和体验,了解并把握学生的学习兴奋点,适时调控自己的教学实践;另一方面我们要求行政分管领导组织教研组教师“有任务”地随堂听课,进行主题观察。主题观察主要涉及:一是新课的导入设计;二是各教学环节中的过渡语设计;三是学生听、说、读、思所占课堂40分钟的时间比例;四是学生上课情绪的起伏变化;五是师生、生生和生本对话的状况;六是教师提问的有效性;七是教学过程中“生成”教学的适时把握能力;八是捕捉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细节、亮点,等等。对于不同层次的教师,听课观察的主题不同。这朴素的、务实的“草根式”研究,唤起了教师们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实现了学校教学和研训同步发
展。
三、构建制度:在保障机制的鼓励中享受幸福
要使教师拥有幸福的教育生活,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和专业成长的评价、激励保障机制刻不容缓。
第一,建立评价机制。 现有的教师评价侧重的是分数、论文、博客上的文章、参与课题研究的量和质,我们正准备重建一种能够真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科研的评价制度,将“量”和“质”有机结合起来,即考虑把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教学反思、论文撰写融合在一起评估,在全面评估中实现公正的事实评估。
第二,建立激励机制。 除了教师福利等基金奖励外,一是进行目标激励,为不同层次的教师提出不同的专业发展目标,对教师的发展既进行个体的纵向比较,又进行群体的横向比较,激发教师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发展专业能力的积极性;二是进行精神激励,在区、市级评优课和区、市级学科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的前提下,学校组织校级评优课和评选校级十佳教师、骨干教师,使不同层次的教师均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朱永新先生说:“用教育的理想去追求理想的教育。”他以此激励我们发展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我想,理想在、追求在,那么动力就在、希望就在、充实就在、收获就在。让我们坚定信念,努力追求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宝带实验小学
结合学校实际谈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篇4
1、教师专业化发展有两个主要指标:①教师要有研究意识与能力,教师要成为研究者;②
教师能专业自主,教师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可以自主选择特定的行为。这两项指标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教师的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是专业自主的前提条件,专业自主又可促进教师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的提高。
2、行动研究是指在真实的教育情景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教师、教育管理人员,有时与教
育专业研究人员之间相互协作),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改进并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为根本目的一种研究方法。行动研究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
① 行动研究有助于促进教师的观念更新。教师通过行动研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
行反思,通过行动——研究——行动不断探索,达到对教育教学的正确的看法。教师在这种不断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将自己融入教育中,改变以往被动的态度,焕发出一种主人翁的精神,将教育作为一项需要无限追求的事业。因此,行动研究有助于老师教育信念的不断发展。
② 行动研究有助于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
能和专业情意,这三方面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可见,教师的实践、专业技能的主要获取途径是教学实践。行动研究是从教育理论到教学实践的中介,具有非常明显的实践性,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中,可以通过处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情境中的教学问题来提高自身的实践性知识,从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③ 行动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研究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研究
结合学校实际谈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篇5
[摘要]深化教师专业发展是促进超大规模中学发展的关键因素。山东济南历城二中在实践中建立中国教育学会实验学校。引导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发展改革管理模式,克服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障碍;借助中国教育学会智力资源谋求教师发展;加强校本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由此突破了学校发展瓶颈。
[关键词]历城第二中学;学校管理;教师专业发展
近些年来,全国各地涌现出了很多在校生超过5000人的超大规模中学,甚至个别巨型学校每个年级有60多个教学班。由于规模过大,一些学校在日常运作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较为表层的问题有学生安全、学校日常管理、师资不均衡,等等;较为深层的问题则牵涉到教师发展、课堂教学改革、学校文化建设,等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超大规模学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本文以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深化教师专业发展为例,探讨超大规模中学如何突破发展瓶颈。
一、克服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障碍
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以下简称“历城二中”)1958年建校,,李新生出任校长。他领导全体师生员工花了五、六年时间把历城二中建成了一所济南市的著名中学,初中部现有38个教学班,共有学生近3000人,高中部有72个教学班,学生约4200人,不到时间学生数膨胀了5倍多。学校规模扩大以后,原来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层级式管理模式越来越显得困难重重,不仅使政令通达缓慢或者失真,而且也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一个部的教师数量是过去学校扩招前的几倍之多,学校领导层无法及时做到与教师沟通。由于级部权力过小,因此难以根据本级部的实际来组织教研活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历城二中像许多超大规模学校一样,实行了扁平式的低重心管理模式。在研究了许多学校的扁平化模式之后,他们发现有些学校在实践过程中虽然解决了一部分过去层级化管理模式的弊端,但是却产生了许多新问题,如旧模式的惯性存在使得扁平化模式所要求的员工充分参与难以实现,因此导致在新管理模式下出现出现了新的扯皮现象;有些学校原来体制下的“三大处”(教务处、德育处和总务处)主任与级部主任经常发生冲突现象,降低了工作效率,等等。他们充分借鉴了其他学校的经验,不但最大程度地避免了这些问题,而且还解决了最为重要的教师人心归属的问题。
历城二中以级部为单位设立5位副校长,即高一、高二、高三、初中部以及后勤分别设立一位副校长。以高中部为例,3位副校长同时兼任一个级部的主任,负责该级部的全面工作。每个级部设立3位级部副主任,他们同时兼任政教副主任、教导处副主任和团委副主任。除了负责整个年级相应处室的工作之外,每位副主任还同时负责该年级文科班或者一半理科班的日常全面管理。传统意义上的“三大处”则主要成为相应资料的收集、保管部门,也就是说变成了服务部门。为了给教师们做出表率,同时也为了使工作更有成效,全校的副校长和级部主任还同时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教一门自己专业的课程。如高二级部的副校长纪立孟,是高二年级的级部主任、高二某班的数学课教师和班主任。由于除一位校长之外的所有领导干部都既是一线教师,同时还是班主任,因此他们无论对于校级的各项工作,还是对级部最贴近教师和学生的各项具体工作都十分熟悉。这样既解决了有些学校的副校长难以在各级部之间进行有效协调领导的问题,又解决了学校规模太大所导致的信息难以充分流通的问题。副校长不需要开会或者调研就能充分了解各项工作的进展以及工作推进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避免延误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
在历城二中的管理模式下,校长直接与副校长沟通,副校长直接与班主任沟通,平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事务性会议,节约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对于班主任的管理,也是采取级部管理的方式,每周分年级召开一次班主任会,一些随机的问题随时随地就能得到解决。至于班主任的培养和提高,则通过定期召开班主任沙龙的方式来进行。
这种模式还为教师创造了榜样。在历城二中,工作量最大的是各级领导干部;只求付出不讲回报的也是领导干部。他们坚信一个朴素的道理:只要领导付出了,教师们就能跟着付出;只要教师们付出了,学生们就能跟上来。在新的管理模式下,由于副校长不仅直接在年级工作,而且与教师们一样担任教学与班主任工作,因此他们更多地以同事的身份出现在教师之间,他们组织的教研活动或者对教师提出的建议就更容易被接纳,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由科层权威所导致的逆反心理。
二、建立中国教育学会实验学校
,历城二中成为中国教育学会实验学校。学校领导层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迅速扩大教师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因为作为忙碌的普通高中领导和教师,他们的交往圈有限,难以接触到很多优秀的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李校长在谈到当初的决策时说:
“我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让教师们与这些教育界的大家零距离接触,扩大他们的视野。我们这里的教师,如果不采用这种方式,就不可能迅速转变观念。我们不可能自己联系专家来校讲课,因为一来我们不认识那么多专家,二来我们自己也没有精力做这件事情,所以我们就想到借助于专业研究中心的力量。”
在中国教育学会实验学校组织机构的安排下,学校几乎每个月都会有大型的学习活动。一开始的时候,活动主要集中在转变教师的观念上,请来的专家多是著名教授、校长或班主任。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教师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非常明显的转变。有些教师也开始有意识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但是却感到比较困难。这时,学校领导根据教师们的意见,及时调整,开始把重点放在课堂教学改革上。一些全国著名的学科教学名师来到历城二中,先给教师做报告、上示范课,然后听二中的教师讲课,再进行点评。用教师们的话说,就是“手把手地教”。
教师们还经常与外省市一些比较著名的中学的同行进行深度交往,例如,定期互访,互换教师或者中层干部一小段时间,派教师参加外校的高考研讨会,等等。这些深入交流互访使教师们开阔了视野,激发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从历城二中与中国教育学会的合作来看,十分难得的是它在借助于教育学会的丰富资源时强烈的校本意识。他们根据本校教师的实际状况不断调整培养重点,使得与教育学会的合作在短时间内就给教师们树立起了比较高的参照标准。以往教师们在日常教学和教研活动中,眼睛看的是身边的同事,至多是同一个区的同事,除了比较统考成绩,就是相互比较参加各级公开课的级别和名次,因此难以真正转变教学观念。而有计划地请各层次专家来校讲课、上公开课或者评课,就等于为教师们树立了高层次的专业榜样,使得历城二中本身同时成为了所有教师们专业发展的学校,教学工作变成了支付报酬的学习活动。学校入职师资较弱,但却能够取得引人注目的教学成绩的部分原因,就在于这种高质量的校本学习活动。对教师们来说,最为可贵的是这样高规格的学习却不需要离开自己的日常教学环境就能获得,这不能不说是学校为他们创造的一项最大的福利。 三、加强校本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
尽管历城二中花大力气借助中国教育学会的资源来提高本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尽管专家们专业水平非常高,也十分敬业,但是他们与教师相处的时间毕竟有限,不可能行之有效地转变他们的观念或者教学方式。理论与实践的鸿沟,专家教师与普通教师之间的鸿沟都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才能够跨越。而且,教学这个职业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能力,它更加需要专业素养,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人品、道德和风度。在这方面,历城二中在校本情境中,通过以下三种做法努力解决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问题。
第一,鼓励各种教学改革实验与研讨。课堂教学不同于学校管理或者工厂流水线,可以规定一个模式或一组数据大家照着做。教学更多的需要启发、点燃与对话。正是基于对教学特点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于高效课堂的追求,作为中国教育学会实验学校,历城二中从开始用“研讨课”的方式来进行校本课堂教学诊断与改革。校长亲自组织有关学科教师去听课,如果发现某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高,那么第二天立即再组织更多教师去听这位教师的课,课后大家一起分析这位教师课堂之所以高效的原因。通过研讨课,高效教学的一些理念就可以渐渐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体现出来。历城二中的“研讨课”,其实就是一种临床督导法。
校长以临床督导法改进教师的教学,若要取得最大成效,则不能只限于改进他们的教学行为,还得改变他们的教学态度和信念。历城二中把外来专家的报告和公开课与本校自行组织的研讨课结合起来,就是一种既改变教师的态度与信念,又改进其教学行为的尝试。
第二,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20后随着学校规模急剧扩大,新招聘的青年教师越来越多。这些新教师的专业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他们制订了细致的措施来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手把手地教他们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除了集中的严格入校培训外,教龄在5年以下的教师必须参加“青年教师听课汇报制度”,定时间、定地点找分管领导汇报听课感受;每位青年教师都有在日常教学中结对子的师傅。副校长纪立孟说:“我会有计划地听各科新教师的课,听完后都要很真诚地跟教师谈,手把手地教,过一阵子再追踪听课,如此重复很多次,直到这些新教师找到了上路的感觉。”
历城二中还通过每年一度的“十佳青年教师”和“教坛新秀”的评选以及普通话比赛有效地培养青年教师。
第三,对教师实施情感领导。由于历城二中的绝大多数学生都寄宿,因此教师在学生的安全、生活、心理等方面花费的精力大,情感投入多,但是他们的收入在本市教师中却不是最高的。虽然如此,最近几年却很少有教师离开,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历城二中的学校领导对教师实施的是情感领导方式。李校长对自己和对几位副校长都要求“谁当校长,谁就打头阵”。正因为领导全身心投入,兢兢业业地发挥带头作用,二中的校训“人生在勤”才能够深入师生内心,学校急速膨胀却没有导致教育、教学质量下滑。除了带头作用,领导们还特别关心教师的日常生活。一位从外地调入的教师写道:“三年来,无论是工作调动、家属的安排,还是在生病最困难的时候,都是学校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也常怀感恩之心,工作中增添了无穷的动力,我的行动也感染着我的学生……虽然身在他乡,但我真切的感觉到学校便是我温暖的家。”
结合学校实际谈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篇6
高淳县固城中学:傅君
摘要: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前提之一。农村中学的教师队伍有其特殊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就要研究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一些现状和表现,特别是要研究造成教师不愿意做教科研的原因。所有这些问题,也只有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得以解决。教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植根于教育教学的校本教科研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立足点之一。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教科研 校本教研的途径 发展性教师评价
一、现 状
农村中学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一些现状和表现:
农村中学的教师,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心理学需要更新,但知识更新不同于学历提升。
农村中学的教师,超过45周岁一心想做事的人就不多了。特别是在职称评上中高或中一以后,大多数教师喜欢用老眼光老办法来对待问题,业务上满足于上好课,总以为:考得蛮好嘛,干吗要变呢?——难以接受新观念。
从教多年的农村中学教师,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但多数是停留在经验的层面,只停留在“心中有”状态。——经验有待提升,变成“口中有、手中有”。
教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个道理已被理论和实践所证明。与教师专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教科研现状如何呢?
教师写论文做研究,多数为了职称,出于思考和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遇到的问题很少,一但评上,“教科研”念头便隐退其后。个人课题刚刚起步,教师个人的教科研很需要引领和指导,更谈不上用教科研指导教学实践了。取得的教学业绩,离“低耗高效”状态较远。——教科研意识不强,氛围不浓。
更有甚者,由于教科研工作的不得法,造成有的教师不愿意做教科研。“两张皮”。有的人将教科研理解为高深的理论研究,或者认为需要高深理论的指导,科研离开了教育教学实践,造成“两张皮”现象。脱离了鲜活的教育教学实践的教科研,给教师感觉遥远,对教学帮助不大。
想法不务实。有的人想法不务实,立课题求大求全,结果研究没有实效很少收获,挫伤了自己的研究热情和自信。一线教师的教科研完全可以从自己或同事遇到的小而具体的问题着手。
研究的做法不求真。有的人研究的做法不求真,功利心强,流于形式,不脚踏实地的做事,当然不会有实效。这是“假的教科研”,非常有害,要彻底抛弃。应试教育是不可取的,但学生的应试技能是应该提高的,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是理所当然的,这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可是,有的人搞教科研,从心理上就回避考试方面问题。他擅长教学非常有经验,结果却到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苦苦地找课题,苦苦地研究,耗时费力,事倍功半。
学校教科研管理方法不科学。有的学校,把教科研当群众运动搞,不问课题的内容,硬性规定,“抓壮丁”。教师呢,无奈何,“累、烦、厌”的情绪伴随,效果可想而知了。
所有这些问题,也只有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得以解决。
二、拓展校本教研的途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以上问题,在我校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存在。“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主要而直接的目的”,因此,校本教科研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立足点之一,并且,校本教科研应该植根于教育教学。
1、创建学习型教研组
学校要根据新课改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出本校的教研制度及校本教研计划。开学初组织教师学习各科新课标要求,按时组织教师之间的听课评课活动,交流心得与反思,同时对教材和教法开展实质性的研讨活动。学科教研组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组织形式之一,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交流教学心得、研究教学方法的途径。教师的教学成果来自于教研组的团队合作,大家可以通过公开课、示范课、研究课的实践与反思,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提高自我的教学能力,通过教研活动,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促进教师发展。因此,我认为学校可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把教研活动认真开展起来,每周定时组织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动,如: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大家共同探讨教材教法(学科不同,教法可借鉴);还可以利用学校的远程教育网组织教师共同学习省外教育专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秀教师精彩的课堂讲座;这些形式的教研活动既有同伴互助又有专业引领,这样才能帮助广大农村教师尽快成长。
2、撰写教学案例——教师成长的阶梯
“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上海一位特级教师的成长经验就是“一篇课文,三次备课”。第一次备课——摆进自我,不看任何参考书与文献,全按个人见解准备方案;第二次备课——广泛涉取,分类处理个案中与其他文献的不同见解(我
有他有,我无他有,我有他无)后修改方案;第三次备课——边教边改,在设想与上课的不同细节中,区别顺利与困难之处,课后再“备课”,这一做法,坚持三年,就成为了上海市著名的特级教师。因此,每位教师要学会备课做到课前有预测、对策,要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进行预测,要针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或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测,并找出对策;课后进行反思,找到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反思自己的观念是否更新,与他人的经验是否有差距,学生是否有收获,然后写出每节课后小结,到半学期或一个学期再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把它上升为理论,这样教师就由学习的人转变为思考学习的人,再由思考学习的经验转换为教学实践,从而发展为能力,这就是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的过程,也是造就经验教师和专家教师的必由之路。
3、在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
教师要经常进行教学反思,例如:“怎样备课”、“怎样写教案”、“怎样上好一节课”、“如何听课、评课”、“如何引导学生课堂质疑”、“怎样发挥学生教学资源的作用”等,这些问题虽细小、具体,却是教师几乎每天都可能碰到的教学实际问题,应成为校本教研的主旋律。反思的目的在于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养成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现象、教学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创新性见解的习惯,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学校要求教师写教后记、案例分析,并鼓励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反思进行理论总结。
经验加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效途径,专业发展不能无视教师原有的经验,要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反思和实践,实现智能的重新建构。教师只有不断的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新环境,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先进的教育理论也只有在教师个体与其自身具体实践情景和经验的研究结合起来的条件下,才能得到有效的运用。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反思型教师。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及时进行反思,要善于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方法。在日常教学中记下自己的教学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并与学校教师进行交流,这样使教师由个体反思向群体反思、由肤浅反思向深度反思转变,这种不停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教师可以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思路和教育教学方法,使自己在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上快速成长。
4、建立教研集体,完善规章制度
校本研究强调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学研究的问题是要从学校教学实践中归纳和汇集,而不是预设和推演的。因此,我们要变教室为研究室,变教师为研究者,发挥集体智慧,促进每位教师自我反思创新,将学校建成具有浓郁研究氛围的学习化集体。
学校作为教研的主体,教务主任、教科主任要主动承担校本教研的组织、领导之责,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是基本研究单位,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及区、校骨干教师是骨干力量,全体教师都是参与者、行动者、研究者。为了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保证校本研究有序开展,学校要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如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制度,教研论文评选、奖励制度,课堂教学评优制度,考核与奖惩制度,教师学习制度等。学校以教研组、年级组为单位,制定详实的活动计划,每一项计划都要做到人员、内容、组织保障、检查督促四落实。校长、主任都要具体包保一个教研组、年级组,参与活动。通过完善制度保障和强化规章的约束,促使教学研究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自发走向自觉,由无序走向有序。
5、加强理论培训,促进观念转变
要注重对教师进行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教师学习新的课程理念,使广大教师提高了认识,明确了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该做什么,成功的课应该具备什么。在教学目标上,不仅传授知识,还要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健康个性,体现认识、情感、技能、目标的统一。在教学关系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个学生,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在教学内容上,从知识、能力、品德、方法等方面研究教材、挖掘教材,把握教材、处理教材。从而使教师转变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质量观、评价观。着重研究教学与课程的整合问题、师生关系的互动问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问题、小组合作学习等问题。老师通过学习使实践活动有了理论的支撑,目标更明确,有利地促进了全体教师对新课改的精神实质的正确理解和把握,促进了课改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6、同伴互助,资源共享
(1)抓好集体备课。实行以年级为单位的集体备课,加强集体备课与教学研讨。要求教师以新理念指导教学,采用每位教师负责一个单元的备课方式,活动时,中心发言人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设计意图”等方面介绍教学设想,然后,全体成员再针对本班学生实际及自身的教学风格进行参与式讨论。写出个案,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教案(学案),然后由一人主教,备课组集体听课,听完课之后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再次进行修改,反复磨合,直至满意为止。
(2)广泛开展教师之间听课、评课活动。同一学科教师之间要互相听课,同时,鼓励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相互听课,为教师之间的学习与交流搭建平台。学校要定期就教育教学中疑难问题开展集体教研活动,要求教师将本人在教学中遇到的疑
难、困惑问题,随时记录下来,通过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专题研讨等形式进行集体“会诊”,找出解决的办法。
(3)加大力度,提高教师的电化教学水平。目前,郊区各间学校都有电脑教室或多媒体教室,电教组应该对40周岁以下的教师进行课件制作培训,还可以举行课件制作比赛,通过制作课件培训,就会改变过去只会制作演示文稿的局面,在评优课中,大量运用了动画课件,使老师们的电脑课件制作水平上一个新的层次。同时,还注意课件的整理积累,收集较成功的课件,以利于保存和其他教师使用,达到资源共享目的。
7、搭建实践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提升
从教师的需要出发,开展特色活动。例如 “四课”活动(即:组内研究课、个人精品课、骨干教师公开课、优秀教师示范课);教学评优;基本功大赛;说课比赛;师德演讲比赛等。达到“以赛促研,以研促学”的目的。
三、以发展性教师评价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评价,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能有效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种面向教师未来的激励性评价。评价的是故去,着眼的是未来。学校可以改变评价中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做法,注意研究制定形成性评价制度,注意在评价中尊重差异,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师自我反思。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出发,在“尊重、平等”的氛围中开展评价。教师根据前后的评价结果,知进步知不足,有信心有方向,加快专业发展脚步。
提倡人文关怀,让教师个性发展。每学期每位教师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强化终身学习意识。树立终生学习,持续发展自己的理念,设计自己的发展蓝图,明确个人的发展目标。能结合工作实际,适合自己特点的个人发展要求,选择符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并按计划实施,促进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小学管理》2003年11月《改善教科研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学校管理》2012年2月《“六有”撬动教师专业发展新引擎》。
结合学校实际谈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篇7
一、“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培训的指导思想
教学推动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指导教学。教师是学校提高教育质量之本,学校则是教师专业发展之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培训机制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形式,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靠实践性知识来保障的。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实践智慧的不断丰满。教师通过实践反思,伙伴团队合作,专业引领的实践形式,将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和学习进修密切结合,尝试探究性、合作性、实践性、反思性的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培训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校自主制订培训计划,自主管理、教师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2针对性原则:以教师个人和学校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多种模式地进行,有针对性地解决教育中的现实问题和可预见的未来问题。
3实效性原则: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以“问题”为中心,以行动研究案例分析,教学后记为方法,在“问题解决”中增强实效。
4合作开放性原则:实行校内教学、教研、教科研、培训的有机整合、对外(名校、名教师、培训机构等)进行合作和交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寻求援助。
三、“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培训的具体做法
1深入开展领导参加“职级管理”培训活动。学校领导必须全员参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网络培训,参加上级组织的校长论坛活动,并争取获得优异成绩。
2认真组织教师参加“两修三课”培训活动。学科教师要积极参加进修学校组织的教学培训、教学研究和教学展示活动。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区域性教研活动。
3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效率深化年”活动。开展“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研讨课和“特岗教师‘练功’”汇报课等教学研讨活动。
4开展教师“三学三练功”培训活动。“三学”即组织教师学习教育局假期校长会议精神;学习新课程标准;学习教育教学常规。“三练功”即大练教学设计基本功;大练课堂教学基本功;大练实践技能基本功(实验操作和多媒体运用)。
5开展《学校特色建设的阳光体育艺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和《多彩珠琪川》校本课程开发等课题研究活动。
6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机制。去舒兰进修、七中、十六中,二十八中,四中,二十五中听课学习。
7积极开展青年教师周会教学才艺展示活动。每周两名教师,利用周会时间面向全体教师进行教学才艺展示,侧重教学设计、说课、评课、朗读、演讲等,有利于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提高青年教师的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
8引导教师参加网易博客圈“阳光教育工作室”培训活动,为教师培训学习搭建网络平台,提高教师教学业务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
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培训的保障体系
1努力改善教师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特别要优化学校现代教育信息化的环境。
2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不断改进和完善评价手段,加强校本教师培训制度化建设。对课程开发、优秀课例、优质课件,优秀教学设计和优秀科研成果给予奖励,对专业发展业绩突出的教师制定倾斜性政策促使他更加突出。出台骨干教师培训培养实施意见,使一批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
3搭建广泛的交流平台:设立“教师论坛”“班主任论坛”等形式,创办校刊,给教师创造对话与沟通的园地,成为教师交流思想、发表成果和展示才华的窗口。
4强化各职能部门的协调、引领和纽带作用。通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把建设学习型团队成为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和自觉行动。
【结合学校实际谈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推荐阅读: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自己所在学校教学改革现状和发展趋势09-25
结合大学生自身实际,谈谈如何塑造中国未来的国际形象11-17
结合工作谈高质量发展10-23
城乡结合部学校07-27
结合实际07-26
理论结合实际10-26
城乡结合部学校管理07-06
结合自己工作实际09-04
结合实际做好民兵工作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