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方案(精选8篇)
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方案 篇1
肖家二中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4583”行动计划》要求,把我校建设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地,校长是学校的校长,教师是学员。他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必要性。这是解决教师专业化水平偏低和不均衡等问题的主要途径;教师对自身的成长有迫切的需要,这也是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不断深入的结果。骨干教师是学校的支柱,学校为此花费了大量心血。学校积极为骨干教师创造外出学习的机会,搭建平台,委以重任,希望骨干教师尽快成长为名师。骨干教师必须在学校的不同岗位上发挥积极的作用,成为真正的骨干力量。但是有的骨干教师被闲置浪费,有的不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为了促使骨干教师继续成长,发挥骨干的作用,早日在工作上作出优秀成绩。我校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对骨干教师进行培养,大力发挥其带头、示范和帮扶作用,从而促进每个教师的发展。
二、组织机构
组长:褚国洲
副组长:李相国 姜延魁
组员:李占辉 王秉信 尹家志 原景富 马耀武 耿艳君 安玉霞 苑德贵柴秀芬 陈石
三、具体要求
1、校长是第一责任人,主管副校长继教主任具体负责,个教研组协助负责,制定出实施计划。
2、学校每月对骨干教师集中培训一次,骨干教师要有学习笔记。
3、学校重点对骨干教师的教学教研情况进行检查,并提出中肯意见。并监测其教学质量。
4、骨干教师要勇挑重担,起到骨干榜样作用。外出参加学习听课回来要写出反思或感悟。要在自己学校里带头完成各种学习任务。
5、每位教师每周写一篇教学反思。
6、学校每学期进行骨干教师展示活动,并组织教研活动,从中选拔教学能手,作为上一级骨干教师的培养对象。
7、骨干教师也应该对每位教师进行培训,交流先进经验或者是心得体会。
肖家乡第二中学
2011年9月5日
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方案 篇2
一、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基于教师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与课程、学生、学校共同发展,教师知识结构要不断更新与优化,教师的专业技能要不断提高;学校不再只是教师任教的场所,更应是教师成长的重要舞台。
就我校教师而言,虽人数不多,但年龄、性格、专业基础、学科特点不同,专业发展程度就必然存在差异。仅从学科知识来看,今年9月份我们对全体教师按任教学科进行了教材知识测试,15%的老师达不到小学优秀毕业学生的程度,情况不容乐观。从平时的课堂观察看,这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也相对低下,那么他们的专业发展起点就只能首先定位在掌握教材内容上。同样我们也有一批业务精良、经验丰富的教师,专业知识测试对他们来说易如反掌,他们更需要的是专业思想和专业能力的个性化、核心化发展。再如有的新教师能很快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但在班级管理上缺乏有效的方法,学校就应引领教师确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角色。
二、教师专业发展自我诉求的梳理
一个人越有自我意识,就越能够变得既有自发性又有创造性。确立良好的自我意识是人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的基础,同时也是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保证。对于教师个体而言,专业发展不能只是一个被动地达到社会要求的过程,更应是一个主动发展、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的动态过程。
教师应制定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对影响专业发展的错综复杂的因素有效地加以统合,使职业发展的道路更为顺畅,成功的机会更大。制定自我发展现划的步骤有: (1) 认识自我及所处时间与空间环境; (2) 审视发展机会,确定发展目标; (3) 制定行动策略并按目标逐步执行; (4) 评价发展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的自我发展规划和发展意愿诉求的梳理,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我校在实施教师自我发展规划操作中,采取了以下实践和尝试:一是规划文本简约化,从“我的五年目标”“我的分年目标”“为实现目标,我将采取的措施”“为实现目标,我期望得到学校哪些方面的扶持和帮助”四个维度引领教师进行反思和规划;二是提交方式取消中间层,教师在制定完规划后,直接发送给学校主要领导,减少中间收集的环节,提高教师规划的保密性,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自我发展设想的真实表达。
针对教师的自我发展诉求,学校与教师要形成教师个体或某一阶段教师群体的合理的、可行的专业发展规划和定位,使教师发展诉求得以实现。
教师的发展诉求是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一次自我规划仅是一个阶段、一个时期的教师自我发展诉求的体现,因此,我们需要深入地研究如何构建一个畅通的教师自我发展诉求更新、变化体系,以提高诉求的新鲜度。
三、学校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举措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种,其中包括终身学习、教学反思、同伴合作、行动研究、专家引领、课题研究、网络研修、教师成长记录袋等。下面笔者结合我校实际,从学校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上谈几点认识:
1. 关于教育教学反思。
从前,我们结合专题业务学习、讲座,为教师设计了一种表格式的“教学反思录”,内容分为“亮点追踪、遗憾回顾、学生练习、改进设想、教育摘录”等几个方面,这样分项目、有针对性地引导教师从不同方面去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在教师基本上都知道从哪些方面开展教学反思之后,为便于教师集中阐述某些重点问题,我们又开始鼓励教师由这种项目清楚的表格式向表述灵活、可自由发挥的文字论述式或案例剖析式过渡。现在,我们根据不同业务水平的教师,采取的是分层要求的办法,对于年纪较长、业务能力不高的教师只要求在教案方面写教学体会则可;对于大多数教师则要求表格式与文字论述式相结合;对于年纪轻且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则要求以案例剖析为主。
2. 关于团队合作同伴互助。
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必须注重团队与个体的协同,支撑措施的个体针对性必须依托于一定的共同性团队的支撑。我们学校规模较小,业务层级相对简单,业务副校长和主任与一线教师的关系就是面对面的关系,业务干部对教师的引领是最直接的,对教师个体发展来说,应该是非常有利的。为了有效调动每一位教师的能动性,给每位教师以锻炼的机会,从去年开始,我们利用“雁阵理论”实行小组捆绑式评价、组长轮流制担当,担子轮流挑,业务共提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绩效工资分配时也不用考虑这一层的不均衡,减少了矛盾,教师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团队和个人的提升上。
3. 关于个别教师的个别引领。
基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落实到人。结合教师专业发展诉求,对发展迅速的教师要保护积极性,有效突破发展瓶颈,对他们给予更宽松的发展空间,使他们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对于部分骨干教师,要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提供时间、空间、物质上的支持,让他们接触更多的专业前沿信息和资源,使他们保持专业发展后劲。对于个别发展缓慢甚至安于现状的教师,要压力与激励并举,攻心为上,注重专业思想的引领,促进他们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上的自我发展。
4. 关于各种资源的利用。
学校对教师的引领,主要是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平台。校内,将各层次教师结成师徒对子,以名师骨干教师为核心成立工作室团队,充分利用远程培训平台进行集中和分散的教师培训,举办各种技术竞赛,如电子白板的使用等,有计划地外派各类教师轮流参加各级各类活动和学习等。
以教师专业发展助推学校发展 篇3
关键词:教师;学校;管理
一、营造人文环境,拓宽教师专业化发展空间
坚持“以人为本,管理为根,服务为宗,制度为纲,情感为线”的教师管理理念,提倡少一些“强制”,多一些“服务”,以情感管理鼓舞教师干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营造舆论氛围
“思路决定出路。”学校要将教师的个性特点视为宝贵资源和促进学校多样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打破重共性、求统一的思维定式,允许教师兴趣多样、观点各异,让教师有话就说、有才就展。可以通过各种演讲、讨论、问卷交流、“教师论坛”“管理论坛”等,引导全体教师自我思考,自我启迪,达成对自身素质要求的共识,并转化为自我奋进的动力。
2.优化教学环境
学校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学服务设施,为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创造条件。可以鼓励教师开通教育空间,广交朋友,交流教育教学经验;成立教职工心灵氧吧(包括阅览室、活动室),供教师在工作之余读书、看报、休憩或运动,也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探讨交流,充实自己,促进成长。
3.落实人文关怀
以校长信箱、校长接待日和心理咨询室为媒介,疏导教职工情绪,尝试建立畅通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使教师产生归属感和进取内驱力,不断追求进步。
4.优化评价机制
适当的评价能不断激励教师进步,要确立多看态度、多看长处、多看过程的信任观,不以同一目标培养教师,不以同一目标评价教师,工作安排中给教师留足空间,倡导教师见贤思齐,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使教师专业发展这只“木桶”容量更大,装水更多,体现“人人有事干、处处有舞台、时时有进步”的管理思路。
二、完善管理机制,搭建教师专业化发展平台
1.完善制度管理
从校务、教务、政教、安全、总务、党建等方面,体现人本管理的原则,建立统一标准,制定基本规范;充分发挥教代会的职能,积极推行民主公开、阳光校务,不断完善制度,制定工作细则,做到过程与结果并重,抓整体与抓个体并重,强化制度管理实效。如,在教学常规检查中,每学期都要根据以往检查中的问题和教学需要,修改常规检查细则,从而增强了制度的规范性和针对性。
2.实施目标管理
牢固确立目标导向意识,以目标管理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就要落实首席责任制,建立完善工作目标分解和考核奖惩机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责任主体,落实目标任务。尤其要推行“中层领导上门服务”,记载工作日志,力争做到工作日清日结。
3.注重过程管理
“细节决定成败”。学校将管理的着力点定位于常规管理,严格落实日检查、周通报、月考核制度,依靠管理过程中各个步骤、各个环节、各项措施的精细,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如,我校在寄宿生管理中的错时活动、错时就餐、错时放学制度,学生上下学“六定”(定人、定车、定座、定时、定路线、定责任)措施等,都要求值周组成员与学生同作息、同吃住,全程管理,全面管理,及时通报,细致考核。这些方法的实施,丰富了教师阅历,锻炼了教师能力。
4.强化考核管理
自下而上建立健全层级考核制度,从重点工作专项考核、常规管理月考核和绩效综合考核三个方面对教师进行全面考核。引进各组内部之间、平行班级之间、同学科教师之间的竞争机制,分别从师德、师能、考勤及兼职工作等方面对学校各项工作实行全面考核,专项工作实行专项考核,结果均纳入教职工学期考核。
5.倡导自我管理
学校努力引导教师严格自律,注重通过倾听心声了解真情、善于包容赢得真情、学会欣赏培养真情、换位思考巩固真情,确立教师主人翁意识,引导教师进行自我管理,时刻对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审视自我,高标准定位,严于律己,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实现自我发展。
三、立足教学科研,激发教师专业化发展潜能
1.坚持知人善用
把发现教职工的长处,并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作为管理者的职责之一。在课程安排、任务分配上力求做到人尽其才。安排工作细心、富有爱心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安排多样式的教师做兴趣小组辅导老师;安排组织协调能力强的教师担任年级组长;安排理论知识扎实、教研水平较高的教师担任教研组长,使教师特点“对口”,技能“适岗”,使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开发与合理利用。
2.坚持合作竞争
学校强调合作基础上的竞争,实施“两考核双挂钩”制度,将个人业绩和处、室、组的整体成绩挂钩,将主要工作和兼职、临时工作相结合。注重用数据分析来说明和表现差异,让教师在共存的前提下求发展,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坚持校本研修
强化教研意识,按年级成立备课组,由学科骨干担任组长。教研组确定教学研究主题,备课组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和困惑,发挥团队优势,注重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定期推出研究课、观摩课,将研究的成果进行展示,教师间通过对话、交流,相互切磋,进行教学经验的梳理,在不断超越自我中反思,在讨论中共进。
4.坚持课程开发
本着“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宗旨,合理利用教师专业特长,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研发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及其考核体系,通过富有成效的校本课程开发和课堂教学改革,切实转变教与学的方式。
新时期对学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校结合实际,形成了以行政管理扁平化、目标管理系统化、制度管理人本化、过程管理精细化、考核管理导向化为内容的管理运行机制,进而形成了风清气正的良好发展势头,以人本管理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而推动了学校和谐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计划(推荐) 篇4
教师的基本素质关系到学校办学水平、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一项长期具有战略意义的重点基本建设,特别是当前学校教师队伍正处在新老交替的关键时期和课改的全面推行,对教师学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学校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学校,根据我校教师队伍实际情况,特制定学校教师队伍专业发展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进修学校工作计划精神为指导,以学校发展和教师发展为本,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为抓手,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建立一支适应教育发展和学校发展要求、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身心健康的专业化师资队伍。
二、发展目标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通过专业发展的培训及研讨的参与,每个教师实现知识更新、专业道德、专业精神和专业技能的提升,优化课堂教学效率;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数量稳定,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三、培训原则
1、坚持“教师为本”与“学校为本”相结合的原则
以研究本校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以改善教育教学实践为目的,尊重教师的主体精神,满足教师“自主发展、自我提高”的心理需要,引导教师自主确立自己的努力目标,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实践中培养和优化师资队伍。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即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行为跟进”等实践活动,以课程与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为抓手,引导教师不断探究和解决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问题,促进自身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3、实事求是原则
针对教师的实际情况,分层次确定学习内容,中青年教师要全面细致学习理论知识,并且保证学习时间;在实践中多参与。部分老教师也要跟上时代的要求,将自己的丰富经验融入新课程中,切忌“穿新鞋走老路”。
4、改革创新与时效性相结合原则
给青年骨干教师搭建平台,在举行各种活动时,让他们先行,效果很好,真的能在教育教学中能独当一面,再进行观摩。
四、培训内容
(一)读书积累
以自主学习为主,读专著、名著,和与所教学科相关的专业知识,记录要经典,突出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自觉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接受先进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理论修养。
(二)集中学习
包括每周的政治、业务学习、领导讲座、外出培训等。政治学习主要学习一些教育的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省、市教育规划等;业务学习主要学习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新知识、教学新技能等。
(三)集体备课
学校领导研究决定,将学校各任课教师划分为数学、语文、英语、部分学科4个教研组,在组长的统一组织和安排下,进行教研组的各项活动。各教研组都要进行集体备课。
(四)教学反思
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写15篇,反思内容注重优化教学实践。
(五)基本功训练
1、教师每周1篇硬笔书法作业,书写要规范准确、美观大方。教导处统一发放基本功作业本。
2、教师每周1幅简笔画作业,以反映教材内容为主。
3、教师的粉笔字和普通话经常训练,学校不定期进行检查。
(六)专题讲座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共同存在的问题,领导、骨干教师结合自身承担的任务进行专题讲座。校长每学期至少1次、副校长、教导主任每学期至少2次。讲座一定要深刻,能解决教师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七)课题研究
任课教师在积极参与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的同时,要鼓励积极进行小课题研究,也就是教研,研究教育教学中、身边中常出现有价值的问题,并把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为学校的共同财富,促进共同发展。引导教师积极撰写教学心得和科研论文,每年在县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若干篇。
(八)学习考察
学校克服一切困难,给教师搭建平台,让不同层次的教师走出去,吸取先进经验,取长补短,回校交流或观摩。
五、主要措施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的人格力量。
通过政治理论学习和师德自我修养,提高广大教师政治理论水平和爱岗敬业的意识,开展 “师德标兵、先进教师”的评优活动,表彰先进教师,树立先进典型。
2、注重研训一体化,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1)积极鼓励并创造条件对教师进行多方面的业务进修和培训工作,请学科骨干教师做专题讲座,促进教师不断转变观念,建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始终走在教学改革的前沿。同时支持教师参加市、县级骨干教师培训;高一层次的学历进修等。(2)加强教育教学的行动研究,尝试进行项目培训、活动培训、任务驱动等自主培训。加强教师在教育教学理论上的自我学习、自主提高,强调教师基于学科的研究与探讨,要以问题为本,开展教学行动研究与教科研课题研究,鼓励教师关注新课程的研究与实施,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与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
(3)建立以校培、组培、自培相结合的研训一体化校本培训模式,定期举行教育教学工作专题研讨活动,为教师教育提供有效载体;加强教研组建设,重视备课组活动,要求“定时、定点、定人、定内容、定进度”,加速教研气氛的形成。
3、创设校本培养机制,为形成骨干梯队建设搭设舞台。(1)根据每位教师的师德和教学水平,帮助教师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计划。让每位教师将学校目标的实现与自我价值实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
(2)发挥骨干的帮带作用。每位骨干教师必须各带一位青年教师,争取在一年中,青年教师的专业素质明显提高。校领导小组督促检查,即查课堂教学又看过程材料等。
4、建立多元的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
(1)建立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以教师的自评、互评、学生及家长评议和学校评议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多元化评价。
(2)改进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对教师的师德素养、德育工作、教学能力、教科研成果、培训情况、培养特长生及合作互助品质等进行全面的考核,逐步形成评价与奖惩、评价与任用相结合的发展性评价体系,用评价来促进教师水平的整体提高。
5、加大经费投入。
学校将加大此项工作的经费投入,结合教育教学需要,为教师购买学习资料,订阅报刊;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邀请专家学者讲学指导;选送教师参加学习进修,帮助教师拓宽学习领域,不断更新知识。
六、组织建设与管理办法
1、建立组织 组 长:周国勤 副组长:张志怀 蒋慎勇
组 员:周为民 张裕岭 李红侠 胡燕
李翔蕾 吕青军
2、管理办法
校长全面负责学校事务,负责人力和财力的支持;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具体负责,指导相关工作;主管师德的副校长要负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项目的考核;教导主任要指导各教研组长组织好本组教师学习并保证学习时间。
以上是我校本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计划,我们会在今后的具体工作中边实施,边总结,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改进,查漏补缺,力求更好更快地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工作规划 篇5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加强教师教育的精神为指导,以国家、省、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为指引,遵循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战略思想,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积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和条件,使每位教师牢固树立专业成长理念,增强不断学习和完善自己的动力,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开拓进取,与时具进。培养和造就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过硬、观念先进、善于创新、有团结精神并能自主发展的教师队伍,以确保学校在新的发展时期抓住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我校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二、基本原则
1、针对性原则
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和未来问题,将教师的个人提高与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师自我发展要求与学校教育教学需求相结合。
2开放性原则
以校本研训为主与统一培训相结合,注重校际合作与交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寻求精良的师资援助,点面结合、名师引领、新老共进。学校搭建平台,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学历进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新课程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3、实效性原则。
以教师教育专业化为核心与统筹教师专业化三个方面相结合,紧密结合教学实际,以“问题”为中心,以“发展”为目标,以“课题”引路,着眼于课程、教材、教法、管理、评价交流中的“问题”解决。
三、现状分析
我校共有124名教师,教龄在10年以上的教师114人,占专任教师的95%。省、地、市级名校长1名,名师5名,名班主任5名,占专任教
师的8.3%。从学历层次上看,本科学历73人,专科学历47人。从专业技术层次上看,高级职称教师共有2名,中级职称教师66人,约占55%。从骨干教师层次上看,省级骨干教师3人,占任课教师总数2.5%,地级骨干教师30人,占任课教师总数25%。
统计数据及定性分析表明:(1)我校一线任课教师达到市级以上骨干教师所占比例较小,但一线任课教师大多数为青年教师,他们年富力强,精力充沛,学历层次高,实践经验相对也较多,工作稳健,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具备可持续发展潜力,有望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显著的成绩。学校要从提高专业发展意识、提升专业发展规划目标入手,促进这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2)我校市级名师人数较少,数量不足,专业分布不合理,仅仅分布于语文、数学少数学科,没有形成专业分布合理的梯队结构。学校要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师专业结构的特点,确定部分学科的重点培养对象,逐步扩展到各个学科。(3)积极发挥我校中老年教师的作用,他们积极向上,经验丰富,能做到认真钻研业务,为教师驾驭专业成长创造了条件。
四、具体目标
通过本规划的实施,确立“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根本”的观念,建立教师发展层次和梯级培养计划,设立《教师成长档案》,建立学校对教师发展的校本培训的常效机制,鼓励多出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鼓励骨干教师打造自己的教学特色,也为青年教师缩短成长期创造优良条件。初步创建有我校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培养机制,营造自主、合作、开放、互动的教研氛围,探索教师发展评价机制,造就一支思想观念新、教学技艺高、科研能力强的骨干教师队伍。
具体发展目标和要求:
(一)具有初级及以下职称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
目标:较快地成长为一名胜任学科教学的合格教师。
培养发展的方式方法:根据学校教师构成的总体情况,通盘考虑,对教师进行合理分层,对初级及以下职称教师提出不同的发展方向,制订发展措施,明确每年实现专业发展的具体任务。从比较高的层面给教师确定大的奋斗方向,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以“校本培训”为主渠道,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达到自学与指导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训与反思相结合。⑴每两周至少阅读一篇有关新课改、教材教法的经验文章,并做好学习记录;⑵从教未满三年(含三年)的青年教师,必须参加教育教学师徒结对活动。a、跟师傅备课、听课学习,掌握教学常规、教学基本功;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5节;b、每学期上1节汇报课,并学
会撰写课后反思、教学案例等,通过持续的教学反思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c、三年期满,上一节达到一定水准的出师课;d、基本胜任班主任工作;⑶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活动,五年内至少参加一个课题并扎实开展课题研究;⑷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进行反思,做到一课一个小反思;一学期至少二次大反思,并撰写出相应的论文、案例,积极参加各类各级评选;每学期上交论文和案例至少一篇;⑸每学年制作一个学科教学的课件。
(二)具有中、高级职称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
目标:成为有个性、有特色的学科骨干教师和市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发展的方式方法::以“校本科研”为主渠道,通过专家引领、合作交流,独立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⑴每学期精读一本教育教学专著,写出有质量的读书心得;⑵主持课题研究或者承担子课题等实际研究工作,研究的指向应该是解决学科教育实际的问题;⑶每学期提交1篇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或1篇专题研究论文;⑷每学期至少上公开课1节,并主评1节课。听课不少于20节;⑸鼓励每年做一次专题讲座、经验介绍或主持一次学术论坛活动;⑹三年内要在CN杂志上发表一篇学术论文或教改成果;⑺承担班主任等教育管理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⑻至少开设一门选修课程或校本课程。
五、实施方案和举措
(一)分层树立目标,制订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计划 1.学校分层提出要求,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要根据学校教师构成的总体情况,通盘考虑,对教师进行合理分层,对高级教师、一级教师、二级教师提出不同的发展方向,制订发展措施,明确每年实现专业发展的具体任务。从比较高的层面给教师确定大的奋斗方向,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2.教师合理确定目标,实现教师自主发展
教师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情况,分析自己的特长,在学校教师专业发展部的整体计划指导下,合理制定自己的五年专业发展规划,选取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方向,采取有效措施,明确自己每年要完成的任务,向骨干教师、市名师等目标奋斗,实现教师的自主发展。
(二)抓好三个“工程”,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1.突出“师魂工程”,加强师德建设
师德是灵魂,是统帅。学校紧紧围绕“树根立魂”这条主线,以培养教师的人文素养、奉献精神为重点。通过具体活动在教师中铸造师德师魂,以提高教师的爱岗敬业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增强教师的职业道德。
学校党支部、工会、教代会等组织将利用各种机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充分发扬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一大批年轻的优秀教师,树先进,乐奉献,献身于教育事业。在全校开展树立名师的形象,以激励更多的教师树立高尚的师德师风。师德考核作为各项考核之首,实行一票否决制。
2.做优“名师工程”,扩大名师效应
加强对优秀教师的培养,完善学校名师、名班主任制度。学校对名教师、名班主任进行多方面的培养,通过制度,对他们进行评价,加大奖励力度。成立“名师工作室”,充分挖掘名师名班主任的工作潜力,在学校中树立学习的榜样,特别是在教育教学方面,他们要勇于走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科研的前列,成为学校教育的排头兵。学校依托名师名班主任建立人才高地,发挥名师的辐射作用,通过“名师讲座”、“名师团队”、“名师课题”,带动其他教师勇于探索,不断进步。通过市教研室及区域教研联动的各项活动,使名师走出校门,享誉全市。
3.做实“青蓝工程”,增强发展后劲
学校青年教师是学校的中坚力量,如何充分挖掘他们的教学潜力是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木桶理论”要求我们对每个教师都要加强自身的发展。只有每个教师都提升了,学校教学水平才能提高。学校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帮助指导,选好指导教师,实施“青蓝工程”,实行帮扶结对。学科组、学校领导将重点把关,对培训发展计划、目标的确定以及实施过程实行全程管理。带教教师和被带教教师之间,全力合作配合,在每个具体活动中,都要落实具体的目标,分批实现,从而达到自身的发展。让青年教师尽快站稳讲台,尽快成为教学骨干,全面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三)开办北社讲坛,推动教师成长
学校利用北社讲坛,给教师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学校每学期初,根据教师的个人情况,制订北社讲坛开设计划,把讲座任务分解给教师。每半月请一位教师给全校教师或学生开讲座,开阔师生的视野,扩大师生交流。教师开讲座,心中会有压力,为了讲好,必然要阅读很多材料,精心做好准备。这样压力转变为动力,推动教师深入钻研,在专业上走得更远。
(四)开设教师网上论坛,提供交流平台
学校在自己的网站开办教研博客,定期发布教育教学改革信息供教师学习,对教师制定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要求指标,引导教师上网、看报、读书,搜集整理信息,传播信息,及时更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同时教师把自己的教育教学的感悟、经验上传到论坛上,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互动,互相碰撞,产生火花,网上论坛成为教师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平台。
六、基本保障
1、组织保障。校长是师资队伍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对学校教师的聘用、培训、职务评聘、考核、奖惩等工作负总责,并接受教代会的监督。学校党总支对教师培训工作起政治核心和监督保证作用。学校设立教师专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学校各处室齐抓共管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网络。下设工作组,领导小组起决策、保障和监督作用,每月研究一次工作。工作组具体负责教师成长的管理、考核、实施、督促和评价。相关教研组设立学科教师专业发展联络员,由领导小组成员分别联系,其主要职责是检查教研组成员教师专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并向校领导小组反馈。教师在每学年末就自己的教师专业发展计划进行小结,肯定成绩,找出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和努力方向,由校领导小组审核,并提出建议,归入个人业务档案。领导小组每学年末对全校教师的教师专业发展情况进行全面小结和分析,调整培养计划。教师个人教师专业发展计划中的特殊业务进修要求,由领导小组汇总后报校长室研究决定。
2、体制保障。⑴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考评制度,把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成效纳入校管理层考核的范围,把是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评聘和奖惩的依据之一。⑵加强教研组管理,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提高工作效率。教研室会同各处室、各教研组承担相应的培训或管理任务,培训工作是每位教研组长的本职工作。⑶把教师专业发展纳入个人业务考核,跟绩效工资和奖金分配方案挂靠。⑷逐步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使教师培训活动常态化、多样化、长效化,使教师通过各类适合的培训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经费保障。进一步增加师资队伍建设上的经费投入,对于积极参加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参加教科研,而且有实践成效的教师,学校为他们进修、深造创造机会,在评奖、评职称,晋升和提拔方面给予优先考虑,甚至破格。学校设立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专项基金,对出成绩、有贡献的教师进行奖励。对不能按要求完成校本培训工作的组室,追究组长的责任。
福鼎市桐北中心小学
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述评论文 篇6
[摘要]专业发展学较是美国20多年来改革教师教育的产物。它是基于美国基础教育质量不高、大学教师教育与中小学严重脱节、教师无法形成反思性实践能力的背景建立的。从成效看,美国专业发展学校在改善教师教育质量、促进其成员专业成长、提升中小学生的学业成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大学和中小学之间并没有建立真正平等共生的合作关系,这种情况将影响专业发展学校未来的前景。
[关键词]教师教育;美国;专业发展学校
美国专业发展学校(以下称PDS)从建立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它力图在大学教育学院与中小学之间建立伙伴关系,把未来教师的培养与大学教授、在职中小学教师的质量提升结合起来,改造大学教师教育和中小学教育,提升美国基础教育的质量。自创办以来,它的理念和实践得到很多国家教育界的首肯和效仿,中国也不例外。但因有类似功能并风行一时的美国实验学校和入门学校均以失败而告终的现实,我们有必要对其背景及成效进行考察,以期对我国PDS的建立、发展提供借鉴。
一、专业发展学校产生的背景
(一)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影响基础教育的质量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都把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作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美国也急需发挥公立教育在增强其社会价值和竞争力的作用。1983年美国出台的名为《国家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指出: “我们国家正处于危险之中。我国在商业、工业、科学和技术发明上一度无与匹敌的领先地位,正在被全世界的竞争者超越……我们社会的教育基础正在被越来越严重的学生成绩平庸状况所侵蚀,它威胁着我们国家的前途,威胁着我们民族的未来……我们正在培养的新一代美国人,既是科学盲又是技术盲。”报告列举了美国学生在国际中学生学业成绩测试中屡遭失败,学生纪律松弛,校内暴力和违法犯罪等事件连续发生等事实,认为美国基础教育出现了严重危机。
在比较了日、法、德等国的相关教育情况后,研究者和公众认为教师素质不高是影响美国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并不充分地知道教授生活在民主社会的责任;学院和大学没有对教师教育提供始终如一的承诺;由于师资短缺,一些州通过尚有争议的短期项目来签发教师证书;大学课程不胜任培养未来教师;新教师的社会化过程强化了中小学教育现状。教师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二)反思性的实践能力是教师职业所具备的典型专业特质
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确定教师职业的专业特质并加以有效的培养。近些年,教师作为反思性实践者的观念逐渐取代了那种把教师看作是技术性人员,看作是课程知识消费者的观念。不少研究者认为反思性实践者是拥有实践理论的人。有学者认为,教师的实践理论是教师的个人经验、传授的知识和核心价值观的融合,是影响教师日常教育实践的重要因素。虽然大部分知识基础是由大学创造的,但这些知识只有被应用于实践中,成为实践理论,才有价值。教师不仅应具有课堂教学的知识与技能,还应具有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育内容进行反思、改进的能力以及对教育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更广阔的探究、处理能力。
(三)大学教育学院独立承担教师教育的模式备受质疑
二战后,美国以大学取代独立师范院校承担教师教育的责任是源于对后者教育质量不认可。但大学是否提供了高质量的教师教育一直未得到首肯。大学教育学院、未来教师和中小学校三方彼此攻击,相互指责。中小学抱怨大学教育学院无法培养高质量、适合中小学要求的教师。未来教师抱怨他们在大学所学知识与中小学实践严重脱节,使他们无法迅速地实现由师范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大学则抱怨中小学拒绝接受理论的指导,致使他们潜心钻研的理论无法运用到教育实践之中。大学教育学院独立承担教师教育的弊端已显露无疑。
二、专业发展学校的成效
基于以上问题,专业发展学校应运而生。其目标如下:改进教师教育;促进包括大学教授在内的教师专业发展;大学和中小学建立密切的联系,孕育中小学的探究文化;全面提升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的质量。①目前美国有很多这样的学校,它们基本是公立学校。本文从PDS是否实现了设计者预定的目标以及在目标尚不能完全实现的情况下,是否建立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一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等方面探讨它的办学成效。
(一)营造有利于师范生培养的机制,促进师范生教育素养的培养
PDS模式改变了以往把教学看作是一门应用科学,师范生实习就是应用大学课堂所学教育理论的模式,融入了新的思想:理解和改进教学从反思自己的经验开始,完全从别人的经验中获得的智慧是贫乏的,甚至是虚幻的;教学是一个需要不断专业成长的职业,能支撑教师不断专业成长的素质是责任和反思的能力。
1 形成大学教授、大学指导教师、中小学教师、师范生密切合作的团体
PDS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师教育中大学与中小学脱节的状况,成立了由大学教育学院和文理学院的教授、有相当教学经验的博士研究生、中小学教师、师范生构成的知识互补的学习型团体,在PDS项目设计、师范生的选拔、课程的开设、师范生实习等方面有效合作,有力地促进了该项目的实施。
大学教授作为PDS的发起人和指挥者,在项目创建发展中起着领头羊的作用。大学从事教育理论和学科教学的教授作为教育理论和学科知识的传递者,他们是大学少数认同PDS理念并实付诸实施的人。他们主要承担与中小学沟通,指导师范生及其指导教师,并与一线教师共同研究课题和开设课程。拥有丰富一线教学经验的博士研究生代表大学具体承担与一线教师、师范生沟通和指导的任务。他们的加盟,解决了大学缺乏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的局面。中小学教师拥有丰富教学经验、高度责任感,赞赏PDS理念,致力于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在师范生实习期间,他们为师范生提供最适时的帮助,如让师范生观察自己的课堂,了解所教学生、教学大纲和课程,指导其备课、授课,引导其思考实践中的经历。他们还常常与大学教授和博士生合作,共同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参与大学的课堂。师范生则作为未来教师参与团队活动。
2 以严格的选拔方式选拔一批优质的师范生
优质的生源是高素质教师的重要基础。为了造就美国未来优质教师,PDS项目对师范生选拔十分严格。一些教育学院为了挑选合格的未来教师,成立了包括大学教授、中小学教师等组成招生委员会,通过审核材料和面试两个环节,了解申请者的意向和潜质。申请者提交的材料包括学位证书、成绩单以及从事中小学相关工作的证明。材料审核通过后,招生委员会成员对每位申请者面试,了解他们的培养前景。最后,招生委员会安排申请者与PDS的教师深入接触,在双方认可的基础上建立指导者和被指导者的关系。这一过程花费较多,但的确招募了高素质的师范生。在指导教师和师范生方面建立了更融洽的关系,在任务和实习场所的安排上也比传统的项目合理。
3 通过档案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反思性实践能力
如何培养教师的反思性实践能力是一直未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目前一些PDS项目通过电子档案袋方式,有力地培养了师范生的反思能力。
所谓电子档案袋,是大学教育学院自师范生进入PDS项目之后,在指导教师和师范生之间建立了电子平台。师范生每天在上面撰写电子日志,把自己在这一项目中的学习、观察、活动、思考、疑问等通过日记、随笔、相片等方式展示出来。指导教师随时可以登上网页阅览、指导。几年下来。电子档案袋上记录了师范生参与所有活动的相片、他对教学的思考、指导教师的评价和指导意见。从中指导教师可以了解师范生知识的拓展、观念的变化、能力的提升,也可以了解该项目整体的进程、经验及问题。指导教师和师范生一致认为,该方式从一开始就帮助师范生进入反思的氛围,并在与大学和中小学指导教师频繁而深入的交流中,养成了反思的习惯,学会了反思。 4 更关注师范生适应多元文化环境的能力培养
和传统模式相比,PDS培养的教师能更快地进入角色,更好地适应美国这个拥有多元文化的课堂。一些教育学院专门开设多元文化的课程,要求学生到相关社区开展活动,了解不同于自己文化圈的种族。不少学生到印第安部落和非裔美国人、墨西哥人、华人等集中的社区,参加民俗活动、开设针对中小学生的兴趣课,免费辅导中小学生学习。不少师范生反映,这种方式帮助他们了解不同种族的价值观、习俗、生活目标以及教养方式等,从而使来自中产白人家庭的师范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种族文化。
5 组织更为合理,实习时间更充足
和传统模式相比,PDS模式中师范生的实习时间更长。他们至少有一年的中小学实习经历。在实习组织上也更具优势。过去师范生跟从一名指导教师,在单一的教室实习。PDS模式中,师范生被置于整个学校中,与一个教师团队合作,通过参与各种活动,获得不同领域的专业素质。这种方式打破了单一指导教师带来的局限,使学生获得更丰富领域的教学经验和专业成长。
与大学对师范生的指导和管理不同,在PDS模式中,指导教师参与师范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他们对师范生的指导更有效。①正因为此,PDS教师教育质量也更高。哥伦比亚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经PDS培养的教师在以下五个方面更具优势:反思自己实践以评价和改进教学;协同工作意识和能力更强;系统探究以丰富自身的教育教学知识;创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具有差异意识促进教育平等。
(二)在中小学逐步建立探究文化,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各类人员的专业发展
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学人员的持续专业发展,而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又受制于教师教育者、学校管理者的专业发展。PDS项目建立中小学与大学合作、探究的平台,促进了各自的专业发展。
PDS模式中,中小学教师在教师教育项目的设计、实施中承担了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参与为大学教授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实践经验,为他们的理论创新提供了现实的问题、新鲜的视角,也为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衔接提供了实验的场所。PDS项目采取多种形式,在中小学建立探究文化,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这些活动把大学的理论、思想、研究规范等带给了中小学教师,促使了他们的专业成长。
有研究表明:和非PDS的教师相比,PDS的教师更愿意承担诸如采用新方法、教授新内容等富有风险性和挑战性的任务;更易通过表达新思想、校本研究以及与同行、实习生、大学教师的交流,接受更多的激励,思维更加活跃;在非传统的角色中获得发展;孤独感减少,自卑感、无能力的意识减弱;改善了课堂教学实践;大大提高了专业情感。
(三)提升了基础教育的质量
PDS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研究表明,PDS有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有研究发现:在SAT测试中,PDS所有年级、所有学科学生的分数都高于非PDS的学生。两者成绩之间有11个标准差。对来自同一所初中毕业生比较发现,就读于PDS的高中生数学成绩高于就读于非PDS高中生20个标准差。PDS对学生的ACT分数也产生积极影响。另外,PDS的学生比非PDS学生花费更多时间、持续更长的时间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也更经常参与小组活动。
三、专业发展学校面临的主要困境
建立大学与中小学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是PDS健康发展的前提。“学校若想变革进步,就要有更好的教师。大学若想培养出更好的教师,就必须将模范中小学作为实践的场所。而中小学若想成为模范学校,就必须不断地从大学接受新的知识和思想。中小学若想保持高质量,就必须和教师教育院校建立一种共生的关系,并结为平等的伙伴。”平等、共生是维持双方长期合作的基础。目前看,大学和中小学很难建立平等共生的`合作关系。
(一)大学和中小学之间很难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
中小学和大学合作中最大的问题是不平等的关系。大学高高在上,在与中小学交往中,大学教授以专家、指导者的身份出现,忽视甚至贬斥实践。中小学教师或把大学教授视为真理的化身,过分依赖他们的理论;或因理论对实践不能直接指导就鄙视理论。要建立平等关系,关键要解决一线教师的自卑心态,通过赋权增能,帮助他们建立自尊、自信。PDS项目通过各种方式给中小学教师赋权增能,尽管如此,目前看来,双方依然很难建立完全平等的关系。
文化冲突是主要问题。形而上、高高在上的大学文化和形而下、流于经验的中小学文化从未建立真正的对等关系,影响伙伴关系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PDS的倡导者一直是来自大学而非中小学,是大学一些教授认识到大学教师教育因与中小学实际的割裂而失败,作为主动者积极与中小学联系。因此,大学在PDS的建立发展过程中一直居于主导者的地位。虽然大学教授认识到一线教师的实践价值而给予足够的尊重,但由于中小学天生的弱势地位,导致一线教师往往把大学教授视为专家,而非对话的平等伙伴。结果,经历了最初的新鲜期后,中小学教师不愿意也很难在合作中贡献自己的经验、意见,更谈不上提升自身的责任。大学教授也习惯于以专家自居,对教师的一些意见采取“听而不闻”的态度。
(二)大学和中小学之间难以建立共生的关系
共生关系是彼此依赖、持久合作的前提,而目标、利益一致是共生关系的基础。从以往的经验看,大学把中小学校看成应用大学理论的场所,为师范生提供练习教学技能的场所。中小学则认为大学应该对其实践直接提供帮助。在此思路下,大学和中小学彼此忽视对方的利益,不为对方的需要贡献自己的力量。
目前开展的PDS,表面上双方把提升基础教育的质量作为合作的总目标和基础,把提升师范生的素质、促进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看作己任。但在实践中,双方很难摆脱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行合作的模式。一些大学仍把PDS作为应用大学理论、训练师范生的场所。中小学也漠视大学需求。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说,很多PDS仍然是停留在纸上――传统的教师教育冠以新的名称而已。
(三)大学和中小学很难做到完全的资源共享
所谓平等的合作还包括合作双方贡献自己的时间、人员、图书、设备以及思想、经验等。合作必须是全方位的,非个别人、个别部门的某些方面。目前,大学和中小学很少存在全方位的合作。无论大学和中小学内部,都存在强烈的对对方文化不认可的群体。大学内部,这种冲突体现在“纯”理论研究者与注重实践的研究者之间的价值观念的差异。不少大学教授在追求高学术品位时,脱离了中小学实际。他们对PDS兴趣淡漠,很少参与,甚至认为PDS与他们的专业研究毫无关系。而注重实践的研究者是PDS积极推动者和参与者。他们与“纯”学术研究型教授在价值观、学术取向和中小学教师培养方式上都有很大的分歧。他们中的多数是临床教授,他们在研究兴趣、理论思维、研究水平上,很难与研究型教授抗衡。而大学的评价体系要求教授在科学研究、理论创新、成果出版方面作出贡献,这显然不利于后者的生存,导致这些临床教授在大学的弱势地位,也不利于调动大学所有资源为PDS服务。在中小学内部,则存在鄙视教育理论的教师与认为理论有助于实践的教师之间的冲突。参与PDS的中小学教师也仅仅是一部分认可PDS理念的人,甚至不包括他们所在学校的校长。这种情况下,教师很难调动学校所有资源。不少教师甚至得不到时间和工作量的豁免。
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方案 篇7
●网络研修使“全面抓”得心应手
“全面抓”即全市初中108所学校无一例外。教研员包县、包片到校。我市包括四县两区及市直, 按照不同县 (区) 所辖学校的多少, 市级教研员包县 (区) , 县教研员包片。主要负责工作就是检查和监督各校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情况, 掌握第一手材料。
由于学校分布广, 教研员人数少、精力有限, 不可能每一所学校都亲力亲为, 所以这时网络就给我们打通了地域界限。每位教研员都建立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QQ群, 群成员就是所包学校主管本校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的负责领导, 通过群共享定期上传该校的活动方案和方案实施情况, 教研员将群共享的资料下载下来, 按照不同学校分门别类地进行归纳整理, 以利年终评估检查。同时, 教研员将好的建议和做法传到群中共享, 对基层学校进行指导。这样尽管人力有限, 通过网络研修的途径也能抓得得心应手。
●网络研修使“抓全面”细致入微
“抓全面”是指“全程跟踪和全员参与”。“全程跟踪”即教研员对所包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工作全程跟踪。从宏观到微观、从规划到操作, 指导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工作沿着健康的轨道, 有效运行。“全员参与”即以市级教研员为核心, 以县区教研员主管定期组织本县区本学科教师开展教研活动,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由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抓全面”涉及范围广, 工作复杂,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学校条件也不尽相同, 所以按照传统的方式管理, 组织教研活动困难重重。但网络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门, 借助几种网络研修的平台, 我们将工作做得细致入微。主要措施如下:
1. 创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QQ群组
由包县 (区) 教研员负责创建并管理, 主要从宏观上掌控各校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方面的做法和工作进程。
2. 充分发挥本地研修网站的作用
我们把松原教育信息网和松原教师研修网中初中教研栏目充分利用起来, 组织学科教师进行业务交流和主题教研。市级教研员负责确定和布置研究任务, 各县区学科教研员负责本县学科教师的管理, 县区教研员定期总结活动开展情况, 并向市级教研员汇报。
3.充分利用资源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从2009年至今, 我院初中部的教研员负责承担了多项国培、省培的组织管理工作。在各项培训中教研员承担了市级管理员、辅导教师及班主任工作, 通过建立YY团队、组织答疑、批改作业、跟帖回帖、发布通告、撰写简报等形式组织全市学员的学习。在众多培训中, 由于教研员的精心管理, 我市参培教师收获颇丰。参与管理的教研员也分别被省教育厅评为先进个人、优秀辅导教师和优秀班主任。
●网络研修使“育典型”收放自如
“育典型”就是把在全面培养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学校吸纳为点校重点培养。我部从2009年到2013年逐步培养了六所点校。
在点校培养过程中, 我们做到了科学谋划、全程跟进。为确保专业发展学校建设工作科学有序进行, 初中部反复与点校领导班子研究, 分析学校和教师实际, 指导制定了《点校 (2009—2013年)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建设方案》, 详细研究和规划了2011年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的工作思路、研培内容及实现途径。研究制定了“学科教研组建设指导意见”。明确了学科教研组的定位、设置、任务、建设和工作评价的具体内容、操作办法及评价标准, 使教研组建设具有导向性和可操作性。并全程参与点校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 如点校的青年教师汇报课和名优教师评选活动等。
除抓点校自身建设外, 我们还采取了抓点包校、区域联动、城乡结盟等教研方式, 做到以点带面, 发挥点校的辐射作用。
上述工作的有效开展都得利于网络研修这一平台, 我们创造性地发挥了网络研修的优势, 使“育典型”的工作做到了收放自如。具体做法如下:
1.网络研修与学科组建设相结合
以学科教研员为核心, 建立对点校教研组建设的具体指导的QQ群。群成员间可随时联系和沟通, 定期开展活动, 如交流研讨、主题论坛、答疑解惑等, 及时传递有效信息, 互通有无, 资源共享。以学科博客群组为平台, 进行联动式主题教研。每位教研员都在这个平台上建立自己的教育博客, 并以学科为龙头建立博客群组, 定期确立讨论主题 (主题的确立主要以“十二五”研究课题为主, 分解成若干讨论主题) , 传达课改信息, 解决学科难题, 与同学科的教师进行教研交流, 调选精华日志。如果教师们遇到问题, 也可以在教研员或学科带头人的博客中留言, 请求指导。教研员们穿行于基层教师的博客群中, 做到亲切交流、及时回复、追踪问题、定期话题、跟进管理、多元评价, 为教师提供最有力的思想和技术上的支持。充分利用了名师资源, 形成了良性的互动。
2. 网络研修与教研员现场指导相结合
以学科教研员为核心, 以资源库和研修茶座为平台进行观课议课。我们整合资源库和研修茶座的优势, 探索利用网络进行观课议课活动。首先利用教学资源库, 提供视频课例, 约定在同一时间, 大家同看一个课例, 看的同时利用YY语音平台进行即时交流。这样克服了以前观课时交流范围的局限性。看课后, 教师们在研修茶座博客进行反思交流。然后选择适当课例, 教研员定期到点校听教师汇报课, 这样使网络研修与教研员的现场指导有机结合,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3. 网络研修与教研活动相结合
以一所点校为核心, 以研修茶座为平台, 联合其他点校和帮扶学校开展区域联动、城乡结盟式的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 (1) 每学期开学初, 由学科教研员召开点校学科备课组长会议, 研究制定本期各级各科的教学进度和网络集体备课的篇目和内容, 制定网络集体备课的实施方案。 (2) 主备教师在学校教研组成员的共同参与下, 根据教学进度, 提前一周将自己的教学设计发至点校网络备课专用邮箱, 教研员将其上传至“研修茶座”博客, 供广大教师参阅。 (3) 同级同科教师在第一时间内上网阅览, 并进行实名评论, 提出自己的观点、建议或修改意见, 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案。 (4) 各位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 组织课堂教学, 根据教学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写出自己的教后反思, 在相应教案后以评论的形式上传。 (5) 最后就是对研修记录的整理和提升, 由市县级教研员进行提炼、补充, 形成小案例、小素材、小策略, 上传到教师研修网站, 实现全市教师资源共享, 为一线教师提供有效的实践参考。在集体备课的前提下, 要定期在不同点校组织上公开课, 每学期每学科至少组织一节公开课, 由教研员组织其他点校同学科教师听课、议课。
●网络研修使“重推广”有的放矢
“重推广”就是将在“育典型”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好的方案、做法以不同的方式向全市推广, 使全市掀起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的热潮。
2009年以来, 我们先后组织了送教下乡、送培到县等活动, 召开了区域教研会、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现场会。
每次活动我们都精心谋划, 力争做到主题鲜明, 形式新颖多样, 内容丰富多彩。主要活动内容有:观课议课、学术沙龙、集体备课展示、读书汇报、教师才艺展示、教研员专题讲座、教研员点评、教学经验交流、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经验交流等。
在开展这些活动的准备过程中, 网络研修为我们提供了方便, 使我们在活动组织部署、业务指导等方面有的放矢, 提高了工作效率。
利用电子邮箱传递材料, 如做课教师的教学设计、讲座初稿、教学经验交流材料、集体备课材料等都是先通过电子邮箱传给学科教研员, 学科教研员对其进行阅读后给以指导。然后再亲临现场指导, 这样节约了时间并突出了重点。
利用QQ聊天功能沟通会议要求、会议内容和日程安排等。
每次教研活动结束后, 我们都把活动的全过程, 包括视频资料上传至松原教育研修网, 由包县 (区) 的教研员组织全市交流、评价、反思, 实现资源共享, 使活动达到余音绕梁、意犹未尽的效果。
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工程初见端倪, 点校培养硕果颇丰。目前为止, 有两所点校被评为省级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示范校, 三所点校培养成了市级示范校。这些成绩的获得离不开我们院部教师们的辛勤劳动, 更离不开网络研修平台的帮助。我们会继续探索网络研修的模式, 使其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吉林省松原市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的各个工作环节中, 充分运用了QQ、YY语音、Web网页等各种网络研修手段, 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工作搭建了一条无形的通道, 高效率地推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工作。
借特色学校创建 促教师专业发展 篇8
1. 细抓常规,养成习惯。我们树立“每一节课都是习惯训练课”的理念,分学科组织教师从课前准备、课堂听课、发言、合作交流、展示、完成作业等方面,根据各学科特点,讨论制订了“学生学科课堂好习惯”的要求,并组织学生学习,明确自己行为的准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全过程重细节,时时处处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让良好的习惯在灵动的、充满活力的课堂中彰显。
2. 课题引领,构建特色。去年我校参与了省级课题——“基于生本理念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学校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组织全体教师学习生本理念,提高理论水平,并对照生本理念,从目前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的教学行为等方面,尤其是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调查分析,哪些应该坚持,哪些需要改正或改进,进一步明确了教师规范的教学行为,如教师讲课不超过15分钟,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等。根据校情和生情,学校对“活动单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组织教师开展了“活动单包含了哪些要素、四人合作学习小组如何组建、小组长如何培养、学生的展示汇报如何进行、如何设计活动单”等本质问题的探讨交流,并依循“实践——反思——改进——再实践——再反思——再改进”的研究途径,不断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初步总结了语文学科略读课文“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明大意——悟文情——晓写法。得出了数学学科在计算和应用题内容“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丰富猜想——严谨验证——归纳总结。通过研究,在生本课堂上,教师讲的少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汇报的时间多了;在生本课堂上,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合作探究、学会了展示汇报,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培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在“活动单导学”特色课堂的研究过程中,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更加精准,问题的设计更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练习的设计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提高。
3. 注重反思,孕育特色。在构建特色课堂的研究中,我们开展“一课多上”的“磨人”课例研究活动,教研组对单个教师的教学进行“备课——上课——再备课——再上课”的研究途径,引导教师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改进,总结提高,体验专业成长的经历。我们还常常开展“同课异构”的“磨课”活动,让老师们通过前后听“活动单导学”的生本课堂与传统课堂,并运用“课堂观察法”,对课堂中的关键要素进行分工观察,课后进行对比分析,感受生本课堂的变化,加深对生本理念的理解,引领教师们做到“走进别人的课堂,看别人的课堂,说别人的课堂,想自己的课堂,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得到提高。我校语文教师叶佳芳,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潜心阅读指导课的研究。学校鼓励他加入思明区洪美玉名师工作室阅读指导项目组,常常参与工作室的教学研讨活动,学校还聘请了省特级教师张肇炜、李日芳为其顾问,深入课堂听课,帮助他不断改进总结教学,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去年在“厦台阅读教学研讨会”上,与台湾阅读教学专家董菲燕同台上课,得到大家的好评,并有幸被董老师收为弟子。特色的课堂带来骄人的成绩。他从教六年,连续带了四年毕业班,在区教学质量检测中,三届优秀率、及格率达100%。他现任校教科室副主任,语文教研组长,今年评上了区青年教学能手。
4. 学习名师,催生特色。学校重视教师的外出培训学习,让教师接受新的理念,学习先进经验。近几年,学校派出了5位教师到上海静安附小跟班学习,派出20多人前往东北、青岛、广州、福州、郑州等地参加全国教学研讨活动和学习,在厦门举行的每届全国“相约名师、聚焦课堂”的教学研讨活动,我校全体语文、数学老师都参与,让教师们听到了于永正、王崧舟、薛法根、窦桂梅、吴正宪等全国名师的课堂教学和讲座,亲身感受到了李玉平教授草根式的小问题小现象研究的魅力,领略到了华东师大吴亚萍教授理念与实践有机结合的高效行动研究的风采。学校鼓励教师们“追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名师专家们用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催生了教师教学个性风格的快速形成,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
5. 创设平台,施展特色。学校积极搭建教师展示的平台,争取市、区的支持。近几年,承办了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社会)》全国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厦台阅读教学研讨活动,以及5场市级、14场区级的学科教研活动,有近20位老师上了教学研讨课:许叶祺老师参加省、市英语课堂教学比赛获一等奖,录像课获全国二等奖;李羡煌老师获市数学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张弘宇老师获市创新大赛三等奖;江敏婧老师获市创新大赛二等奖。有三位老师还去重庆、龙岩、闽侯等地送教,陈丽英老师的品社课已被槟榔小学等5校邀请上课。教师们在各项活动中展示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方案】推荐阅读:
高城镇中心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行动方案06-15
学校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计划09-04
期开平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工作总结05-14
结合学校实际谈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08-29
教师发展学校05-20
教师成长与学校发展06-02
学校教师文化发展管理09-23
学校青年教师论坛方案07-26
学校教师年度考核方案11-07
教师进修学校教研方案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