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城镇中心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行动方案(精选8篇)
高城镇中心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行动方案 篇1
高城镇中心学校新教育实验教师专业发展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针,结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和随县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立足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着眼于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与专业水平,服务于课程改革,培养终身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师队伍,着力构建学习型的教师组织。
二、实验主题学习坚守发展
三、实验目标
1、以新教育实验的实施为切入点,促进全体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加快知识更新与拓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2、丰富教师文化底蕴,实施“读书工程”、“图书漂流活动”。加强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从优秀走向卓越,因教育绽放生命的光彩。
3、借势发展,丰富和引领校本培训。加强校级交流、注重县内交流,提高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
四、工作要点
1、以班主任培训为龙头,推动教师全员培训。
培训目标:通过培训,提升全体教师班主任的文化底蕴与理论素养,促进班主任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推出一批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的高水平班主任,创设有利于班主
1任成长、成才的机制和环境。
培训内容:
(一)常规培训内容(专家讲座):
(1)、班主任常规工作及基本要求;
(2)、班级建设和管理;
(3)、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
(4)、与学生、科任老师、家长沟通技巧。
(5)、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6)、学生工作个案分析与指导。
(二)专题培训的内容(观看视频):
(1)、班主任缔造完美教室工作新思路、新内容、新策略。
(2)、如何通过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来促成价值观的形成。
(3)、班级文化建设。
(4)、以人为本与敢管会管的班级日常管理技巧与策略。
(5)、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咨询及青春期教育的技能。
(6)、对学生学习的管理策略及优化学生学习压力的途径。
(7)、班主任工作中的法律风险规避与班主任权益保护。
培训方式:讲座、研讨会等,并与自学相结合,侧重于实践活动。培训措施:
(1)、作好集中培训和自学的学习笔记。
(2)、每学期要写一份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3)、建立班主任档案,将培训工作列入班主任考评,作为学期优秀班主任、学年明星班主任评选的重要依据。
2、以教师教育博客为依托,促进教师信息化培训。
培训目标:教师建立个人教育博客,坚持写教育周记、教育日记等。要求教师实现“四会”:会文字处理,会制作简单的课件,会上网查阅、下载资料,会收、发电子邮件。同时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会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
培训方式:(1)、定期开展教师电脑知识及实际操作的培训。
(2)、采取定期练习及考核的办法相结合。
3、以读书会为源头,深入开展教师读书活动。
培训目标:要求40周岁以内的教师每学期读两本书;40周岁以上的教师每学期读一本书。
培训内容:优秀学科书籍。
培训方式:教师自学与集体组织相结合,并组织读书沙龙、读书征文、“图书漂流”等活动调动教师读书的积极性。
4、搭建教师专业发展交流平台,打造教师成长的生态环境。
培训目标:通过教科研活动的开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组织管理能力与科研水平,建设学习型、合作型与研究型教师团队。
培训内容:(1)、每学期集中组织教师集体学习各科《课程标准》、《教学常规》及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文章等。
(2)、继续加强校内、外教研活动,坚持教师要走出去、请教师走进来的教学活动。
(3)、开展“人人上一堂好课”的活动,组织教学评优活动。
(4)、每学期组织一次教学开放日和教学开放周活动。每次活动时家长、教师参与听课、评课,共同探讨教法与学法,不断丰富认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5)、继续开展校级优质课、优秀论文、说课、评课等教学竞赛活动,每学期举办一次教学常规展览活动,提高教研活动质量。
培训方式及时间安排:
(1)、每学期开学前,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内容的学习。
(2)、定期与不定期地开展教研活动,集体与分学科相结合。
(3)、每学年进行优秀论文、经验总结、优秀教案评选。
(4)、每学年举办优质课比赛。
(5)、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论文评比。
五、活动计划
2月——4月校本研修及校本培训
5月——6月教师读书展示活动
9月——11月各学科交流展示活动
12月——1月榜样教师评选活动
高城镇中心学校
2012年7月25日
高城镇中心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行动方案 篇2
关键词:聘任学校;入职教师;实践性知识;实践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0A-0027-05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人员结构优化的需要,各地教师招聘的规模与层次都出现了历年之最。如 2016年无锡市教育系统公开招聘教师计划共1344名,其中市直属学校招聘博士、硕士研究生64人。对于这些即将走上讲台的初任教师来说,如何站稳讲台,成为学校教师队伍稳定、区域性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应然之举与现实性课题。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初任教师的入职教育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但仍有拓展的空间。其一,入职阶段的界定。基本将入职教育界定为职前的高等教育阶段,如英国等;美国一些州包括我国教育理论界与实践界学者普遍将入职阶段界定为正式报到后的岗前培训到入职后的1-3年,个别地区界定为入职后1-5年,比如江苏省南通市。笔者认为,这种界定忽视了初任教师自接受聘用到正式报到前的关键期。其二,概念的界定。国内外学者普遍把入职教育界定为“教师培训”(teacher training)、“教师教育”(teacher education),我们认为这种界定忽略了入职教师自身能动性的发挥。因此本文将入职阶段的初任教师界定为入职教师,将其“入职教育”界定为“专业发展”(professional development),即入职教师专业发展(initial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其三,研究人员与内容。研究人员主要是以下两类:一是高等院校等教育理论界的教授、博士、硕士等。这些学者以国外初任教师入职教育的介绍、理论的本土化与启示为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这类研究虽然具有一定的文献性、学理性价值,但无论从系统性还是可操作性来说都很难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新形势下入职教师发展的现实需要。二是教师进修学校教师。他们以入职教师的培训为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但这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一直被入职教师及其聘任学校所诟病。
另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业务部门(教研室、教科研中心、教培研中心、教科院、教师发展中心等)对于入职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体现在岗前培训及入职后的第一年。一如基础教育实践界质疑教育理论界不重视职前教师教育的实践性一样,新教师的入职培训同样遭受着来自教育理论界及入职教师自身的诟病。有学者认为,入职教育是我国教师教育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相比职前教师教育和职后骨干教师培训,入职教育远没有达到制度化、规范化的程度。[1]
通过调研及多年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初任教师自接受聘用到正式报到前的时间段为入职前的最佳适应期,新入职教师应尽快进入聘任学校这一实践场域,走进教室,走近学生,形成入职必备的实践性知识。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入职教师及其专业发展的现状进行梳理与反思,以实践性知识的形成为主旨,以聘任学校为中心,以实践共同体为载体,尝试构建入职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
二、入职教师发展的现状和反思
在探讨入职教师专业发展之前,有必要对当前我国入职教师这一群体及其专业发展的现状进行观察和反思,这是本文的逻辑起点。
(一)入职教师来源及质量
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我国的优质师范生主要集中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教育部、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内,考取其他类师范院校的高中毕业生,学习成绩基本属于三四流。[2]也有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师范生的入学动机不容乐观,只有33.68%的人认为选择师范专业是“自我价值实现”,选择“不清楚”、“受别人影响”、“为了谋生”、“被调剂”的占66.32%。[3]
另外,从我国重点师范大学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不难理解入职教师的来源及质量。根据人民网的统计,2015年,5所重点师范大学本科免费师范生几乎都去了中初等教育单位,不过这仅占各校本科毕业生总数的20%。[4]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发布的2015年学生就业质量报告[5],非免费师范类本科生的就业去向中,考研、考公务员、出国、自谋职业成为主流,进入中小学、幼儿园等基础教育领域的毕业生如凤毛麟角。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入职教师质量差距更加明显。如芬兰。早在1979年,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就明确表示:教师属于研究型人才,必须具备硕士或硕士以上学历。在芬兰,报考师范院校比报考普通大学难度大得多,录取率仅1/10。[6]因此,师范生来源及质量的滑坡,直接导致了当前我国入职教师来源及质量的急剧下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二)入职教师从事基础教育的信念与实践性知识
当前,入职教师的学科教学信念、实践技能及实践性知识的匮乏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所谓信念,就是指入职教师基于原有的个人生活史、教育教学实践经历和技能而形成的从事基础教育的意愿。信念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适合做教师、能做多久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从近年参与教师招聘的经历以及对入职后教师的调研,我们发现,一些新教师自身没有做教师的意愿,缺乏教育教学信念,缺少教学技能等方面的主动积累,相当一部分入职教师难以达到合格教师的标准。
所谓实践性知识,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其概念、内涵、要素、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再结合入职教师的特征和对入职后初任教师的调研及比较分析,我们认为,入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指,在特定的实践情境或场域下,教师作为主体,在自己原有的教育教学、生活经验等教育性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入职阶段教育教学实践技能的习得和不断的反思,而形成的一种默会知识。之所以强调入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因为,基础教育中“复杂的教育实践情境要求教师随时做出灵活的应对,教师的这一应对反映出一种独特的知识形态——实践性知识” [7]。教师的职业环境和工作的行踪、对象、内容决定了他们必然要具备这种特殊的知识。[8]实践性知识能使教师更有效地行动,影响着教师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它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9]对于入职教师来说,其实践性知识更多地表现为学习与反思能力、教学能力、教育能力、教科研能力等实践技能的获得,也是其入职时期能否站稳讲台及专业发展的重要表征。endprint
(三)入职教师的职前教育
当前我国一些高等院校特别是重点师范院校对师范生的培养进行着一体化与实体化的努力,但根据入职教师职后的各种表现,其职前教育仍然被长期从事基础教育实践与研究的学校、教师及学生甚至包括学生家长诟病。
其一,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其大学生活是如何度过的?对一些师范院校进行的调研发现:英语四六级考试、研究生考试、各级公务员考试等占用了当前大学生太多的时间;以学科专业学习为主,学科教学知识为辅,教育学、心理学为公共课;教育实习时间短,走过场现象严重;毕业论文重形式轻质量。可以看出,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师范生培养模式未发生根本的改变。
其二,办学实体化转向的师范院校对于师范生的培养如何转型?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一些参与师范生培养的师范院校,办学定位纷纷转向“综合性大学”、“综合性师范大学”。“实体化”就是师范院校内部探索将“师范生”、“学科教学法老师”、“公共课老师”全部纳入专门成立的、名称不一的专业教育机构(如“教师教育学院”),致力于集中力量加强教师专业人才培养。[10]“综合性大学”、“综合性师范大学”等转向下的师范生有多少进入初等、中等学校等从事一线教学?实体化转向的师范生质量究竟如何?有高校学者认为,转向后的大部分师范院校都高调声称自己的办学以教师教育为特色,但事实上,他们并没有把教师教育真正当作特色来做,教师教育特色也没有真正落实在师范专业上。[11]这一研究验证了我国师范生培养存在的学科教育与专业教育的隔离与屏障、师范生的培养质量下滑、教育教学实践性知识匮乏的状况至今没有发生本质改变。
其三,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的困境与挑战如何突围?一体化中,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校“三位一体”(即G-U-S或U-G-S)协同培养教师新机制是卓越教师培养改革的关键和重点,我国教师教育中长期存在而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的一系列难题,要经由“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来解决。[12]由于承载着众多的责任与担当,加上三者自身组织文化、体制知识等方面的差异,“一体化”的实践中布满了荆棘与困境。主要表现在思想认同低、组织机构缺失、合作目标狭隘、教育目标冲突等方面。[13]
不容乐观的入职教师来源及职前教育质量,导致教育专业、学科教学理论及实践的匮乏成为影响当前我国入职教师发展的现实。转型背景下,如何从当前一体化与实体化困境中突围,创新师范生的实习与见习制度、教师发展学校、高校与中小学的合作等等,最终促进为基础教育实践界认可的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形成,成为制约当前一段时间内教师教育的瓶颈。有鉴于此,基于在场的、实践的、以聘任学校为中心的入职教师专业发展为上述问题的思考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视角。
三、入职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的路径
承前所述,在完成聘任到毕业前这一阶段是入职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过渡期,是连接职前教育与职后发展的重要桥梁,这一时期实践性知识的形成既是其专业发展的重要表征,又对其职后教育教学生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进行了以聘任学校为中心的促进入职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的初步探索。
(一)以聘任学校为中心:入职教师提前进入聘任学校
刚刚完成应聘工作的新教师往往对未来的教育事业充满了美好的憧憬与希望,但也不乏基于教育教学实践技能缺失的迷茫。真正的教育教学实践技能不是在高校的模拟课堂,而是在真实的实践场域中、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教师从新手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这一过程基本上是在(聘任)学校发生,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形成在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14]因此,我们主张将新教师专业发展的时间前置,以学校为中心创新入职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但如何推动新入职教师进入学校,以什么方式进入学校,这一过程中毕业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与聘任学校承担着重要的主体责任。
新教师完成应聘后往往还没有毕业,这就要求新教师所在毕业院校在师范生最后一年的学制、课程、毕业论文撰写等方面进行必要的体制改革。比如毕业论文的撰写,毕业院校可以允许新入职教师在大学老师的指导下结合聘任学校的工作实践完成,为新教师完成应聘后进入学校提供制度方便。
聘任学校应当主动担负起新入职教师的为师初期的适应工作,在完成聘任工作后就要制订新入职教师进校园与课堂的计划,安排好新入职教师的教育教学指导老师及吃住行等生活需要,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给予适当补助。入职教师与其他教师一样,可以参加学校的每一次集体活动与重大活动,可以尽早了解聘任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规则,熟悉学校的文化环境,建立初步的人际关系等。
地方教育教学科研及教师发展的指导、培训部门,应对入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所担当。首先应推进现有教科研体制改革:统筹县(市)、市级教研、科研、电教及教师进修学校力量,整合成立县(市)级教师发展中心、市级教师发展中心,全面深化区域教师专业发展体制改革。根据市级统筹、县(市)区组织与协调、学校为主阵地的原则,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时制订并完善区域内新入职教师进入聘任学校的方案、新入职教师考核细则等,将新教师培训费用及时划拨到学校,以完善新入职教师进入聘任学校的机制。
(二)实践共同体的构建:入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入职教师进入聘任学校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通过学校、课堂这一实践场域获得实践性知识,尤其是作为实践性知识核心内容的实践技能。学校是(入职)教师边缘性参与实践共同体的自然场域,对于新手教师而言,能够提供其从边缘学习过渡到核心学习的专业引领、教学资源、演练舞台的地方是学校。[15]就入职教师已经聘任为正式教师但尚未毕业的情况来看,以备课组、教研组、年级组为主要形式的导师制实践共同体成为其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1.导师制的实践共同体建构。温格在《实践共同体:学习、意义和身份》中系统阐述了实践共同体具有的三个基本的关系维度:一是共同的事业;二是相互介入;三是共享的技艺库。[16]根据这一理论,导师制实际上是以备课组长、学科组长、优秀班主任等构成的导师组制。导师组起主导作用,是入职教师的重要他人。导师及其所在的学科组及年级组一起构成了对入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共同体,导师与入职教师的关系处于这一实践共同体的核心位置。导师制的创建必须具备一些前提条件,以区别传统的“师徒结对”、“青蓝工程”等,如导师的选拔任命培训与奖励制度、导师或同伴反馈与入职教师反思制度、多元发展的评价机制等。endprint
2.共同的事业:共同愿景的达成。传统的师徒制中师傅具有不可挑战的权威,完全忽视了徒弟能动性的发挥。作为一名新人、一名“合法”的边缘性准教师,入职教师的介入对于原有的学科组、年级组等实践共同体构成一种挑战。但作为一项共同的事业,入职教师与原有的实践共同体共同愿景的契合,成为这一学习型组织重构的重要前提条件。对学习型组织而言,共同愿景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是入职教师学习实践的焦点,也是其动力来源。[17]从操作的层面来看,导师制实践共同体共同愿景的达成必须坚持自愿、合作与协商的原则。首先是去行政化,导师及入职教师都必须是自愿的;其次,导师及成员都必须具备合作的意愿及能力;第三,导师、入职教师的共同愿景必须经过充分的协商达成。共同愿景的达成,有利于导师与入职教师之间民主平等、互相学习氛围以及整个实践共同体成员共同专业成长的伙伴关系的形成。
3.相互介入:同僚性的人际关系形成。相互介入是指实践共同体内导师与入职教师及学科组、年级组成员之间相互参与彼此的教育教学实践,贯穿于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与反思等所有过程,从而形成的一种同僚性的人际关系。包括导师的“引导”与入职教师的“反思”且居于主导地位,并伴以实践共同体内其他学科组、年级组成员的反馈。所谓同僚性,就是指实践共同体内导师及成员所形成的基于平等、民主、协商的合作关系。
对于导师来说就是如何“导”。导师对于入职教师专业信念、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等方面的专业发展负有反馈、指导、评价的责任与义务,同时也是专有的权利,学校行政部门不能随意干涉。导师应做到主动赋权给入职教师,给予入职教师备课、听课、上课、评课、反思教学以及参与班级管理的权利与机会。新老教师的相互介入不仅对入职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技能的提高至关重要,也有利于双方实践性知识的形成。
对于入职教师来说就是如何从模仿到不断的反思,其中,主动参与的态度及行动至关重要并贯穿始终。模仿是一名入职教师进入聘任学校的必修课,模仿导师的备课、上课、听课等,是“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发展实践性知识的媒介之一”。[18]但更重要的是入职教师如何结合自己的特点,结合教育教学及学生实际,在模仿基础上进行反思与创新,其中,反思方法、技巧的掌握与反思习惯的养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学科组、年级组来说就是如何通过反馈来促进入职教师专业发展。作为经验型教师,导师制实践共同体中的学科组、年级组教师对于入职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技能的获得负有主动反馈的责任,以矫正式反馈为主。矫正式反馈是针对(入职)教师的工作表现、教学技能和教学行为等提出反馈意见,旨在改变(入职)教师低效或无效的教学行为,帮助教师提高工作效率。[19]教研组就是这样一个能够给新人提供反馈并进行评议的实践共同体,老手对新手的批判和帮助少有纯私人的情感好恶或利益夹杂,每个人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事业彼此支持和相互介入。[20]
4.共享的技艺库:入职教师实践技能的发展。对于新手教师来说,或许其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儿童心理学知识等并不欠缺,但是如何讲出这些学科知识、如何使用这些教学法知识、如何“管”和“育”班里的儿童,是他们亟须学习的。[21]因此,教育教学实践技能成为新入职教师进入聘任学校的首要习得内容,对其专业发展至关重要。在聘任学校内,入职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技能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实践共同体内共享的技艺库。共享的技艺库是指通过导师与入职教师不断的相互介入,在实践共同体中产生、运用的重要实践性知识,具有动态、开放、反复的特点。导师与入职教师的实践技能可以表现为教案、学案等文本资料的编辑、视频活动资料的录制以及教学课件的共享。通过共享的技艺库,入职教师可以对自己及导师的实践技能反复地学习与反思,促进自身实践性知识的形成。同时,实践性知识在教师所在的实践共同体中进行有效的使用和验证,并通过智慧碰撞在教师的多元反思中持续地实现更新。[22]
综上所述,通过对入职教师来源及质量、实践性知识、职前教育等专业发展的现状进行梳理与反思,可以看出,在完成聘任到毕业前这一阶段是入职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过渡期,这一时期实践性知识的形成既是其专业发展的重要表征,又对其职后教育教学生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聘任学校为中心,以实践性知识的形成为主旨,以导师制实践共同体为载体,是入职教师的专业发展的一条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20][21]王红艳,新手教师在学校实践共同体的学习[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7.46.116.
[2][11]朱旭东.再论我国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认识误区、屏障和矛盾[J].教育发展研究,2016(2).
[3]胡维芳,黄丽.高校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及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1).
[4]人民网.5所部属师范高校就业报告:毕业都去当老师?[N]. 2016-01-12. http://edu.people.com.cn/n1/2016/0112/c367001-28043955.html.
[5]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中心.北京师范大学2015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R].2015.;华东师范大学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中心.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R]. 2015.http://cdn1.kybimg.com/ohr/2016/01/11/100717_56930e5508b70.pdf.
[6]沈靓,等.芬兰基础教育样本:最优秀才能读师范 不让一个孩子落后[N].东方早报,2013-12-04.
[7]李利.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研究[M].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5:3.
[8]陈静静.教师实践性知识论:中日比较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
[9][18]陈向明,等.搭建实践与理论之桥——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3.202.
[10]杨跃.从“师范专业”到“教师教育项目”:教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造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15(18).
[12]初铭铜.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教师新机制建立的难点解析[J].教师教育论坛,2016(3).
[13]朱桂琴,陈娜.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支持下的“U-G-S”实践教学共同体建设[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
[14]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15]崔允漷,柯政.学校本位教师专业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26-127.
[16]Wenger,E.Community of Practice:Learning, Meaning and Identity[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73.
[17]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M].张成林.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203.
[19]罗晓杰,牟金江.反馈促进新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发展的行动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6(1).
[22]赵冬梅.论我国中小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及其实现机制[J].当代教育科学,2016(8).
中心学校“有效性课堂”行动方案 篇3
(2012-2013学年度)
目前,我校的“有效性课堂”课题研究已经是第三年了,为实现我校的办学目标,全面提升我校的教学质量,落实“有效性课堂”课题研究,特制定万店中心学校“有效性课堂”行动方案。
一、班级管理方面
通过我校连续两年的“有效性课堂”课题研究,多次的外出考察学习以及上学年两个实验班的实验,结合我校的实际,将“有效性课堂”课题研究中班级管理方面的一些要求制定如下:
1、班级行政设置:
每班要求实行分组教学,分组管理,各班可根据各班的具体情况,以3—6人为一小组,每组内要求有优、中、差(或称ABC三层)各个层次的学生,即达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学生座位一周或两周一换,要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教室的每个位置。
2、班级管理机构:
每班要有自己的班级常务班干部或班委会,要对这些班干部作具体的明确的分工,另外还要设置值日班干部或值周班干部,用以缓解常务班干部的压力和分担他们的工作,并能使更多的同学得到锻炼,使更多的同学能够参入到班级管理中来。各小组要求组内干部配备合理,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在组内有威望,组内具有明确的分工,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3、班级纪律制度
每班要制定切合本班实际的班规班纪制度,做到科学化、规范化、民主化和可操作性,真正的达到“依法制班”;每周要进行了小组纪律评比,将小组评比作为班级工作的常态化,每周对优胜小组进行表扬或奖励,对最差小组进行批评或适当的惩戒。
4、班级文化建设
教室布置整体合理,美观大方,温馨和谐,给人以美感。教室要达到十有:①有组名;②有组训;③黑板有标准分栏;④有评比栏;⑤有班规;⑥有组规;⑦有粉笔盒、黑板擦、教鞭;⑧有绿色元素;⑨有上课下课响亮的口号;⑩有能激励学生进步的其他创新性的文字、图示、标志和非物质文化要素。
5、班级思想建设
每班要确立自己的班级的班训和班级目标;要充分利用好天天成长会,天天成长会是我们班级主要的思想教育工作阵地,( )要求每天一个主题,每天一篇成长日记;并且要求在成长会上做到“日日清”,即要求学生自己总结一天来的纪律和学习情况。
以上是班级管理方面的基本要求,各班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再制定具体措施和办法,比如班主任教师可建立班级QQ群等。
二、课堂教学方面
结合名校经验和我校实际,将我校的“有效性课堂”定为“二、三、三有效性课堂”教学模式,具体是指两个理念,三个时控,三个环节。
“二”是指两个理念:把教育教学还给学生(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学生的参与性)。
“三”是指三个时控:教师连续讲课时间不超过5分钟(可根据学科、课型特点而异),一堂课累计讲课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一节课学生思考、讨论总结、练习时间不少于20分钟。
“三”是指三个环节:预习交流、探究展示、反馈总结。
“三”的理解也可以理解为三种学习方式:独学、对学、群学;或自主、探究、合作。
对“二三三”模式三环节操作方法解析
1、预习交流:
预习交流的主要任务是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并初步达成学习目标。其基本过程是,学生根据自学后对文本的把握,教师根据对课程标准的把握,通过师生共同讨论,预设学习目标。然后,学生在通过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初步达成预设的目标,并对自己找出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为展示做准备。
2、探究展示:探究展示的主要任务是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本阶段的基本形式一般为: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回顾预习情况,进行组内、全班的展示和交流。通过形式多种多样的师生、生生的互动学习、感受交流,根据学习进程,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
3、反馈总结:反馈总结的主要任务是对前面的课进行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本环节尤其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进一步检查落实情况,能否达到学习目标。
注:课堂实际操作中,有些课型不一定是只有这三个环节,但这是新课的基本环节。
附1:“二、三、三”模式教师课堂行为操作规程:
(一)课前准备
1、班主任对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如:抹黑板的、管粉笔的、搞卫生的、抄题目的、抄解题步骤的、讲解的、点评的、归纳总结的,等等。要保证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同时,组内成员要进行评比。
2、上课教师要按要求编写好教学案,要求教师熟悉课程标准,通读全册教材,领会编写意图,明确教学目的、任务,弄清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了解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原有基础知识、学习态度、知识缺陷、接受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以及学生的个性特点。
3、老师给各组设置的专题,应做到如下几点:第一,题量要适度,太多可能使最后的组没有时间展示;第二,各组的题量应相当;第三,题目应依知识的顺序进行,从第一组至第七组依次迭进;第四,题目要具体,形式要多样,问题要直接,不能都是问答题,或是太笼统的题目。如果不是每个学生手中有学案,只是各组一张板书的任务纸条,则老师最好能在下课时,就安排学生将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二)角色把握(课中指导)
1、学生板演讨论做题时,老师应穿梭于各组之间,指导解难,督促进度。同时,老师应特别注意:讨论不能只在几个“爱讲”的人中进行。应防止有人旁观或被边沿化,防止不爱学的学生趁机玩耍。
2、开始展示时,应注意两点:一是应让所有学生都站好位,并保持安静了,才开始;二是应让所有学生看清了题目才开始。
3、展示时,老师的站位应在学生的中间或后面,应特别注意管理最后面的几个学生,防止其游离于群体之外。老师不宜站在学生前面,以免干扰学生思考,同时,避免与学生争抢话语权与表现机会。
展示时当学生对某一问题争执不休时,老师应适时介入,以免浪费时间。
4、老师对学生的点评要精彩、适时、到位,要有拨云见日、画龙点睛之妙。老师应对组员的讲述进行调控,不能让一个人讲到底,或哆嗦半天也不能把问题讲清楚,也不能总是让几个“专人”把持了整堂课的发言。当学生对某一问题争执不休时,老师应适时介入,积极引导学生,以免浪费时间。
5、学生的发言应让学生自由参与,或自主上台,老师应鼓励,发言无须举手,更不宜老师点名。
6、学生讲解时出现错误,最好由学生自己纠正;学生在黑板上出现的错别字和错误的知识点,一定得由学生自己当众更正,老师千万不可代劳。
7、学生上台展示时,老师应注意随时纠正两个方面问题:一是知识性问题;二是语音、语气、声音、姿态、肢体语言等非知识性问题。不能只注意知识性问题,而忽视非知识性问题。
(三)环境营造(教师课堂中注意)
1、对展示精彩的组或个人,老师应及时表扬鼓励,并加分奖励;对展示不好的组应予以批评、扣分。但对展示不好的个人,不宜当众批评,课后应了解原因,并期待下节课有精彩的表现。
2、有些学生既不发言,也不参与讨论,站在最后,甚至离得远远的。这样的学生应特别引起老师的注意,老师应督促和鼓励其参与讨论和发言。
3、老师不能霸占课堂,应尽可能多地把话语权交给学生。但老师精彩的讲述也是必要的,何时讲?讲多少?老师应恰当把握。
4、课堂上不宜频繁地鼓掌,特别是老师不能变相地“强迫”学生鼓掌。只有在某学生的提问或答问或讲述十分精彩时,才给予掌声。
5、上课与下课应喊起立,两个环节不能省掉。上课统一为学生喊:老师——好!下课学生喊:老师——再见!
6、班内组间要建立评比机制,每节课要对各组进行量化评比,每天要进行组间名次排队。
附2:“二三三”模式学生课堂行为操作规程:
(一)预习:
学生预习速度要快,要带着预习提纲进行预习。根据老师要求预先默读和轻声诵读,同时要动笔做好相关笔记,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
(二)板演:
学生板书速度要快,板面要有规划,黑板要分栏,书写要工整,字不能太大或太小,作图要规范。学生板演时要使用双色粉笔,对重要的单词、语段、公式、关键词等用醒目的彩色粉笔书写和标注。学生个人上黑板演示或被抽测
时,应在黑板上首先写上自己的姓名。
组内学生在进行板书时,也要进行组内分工。如:有的板书题目,有的板书过程,有的画图,要合作完成板书,以提高板书速度。
板书内容较多时,可安排各组代表在上课前进行板书。上课一开始即可进入讨论阶段。
(三)展示:
学生上台展示应注意姿势:站立手持执教鞭、面向同学、指示内容、声音洪亮、口齿清楚、自然大方、辅以手势和其他肢体语言。
上台展示时,学生站位应注意:展示的小组做好随时准备上台讲解的准备。其他人自觉地矮个子在前,高个子在后。前面同学要照顾后面同学,后面同学要大胆参与讨论,并大声抢到发言权。
开始展示时,每一位同学要迅速找好自己的站位,并迅速保持安静。移动过程中,不得拥挤、吵闹。老师也必须让每一个人都就位并安静下来后,才开始展示,以免后面的同学没作好准备,前面的同学就开始讲解,致使一部分同学没有听清讲解。
从一个组转到下一个组展示后,应先留一定的时间给其他组的同学看清题目,或是让展示组的同学将题目念一遍,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对该组的题目的题意有所了解。
组内学生发言应有分配,基本原则是:让下游学生讲解,中游学生点评,上游学生归纳。
学生回答问题,可以不需举手,也不需老师点名,但声音要大,同一时刻只能允许一个人讲话,一人讲,其他人要安静聆听,不随意打断他人讲话。须谨记:“聆听是一种美德”。谁的声音大,谁就抢得发言权。
台下学生对台上同学的讲解未听懂时,可要求该同学再讲一遍。老师要鼓励台下学生向台上同学质疑,对提问有深度,回答精彩的同学要表扬和加分奖励。但台下同学的提问应紧紧围绕本专题,不能问毫不相干的问题或扯得太远。
(四)讨论:
学生板演讨论时,应安排一个中心人物主导问题的讨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引导问题的解决,并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学生的组内讨论,要压低声音,不能太吵,不能故意高声叫喊。在讨论时,每个人都必须参与进来,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积极参与做题。组长应做好四件事:一是管好纪律;二是引导好问题的讨论;三是督促不好学的同学或偷懒的同学参与讨论;四是照顾好胆小的、性格内向的同学,让其积极参与讨论,给予机会,多予鼓励。
(五)组内建设:
各小组应进行组内文化建设:应有自己的励志口号(写在本组黑板顶上边)、评选组内发言之星、思辨之星、探究之星等。班内要进行组间评比,评选班级“XX之星”。
组间应开展评比,杜郎口的做法是:1-2组,3-4组,5-6组之间开展评比,也可全班各组进行评比。每堂课都有一次评比,从抽测、板演、展示等方面进行评比。
(六)其他:
教室内的地面和桌面上,应保证无粉笔头,桌面上应保持整齐,各组应配备一个装粉笔的金属盒(木盒纸盒都行)和一个黑板擦。每天早、中、晚应扫地(或拖地),保证每块黑板下面无粉笔灰。一切行动听指挥,以三声击掌为课堂最高命令,掌声响起,一切板书、讨论及其他活动均要应声而至。
三、学校制度保障
为全面落实“有效性课堂”行动方案,学校给予一定的制度保障。
1、继续开展“有效性课堂课题”研究QQ论坛(详情见《万店中心学校“有效性课堂”课题研究中期方案》,探讨我们在课堂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2、每周由教务处利用升国旗期间对各班的优秀小组(一个小组)或优秀个人(2——3名)进行表彰和奖励。
3、每周周五课间操时间安排一个班在学校大操场舞台上展示自编自导的课本剧、学习情景剧或交流学习心得,或与课本内容相关的歌曲、诗朗诵等。
4、将“有效性课堂”课题研究落到实处,2012年9、10月份为准备实施阶段,在此期间,各班班主任老师组织各科任教师到班到课堂对学生课堂行为规范进行指导,和探讨教师课堂行为规范(在此期间教师到教室坐班),2012年11月份开始检查验收,具体操作为:通过训练,自认为已经达标的班级,先由该班班主任向学校申报验收,然后学校组织专班对该班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打分,班级总分为该班各科任教师的平均分。在检查验收中,凡未达到“达标班级”的班级,将要求该班班主任教师继续组织各科任教师到课堂对学生课堂行为规范进行指导,直到再次检查验收达标为止。
5、同时,评选示范备课组(或教研组)和达标备课组(教研组),评选办法参照《“有效性课堂”教学模式示范班级、达标班级评选办法》,示范备课组奖金按人评50元发放,达标备课组按人评40元发放。
6、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备课组长应该带头参加“有效性课堂”课题研究。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课堂教学未达到“达标课堂”的教师将不予发放骨干教师津贴。备课组长津贴的发放为:基本津贴100元;完成各类总结、计划、记载等任务津贴50元;该组被评为“达标备课组”为50元,若被评为“示范备课组”为70元(即备课组长津贴在100——220元之间浮动)。
附:“有效性课堂”教学模式示范班级、达标班级评选办法
评选条件
(一)班级文化建设(20分)
1、教室十有:①有组号;②有组训;③黑板有标准分栏;④有评比栏;⑤有班规;⑥有组规;⑦有粉笔盒、黑板擦、教鞭;⑧有绿色元素;⑨有上课下课响亮的口号;⑩有能激励学生进步的其他创新性的文字、图示、标志和非物质文化要素。
2、教室布置整体合理,美观大方,温馨和谐,给人以美感。
(二)班级模块组建设(30分)
1、班内分组合理,依“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分组。
2、座位各小组面向黑板坐在一起(或围坐),座位摆放整齐,有足够的展示空间。
3、组内具有明确的分工,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4、组内干部配备合理,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在组内有威望。
5、组内氛围和谐,团结协作,相互帮助,共同进步,没有争吵,没有闹不团结现象。
6、组内后进生有人帮扶,结成了一对一对子,帮扶效果好,对子共同进步。
7、组内有定期开展研究学习和反思的机制,并定期开展了活动。
8、班内班外,组与组之间经常开展评比竞赛、友好交流。
(三)班级课堂建设(50分)
1、课堂内,遵守《课堂教学模式师生课堂行为操作规程》
2、课堂教学质量符合《学校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另行制定)。考核验收,达标班级在80分以上,示范班级在90分以上。
奖励办法:
示范班级奖励:在全校升旗仪式上,由校长亲自授予“万店中心学校‘有效性课堂’教学模式示范班级”牌匾,奖励该班科任教师平均每人100元(其中单班教师奖励100元,多班教师奖励为100元÷所带班级数),并在获得挂牌的当月起,每月班级评比总分中,加10分。
达标班级奖励:在全校升旗仪式上,由校长亲自授予“万店中心学校‘有效性课堂’教学模式达标班级”牌匾,奖励该班科任教师平均每人80元(其中单班教师奖励80元,多班教师奖励为80元÷所带班级数),并在获得挂牌的当月起,每月班级评比总分中,加5分。
万店中心学校
高城镇中心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行动方案 篇4
一、指导思想
2014年,我校“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工程”建设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农安县教育局2014年工作要点中关于“工程建设”的要求,结合我校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升的实际需要,全面开展工作。
二、实施目的“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就是将教师所在学校建设成为一个注重教师专业发展,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和条件的学习单位,使每位教师都有不断学习和完善自己的动力,从而使我校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三方面得到整体提高,绝大多数教师能胜任新课程教学。
具体包括:教师专业知识方面,使绝大多数教师在综合文化知识、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上有所发展和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方面,使广大教师的基本功、教育教学技巧和教学能力等得到提高;教师的专业情意方面,使广大教师在专业理想、专业情操等得到不断的提升。
三、实施原则
1、以教师发展为本的原则。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
3、集中培训和分科培训相结合的原则。
4、针对性与实效性相结合原则。
四、实施内容及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
内容包括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新课程新理念、学科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和,实践新课程能力,教科研能力,教学实践活动等。
我们对教师的自修提出要求:一是每周坚持自学5个小时。二是根据选修教材写好读书笔记,疑难问题定期咨询。三是联系教学实际写出心得体会。四是结合工作实践,写出反思性和研究性文章,尚未弄懂的问题相互研究答疑。
学校对教师的自学笔记每学期至少检查两次,并进行及时讲评。
校本培训课程以市教科所编发的《课改纵横》、《实践新课程》为基本学习材料,同时在网上摘取学习资料,印发到每位教师手中,要求教师记笔记,写学习体会。学校每月开展一次学习交流活动。
2、继续做好教师第二届“专业发展论坛”工作。
要求各级骨干教师抓住这一展示自我,锻炼自己的好机会,认真准备。学校组织全体教师不分学科,全体听评。在此基础上选拔推荐各学科教师参加区级论坛。把自己几年来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好经验、新做法和研究成果展示出来。
在4月份第二届骨干教师“专业发展论坛”活动的基础上,6月中旬进行普通教师的“专业发展论坛”,旨在全面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学习好经验,新做法。评出一、二、三等奖。
3、做好全员专任教师专业测试准备工作。
本着教什么学科考什么学科的原则,要求广大教师加倍重视,认真备考,主要以自学为主,学校在10月份进行一次练兵考试。
4、开展教师叙事研究。
组织全体教师以教育叙事的形式系统总结对自己成长有影响的事件,撰写教育叙事文章。要求每位教师每月写一篇叙事文章,学校每月按教师人数的3%选精品叙事文章上报,争取在《实践新课程》上发表,在网上发布。学校每学期汇编优秀教育叙事文集。
5、校本培训与课题研究相结合。
十二五的两个市级课题,本学年度要加大研究阶段的研究力度。组织利用好每周五最后两节课的时间,进行专项课题研究培训。学习理论,交流研究方法。每位研究教师每月上一节课题研究汇报课,加强交流,互帮互学。每学期末展示研究阶段的资料成果。做好材料积累、存档工作。
6、继续做好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
现在,全校75、3%的教师已拿到高级证。要求没有过关的教师积极参加学校的高级培训班,加大自学自练的力度,计划到2011年年底,教师高级达标100%。本学年度,信息技术培训主要以“如何使课件制作精品化”、“个人网站的制作”为重点内容。每学期组织课件大赛,年底举行个人网站展示活动,使广大教师进一步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应用水平,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7、注重实践
教师培训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培训让教师接受新理念,增长新知识,提高新技能,达到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高低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是需要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来体现和衡量的。即教师培训的效果如何,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为此,我们的做法是:重培训,看实践,重培训,看效果,边培训,边实践两者合一。每学期开展校本研讨课、骨干教师引路课、优质课评选、展示活动,每学年评选优秀班主任、先进教育工作者。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把教师的培训落脚到教师的具体工作之中。
8、骨干领先
我们要做到骨干领先,对骨干教师优先提供一些学习的机会,然后由他们来影响、指导、扶持。采用“一对一”或“一对几”的培训方式。
9、专家引领
当教师学习和培训到了一定程度,总会遇到一些自身不理解、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会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和进步。这是教师学习培训的高原现象。这时候需要专家帮助教师越过高原期,迈入下一个层次。为此,我们决定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大型专家讲座或现场指导。第一学期以本校的省级骨干教师为主,第二学期外请为主,平时视情况变化作一些调整。抓住省、市教研、培训的一切机会,一定让教师走出去学习。
高城镇中心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行动方案 篇5
校园重大火灾隐患集中整治专项行动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XX市消防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推进重大火灾隐患集中整治工作的通知》(X消委办发„2014‟5号)和XX区教育局《关于转发暑期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方案的通知》(2014年8月18日)通知精神,有效推动全乡校园火灾隐患整治工作,全面提升学校消防安全水平,确保我乡校园消防安全形势稳定,决定自即日起至10月10日,在全乡各校(园)组织开展重大火灾隐患集中整治行动,现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总书记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和国务院安委会全体会议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按照“防消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广泛动员,全面参与,深入开展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全面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扎实开展消防宣传教育,严格消防监督检查,增强教育系统防控火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隐患和火灾危害,切实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全乡校园重大火灾隐患集中整治专项行动的组织领导,成立XX乡中心学校校园重大火灾隐患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张XX 乡中心学校校长 副组长:王XX 乡中心学校副校长
杨XX 乡中心学校副校长 成 员:朱XX 支部书记
杨XX 班子成员
马XX 班子成员
李XX 幼儿园园长
郭XX XX小学校长
曹XX XX小学校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乡中心学校办公室,负责全乡校园重大火灾隐患集中整治专项行动的组织实施和协调工作。
三、工作重点及任务
工作重点是:消除和整改学校存在的消防各项安全隐患。全力整改和控制电线老化、超负荷运转等问题;加强对实验室、图书室、微机室、食堂、学生公寓等要害部位及人群密集场所的管控;强化对广大师生的消防安全常识教育和防火的实战操作演练教育。
(一)集中开展对用电用火设施的检查,重点清查具有火灾隐患的部位。检查用火用电方面存在线路老化、开关裸露等火灾隐患;清理违禁电源、电器设备,严禁安装设臵不符合消防要求的用火、用电设备,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二)加强对消防设施的检查工作。各校防火通道、楼梯、走廊等要畅通无阻,严禁锁闭、封堵或占用疏散走道、疏散楼梯、安全出口;关键场所和重点部位要设臵防火门、防火卷帘、照明应急灯,安全指示牌、紧急疏散示意图;按照有关要求规定配齐配足消防器材和灭火设施,并合理摆放,严禁使用过期消防器材。
(三)重点部位重点防范。加强对用火用电行为的消防安全管理,将容易发生火灾或一旦发生火灾可能严重危及人身和财产安全,以及对消防安全有重大影响的部位,如化学试验室(库房)、微机室、电教室、多功能厅、锅炉房、食堂、学校死角地带等场所实行严格管理。对采用燃煤、燃气的食堂、锅炉要派专人负责,进行严格的监管、监控。
(四)深化宣传教育,提高防火意识。积极开展消防安全教育“五个一”活动:召开一次消防主题班会;上一节消防知识课;班级出一期宣传消防知识的黑板报;布臵一份消防安全知识方面的家庭作业;开展一次消防安全培训工作。按照“教育一名学生,影响一个家庭”的要求,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将学校消防安全教育延伸到家庭、延伸到村社。
(五)组织开展应急疏散演练活动。各校要按规定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疏散演练活动,进一步提高师生紧急情况下的疏散能力和自救自护能力。
(六)加强重大节假日、双休日、重要活动期间的消防安全保卫工作,制定消防安全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值班、值宿制度,严格落实火源、电源管理职责,对违反消防法规的行为予以纠正,直至依法处罚。
四、工作步骤
(一)排查摸底阶段(7月30日前完成)。各校园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成立组织机构,建立工作机制,召开专门会议,逐级动员部署,落实工作任务、责任和措施。按市消防委要求,从7月起,各校(园)在每月24日前,向市教育局校产办上报重大火灾隐患排查台账。
(三)全面整治阶段(9月21日前完成)。各校园针对摸底排查出来的隐患,召开专题会议,签订责任书,明确整改措施、整改期限、整改责任和整改资金。对整改难度不大的重大火灾隐患,尽快在规定时限内,逐个消除;对一时难以整改的重大火灾隐患,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采取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方式,逐项消除隐患。
(三)总结验收阶段(10 月10日前完成)。各校园对专项行动工作进行认真分析,总结经验做法,研究建立长效机制,并于9月20日前报送工作总结。
五、工作要求
(一)落实工作责任。各校(园)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措施和要求,落实火灾隐患排查整治责任,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二)强化工作措施。各校(园)要结合单位实际,认真开展专项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期间,乡中心学校要组织专项督查,特别是重大节假日、重大活动等重点时期要实施开展检查。并对各校园开展消防隐患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工作情况进行明察暗访。
(三)严肃责任追究。凡被上级主管部门通报批评的学校,将影响年度综治考评成绩。凡因组织不得力、措施不落实、工作不到位,发生火灾事故的,将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相关责任人责任。
学校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标准
一、消防安全职责
1.建立消防安全管理体系,落实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和岗位消防安全职责;
2.明确消防工作归口管理职能部门,确定专兼职消防安全管理人员;
3.明确承包、租赁、委托经营的消防责任;
4.制定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专兼职消防安全管理人员、自动消防系统操作人员、义务消防队员、员工的消防安全职责。
二、消防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
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消防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各项活动正常开展。
三、场所设臵
耐火等级和安全布局、安全疏散设施、内部装修、消防设施的设臵符合国家消防技术规范的具体要求。
四、消防安全管理措施
1.消防审批程序履行和消防重点部位确定。依法办理消防审核、验收(备案),开业前消防安全检查手续;确定消防安全重点部位并设臵防火标志和明确防火责任人。
2.电气防火管理。电气线路和设备安装、维修应由具有电工资格的专业人员负责;电、气焊等具有火灾危险的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电气线路敷设、设备安装应符合防火要求,严禁私拉乱接电气设备;学生宿舍严禁使用具有火灾危险性的电热器具、高热灯具。
3.可燃物和火源管理。严格动火审批制度,落实现场监护人和防范措施;地下室严禁使用液化石油气,多层建筑严禁使用和存放瓶装液化石油气。
4.安全疏散设施管理。安全疏散设施管理规范、完好有效,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
5.消防设施管理。落实建筑消防设施及灭火器管理制度,建立和执行维护保养制度,系统运行正常;自动消防系统操作人员持证上岗,熟悉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
五、防火巡查和检查
学校正常开展防火检查、巡查工作,制定检查计划,记录规范。
六、火灾隐患整改
学校对检查发现的火灾隐患应当明确整改责任人、整改措施、整改资金和整改期限。在隐患整改期间,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火灾发生。
七、消防宣传教育培训
组织开展经常性消防宣传工作,记录完整。
八、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与演练
灭火预案组织机构健全、职责明确、内容科学合理,定期演练。
九、火灾事故处理
火灾事故及时有效处臵,保护火灾现场,接受火灾调查,及时分析事故发生因素,研究制定改进对策,追查处理有关责任人,教育全体师生。
十、消防档案
行动研究与外语教师专业发展?觹 篇6
近年来,人们转向用教师发展这一概念来实施教师职业教育,强调在“发展”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去反思教学,观察教学,评价教学,强调教师开展“行动研究”,这一概念的解释是:“教给教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验证他人的发现,形成自己的观念,反思自我,使每一个想法都有理有据,每一个判断都有理论支持”。
一、行动研究的具体含义
自20世纪40年代科利尔(J.Collier)和勒温(K.Lewin)在社会学以及心理学领域倡导行动研究以来,经过柯里(S.Corey)、弗谢(A.Stenhourse)、施瓦布(J.Schwab)等第二代教育行动研究的倡导者以及舍恩(D.Schon)、埃里奥特(J.Elliott)、凯米斯(S.Kemmis)等第三代教育行动研究的倡导者的共同努力,行动研究至今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颇有影响的运动思潮,“跨越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鸿沟”、“教师成为研究者”或“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逐渐成为当下教育界流行的口号。
行动研究在中国引起重视乃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的事情。行动研究方法自上世纪90年代由王蔷、吴宗杰等人引入国内,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师开始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和运用行动研究法。近几年来,随着“校本管理”、“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校本教师培训”等热潮的展开,以及英语课程改革,有关介绍和评议行动研究的文章逐渐多起来,但对什么是行动研究,如何进行行动研究却一直是众说纷纭。
Kemmis(1982)指出:行动研究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方式,教师以此来提高对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工作过程和工作环境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评价。
行动研究即是“行动”和“研究”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这二者的结合就是“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的结合。教师的工作,既要面对日益多样化的所有学生需要,又要满足教学大纲、教材的不同要求,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教学理念、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不断审视,深入反思,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外语教学行动研究的过程及步骤
1.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
Kemmis(1982)将行动研究的模式定义为一个“螺旋循环的过程”。每一个循环包括:问题界定,数据收集、反思分析、行动、确定新的问题。行动研究的第一步是选择研究课题。由于行动研究的研究者通常是直接参与教学的教师,这就要求教师有明确的不断改进教学的意识,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从而确立行动研究的课题。
随着研究课题的确定,需要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和计划,既要包括总计划,又要包括具体的行动细则和安排。在此过程中,教师借助书本杂志和理论书籍的同时,又要保证与同事们的密切合作和沟通,以保证实施计划周密性。
根据所制定的行动计划和方案,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如:日志、录像、录章、观察笔记、教学观察、调查问卷等具体的方法,不断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并应用于课题中。
行动研究在强调对教学具体行动进行系统化研究的同时,也强调研究报告的公开化,即“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研究报告并能公开发表”,否则就不能形成最终的研究成果。
2.行动研究基本步骤
对于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Kemmis和McTaggart总结如下。
(1)计划:设计一个研究方案以改进现状;
(2)实施:把这个方案付诸实践;
(3)观察:观察并记录实施这一方案的效果;
(4)反思: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反思,分析、评估结果,在此基础上做下一步的研究方案。
这一总结非常精辟,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可以从宏观上概括外语教师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Nunan结合细致的描述,并举例说明。
(1)发现问题、感觉疑惑:学生好像很少使用目的语。
(2)初步调查;到底怎么回事?连续录像、观察几节课。
(3)提出假设:教师教学中过多使用母语,讲课主要内容都是用母语进行的。
(4)计划干预:教师增加使用目的语进行教学,并用目的语组织课堂教学。
(5)结果:学生使用目的语明显增加。
(6)报告结果:研究报告发表在教学报刊上。
三、行动研究与外语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来自外在的政策支持;二是来自教师的内在需求。行动研究的动力主要是来自教师本人。教师需要主动学习教学理论知识、研究方法以及教育实践知识,通过不断地吸纳和利用各种有利解决实践问题,提高行动质量的经验、方法、知识和技术等,扩展自我视野,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和自我效能感。而通过实践与反思不断循环,使自己成为真正的“专家型教师”。在教学行动研究中外语教师行动研究成为研究的主体,在探究外语教学规律过程中逐步形成自我专业风格,强化专业化发展的自主性与合作交流,培育专业精神,促进学科专业成长,从而推动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1.行动研究促进外语教师问题意识的提高
外语教师的问题意识往往能解决定其教学和科研能力,只有先发现问题才能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付诸实践并加以验证,从而促进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提高,行动研究启动的第一步就是发现问题(发现一个焦点),要求外语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反思,不断总结经验,从中找出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同新时期外语教学发展对外语教师的要求存在的差距,进而形成细致的行动计划,在实践中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教学研究指向的问题是教师“自己的问题”而非“他人的问题”,是在学校发生的“真实的问题”而非“虚构或假想的问题”,选题的标准: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出现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师有能力控制对该问题的研究;教师对该问题有足够的热情;该问题是教师愿意改进的。
2.行动研究促进培养教师反思能力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的相互沟通的桥梁,又是理想自我现实与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反思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它具有研究性质,是外语研究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之一。教师自身的经验和反思是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最重要的来源。只有经过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样的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得到升华,从而成为一种开放性的系统和理性的力量。只有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其局限性并经过反思使之得到调整和重组,才能形成符合外语教学理念要求的先进教学观念和个人化教育哲学。
3.行动研究培养外语教师的专业精神
高度的专业精神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开展行动研究可以增强外语教师对自己教学的责任心,进而培养其深厚的职业情感和高度的敬业精神,行动研究的过程,实际上是外语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主动去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是敬业、乐业的专业精神之体现。外语教师在了解国内外外语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同时,更要关注校本教育行动的研究,关注学校的发展,关注校本教材开发、课程的设置、教学策略、校本管理以及校本培训等问题,这些有助于增进教师对学校发展的职业感,尤为重要的是外语教师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把被动变为主动,改变过去作为教书匠的形象,焕发出主人翁的专业精神。使其意识到“我可以研究”并渐渐把行动研究作为一种自觉的教育教学行为。
4.行动研究促进外语教师学科专业成长
行动研究能有效地促进外语教师学科专业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推动学科专业理论水平的提升,更能推进学科专业实践能力的快速发展,通过行动研究进行批判性自我反思,教师更好地在学科专业课程学习中不断发现自身学科专业水平的不足,发现学生最为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从而有的放矢地提升自身的学科专业理论素养。
综上所述,大力开展行动研究是目前推动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之一,它发展了外语教师的教育创新精神和能力,更好地促进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为外语教师深入教育教学的理论研究,以及教学实践,全面提升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路径和方式。行动研究鼓励外语教师参与和不断反思教学活动,同时,也促进学生的成长,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鼓励他们研究和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行动研究使外语教师成长为善学者、自主的教学研究者和行动者,在教学实践中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国杰.外语教师行动研究:在实践中实现专业发展.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2] 曾葡初.英语教学环境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高城镇中心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行动方案 篇7
2011年秋“爱心在行动”扶贫助学工程实施方案
为弘扬“扶危济困,帮贫助学” 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进一步推进“三进三同”活动,努力实现“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的目标,兴隆镇中心小学校决定开展“爱心在行动” 扶贫助学工程。
一、活动主题
奉献一片爱心、扶助一代栋梁,援助寒门学子、培育民族精英。
二、目的意义
根据上级有关扶困助学的文件精神,广泛动员全校力量和社会力量,发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优良传统,援助寒门学子,培育民族栋梁。
三、组织机构
组长:杨国安
副组长:游良荣
出纳:刘胜国
成员:校委会成员及其他教师
四、帮扶对象
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校规校纪;
2、学习勤奋、团结同学、待人有礼、乐于助人、作风俭朴。
3、资助对象另需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孤、残学生及烈士子女,且无固定经济来源的学生;
(2)遭遇自然灾害,家庭收入严重下降,正常学习、生活受较严重影响的学生;
(3)父母双双失业、且无正常经济来源的学生;
(4)父母一方失业,另一方收入不足以维持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学生;
(5)家庭主要收入创造者,因故丧失劳动能力,导致正常学习生活危机的学生;
(6)家有危重病人,造成家庭经济异常拮据的学生:
(7)家庭收入不足以支付正常的学习及生活费用的学生;
(8)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经济特困的学生;
(9)学生是艾滋病患者或是艾滋病家庭的子女。
五、资助内容
资助的界定:对经济贫困生提供部分生活费的资助。
资助的额度:视学生具体情况和学校的资金情况而确定资助的名额和资助的额度。
资助的期限:在兴隆镇中心小学校学习阶段
六、资金筹措
资金来源:一是上级拨款;二是社会募捐。
七、款项的管理和使用
后勤处对所有款项进行管理和使用,并负责将资助情况进行详细精确的统计,予以公示,接受全校师生和社会的监督。
兴隆镇中心小学校
教师专业发展行动计划的落实情况 篇8
为落实《浙江省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行动计划》任务要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大幅度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我校基础教育更好更快均衡地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精神,坚持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服务急需、均衡发展的原则,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目标,探索新时期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方法、新途径,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构建一支师德高尚、理念先进、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
二、主要目标
(一)教师全员培训目标:以“一德三新”为主要内容,有效组织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利用现代教育基础设施,整合各类教师教育资源,为教师培训提供优质学习资源与人力支持。构建服务全校中小学“三项推进”的培训体系,通过继续教育、岗位自修、送教、听评课等多种方式,使每位教师接受不少于15学时的在职培训。
(二)骨干教师培养目标:形成以老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为引领、骨干教师辐射带动、全体教师共同发展的格局。
(三)教师培训目标:组织推荐学校教师外出培训和进修;进修新老教师结对,促进新老教师协同互动共同发展。
(四)教师学历教育目标:以师范大学和省教育学院、省广播电视大学等成人高校为依托,鼓励和支持全校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进行学历学位提高。争取到2015年,使全校中小学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者达到60%;使全校90%以上的老师拥有教师资格证;80%以上的老师要参加职称评定。
三、任务和要求
(一)抓好师德建设项目,促进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全面提高
坚持系统的师德培训和经常性的师德教育活动,把学习《湖州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班主任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要求和提升师德素养,树立高尚师德形象的师德教育作为重点专题培训内容纳入美丽教师和美丽班主任考核体系。建立和完善师德教育评估制度,将师德建设作为考核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严格考核管理,把师德作为教师资格认定、新教师聘用、评职晋级和评优选先的必备条件和重要考查内容,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制。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广泛宣传师德先进事迹,树立师德典型,定期表彰奖励师德先进个人和集体。
组织中小学班主任专项培训。同时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通过校本培训对班主任进行每学期不少于一次的岗前和岗位培训。
(二)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促进教师素质全面提高
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师德教育、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技能”为主要培训内容,每位教师每年内要完成不少于15学时的学习任务。
(三)建设一支具有辐射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
建立骨干教师工作室。加快我校优秀师资队伍的快速成长和骨干教师梯队建设,进一步整合全校优质教师资源,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为促进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实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援助项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以县城优质学校为依托,组织全校中小学教师到公办学校接受教师专业化培训。按照不低于10%的比例打造我校义务培训基地校,使广大新老教师分别接受义务培训基地的直接指导,促进其专业化水平的有效提高。
开展“教师携手助教”活动。建立“携手助教”责任制,通过发挥骨干教师在新教师中的引领作用,促进广大教师成为学习型教师,提升新老教师整体专业发展水平。
组织推荐新教师参加培训。本校按不低于20%的比例组织本校新教师的专项培训。
组织老师到公办学校“专业化学习”,中小学教师接受面对面的培训。
(五)实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项目,促进学习型组织建设
建立以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为主要形式的校本自我发展的学习型组织。积极倡导教师形成教育、教学、研究、学习合一的专业生活方式,养成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不断提高专业发展能力,促进自我专业发展。
开展“结对帮扶”合作。鼓励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与在教师专业发展上相对薄弱的新老教师结对,每年派出5%的教师不定期地深入到其它学校开展“借教学习”活动,在教育理念、学校规划与管理、科研与实验等方面进行合作交流。
(六)实施管理者和培训者队伍提高项目,提升管理者和培训者工作能力组织中小学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培训。为建设专业化的中小学班主任队伍,提高班主任实施素质教育和科学管理班级的能力,组织学校班主任定期参加培训。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为实施“行动计划”提供组织和管理保障
主抓教学和德育的两位副校长负责“行动计划”的统筹规划、组织领导。学校德育主任负责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业务指导。学校领导班子要强化职责,明确分工,加强对继续教育工作的业务指导。各班主任要强化责任意识和自主发展意识,积极发挥校本课程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把“行动计划”的实施和人事制度改革、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教师考核制度相结合,充分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
(二)加大投入,为“行动计划”的实施提供政策保障
学校要加大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性支持力度,保障“行动计划”的实施。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投入,显著增加教师培养和教师继续教育的条件。要认真落实教师专业发展“行动计划”各项经费,并逐年增加投入。
(三)加强基础建设,为“行动计划”的实施提供条件保障
加快教师进修步伐和评估认定工作,促进其学习的积极性。按照教师的学历和资历进修考核。
(四)加强优质资源建设,为教师培训工作提供课程保障
根据县政府要求和我校实际,以及教师培训课程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的需要,组织力量开发一批实效性较强的学科培训教材;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校的校本教材。
(五)创新培养培训模式,提高培训效益
强调培训内容与个人知识结构的发展相结合,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以校本研修为基础、远程教育为载体,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现代远程培训、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三位一体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格局。
(六)建立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
将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与学校人事管理改革有机地衔接起来,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人事制度改革、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教师考核制度、教师学历制度相结合,完善教师培训证书制度。
学校要严格按照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改进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管理,落实和保证相应条件,强化评价机制,将专业发展的努力程度和水平作为教师工作考核、职务评聘、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积极性。要明确职责,强化年度考核与评价,对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合理确定年度目标和任务,纳入年度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中。
有教师资格证的人数为:26人
有技术职称的人数为:14人
本科:25人
大专:35人
【高城镇中心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行动方案】推荐阅读:
高城初中美育调查报告09-09
三亚市崖城镇中心学校校运动会活动方案11-14
卫城镇中心学校公务用车管理制度06-02
佗城镇中心小学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方案05-21
涟城镇中心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方案06-12
中心城镇09-05
拒吸建城镇中心小学07-05
城镇规划专业08-30
郑城镇中心幼儿园汇报材料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