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治疗颈椎病(神经根型)105例疗效观察(通用10篇)
穴位埋线治疗颈椎病(神经根型)105例疗效观察 篇1
针刺配合穴位埋线治疗项痹-气滞血瘀型105例疗效观察
昌吉州中医医院针灸科 831100
李政1 王泽玲1 [关健词] 穴位埋线 颈椎病 气滞血瘀
颈椎病属祖国医学中属“痹症”、“项痹”“眩晕”等范畴。中医诊断为“项痹”,西医诊断为颈椎病。主要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骨质增生、颈项韧带钙化,颈部小关节紊乱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血管及交感神经,并出现相应临床症状及体征,临床上以颈肩背臂疼痛麻木,颈项强直、活动受限,眩晕以及双上肢乏力,麻木等表现为主。颈椎病的发生,中医多认为因肾气不足、卫阳不固,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导致颈部经脉闭阻,气血不畅所致。我科将颈椎病归纳为5型,风寒湿型,气滞血瘀,痰湿阻络,肝肾不足,气血亏虚,但在临床中发现以气滞血瘀型偏多,故将此类作为临床疗效观察,经与穴位埋线配合治疗后症状减较明显,且病程明显缩短,笔者于近二年的时间内采用针刺配合穴位埋线法治疗项痹病(气滞血瘀型)105例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全部105例均来自我院门诊就诊患者,其中病程最长年余,最短病程近一月,其中年龄最小28岁,最大65岁。根据病史,X片检查确诊后符合中医临床诊断的病例。病程中出现症状为颈痛和颈部发僵;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此疼痛和麻木沿着受压神经根的走向和支配区放射,有时症状的出现与缓解和患者颈部的位置和姿势有明显关系;患侧上肢感觉沉重、握力减退,有时出现持物坠落。
2、治疗方法
(一)、取穴:①主穴:肩髃,曲池、外关
配穴:中脘、三阳络
病根穴:C31-C41-3
0# 1.5CM
任选一组穴位埋线:每次4-6穴,10日一次,5次为一疗程。
(二)、操作方法:使用穿刺针埋线法:常规消毒局部皮肤,镊取一段约1-2cm长已消毒的羊肠线,放置在颈椎穿刺针针管的前端,后接针芯,左手拇食指绷紧或捏起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刺入到所需的深度;当出现针感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埋植在穴位的皮下组织或肌层内,针孔处覆盖消毒纱布。10天一次,5次一疗程。埋线当天不做针刺,次日开始行针刺治疗,至10天后再次行埋线治疗,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的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尤其是麻木症状消失,疗效明显。
(三)、自主运动训练 可行颈椎功能训练操以加强疗效。由我科专人指导训练患者进行功能操锻练,之后患者可自行训练,总4节,每日一次,每次不少于10分钟。训练要求速度慢,动作准,效果良。
四、注意事项:
①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防止感染。②埋线应埋在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羊肠线头不可外露在皮肤外面,以防感染。③局部皮肤有感染或有溃疡时不宜埋线,肺结核活动期、骨结核、严重心脏病或妊娠期等均不宜使用本法。
④对生物蛋白过敏者不宜使用。脊髓两侧腧穴埋线时,针尖斜向脊髓为宜,避免直刺引起气胸。
⑤注意术后反应,有异常现象应及时处理。个别病人出现对羊肠线过敏,治疗后出现红肿、瘙痒、发热,应适当做抗过敏处理。
五、治疗效果: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
痊愈:治疗后自觉症状消失,颈椎活动度正常,可以参加正常的工作。观察3月未复发。
显效:自觉症状减轻,但仍会有疼痛或麻木、不适感,颈椎活动度尚可,可参加正常工作。
无效:治疗后自觉症状无明显好转。
治疗次数不等,痊愈98例,显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痊愈+显效)达93.3%,无效占6.6%。
典型病例
(1)病史情况:张某,女,42岁。
主诉:颈项部疼痛伴右肩放射痛8月余
现病史:患者平素工作繁重,长期低头工作,8月前出现颈项部疼痛,刺痛拒按,并伴右肩放射痛,每于劳累或天气转变加剧,无明显头晕目眩,无恶心呕吐等不适,经服药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遂到我科就诊。
检查: 颈肌紧张,C4-5两侧均有压痛,右臂丛神经牵拉试验(+)。舌质暗淡,苔薄白,脉涩。
颈椎片示:颈椎C4-5轻度骨质增生,C4/5椎间隙变窄。(2)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
(3)治疗:针刺配合穴位埋线。(4)经治疗3个疗程,患者颈痛、发僵感;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等症状消失,效果明显,随访半年后无复发。
六、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椎间孔变窄所致颈脊神经受压引起的神经炎性水肿,临床表现为肢体的疼痛与麻木症状。病根穴恰好是脊神经所在之处,附近均有相应脊神经后支平行伴行。刺激颈夹脊可以改善局部肌肉的紧张状态,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并可增大椎动脉内径和改善血流速度,进而起到消肿止痛的作用。改善疼痛及麻木等症状。《灵枢·终始》日:“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埋线疗法利用其所埋之羊肠线,产生了较一般针刺方法更为强烈而持久的针刺效应,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通其经脉,调其气血”,达“通则不痛”之功。穴位埋线疗法是经络理论与物理医学相结合的产物,它通过羊肠线在穴内的生理物理作用和生物化学变化,将其刺激信息和能量经络传入体内,以达“疏其气血,令其条达”治疗疾病的目的,纵观本法的整个操作过程,实际上包含了学位封闭、刺血、留针及组织法等多种刺激效应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素问调经论》说:“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其经,以成其疾”,血去则经隧通矣。说明刺血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羊肠线为异体组织蛋白,可使人体淋巴细胞致敏,同时产生多种淋巴因子,激发人体免疫功能,二者结合,从而改善微循环,缓解血管痉挛,改善了局部组织的缺血、缺氧的状态,它通过经络作用于机体起到协调脏腑,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此法操作简单,疗效确切,无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推广。参考文献:
1、哈志国:穴位埋线治疗颈椎病60例 针灸临床杂志
2、刘立本、李健;穴位埋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70例临床观察 湖南中医杂志
3、王玉明、李勃:235例颈椎病(N根型)临床报导
甘肃中医药
穴位埋线治疗颈椎病(神经根型)105例疗效观察 篇2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0例均来源于我院中医科门诊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 男17例, 女18例;年龄最小26岁, 最大58岁;病程最短6周, 最长5年。对照组35例, 男19例, 女16例;年龄最小23岁, 最大62岁;病程最短1个月, 最长4年。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分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1.2 诊断标准
参照《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1]标准。排除: (1) 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风湿类疾病等: (2) 各种非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外伤性椎间盘突出或颈椎有结核、肿瘤者;心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 精神病患者及过敏体质者; (3) 妊娠、哺乳期妇女; (4) 未按规定用药, 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5) 有手术适应证者; (6) 不能坚持治疗者。
2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1) 取穴和药物:取患侧天宗穴 (参照文献[2]标准) , 用10ml注射器抽取香丹注射液 (京鹤制药厂, 10ml/支) 8ml+利多卡因针 (广州康和制药厂) 2ml。 (2) 操作:患者取坐位, 患侧上肢自然下垂, 按压天宗穴及其周围组织, 选择患者酸、麻、胀、痛感最强烈的一点 (可向肩胛、上臂放射) , 予常规消毒后进针, 并进行提插, 得气后将注射器的内芯回抽一下, 若无回血, 再缓慢推入药液。隔日1次, 10次为1疗程, 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2.2 对照组
(1) 取穴:取C3~7夹脊穴、大椎、天柱、风池 (按文献[2]标准) 。 (2) 操作:C3~7夹脊穴, 头略向前倾, 直刺0.8~1.2寸, 产生局部酸麻胀感;其余穴位均以毫针 (苏州医疗器械用品有限公司, 规格0.35mm×25mm) 直刺, 得气后施行平补平泻捻转手法, 然后接G-6805电针仪, 连续波, 频率15Hz, 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留针30分, 隔日1次, 10次为1疗程, 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2.3 手和上肢麻木情况、工作和生活能力、臂丛牵拉试验或压头试验评分
依据文献[3]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
3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痊愈;原有症状完全消失, 肌力正常, 颈、肩、肢体功能恢复正常, 能正常劳动和工作, 随访半年来复发。显效:原有症状明显减轻, 疼痛程度明显改善。有效:原有症状有所减轻, 疼痛有所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
3.2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3 两组治疗前后手和上肢麻木症状及工作和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见表2。
本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疗后组间比较△P<0.05 (下同)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臂丛牵拉试验或压头试验评分比较
见表3。
4讨论
由于颈椎生理性前突的存在, 以及其下部为比较固定的胸椎, 故颈椎C4~5, C5~6为最易劳损的部位[4]。因此, 当颈椎病时, C4~6神经根常受骨性压迫和刺激, 引起神经、肌肉功能失调, C4~6神经后支支配的岗下肌、菱形肌等肌肉组织产生营养不良, 局部代谢增加, 代谢产物中含大量的致痛物质。这些局部反应, 通过中枢或交感神经的反射作用使肌肉紧张。因此天宗穴 (天宗穴属于手太阳小肠经穴, 小肠经循行……出肩解, 交肩上, ……循颈上颊。”所以通过天宗穴可治疗颈椎病。) 及其周边组织有十分强烈的压痛感觉, 有的甚至可以触摸到皮下硬节或条索状结节, 并且疼痛程度往往与病情呈正比。由于局部循环缓慢, 不通则痛, 从而使区域痛阈降低, 形成反应点, 天宗穴位于岗下窝内, 即岗下窝压痛点处 (岗下肌起点) 。岗下肌由肩胛上神经支配, 属颈4、5、6神经。将具有消炎、止痛、活血、散瘀的中药提取物香丹注射液注于天宗穴 (反应点) , 除了具有比针刺疗法更强作用的针感外, 还有药物的化学刺激和药理作用参与其中, 在一定的时间内, 药液滞留于穴内, 使针刺感应得以更强的发挥和延续, 故能产生满意的疗效。且方法简单易行, 安全经济,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孙宇, 陈琦整理.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中华外科杂志, 1993, 31 (8) :472.
[2]国家监督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 (定位.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0:20, 23, 30.
[3]姜宏.施杞.介绍一种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评定方法.中华骨科杂志, 1998, 18 (6) :381.
穴位埋线治疗颈椎病(神经根型)105例疗效观察 篇3
关键词:穴位注射 点穴推拿 神经根型颈椎病 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2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73-02
神经根型颈椎病为颈椎病的一种,多是由颈椎钩椎关节、颈椎间盘或关节突关节的骨刺过度增生所引起,患者的神经根受到压迫和刺激,进而表现出一系列临床特征[1]。该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以麻木、疼痛和无力为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目前治疗该种疾病的方法有多种,疗效不一,其中临床上常用的有穴位注射法、点穴推拿法等。有临床资料表明[2],穴位注射联合点穴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十分显著。为了探讨穴位注射及点穴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本文作者对2011年4月至2012年8月我院治疗的9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内容现整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09年4月至2012年8月我院治疗的9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选择标准:第一,符合该病的诊断标准;第二,手指麻木和颈肩部疼痛,同时颈部肌肉较紧张,肌力减弱;第三,X片检查结果显示颈椎生理弯曲异常。排除标准:第一,合并糖尿病者;第二,出现麻木或疼痛症状但彩超多普勒和X线检查结果显示正常者。其中,男58例,女40例;年龄在32-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5±4.6)岁;病程在5个月-8年。根据治疗方法将所有患者分成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两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首先对所有患者进行点穴推拿治疗。点穴推拿的穴位包括大椎、风池、肩井、天柱、天宗、合谷以及曲池等穴。操作时患者坐立,医者为其背侧位,具体的操作手法包括按、点、拿、推、揉上述穴位以及颈椎整复手法等。然后再穴位注射治疗观察组患者,用一次性注射器注射3.6mL神经妥乐平注射液,注射前需对穴位消毒。治疗时,患者坐立,头稍微前倾,选取肩外俞穴,每日1次,连续一周为一个疗程,连续对所有患者治疗2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3]。疗效判定标准分为痊愈、显效以及无效三个标准。其中,痊愈:症状和体征彻底消失,一切恢复正常,无任何不适表现;显效: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但仍有轻微不适;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体征和症状均无明显改善,不适症状无明显变化。其中,总有效率为痊愈率和显效率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软件SPSS17.0统计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在P<0.05时,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临床疗效。经过治疗,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9.80%、71.43%,组间比较差异显著(X2=5.288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n(%)]
组别例数痊愈显效无效总有效率观察组4933(67.35)11(22.45)5(10.20)89.80%对照组4922(44.90)13(26.53)14(28.57)71.43%3 讨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为颈椎病的一种类型,在临床上十分常见。一般情况下,该病患者的肩、颈项及枕部有酸痛感,活动明显受限,另外,患者还会出现肌力减退,局部麻木以及肢体沉重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部分学者认为,诱发该病的因素有多种,诸如劳损、风寒以及外伤等,它们可导致肩背部和颈项的气血痛滞,经脉闭塞以及肝肾不足,进而导致椎间盘病变,表现为颈椎韧带和关节的错位、松动,骨质增生,它们会压迫或刺激颈神经根,最终患者表现出一系列临床症状[4]。目前治疗该种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点穴推拿和穴位注射,其中点穴推拿主要利用按、点、推、揉以及拿等手法进行治疗,可达到舒经通络,消乏止痛,解除痉挛以及活血祛疲的效果,然后可对颈部进行扳法、摇法、拍法、揉法等操作,目的是实现滑利关节、松解粘连以及理筋整复的效果,从而使患者病症缓解,甚至消失。另外,穴位注射治疗该病的效果也十分明显,其常用药物为神经妥乐平注射液,它能修复患者的神经系统,改善其过敏状态,患者或消除病因,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冷感、麻木以及神经源性疼痛等症状。两者结合疗效更加显著。
为了探究穴位注射及点穴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本文对我院曾治疗9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治疗结果表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穴位注射联合点穴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十分显著,应当大力推广使用。参考文献
[1]施定远.点穴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例[J].按摩与导引,2005,21(4):27-28
[2]鲁士萍,董立平,张磊.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4例效果观察[J].天津中医药,2009,26(3):235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症状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186
穴位埋线治疗颈椎病(神经根型)105例疗效观察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均为2005~2007年门诊病人, 病例均做颈椎X线片或CT检查, 确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组84例, 男52例, 女32例, 年龄25~65岁, 平均43.4岁。病程为2个月~7年, 平均为2.5年。对照组42例, 男性24例, 女性18例, 年龄25~63岁, 平均42.8岁, 病程为2个月~6.5年, 平均为2.7年。两组性别, 年龄, 病程, 病情程度比较, 经统计学处理, 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症状与体征:患者均表现颈肩部不适并一侧或两侧上肢放射性疼痛, 椎间孔挤压试验、神经根牵拉试验阳性, 颈椎X光片显示颈椎生理前屈不同程度变小甚至反弓, 病变之椎间隙变小, 左右不对称, 呈不同程度侧弯, 椎间孔变小, 椎体前后缘可见程度不同的唇样增生。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 2.1.1 推拿方法:患者取坐位,医者立其身后,首先用放松手法揉捏颈、肩、臂部,时间约 5min,以舒利筋骨。然后点揉风池、天柱、肩贞、天宗、曲池、缺盆、外关、后溪等俞穴,治疗时间约 3min。用拿、捏、滚、按、揉、弹拨手等法在病变棘突和患侧颈肩背及上肢压痛点施术 5min~10 min。其后行颈椎旋扳法,左右旋转常可听到颈部关节的弹响,以利活动颈椎关节,理顺颈部筋肉,纠正骨错缝及筋跳槽。最后再行放松手法 1 次,以滚、揉、拍击颈肩背等部位收功。每日1 次,12 次为 1 个疗程,疗程中间休息 1 周。2.1.2 外敷膏药:药物组成:葛根、丁香、白芷、川乌、桂枝、马钱子、透骨草、乳香、没药、冰片等。制法:上药共研为细末,临用时加入白酒、陈醋各半,调和均匀。用法:敷贴颈部患处,每日换药 1 次,12d 为 1 个疗程。
对照组:外敷药物、方法及疗程均同治疗组。
1.3 诊断标准
依据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1]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 (1) 年龄25~65岁; (2) 颈、肩、臂疼痛或麻木, 向上肢或枕部放射; (3) 颈部活动时症状加重; (4) 颈椎旁压痛; (5) 肩及上肢感觉障碍, 肌力下降; (6) 压颈试验或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7) 影像学检查异常。颈椎X线示:椎体增生, 钩椎关节增生明显, 椎间隙变窄, 椎间孔变小。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狭窄。
1.4 疗效评定标准[3]
治愈:原有病症消失, 肌力正常, 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 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有效:原有症状减轻, 颈肩背疼痛减轻, 颈、肢体功能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善。
2 结果
上述两组均于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疗效比较见下表。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 P<0.05,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系指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性病理改变所导致椎间孔变窄、神经根受压, 引起相应神经分布区疼痛为主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的总称。为颈椎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其病理主要是颈椎间盘退变或椎间关节退变, 累及其周围组织, 并出现相应临床表现。祖国医学称之为"痹症"、"筋痹"、"骨痹"。如《素问·长刺节论》说:"病在骨, 骨重不可举, 骨髓酸痛。寒气至, 名曰骨痹"。其发病多由于风、寒、湿等邪气侵入, 或体内正气不足以致气滞血瘀, 经脉瘀滞故成此病, 所以有"不通则痛"的主证。本病因长期伏案工作, 低头屈颈过久, 导致颈部组织慢性劳损, 或因感受风寒湿邪, 痹阻经络, 气血运行不畅, 筋骨失养, 久之成痹, 亦有因强力屈颈等急性损伤导致颈椎间盘突出。
推拿是治疗本病的常用方法, 手法治疗具有舒筋活络、除痹止痛、理筋整复的功能, 可解除颈部肌肉痉挛,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消除软组织的炎症, 增强颈椎的稳定性, 恢复脊柱正常的内外平衡。其治疗机理主要是通过对患者颈部的被动旋转而达到调整颈椎椎体间小关节及钩椎关节的咬合状态, 并改变颈椎之力线及椎管内外平衡, 从而改善颈椎各关节与周围神经的关系, 消除对窦椎神经的压迫与刺激而达到治疗目的[4]。
中药敷贴外敷局部, 可直达病所, 穿筋透骨, 舒通经络, 与手法推拿相辅相成。故上述两法配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 治疗效果满意, 值得推广应用。在治疗的同时, 应避免颈部过度劳累, 注意保暖, 睡眠时枕头不宜过高或过低, 这样既可配合治疗, 又能减少或预防颈椎病的复发。
参考文献
[1]孙宇, 陈琪福.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 1993, 31 (8) :472-476.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86.
[3]吴华荣, 申勇, 吴占勇等.颈椎病发病学中的不稳定因素[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6, 14 (1) :12-15.
穴位埋线治疗颈椎病(神经根型)105例疗效观察 篇5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雀啄刺法
【中图分类号】R2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0-0061-02
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Radiculopathy,CSR)是因颈椎退行性变导致脊神经根受压而引起的以颈肩肢疼痛、麻木为突出表现证的病症,是颈椎病的常见类型,属于祖国医学中“痹证”的范畴。针灸等非药物治疗被认为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雀啄刺法能够有效的松解颈部相关组织对脊神经根的压迫,理论上说能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为明确上述治疗手段的疗效,本研究选取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别采用雀啄刺法和普通针刺法针灸治疗并观察两组之间的疗效差异,以求找到一种合适的针灸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1、临床资料
1.1 ①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执行。纳入标准: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病情程度属中、重度,年龄在28~70岁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其他疾病引起者,合并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或精神病患者,其他原因无法配合者。②病情分级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颈椎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症状评分量表进行分级,分轻、中、重3度。
1.2 一般资料 全部试验病例来源于我院门诊与住院病人,按试验设计纳入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雀啄刺法)和对照组(普通针刺法),每组各30例。研究中脱落2例(占总数的3.33%),符合疗效分析者57例(治疗组29例,对照组28例),意向性顯示脱落不影响结果。两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详见表1。
2、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采用雀啄刺法,取“颈三针”,即天柱、百劳、大杼为主穴,辅以后溪、颈夹脊穴,患侧曲池、外关、合谷等穴。主要操作方法:取穴得气后,右手持针,用无名指紧贴在穴位一旁,以腕关节上下快速运动,带动刺手拇、食、中指,达到在穴位上下小幅度地提插,幅度值1~2mm,提插频率在180~220次/分。每5分钟行雀啄刺法1次,行针时患者感酸胀,术者感到针下沉紧而重,同时令患者活动颈项3~5分钟。留针30min,10次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2.2 对照组 采用普通针刺疗法。取穴位同上,均采用常规针法,每日1次,每次针30min,10次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3、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根据《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中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判定标准结合临床而定。治愈:疼痛消失,感觉、反射、肌力等体征恢复正常,能参加劳动和工作;显效:疼痛基本消失,感觉、反射、肌力等体征明显好转,可参加劳动和工作,但劳累后头颈部仍感轻度不适;好转:疼痛缓解,感觉、反射、肌力等体征有所恢复,只能参加一般劳动和工作;无效:原有症状、体征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两组经两个疗程治疗后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从表2中可见,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讨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CSR)属中医学“痹病”范畴,主要由素体虚弱、肝肾亏虚或气血不足,精亏不能濡养筋骨,导致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所致。《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营卫三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指出寒邪侵袭是本病的一个致病因素。神经根型颈椎病典型症状为上肢放射痛,多属“行痹”、“痛痹”范畴。现代西方医学则认为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是由于颈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颈部韧带肥厚钙化等疾病导致椎间孔变窄,从而压迫到脊神经根所致的。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治疗措施主要包括手术和非手术疗法两大类。在非手术疗法中,常用的西医药物有神经营养剂、镇痛剂、脱水剂、血管扩张剂等;非药物治疗有牵引、理疗、体育疗法等,是公认的有效方法。针灸治疗是值得肯定的、经过多方临床验证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一项行之有效的中医非药物治疗手段。
穴位埋线治疗颈椎病(神经根型)105例疗效观察 篇6
。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针灸;葛根汤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3-0113-01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疾病,治疗方法较多,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物理治疗等,不同治疗方法所实现的治疗效果存在差异。笔者对7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葛根汤联合针灸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均为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门诊所收治,经X线、CT或MRI检查,全部患者均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诊断标准[1],排除可疑脊柱损伤伴脊髓损伤者,合并骨髓炎、结核、颈椎肿瘤者,心、脑、肾、肺等脏器严重不全者,治疗部位皮肤损伤者。采用双色球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9例,年龄36~65岁,平均年龄(51.34±4.13)岁;病程10d~5年,平均病程(1.23±0.18)年。观察组男性16例,女性21例,年龄35~66岁,平均年龄(51.44±4.16)岁;病程13d~5年,平均病程(1.22±0.15)。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针灸治疗,坐位,消毒穴位皮肤,取颈夹脊3~6穴,根据证型进行毫针针刺,并取天宗、风池、风府、大椎、大杼、手三里、后溪、合谷、养老、阿是穴等,患侧为主,小幅度、快频率提、插、转、捻等,留置30min,运针1~2次,出针时需压针孔,避免出血。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葛根汤治疗,方剂组成为:葛根25g,白芍15g,桂枝12g,生姜10g,甘草、麻黄各6g,大枣5个,随症加减:气滞血瘀者,加丹参15g,红花和当归各10g,川芎8g;风寒湿证者,加威灵仙15g,白芷、羌活、竹茹各10g;痰湿阻络者,加陈皮8g,法半夏10g,用水煎服,分2次服用,每日1剂,1周为一个疗程。
1.3 评价判定 参照有关文献[2]拟定。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工作、生活、劳动能力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生活基本自理;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变化,或病情加重。治疗有效率=(治愈+有效)/本组总例数×100%。采用SF-36生活质量评估系统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定,包括生理功能、社会职能、情感职能、总体健康等,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为单位,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3%高于对照组83.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是由于脊神经根受到刺激、压力导致,表现为脊神经根分布区相一致的运动、感觉、反射功能障碍,给患者正常生活、工作、学习等造成严重的影响,大大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我院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方面,主要采用针灸和药物治疗,针灸颈夹脊穴,可达到散寒通络、祛风除湿的作用,同时取天宗、风池、风府、大椎、大杼、手三里、后溪、合谷、养老、阿是穴等穴位进行针灸;手三里具有通络、活血、止痛的作用;大杼疏通太阳经脉,调节气血;大椎振奋督脉阳气;风池通利血脉、祛风除痹;天宗对上肢麻痹治疗效果显著;养老活血通络;合谷活血止痛、祛风除痹;后溪可通督脉[3],从而促进血液循环,充分发挥出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的效果。
中医学认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属于“痹证”范畴,肝肾不足,筋骨无法被精血濡养,脉络空虚,或坐姿、睡姿不正,气血运行不畅,脉络闭阻不通所致。葛根汤组成中,葛根具有解痉止痛的作用,白芍柔肝止痛,桂枝散寒止痛、温通经脉、调和营卫,麻黄利水消肿、发汗散寒,生姜具有发散、止呕、止咳之功效,大枣补血活血、益气生津,甘草调和诸药,共达舒经脉、升发清阳、解肌发表之功效[4]。从现代药理学来看[5],葛根中含有多种异黄酮,具有舒张血管,增强血流量的作用,进而增强肌力,消除神经根水肿,实现不错的疗效。本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7.30%,较对照组83.78%明显提高,同时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针灸联合葛根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明显缓解症状,减轻患者身心痛苦,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徐震球.葛根汤加减合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78例[J].陕西中医,2012,33(2):213-215.
[2]吴延昊,史中亚,胡奋强,等.加味葛根汤结合短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3):1432-1434.
[3]王会刚,宋全生,朱祥兰,等.针灸推拿加中药湿热敷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20例临床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4,12(5):629-631.
[4]孙志刚.葛根汤联合针灸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和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7):719-721.
[5]余惠爱,张志海.葛根汤配合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3例疗效评价[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1):76-78.
穴位埋线治疗颈椎病(神经根型)105例疗效观察 篇7
1 临床资料
选择门诊60例患者, 男31例, 女29例;年龄最大62岁, 最小33岁;病程45天~5年;以颈5、6神经根受损为主39例, 以颈7、8神经根受损为主21例。病例诊断标准参照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 第三届全国颈椎外科研讨会纪要颈椎病诊断标准[1,2,3]:颈项部疼痛或伴肩部肩胛周围疼痛, 疼痛向一侧上肢放射或麻木, 麻木和疼痛的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或压颈试验阳性;颈椎X线片示颈椎不同程度骨质增生或部分椎体轻度滑脱;椎间隙狭窄或项韧带钙化;颈椎生理弧度变直或CT可见颈椎间盘轻度突出。颈5神经根受损放射痛表现为沿颈肩至上臂外侧, 颈6神经根受损为沿肩顶上臂外侧前臂背侧至拇指和食指侧, 颈7神经根受损为沿上臂后外侧前臂背侧至中指, 颈8神经根受损为沿上臂内侧前臂尺侧至环指及小指。感觉区障碍颈5神经根为上臂外侧三角肌区, 颈6为拇指食指, 颈7为食指中指, 颈8为小指环指。肌无力和萎缩颈5为三角肌, 颈6为肱二头肌, 颈7为肱三头肌, 颈8为手部小肌肉。病例排除标准:伴有严重眩晕、耳鸣、恶心呕吐或颈椎有骨质破坏;脊髓型颈椎病;颈椎严重外伤;除外颈椎外病变 (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腱鞘炎等) 所致的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2治疗方法
(1) 颈椎牵引。患者取舒适坐位, 配颌枕带牵引, 采用中立位, 牵引重量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调整, 以患者感到牵引后自觉舒适的重量为维持牵引量, 一般由轻到重, 以5~10 kg左右为宜, 每日1次, 每次30 min, 连续10天为1个疗程。 (2) 手法治疗。经牵引治疗后进行手法治疗, 根据病情选用大椎、风府、风池、天鼎、缺盆、极泉、曲池、合谷等穴位;患者俯卧位或坐位, 术者由枕后开始向下提拿颈部肌肉5~10次, 按压双肩上部、背部, 可用按揉法使肩背及颈部肌肉松弛;用拇指从第二颈椎开始, 沿棘突和棘突两侧推按, 在痛点、棘突旁肥厚或硬结处, 用较重手法推按。使其消散, 治疗时应仔细寻找病变部位;病人仰卧, 术者站在床头, 一手托住下颌, 一手托于枕后, 徐徐用力牵引头部, 持续3~5 min, 并向左右旋转头部45°, 可听到颈椎响声, 此法较为安全可靠, 尤其适用老年患者及症状较重者;患者坐位, 术者一手按肩部, 一手扶头部, 两手向相反方向用力牵拉颈部, 即牵引臂丛神经, 同法施于对侧;对肢体不同部位麻木疼痛者, 采用点压刺激, 结合软组织的揉按, 解除肌肉痉挛, 改善血管神经功能, 按压天鼎、缺盆、中府穴, 可刺激臂丛神经, 使其兴奋, 按压极泉、曲池穴使腋动脉和肱动脉暂时阻止血运, 松开指压后, 血流快速冲击肢体血管, 改善血运;最后术者用手掌在患者项背及肩胛部进行拍打叩击3~5次, 每天1次, 10次为1个疗程。 (3) 短波疗法。短波频率27.12±162.72 kHz, 波长11.06 m, 输出功率80 W, 将两个165 mm×165 mm板状电容电极斜置于患侧颈肩部, 根据患者的病情选用微热或温热量, 每日1次, 每次治疗15 min, 10次为1个疗程。 (4) 电频电疗。患者取俯卧位, 将电极分别置于大椎、肩井、曲池、外关及阿是穴, 选择2号治疗处方 (本院自配) , 中频载波频率为1~10 kHz, 低频调制频率为0.5~140 Hz, 调制波型为方波、尖波、三角波、指数波及数种组合波形, 输出强度以患者耐受, 感觉舒适为宜, 每日1次, 每次20 min, 10次为1个疗程。 (5) 全身用药。解热镇痛剂, 缓解疼痛可用阿斯匹林、消炎痛等;解痉药, 适用于肌张力增高, 严重痉挛者, 可用安坦片、苯妥英钠等, 可解除肌肉普通挛;营养和调节神经药, 常用维生素B1及B12;扩张血管药, 复方丹参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 每日1次, 10天为1个疗程。
3治疗结果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张鸣生等介绍的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 (clinical assessment scale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 CASCS) [4], 具体标准为临床治愈, 患者颈臂部放射性疼痛消失, 手指末端麻木感消失,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阴性;显效, 患者颈臂部放射性疼痛消失, 手指末端偶有麻木感,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阴性或弱阳性;好转, 患者颈臂部放射性疼痛减轻,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弱阳性;无效, 患者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或患者终止治疗。疗效结果为治愈26例, 显效9例, 好转6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91.1%。
4讨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多由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退行性变、椎间隙狭窄, 特别是钩突关节处骨赘伸入椎间孔, 压迫或刺激脊神经根而成。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很多, 在康复疗法中, 颈椎牵引是各型颈椎病的首选方法之一。牵引是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措施, 能降低颈部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张力, 缓解痉挛, 使椎间隙增宽, 缓冲椎间盘内压, 有利于突出的椎间盘复位或者改变突出的髓核与神经根的关系, 使椎间孔牵开, 缓解对神经根的压迫与刺激。短波治疗可增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有利于改善组织血液循环, 加强组织营养, 促使水肿和炎性浸润消散吸收[5]。可根据患者治疗需求合理调节中频电刺激参数, 每1次脉冲刺激均可引起神经肌肉兴奋1次, 刺激粗神经纤维兴奋进而引发闸门关闭效应, 切断痛觉传导通道, 从而发挥拮抗痛觉的作用。麻、揉、拍、颤等节律性脉冲电刺激, 能疏通经络、促进静脉淋巴液回流, 有效改善组织血液, 解除局部痉挛, 达到止痛效果[6]。对颈背部有不同程度肌肉紧张、痉挛甚至粘连的患者, 通过揉、拿、点、压、拨等手法, 可使其肌肉松弛下来, 达到通络止痛之目的。通过循经穴位点压, 可消除气血运行阻滞、疏通经脉, 通过特定手法, 如定位旋转复位法, 可以纠正肌肉、韧带的扭挫, 使经络顺接, 纠正关节错位, 使脊柱恢复生理平衡, 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 从而消除颈背部疼痛及上肢的窜痛窜麻。丹参具有活血化瘀, 提高细胞缺氧能力等作用, 可改善外周循环障碍, 扩张血管, 使毛细血管网交点增加, 红细胞聚集程度减轻, 降低血粘度, 从而扩张椎动脉, 缓解对交感神经的刺激, 消除椎动脉痉挛, 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 改善大脑缺氧状态, 缓解症状[7];解痉镇痛剂可解除肌肉痉挛缓解疼痛, 从而达到对症治疗的目的;营养和调节神经药有利于变性神经的恢复。
观察证明, 综合治疗具有协同治疗、加强互补的作用, 使神经组织在短时间内得到修复, 颈部解剖关系达到新的平衡, 缩短了疗程, 提高了疗效, 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
超声在新生儿围产期颅
孙士娟 (1) 何英
关键词新生儿脑损伤颅脑超声
[中图分类号]R722
围产期窒息缺氧、缺氧缺血性脑病及其并发症是新生儿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 围产期脑损伤往往表现不典型, 症状缺乏特异性, 甚至无明显临床表现, 要做到早期诊断非常难。如果等到症状明显才做出诊断往往为时已晚, 而那些无明显临床症状的脑损伤, 也可能是日后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原因之一。为提高早期诊断率, 我们对2004年2月—2007年2月奉化市妇幼保健院入院的88例窒息新生儿进行颅脑超声检查,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88例患儿均经病史、症状、体征、生产史、阿氏评分和治疗观察, 其中轻度窒息48例, 重度窒息40例。
1.2 方法
[文献标识码]B[
血性脑病、颅内出血、围白质损伤、弥漫性脑
2 结果
2.1 新生儿颅脑损伤的
颅脑B超显示颅78.40% (69/88) , 其中变者占18.19% (16/88变合并颅内出血者占颅内出血者占5.68%者占9.09% (8/88) , (8/88) , 脑室周围白质 (12/88) , 脑室周围白占9.09% (8/88) 。
2.2 轻、重度窒息与颅
轻度窒息者48例, 阳性率分别为64.58% (38/40) 。经logistic多表明轻度窒息与颅脑损
参考文献
[1]孙宇.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 1993, 31 (8) :472.
[2]张佐伦, 刘立诚.第三届全国颈椎外科研讨会纪要[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2, 12 (6) :459-461.
[3]施杞, 王拥军.脊柱病学的历史与发展[J].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3, 1 (4) :304-308.
[4]张鸣生, 许伟成, 林仲民, 等.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的信度与效度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3 (25) :151.
[5]乔志恒, 范维铭.物理治疗学全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1.
[6]刘秋成, 崔秋莲.超声联合调制中频电治疗急性关节软组织挫伤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4 (26) :384.
穴位埋线治疗颈椎病(神经根型)105例疗效观察 篇8
关键词:小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
神经根型颈椎病 (CSR) 是一种多种原因压迫和刺激颈椎神经所诱发的, 以根性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颈椎疾病, 约占颈椎病患者总数的50%左右[1]。导致患者发生颈椎神经压迫的主要原因在于:颈椎关节移位、松动、骨质增生、颈椎部位钩锥关节骨刺、颈椎间盘退变和损伤诱发的膨胀和突出等等。本次医学研究就对神经根型颈椎病采用小针刀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20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神经根型颈椎病 (1992年) 》规定的临床诊断标准: (1) 排除肩周炎、肘管综合征、腕管综合征、网球肘、胸廓出口综合征等颈椎外病变的影响; (2) 痛点封闭无显著疗效; (3) 临床症状与影像学检查结果相符; (4) 臂丛牵拉试验或压颈试验呈阳性; (5) 与病变节段相一致的根性症状与体征。其中男122例, 女78例;年龄32~56 (41.3±6.5) 岁;病程1个月~8年, 平均4.3±3.4年。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观察对象给予单纯药物治疗:给予双氯芬酸钠缓释片75mg, 口服, 3次/d。同时给予患者丹红注射液20ml加入250ml 0.9%生理盐水, 静脉滴注, 1次/d。患者连续用药14d。试验组观察对象接受小针刀治疗, 具体方法:取C2~6双侧关节突关节、C2~6棘突顶点、项韧带起止点、头项部椎枕肌止点。操作方法:患者保持俯卧位, 颈肩部充分暴露, 胸下垫软枕。于C2~6双侧关节突关节、C2~6棘突顶点、项韧带起止点、头项部椎枕肌止点处定点, 铺无菌洞巾, 术者戴无菌手套, 碘伏常规消毒, 通过1%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 手术医师手持小针刀。在椎枕肌、项韧带止点松解过程中, 人体纵轴与刀口线保持一致, 人体矢状轴与刀体之间保持45°, 垂直于枕骨, 并向脚侧倾斜45°, 在上项线进针刀点上贴押手拇指, 由手拇指背侧进针刀, 达到上项线骨面后, 刀口线调转90°, 铲剥2~3刀, 铲剥范围在0.5cm以内。棘间韧带和棘上韧带松解过程中, 由棘突顶点处进针刀, 人体纵轴与刀口线保持平行, 到达骨面后针刀提插切割2~3次, 并向下顺棘突骨面将棘间韧带切割2~3刀, 深度控制在0.5cm以内。双侧关节突关节松解过程中, 人体纵轴与刀口线保持平行, 骨面斜刺45°, 肌筋膜部位首先进行松解处理, 后处理关节突骨面以及侧关节囊, 提插切割2~3刀, 术后贴创可贴。每7d治疗1次, 连续治疗2个疗程[2]。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指患者临床治疗后, 能够正常工作和生活, 上肢和颈部功能完全恢复, 肌力正常, 症状消失。显效:指患者临床治疗后, VAS减少超过3分, 疼痛程度减轻超过1个等级, 病情缓解超过1个等级, 上肢和颈部功能显著改善, 颈肩背疼痛减轻, 症状有所改善。有效:指患者临床治疗后, 颈肩背疼痛减轻, 症状改善, 但存在部分症状, 体征功能障碍。无效:指患者临床治疗后, 临床症状、体征均未见任何改善, 甚至有所加重[3]。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8%, 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0%, 两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现代医学研究提出, 神经根型颈椎病 (CSR) 的主要诱发原因在于椎间隙狭窄、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骨质增生等, 尤其是钩突关节处骨赘伸入椎间孔, 对脊神经根造成刺激或是压迫, 该疾病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在于颈椎病型, 部分患者会出现头痛, 颈、肩、背间疼痛等不适感, 且疼痛感会逐步向枕顶部或上肢放射, 诱发上肢无力、麻木、疼痛[5]。按照颈部的力学结构, 颈部脊柱以棘突、寰椎后部、C2~7颈椎后缘及枕骨上项线为弓, 以韧带、颈段脊柱之间的关节囊、项韧带和周围骨骼多条肌肉为弦, 构成颈段脊柱弓弦力学系统, 其基本作用在于保持颈椎的生理曲度[6]。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接受小针刀治疗过程中, 头项部松解部位包括项韧带、椎枕肌等颈项部的肌肉为范围, 颈项部松解部位包括:C2~6双侧关节突关节的双侧关节囊, 以及C2~6棘突顶点的棘间韧带和棘上。利用小针刀松解上述病变部位后, 一方面会对颈椎病的病理构架造成破坏, 另一方面还能够利用小针刀剥离病变组织, 从而恢复颈段脊柱的生物力学平衡状态, 激发体内免疫 ̄内分泌 ̄神经系统, 形成镇痛物质, 达到镇痛效果, 同时, 提高代谢物的吸收速度, 加速血液循环, 达到疾病临床治疗的目标[7]。
参考文献
[1]凌玉莲.针刺加牵引配合放血拔罐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10) :2216-2217.
[2]潘国昌.颈椎牵引加运动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11) :2438-2439.
[3]王顺兴, 黄勇.小针刀配合整脊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 2012, 12 (12) :1573-1574.
[4]王建光, 谢树灿, 朱新杰, 等.超声引导下小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14, 20 (7) :6-7.
[5]俞国文.针刺加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 2012, 21 (3) :1452-1453.
[6]王智勇, 宋永伟, 李志强, 等.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风寒湿证115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 2013, 15 (4) :145-146.
穴位埋线治疗颈椎病(神经根型)105例疗效观察 篇9
【关键词】 温经通络外洗方;颈椎牵引;颈椎病;神经根型
【中图分类号】R274.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9-0083-02
颈椎病又称颈椎病综合征,以神经根型最为多见,为骨科常见病、多发病,一般由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长期慢性劳损、颈部损伤引起[1],患者多主诉肩部疼痛、麻木。神经根型颈椎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给予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笔者选取5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应用温经通络外洗方联合颈椎牵引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04月至2014年06月我院接诊的10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的相关内容,按抛硬币法将其分成实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实验组男女比例29:21,年龄25~66岁,平均(45.21±2.54)岁,病程2周至5年,平均(1.2±0.5)年;对照组男女比例28:22,年龄26~67岁,平均(45.61±2.56)岁,病程2周至5年,平均(1.2±0.6)年。入选病例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变态反应体质、精神疾患以及严重肝肾功能损害病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头颈部持续牵引,在患者后枕部以及下颌部放置牵引套,借助胶带固定好,前伸头部,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选择角度及牵引重量,由轻到重逐渐增加牵引重量(一般情况下一般由3kg逐渐增加至8kg)。牵引时间控制在15~20min之间,1次/d。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为本组病例应用我院自制的温经通络外洗方治疗,药方组成:桂枝15g,威灵仙15g,防风15g,五加皮15g,细辛10g,荆芥10g,没药10g。上方加水1000~1500ml煮沸15~20min,外洗患处,1~2次/日,治疗1个月后评价两组治疗效果。
1.3 疗效评定[3] 治疗前及治疗10d后,应用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评价两组疼痛评分;治疗1个月后,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价治疗效果。痊愈:临床症状消失,患者肢体功能及颈椎恢复正常,可正常进行日常劳作;显效:临床症状疾病消失,患者进行日常劳作时存在轻微不适;有效:临床症状缓解,患者肢体功能及颈椎功能有所恢复;无效:均不符合以上标准。
1.4 数据处理 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11.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疼痛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疼痛评分均有所降低,治疗10d后实验组疼痛评分为(1.62±0.23)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 两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治疗,随访期间未见不良反应病例,经临床统计,实验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2.0%,高于对照组的72.0%,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常见于老年人群,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多表现为眩晕头痛、手指麻木、颈肩疼痛,临床表现为颈椎活动受限、颈部肌肉僵硬。神经根型颈椎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期诊疗具有积极的意义。大量文献指出[4-5],颈椎牵引术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但临床上应用温经通络外洗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相关报道较少,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实验组疼痛评分为(1.62±0.23)分,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0%,与对照组的评分(4.01±1.03)分、临床总有效率70.0%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温经通络外洗方联合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迅速缓解患者疼痛感,提升治疗效果。临床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方法较多,但疗效各异。目前,临床上多应用非手术方案,具体包括推拿、理疗、牵引、针灸等。神经根型颈椎病属于中医“痹症”范畴,祖国医学认为[6],该病的发生、发展多与颈部组织劳损、机体正气虚弱、风寒湿邪入侵相关,临床治疗时应遵循益气活血、滋养肝肾、祛风散寒的原则。联合应用温经通络外洗方、颈椎牵引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操作简单,疗效确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牵引疗法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常用方法,临床研究证实[7],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可增大椎间孔和椎间隙,缓和神经根所受刺激,改善神经内部血循环,松解周围组织粘连,缓解椎间盘组织向周缘的压力,缓解水肿症状以及神经根炎性症状。需注意的是,过度牵引可造成韧带的静力性损伤或肌肉损伤,影响康复,为保证牵引效果,应严格掌握牵引重量和牵引时间。温经通络外洗方具有行气活血、舒经通络的作用,方中桂枝可解热镇痛;威灵仙可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消痰水,散癖积;防风可祛风,胜湿,止痛;五加皮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活血脉的功效;细辛可祛风,散寒,行水,开窍;荆芥能凉血、祛风;没药可活血化瘀、止痛。温经通络外洗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使患者颈肩部位肌肤产生温热感,改善血液循环,消除痉挛,缓解疼痛,促进肌张力恢复至正常水平,还能改善颈椎生理功能。应用温经通络外洗方联合颈椎牵引术,可促进血液循环,控制局部感觉神经兴奋,提高酶活性,强化代谢,扩张血管,最终促进机体康复,提高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温经通络外洗方联合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操作简便,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徐腾,王诗忠,陈水金,等.桂枝加葛根汤结合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8例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9,11(12):2095-2097.
[2]朱发宝.补肾活血汤内服外敷联合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27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3,12(09):1314-1315.
[3]席占东.化瘀通络祛风汤配合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8例[J].河北中医,2012,01(03):355-356.
[4]王学明,张彩芳.温经通络散外敷后颈椎手法整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6例[J].中国民间療法,2006,11(10):48-49.
[5]胡江洪.颈椎牵引结合葛根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0,09(12):62-63.
[6]范京强,郭程湘,陈博来,等.郭氏“畅气通络”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1,09(12):2267-2269.
[7]唐纪文,许丽霞,尹晟,等.内服外治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78例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08,04(06):17-17.
穴位埋线治疗颈椎病(神经根型)105例疗效观察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13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最大50岁, 最小25岁, 平均年龄40岁;男89例, 女49例, 病程最长8年, 最短1年。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治疗组88例和对照组50例, 对照组采用按摩、牵引的一般治疗;治疗组采用桂枝加葛根汤加减配合按摩、牵引的综合治疗。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88例患者进行桂枝加葛根汤加减配合按摩、牵引综合治疗。方剂组成:桂枝12 g、炒白芍24 g、葛根30 g、川芎15 g、丹参15 g、独活13 g、秦艽13 g、威灵仙13 g、炙甘草10 g, 以此方为基本方。麻木明显者, 加天麻15 g、桑枝30 g、全虫9 g;酸困明显者, 加薏苡仁20 g、萆薢15 g、苍术18 g、茯苓30 g。每日1剂, 水煎, 取液400 m L, 分2次服。
配合按摩和牵引, 按摩穴位选取华佗夹脊、配以凤池、大椎、肩髃、肩髎、手三里、曲池、合谷。急性期疼痛明显, CT显示颈椎间盘膨出者, 配用电脑牵引, 重量6~12 kg, 每日1次, 每次15 min~20 min。对身体素质较弱者, 可采用家用式可充气颈椎牵引器。
对照组50例, 患者采用颈肩部肌肉、穴位按摩后, 采用电脑牵引器或家用式可充气颈椎牵引器牵引。2组治疗周期均为2周。
1.3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判定[1], 治愈:原有头颈肩背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症状消失, 肌力正常, 颈、肢体功能恢复;有效:原有头颈肩背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主要症状和阳性体征基本消失, 可坚持一般日常工作;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改变。近期疗效:指治疗1疗程后的临床疗效;远期疗效:指治疗1疗程后, 随访观察3个月后的临床疗效。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8.9%,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8.0%, 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例 (%)
3 讨论
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颈椎椎间盘的退行性病变和颈椎的急慢性损伤, 以神经根型颈椎病最多见[2]。中医古书依据症状、体征, 把其归属于“痹证”、“眩晕”的范畴,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风寒湿痹阻, 气血凝滞不通, 阻滞津液不能敷布, 颈部筋脉失于濡养所致。桂枝加葛根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病, 项背强几几, 反汗出恶风者, 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是治疗太阳中风兼太阳经气不利的名方[3]。颈椎病以颈部僵硬、颈肩疼痛为主证, 颈部又为太阳经脉循行的部位, 颈背拘急不能转动, 乃为风寒湿外束, 经气不舒, 阻滞津液不行所致[4]。方中用桂枝解肌祛风、温经散寒;芍药敛阴而和营;芍药和甘草合用可缓急止痛;葛根升阳解肌, 以解项背之急, 且能生津液起阴气;川芎、丹参活血化瘀;独活、秦艽、威灵仙祛风湿、通经络。本方药合用可散寒通阳、升津舒经、活血止痛。同时现代医学研究显示:桂枝加葛根汤在防止因纤维环细胞退变而引起的超微结构改变中起到重要作用[5], 该方剂也有抗炎镇痛的效果[6]。同时按摩牵引可活血化瘀、舒筋活络、解除痉挛, 有效缓解颈项部肌肉紧张, 缓解椎间盘组织对周围的压力, 有利于向外突出的髓核组织回纳和水肿消退, 并增加局部血液循环, 减轻疼痛。
总之,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多由长期积累性损伤, 在某种强迫性或被动性体位下, 慢性劳损使气血失和, 风寒湿邪乘虚侵入而致血脉不通, 筋脉失养, 脉络瘀滞, 痰湿壅滞等病理变化。治疗原则以解肌祛风, 舒经通络为主, 以滋补肝肾, 健脾祛湿, 益气补血为辅。本组结果表明, 以桂枝加葛根汤为基本方配以按摩、牵引综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取得显著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桂枝加葛根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13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以按摩、牵引方法治疗, 治疗组以桂枝加葛根汤内服, 结合按摩、牵引方法进行综合治疗。观察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88例患者的治愈率为62.5%, 总有效率为98.9%;对照组50例患者的治愈率为38.0%, 总有效率为88.0%, 2组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桂枝加葛根汤配合按摩、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确切, 值得推广。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桂枝加葛根汤,按摩牵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1994:186.
[2]王辉, 王晓丹.桂枝加葛根汤加减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17例临床体会[J].中国老年杂志, 2004, 24 (4) :362-363.
[3]李培生, 成肇仁.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47-48.
[4]张坤木, 张政.桂枝加葛根汤结合推拿对颈型颈椎病后伸肌群影响临床研究[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3, 36 (3) :60-62.
[5]黄龙生, 陈少清.桂枝加葛根汤对大鼠颈椎间盘纤维环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31 (9) :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