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穴位(精选8篇)
针刺穴位 篇1
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 是由各种因素引发的脸部表情肌运动功能障碍, 是一种常见的脸部疾病, 大多数患者通过及时、规范的治疗, 能够痊愈[1]。在中医临床中, 针灸一直是面瘫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 为了进一步提高针灸治疗效果, 本研究采用穴位针刺联合中药敷贴方案对42例面神经麻痹患者治疗, 并在治疗过程中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2012年7月在我院进行中医治疗的周围型面神经麻痹患者83例, 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1例, 其中男27例, 女14例;年龄24~62岁, 平均 (44.2±12.1) 岁;病程13h~16d, 平均 (7.9±2.2) d。观察组42例, 其中男26例, 女16例;年龄23~61岁, 平均 (43.6±13.5) 岁;病程10h~14d, 平均 (7.6±2.7) 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针刺治疗, 取穴方法如下:患者仰卧位, 取患侧合谷、翳风、足三里、地仓、外关、颊车穴, 应用直径为0.3 mm、长度30~70 mm的毫针, 直刺或横刺入皮肤5~25 mm, 除了合谷, 所取的穴位均采用透针法, 均匀捻转, 得气后留针30min, 1次/d, 一周为1个疗程。
1.2.2 观察组
运用穴位针刺联合穴位敷贴治疗, 并实施针对性护理。针刺治疗取穴方法与对照组相同。穴位敷贴方法:采用云南普洱金利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穴位敷贴, 产品标准号为YZB/滇0007—2010。将患者针刺治疗所取穴位周围皮肤进行清洁, 揭掉治疗贴的保护膜, 敷贴在相应的穴位上, 24h更换一次。针对性护理方法: (1) 治疗护理。由于面神经麻痹患者发病急, 病情发展快, 往往在几小时内症状就可表现为口眼歪斜、嘴角下垂、无法闭目、口水直流等, 这些突如其来的症状, 让患者情绪低落, 再加上对针刺治疗了解不够, 绝大多数患者在第一次接受治疗时会产生忧虑、紧张、害怕、拒绝等心理, 影响施针效果, 甚至会在针刺时发生晕厥而被迫停止治疗[2]。因此, 在患者治疗前与治疗中要进行心理护理, 向患者讲解针刺的目的、重要性、方法及注意事项等, 消除或缓解其不良心理, 对针刺及中药敷贴的治疗效果有怀疑的患者, 通过讲解成功治疗案例来打消其心中的疑虑, 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在治疗中要仔细观察患者神情变化, 询问患者有无不良感觉, 并不断安抚患者, 及时告诉患者治疗的进展, 以稳定患者情绪。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不良情况, 要积极配合医生采取应对措施。 (2) 健康宣教。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功能训练, 以促进功能痊愈。指导患者合理膳食, 选择一些容易消化的、轻淡的柔软食物, 水、饭菜等食物要温度适中, 饭后要及时用淡盐水漱口, 避免引起口腔疾病。注意保持眼部及周围皮肤的清洁, 出门时要带好眼镜及口罩, 每天入睡前对脸部进行清洁。同时要特别强调, 不能让脸部直接吹风、受凉, 避免再次引发面瘫。 (3) 穴位敷贴的护理。指导患者正确保护敷贴, 保持敷贴处皮肤的干燥、清洁, 告诉患者敷贴处皮肤出现发红、瘙痒等症状时, 要及时停用。
1.3 评估指标
1.3.1 治疗效果评估
根据我国面神经麻痹治疗效果评价标准对两组患者1个疗程后进行评估: (1) 完全治愈:治疗后面瘫各种症状完全消除, 面部肌功能完全恢复, 面容正常; (2) 病情明显改善:治疗后面瘫的各种症状明显缓解, 但还存在一些病症, 如眼睛大小不一、嘴巴歪斜、表情僵硬等; (3) 治疗无效果:面瘫临床表现没有得到改善。总有效率 (%) = (完全治愈+明显改善) /总例数×100%。
1.3.2 护理满意度调查
采用记名问卷方式调查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满意度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 (%) = (满意+基本满意)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计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情况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 (100.0%) 高于对照组 (8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 (100.0%) 高于对照组 (90.2%)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3 讨论
从中医学理论来讲, 周围型面瘫是人体正气不足, 颜面脉络空虚, 邪气乘虚而至, 导致面部脉络气机不畅、筋脉闭塞, 面肌纵缓松弛, 患侧脉络空虚, 健侧脉气过于爆满, 故健侧牵引患侧致嘴角歪斜。近年来, 穴位针刺在治疗周围型面瘫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但其治疗周期较长。有关报道指出, 感染性病变引发的面瘫在针刺方法治疗下, 通常25~28d就可康复, 病情较重的患者在治疗2~3个月后, 大部分患者可恢复正常[3]。而最新研究表明, 面瘫患者治疗时间越短, 面肌功能恢复越好[4]。穴位敷贴是通过生物波效应与经络穴位效应发挥作用, 通过吸收、透射、反射、渗透等产生生物共振效应, 这种生物共振效应持续作用于人体穴时, 通过经络传导, 激发人体细胞活性, 有效改善人体微循环, 提高组织供氧, 从而达到辅助治疗的目的。本研究运用针刺与穴位敷贴联合对面瘫患者进行治疗, 1个疗程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达到100.0%, 而对照组为80.5%。联合治疗方法大大提高了针刺治疗面瘫的有效率, 缩短了治疗周期, 对患者面肌功能的恢复、改善疾病预后具有重大临床意义。
同时在治疗中, 实施有针对性护理措施, 在治疗前、治疗中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临床观察等, 让患者以良好身心状态接受治疗。治疗后, 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与敷贴护理,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与自我管理的能力。这些护理措施的实施, 不仅确保了治疗的顺利进行, 而且提高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中医面瘫的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石冬菊.护理干预对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影响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8 (21) :17-18.
[2] 王阿娜.面瘫的中医治疗及护理[J].全科护理, 2010, 8 (3) :627.
[3] 陶加平, 王玲, 杨表容, 等.针药优化方案治疗急性面瘫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 2011, 27 (11) :7-9.
[4] 王声强, 黎云, 白亚平, 等.重症面瘫早期临床表现特点与治疗对策[J].中国针灸, 2011, 30 (5) :61-93.
针刺穴位 篇2
关键词:耳穴按压针刺、穴位注射术后顽固性呃逆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75-02
笔者2010年1月—2012年2月采用耳穴按压结合针刺、穴位注射治疗术后顽固性呃逆36例,效果显著,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36例均为住院术后患者,其中男性25例,女性11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58岁,其中食管手术10例,胃切除手术18例,胰腺手术4例,其他4例,发作时间1—2天者5例,其余均在2天以上。所有患者均为术后突然发生呃逆,且很难停止,胃复安等药物治疗无效。
2治疗方法
2.1耳穴贴压。患者取平卧位,根据疾病症状分别取耳中、神门、胃、肝、脾、交感、内分泌、食道等穴,并结合手术部位相应配穴,如胃手术取胃穴,胰手术取胰穴,选准穴位,常规消毒,将王不留行籽耳贴贴于耳穴上,每日按压3—6次,每次每穴3—5分钟,垂直对捏,不要过重,以产生酸胀感为宜,耳廓发热效果更佳,2天更换耳贴一次。
2.2针刺。是治疗顽固性呃逆最快捷有效的方法,常可达到针如遏制的效果。取穴:内关(双)、太冲、足三里(双)、三阴交(双),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先针刺内关,直刺0.5—1.0寸,采用提插捻转结合的泻法,施手法1min,继针刺太冲、足三里、三阴交,方法同上,留针30min,每日一次,连续3次。
2.3穴位注射。在针刺得气术毕起针后,给予穴位注射。先取双侧足三里穴,常规消毒,以规格为2ml注射器抽取654-2注射液0.4mg,以双侧足三里穴处针刺得气,抽吸无回血后每穴缓慢推注0.2mg,同时嘱患者深吸气,屏息片刻后缓慢呼出,反复数次。每日一次,连续3次,前列腺增生并排尿不畅者禁用。再取双侧内关穴、双侧三阴交穴,常规消毒,以规格为5ml注射器抽取维生素B1注射液4ml和利多卡因注射液1ml混合液,抽吸无回血后每穴推注2ml,拔针后消毒棉球按压针孔2min。两组穴位交替,与针刺同步,每日一次,连续3次。
3疗效
治愈:呃逆症状完全消失,一周无复发;有效:症状明显减轻,呃逆持续时间及发作频率显著减少;无效:治疗后症状无变化。
4结果
治愈32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100%。
5典型病例
患者赵某,男,70岁,干部,于2011年3月12日在北京某肿瘤医院行“贲门根治术”,术后第5天患者出现并发症“吻合口瘘”,给予禁食水、胃肠减压、胸腔闭式引流、抗炎补液、营养支持等治疗,于7月25日下午患者突然出现呃逆,声短而频、不能自制、昼夜不停、夜不能寐、患者精神疲惫、痛苦不堪,肌注胃复安、安定等药物治疗无效。遂赴京会诊,用上述方法进行治疗,第一日治疗完毕,呃逆即止。第二日偶有呃逆,其发作频率、幅度明显减轻,夜间可以入眠。第三日治疗后呃逆完全消除,痊愈,随访一年无复发。
6讨论
呃逆多数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冲及动膈所致,患者手术后出现呃逆,可能有多种原因造成,中医认为多系手术挫伤中焦气血,导致气滞血淤,气血升降失调,气上扰于胃,胃气上逆,再加上各种插管刺激,导致胃肠气机紊乱,气逆上冲胸膈所致。耳穴中的神门、胃、肝、皮质下、交感等具有较好的和胃降逆、调节气血的作用,采用耳穴贴压,达到调节耳穴所对应脏腑功能,从而降逆止呃。运用针刺疗法可以转移患者注意力,降低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和膈神经的兴奋性。维生素B1可调节营养神经、促进神经代谢,有维持心脏、神经和消化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利多卡因具有麻醉、解除膈肌痉挛的作用;654-2具有镇静、改善微循环、解除支气管痉挛、调节生理机能的作用。足三里、三阴交可健脾和胃降逆,内关降逆和胃、宽胸理气、通调气机、畅通三焦之气,为降逆要穴;太冲调一身之气血,理阴阳之失调,有和胃降逆、调畅气血之功效。穴位注射把针刺与药物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结合在一起,增强延续针刺穴位的治疗效果,起到针、药、穴的协同作用,从而调整和改善机体功能状态,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从根本上起到解痉镇静、和胃止呃之效。本组患者采取耳穴按压结合针刺、穴位注射三者合用,标本兼治,共奏缓解膈肌痉挛之功,故其疗效神速,从而达到治病、解除患者痛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牛惠敏.针刺攒竹、风池穴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体会[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24(7):24—25
[2]高旭超,倪珊珊,刘立安.刘立安教授治疗呃逆经验[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5):33
[3]王冰,李耀辉.膻中穴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13例[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6,02
[4]金丹.针刺治疗膈肌痉挛65例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6,2(2):45
[5]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240—241
针刺穴位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药物和材料
维生素B6注射液(50mg/1mL,安徽华源,生产批号:110206);布比卡因注射液(37.5mg/5mL,上海禾丰,生产批号:20110823);昂丹司琼注射液(8mg/5mL,哈尔滨三联,生产批号:110801B);一次性腰椎硬膜外联合麻醉包(杭州健群,生产批号:120427);脉冲针灸治疗仪(KWD-808(I)型,常州英迪,出厂日期:20101228)
1.2 病例分组
经患者及其家属一致同意并签署医学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择2012年1月-2012年5月在我院腰硬联合阻滞麻醉下剖宫产手术患者60例(ASA分级I~II),既往晕动病史、胃肠道病史以及情绪不稳定的特殊患者不在其中,术前所有入选患者经体格检查排除口、咽部位疾患。利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位数表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A组)和治疗组(B组)各30例。
1.3 麻醉实施
所有患者手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0.5mg,苯巴比妥钠100mg。入手术室后开放上肢静脉,监测ECG、HR、SpO2,进行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应用硬膜外腰椎联合麻醉套件针在腰椎3~5间隙穿刺,脑脊液清澈,回抽顺畅,针蒂缺口向头端,蛛网膜下腔阻滞选用0.5%布比卡因注射液(0.75%布比卡因注射液2mL+脑脊液1mL)1.5~2.0mL,注射速度为1mL/10sec。鞘内注药后,推出蛛网膜下腔穿刺针,在硬膜外间隙顺利向头端置管3~5cm,回抽无血液及脑脊液,胶布固定,取平卧位,阻滞范围维持在T8~T10痛觉平面。术毕,两组患者均给予昂丹司琼针8mg静脉注射,硬膜外间隙注射吗啡1mg,接硬膜外镇痛泵(药液总量为100mL,配方为:吗啡6mg+1%罗哌卡因20mL(200mg)+生理盐水注射液80mL)。镇痛泵参数为2mL/h,患者自控镇痛设置为0.5mL/次,间隔时间锁定为15min。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由从事临床工作5年以上的中医师进行取穴、穴位电针以及药物注射。针刺双侧合谷穴,接电麻仪(频率10~50Hz,电流1~2mA),2次/d,留针25min。穴位注射:取足三里穴位,让患者仰卧,腿屈膝90°,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脊外一横指取之,用2mL注射器取维生素B6 50mg/mL),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指固定穴位,右手呈握笔状持注射器与皮肤垂直,快速刺入,并小幅度提抽,当患者有酸胀麻得气感觉后,抽取无回血将药液缓慢推入。左右足三里穴各注入0.5mL(双侧共lmL);注射毕用棉签压迫1min。
1.5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48h的恶心(出现想呕吐的感觉,无呕吐动作)、呕吐(有呕吐动作,无论是否呕出胃肠内容物或消化液)发生例数,计算发生率。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平均数±标准差undefined或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一般资料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A、B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 与A组比较,※P>0.05。
2.2 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
术后A组患者出现恶心17例(56.7%)、呕吐11例(36.7%);术后B组患者出现恶心8例(26.7%)、呕吐4例(13.3%);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硬膜外输注0.2%罗哌卡因对大多数患者有效缓解了疼痛,加入阿片类药物,可以减少罗哌卡因药物总量[2]。阿片类药物与局部麻醉相结合,是手术后疼痛管理的一个进步。硬膜外使用局部麻醉药和阿片类药物为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改善精神状态和肠道活动提供一种更好的选择[3]。和静脉病人自控镇痛(PCIA)比较,产科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用于患者接受术后疼痛的治疗,可明显改善睡眠,促进术后恢复[4];然而,PCEA却依然伴随着一定的呕吐发生率[5]。
注:与A组比较,※P<0.05(χ2=0.018);#P<0.05(χ2=0.037)。
术后恶心呕吐(PONV)是较为常见的麻醉并发症之一。恶心被定义为有呕吐的欲望但是不存在排斥肌肉运动。呕吐是指胃内容物被从口腔有力驱逐出来。干呕为一个活跃的呕吐尝试但是无胃内容物排出[6]。尽管临床有关防治措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其平均发生率为20%~30%,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发生率最高可达70%。PONV的影响因素很多:麻醉因素(如挥发性麻醉药,氧化亚氮,阿片类药物等);患者因素(如女性,不吸烟者,既往有PONV和晕动病史);手术因素(手术时间过长,特定的手术类型,如经腹手术,尤其是腹腔镜、妇科手术等)。
对PONV的预防治疗主要包括药物和非药物两种方法,其中非药物方法主要依据中医穴位刺激原理。PONV的发病机制至少涉及四种主要的受体系统,包括胆碱能受体,多巴胺受体(D2),组胺受体(H2),5-羟色胺(5-HT3)受体。现行有效的药物防治方法主要通过止吐药作用相应的受体发挥作用。5-HT3受体拮抗剂代表药物昂丹司琼(Ondansetron)研究的最多。作为预防PONV,临床上也证实:术毕给药效果优于手术开始时给药。
针灸已在中国千百年来用于治疗各种肠胃问题,针灸作为祖国医学的有机部分,是一个经济有效、微创的、副作用发病率非常低的治疗方法。临床实践表明,电针足三里(ST-36)[7]、合谷(LI-4)穴位[8]对于胃和肠道的蠕动具有积极影响,虽然确切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几种动物的研究表明,针灸对胃肠功能的作用是通过介导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传出通路。穴位注射疗法,即水针疗法,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PONV的中医防治包括:经皮穴位电刺激;针刺;韩国手部点压法;中西医结合防治。P6穴位施加强直刺激后可以提高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的满意度,减少PONV的发生率[9,10]。
由于母乳喂养的推广和普及,对产妇的用药慎之又慎,我们选用临床上常用的维生素B6针剂50mg进行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每侧0.5mL)。治疗结果发现:A组患者出现恶心17例(56.7%)、呕吐11例(36.7%);术后B组患者出现恶心8例(26.7%)、呕吐4例(13.3%);治疗组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减少,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较高,影响因素极为复杂,单一药物难以取得满意疗效。对于有术后恶心呕吐潜在危险的患者,在应用止呕药的同时,进行穴位电针配合穴位注射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CHOI YS,SHIM JK,AHN SH,et al.Efficacy comparisonof ramosetron with ondansetron on preventing nausea andvomiting in high-risk patients following spine surgery with asingle bolus of dexamethasone as an adjunct[J].Korean JAnesthesiol,2012,62(6):543-547.
[2]BERTI M,CASATI A,FANELLI G,et al.0.2%ropiva-caine with or without fentanyl for patient-controlled epiduralanalgesia after major abdominal surgery:a double-blind study[J].J Clin Anesth,2000,12(4):292-297.
[3]MANN C,POUZERATTE Y,BOCCARA G,et al.Com-parison of intravenous or epidural 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in the elderly after major abdominal surgery[J].Anesthesiol-ogy,2000,92(2):433-441.
[4]ROCKEMANN MG,SEELING W,GOERTZ AW,et al.Effectiveness,side effects and costs of postoperative paintherapy:intravenous and epidural 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PCA)[J].Anasthesiol Intensivmed Notfallmed Schmerz-ther,1997,32(7):414-419.
[5]CHEN YJ,CHANG KY,TSOU MY,et al.Risk factors ofvomiting among females on patient-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J].Chin Med Assoc,2009,72(4):183-187.
[6]GAN TJ.Risk factors for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J].Anesth Analg,2006,10(2):1884-1898.
[7]KIM YH,KIM KS,LEE HJ,et al.The efficacy of severalneuromuscular monitoring modes at the P6acupuncture pointin preventing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J].AnesthAnalg,2011,112(4):819-823.
[8]KIM KS,KIM KN,HWANG KG,et al.Capsicum plasterat the Hegu point reduces postoperative analgesic require-ment after orthognathic surgery[J].Anesth Analg,2009,108(3):992-996.
[9]MENG ZQ,GARCIA MK,CHIANG JS,et al.Electro-acu-puncture to prevent prolonged postoperative ileus: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World J Gastroenterol,2010,16(1):104-111.
针刺穴位 篇4
颈椎病是由颈椎间盘、韧带退行性改变所引起的刺激或压迫颈椎神经根、颈部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等一系列症状和体征者, 又称颈椎综合症。本病好发于中老年 (40-60岁为高发年龄) 尤以长期从事会计、缝纫和伏案工作者多见, 但60岁以后发病率又见下降, 笔者在十余年的临床中采用此疗法本病100例,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00例患者中, 男67例, 女33例, 年龄最小32岁, 最大77岁, 病程在1年内的40例, 2年以上的60例, 本组病例均经X线摄片和C T检查确诊。
2. 治疗方法
2.1 穴位注射
用5ml注射器抽取丹参注射液和当归注射液各2ml, 嘱患者低头端坐, 取颈4或颈5或颈6间隙所对应颈部进行注射, 每天一次, 12次为一疗程。
2.2 针刺
患者低头端坐, 取穴位天柱 (双侧) 、颈央 (2-3) 穴、肩井 (双侧) 、大椎, 针感以局部酸胀为度, 留针40min, 每日一次, 12次为一疗程。
3. 疗效
痊愈:症状全部消失, 7 2例。
有效;症状基本消失, 但时有反复, 且轻微者2 3例。
无效:症状依旧无改变者, 5例。
4. 体会
针刺穴位在美肤祛皱中的应用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120例诉求面部年轻化 (面部除皱) 的女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试验组年龄36~55岁, 平均 (44.9±4.4) 岁, 其中试验组年龄38~56岁, 平均 (46.1±3.3) 岁。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在准备做面膜前, 先做过敏试验, 将少许面膜敷料抹于手背上, 观察15~20min。洗脸, 洗洁污垢和残妆, 根据个人需要必要时去除角质。用热毛巾湿敷脸部3min。在面部各处按摩3~5min, 同时观察手背处面膜有无过敏反应。敷面, 顺序是从颈部、下颌、两颊、鼻、唇、额头, 由下至上, 在眼睛周围、眉毛、上下唇部不涂, 或隔上薄棉花, 露出鼻孔。面膜涂敷15min后, 用手指轻触, 不粘手就可取下面膜, 顺序为自下而上, 整理头发, 美容过程完毕。
试验组在准备做面膜前, 先做过敏试验, 将少许面膜敷料抹于手背上, 观察15~20min。洗脸, 洗洁污垢和残妆, 根据个人需要必要时去除角质。用热毛巾湿敷脸部3min。在面部各处按摩3~5min, 同时观察手背处面膜有无过敏反应。准备好灭菌后的针灸针或一次性灭菌针灸针两枚;取穴部位:两边眉毛外端凹陷之穴位为丝竹空, 该穴主去除鱼尾纹的特效穴, 也可预防和延缓鱼尾纹的产生。敷面, 顺序是从颈部、下颌、两颊、鼻、唇、额头, 由下至上, 在眼睛周围、眉毛、上下唇部不涂, 或隔上薄棉花, 露出鼻孔。用无菌棉签按压片刻, 美容过程完毕。
1.3评价标准
优:活动面部肌肉时无皱纹出现;良:活动面部肌肉时可见浅而细的皱纹, 皱纹随活动停止而消失;可:静态时可见皱纹, 当伸展或牵拉皱纹两侧皮肤时可见皱纹消失;差:静态时皱纹深而粗, 牵拉皱纹两侧皮肤时也不会完全消失。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验组优45例, 良10例, 可5例, 差0例;对照组优32例, 良18例, 可8例, 差2例。两组疗效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论
针灸美容方法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是针灸学总的一朵奇葩。我国古代医家咋同疾病斗争过程中, 没有停止过对美的追求, 在针灸养颜延缓衰老及治疗一些影响美容的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方法, 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2]。本研究结果提示医学常规美容配针刺特定穴位, 无副作用, 操作易掌握, 取穴简便易学, 能较好地改善鱼尾纹, 增强皮肤弹性, 值得推广。唯一不足之处是针刺时会有不同程度的痛感, 有待改进。
参考文献
[1]Kondo S.The roles of cytokines in photoaging[J].J Dermato Sci, 2000, 23 (1) :S30.
中医白睛病与黑睛病穴位针刺治疗 篇6
白睛病多与肺经有关, 主要是辨其火热之虚实, 如赤脉满布、白睛色红者为实火, 或为风热所致;有泡珠隆起者为热毒;赤脉环绕白睛, 反复出现者为阴虚火旺;暴赤肿痛畏光者为实热, 隐痛微红者为虚热。白睛病之治疗多以疏风解表、清热解毒、养阴清肺为原则。
黑睛又名乌睛, 在白睛中央, 有养护瞳神之功, 属风轮, 内应于肝, 肝与胆相表里。肝胆实火, 肝风热邪均可上冲, 亦可因素嗜膏粱厚味、辛辣炙燥之品, 热壅上焦发为眼病;或肝肾阴亏, 虚火上眼而病;或因从事精细工作, 耗损眼力太过者。此外, 眼部有病皆可累及黑睛, 某些全身疾病或外伤亦可引起黑睛病损。
黑睛病可由其他眼病发展而来, 亦可直接发生。病多生翳或溃陷, 但对目翳大小、薄厚、颜色或溃陷穿破均应慎重。一般溃陷穿破或厚翳色白者难治, 星点薄翳色淡者易治。黑睛病之治疗主要有清火泻肝之热, 或滋水涵木, 配伍消淤退翳之品。
一、暴风客热
本病与现代医学之结膜炎类似, 发病急骤, 来势迅猛, 白睛突然暴赤肿痛, 热泪如汤, 畏光, 隐涩难睁。多有头痛、鼻塞、发热、恶寒等症状, 甚者可有白睛浮壅, 呈白高黑陷之象。本病春夏季多发, 应及时治疗, 否则易成黑睛星翳或瘀血灌瞳。
针方:睛明、风池、合谷、攒竹对透鱼腰、丝竹孔。两侧痛者行针双侧穴位, 一侧痛者取单侧穴位, 风池穴须取双侧。风池穴进针时向对侧眼球刺入, 其感应达到前头部。攒竹穴进针后捻转数次, 当眉头处有酸困感时, 再将针平行透鱼腰和丝竹孔。睛明穴刺一寸深, 进针时不能捻转, 不能捣动, 使整个眼球有胀感。一般留针15~20分钟, 每日针一次, 共2~5次即可, 如病情较重或起病较缓者应改为隔日针一次, 5~10次为1个疗程。
方解:风池穴系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与阳经脉之会穴, 可泻肝胆之火, 能疏风解热, 清火开窍, 聪耳明目, 活络通经, 是治疗眼病的要穴。睛明穴系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足阳明胃经、阳跷脉和阴跷脉之会穴, 可疏风清热、通络明目, 治疗目赤肿痛、内眦痒痛、视力减退及一切眼痛病变, 配攒竹透鱼腰尤效。古人有“目内红肿苦趋皱眉, 攒竹睛明甚堪医”之说。攒竹穴活络明目, 宣泄风热, 治一切眼病。鱼腰为经外奇穴, 对目红肿痛、近视等有效。丝竹孔对风热外邪引起之赤目肿痛, 有较好疗效。笔者体会, 凡因火热引起之目赤肿痛, 无论虚证或实证, 本组穴确有速效, 尤其刺风池穴出血效高而速, 在边防卫生所即可操作, 不延误病情。
病案介绍:1991年春夏之交, 笔者在新疆边防阿勒泰禾木所站遇一位少数民族战士, 男, 20岁, 3天前突然双目涩痛, 畏光难睁, 继则红肿如桃, 热泪如汤, 头痛阵作, 鼻塞不通, 周身恶寒微热。曾口服四环素、点眼药水未见效。因不能睁眼, 双目肿胀, 白睛浮壅, 赤脉满布, 脉数, 舌红。此乃风热之邪所侵, 当即针双侧睛明穴、风池穴、攒竹透鱼腰、丝竹孔, 留针20分钟, 并刺风池穴, 放黑色血数十滴, 并服银翘解毒丸2丸, 嘱其闭目静卧。二诊:病人第2天早晨自行到我住房, 白睛浮壅大减, 目红已去大半, 疼痛基本消失。嘱其站卫生员按上法再针上述穴位, 并刺出血数十滴, 留针30分钟, 银翘解毒丸继服。嘱病人勿食牛羊肉, 忌香料。而后电话随访, 病人已痊愈。
二、赤丝虬脉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之巩膜炎、慢性结膜炎等眼球前半部炎症, 主要表现为白睛赤脉纵横蟠曲, 虬旋不均, 痒痛畏光, 绵绵不已。多见于诸热所致之眼病, 未能及时调治;或因长期烟火瘴气熏侵, 风沙刺激, 辛热灼煎, 热郁血滞, 脉赤不散;或阴津亏耗, 虚火上炎。如不及早医治, 可生目翳或发为椒疮。
针方: (1) 透穴:攒竹透鱼腰、丝竹孔; (2) 单穴:睛明、风池, 并刺风池穴放血。上述穴位针法同前, 隔日针一次, 一般需5~10次, 必要时可延长疗程。
病案介绍:1992年夏季, 在新疆吐尔尕特站前哨班 (海拔3900米) 遇一塔吉克族25岁战士, 白睛红赤3年, 视物不清1年余, 曾下山到多家医院诊治, 诊断为卡他性结膜炎, 屡治效微, 经久不愈, 春夏加重, 诊见白睛发红, 赤脉旋曲虬蟠, 双目干涩不适, 视物稍有不清, 口干舌红, 脉弦数。症属肺阴不足, 虚火上炎, 热邪郁滞血络, 应养阴清热, 逐瘀通络。针刺第一组穴:攒竹透鱼腰、丝竹孔、睛明、风池、行间, 并刺风池穴放血;针刺第二组穴:太阳、承泣、合谷、三阴交, 并刺太阳、三阴交穴放血。嘱站卫生员每日针一组穴, 交替应用, 共针10次。嘱病人忌食辛辣食物, 后电话询问其白睛红赤减轻, 续针10次并隔次放血, 3个月后白睛如常, 一年后询问未再复发。
三、聚星障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之角膜炎、角膜溃疡、角膜薄翳等, 因肝火暴炽, 风热相搏或肾水不足, 虚火上炎为之。症见黑睛发生灰白微黄之星状点, 三五不等, 或聚或散, 渐次相生, 亦可有黑睛中央塌陷或灰白不清, 眼肿头痛, 赤脉满布白睛, 畏光流泪, 涩痛难忍, 或口苦咽干, 寒热复作, 舌两旁有条状黄苔, 脉象弦数。治则:清泻肝火, 消肿退翳。
针方: (1) 第一组穴:睛明、风池、行间、攒竹透鱼腰、丝竹孔, 并刺风池、行间穴放血数滴; (2) 第二组穴:太阳、承泣、合谷、三阴交, 并刺太阳、三阴交放血数十滴。
针刺穴位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3年11月在我科治疗的面瘫患者102例,均表现为蹙额力减退或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或完全不能闭合,鼻唇沟变线或消失,口角向健侧歪斜,吹口哨能力差或根本不能吹口哨。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2例),其中观察组男23例,女27例,年龄1~80岁,平均42.10±1.26岁,病程1周~3个月,平均1.86±0.48个月;对照组男24例,女28例,年龄2~72岁,平均41.43±0.98岁;病程1周~4个月,平均1.77±0.67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针刺、热敏灸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结合穴位按摩治疗。
1.2.1 针刺治疗
取穴:下关、颊车、地仓、承浆、攒竹、阳白、头维、太阳、迎香,均行平补平泻法;风寒袭络证加风池、列缺,泻法;风热袭络证加大椎、合谷,泻法;风痰阻络证加丰隆,泻法;气虚血瘀证加足三里,补法。一般10天为1个疗程。
1.2.2 热敏灸
选取太阳、下关、翳风、承浆、阳白、地仓、颊车、印堂、巨髎等面部穴位行热敏灸,每次施灸约20min。
1.2.3 穴位按摩
协助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先用一指禅法推印堂、攒竹、鱼腰、太阳、迎香、地仓、下关、颊车等穴,往返3~5min,以患侧颜面为主,健侧颜面为辅;再用鱼际揉法施于上述部位,以患侧作重点治疗;然后按睛明、四白、阳关3~5min;患部抹法由眉上向下外方至耳前,再由地仓向外上方至耳前约3~5min;改坐位,拿风池3~5min。
1.3 护理方法
1.3.1 生活起居护理
①多休息、减少外出,外出戴口罩。②用毛巾热敷脸,每晚3~4次,勿用冷水洗脸,避免直接吹风,遇到寒冷天气时注意头部保暖。③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添加衣物,防止感冒;减少光源刺激,如电视、电脑、紫外线等。
1.3.2 饮食护理
①饮食应营养丰富,选择易消化的食物、禁烟戒酒,忌食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热性食物如羊肉、狗肉,动物肉,带鱼,辣椒等。②进食后及时做好口腔护理,如漱口,刷牙等,清除患侧颊齿间的食物残渣,保持口腔清洁。③辨证施膳:风寒袭络型饮食可选祛风解表、散寒活血通络的食物,如防风粥、川芎白芷炖鱼头、姜糖苏叶粥;风热袭络型饮食可选辛凉解表的食物,如茅根竹庶水;风痰阻络型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戒烟酒;气血亏虚型饮食宜选富含维生素B的食品,如花生、大豆、玉米、蛋黄等,亦可食大枣粥、参枸莲蓉汤等。
1.3.3 情志护理
患者多为突然起病,难免会产生紧张、焦虑、恐惧情绪,担心面容改变而羞于见人及治疗效果不理想而留下后遗症。要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耐心做好解释和安慰、疏导工作,缓解其紧张情绪,使患者情绪稳定,树立信心,配合治疗,促进疾病康复。
1.3.4 服药护理
在服药期间忌辛辣刺激食物,如白酒、大蒜、海鲜、浓茶、麻辣火锅等;遵医嘱服用药物,如服用泼尼松者要严格按医嘱执行,不得随意增减药量,并注意观察有无胃肠道等副作用。
1.3.5 眼部护理
注意保持手部及眼睛的清洁,避免粉尘入眼,外出可戴眼镜;擦拭眼泪、闭眼时应由上眼睑内侧向外侧轻轻擦拭,睡前用眼膏以防角膜炎。
1.3.6 中医技术操作护理
1.3.6. 1 针刺护理
针刺前做好准备和解释工作,治疗室要保持清洁、安静,空气流通,温度适宜,定期进行空气消毒;评估患者皮肤情况,如穴位处有破损、外伤等不宜针刺治疗;交代针刺过程中的感觉和注意事项及治疗目的,以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利于患者配合;针刺时保持体位舒适,预防晕针、滞针,施针过程中认真观察,随时询问患者感觉;在治疗前保持皮肤清洁,以避免针眼感染;针刺治疗后,一般30min后才可进食或喝水,并应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寒凉刺激性食物。
1.3.6. 2 灸法护理
在对患者施灸时要做到如下几点:①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能分散精力,以免艾条移动,偏离穴位。②体位应舒适、自然,穴位要准确,一般取患侧脸部阳白、四白、地仓、颊车、迎香、水沟等穴,每穴灸5~7min。③施灸过程中要随时询问患者对温度的感受,以患者感觉舒适、局部皮肤轻微红晕为度,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和小儿,艾条距离穴位需稍远一些,从而既不烫伤皮肤,又能收到较好效果;施灸完毕30min内,应避免外出或迎风受寒以免加重病情。1.3.6.3穴位按摩护理按摩要有力、持久,用力要均匀、柔和,禁用暴力,按摩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反应,若有不适及时调整手法;密切观察患者的全身情况,若出现头晕目眩、恶心、自汗等反应立即停止操作,并作相应处理;按摩结束后平卧2min再起床,体位必须适宜,使患者充分放松。
1.3.7 功能锻炼
患侧面部表情肌出现运动后,应进行有效的表情肌康复训练以提高疗效,如进行抬眉、闭眼、耸鼻、示齿、努嘴、鼓腮等训练,可促进整个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恢复正常;训练时应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每日训练2~3次,每个动作训练10~20次。
1.4 疗效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的相关疗效标准拟定。痊愈:症状完全消失,表情自如,哭笑时无口眼歪斜,饮食正常;显效:面部静观基本无异常,做极度鼓腮或龇牙动作时有轻微口歪;有效:症状较前改善,但额纹不对称,哭笑时仍有明显口眼歪斜症状;无效:症状无改善。
1.5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7.0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38%;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3讨论
面瘫多因人体气血不足,卫外不固,脉络空虚,风邪乘虚入中脉络,气血痹阻,筋脉失养而致。中医可通过针刺、艾灸等方法提高神经兴奋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营养代谢,加速局部肌肉、神经功能恢复。而穴位按摩则通过不同手法作用于体表经穴,对神经、肌肉形成不同刺激,可疏通经络,运行气血,改善局部循环,减轻炎性水肿,缓解神经受压,防止肌肉萎缩,为面瘫的恢复创造良好条件,并防止后遗症的形成[3];且穴位按摩无痛苦、安全、无毒副作用,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同时,护理人员在中医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还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注意患者的心理变化,进行心理分析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渡过心理障碍阶段,指导患者加强自我护理及功能锻炼,促进面部功能早日康复,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结合穴位按摩治疗面瘫的疗效及护理。方法:将102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2例),观察组采用针刺、热敏灸配合穴位按摩治疗,对照组则给予针刺、热敏灸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38%(P<0.05)。结论:针刺、热敏灸结合穴位按摩治疗面瘫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面瘫,针剌治疗,热敏灸,穴位按摩,护理,疗效
参考文献
[1]柯红林,曹明根,金凤.中西医结合治疗贝尔面瘫的疗效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1,8(39):400-402.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1-62.
针刺穴位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2年10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54例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27例。治疗组男18例, 女9例, 年龄42~80岁, 发病时间1.5~72h;对照组男15例, 女12例, 年龄40~77岁, 发病时间0.5~68h。两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标准
参照1996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提出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2]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的诊断标准:主症:半身不遂, 口眼歪斜, 言语不利, 偏身感觉障碍;次症:头晕头痛, 耳鸣目眩, 痰多而黏或呈泡沫痰, 舌质暗红或暗淡, 舌苔薄白或白腻, 脉弦滑。凡具备主症1项次症2项以上及相应舌脉象即可诊断。
1.2.2 西医标准
参照1996年中华神经科学会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4]中制定的脑梗死诊断要点。
1.3 纳入标准
年龄≤80岁;经CT或MRI检查证实为脑梗死, 符合中医中风经络诊断标准, 并辨证为风痰上扰证;发病时间≤72h。
1.4 排除标准
CT或MRI诊断为出血性脑卒中者;合并患有颅内占位性病变者;有血管畸形及脑外伤和颅内手术史者;严重心肝肺肾功能不全者及严重内分泌系统和凝血系统疾病者;精神疾病者;对治疗药物过敏者;依从性差, 疗程不足, 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者。
1.5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针刺特定祛风化痰穴及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 中药处方为:天麻、白术各30g, 法半夏15g, 茯苓、陈皮各15g, 大枣、生姜、炙甘草各10g。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加减配伍:语言不利为主者加石菖蒲、远志;肝风内动明显者加钩藤、石决明;胸闷痰多者, 加天竺黄;肢体麻木者, 加全虫、地龙。上述药材加1000mL水煎服, 煎取汁300mL, 鼻饲或口服, 2次/d。针灸方法选取特定祛风化痰穴 (风池、太溪、丰隆、支正) , 采用环球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 根据患者个体情况的差异, 选择合适针刺深度及针具, 全部针刺穴位按基本针刺操作手法, 得气 (提插、捻转等) 后连接 (华谊牌G6805-2A型) 低频电子脉冲治疗仪, 选连续波 (频率10~50Hz) , 留针30min, 每天1次。两组均治疗2周后统计分析疗效。
1.6 观察指标
神经功能缺损积分 (NDS) 按NIHSS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于用药前及用药2周后各记录1次;中医证候积分, 针对主症及次症制定分级量化计分, 于用药前及用药2周后各记录1次。
1.7 疗效评价标准
疗效评价根据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1995) 通过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 (NDS) 评判标准[5]:基本痊愈:NDS减少>90%;显著进步:NDS减少达40%~90%;进步:NDS减少达18%~39%;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甚至恶化。
中医疗效评价:依据1996年中华中医药学分会内科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提出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2]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评价标准:痊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 中医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明显, 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好转, 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为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无明显改善, 甚至加重, 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
1.8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4.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结果如表1所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2%明显高于对照组 (68.0%) ,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n (%)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DS积分比较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DS积分, 结果如表2所示。治疗2周后治疗组NDS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对比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 结果如表3所示。治疗2周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不良反应
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临床上中风病乃常见急危重症, 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等特点。祖国传统医学认为, 该病多属本虚标实, 本即肝肾阴亏、气血衰少, 标即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 导致气血逆乱而发病。该病诸多发病因素以“风”“痰”“瘀”为本病之根、危急病证之源[6]。风为百病之长, 也是中风病发病的最重要因素, 在中风发病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临床研究提示, 有40%~50%患者表现出痰证, 风邪夹痰阻滞脉络, 脉络不通为主要病机, 风痰上扰, 壅滞咽喉要道, 导致患者出现继发性肺部疾病。在中风病急性期, 若出现风痰证, 治疗要点即应重在祛风化痰[7,8]。
(±s,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P<0.05。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 患者发病多由肝肾损伤、虚风从内而生, 加之嗜食肥甘损伤脾胃, 痰湿内盛, 日久风邪遂夹痰上扰脑窍而致病, 辨证论治采用祛风化痰治疗为主。半夏白术天麻汤出自《医学心悟》, 该方在二陈汤的基础上加味而成:原方具有燥湿化痰作用, 加入白术健脾燥湿, 天麻平肝熄风, 组成化痰熄风方剂。结合传统针灸治疗, 有利于患者神经缺损症状恢复,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 (P<0.05) , 治疗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 (P<0.05) , 提示采用针刺特定祛风化痰穴合并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缺血中风风痰上扰证疗效显著, 配合西医治疗, 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复, 可降低致残率,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永炎, 刘炳林.中风病研究进展评述[J].中国中医急症, 1995, 4 (2) :52.
[2]中医病证候学与临床诊断研究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的临床检验报告[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6, 1:57-59.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99-104.
[4]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06) :60-61.
[5]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 及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06) :379.
[6]姜波玲.中风从痰论治[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3, 1 (8) :725.
[7]何群芳.导痰汤治疗中风痰浊上扰证60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31 (7) :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