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穴位按摩(共12篇)
康复穴位按摩 篇1
摘要:目的:探讨穴位按摩时实施心理护理对中风偏瘫的康复效果。方法:将10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案(服用补阳还五汤加减、电针疗法、肢体功能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观察组则在常规康复方案基础上给予穴位按摩及按摩期间的心理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焦虑情绪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MBI评分、SAS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按摩时实施心理护理有利于中风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康复,改善其情绪状况。
关键词:中风,偏瘫,穴位按摩,心理护理,康复治疗,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焦虑
中风是中老年人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人们膳食结构及学习、工作与生活习惯的改变,中风病发病率处于较高水平,且有逐年上升趋势[1]。中风病致残率高达75%[2],多数患者会留有后遗症,偏瘫即为其主要后遗症,给患者的生活及家族与社会的负担带来了严重影响。因此,采取积极的康复方法对中风偏瘫患者实施康复干预具有多方面的、重大的积极意义。本院针推理疗科在既往中风偏瘫常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方案基础上配合穴位按摩,并在按摩时实施心理护理,结果发现其能显著提高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5年2月在我院针推理疗科住院治疗的中风偏瘫患者100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其中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37~65岁,平均57.6±14.5岁,病程3~26天,平均11.5±4.7天;中风类型:脑出血22例,脑梗死28例。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33~65岁,平均55.3±17.8岁,病程2~28天,平均13.3±5.5天;中风类型:脑出血24例,脑梗死2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抗凝、改善脑部微循环、营养脑神经、调整血压及血糖、护心等对症处理和积极治疗合并疾病,进行中风偏瘫常规护理,并采取服用补阳还五汤加减、电针疗法、肢体功能训练(包括患肢的被动运动和功能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方案。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配合穴位按摩治疗:患者取舒适仰卧位,或患侧在上的侧卧位;按摩手法主要有针对具体穴位的按压法、按揉法,针对皮肤、肌肉、筋膜等软组织的推法、擦法、揉法、拿法、捏法、弹拨法、拍打法,针对关节的运动关节类手法如摇法等;按摩部位及主要穴位有背部的风门、肺俞、膈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上肢的合谷、内关、外关、曲池、少海、肩髎、肩髃、臂臑、极泉,下肢的环跳、承扶、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丰隆、承筋、承山、昆仑、太溪、太冲、涌泉等。背腰部按摩时,先暴露局部皮肤,在涂擦少许BB油后用掌推法、掌擦法与掌揉法等手法按摩约5min,然后用拇指或肘尖点按或按揉上述背腰部穴位各3遍;按摩上下肢时不暴露皮肤,先施以按、揉、拿、捏等放松手法5~10min,然后采用拇指按压上述穴位(环跳、承扶用肘尖操作)各3遍,最后用拍打类手法及活动关节类手法结束治疗。并在按摩期间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如询问患者的病情变化与康复效果、生活与心理情况等,并针对具体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上述治疗均每天1次,6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共治疗4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3.1 活动能力
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3]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康复情况,其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能力越强、对他人的依赖性越小。
1.3.2 焦虑情绪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 AS)评分[4]测评患者焦虑情绪的改善情况,其含有20个反映焦虑主观感受的项目,每个项目按症状出现的频度分为4级评分,其中15个为正向评分、5个为反向评分,总得分越高表示焦虑程度越严重。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活动能力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2.2 焦虑情绪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均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的SAS评分则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3讨论
中风后偏瘫康复过程中均会采用常规心理护理,但在本研究中,除常规心理护理外,还配合了在穴位按摩实施过程中的心理疏导,其结果表明观察组康复效果优于对照组。本研究中,笔者观察穴位按摩及穴位按摩时加以心理疏导这两个干预因素的康复效果。从表1可见,观察组康复治疗4个疗程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笔者推测其主要起效因素为穴位按摩的介入;但从表2来看,观察组的焦虑情绪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这可能是穴位按摩及穴位按摩时的心理疏导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穴位按摩本身具有心理治疗作用,如能放松紧张、稳定情绪、增强沟通[5],此时如能配合心理疏导则能加强心理护理效果。笔者的护理经验表明,在给患者进行按摩时,患者往往能敞开心扉,容易甚至乐于与护士沟通交流。基于上述原因,故观察组在调节患者情绪与精神状态方面优于对照组。本研究表明,将穴位按摩与心理疏导结合起来能显著提高心理护理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而在临床实践中,不管是按摩专科医生还是护士在行穴位按摩时,能在治疗期间实施心理疏导均可取得良好的心理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雷林,周海滨,彭柯,等.深圳市居民2008-2013年脑卒中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4,22(5):564-566.
[2]宋伟才,吴建鑫,李杨,等.脑卒中发病与年龄、职业、时间、气候等方面关系的统计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4,31(4):648-650.
[3]南登崑.克氏康复医学[M].长沙:湖南科学出版社,1990:114.
[4]肖丹.心理学基础[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56.
[5]郭争鸣.推拿按摩的心理与精神作用研究述评[J].中医药导报,2010,16(8):115-117.
康复穴位按摩 篇2
穴位按摩排毒的方法介绍
一、是运动抗毒。
建议白领女性天天快走30分钟,最好天天做一套健身操,帮助肌体促进新陈代谢,使体内的垃圾通过流汗、排便彻底释放。
二、是饮食调整。
要吃得粗糙一些,吃一些粗的食物,如南瓜、土豆、玉米之类。蔬菜、水果也要多多食用,如芹菜、韭菜、菠菜、香蕉和柿子等。
三、是自我按摩。
医生介绍了一个白领自我按摩的方法:在肚脐下用手掌顺时针按摩50下,再逆时针按摩50下,早晚各一次,建议最好用掌心按摩。
日常排毒方法
1、喝一杯淡盐水
每天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饮水机冲一杯温的淡盐水(夏天喝凉的),盐水可以清肠。
比例是100毫升水盐水不超过0.9克,而且盐水可以保护皮肤可以使皮肤变好,如果按照正常比例没有副作用。早上喝一杯淡盐水,有助大便通畅。喝适量淡盐水,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2、喝一杯牛奶
一杯牛奶下肚能让人感到胃部饱满,所以喝牛奶减肥是一种很体贴人的幸福减肥方法。它易于购买,但肯定不会是光喝牛奶就能减肥,这里有方法。
牛奶减肥法:
1、早晨喝一杯纯净水再加一杯牛奶。
2、中午照常吃饭,但不能吃太饱。
3、晚上喝杯牛奶,适当吃些黄瓜。昼量管住自己不吃别的食物,特别是甜的东西。
上面为大家介绍了中医按摩排毒减肥的方法,及日常减肥两个小方法,减肥是持久战,想要减肥就要有耐心。
日常食物排毒方法介绍
黑木耳
木耳因生长在潮湿阴凉的环境中,中医学认为它具有补气活血、凉血滋润的作用,能够消除血液里的热毒。黑木耳中的植物胶质有较强的吸附力,可将残留在人体消化系统内的杂质排出体外,起到清胃涤肠的作用。
芹菜
芹菜具有解热、利尿的作用,能减退宿醉引起的发热和帮助大小便的排泄,减少体内的酒精含量,同时钙磷含量较高的水芹还能够镇静保护心血管。值得注意的是,芹菜叶中含有的营养成分远远高于芹菜茎,其中芹菜叶含有的胡萝卜素是茎的88倍,维生素C的含量是茎的13倍等,从现在开始可得好好地利用芹菜叶了。
葱和大蒜
轻微汞中毒会有慢性疲劳、头昏眼花和食欲不振的症状,在蒸鱼的时候添加葱和大蒜不仅可以提味、去腥,还能够帮助排出体内积蓄的汞。而且葱和大蒜还具有消炎、杀菌的功效。根据研究,大蒜和葱能够使维生素B1更好地发挥功效,而维生素B1是帮助葡萄糖转化为供给大脑活动能量不可或缺的帮手;由此可见,多吃葱和大蒜还能提高大脑的灵活性和活跃性。
黑豆
黑豆富有丰富的纤维素,能减少食物在肠中停留的时间,预防肥胖并促进肠的蠕动,帮助排便。换句话说,具有卓越的排出体内废物、解毒的能力。在运动的间隙,喝一杯黑豆茶对排出身体毒素非常有效!
菠菜
含有大量水溶性纤维素的菠菜,能够帮助人体排出体内毒素,清理肠胃热毒,防治便秘和润肠通便。在菠菜叶中含有一种类胰岛素样物质,还能使血糖保持稳定,高血糖病人可以适当地摄取菠菜,但不宜过量,因为菠菜中草酸含量较多,与含钙丰富的食物同煮,会形成草酸钙,不利于人体对钙的吸收。
胡萝卜
穴位按摩来养心 篇3
2010年黄雄的冠心病又一次严重发作,当时他贫血,血色素6克,他的病情和身体条件令医生束手无策,他只能等病情稳定出院调养,可就在这时候,新问题出现了,就是胃口不好,吃点东西就吐。心脏的问题还没稳定呢,胃口又出了问题,真是雪上加霜。那时候黄雄睡觉时老把硝酸甘油放在枕头旁边,一瓶硝酸甘油两三天就没有了。
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当黄雄转到了重症监护病房时,心血管科的医生张东发现,这位老人的心脏实在是太脆弱了,整个血管多处狭窄,弥漫性的病变,肾功能不好,又有贫血、心衰,所以搭桥的风险非常大,所以就保守治疗了。吃药效果甚微,支架无法再放,搭桥也无法实施,针对黄雄的情况,丙苑医院心血管科副主任医师张东的办法是中西医结合。
心脏除了治,还要养。经过了5个多月的治疗,黄雄已经出院了,在家的时候,他除了喝中药,妻子还会给他进行穴位按摩。方法都是医生教的。
方法一:按摩至阳穴,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急救
张东大夫告诉我们:至阳穴是督脉上的一个穴位,可以治疗胸痹胸痛,也可以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急救。每当黄雄心脏不舒服、胸口发紧的时候,妻子就给他按摩至阳穴,这对他心脏供血有好处,黄雄也就觉得轻松多了,胸口就不那么紧了。
找准穴位十分重要。先找到两边的肩胛骨,在肩胛骨的下角、最低的一点连线,跟脊椎交汇的地方,摸到有一块骨头高出来,就是第七胸椎,再下而一点凹陷的地方就是至阳穴。用于急救的时候,要强刺激。
方法二:按摩膻中穴,疏通血脉、扶助心气
膻中穴,在前胸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上。它不仅位于任脉上,而且位于心包经上,心包经是对应心脏的一条经络,膻中是心包经上气血汇集的地方,它离心脏最近,我们用指腹刺激它,能起到疏通血脉、扶助心气、扶助元气的作用。
怎么按摩效果才好呢?我们自己按摩可以采取两种方法,一是用食指和中指一起按揉,二是可以用大拇指按揉。力度可以根据病情的轻重和自己接受的程度,因为是保健的一个方法,一般是按36下。一般上午做比较好,因为上午是阳气升发的时候,那个时候做按摩可能对养心起到的作用会更好。
方法三:按摩内关穴,缓解心悸、胸闷、胸痛,养心通血脉
按摩膻中穴时配上内关穴效果会更好。
内关穴的找法:内关穴在腕横纹上两寸。先找到腕横纹,用自己的三根手指,把无名指放在腕横纹上,食指所指中间位置、两条筋的正中间就是内关穴。内关穴同样是心包经上的关键穴位,按摩它能够缓解心悸、胸闷、胸痛,可起到一个养心通血脉的作用。
按摩方法:按摩内关穴,一般就是摁住不动,就是往下摁,长摁,力度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定。摁半分钟左右,或者到一分钟。
▲专家提示:先按膻中穴
如果您想达到最佳的养心效果,按摩膻中穴、内关穴的顺序也要注意。一般柴讲,先按膻中穴,因为这个位置离心脏比较近,任脉是大的经脉,我们先激发大的经脉的心气或者元气,然后再做小的经络的穴位,这样可能起的作用效果会好一些。
康复穴位按摩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因其他疾病住院的便秘患者122例, 其中男47例, 女75例;年龄46~78岁, 平均55.3岁。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61例, 两组性别、年龄、病情具有均衡性。
1.2 方法
1.2.1 治疗组
1.2.1.1 康复活动方法
(1) 早期床上活动 能自行翻身者, 鼓励病员定时更换体位, 不能翻身者, 建立床头翻身卡, 由护理人员每2~3h帮助病员更换体位, 如生命体征平稳, 无并发症, 鼓励并协助病员尽早下床活动。 (2) 采用腹式呼吸 吸气:双腿稍微分开, 屈膝浅坐于椅子上, 大腿与小腿保持90°直角, 上身挺直, 双肩放松, 双手放在骨盆两侧。然后吸气, 腰背微微拉伸, 肩胛骨向后打开下压, 令胸廓外扩, 氧气进入体内, 充分填充腹部, 令腹部鼓起。呼气:充分吸气后, 用嘴巴缓缓呼气, 头低下, 肩胛骨向前收, 胸廓内缩, 腰背放松, 腹部的气体排出体外而恢复扁平, 同时带动骨盆, 令双膝自然往内收。 (3) 腹部按摩 中风患者长期卧床, 腹肌无力, 应辅助胃肠蠕动, 方法:双手重叠, 顺时针方向绕脐用力推按腹部。意识障碍患者由护理人员上、下午各按摩1次, 神智清楚, 双上肢肌力正常的患者由护理人员教会后自行按摩, 并做提肛收腹运动。
1.2.1.2 药膳疗法
常规饮食以清淡为宜, 多给患者进食蔬菜, 水果等含纤维素高的食物。 (1) 药膳配方 白术 10g、玄参6g、大黄 3g、何首乌6g、黑子蔴3g、绿豆6g、红小豆6g、枳壳6g、当归3g、陈皮6g、黑米50g、萝卜50g、芹菜10g、茯苓6g煮熟食用。 (2) 服用方法 一般患者, 1次/d, 1剂/次;吞咽困难, 意识障碍的患者, 取上清液, 应根据病情尽早安置胃管给予鼻饲。 (3) 注意事项 每日给予足够的饮水 除禁食患者外, 每天至少保证水的摄取量达2000ml, 以润滑肠道, 有利于排便;尽量不用或少用易引起便秘的药物 如可待因、铁剂、铝剂、钙剂等。
1.2.1.3 穴位按摩
取穴:足山里、上巨枢、大肠腧、额顶带、手三里, 2次/d, 20min/次。
1.2.2 对照组
康复活动, 2次/d, 番泻叶3g代茶饮。
1.3 便秘的诊断
排便费力 (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 ;排便为块状或硬便 (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 ;有排便不尽感 (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 ;有肛门直肠梗阻和 (或) 阻塞感 (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 ;需要用手操作 (如手指辅助排便、盆底支撑排便) 以促进排便 (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 。不用缓泻药几乎没有松散大便。排便少于每周3次。必须满足以上2条或多条,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 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大便通畅, 停药后不用泻药情况下2~3d排便1次。持续1个月以上。好转:在不用泻药情况下5~7d排便1次, 排出艰难, 伴腹胀, 胃脘满闷, 食少纳呆。疲乏无力等。未愈:患者在不用泻药情况下7d以上排便1次, 或必须使用泻药方能排便, 同时伴腹痛, 腹胀, 呃逆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15d。治疗组治愈55例 (占90.2%) , 好转5例 (占8.2%) , 无效1例 (1.6%) 。对照组治愈32例 (占52.4%) , 好转22例 (占36.1%) , 无效7例 (占11.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便秘发生的原因是不良的排便习惯:一些人忽视定时排便的习惯, 经常因为各种原因拖延大便时间, 或者, 在大便时看书、看报。这样很容易使直肠壁上的神经细胞反应变迟钝, 使粪便在直肠内停留时间延长而不引起排便感觉, 形成习惯性便秘。饮食因素:一些人饮食过少, 食品过精过细, 食物中的纤维素和水分不足, 对肠道不能形成一定量的刺激, 肠蠕动缓慢, 不能及时将食物残渣推向直肠, 在肠内停留时间延长, 水分过多吸收而使粪便干燥。大肠病变:如各种结肠炎等疾病可引起大肠痉挛、运动失常, 使粪便通过不畅而发生便秘。
中医认为便秘为“燥结”。其功效是养胃生津、除烦解渴、利尿通便、清热解毒可达到通达的目的。《素问·举痛论篇》曰:“热气留于小肠, 肠中痛, 瘅热焦渴, 则坚干不得出, 故痛而闭不通矣”。其中康复活动, 可增强肠蠕动, 促进排便。膳食疗法中的白术味苦、甘、性温。功效:健脾益气, 燥湿利水, 止汗, 安胎。玄参味甘、苦、咸; 性微寒。归肺, 胃, 肾经。功效:清热凉血, 泻火解毒, 滋阴生津。大黄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等功效。何首乌味苦;甘;涩;性微温。功效:补益精血;生用:解毒, 截疟, 润肠通便。绿豆味甘, 性凉、平, 无毒。功效:可消肿通气, 清热解毒。李时珍说:绿豆消肿治痘的功用虽然和赤豆一样, 但解热解毒的作厢却超过了赤豆。而且绿豆补元气、厚肠胃, 通经脉, 长期服用也不会使人枯瘦。枳壳:味甘, 微寒, 无毒。入肝、三焦经。理气解郁;调经止痛。枳壳破气, 行痰, 消积。《日华子本草》:健脾开胃, 调五脏, 下气, 止呕逆, 消痰。治反胃, 霍乱泻痢, 消食, 破症结痃癖, 五膈气, 除风明目及肺气水肿, 利大小肠, 皮肤痒。痔肿可炙熨。当归味甘;辛;苦;性温。归肝;心;脾经。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当归还具有消炎、抗癌、增强免疫的功效。陈皮性温, 味辛、味苦。入脾经、胃经、肺经。功效:理气健脾, 调中, 燥湿, 化痰。主治 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或疼痛、消化不良。其温能行气, 辛能发散, 苦而泄水。黑木耳性平, 味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铁、磷、维生素B等健脑需要的营养素, 其中维生素B2含量较蔬菜高得多, 润肠通便。中的胶质是一种滋补品, 可将残留在消化道中的杂质、废物吸附排出体外, 起到“清道夫”的作用。这两种食物搭配做汤会叠加通便的作用。萝卜萝卜性味辛、甘、凉, 有消除积滞、化痰解热、解毒等功效, 对气管炎和咳嗽有疗效, 所含木制素和辛辣味物质有防癌作用, 且富含维生素C。萝卜能通便、抗菌, 防胆结石的形成, 降胆固醇, 可预防高血压和冠心病。生吃萝卜通便, 吃半斤左右。花生米含有丰富的脂肪油, 蛋白质人体所必需的八种氨基酸, 维生素E、B1、K及铁、钙、磷脂等。花生可以润肠通便, 用于肠燥便秘。花生还可以降低胆固醇, 防治高血压。芹菜的营养丰富, 含有蛋白质, 是低糖、低脂肪、多种游离氨基酸, 多种维生素的蔬菜。它含有的维生素P具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保护和增加小血管的抵抗力, 加强维生素C的作用, 具有降压作用。芹菜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 能促进胃肠蠕动, 促进大便排出。芹菜含高纤维、高维生素的蔬菜, 具有通便的作用。茯苓味甘、淡性平, 入心、肺、脾经。具有渗湿利水, 健脾和胃, 宁心安神的功效。穴位按摩足山里、上巨枢、大肠腧、额顶带、手三里简便的、可操作性强的途径, 可达到通经、行气、健脾、促进肠蠕动、排出粪便的效果。
康复活动、膳食疗法及穴位按摩的综合治疗, 达到标本兼治的整体治疗的效果, 患者不痛苦、疗效好、疗效快、治愈率高。
摘要:目的 探讨采用康复活动、药膳疗法及穴位按摩解除便秘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因其他疾病住院的便秘患者122例, 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61例。治疗组采用康复活动、药膳疗法及穴位按摩, 对照组采用康复活动, 2次/d, 番泻叶3g代茶饮。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15d。治疗组治愈55例 (占90.2%) , 好转5例 (占8.2%) , 无效1例 (1.6%) 。对照组治愈32例 (占52.4%) , 好转22例 (占36.1%) , 无效7例 (占11.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康复活动、药膳疗法及穴位按摩综合疗法疗效快、效果好,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手穴位按摩方法 篇5
1.推法手部按摩中常用的推法是指推法。操作时用拇指指端或指腹着力于手部一定的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为直推法。要紧贴体表,用力要稳,速度要缓慢均匀,多配合适量的按摩介质,速度为每分钟2OO次左右,可用于手部各线状穴位。如用双手拇指从某线状穴位的中点向两侧分推,称为分推法。如用两手拇指端或螺纹面自某线状穴两端向中间推动合拢,为合推法,又称“合法”、“和法”。
2.拿法捏而提起谓之拿。拿法就是用大拇指和食、中两或用大拇指和其余四指作相对用力,在一定的部位和穴位上进行节律性的提捏。操作时,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突然用力。动作要和缓而有连贯性。本法适用于手部各穴。
3.按法按法是最早应用于按摩疗法的手法之一,也是手部按摩常用的手法之一。在手部按摩中,按法是指用拇指的指端或螺纹面着力于手部穴位或病理反射区上,逐渐用力下按,用力要由轻到重,使刺激充分到达肌肉组织的深层,病人有酸、麻、重、胀、走窜等感觉,持续数秒钟,渐渐放松,如此反复操作。操作时用力不要过猛,不要滑动,应持续有力。需要加强刺激时,可用双手拇指重叠施术。按法经常和揉法结合使用,称为按揉法。对年老体弱或年龄较小的病人,施力大小要适宜。按法 适用于手部各穴。
按摩穴位应对咳嗽 篇6
咳嗽是非常常见的症状,中医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而且,同为咳嗽,症状也不尽相同,有的咳嗽痰黄,有的咳嗽痰白,有的干咳无痰,有的伴有咽痒、咽痛。不过,这些问题,通过穴位按摩都可以缓解。
咳与嗽含义不同,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临床中多难以截然分开,所以合称为咳嗽。
咳嗽痰黄
痰黄说明是肺热之证,选择的穴位当然要有泻肺热的作用,鱼际穴与少商穴都有泻肺热的功效。
鱼际穴(见图)位于手掌大拇指根部,由于此处肌肉明显突起,形状如鱼,因而得名。点此穴时,拇指要立起用指尖用力点按,以出现明显的酸胀感为佳。
少商穴位于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处(见图),掐之可泄肺中之热。由于穴区窄小,不好用力,故可用指甲掐按,疼痛感较其他穴位明显,甚至会出现灼热痛感,均属正常。除掐按外,还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在少商穴点刺出血还可以治疗咽喉肿痛,有趣的是在哪一侧少商穴点刺出血,几乎同时,同侧的咽喉疼痛就会明显缓解。
这两个穴位在刺激时,手法一定要重些。因为轻柔的手法为补,而重刺激的手法则有泻的作用。
干咳咽痒
干咳或咽痒,往往是肺阴不足的表现,治疗时一方面要止咳,另外一方面还要滋阴,前者治标,后者治本。列缺与照海两穴合用,就是标本同治了。
列缺穴是肺经的分穴,可以止咳。单纯咳嗽没有其他症状时,只按列缺穴就可缓解咳嗽症状。怎么找这个穴位呢?手腕伸直,将两手虎口交叉,食指点在手腕的侧面,可以感觉到食指下面的骨头上有一个明显的纵向裂隙,这里就是列缺穴,名字很形象。因列缺穴位于窄小的骨缝中,所以治疗时需将拇指立起用指尖掐按。每次3~5分钟,每日5~10次。
照海穴是足少阴肾经的穴位,在五脏的功能中,肺主气,司呼吸,而肾主纳气,肾气不足时多有咳喘。加上照海与列缺两穴都是八脉交会穴,而两脉又会聚于咽喉处,因此两穴形成了一对经典组合,对干咳咽痒有较好效果。
照海穴怎么取呢?沿内踝尖向下循到内踝末端,可感觉到这里有一明显骨缝,即照海穴(见图),用指尖掐按,每次3~5分钟,每日5~10次。
咳嗽痰白
很典型的风寒咳嗽,特点是咳嗽、咽痒、咳痰清稀、痰白稀薄、鼻塞流清涕、舌苔白等,要想防止风寒咳嗽,一定要加强抵御寒气的能力。
康复穴位按摩 篇7
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利用低频电极的治疗作用,使产妇乳房内部产生旋转作用,产生婴儿吸吮的效果,反射性的促进泌乳素及催产素的分泌,能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乳汁分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1月到2008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产妇,将符合下列条件的产妇:(1)足月单胎初产妇;(2)新生儿出生体重在2500-4000 g;(3)无窒息与畸形的病例;(4)排除高危妊娠的产妇11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8例。两组产妇及新生儿基本情况,包括孕妇年龄、孕龄、产后出血量、分娩方式、新生儿性别、体重、身长等指标无显著性差异,均衡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分组
将116例足月产,排除高危妊娠的初产妇按照分娩时间采用随机的方法分成两组,设治疗组58例,进行穴位配合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进行乳房按摩,对照组58例不用任何催乳方法。
1.2.2 按摩方法
治疗组产后回到病房即用由北京拓殖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研制的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治疗,常规治疗20分钟,每天1次,共3 d。具体做法是将2个治疗片直接粘贴在产妇的双乳上。按开始键后,分别调整两个治疗通道的治疗强度,由0逐步增大强度,以产妇能耐受的最大强度。增加强度时必须与产妇沟通。如在增加强度过程中产妇表示不能耐受,可将强度稍微减少几档,待产妇适应后,再行增强,尽量在3 min内增加至产妇可耐受的最大强度。在应用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以后,产妇取半卧位,操作者取乳根、擅中、合谷,中府、少泽,进行捏、掐、揉等强刺激1min。24h穴位按摩3次,对照组不用任何催乳方法,按常规进行母乳喂养。
1.2.3 观察指标
(1)记录产妇泌乳始动时间:产妇泌乳始动时间指胎儿、胎盘娩出后至乳汁首次自乳房溢出的时间;(2)记录新生儿出生3d内裸体体重:记录两组新生儿出生3d内每天早晨哺乳后沐浴时的裸体体重;(3)泌乳量的观察:记录产妇产后3d内的泌乳情况。乳量足够评3分(喂乳8次,满足新生儿需要)、一般评2分(需增加哺乳两次)、不够评1分(需增加水分)、无乳汁评0分(全部用代乳品)[3]。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泌乳始动时间比较
治疗组产妇的泌乳始动时间平均为:21.30士15.29,对照组产妇的泌乳始动时动时间平均为:29.38士19.18,治疗组产妇的泌乳始动时间早于对照组(t=2.51,P<0.05)
2.2 两组产妇泌乳量的比较
见表1。
注:将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评分分为好和差两个等级(评分为2-3分为好,评分0-1分为差)后分别进行卡方检验。
2.3 两组新生儿3d内体重与出生时体重比较其下降情况
见表2。
3 讨论
产后早泌乳与多泌乳是促进与保障纯母乳喂养的关键,产后最初几天促进乳汁分泌对增强母亲纯母乳喂养的信心至关重要。穴位按摩配合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刺激泌乳是将中西医相结合,达到促使母乳分泌增多的效果,这样不仅保证产妇能得到更多的休息,以尽快恢复因分娩所造成的疲劳,同时对产妇母乳喂养信心的建立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1 产妇泌乳时间提前
以往的研究认为产后缺乳原因之一是哺乳不当,如哺乳次数太少或乳房不能排空,造成乳汁淤积从而影响乳汁分泌[5]。新生儿强有力的吸吮是对乳头有效地刺激,可促进泌乳。而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一方面能够模拟婴儿吸吮且其强度为婴儿吸吮的5倍到10倍,使乳房产生旋转作用,带动乳头;另一方面能够对乳腺进行强有力地刺激,调节神经反射,使乳房结缔组织产生运动,促使乳汁排出。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比对照组泌乳初始时间提前了八个多小时,泌乳始动时间大大提前。
3.2 产妇泌乳量增加
传统的中医认为产后缺乳,多因身体虚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或肝郁气滞、乳汁运行受阻所致[6]。祖国医学认为经络具有运行气血、濡养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其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运行气血;二是沟能联络。通过经气的循行传注,达到使人内外、仁下、脏腑、肢窍各部气血运行,起到联络表里、内外各部的沟通作用。穴位按摩配合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刺激泌乳就是根据经络学说,运用电脉冲刺激对乳房产生揉搓、抽动等动作,使乳房深处产生较强热效应,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作用,通过加速乳房周围的血液循环,刺激乳头神经末梢将信息传至母体垂体前叶,达到促使乳汁分泌增多的效果。同时使产妇产后提前泌,且泌乳量增加,母乳量已能满足生长的需要,能够实行有效的母乳喂养,本研究产后第2天,实验组的泌乳量明显大于对照组(<0.O1),第三天泌乳量更多(<0.O05),说明穴位按摩配合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刺激泌乳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3.3 新生儿体重与母乳喂养的关系
新生儿早期由于摄人量少、排出水分多而出现生理性体重下降,一般不超过原体重的10%。从表3新生儿体重变化结果分析,采用穴位配合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新生儿3日内生理性体重下降率实验组较对照组低。运用穴位按摩配合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刺激泌乳,是将祖国传统中医穴位经络理论同现代科技治疗方法相结合,将两种具有不同理论体系的疗法,在不违背各自理论原则的前提下,更好地结合起来,既相互补充,又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具有特色的刺激泌乳的方法。
总而言之,本研究通过护理干预的方法刺激泌乳,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和效率,为纯母乳喂养的成功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确保母乳喂养的成功。
摘要:目的通过穴位按摩配合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刺激泌乳,促使母乳分泌增多,增加婴儿抵抗力,满足新生儿的需要。方法对选定产妇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穴位按摩配合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刺激泌乳,对照组不用任何催乳方法。记录产妇泌乳始动时间、泌乳量、新生儿体重。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产妇泌乳始动时间提前(29.38士19.18vs21.30士15.29ht=2.51,P<0.05),母乳分泌量增多、新生儿生理性脱水后体重恢复快(x2:5.11-7.95,P<0.05)。结论穴位按摩配合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是一种无痛、无创伤,操作简便,省时省力的治疗方法,能促进乳汁分泌,使乳汁分泌量增多,满足新生儿的需要,提高纯母乳喂养率。
关键词:按摩,母乳,产后康复,新生儿
参考文献
[1]李丽.王桂兰.母乳喂养对新生儿的影响[J].荷泽医专学报,2000,12(2):16.
[2]苏祖斐妇幼营养[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2.39-42.
[3]范英华,刘兰芳临床催乳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2):90.
[4]邱茂良针灸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63.
[5]王慧珍,江素萧临床辩病专方治丛书,妇科辩病专方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46.
康复穴位按摩 篇8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穴位按摩护理,康复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水疱性皮肤病, 儿童首次感染时引起水痘, 成人则常引起带状疱疹,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沿一侧周围神经群集米粒至小豆大水疱和局部疼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PHN) 是带状疱疹常见并发症, 是指带状疱疹皮损愈合后仍持续1 个月以上的慢性疼痛综合征[1]。 临床特征上, 这种疼痛持续存在, 阵发性加剧, 痛如锥刺、电击、烧灼, 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工作、学习、睡眠、情绪、家务劳动以及社交等多个方面,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创新良好的护理方法是缓解疼痛的重要环节, 本研究采用穴位按摩护理技术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进行护理, 取得了较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 年1 月~2013 年11 月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住院治疗的PHN患者80 例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40 例。 其中观察组, 男24 例, 女16 例;年龄51~80 岁, 平均64.5 岁;病程30~106 d;受损神经:三叉神经痛4 例, 肋间神经痛16 例, 腰部神经痛12 例, 骶部神经痛8 例;疼痛性质:深部持续性疼痛10 例, 激发性疼痛20 例, 针刺样及刀割样疼痛10 例。 对照组:男22 例, 女18 例;年龄52~76 岁, 平均62.1 岁;病程34~102 d;受损神经:三叉神经痛6 例, 肋间神经痛18 例, 腰部神经痛10 例, 骶部神经痛6 例;疼痛性质: 深部持续性疼痛12 例, 激发性疼痛22 例, 针刺样及刀割样疼痛6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PHN诊断[2]:急性带状疱疹临床治愈后持续疼痛超过1 个月;按神经支配区域分布的痛觉触觉有明显异常;疼痛性质:自发性刀割样、闪电样发作痛或持续性烧灼痛;患区内有明显痒、紧束、蚁行感等神经受损后不适;患者心理负担沉重, 情绪抑郁。②年龄50~80 岁, 小学以上学历, 言语表达清晰, 依从性好。③自愿参加本实验, 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脊柱骨折、结核、肿瘤、脊髓炎等;②按摩局部皮肤破损、感染及瘢痕;③合并脑、心、肝、肾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高血压患者;④血液病或有出血倾向疾病、传染性疾病、精神病者;⑤不能全程接受治疗护理者。
1.4 治疗及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按带状疱疹后遗神痛予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 包括:抗病毒、营养神经、提高免疫力等治疗和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病情观察、疾病相关知识健康教育等常规护理。 在此基础上, 观察组予支配疼痛区的神经节段相对应夹脊穴行穴位按摩, 方法:①评估患者疼痛部位、性质、既往史、穴位按摩部位的皮肤情况、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心理状况等;②向患者解释按摩目的及按摩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配合要点;③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取坐位或俯卧位, 暴露按摩局部, 冬天注意保暖;④根据患者疼痛部位选取对应夹脊穴及按摩方法:三叉神经痛取颈部夹脊穴;肋间神经痛取胸背部夹脊穴;腰骶部神经痛取腰骶部夹脊穴。 采用补、泻、调、按 (补:手指点按穴位向前、向内旋;泻:手指点按穴位向后、向外旋;调:手指点按穴位向前、向后或向内向外旋;按:手指按压穴位, 上下反复刺激) 等手法。 根据患者的耐受性施以适宜力度, 使患者感受到酸、麻、胀为宜, 2 次/d, 每次约10 min, 10 d为1 个疗程, 3 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5 观察指标
①疼痛频率、疼痛程度、疼痛对睡眠的影响;②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1.6 评分标准[3]
以5 级评分法评定:①疼痛频率:0 分为不发生;1 分为偶有发生;2 分为经常发生;3 分为严重发生;4 分为少有缓解。 ②疼痛程度:0 分为无疼痛;1 分为极轻度疼痛, 极易忍受;2 分为一般疼痛, 可忍受;3 分为中度疼痛, 很难忍受;4 分为重度疼痛, 不能忍受。③对睡眠的影响:0 分为不影响;1 分为轻度影响;2 分为中度影响;3 分为重度影响;4 分为严重影响。
1.7 疗效判断[4]
治愈:疼痛消失, 睡眠正常;显效:疼痛明显减轻, 睡眠时偶有疼痛;有效:疼痛较前减轻, 睡眠有所改善;无效:明显疼痛影响睡眠。 总有效=治愈+显效+有效。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疼痛频率、疼痛程度、疼痛对睡眠影响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疼痛频率、疼痛程度、疼痛对睡眠影响评分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干预后两组各项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均P < 0.01) ;观察组患者疼痛频率、疼痛程度、疼痛对睡眠影响[ (0.80±0.50) 、 (0.80±0.55) 、 (0.85±0.51) 分]比较均明显轻于对照组[ (1.60±0.59) 、 (1.70±0.62) 、 (1.70±0.64) 分],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均P < 0.01) 。 见表1。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 *P < 0.01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5%, 明显优于对照组 (6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267, P < 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χ2=4.267, *P < 0.05
3 讨论
3.1 PHN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特征
目前, PHN的病因病机尚未完全阐明, 普遍认为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是发病原因之一。 由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具有嗜神经性, 人体感染疱疹后, 该病毒可长期潜伏脊神经节和半月神经节内, 在各种诱发因素刺激的作用下, 病毒复苏、复制, 损害感觉神经及其支配的皮肤。 研究表明, PHN患者外周血CD3、CD4、CD4/CD8 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 这说明机体免疫功能异常, 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是病因之一[5]。 高龄、急性期疼痛症状明显、治疗过晚、疗程过短、伴有其他原发病、焦虑及相关症状等是带状疱疹患者并发后遗神经痛的危险因素[6,7]。 发病机制可能与病毒感染急性发作后受损神经出现“非正常愈合”, 即出现与损伤前不一样的外周和中枢神经结构和功能[8], 造成外周感觉传入神经纤维活性增高、异位放电、中枢敏化和脊髓神经元自发性癫痫样放电有关[9]。 使得患者在疱疹和神经愈合后, 疼痛依然存在。 中医理论认为, 是由于疱疹期感染的邪毒稽留不去, 湿热余毒不尽, 瘀阻络脉, 血行涩滞, 气血运行失调, 而致“不通则痛”;再有患者免疫力低下, 脏腑功能失调, 伤及阴阳气血, 阳失温煦、阴失濡润, 而致“不荣则痛”[10]。 临床特征上, 这种疼痛持续性或阵发性或深在性疼痛, 痛如锥刺、电击、烧灼, 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睡眠、情绪、 家务劳动以及社交等多个方面。 研究表明, PHN患者伴有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 而焦虑、抑郁情绪往往会导致疼痛等躯体症状加重[11]。 早期干预能减少带状疱疹患者并发后遗神经痛和提高PHN患者的生活质量[12]。
3.2 穴位按摩护理作用原理及优势
穴位按摩是一项中医护理技术[13],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手法作用于人体特定部位或穴位而产生作用的一种护理方法, 它可以通过刺激局部, 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去瘀、解痉止痛、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功能及平衡阴阳以达到缓解疾病。 而且, 操作时不需要特别的操作用物, 简便易行, 临床护理工作者可独立操作, 具有使用范围广、见效快的特点。 同时, 按摩时护患近距离接触、真诚有效的沟通, 更能体现现代护理学中的人文怀, 使患者感受到被尊重和关爱, 增加应对压力能力, 身心处于舒适放松状态, 思绪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从而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具有独到之处, 占有优势和特色, 已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逐渐广泛应用, 穴位按摩可以有效缓解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疼痛[14], 防止痛经复发和减轻痛经的发作程度[15], 预防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便秘[16], 促进产妇乳汁分泌[17]。
3.3 选取夹脊穴按摩依据及效果
依据现代医学神经解剖位置, 夹脊穴附近均有脊神经后支及其伴行的动、静脉丛分布, 神经纤维覆盖穴区。 其深层有交感神经椎旁节、交感神经干及其与脊神经相联系的灰、白交通分布。 研究表明, 针刺夹脊穴, 可刺激以上结构及其周围组织, 刺激感觉神经, 促进血液循环, 达到止痛作用[18], 而针刺补泻手法的操作更能够很好地控制疼痛的反复发作[19]。 基于针刺止痛理论, 采用补、泻、调、按等手法按摩夹脊穴, 可刺激脊神经后支及其伴行的动、静脉丛, 抑制神经传导兴奋, 增强机体对疼痛的耐受力, 同时促进血液循环, 影响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化学介质, 达到止痛作用。 中医经络学说认为, 夹脊穴位于督脉与足太阳经脉之间, 而督脉为“阳脉之海”, 总督诸阳。 按摩背部夹脊穴可通达督脉经气, 从而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运行, 通调脏腑经络, 使正气得助, 瘀滞得通, 通则不痛。 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疼痛频率、疼痛程度、疼痛对睡眠的影响均明显轻于对照组 (P < 0.01) , 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 < 0.05) 。 这说明, 穴位按摩护理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 提高临床疗效。 分析可能除了与穴位按摩的止痛原理有关外, 还可能与患者的疼痛与睡眠障碍症状相互改善有关。 穴位按摩可以使得患者疼痛减轻, 改善睡眠, 而有着良好的睡眠, 又可以减轻躯体疼痛症状, 二者互为因果关系起到良好的循环作用, 从而使得患者精神恢复、情志愉悦、气机条达, 气血调和, 脏腑气血功能旺盛, 机体抵抗力增强, 进一步促进病体康复。
穴位按摩治疗慢性鼻炎 篇9
慢性鼻炎的病因主要是:由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 长期滴用血管收缩剂及邻近病灶的长期刺激转化所致;长期吸入污染的空气;许多全身慢性疾病及内分泌失调, 如贫血、结核、心、肝、肾病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 使鼻黏膜营养不良或反射性引起充血、水肿,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中医学认为, 此病由于肺气虚弱, 邪滞鼻窍而致气化功能不健, 易受寒邪侵袭, 失去清肃功能, 以致邪滞鼻窍;或脾气虚弱, 运化不健, 失去升清降浊之职, 湿浊滞留鼻窍, 壅阻脉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临床表现: (1) 鼻塞:特点为间歇性, 白天、天热、劳动或运动时鼻塞减轻;夜间, 静坐或寒冷时加重。另一特点为交替性, 如侧卧时, 居下侧之鼻腔阻塞, 上侧鼻腔通气良好。由于鼻塞, 间或嗅觉减退, 头痛、头昏, 说话呈闭塞性鼻音等症状。 (2) 多涕:常为黏液性、脓性分泌物, 多于继发感染后方始出现, 鼻涕向后流入咽喉, 可引起多痰。诊断:根据鼻塞为交替性和间歇性的特点, 结合临床检查, 诊断不难。
笔者于2005年3月-2009年12月运用穴位按摩的方法治疗慢性鼻炎患者50例,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慢性鼻炎患者, 男21例, 女29例;年龄19~56岁;病程3个月~6年;治疗次数最多者15次, 最少者4次。
1.2 按摩方法
(1) 患者俯卧位:医者双拇指分别放于脊柱两侧膀胱经第一侧线上, 由肺俞至脾俞按揉5~8min。 (2) 患者仰卧位:医者单拇指由印堂至百会按揉4~6遍, 然后双手中指按揉迎香及头维穴各1min, 接着双拇指重叠由上而下按揉尺泽至列缺一段每侧3~5遍, 再以同样的方法按揉足三里至条口一段, 每侧3~5遍。 (3) 患者坐起:点按风府穴, 拿双侧风池, 点双侧合谷结束。每天按摩1次, 10次为1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痊愈:鼻塞、流涕症状基本消失, 嗅觉恢复正常;显效:受寒时鼻塞、流涕症状略有反复, 嗅觉恢复正常;好转:鼻塞流涕及嗅觉减退等症状均较治疗前有所减轻;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2 结 果
痊愈31例占62%;显效5例占10%;好转8例占16%;无效6例占12%, 总有效率达88%。
3 病例介绍
男, 49岁, 2008年5月23日来诊。主诉:鼻塞5年, 加重1个月。1个月前曾患感冒, 10d后感冒所引起的咽喉痛、咳嗽及畏寒等症状消失, 但鼻塞、流黏涕症状一直较重, 夜间及遇冷后症状加剧。诊断:慢性鼻炎。治疗:按上述穴位按摩的方法为其每天治疗1次, 连续治疗10次, 痊愈, 随访1年未复发。
4 讨 论
鼻为肺之窍, 按揉肺经的尺泽、列缺及膀胱经的肺俞等穴具有补肺的作用。虚则补其母, 按揉足三里、脾俞等穴可以补脾胃, 补脾胃也是在间接的补肺。如果说治疗慢性鼻炎补肺是治本的话, 那么按摩迎香、印堂、头维、风府、风池、合谷等穴具有祛风通鼻窍的作用, 则算是治标了。嘱咐患者平时多做体育锻炼, 以增强免疫力并注意保暖, 坚持每天用冷水洗脸, 洗脸时自我按摩迎香穴以提高鼻窍对风寒的抵抗能力。
康复穴位按摩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确诊为颅脑创伤性头痛并已经处于平稳期的患者150例, 将其随机分为2组, 常规组72例, 男55例, 女17例, 平均年龄35岁;CT、腰穿诊断为脑挫裂伤42例, 脑震荡10例, 颅内血肿16例, 其他4例。治疗组78例, 男59例, 女19例, 平均年龄34.5岁;CT、腰穿诊断为脑挫裂伤44例, 脑震荡12例, 颅内血肿18例, 其他4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3]
(1) 有明确的颅脑创伤病史, 头痛发生在创伤之后; (2) 临床表现:有头痛、头晕、失眠多梦等症状, 头颅CT检查无占位; (3) 颅内血肿已经手术清除或保守治疗自身吸收, 意识清楚, 处于恢复期; (4) 除外其他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头痛。
1.3 方法
1.3.1 材料选择
使用上海丰泽园医药研究所研制开发, 由云南普洱利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产品标准号为YZB/滇0007—2010的治疗贴进行穴位敷贴。
1.3.2 治疗方法
常规组:西药对症治疗, 予颅通定30 mg, 脑复康0.8 g, 谷维素20 mg, 口服, 每日3次;治疗组:穴位敷贴联合穴位按摩+西药对症治疗。2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 治疗组1个疗程后停用穴位敷贴休息1 d, 2个疗程15 d后统计疗效。
1.3.3 穴位敷贴联合穴位按摩治疗方法
(1) 取穴:取双侧太阳穴、合谷穴,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1, 2掌骨间约平第2掌骨桡侧中点, 太阳穴位于眉梢与外眼角连线中点, 向后约1寸凹陷处。 (2) 穴位按摩:操作者面对患者, 嘱患者全身放松, 双目微闭, 呼吸平顺, 心境平和。首先拇指轻揉双侧太阳穴36次, 先泻后补, 顺时针揉18次, 逆时针揉18次[4];再用大拇指及示指指腹拿捏合谷穴每穴5 min, 力度由轻到重, 要求按摩手法缓慢、轻柔, 力度刚柔相济, 以达到松肌透热为目的[5,6], 运力最好能达组织深部, 以患者有酸麻胀重得气感为度。 (3) 穴位贴敷:每次按摩后及时给予贴上穴位敷贴, 用75%酒精棉球或温水擦拭穴位周围皮肤, 待干, 揭掉治疗贴的保护膜, 治疗贴对准穴位贴上后抹平胶布, 并按压1 min以刺激穴位。 (4) 护理:24 h更换治疗贴1次, 为保护局部皮肤, 2次换贴间休息30 min~60 min, 7 d为1个疗程, 治疗1个疗程后停用穴位敷贴休息1 d, 常规干预时间为15 d。教会患者及家属穴位按摩的方法, 睡前及头痛剧烈时予以穴位按摩。 (5) 注意事项:定穴要准确, 按摩均匀柔和, 避免用力过大损伤患者皮肤;需要注意的是对医用橡皮胶过敏者慎用, 局部皮肤有疥、疮, 创伤性皮肤、孕妇禁用, 出现过敏现象停用[7];穴位敷贴不可潮湿;避免患者在紧张、饱食、饥饿、二便未排空下进行;注意保暖。
1.4 临床疗效观察
1.4.1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1988年国际头痛协会疗效评价标准, 将头痛强度分为4级[8]。临床痊愈:头痛及伴随症状消失;显效:疼痛强度减轻2级, 伴随症状减轻, 发作次数或疼痛时间减少2/3以上;有效:疼痛强度减轻1级, 发作间隔时间延长, 或头痛持续时间缩短不足2/3;无效:疼痛强度减轻不足1级, 头痛持续时间缩短不足1/3, 或头痛加重, 持续时间延长。
1.4.2 视觉模拟评分 (VAS)
国内临床上通常采用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监制的VAS卡, 在卡中心刻有数字的10 cm长线上有可滑动的游标, 两端分别表示“无痛” (0 cm) 和“最剧烈的疼痛” (10 cm) 。患者面对无刻度的一面, 将游标放在当时最能代表疼痛程度的部位:医生面对有刻度的一面, 记录疼痛程度并进行评分。0分:0 cm, 无痛, 无任何疼痛感觉;2分:1 cm~3 cm, 轻度疼痛, 不影响工作、生活;4分:4 cm~6 cm, 中度疼痛, 影响工作, 不影响生活;6分:7 cm~10 cm, 重度疼痛, 疼痛剧烈, 影响工作及生活。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治疗15 d后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常规组 (P<0.01) , 见表1。
2.2 VAS评分比较
2组治疗后评分均较治疗前的显著降低 (P<0.01) , 说明两种方法治疗颅脑创伤性头痛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2组治疗前疼痛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说明治疗组对疼痛改善作用较常规组更为显著。见表2。
3 讨论
3.1 穴位敷贴的作用原理穴位贴敷是依据中医针灸学中的经络理论设立的一种内病外治法, 属于中医传统特色疗法。上海丰泽园穴位敷贴治疗贴是依据中医学、生物工程学、现代物理学、材料学等设计研制而成, 其可由纳米级的金属功能粒子辐射出和人体固有频率相匹配的生物波, 该波持续作用于人体穴位, 产生“经络共振”效应。头部创伤后因瘀血阻窍, 络脉滞涩, 不通则痛。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经穴对药物具有外敏感性和放大效应, 因为穴位皮肤角质层较薄, 较周围皮肤阻抗低, 经络系统是低电阻的运行通道, 药物贴敷于此, 能迅速在相应的组织器官产生较强的药理作用, 进行单向或双向的调节, 从而达到缓解或消除疼痛的目的[9]。
3.2 祖国医学认为颅脑创伤后头痛属中医“瘀血头痛”的范畴, “头为诸阳之会”, 又为“髓海所在”, 主要依赖肝肾精血濡养及脾胃运化水谷精微, 输布气血上充于脑, 则耳聪目明, 神清气爽;脑创伤后瘀血阻滞, 脉络瘀阻, 脑失所养, 气血逆乱, 变生诸证[2]。穴位按摩法是祖国医学的独特疗法, 其融合人体解剖学、针灸学、推拿学等学科的优势, 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经络穴位, 产生外呼内应使肌肉松弛, 激发体内痛觉调制系统, 调节经气, 促进血液运行, 抑制痛觉感受和情绪反应, 达到通则不痛的镇痛目的[10]。同时穴位按摩还能消除恐惧和紧张情绪, 加强机体对疼痛的抵抗力和耐受力。
3.3 中医经络学认为, 穴位是经络的组成部分, 而经络又是通表里、通上下的一个独特系统, 外与皮肤肌腠相连, 内与五脏六腑相接, 推拿人体穴位, 具有双向调节作用[11]。合谷是手阳明大肠原穴,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 能行气活血, 振奋周身之阳气。刺激双侧合谷穴的镇痛原理是通过深部组织感受器, 引起中枢神经及体液等因素的参与, 从而大大提高了痛阈。太阳为经外奇穴, 与手足少阳和足阳明之经脉临近, 其经气可弥散到该穴位;手阳明、手太阳和手足少阳之经筋结于太阳部, 该穴深部有颞浅动、静脉, 布有三叉神经第二、三分支和面神经颞支, 刺激该穴位具有调整神经和血管等多种功能。可以达到活血通络的目的, 使经络之气通畅, 阴阳协调, 瘀去络通, 使脑部气血顺畅和经络通畅, 邪去正安, 从而达到治愈头痛的目的。
穴位按摩不仅是一种物理性抚触与按摩, 更重要的是情感的连接传递, 可以加强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 提高护理质量、减轻患者痛苦, 为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提供基础。穴位敷贴联合穴位按摩治疗颅脑创伤性头痛效果显著, 其治疗简单易行、安全无痛苦, 容易为广大患者所接受, 是一项值得推广的中医特色治疗。
参考文献
[1]吴承远.临床神经外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26-137.
[2]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288-294.
[3]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489-490.
[4]陈树芬, 黎桂屏.中药足浴、头面部穴位按摩治疗失眠的疗效观察[J].护理研究, 2009, 23 (23) :2109.
[5]方红.三部推拿法治疗颈性眩晕的护理体会[J].护理与康复, 2010, 9 (3) :210.
[6]陆金英.穴位按揉联合温水足浴对大肠癌患者术后肠蠕动恢复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 2011, 10 (4) :336-337.
[7]沙丽君.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失眠症72例的护理体会[J].光明中医, 2011, 26 (2) :389.
[8]牟艳杰, 董梦久.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内伤癖血性头痛60例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13 (6) :53-54.
[9]张爱英, 白桂云.癌症疼痛的护理[J].现代医学杂志, 2006, 22 (9) :1376.
[10]蒋秋燕, 钟璐, 黎燕玲, 等.分娩穴位按摩镇痛法对新生儿Apgar评分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1, 5 (5) :4-5.
穴位按摩保健操 篇11
双手食指指腹点揉两侧迎香穴、两侧禾髎穴和两侧上迎香穴各30次,至鼻腔内有微热、酸胀的感觉。本节动作有疏通经气、改善鼻腔通气的作用。
迎香:鼻翼两旁凹陷处,在鼻唇沟中,平鼻翼外缘中点。
禾髎:在上唇部,鼻孔外缘直下,平人中穴。
上迎香:位于鼻翼两侧、鼻唇沟上端尽头。
《鼻炎穴位按摩保健操》
本保健操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专家在临床指导鼻炎患者自我保健的基础上编写而成。主要根据中医经络理论选取适当穴位按摩作为鼻炎治疗的辅助疗法。内容浅显易懂,科学实用,配合视频指导,简便易学,适合鼻炎患者自我保健阅读参考,也可作为医务人员指导鼻炎患者自我保健使用。
鼾症
将双手拇指指腹置于两眉头正中印堂穴,余四指自然放在头顶。沿眉头至前发际线中点方向双手拇指交替向上摩擦皮肤,双手交替各做30次。此线为督脉循行之处,可有宣通阳气、醒脑开窍之功。
印堂:两眉头连线中点处。
《鼾症穴位按摩保健操》
本保健操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专家在临床指导鼾症患者自我保健的基础上编写而成。主要根据中医经络理论选取适当穴位按摩进行鼾症辅助保健治疗。内容浅显易懂,科学实用,配合视频指导,简便易学,适合鼾症患者自我保健阅读参考,也可作为医务人员指导鼾症患者自我保健使用。
失眠
用食指、中指指腹按揉双侧安眠穴30次(约30秒)。此穴为经外奇穴,具有镇静安神、治疗失眠的作用,故名安眠。治疗神经系统病症效果甚佳。
安眠:后颈部,当翳风穴和风池穴边线的中点。翳风穴位于耳垂后方耳后高骨和下颌角之间的凹陷中。风池穴在项后,与风府穴(督脉)相平,当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失眠穴位按摩保健操》
本保健操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专家在临床指导失眠患者自我保健的基础上编写而成。主要根据中医经络理论选取适当穴位按摩进行失眠辅助保健治疗。内容浅显易懂,科学实用,配合视频指导,简便易学,适合失眠患者自我保健阅读参考,也可作为医务人员指导失眠患者自我保健使用。
高血压
将掌心搓热后,两手分别放在背后两侧肾区位置,感觉两侧肾区有温暖感后,双手在两侧肾区分别进行小范围推擦保持其温暖。此节约1分钟。以肾区微热、自己感觉舒适为宜。
功效:温暖肾区,安神降压。
《高血压穴位按摩保健操》
康复穴位按摩 篇12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科共收治眼科手术患者共2473例, 其中发生呃逆患者70例, 男37例, 女33例, 年龄46~79岁。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35例采用穴位按摩法, 对照组35例采用牵舌法。二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①穴位按摩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卧位, 操作者面向患者, 双手中指勾揉位于锁骨上窝中央前正中线旁开4寸的缺盆穴, 以酸胀麻为度;指按位与眉梢与目外目比之间向后约1横指凹陷处的太阳穴, 以酸为度;或者用食指用力推位于胸骨上窝正中的天突穴;上述三个穴位可联合使用, 持续10 min, 呃逆消失后治疗结束。12~24 h后呃逆若再次发作, 可重复使用上述方法[4];②牵舌法操作步骤:患者取去枕仰卧位, 嘱其放松肢体, 平稳呼吸, 自然张嘴, 将舌头平伸出口, 操作者取无菌湿毛巾包裹患者舌头, 双手捏住舌头及舌前部分, 保持同一水平向外牵拉, 当患者出现轻度不适, 将头随着牵拉方向抬起并指导患者呼出气体, 并尽量延长呼气时间, 持续牵拉20~30 min, 当患者出现恶心等不适时, 逐渐放松牵拉力度, 患者呃逆消失后治疗结束。
2结果
2.1 两组治疗方法的有效性
穴位按摩法治疗眼科术后呃逆有效率94.3%, 维续时间大于12 h。牵舌法治疗眼科术后呃逆有效率77.1%, 维持时间大于8 h (见表1) 。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两组有效率比较*P<0.05
2.2 两组治疗方法的不良反应
牵舌法组中, 1例白内障术后前房出血, 1例玻璃体切除术后前房出血, 2例青光眼术后眼压升高, 3例恶心明显而停止治疗。穴位按摩组未观察明显不良反应。故穴位按摩法控制呃逆简便有效, 无不良反应, 患者配合程度高。
3讨论
呃逆是是膈肌不自主的间歇性收缩运动, 空气突然被吸入呼吸道内, 并伴有吸气期声门突然关闭发出的短促声响, 其发作频率可以在4~60次/min[5]。
眼科患者术后引起呃逆的原因可能与如下因素有关:①手术刺激;②药物如地塞米松、利眠宁、甲巴比妥酸盐、地西泮等都可能引起呃逆;③饮食过快、过饱, 摄入很热或很冷的食物、饮料等;④精神压力;⑤环境因素如气温等因素。呃逆在眼科患者术前或术后均可出现, 以术后为多见, 对患者身心及术后恢复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为了不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 控制呃逆至关重要, 它不仅可以缓解患者紧张情绪, 减轻患者痛苦, 增加舒适感, 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并可提高患者对医护质量的满意度。
由于眼部手术的特殊性, 一般不宜采用双眼球按压法, 此外眼科患者术后呃逆多数为非顽固性呃逆, 故较少采用体外膈肌起搏法、针灸疗法、穴位注射疗法等。眼科患者老年人居多, 使用镇静剂等药物治疗有可能导致眼压升高、全身乏力、体位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在眼科也很少使用。笔者观察中发现穴位按摩法治疗呃逆, 较牵舌法止呃逆效果明显, 维持时间相对较长, 可维持12~24 h左右, 若呃逆再次发作, 仍可重复使用上述方法;另外, 此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无需特殊器械、便于护理人员掌握的特点。
摘要:目的评价穴位按摩法、牵舌法治疗眼科术后呃逆的效果及并发症。方法眼科术后呃逆70例, 分别采用穴位按摩法和牵舌法治疗, 对结果进行和比较。结果穴位按摩法治疗眼科术后呃逆有效33例 (94.3%) , 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牵舌法治疗眼科术后呃逆有效27例 (77.1%) , 观察到前房出血、眼压升高等不良反应, 3例恶心明显而停止治疗。结论穴位按摩法治疗眼科术后呃逆安全有效, 方法简单, 较牵舌法不良反应小。
关键词:术后呃逆,穴位按摩法,牵舌法,眼科患者
参考文献
[1]黄英华.肌内注射氯丙嗪治疗顽固性呃逆31例临床观察.临床荟萃, 2006, 21 (6) :398.
[2]梁颖茵, 朱荣兰, 李媚, 等.德巴金治疗卒中后顽固性呃逆21例分析.江西医学院学报, 2006, 46 (1) :57-58.
[3]张爱冰, 富作平.穴位注射治疗急性脑血管病引起顽固性呃逆50例.辽宁中医杂志, 2003, 30 (4) :309.
[4]周信文.实用中医推拿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