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康复(共12篇)
肢体康复 篇1
脑卒中是临床上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 具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及高致残率的特点, 可使患者遗留肢体瘫痪等后遗症, 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产生严重影响。因此需尽早对患者应用康复护理, 帮助患者缓解病痛及恢复肢体运动能力, 提高其生活能力[1,2]。本文对卒中患者肢体瘫痪应用康复护理的效果进行分析,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作为观察对象, 均满足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会议制定的有关脑卒中诊断标准, 在知情同意及伦理委会批准情况下, 将患者分为两组, 每组30例。对照组中男19例, 女11例, 年龄41~68岁, 平均年龄 (54.24±12.68) 岁, 经颅脑CT诊断为脑梗死21例, 脑出血9例;观察组中男18例, 女12例, 年龄40~69岁, 平均年龄 (55.31±13.12) 岁, 经颅脑CT诊断为脑梗死20例, 脑出血10例。将两组基线资料进行比较, 差异无统计意义 (P>0.05) 。
1.2 方法
本文均给予两组患者常规护理, 遵医嘱用药进行降颅内压、抗凝等治疗, 密切关注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 患侧定时给予按摩促进血液循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 采用康复护理程序加以护理, 根据患者病情及实际需求进行护理效果评估后, 制定详细全面的康复计划, 具体实施: (1) 体位护理:取健侧卧位时使患者患侧上肢、肩向前伸, 保持肘部与腕关节伸展并于腋下铺垫软枕, 患侧下肢、髋略微屈, 向前挺, 屈膝, 被动背屈踝关节, 自然摆放健侧肢体;取患侧卧位时使患者肩部保持前伸, 前臂往后旋使肘部与关节伸展, 下肢的健肢放在前, 患肢放在后;取仰卧位时使患者患侧肩胛骨向前伸并往上提, 于肩胛骨下垫放软枕, 稍向内旋髋关节及轻弯膝关节, 于膝下垫枕;每2h更换1次体位。 (2) 关节训练: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以及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进行肩、肘、腕、髋、膝等关节的伸展活动, 活动范围由大关节到小关节, 以轻柔缓慢的动作进行, 并协助患者做翻身、夹腿、双手上举等动作直至恢复自主运动。 (3) ADL训练:协助患者进行上下楼梯锻炼下肢, 指导患者手提物件锻炼上肢, 逐步过渡到梳头洗脸、脱衣服鞋袜等日常动作, 2次/d, 给予患者鼓励和支持。 (4) 评价阶段:在康复计划实施一定疗程后, 分析护理的效果及存在问题, 查找原因后再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 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肢体功能恢复且病残程度为0级则基本痊愈;肢体功能部分恢复且病残程度为1~3级则进步;肢体功能无恢复及病残程度无变化则无效;患肢出现感染或并发症为恶化。治疗总有效=基本痊愈+进步[3]。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 及运动功能评分量表 (Fugl-Meyer) 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能力及运动能力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以SPSS21.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由 (±s) 表示, 行组间t检验;计数资料由 (%) 表示, 行组间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 高于对照组的73.33% (P<0.05) , 见表1。
注:组间比较, aP<0.05。
2.2 两组ADL、Fugl-Meyer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ADL、Fugl-Meyer评分明显差异 (P>0.05) , 治疗后观察组ADL、Fugl-Mey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注:组间比较, aP<0.05。
3 讨论
脑卒中由于脑部血管破裂或堵塞引起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 主要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 临床上表现为永久性或一过性的神经功能障碍[4]。临床上药物治疗脑卒中患者肢体偏瘫虽然能够起到一定效果, 但肢体偏瘫使患者行动不便, 长期卧床容易使患肢血液循环不畅从而累及健肢。康复护理程序采集患者的临床资料, 制定符合患者实际的康复计划, 有利于提高护理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整体性[4~6]。由于部分地区没有专业的康复医师进行康复治疗指导, 部分患者或家属对脑卒中肢体瘫痪的认识不足, 使患者得不到有效的康复治疗和训练, 影响患者预后恢复。早期进行康复护理能提高患者对康复治疗的认识, 帮助患者树立恢复肢体运动功能的信心, 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残程度, 降低病残率。护理人员在患者休息时以健侧卧位、患侧卧位及仰卧位三种体位进行交替, 使患者保持适当的卧姿防止患肢出现痉挛、水肿、关节畸形等不良症状, 并在患者可进行活动时协助其进行关节伸展运用, 逐渐过渡到基本的日常生活动作, 有助于患者恢复肢体活动能力[7,8]。通过本文结果得出,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且治疗后ADL、Fugl-Mey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表明康复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的肢体偏瘫症状, 提高其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受本文样本量及外部因素制约, 关于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有待研究补充。
综上所述, 给予卒中肢体瘫痪患者应用康复护理程序, 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促进其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摘要:目的:分析康复护理程序对卒中患者肢体瘫痪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作为观察对象, 以不同护理方式分两组,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 而观察组应用康复护理程序, 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ADL、Fugl-Meyer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 高于对照组的73.33% (P<0.05) , 治疗后ADL、Fugl-Mey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卒中患者应用康复护理程序, 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偏瘫症状, 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肢体瘫痪,康复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桂香.康复护理程序对卒中患者肢体瘫痪康复的影响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7 (23) :218-219.
[2]马风华, 刘惠勤, 车振兰, 等.康复护理程序在卒中患者肢体瘫痪康复中的应用〔J〕.河北中医, 2014, 36 (7) :1087-1088.
[3]刘锦屏.脑梗死患者瘫痪肢体的康复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9 (5) :197-198.
[4]许凤莲, 叶兰芬.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吉林医学, 2013, 34 (1) :163-164.
[5]李小英, 曹文静, 邓暑芳, 等.延续性护理干预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 2014, 14 (7) :703-706.
[6]贺艳霞, 葛卉玲, 张丽, 等.协同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3, 26 (2) :198-199.
[7]刘艺.脑卒中患者康复期家庭病床护理模式的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6 (22) :233-234.
[8]黄杏阁.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7 (32) :202-203.
肢体康复 篇2
1.肢体功能训练组分床到人,首先主管床位者须了解本组病人,哪位患者须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初次进行功能训练时,须先告知患者及家属训练的目的及重要意义。
2.主管床位者每周星期三或星期六须对肢体功能训练患者进行一次评估,如肌张力,肌力,肢体功能活动情况。
3.负责班与助责班每天做好协助工作,如是老患者,负责班须每天督促患者及家属进行功能训练,每天2-3次。
4.如新入院患者,接待护士或负责护士怀疑有肢体功能障碍的写于黑板上,管床者每日查看黑板及时接收信息评估确定,报告组长,查看病人,管床者制定计划,予组长审核,夹于甲乙护理记录单前,责任班督促指导进行肢体功能训练,管床者落实每周进行一次评估查看病人转归情况,必要时修改计划。
5.组长每周星期四或星期天负责协助检查工作,平时负责班协助检查工作,管床者须落实。
6.每周主管床位者对患者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后,须在记录本上记录并签名,如主管床位者未进行或负责班未做到协助工作时,主管床位者做到位的加2分,未做到位的扣2分。
偏瘫康复流程
评 估 病 情
↓
脑出血发病后急性期脑梗塞后发病急性期↓↓
护理注意保持肢体良肢位的摆放
↓
生命体征平稳判定病情稳定
↓↓
意识清醒意识不清醒
↓
坐位训练及平衡训练
↓
从坐位过度到站立位,进行离床训练
脑血管病患者的功能恢复主要发生在病后6个月以内,尤其是头3个月最重要的是第1个月,脑出血者1-3周后即可开始进行功能训练,脑梗死后1周内便可开始进行功能训练.训练时间从5-10分/次开始,逐渐至30-45分/次,如不适2-3次/日不可过度用力憋气,劳累为准.
肢体运动功能康复锻炼流程 上肢关节的康复:协助患者取正确的体位
↓按摩上肢3次,指关节活动各3次,如图第1页.腕关节前臂活动(屈伸10次)按摩手掌,如图页.肘关节活动(屈伸10次反复)按摩前臂,如图7页.肩关节活动(屈曲,外展,上举10次)按摩前臂,如图8页.
上肢控制训练:上肢控制训练10次,肘部控制训练10次,如图↓7.8.9页.
下肢关节的康复:按摩下肢3次,↓髋关节活动(外展屈曲,伸展,膝关节屈伸,伸展到最大限度各10次)
按摩大腿图第16-17页
膝关节活动(屈伸10次反复)按摩小腿
踝关节活动(屈伸10次反复)按摩足面图17页 腰部运动: 拱桥运动10次,每次停留10秒,(双桥,单桥运动)↓
平衡反应: 肘支撑卧位,手膝位,跪立位(双膝,单膝)
坐位(床上,轮椅)
肢体康复 篇3
关键词 脑出血 肢体康复训练 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358
脑出血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由于脑出血的致残率高达70%~80%[1],因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和医疗的负担。为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出血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对收治脑出血偏瘫患者60例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指导,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6月~2011年5月收治脑出血偏瘫患者60例,均经CT或MRI确诊,且均符合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病情稳定,没有明显的认知障碍。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20~71岁,平均45岁。脑出血32例,脑梗死28例,左侧偏瘫37例,右侧偏瘫23例。就诊时间为发病后48~120小时,平均21天。
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神经外科常规药物治疗,同时由康复治疗师为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和具体指导,家属给予督促,定期给予康复评定,及时处理康复训练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根据患者康复程度不断调整康复训练方案。
护 理
皮肤护理:脑出血患者瘫痪在床,要定时更换体位,平均每2小时翻身1次。并叮嘱家属帮助患者按摩全身肌肉,防止萎缩及关节挛缩,促进肌力的恢复。
保持良好的患肢体位:仰卧位时,患侧肩胛下垫入一个枕头使其前伸,防止肩胛骨后缩,前臂旋后,手微屈,牚心向上,手指伸展;患侧臀部和大腿下面放一长枕头,使骨盆向前,并防止患腿外旋;膝下放一小毛巾,使膝盖微屈;足底避免接触任何支撑物,预防正性支撑反射所引起的足下垂。
关节被动活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48小时,都应进行早期患肢的被动运动,2~4次/日,由治疗师活动各关节,活动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幅度从大到小,以牵伸挛缩的肌肉、肌腱和关节周围的组织,以不引起患者疼痛为宜。鼓励患者用健肢带动患肢被动运动。同时进行双手交叉上举训练,下肢做桥式运动,直至患肢出现主动运动。
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应尽早进行,以防体位性低血压及坠积性肺炎。先从半卧位(30°~45°)开始,逐渐加大角度,延长时间和增加次数,然后由仰卧位到床边坐起,最后坐到椅子或轮椅上,接着进行坐位平衡训练。
日常生活处理能力训练:在坐位训练的基础上,指导帮助患者穿脱衣服,利用健侧肢体处理洗脸、刷牙、擦拭身体和处理个人卫生等活动,并逐渐减少医护人员对其的帮助,直至患者能独立完成更重活动为止。
从坐到站起训练:双足后移,屈膝稍大于90°,躯干伸直前倾,肩和双膝前移过脚尖,然后髋、膝关节伸展站起。坐下时躯干前倾,膝前移及髋屈曲坐下。
站立平衡训练:先做站立的准备活动,如坐位提腿踏步,患侧下肢或双下肢蹬圆木训练膝关节的屈伸;起立床训练,之后进入扶持站立、平衡杠间站立、徒手站立、患腿负重、重心左右移动及站立平衡训练。
步行训练:步行前准备动动,改善步态训练,上下台阶训练,复杂步行训练,也可借助助行器进行训练。
患手的功能训练:可利用日常用品,如:球、积木、塑料杯等练习伸肘、伸腕、伸指、抓、握、拿、捏等动作。所使用的器具应由大到小,动作由简单到复杂,由粗到精细,反复训练手的灵活性,协调性[3]。
讨 论
脑出血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称脑血管意外,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早期锻炼可以防止患者关节活动范围降低,又可以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也能加强健侧肢体的锻炼,减少废用性发生率。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状态,制订适合患者的锻炼强度和时间计划,保证早期锻炼的个体化和系统化,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可行的功能锻炼,既可增加患者坚持锻炼的信心,又利于诊疗工作的系统化进行,早期、及时、合理、反复的康复的训练,最重要的是可以防止或减少偏瘫患者的关节痉挛及废用综合征的发生,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使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 唐国文,李丹,张国锋.偏瘫肢体功能锻炼对脑卒中后患者康复评定分板.河北医学,2009,15(5):554-556.2 陈丽.脑出血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护理与实践研究,2010,7(7):30-32.
3 汪红玲,汪爱玲.脑出血后遗症的康复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1):38-39.
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护理指导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共收治脑梗塞患者202例, 男122例, 女80例。年龄35~86岁。
1.2 方法
将随机分成训练组、对照组各1 0 1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训练组采用康复知识指导;对照组只是作一般护理。
1.3 康复护理指导
1.3.1 患肢保持功能位可以用直角夹板防止踝关节足庶屈、内翻;膝关节下垫小枕, 防止过度伸展;大小腿外侧垫小沙垫, 可防止髋关节外旋;腋下夹塑料垫伏上肢保持轻度外旋、外展位、防止肩关节挛缩。
1.3.2 床上锻炼对于肌力0~Ⅰ度, 部分Ⅱ工的病人需进行床上康复锻炼[3]。患肢从远端向近端进行被动运动。肩关节90~120°范围内做外旋、外转、前伸运动, 肘、腕、指关节全范围运动, 用力要轻, 防止疼痛, 小距离轻轻放下上抬, 注重三角肌的张力, 每日3次, 每次45min。还可以训练使用筷子、写字及梳头等训练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和精细动作。
1.3.3 下肢功能锻炼[4]遵循翻身→坐→立→站立→双足站立→单足站立→行走顺序, 循序渐进, 时间由短到长。 (1) 扶持立位下患腿前后摆动、纠正患侧下肢不良姿势, 如大腿内收、外旋, 膝关节屈曲、足内翻、足趾屈曲、内收等;心功能良好者每天训练3~5次, 每次30min, 以无疲乏及其它不适感为度; (2) 扶持步行: (1) 在护理人员帮助下, 靠墙或手 (含患侧手) 扶栏杆或窗台站立;逐渐撤离辅助, 独立站立; (2) 患肢系一宽布带, 由助手牵拉、站立患者前方, 先移动健脚, 移动患脚时助手轻拉布带, 协助患脚; (3) 上下台阶训练摆“健腿先上, 患腿先下”的原则, 训练下肢各屈伸肌及关节; (4) 上述动作完成良好者, 可试行横侧移步, 逐渐向步行锻炼过渡。
2 结果
202例肢体障碍患者, 经1个月治疗护理后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如下。训练组、对照组各1 0 1例。训练组:训练前偏瘫9 7例, 轻瘫4例, 训练后偏瘫3例, 轻瘫1 2例;对照组:训练前偏瘫9 7例、轻瘫4例, 训练后偏瘫49例、轻瘫18例。
3 体会
脑血管意外在病情稳定后, 尽早进行康复护理[5], 训练指导、方法措施越细越具体便于患者掌握操作。采取运动疗法的康复护理, 通过反复训练, 可促进相关神经细胞的轴突发芽, 形成新的轴突, 使这些轴突建立起接近正常功能的新的神经网络, 实现中枢控制的运动, 从而改善患肢功能。
本结果提示早期功能锻炼, 可以缩短康复时间, 减少后遗症。但早期康复训练、护理、需要时间、耐力、爱心。康复护理的目的不仅在于肢体功能的恢复, 而更重要的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减轻残疾的影响, 提高生活质量。肢体功能的恢复进一步增加了患者恢复正常生活的自信心, 更加密切配合康复护理与指导。
摘要:目的指导病人做好肢体功能康复护理, 降低致残率和复发率。方法结合根据病人情况, 对患者进行肢体功能康复护理指导, 引导患者做好肢体功能的恢复。结果训练组、对照组各101例。训练组:训练前偏瘫97例, 轻瘫4例, 训练后偏瘫3例, 轻瘫12例;对照组:训练前偏瘫97例、轻瘫4例, 训练后偏瘫49例、轻瘫18例。结论肢体功能康复护理指导对脑梗死患者恢复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脑梗塞,肢体功能,护理
参考文献
[1]黄东锋.上肢功能测量方法的研究[J].中国康复, 1994, 9 (4) :172~173.
[2]朱述凤, 张莉.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05, 11 (7) :782.
[3]赛小珍, 柳晓静, 刘勤扑.护理程序在骨科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健康教育, 2002, 18 (1) :62~63.
[4]郑小薇, 郑翠红, 黄公敏, 等.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护理临床研究[J].福建医学杂志, 2003, 25 (1) :44~46.
脑出血患者的早期肢体康复护理 篇5
吉林省德惠市市医院
卢
佳
【摘要】 目的:肢体恢复护理有利肢体功能的恢复,减轻或消除患者功能残陷,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1]
。方法:本文通过对30例脑出血患者瘫痪肢体采取早期肢体康复护理,可促进其瘫痪肢体的恢复。结果:开展系统的早期肢体康复护理,康复组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较对照组明显提高,降低了患者的致残率及致残程度,可提高患肢的肌力及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结论:早期肢体康复护理可以减轻肌肉萎缩、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畸形和足下垂、内翻等常见继发障碍,为恢复期康复创造良好条件;也有利于患者树立战胜疾病、回归家庭和社会的信心;同时消除或减轻患者某些功能上的障碍,提高了生活的质量,对疾病的控制也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关键词】 脑出血;肢体康复护理;效果
脑出血又称脑溢血,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其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有些患者抢救虽幸免不死,但均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失语、偏瘫、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等。这些后遗症均在短时间内不会恢复,如不及时进行治疗和护理,可提高患者的致残率及致残程度,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同程度的负担。所以早期康复治疗和护理对提高偏瘫患者的疗效减少后遗症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重大意义[2]。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对2005年至2006年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30例脑出血患者,均按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的脑出血、脑梗死诊断标准而确诊
[3]
并行头颅CT诊断为脑出血。随机将患者分为康复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进行临床对照研究,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40岁~75岁;平均年龄为57.5岁;平均住院天数28.94 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脑出血的类型和病变部位及严重程度经统计学分析,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按Lovett Kw 1966年提出的LOVETT手法,即神经内科肌力检查方法,肌
力共分为六级:0级,未见肌肉收缩;Ⅰ级,有稍微肌肉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运动;Ⅱ级,在减重状态下能作关节全范围运动;Ⅲ级,能抗重力作关节全范围运动,但不能抗阻力;Ⅳ级,能抗重力,抗一定阻力运动;Ⅴ级,能抗重力,抗充分阻力运动。肢体功能障碍程度与病情轻重有直接关系,如随着病程的延长出现继发性偏瘫或轻度偏瘫以后逐渐加重,提示颅内有继发性出血或引流不畅[4]。两组患者均常规进行神经内科的药物治疗,康复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 h,即开始早期瘫痪肢体的功能练习[5]。
1.2.1 对脑血管病导致偏瘫肢体的康复护理越早越好[6]。
1.2.1.1 合理使用床垫 床垫不宜太软和太硬,太硬易使关节突出部位发生褥疮,太软易使患者身体下陷,不易变换体位,易发生股关节屈曲挛缩。
1.2.1.2 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 患者应每隔2 h~3 h翻身一次,则卧位时多向健侧卧位,防止患侧上肢及肩关节牵拉受压,防止关节挛缩、变形、痉挛。仰卧位:将头放于正位或患侧位,患侧上肢肩胛骨尽量向前伸,肩关节外展、外旋,以防肩关节半脱位;上臂与躯干间放一浴巾卷,以防肩关节内收、内旋;肘关节保持伸展位并在其下垫软枕,将骨盆与髋关节前挺;膝关节垫以软枕使稍屈起,以防止肌痉挛;踝关节背屈90°,以防止足下垂与足内翻。侧卧位:应鼓励患者每日侧卧一定时间,由于患侧肢体感觉运动障碍,微循环不畅,患侧肢体受压易导致缺血坏死,故提倡健侧卧位与仰卧位交替,翻身时间以1次/1 h~1次/2 h为宜。患侧与健侧交替时,以健侧为主,防止长期仰卧位带来伸肌紧张,患侧卧位不宜过长,30 min后可转至健侧或平卧位。
1.2.1.3 肢体按摩 肢体按摩可促进血液循环及淋巴回流,每次功能练习之前进行,以激发其功能活动[7]。按摩方法:治疗时应由轻到重,活动范围由小到大,活动速度先慢
[8]后快,手法要求均匀、持久、柔和、力度适中。
1.2.1.4 被动运动 从患病当日起,只要患者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在不影响患者抢救的同时,康复练习应与药物治疗同时进行,由受过练习的护士为患者做肢体的被动活
动,肢体康复训练时应先从肢体远端至近端,幅度由小到大,从被动变为主动循序渐进[9]。每日1次~2次。活动时肢体应放松,活动范围应为正常活动的50%,每次活动时要向患者解释早期康复练习的益处,并与患者进行必要的交流,每次每个关节至少重复活动50次,但以不引起患者劳累为宜。1.2.1.5 床上运动练习
1.2.1.5.1 翻身 采用 Bobath手位(将患手拇指放于健手拇指上方,十指交叉握手),肘关节伸展,上举上肢至肩前曲90°位,向健侧翻身时,将健腿插入患腿下方,用健腿抬动患腿即可转向健侧,护士站在患者背侧轻扶患者臀部即可顺利翻身。
1.2.1.5.2平移 先将健足插入患足下方,用健足勾住患足向健侧移动,再用健足和肩支撑臀部将下半身移向健侧,后将头顺移至健侧。
1.2.1.5..3 搭桥运动练习两下肢屈膝,使两膝屈起并拢,两脚心朝床面而立,双手支撑床面,嘱患者抬起臀部,形成桥形,可反复进行。
1.2.1.5.4 躯干活动练习两下肢屈曲成90°,膝部并拢,足低下立于床面,然后轻柔有节奏地左右摆动,当摆向左侧时,患者头肩向右;当摆向右侧时,患者头肩向左。
1.2.1.5.5 起坐练习将健腿伸于患腿下方,将患腿带至床侧,患者转至侧卧位并以健侧前臂支撑躯干,将头抬至竖立位时,用健侧上肢推动支撑使躯干竖立,坐于床边。
1.2.1.5.6下床练习从床上到床边到下床活动循序渐进,时间5-10min开始渐至每次3-45min,如无适可2-3次/d[10]。如熟练后可进行站位平衡,迈步和上下台阶训练[11]。
1.2.1.5.7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指导病人进行手的技巧性,四肢的精细协调训练运用正确的姿势反复训练,握笔、穿脱衣裤协助病人逐步学会洗脸、刷牙、入厕等。根据病人心理的不同阶段给予疏导、支持、鼓励,疏导其家属、同事对病人的宽慰,树立力索能级的生活目标,使其在良好的情绪中积极主动锻炼[12]。
1.2.1.5.8肌肉松驰训练
以心理疏导和被动活动的方式缓解肌肉紧张[13]。1.2.2 实施过程 本科11名护理人员,分成两个护理小组,每个小组1名组长,4名组员。
当班护士负责完成患者的入院指导,住院期间的康复练习由护理组长和责任护士共同完成。出院时,出院指导与恢复期康复练习由主班护士和责任护士于患者出院前的1 h~2 h完成,每组护士与主管医生合作,形成医护一体的患者责任关系,使患者得到全面的照顾和关心。医护间对患者存在的问题可以共同商讨,共同完成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护理计划。
1.2.3 效果评价 护士长和护理组长每日进行查房,随时了解患者的动态病情变化,及时发现欠缺和不足,针对个体差异与接受能力的不同,及时调整练习强度,并不断完善康复练习计划,以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
2、结果
康复组15例患者治疗前的肌力:0级6例,Ⅰ级2例,Ⅱ级~Ⅲ级3例,Ⅳ级2例,Ⅴ级2例。康复护理后肌力:Ⅴ级8例,Ⅲ级~Ⅳ级4例,0级~Ⅱ级3例;其中12例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有3例患者肌力较住院时有明显的改善,且未发生肌肉挛缩。对照组治疗前肌力:0级~Ⅰ级11例,Ⅰ级~Ⅱ级1例,Ⅱ级1例,Ⅲ级~Ⅳ级1例,Ⅳ级~Ⅴ级1例;治疗后的肌力Ⅴ级3例,Ⅲ级~Ⅳ级2例,0级~Ⅱ级肌力10例,并有1例患者由入院时Ⅳ级肌力降低到Ⅰ级;其中仅有3例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其余11例患者未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结果表明:康复组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3、讨论
3.1早期进行肢体康复治疗 随着康复医学在我国的发展,脑出血患者的早期康复练习在患者瘫痪肢体的功能恢复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脑出血后恢复速率在病后3个月,特别是最初4周最快[14]。早期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其住院时间缩短,独立行走人数增多,回归家庭的病例数明显增多。本研究结果表明:脑出血患者的偏瘫,在早期给予系统、规范的康复练习,可显著提高患肢的肌力及生活自理能力、降低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早期康复可以减轻肌肉萎缩、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畸形和足下垂、内翻等常见继发障碍,为恢复期康复创造了良好条件。
3.2 降低致残率 早期肢体康复治疗需要护士、患者及家属的密切配合,最大限度地改
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15],降低脑出血患者致残率及致残程度,减轻偏瘫给家庭造成的经济负担,帮助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3.3心理防御机制作用,直接影响着康复成效。当病人处于兴奋状态及良好情绪时,神经抑制接触这时神经肌肉调节达到最佳状态[16]。因此应通过心理疏导改善和消除心理障碍,增强病人对康复的信心。4.结论
早期采取积极的正确康复护理训练,是提高脑出血偏瘫病人生活质量的有力保证,但完全康复需要长时间坚持不懈的训练,采用床上和床下,被动与主动,健侧与患侧相结合并可结合康复器械、针灸、理疗等康复措施[17]。
【参考文献】
[1] 黄敬亨.健康教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45.[2]陈晓江,李远新,床上体操对偏瘫早期肢体功能影响,实用护理杂志,2008,8(8)11-12 [3]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4]黄小惠,陈伟娟,邓桂芳,血肿抽吸术加冰盐水循环灌洗治疗脑出血的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21(2)上半版27-29。
[5] 缪鸿石,朱镛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8.[6]马英峰,陈晓,脑出血管病后偏瘫肢体的康复护理。国外医学护理分册,2005,24,增刊16-17.[7] 王静,徐孟雅.中风偏瘫患者早期康复练习及护理[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3,2(3):9394.[8] 王凤华,周凯.1例重型脑挫伤后迁延性昏迷患者的康复护理[J].华夏医学,2003,16(5):740.[9]尹丹芳,高芝金,郝玲娟.脑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5,5(10): [10]刘雪珍,脑出血的临床护理.中华现代执理杂志,2006,8(3): [11]庞图娟,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护理体会,实用护理杂志,2002,4(4)14.[12]刘岩,李友莲.脑卒中偏瘫病人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护理训练.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2,4(4)11-12: [13]庞图娟,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护理体会,实用护理杂志,2002,4(4)14.[14]陈晓红,李远新.床上体操对偏瘫早期肢体功能影响,实用护理杂志,2000,8(8)12.[15]赵凤春,冀秀芳.脑卒中偏瘫病早期康复护理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02,16(4):195.[16]张俸玉,苟凤阁,等.早期强化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6):
肢体康复 篇6
【关键词】护理干预;四肢骨折术;肢体肿胀患者;临床应用;康复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405-01
骨折情况的发生会给人体造成较大的伤害,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护理很有可能会造成肢体肿胀的情况发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为了探讨护理干预在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的康复效果,我院特进行了一次研究,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3月来我院进行四肢骨折术进行治疗患者122例,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61例。对照组患者男性31例,女性30例,年龄范围在32~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65±15.24)岁;观察组患者男性33例,女性28例,年龄范围在31~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28±14.29)岁。本次研究中患者均排除严重的心脏、肝脏、肾脏功能不全的情况,无精神障碍和意识模糊的患者,无重大疾病或慢性内科疾病病史情况。本次研究均是在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下进行的。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护理干预进行护理。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肢体消肿的时间和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比较两组患者肿胀情况和疼痛情况。
1.4评价指标
在肿胀情况方面其可分为四种等级。正常:患者肢体没有发生肿胀情况,无皮纹;Ⅰ级:皮纹和肿胀情况均存在;Ⅱ级:皮纹情况消失,但是患者四肢肿胀情况较为明显;Ⅲ级:肿胀情况明显皮肤紧绷,没有发现皮纹现象。但是患者皮肤的温度却会出现升高的情况,张力性水疱情况较为明显。
在疼痛方面,按照视觉模拟评分方式对疼痛进行评分,0分为无痛感;轻微疼痛为1分~3分之间;中度疼痛情况为4分~6分,超过6分的患者记为劇烈疼痛。
1.5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正常30例,Ⅰ级肿胀12例,Ⅱ级肿胀10例,Ⅲ级肿胀9例,肿胀情况发生的几率为50.82%;观察组正常54例,Ⅰ级肿胀2例,Ⅱ级肿胀3例,Ⅲ级肿胀2例,肿胀情况发生的几率为11.48%,X2=22.02,P=0.0009,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在疼痛情况方面,对照组患者无痛感42例,轻微疼痛6例,中度疼痛4例,剧烈疼痛9例,疼痛情况发生的几率为31.15%;观察组无痛感54例,轻微疼痛4例,中度疼痛1例,剧烈疼痛2例,疼痛情况发生的几率为11.48%;X2=7.04,P=0.008,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详细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详细情况比较表
组别肢体消肿的时间满意度评分(分)对照组(n=61)7.2±2.475.69±3.31观察组(n=61)5.4±1.286.59±5.89T值3.979.54P值0.00020.00003 讨论
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情况的发生是临床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产生此种情况的原因是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患者骨折的伤势情况比较严重,因此在进行手术之后经常会出现肢体静脉回流受到阻碍的情况,进而产生肢体肿胀的现象[1];2、手术后患者的伤口出现出血情况,并且渗出体液,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肢体肿胀的情况;3、在对患者的进行固定和包扎的过程中因没有较好地进行固定或包扎过紧都会出现肢体静脉回流受到阻碍的情况,进而产生肢体肿胀的现象;4、在手术后患者需要卧床休息,这就会导致肢体活动、肌肉活动减少的情况发生[2],从而使淋巴和静脉回流受到阻碍,产生肿胀情况;5、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情况;6、在进行功能锻炼时使用的方法不正确或者锻炼过度也会产生患肢肿胀的情况发生。
从本次研究的结果上来看,护理干预方式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中大力应用的护理方式[3]。笔者认为通过相关知识宣教来开展护理干预能够让患者更加准确地认识到手术之后需要注意的具体情况,并且还能减轻患者的思想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应用于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中具有极强的临床应用效果,能够减少患者肢体消肿的时间,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另外还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改善患者的肿胀和疼痛的情况,康复效果更加明显,是一种有效的临床护理方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邓之平. 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报,2011,32:109-110.
[2] 何君华. 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 中外医学研究,2014,01:66-67.
肢体康复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科室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骨折肢体肿胀患者76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8例。对照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17~69岁,平均(32.5±1.3)岁。治疗组男25例,女13例,年龄18~71岁,平均(33.1±1.2)岁。76例患者中,手臂骨折患者20例,手指骨折患者11例,肘关节骨折患者10例,前臂部位骨折患者11例,手部外伤骨折患者6例,股骨骨折患者10例,胫腓骨骨折8例。开放性及闭合性骨折患者分别为25例及51例。患者早期肿胀程度分级,轻度18例,中度50例,重度8例。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受伤部位、类型及肿胀程度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具体操作:将患者的患肢进行抬高处理,指导患者进行充分的卧床休养,对其实行部分冰敷护理,指导患者进行适当止痛药的服用。之后配合甘露醇治疗。
1.2.2 治疗组治疗方法
在对照组基础上,再给予中医康复治疗,具体方法为:骨折复位固定术后,指导患者进行中药汤的服用。中药汤中的药物组成为:桃仁10 g,茯苓10 g,蒲公英10 g,当归10 g,生黄芪25 g,甘草5 g,郁金10 g[3]。如果患者发生肿胀状况的部位为下肢,则需加用牛膝及独活10 g;如果肿胀部位为上肢,则需运用桂枝与羌活共15 g进行中药汤的煎制,具体的药汤量为500 ml,每日服用1剂,早晚各服1次;与此同时,相关医护人员还需对患者发生肿胀的部位采用康复按摩手法,在辅助患者进行肢体的必要活动的同时,运用推、拿、按、摩各种手法对患者的肢体进行被动活动;针灸医生对其进行个体化针灸治疗,同时配合中频、电针、艾灸等中医理论方法。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在实行相应治疗后,其骨折部位出现的肿胀状况得以消除或是与未肿胀前相比,两者之间存在的差距保持在0.2 cm范围内,肿胀消除时长不超过3 d;有效:患者在实行治疗后,其骨折部位出现的肿胀度与正常状态相比两者之间存在的差距保持在0.4~0.8 cm范围内,肿胀消除时长为3~6 d;无效:患者治疗后的肿胀度与正常情况相比,两组之间存在的差距超过0.9 cm,超过6 d仍无缓解。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50.00%,远低于治疗组的97.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0.05
3 讨论
肢体肿胀对骨折患者术后恢复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影响了静脉的回流,同时也影响了动脉的供血,使得骨折部位营养供给差,从而延迟了骨折的愈合[4]。中医学认为,骨折损伤后会对人体中的筋、骨、血、气、经络等多处组织造成损伤,而且肿胀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患者体内存在着较多的淤血[5]。由于受到外力伤害,患者体内的经脉遭受损伤,血气外涌,逐渐汇集在人体的肌骨之上。身体中残留的淤血对患者的经脉造成阻碍,整个经脉状况无法畅通化使得水分的分布失衡,逐渐流于患者的肌骨处。久而久之,便出现了肿胀。对于肢体肿胀的治疗,应将重点放置在化热之上,对患者体内的气血活动状况进行畅通及补充。血脉得以通畅运行,患者体内滞留的淤血则能够更快的消除,水分分布恢复平衡[6]。
对于骨折患者早期出现的肿胀治疗主要应从活血补气、利水消肿方面入手。在本次研究中,采用中药汤的服用治疗能够起到极佳的消肿效果[7]。黄芪具有补气利水的功效;桃仁在应用中则能够起到极佳的活血化瘀效果,对患者阻滞的血脉实行畅通,将积存的淤血去除;当归自身具有较好的补血效果,且能够对患者存在的疼痛状况进行缓解;茯苓的运用能够起到极佳的利水效果,帮助促进患者肢体肿胀的尽快消除;蒲公英具有清热祛毒的疗效,帮助肿胀更快消除;应用牛膝进行辅助治疗,能够对患者的肾脏功能进行增强促进,同时对患者的筋骨进行强健[8,9]。将多种药物进行融合运用能够起到标本兼顾的效果,促进人体中血脉运行的通畅度,再辅以清热散毒治疗,进一步促进肢体肿胀的消除,为患者身体的痊愈恢复提供帮助[10]。运用推、拿、按、摩的方式还可对患者身体的血液循环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为其肿胀状况的消除提供帮助。
对于骨折后的肢体肿胀状况,选用中医康复标本兼顾的治疗方式能够获取到较为优良的效果,以一个科学全面的观念对肢体肿胀进行合理康复治疗,值得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康复对骨折后早期肢体肿胀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科室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骨折肢体肿胀患者76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8例。治疗组接受中医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50.00%,远低于治疗组的97.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骨折后发生的肢体肿胀,选用中医康复治疗方式能够取得较为优良的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康复,骨折早期,肢体肿胀
参考文献
[1]杨利光.中药熏蒸疗法应用于骨折康复139例疗效观察[J].河南中医,2012,32(6):83-84.
[2]张辉,郭盛君,冯国英.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58例)疗效分析[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4,20(4):60-62.
[3]郭志锋.中医治疗骨折导致肢体肿胀的疗效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4):41-42.
[4]叶家旭.中医药对骨折早期肿胀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3,16(20):117-118.
[5]蔡云仙,胡柏松.冷热序贯疗法治疗闭合性踝关节骨折早期软组织肿胀疗效观察[J].中医正骨,2014,26(2):58-60.
[6]徐凯捷,邵建康.黄芪消肿汤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术后肿胀伴非感染性发热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43-44.
[7]吴飞跃,刘迪波.益气活血、渗湿利水方药治疗四肢闭合骨折后肿胀40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21(1):64-66.
[8]郭志锋.中医治疗骨折导致肢体肿胀的疗效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4):41-42.
[9]张浩.中医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临床疗效[J].当代医学,2014,9(3):45-46.
肢体康复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55例脑梗死肢体瘫痪患者临床资料, 其中男31例, 女24例, 年龄57~79岁, 平均年龄 (65.3±3.9) 岁。所选病例均不存在其他功能性障碍病史, 且均符合脑梗死肢体偏瘫相关诊疗和护理标准[1]。入选标准: (1) 患者年龄≤80岁; (2) 患者系初次患脑梗死; (3) 患者知情同意。
1.2 护理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实施常规护理, 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对患者长期受压位置进行经常性按摩, 促进血液循环。经常擦拭全身, 防止压疮;患者病情稳定后, 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早期康复护理。
1.2.1 卧床期护理
取患者舒适体位, 如侧卧位、仰卧位等, 定期为患者更换体位, 防止肢体长期受压而形成压疮和其他并发症。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稳定后, 要给予早期康复护理, 如被动按摩、被动肢体锻炼等, 促进患者局部位置血液循环, 避免形成肌肉萎缩。
1.2.2 语言功能恢复
护理人员应在治疗早期与患者建立交流机制和情感关系, 若患者语言沟通能力受限, 可先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进行感官刺激。针对瘫痪程度, 训练要所侧重。患者出现遗忘症后, 护理人员要不断反复强化事物名称和特点, 增加记忆;若患者为运动性失语, 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构音困难, 护理人员应重点为患者示范口型, 并进行一对一教学。告知家属全力配合患者预后工作, 与患者进行言语沟通, 努力为患者创建良好交流平台, 促进患者语言功能尽快恢复。
1.2.3 运动功能恢复
运动功能恢复包括坐、立、行训练, 通常在患者接受治疗5~7 d后, 可为患者实施坐位训练。初期训练患者进行小范围和小幅度坐姿, 角度宜<60°。在患者能承受范围内逐渐增加“坐”角度, 时间也相应延长。通常, 在患者坐位平衡训练有成效后, 训练重点逐渐转向站立训练, 训练过程是由被动站立向自主站立过渡。若患者站立稳定, 可逐步实施行走训练。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有节奏训练, 根据患者行走姿态和走路稳定程度, 适当增加时间和难度。医护人员要注意观察患者肢体是否出现疼痛和肿胀现象, 若是发生在冬季, 切忌患肢暴漏在空气中的时间不宜过长, 避免受凉影响康复。
1.2.4 日常训练
为患者开展日常康复训练, 包括吃饭、穿衣、如厕、洗澡、上下楼等, 护理人员参与其中, 充分发挥指导和鼓励作用。要求家属做好配合工作, 在疾病早期充分执行康复训练计划, 并贯穿始终。注意整个早期康复训练, 要根据患者实际承受能力而定, 做到循序渐进, 切不可急功近利。
1.3 肌力恢复观察
根据脑梗死患者肌力情况, 可将肌力分为六个等级具体如下: (1) 0级:完全瘫痪, 检测不到肌肉收缩程度; (2) 1级:可测定患者肌肉收缩程度, 但无法进行运动; (3) 2级:患肢可在床上进行平行移动, 但无法负重; (4) 3级:患肢可抬离床面, 但无法对阻力进行抵抗; (5) 4级:患肢可抵抗部分外界阻力; (6) 5级:肌力恢复正常;2~5级表示患者出现肌力恢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瘫痪肢体肌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有效率达到96.4% (53/55) ;患者出院时患肢肌力出现明显改善, 与入院治疗时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脑梗死 (缺血性脑卒中) 是由脑部供血障碍引起, 占全部脑卒中的80%[2]。脑梗死发生后, 可导致患者出现肢体瘫痪, 损伤机体功能, 并对运动神经系统构成严重影响。护理人员多以健康指导和饮食控制作为肢体瘫痪患者康复指导, 并告知家属和患者进行主动康复锻炼。多数患者因难以忍受疼痛, 很少能够做到主动治疗和锻炼。因此, 预后缓慢、治疗效果不佳。根据多年临床护理经验, 认为除以上护理干预外, 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护理措施。
3.1 心理护理
老年人是脑梗死多发人群, 疾病发生后, 患者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影响, 心理负担较大。护理人员要进行及时健康教育和心理安慰, 并与患者主动沟通, 反复向患者和家属强调康复锻炼的重要性, 使其能够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3.2制定康复计划
为切实有效提高护理质量, 应不断改善住院环境, 为患者减轻压力, 保持心情愉悦。除此之外, 要为每位患者制定对应康复计划, 包括训练开始时间、初始拉伸角度、训练进展以及康复周期等。
3.3 出院指导
患者接受一段时间治疗后, 视情况予以出院, 护理人员要督促患者和家属经常做主动康复训练, 进而增加肢体关节和肌肉力量。
综上所述, 对脑梗死患者瘫痪肢体开展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肌力,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促进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向秀芳.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5) :158-159.
肢体康复 篇9
1 护理方法
1.1 超早期护理
病人发病24 h严密监测及维持病人生命体征稳定。加强口腔、尿道口等部分的基础护理, 维持肢体良肢位。良肢位可有效地克服痉挛肌, 使其与拮抗肌处于平衡状态, 可有效减少痉挛的发生, 有利用病人的恢复[2]。为了防止关节的挛缩和防止压疮的发生, 应及时变化体位, 变化体位时应注意保护肩关节, 严禁用力牵拉, 防止肩关节的半脱位。
1.1.1 体位护理
①健侧卧位:病人头部以枕支撑, 枕头的高度要适中, 头部要保持在颈部稍向前屈曲, 胸前放软枕, 身后放置软枕以帮助维持侧卧位, 患肩前伸, 肘关节伸展, 腕、指关节伸展放置枕上 (勿垂腕) , 患侧下肢屈曲向前放于撑枕上, 髋、膝自然放置。②患侧卧位:是最佳卧位, 可增加患侧躯干的感觉输入, 刺激本体感觉的恢复。患侧躯干后倾以枕支撑, 轻轻拉出患臂避免受压, 肩胛带前伸位, 肩关节屈曲, 肘关节伸展, 腕背伸, 掌心朝上;患侧下肢伸展, 膝关节微屈, 健侧下肢屈曲并垫枕头, 防止压迫患侧下肢。③仰卧位:病人头部以枕支撑, 面朝患侧, 患侧肩关节下置枕头, 患肩上抬前挺、上臂外旋外展, 肘、腕伸直, 掌心向上, 上肢置于软枕上;患侧臀下置软枕, 支撑整个大腿外侧, 使骨盆前伸, 避免骨盆回缩、髋关节后突, 膝关节下垫一软枕, 防止膝过伸。3种卧位交替进行, 一般1 h~2 h更换卧位一次, 同时防止压疮发生。仰卧位容易造成伸肌痉挛且在3种正确卧位中效果最差, 应鼓励病人尽量少取此体位[3]。半坐卧位可增加躯干的屈曲和下肢的过伸使痉挛反射增加, 应尽量避免。
1.1.2 端正足
仰卧位时病人足背翘起与床面垂直90°, 患侧下肢保持中立位不向外倾斜。穿“T”字鞋或用枕头、沙袋等支撑足底和患侧下肢外侧, 以防止足下垂、足内翻和髋关节外旋等畸形。痉挛期禁止支撑足底, 以免引起伸肌痉挛。
1.1.3 抬高患侧手足
脑梗死病人患侧手和足常出现水肿, 护理时可用枕头等物垫于手掌和足跟下, 以抬高手部和足部, 利用重力作用加快血液、体液回流, 使水肿缓解。
1.1.4 热敷关节
偏瘫侧关节常出现痛、胀、热等症状。肩、肘、髋、膝关节热敷, 手和足温水浸泡30 min, 以舒展关节, 缓解关节疼痛 (被动运动前做可提高疗效) 。同时尽量鼓励病人取患侧卧位, 并加强该侧的感觉刺激。
1.1.5 被动运动各关节
对瘫痪肢体按运动原则进行被动运动, 逐步活动关节, 活动范围以正常人的关节活动度为依据, 尽可能活动到位, 每次30 min, 每天2次。肩关节的活动应在正常范围的50%, 循序渐进逐渐扩大范围, 动作宜缓慢。
1.2 软瘫期护理
强调有力较深的刺激, 诱发肢体的主动运动, 促进本体感觉的恢复。病人病后48 h~72 h, 生命体征稳定, 肌张力开始增强, 在保持肢体功能位的基础上, 可对患侧肢体进行按摩。按摩手法包括摩法、揉法、滚法、按法和振法。沿指、手臂、腕背、前臂至肩部, 从远端向近端做向心性按摩, 每天2次, 每次20 min。按摩时进行各关节适度屈伸和关节活动, 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 幅度由小到大, 用力适宜, 循序渐进, 切忌暴力, 以免导致软组织损伤, 活动度以不引起病人疲劳为宜。以改善肢体血液循环及营养状况, 促进自主神经功能恢复, 并对大脑形成反馈刺激。
1.3 痉挛期护理
出现自主运动后鼓励病人以自主运动为主辅以被动运动, 以健侧带动患侧在床上翻身和进行患侧运动, 每次30 min, 每天2次或3次。注意避免碰伤, 此期以床上活动为主, 病人仰卧于床上进行肩关节屈曲、外展、内外旋;肘关节伸展、屈肘、旋前、旋后;腕关节屈伸;髋关节屈曲、伸展、内外旋;踝关节屈伸、环绕;训练上肢伸肌和下肢屈肌, 活动顺序先健侧后患侧、由上向下、由近至远, 以缓解肌张力。
1.4 恢复期护理
病人病后15 d~28 d, 此期重点是进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①翻身训练:向健侧独立翻身, 病人仰卧位, 双手叉握, 健腿插入患腿下方, 向上伸展上肢, 左右摇摆, 顺摆动之势翻向健侧, 同时用健腿带动患腿翻身;向患侧独立翻身, 病人仰卧位, 双手叉握, 由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伸直, 健侧下肢屈曲, 头转向患侧, 用健侧上肢将患侧上肢置于外展位, 健侧足蹬床使身体转向患侧。②坐位Ⅲ级平衡训练:病人先翻身健侧卧位, 利用健侧下肢带动患侧下肢移向床边并下垂小腿, 利用健侧肘部及前臂撑起上身, 肘伸直至床边坐起。立位Ⅲ级平衡训练:病人可做直立、蹲起锻炼, 病人双手前伸扶住固体物, 身体直立, 双足分开, 慢慢下蹲再站起, 每次10个, 每天2次。③步行训练:下肢负重达体重的75%时, 可进行步行训练, 先由一人搀扶病人练习跨步, 让病人体会迈步的感觉, 逐渐增加强度和时间, 以达到自己行走的目的。指导并协助病人下床行走, 行体位转换、平衡练习、上肢及手的功能训练以及精细动作的训练、下肢负重训练以及髋、膝、踝关节屈伸练习。
1.5 日常生活活动锻炼
进行手的精细功能锻炼, 顺序是患手进行抓握、对指、持勺、捡花生等练习, 健手辅助穿脱衣服、洗脸、扣扣子、拧毛巾、饮水、梳头等练习。
2 结果
针对脑梗死病人不同时期的肢体瘫痪的特点, 进行康复护理, 提高了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运动能力, 减轻了瘫痪程度, 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3 体会
急性脑梗死后, 梗死区域脑组织缺血坏死, 造成肢体功能障碍。其功能恢复是通过不断学习与训练使脑的可塑性得到强化和巩固, 区域性脑功能得到重组。基于这一理论, 临床上广泛开展康复治疗, 且大量研究证实, 脑梗死病人的康复治疗时机非常重要, 对偏瘫病人康复治疗时间越早越好[4,5,6,7], 这是任何药物治疗所不能取代的。早期的功能锻炼是静态的, 主要是对抗痉挛的体位治疗为主, 辅助被动按摩, 后期是动态的, 病人的主动锻炼和被动按摩, 以减轻主动锻炼产生的疲劳感。
我科根据脑梗死病人不同时期的肢体瘫痪的特点, 总结出适用于不同时期的康复治疗措施, 并广泛应用于脑梗死病人的临床护理实践中。疾病的前3个月是功能恢复最快的时期, 责任护士在做好治疗的同时应向病人和家属进行康复知识的宣教与指导, 这一工作得到了病人和家属的认可,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护理工作的劳动强度, 但减少了患侧肢体的痉挛和挛缩, 改善了患侧肢体的运动功能, 最大限度地促进瘫痪肢体的康复。院内康复训练只是脑梗死病人肢体康复训练的一部分, 单纯靠院内康复护理治疗是不够的。后续的康复同样重要, 为了保证康复训练能渐进性、连续性进行, 还定期向出院脑梗死病人或家属提供康复电话咨询服务, 使病人出院后也能科学、有效地继续坚持康复治疗, 将康复治疗推广到家庭和社区, 改善脑梗死病人的运动能力、减轻致残程度、减少致残率, 促进病人的身心健康,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摘要:总结脑梗死病人不同时期的肢体康复护理, 包括超早期护理、软瘫期护理、痉挛期护理、恢复期护理、日常生活活动锻炼。
关键词:脑梗死,肢体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周示枋.实用康复医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8:498.
[2]李放.肌痉挛的处理对策[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1997 (5) :238.
[3]梁光霞, 张向辉, 史红梅.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病人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04, 19 (13) :68-69.
[4]韦世友, 王炎林, 杨小华, 等.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神经功能重建的影响[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06, 1 (4) :219-220.
[5]李芳, 才宁.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7 (29) :6984-6985.
[6]刘颖, 贾俊红, 安丹凤, 等.日常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5) :1053-1054.
肢体康复 篇10
关键词:脑卒中,瘫痪肢体,早期康复护理,肌力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习惯的改变,脑卒中发病率与致残率越来越高,约80%[1]的脑卒中患者在治疗后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或功能丧失。本文探讨脑卒中患者康复期内瘫痪肢体的早期护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49~77岁,平均63.61±5.39岁,病程1~7年,平均3.42±1.07年;观察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50~79岁,平均64.31±4.17岁,病程2~8年,平均3.69±1.26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初次发病,入院后经MRI或CT确诊,GCS评分[2]>8分,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排除肝、肾功能障碍及意识障碍者。
1.2 方法
对照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对瘫痪肢体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 心理护理
脑卒中患者康复期常出现悲观、抑郁、烦躁等情绪,影响其配合护理,护理人员要多与患者沟通,告诉患者通过努力改善病情,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
1.2.2 健康教育
定期组织患者学习疾病知识、肢体训练、功能恢复等内容,让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发病原因、高风险因素、治疗、并发症预防等有所了解。
1.2.3 康复训练
(1)被动训练:脑卒中患者康复期常出现昏迷或全瘫,要加强卧床期肢体训练。根据患者瘫痪部位选择仰卧位、健侧卧位或患侧卧位[3],建议采取侧卧位,有利于防止痉挛姿势并保护肩关节;鼓励患者增强健侧肢体训练,协助患者患侧肢体进行内收、外展等被动活动,上肢伸拉为主,下肢屈曲为主,幅度由小到大至最大角度。(2)生活自理训练:针对性地帮助患者迅速恢复吃饭、洗脸刷牙、更衣等基本动作,经常给予患者鼓励,增加其恢复信心;病情稳定后逐步增加训练难度,如协助患者完成翻身、坐起、从床移动至轮椅等,随患者病情好转进行站立、行走等训练。(3)按摩:通过按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水肿,刺激患肢感觉神经,有利于肢体反射功能恢复;按摩时动作尽量轻柔、缓慢,以免伤及肌肉。(4)桥式运动:患者取仰卧位,双腿屈曲,保持伸髋、抬臀姿势,完成“双桥运动”;或患侧腿屈曲,健侧腿伸直,保持伸髋、抬臀姿势,完成“单桥运动”,两种运动可交替进行。(5)Bobath握手:患侧拇指放于健侧拇指上,其余4指不交叉,并排被健侧4指握住。
1.3 观察指标
0级:完全瘫痪;Ⅰ级:可见肌肉轻微收缩;Ⅱ级:肢体能在床上平行移动;Ⅲ级: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吸收力,能抬离床面;Ⅳ级:肢体能作对抗外界阻力的运动;V级:肌力正常,运动自如。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均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肌力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Ⅲ-Ⅴ级肌力者19例(63.33%),对照组Ⅲ-Ⅴ级肌力者15例(50.00%),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
3 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和服务意识的提高,现阶段脑卒中患者康复期护理要求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同时予以康复训练[4],传统康复护理模式只注重临床症状护理,忽略患者瘫痪肢体功能训练,错过康复的最佳时机,导致患者由可恢复性残疾发展为永久性残疾[5]。脑卒中患者康复期内加强瘫痪肢体的功能恢复训练及早期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避免永久性残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护理后观察组Ⅲ-Ⅴ级肌力19例(增加7例),对照组Ⅲ-Ⅴ级肌力15例(增加2例),观察组肌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早期康复护理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瘫痪肢体的肌力,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参考文献
[1]蒋小飞,赵松龄,张悦,等.老年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护理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D08,23(7):451-453.
[2]郭春莲,王莺,黄燕霞.脑卒中患者瘫痪肢体的早期康复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8):235-237.
[3]王改玲,吴侠,杨会兰,等.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lO,14(24):105-106.
[4]李明芬,贾杰,刘烨,等.神经反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作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3,4(11):11-14.
肢体康复 篇11
【摘要】目的:观察对脑梗塞患者语言、肢体康复过程中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脑梗塞患者100例,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同时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改善有效率为96.0%,对照组为82.0%,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脑梗塞患者实施有效的早期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语言、肢体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
【关键词】早期护理干预;脑梗塞;语言康复;肢体康复;效果
如何使脑梗塞患者快速恢复生活能力,属于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针对脑梗塞患者,对其进行早期护理干预,以期促进其康复,详细如下文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脑梗塞患者100例,所有患者诊断均与《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相关标准相符[1],并通过MRI、CT检查证实。按就诊时间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每组50例。观察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30例,患者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5.3±3.2岁,平均病程59.8±12.1d。对照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3例,患者年龄44~77岁,平均年龄63.8±3.8岁,平均病程60.8±10.9d。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同时给予早期护理干预措施,详细如下:
1.2.1 饮食护理 合理控制患者饮食情况,使其尽量食用一些低盐、低脂、清单的食物,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且易于消化。禁止使用辛辣、肥甘厚味的食物,禁烟酒,少量多餐,进食时采用侧卧位或正坐位。
1.2.2 康复训练 首先进行患肢功能位的摆放:当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肢体功能位的摆放,对其进行床上翻身的训练,并对患肢软组织进行按摩,每日2次;其次进行主、被动训练,当患者生命体征显示较为平稳,并且无神经系统症状体征进展的情况下,便可对患者进行创伤的主、被动运动训练。比如进行手指合并、分开、屈伸以及肘关节的屈伸等,另外还包括梳头、接物、漱口以及接物等;再次对患者进行站立、行走方面的训练,半月后,在护理人员帮助下患者双下肢垂在床边进行坐位训练,步行训练。在帮扶下使患者站立,逐渐使患者在他人搀扶下或独自站立,并开始跨步、跨门槛练习等。在训练时若出现头晕、头痛等情况则立即停止。最后对患者进行语言训练,在最开始的第一周锻炼舌头伸缩,鼓励其练习发音,指导患者及其家属重复训练一些简单的词语与发音;第二周对患者进行语言训练,以提问的方式让其回答简单问题,后期难度逐渐升高,训练过程中适时给予患者鼓励,以便增强其治疗的信心[2]。
1.2.3 心理护理 对于意识清醒的患者,应对其耐心开解,使其意识到不良情绪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另外还可在生活方面主动对其关心体贴,使其有温暖的感觉,消除心理紧张及陌生感[3]。
1.2.4 并发症的预防 保证患者床铺清洁、干燥,没有渣屑;预防褥疮;每两小时为患者翻一次身,动作轻缓,避免拖拽等。另外翻好后應将患者患肢垫好,保持其处于功能位置;对于受压较为严重的皮肤,可使用当归花红液对其进行按摩,每日2~3次;预防泌尿系统感染:每日采用生理盐水对留置尿管的患者进行膀胱冲洗,每日两次,并为其进行引流袋的更换,使用碘伏棉球对其会阴、尿道口进行擦拭。对于未留置尿管的患者,采用尿壶,便盆,确保会阴部位皮肤的干燥与清洁;肺部感染的预防:肺部感染:由于脑梗死患者存在运动障碍及多肢体感觉,对于呼吸及血液循环功能有一定的影响,较容易出现坠积性肺炎,所以应嘱咐患者多饮水,用力咳嗽及深呼吸等。
1.3 效果评价 依据中华医学会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所制定的标准[4]。痊愈:患者功能全损评分减少的程度处于90%~100%之间,病残的程度为0级;显效:患者的功能缺损评分所减少的程度处于45%~90%之间,病残的程度为1-3级;有效:患者的功能缺损评分所减少的程度处于18%~45%之间,病残的程度为1~3级;无效:患者的功能缺损评分无变化或增加超过18%。
1.4 统计学分析 观察得到的数据用SPSS 17.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临床改善对比,如表1所示。
3 讨论 脑梗塞指因为出现脑供血障碍,使得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的情况,引起坏死、软化,最终出现梗死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中脑梗塞、脑血栓属于较为常见的类型。其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症,发生率较高,同时具有恢复速度较慢、起病急以及致残率较高的特点。多数患者会出现后遗症,程度不同、生活难以自理,为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也为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脑梗塞患者属于中枢神经系统遭到破坏,并非单纯的肌力丧失。大量研究均显示,在疾病早期对其实施全面、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康复训练,可明显刺激患者大脑的脑梗,促进其脑功能恢复,促进患者疾病康复,降低致残的几率[5]。本文针对脑梗塞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措施,有效改善患者语言、功能恢复,效果显著,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苏姗.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塞患者语言、肢体康复中的应用效果[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9):33-33.
[2] 尹娟,孙华娟.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塞偏瘫患者康复中的作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2):82-83.
[3] 吴娟.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塞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影响的研究[J].医药前沿,2012,(27):48-49.
[4] 袁衬香,黄芳,张福秋等.护理干预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脑梗塞患者康复的影响[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2,(9):49-50.
[5] 刘威,张千,颜秋媚等.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塞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影响的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14):31-32.
肢体康复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7月-2015年7月在我院接收的50例重型颅脑损伤后肢体偏瘫患者, 根据入院治疗顺序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25例中, 男16例, 女9例, 年龄23~82岁, 平均年龄 (57.23±2.36) 岁, 其中肌力评分Ⅰ级7例, Ⅱ级12例, Ⅲ级6例;右侧偏瘫11例, 左侧偏瘫14例;观察组25例中, 男14例, 女11例, 年龄22~81岁, 平均年龄 (57.62±2.86) 岁, 其中肌力评分Ⅰ级6例, Ⅱ级11例, Ⅲ级8例;右侧偏瘫12例, 左侧偏瘫1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不显著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 包括坐姿训练、被动活动、主动活动等。观察组患者则进行早期康复护理, 具体如下: (1) 脑水肿时期:此时患者处于昏迷状态, 适当进行肢体调节, 以保护患者的关节功能;将患者处于卧位, 医护人员微微抬高患者的手肘, 对患者进行上下肢关节活动, 包括肩外旋、上肢作肩外展、指关节屈伸运动等, 同时进行下肢关节运动, 包括足趾屈伸、踝关节背伸、膝关节屈伸等运动。重复至少4次, 每次持续3min左右; (2) 疾病稳定时期:从被动锻炼转为主动锻炼, 告诉患者有关翻身技巧并做对应的指导, 同时通过使用坐便器以完成坐起训练;使患者保持侧卧位, 通过健侧进行支撑, 缓慢移动至床沿, 随后医护人员按压住患者的骨盆侧, 并轻推患侧肩部, 促使患者用力坐起;帮助患者练习翻身, 并且进行桥式运动;另外告知患者将双手交叉, 进行手指活动训练; (3) 恢复时期:对患者进行座椅转移、行走、站立、步行等下肢训练。同时对于上肢的恢复锻炼也必不可少, 包括握力训练、小球训练以及提放物件等。在训练过程中可以多与患者的日常生活进行结合, 加快患者的恢复。
1.3 疗效观察经护理后, 评估所有患者在康复锻炼1周及6周以后的肌力情况, 以及根据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对所有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配对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时期肌力变化情况比较在康复锻炼1周和6周后, 观察组患者肌力≥ Ⅲ 级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详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两组患者不同时期ADL评分情况比较在进行康复锻炼前, 两组患者的ADL评分情况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 观察组患者进行康复锻炼的1周和6周后的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详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P<0.05。
3 讨论
研究表明重型颅脑损伤后肢体偏瘫患者的恢复程度决定了患者的生存质量[3]。有效的康复护理不仅促进了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同时也为患者大脑半球功能以及神经侧支循环功能的重建打下了基础[4]。但是康复护理的时机选择依然存在较大的分歧。临床研究发现重型颅脑损伤后肢体偏瘫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具有较好的疗效[5]。早期康复护理对患者的三个时期分别进行不同的干预。在脑水肿时期, 调整患者的体位从而使神经系统的紧张度得到提升;在基本稳定时期, 督促患者进行主动的康复训练, 包括起做训练等, 起到改善患肢的作用;在恢复期, 采取握力恢复训练以及站立、行走、步行等康复训练, 加快患者生活能力的恢复, 从而达到较好的疗效。
本文发现在康复锻炼1周和6周后, 观察组患者肌力≥Ⅲ级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 表明了重型颅脑损伤后肢体偏瘫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肌力情况, 促进了患者的恢复。另外在进行康复锻炼前, 两组患者的ADL评分情况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 观察组患者进行康复锻炼的1周和6周后的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 表明了重型颅脑损伤后肢体偏瘫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提高了日常生活能力, 有效改善了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重型颅脑损伤后肢体偏瘫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肌力情况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肢体偏瘫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 以丰富临床护理经验。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5年7月我院接收并确诊重型颅脑损伤后肢体偏瘫的患者50例, 根据入院治疗顺序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功能锻炼, 观察组则运用早期康复护理。统计两组患者的肌力改善情况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 评分情况, 并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在康复锻炼1和6周后, 观察组患者肌力≥Ⅲ级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观察组患者的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肢体偏瘫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肌力情况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后肢体偏瘫,早期康复护理,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翠香.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出血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 2015, 53 (5) :151-153.
[2]卢丹丹, 张少茹, 周红艳.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干预效果的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5, 28 (2) :150-152.
[3]张继宁.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外伤患者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医学信息, 2015, 28 (8) :152.
[4]林上清, 谢春雷, 李春霞, 等.早期功能练习配合高压氧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肢体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4 (10) :52-53.
【肢体康复】推荐阅读:
偏瘫肢体康复护理方法09-19
肢体康复机器人10-09
肢体康复训练工作计划10-10
肢体技术10-21
肢体创伤06-03
肢体偏瘫07-03
肢体辅助07-04
肢体艺术10-09
肢体活动11-17
肢体恢复12-24